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97204A - 纱线切断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纱线切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97204A
CN105297204A CN201510260600.6A CN201510260600A CN105297204A CN 105297204 A CN105297204 A CN 105297204A CN 201510260600 A CN201510260600 A CN 201510260600A CN 105297204 A CN105297204 A CN 1052972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blade
blade part
yarn
threa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6060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97204B (zh
Inventor
加贺田翔
山阪贤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MT Machinery Inc
Original Assignee
TMT Machiner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MT Machinery Inc filed Critical TMT Machinery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2972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972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972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972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pinning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Manufacturing Artificial Fibers (AREA)
  • Coiling Of Filamentary Materials In General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切断多根纱线之际能够更可靠地切断各纱线的纱线切断装置。切断上述多根纱线的上述纱线切断装置具备:具有第1刀刃部(41)的第1刀刃(39),以及重叠配置在上述第1刀刃(39)的下方、具有第2刀刃部(44)的第2刀刃(42)。从上述第1刀刃(39)与上述第2刀刃(42)重叠的方向看,上述第1刀刃部(41)刀尖的棱线(39a)与上述第2刀刃部(44)刀尖的棱线(42a)交叉,在上述第1刀刃部(41)与上述第2刀刃部(44)之间设置有间隙(S)。当假设构成各纱线的单纱的粗细为dmm、上述多根纱线的单纱合计根数为f根时,上述第1刀刃部(41)与上述第2刀刃部(44)之间的最接近距离(D)为d×(f)1/2以上。

Description

纱线切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切断多根纱线的纱线切断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卷绕从纺纱机纺出的多根纱线的纺纱卷绕机。纺纱卷绕机具有牵引多根纱线的导纱辊、将多根纱线卷绕到筒管上的卷绕装置。而且,该纺纱卷绕机具备切断多根纱线的纱线切断装置。该纱线切断装置具有:在多根纱线上产生了断纱等异常的情况下,将从纺纱机纺出的多根纱线切断的第1切断器;在第1切断器进行切断后,临时吸引并保持从纺纱机继续纺出的多根纱线的吸引装置;以及安装在吸引装置的上侧,在异常消除后为了使被吸引装置保持着的多根纱线移动到吸枪而切断多根纱线的第2切断器。
多根纱线通过纱线与各切断器相对移动而被引导到各切断器的刀刃部并被切断。更具体为,第1切断器安装在吸引装置上,当吸引装置朝多根纱线前进时,第1切断器也与吸引装置一体移动,从而切断多根纱线。并且,第2切断器固定地设置在吸引装置的回缩一侧,当保持多根纱线的吸引装置回缩时,第2切断器切断多根纱线。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57148号公报
但是,在切断多根纱线时,第1切断器或第2切断器中多根纱线以集中的状态与刀刃接触。因此,凭借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以往的切断器有时难以可靠地切断多根纱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就是要提供在切断多根纱线之际能够更可靠地切断各纱线的纱线切断装置。
发明第1方案的纱线切断装置为具备具有第1刀刃部的第1刀刃和重叠配置在上述第1刀刃的下方、具有第2刀刃部的第2刀刃,切断多根纱线的纱线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从上述第1刀刃与上述第2刀刃重叠的方向看,上述第1刀刃部刀尖的棱线与上述第2刀刃部刀尖的棱线交叉;在上述第1刀刃部与上述第2刀刃部之间设置有间隙;当假设构成各纱线的单纱的粗细为dmm、上述多根纱线的单纱合计根数为f根时,上述第1刀刃部与上述第2刀刃部之间的最接近距离为d×(f)1/2以上。
