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05225B -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05225B
CN109305225B CN201810833985.4A CN201810833985A CN109305225B CN 109305225 B CN109305225 B CN 109305225B CN 201810833985 A CN201810833985 A CN 201810833985A CN 109305225 B CN109305225 B CN 1093052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d
surface portion
vehicle
gusset
reinforc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3398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05225A (zh
Inventor
伊吉章
中村岳司
吉武晃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3052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052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052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052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其具有铰链柱(P),铰链柱(P)由加强件(11)加强,加强件(11)具有侧面部(11a)和从侧面部(11a)的前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前表面部(11b),在侧面部(11a)上且对铰链安装部(22A、22B)分别进行加强的上侧角撑板(13)与下侧角撑板(14)之间,形成有第一加强筋部(41),在加强件(11)上且侧面部(11a)与前表面部(11b)的交界部位即角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从侧面部(11a)到前表面部(11b)向所述角部的内侧凹陷的第二加强筋部(51)。这样一来,就能够提高铰链柱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和正面碰撞时的耐变形性。

Description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等车辆在车身侧部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下边梁(side sill)作为强度部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铰链柱的下端部接合在各下边梁的前端部上。
在各铰链柱上,既形成有用于安装侧门的上下一对铰链安装部,又设有对各铰链安装部进行补强的角撑板。
各铰链柱需要具有强度(刚性),尤其是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需要具有耐变形性,以及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并承受从前轮传向后方的载荷时需要具有耐变形性。
此处,在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6-068603号公报中公开了下述内容:在构成铰链柱的面板上,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加强筋部,从而提高铰链柱的耐变形性。
发明内容
最近,进一步提高铰链柱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和正面碰撞时的耐变形性这一需求变得显著。为此,可以考虑通过加厚设在铰链柱内的加强用加强件的厚度,来提高加强件的强度。但是如果加厚加强件的厚度,则会导致重量增加、成本升高,不太理想。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做到:在不加厚设在铰链柱内的加强件的厚度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强度,从而进一步提高铰链柱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和正面碰撞时的耐变形性。
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下述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该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如下:其具有铰链柱,所述铰链柱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构成车门开口部的前侧缘部,并由外板和内板形成为封闭截面结构,所述铰链柱由设在该外板与内板之间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加强件加强,所述加强件具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部和从该侧面部的前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前表面部,在所述加强件上设有上侧角撑板和下侧角撑板,所述上侧角撑板和所述下侧角撑板对上下一对铰链安装部分别进行加强,所述铰链安装部用于侧门,在所述侧面部上且所述上侧角撑板与所述下侧角撑板之间的高度位置,以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或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方式沿上下方向连续不断地形成有第一加强筋部,在所述加强件上且所述侧面部与所述前表面部的交界部位即角部,形成有第二加强筋部,所述第二加强筋部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从该侧面部到该前表面部向所述角部的内侧凹陷。
根据所述构成,通过在加强件上形成第一加强筋部和第二加强筋部,在不加厚加强件厚度的情况下就能够很大地提高其强度。尤其是,第二加强筋部形成在侧面部与前表面部的交界部位,该交界部位为角部,本来强度就较高,因此能够飞跃性地提高形成有第二加强筋部的部位的强度。第二加强筋部能提高对车辆的侧面碰撞和正面碰撞这两种碰撞的耐变形性,从提高铰链柱的强度这一点看是极其优选的。而且,在利用冲压成型形成加强件时可以一起形成第一加强筋部和第二加强筋部,从制造的观点出发也是优选的。
优选地,在所述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中,所述第一加强筋部以沿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方式形成在所述侧面部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位置。
由此,从利用第一加强筋部在侧面部的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的大范围内提高强度这一点看是优选的。
