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13064B - 电动工具及转动冲击工具 - Google Patents

电动工具及转动冲击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13064B
CN105313064B CN201510274661.8A CN201510274661A CN105313064B CN 105313064 B CN105313064 B CN 105313064B CN 201510274661 A CN201510274661 A CN 201510274661A CN 105313064 B CN105313064 B CN 1053130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planetary gear
gear
motor
circuit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7466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13064A (zh
Inventor
近藤友幸
平林德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092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6804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092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223657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3130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130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130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130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1/00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 B25B21/02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with means for imparting impact to screwdriver blade or nut sock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6Vibration damping mean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工具及转动冲击工具,该电动工具及转动冲击工具能够抑制振动由驱动部传递给电路基板等,其中,该驱动部与作为振动发生源的马达相连接。冲击扳手(1)具有马达外壳(20)、握柄外壳(38)、电池保持外壳(43)及控制电路基板(52),其中,马达外壳(20)内收装有马达(10);电池保持外壳(43)隔着弹性体(54)与马达外壳(20)及握柄外壳(38)相连接;控制电路基板(52)用于控制马达(10),且该控制电路基板(52)收装于电池保持外壳(43)内。

Description

电动工具及转动冲击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对输出部施加转动力的电动工具,以及能够对输出部施加转动冲击力的转动冲击工具。
背景技术
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人们公知一种冲击螺丝刀,该冲击螺丝刀能够将减速后的马达的驱动转轴的转动传递给输出轴。
在该冲击螺丝刀中,在与马达外壳相连接的手柄的下端部内收装有电路基板,在该电路基板的下侧设置有电池安装部。
另外,该冲击螺丝刀中,通过行星齿轮机构来使马达的驱动转轴的转动减速,其中,该行星齿轮机构配置于驱动转轴与输出轴之间,且该行星齿轮机构具有一个齿圈(内齿轮)和两个行星齿轮。两个行星齿轮分别与转动驱动轴及齿圈相啮合,且贯穿各行星齿轮的中心部的销钉插入到与输出轴相连接的主轴的基部。两个行星齿轮位于相同的铅直面内,采用一级(单级)行星齿轮的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1-45201号
在专利文献1的冲击螺丝刀中,由于在与马达外壳相连接的手柄的下端部内收装有电路基板,因而与马达相连接的驱动部所产生的振动经由手柄传递给电路基板,电路基板的长时间的振动可能会对电路基板上所组装的元件等产生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工具及转动冲击工具,在该电动工具及转动冲击工具中,能够抑制作为振动产生源的驱动部所产生的振动传递给电路基板等。
另外,由于专利文献1中的冲击螺丝刀中,通过具有一级行星齿轮的行星齿轮机构进行减速,因而齿轮的减速比越大,齿圈的外径越大。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工具及转动冲击工具,该电动工具及转动冲击工具具有齿圈较小且齿轮的减速比较大的减速机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为:一种电动工具,具有第1外壳、第2外壳及控制电路基板,其中,所述第1外壳内收装有马达;所述第2外壳隔着弹性体与所述第1外壳相连接;所述控制电路基板收装于所述第2外壳内,用于控制所述马达。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为:所述第1外壳包括握柄外壳,所述第2外壳包括电池保持外壳。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为:在所述电池保持外壳上形成有用于显示电动工具的状态的显示部。
除了上述目的,为了达到进一步提高对控制电路基板的防振性的目的,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为:所述控制电路基板由树脂制成的盒体保持。
除了上述目的,为了达到进一步提高对控制电路基板的防振性的目的,在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为:所述控制电路基板由树脂制成的盒体保持。
除了上述目的,为了达到容易地配置控制电路基板的目的,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为:所述控制电路基板具有电容器,所述电容器配置于所述控制电路基板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
除了上述目的,为了达到容易地配置控制电路基板的目的,在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为:所述控制电路基板具有电容器,所述电容器配置于所述控制电路基板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
除了上述目的,为了达到容易地配置控制电路基板的目的,在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为:所述控制电路基板具有电容器,所述电容器配置于所述控制电路基板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
除了上述目的,为了达到在转动冲击工具中也能够抑制振动传递给控制电路基板的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9为:一种转动冲击工具,其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具有对所述输出部进行冲击的冲击机构。
除了上述目的,为了达到在转动冲击工具中也能够同样抑制振动传递给控制电路基板的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0为:一种转动冲击工具,其在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具有对所述输出部进行冲击的冲击机构。
除了上述目的,为了达到在转动冲击工具中也同样能够抑制振动传递给控制电路基板的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1为:一种转动冲击工具,其在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具有对所述输出部进行冲击的冲击机构。
另外,为了达到上述其他目的,还可以采用如下方式。
方式1为:一种电动工具,具有马达、小齿轮、第1行星齿轮、第2行星齿轮、齿圈、支架及输出部,其中,所述马达具有马达转轴;所述小齿轮由所述马达转轴带动进行转动;所述第1行星齿轮与所述小齿轮相啮合;所述第2行星齿轮固定于所述第1行星齿轮上,且所述第2行星齿轮与所述第1行星齿轮一起转动;所述齿圈与所述第2行星齿轮相啮合;所述支架用于保持所述第1行星齿轮与所述第2行星齿轮;所述输出部与所述支架相连接。