本发明中,从第1刀刃与第2刀刃重叠的方向看,第1刀刃部刀尖的棱线与第2刀刃部刀尖的棱线交叉,在第1刀刃部与第2刀刃部之间设置有间隙。并且,当假设构成各纱线的单纱的粗细为dmm、单纱的总数为f根时,第1刀刃部与第2刀刃部之间的最接近距离为d×(f)1/2以上。其中,d×(f)1/2表示推入第1刀刃部与第2刀刃部之间时的成束的多根纱线的粗细。即,本发明中,第1刀刃部与第2刀刃部之间的最接近距离在成束的多根纱线的粗细以上。因此,不会夹在第1刀刃部与第2刀刃部之间的间隙中,能够使多根纱线穿过第1刀刃部与第2刀刃部之间。由此,由于能够可靠地将多根纱线推入到为了切断而产生足够的剪断力的位置,因此能够可靠地将这些纱线切断。并且,能够防止被切断了的纱线夹在第1刀刃与第2刀刃之间,成为切断后面进入的纱线的障碍。
发明第2方案的纱线切断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第1方案的基础上,上述第1刀刃部与上述第2刀刃部之间的最接近距离为10mm以下。
其中,在第1刀刃部与第2刀刃部之间的最接近距离大的情况下,为了作用足够多根纱线被切断的剪断力,有必要将多根纱线推入第1刀刃和第2刀刃的进深深处。这种情况下,产生例如凭借推入纱线的气缸的有效行程不能获得足够用来切断纱线的剪断力,或者在推入过程中纱线被切断的位置产生大的偏差等问题。本发明中,第1刀刃部与第2刀刃部之间的最接近距离为10mm以下。如果第1刀刃部与第2刀刃部之间的最接近距离在该范围内,能够防止上述那样的问题。
发明第3方案的纱线切断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第1或2方案的基础上,上述第1刀刃具有与上述第1刀刃部相连的第1根部;上述第2刀刃具有与上述第2刀刃部相连的第2根部;在上述第1刀刃与上述第2刀刃重叠的方向上,在上述第1根部与上述第2根部之间设置有间隙。
本发明中,在第1刀刃与第2刀刃的重叠方向上,在第1刀刃的第1根部与第2刀刃的第2根部之间也设置有间隙。由此,能够防止纱线夹在第1刀刃部与第2刀刃部之间堵塞,成为切断后面进入刀刃部来的纱线的障碍。
发明第4方案的纱线切断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第1~3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上述第1刀刃具有形成在上述第1刀刃部中的形成有上述棱线的部分的至少下表面的第1面、以及在与上述棱线相反的一侧与上述第1面相连的第2面;为上述第1面、与经过上述第1刀刃的上述棱线并且上述第1刀刃延伸的延伸面所成的角度,比上述第2面、与经过上述第1刀刃的上述棱线并且上述第1刀刃延伸的延伸面所成的角度大的2级刃;上述第2刀刃具有形成在上述第2刀刃部中的形成有上述棱线的部分的至少上表面的第3面、以及在与上述棱线相反的一侧与上述第3面相连的第4面;为上述第3面、与经过上述第2刀刃的上述棱线并且上述第2刀刃延伸的延伸面所成的角度,比上述第4面与经过上述第2刀刃的上述棱线并且上述第2刀刃延伸的延伸面所成的角度大的2级刃。
本发明中,在第1刀刃中,形成在第1刀刃部的形成有棱线的部分的下表面的第1面与经过第1刀刃的棱线、第1刀刃延伸的延伸面所成的角度比与第1面相连的第2面与上述延伸面所成的角度大。即,第1刀刃为具有相对于上述延伸面的倾斜角度不同的2个面的所谓2级刃。并且,在第2刀刃中也是形成在第2刀刃部的形成有棱线的部分的上表面的第3面与经过第2刀刃的棱线、第2刀刃延伸的延伸面所成的角度比与第3面相连的第4面与上述延伸面所成的角度大。即,第2刀刃也为2级刃。因此,被第1刀刃部的棱线或者第2刀刃部的棱线切断的纱线在第1刀刃部的与第1面相连的第2面或第2刀刃部的与第3面相连的第4面上容易离开。由此,能够防止被切断的纱线成为切断后面进入刀刃部的纱线的障碍。
发明第5方案的纱线切断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第1~4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上述第1刀刃具有形成在上述第1刀刃部中的形成有上述棱线的部分的至少下表面的第1面、以及在与上述棱线相反的一侧与上述第1面相连的第2面;上述第2面的表面粗糙度比上述第1面粗;上述第2刀刃具有形成在上述第2刀刃部中的形成有上述棱线的部分的至少上表面的第3面、以及在与上述棱线相反的一侧与上述第3面相连的第4面;上述第4面的表面粗糙度比上述第3面粗。
本发明中,第1刀刃部的位于与棱线相反一侧的第2面的表面粗糙度比棱线一侧的第1面的表面粗糙度粗。并且,第2刀刃部的位于与棱线相反一侧的第4面的表面粗糙度比棱线一侧的第3面的表面粗糙度粗。因此,被第1刀刃部的棱线或第2刀刃部的棱线切断了的纱线容易在第1刀刃部的与第1面相连的第2面或第2刀刃部的与第3面相连的第4面上顺畅地移动,纱线容易离开第1刀刃部或第2刀刃部。由此,能够防止被切断后的纱线成为切断后面进入刀刃部来的纱线的障碍。
发明第6方案的纱线切断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第1~5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上述第1刀刃部和上述第2刀刃部的刃角在15°以上、30°以下。
其中,在第1刀刃部和第2刀刃部的刃角大的情况下,由于剪断力小,因此不能可靠地切断纱线。并且,在第1刀刃部和第2刀刃部的刃角小的情况下,由于刀刃薄,因此容易破损。本发明中第1刀刃部和第2刀刃部的刃角为15°以上、30°以下。根据该范围,能够防止上述问题。
发明第7方案的纱线切断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第1~6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具有吸引上述多根纱线的吸引部,以及使上述吸引部与上述第1刀刃和上述第2刀刃在与上述多根纱线交叉的方向上相对移动的驱动部;在上述多根纱线被集中吸引到上述吸引部的状态下,利用上述驱动部使上述吸引部与上述第1刀刃和上述第2刀刃相对移动,从而利用上述第1刀刃部和上述第2刀刃部切断上述多根纱线。
本发明中,在多根纱线被集中吸引到吸引部的状态下,利用驱动部使吸引部与第1刀刃和第2刀刃相对移动,从而利用第1刀刃部和第2刀刃部切断多根纱线。因此,即使在被吸引部吸引而集中起来的多根纱线被连续地送到第1刀刃部与第2刀刃部的交叉部的情况下,也能够依次切断纱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形态的纺纱卷绕机的概略侧视图;
