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73422B - 车辆侧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侧部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473422B CN105473422B CN201580001657.2A CN201580001657A CN105473422B CN 105473422 B CN105473422 B CN 105473422B CN 201580001657 A CN201580001657 A CN 201580001657A CN 105473422 B CN105473422 B CN 10547342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inge
- vehicle
- stiffener
- crestal line
- belly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62D25/025—Side sills thereo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1—Cow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4—Dashboards as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侧部构造,其构成为能够在不增加车身重量和成本的情况下,提高在前立柱构件接合的接合部位处的刚性,从而抑制接合部位的变形。该车辆侧部构造(100)包括:构成车辆的前门开口(104)的上缘的上立柱加强构件(130);构成前门开口的前缘的立柱铰链加强构件(140);以及构成前门开口的下缘的车身门槛增强构件(150)。立柱铰链加强构件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并朝向外侧鼓出的铰链鼓出部(142)。铰链鼓出部具有朝向车辆前方凸出弯曲的一条或多条脊线(144a),并且所述一条或多条脊线将连接立柱铰链加强构件和上立柱加强构件的接合部位以及连接立柱铰链加强构件和车身门槛增强构件的接合部位连起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侧部构造,其包括:构成车辆的前门开口的上缘的上立柱加强构件;构成前门开口的前缘的立柱铰链加强构件;以及构成前门开口的下缘的车身门槛增强构件(side sill strengthening member)。
背景技术
在车辆前侧的侧部中,前门开口的前缘由前立柱构成。一般地,前立柱由构成外表面的外板和构成内表面的内板构成(例如专利文献1)。在很多情况下,外板和内板均由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分割的多个构件构成。例如,根据专利文献1,内板可以由上侧内板和下侧内板构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627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车辆与碰撞体碰撞时,前立柱受到归因于碰撞体的来自前方的载荷以及归因于车辆自重的来自后方的载荷。在这些载荷的情况下,前立柱趋于在构件彼此接合的接合部位处变形。为了抑制这种变形,必须改善前立柱在构件彼此接合的部位处的刚性。作为用于上述情形的方法的示例,能够想到在接合部位附近追加加强构件。但是,如果追加了加强构件,则尽管改善了刚性,车身重量和成本却会增加。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侧部构造,其中,能够在不增加车身重量或成本的情况下通过提高构件彼此接合的接合部位处的刚性而抑制前立柱在接合部位处的变形。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代表构造涉及一种车辆侧部构造,其包括:构成车辆的前门开口的上缘的上立柱加强构件;从所述上立柱加强构件的下端向下延伸的且构成所述前门开口的前缘的立柱铰链加强构件;以及从所述立柱铰链加强构件的下端向后延伸的且构成所述前门开口的下缘的车身门槛增强构件,其中,所述立柱铰链加强构件包括沿着上下方向朝向车辆外侧鼓出的铰链鼓出部,并且所述铰链鼓出部具有朝向车辆前方凸出弯曲的一条或多条脊线,并且所述一条或多条脊线将连接所述立柱铰链加强构件和所述上立柱加强构件的接合部位以及连接所述立柱铰链加强构件和所述车身门槛增强构件的接合部位连起来。
在上述构造的情况下,构成前立柱的外表面的下部的立柱铰链加强构件能够设置有朝向车辆前方凸出弯曲的弓形的脊线。相应地,施加于连接立柱铰链加强构件和上立柱加强构件的接合部位处以及连接立柱铰链加强构件和车身门槛增强构件的接合部位处的来自后方的载荷能够有效地传递至车辆前方。此外,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能够经由脊线良好地传递至上立柱加强构件和车身门槛增强构件。如果脊线以这种方式实现立柱铰链加强构件的高的载荷分散性能,则能够在不增加车身重量或成本的情况下通过提高接合部位处的刚性而抑制接合部位处的变形。