方式2为:一种电动工具,具有马达、马达外壳、齿轮外壳、轴承、小齿轮、第1行星齿轮、第2行星齿轮、齿圈、支架及输出部,其中,所述马达具有马达转轴;所述马达外壳用于收装所述马达;所述齿轮外壳固定于所述马达外壳上;所述轴承保持于所述齿轮外壳内;所述小齿轮由所述马达转轴带动进行转动;所述第1行星齿轮与所述小齿轮相啮合;所述第2行星齿轮固定于所述第1行星齿轮上,且所述第2行星齿轮与所述第1行星齿轮一起转动;所述齿圈与所述第2行星齿轮相啮合,且所述齿圈固定于所述齿轮外壳内;所述支架用于保持所述第1行星齿轮与所述第2行星齿轮;所述输出部与所述支架相连接。
在上述方式1的基础上,方式3为:所述第1行星齿轮固定于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靠所述马达的一侧。
在上述方式2的基础上,方式4为:所述第1行星齿轮固定于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靠所述马达的一侧。
在上述方式1的基础上,方式5为:所述第1行星齿轮固定于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靠所述输出部的一侧。
在上述方式2的基础上,方式6为:所述第1行星齿轮固定于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靠所述输出部的一侧。
方式7为:一种转动冲击工具,其在上述方式1的基础上具有对所述输出部进行冲击的冲击机构。
方式8为:一种转动冲击机构,其在上述方式2的基础上具有对所述输出部进行冲击的冲击机构。
【发明效果】
若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电动工具及转动冲击工具,该电动工具及转动冲击工具能够抑制振动传递给控制电路基板等。
另外,若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电动工具及转动冲击工具,该电动工具及转动冲击工具结构比较紧凑,且能够充分地对马达的转动进行减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扳手的局部的中央纵剖视图。
图2是图1中的冲击扳手的局部的右视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图4是沿图1中的T-T线剖切图3中的内部的一半的剖视图。
图5是图1中的冲击扳手的局部的后视图。
图6是沿图1中的A-A线剖切而成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沿图1中的B-B线剖切而成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沿图1中的C-C线剖切而成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沿图1中的D-D线剖切而成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沿图1中的E-E线剖切而成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沿图1中的G-G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图12是沿图1中的H-H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图13是沿图6中的R-R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图14是沿图1中的N-N线剖切而成的局部剖视图。
图15是沿图1中的S-S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图16是用于说明钩状部件的相当于图2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钩状部件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18是用于说明钩状部件的相当于图5的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扳手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20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扳手的相当于图4的图。
图21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扳手的相当于图7的图(沿图19的BB-BB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图22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扳手的相当于图8的图(沿图19的CC-CC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图23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扳手的相当于图13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11:冲击扳手(电动工具、转动冲击工具);10:马达;14:主轴(支架);16:撞锤(冲击机构);18:安装座(输出部);20:马达外壳(第1外壳的一部分);23:齿轮外壳;38:握柄外壳(第1外壳的一部分);43:电池保持外壳(第2外壳);48:带有显示开关的显示部(显示部);50:电容器;52:控制电路基板;54:弹性体;55:盒体;70:转轴(马达转轴);75:小齿轮部(小齿轮);76:轴承;86、186:内齿轮(齿圈);88、188:行星齿轮(88a、188b:第1行星齿轮;88b、188a:第2行星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适当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中的前后、左右及上下方向是为了方便进行说明而规定的,有时根据作业状况等的不同会相对地发生变化。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一个例子的充电式冲击扳手(转动冲击工具)1的中央纵剖视图,图2是冲击扳手1的局部的右视图,图3是冲击扳手1的俯视图,图4是冲击扳手1的俯视图及水平(沿T-T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图5是图1中的充电式冲击扳手的局部的后视图,图6是沿图1中的A-A线剖切而成的局部剖视图,图7是沿图1中的B-B线剖切而成的局部剖视图,图8是沿图1中的C-C线剖切而成的局部剖视图,图9是沿图1中的D-D线剖切而成的局部剖视图,图10是沿图1中的E-E线剖切而成的局部剖视图,图11是沿G-G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图12是沿图1中的H-H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图13是沿图6中的R-R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图14是沿图1中的N-N线剖切而成的局部剖视图,图15是沿图1中的S-S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图16是用于说明钩状部件的冲击扳手1的局部的右视图,图17是用于说明钩状部件的冲击扳手1的俯视图,图18是用于说明钩状部件的冲击扳手1的局部的后视图。
冲击扳手1具有外壳2,该外壳2形成冲击扳手1的外部框架。另外,在图1中,纸面的右方为冲击扳手1的前方,纸面的上方为冲击扳手1的上方,在图3中,纸面的右方为冲击扳手1的前方,纸面的上方为冲击扳手1的左方。
冲击扳手1具有主体部4及握柄部6,其中,主体部4呈圆柱形,以冲击扳手1的中心轴所在的方向为前后方向;握柄部6由主体部4的下部向下突出而形成。
握柄部6是供使用者握持的部分,在握柄部6的基端部设置有扳机式开关操作部件8,使用者可以利用手指来按动该扳机式开关操作部件8。开关操作部件8从开关主体部9突出出来。
在冲击扳手1的主体部4中,由后侧按照顺序依次收装有马达(无刷直流马达)10、行星齿轮机构12、作为支架的主轴14、作为弹性体的线圈状弹簧15、撞锤16以及作为输出部的安装座18,且上述各机构同轴配置。
马达10是冲击扳手1的驱动源,该马达10的转动被行星齿轮机构12减速,之后传递给主轴14。然后,主轴14的转动力传递给安装座18。主轴14的转动力被撞锤16(冲击机构)适当地转换成转动冲击力,该转动冲击力在受到安装于主轴14与撞锤16之间的弹簧15的缓冲作用的同时,传递给安装座18。安装座18是受到转动力或转动冲击力而以轴线为中心转动的部分。
主体部4的外壳2包括马达外壳20、撞锤壳体22及齿轮外壳23,其中,在马达外壳20内收装有马达10;撞锤壳体22配置于马达外壳20的前方,其内收装有撞锤16;齿轮外壳23配置于马达外壳20与撞锤壳体22之间,该齿轮外壳23形成行星齿轮机构12的外部框架。