优选地,如上所述,如果所述第一加强筋部在所述侧面部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位置沿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则所述第一加强筋部的下端位于所述下侧角撑板的上侧附近的高度位置或位于所述下侧角撑板的上端以下的高度位置。
由此,从提高铰链柱的下侧部分的强度这一点看是优选的。
也可以是,沿车宽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加强筋部的下端和所述下侧角撑板重合。
优选地,在所述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中,所述第二加强筋部的下端位于比所述第一加强筋部的下端高的高度位置且比该第一加强筋部的上端低的高度位置,并且,该第二加强筋部的上端位于比该第一加强筋部的上端高的高度位置。
由此,能够做到:充分提高加强件的第一加强筋部和第二加强筋部沿上下方向重合的部分的强度,并且,下侧部分利用第一加强筋部提高强度,上侧部分利用第二加强筋部提高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将铰链柱在形成有加强件的第一加强筋部和第二加强筋部的部分处沿水平方向剖开的剖视图。
图2是所述铰链柱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立体图,示出将上侧角撑板、下侧角撑板和关节部件安装在所述加强件上的状态。
图4是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到的所述加强件的侧视图。
图5是从前方观察到的所述加强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示出设在车辆(此处为汽车)的右侧侧部的铰链柱P。设在车辆的左侧侧部的铰链柱与铰链柱P相同。
如图2所示,铰链柱P沿上下方向延伸,并构成车门开口部31的前侧缘部的下侧部分。其中,车门开口部31呈近似矩形,且由未图示的侧门打开和关闭。车门开口部31由铰链柱P、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边梁32、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柱33、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边梁34和向后上方倾斜延伸的前柱35形成。下边梁32与铰链柱P的下端相连结,并构成车门开口部31的下侧缘部。中柱33构成车门开口部31的后侧缘部。上边梁34与前柱35的上端相连结,并构成车门开口部31的上侧缘部。中柱33的下端与下边梁32相连结,中柱33的上端与上边梁34相连结。前柱35与铰链柱P的上侧相连,并构成车门开口部31的前侧缘部的上侧部分。
在下述说明中,铰链柱P的前、后、上、下分别与车辆的前、后、上、下相同。
铰链柱P由外板1和内板2构成封闭截面结构。在封闭截面内的外板1与内板2之间,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对铰链柱P进行加强的加强件11。外板1、内板2与加强件11在各自的凸缘部处彼此接合起来。
加强件11具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部11a、从侧面部11a的前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在图1~图3、图5中记为“内”)延伸的前表面部11b和从侧面部11a的后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后表面部11c,加强件11向车宽方向外侧(在图1~图3、图5中记为“外”)伸出去且面向车宽方向内侧开口,截面呈近似U字形。
外板1也是与加强件11相同的形状,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去,截面呈近似U字形。
内板2接合在加强件11上(参照图1),以便封住加强件11的面向车宽方向内侧的上述开口。在内板2上的适当位置形成有开口部2a(参照图1和图2)。
在铰链柱P(具体为外板1和加强件11)上安装有上下一对铰链,上下一对铰链用于将车门开口部31打开和关闭的侧门。即,如图2所示,在外板1上设有上下一对铰链安装部21A、21B,在加强件11的侧面部11a上设有上下一对铰链安装部22A、22B。铰链安装部22A位于与铰链安装部21A相同的高度位置,铰链安装部22B位于与铰链安装部21B相同的高度位置。
如图3所示,在加强件11的靠车宽方向内侧的面(相当于上侧的铰链安装部22A的部分)上,设有对加强件11的上侧的铰链安装部22A(乃至外板1的上侧的铰链安装部21A)进行加强的上侧角撑板13。在加强件11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面(相当于下侧的铰链安装部22B的部分)上,设有对加强件11的下侧的铰链安装部22B(乃至外板1的下侧的铰链安装部21B)进行加强的下侧角撑板14。
在加强件11的侧面部11a上形成有第一加强筋部41。该第一加强筋部41在上侧角撑板13与下侧角撑板14之间(铰链安装部22A、22B之间)的高度位置沿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第一加强筋部41形成在侧面部11a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第一加强筋部41以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方式沿上下方向连续不断地形成在侧面部11a上。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加强筋部41还可以以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沿上下方向连续不断地形成在侧面部11a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第一加强筋部41的下端位于下侧角撑板14的上侧附近的高度位置。或者,第一加强筋部41的下端也可以位于下侧角撑板14的上端以下的高度位置。尤其是,在第一加强筋部41的下端位于侧面部11a上的比下侧角撑板14的上端低的高度位置时,第一加强筋部41和下侧角撑板14也可以沿上下方向重合。即,也可以是,如图3的双点划线所示,沿车宽方向观察时,第一加强筋部41的下端和下侧角撑板14重合。
另一方面,第一加强筋部41的上端位于侧面部11a上的比上侧角撑板13低的高度位置。不过,也可以是,第一加强筋部41的上端位于上侧角撑板13的下侧附近的高度位置或上侧角撑板13的下端以上的高度位置。
在加强件11上还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筋部51(凹部)。第二加强筋部51形成在侧面部11a与前表面部11b的交界部位即角部。更具体而言,第二加强筋部51沿所述角部呈直线状延伸,第二加强筋部51在整个长度方向(上下方向)上,从侧面部11a到前表面部11b向所述角部的内侧凹陷。
第二加强筋部51的下侧部分与第一加强筋部41在上下方向上重合,第二加强筋部51的上侧部分比第一加强筋部41的上端向上方延伸得更远。即,第二加强筋部51的下端位于比第一加强筋部41的下端高的高度位置且比第一加强筋部41的上端低的高度位置(相当于第一加强筋部41的上下方向中间位置),第二加强筋部51的上端位于比第一加强筋部41的上端高的高度位置。
