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68716A - 一种冠突散囊菌株、其选育方法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冠突散囊菌株、其选育方法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368716A CN105368716A CN201510600013.7A CN201510600013A CN105368716A CN 105368716 A CN105368716 A CN 105368716A CN 201510600013 A CN201510600013 A CN 201510600013A CN 105368716 A CN105368716 A CN 10536871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a
- golden flower
- dim
- bacterial strain
- inocul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和食品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冠突散囊菌菌株,已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其保藏编号为CGMCC?NO.11304。本发明所述的菌株,经过严格选育鉴定,具有适合茶叶生产发酵的一系列特性,可用于生产各类“金花茶叶”,例如“金花黑茶”、“金花六堡茶”、“金花普洱茶”或“金花大红袍”等,所生产茶叶特色鲜明,品质优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和食品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冠突散囊菌株、其选育方法及其在安化黑茶、六堡茶、普洱茶、大红袍或红茶等各类茶叶发酵过程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冠突散囊菌,是最早从安化黑茶茯砖茶内分离鉴定得到的一种真菌。其在安化黑茶后期发酵过程中大量繁殖,在茶叶中形成大量金黄色闭囊壳,因此又得名“金花菌”,安化黑茶茯砖茶也有了“发花”这一独特工序。冠突散囊菌分泌大量酶、多糖等次生代谢产物,促进黑茶中物质充分转化,茯砖茶也因此有了特殊的“菌花香”,茯砖茶的香气、滋味、汤色等特征鲜明。更重要的是,科研工作者发现茯砖茶的降脂、减肥,调理肠胃功效十分突出,冠突散囊菌一方面促进茯砖茶中的物质充分转化,形成茯茶素A、B等新的活性成分,同时冠突散囊菌的部分次生代谢产物自身也具备一定功效,对茯砖茶的功效起到叠加增强的作用。因此,冠突散囊菌是茯砖茶感官品质和健康功效的双重“助推器”。“金花”的多少也成为了评判茯砖茶品质优劣的第一指标,国标中和地方标准中也分别规定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数量不得低于20万cfu/克茶,和30万cfu/克茶。必须指出,截至目前,除安化黑茶茯砖茶可稳定发花外,在其他茶叶生产工序均没有“发花”工序。
由于茶叶加工行业目前仍停留在传统农产品加工阶段,这些年来对“金花菌”的研究也就都集中在传统“发花”工艺的研究,即如何通过控制温度、湿度等自然环境因素,让冠突散囊菌在茯砖茶中生长得更好,茶叶品质更高。显而易见,上述研究并不能达到将冠突散囊菌这一“茶叶益生菌”推广,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金花菌”给茶叶带来的香美和健康价值。迄今标准化的菌种和工艺开发仍十分薄弱,没有将现代食品科技中相对成熟的微生物及发酵技术引入茶叶生产,实现对冠突散囊菌发酵工艺的标准化控制,并在茶行业内进行推广。
针对上述问题,一些科研工作者已作出有益尝试和探索,但仍存在未解决的科学和生产问题。以现有技术中公开的诸多在茶叶加工过程中使用冠突散囊菌的技术为例:
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2524442A中公开了一种黑茶发花工艺,具体涉及将黑茶原料经渥堆、蒸茶、喷洒冠突散囊菌孢子粉,再将茶叶压制成砖,密封后高温杀菌,冷却后茶叶发花一段时间后烘干制成黑茶产品。但该专利没有应用菌种选育技术,使用的“冠突散囊菌”孢子粉遗传背景不清晰,是否混有不适合茶叶发酵的其他散囊菌属菌种,甚至是其他属微生物不清晰,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于公开的多项专利技术中。
中国专利文献CN201310195681.7(申请号)利用CGMCCNo.5891进行茯砖茶的发酵,是对茶叶发酵技术的一项突破,实现了单一菌株纯种发酵,但该菌种的选育过程不清晰,是否能够在高温等不利条件下快速生长,是否可以最大化缩短发酵周期,遗传稳定性是否达到长期稳定满足工厂需求,以及该菌株是否适合其他茶叶品种发酵尚不清晰。
除去茯砖茶外,关于冠突散囊菌在其他茶叶中的应用,也逐步开展。例如:
