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02745B - 纱线卷取机 - Google Patents

纱线卷取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02745B
CN102602745B CN201210004712.1A CN201210004712A CN102602745B CN 102602745 B CN102602745 B CN 102602745B CN 201210004712 A CN201210004712 A CN 201210004712A CN 102602745 B CN102602745 B CN 1026027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yarn
guide
package
loose thr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0471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02745A (zh
Inventor
木野义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5418513&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2602745(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133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2153476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0455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3063838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027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027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027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027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02Winding and traversing material on to reels, bobbins, tubes, or like package cores or formers
    • B65H54/28Traversing devices; Package-shaping arrangements
    • B65H54/2827Traversing devices with a pivotally mounted guide ar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7/00Guides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Supports therefor
    • B65H57/02Stationary rods or p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Winding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一种自动络纱机,具备筒管设置部、摇架(23)、接触辊(29)、横动导纱器(28)以及导丝板(75、76)。筒管设置部供给供纱管的纱线。摇架(23)能够旋转地保持卷装(30),该卷装(30)卷绕从筒管设置部供给的纱线(20)。接触辊(29)与卷装(30)接触而旋转。横动导纱器(28)与接触辊(29)相独立地设置。此外,横动导纱器(28)与卷装(30)所卷绕的纱线(20)卡合,使该纱线(20)横动。导丝板(75、76)在横动导纱器(28)卡合纱线(20)之前的阶段,与被赋予张力的纱线(20)接触,由此使该纱线(20)向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中央侧靠近。

Description

纱线卷取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纱线卷取机,从供纱部供给纱线而在横动的同时卷绕成卷装。
背景技术
例如,日本特开2006-298499号公报公开了这种纱线卷取机。日本特开2006-298499号公报公开的纱线卷取机具备往复引导纱线的导纱梭。该导纱梭具备安装在驱动装置的旋转轴上的臂以及安装在臂前端部的导纱器(横动导纱器)。导纱梭前端的导纱器,通过驱动装置的旋转轴的正反旋转而在描绘圆弧状轨迹的同时进行往复运动。日本特开2006-298499号公报公开的纱线卷取机,具备沿着导纱梭前端的轨道配置的门字形的引导框架。