图2为本实施形态的纺纱卷绕机的概略主视图;
图3为纱线切断装置和纱线限制导引器的剖视图;
图4为第2切断器的仰视图;
图5为图4的X-X剖视图;
图6为表示推入第1刀刃部与第2刀刃部之间的间隙中的纱线的图;
图7为图6的Y-Y剖视图;
图8为就构成各纱线的单纱的数量为16的4根的纱线、示意地表示全部纱线的截面形态的图;
图9为表示纱线切断装置进行纱线切断前的状态的图;
图10为表示第1切断器进行的纱线切断动作的图;
图11为表示吸引装置进行的吸引动作的图;
图12为表示第2切断器进行的纱线切断动作的图;
图13为表示实施例和比较例的条件和纱线切断结果的表格;
图14为表示第1刀刃和第2刀刃的变形例的图;
图15为表示第1刀刃和第2刀刃的变形例的图;
图16为表示第1刀刃和第2刀刃的变形例的图;
图17为表示第1刀刃和第2刀刃的变形例的图。
图中,1-纺纱牵引装置;3-卷绕装置;11-第1导纱辊;12-第2导纱辊;10-纱线;16-纱线限制导引器;30-纱线切断装置;32-第1切断器;33-第2切断器;34-吸引装置;39-第1刀刃;39a-棱线;41-第1刀刃部;42-第2刀刃;42a-棱线;44-第2刀刃部;55-第1根部;56-第2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本实施形态为将本发明应用于纺纱牵引机1的一例。如图1、图2所示,纺纱牵引机1具有牵引从纺纱机2纺出的多根纱线10的第1导纱辊11和第2导纱辊12、配置在第1导纱辊11上方的纱线切断装置30、以及将被牵引的多根纱线10卷绕到多个筒管B上的纱线卷绕机3。以下将图1所示的前后定义为前后方向。即,后述筒管支架7的顶端一侧为操作者操作纺纱牵引机1的一侧,将它作为前方。并且,用从前方的视角定义左右方向。以下适当使用上述方向词进行说明。另外,图2中省略了图1所示的强度构件29的记载。
如图1、图2所示,从纺纱机2纺出的多根纱线10被第1导纱辊11和第2导纱辊12牵引。多根纱线10如图2所示沿左右方向排列。然后,多根纱线10被送到设置在第2导纱辊12下方的纱线卷绕机3。
如图1所示,第1导纱辊11配置在纺纱机2的正下方。第1导纱辊11设置在辊升降机构4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图中前方一侧)。辊升降机构4使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图中前方一侧)在下、另一端部(图中后方一侧)居上地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配置。第1导纱辊11由辊升降机构4使其轴心与筒管支架7的轴心正交、能够旋转地支承着。辊升降机构4在其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图中后方一侧)由强度构件29支承着。
并且,在紧挨第1导纱辊11的上方,设置有纱线限制导引器16。如图3所示,纱线限制导引器16具有沿多根纱线10的排列方向排列的多个引导片16a,呈梳齿状。从纺纱机2送出的多根纱线10分别穿过这多个引导片16a之间。由此,限定卷挂在第1导纱辊11上的多根纱线10的间隔。并且,使纱线10的行走稳定同时限制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多根纱线10向左右方向的移动。
如图1、图2所示,纱线切断装置30在紧挨纱线限制导引器16的纱线行走方向的上游一侧,配置在比多根纱线10的纱道靠左侧。如图3所示,纱线切断装置30具备成为其基体的支架31、吸引装置34、第1切断器32、第2切断器33、以及用来定位吸枪38(参照图11、图12)的定位部37等。
如图10所示,吸引装置34为用来吸引被第1切断器32切断了的多根纱线10的装置。如图3所示,吸引装置34具有筒状部件57(相当于本发明的吸引部)、气缸(未图示)等。筒状部件57的右侧端部从支架31的开口部31a突出。在筒状部件57上连接有图2所示的吸引源71,在筒状部件57的右侧顶端部产生吸引被切断了的多根纱线10的吸引力。筒状部件57通过电磁阀(未图示)与吸引源71连接。气缸(未图示)设置在支架31内。并且,气缸内安装有活塞杆(未图示)。活塞杆连接在筒状部件57上。通过利用图2所示的驱动装置70驱动气缸使活塞杆进退,筒状部件57沿多根纱线10的排列方向(左右方向)进退。
如图10所示,第1切断器32为当筒状部件57移动到右侧之际在纱线限制导引器16的上方将多根纱线10一根根切断的部分。如图3所示,第1切断器32经由第1切断器保持部件35而安装在筒状部件57右侧顶端部的下部。由此,第1切断器32通过筒状部件57移动到右侧与之一起移动到多根纱线10一侧。第1切断器32使后述的第1刀刃47和第2刀刃48的顶端位于上侧地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配置。
如图12所示,第2切断器33为用来切断被吸引装置34吸引、变成束的多根纱线10的部分。如图3所示,第2切断器33配置在吸引装置34的上方。第2切断器33经由第2切断器保持部件36安装在支架31的上端右侧的端部。第2切断器33使后述的第1刀刃39和第2刀刃42的顶端位于上侧地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配置。另外,有关第2切断器33的详细说明将后述。
如图12所示,定位部37为将吸枪38定位在能够吸引利用第2切断器33切断了的多根纱线10的位置上的部件。具体为,定位部37配置在第2切断器33的附近、第2切断器保持部件36的上侧。定位部37的形状为半圆形的凹陷形状,以使得便于载置截面为圆筒形状的吸枪38、并且吸枪38的位置不容易错位。
如图1所示,第2导纱辊12使其轴心与筒管支架7的轴心正交地配置。第2导纱辊12配置在第1导纱辊11的后上方。第2导纱辊12能够在图1、图2的点划线所示的下侧位置与图1、图2的实线所示的上侧位置之间移动。
并且,在紧挨第2导纱辊12的前斜下侧,设置有与上述纱线限制导引器16同样的纱线限制导引器14。纱线限制导引器14与第2导纱辊12一起升降。从第1导纱辊11送来的多根纱线10分别穿过纱线限制导引器14的多块引导片(未图示)之间。
