CN105492306A - 车辆组装线 - Google Patents

车辆组装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92306A
CN105492306A CN201480048049.2A CN201480048049A CN105492306A CN 105492306 A CN105492306 A CN 105492306A CN 201480048049 A CN201480048049 A CN 201480048049A CN 105492306 A CN105492306 A CN 1054923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body
base portion
parts
handling device
platfo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4804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92306B (zh
Inventor
田口彻
中村干夫
山口善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Motor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Motor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Motors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Motor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4923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923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923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923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65/00Designing, manufacturing, e.g. assembling, facilitating disassembly, or structurally modifying motor vehicles or traile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65/02Joining sub-units or components to, or positioning sub-units or components with respect to, body shell or other sub-units or components
    • B62D65/18Transportation, conveyor or haulage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 vehicle or trailer assembly l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obile Manufacture Line, Endless Track Vehicle, Trailer (AREA)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组装线,该车辆组装线具有提高的将部件安装于车体下部的组装工作效率,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以使得各个车体(100)的前后方向具有与运送方向垂直的姿态支撑的支撑部(3)具有沿着运送方向的上游支撑部件(30a)和下游支撑部件(30b),固定于上游支撑部件(30a)和下游支撑部件(30b)的基部(5)的支撑柱(31)的中心设置于基部(5)的如下位置处:在基部(5)的与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中心线(CLb)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并且相对于基部(5)的在运送方向上延伸的中心线(CLa)在相反方向上互相分离;并且处于支撑在搬运装置(2)处的状态的车体(100)的底部是组装工作空间。

Description

车辆组装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组装线,特别地,涉及一种用于将部件安装在车体下部的车辆组装线。
背景技术
目前为止,存在关于用于制造包括汽车的车辆的车辆组装线的各种已知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这样的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具有多个搬运(carrier)装置的车辆组装线,该搬运装置用于支撑车体并且与支撑的车体一起在地板上移动,以沿着组装线搬运车体。
多个搬运装置包括:支撑单元,其用于在使得车体的前后方向与运送方向垂直的位置支撑车体;和平台,其用于将支撑单元固定在其上。
支撑单元包括上游支撑部件和下游支撑部件,该上游支撑部件和下游支撑部件关于沿着与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平台的中心线以线对称方式安置。
由搬运装置支撑的各个车体下方的空间在车体下方连续以形成用于搬运将车体下方的部件安装在各个车体上的工具的搬运通道,并且用于放置车体下方的部件的空间与搬运通道独立地形成在由搬运装置支撑的车体下方。