优选地,所述上立柱加强构件具有沿着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且朝向车辆外侧鼓出的上鼓出部,以及所述车身门槛增强构件具有沿着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且朝向车辆外侧鼓出的下鼓出部,并且所述铰链鼓出部的所述一条或多条脊线包括:上侧脊线,其与所述上鼓出部连续并且延伸至所述立柱铰链加强构件的高度方向上的中央;下侧脊线,其与所述下鼓出部连续并且延伸至所述立柱铰链加强构件的高度方向上的中央;以及中央脊线,其设置在与所述上侧脊线和所述下侧脊线相比靠车辆前方侧的位置,所述中央脊线连接所述上侧脊线和所述下侧脊线。在这种构造的情况下,上述脊线由包括上侧脊线、下侧脊线和中央脊线的三条脊线构成。相应地,各脊线的圆弧长度短,使得各脊线的刚性能够提高,因此能够提高上述效果。
优选地,所述车辆侧部构造还包括前围纵梁,所述前围纵梁与所述立柱铰链加强构件接合并且朝向车辆前方延伸,所述上侧脊线配置在与所述前围纵梁的接合部位相比靠后方的位置,并且所述上侧脊线的下端位于在高度方向上的所述前围纵梁的接合部位的中央的下方。相应地,从前围纵梁(cowlside member)施加于立柱铰链加强构件的载荷能够经由脊线有效地传递至上立柱加强构件。
优选地,所述立柱铰链加强构件还包括凸缘,所述凸缘构成所述前门开口的前缘且设置成朝向车辆后方,所述车辆侧部构造还包括车身侧部外板,所述车身侧部外板接合于所述立柱铰链加强构件、覆盖所述铰链鼓出部和所述凸缘并且构成车辆侧面,并且所述立柱铰链加强构件和所述车身侧部外板形成封闭的截面。如果以这种方式构成封闭的截面,则能够提高立柱铰链加强构件的刚性,并且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立柱铰链加强构件的变形。
优选地,所述一条或多条脊线在所述铰链鼓出部的车辆后方侧,并且所述立柱铰链加强构件还包括铰链安装部,所述铰链安装部在所述铰链鼓出部的顶面上配置为与所述上侧脊线和所述下侧脊线相比靠车辆前方且用于安装前门的车门铰链。由于可安装前门的车门铰链的铰链安装部具有高的刚性,所以如果上侧脊线和下侧脊线配置在铰链安装部附近,就能够提高上侧脊线和下侧脊线处的刚性。相应地,施加于立柱铰链加强构件的载荷能够经由上侧脊线和下侧脊线更可靠地传递至上立柱加强构件、车身门槛增强构件和前围纵梁,能够提高上述效果。
优选地,所述立柱铰链加强构件还包括铰链安装部,所述铰链安装部配置在所述铰链鼓出部的顶面且用于安装前门的车门铰链,并且所述封闭的截面配置为与每个所述铰链安装部相比靠车辆后方侧。相应地,能够提高铰链安装部附近的刚性,因此,能够提高设置有铰链安装部的立柱铰链加强构件的整体刚性。
优选地,所述立柱铰链加强构件还包括铰链安装部,所述铰链安装部配置在所述铰链鼓出部的顶面且用于安装前门的车门铰链,并且所述铰链安装部配置在所述前围纵梁的接合部位和所述上侧脊线之间,并且从车辆侧方看时,所述前围纵梁的接合部位、所述铰链安装部和所述上侧脊线位于同一直线上。相应地,来自前围纵梁的载荷能够经由铰链安装部有效地传递至上侧脊线,然后传递至上立柱加强构件,并且能够提高前围纵梁和上立柱加强构件之间的刚性。
优选地,所述车辆侧部构造还包括前围侧板,所述前围侧板从隔开发动机室和车室的前围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朝向车辆前方延伸,所述前围纵梁从车辆外侧与所述前围侧板重叠并且与所述前围侧板接合,所述立柱铰链加强构件还包括铰链安装部,所述铰链安装部配置在所述铰链鼓出部的顶面且用于安装前门的车门铰链,从车辆侧方看时,所述铰链安装部配置在所述前围侧板的下缘的延长线上,并且所述前围侧板的下缘的延长线穿过所述铰链安装部,然后与所述下侧脊线相交。相应地,来自前围纵梁的载荷能够经由铰链安装部有效地传递至下侧脊线,然后传递至车身门槛增强构件,并且能够提高前围纵梁和车身门槛增强构件之间的刚性。
优选地,所述车辆侧部构造还包括前围侧板,所述前围侧板从隔开发动机室和车室的前围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朝向车辆前方延伸,所述前围纵梁从车辆外侧与所述前围侧板重叠并且与所述前围侧板接合,所述一条或多条脊线在所述铰链鼓出部的车辆后方侧,所述立柱铰链加强构件还包括铰链安装部,所述铰链安装部在所述铰链鼓出部的顶面上配置为与所述上侧脊线和所述下侧脊线相比靠车辆前方且用于安装前门的车门铰链,从车辆侧方看时,上侧的所述铰链安装部配置在所述前围纵梁的长度方向的延长线上,从车辆侧方看时,下侧的所述铰链安装部配置在所述前围侧板的下缘的延长线上,并且从车辆侧方看时,由在所述前围纵梁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延长线、所述前围侧板的下缘的延长线和所述铰链鼓出部的所述一条或多条脊线限定的区域为大致三角形形状。
相应地,立柱铰链加强构件、前围纵梁和前围侧板(dash side panel)构成三角形的框架结构。由于三角形的框架结构对来自各个方向的载荷的分散性能优异,所以能够实现进一步提高抑制碰撞时的变形的刚性的构造。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车辆侧部构造,其中,能够在不增加车身重量或成本的情况下通过提高构件彼此接合的接合部位处的刚性而抑制前立柱在接合部位处的变形。
附图说明
图1示出包括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构造的车辆的侧视图。
图2示出图1的(b)中的设置于车辆侧部构造的立柱铰链加强构件的脊线的视图。
图3示出图1的(a)的截面图。
图4是示出图2的(b)中的前围纵梁、前围侧板和铰链安装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车辆侧部构造;100a…车辆;102…车身侧部外板;104…前门开口;110…前围侧板;120…前围纵梁;130…上立柱加强构件;132…上鼓出部;140…立柱铰链加强构件;140a…凸缘;142…铰链鼓出部;144a…脊线;144b…上侧脊线;144c…下侧脊线;144d…中央脊线;146a…上侧铰链安装部;146b…下侧铰链安装部;150…车身门槛增强构件;152…下鼓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的所有尺寸、材料和其他具体数值等仅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示例性给出的,除非另有具体声明,否则不意欲限制本发明。注意,在本说明书以及附图中,功能和/或构造实质上相同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以省略重复说明。此外,与本发明不直接相关的元件已从图中省略。