接着,说明纱线卷绕机3。如图1、图2所示,纱线卷绕机3具有:分别分配从第2导纱辊12送来的多根纱线10的多个纱线分配支点导纱器13,使由多个纱线分配支点导纱器13分配的纱线10分别横动的多个横动导纱器8,沿轴心串联安装多个筒管B的2根筒管支架7,支承筒管支架7一端的圆盘状的转台6,能够旋转地支承转台6的主体框5,能够沿上下方向相对于主体框5移动、与安装在筒管支架7上的筒管B接触分离的接触辊9等。
多个纱线分配支点导纱器13能够移动地安装在引导部件23上。引导部件23使其长度方向与筒管支架7的轴心方向平行地配置。引导部件23利用安装在其下侧的支承部件17安装在主体框5上。
从第2导纱辊12送来的多根纱线10,被能够沿筒管B的轴方向往复移动的横动导纱器8分别以多个纱线分配支点导纱器13为支点沿筒管B的轴方向横动。使安装在筒管支架7上的多个筒管B旋转,分别将纱线10卷绕到旋转的多个筒管B上形成卷装P。并且,接触辊9在纱线向筒管B卷绕时边给卷装P付与规定的接触压力边旋转,梳理卷装P的形状。
接着,说明纺纱牵引机1的电气结构。控制纺纱牵引机1的动作的控制装置15控制驱动第1导纱辊11、第2导纱辊12的电动机(未图示)和辊升降机构4的电动机(未图示)。由此,驱动第1导纱辊11、第2导纱辊12。控制装置15控制设置在吸引装置34中的电磁阀(未图示)。由此,电磁阀被开闭驱动。并且,控制装置15控制驱动装置70。由此,上述吸引装置34的气缸被驱动,通过安装在气缸内的活塞杆进退,连接在其上的筒状部件57沿左右方向进退。并且,控制装置15给纱线卷绕机3的控制部24发送信号。控制部24控制设置在纱线卷绕机3中的转台6、横动导纱器8、筒管支架7等。
接着,详细说明上述吸引装置34的第2切断器33。如图3、图4所示,第2切断器33具备第1刀刃39、第2刀刃42、引导部件45、以及刀刃保持部件46。
如图4、图5所示,第1刀刃39由作为其顶端部的第1刀刃部41和与第1刀刃部41相连的第1根部55构成。并且,第2刀刃42由作为其顶端的第2刀刃部44和与第2刀刃部44相连的第2根部56构成。
如图4、图5所示,第1刀刃39和第2刀刃42使第1刀刃39处于上侧、第2刀刃42处于下侧地在第1根部55与第2根部56重叠的状态下配置。从纱线10的行走方向看,第1刀刃39的刀尖的棱线39a与第2刀刃42的刀尖的棱线42a在它们的中途部位交叉。并且,第1刀刃39的第1刀刃部41的刃角θ1为15°以上、不到30°。第2刀刃42的第2刀刃部44的刃角θ2为15°以上、不到30°。本实施形态中第1刀刃39的刃角θ1与第2刀刃42的刃角θ2相同。在第1刀刃39的第1刀刃部41与第2刀刃42的第2刀刃部44之间设置有间隙S。即,第1刀刃部41下表面的一部分与第2刀刃部44上表面的一部分隔开间隙S相面对。
在切断多根纱线50之际,如图6、图7所示,多根纱线10被推入第1刀刃部41与第2刀刃部44之间的间隙S中。该间隙S的最小值——即第1刀刃部41与第2刀刃部44最接近距离D为下式的范围。
d×(f)1/2≦D≦10mm···(1)
下面详细地说明公式(1)的下限的导出方法。如图8所示,考虑构成各纱线50的单纱50a的粗细为0.01mm、构成各纱线50的单纱50a的数量为16根的4根纱线50,被推入第1刀刃部41与第2刀刃部44之间的间隙S的情况。
如图8所示,在4根纱线50被推入第1刀刃部41与第2刀刃部44之间的间隙S之际,变成束而互相紧贴着被推进去。此时纱束的截面近似于菱形。其中,纱束在其粗细窄的方向即菱形的短对角线与上述最接近距离D的方向大致平行的状态下、穿过第1刀刃部42与第2刀刃部44之间地被推进去。如从图8可知的那样,在合计64根单纱50a排列成菱形的情况下,在上述短对角线上排列8根单纱50a。上述截面的短对角线的长度dn由于单纱50a的粗细为0.01mm,因此为0.01(mm)×8(根)=0.08(mm)。
其中,在短对角线上排列的单纱50a的数量(8根)能够使用构成4根纱线50的单纱50a的合计根数(64根)表示成(64)1/2。因此,上述成束的4根纱线50的截面的短对角线的长度dn(0.08mm)能够使用单纱50a的粗细(0.01mm)和构成4根纱线50的单纱50a的合计根数(64根)而表示成0.01×(64)1/2
另外,即使同时被推入的纱线的根数和构成各纱线的单纱的根数变化,多根纱线也以互相紧贴着、其截面为大致菱形的状态被推进到第1刀刃部41与第2刀刃部44之间的间隙S中去。即,无论在推入的纱线的根数和构成每根纱的单纱的根数为多少的情况下,都能够与上述情况一样使其截面形状近似为菱形。
通过以上叙述,如果将被推入第1刀刃部42与第2刀刃部44之间时成束的多根纱线的粗细定义为菱形的短对角线的距离,则能够使用构成各纱线的单纱的粗细(d)、构成成束推入间隙S的多根纱线的单纱的合计根数(f)、表示推入第1刀刃部42与第2刀刃部44之间时成束的多根纱线的粗细为≈d×(f)1/2
即,根据公式(1)的范围,第1刀刃部41与第2刀刃部44之间的最接近距离D在成束的多根纱线10的粗细以上。因此如图6、图7所示,根据公式(1)的范围,不会被夹在第1刀刃部41与第2刀刃部44之间的间隙S内,能够将多根纱线10穿过第1刀刃部41与第2刀刃部44之间。
如图4所示,引导部件45重叠配置在第1刀刃39的图4的纸面进深侧。引导部件45为用来将纱线10引导到形成在第1刀刃39和第2刀刃42上的第1刀刃部41与第2刀刃部44交叉的交叉部C的部件。为了将多根纱线10引导到第1刀刃39与第2刀刃42交叉的交叉部C,引导部件45被形成为近似V字形状。引导部件45、第1刀刃39和第2刀刃42由刀刃保持部件46保持。
另外,如图3所示,第1切断器32具备第1刀刃47、第2刀刃48、引导部件51、以及刀刃保持部件49。另外,本实施形态中,由于第1切断器32为与第2切断器33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接着使用图9~图12说明纱线切断装置30进行的动作。另外,在纱线卷绕装置3进行纱线10的卷绕过程中,吸引装置34与吸引源71的连接被电磁阀(未图示)隔断,不驱动。并且,筒状部件57配置在后退到支架31一侧的位置上,其右侧端部和第1切断器32也退避到比卷绕的多根纱线10靠支架31一侧。
如图9所示,如果发生例如在卷绕过程中多根纱线10被切断等异常,则控制装置15利用传感器(未图示)检测断纱,自动地使纱线切断装置30动作。或者操作者使纱线切断装置30动作。纱线切断装置30通过开放电磁阀(未图示)、将筒状部件57连接到吸引源71上开始吸引。另外,图9的筒状部件57内的箭头表示吸引方向。