在上述那种纱线卷取机中,在纱线的卷绕中产生了断纱等的情况下,为了重新开始卷绕,需要将纱线钩挂到导纱器上而能够通过导纱梭重新进行横动。但是,根据状况的不同,有时难以如此地将纱线钩挂到导纱器上。此外,例如在卷绕较细的纱线的情况下,当对纱线施加较大张力时纱线会断开,因此张力被设定为较弱的情况较多,而更难以进行向导纱器的挂纱。
当纱线未良好地钩挂到导纱器上时,不能够使纱线横动,因此会在卷装上形成带状卷绕,为了除去带状卷绕而需要大量的工夫。此外,有时纱线被导纱器推出而从卷装的端面超出、成为所谓的端面掉落(stitching),而使卷装的品质大幅度降低。根据这些情况,希望能够将纱线可靠地与导纱器卡合的构成。
关于这一点,在日本特开2006-298499号公报中,虽然公开了引导框架,但是没有记载设置该引导框架的目的。此外,在该引导框架的构成中,也不能够防止纱线被导纱器推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纱线卷取机中、在重新开始卷绕纱线的情况下能够将纱线可靠地钩挂到横动导纱器上的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观点,纱线卷取机具备供纱部、摇架、接触辊、横动导纱器以及导丝部。上述供纱部供给纱线。上述摇架能够旋转地保持卷装,该卷装卷绕由上述供纱部供给的纱线。上述接触辊与上述卷装接触而旋转。上述横动导纱器与上述接触辊相独立地设置,对由上述摇架保持的上述卷装所卷绕的纱线进行卡合,而使该纱线进行横动。上述导丝部在上述横动导纱器钩挂上述纱线之前的阶段与该纱线接触,由此使上述纱线向上述卷装的卷绕宽度方向中央侧靠近。
由此,在重新开始纱线的卷绕的情况下,能够使横动导纱器相对于向卷装的卷绕宽度方向中央侧靠近了的状态的纱线卡合。因此,能够将纱线可靠地钩挂到横动导纱器上,能够顺畅地开始纱线的横动。
在上述纱线卷取机中,上述导丝部的轮廓具有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上述第一引导部以第一倾斜角倾斜地配置为,随着向上述卷装的卷绕宽度方向端部接近而从上述供纱部侧逐渐远离。上述第二引导部为,配置为比上述第一引导部更靠上述卷装的卷绕宽度方向中央侧,与上述第一引导部的端部连接,并以第二倾斜角倾斜地配置为,随着向上述卷装的卷绕宽度方向端部接近而从上述供纱部侧逐渐远离。上述第二倾斜角比上述第一倾斜角大。
由此,在横动导纱器卡合纱线之前的阶段,纱线最终靠近到与具有较大倾斜角的第二引导部接触。因此,通过适当决定第二引导部的位置,由此横动导纱器能够在容易可靠地卡合纱线的良好位置上钩挂纱线,所以能够更可靠地将纱线钩挂到横动导纱器上。
在上述纱线卷取机中,优选上述第一引导部及上述第二引导部分别配置在上述卷装的卷绕宽度方向的两侧。
由此,在重新开始纱线的卷绕的情况下,无论纱头的拉出位置位于卷装的卷绕宽度方向的哪个端部,都能够使纱线向卷装的卷绕宽度方向中央侧靠近。因此,能够可靠地开始横动导纱器对纱线的卡合。
在上述纱线卷取机中,上述横动导纱器具备使纱线横动方向的一侧开放的钩状的挂纱部。上述第一引导部及上述第二引导部在上述卷装的卷绕宽度方向上至少配置在与上述挂纱部的开放侧相同的一侧。
由此,能够容易地从开放侧将纱线钩挂到横动导纱器所具有的钩状的挂纱部上。
在上述纱线卷取机中,优选具备纱线通道引导部,该纱线通道引导部对在与上述横动导纱器卡合的状态下横动的该纱线的纱线通道进行引导。
由此,在纱线钩挂到横动导纱器上之后,纱线不接触导丝部,而在通过纱线通道引导部适当引导纱线通道的同时通过横动导纱器横动而卷绕。因此,能够防止导丝部影响卷装的卷绕,因此能够形成高品质的卷装。
在上述纱线卷取机中,优选上述导丝部由板状的部件构成。
由此,实现纱线难以缠绕到导丝部上的构成,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卷取作业。
上述纱线卷取机具备驱动上述横动导纱器的驱动部。上述横动导纱器形成为臂状,具有设置了卡合纱线的部分的前端部和被传递来自上述驱动部的驱动力的基端部。通过由上述驱动部驱动上述横动导纱器的上述基端部,由此该横动导纱器的上述前端部描绘圆弧状的轨迹而进行往复运动。
一般,通过描绘圆弧状的轨迹而进行运动的横动臂的前端部,难以卡合纱线。但是,根据上述构成,事先通过导丝部使纱线向卷装的卷绕宽度方向中央侧靠近,所以横动导纱器能够可靠地进行纱线的卡合。
上述纱线卷取机具备接头装置和捕捉引导部。上述接头装置在上述供纱部和上述卷装之间的纱线的连续状态断开的情况下,将上述供纱部侧的纱头和上述卷装侧的纱头进行连接。上述捕捉引导部捕捉上述卷装侧的纱头而向上述接头装置引导。
由此,在卷装的卷取途中根据需要进行接头动作的纱线卷取机中,横动导纱器能够可靠地卡合纱线,所以能够顺畅地重新开始卷绕。结果,能够提高卷装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的整体构成的主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的主视图及框图。
图3是表示横动装置周边的构成的主视放大图。
图4是横动装置的示意侧视图。
图5是表示横动导纱器的详细构成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在捻接装置中为了接头而通过上纱线导管吸引卷装侧的纱头的情况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从图6的状态使上纱线导管转动并拉出纱头的情况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通过导丝板使纱线向卷装的卷绕宽度方向中央侧靠近的情况的主视放大图。
