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73643A - 纱线卷绕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纱线卷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73643A
CN103373643A CN 201310121421 CN201310121421A CN103373643A CN 103373643 A CN103373643 A CN 103373643A CN 201310121421 CN201310121421 CN 201310121421 CN 201310121421 A CN201310121421 A CN 201310121421A CN 103373643 A CN103373643 A CN 1033736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attraction
yarn
width
passag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31012142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73643B (zh
Inventor
今村久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736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36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736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36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7/00Replacing or removing cores, receptacles, or completed packages at paying-ou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 B65H67/08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 B65H67/081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acting after interruption of the winding process, e.g. yarn breakage, yarn cut or package replacement
    • B65H67/085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acting after interruption of the winding process, e.g. yarn breakage, yarn cut or package replacement end-finding at the take-up package, e.g. by suction and reverse package rot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Replacing, Conveying, And Pick-Finding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纱线卷绕装置。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的空吸嘴(31)具有相对置的两片板部件(40、41)。在这两片板部件之间,形成有吸引口(42)、以及与该吸引口(42)相连的第一通路部(43)。在上述两片板部件(40、41)中的一个板部件(41)的内表面,形成有从吸引口(42)沿吸引方向延伸的多个引导槽(46)。

Description

纱线卷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卷绕喂纱部的纱线而形成卷装的纱线卷绕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对从喂纱线轴开松的纱线进行卷绕而形成卷装的自动络纱机。一般的自动络纱机具有如下接头装置,在断纱时、喂纱线轴的替换时等且在喂纱线轴侧与卷装侧之间纱线断开的状态下,为了再次开始卷装的卷绕,该接头装置连接卷装侧的纱线和喂纱线轴侧的纱线。并且,自动络纱机具有捕捉喂纱线轴侧的线端部分并将其引导至接头装置的机构和捕捉卷装侧的线端部分并将其引导至接头装置的机构。
例如,欧洲专利第2066577号说明书的自动络纱机具有吸引并捕捉卷装侧的线端部分而将其引导至接头装置的空吸喷嘴(吸引捕捉部件)。在接头前的状态下,卷装侧的线端部分一般附着于卷装的表面。因此,空吸喷嘴的吸引口为具有与卷装的宽度几乎相等宽度的横向长的开口形状,该吸引口靠近卷装的表面,从而从吸引口吸入附着于卷装表面的线端部分而对其进行捕捉。在上述的线端捕捉状态下,通过回转移动空吸喷嘴,将被该空吸喷嘴捕捉的线端部分引导至接头装置。
