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19890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19890A
CN105319890A CN201510328766.7A CN201510328766A CN105319890A CN 105319890 A CN105319890 A CN 105319890A CN 201510328766 A CN201510328766 A CN 201510328766A CN 105319890 A CN105319890 A CN 1053198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unit
recording materials
pattern
wh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2876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19890B (zh
Inventor
仁平广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3198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198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198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198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16User-machine interface; Display panels; Control consol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 G03G15/2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pying both sides of an original or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1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2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15/234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by inverting and refeeding the image receiving material with an image on one face to the recording member to transfer a second image on its second face, e.g. by using a duplex tray; Details of duplex trays or inver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0136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transfer member separable from recording member or vice versa, mode switch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89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57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unters In Electrophotography And Two-Sided Copying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驱动反转单元的马达以及被配置为在用于通过使用图像形成站形成图像的全色模式和用于通过使用图像形成站形成图像的黑白模式之间切换图像形成模式的CPU被设置。如果在通过片材馈送辊对供给的第一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并且随后在通过片材再馈送单元供给的第二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那么马达连续地驱动反转单元。如果用于第一记录材料的图像形成模式与用于第二记录材料的图像形成模式不同,那么CPU将图像形成模式切换到全色模式,并且在第一记录材料和第二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诸如复印机和激光打印机的图像形成装置,并且特别涉及用于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双面打印的打印模式切换控制。
背景技术
传统地,电子照相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能够多色图像形成的模式(例如,全色模式)和能够单色图像形成的模式(例如,黑白模式)。两种模式被配置为可切换。每当用户指定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以打印混合包含全色图像和黑白图像的作业时切换模式由于用于模式切换的停机时间而降低了生产率。如果包含黑白图像的所有图像在全色模式中被打印,那么黑色以外的消耗品的工作寿命不必要地降低。因此,已提出了根据作业的总片材数和包含于作业中的黑白图像片材数优化模式切换定时的图像形成装置。
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8-116906公开了基于作业的总页数、打印页数和存储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模式切换阈值确定模式切换定时的方法,以处理混合包含黑白图像和全色图像的作业。根据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8-116906,如果作业的剩余页数超过切换阈值,那么图像形成装置从全色模式切换到黑白模式,并且执行打印,由此减少用于切换到黑白模式的次数并且优化总的打印时段。类似地,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3-262999也公开了对于混合包含黑白图像和全色图像的作业确定模式切换定时的方法。根据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3-262999,如果由用户指定的作业的图像表示预定数量的黑白图像被相继布置,那么执行从全色模式到黑白模式的模式切换,并且形成黑白图像。相反,如果黑白图像的数量比预定的片材数少,那么在模式被留在全色模式中的情况下形成黑白图像,没有模式切换。因此,模式切换的执行频率被优化。即,生产率和消耗品的工作寿命被优化。
近年来,鉴于资源和能量的节省,标准具有自动双面打印功能的图像形成装置已被越来越多地安装。同时,需要满足图像形成装置的成本的降低和双面打印的生产率的提高的两个要求。例如,为了实现成本的降低,存在这样的配置:该配置包含嵌入图像形成装置中以反转记录片材的前后的反转机构的驱动源,该驱动源与定影设备共享,并且省略用于向反转机构传送驱动力的离合器。如果该配置执行混合包含黑白图像和全色图像的双面打印的作业,那么在一些情况不能根据次序切换模式。即,出现记录片材由于模式切换不能在反转机构中暂时处于待机中的情形。为了暂时使记录片材在反转机构中待机,与定影设备有关的所有操作也需要暂时停止。一般地,在传送驱动力之后,与定影设备有关的返回操作需要一定的时段。因此,在返回操作期间,由于离合器被省略,因此驱动力也被传送到与定影设备共享同一驱动源的反转机构。在反转机构中待机的记录片材因此被传送到反转路径并且与反转路径上待机的另一记录片材冲突,由此导致打印失败。
如果具有以上的配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完全在全色模式中执行混合包含黑白图像和全色图像的作业,那么不需要模式切换。因此,没有打印失败出现。然而,如果即使对于黑白图像也在全色模式中继续图像形成,那么用于黑色的物品以外的、并且原本对于该图像形成不使用的消耗品的工作寿命降低。这种降低对于用户是不利的。因此,目的在于允许包含上述的成本降低的反转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执行混合包含黑白模式和全色模式的作业中在适当的定时处执行模式切换,而不导致打印失败。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这些情形下做出,并且具有在执行混合包含多个图像形成模式的双面打印作业期间执行模式切换以便不导致打印失败并且减轻消耗品的工作寿命的降低的目的。
为了实现以上的目的,本发明具有以下的配置。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含:多个图像形成单元,该多个图像形成单元在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图像;转印单元,该转印单元将在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的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定影单元,该定影单元将转印的图像定影到已通过转印单元将图像转印到其上的记录材料上;容纳单元,该容纳单元容纳记录材料;第一供给单元,该第一供给单元将容纳在容纳单元中的记录材料供给到转印单元;反转单元,该反转单元使已通过定影单元将图像定影到其上的记录材料反转,并且将记录材料传输到与转印单元连通的传输路径;第二供给单元,该第二供给单元将通过反转单元传输到传输路径的记录材料供给到转印单元:驱动单元,该驱动单元对反转单元进行驱动;以及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在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之间切换图像形成模式,在第一模式中,使用图像形成单元中的第一图像形成单元和与第一图像形成单元不同的第二图像形成单元以形成图像,在第二模式中,对于形成图像使用第二图像形成单元而不使用第一图像形成单元,其中,如果在通过第一供给单元供给的第一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并且随后在通过第二供给单元供给且与第一记录材料不同的第二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那么驱动单元连续地驱动反转单元,并且,如果对于第一记录材料的图像形成模式与对于第二记录材料的图像形成模式不同,那么控制单元在第一模式中在第一记录材料和第二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
从以下参照附图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示出实施例1~3中的每一个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性配置图。
图2A、图2B和图2C示出图像形成单元的模式配置。