马达外壳20包括半圆形的带底筒状的左侧马达外壳20a及右侧马达外壳20b。如果将左侧马达外壳20a与右侧马达外壳20b组装起来,则该左侧马达外壳20a与右侧马达外壳20b形成前方开口、后方与上下左右方向封闭的带底筒状的马达外壳20。在左侧马达外壳20a与右侧马达外壳20b的后部分别设有吸气口20c、20c…。另外,在右侧马达外壳20b后部的上下方向上设有螺孔20d、20d,该螺孔20d、20d沿左右方向延伸,另外,在左侧马达外壳20a的后部,于与对应的螺孔20d相对的部分上分别设有螺纹凸起20e。螺钉24由右侧插入到该螺孔20d与该螺纹凸起20e内。另外,在左侧马达外壳20a与右侧马达外壳20b上设有排气口20f、20f…。另外,螺纹凸起20e还设置于马达外壳20上的其他三处(总共五处)(参照图1)。
撞锤壳体22呈前部直径小于后部直径的筒状,该撞锤壳体22的后端部隔着齿轮外壳23配置于马达外壳20的前端部的前侧。
齿轮外壳23呈向上下左右方向延伸、越往前直径越大的碗状,且该齿轮外壳23的前部夹装于马达外壳20与撞锤壳体22之间。
在齿轮外壳23的后部设有孔,在该孔的内侧安装有作为轴承保持壁的金属制成的轴承保持架25。
另外,在齿轮外壳23前部与后部的交界处的铅直环形壁上设置有凹部23b、23b,该凹部23b、23b由后表面向前方凹进。各凹部23b呈圆弧状,并且各凹部23b配置于轴承保持架25的左侧或右侧。另外,在马达外壳20前部的开口部的厚壁部(前表面)上形成有多个圆弧状的凹部20h、20h…。通过形成凹部23b、23b、20h、20h…,使齿轮外壳23及马达外壳20的表面积进一步增大,从而使散热变得更加容易。
在马达外壳20的前部与齿轮外壳23的前部分别形成有螺栓孔部20g、23a…,该螺栓孔部20g、23a…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螺栓孔,并且,在撞锤壳体22上的与螺栓孔部20g、23a…对应的部分上分别形成有螺纹凸起部22a,该螺纹凸起部22a沿前后方向延伸。通过使互相重叠的螺栓孔部20g、23a与螺纹凸起部22a相匹配,能够将螺栓24a由后方插入螺栓孔部20g、23a内。螺栓24a、24a…、螺栓孔部20g、23a…及螺纹凸起部22a配置于右上、右下、左上及左下四处。
在上侧的螺栓24a、24a的头部与螺栓孔部20g的后端部之间安装有用于支承环形钩26的环形钩支承体27。环形钩支承体27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弧形的板状部件。环形钩支承体27在左右两端分别具有由螺栓24a贯穿的孔。另外,在环形钩支承体27的中央部分的下部具有环形钩安装部28,该环形钩安装部28相对于两侧的下边缘朝上方呈Ω状凹进。另外,环形钩支承体27具有弹性部30。该弹性部30从前方(或后方)观察时呈字母W形,并且,该弹性部30围住环形钩安装部28,或与环形钩安装部28的上边缘的中央部和左右侧相接触。
环形钩26贯穿环形钩安装部28内。环形钩26是金属制成的环状部件,该环形钩26可以由向前后上下方向延伸的竖立姿势变为向左侧或右侧(直至与外壳2的上表面相接触)倾斜的姿势。通过环形钩支承体27中的配置在环形钩安装部28的弹性体30,环形钩26可以保持由向左侧倾斜变为竖立再变为向右侧倾斜的过程中的任意一种姿势。另外,通过将环形钩26挂在绳子或墙壁等上安装的钩状部件上,能够将冲击扳手1悬挂在绳子或墙壁等上,在这种情况下,环形钩26在冲击扳手1的重力作用下,自然地变为竖立姿势。
另外,在右侧马达外壳20b的后部(排气口20f的后侧)安装有用于支承U形钩32的U形钩支承体34,该U形钩支承体34通过螺钉36、36安装于右侧马达外壳20b的后部(排气口20f的后侧)。
U形钩32包括U形钩基座32a、弯曲部32b、U形钩端部32c及U形钩顶端部32d,其中,U形钩基座32a沿前后方向延伸,且该U形钩基座32a插入U形钩支承体34内;弯曲部32b垂直于U形钩基座32a;U形钩端部32c沿前后方向延伸,且该U形钩端部32c垂直于弯曲部32b;U形钩顶端部32d配置于U形钩端部32c的前端部。弯曲部32b的一端通过呈字母J形的拐角部与U形钩基座32a的后端相连接,同样,弯曲部32b的另一端通过呈字母J形的拐角部与U形钩端部32c的前端相连接。
U形钩支承体34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孔,U形钩32的U形钩基座32a插入该孔内。在该孔的内表面上配置有未图示的弹性体的筒。U形钩支承体34具有筒状部分及螺孔部分,其中,筒状部分上具有该孔,螺孔部分由该筒状部分向左侧延伸,在该螺孔部分内插入有螺钉36、36。在该螺孔部分的下方,于右侧马达外壳20b的厚壁部的内部配置有板状部件37(参照图12),在该板状部件37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螺孔。该螺孔为内螺纹孔,具有外螺纹的螺钉36分别插入该内螺纹孔内。另外,将与U形钩支承体34的螺孔相对应的螺钉36的头部插入U形钩支承体34的螺孔内。
如图16至图18所示,U形钩32的U形钩端部32c可以位于U形钩支承体34的上方、右方、左方或下方,该U形钩32的U形钩端部32c可以由下方位置(与外壳2的右表面相接触的位置)经由右方、上方转动至左侧位置,直到转动至与外壳2的左表面相接触的位置,还可以停在转动范围内的任意位置。
当U形钩端部32c位于U形钩支承体34的上方时,该U形钩端部32c的上方位置位于比环形钩26的上端更靠上方的位置,因而可以使用环形钩26来悬挂冲击扳手1,也可以使用环形钩26上方的U形钩32来悬挂冲击扳手1。
另外,根据U形钩端部32c位于U形钩支承体34的右侧或左侧,外壳2的右表面部分到U形钩端部32c的距离与外壳2的左表面部分到U形钩端部32c的距离不同,其中,U形钩端部32c位于U形钩支承体34的右侧时,外壳2的右表面部分到U形钩端部32c(右侧位置)的距离比较宽,U形钩端部32c位于U形钩支承体34的左侧时,外壳2的左表面部到U形钩端部32c(左侧位置)的距离比较窄,因而即使对于宽度互不相同的部件,也能够通过利用具有与部件的宽度相适宜的间隔的位置,来将U形钩32稳定地挂在该部件上。
另外,当U形钩端部32c位于U形钩支承体34的下方时,U形钩32配置于比外壳2的右表面部分(最右侧的部分)靠左的位置。因此,通过将U形钩端部32c配置于U形钩支承体34的下方,能够沿冲击扳手1(主体部4)的外部框架收装U形钩32,从而,当不使用U形钩32、而使用冲击扳手1或搬运冲击扳手1时,U形钩32不会对操作造成妨碍。
另外,外壳2的位于握柄部6处的部分构成握柄外壳38。
握柄外壳38的上部包括分别呈半圆形的左侧握柄外壳38a与右侧握柄外壳38b。左侧握柄外壳38a与左侧马达外壳20a形成为一体,右侧握柄外壳38b与右侧马达外壳20b形成为一体。左侧握柄外壳38a与右侧握柄外壳38b、以及左侧马达外壳20a与右侧马达外壳20b分别通过螺钉24、24组装在一起。在左侧马达外壳20a上形成有用于安装螺钉24、24的螺纹凸起38c、38c。
在握柄外壳38的上部,于开关操作部件8的后方配置有正反切换操作杆40,其中,该正反切换操作杆40在主体部4与握柄部6的交界区域以沿左右方向贯通的方式进行配置,该正反切换操作杆40是用于切换马达10的转动方向的开关。另外,在开关操作部件8的上侧,于正反切换操作杆40的前方设置有灯42,该灯42能够对前方区域进行照射。在这里,灯42是LED灯,该灯42与开关操作部件8在上下方向上互相重叠。由于灯42与开关操作部件8在上下方向上互相重叠,因而使用者的手指等不会位于灯42的照射方向上,从而能够防止使用者的手指妨碍灯42的照射等情况的发生,使灯42亮灯时的可视性变得良好。
在握柄外壳38的下部配置有电池保持外壳43,该电池保持外壳43呈上方开口的箱形。并且,该电池保持外壳43相对于其上部形成越向前越宽的形状。电池保持外壳43包括分别呈半个箱形的左侧电池保持外壳43a与右侧电池保持外壳43b。在左侧电池保持外壳43a上形成有螺纹凸起43c、43c,并且在该右侧电池保持外壳43b上形成有与螺纹凸起43c、43c相匹配的螺孔(未图示)。通过使螺钉24贯穿螺纹凸起43c与螺孔,能够将左侧电池保持外壳43a与右侧电池保持外壳43b组装在一起。
电池保持外壳43的下端部形成电池安装部44,在该电池安装部44的下方保持有电池46,该电池46能够通过未图示的按压式按钮进行拆装。在这里电池46是18V(伏)的锂离子电池。通过将电池46由电池安装部44的前方滑动至后方,能够将该电池46安装于电池安装部44上。
在电池保持外壳43上部的前部设置有带有显示开关的显示部48(这里是LED显示部)。带有显示开关的显示部48用于显示马达10的转数(这里分为最少、少、多、最多四个等级)或电池43的剩余电量(这里分为少、中、多三个等级)。
在电池保持外壳43的内部,于带有显示开关的显示部48的下侧收装有控制电路基板52,其中,在该控制电路基板52上组装有电容器50等。并且,在该控制电路基板52上还组装有带有显示开关的显示部48。电容器50以向上突出的方式组装于控制电路基板52上,且该电容器50的上部(除下部以外的大部分)位于左侧握柄外壳38a与右侧握柄外壳38b的下端部内。控制电路基板52还用于控制带有显示开关的显示部48的显示内容。控制电路基板52的控制功能可以通过后述的单片机或专用元件来实现。
在左侧握柄外壳38a与右侧握柄外壳38b的下端部位于电池保持外壳43上部的开口部内的状态下,该电池保持外壳43通过两个螺钉安装于握柄外壳38上。