然而,在欧洲专利第2066577号说明书的空吸喷嘴中,在卷装的宽度方向长的横向长的吸引口的中央部与两端部,空气的流动难易程度不同,因此,中央部与两端部的吸引力不同。因此,在卷装的宽度方向端部附着有线端部分的情况下,与中央部相比难以捕捉线端部分。该方面,欧州专利第2066577号说明书中,空吸喷嘴的形成与吸引口相连的通路部的上壁面在其宽度方向中央部向通路内突出。换句话说,上述通路部构成为在其宽度方向中央部缩小流路面积。此外,日本实开平3-44174号公报中也公开了具有相同的构成的吸引捕捉部件(空吸嘴)。日本实开平3-44174号公报的空吸嘴中,与吸引口相连的通路部的下壁面在通路宽度方向中央部向通路内突出。
上述的欧州专利第2066577号说明书、日本实开平3-44174号公报中,在吸引捕捉部件(空吸喷嘴、空吸嘴)的与吸引口相连的通路部,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流路面积缩小,从而在通路部的宽度方向上空气的流动均匀。由此,遍及吸引口的宽度方向整个区域,吸引力均衡化。
上述欧州专利第2066577号说明书、日本实开平3-44174号公报的吸引捕捉部件中,与吸引口相连的通路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流路面积缩小,从而实现吸引口的宽度方向的吸引力的均衡化。但是,由于缩小通路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流路面积,所以整体上增加吸引捕捉部件的流路阻力,从而根据能量损失的观点,不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不增加吸引捕捉部件的流路阻力,而实现吸引口的宽度方向的吸引力的均衡化。
第一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喂纱部;卷绕部,其卷绕上述喂纱部的纱线而形成卷装;接头部,其在上述喂纱部与上述卷绕部之间配置,对上述喂纱部侧的线端部分与上述卷绕部侧的线端部分进行连接;第一线端引导机构,其将上述喂纱部侧的线端部分引导至上述接头部;以及第二线端引导机构,其将上述卷绕部侧的线端部分引导至上述接头部,上述第二线端引导机构具有吸引捕捉部件与驱动部,上述吸引捕捉部件与吸引源连接,吸引并捕捉上述卷绕部侧的线端部分,上述驱动部以将上述吸引捕捉部件所捕捉的线端部分引导至上述接头部的方式使上述吸引捕捉部件移动,上述吸引捕捉部件具有相对置的2个壁部,在这2个壁部之间形成吸引口以及与该吸引口相连的第一通路部,在上述2个壁部的至少一个壁部的内表面,形成有从上述吸引口沿吸引方向延伸的槽。
吸引并捕捉卷绕部侧(卷装侧)的线端部分的吸引捕捉部件具有相对置的2个壁部,在这2个壁部之间,形成有吸引口以及与该吸引口相连的第一通路部。这里,本发明中,在形成第一通路部的壁部的内表面,形成有从吸引口沿吸引方向延伸的槽。此外,“吸引方向”指的是,第一通路部的、从吸引口朝向与吸引源连接的连接侧的方向。
在第一通路部的形成有上述槽的部分,由于从吸引口吸入的空气容易沿槽向吸引方向流动,从而流速变高而提高吸引口的吸引力。因此,构造上,在与其它部分相比吸引力弱的部分形成槽,从而能够提高该部分的吸引力。由此,在吸引口的整个区域,能够使吸引力均衡化,从而在吸引口的任何位置,均能够可靠地吸引并捕捉线端部分。另外,通过在形成第一通路部的壁部的内表面设置槽,不会减少第一通路部的通路剖面积,且不会增加吸引捕捉部件的整体的流路阻力,从而根据能量损失的观点,有利。
在上述第一发明的基础上,第二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一个壁部的内表面,在与上述第一通路部的上述吸引方向正交的方向亦即宽度方向上并列地形成有多个上述槽。
由于多个槽分别从吸引口向里侧(吸引方向下游侧)延伸,所以在第一通路部内,从吸引口吸入的空气被多个槽整流,而顺畅地向里侧流动。因此,在第一通路部的宽度方向整个区域内,空气容易流动,从而作用于吸引口的吸引力在其宽度方向上均衡化。
在上述第二发明的基础上,第三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的特征在于,构成上述第一通路部的壁部越趋向上述吸引方向下游侧,该壁部的与上述吸引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宽度越窄,上述多个槽从上述吸引口朝向上述吸引方向下游侧延伸,并在吸引方向下游聚集。
在构成第一通路部的壁部的宽度越趋向吸引方向下游侧越窄的情况下,在第一通路部内,容易产生空气滞留而难以流动的位置,其结果,在吸引口的宽度方向上,吸引力不均衡。这样的情况下,若多个槽从吸引口朝向吸引方向下游侧以聚集的方式延伸,则在吸引口的整个区域,吸入的空气被多个槽引导向里侧。因此,在第一通路部内,难以产生从吸引口吸入的空气难以流动的位置,从而作用于吸引口的吸引力均衡化。
在上述第三发明的基础上,第四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多个槽在上述吸引方向下游侧汇合。
该构成中,在吸引口的整个区域,吸入的空气在第一通路部内沿多个槽而朝向里侧的1点(汇合点)流动。
在上述第二~第四发明中任一项的基础上,第五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多个槽之间槽宽不同。
通过使多个槽之间槽宽不同,能够细微地调整空气的流动,从而能够实现作用于吸引口的吸引力的进一步的均衡化。
在上述第五发明的基础上,第六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多个槽越靠近构成上述第一通路部的壁部的宽度方向的端侧,槽宽越大。