中国专利文献CN200810073779公开了冠突散囊菌在六堡茶生产中的应用,具体是在现有六堡茶生产流程基础上通过生物技术改进而来,即初蒸后,用含冠突散囊孢子悬菌液喷洒接种;复蒸后,将茶叶菌种碾碎成沫再接种。中国专利文献CN102187920A公开了一种接种真菌微生物制作金花普洱茶的方法,通过接种冠突散囊菌为主的混合真菌微生物,加入发酵促进剂的方法,实现了普洱茶的发花,制备出了长有金花的金花普洱茶。中国专利文献CN103859082B公开了一种新型的金花大红袍茶的加工工艺,其是以武夷岩茶大红袍为原料,通过加湿和灭菌处理,向得到的茶坯中接入冠突散囊菌的孢子悬液,进行发酵培养,发酵结束后干燥,即得金花大红袍成品。
上述专利希望将冠突散囊菌的应用从茯砖茶扩展到其他茶类,但存在共同问题,使用的“冠突散囊菌”孢子粉遗传背景不清晰,使用的微生物没有经过严格选育,安全性和工厂长期使用的可行性存在问题。如何在“发花”过程中控制其他微生物的含量,避免质量安全隐患也不明晰。而且上述菌种的应用均局限于某一茶叶品种。
综上,本专利发明的菌种经过选育鉴定,生物学背景清晰。并且大量实验数据显示其可成功用于上述各类“金花茶叶”的生产,不仅提高传统安化黑茶茯砖茶的产品品质,而且能够满足各类其他“金花茶”的稳定生产,技术效果优势明显。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经严格合理选育获得的冠突散囊菌菌株,可应用于各类“金花茶叶”的生产,产品品质优秀。本发明以“单菌种发酵”为突破,实现茶叶生产的标准化控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冠突散囊菌株,已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其保藏编号为CGMCCNO.11304。
一种冠突散囊菌株的选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选取安化黑茶茯砖茶、广西六堡茶或普洱茶产品,取茶样粉碎成为茶粉,过60目筛;
S2、将茶粉全部转移至无菌水中,搅拌均匀;稀释后加入无菌培养皿中,倒入温热的PDA固体培养基,进行倒置培养;
S3、记录菌落生长情况,进行菌落识别;选取菌落直径增加最快,菌落形态特征类似于冠突散囊菌的菌落进行下一步纯化;
S4、挑取S3筛选菌落划线接种至PDA固体培养基上,于28-30℃条件下培养6-7天,直至得到冠突散囊菌单菌落;
S5、将步骤S4获得的冠突散囊菌菌株进行筛选实验,生产可行性高,抑制杂菌能力最强的菌株,并进行菌株鉴定及遗传稳定性分析。
优选地,所述的步骤S5中的筛选实验如下:
S51、35℃耐热生长实验:35℃,相对湿度80%,于PDA固体培养基培养7天,每日记录菌落生长速度,选取纯化培养过程中菌落直径增长最快,生长数量最多的菌株进行第一次保存;
S52、第一次保存的菌株,培养后进行高温汽蒸,选取存活率最高的菌株进行第二次保存;
S53、利用第二次保存的菌株,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选用同一批次来源的茶叶进行菌株接种的发酵试验,10×106菌/kg茶叶密度将菌株接入茶叶,选取28℃,相对湿度80%条件下,6天发花数量最高,出现金花时间最早,抑制杂菌能力最强的菌株。
S54、选取上述步骤筛选获得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选取鉴定结果为冠突散囊菌,遗传稳定性稳定,符合大生产要求的菌株。
优选地,所述步骤S52中的高温汽蒸是在压力0.1-0.5Mpa、时间为10-30s。
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冠突散囊菌株制备“金花茶”标准化工艺,改进或新增发花工序,所述的发花工序包括汽蒸增湿、接种发花和干燥,所述的接种发花是以保藏编号为CGMCCNO.11304的冠突散囊菌菌株进行单菌种发酵。
所述的发花工序采用的原料为生产黑茶、六堡茶、普洱茶、大红袍或红茶等各类产品的茶叶原料或茶叶半成品。
所述的单菌种发酵是在发花工序中接入含有所述保藏编号为CGMCCNO.11304的单一菌种的固体种子或者将所述菌株经液体培养得到的液体种子;
所述汽蒸增湿是在压力0.1-0.5MPa条件下蒸压不超过30min,最大化降低茶叶中微生物含量,使发花初始茶叶含水量于20%-35%;
所述接种发花是在接种菌种后,根据产品需要进行压制,于温度为25-35℃,空气相对湿度为65-85%条件下,恒温恒湿发花6-10天。
所述的金花茶为金花黑茶、金花六堡茶、金花普洱茶、金花大红袍、金花乌龙茶、金花红茶、金花白茶或金花绿茶。
所述金花黑茶的制备工艺由传统茯砖茶改进而来,还包括初制、筛分、汽蒸、发酵,所述的发花工序优选于发酵之后;
所述的金花六堡茶的制备工艺还包括初制、筛分、发酵、常规干燥、蒸压、窖藏陈化制备而成,所述的发花工序优选窖藏陈化之后;
所述的金花普洱茶、金花大红袍、金花红茶、金花白茶或金花绿茶等各类茶叶的制备工艺还包括各类茶叶常规初制、精制步骤,所述发花工序置于精制之后。
一种由所述的标准化工艺制备得到的金花茶叶,所述的金花茶叶为金花黑茶、金花六堡茶、金花普洱茶、金花大红袍、金花乌龙茶、金花红茶、金花白茶或金花绿茶。