图1示出包括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构造100的车辆100a的侧视图。图1示出车辆100a的右侧从车辆外侧观察的状态的图,其中图1的(a)示出存在构成车辆侧面的车身侧部外板102的状态,图1的(b)示出已经去除车身侧部外板102的状态。
如图1的(a)所示,在车辆100a中,车辆侧面由车身侧部外板102构成。如图1的(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构造100包括上立柱加强构件130、立柱铰链加强构件140和车身门槛增强构件150,上立柱加强构件130、立柱铰链加强构件140和车身门槛增强构件150均配置为与车身侧部外板102相比靠车辆内侧。
上立柱加强构件130构成车辆100a的前门开口104的上缘。立柱铰链加强构件140从上立柱加强构件130的下端向下延伸,并且构成前门开口104的前缘。车身门槛增强构件150从立柱铰链加强构件140的下端向后延伸,并且构成前门开口104的下缘。
如图1的(b)所示,上立柱加强构件130、立柱铰链加强构件140和车身门槛增强构件150均具有鼓出部。详细地,立柱铰链加强构件140具有沿着上下方向朝向车辆外侧鼓出的铰链鼓出部142。上立柱加强构件130具有沿着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且朝向车辆外侧鼓出的上鼓出部132,车身门槛增强构件150具有沿着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且朝向车辆外侧鼓出的下鼓出部152。
如图1的(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构造100构成为还包括前围侧板110和前围纵梁120。前围侧板110配置为从隔开发动机室和车室的前围板(未示出)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朝向车辆前方延伸。前围纵梁120从车辆外侧与前围侧板110重叠并且与前围侧板110接合,前围纵梁120具有与立柱铰链加强构件140接合的后端并且配置为朝向车辆前方延伸。
图2示出图1的(b)中的设置于车辆侧部构造100的立柱铰链加强构件140的脊线的图。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构造100的特征在于,如图2的(a)所示,立柱铰链加强构件140的铰链鼓出部142具有朝向车辆前方凸出弯曲的脊线144a。在立柱铰链加强构件140中,脊线144a将连接立柱铰链加强构件140和上立柱加强构件130的接合部位(以下称为接合部位C)以及连接立柱铰链加强构件140和车身门槛增强构件150的接合部位(以下称为接合部位D)连起来。
如上所述,在立柱铰链加强构件140中,上立柱加强构件130处的接合部位C和车身门槛增强构件150处的接合部位D通过弓形的脊线144a连结。因此,在碰撞时,从接合部位C和D施加的来自后方的载荷能够有效地传递至车辆前方,即朝向前围纵梁120传递。此外,从前围纵梁120施加的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能够经由脊线144a传递至上立柱加强构件130和车身门槛增强构件150。相应地,脊线144a能够提高立柱铰链加强构件140的载荷分散性能。因此,在不增大车身重量或成本的情况下,能够提高接合部位处的刚性,并抑制接合部位处的变形。
尽管已经通过将立柱铰链加强构件140的铰链鼓出部142的车辆后方侧的脊线朝向车辆前方凸出弯曲的构造作为示例说明了本实施方式,但不限于此,车辆前方侧的脊线也可以朝向车辆前方凸出弯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后方侧的脊线朝向车辆前方凸出弯曲,则优选脊线144a配置为不与车辆前方侧的脊线接触。如果脊线彼此接触,则铰链鼓出部142的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断开,载荷会集中在此断开位置,可能会从此断开位置开始折叠。此外,尽管本实施方式已经说明了上立柱加强构件130和车身门槛增强构件150各自的接合部位C和D通过脊线144a连接的构造,但是,不仅脊线144a实际到达这些接合部位的情况,而且脊线144a仅仅到达接合部位C和D附近的部位的情况都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图2的(b)是图2的(a)所示的脊线的细节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的(b)所示,图2的(a)所示的铰链鼓出部142的脊线144a包括上侧脊线144b、下侧脊线144c和中央脊线144d。上侧脊线144b是与上鼓出部132连续、延伸至立柱铰链加强构件140的高度方向上的中央且朝向车辆前方弯曲的脊线。下侧脊线144c是与下鼓出部152连续、延伸至立柱铰链加强构件140的高度方向上的中央且朝向车辆前方弯曲的脊线。中央脊线144d是设置在与上侧脊线144b和下侧脊线144c相比靠车辆前方侧的位置的脊线,中央脊线144d连接上侧脊线144b和下侧脊线144c并且朝向车辆前方弯曲。