在第一通路部的宽度方向的端侧的位置,构造上,与中央部相比空气难以流动。本发明中,通过使位于宽度方向的端侧的槽的槽宽变大,来促进宽度方向端侧的空气的流动。
在上述第一~第六发明中任一项的基础上,第七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槽是将从上述吸引口流入的空气向上述吸引方向引导、对空气的流动进行整流的引导槽。
根据该发明,从吸引口流入的空气在第一通路部内被槽整流,并且被顺畅地引导向吸引方向。
在上述第一~第七发明的基础上,第八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吸引捕捉部件具有第二通路部,该第二通路部在上述第一通路部的上述吸引方向下游侧的端部,以向与上述吸引方向正交的方向亦即宽度方向的一侧屈曲的方式,与该第一通路部连接,在上述一个壁部的内表面的、至少上述第二通路部屈曲的一侧的区域内,形成上述槽。
与第一通路部以向其宽度方向的一侧屈曲的方式连接有第二通路部的构成中,其构造上,在第一通路部内的、第二通路部屈曲的一侧的区域内,难以作用吸引源的吸引力。本发明中,由于在该第一通路部的、至少第二通路部屈曲的一侧的区域内形成有槽,从而在该区域内空气容易流动。
在上述第八发明的基础上,第九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形成上述第一通路部的上述壁部的内表面形成多个上述槽,多个上述槽分别从上述吸引口朝向上述吸引方向延伸,并且,在上述第一通路部的宽度方向上并列,在上述第一通路部的宽度方向上并列的上述多个槽中的、位于上述第二通路部屈曲的一侧的端部的槽的槽宽比其它的槽的槽宽大。
由于多个槽分别从吸引口向里侧(吸引方向下游侧)延伸,从而在第一通路部内,从吸引口吸入的空气一边被多个槽整流一边向里侧顺畅地流动。另外,在第一通路部的宽度方向上并列的多个槽中的、位于第二通路部屈曲的一侧的端部的槽的槽宽特别大。由此,在构造上吸引力容易变弱的、第二通路部屈曲的一侧的端部,空气变得容易流动,从而吸引力变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的主视图。
图2是自动络纱机的一个卷绕单元的主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卷绕单元的上部的左侧视图。
图4是从箭头A方向观察图3的双点划线所示的线端捕捉位置上的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的空吸嘴与卷装的向视图。
图5是图4的空吸嘴的V-V向视图。
图6是图4的空吸嘴的VI-VI剖视图。
图7是表示在空吸嘴有引导槽的情况与没有引导槽的情况下、对吸引口的宽度方向的静压进行测定的结果的图。
图8是与图4相当的变更形态的空吸嘴的图。
图9是与图4相当的其它的变更形态的空吸嘴的图。
图10是与图4相当的其它的变更形态的空吸嘴的图。
图11是与图4相当的其它的变更形态的空吸嘴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是作为将本发明用于纤维机械的一种的自动络纱机的一个例子。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的主视图,图2是自动络纱机的一个卷绕单元的主视图。
如图1所示,自动络纱机1具备:在图1的左右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卷绕单元2(纱线卷绕装置);设置为能够沿这些多个卷绕单元2在它们的排列方向上移动自如的落纱装置3;担当自动络纱机1的整体控制的织机控制装置4。另外,将图1的左右方向(卷绕单元2的排列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将图1的纸面垂直方向的近前侧定义为“前方”,将朝图1的纸面垂直方向一侧定义为“后方”,适当地使用这样的方向用语来进行以下的说明。
自动络纱机1构成为,从织机控制装置4向各卷绕单元2发送指令,在各个卷绕单元2中从喂纱线轴8开松的纱线Y卷绕于卷绕管17形成卷装P。另外,在某个卷绕单元2的卷装P的卷绕结束时,落纱装置3移动到该卷绕单元2的头上,将结束卷绕的卷装P取下替换为还没有卷绕纱线的卷绕管17。另外,织机控制装置4对各卷绕单元2的动作进行控制,并且进行动作状态的监视和动作参数的设定存储等。
接下来,对各个卷绕单元2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图2所示的卷绕单元2一边使从喂纱线轴8开松的细纱Y横动一边将其卷绕于卷绕管17,形成规定形状的卷装P。图3是图2所示的卷绕单元的上部的左侧视图。
如图2所示,卷绕单元2具有:供喂纱线轴8配置、并从配置的喂纱线轴8将纱线Y开松并供给的喂纱部11;对从喂纱部11供给的纱线Y进行各种处理的纱线处理执行部12;将被纱线处理执行部12处理的纱线Y卷绕于卷绕管17而形成卷装P的卷绕部13。喂纱部11、纱线处理执行部12以及卷绕部13按该顺序从下向上并列配置。另外,卷绕单元2具备能够通信地与自动络纱机1的织机控制装置4连接的单元控制部33。
喂纱部11具有保持喂纱线轴8的线轴保持部15,和辅助来自喂纱线轴8的纱线Y的开松的开松辅助装置16。开松辅助装置16具有从上方覆盖于喂纱线轴8的筒体29,和升降驱动该筒体29的筒体驱动马达25。开松辅助装置16根据纱线Y的开松的进行,用筒体驱动马达25使筒体29下降,限制开松中的纱线Y膨胀(气圈),使开松张力稳定。