如图10所示,通过驱动气缸,气缸的活塞杆伸长,连接在其上的筒状部件57突出到右侧。伴随于此,安装在筒状部件57右侧端部的第1切断器32也移动到右侧。由此,筒状部件57的右侧端部和第1切断器32的第1刀刃47及第2刀刃48沿多根纱线10的排列方向移动到右侧。由此,多根纱线10通过被引导到第1切断器32的交叉部,纱线10被一根根依次切断,同时被吸引装置34吸引。另外,图10的箭头表示筒状部件57的移动方向。
与先前详细说明过的第2切断器33一样,在第1切断器32中,从多根纱线10的行走方向看,设置在第1刀刃47上的第1刀刃部刀尖的棱线与设置在第2刀刃48上的第2刀刃部刀尖的棱线交叉,在第1刀刃部与第2刀刃部之间设置有间隙。因此,被引导到第1刀刃部刀尖的棱线与第2刀刃部刀尖的棱线的交叉部的纱线10其活动被限制,被推入第1刀刃部与第2刀刃部之间的间隙中去。由此,给纱线10作用剪断力,一根根切断依次进入刀刃部的纱线10。
如图11所示,使安装在吸引装置34上的第1切断器32移动到比多根纱线10靠右侧。由此,多根纱线10处于都被切断、被吸引装置34吸引着的状态。通过在该状态下气缸(未图示)到达突出端的行程末端,吸引装置34停止移动。
如上所述,在使吸引装置34停止移动的状态下,操作者消除上述那样的纺纱牵引装置1的异常。异常消除后,为了重新开始纱线10的卷绕,首先,操作者将被吸引装置34保持着的多根纱线10转移到吸枪38。
如图12所示,操作者将吸枪38载置在定位部37进行定位。然后,驱动气缸(未图示)使吸引装置34移动到支架31一侧。另外,图12的箭头表示吸引装置34的移动方向。
通过使吸引装置34移动到支架31一侧,使被吸引装置34吸引着的多根纱线10移动到支架31一侧。此时,第2切断器33在吸引装置34的顶端部上方不断地切断被吸引装置34连续地吸引、变成束了的多根纱线10。
其中,与像上述那样用第1切断器32依次一根根地切断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多根纱线10的情况不同,当多根纱线10被吸引装置34吸引着时,它们变成束。因此,在利用第2切断器33切断之际,多根纱线10被一口气引导到第1刀刃39与第2刀刃42交叉的交叉部C。因此,与第1切断器32进行的切断相比,第2切断器33对多根纱线10的切断可以说难度大。
如图4、图5所示,从多根纱线10的行走方向看,本实施形态中第2切断器33在设置在第1刀刃39上的第1刀刃部41与设置在第2刀刃42上的第2刀刃部44之间设置间隙S。因此,被引导到第1刀刃部41刀尖的棱线39a与第2刀刃部44刀尖的棱线42a的交叉部C的纱线10其活动被限制,像图6所示那样被推进到第1刀刃部41与第2刀刃部44之间的间隙S中去。由此,由于在纱线10上作用剪断力,因此容易切断进入刀刃部中的纱线10。
但是,在第1刀刃部41与第2刀刃部44之间的最接近距离D小的情况下,集中进入刀刃部来的多根纱线10容易夹在第1刀刃部41与第2刀刃部44之间的间隙S内堵塞间隙S。此时,难以将后面进入刀刃部41、44之间来的纱线10推入间隙S。因此,不能够对纱线10产生大的剪断力,有时不能够可靠地切断纱线10。这一点,本实施形态中使第1刀刃部41与第2刀刃部44之间的最接近距离D在d×(f)1/2以上——即在成束的多根纱线的粗细以上。因此,不会夹在第1刀刃部41与第2刀刃部44之间的间隙S中,能够使多根纱线10穿过第1刀刃部41与第2刀刃部44之间。由此,能够将多根纱线10可靠地推入产生足够的剪断力的位置,能够可靠地切断这些纱线10。并且,能够防止被切断的纱线10夹在第1刀刃39与第2刀刃42之间,成为切断后面进入的纱线10的障碍。
另一方面,在第1刀刃部41与第2刀刃部44之间的最接近距离D大的情况下,在推入第1刀刃部41与第2刀刃部44之间的间隙S之际,为了在多根纱线10上作用剪断力,有必要将纱线10推入第1刀刃39与第2刀刃31的进深深处。这种情况下,由于在推入纱线10的气缸(未图示)的有效行程内不能够得到用来切断纱线10的足够的剪断力,因此纱线10难以被切断,或者,由于在推入过程中纱线10被切断的位置上产生大的偏差,因此纱线10在远离吸枪38的位置被切断了。这种情况下,存在不能够吸引纱线10的担忧。这一点,本实施形态中由于第1刀刃部41与第2刀刃部44之间的最接近距离D在10mm以下,因此即使没将纱线10推入到进深深处,也能够在纱线10上作用足够的剪断力。
对第1刀刃部41与第2刀刃部44之间的最接近距离D进行了如下的验证。图13为表示实施例和比较例的条件及纱线切断结果的表格。图13的实施例1~3和比较例1、2中,纱种(聚酯POY)、单纱的粗细(0.01mm)、每根纱的单纱根数(72根)、同时切断的纱线的根数(10根)这些条件相同。而且,设置在第2切断器33中的第1刀刃39的第1刀刃部41与第2刀刃42的第2刀刃部44之间的最接近距离D的值为0mm、0.3mm、2.0mm、10mm、20mm不等。
实施例1中,第1刀刃部41与第2刀刃部44之间的最接近距离D为0.3mm。此时,进入刀刃部41、44之间的纱线10的束被第2切断器33切断。另外,此时公式(1)的下限值为0.27mm,比第1刀刃部41与第2刀刃部44之间的最接近距离D(0.3mm)小,公式(1)成立。
实施例2中,第1刀刃部41与第2刀刃部44之间的最接近距离D为2.0mm。此时,进入刀刃部41、44之间的纱线10的束被第2切断器33切断。另外,此时公式(1)的下限值为0.27mm,比第1刀刃部41与第2刀刃部44之间的最接近距离D(2.0mm)小,公式(1)成立。
实施例3中,第1刀刃部41与第2刀刃部44之间的最接近距离D为10mm。此时,进入刀刃部41、44之间的纱线10的束被第2切断器33切断。并且,此时公式(1)的下限值为0.27mm,比第1刀刃部41与第2刀刃部44之间的最接近距离D(10mm)小,公式(1)成立。
实施例4中第1刀刃部41与第2刀刃部44之间的最接近距离D为20mm。此时进入刀刃部41、44之间的纱线10的束没有将纱线10推入第1刀刃39和第2刀刃31的进深深处,不能够被第2切断器33切断。但是,通过将用来推入纱线10的气缸(驱动吸引装置34的气缸)更换成有效行程长的气缸,纱线10的束能够被第2切断器33毫无问题地切断。但是,即使纱线10的束被切断,切断位置也不稳定,切断位置的偏差变大,因此有时不能够用吸枪38吸引,所以进行了吸枪38与第1刀刃部41和第2刀刃部44的位置调整、吸枪38吸引力的增加。由此,被切断了的纱线10全部被吸枪38吸引。