图9是表示通过横动导纱器钩挂向卷装的卷绕宽度方向中央侧靠近了的纱线的情况的主视放大图。
图10是表示比较例中通过横动导纱器钩挂纱线的情况的主视放大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中横动装置周边的构成的主视放大图。
图12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的主视图及框图。
图13是表示横动装置周边的构成的主视放大图。
图14是横动装置的示意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对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对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的主视图。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上游”及“下游”意味着纱线卷绕时的纱线的移动方向上的上游及下游。即,如图2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筒管设置部18从供纱管21退绕的纱线20由卷取部17卷绕,因此筒管设置部18侧成为上游,卷取部17侧成为下游。
如图1所示,自动络纱机(纱线卷取机)1作为主要构成而具备并列配置的多个络纱机单元(卷取单元)10、自动落纱装置(automatic doffing device)8以及机体控制装置(machine control device)90。
各个络纱机单元10构成为,能够使从供纱管21退绕的纱线20在横动(往复动)的同时卷绕到卷取管22上,形成卷装30。
自动落纱装置8构成为能够在多个络纱机单元10之间移动。自动落纱装置8为,在各络纱机单元10中卷装30成为满卷时,移动到该络纱机单元10的位置,回收满卷的卷装30,并且供给未卷绕纱线20的卷取管(空的卷取管)22。另外,自动落纱装置8也可以构成为,仅回收满卷的卷装30,而不进行空的卷取管22的供给。此外,自动落纱装置8也可以构成为,不进行满卷的卷装30的回收,而仅进行空的卷取管22的供给。
机体控制装置90作为主要构成而具备操作部91和显示部92。操作人员通过对操作部91进行操作,由此能够输入规定的设定值或者选择适当的控制方法。由此,能够对各络纱机单元10进行设定。显示部92能够显示各络纱机单元10的纱线20的卷取状况等各种信息。
接着,参照图2至图5对络纱机单元10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10的主视图及框图。图3是表示横动装置27的周边构成的主视放大图。图4是横动装置27的示意侧视图。图5是表示横动导纱器28的详细构成的立体图。
如图2所示,各络纱机单元10具备卷取单元主体(winding unit mainbody)11以及单元控制部(unit control section)50。
单元控制部50构成为微机式的控制部,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Unit)和存储器。存储器中存储有各种程序。CPU通过执行该程序,由此对卷取单元主体11的各构成进行控制。此时,存储器还被用作为临时数据的存储区域。
上述卷取单元主体11构成为,在供纱管21和卷取管(卷取管、纸管、芯管)22之间的纱线移动路径中,从供纱管21侧起依次配置了筒管设置部(供纱部)18、纱线退绕辅助装置(yarn-unwinding assisting device)12、张力赋予装置(tension applying device)13、捻接装置(接头装置)14、清纱器(纱线品质测定器(yarn quality measuring device))15以及卷取部(windingsection)17。
筒管设置部18配置在卷取单元主体11的下部。筒管设置部18能够对通过未图示的筒管搬运系统、纡库式筒管供给装置而供给的供纱管21进行保持,并对该供纱管21上所卷绕的纱线20进行退绕而进行供给。作为该筒管设置部18的构成虽然可以考虑到各种构成,但是例如可以考虑成为如下的棒状的部件:能够插入供纱管21所具备的筒状的芯管,在插入了的状态下能够保持该芯管的内壁。
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2为,使限制部件40与从供纱管21退绕的纱线20被舞动而在供纱管21上部所形成的气圈接触,将该气圈控制成适当的大小,由此对纱线20的退绕进行辅助。在限制部件40的附近,具备对上述供纱管21的锥面部进行检测的未图示的传感器。当该传感器检测到锥面部的下降时,对其进行追随而上述限制部件40例如通过气缸(未图示)下降。
张力赋予装置13对移动的纱线20赋予规定的张力。作为张力赋予装置13,例如能够使用相对于固定的梳齿36配置活动的梳齿37的门式装置。活动侧的梳齿37例如通过构成为旋转式的螺线管38而转动,以便与固定的梳齿36成为啮合状态或开放状态。通过该张力赋予装置13对所卷绕的纱线20赋予一定的张力,能够提高卷装30的品质。另外,作为张力赋予装置13,除了上述门式装置以外,例如还能够采用圆盘式装置。