如图2、图3所示,卷绕部13具备:能够旋转地把持卷绕管17的吊综架14;往复鼓18;使往复鼓18旋转的鼓驱动马达28。构成为在往复鼓18的圆周面形成有螺旋状的往复槽18a,通过该往复槽18a使细纱Y横动。而且,往复鼓18通过往复槽18a使细纱Y横动,并且通过在与形成于卷绕管17的卷装P接触的状态下旋转,卷装P通过与往复鼓18的接触摩擦来旋转,从喂纱线轴8开松的纱线Y卷绕于卷绕管17。
配置于喂纱部11与卷绕部13之间的纱线处理执行部12具有纱线检测器19、张力施加装置20、接头装置21以及清纱器22。
纱线检测器19是在开松辅助装置16与张力施加装置20之间检测移动的纱线Y的有无的装置。
张力施加装置20是向移动的细纱Y施加规定的张力的装置。在图2中,作为一个例子公开有所谓的穿综循环式的装置。多个固定穿综循环体20a与多个可动穿综循环体20b在上下方向交互配置。而且,通过调整多个可动穿综循环体20b的水平方向的位置,对在固定穿综循环体20a与可动穿综循环体20b之间移动的纱线Y施加张力。
接头装置21(接头部)是在利用后述的清纱器22检测到纱线缺陷时使用刀具22a切断纱线时,卷装卷绕过程中的断纱时,或者更换喂纱线轴8时,将喂纱线轴8侧的下纱线Y1与卷装P侧的上纱线Y2接头的装置。作为该接头装置21的一个例子,能够例举空气接合器,空气接合器产生空气流使下纱线Y1与上纱线Y2的纤维彼此缠绕来进行接头。
在接头装置21的下侧和上侧分别设置有捕捉喂纱线轴8侧的下纱线Y1并向接头装置21引导的下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3,和捕捉卷装P侧的上纱线Y2向接头装置21引导的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下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3能够以轴23a为中心旋转,由于被马达26旋转驱动而上下旋转。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也使能够以轴24a为中心旋转地构成,由于被马达27旋转驱动而上下旋转。另外,如图3所示,下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3和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分别与吸引源50连接。另外,下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3和使该下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3旋转的马达26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线端引导机构”。另外,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和使该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旋转的马达27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线端引导机构”。
下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3在其前端部具有吸引并捕捉下纱线Y1的线端部分的吸引部30。在该吸引部30捕捉到下纱线Y1的线端部分的状态下,下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3被马达26驱动从下向上旋转并将下纱线Y1引导至接头装置21。另外,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在其前端部具有吸引并捕捉上纱线Y2的线端部分的空吸嘴31。该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首先被马达27驱动从图3的实线的位置向上方旋转到双点划线所示的线端捕捉位置。此时,空吸嘴31位于卷装P与往复鼓18的接点附近,吸引并捕捉附着于卷装P的表面的上纱线Y2的线端部分。捕捉到线端部分后,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被马达27驱动向下旋转,将捕捉到的上纱线Y2引导至接头装置21。另外,之后对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的空吸嘴31的具体构造进行详细说明。
接头装置21将被下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3引导来的下纱线Y1的线端部分与被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引导来的上纱线Y2的线端部分连接成为1条纱线Y。
清纱器22总是取得移动的纱线Y的粗细的信息,基于该纱线粗细的信息,将包含于纱线Y的规定以上的纱线粗细异常粗的部分作为纱线缺陷来检测。另外,在清纱器22附属设置有刀具22a,在清纱器22检测到纱线缺陷时刀具22a立即切断纱线Y。
另外,清纱器22检测到纱线缺陷后纱线Y被刀具22a切断时,在上纱线Y2还残存有纱线缺陷。因此,接头装置21使用内置的刀具(省略图示),从被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引导来的上纱线Y2除去上述的纱线缺陷之后,进行下纱线Y1与上纱线Y2的接头。