加强件11利用冲压成型形成。在进行该冲压成型时,一起形成第一加强筋部41和第二加强筋部51。
铰链柱10的下端部由关节部件12加强。该关节部件12设在加强件11与内板2之间,并接合到加强件11与内板2上。关节部件12在其上端部具有沿大致水平方向(前后方向和车宽方向)延伸的关节部12a,该关节部12a将铰链柱P内的封闭截面空间沿上下方向分隔开。
在上述构成中,利用第一加强筋部41和第二加强筋部51,既避免加强件11的重量大幅度增加和大型化,又大幅度地提高加强件11的强度。这样一来,由加强件11所加强的铰链柱P对车辆的侧面碰撞和正面碰撞的耐变形性就得到很大提高。尤其是,虽然加强件11的侧面部11a与前表面部11b之间的交界部位即角部本来强度(刚性)就较高,但通过在此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筋部51,其强度会得到飞跃性的提高。侧面部11a利用沿上下方向延伸得较长的第一加强筋部41,来保证其耐变形性。
第一加强筋部41的下端位于下侧角撑板14的上侧附近的高度位置,因此侧面部11a的下侧角撑板14附近的强度乃至铰链柱P的下侧部分的强度都会充分得到提高。尤其是,如果第一加强筋部41与下侧角撑板14在上下方向上重合,则铰链柱P的下侧部分的强度就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权利要求范围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采用其它替代方式。
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一个第一加强筋部41在侧面部11a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位置沿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但也可以让沿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两个或三个以上的第一加强筋部41并排形成在前后方向上。第一加强筋部41也可以不是沿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第二加强筋部51的下端位置布置在比第一加强筋部41的下端高的高度位置且比第一加强筋部41的上端低的高度位置,但也可以将第二加强筋部51的下端位置布置在下侧角撑板14的上侧附近的高度位置或下侧角撑板14的上端以下的高度位置。还可以将第二加强筋部51的上端位置布置在上侧角撑板13的下侧附近的高度位置或上侧角撑板13的下端以上的高度位置。
而且,除了在侧面部11a与前表面部11b的交界部位即角部形成有第二加强筋部51,还可以在侧面部11a与后表面部11c的交界部位即角部也形成有与第二加强筋部51相同的加强筋部(凹部)。该加强筋部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从侧面部11a到后表面部11c凹陷。
还可以在前表面部11b和后表面部11c中的至少一者上形成与第一加强筋部41相同的加强筋部。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示例而已,不得对本发明的范围做出限定性的解释。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的范围定义,属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的任何变形、变更都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具有铰链柱,所述铰链柱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构成车门开口部的前侧缘部,并由外板和内板形成为封闭截面结构,
所述铰链柱由设在该外板与内板之间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加强件加强,
所述加强件具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部和从该侧面部的前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前表面部,
在所述加强件上设有上侧角撑板和下侧角撑板,所述上侧角撑板和所述下侧角撑板对上下一对铰链安装部分别进行加强,所述铰链安装部用于将所述车门开口部打开和关闭的侧门,
在所述侧面部上且所述上侧角撑板与所述下侧角撑板之间的高度位置,以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或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方式沿上下方向连续不断地形成有第一加强筋部,
在所述加强件上且所述侧面部与所述前表面部的交界部位即角部,形成有第二加强筋部,所述第二加强筋部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从该侧面部到该前表面部向所述角部的内侧凹陷,
所述第一加强筋部的下端延伸至所述下侧角撑板的上端的高度位置或延伸至比所述下侧角撑板的上端低的高度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强筋部以沿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方式形成在所述侧面部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沿车宽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加强筋部的下端和所述下侧角撑板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加强筋部的下端位于比所述第一加强筋部的下端高的高度位置且比该第一加强筋部的上端低的高度位置,并且,该第二加强筋部的上端位于比该第一加强筋部的上端高的高度位置。
CN201810833985.4A 2017-07-28 2018-07-26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Active CN1093052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46386 2017-07-28
JP2017146386A JP6555303B2 (ja) 2017-07-28 2017-07-28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05225A CN109305225A (zh) 2019-02-05
CN109305225B true CN109305225B (zh) 2021-04-27

Family

ID=65003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33985.4A Active CN109305225B (zh) 2017-07-28 2018-07-26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683037B2 (zh)
JP (1) JP6555303B2 (zh)
CN (1) CN109305225B (zh)