捻接装置14为,在清纱器15检测出纱疵而通过剪切器39切断纱线20的纱线切断时、或者从供纱管21的退绕中的断纱时等,将供纱管21侧的下纱线和卷装30侧的上纱线进行接头。作为这种将上纱线和下纱线进行接头的接头装置,能够使用机械式的装置或利用压缩空气等流体的装置。
清纱器15具备:清纱器头49,配置有用于检测纱线20的粗细的未图示的传感器;以及分析器53,对来自该传感器的纱线粗细信号(yarn thicknesssignal)进行处理。清纱器15通过对来自上述传感器的纱线粗细信号进行监视,由此检测粗节(slub)等纱疵。在上述清纱器头49的附近设置有剪切器39,该剪切器39用于在上述清纱器15检测到纱疵时立即切断纱线20。另外,清纱器15也可以构成为,作为纱疵而检测纱线20中所包含的异物。此外,分析器53也可以设置于单元控制部50。
在上述捻接装置14的下侧及上侧分别设置有:下纱线导管25,捕捉供纱管21侧的下纱线而向捻接装置14引导;和上纱线导管(捕捉引导部)26,捕捉卷装30侧的上纱线而向捻接装置14引导。此外,下纱线导管25和上纱线导管26构成为,分别能够以轴33和35为中心转动。在下纱线导管25的前端形成有吸引口32,在上纱线导管26的前端具备吸嘴34。下纱线导管25及上纱线导管26分别连接有适当的负压源(未图示),所以在上述吸引口32及吸嘴34产生吸引流,能够对上纱线及下纱线的纱头进行吸引捕捉。
卷取部17作为主要构成而具备摇架23、接触辊29、横动装置27以及一对导丝板(导丝部)75及76。
摇架23能够拆装地保持卷取管22。摇架23构成为,能够向络纱机单元10的正面侧及背面侧转动,通过摇架23进行转动,能够吸收与纱线20向卷取管22的卷绕相伴随的卷装30的纱层直径的增大。由此,即使由于卷绕纱线20而卷装30的纱层直径变化,也能够使该卷装30的表面相对于接触辊29适当地接触。
在摇架23上设置有由伺服马达构成的卷装驱动马达(卷取管驱动部)41。卷取部17为,通过卷装驱动马达41对卷取管22进行旋转驱动,由此在该卷取管22的表面(或卷装30的表面)上卷绕纱线20。在使卷取管22支持于摇架23上时,卷装驱动马达41的马达轴与该卷取管22不能相对旋转地连结(所谓的直接驱动方式)。
卷装驱动马达41的动作由单元控制部50控制。但是,也可以设置与单元控制部50相独立的卷装驱动马达控制部,由卷装驱动马达控制部来控制卷装驱动马达41的动作。
接触辊29被配置为与卷取管22的外周面或卷装30的外周面接触,并被支持为能够旋转。接触辊29能够与卷取管22或卷装30的旋转相伴随而进行从动旋转。但是,也可以设置对接触辊29直接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马达,而使卷装30从动旋转。
横动装置27构成为臂式的横动装置,使纱线20在卷装30的表面上进行横动。卷取部17构成为,能够在通过横动装置27使纱线20横动的同时将纱线20卷绕到卷装30上。
如图3所示,横动装置27作为主要构成而具备横动导纱器28、横动导纱器驱动马达(驱动部)45以及导板(纱线通道引导部)71。
横动导纱器28构成为,能够绕支持轴旋转地构成的细长状的部件。在横动导纱器28的第一端部(靠近纱线20的一侧、前端侧),能够钩挂纱线20地形成有挂纱槽65。横动导纱器28的第二端部(基端侧),固定在横动导纱器驱动马达45的驱动轴45a上所设置的凸起部46上。如此,本实施方式的横动装置27为,与通过形成在接触辊29上的槽来进行横动的构成不同,而成为如下构成:与接触辊29的旋转无关地通过横动导纱器驱动马达45来驱动横动导纱器28,使纱线20横动。
横动导纱器驱动马达45用于驱动横动导纱器28,例如由伺服马达构成。另外,横动导纱器驱动马达45也可以由无刷DC马达、步进马达、音圈马达等其他适当的马达构成。
横动装置27为,在横动导纱器28的前端部(上述挂纱槽65)钩挂了纱线20的状态下,驱动横动导纱器驱动马达45而使横动导纱器28往复运动。由此,横动装置27使该前端部描绘圆弧状轨迹地沿着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往复运动,而使纱线20在左右方向上在卷装30的表面上横动。由此,络纱机单元10为,能够使纱线20在以规定的速度横动规定的卷绕宽度的同时卷绕到卷取管22上,使在该卷取管22的外周面上所形成的纱层以所希望的密度形成。
横动导纱器驱动马达45的动作由单元控制部50控制。但是,横动导纱器驱动马达45为,也可以代替如上所述那样由单元控制部50进行控制的情况,而设置专用的横动控制部来进行控制。
在横动导纱器28的紧接着的上游侧配置有导板71。导板71构成为弯曲为圆锥面状的板状部件。
导板71的边缘部之中、靠近横动导纱器28一侧的边缘部形成为圆弧引导部72,该圆弧引导部72形成为沿着该横动导纱器28的前端部描绘的轨迹的圆弧状。在横动导纱器28进行往复运动时,圆弧引导部72对纱线通道进行引导,以便钩挂在横动导纱器28上的状态的纱线20顺畅地进行往复运动。
在此,如图4所示,在将横动行程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连结的直线方向(接触辊29的轴向)上观察时,上述横动导纱器驱动马达45的驱动轴45a被配置为,相对于比导板71靠下游侧的纱线20的纱线通道成为接近于平行的角度。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横动装置27使横动导纱器28在相对于络纱机单元10的设置面大致平行的平面内进行往复运动。