图2所示的单元控制部33通过控制上述的卷绕单元2的各部分的动作,来使卷绕卷装P形成与卷绕管17。该单元控制部33由作为运算处理装置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存储有CPU的程序以及程序使用的数据的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用于在程序执行时临时存储数据的RAM(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访问存储器)、以及进行与外部的数据的输入输出的输入输出接口等构成。
单元控制部33与筒体驱动马达25、驱动下纱线捕捉引导部件的马达26、驱动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的马达27、鼓驱动马达28等的、卷绕单元2的驱动部、纱线检测器19、接头装置21、清纱器22等电连接。而且,卷绕单元2基于来自控制自动络纱机1的整体动作的织机控制装置4的关于卷绕条件等的信息,控制卷绕单元2的各部分,使卷绕单元2进行卷装P的卷绕动作。
另外,在清纱器22检测到纱线缺陷而纱线Y被切断的情况下、纱线检测器19检测到纱断开的情况下,或者是在喂纱部11更换喂纱线轴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33控制接头装置21等进行一系列的接头动作。即,控制马达26,27,使下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3和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分别将喂纱部11侧的下纱线Y1和卷绕部13侧的上纱线Y2引导至接头装置21。接下来,控制接头装置21,使被引导来的下纱线Y1与上纱线Y2接头。
接下来,对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如图2、图3所示,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在其前端部具有吸引上纱线Y2的线端部分的空吸嘴31(吸引捕捉部件)。图4是从箭头A方向观察处于图3的线端捕捉位置的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的空吸嘴和卷装的向视图。图5是图4的空吸嘴的V-V向视图。图6是图4的空吸嘴的VI-VI剖视图。
如图4~图6所示,空吸嘴31具有位于图5、图6的下侧的具有2个侧壁部40a、40b的板部件40、和位于图5、图6的上侧的板部件41,两片板部件40、41以相对置的状态卡合。在两片板部件40、41之间,形成有吸引口42,和与该吸引口42连通的第一通路部43以及第二通路部44。另外,两片板部件40、41相当于本发明的“壁部”。从图5、图6也能够了解到,构成两片板部件40、41的空吸嘴31作为整体,具有相对于厚度面方向的尺寸相当大的扁平的形状。因此,形成于前端的吸引口42也如图5所示,具有宽度比厚度(两片板部件40、41的间隔)大的偏平的开口形状。另外,位于内部的第一通路部43以及第二通路部44的剖面形状也为扁平。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在吸引口42、第一通路部43以及第二通路部44中,在与板部件40、41平行的面内,从吸引口42吸入的空气流动的方向、即与图4的“吸引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
如图4所示,为了能够吸引并捕捉附着于卷装P的上纱线Y2的线端部分Ya,使吸引口42的宽度与卷装P的宽度大致相同。另外,在板部件41的前端部安装有具有与吸引口42大致相同的宽度的梳齿状部件45。如图5所示,梳齿状部件45的梳齿部45a覆盖吸引口42的一部分(图中上部)。在上纱线Y2的线端部分Ya被空吸嘴31的吸引口42吸引时,该线端部分Ya钩于梳齿状部件45的梳齿部45a。由此,抑制暂时被吸引的线端部分Ya由于线毛连带等而引起的对卷装P的表面的强力的附着而随着卷装P的反转再次被拉到外侧,其结果是线端部分Ya的捕捉成功率提高。
第一通路部43在吸引口42宽度最大,越朝里侧(吸引方向下游侧)宽度越窄。具体而言,形成第一通路部43的板部件40的一个(图4的左侧)侧壁部40a越远离吸引口42越靠近另一侧壁部40b,由此,在第一通路部43的里侧宽度变窄。
第二通路部44与第一通路部43里侧的比吸引口42的宽度窄的端部连接。另外,该第二通路部44朝第一通路部43的宽度方向的一个方向(图4中的左侧),以成为近90度的角度屈曲的方式连接。另外,第二通路部44的、与第一通路部4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44a与吸引源50(图3参照)连接。
该空吸嘴31在上纱线Y2的线端捕捉时的作用如下所述。如图4所示,卷装P侧的上纱线Y2的线端部分Ya被卷绕于卷装P并附着于表面。被马达27(相当于本发明的“驱动部”)驱动的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若旋转到图3所示双点划线的线端捕捉位置,则其前端部的空吸嘴31的吸引口42靠近卷装P的表面。此时同时,在卷绕部13,通过鼓驱动马达28使往复鼓18向与卷装卷绕时相反方向以低速旋转,来使卷装P向与卷绕时(箭头a)相反的方向(箭头b)旋转。由此,卷绕于卷装P的线端部分Ya一边被从卷装P拉出,一边从吸引口42被吸入并被捕捉。