在握柄外壳38的下端部与电池保持外壳43的开口部之间夹装有弹性体54。即,握柄外壳38的下端部与电池保持外壳43的开口部隔着弹性体54连接在一起。弹性体54具有片材状的左侧弹性体54a与右侧弹性体54b,该片材状的左侧弹性体54a与右侧弹性体54b分别带有多个向外侧突出的突起54c。弹性体54沿着握柄外壳38的下端部与电池保持外壳43的开口部延伸,该弹性体54朝径向外侧弯曲,并以朝向径向内侧收缩的方式配置。左侧弹性体54a配置于握柄外壳38的下端部和电池保持外壳43的开口部的左半部分(左侧电池保持外壳43a的内侧),右侧弹性体54b配置于握柄外壳38的下端部和电池保持外壳43的开口部的右半部分(右侧电池保持外壳43b的内侧)。
马达外壳20与握柄外壳38连接在一起,该马达外壳20与握柄外壳38发挥用于收装马达10的第1外壳的作用。另外,电池保持外壳43隔着弹性体54与第1外壳连接在一起,该电池保持外壳43发挥第2外壳的作用。
在控制电路基板52的周围部的外侧至下侧配置有由树脂(绝缘材料或弹性材料)制成的盒体55,该盒体55呈上方开口的较浅的箱形。控制电路基板52在上侧露出来的状态下被保持在盒体55内,且该盒体55被保持在电池保持外壳43内。控制电路基板52通过紧密连接的结构(例如塑模)与盒体55固定一起。通过将控制电路基板52保持在盒体55内,能够提高控制电路基板52的绝缘性,从而能够防止漏电或元件故障等情况的发生,也能够防止粉尘或水分流入或附着到控制电路基板52上,从而能够防止故障等情况的发生。另外,由于控制电路基板52是通过盒体55保持在电池保持外壳43内的,因而即使经过弹性体54的防振作用仍然残存的微小振动传递给控制电路基板52,该振动也能够被盒体55进一步减轻。
马达10是无刷直流马达,该马达10是具有定子56与转子58的内转子型马达。
定子56具有定子铁芯60、前绝缘部件62、后绝缘部件64及多个驱动线圈66、66…,其中,前绝缘部件62及后绝缘部件64分别设置于定子铁芯60的前方及后方;多个(这里是6个)驱动线圈66、66…隔着前绝缘部件62及后绝缘部件64分别卷绕于定子铁芯60上。在后绝缘部件64上固定有传感器电路基板68,在传感器电路基板68的后侧固定有短路部件69,其中,该短路部件69具有多个(3个)弧形的板金部件(第1板金部件69a、第2板金部件69b、第3板金部件69c)。第1板金部件69a使两个相对设置的驱动线圈66、66电连接,第2板金部件69b使另外两个相对设置的驱动线圈66、66电连接,第3板金部件69c使其他另外两个相对设置的驱动线圈66、66电连接。
在定子56的内部配置有转子58。转子58具有作为马达转轴的转轴70、筒状的转子铁芯72、多个(4个)板状的永久磁铁74及多个传感器用永久磁铁(未图示),其中,筒状的转子铁芯72配置于转轴70的外周;多个(4个)板状的永久磁铁74配置于转子铁芯72的外侧,且该多个(4个)板状的永久磁铁74在圆周方向上以相邻的永久磁铁的磁极方向相反的方式配置;多个传感器用永久磁铁(未图示)在转轴70、转子铁芯72和永久磁铁74这些部件的后侧(靠近传感器电路基板68的一侧)呈放射状配置。转轴70的前端部形成具有外齿的小齿轮部75。转子铁芯72、永久磁铁74及传感器用永久磁铁构成转子结构。
在传感器电路基板68上组装有多个(3个)未图示的传感器,该多个(3个)未图示的传感器通过传感器用永久磁铁检测出转子58(转轴70)的转动角度(转动位置)。传感器电路基板68通过未图示的导线与电池保持外壳43内的控制电路基板52电连接。控制电路基板52具有6个开关元件(未图示)。该6个开关元件与各驱动线圈66对应设置,对与其相对应的驱动线圈66的开关进行控制。另外,控制电路基板52具有未图示的单片机,该单片机用于控制上述开关元件的开关。控制电路基板52是用于控制马达10的控制器。
在转子铁芯72的前方,于转轴70的前部设置有轴承76。该轴承76由固定于齿轮外壳23后部的轴承保持架25所保持,从而被保持在齿轮外壳23上。轴承76配置于连接主体部4上部的螺钉24的中心部与主体部4下部(的中央)的螺钉24的中心部的直线上。从而,该轴承76能够有效地抑制转轴70的振动。
在转轴70的前方,于轴承76与转子铁芯72之间配置有冷却用风扇78。该风扇78固定于转轴70上。在风扇78的径向的外侧设置有排气口20f、20f…,该风扇78所产生的风经由排气口20f、20f…被有效地排出。
在转子铁芯72的后方,于转轴70的后部设置有轴承80。该轴承80固定于马达外壳20的后端部的内部。
在主轴14的后部设置有空心的圆盘部82。该圆盘部82的直径大于主轴14的其他部分的直径,且该圆盘部82相对于主轴14的其他部分向外侧(上下左右方向)突出。
在圆盘部82的前侧固定有垫圈84。
在主轴14的圆盘部82内配置有行星齿轮机构12的一部分及转轴70的顶端部。
行星齿轮机构12以齿轮外壳23为外部框架,该行星齿轮机构12包括内齿轮86、多个(3个)行星齿轮88、88…、多个(3个)轴90、90…及销钉91、91,其中,内齿轮86被花键固定在齿轮外壳23前部的开口部的内侧;多个(3个)行星齿轮88、88…分为前后两段(双级行星齿轮结构),各段分别具有外齿;多个(3个)轴90、90…为行星齿轮88、88…的轴;销钉91、91是为了限制内齿轮86向前方移动而配置的,其配置于上方和下方,分别向左右方向延伸。
在齿轮外壳23前部的开口部内侧,于前后方向上形成有花键槽23c、23c…,在内齿轮86的外表面形成有与花键槽23c、23c…相对应的花键突起86a、86a…。通过将花键突起86a、86a…嵌入花键槽23c、23c…内,能够防止内齿轮86相对于齿轮外壳23转动的情况的发生。
各行星齿轮88的后段88a(第1行星齿轮)与各行星齿轮88的前段88b(第2行星齿轮)形成为一体。各行星齿轮88的后段88a与各行星齿轮88的前段88b同心配置,且各行星齿轮88的后段88a的直径大于各行星齿轮88的前段88b的直径。并且,各行星齿轮88的后段88a的齿数比各行星齿轮88的前段88b的齿数多。
各行星齿轮88的后段88a的外齿与转轴70的顶端部的小齿轮部75的齿部相啮合,各行星齿轮88的前段88b的外齿与内齿轮86相啮合。另外,在图6~图8中,并没有单独地显示齿部,而是示意性地以连接各齿部外径(齿轮的顶端)的圆来显示这些齿部。
如图6所示,在齿轮外壳23的上部及下部形成有用于安装销钉91的销钉安装部23d、23d。各销钉安装部23d包括通孔与左右方向的铅直小壁部,其中,通孔沿左右方向延伸,且该通孔由销钉贯穿;铅直小壁部沿左右方向延伸,且该铅直小壁部形成该通孔的左右端部。另外,在该铅直小壁部的下端部的外侧形成有水平小壁部。由于铅直小壁部与水平小壁部形成在圆筒状的齿轮外壳23上,因而在各销钉安装部23d的左右两端,齿轮外壳23的外表面朝圆筒面的内侧凹进。
每个行星齿轮88的中心部贯穿有一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90。各轴90安装于主轴14的圆盘部82内(圆盘部82的前壁与后壁之间),各轴90用于支承位于其外周的行星齿轮88,且各行星齿轮88能够转动。即,具有圆盘部82的主轴14通过轴90、90…来保持行星齿轮88、88…。
插入轴90、90…的圆盘部82的前壁上的各通孔被一片垫圈84堵住。垫圈84的后部配置于齿轮外壳23的前侧开口部的内侧。
垫圈84的前表面的周边部挡住弹簧15的环状后端。
行星齿轮结构12可以按照如下步骤安装于马达外壳20的前部。
首先,在转轴70的顶端部(小齿轮部75)的周围配置内部收装有轴承76和轴承保持架25的齿轮外壳23。此时,如图所示,在各图中,齿轮外壳23的后表面与马达外壳20的前开口部的内表面相卡合。
其次,通过将行星齿轮88、88…安装于轴90、90…上,使行星齿轮88、88…收装于主轴14的圆盘部82内,然后,向后方移动主轴14,直至该主轴14的后端与轴承保持架25相接触。此时,圆盘部82位于齿轮外壳23的内部,行星齿轮88、88…的后段88a与小齿轮部75相啮合。
接着,使内齿轮86沿着齿轮外壳23的前开口部内的花键槽向后方滑动,从而使内齿轮86的后表面与齿轮外壳23的前开口部内的环状铅直面相接触。该铅直面后侧的直径小于前侧的直径。此时,行星齿轮88、88…的前段88b与内齿轮86相啮合。
然后,通过使销钉91、91…贯穿销钉安装部23d、23d,从而对内齿轮86进行固定。这里,销钉安装部23d、23d的端部形成垂直的小壁(平面),并且在该垂直小壁的下端的外侧设置水平的小壁(平面),因而,当将销钉91、91插入销钉安装部23d、23d内时,销钉91、91不容易卡在齿轮外壳23上,从而能够容易地将销钉91、91插入销钉安装部23d、23d内。
最后,将垫圈84嵌入主轴14的圆盘部82的前壁的前侧。
撞锤16具有凹部92,该凹部92由撞锤16的后表面向前方凹进呈筒状,并且在该凹部92内嵌入有弹簧15的前部。在凹部92的底端(前端)隔着多个滚珠94、94及撞锤垫圈96配置有弹簧15的环状前端。
在撞锤16与主轴14的前部之间夹装有滚珠98、98,该滚珠98、98主要作用是在进行冲击动作时在前后方向上来引导撞锤16。
在冲击扳手1中,撞锤16、滚珠94、94…、撞锤垫圈96及滚珠98、98(以及弹簧15)构成冲击机构。另外,也可以将撞锤16视为冲击机构。
撞锤16前侧的安装座18的后端部具有分别呈放射状向安装座18的外周延伸的一对延伸部100、100。
在延伸部100、100的前侧设置有安装座环102,该安装座环102用于支承安装座18,使该安装座18能够以轴线为中心转动且不能在轴线方向上发生位移。该安装座环102安装于撞锤壳体22前部的内壁上。
在安装座环102的前侧设置有金属轴承103,该金属轴承103用于支承安装座18,使该安装座18能够以轴线为中心转动。该金属轴承103安装于撞锤壳体22前部的内壁上。
另外,在安装座18后部的中央部设有后孔104,该后孔104由安装座18的后表面向前方延伸,主轴14的前端部插入后孔104的内部,处于可传递转动冲击力的状态。
另外,在安装座18的前部设置有工具头安装部106,该工具头安装部106用于安装未图示的工具头(顶端工具)。
下面,说明该冲击扳手1的动作例。