本发明所述的冠突散囊菌株可用于“金花茶”标准化生产工艺,通过对传统黑茶工艺的优化,实现安化黑茶茯砖茶品质进一步提高。并将稳定发花工序引入六堡茶、普洱茶、大红袍或红茶等茶叶的生产工序中,进行创新改良,实现发花工序稳定、可控,获得的“金花茶”产品品质稳定、优秀,本发明的冠突散囊菌株在制备金花茶的工艺的优势具体如下:
(1)能够解决各类“金花茶叶”的稳定生产。
传统“发花”工序仅存在于安化黑茶茯砖茶。本发明提供冠突散囊菌株制备“金花茶”的标准化生产工艺不仅可应用于安化黑茶,还可用于稳定生产“金花六堡茶”、“金花普洱茶”、“金花大红袍”或“金花红茶”等其他茶叶。同时,该技术可应用于散茶、砖茶、饼茶、篓装茶等各种茶叶形态,突破了砖茶容易发花,其他种类茶不易发花的技术瓶颈。
(2)发花数量稳定、周期可控
本发明提供“金花茶”标准化生产工艺的所述发花步骤采用的温度为25-35℃,空气相对湿度为65-85%,恒温恒湿发花6-10天即可实现稳定发花。每类茶叶20批次生产实验结果显示,发花成功率100%,在发花第8天进行检测,所有品类茶叶中发花数量均可达到安化黑茶地方标准规定30×104菌数/克茶。产品无霉变,感官品质优良。根据产品品质需要,例如对产品感官(香气滋味汤色),产品中特定功效成分含量的需要,可以通过控制接种数量和发花周期控制金花菌生长数量。即通过控制发花程度,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开发。
综上,通过本发明开发菌种及其配套工艺实现了“金花茶”的稳定生产。不仅产品品质稳定、优良,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各类“金花茶叶”生产工序,通过在每一个环节都设置关键节点把控,实现了用数字化指标进行检测,在菌种选育标准、种子制备标准和工艺合格标准等都能够具备量化指标而实现。本发明工艺制备的产品的效果评价完全,并且得到了阳性结果,较传统技术和已公开的创新技术,优势明显。
本发明的菌种及配套标准化生产工艺以发花为突破,将“金花”菌稳定“移植”到各类茶叶,进一步提高了各类茶叶产品品质,是一个利用微生物发酵和食品科学技术提升传统行业水平的典型案例。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下述实施例中所述的PDA固体培养基、PDA液体培养基均按照现有技术中常规方法制备。
一种冠突散囊菌株,已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其保藏编号为CGMCCNO.11304。其选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在无菌条件下,选取73个1980-2012年间生产的,金花肉眼可见、品相完好,品评结果优秀的茯砖茶、广西六堡茶或普洱茶产品,取茶样,粉碎成为茶粉,过60目筛。;
S2、将茶粉全部转移至无菌水中,搅拌均匀;稀释后加入无菌培养皿中,倒入温热的PDA固体培养基,进行倒置培养;同时进行空白对照组培养;
S3、记录菌落生长情况,进行菌落识别;每个样品选取2-3个生长速度最快,菌落形态特征疑似冠突散囊菌的菌落,每个菌落挑取三个样品进行纯化;
S4、挑取S3筛选菌落并划线接种至PDA固体培养基上,于28-30℃条件下培养6-7天,本实施例为6天;依照上述步骤,直至得到冠突散囊菌单菌落,将获得的所有菌株进行编号(共计160株),接种于PDA培养基斜面。
S5、将步骤S4获得的冠突散囊菌单菌落菌株进行耐热性实验和遗传稳定性实验,生产可行性高,抑制杂菌能力最强的菌株,并完成菌种鉴定和保藏。具体地,所述的步骤S5筛选实验包括下述步骤:
S51、35℃耐热生长实验:35℃,相对湿度80%,于PDA固体培养基培养7天,每日记录菌落生长速度,选取纯化培养过程中菌落直径增长最快,数量最多的菌株(共计30株)进行第一次保存。
S52、第一次保存的菌株,培养后进行高温汽蒸,所述高温气蒸的在压力0.1-0.5Mpa、汽蒸时间10-30s,选取存活率最高的菌株进行第二次保存(共计15株);
S53、利用S52步骤第二次保存的菌株,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选用同一批次来源的茶叶进行菌株接种的发酵试验,10×106菌/kg茶叶密度将菌株接入茶叶,选取28℃,相对湿度80%条件下,6天发花数量最高,出现金花时间最早,抑制杂菌能力最强的菌株(共计10株)。
S54、选取上述步骤S53筛选获得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选取鉴定结果为冠突散囊菌,遗传稳定性稳定,符合大生产要求的菌株(共计5株).送编号为NHRI-NMC-0015菌株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其保藏编号为CGMCCNO.11304。
CGMCCNO.11304的冠突散囊菌可以对黑茶、六堡茶、普洱茶、大红袍、红茶、白茶或绿茶等各类茶叶进行接种发花,其中黑茶较之传统茯砖茶增加了接种工序,非依赖自然传统发花;六堡茶、普洱茶、大红袍、红茶、白茶或绿茶等在传统工序基础上增加发花工序,包括汽蒸增湿、接种发花和二次干燥,所述的接种发花是以保藏编号为CGMCCNO.11304的冠突散囊菌菌株进行单菌种发酵,发酵后分别得到金花六堡茶、金花普洱茶、金花大红袍或金花红茶等各类金花茶叶。