DE (1) DE102018118084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29057B1 (ko) * 2017-10-11 2022-08-0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타격하중 멀티 분산형 사이드 차체 프레임 및 차량
JP6917413B2 (ja) * 2019-07-01 2021-08-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DE102020100202A1 (de) * 2020-01-08 2021-07-0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Vorderwagenstruktur für fahrzeug
CN115092261A (zh) * 2022-07-15 2022-09-23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提升安全性能的b柱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4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46230A1 (fr) * 2001-11-27 2003-06-05 Kikuchi Co., Ltd. Moulage a la presse, procede de trempe haute frequence associe et systeme de trempe haute frequence associe
SE530228C2 (sv) * 2006-08-25 2008-04-01 Gestamp Hardtech Ab Sätt att varmforma och härda en plåtdetalj, samt en B-stolpe till ett fordon
US7543883B2 (en) * 2006-10-11 2009-06-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Roof rail with integrally formed pinched flanges
JP5131065B2 (ja) * 2008-07-14 2013-01-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ピラー構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959217B2 (en) * 2008-08-14 2011-06-14 Honda Motor Co., Ltd. Modified upper rear door hinge patch
WO2010079601A1 (ja) * 2009-01-08 2010-07-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骨格構造
SE0901550A1 (sv) * 2009-12-13 2010-10-19 Gestamp Hardtech Ab B-stolpe för fordon
WO2011077840A1 (ja) * 2009-12-22 2011-06-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
JP5120409B2 (ja) * 2010-04-13 2013-01-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センターピラー
KR101163872B1 (ko) * 2010-04-29 2012-07-09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3도어 차량의 센터 필라 어셈블리
KR101210086B1 (ko) * 2010-11-12 2012-12-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아우터 어퍼센터필러 레인포스와 시트벨트 브래킷의 결합구조
JP5691460B2 (ja) * 2010-12-07 2015-04-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ピラー構造
CN103813954B (zh) * 2011-11-25 2016-03-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侧部构造
DE102011120519A1 (de) * 2011-12-08 2013-06-1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etzen des Staates Delaware) Verstärkung für eine Fahrzeugsäule, insbesodnere die B-Säule eines Fahrzeuges
JP5935494B2 (ja) * 2012-05-08 2016-06-1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レーム構造
DE102012023653A1 (de) * 2012-11-28 2014-05-2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etzen des Staates Delaware)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mit Leichtbauteil
CN105102309B (zh) * 2013-03-26 2017-04-1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身侧部结构
US9688310B2 (en) * 2013-03-26 2017-06-27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Automobile front pillar lower structure
JP5962627B2 (ja) * 2013-09-27 2016-08-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補強構造
CN105722745B (zh) * 2013-11-15 2018-10-26 自动工程公司 具有u形横截面的横梁
KR101592645B1 (ko) * 2013-12-19 2016-02-05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센터 필러 아우터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5983593B2 (ja) * 2013-12-24 2016-08-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側部構造
JP2015123811A (ja) * 2013-12-25 2015-07-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骨格構造
FR3016597B1 (fr) * 2014-01-20 2017-09-22 Autotech Eng A I E Dispositif de structure de carrosserie de vehicules
CA2943630A1 (en) * 2014-03-25 2015-10-01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side structure