从而能够在车体下方的上游支撑部件与下游支撑部件之间放置部件托架(carriageforcomponents)。
此外,搬运通道分别形成在车体前部下方和车体后部下方,并且能够将搬运通道用作搬运用于安装部件的工具的空间。
从而,能够将其上具有工具的台车(wagon)和其上具有部件的托架安置在车体下方。
因此,能够抑制在取部件时的步行距离增加,并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No.4752929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根据专利文献1的公开,用于支撑车体的支撑单元关于沿着与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平台的中心线以线对称方式安置。
因此,支撑车体的支撑单元的固定于平台的支撑柱之间的宽度比车辆的宽度窄。
另一方面,诸如前后悬架、发动机和传动装置、排气管、和油箱这样的安装在车体下部的许多部件的尺寸相对大。
对于将这样的部件通过空间搬运来说,上游支撑部件与下游支撑部件之间的空间窄,这可能降低安装工作的效率。
鉴于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组装线,该车辆组装线能够提高将部件安装在车体下部的工作效率。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组装线包括:多个搬运装置,该多个搬运装置均通过在支撑车体的同时在地板表面上移动而沿着所述车辆组装线搬运所述车体,所述车辆组装线用于将部件安装在由所述搬运装置支撑的所述车体的下部。各个所述搬运装置包括:支撑单元,其构造成与所述车体的所述下部接触,以将所述车体支撑在使得所述车体的前后方向与运送方向垂直的位置处;和平台,其用于将所述支撑单元固定在其上。所述支撑单元包括沿着所述运送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平台的上游和下游的上游支撑部件和下游支撑部件。各个所述上游支撑部件和所述下游支撑部件具有固定在所述平台上的支撑柱,所述上游支撑部件的所述支撑柱的中心与所述下游支撑部件的所述支撑柱的中心关于在与所述平台的所述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所述平台的中心线分别位于上游和下游,并且越过在所述运送方向上延伸的所述平台的中心线互相隔开并且对置地定位。
利用以上构造,由于支撑部件的支撑柱的中心的位置关于在与平台的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台的中心线分别位于上游和下游,并且越过在运送方向上延伸的平台的中心线互相隔开并且对置地定位,所以车体下方的工作空间的入口比较大。因此,能够使容易将比较大的部件搬运到工作空间内,从而提高安装工作的效率,并且能够避免部件之间的接触,从而防止质量由于例如部件的变形而降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平台的在所述运送方向上的长度使得在由相邻的所述支撑单元支撑的车辆之间确保收纳用于搬运要安装在所述车体的下部的部件的部件托架的空间。
利用以上构造,由于平台在运送方向上具有使得用于收纳部件托架的空间能够进入车体之间的长度,所以能够减少组装的组装工人的步行数。此外,考虑到将比较大的入口结合到车体下方的工作空间内,所以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多个所述搬运装置之中,位于所述车辆组装线的上游侧上的搬运装置的所述下游支撑部件与位于所述车辆组装线的下游侧的搬运装置的所述上游支撑部件越过在所述运送方向上延伸的所述平台的所述中心线互相隔开并且对置地定位。
利用以上构造,由于支撑部件在与在运送方向上延伸的中心线垂直的方向上有距离(偏距)地定位在车体之间,所以变得容易将部件带入工作空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件包括:支撑柱;支撑臂其安置在所述支撑柱的上端部处,并且沿着与所述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和用于收纳所述车体的多个收纳座,其设置在所述支撑臂的上表面上。所述支撑单元的所述上游支撑部件的所述支撑柱和所述下游支撑部件的所述支撑柱具有支柱部,该支柱部朝着在与所述平台的所述搬运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所述中心线延伸;并且所述支撑臂和多个所述收纳座以该顺序布置在所述支柱部的上表面上。
利用以上构造,支柱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从上游支撑部件和下游支撑部件的支撑柱延伸,并且在各个支柱部的上表面上,用于提升车辆的支撑壁和多个收纳座以该顺序布置,车体下方的工作空间比较大(在车辆方向上),并且能够促进安装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收纳座中的至少一个收纳座位于所述支撑柱的轴线的延长线上。
利用以上构造,由于将多个收纳座中的一个收纳座置于支撑柱的轴线上,所以能够抑制通过车体的载荷产生的对于支撑柱的弯曲力矩,以减少用于防止支撑柱变形的加强材料的量,从而降低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平台包括:平台基部,其构造成由沿着所述运送方向设置在所述地板表面上的轨道引导,以在所述运送方向上移动;基部免震台,其能够沿着与所述平台基部的所述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并且所述支撑单元固定到该基部免震台;和基部免震装置,其用于吸收所述基部免震台的震动。