所述的单菌种发酵是在发花工序中接入含有所述保藏编号为CGMCCNO.11304的单一菌种的固体种子或者将所述菌株经液体培养得到的液体种子。所述固体种子按照如下方法获得:取活化后的菌株划线接种至非液体培养基中,于25-30℃条件下,避光培养6-8天,并在无菌条件下,加水洗脱培养基,并收集洗脱液离心收集菌体,即得。所述非液体培养基包括PDA固体培养基以及利用茶叶、茶粉、茶膏为生物质的固体培养基。所述固体种子的接种密度为(2-10)×106个/kg茶叶。
所述液体种子按照如下方法获得:取活化后的菌株以无菌水洗脱制得孢子菌悬液,并接种至适宜的液体培养基中,于25-30℃条件下震荡培养6-8天,收集种子液,离心收集菌体即得。所述液体培养基包括PDA液体培养基,以及适宜的茶汁、茶汤。所述液体种子的接种密度为(5-20)×106个/kg茶叶。
所述的汽蒸增湿是在压力0.1-0.5MPa条件下蒸压不小于30min。
所述的发花工序采用的原料为茶叶经传统初制、精制获得的半成品;所述汽蒸增湿是在压力0.1-0.5MPa条件下蒸压不小于30min,最大化降低茶叶中微生物含量,使发花初始茶叶含水量于20%-35%;所述的单菌种发酵是在发花工序中接入含有所述保藏编号为CGMCCNO.11304的单一菌种的固体种子或者将所述菌株经液体培养得到的液体种子;所述接种发花是在接种菌种后,根据产品需要进行压制,于温度为25-35℃,空气相对湿度为65-85%条件下,恒温恒湿发花6-10天。
所述金花黑茶的制备工艺由传统茯砖茶改进而来,还包括初制、筛分、汽蒸、发酵,所述的发花工序优选于发酵之后;
所述的金花六堡茶的制备工艺还包括初制、筛分、发酵、干燥、蒸压、窖藏陈化制备而成,所述的发花工序优选窖藏陈化之后;
所述的金花普洱茶、金花大红袍、金花红茶、金花白茶或金花绿茶等各类茶叶的制备工艺还包括各类茶叶常规初制、精制步骤,所述发花工序优选精制之后。
本发明的实施例1-15中的采用原料按照各类茶叶传统工序经初制、精制获得。其中发花实验对比如下如表1所示,表1中的序号代表实施例的编号。
每个实施例均进行5个批次实验,所有实验在对应茶叶生产工厂进行。为证明本申请的冠突散囊菌株在金花茶发花工序中的作用,特提供如下实施例,其中未经步骤S5选育的金花菌由安化黑茶茯砖茶中随机分离获得,未经过步骤S5的选育过程:
实施例2和实施例3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增加了接种工序,实施例1为安化黑茶茯砖茶传统自然发花,实施例2和实施例3采用的发花工序除菌种不同外,其他工艺条件完全相同,其中实施例2菌种为未经步骤S5选育的金花菌,实施例3为本发明的保藏编号为CGMCCNO.11304的冠突散囊菌菌株。其中发花工艺包括汽蒸增湿、接种发花和干燥,所述蒸压增湿是在压力0.2MPa条件下蒸压0.5min,增湿至茶叶水分20%-35%,接种发花是接入10×106个/kg茶叶固体种子;所述接种发花是在接种菌种后,根据产品需要进行压制,于温度为30℃,空气相对湿度为75%条件下,恒温恒湿发花8天。
实施例5和实施例6是在实施例4的基础增加了接种工序,实施例4在传统工艺基础上进行了汽蒸增湿、发花和干燥,发花工序未经接种,实施例5和实施例6采用的发花工序除菌种不同外,其他工艺条件完全相同,其中实施例5菌种为未经步骤S5选育的金花菌,实施例6为本发明的保藏编号为CGMCCNO.11304的冠突散囊菌菌株。其中发花工艺包括汽蒸增湿、接种发花和干燥,所述汽蒸增湿是在压力0.2MPa条件下蒸压20min,增湿至茶叶水分20%-35%,接种发花是接入10×106个/kg茶叶固体种子;所述接种发花是在接种菌种后,根据产品需要进行压制,于温度为30℃,空气相对湿度为75%条件下,恒温恒湿发花8天。
实施例8和实施例9是在实施例7的基础增加了接种工序,实施例7在传统工艺基础上进行了汽蒸增湿、发花和干燥,发花工序未经接种,实施例8和实施例9采用的发花工序除菌种不同外,其他工艺条件完全相同,其中实施例8菌种为未经步骤S5选育的金花菌,实施例9为本发明的保藏编号为CGMCCNO.11304的冠突散囊菌菌株。其中发花工艺包括汽蒸增湿、接种发花和干燥,所述蒸压增湿是在压力0.2MPa汽蒸10min,增湿至茶叶水分20%-35%,接种发花是接入10×106个/kg茶叶固体种子;所述接种发花是在接种菌种后,根据产品需要进行压制,于温度为30℃,空气相对湿度为75%条件下,恒温恒湿发花8天。
实施例11和实施例12是在实施例10的基础增加了接种工序,实施例10在传统工艺基础上进行了汽蒸增湿、发花和干燥,发花工序未经接种,实施例11和实施例12采用的发花工序除菌种不同外,其他工艺条件完全相同,其中实施例11菌种为未经步骤S5选育的金花菌,实施例12为本发明的保藏编号为CGMCCNO.11304的冠突散囊菌菌株。其中发花工艺包括汽蒸增湿、接种发花和干燥,所述汽蒸增湿是在压力0.2MPa条件下蒸压1min,增湿至茶叶水分20%-35%,接种发花是接入10×106个/kg茶叶固体种子;所述接种发花是在接种菌种后,根据产品需要进行压制,于温度为30℃,空气相对湿度为75%条件下,恒温恒湿发花8天。