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朝向车辆前方凸出弯曲的脊线144a构成为中央脊线144d、上侧脊线144b的在与中央脊线144d连续的部位上方的部分和下侧脊线144c的在与中央脊线144d连续的部位下方的部分彼此连续。如果朝向车辆前方凸出弯曲的脊线144a以这种方式由多条脊线(上侧脊线144b、下侧脊线144c和中央脊线144d)构成,则能够使各脊线的圆弧长度较短,并且能够提高各脊线的刚性。相应地,能够进一步提高立柱铰链加强构件140的整体刚性和上述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的(b)所示,上述上侧脊线144b配置在与前围纵梁120的接合部位相比靠后方的位置,上侧脊线144b的下端位于在高度方向上的前围纵梁120的接合部位的中央的下方。相应地,从前围纵梁120施加于立柱铰链加强构件140的载荷能够经由上侧脊线144b有效地传递至上立柱加强构件130。
图3示出图1的(a)的截面图,图3的(a)示出沿着图1的(a)中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图3的(b)示出沿着图1的(a)中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如图2的(a)和图2的(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立柱铰链加强构件140具有构成前门开口104的前缘且朝向车辆后方定向的凸缘140a。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构成车辆侧面的车身侧部外板102接合于立柱铰链加强构件140,并覆盖铰链鼓出部142和凸缘140a(参照图2的(a)和图2的(b))。
如果车身侧部外板102以这种方式接合,则如图3的(a)和图3的(b)所示,在车辆100a的水平截面中,立柱铰链加强构件140和车身侧部外板102构成大致三角形形状的封闭截面E和F(由阴影线图示)。相应地,能够提高立柱铰链加强构件140的刚性,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碰撞时归因于载荷的变形。
如图2的(b)所示,在立柱铰链加强构件140中,铰链鼓出部142的顶面具有作为铰链安装部的上侧铰链安装部146a(在上侧的铰链安装部)和下侧铰链安装部146b(在下侧的铰链安装部)(以下,将二者统称为铰链安装部),该铰链安装部用于安装前门的车门铰链(未图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铰链安装部配置为上侧铰链安装部146a与上侧脊线144b相比靠车辆前方侧,下侧铰链安装部146b与下侧脊线144c相比靠车辆前侧。
用于安装前门的车门铰链的铰链安装部具有高的刚性。因此,如果上侧脊线144b和下侧脊线144c配置在铰链安装部附近,则在脊线处能够获得高的刚性。相应地,载荷能够经由脊线更稳定地传递,并且能够提高上述效果。
此外,如图3的(a)和图3的(b)所示,上述封闭的截面E和F配置为分别与上侧铰链安装部146a和下侧铰链安装部146b相比靠车辆后方侧。相应地,在封闭的截面E和F的情况下,在铰链安装部附近能够获得更高的刚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上侧脊线144b和下侧脊线144c处的刚性,并且能够改善载荷传递性能。
图4是示出图2的(b)中的前围纵梁120、前围侧板110与铰链安装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车辆侧方看时,上铰链安装部146a配置在前围纵梁120的接合部位和上侧脊线144b之间,从车辆侧方看时,前围纵梁120的接合部位、上铰链安装部146a和上侧脊线144b位于同一直线上(在前围纵梁120的长度方向的延长线上)(以下,该直线被称为直线G)。
如果前围纵梁120的接合部位、上侧铰链安装部146a和上侧脊线144b以这种方式配置在直线G上,则来自前围纵梁120的载荷能够经由上侧铰链安装部146a有效地传递至上侧脊线144b,然后传递至上立柱加强构件130。相应地,能够提高前围纵梁120和上立柱加强构件130之间的刚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从车辆侧方看时,下侧铰链安装部146b配置在前围侧板110的下缘的延长线上,从车辆侧方看时,前围侧板110的下缘的延长线穿过下侧铰链安装部146b,然后与下侧脊线144c相交(以下,该延长线被称为延长线H)。相应地,来自前围纵梁120的载荷能够经由下侧铰链安装部146b有效地传递至下侧脊线144c,然后传递至车身门槛增强构件150。相应地,能够提高前围纵梁120和车身门槛增强构件150之间的刚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从车辆侧方看时,由在前围纵梁12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延长线(直线G)、前围侧板110的下缘的延长线H和铰链鼓出部142的脊线144a(参照图2的(a))(即由上侧脊线144b、下侧脊线144c和中央脊线144d构成的脊线144a)限定的区域为大致三角形形状。相应地,立柱铰链加强构件、前围纵梁和前围侧板构成三角形的框架结构。由于三角形的框架结构的对来自各个方向的载荷的分散性能优异,所以上述构造能够实现进一步提高抑制碰撞时的变形的刚性的构造。如图4所示,由直线G、延长线H以及连接上侧铰链安装部146a和下侧铰链安装部146b的直线I限定的大致三角形形状的区域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