利用以上构造,通过将用于水平和垂直振动的基部免震部件置于平台与基部免震台之间,能够在地震发生时防止车辆从支撑单元掉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辆组装线还包括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用于锁定所述基部免震台与所述平台基部之间的相对位移。所述锁定机构构造成当至少预定的推力施加于所述基部免震台与所述平台基部之间时释放所述锁定机构,以允许所述基部免震装置运转。
利用以上构造,当基部免震台在组装工作时摇动时,能够防止工人的立足点变得不稳定并且防止安装工作变难,并且当至少预定的推力施加于基部免震台与平台基部之间时,释放锁定机构以提供基部减震效果,从而能够防止车辆从支撑单元掉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部免震台包括:水平免震部件,其用于吸收沿着所述水平方向的震动,所述水平免震部件安置于所述平台基部的侧部与所述基部免震台的侧部之间,所述侧部安置在所述基部免震台能够沿着其移动的方向上,和竖直免震部件,其用于吸收沿着所述竖直方向的震动,所述竖直免震部件安置于所述平台的上表面与所述基部免震台的下表面之间。
利用以上构造,通过将弹性部件安置在支撑柱侧上,能够有效地吸收来自支撑柱的输入,并且通过将弹性部件和阻尼部件关于基部免震台的中心安置成形成X状,能够防止基部免震台在水平面上旋转。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组装线,利用该车辆组装线能够提高将部件安装在车体的下部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组装线的示意图。
图2是线连接部的透视图。
图3是线连接部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搬运装置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5A是根据本发明的搬运装置的基部免震结构的示意性平面图。图5B是图5A的基部免震结构的侧视图。
图6是图示出将部件从部件托架传递到车体下方的空间的图。
图7是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组装线上的操作的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搬运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然而,期望的是:除非特别指定,否则在实施例中描述的部件的尺寸、材料、形状、相对位置等应当是示意性的说明,并且不限于本发明的范围。
(第一实施例)
图1是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组装线的示意图。特别地,该车辆组装线是用于将部件安装在车辆下部的组装线。
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用于将部件安装在车体100的下部的车辆组装线1包括:多个搬运装置2;设置在组装线1的上游侧上的第一组装线11,沿着该第一组装线搬运多个搬运装置2;第二组装线12,其设置在组装线1的下游侧上,并且与第一组装线11平行布置;和线连接部13,其用于连接第一组装线11的下游端与第二组装线12的上游端。
第一组装线11、线连接部13和第二组装线12布置成在平面图中形成大致U状。
车辆组装线1包括:第一搬运轨道110,其用于搬运第一组装线11上的搬运装置2;和第二搬运轨道120,其用于搬运第二组装线12上的搬运装置2(参见图5B),该第一搬运轨道和第二搬运轨道建立在地板F上。车体100分别置于多个搬运装置(2、…、2)上,并且跟随运送方向沿着第一搬运轨道110和第二搬运轨道120连续地且没有间隙(space)地搬运车体100。
在这样的状态下,操作者在车体100下方的站立位置(参见图7)进行安装操作,从而按顺序一个接一个地组装车体100。
第一搬运轨道110和第二搬运轨道120具有设置成传递搬运装置2的多个搬运从动轮122,搬运从动轮122不由其本身驱动。
此外,第一搬运轨道110和第二搬运轨道120具有设置在侧面的多个搬运驱动部121,并且该多个搬运驱动部121构造成与搬运装置2的侧面接触,以朝着运送方向传递搬运装置2。
各个搬运驱动部121包括:搬运驱动轮121b,其构造成与搬运装置2的侧面接触;和搬运电机121a,其用于使搬运驱动轮121b在搬运装置2的运送方向上旋转。
搬运从动轮122是支撑部件,其构造成与搬运装置2的传递同步旋转、从而有助于搬运装置2的稳定传递。
现在,将参考图2和图3描述线连接部13。
图2是线连接部的透视图,并且图3是线连接部的示意性侧视图。
线连接部13包括:接收部14,其安置在第一组装线11的第一延伸部110b下方,在第一组装线11的下游端部的连接部13侧上延伸,用以接收来自第一组装线11的搬运装置2;输送部15,其用于将搬运装置2从第一组装线11侧输送到第二组装线12侧;和传送部16,其构造成:当搬运装置2到达设置在第二组装线12的上游端部的更上游处的第二延伸部120b时,使搬运装置2经由第二延伸部120b传送到第二组装线12侧。
接收部14在竖直方向上安置在第一组装线11的第一延伸部110b下方,该第一延伸部110b在线连接部13侧上越过第一组装线11的下游端部延伸。当搬运装置2到达延伸部119b时,接收部14通过汽缸14a向上移动,以将搬运装置2提起到第一延伸部110b上方,并且接收来自第一组装线11的搬运装置2。
接收部14设置有驱动轮14b,该驱动轮14b构造成通过电机14c旋转,用于输送搬运装置2。
图中的14d表示从动轮,其不通过自身驱动,并且旋转地支撑搬运装置2,以稳定地传递搬运装置2。
当接收部14将搬运装置2提升到第一延伸部110b上方时,驱动轮14b旋转以将搬运装置2输送到输送部15侧。
输送部15设置有一些驱动轮14b和从动轮14d,与接收部14的情况一样,用于将搬运装置2输送到传送部16侧。
传送部16安置于设置在第二组装线12的上游端部的更上游处的第二延伸部120b上方。