实施例14和实施例15是在实施例13的基础增加了接种工序,实施例13在传统工艺基础上进行了汽蒸增湿、发花和干燥,发花工序未经接种,实施例14和实施例15采用的发花工序除菌种不同外,其他工艺条件完全相同,其中实施例14菌种为未经步骤S5选育的金花菌,实施例15为本发明的保藏编号为CGMCCNO.11304的冠突散囊菌菌株。其中发花工艺为:所述的发花工序包括汽蒸增湿、接种发花和干燥,所述汽蒸增湿是在压力0.2MPa条件下蒸压3min,增湿至茶叶水分20%-35%,接种发花是接入10×106个/kg茶叶固体种子;所述接种发花是在接种菌种后,根据产品需要进行压制,于温度为30℃,空气相对湿度为75%条件下,恒温恒湿发花8天。
表1
所有产品经品评,“菌花”香浓郁,滋味汤色等均上佳。
实施例16、17利用本发明的保藏编号为CGMCCNO.11304的冠突散囊菌菌株分别对白茶、绿茶进行发花,其中发花工艺为:所述的发花工序包括汽蒸增湿、接种发花和干燥,所述汽蒸增湿是在压力0.2MPa条件下蒸压3min,增湿至茶叶水分20%-35%,接种发花是接入10×106个/kg茶叶固体种子;所述接种发花是在接种菌种后,根据产品需要进行压制,于温度为30℃,空气相对湿度为75%条件下,恒温恒湿发花8天。发花成功率可达100%,第4天出现金花,8天金花数量均可达30万cfu/克茶,产品无霉变,感官品质特色鲜明。
实施例充分表明,本菌种及其配套工艺可满足各类金花茶叶的生产,可以根据产品需要进行发花数量的调整,实现产品品质的提升和差异化。本技术的关键在于选育适合各类茶叶发酵的冠突散囊菌菌株,并通过控制温度、湿度、茶叶水分、茶叶中微生物总量、接种环节和接种量等关键环节确保菌种的成功应用,弥补了现有生产及公开技术中发花缺乏标准化控制的技术缺陷,是一个利用现代微生物发酵技术提升传统行业水平的典型案例。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冠突散囊菌株,已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其保藏编号为CGMCCNO.11304。
2.一种冠突散囊菌株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选取安化黑茶茯砖茶、广西六堡茶或普洱茶产品,取茶样粉碎成为茶粉,过60目筛;
S2、将茶粉全部转移至无菌水中,搅拌均匀;稀释后加入无菌培养皿中,倒入温热的PDA固体培养基,进行倒置培养;
S3、记录菌落生长情况,进行菌落识别;选取菌落直径增加最快,菌落形态特征类似于冠突散囊菌的菌落进行下一步纯化;
S4、挑取S3筛选菌落划线接种至PDA固体培养基上,于28-30℃条件下培养6-7天,直至得到冠突散囊菌单菌落;
S5、将步骤S4获得的冠突散囊菌菌株进行筛选实验,生产可行性高,抑制杂菌能力最强的菌株,并进行菌株鉴定及遗传稳定性分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冠突散囊菌株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5中的筛选实验如下:
S51、35℃耐热生长实验:35℃,相对湿度80%,于PDA固体培养基培养7天,每日记录菌落生长速度,选取纯化培养过程中菌落直径增长最快,生长数量最多的菌株进行第一次保存;
S52、第一次保存的菌株,培养后进行高温汽蒸,选取存活率最高的菌株进行第二次保存;
S53、利用第二次保存的菌株,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选用同一批次来源的茶叶进行菌株接种的发酵试验,10×106菌/kg茶叶密度将菌株接入茶叶,选取28℃,相对湿度80%条件下,6天发花数量最高,出现金花时间最早,抑制杂菌能力最强的菌株。
S54、选取上述步骤筛选获得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选取鉴定结果为冠突散囊菌,遗传稳定性稳定,符合大生产要求的菌株。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冠突散囊菌株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52中的高温汽蒸是在压力0.1-0.5Mpa、时间为10-30s。
5.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冠突散囊菌株制备“金花茶”标准化工艺,其特征在于,改进或新增发花工序,所述的发花工序包括汽蒸增湿、接种发花和干燥,所述的接种发花是以保藏编号为CGMCCNO.11304的冠突散囊菌菌株进行单菌种发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冠突散囊菌株制备“金花茶”标准化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花工序采用的原料为生产黑茶、六堡茶、普洱茶、大红袍或红茶等各类产品的茶叶原料或茶叶半成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冠突散囊菌株制备“金花茶”标准化工艺,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单菌种发酵是在发花工序中接入含有所述保藏编号为CGMCCNO.11304的单一菌种的固体种子或者将所述菌株经液体培养得到的液体种子;