当作业者握持握柄部6(握柄外壳38)并按动开关操作部件8时,通过切换开关主体部9,马达10开始被电池46供电,且马达转轴70开始转动。
在转轴70的转动力的作用下,风扇78开始转动,形成由吸气口20c、20c…至排气口20f、20f…的气流。此时,在气流的作用下,首先,传感器电路基板68的整个表面被冷却下来。接着,转子铁芯72、各驱动线圈66及定子铁芯60的内周面被冷却下来。
另外,转轴70的转动力被行星齿轮机构12减速,之后,减速后的转动力传递给主轴14。
主轴14使安装座18转动,并且,当安装座18受到规定阈值以上的转矩时,该主轴14引导撞锤16在前后方向上进行摆动(冲击)。当撞锤16在前后方向上进行冲击时,由弹簧15产生的缓冲作用会作用于撞锤16(或主轴14)上。
在进行作业时,当向冲击扳手1施加转动力,或者进行冲击时,该冲击扳手1会产生振动,即便如此,对于在夹装弹性体54的基础上与收装有作为振动产生源的马达10和撞锤16的马达外壳20、以及握柄外壳38相连接的电池保持外壳43,因为该弹性体54可以缓冲马达外壳20及握柄外壳38所产生的振动,因而能够抑制振动向电池保持外壳43的传递。
另外,在转轴70的转动力的作用下,行星齿轮88、88…一边自转一边在内齿轮86内公转,该行星齿轮88、88…的转动力经由轴90、90…传递给主轴14,从而,能够通过行星齿轮机构12将转动力减速后传递给主轴14。
转轴70的转动力经由小齿轮部75传递给各行星齿轮88的后段88a,使各行星齿轮88的齿数少于后段88a的前段88b一边自转一边在内齿轮86内公转。因此,与不分前段88b及后段88a的通常(一级)行星齿轮相比,行星齿轮88具有能够进一步减速的齿数比(传动比)。另外,在小齿轮部与内齿轮之间于放射方向上排列两个互相啮合的通常行星齿轮,也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减速,但是与这种情况相比,行星齿轮机构12的尺寸(特别是放射方向上的尺寸,即外径)更小。
具体例子如下所示:当行星齿轮机构12中的小齿轮部75(太阳轮)的齿数为6,各行星齿轮88(行星齿轮)的后段88a(第1行星齿轮)的齿数为24,各行星齿轮88的前段88b(第2行星齿轮)的齿数为11,内齿轮86(齿圈)的齿数为41时,则齿数比为15.9:1。在通常的行星齿轮机构中,当太阳轮的齿数为6、行星齿轮的齿数为42、齿圈的齿数为89(比较例子1)时,则齿数比也是15.9:1,但是在比较例子1中的行星齿轮机构中,为了确保齿圈的齿数,需要增大行星齿轮机构的尺寸(外径)。另外,作为比较例子2,当通常的行星齿轮机构中的太阳轮的齿数为6、行星齿轮的齿数为18、齿圈的齿数为41时,则齿数比为7.83:1,与比较例子2相比,行星齿轮机构12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减速。
如行星齿轮机构12的具体例子所示,如果齿数比为15.9:1(更加优选为:12:1以上18:1以下),即使采用如下无刷马达10,也能够充分地降低转轴70的转速,获得理想的转矩,其中,与例如输出功率相同的有刷马达相比,该无刷马达10的转矩更小、转数(例如大约为24000转/分(rpm)、20000rpm以上30000rpm以下)更多。并且,与无刷马达10同样,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电动工具,本发明的电动工具的结构变得更加紧凑。
上述冲击扳手1具有马达10、小齿轮部75、行星齿轮88、88…的后段88a、行星齿轮88、88…的前段88b、内齿轮86、主轴14(圆盘部82)及安装座18,其中,马达10具有转轴70;小齿轮部75由转轴70带动进行转动;行星齿轮88、88…的后段88a与小齿轮部75相啮合;行星齿轮88、88…的前段88b固定于行星齿轮88、88…的后段88a上,与行星齿轮88、88…的后段88a一起转动;内齿轮86与所述行星齿轮88、88…的前段88b相啮合;主轴14(圆盘部82)用于保持行星齿轮88、88…的前段88b与行星齿轮88、88…的后段88a;安装座18与主轴14相连接。从而,能够使内齿轮86及齿轮外壳23的尺寸变得更小,并且,通过马达10向小齿轮部75施加转动力,然后,通过内齿轮86或行星齿轮88、88…的前段88b及后段88a将该转动力充分减速后传递给主轴14。
另外,上述冲击扳手1具有马达10、马达外壳20、齿轮外壳23、轴承76、小齿轮部75、行星齿轮88、88…的后段88a、行星齿轮88、88…的前段88b、内齿轮86、主轴14(圆盘部82)及安装座18,其中,马达10具有转轴70;马达外壳20内收装有马达10;齿轮外壳23固定于马达外壳20上;轴承76保持在齿轮外壳23上;小齿轮部75由转轴70带动进行转动;行星齿轮88、88…的后段88a与小齿轮部75相啮合;行星齿轮88、88…的前段88b固定于行星齿轮88、88…的后段88a上,且该行星齿轮88、88…的前段88b与后段88a一起转动;内齿轮86与行星齿轮88、88…的前段88b相啮合;主轴14(圆盘部82)用于保持行星齿轮88、88…的前段88b与后段88a;安装座18与主轴14相连接。从而,能够使内齿轮86的尺寸变得更加紧凑,并且,通过马达10向小齿轮部75施加转动力,然后,通过内齿轮86或行星齿轮88、88…的前段88b及后段88a将该转动力充分减速后传递给主轴14。
另外,行星齿轮88、88…的后段88a固定于该行星齿轮88、88的前段88b上的靠近马达10的一侧(前段88b的后侧)。从而,能够将与转轴70的小齿轮部75相啮合的后段88a配置于靠近马达10的一侧,也能够将与内齿轮86相啮合的前段88b配置于靠近安装座18的一侧(靠近主轴14的一侧),从而能够使行星齿轮88、88…沿转动力的传递方向形成简单的结构。
并且,该冲击扳手1具有对安装座18进行冲击的冲击机构(撞锤16)。从而,能够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且具有充分的减速比的转动冲击工具。
另外,上述冲击扳手1具有马达外壳20、握柄外壳38、电池保持外壳43及控制电路基板52,其中,马达外壳20内收装有马达10;电池保持外壳43隔着弹性体54与马达外壳20及握柄外壳38相连接;控制电路基板52用于控制马达10,且该控制电路基板52收装于电池保持外壳43内。
另外,上述冲击扳手1具有马达外壳20、握柄外壳38、电池保持外壳43及控制电路基板52,其中,马达外壳20内收装有马达10;电池保持外壳43隔着弹性体54与握柄外壳38相连接;控制电路基板52用于控制马达10,且该控制电路基板52收装于电池保持外壳43内。
从而,能够抑制由马达10的转动而产生的转动冲击机构的振动经由马达外壳20及握柄外壳38传递给控制电路基板52,其中,马达外壳20内收装有转动冲击机构;控制电路基板52用于控制马达10。例如,即使可输出700Nm(牛顿米)以上1000Nm以下的力矩的转动冲击机构产生振动,在弹性体54的缓冲作用下,振动也几乎不会传递给电池保持外壳43及控制电路基板52。因此,能够保护组装有多种元件、用于控制马达10的控制电路基板52免受振动的影响,从而能够抑制故障的发生,延长控制电路基板52的寿命。另外,还能够保护安装或收装于电池保持外壳43内的其他部件(例如电池安装部44与电池46的接触点)免受振动的影响。
另外,上述冲击扳手1具有马达外壳20、握柄外壳38、电池保持外壳43及带有显示开关的显示部48,其中,马达外壳20内收装有马达10;电池保持外壳43隔着弹性体54与马达外壳20及握柄外壳38相连接;带有显示开关的显示部48形成于电池保持外壳43上,用于显示马达10或电池46的相关状态。从而,能够保护该带有显示开关的显示部48免受振动的影响。
并且,控制电路基板52由树脂制成的盒体55保持。从而,能够由盒体55来进一步防止控制电路基板52振动,也能够防止控制电路基板52受到水或粉尘的影响,并能够进一步提高控制电路基板52的绝缘性。
另外,控制电路基板52具有电容器50,该电容器50配置于控制电路基板52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电容器50配置于外壳2内,也能够更加容易地收装控制电路基板52.
另外,冲击扳手1还具有对安装座18进行冲击的冲击机构(撞锤16)。从而,能够提供一种如下转动冲击工具:在该转动冲击工具中,能够抑制振动传递给控制马达10的控制电路基板52。
[第2实施方式]
图19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扳手111的相当于图1的图,图20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扳手111的相当于图4的图,图21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扳手111的相当于图7的图(沿图19的BB-BB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图22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扳手111的相当于图8的图(沿图19的CC-CC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图23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扳手111的相当于图13的图。