尽管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能够作出各种变型和改变,所有这些变型和改变当然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包括构成车辆的前门开口的上缘的上立柱加强构件、构成前门开口的前缘的立柱铰链加强构件和构成前门开口的下缘的车身门槛增强构件的车辆侧部构造。
Claims (7)
1.一种车辆侧部构造,其包括:构成车辆的前门开口的上缘的上立柱加强构件;从所述上立柱加强构件的下端向下延伸的且构成所述前门开口的前缘的立柱铰链加强构件;以及从所述立柱铰链加强构件的下端向后延伸的且构成所述前门开口的下缘的车身门槛增强构件,
所述车辆侧部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立柱铰链加强构件包括沿着上下方向朝向车辆外侧鼓出的铰链鼓出部,并且
所述铰链鼓出部具有朝向车辆前方凸出弯曲的一条或多条脊线,并且所述一条或多条脊线将连接所述立柱铰链加强构件和所述上立柱加强构件的接合部位以及连接所述立柱铰链加强构件和所述车身门槛增强构件的接合部位连起来,
所述上立柱加强构件具有沿着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且朝向车辆外侧鼓出的上鼓出部,以及所述车身门槛增强构件具有沿着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且朝向车辆外侧鼓出的下鼓出部,并且
所述铰链鼓出部的所述一条或多条脊线包括:
上侧脊线,其与所述上鼓出部连续并且延伸至所述立柱铰链加强构件的高度方向上的中央;
下侧脊线,其与所述下鼓出部连续并且延伸至所述立柱铰链加强构件的高度方向上的中央;以及
中央脊线,其设置在与所述上侧脊线和所述下侧脊线相比靠车辆前方侧的位置,所述中央脊线连接所述上侧脊线和所述下侧脊线,
所述车辆侧部构造还包括前围纵梁,所述前围纵梁与所述立柱铰链加强构件接合并且朝向车辆前方延伸,
所述上侧脊线配置在与所述前围纵梁的接合部位相比靠后方的位置,并且
所述上侧脊线的下端位于在高度方向上的所述前围纵梁的接合部位的中央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立柱铰链加强构件还包括凸缘,所述凸缘构成所述前门开口的前缘且设置成朝向车辆后方,
所述车辆侧部构造还包括车身侧部外板,所述车身侧部外板接合于所述立柱铰链加强构件、覆盖所述铰链鼓出部和所述凸缘并且构成车辆侧面,并且
所述立柱铰链加强构件和所述车身侧部外板形成封闭的截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条或多条脊线在所述铰链鼓出部的车辆后方侧,并且
所述立柱铰链加强构件还包括铰链安装部,所述铰链安装部在所述铰链鼓出部的顶面上配置为与所述上侧脊线和所述下侧脊线相比靠车辆前方且用于安装前门的车门铰链。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立柱铰链加强构件还包括铰链安装部,所述铰链安装部配置在所述铰链鼓出部的顶面且用于安装前门的车门铰链,并且
所述封闭的截面配置为与每个所述铰链安装部相比靠车辆后方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立柱铰链加强构件还包括铰链安装部,所述铰链安装部配置在所述铰链鼓出部的顶面且用于安装前门的车门铰链,并且
所述铰链安装部配置在所述前围纵梁的接合部位和所述上侧脊线之间,并且
从车辆侧方看时,所述前围纵梁的接合部位和所述铰链安装部的连线的延伸线穿过所述上侧脊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侧部构造还包括前围侧板,所述前围侧板从隔开发动机室和车室的前围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朝向车辆前方延伸,
所述前围纵梁从车辆外侧与所述前围侧板重叠并且与所述前围侧板接合,
所述立柱铰链加强构件还包括铰链安装部,所述铰链安装部配置在所述铰链鼓出部的顶面且用于安装前门的车门铰链,
从车辆侧方看时,所述铰链安装部配置在所述前围侧板的下缘的延长线上,并且
所述前围侧板的下缘的延长线穿过所述铰链安装部,然后与所述下侧脊线相交。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侧部构造还包括前围侧板,所述前围侧板从隔开发动机室和车室的前围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朝向车辆前方延伸,
所述前围纵梁从车辆外侧与所述前围侧板重叠并且与所述前围侧板接合,
所述一条或多条脊线在所述铰链鼓出部的车辆后方侧,
所述立柱铰链加强构件还包括铰链安装部,所述铰链安装部在所述铰链鼓出部的顶面上配置为与所述上侧脊线和所述下侧脊线相比靠车辆前方且用于安装前门的车门铰链,
从车辆侧方看时,上侧的所述铰链安装部配置在所述前围纵梁的长度方向的延长线上,
从车辆侧方看时,下侧的所述铰链安装部配置在所述前围侧板的下缘的延长线上,并且
从车辆侧方看时,由在所述前围纵梁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延长线、所述前围侧板的下缘的延长线和所述铰链鼓出部的所述一条或多条脊线限定的区域为大致三角形形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114959A JP6357886B2 (ja) | 2014-06-03 | 2014-06-03 | 車両側部構造 |
JP2014-114959 | 2014-06-03 | ||