所述汽蒸增湿是在压力0.1-0.5MPa条件下蒸压不超过30min,最大化降低茶叶中微生物含量,使发花初始茶叶含水量于20%-35%;
所述接种发花是在接种菌种后,根据产品需要进行压制,于温度为25-35℃,空气相对湿度为65-85%条件下,恒温恒湿发花6-10天。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金花茶”标准化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花茶为金花黑茶、金花六堡茶、金花普洱茶、金花大红袍、金花乌龙茶、金花红茶、金花白茶或金花绿茶。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金花茶”标准化工艺,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花黑茶的制备工艺由传统茯砖茶改进而来,还包括初制、筛分、汽蒸、发酵,所述的发花工序优选于发酵之后;
所述的金花六堡茶的制备工艺还包括初制、筛分、发酵、常规干燥、蒸压、窖藏陈化制备而成,所述的发花工序优选窖藏陈化之后;
所述的金花普洱茶、金花大红袍、金花红茶、金花白茶或金花绿茶的制备工艺还包括各类茶叶常规初制、精制步骤,所述发花工序置于精制之后。
10.一种由权利要求2-9任一所述的标准化工艺制备得到的金花茶叶,所述的金花茶叶为金花黑茶、金花六堡茶、金花普洱茶、金花大红袍、金花乌龙茶、金花红茶、金花白茶或金花绿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600013.7A CN105368716B (zh) | 2015-09-18 | 2015-09-18 | 一种冠突散囊菌株、其选育方法及其应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600013.7A CN105368716B (zh) | 2015-09-18 | 2015-09-18 | 一种冠突散囊菌株、其选育方法及其应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68716A true CN105368716A (zh) | 2016-03-02 |
CN105368716B CN105368716B (zh) | 2019-04-12 |
Family
ID=553713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600013.7A Active CN105368716B (zh) | 2015-09-18 | 2015-09-18 | 一种冠突散囊菌株、其选育方法及其应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368716B (zh) |
Cited B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746756A (zh) * | 2016-02-23 | 2016-07-13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人工发酵茶叶生产茯茶的方法及菌株 |
CN105851299A (zh) * | 2016-04-21 | 2016-08-17 | 贵州梵锦茶业有限公司 | 一种将红茶加工为红茯茶的制备方法 |
CN107502561A (zh) * | 2017-10-16 | 2017-12-22 | 四川大学 | 冠突散囊菌及其应用、黑茶及其加工方法 |
CN108029829A (zh) * | 2017-12-29 | 2018-05-15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一种构树金花茶制备方法 |
WO2018161216A1 (zh) * | 2017-03-06 | 2018-09-13 | 中国茶叶有限公司 | 一种冠突散囊菌及其应用 |
CN108651645A (zh) * | 2017-03-29 | 2018-10-16 | 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 制备发酵茶的方法,用该方法制备的发酵茶及其应用 |
CN108850262A (zh) * | 2017-05-08 | 2018-11-23 | 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 制备发酵茶的方法,用该方法制备的发酵茶及其应用 |
CN108967584A (zh) * | 2017-06-01 | 2018-12-11 | 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 制备发酵茶的方法,用该方法制备的发酵茶及其应用 |