第2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111的除行星齿轮机构以外的其他部分与第1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1的结构相同。对于第2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111与第1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1相同的部件或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冲击扳手111的行星齿轮机构112的除行星齿轮、内齿轮及销钉以外的其他部分与冲击扳手1的行星齿轮机构112相同。
行星齿轮机构112的各行星齿轮188(共3个)分为前段188b与后段188a,前段188b与后段188a同心配置,且前段188b与后段188a分别具有外齿,并且,前段188b的直径大于后段188a的直径,前段188b的齿数比后段188a的齿数多。在各行星齿轮188的前后方向的中心轴的位置处贯穿有轴90。
安装于马达10的转轴70上的小齿轮部75与各行星齿轮188的前段188b相接触,且与各行星齿轮188的前段188b(第1行星齿轮)相啮合。
行星齿轮机构112的内齿轮186与各行星齿轮188的后段188a(第2行星齿轮)相啮合。其中,该内齿轮186位于比第1实施方式中的内齿轮86更靠后方的位置上,当从齿轮外壳23的前侧开口部观察内齿轮186时,内齿轮186位于比第1实施方式中的内齿轮86更靠内部的位置上。内齿轮186与内齿轮86相同,具有多个花键突起186a,内齿轮186通过花键固定于齿轮外壳23内。
由于冲击扳手111的外壳2的形状与冲击扳手1的外壳2的形状相同,因而在各行星齿轮188的前段188b的径向外侧形成空间P。通过将外壳2(特别是齿轮外壳23)的形状变更为向径向内侧缩小的形状,可以使该空间P消失,通过使冲击扳手111的外壳2的壁厚与冲击扳手1的外壳2的壁厚相同,并使该冲击扳手111的外壳2形成向内侧缩小的形状,能够维持冲击扳手111的强度,也能够使冲击扳手111的结构(特别是在径向上的尺寸)更加紧凑。
行星齿轮机构112可以通过如下步骤安装于马达外壳20的前部内。
首先,在转轴70前部的外周配置内部插入有轴承76与轴承保持架25的齿轮外壳23。
其次,使内齿轮186沿着齿轮外壳23的花键槽向后方滑动,使内齿轮186的后表面与齿轮外壳23的前开口部内的环状铅直面(由前开口部算起的第2个环状铅直面)相接触。该铅直面的后侧的直径小于前侧的直径。另外,在行星齿轮机构112中,省略了限制内齿轮186移动的销钉。
接着,通过将行星齿轮188、188…安装于轴90、90…上,使行星齿轮188、188…收装于主轴14的圆盘部82内,然后,向后方移动主轴14,直至该主轴14的后端与轴承保持架25相接触。此时,圆盘部82位于齿轮外壳23的内部,行星齿轮机构188、188…的后段188a与内齿轮186相啮合,行星齿轮188、188的前段188b与小齿轮部75相啮合。
最后,将垫圈84嵌入主轴14的圆盘部82的前壁的前侧。
该冲击扳手111与第1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1的动作相同。
各行星齿轮188的前段188b发挥与转轴70的小齿轮部75相啮合的第1行星齿轮的作用,各行星齿轮188的后段188a发挥与内齿轮186相啮合的第2行星齿轮的作用。
上述冲击扳手111具有马达10、小齿轮部75、行星齿轮188、188…的前段188b、行星齿轮188、188…的后段188a、内齿轮186、主轴14(圆盘部82)及安装座18,其中,马达10具有转轴70;小齿轮部75由转轴70带动进行转动;行星齿轮188、188…的前段188b与小齿轮部75相啮合;行星齿轮188、188…的后段188a固定于前段188b上,且该行星齿轮188、188…的后段188a与前段188b一起转动;内齿轮186与行星齿轮188、188…的后段188a相啮合;主轴14(圆盘部82)用于保持行星齿轮188、188…的前段188b与行星齿轮188、188…的后段188a;安装座18与主轴14相连接。从而,能够使内齿轮186的尺寸更小,并且,通过马达10向小齿轮部75施加转动力,然后,通过内齿轮186及行星齿轮188、188…的前段188b及行星齿轮188、188…的后段188a将该转动力充分减速后传递给主轴14。
另外,上述冲击扳手111具有马达10、马达外壳20、齿轮外壳23、轴承76、小齿轮部75、行星齿轮188、188…的前段188b、行星齿轮188、188…的后段188a、内齿轮186、主轴14(圆盘部82)、安装座18,其中,马达10具有转轴70;马达外壳20内收装有马达10;齿轮外壳23固定于马达外壳20上;轴承76保持于齿轮外壳23上;小齿轮部75由转轴70带动进行转动;行星齿轮188、188…的前段188b与小齿轮部75相啮合;行星齿轮188、188…的后段188a固定于前段188b上,且该行星齿轮188、188…的后段188a与行星齿轮188、188…的前段188b一起转动;内齿轮186与行星齿轮188、188…的后段188a相啮合;主轴14(圆盘部82)用于保持行星齿轮188、188…的前段188b与行星齿轮188、188…的后段188a;所述安装座18与主轴14相连接。从而,能够使内齿轮186及齿轮外壳23的尺寸更小,并且,通过马达10向小齿轮部75施加转动力,然后,通过内齿轮186及行星齿轮188、188…的前段188b及后段188a将该转动力充分减速后传递给主轴14。
另外,行星齿轮188、188…的前段188b固定于比后段188a更靠安装座18(主轴14)的一侧(后段188a的前侧)。从而,能够将与小齿轮部75相啮合的前段188b配置于靠近安装座18的一侧,将与内齿轮186相啮合的后段188a配置于靠近马达10的一侧,通过将内齿轮186配置于靠近马达10的一侧,能够在前侧形成空间P,通过在该空间P内配置其他部件,能够使行星齿轮188、188…的结构更加紧凑。
另外,该冲击扳手111还具有对安装座18进行冲击的冲击机构(撞锤16)。从而,能够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且具有充分的减速比的转动冲击工具。
[变形例]
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还可以适当地进行如下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扳手的行星齿轮机构中,与小齿轮部相啮合的第1行星齿轮作为行星齿轮的前段,与内齿轮相啮合的第2行星齿轮作为行星齿轮的后段,第1行星齿轮与第2行星齿轮形成为一体,但是该第1行星齿轮与第2行星齿轮也可以不形成为一体,而是使该第1行星齿轮与第2行星齿轮形成独立的个体,之后将该第1行星齿轮与第2行星齿轮固定在一起。
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扳手中的转轴的顶端部形成齿轮状,小齿轮部与该转轴形成为一体,但是小齿轮部与转轴也可以不形成为一体,而是在转轴的顶端部安装分体的小齿轮。
还可以将电池保持外壳配置于握柄外壳内侧,在电池保持外壳与握柄外壳之间夹装弹性体。另外,还可以在马达外壳与握柄外壳之间夹装弹性体,在这种情况下,弹性体可以缓冲马达外壳的振动,还可以抑制电池保持外壳的振动,其中,马达外壳内收装有作为振动源的马达;电池保持外壳内收装有用于控制马达的控制电路基板。
在实施例中,在电池保持外壳内的控制电路基板上配置有6个开关元件。但是,也可以在传感器电路基板上配置6个开关元件。关于其他元件等,也可以将其组装于控制电路基板或传感器电路基板上中的任意一个电路基板上,或配置于控制电路基板与传感器电路基板双方上。另外,还可以将风扇配置于后绝缘材料的后方,传感器电路基板以位于前绝缘材料的前方的状态固定在前绝缘体上。另外,还可以使用有刷马达。
电池可以使用电压为14.4伏(最大20伏)、25.2伏、28伏或36伏等电压在18~36伏的范围内的锂离子电池,也可以使用电压不足14.4伏或超过36伏的锂离子电池,还可以使用其他种类的电池。另外,还可以使用与电源相连接的线进行供电,来替代由电池进行的供电。
可以使马达装置中的永久磁铁及传感器用永久磁铁形成为一体,形成环状的永久磁铁。
可以采用齿轮箱来代替撞锤壳体,省略设置撞锤及安装座,通过将用于保持顶端工具的顶端工具保持部固定于输出轴的前部,形成充电式电钻或振动式电钻。
可以增加或减少外壳的分割数量,例如,可以使齿轮外壳与马达外壳形成为一个整体,可以使握柄外壳与马达外壳形成独立的个体,还可以将电池保持外壳分成两半等,另外,还可以适当地变更各种部件的数量、配置、材质、大小及形式等,例如,可以增加或减少各种齿轮的设置数量,可以变更开关操作部件的开关形式,可以省略设置轴承保持架,直接将轴承固定在齿轮外壳内,可以将轴承保持架设置为双层结构,可以不将配置于电池保持外壳与握柄外壳之间的弹性体分成左右两部分,而是将该弹性体分成前后两部分,或者一体设置弹性体,或者设置3个以上的弹性体,可以省略设置带有显示开关的显示部的显示开关,还可以将带有显示开关的显示部的显示内容设置为除马达的转数以外的项目或除电池的剩余电量以外的项目或关于电动工具的其他项目等。
本发明的行星齿轮机构除适用于冲击扳手以外,还适用于需要对马达的转动进行减速的电动工具,例如,本发明的行星齿轮机构还可以适用于电钻或电动扭剪扳手。
另外,在本发明中,在内部配置有控制电路基板的电池保持外壳与握柄外壳之间夹装有弹性体,该弹性体形成防振机构,该防振机构可以适用于除冲击扳手以外的电动工具,例如可以适用于圆盘锯、往复锯、钢丝锯、电动锤钻、电钻及打磨机。
本发明附加的代表实施方式包括如下实施方式,但并不局限于如下实施方式。