PCT/JP2015/065561 WO2015186627A1 (ja) | 2014-06-03 | 2015-05-29 | 車両側部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473422A CN105473422A (zh) | 2016-04-06 |
CN105473422B true CN105473422B (zh) | 2017-11-07 |
Family
ID=547667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01657.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473422B (zh) | 2014-06-03 | 2015-05-29 | 车辆侧部构造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914482B2 (zh) |
JP (1) | JP6357886B2 (zh) |
CN (1) | CN105473422B (zh) |
DE (1) | DE112015000178B4 (zh) |
WO (1) | WO201518662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414552B2 (ja) * | 2016-01-20 | 2018-10-31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JP6256519B2 (ja) * | 2016-04-28 | 2018-01-10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
US10661837B2 (en) * | 2017-03-30 | 2020-05-26 | Honda Motor Co., Ltd. | Door hinge standoff structure |
KR102429057B1 (ko) * | 2017-10-11 | 2022-08-04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타격하중 멀티 분산형 사이드 차체 프레임 및 차량 |
JP7042230B2 (ja) * | 2019-03-11 | 2022-03-2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前部構造 |
JP7419678B2 (ja) * | 2019-06-05 | 2024-01-23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上部車体構造 |
JP6917413B2 (ja) * | 2019-07-01 | 2021-08-1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
US11433745B2 (en) * | 2021-01-29 | 2022-09-06 |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 Vehicle door assembly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085619A (ja) * | 1998-09-17 | 2000-03-28 | Daihatsu Motor Co Ltd |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ピラー接合構造 |
US6568746B2 (en) * | 2000-09-18 | 2003-05-27 |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 Cab for construction machinery |
JP3863026B2 (ja) * | 2002-02-04 | 2006-12-2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構造 |
JP4751856B2 (ja) * | 2007-07-03 | 2011-08-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側部構造 |
JP2009061991A (ja) | 2007-09-07 | 2009-03-26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体側部構造 |
JP5088625B2 (ja) * | 2008-04-24 | 2012-12-05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ピラー構造 |
CN201343063Y (zh) * | 2008-12-25 | 2009-11-11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b柱 |
US8740290B2 (en) * | 2010-03-23 | 2014-06-03 | Honda Motor Co., Ltd. | Structure for side section of vehicle body |
JP5699574B2 (ja) * | 2010-12-03 | 2015-04-15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JP6119119B2 (ja) | 2012-06-08 | 2017-04-26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フロントピラー |