当搬运装置2到达传送部16时,传送部16通过汽缸16a移动,以在输送部15的下游端部固定为枢转点的情况下稍微向下倾斜,如图3所示,并且将搬运装置2置于第二延伸部120b上。
从而能够在维持车体100的朝向(车体的前后方向)的同时,使得车体100能够以平行方式从第一组装线11移动到第二组装线12。
此外,第一搬运轨道110和第二搬运轨道120具有一些设置成传递搬运装置2的搬运从动轮122。
此外,第一搬运轨道110和第二搬运轨道120具有设置在其侧面上的多个搬运驱动部121,并且该多个搬运驱动部121被构造成与搬运装置2的侧面接触,以朝着运送方向传递搬运装置2。
各个搬运驱动部121都包括:搬运驱动轮121b,其构造成与搬运装置2的侧面接触;和搬运电机121a,其用于使搬运驱动轮121b在搬运装置2的运送方向上旋转。
搬运从动轮122是支撑部件,其构造成与搬运装置2的传递同步旋转,从而有助于搬运装置2的稳定传递。
如上所述,线连接部13构造成使得能够沿着第一组装线11搬运车体100以使其以平行方式移动,并且将车体100置于第二组装线12的上游端部上。
即,沿着第一组装线11搬运的车体100被传递到一个位置,该位置使得前后方向维持与运送方向垂直,并且车体100的前侧维持面对第二组装线12侧。
此外,线连接部13构造成使得车体100能够以平行方式(在车体100的朝向不改变的状态下)沿着线连接部13移动,并且被置于第二组装线上。
因此,在沿着第一组装线11搬运车体100的同时,车体100的后侧定位在第一组装线11的外侧上,并且在沿着第二组装线12搬运车体100的同时,车体100的前侧定位在第二组装线12的外侧上。
在许多情况下,在要安装于车体的部件之中,发动机、传动装置、前悬架等主要安装于车体的前侧上,并且油箱、后悬架等安装于车体的后侧上。
在该实施例中,当沿着第一组装线搬运车体100时,首先安装油箱、后悬架等,而后当沿着第二组装线搬运车体100时,安装发动机、传动装置、前悬架等,从而能够减小支撑单元上的车体的前侧与后侧之间的重量不同,从而提高安装操作时的车体的稳定性。
此外,利用以上结构,通过将第一组装线和第二组装线放置成互相靠近,能够减小线空间并且减小来自外部的部件的搬运距离,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不需要规定车体100的前后方向,并且可以考虑部件的尺寸、重量等来限定要沿着第一组装线11搬运的车体100的朝向。
现在,将参考图4、图5A和图5B来描述搬运装置2的结构。
搬运装置2包括:平台5,其构造成承载在第一搬运轨道110(和第二搬运轨道120)上;以及支撑单元3,车体100置于其上。
平台5包括:平台基部51,其设置在建立于地板F上的第一搬运轨道110(或第二搬运轨道120)上,并且构造成承载在搬运从动轮122的滚轮表面上;基部免震台52,其具有支撑单元3固定于其上的上表面;和基部免震装置6,其设置在平台基部51与基部免震台52之间。
将参考图5A和5B描述免震装置6的结构。
基部免震装置6设置在平台基部51与基部免震台52之间。基部免震装置6包括:作为竖直免震部件的多个竖直免震橡胶部63,用于吸收沿着竖直方向的震动;沿着与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布置的基部免震台52的两个壁面(52a、52a);作为弹性部件的螺旋弹簧(61、61),其构成设置于沿着与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布置的平台基部51的两个壁面(52a、52a)之间的水平免震部件;和阻尼器(62、62),其通过液体封入式的活塞和汽缸来阻尼震动。
此外,制动部件56设置于平台基部51与基部免震台52之间。各个制动部件56固定于平台基部51,并且朝着基部免震台52侧突出。
制动部件56设置成:当来自基部免震台52的载荷施加到竖直免震橡胶部63时,维持基部免震台52的水平度。
在该实施例中,竖直免震部件63由免震橡胶形成。
可选择地,竖直免震部件63可以具有粘性液体封入阻尼器结构。粘性液体封入阻尼器结构可以是用于发动机架的结构,或者可以具有设置在车体100与悬架之间的普通结构,并且不受特别限制。
螺旋弹簧61和阻尼器62沿着水平方向设置。
螺旋弹簧(61、61)设置于支撑单元3的支撑柱31固定在基部免震台52上的一侧上。
因此,如图5A所示,在平面图中,螺旋弹簧(61、61)和阻尼器(62、62)设置成关于基部免震台52的中心形成X状。
此外,在平台基部51的沿着与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两侧的每侧上,设置了引导槽54,基部免震台52的沿着与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侧部嵌入该引导槽54中,以沿着与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引导滑动。
此外,基部免震台52的上表面和布置成包围第一组装线11、第二组装线12和线连接部13的工作平台8的上表面具有大致相同的高度(level)。与搬运装置2的间隙设置成使得组装线能够平顺地运转。
此外,锁定机构60设置于平台基部51与基部免震台52之间,使得基部免震台52将不沿着引导槽54相对于平台基部51移动。
锁定机构60包括:第一支柱64,其由板形成,在平面图中具有大致Z状,并且具有固定在平台基部51上的端部64a、朝着基部免震台52延伸的另一端部64b、以及插入孔(未示出),要在下面描述的剪切销66插入该插入孔;第二支柱65,其具有固定在基部免震台52上的端部65a、处于与另一端部64b接触的平面中的另一端部65b、和插入孔,该插入孔设置在面对第一支柱64的插入孔的位置处;和剪切销66,其插入到插入孔内。
锁定机构60构造成使得:当至少预定的推力沿着与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即,沿着基部免震方向施加于基部免震台52时,剪切销66断裂以使得基部免震台52能够沿着引导槽54的方向移动。