另一方面,比较例1中,第1刀刃部41与第2刀刃部44之间的最接近距离D为0mm。即,是第1刀刃部41与第2刀刃部44之间不存在间隙的情况。此时,进入刀刃部41、44之间的纱线10的束没被第2切断器33切断。并且,此时公式(1)的下限值为0.27mm,比第1刀刃部41与第2刀刃部44之间的最接近距离D(0mm)大,公式(1)不成立。
根据以上叙述,在图13的条件下,如果第1刀刃部41与第2刀刃部44之间的最接近距离D在0.3mm以上,则能够切断上述条件的纱线10,并且能够利用吸枪38进行吸引。但是,在第1刀刃部41与第2刀刃部44之间的最接近距离D为20mm的情况下,由于有必要进行增大气缸的有效行程或者提高吸枪38的吸引能力等调整,因此希望最接近距离D在10mm以下。
并且,在第1刀刃部41和第2刀刃部44的刃角大的情况下,由于剪断力小,因此不能够可靠地切断纱线10。并且,在第1刀刃部41和第2刀刃部44的刃角小的情况下,由于刀刃薄,因此容易破损。本实施形态使第1刀刃部41和第2刀刃部44的刃角在15°以上、30°以下。根据该范围,能够防止这些问题。
当多根纱线10全部被第2切断器33切断时,多根纱线10被载置在定位部37上的吸枪38全部吸引。然后,操作者操作吸枪38进行将各纱线10卷挂到第1导纱辊11、第2导纱辊12、以及设置在卷绕装置2中的各装置上去的生头作业。然后,重新开始纱线10的卷绕。
虽然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形态,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实施例,只要是在权利要求范围记载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种种设计变更。
并且,虽然本实施形态中,在第2切断器33中第1刀刃39的第1刀刃部41和第2刀刃42的第2刀刃部44的刃角相同,但第1刀刃部41和第2刀刃部44的刃角也可以不同。这一点对于第1切断器32也一样。
虽然本实施形态中,在第2切断器33中第1刀刃39的第1刀刃部41和第2刀刃42的第2刀刃部44分别为相对于经过棱线39a与根部55(56)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水平面(延伸面)上下对称的形状,但第1刀刃部41、第2刀刃部44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不关于上述延伸面对称。这一点对于第1切断器32也一样。
并且,虽然本实施形态中,如图5、图6所示记载了在第1刀刃39与第2刀刃42重叠的方向上、在第1根部55与第2根部56之间也设置了间隙的情况,但推入多根纱线10的间隙S只要至少设置在第1刀刃部41与第2刀刃部44之间就可以。例如,也可以像图14所示那样在第1刀刃39与第2刀刃42的重叠方向上,在第1根部55与第2根部56之间不设置间隙。即,第1根部55的下表面与第2根部56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或者位于比第2根部56的上表面靠下的位置上。
并且,虽然本实施形态中,设置在第1切断器32和第2切断器33中的第1刀刃47、39和第2刀刃48、42分别在其两面设置了2个刀刃部,为所谓双刃,但也可以例如像图15所示第1刀刃39和第2刀刃42都是单刃。此时,第1刀刃39的下表面和第2刀刃42的上表面相对于刀刃的延伸面倾斜。并且,第1刀刃39的刃角θ3和第2刀刃42的刃角θ4优选在15°以上、30°以下。
并且,第1刀刃39和第2刀刃42也可以是像图16所示那样具有相对于刀刃(根部)的延伸面的倾斜角度不同的2个面的2级刃。更具体为,在第1刀刃部41形成有:作为形成有棱线39a的部分、形成在顶端部的上下两面的2个第1面41a和在与棱线39a相反的一侧与2个第1面41a分别相连的第2面41b。并且,第1面41a与经过第1刀刃39的棱线39a、第1刀刃39延伸的延伸面66所成的角度θ5比形成在第1刀刃部41上的第2面41b与延伸面66所成的角度θ6大。第1刀刃39的刃角(第1面41a与延伸面66所成的角度θ5)优选在15°以上、30°以下。
并且,在第2刀刃部44也同样形成有:作为形成有棱线42a的部分、形成在顶端部的上下两面的2个第3面44a和在与棱线42a相反的一侧与2个第3面44a分别相连的2个第4面44b。第3面44a与经过第2刀刃42的棱线42a、第2刀刃42延伸的延伸面67所成的角度θ7比形成在第2刀刃部44上的第4面44b与延伸面67所成的角度θ8大。第2刀刃42的刃角也优选在15°以上、30°以下。
因此,被第1刀刃部41的棱线39a或第2刀刃部44的棱线42a切断了的纱线10容易在第1刀刃部41的与第1面41a相连的第2面41b或在第2刀刃部44的与第3面44a相连的第4面44b处离开。由此,能够防止被切断了的纱线10成为切断后面进入刀刃部41、44之间的纱线10的障碍。另外,虽然图16中第1刀刃39、第2刀刃42为2级刃,但第1刀刃39、第2刀刃42也可以成为3级刃以上地形成。
并且,如图17所示,第1刀刃部41的与棱线39a相反一侧的第2面41b的表面粗糙度也可以比棱线39a一侧的第1面41a的表面粗糙度粗。并且,还可以是第2刀刃部44的与棱线42a相反一侧的第4面44b的表面粗糙度比棱线42a一侧的第3面44a的表面粗糙度粗地形成的结构。更具体为,第1面41a和第3面44a例如通过研磨实施了镜面处理,第2面41b和第4面44b例如通过喷砂加工实施了梨皮面处理。此时,第2面41b和第4面44b的表面粗糙度为例如Ra=0.2μm。
根据该结构,由于被第1刀刃部41的棱线39a或第2刀刃部44的棱线42a切断了的纱线10容易在第1刀刃部41的与第1面41a相连的第2面41b或第2刀刃部44的与第3面44a相连的第4面44b处顺畅地移动,因此纱线10离开第1刀刃部41或第2刀刃部44变得容易。由此,能够防止被切断了的纱线10成为切断后面进入刀刃部来的纱线10的障碍。
并且,虽然本实施形态中,叙述了将上述那样的结构分别应用于第1切断器32的第1刀刃47和第2刀刃48、以及第2切断器33的第1刀刃39和第2刀刃42的情况,但也可以仅将上述那样的结构应用于第1切断器32或者第2切断器33。