JP6172079B2 (ja) * 2014-07-24 2017-08-0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JP6344126B2 (ja) * 2014-08-05 2018-06-20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センターピラー構造
DE102014216225A1 (de) * 2014-08-14 2016-02-18 Muhr Und Bender Kg Strukturbauteil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trukturbauteils
JP6094764B2 (ja) * 2014-09-26 2017-03-1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DE102015106812B4 (de) * 2015-04-30 2018-11-08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Kraftfahrzeugsäule mit Verstärkungsblech sowie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JP6306543B2 (ja) * 2015-08-05 2018-04-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側部構造
DE102015115439B3 (de) * 2015-09-14 2017-01-05 Muhr Und Bender Kg B-Säule für eine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B-Säule
US9580111B1 (en) * 2015-09-28 2017-02-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body component
JP6256518B2 (ja) * 2016-04-28 2018-01-1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JP6256519B2 (ja) * 2016-04-28 2018-01-1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DE102016114062B3 (de) * 2016-07-29 2017-06-22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Säule
DE102016116787B3 (de) * 2016-09-07 2017-10-05 Muhr Und Bender Kg B-Säule für eine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sowie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mit einer solchen B-Säule
JP6536526B2 (ja) * 2016-10-07 2019-07-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ルーフ構造
KR101866080B1 (ko) * 2016-10-31 2018-06-1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센터필라용 충격 흡수 레인프 구조
CN106627774B (zh) 2016-11-25 2023-08-08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偏置碰高安全性的a柱结构
KR102383237B1 (ko) * 2017-06-29 2022-04-05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사이드실의 보강구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55303B2 (ja) 2019-08-07
JP2019026030A (ja) 2019-02-21
CN109305225A (zh) 2019-02-05
US20190031243A1 (en) 2019-01-31
US10683037B2 (en) 2020-06-16
DE102018118084A1 (de) 2019-01-31
DE102018118084B4 (de) 2021-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05225B (zh)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KR101722870B1 (ko) 자동차의 차체 측부 구조
US11192586B2 (e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20100207428A1 (en) Side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US20170101133A1 (en) Vehicle body side structure
US9162711B2 (en) Vehicle body side section structure
CN105522896A (zh) 用于车辆的车门结构
EP3566931B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and vehicle
CN211336187U (zh) 用于车辆的中柱组件
JP6237669B2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US10696330B2 (en) Upper part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US10501125B2 (en) Vehicle body rear portion structure
JP5411245B2 (ja) 車体側部構造
JP2015209059A (ja) 自動車のドア構造
JP4781837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JP7009690B2 (ja) 車両用バックドアインナパネル
KR101427957B1 (ko) 차량의 필러구조
US10160496B2 (en) Structure of side sill for vehicle
JP2016120783A (ja) 車両側部構造
JP6221164B2 (ja) 車体構造
US20230303180A1 (en) Vehicle Rear Structure
US11420682B2 (en)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11505255B2 (en) Center pillar structure
CN217623073U (zh) 车门门梁
JP2019014355A (ja)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