图3A示出实施例1~3中的每一个的系统配置。
图3B示出引擎控制单元与控制器单元之间的接口信号图。
图4是示出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操作的定时图。
图5是实施例1中的双面2片材(double-sidedtwo-sheet)交替打印中的图像形成间隔的示意图。
图6示出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操作的定时图。
图7示出实施例1中的确定单元的确定的流程图。
图8A、图8B和图8C示出实施例2的图像形成单元的模式配置图。
图9示出模式切换阈值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实施例2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操作的定时图
图11是示出实施例2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操作的定时图。
图12是示出实施例2中的确定单元的确定流程的流程图。
图13A示出实施例3的图像形成操作的定时图。
图13B示出图像形成操作的模式切换阈值的示意图。
图14示出实施例3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操作的定时图。
图15示出实施例3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操作的定时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根据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实施例1]
[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
参照图1,作为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例子,描述激光打印机的总体配置。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包含四个图像形成站4a、4b、4c和4d。图1从左侧示出具有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调色剂的图像形成站。图中符号的后缀“a”、“b”、“c”和“d”分别意味着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图像形成站4a~4d具有相同的配置。在以下的描述中,如果不是特别需要,那么不添加后缀“a”~“d”。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可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全色图像或黑白图像。这里,记录材料可以例如为记录片材、OHP片材或布。以下,在本实施例中,描述在记录片材上形成图像的情况。
(图像形成单元)
图像形成单元包含扫描光学单元5、感光鼓8、带电器9、显影辊7和清洁设备10。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感光鼓8具有包含铝圆筒和施加到圆筒的外周表面的有机感光层的配置。该鼓被布置为可通过未示出的驱动源的驱动力沿箭头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在感光鼓8周围,布置带电器9、扫描光学单元5、显影辊7、一次转印辊15和清洁设备10。带电器9使感光鼓8的表面均匀带电。扫描光学单元5将基于图像信号产生的光引导到光路6,并且利用光照射感光鼓8。显影辊7使调色剂沉积到在感光鼓8的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上,并且将图像可视化为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辊15将感光鼓8上(感光鼓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作为中间转印部件的中间转印带11上。清洁设备10去除还没有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并且残留于感光鼓8的表面上的调色剂。显影辊7通过未示出的驱动源驱动,并且被配置为可通过未示出的显影位置切换螺线管与感光鼓8接触和分开。清洁设备10去除上述的感光鼓8上残留的调色剂或在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片材上之后残留于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并且在清洁器容器中蓄积调色剂。
中间转印带11在支撑辊11a和11b周围延伸,并且被布置为与感光鼓8接触。中间转印带11通过未示出的驱动源沿箭头方向(顺时针方向)围绕移动。一次转印辊15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感光鼓8上。如后面将描述的那样,除黑色一次转印辊15d以外的一次转印辊15a~15c被配置为可通过未示出的驱动源的驱动力和未示出的用于切换一次转印辊的位置的螺线管与中间转印带11接触和分开。二次转印单元(也称为转印单元)在夹着并传输记录片材的同时将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片材上。二次转印单元被布置为使转印辊11c与中间转印带11接触,并且被布置为处于面对支撑辊11b的位置。
(片材馈送单元)
片材馈送单元1包含作为用于馈送存储于片材馈送盒1c中的记录片材的第一供给单元的片材馈送辊对1a和1b。作为容纳单元的片材馈送盒1c容纳要在其上形成图像的记录片材。从片材馈送单元1馈送的记录片材通过电阻传感器17并到达二次转印单元。与片材馈送单元1的情况一样,作为可拆卸地附接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的可选的馈送设备的片材馈送单元2包含用于馈送容纳于片材馈送盒2c中的记录片材的片材馈送辊对2a和2b。作为容纳单元的片材馈送盒2c存储要在其上形成图像的记录片材。从附接到片材馈送单元1的底部的片材馈送单元2由片材馈送辊对2a和2b馈送的记录片材通过片材馈送单元1的传输路径的一部分和电阻传感器17,并到达二次转印单元。
(定影单元)
定影单元12包含用于加热记录片材的定影辊12a和用于将记录片材压到定影辊12a的压力辊12b。所述辊被配置为通过作为驱动源的马达25沿箭头方向旋转。定影辊12a和压力辊12b被中空地形成,并且内部加入加热器16a和16b。调色剂图像已被转印到其上的记录片材通过定影辊12a和压力辊12b被传输,同时向记录片材施加热和压力使熔融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片材的表面上。排出辊对13a和13b以及排出辊对18a和18b将调色剂图像已被定影到其上的记录片材排出到排出单元14。
(反转单元)
反转单元使通过定影单元12调色剂图像已被定影到其上的记录片材的传输方向反转。反转单元包含改变记录片材的传输路径的挡板19,和被配置为沿引入(draw-in)方向或反转路径28的方向传输已通过排出辊对13a和13b传输的记录片材的反转辊20a和20b。挡板19和反转辊20a和20b被配置为通过作为与定影单元12共享的同一驱动源的马达25被驱动。螺线管27被设置在挡板19、反转辊20a和20b以及作为驱动单元的马达25之间。螺线管27切换挡板19的位置和反转辊20a和20b的旋转方向。螺线管27可将挡板19切换到由图1中的实线表示的位置或由虚线表示的位置。挡板19的位置和反转辊20a和20b的旋转方向被配置为彼此协作。当挡板19的位置处于由图1中的虚线表示的位置时,反转辊20a和20b沿将记录片材引入到反转单元中的方向旋转。相反,当挡板19的位置处于由图1中的实线表示的位置时,反转辊20a和20b沿将记录片材传输到反转路径28的方向旋转。
(片材再馈送单元)
作为第二供给单元的片材再馈送单元暂时停止传输在反转路径28中传输的记录片材,并且再馈送已暂时被停止传输的记录片材。当片材再馈送待机传感器23检测到记录片材时,片材再馈送单元停止用于控制通过作为驱动源的马达26的驱动力的供给的离合器,以由此停止每个传输辊对的驱动。随后,操作离合器,直到电阻传感器17检测到记录片材,使得记录片材通过片材馈送单元1的传输路径的一部分并到达电阻传感器17和二次转印单元,并且驱动传输辊对中的每一个。反转路径具有传输辊对21a和21b、传输辊对22a和22b、传输辊对24a和24b、控制对每个传输辊对的驱动力的传送的离合器(未示出)以及片材再馈送待机传感器23。传输辊对21a/21b、22a/22b和24a/24b中的每一个通过马达26和用于控制供给马达26的驱动力的离合器驱动。与传输辊对的情况一样,片材馈送单元1的片材馈送辊对1a和1b以及片材馈送单元2的片材馈送辊对2a和2b通过马达26和用于控制供给马达26的驱动力的离合器驱动。
[模式切换]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单元中的模式切换操作。模式切换使图像形成单元的模式迁移到另一种模式,例如,从能够多色图像形成的全色模式迁移到能够单色图像形成的黑白模式或者从黑白模式迁移到全色模式。图2A、图2B和图2C是示出每个模式中的显影辊7a~7d和一次转印辊15a~15d的位置和模式之间的模式迁移的示图。本实施例中的模式为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是分离(detach)模式(图2A)、作为第二模式的黑白模式(图2B)和作为第一模式的全色模式(图2C)。在分离模式中,所有的显影辊7a~7d处于不与各感光鼓8a~8d接触的位置。一次转印辊15a~15c处于不与中间转印带11接触的位置。一次转印辊15d处于与中间转印带11接触的位置。在黑白模式中,作为第一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站4a~4c的显影辊7a~7c处于不与各感光鼓8a~8c接触的位置,并且作为第二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站4d的显影辊7d处于与感光鼓8d接触的位置。一次转印辊15a~15c处于不与各中间转印带11接触的位置。一次转印辊15d处于与中间转印带11接触的位置。在全色模式中,显影辊7a~7d处于与各感光鼓8a~8d接触的位置。一次转印辊15a~15d处于与中间转印带11接触的位置。
在全色模式中,要在黑白模式中使用的显影辊7d与感光鼓8d接触,并且一次转印辊15d处于与中间转印带11接触的位置。因此,也可形成黑色单色图像。在图2A、图2B和图2C中,以箭头1和2所示的次序执行模式之间的模式迁移。即,沿每个方向允许分离模式与全色模式之间的模式迁移或分离模式与黑白模式之间的模式迁移。然而,不允许全色模式与黑白模式之间的直接模式迁移。因此,从全色模式到黑白模式或者从黑白模式到全色模式的模式迁移必须通过分离模式。例如,在从全色模式到黑白模式的模式迁移的情况下,从全色模式到分离模式的模式迁移的定时在通过图像形成单元完成图像形成之后。即,该定时在完成图像从每个感光鼓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部件上之后。从分离模式到黑白模式的模式迁移的定时处于通过二次转印单元完成到记录片材上的转印的定时。并且,在从黑白模式到全色模式的模式迁移的情况下,模式在类似的定时处迁移。