因为如果基础不稳定,工人难以对基部免震台52进行他/她的工作,所以设置锁定机构60以固定基部免震台52。
另一方面,锁定机构构造成使得:如果至少预定的推力施加于基部免震台52,则通过基部免震装置6阻尼震动,使得置于支撑单元3上的车体100将不会变得不稳定,从而确保了安全。
利用以上构造,易于(likelyto)吸收沿着与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震动。此外,通过将螺旋弹簧61安置在固定支撑单元3的支撑柱31的一侧上,能够有效地吸收来自支撑柱31的输入,并且通过将弹性部件和阻尼器安置成关于基部免震台52的中心形成X状,能够防止基部免震台52的在水平面中的旋转,从而能够防止车体100的不必要移动。
现在将参考图4和图5描述支撑单元3的形状。
支撑单元3包括:一对支撑部件,即,沿着运送方向设置在基部免震台52的上表面上的上游支撑部件30a和下游支撑部件30b。
各个上游支撑部件30a和下游支撑部件30b都具有:支撑柱31,其在基部免震台52的上表面上向上(即,沿着重力方向向上)延伸;车体提升部件32,其作为固定于支撑柱31的上端部的支撑臂,并且沿着与车体100的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和多个收纳座33,其在车体提升部件32上要与车体100接触。
支撑柱31具有各个中心31P,该各个中心31P从在与平台5(基部免震台52)的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中心线CLb以等距离BL=BL(例如,车体100的边框的大致相同宽度2BL)互相隔开地安置,并且在与平台5(基部免震台52)的运送方向上延伸的中心线CLa垂直的方向(即,车体100的前后方向)上以距离(偏距)TL=TL互相隔开地安置。支撑柱31安置成关于中心线CLb与中心线CLa之间的交叉点P对称。支撑柱31具有大致正方形的截面形状,并且截面具有中心31P。
在该实施例中,支撑柱31的高度使得工人能够在他们的胳膊举起的情况下将部件安装在车体100的下面上。
沿着与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车体提升部件32固定在支撑柱31的上端部上。
此外,多个收纳座33固定在车体提升部件32的上表面上。
为了不太可能对车体100的漆造成损坏,收纳座33由作为柔性材料的树脂材料形成。
多个收纳座33中的至少一个安置在支撑柱31的轴线的延长线上。
此外,支撑单元3构造成利用上游支撑部件30a和下游支撑部件30b,将位于车体100的下部中的两侧的边框部支撑在前轮壳体与后轮壳体之间。
利用以上构造,通过将多个收纳座33中的一个收纳座置于支撑柱31的轴线上,能够抑制通过车体100的载荷产生的对于支撑柱31的弯曲力矩,以减少用于防止支撑柱31变形的加强材料的量,从而降低成本。
此外,平台5的在运送方向上的长度使得:运送方向上的上侧的搬运装置2的下游支撑部件30b的支撑柱31与下游侧上的相邻搬运装置2的上游支撑部件30a的支撑柱31之间产生空间W1(参见图6)。
空间W1具有这样的尺寸,为了减少在将部件安装在车体100的下部上时工人取部件7a的步骤和时间,使得用于搬运部件7a的部件托架7能够通过该空间。此外,由于搬运方向的上游侧上的搬运装置2的下游支撑部件30b的支撑柱31与下游侧上的相邻搬运装置2的上游支撑部件30a的支撑柱31在与中心线CLa垂直的方向上有距离地(偏距)地安置,该中心线CLa在平台5(基部免震台52)的搬运方向上延伸,所以工人能够容易地得到要安装的部件7a。
此外,如上所述,平台5的基部免震台52的上表面和组装线周围的工作平台8的上表面处于大致相同的高度,从而能够容易地搬运部件托架7。
在以上用于组装线的搬运装置的结构中,固定在平台5的基部免震台52上的上游支撑部件30a的支撑柱31和下游支撑部件30b的支撑柱31从在运送方向上延伸的平台5的中心线CLa以距离(偏距)TL互相隔开地安置,从在与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中心线CLb以等距离BL=BL安置。因此,如图6所示,与不设置偏距的情况(即,支撑柱相对于在与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台5的中心线CLb对称安置的情况)相比,支撑柱之间的距离W2大,变得更容易搬运具有较大长度或较大尺寸的部件,并且当将要安装的部件从部件托架7搬运到车体100下方的工作空间时,能够防止要安装的部件与其它部件之间的碰撞,从而变得更容易确保质量。
此外,支撑柱31的高度使得工人能够在他们的胳膊举起的情况下将部件安装在车体100的下部。
此外,在组装于在运送方向上一个接一个地不留间隙地搬运的平台5上期间,部件托架7上的部件能够与车体100一起被搬运。从而,即使由于一些原因而存在安装时间的延迟,要安装的部件7a也不会从车体100脱离,从而能够维持安装工作的效率。
因此,如图7所示,能够提高进入100下方的工作空间和从该工作空间出来的便利性以及在该工作空间内的操作自由度,从而能够提高安装工作的效率。
此外,组装线整体设置成形成U状,并且当在第一组装线11上搬运车体100时,在车体100的前侧面对U状的内侧的情况下搬运车体100,并且当车体100在第二组装线上流动时,在车体100的前侧面对U状的外侧的情况下搬运车体100。
此外,连接第一组装线11与第二组装线12的线连接部13具有如下结构:使得在维持承载在第一组装线11上的车体100的位置的同时,将车体100传递到第二组装线12侧。
因此,当将部件安装在车体100上时,在安装工作之前,能够在保持部件在线外的同时将部件安装在车体的前侧和后侧。
此外,能够减小组装线之间的宽度,从而减小用于整个线的空间。
此外,能够在组装线1外制备要安装的部件,从而能够提高要安装的部件的供给路径的自由度,从而提高安装工作的效率。
此外,由于变得不需要在组装线之间的空间(即,U状的内部空间)中工作,所以变得不需要用于进入空间的工具(设施),从而能够降低设施成本。