并且,虽然本实施形态中,设置在第1切断器32中的第1刀刃47和第2刀刃48为与第2切断器33相同的形状,但第1刀刃47和第2刀刃48的形状也可以与第2切断器33不同。
并且,虽然本实施形态中,纱线切断装置1具备第1切断器32和第2切断器33,但例如纱线切断装置也可以应用于日本特开2012-127011号公报、日本特许2854989号公报、US6494700b1中记载的那样的结构的纱线切断装置。

Claims (7)

1.一种切断多根纱线的纱线切断装置,具备具有第1刀刃部的第1刀刃和重叠配置在上述第1刀刃的下方、具有第2刀刃部的第2刀刃,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第1刀刃与上述第2刀刃重叠的方向看,上述第1刀刃部刀尖的棱线与上述第2刀刃部刀尖的棱线交叉;
在上述第1刀刃部与上述第2刀刃部之间设置有间隙;
当假设构成各纱线的单纱的粗细为dmm、上述多根纱线的单纱合计根数为f根时,上述第1刀刃部与上述第2刀刃部之间的最接近距离为d×(f)1/2以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刀刃部与上述第2刀刃部之间的最接近距离为10mm以下。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纱线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刀刃具有与上述第1刀刃部相连的第1根部;
上述第2刀刃具有与上述第2刀刃部相连的第2根部;
在上述第1刀刃与上述第2刀刃重叠的方向上,在上述第1根部与上述第2根部之间设置有间隙。
4.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刀刃具有形成在上述第1刀刃部中的形成有上述棱线的部分的至少下表面的第1面、以及在与上述棱线相反的一侧与上述第1面相连的第2面;
上述第1刀刃为,上述第1面、与经过上述第1刀刃的上述棱线并且上述第1刀刃延伸的延伸面所成的角度,比上述第2面、与经过上述第1刀刃的上述棱线并且上述第1刀刃延伸的延伸面所成的角度大的2级刃;
上述第2刀刃具有形成在上述第2刀刃部中的形成有上述棱线的部分的至少上表面的第3面、以及在与上述棱线相反的一侧与上述第3面相连的第4面;
上述第2刀刃为,上述第3面、与经过上述第2刀刃的上述棱线并且上述第2刀刃延伸的延伸面所成的角度,比上述第4面、与经过上述第2刀刃的上述棱线并且上述第2刀刃延伸的延伸面所成的角度大的2级刃。
5.如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刀刃具有形成在上述第1刀刃部中的形成有上述棱线的部分的至少下表面的第1面、以及在与上述棱线相反的一侧与上述第1面相连的第2面;
上述第2面的表面粗糙度比上述第1面粗;
上述第2刀刃具有形成在上述第2刀刃部中的形成有上述棱线的部分的至少上表面的第3面、以及在与上述棱线相反的一侧与上述第3面相连的第4面;
上述第4面的表面粗糙度比上述第3面粗。
6.如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刀刃部和上述第2刀刃部的刃角在15°以上、30°以下。
7.如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吸引上述多根纱线的吸引部,以及使上述吸引部与上述第1刀刃和上述第2刀刃在与上述多根纱线交叉的方向上相对移动的驱动部;
在上述多根纱线被集中吸引到上述吸引部的状态下,利用上述驱动部使上述吸引部与上述第1刀刃和上述第2刀刃相对移动,利用上述第1刀刃部和上述第2刀刃部切断上述多根纱线。
CN201510260600.6A 2014-05-29 2015-05-21 纱线切断装置 Active CN1052972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11031 2014-05-29
JP2014-111031 2014-05-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97204A true CN105297204A (zh) 2016-02-03
CN105297204B CN105297204B (zh) 2018-09-11

Family

ID=551949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60600.6A Active CN105297204B (zh) 2014-05-29 2015-05-21 纱线切断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461705B2 (zh)
CN (1) CN1052972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080279A (ja) * 2020-11-17 2022-05-27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糸切断吸引装置
JP2023163786A (ja) * 2022-04-28 2023-11-10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溶融紡糸設備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52231A1 (de) * 1968-11-06 1970-06-04 Rieter Ag Maschf Verfahren zur Behandlung eines Fadens bei Stoerungen in einer Spinn-Streck-Spul-Maschine und Vorrichtung zur Durchfuehrung des Verfahrens
NL7410893A (nl) * 1973-08-14 1975-02-18 Apag Apparatebau Ag Draadsnijinrichting.