现在描述采用以上的控制的原因。在一些情况下,图像形成装置使同一驱动源驱动显影辊7a~7d、感光鼓8a~8d和中间转印带11以降低成本。因此,存在执行图像形成操作期间的模式切换导致在显影辊7a~7d与各感光鼓8a~8d接触时出现的负荷的变动以影响要形成的图像的质量的可能性。因此,在从全色模式到黑白模式的模式迁移的情况下,与以上的控制的情况一样,需要待机直到完成一次转印或二次转印。即,模式切换需要一定的时段。
[图像形成装置的系统配置]
下面,描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系统配置。图3A是用于示出图像形成装置的系统的总体配置的框图。在图3A中,图像形成装置包含控制器单元201和引擎控制单元203。控制器单元201可与作为外部装置的主机计算机200以及与引擎控制单元203相互通信。引擎控制单元203包含视频接口单元204、CPU205、图像处理GA(门阵列)206、图像控制单元207、定影控制单元209、片材馈送控制单元208、反转控制单元210、片材再馈送控制单元211和确定单元212。视频接口单元204在引擎控制单元203与控制器单元201之间中继信号。图像控制单元207控制上述的图像形成单元。定影控制单元209控制上述的定影单元12。片材馈送控制单元208控制上述的片材馈送单元。反转控制单元210控制上述的反转单元。片材再馈送控制单元211控制上述的片材再馈送单元。确定单元212基于后面将描述的打印预约(reservation)指令的内容确定是否允许模式迁移。CPU205向控制器单元201和从控制器单元201传送和接收诸如命令的数据。CPU205包含作为存储单元的ROM213和RAM214。ROM213存储要由CPU205执行的控制程序和数据。RAM214是由CPU205执行的控制程序所使用的用于暂时存储信息的存储器。图像控制单元207和片材馈送控制单元208也包含未示出的CPU、ROM和RAM。与CPU205的情况一样,ROM包含控制程序和数据,RAM被控制程序使用以暂时存储信息。
[控制器单元与引擎控制单元之间的信息的传送和接收]
下面,描述控制器单元201与引擎控制单元203之间的信息的传送和接收以及信息的内容。图3B是示出引擎控制单元203的视频接口单元204与控制器单元201的未示出的视频接口单元之间的接口信号的示图。在图3B中,串行命令传送信号线103是用于从控制器单元201向引擎控制单元203传送指令的信号线。串行命令状态传送信号线104是用于响应于从控制器单元201传送的命令而通过从引擎控制单元203到控制器单元201的串行通信传送状态数据的信号线。
基准垂直同步信号线105是用于从引擎控制单元203向控制器单元201传送作为基准垂直同步信号的/TOP信号的信号线。信号线106~109用于从引擎控制单元203向控制器单元201传送水平同步信号。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水平同步信号通过各水平同步信号线106~109被从引擎控制单元203传送到控制器单元201。信号线110~113用于从控制器单元201向引擎控制单元203传送图像数据信号。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图像数据信号通过各图像信号线110~113被从控制器单元201传送到引擎控制单元203。
控制器单元201从主机计算机200接收图像信息和打印指令。控制器单元201分析接收的图像信息、将信息转换成位数据并且经由视频接口单元204向引擎控制单元203传送要在记录片材上形成的各图像的视频信号。并且,控制器单元201根据接收的打印指令向引擎控制单元203传送打印预约指令,并且在引擎控制单元203进入可打印状态的定时处向引擎控制单元203传送打印开始指令。
引擎控制单元203以从控制器单元201接收的打印预约指令的次序对于打印的执行进行准备,并且等待来自控制器单元201的打印开始指令。在接收到打印开始指令时,引擎控制单元203开始启动处理。在完成启动处理之后,引擎控制单元203向控制器单元201输出用作视频信号的输出的基准定时的/TOP信号,并且对于打印预约指令开始打印操作。
[根据作业执行的每个控制单元的操作]
下面,描述在具有以上配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从控制器单元201向引擎控制单元203传送双面2片材交替打印中的混合包含全色模式和黑白模式的指定的打印预约指令的情况下的操作。
图4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从控制器单元201向引擎控制单元203传送的打印预约指令和依次执行打印预约指令的内容的引擎控制单元203的操作的定时图。在图4中,定时图的上部示出控制器单元201与引擎控制单元203之间的信号(打印预约指令、打印开始指令和/TOP信号)的传送和接收。定时图的下部示出包含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控制单元(图像形成单元、二次转印单元、反转单元、片材馈送单元和片材再馈送单元)的操作。在图4中,水平轴表示时间。示图示出操作定时T1001~T1002、T1101~T1104、T1201~T1204以及T1301。
在图4中,从控制器单元201向引擎控制单元203传送并且通过引擎控制单元203获取的打印预约指令的内容(打印信息)以及打印预约的次序如下。
-1片材/第1表面/全色模式(打印预约1)
-2片材/第1表面/全色模式(打印预约2)
-1片材/第2表面/黑白模式(打印预约3)
-3片材/第1表面/全色模式(打印预约4)
-2片材/第2表面/全色模式(打印预约5)
-3片材/第2表面/全色模式(打印预约6)
在打印预约的内容中,由前斜线(/)划界的三个指定项中的第一指定项表示用于指定记录片材的记录片材的次序,即要打印的记录片材的序号。1片材的情况表示记录片材中的第1片材。第二指定项表示记录片材的表面之间的表面。在对于第1表面的图像形成指令的情况下,在上表面上形成图像,而在对于第2表面的图像形成指令的情况下,在后表面上形成图像。第三指定项表示从控制器单元201传送的图像的类型。在全色模式的情况下,该项表示多色图像。在黑白模式的情况下,该项表示仅使用黑色的图像。括号中的数字表示打印预约指令的执行次序。
[导致打印失败的图像形成操作的例子]
下面,参照图4的下部所示的定时图描述在接收到上述的打印预约指令之后由引擎控制单元203接收到打印开始指令时的操作。
在图像形成之前,引擎控制单元203从控制器单元201接收打印预约指令。获取的打印预约指令存储于上述的RAM214中。在从控制器单元201接收到打印开始指令(在图中由开始打印表示)时(T1001),参照图1描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单元、二次转印单元、定影单元和片材馈送单元开始启动处理。由于打印预约1指定全色模式,因此在启动处理中,图像形成单元使分离模式(图2A)迁移到全色模式(图2C)。在完成这些单元中的启动处理时,引擎控制单元203向控制器单元201传送/TOP信号,并且控制器单元201开始与打印预约1对应的图像输出(图像数据信号输出)(T1101)。与在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图像形成单元的感光鼓8上形成并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图像到达二次转印单元的定时同步,片材馈送单元1馈送第一片材的记录片材。在二次转印单元中,开始将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从片材馈送单元传输的记录片材上(T1102)。当已通过二次转印单元的第一记录片材通过定影单元12并且紧接在反转单元之前到达时,反转单元驱动挡板19,并且开始用于第一记录片材进入反转单元中的引入操作(T1103)。在反转单元根据记录片材的长度执行引入操作之后,挡板19返回并且反转操作开始(T1104)。当在开始输出对于打印预约1的图像信号之后已经过预定的时段时,引擎控制单元203向控制器单元201传送对于打印预约2的/TOP信号,并且控制器单元201开始对于打印预约2的图像输出(T1201)。与记录片材的第一片材的情况一样,图像形成单元、二次转印单元、定影单元和反转单元依次执行对于第二记录片材的处理(T1201~1203)。打印预约3指定黑白模式。因此,在通过图像形成单元完成对于打印预约2的图像形成的定时(T1002),图像形成单元使模式以全色模式(图2C)、分离模式(图2A)和黑白模式(图2B)的次序迁移。在图像形成单元完成模式迁移操作之后,引擎控制单元203向控制器单元201传送/TOP信号,并且控制器单元201开始对于打印预约3的图像输出(T1301)。如图4所示,在黑白模式中,仅通过黑色图像形成单元形成调色剂图像。然而,开始图像形成的定时参照多个图像形成单元中沿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方向定位在最上游的黄色图像形成单元定义。图像形成单元开始仅对于黑色的图像形成。然而,在通过反转单元完成对于此时执行的第二记录片材的引入的定时(T1204),片材再馈送单元处于第一记录片材的待机状态中。因此,反转单元不能开始第二记录片材的反转操作,由此导致打印失败。
由于定影单元和反转单元总是被一起驱动,因此出现打印失败。由于定影单元和反转单元共享同一驱动源(图1中的马达25)并且反转单元不具有传送和释放(disengage)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的离合器,因此执行这种驱动。同一驱动源由此被共享。因此,为了在引入操作与反转操作之间在反转单元处暂时停止传输记录片材,需要以类似的方式暂时停止定影单元的传输控制和温度控制。在暂时停止之后重新开始传输记录片材的情况下,记录片材仍然停止在反转单元处。因此,由于反转单元不具有离合器,所以用于温度控制的定影辊的旋转也驱动反转单元。因此,出现与停止在片材再馈送单元处的第一记录片材的冲突(阻塞)。该冲突阻止驱动源开始驱动。
[确定是否允许模式迁移]
图5是示出对于图像形成单元中的打印预约的图像形成次序(记录片材的次序和打印表面)和图像形成之间的间隔的示意图。水平轴表示时间。当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执行双面2片材交替打印时,仅示图中所示的间隔A和B之间的图像形成间隔A可被定义为足够长。即,由于从片材馈送盒供给用于第一表面打印的记录片材,因此第一表面打印之前的间隔A可被定义为足够长。并且,最后打印之前的间隔A(图5中的第三记录片材的第二表面打印之前的间隔A)不伴随随后的记录片材。因此,该图像形成间隔可被定义为长。因此,如果需要图像形成单元的模式迁移,那么可在示图中的间隔A中执行模式迁移。换句话说,可从第一表面指定模式与随后的第二表面指定模式之间选择图像形成模式,使得第一表面模式和第二表面模式彼此相同,以在示图中的间隔B中在图像形成单元中不导致模式迁移。基于确定单元212根据打印预约指令的内容确定是否允许模式迁移操作的确定结果,在上述的打印预约的情况下,图像形成单元在被留在全色模式中的情况下执行对于打印预约3的图像形成,以便紧接在对于打印预约3的图像形成开始之前不允许图像形成单元的模式迁移。
[不导致打印失败的图像形成操作的例子]
图6是示出与上述的图4类似的打印预约指令的内容从控制器单元201被传送到引擎控制单元203并且使用确定单元212的确定结果的引擎控制单元203的操作的示图。从控制器单元201向引擎控制单元203传送的打印预约指令的内容与图4中相同。因此省略内容的描述。在接收到打印开始指令(在图中由开始打印表示)(T2001)之后对于打印预约1的引擎控制单元203的操作(T2101~T2104)与图4中相同。因此省略描述。自打印预约2以后的引擎控制单元203的操作包含与图4中的操作的不同。以下描述不同。