(第二实施例)
除了支撑单元之外,第二实施例基本上与第一实施例具有相同的结构。
因此,利用与以上实施例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与以上实施例相同的元件,并且将省略相同描述,并且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支撑单元。
图8是在与组装线1的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视图。
如图8所示,搬运装置4包括:承载在第一搬运轨道110(或第二搬运轨道120)的搬运从动轮122上的平台5;和用于将车体100置于其上的支撑单元40,其具有固定在平台5的上表面上的下部。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平台5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平台5具有相同的结构,并且将省略其描述。
支撑单元40包括:一对支撑部件,即,上游支撑部件40a和下游支撑部件40b,该一对支撑部件沿着运送方向顺序设置在基部免震台52的上表面上。
一对支撑部件,即,上游支撑部件40a和下游支撑部件40b中的各个支撑部件具有:支撑柱41,其在基部免震台52的上表面上向上(即,沿着重力方向向上)延伸;车体提升部件42,其沿着与车体100的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以及多个收纳座33,其在车体提升部件42上要与车体100接触。
此外,上游支撑部件40a的支撑柱41和下游支撑部件40b的支撑柱41均包括:支撑柱本体41a;和支撑柱本体41a的上端部处的支柱部41b,其朝着与运送方向垂直的中心线CLb延伸(即,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
车体提升部件42置于支柱部41b的上表面上。
支撑单元40构造成利用上游支撑部件40a和下游支撑部件40b将位于车体100的下部中的两侧上的边框部支撑在前轮壳体与后轮壳体之间。
利用以上构造,由于支柱部41b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从上游支撑部件40a和下游支撑部件40b的各自的支撑柱本体41a延伸,并且车体提升部件42置于支柱部41b的上表面上,车体下方的工作空间宽阔,并从而能够提高空间中的工作的便利性。
此外,根据该实施例的组装线能够应用于具有不同宽度的各种类型的车辆,从而能够降低设施成本。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组装线,该车辆组装线能够应用于要将部件安装在车体下部上的用于车辆的组装线。

Claims (8)

1.一种车辆组装线,包括:多个搬运装置,该多个搬运装置均通过在支撑车体的同时在地板表面移动而沿着所述车辆组装线搬运所述车体,所述车辆组装线用于将部件安装在由所述搬运装置支撑的所述车体的下部,
其中,多个所述搬运装置中的各个所述搬运装置包括:
支撑单元,其被构造成与所述车体的所述下部接触,以将所述车体支撑在使得所述车体的前后方向与运送方向垂直的位置处;和
平台,其用于将所述支撑单元固定在其上,
其中,所述支撑单元包括沿着所述运送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平台的上游和下游处的上游支撑部件和下游支撑部件,并且
其中,各个所述上游支撑部件和所述下游支撑部件都具有固定在所述平台上的支撑柱,所述上游支撑部件的所述支撑柱的中心与所述下游支撑部件的所述支撑柱的中心相对于在与所述平台的所述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所述平台的中心线分别位于上游和下游,并且越过在所述运送方向上延伸的所述平台的中心线互相隔开并且对置地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组装线,其中,所述平台的在所述运送方向上的长度使得在由相邻的所述支撑单元支撑的车辆之间确保容纳用于搬运要安装在所述车体的下部的部件的部件托架的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组装线,其中,在多个所述搬运装置之中,位于所述车辆组装线的所述上游侧的搬运装置的所述下游支撑部件与位于所述车辆组装线的所述下游侧的搬运装置的所述上游支撑部件,越过在所述运送方向上延伸的所述平台的所述中心线互相隔开并且对置地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组装线,
其中,所述支撑部件包括:支撑柱;支撑臂,其安置在所述支撑柱的上端部处,并且沿着与所述运送方向垂直的所述方向延伸;和用于收纳所述车体的多个收纳座,其设置在所述支撑臂的上表面上,并且
其中,所述支撑单元的所述上游支撑部件的所述支撑柱和所述下游支撑部件的所述支撑柱分别具有支柱部,该支柱部朝着在与所述平台的所述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所述中心线延伸;并且所述支撑臂和多个所述收纳座以该顺序布置在所述支柱部的上表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组装线,其中,多个所述收纳座中的至少一个收纳座位于所述支撑柱的轴线的延长线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组装线,
其中,所述平台包括:
平台基部,其被构造成由沿着所述运送方向设置在所述地板表面上的轨道引导,以在所述运送方向上移动;
基部免震台,其能够沿着与所述平台基部的所述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并且所述支撑单元固定到该基部免震台;和