JPH05163622A (ja) * 1991-12-17 1993-06-29 Teijin Seiki Co Ltd 糸の切断方法および切断装置
JPH10259526A (ja) * 1997-03-19 1998-09-29 Teijin Seiki Co Ltd 糸条巻取装置
JPH10337686A (ja) * 1997-06-04 1998-12-22 Teijin Ltd アラミド繊維糸条の切断方法
IT1302661B1 (it) * 1997-12-16 2000-09-29 Rieter Ag Maschf Dispositivo di filatura
CN2820895Y (zh) * 2005-09-05 2006-09-27 姚荣波 纱线切线装置
CN201280614Y (zh) * 2008-10-15 2009-07-29 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切丝装置
CN102560711A (zh) * 2010-12-13 2012-07-11 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丝线切断装置
CN102992108A (zh) * 2011-09-09 2013-03-27 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丝线切断吸引装置及纺丝卷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45576Y2 (zh) * 1972-10-03 1975-12-23
US4254679A (en) * 1977-11-09 1981-03-10 Gebruder Loepfe Ag Automatic yarn cutting mechanism
JPS5643361U (zh) * 1979-09-14 1981-04-20
JPS60213669A (ja) * 1984-04-05 1985-10-25 Murata Mach Ltd 糸端の口出し装置
JPH0718371Y2 (ja) * 1991-05-10 1995-05-01 新太郎 岡宮 理髪用鋏における枢着部の構造
JP3251426B2 (ja) * 1994-06-06 2002-01-28 帝人株式会社 アラミド繊維の撚糸方法
JPH11347895A (ja) * 1998-06-02 1999-12-21 Katsuo Maehara 刃物用研磨装置
JP2002227050A (ja) * 2001-01-29 2002-08-14 Toray Ind Inc 縫 糸
JP2003053061A (ja) * 2001-08-09 2003-02-25 Saiki:Kk 理容鋏
JP2003103071A (ja) * 2001-09-28 2003-04-08 Maruto Hasegawa Kosakusho:Kk 握り鋏
JP4948833B2 (ja) * 2005-12-19 2012-06-06 株式会社シマノ
JP2009242159A (ja) * 2008-03-31 2009-10-22 Toray Ind Inc 板状セラミックス焼結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切断用器具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52231A1 (de) * 1968-11-06 1970-06-04 Rieter Ag Maschf Verfahren zur Behandlung eines Fadens bei Stoerungen in einer Spinn-Streck-Spul-Maschine und Vorrichtung zur Durchfuehrung des Verfahrens
NL7410893A (nl) * 1973-08-14 1975-02-18 Apag Apparatebau Ag Draadsnijinrichting.
JPH05163622A (ja) * 1991-12-17 1993-06-29 Teijin Seiki Co Ltd 糸の切断方法および切断装置
TW213962B (zh) * 1991-12-17 1993-10-01 Teijin Seiki Co Ltd
JPH10259526A (ja) * 1997-03-19 1998-09-29 Teijin Seiki Co Ltd 糸条巻取装置
JPH10337686A (ja) * 1997-06-04 1998-12-22 Teijin Ltd アラミド繊維糸条の切断方法
IT1302661B1 (it) * 1997-12-16 2000-09-29 Rieter Ag Maschf Dispositivo di filatura
CN2820895Y (zh) * 2005-09-05 2006-09-27 姚荣波 纱线切线装置
CN201280614Y (zh) * 2008-10-15 2009-07-29 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切丝装置
CN102560711A (zh) * 2010-12-13 2012-07-11 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丝线切断装置
CN102992108A (zh) * 2011-09-09 2013-03-27 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丝线切断吸引装置及纺丝卷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61705B2 (ja) 2019-01-30
JP2016006244A (ja) 2016-01-14
CN105297204B (zh) 2018-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17149B (zh) 自动挂丝装置
CN102674075B (zh) 纺丝卷取机
CN107964691B (zh) 挂纱机械手
CN102653356B (zh) 丝线切断吸引装置及纺丝卷取机
DE102008026777A1 (de) Saugdüse
EP2066577B1 (de) Saugdüse für eine arbeitsstelle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JP2008297078A (ja) 糸条巻取機
CN105297204A (zh) 纱线切断装置
EP3461774A1 (en) Bobbin loader device, equipped with dilution means, for textile machines and relative textile machine
JP7130365B2 (ja) クロス捲きパッケージを生産する繊維機械のワークステーションにおける綾振り三角形領域に配置された機械式糸貯留装置用糸ガイドプーリー
CN105648584A (zh) 芯线供给装置以及纺纱机械
CN106670658A (zh) 用于切割行进的纱线的方法和装置
EP1616829B1 (en) Yarn guide device of revolving type automatic winder
CN1031933C (zh) 络纱机
CN116281419A (zh) 丝线卷取机
CN204433976U (zh) 退绕不良部阻止装置、以及纱线卷绕装置
CN110498296A (zh) 一种用于纱库式自动络筒机的管纱托盘输送通道
CN104129679A (zh) 纱线卷绕机
EP2910507B1 (en) Yarn accumulating device, yarn winding unit including the same, and yarn winding machin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4891272A (zh) 纺织机的具有上蜡装置的工作站
EP3210919A1 (en) Spun yarn take-up machine
CN111039074A (zh) 接纱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
CN103373643A (zh) 纱线卷绕装置
CN103010832A (zh) 卷取单元以及纱线卷取机
EP4269303A1 (en) Spun yarn take-up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