当在开始对于打印预约1的图像输出之后已经过预定的时段时,引擎控制单元203向控制器单元201传送对于打印预约2的/TOP信号,并且控制器单元201开始对于打印预约2的图像输出(T2201)。与第一记录片材的情况一样,图像形成单元、二次转印单元、定影单元和反转单元依次执行对于第二记录片材的处理(T2201~T2203)。在开始对于打印预约2的图像形成之后,确定单元212确定打印预约3指定黑白模式和第二表面,并且可在全色模式(图2C)的情形下执行仅对于黑色的图像形成。基于确定单元212的确定结果,引擎控制单元203向控制器单元201传送/TOP信号(T2301)。基于确定单元212的确定结果,图像形成单元在向黑白模式的模式迁移定时(图4中的T1002)不执行模式迁移,而开始对于打印预约3的打印。如图6所示,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模式为全色模式,但作为打印预约3的打印预约指定黑白模式。因此,仅通过黑色图像形成单元形成调色剂图像。开始图像形成的定时参照多个图像形成单元中沿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方向定位在最上游的黄色图像形成单元定义。与仅具有通过黑色图像形成单元形成并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的黑色调色剂的图像到达二次转印单元的定时同步,片材再馈送单元再馈送第一记录片材。二次转印单元然后开始将黑白图像转印到再馈送的第一记录片材的第二表面上(T2302)。随后,处理依次前进到定影单元,并且从装置排出片材。随后,在通过反转单元完成对于第二记录片材的引入的定时(T2204),由于第一记录片材在片材再馈送单元中不处于待机状态中,因此反转单元开始反转操作。与图4所示的打印失败的出现的情况不同,打印可因此继续,不导致打印失败。
[确定单元的是否允许模式迁移的确定流程]
与参照图6描述使用确定单元212的确定结果的定时的情况一样,直到紧接在图像形成之前的时间,确定单元212确定是否允许模式迁移,并且图像形成单元基于确定结果确定是否允许模式迁移。以下描述确定流程。图7是示出确定流程的流程图,根据该确定流程,确定单元212确定是否允许图像形成单元中的模式迁移。实际上,通过CPU205执行确定单元212的处理。
在步骤(以下,称为“S”)1001中,确定单元212确定在引擎控制单元203中是否存在从控制器单元201接收的打印预约指令中的两个或更多个未执行的打印预约指令(以下,称为未执行的打印预约)。如果确定单元212确定存在两个或更多个未执行的打印预约,那么处理前进到S1002。如果该单元确定存在少于两个,那么处理前进到S1007。在S1002中,确定单元212确定在未执行的连续的打印预约中是否第一未执行的打印预约指定记录片材的第一表面并且随后的第二未执行的打印预约指定记录片材的第二表面。如果确定单元212确定第一打印预约指定记录片材的第一表面并且第二打印预约指定记录片材的第二表面,那么处理前进到S1003。如果该单元确定第一打印预约为第二表面或者第二打印预约指定第一表面,那么处理前进到S1006。在S1003中,确定单元212确定由第一未执行的打印预约指定的记录片材是否与由第二未执行的打印预约指定的记录片材不同。即,该单元确定第一和第二未执行的打印预约是否是对于不同的记录片材的打印预约,例如,是否第一未执行的打印预约是对于第二记录片材的打印预约和第二打印预约是对于第一记录片材的打印预约。如果确定单元212确定第一和第二打印预约指定不同的记录片材,那么处理前进到S1004。如果该单元确定打印预约指定相同的记录片材,那么处理前进到S1006。在S1004中,确定单元212确定第一未执行的打印预约和第二未执行的打印预约是否指定不同的指定模式,即,是否一个指定全色模式并且另一个指定黑白模式。如果确定单元212确定两个未执行的打印预约指定不同的模式,那么处理前进到S1005。如果该单元确定分配指定相同的模式,那么处理前进到S1006。在S1005中,确定单元212指示图像形成单元选择全色模式作为用于执行第一打印预约和第二打印预约的情况的指定模式,并且完成处理。在S1006中,确定单元212指示图像形成单元选择由第一未执行的打印预约指示的模式,并且完成处理。在S1007中,确定单元212确定是否在从控制器单元201接收的打印预约指令中存在任何未执行的打印预约指令。如果确定单元212确定存在未执行的打印预约,那么处理前进到S1008。如果该单元确定不存在未执行的打印预约,那么处理完成。在S1008中,确定单元212指示图像形成单元选择由第一打印预约指示的模式作为下一模式,并且处理完成。
例如,在图7的流程图的S1004中向Y的处理迁移意味着图5所示的间隔B中的图像形成单元的模式迁移。因此,在执行这里的第一和第二打印预约的情况下,全色模式(图2C)被选择用于两个分配(S1005)。在S1002、S1003和S1004中分支到N的情况下,确定图像形成单元的模式在图5所示的间隔B中不迁移,并且采用由第一打印预约指定的模式作为图像形成单元的模式。S1007中向Y的迁移不进入图5所示的间隔B的情形。因此,采用由第一打印预约指定的模式作为图像形成单元的模式(S1008)。
如上所述,根据定影单元和反转单元共享同一驱动源的配置,在在双面2片材交替打印期间执行混合包含全色模式和黑白模式的打印预约指令中,确定图像形成单元的模式以便不导致由于模式迁移而产生的开始图像形成的延迟。即,确定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模式以便在第一与第二图像形成之间不导致由于模式迁移而产生的开始图像形成的延迟,由此允许执行双面2片材交替打印,不导致打印失败。如上所述,本实施例可在执行混合包含多种图像形成模式的双面打印作业期间执行模式切换,以便不导致打印失败并且减轻消耗品的工作寿命的降低。特别地,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与定影单元共享用于反转记录片材的前后的驱动源的配置,并且具有反转机构而没有用于向反转机构传送驱动力的离合器以实现低成本。这种图像形成装置允许执行混合包含黑白模式和全色模式的双面打印作业,不导致打印失败。
[实施例2]
实施例2描述了包含具有模式迁移所需要的时段不同的配置的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执行混合包含黑白模式和全色模式的指定的双面打印作业的情况。在实施例1中,图像形成单元的模式迁移必须通过分离模式。因此,模式迁移需要一定的时段。在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单元中,与第一实施例一样,从黑白模式到全色模式的模式迁移通过分离模式。然而,从全色模式到黑白模式的模式迁移不必通过分离模式,而是允许直接的模式迁移,这与实施例1不同。图像形成装置的其它配置与实施例1类似。因此省略描述。
[模式切换]
图8A是示出本实施例的模式中的显影辊7a~7d和一次转印辊15a~15d的位置以及模式之间的模式迁移的示图。图8A示出分离模式。图8B示出黑白模式。图8C示出全色模式。该模式与实施例1中的各模式相同。因此省略描述。这里仅描述模式之间的模式迁移。模式之间的模式迁移通过驱动未示出的模式切换螺线管执行。每次驱动模式切换螺线管使模式迁移循环,以便使图8A、图8B和图8C所示的状态以箭头1、箭头2和箭头3的次序依次前进并然后返回到箭头1。因此,在从全色模式到黑白模式的模式迁移与从黑白模式到全色模式的模式迁移之间的比较中,从黑白模式到全色模式的模式迁移被配置为需要迁移到分离模式的额外时段。
[根据作业执行的每个控制单元的操作]
下面,描述在具有以上配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从控制器单元201向引擎控制单元203传送双面2片材交替打印中的混合包含全色模式和黑白模式的指定的作业的执行的情况下的操作。
图10是示出从控制器单元201向引擎控制单元203传送的打印预约指令和依次执行打印预约指令的内容的引擎控制单元203的操作的定时图。在图10中,定时图的上部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控制器单元201与引擎控制单元203之间的信号(打印预约指令、打印开始指令和/TOP信号)的传送和接收。定时图的下部示出包含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控制单元(图像形成单元、二次转印单元、定影单元、反转单元、片材馈送单元和片材再馈送单元)的操作。在图10中,水平轴表示时间。示图示出操作定时T3001~T3003、T3101~T3104、T3201~T3204、T3301~T3302、T3401~T3404以及T3501~T3502。
在图10中,从控制器单元201向引擎控制单元203传送的打印预约指令的内容以及打印预约的次序如下。
-1片材/第1表面/全色模式(打印预约1)
-2片材/第1表面/全色模式(打印预约2)
-1片材/第2表面/黑白模式(打印预约3)
-3片材/第1表面/黑白模式(打印预约4)
-2片材/第2表面/全色模式(打印预约5)
-3片材/第2表面/全色模式(打印预约6)
在打印预约的内容中,由前斜线(/)划界的三个指定项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项相同。因此省略描述。括号中的数字表示打印预约指令的执行次序。
下面,参照图10所示的定时图的下部描述在接收到上述的打印预约指令之后由引擎控制单元203接收打印开始指令时的操作。图10的定时图的下部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每个要素的操作基于实施例1中的图7所示的确定流程的确定。打印预约2为指定第二记录片材的第一表面和全色模式的打印预约。打印预约3为指定第一记录片材的第二表面和黑白模式的打印预约。因此,在与实施例1类似的确定的情况下,紧接在对于打印预约2的图像形成开始之前,确定单元212确定在全色模式中对于打印预约2和打印预约3执行图像形成。在对于打印预约1的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图像形成单元处于全色模式中。因此,图像形成单元在没有模式迁移的情况下执行对于打印预约2和打印预约3的图像形成。
然后,打印预约4指定第三记录片材的第一表面和黑白模式。打印预约5指定第二记录片材的第二表面和全色模式。因此,紧接在对于打印预约4的图像形成开始之前,确定单元212确定在全色模式中对于打印预约4和打印预约5执行图像形成。在对于打印预约3的图像形成期间,图像形成单元处于全色模式中。因此,图像形成单元不执行模式迁移,并且执行对于打印预约4和打印预约5的图像形成。
如上所述,基于在实施例1中描述的确定流程,图像形成单元完全在全色模式中执行图像形成,直到执行打印预约5。在本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单元的配置中,根据切换时图像形成单元的模式,模式切换所需要的时段不同。因此,即使在对于打印预约2的图像形成之后的定时(T3002)切换模式,直到开始反转对于打印预约2的第二记录片材的时间开始再馈送对于打印预约3的第一记录片材也可在指定的模式中继续图像形成。与全色模式中不同,在黑白模式中,黄色、品红色和青色图像形成单元不使显影辊7a~7c与感光鼓8a~8c接触并且不使一次转印辊15a~15c与中间转印带11接触。不接触可避免黄色、品红色和青色图像形成单元的消耗品(例如,感光鼓8、显影辊7和一次转印辊15)的工作寿命的过度降低。
[是否切换模式的阈值]