方式1为:一种电动工具,具有马达、小齿轮、第1行星齿轮、第2行星齿轮、齿圈、支架及输出部,其中,马达具有马达转轴;小齿轮由所述马达转轴带动进行转动;第1行星齿轮与所述小齿轮相啮合;第2行星齿轮固定于所述第1行星齿轮上,且该第2行星齿轮与第1行星齿轮一起转动;齿圈与第2行星齿轮相啮合;支架用于保持第1行星齿轮与第2行星齿轮;输出部与支架相连接。
方式2为:一种电动工具,具有马达、马达外壳、齿轮外壳、轴承、小齿轮、第1行星齿轮、第2行星齿轮、齿圈、支架及输出部,其中,马达具有马达转轴;马达外壳内收装有马达;齿轮外壳固定于马达外壳上;轴承保持于齿轮外壳内;小齿轮由马达转轴带动进行转动;第1行星齿轮与所述小齿轮相啮合;第2行星齿轮固定于第1行星齿轮上,且该第2行星齿轮与第1行星齿轮一起转动;齿圈与第2行星齿轮相啮合,且该齿圈固定于齿轮外壳内;支架用于保持第1行星齿轮及第2行星齿轮;输出部与支架相连接。
在方式1的基础上,方式3为:所述第1行星齿轮固定于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靠所述马达的一侧。
在方式2的基础上,方式4为:所述第1行星齿轮固定于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靠所述马达的一侧。
在方式1的基础上,方式5为:所述第1行星齿轮固定于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靠所述输出部的一侧。
在方式2的基础上,方式6为:所述第1行星齿轮固定于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靠所述输出部的一侧。
方式7为:一种转动冲击工具,其在方式1的基础上具有对所述输出部进行冲击的冲击机构。
方式8为:一种转动冲击工具,其在在方式2的基础上具有对所述输出部进行冲击的冲击机构。

Claims (7)

1.一种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具有马达外壳、握柄外壳、电池保持外壳及控制电路基板,其中,
所述马达外壳内收装有马达;
所述握柄外壳从下方与所述马达外壳连接成一体;
所述电池保持外壳隔着弹性体与所述握柄外壳相连接;
所述控制电路基板收装于所述电池保持外壳内,用于控制所述马达,
所述握柄外壳的下端部位于所述电池保持外壳的上部的开口部内,在该下端部与该开口部之间夹装有所述弹性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池保持外壳上形成有显示电动工具的状态的显示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电路基板由树脂制成的盒体保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电路基板具有电容器,
所述电容器配置于所述控制电路基板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电路基板具有电容器,
所述电容器配置于所述控制电路基板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
6.一种转动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的基础之上,具有对输出部进行冲击的冲击机构。
7.一种转动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工具的基础之上,具有对输出部进行冲击的冲击机构。
CN201510274661.8A 2014-05-27 2015-05-26 电动工具及转动冲击工具 Active CN1053130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09289 2014-05-27
JP2014-109288 2014-05-27
JP2014109289A JP6268040B2 (ja) 2014-05-27 2014-05-27 電動工具
JP2014109288A JP2015223657A (ja) 2014-05-27 2014-05-27 電動工具及び回転打撃工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13064A CN105313064A (zh) 2016-02-10
CN105313064B true CN105313064B (zh) 2018-12-18

Family

ID=544815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74661.8A Active CN105313064B (zh) 2014-05-27 2015-05-26 电动工具及转动冲击工具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040178B2 (zh)
CN (1) CN105313064B (zh)
DE (1) DE10201500669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535919C2 (sv) * 2011-06-30 2013-02-19 Atlas Copco Ind Tech Ab Elektriskt motordrivet verktyg
US9999969B1 (en) * 2013-05-15 2018-06-19 Clam Corporation Drill attachment with drive assembly
US9561546B1 (en) * 2013-05-15 2017-02-07 Clam Corporation Drill attachment
US10131042B2 (en) 2013-10-21 2018-11-20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Adapter for power tool devices
JP6246649B2 (ja) * 2014-04-10 2017-12-13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US20170312902A1 (en) * 2014-10-29 2017-11-02 Hitachi Koki Co., Ltd. Powered working machine
US10661426B2 (en) * 2016-02-19 2020-05-26 Makita Corporation Work tool with vibration dampers
US10513005B2 (en) * 2016-11-02 2019-12-24 Makita Corporation Power tool
DE102016223678B4 (de) * 2016-11-29 2022-10-13 Robert Bosch Gmbh Handwerkzeugmaschinenvorrichtung
JP6901898B2 (ja) * 2017-04-17 2021-07-14 株式会社マキタ 回転打撃工具
JP6942515B2 (ja) * 2017-04-19 2021-09-29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気機器
AU2019221782A1 (en) * 2018-02-19 2020-10-08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Impact tool
CN111954587B (zh) 2018-04-05 2023-03-24 株式会社牧田 手持工具
WO2019208106A1 (ja) 2018-04-27 2019-10-31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
US11027404B2 (en) * 2018-07-19 2021-06-08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Lubricant-impregnated bushing for impact tool
JP7237509B2 (ja) * 2018-10-05 2023-03-13 株式会社マキタ 動力工具およびフック
US11597061B2 (en) * 2018-12-10 2023-03-07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High torque impact tool
WO2020132587A1 (en) * 2018-12-21 2020-06-25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High torque impact tool
WO2020146755A1 (en) 2019-01-10 2020-07-16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Power tool
JP7229807B2 (ja) * 2019-02-21 2023-02-28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CN110086277A (zh) * 2019-05-23 2019-08-02 江苏铁锚工具有限公司 一种冲击扳手
CN112238411B (zh) 2019-07-19 2024-02-20 株式会社牧田 电动工具及旋转工具