CN109730173A (zh) * | 2019-03-04 | 2019-05-10 | 宜宾学院 | 一种冠突散囊菌发酵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892440A (zh) * | 2019-03-04 | 2019-06-18 | 宜宾学院 | 一种冠突散囊菌发酵苦丁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892420A (zh) * | 2019-04-10 | 2019-06-18 | 福建师范大学 | 一种两次发酵二段烘焙制备冠突散囊菌乌龙茶的方法 |
CN110692767A (zh) * | 2019-11-29 | 2020-01-17 | 雷大焰 | 一种金花菌六堡茶的加工方法 |
CN114574368A (zh) * | 2021-12-06 | 2022-06-03 | 湖南农业大学 | 一种金花菌及其在茯茶加工中的应用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59082A (zh) * | 2014-02-26 | 2014-06-18 | 湖南农业大学 | 金花大红袍茶及其加工工艺 |
-
2015
- 2015-09-18 CN CN201510600013.7A patent/CN10536871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59082A (zh) * | 2014-02-26 | 2014-06-18 | 湖南农业大学 | 金花大红袍茶及其加工工艺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王文涛: "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分类学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I辑》 * |
陈云兰: "茯砖茶"金花菌"的分类鉴定及其对茯砖茶品质的影响",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工程科技I辑》 * |
陈社强编著: "《黑茶时代》", 30 September 2010, 当代世界出版社 * |
Cited B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746756A (zh) * | 2016-02-23 | 2016-07-13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人工发酵茶叶生产茯茶的方法及菌株 |
CN105851299A (zh) * | 2016-04-21 | 2016-08-17 | 贵州梵锦茶业有限公司 | 一种将红茶加工为红茯茶的制备方法 |
WO2018161216A1 (zh) * | 2017-03-06 | 2018-09-13 | 中国茶叶有限公司 | 一种冠突散囊菌及其应用 |
CN108651645A (zh) * | 2017-03-29 | 2018-10-16 | 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 制备发酵茶的方法,用该方法制备的发酵茶及其应用 |
CN108850262A (zh) * | 2017-05-08 | 2018-11-23 | 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 制备发酵茶的方法,用该方法制备的发酵茶及其应用 |
CN108967584A (zh) * | 2017-06-01 | 2018-12-11 | 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 制备发酵茶的方法,用该方法制备的发酵茶及其应用 |
CN107502561B (zh) * | 2017-10-16 | 2020-08-04 | 四川大学 | 冠突散囊菌及其应用、黑茶及其加工方法 |
CN107502561A (zh) * | 2017-10-16 | 2017-12-22 | 四川大学 | 冠突散囊菌及其应用、黑茶及其加工方法 |
CN108029829A (zh) * | 2017-12-29 | 2018-05-15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一种构树金花茶制备方法 |
CN108029829B (zh) * | 2017-12-29 | 2021-05-11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一种构树金花茶制备方法 |