图9是示出本实施例中的模式切换时段的阈值的示图。图9是模式在先前的打印预约2(在全色模式中在第二记录片材的第一表面上的图像形成)之后模式迁移到黑白模式并执行随后的打印预约3(在黑白模式中在第一记录片材的第二表面上的图像形成)的情况下的定时图。该示图中,图像形成单元的“模式迁移”指定从全色模式到黑白模式的模式迁移(从图8C到图8B的箭头2)。示图中的时段C示意性地表示从开始先前的打印预约2的图像形成到开始反转打印预约2的记录片材的时段。示图中的时段D示意性地表示从开始打印预约2的图像形成到执行图像形成单元的模式切换(模式迁移)并且进一步到开始再馈送随后的打印预约3的记录片材的时段。对于打印预约2的记录片材指定第二记录片材。对于打印预约3的记录片材指定在片材再馈送单元待机中的第一记录片材。如果示图中的时段D在时间轴上比示图中的时段C短,即在与时段C对应的处理之前执行(完成)与时段D对应的处理,那么即使执行模式切换也不导致暂时使记录片材的传输在反转单元处待机的情形。时段C与时段D之间需要的关系表示为以下(式1)。
时段C>时段D,(式1)
这里,在图9中,时段C包含对于用于打印预约2的第二记录片材的以下操作时段。
时段C=(从第二记录片材上的图像形成开始到二次转印开始的时段)+(从二次转印到第二记录片材上开始到反转单元的引入开始的时段)+(对于第二记录片材的引入所需要的时段)
(对于第二记录片材的引入所需要的时段)指定图9中的反转单元处对于第二记录片材的引入操作所需要的时段,并且可通过(记录片材传输方向上的长度/记录片材传输速度)计算。
另一方面,参照图9,以类似的方式,时段D包含对于用于打印预约2的第二记录片材和用于打印预约3的第一记录片材的以下操作时段。
时段D=(从第二记录片材上的图像形成开始到图像形成结束的时段)+(图像形成单元处的模式迁移操作时段)+(从第一记录片材的图像形成开始到二次转印开始的时段)-(片材再馈送单元处的再馈送时段)
注意,(片材再馈送单元处的再馈送时段)指定图9中的片材再馈送单元处的“第一片材再馈送”所需要的时段,即,从片材再馈送单元开始传输待机的第一记录片材到沿传输方向的记录片材的远端到达二次转印单元的时段。
上述的时段C和时段D被代入(式1)中。时段D中的(从第二记录片材上的图像形成开始到图像形成结束的时段)被以下的时段替换。即,该时段被(从第二记录片材的图像形成开始到黑色一次转印开始的时段)+(将要处于第二记录片材上的黑色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所需要的时段)替换。注意,(将要处于第二记录片材上的黑色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所需要的时段)表示将在感光鼓8d上形成的黑色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所需要的时段。可通过(记录片材传输方向上的长度/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移动)速度)计算该时段。在本实施例中,假定记录片材传输速度与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移动)速度相同。时段C的(从第二记录片材的图像形成开始到二次转印开始的时段)与时段D中的(从第一记录片材的图像形成开始到二次转印开始的时段)相同。(式1)被整理为以下的(式2)。(从二次转印到第二记录片材上开始到反转单元的引入开始的时段)+(片材再馈送单元处的再馈送时段)-(从第二记录片材的图像形成开始到黑色一次转印开始的时段)>(图像形成单元处的模式迁移操作时段)(式2)
在(式2)中,允许左侧等于右侧的图像形成单元处的模式迁移操作时段可被定义为阈值。因此,阈值如下。
阈值=(从二次转印到第二记录片材上开始到反转单元的引入开始的时段)+(片材再馈送单元处的再馈送时段)-(从第二记录片材的图像形成开始到黑色一次转印开始的时段)(式3)
在以上参照图10描述的打印预约的例子中,紧接在对于打印预约2的图像形成开始之前,确定单元212在参照图7描述的实施例1的确定流程中确定模式迁移所需要的时段是比阈值长还是比阈值小。如果模式迁移所需要的时段比阈值小,那么图像形成单元执行模式迁移,并且随后执行对于打印预约3的图像形成。另一方面,如果模式迁移所需要的时段至少为阈值,那么图像形成单元在被留在全色模式中的情况下执行对于打印预约3的图像形成。
[根据作业执行的每个控制单元的操作]
图11是示出从控制器单元201向引擎控制单元203传送与图10一样的打印预约的内容并且使用确定单元212的模式迁移所需要的时段是否至少为阈值的确定结果的情况下的引擎控制单元203的操作的示图。在图11中,水平轴表示时间。示图示出操作定时T4001~T4003、T4101~T4104、T4201~T4204、T4301、T4401~T4404以及T4501~T4502。图11与图10类似。因此,以下描述与图10的定时图的不同。
确定单元212向实施例1中的确定流程添加模式迁移所需要的时段是否至少为阈值的确定,并且确定是否允许模式迁移。在图11中,打印预约2指定记录片材的第一表面和全色模式,并且打印预约3指定记录片材的第二表面和黑白模式。在开始对于打印预约2的图像形成之前,从全色模式到黑白模式的模式迁移所需要的时段小于阈值。因此,确定单元212确定在全色模式中执行符合打印预约2的内容的图像形成。图像形成单元此时处于全色模式中。因此,图像形成单元在没有模式迁移的情况下基于确定单元212的确定结果开始对于打印预约2的图像形成(T4201)。处理依次前进到二次转印单元、定影单元和反转单元(T4202~T4203)。打印预约3指定黑白模式中记录片材的第二表面上的打印。如上所述,确定单元212确定从全色模式到黑白模式的模式迁移所需要的时段小于阈值。因此,图像形成单元在完成对于打印预约2的图像形成的定时处(T4002)执行向黑白模式的迁移。在完成模式迁移之后(T4301),开始对于打印预约3的单色图像形成。
然后,打印预约4指定黑白模式中对于记录片材的第一表面的打印。打印预约5指定全色模式中记录片材的第二表面上的打印。在开始对于打印预约4的图像形成之前,由于从黑白模式到全色模式的模式迁移时段至少为阈值,因此确定单元212确定在全色模式中执行对于打印预约4和打印预约5的图像形成。图像形成单元此时处于黑白模式中。因此,图像形成单元在完成对于打印预约3的图像形成的定时(T4003)基于确定单元212的确定结果执行从黑白模式到全色模式的模式迁移。在完成模式迁移之后(T4401),图像形成单元继续对于打印预约4和5的图像形成(T4401~T4404、T4501~T4502)。
[确定单元的是否允许模式迁移的确定流程]
图12是参照图7在实施例1中描述的确定单元212的确定流程的流程图,在该流程上添加模式迁移所需要的时段是否至少为阈值的确定。在图12中,S2001~S2004和S2007~S2009的处理与图7中的处理S1001~S1004和S1006~S1008类似。这里因此省略描述。
在S2005中,确定单元212确定从对于第一未执行的打印预约的指定模式到对于第二未执行的打印预约的指定模式的模式迁移所需要的时段是否至少为阈值。如果确定单元212确定模式迁移所需要的时段至少为阈值,那么处理前进到S2006。如果该单元确定该时段小于阈值,那么处理前进到S2007。在S2006中,确定单元212确定模式迁移的执行导致打印失败,并且指示图像形成单元选择全色模式作为用于执行第一打印预约和第二打印预约的指定模式。然后处理完成。在S2007中,确定单元212确定模式迁移的执行不导致打印失败,并且指示图像形成单元选择由第一未执行的打印预约指示的模式。然后处理完成。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确定模式迁移所需要的时段是否至少为预定的时段允许要执行的图像形成操作符合打印预约指令的内容。该执行可避免消耗品的工作寿命的过度降低,并且继续图像形成。如上所述,本实施例可在执行混合包含多种图像形成模式的双面打印作业期间执行模式切换,以便不导致打印失败并且减轻消耗品的工作寿命的降低。
[实施例3]
实施例3描述了具有根据不同的指定模式开始图像形成的不同的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执行混合包含全色模式和黑白模式的指定的双面打印作业的情况。在实施例1中,当控制器单元201对于多色图像指定全色模式或者对于单色图像指定黑白模式时,开始图像形成的定时如下。即,开始图像形成的定时总是参照多个图像形成单元中沿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方向定位在最上游的黄色图像形成单元定义。在本实施例中,当打印预约指令对于单色图像指定黑白模式时,开始图像形成的定时如下,不管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模式如何。即,开始图像形成的定时参照多个图像形成单元中定位在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方向的最下游的黑色图像形成单元定义。该点与实施例1不同。图像形成装置的其它配置与实施例1类似。因此省略描述。
[每个模式中开始图像形成的基准]
图13A是示出本实施例中的从全色模式和黑白模式中的图像形成开始到二次转印开始的图像形成单元的操作的示图。当引擎控制单元203向控制器单元201传送全色模式中的/TOP信号时,在沿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方向定位在最上游的黄色图像形成单元处开始图像形成,并且,在开始之后的预定时段执行二次转印单元的转印。另一方面,当引擎控制单元203向控制器单元201传送黑白模式中的/TOP信号时,在定位在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方向的最下游的黑色图像形成单元处开始图像形成,并且在开始之后的预定时段执行二次转印单元的转印。在实施例中1,即使在黑白模式中,开始图像形成的定时也参照多个图像形成单元中沿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方向定位在最上游的黄色图像形成单元定义。因此,即使利用没有调色剂图像的形成,也在沿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方向定位在最上游的黄色图像形成单元处开始在感光鼓8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向中间转印带11上的转印。相反,根据本实施例,在黑白模式中,在定位在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方向的最下游的黑色图像形成单元处开始图像形成。因此,也在黑色图像形成单元处开始调色剂图像向中间转印带11上的转印。因此,可去除用于在没有形成调色剂图像的黄色、品红色和青色图像形成单元中的每一个处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的时段,由此允许提高生产率。即使当图像形成单元处于全色模式中时,对于单色图像指定黑白模式的打印预约指令也在定位在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方向(移动方向)的最下游的黑色图像形成单元处开始图像形成。因此,黄色、品红色和青色图像形成单元不将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与实施例1相比,可进一步避免黄色、品红色和青色图像形成单元的消耗品的工作寿命的过度降低。从在全色模式中开始形成黑色图像到开始二次转印单元的转印的时段与从在黑白模式中开始黑色图像到开始二次转印单元的转印的时段相同。
[根据作业执行的每个控制单元的操作]