然而,在上述的空吸嘴31中,吸引口42的形状是宽度比厚度大很多的扁平的形状,在吸引口42的宽度方向上容易产生吸引力的强度的差别。因此,若线端部分Ya附着于卷装P的宽度方向的只作用有弱的吸引力的位置,则难以用空吸嘴31吸引捕捉这样的线端部分Ya。而且,若不能捕捉该线端部分Ya,则不能进行接头装置21与下纱线Y1的接头。
在吸引口42的宽度方向上吸引力不均衡是因为在第一通路部43的宽度方向上空气的容易流动程度产生差异。一般,在通路的宽度方向端部,与中央部不同,因为施加从侧壁部收到的阻力所以流体不容易流动。另外,如图4所示,若第一通路部43的宽度以随着朝吸引方向变小的方式变化,则在第一通路部43的宽度方向,容易产生空气不能顺畅流动而流速变慢的位置。另外,与吸引源50连接的第二通路部44相对于第一通路部43向宽度方向屈曲的情况下,在第一通路部43内,相对于在与屈曲侧相反的一侧(图4的右侧部分)空气容易流动,在屈曲侧(左侧部分)绝大多数空气不流动。这样,若在第一通路部43的宽度方向产生流速分布,则在与流速慢的部分对应的吸引口的位置吸引力变弱。
因此,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第一通路部43的两片板部件40、41的中一个板部件41的内表面,形成有将从吸引口42吸入的空气引导至内侧(吸引方向下游侧)的7条引导槽46。另外,在图4中,引导槽46形成于板部件41的下表面侧,虽然本来看不见,但是为了容易理解而对7条引导槽46施加阴影。
7条引导槽46将吸引口42的在宽度方向上大致等间隔的位置作为起点向里侧(吸引方向下游侧)延伸,并且,以向屈曲的第一通路部43与第二通路部44的连接部聚集的方式延伸。并且,7条引导槽46在第一通路部43与第二通路部44的连接部附近汇合。换言之,7条引导槽46从第一通路部43与第二通路部44的连接部向吸引口42放射状延伸。
若在第一通路部43形成有引导槽46,则因为从吸引口42被吸入的空气沿引导槽46容易向吸引方向流动,则流速变高吸引口的吸引力上升。更具体而言,在构造上吸引力变弱的,第一通路部43的宽度方向端部(特别是,屈曲侧的端部:图4中的左侧的端区域)上空气容易流动,能够提高对应的位置的吸引口42的吸引力。
并且,7条引导槽46以分别从吸引口42向里侧(吸引方向下游侧)聚集的方式延伸,7条引导槽46在吸引方向侧汇合。因此,在第一通路部43的几乎整个区域,从吸引口42被吸入的空气被7条引导槽4整流,并且被顺畅地向第一通路部43里侧的1点(汇合点)引流。因此,在吸引口42的宽度方向整个区域空气容易被吸入,吸引力均衡化。
另外,引导槽46的槽宽越大,则越多的空气越容易沿引导槽46流动。因此,在第一通路部43内的空气难以流动的位置,与其它的位置相比,引导槽46的槽宽变大。具体而言,7条引导槽46越位于第一通路部43的宽度方向的端侧,则槽宽越大。特别是,位于第二通路部44的屈曲侧的一端的引导槽46a的槽宽最大。
这样,通过根据空气的流动容易程度使7条引导槽46之间槽宽不同,细微地调整空气流动,能够实现使作用于吸引口42的吸引力进一步的均衡化。另外,在第一通路部43的宽度方向排列的7条引导槽46中的位于第二通路部44屈曲侧的一端的引导槽46a的槽宽特别大。由此,在构造上吸引力容易变弱的第二通路部44屈曲侧的一端的空气变得容易流动,吸引力提高。
如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实现使吸引口42的宽度方向的吸引力的均衡化的一个机构,在形成第一通路部43的板部件41的内表面设置有凹状的引导槽46。即,由于形成有该引导槽46,因为吸引口42的开口面积、第一通路部43的通路剖面积不减少,所以空吸嘴31的整体的流路阻力不会增加。因此,从能量损失的观点来看有利。另外,如图5、图6所示,7条引导槽46的、吸引口42侧的端部的开口部分被梳齿状部件45的梳齿部45a覆盖。因此,由于在板部件41的内表面形成7条引导槽46所以吸引口42本身的开口面积不变。
图7是在第一通路部有引导槽的情况与没有引导槽的情况下,将测定吸引口的宽度方向的静压的结果图示的图。另外,在图7中,横轴表示第一通路部43从第二通路部44屈曲侧的端起的宽度方向位置,纵轴表示在吸引口42附近测定的静压(单位:kPa)。如图7所示,可知在没有引导槽46的情况下,第一通路部43、第二通路部44屈曲侧的端部的静压与其它的部分相比高,吸引力变弱。与此相对,可知在有引导槽46的情况下,屈曲侧的端部的静压与其它的部分大致相同,由于形成有引导槽46,在吸引口42的宽度方向上吸引力均衡化。
接下来,说明对上述实施方式施加了各种变更的变更形式。其中,对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的部件,施加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通路部43的空气难以流动的位置中,是将引导槽46的槽宽形成得大而促进流动的构成。与此相对,如图8所示,在第一通路部43的宽度方向端部(特别是,屈曲侧的端部)等,第一通路部43的空气难以流动的位置,与其它的位置相比引导槽46的配置间隔变窄,引导槽46的配置密度变高也可以。