JP7386027B2 (ja) * 2019-09-27 2023-11-24 株式会社マキタ 回転打撃工具
JP7320419B2 (ja) 2019-09-27 2023-08-03 株式会社マキタ 回転打撃工具
US11435181B2 (en) 2019-12-24 2022-09-06 Stanley Black & Decker Inc. Laser level
US20210260734A1 (en) * 2020-02-24 2021-08-26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Impact tool
USD948978S1 (en) 2020-03-17 2022-04-19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Rotary impact wrench
DE102020216582A1 (de) * 2020-12-29 2022-06-30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Handwerkzeugmaschine
US11872674B2 (en) 2021-04-15 2024-01-16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Impact tool anvil with friction ring
WO2022261302A1 (en) * 2021-06-09 2022-12-15 Black & Decker Inc. Battery pack isolation system
CN115674071A (zh) * 2021-07-29 2023-02-03 株式会社牧田 电动工具以及冲击起子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00990B2 (ja) * 2003-12-09 2009-07-22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回転工具
CN101842921A (zh) * 2007-10-29 2010-09-22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电池组及设置有该电池组的动力工具
CN102189532A (zh) * 2010-03-09 2011-09-21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电动设备、特别是电动手持式工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94244Y2 (ja) 1992-11-25 1999-04-26 リョービ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の内歯歯車の回り止め構造
JPH0647755U (ja) 1992-12-04 1994-06-28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遊星歯車装置
DE19631517A1 (de) 1996-08-03 1998-02-05 Wacker Werke Kg Von einem Elektromotor angetriebenes, an Einphasenwechselstrom anschließbares, drehzahlvariables, handgehaltenes Elektrowerkzeug
JP2001045201A (ja) 1999-07-30 2001-02-16 Ricoh Co Ltd ディジタル複合機
JP2002273666A (ja) 2001-03-19 2002-09-25 Makita Corp 回転打撃工具
US7589500B2 (en) * 2002-11-22 2009-09-15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battery protection
DE10318947A1 (de) * 2003-04-26 2004-11-18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ische Handwerkzeugmaschine mit Akkupack
JP4291173B2 (ja) 2004-02-10 2009-07-08 株式会社マキタ インパクトドライバ
CN1989675B (zh) * 2004-05-24 2011-06-01 密尔沃基电动工具公司 用于给电池充电的方法和系统
JP4981345B2 (ja) 2006-04-18 2012-07-18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JP4977533B2 (ja) 2007-06-07 2012-07-18 株式会社マキタ 可搬型電動工具
DE102008063113A1 (de) * 2008-01-09 2009-07-16 Marquardt Gmbh Elektrowerkzeug
JP5436850B2 (ja) * 2008-12-19 2014-03-05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のバッテリパック
JP5478987B2 (ja) 2009-08-21 2014-04-23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JP5483086B2 (ja) * 2010-02-22 2014-05-07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インパクト工具
JP5936302B2 (ja) * 2010-12-28 2016-06-22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
JP5649500B2 (ja) 2011-04-05 2015-01-07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JP2013063494A (ja) 2011-09-20 2013-04-11 Hitachi Koki Co Ltd 電動工具
JP5826619B2 (ja) 2011-11-29 2015-12-02 新電元工業株式会社 電装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00990B2 (ja) * 2003-12-09 2009-07-22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回転工具
CN101842921A (zh) * 2007-10-29 2010-09-22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电池组及设置有该电池组的动力工具
CN102189532A (zh) * 2010-03-09 2011-09-21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电动设备、特别是电动手持式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343617A1 (en) 2015-12-03
CN105313064A (zh) 2016-02-10
US10040178B2 (en) 2018-08-07
DE102015006695A1 (de) 2015-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13064B (zh) 电动工具及转动冲击工具
JP6085225B2 (ja) ネジ締め電動工具
CN103894650B (zh) 冲击工具
JP5358003B2 (ja) 自転車チェーンテンショナ装置
JP2015223657A (ja) 電動工具及び回転打撃工具
CN104227076A (zh) 电动旋转工具以及冲击工具
US20110081847A1 (en) Motor parallel transmission portable angle grinder
CN103862443B (zh) 电动工具
CN106488829A (zh) 打击工具
JP2014200884A (ja) アングル工具及び電動工具
JP6268040B2 (ja) 電動工具
JP6803364B2 (ja) 電動工具
WO2017110229A1 (ja) 回転工具
JP2014240114A (ja) 電動回転工具
JP2010042455A (ja) 電動工具
JP2013146812A (ja) 電動工具
JP5844970B2 (ja) 電動工具
JP6417250B2 (ja) 電動工具
JP6670921B2 (ja) 電動回転工具
JP6126913B2 (ja) 打撃工具
JP6335345B2 (ja) ネジ締め電動工具
JP6251792B2 (ja) 電動回転工具
JP2020196052A (ja) 電動工具
JP6141692B2 (ja) 電動回転工具
JP6863415B2 (ja) 電動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