下面,描述在具有以上配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从控制器单元201向引擎控制单元203传送双面2片材交替打印中的混合包含全色模式和黑白模式的指定的打印预约指令的情况下的操作。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从控制器单元201向引擎控制单元203传送的打印预约指令和依次执行打印预约指令的内容的引擎控制单元203的操作的定时图。在图14中,定时图的上部示出控制器单元201与引擎控制单元203之间的信号(打印预约指令、打印开始指令和/TOP信号)的传送和接收。定时图的下部示出包含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控制单元(图像形成单元、二次转印单元、定影单元、反转单元、片材馈送单元和片材再馈送单元)的操作。在图14中,水平轴表示时间。示图示出操作定时T5001~T5003、T5101~T5104、T5201~T5204、T5301~T5302、T5401~T5404以及T5501~T5502。
在图14中,从控制器单元201向引擎控制单元203传送的打印预约指令的内容以及打印预约的次序如下。
-1片材/第1表面/全色模式(打印预约1)
-2片材/第1表面/全色模式(打印预约2)
-1片材/第2表面/黑白模式(打印预约3)
-3片材/第1表面/黑白模式(打印预约4)
-2片材/第2表面/全色模式(打印预约5)
-3片材/第2表面/全色模式(打印预约6)
在打印预约的内容中,由前斜线(/)划界的三个指定项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项相同。因此省略描述。括号中的数字表示打印预约指令的执行次序。
下面,参照图14的下部所示的定时图描述在接收到上述的打印预约指令之后由引擎控制单元203接收打印开始指令时的操作。图14的定时图的下部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每个要素的操作基于实施例1中的图7所示的确定流程的确定。打印预约2为指定第二记录片材的第一表面和全色模式的打印预约。打印预约3为指定第一记录片材的第二表面和黑白模式的打印预约。因此,在与实施例1类似的确定的情况下,紧接在对于打印预约2的图像形成开始之前,确定单元212确定在全色模式中对于打印预约2和打印预约3执行图像形成。在对于打印预约1的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图像形成单元处于全色模式中。因此,图像形成单元在没有模式迁移的情况下执行对于打印预约2和打印预约3的图像形成。
然后,打印预约4指定第三记录片材的第一表面和黑白模式。打印预约5指定第二记录片材的第二表面和全色模式。因此,紧接在对于打印预约4的图像形成开始之前,确定单元212确定在全色模式中对于打印预约4和打印预约5执行图像形成。在对于打印预约3的图像形成期间,图像形成单元处于全色模式中。因此,图像形成单元不执行模式迁移,并且执行对于打印预约4和打印预约5的图像形成。
如上所述,基于在实施例1中描述的确定流程,图像形成单元完全在全色模式中执行图像形成,直到执行打印预约5。在本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单元的配置中,开始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单元在全色模式与黑白模式之间不同。因此,即使在对于打印预约2的图像形成之后的定时(T5002)切换模式,直到开始反转对于打印预约2的第二记录片材的时间开始再馈送对于打印预约3的第一记录片材也可在指定的模式中继续图像形成。作为结果,可避免黄色、品红色和青色图像形成单元的消耗品的工作寿命的过度缩短。
[是否切换模式的阈值]
图13B是示出本实施例中的模式切换时段的阈值的示图。图13B是模式在先前的打印预约2(在全色模式中在第二记录片材的第一表面上的图像形成)之后迁移到黑白模式并执行随后的打印预约3(在黑白模式中在第一记录片材的第二表面上的图像形成)的情况下的定时图。该示图中,图像形成单元的“模式迁移”指示从全色模式到分离模式的模式迁移(图2A到图2C之间的箭头2)和从分离模式到黑白模式的模式迁移(从图2A到图2B的箭头1)。示图中的时段E示意性地表示从开始先前的打印预约2的图像形成到开始反转打印预约2的记录片材的时段。示图中的时段F示意性地表示从开始打印预约2的图像形成到执行图像形成单元的模式切换(模式迁移)并且进一步到开始再馈送随后的打印预约3的记录片材的时段。对于打印预约2的记录片材指定第二记录片材。对于打印预约3的记录片材指定在片材再馈送单元待机中的第一记录片材。如果示图中的时段F在时间轴上比示图中的时段E短,即存在在与时段E对应的处理之前执行(完成)与时段F对应的处理的关系,那么即使执行模式切换也不导致暂时使记录片材的传输在反转单元处待机的情形。时段E与时段F之间需要的关系表示为以下(式4)。
时段E>时段F,(式4)
这里,在图13B中,时段E包含对于用于打印预约2的第二记录片材的以下操作时段。
时段E=(从第二记录片材上的黄色位置图像形成开始到二次转印开始的时段)+(从二次转印到第二记录片材上开始到反转单元的引入开始的时段)+(对于第二记录片材的引入所需要的时段)
(对于第二记录片材的引入所需要的时段)指定图13B中的反转单元处对于第二记录片材的引入操作所需要的时段,并且可通过(记录片材传输方向上的长度/记录片材传输速度)计算。
另一方面,参照图13B,以类似的方式,时段F包含对于用于打印预约2的第二记录片材和用于打印预约3的第一记录片材的以下操作时段。
时段F=(从第二记录片材上的黄色位置图像形成开始到图像形成结束的时段)+(图像形成单元处的模式迁移操作时段)+(从第一记录片材上的黑色位置图像形成开始到二次转印开始的时段)-(片材再馈送单元处的再馈送时段)
注意,(片材再馈送单元处的再馈送时段)指定图13B中的片材再馈送单元处的“第一片材再馈送”所需要的时段,即,从片材再馈送单元开始传输待机的第一记录片材到沿传输方向的记录片材的远端到达二次转印单元的时段。
上述的时段E和时段F被代入(式4)中。时段F中的(从第二记录片材上的黄色位置图像形成开始到图像形成结束的时段)被下式替换。即,该时段被对于第二记录片材的(从黄色位置图像形成开始到黄色一次转印开始的时段)+(从黄色一次转印开始到黑色一次转印开始的时段)+(将黑色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所需要的时段)替换。注意,(将黑色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所需要的时段)表示将对于第二记录片材在感光鼓8d上形成的黑色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所需要的时段。可通过(记录片材传输方向上的长度/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移动)速度)计算该时段。在本实施例中,假定记录片材传输速度与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移动)速度相同。
时段F的(从第一记录片材上的黑色位置图像形成开始到二次转印开始的时段)被下式替换。即,该时段被对于第一记录片材的(从黑色位置图像形成开始到黑色一次转印开始的时段)+(从黑色一次转印开始到二次转印开始的时段)替换。
并且,时段E中的(从第二记录片材上的黄色位置图像形成开始到二次转印开始的时段)被下式替换。即,该时段被对于第二记录片材的(从黄色位置图像形成开始到黄色一次转印开始的时段)+(从黄色一次转印开始到黑色一次转印开始的时段)+(从黑色一次转印开始到二次转印开始的时段)替换。时段E中的对于第二记录片材的(从黑色一次转印开始到二次转印开始的时段)与上述的时段F中的对于第一记录片材的(从黑色一次转印开始到二次转印开始的时段)相同。(式4)被整理为以下的(式5)。
(从二次转印到第二记录片材上开始到反转单元的引入开始的时段)+(片材再馈送单元处的再馈送时段)-(对于第一记录片材的从黑色位置图像形成开始到黑色一次转印开始的时段)>(图像形成单元处的模式迁移操作时段)(式5)
在(式5)中,允许左侧等于右侧的图像形成单元处的模式迁移操作时段可被定义为阈值。因此,阈值如下。
阈值=(从二次转印到第二记录片材上开始到反转单元的引入开始的时段)+(片材再馈送单元处的再馈送时段)-(对于第一记录片材的从第一记录片材上的黑色位置图像形成开始到黑色一次转印开始的时段)(式6)
注意,(式6)中的(从黑色位置图像形成开始到黑色一次转印开始的时段)可例如为(从黄色位置图像形成开始到黄色一次转印开始的时段)。
在以上参照图14描述的打印预约的例子中,紧接在对于打印预约2的图像形成开始之前,确定单元212在参照图7描述的实施例1的确定流程中确定模式迁移所需要的时段是比阈值长还是比阈值小。如果模式迁移所需要的时段比阈值小,那么图像形成单元执行模式迁移,并且随后执行对于打印预约3的图像形成。另一方面,如果模式迁移所需要的时段至少为阈值,那么图像形成单元在被留在全色模式中的情况下执行对于打印预约3的图像形成。
[根据作业执行的每个控制单元的操作]
图15是示出从控制器单元201向引擎控制单元203传送与图14一样的打印预约的内容并且使用确定单元212的模式迁移所需要的时段是否至少为阈值的确定结果的情况下的引擎控制单元203的操作的示图。在图15中,水平轴表示时间。示图示出操作定时T6001~T6003、T6101~T6104、T6201~T6204、T6301~T6302、T6401~T6404以及T6501~T6502。图15与图14类似。因此,以下描述与图14的定时图的不同。
确定单元212向实施例1中的确定流程添加模式迁移所需要的时段是否至少为阈值的确定,并且确定是否允许模式迁移。在图15中,打印预约2指定记录片材的第一表面和全色模式,并且打印预约3指定记录片材的第二表面和黑白模式。在开始对于打印预约2的图像形成之前,从全色模式到黑白模式的模式迁移所需要的时段小于阈值。因此,确定单元212确定在全色模式中执行符合打印预约2的内容的图像形成。图像形成单元此时处于全色模式中。因此,图像形成单元在没有模式迁移的情况下基于确定单元212的确定结果开始对于打印预约2的图像形成(T6201)。处理依次前进到二次转印单元、定影单元和反转单元(T6202~T6203)。打印预约3指定黑白模式中记录片材的第二表面上的打印。如上所述,确定单元212确定从全色模式到黑白模式的模式迁移所需要的时段小于阈值。因此,图像形成单元在完成对于打印预约2的图像形成的定时处(T6002)执行向黑白模式的迁移。在完成模式迁移之后(T6301),开始对于打印预约3的单色图像形成。
然后,打印预约4指定黑白模式中对于记录片材的第一表面的打印。打印预约5指定全色模式中记录片材的第二表面上的打印。在开始对于打印预约4的图像形成之前,由于从黑白模式到全色模式的模式迁移时段至少为阈值,因此确定单元212确定在全色模式中执行对于打印预约4和打印预约5的图像形成。图像形成单元此时处于黑白模式中。因此,图像形成单元在完成对于打印预约3的图像形成的定时(T6003)基于确定单元212的确定结果执行从黑白模式到全色模式的模式迁移。在完成模式迁移之后(T6401),图像形成单元继续对于打印预约4和5的图像形成(T6401~T6404、T6501~T6502)。尽管本实施例中确定单元212的确定流程具有被应用的不同阈值,该确定流程也与图12中的实施例2相同。这里,因此省略描述。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具有根据要形成的图像是多色还是单色(黑色)具有不同的图像形成开始的基准的配置、确定模式迁移所需要的时段是否至少为预定的时段并因此确定是否允许模式迁移。该确定可执行符合打印预约指令的内容的图像形成操作。执行可继续图像形成,而不过度降低消耗品的工作寿命,并且继续图像形成。如上所述,本实施例可在执行混合包含多种图像形成模式的双面打印作业期间执行模式切换,以便不导致打印失败并且减轻消耗品的工作寿命的降低。
在以上的实施例中,通过使用采用全色模式作为用于形成多色图像的模式并且采用黑白模式作为用于形成单色图像的模式的例子进行了描述。然而,模式不限于这些模式。用于形成多种颜色的模式可以为用于通过使用至少两个图像形成单元形成图像的模式。用于形成单色图像的模式可以为用于通过使用用于黑色的图像形成单元以外的一个图像形成单元形成图像的模式。