2)多个引导槽46的槽宽也可以是相同的。另外,在该情况下,为了使全部的引导槽46之间的整流效果(促进流动的效果)相等,与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使槽宽不同的方式相比,宽度方向的吸引力的差稍大。但是,各引导槽46的整流效果高,在控制了实际流动的空气量的情况下,上述的吸引力的差几乎不成为问题。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板部件41的内表面的、遍及第一通路部43的宽度方向整个区域形成有多个引导槽46,也可以尽在第一通路部43的宽度方向端部(特别是,第二通路部44屈曲的一侧的区域)等,第一通路部43的空气难以流动的位置形成引导槽46也可以。例如,如图9所示,在第一通路部43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不形成引导槽46也可以。另外,在第二通路部44向宽度方向的一侧屈曲的构成中,在与第一通路部43的屈曲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空气比较顺畅地流动。因此,如图10所示,在与第二通路部44屈曲侧相反的一侧的区域不形成引导槽46也可以。另外,引导槽46也不必一定形成多条,也可以仅形成一条。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吸引源50侧的第二通路部44相对于第一通路部43在第一通路部43的宽度方向屈曲的方式连接,但也可以是如图11所示,第二通路部44相对于第一通路部43不屈曲的构成。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形成第一通路部43的两片板部件40、41中的板部件41的内表面形成有引导槽46,也可以在另一个板部件40的内表面形成引导槽46。并且,也可以分别在相对置的两片板部件40、41的内表面形成引导槽46。

Claims (9)

1.一种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喂纱部;
卷绕部,其卷绕上述喂纱部的纱线而形成卷装;
接头部,其在上述喂纱部与上述卷绕部之间配置,对上述喂纱部侧的线端部分与上述卷绕部侧的线端部分进行连接;
第一线端引导机构,其将上述喂纱部侧的线端部分引导至上述接头部;以及
第二线端引导机构,其将上述卷绕部侧的线端部分引导至上述接头部,
上述第二线端引导机构具有吸引捕捉部件与驱动部,上述吸引捕捉部件与吸引源连接,吸引并捕捉上述卷绕部侧的线端部分,上述驱动部以将上述吸引捕捉部件所捕捉的线端部分引导至上述接头部的方式使上述吸引捕捉部件移动,
上述吸引捕捉部件具有相对置的2个壁部,在这2个壁部之间形成吸引口以及与该吸引口相连的第一通路部,
在上述2个壁部的至少一个壁部的内表面,形成有从上述吸引口沿吸引方向延伸的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一个壁部的内表面,在与上述第一通路部的上述吸引方向正交的方向亦即宽度方向上并列地形成有多个上述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上述第一通路部的壁部越趋向上述吸引方向下游侧,该壁部的与上述吸引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越窄,上述多个槽从上述吸引口朝向上述吸引方向下游侧延伸,并在吸引方向下游聚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槽在上述吸引方向下游侧汇合。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槽之间槽宽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槽越靠近构成上述第一通路部的壁部的宽度方向的端侧,槽宽越大。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槽是将从上述吸引口流入的空气向上述吸引方向引导、对空气的流动进行整流的引导槽。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引捕捉部件具有第二通路部,
该第二通路部在上述第一通路部的上述吸引方向下游侧的端部,以向与上述吸引方向正交的方向亦即宽度方向的一侧屈曲的方式,与该第一通路部连接,
在上述一个壁部的内表面的、至少上述第二通路部屈曲的一侧的区域内,形成上述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上述第一通路部的上述壁部的内表面形成多个上述槽,多个上述槽分别从上述吸引口朝向上述吸引方向延伸,并且,在上述第一通路部的宽度方向上并列,
在上述第一通路部的宽度方向上并列的上述多个槽中的、位于上述第二通路部屈曲的一侧的端部的槽的槽宽比其它的槽的槽宽大。
CN201310121421.5A 2012-04-27 2013-04-09 纱线卷绕装置 Active CN1033736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04025A JP2013230917A (ja) 2012-04-27 2012-04-27 糸巻取装置
JP2012-104025 2012-04-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3643A true CN103373643A (zh) 2013-10-30
CN103373643B CN103373643B (zh) 2017-04-12

Family