基部免震装置,其用于吸收所述基部免震台的震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组装线,还包括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用于锁定所述基部免震台与所述平台基部之间的相对位移,
其中,所述锁定机构被构造成:当至少预定的推力施加于所述基部免震台与所述平台基部之间时,释放所述锁定机构,以允许所述基部免震装置运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组装线,
其中,所述基部免震台包括:
水平免震部件,其用于吸收沿着水平方向的震动,所述水平免震部件安置于所述平台基部的侧部与所述基部免震台的侧部之间,所述侧部安置在所述基部免震台能够沿着其移动的方向上,和
竖直免震部件,其用于吸收沿着竖直方向的震动,所述竖直免震部件安置于所述平台的上表面与所述基部免震台的下表面之间。
CN201480048049.2A 2013-08-28 2014-08-27 车辆组装线 Active CN1054923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76334 2013-08-28
JP2013-176334 2013-08-28
PCT/JP2014/072447 WO2015030058A1 (ja) 2013-08-28 2014-08-27 車両の組立ライ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92306A true CN105492306A (zh) 2016-04-13
CN105492306B CN105492306B (zh) 2017-10-13

Family

ID=525866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48049.2A Active CN105492306B (zh) 2013-08-28 2014-08-27 车辆组装线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828053B2 (zh)
JP (2) JP5804402B2 (zh)
CN (1) CN105492306B (zh)
BR (1) BR112016003239B1 (zh)
PH (1) PH12016500035A1 (zh)
WO (1) WO2015030058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55651A (zh) * 2013-08-28 2016-05-04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组装线
CN109502512A (zh) * 2018-12-04 2019-03-22 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车体组装线车体运输装备及运输方法
CN109715481A (zh) * 2016-09-20 2019-05-03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组装线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38975A (zh) * 2019-12-16 2020-04-21 广州晶绘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负压传送平台定位方法及系统
CN111805147A (zh) * 2020-07-29 2020-10-23 诺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定位装置
US11057215B1 (en) 2021-01-27 2021-07-06 Garantir LLC Automated hash validation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01182A (ja) * 2007-06-22 2009-01-08 Nakanishi Metal Works Co Ltd 昇降機能付き搬送台車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自動車組立ライン
CN101549718A (zh) * 2008-04-03 2009-10-07 株式会社大福 汽车等类组装用搬运装置
CN201801291U (zh) * 2010-07-29 2011-04-20 江苏天奇物流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吊具对角定位机构
CN102317142A (zh) * 2009-02-16 2012-01-1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组装线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44684B2 (ja) * 1989-09-29 1999-09-0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移載方法
JPH08185231A (ja) * 1994-12-28 1996-07-16 Nissan Motor Co Ltd 衝撃緩衝装置
JP2005239056A (ja) * 2004-02-27 2005-09-08 Tsubakimoto Chain Co 自動車ボディ横向き搬送装置
US7350613B2 (en) * 2004-03-31 2008-04-01 Jervis B. Webb Company Transport with rotatable load and safety bumper