在以上的实施例中,对于在用于形成多色图像的模式与用于形成单色图像的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情况进行了描述。然而,该情况不限于这种切换。模式中的一个不必是用于形成单色图像的模式。仅需要在多个图像形成模式中在一个图像形成模式中形成的图像也可在另一个图像形成模式中形成的关系。即,仅需要在一个图像形成模式中使用的图像形成单元也在其它图像形成模式中被使用的关系。切换控制不必在两个模式之间。可替代地,控制可以是三个或更多个模式之间的切换控制。在以上的实施例中,对于将图像从感光鼓8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并且将在中间转印带11上形成的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配置进行了描述。然而,转印不限于本例子。例如,可以采用将来自多个感光鼓8的图像依次转印到记录材料因此形成多色图像的配置。
在以上的实施例中,对于包含通过驱动定影单元和反转单元共享的同一马达的配置进行了描述。然而,该配置不限于这种配置。例如,对于驱动定影单元和对于驱动反转单元可分别地设置单个马达。本发明适用于单个马达在图像形成期间不停止并且继续旋转的配置。
尽管已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应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随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赋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这样的修改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19)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图像形成单元,该多个图像形成单元在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图像;
转印单元,该转印单元将在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的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
定影单元,该定影单元将转印的图像定影到已通过转印单元将图像转印到其上的记录材料上;
容纳单元,该容纳单元容纳记录材料;
第一供给单元,该第一供给单元将容纳在容纳单元中的记录材料供给到转印单元;
反转单元,该反转单元使已通过定影单元将图像定影到其上的记录材料反转,并且将记录材料传输到与转印单元连通的传输路径;
第二供给单元,该第二供给单元将通过反转单元传输到传输路径的记录材料供给到转印单元;
驱动单元,该驱动单元对反转单元进行驱动;以及
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在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之间切换图像形成模式,在第一模式中,使用图像形成单元中的第一图像形成单元和与第一图像形成单元不同的第二图像形成单元以形成图像,在第二模式中,对于形成图像使用第二图像形成单元而不使用第一图像形成单元,
其中,如果在通过第一供给单元供给的第一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并且随后在通过第二供给单元供给且与第一记录材料不同的第二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那么驱动单元连续地驱动反转单元,并且,如果对于第一记录材料的图像形成模式与对于第二记录材料的图像形成模式不同,那么控制单元在第一模式中在第一记录材料和第二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装置,其中,如果对于第一记录材料的图像形成模式和对于第二记录材料的图像形成模式为第一模式,那么控制单元在第一模式中在第一记录材料和第二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并且,如果对于第一记录材料的图像形成模式和对于第二记录材料的图像形成模式为第二模式,那么控制单元在第二模式中在第一记录材料和第二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
3.根据权利要求1的装置,其中,图像形成单元在感光鼓上形成图像、将形成在感光鼓上的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部件上,并且转印单元将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部件上的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上。
4.根据权利要求3的装置,其中,第一模式为用于形成彩色图像的全色模式,并且第二模式为用于形成黑白图像的黑白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4的装置,其中,如果对于第一记录材料的图像形成模式为全色模式且对于第二记录材料的图像形成模式为黑白模式,那么控制单元在全色模式中在第一记录材料上形成彩色图像并在第二记录材料上形成黑白图像,并且,如果对于第一记录材料的图像形成模式为黑白模式且对于第二记录材料的图像形成模式为全色模式,那么控制单元在全色模式中在第一记录材料上形成黑白图像并在第二记录材料上形成彩色图像。
6.根据权利要求5的装置,其中,如果对于第一记录材料的图像形成模式和对于第二记录材料的图像形成模式为全色模式,那么控制单元在全色模式中在第一记录材料和第二记录材料上形成彩色图像,并且,如果对于第一记录材料的图像形成模式和对于第二记录材料的图像形成模式为黑白模式,那么控制单元在黑白模式中在第一和第二记录材料上形成黑白图像。
7.根据权利要求4的装置,其中,
该装置具有在感光鼓上不形成图像的分离模式,并且,
如果控制单元将图像形成模式从全色模式切换到黑白模式或者将图像形成模式从黑白模式切换到全色模式,那么控制单元通过分离模式切换图像形成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7的装置,其中,如果控制单元将图像形成模式从全色模式切换到黑白模式,那么控制单元在完成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部件上的定时处将图像形成模式从全色模式切换到分离模式,并且在完成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定时处将模式从分离模式切换到黑白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7的装置,其中,如果控制单元将图像形成模式从黑白模式切换到全色模式,那么控制单元在完成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部件上的定时处将图像形成模式从黑白模式切换到分离模式,并且在完成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定时处将模式从分离模式切换到全色模式。
10.根据权利要求7的装置,其中,在图像形成单元中沿中间转印部件的移动方向定位在最上游的图像形成单元处,开始向中间转印部件上的一次转印。
11.根据权利要求7的装置,其中,
在图像形成单元中,第二图像形成单元沿中间转印部件的移动方向定位在最下游,并且,
如果要形成的图像为黑白图像,那么在第二图像形成单元处开始向中间转印部件上的一次转印。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装置,其中,如果将图像形成模式从对于第一记录材料的全色模式切换到对于第二记录材料的黑白模式所需要的时段比预定的时段长,那么控制单元在对第一记录材料执行图像形成之前将图像形成模式切换到全色模式。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装置,其中,所述预定的时段基于已到达转印单元的第一记录材料从转印单元移动并到达反转单元的时段、从开始通过第二供给单元传输第二记录材料到到达转印单元的时段、以及从开始第二图像形成单元的第二记录材料上的图像形成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部件上的时段而定义。
14.根据权利要求4的装置,其中,
该装置具有在感光鼓上不形成图像的分离模式,并且,
如果控制单元将图像形成模式从黑白模式切换到全色模式,那么控制单元通过分离模式切换模式,并且,如果控制单元将图像形成模式从全色模式切换到黑白模式,那么控制单元不通过分离模式切换模式。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装置,其中,如果控制单元将图像形成模式从全色模式切换到黑白模式,那么控制单元在完成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部件上的定时处将图像形成模式从全色模式切换到分离模式,并且在完成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定时处将模式从分离模式切换到全色模式。
16.根据权利要求14的装置,其中,在图像形成单元中沿中间转印部件的移动方向定位在最上游的图像形成单元处,开始向中间转印部件上的一次转印。
17.根据权利要求16的装置,其中,如果将图像形成模式从对于第一记录材料的全色模式切换到对于第二记录材料的黑白模式所需要的时段比预定的时段长,那么控制单元在对第一记录材料执行图像形成之前将图像形成模式切换到全色模式。
18.根据权利要求17的装置,其中,所述预定的时段基于已到达转印单元的第一记录材料从转印单元移动并到达反转单元的时段、从开始通过第二供给单元传输第二记录材料到到达转印单元的时段、以及从开始图像形成单元的第二记录材料上的图像形成到通过沿中间转印部件的移动方向定位在最下游的图像形成单元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部件上的时段而定义。
19.根据权利要求1~18中的任一项的装置,其中,驱动单元对定影单元和反转单元进行驱动。
CN201510328766.7A 2014-06-16 2015-06-15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53198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23570 2014-06-16
JP2014123570 2014-06-16
JP2015075032A JP6584116B2 (ja) 2014-06-16 2015-04-01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75032 2015-04-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19890A true CN105319890A (zh) 2016-02-10
CN105319890B CN105319890B (zh) 2018-01-30

Family

ID=548364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28766.7A Active CN105319890B (zh) 2014-06-16 2015-06-15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9547266B2 (zh)