CN109892440A (zh) * | 2019-03-04 | 2019-06-18 | 宜宾学院 | 一种冠突散囊菌发酵苦丁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730173A (zh) * | 2019-03-04 | 2019-05-10 | 宜宾学院 | 一种冠突散囊菌发酵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892420A (zh) * | 2019-04-10 | 2019-06-18 | 福建师范大学 | 一种两次发酵二段烘焙制备冠突散囊菌乌龙茶的方法 |
CN110692767A (zh) * | 2019-11-29 | 2020-01-17 | 雷大焰 | 一种金花菌六堡茶的加工方法 |
CN114574368A (zh) * | 2021-12-06 | 2022-06-03 | 湖南农业大学 | 一种金花菌及其在茯茶加工中的应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68716B (zh) | 2019-04-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368716B (zh) | 一种冠突散囊菌株、其选育方法及其应用 | |
CN101579024B (zh) | 金花茶的人工接种生产方法 | |
CN107080008A (zh) | 一种金花普洱熟茶散茶的自然渥堆发花方法 | |
CN108998393A (zh) | 一株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制备具有调节肠道功能的普洱茶方法 | |
CN101623040B (zh) | 一种发酵型芦笋普洱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669559A (zh) | 一种提高六堡茶品质的生产方法 | |
CN104893984B (zh) | 一种冠突散囊菌株 | |
TW201608021A (zh) | 活化發酵的製程及使用該製程製備發酵液和飲料 | |
CN105494715B (zh) | 一种接种法生产黑茶的工艺 | |
CN103911324B (zh) | 含植物乳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的益生菌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283608B (zh) | 一种金针菇工厂化栽培菌种及其栽培方法 | |
CN105394233B (zh) | 一种金花六堡茶标准化生产工艺 | |
CN109055235A (zh) | 一种用于普洱茶渥堆的外源接种菌种的制备及其应用方法 | |
CN103315075A (zh) | 接种法富金花茶梗茶发花制备工艺 | |
CN103004465A (zh) | 一种鸡腿菇菌株及制备方法 | |
CN106834181B (zh) | 一种乳酸片球菌及其应用 | |
CN105104610A (zh) | 一种茶叶发酵菌曲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 |
CN109699766A (zh) | 制备发酵茶的方法,用该方法制备的发酵茶及其应用 | |
CN102986537A (zh) | 金福菇菌株kjh-3及制备方法 | |
CN1012710B (zh) | 用茶叶接种真菌制减肥茶的方法 | |
CN103952345B (zh) | 含干酪乳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的益生菌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7156668A (zh) | 一种蚕豆酱瓣罐式稀醪发酵方法 | |
CN102986452A (zh) | 一种茶树菇菌株及制备方法 | |
CN100529053C (zh) | 一种少根根霉真菌及其在普洱茶生产中的应用 | |
CN104762295A (zh) | 一种耐酸耐盐兼性厌氧芽孢杆菌的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1001, Fulinmen building, 8 Chaoyang Men South Street,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100020 Patentee after: China domestic and animal production import and Export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 Fulinmen building, 8 Chaoyang Men South Street,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100020 Patentee before: CNNPABIEC CHINA NATIONAL NATIVE PRODUCE AND ANIMAL BY-PRODUCTS IMPORT AND EXPORT Corp.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