WO2008002749A2 (en) * 2006-06-28 2008-01-03 Utica Enterprises, Inc. Assembly line vehicle body positioning
JP2009184544A (ja) * 2008-02-07 2009-08-20 Daifuku Co Ltd 吊り下げ搬送装置
ES2395745T3 (es) * 2009-09-21 2013-02-14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Dispositivo de transporte para una instalación de montaje de vehículo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01182A (ja) * 2007-06-22 2009-01-08 Nakanishi Metal Works Co Ltd 昇降機能付き搬送台車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自動車組立ライン
CN101549718A (zh) * 2008-04-03 2009-10-07 株式会社大福 汽车等类组装用搬运装置
CN102317142A (zh) * 2009-02-16 2012-01-1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组装线
CN201801291U (zh) * 2010-07-29 2011-04-20 江苏天奇物流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吊具对角定位机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55651A (zh) * 2013-08-28 2016-05-04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组装线
CN109715481A (zh) * 2016-09-20 2019-05-03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组装线
CN109502512A (zh) * 2018-12-04 2019-03-22 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车体组装线车体运输装备及运输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828053B2 (en) 2017-11-28
CN105492306B (zh) 2017-10-13
JPWO2015030058A1 (ja) 2017-03-02
US20160176461A1 (en) 2016-06-23
BR112016003239B1 (pt) 2022-09-13
PH12016500035B1 (en) 2016-04-04
JP2016020208A (ja) 2016-02-04
PH12016500035A1 (en) 2016-04-04
JP6032578B2 (ja) 2016-11-30
JP5804402B2 (ja) 2015-11-04
BR112016003239A2 (zh) 2017-08-01
WO2015030058A1 (ja) 2015-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92306A (zh) 车辆组装线
JP7190269B2 (ja) 車両用バッテリパック支持装置
KR101760131B1 (ko) 시소 구조의 구륜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자동 이송 차량
CN105555651A (zh) 车辆组装线
KR20170136529A (ko) 화물 반송용 차량
CA3151867A1 (en) Driverless transport system
CN113784901A (zh) 运送装置
JP3960301B2 (ja) 自動車用ボディサイド搬送装置
CN106956902A (zh) 用于汽车加工的滑撬
CN2936872Y (zh) 多功能升降周转车
CN112519819B (zh) 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CN211035077U (zh) 一种背负举升agv
SE535192C2 (sv) Metod och anordning för konvertering av fordon
CN108482046B (zh) 一种限位支架及钢板弹簧悬架系统
KR102476928B1 (ko) 반송대차
CN105235748A (zh) 车架、底盘及工程机械
CN113799876B (zh) 滑动式安装架和电传动矿用自卸车
CN214325083U (zh) 地下物流车辆、地下物流通道和地下物流系统
JP2011183250A (ja) ダイコータ用マテリアルハンドリングシステム
CN210191059U (zh) 驱动轮结构及自动导引运输车
JP2023150215A (ja) 無人搬送台車
JPH05170102A (ja) 搬送台車の懸架装置
JP2023013613A (ja) 物品搬送設備
KR20230029326A (ko) 차량의 글라스 정렬 장치
CN116372855A (zh) 一种内燃平衡重式叉车整机安装工装及其工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 21, No. 3, Dingmu, No. 1, Toshiba,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