JP (1) JP6584116B2 (zh)
CN (1) CN1053198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53089B2 (ja) * 2010-06-29 2015-0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724360B2 (ja) * 2015-12-24 2020-07-1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682338B2 (ja) * 2016-04-28 2020-04-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89830A (ja) * 2016-12-01 2018-06-1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764428B2 (ja) 2018-02-01 2020-09-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1247859B2 (en) * 2018-06-27 2022-02-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controlled sheet feeding
JP7271210B2 (ja) * 2019-02-06 2023-05-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85742A (ja) * 2020-11-27 2022-06-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JP2022099817A (ja) * 2020-12-23 2022-07-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22108768A (ja) 2021-01-14 2022-07-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36711B1 (en) * 2001-03-06 2003-10-2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497375A (zh) * 2002-10-02 2004-05-19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499352A (zh) * 2002-11-11 2004-05-26 佳能株式会社 信息处理设备、打印数据生成方法及打印控制程序
CN1550923A (zh) * 2003-03-07 2004-12-01 ������������ʽ���� 图像形成装置
CN1869833A (zh) * 2002-02-20 2006-11-29 佳能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US20110158666A1 (en) * 2009-12-25 2011-06-3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device that executes reverse-transfer oper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945361B1 (en) 2002-02-20 2019-04-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JP2003262999A (ja) * 2002-03-12 2003-09-19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343515B2 (ja) * 2002-10-31 2009-10-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35066A (ja) * 2005-02-23 2006-09-07 Canon Inc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645481B2 (ja) * 2006-02-28 2011-03-09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16906A (ja) 2006-11-07 2008-05-22 Toshiba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ラー画像形成方法
US8189207B2 (en) 2006-11-07 2012-05-2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ingle color or color printing
JP5081577B2 (ja) * 2007-10-24 2012-11-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310268A1 (en) * 2009-06-03 2010-12-0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5407845B2 (ja) * 2009-12-25 2014-02-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57951B2 (ja) 2011-11-08 2013-12-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36711B1 (en) * 2001-03-06 2003-10-2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869833A (zh) * 2002-02-20 2006-11-29 佳能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497375A (zh) * 2002-10-02 2004-05-19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499352A (zh) * 2002-11-11 2004-05-26 佳能株式会社 信息处理设备、打印数据生成方法及打印控制程序
CN1550923A (zh) * 2003-03-07 2004-12-01 ������������ʽ���� 图像形成装置
US20110158666A1 (en) * 2009-12-25 2011-06-3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device that executes reverse-transfer oper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927751B2 (en) 2018-03-27
US20150363677A1 (en) 2015-12-17
CN105319890B (zh) 2018-01-30
JP2016021048A (ja) 2016-02-04
US20170082962A1 (en) 2017-03-23
US9547266B2 (en) 2017-01-17
JP6584116B2 (ja) 2019-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19890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50325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660554A (zh) 印刷装置
CN102253633B (zh) 图像形成设备
JP2006195426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445514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61079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40208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49430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32804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40286658A1 (en) Image forming system, image forming system control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192208B1 (en) Print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for the same,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storing printing-apparatus control program
US20020018674A1 (en)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EP1482384B1 (en) Image generating apparatus with power supply control of detachable sheet conveyance units after sleep mode
JP201003892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62180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110008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12298A (ja) 電子機器
US822420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speed of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according to image
JP2011065011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906372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64269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2176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94215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2152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