JP6015217B2 (ja) * | 2012-08-06 | 2016-10-26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フロントピラー |
KR101371838B1 (ko) * | 2012-08-21 | 2014-03-07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 충돌 시 프론트 필러의 충돌 에너지 분산 구조 |
JP6007132B2 (ja) * | 2013-03-01 | 2016-10-1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サイドパネル |
-
2014
- 2014-06-03 JP JP2014114959A patent/JP6357886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5-29 DE DE112015000178.6T patent/DE112015000178B4/de active Active
- 2015-05-29 CN CN201580001657.2A patent/CN10547342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05-29 US US15/027,670 patent/US991448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05-29 WO PCT/JP2015/065561 patent/WO201518662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914482B2 (en) | 2018-03-13 |
JP2015229369A (ja) | 2015-12-21 |
WO2015186627A1 (ja) | 2015-12-10 |
DE112015000178T5 (de) | 2016-06-23 |
DE112015000178B4 (de) | 2019-11-07 |
JP6357886B2 (ja) | 2018-07-18 |
CN105473422A (zh) | 2016-04-06 |
US20170073016A1 (en) | 2017-03-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473422B (zh) | 车辆侧部构造 | |
KR101722870B1 (ko) | 자동차의 차체 측부 구조 | |
US9381944B2 (en) | Upp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provided with sun roof | |
JP6103142B2 (ja) |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 |
JP6304066B2 (ja) |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 |
JP6411149B2 (ja) | 車両のアッパーボディフレームシステム | |
CN105813928B (zh) |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 |
CN105398300B (zh) | 悬架构造 | |
US11192593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
CN105473426A (zh) | 车身前部结构 | |
EP3712044A1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
EP3566931B1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and vehicle | |
JP2020175736A (ja)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
CN109305225B (zh) |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 |
EP2783950A1 (en) | Vehicle body side section structure | |
JP6816676B2 (ja) | 車体上部構造 | |
CN109895868A (zh) | 车辆侧部结构 | |
CN104276009B (zh) | 车辆的车门构造 | |
CN104024090A (zh) | 支柱结构 | |
JP6674656B2 (ja) | キャブ構造 | |
JP6514169B2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
US20190002031A1 (en) | Vehicle body rear portion structure | |
JP2019116123A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CN108791507B (zh) | 车体后部结构 | |
CN207631343U (zh) | 一种车身后部骨架加强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107 Termination date: 202105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