ID=494595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21421.5A Active CN103373643B (zh) 2012-04-27 2013-04-09 纱线卷绕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3230917A (zh)
CN (1) CN10337364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65357A (zh) * 2015-11-09 2017-06-2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吸引装置、筒管准备装置以及纤维机械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005392A1 (de) * 2015-04-28 2016-11-03 Saurer Germany Gmbh & Co. Kg Arbeitsstelle einer Auflauf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908731B1 (de) * 1979-03-06 1980-07-10 Mayer Fa Karl Vorrichtung zum Absaugen des Fadenendes von einer Spule bei Spulmaschinen
JP2004197281A (ja) * 2002-12-20 2004-07-15 Tsudakoma Corp 織機の糸端吸引装置
JP4277227B2 (ja) * 2006-05-15 2009-06-10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自動ワインダーにおける巻取パッケージの口出し方法及び自動ワインダー
IT1396438B1 (it) * 2009-11-16 2012-11-23 Savio Macchine Tessili Spa Sistema di aspirazione individuale per unita' di roccatura.
JP5557002B2 (ja) * 2010-03-17 2014-07-23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65357A (zh) * 2015-11-09 2017-06-2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吸引装置、筒管准备装置以及纤维机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230917A (ja) 2013-11-14
CN103373643B (zh) 2017-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17149B (zh) 自动挂丝装置
CN102602745B (zh) 纱线卷取机
CN113753680B (zh) 挂纱机械手
CN101759062B (zh) 纱线卷绕装置及自动络纱机
CN102328850B (zh) 向纺丝卷绕装置的生头方法、纺丝卷绕装置及吸枪
CN102126646B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引导方法
DE3843553A1 (de) Garnlieferaggregat eines spulautomaten
EP2907781B1 (de) Verfahren zur Fadenendeauflösung für einen Spleißer, Spleißer und Computerprogramm für einen Spleißer
CN102560711A (zh) 丝线切断装置
CN105908298A (zh) 接纱装置以及纱线卷绕装置
DE102014208906B4 (de) Garnaufwickelmaschine und Garnaufwickelverfahren
CN103014939B (zh) 纺纱单元以及纺纱装置
CN102574656A (zh) 纱线卷绕装置
EP2495203A2 (en) Yarn cutting-sucking device and spinning winder
CN101372296B (zh) 自动络纱机
CN103569780B (zh) 驱动状态检测装置、卷绕单元、卷绕机、纺纱单元及纺纱机
CN103373643A (zh) 纱线卷绕装置
CN106241495B (zh) 纱线卷取机以及纺纱机械
CN102574655B (zh) 纱线卷绕装置
RU2420447C2 (ru)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ая фильера для текстильной машины
CN103014957B (zh) 纱线蓄留装置、纺纱单元及纺纱机
CN204079106U (zh) 纱端捕捉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
CN105648591B (zh) 纤维回收装置、牵伸装置以及纺织机
CN104562318B (zh) 牵伸装置及纺织机
CN103030031A (zh) 制造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工位的吸嘴的针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