通过该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与横动导纱器28的长度方向相对于络纱机单元10的设置面大致垂直的构成(后述第三实施方式)相比,能够减少导板71导致的纱线通道弯曲。尤其是,在纱线通道弯曲成为最大的横动行程的两端部,能够较大地发挥降低该纱线通道弯曲的效果。
接着,参照图5对横动导纱器28的形状及构成进行说明。横动导纱器28具备臂主体60以及固定在臂主体60上的导纱片(导纱部)64。
臂主体60为细长状的板状部件,例如以轻金属为原料而构成。臂主体60具备臂部61、弯曲部62以及钩部(挂纱部)63。
臂部61占据臂主体60的大部分(前端部以外的部分)。在臂部61的中央部形成有用于轻量化的多个孔。
弯曲部62形成在臂部61和钩部63之间。如图4所示,弯曲部62成为将前端侧的钩部63向接近接触辊29的方向弯曲了的形状。通过该构成,能够使自由长度(从横动导纱器28到与接触辊29接触为止的纱线20的长度)变短,因此能够使纱线20的举动稳定而能够形成高品质的卷装30。
钩部63是构成臂主体60的前端部的部分,构成为使靠近横动导纱器28基部的一侧开放、并且使横动方向一侧开放的钩状。在钩部63的内部配置有由陶瓷构成的导纱片64。在导纱片64上形成有能够插入纱线20的狭缝状的挂纱槽65。
挂纱槽65形成为直线状,挂纱槽65的长度方向被配置为与横动导纱器28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挂纱槽65的长度方向一侧的端部(靠近横动导纱器28基部一侧的端部),与上述钩部63的开放部分连接。
接着,参照图3等对导丝板75及76进行详细说明。在将纱线20钩挂到横动导纱器28的挂纱槽65中之前的阶段,在纱线20位于卷装30的靠近卷绕宽度方向端部的情况下,导丝板75及76将该纱线20向卷绕宽度方向中央侧靠近地引导。
将板状的部件适当弯曲而构成各个导丝板75及76。导丝板75和76设置为一对,其中1个配置在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一侧(锥形卷装的小直径侧),另一个配置在另一侧(锥形卷装的大直径侧)。
在此,上述横动导纱器28的钩部63构成为,使横动方向的一侧(具体而言是锥形卷装的小直径侧)开放。因此,如果使用与钩部63的形状之间的关系,则能够说,导丝板75在卷装30的卷绕宽度(换言之为横动导纱器28的横动行程)中,配置在与钩部63的开放侧相同的一侧,导丝板76配置在钩部63的开放侧的相反侧。
如图4等所示,2个导丝板75及76在纱线移动方向上配置在导板71的紧接着的上游侧。各个导丝板75及76配置在该导板71的外侧,局部覆盖导板71所具有的圆锥面状的部分。
如图3中所示,在从正面侧观察络纱机单元10时,作为导板71的边缘部的圆弧引导部72,仅露出与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中央相当的部分,其他部分被导丝板75及76覆盖。
如图4所示,在导丝板75及76与导板71之间(导丝板75及76的内侧),形成有能够使纱线20通过的间隙78。在2个导丝板75及76之间,形成有能够使纱线20通过的曲折状的开放部77(参照图3),该开放部77构成为与上述间隙78相连。
如图3所示,导丝板75的边缘部之中、靠近横动导纱器28一侧的边缘部形成为折线状,设置有第一引导部81和第二引导部82。
第一引导部81具有几乎直线状的轮廓,并被倾斜地配置为,随着接近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端部而从筒管设置部18逐渐远离。第一引导部81被配置为包括与卷装30的卷绕宽度的端部相当的位置。
第二引导部82也具有几乎直线状的轮廓,并被倾斜地配置为,随着接近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端部而从筒管设置部18逐渐远离。但是,第二引导部82所具有的倾斜角比第一引导部81所具有的倾斜角更大。第二引导部82被配置为比第一引导部81靠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中央侧,第二引导部82和第一引导部81形成缓和的弯折部而相互连接。
另外,在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上位于导丝板75相反侧的导丝板76的边缘部之中、靠近横动导纱器28一侧的边缘部,具有第一引导部81和第二引导部82。第一引导部81及第二引导部82的构成与上述导丝板75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如图3所示,通过如上述地构成导丝板75及76,由此一对第一引导部81和一对第二引导部82构成为,分别夹着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中央部配置成几乎对称。在从正面侧观察络纱机单元10时,导丝板75及76的轮廓为,在上述第二引导部82的部分与导板71所具有的圆弧引导部72交差。
接着,说明在以上构成的络纱机单元10中、在从供纱管21退绕的纱线20断开的情况或者上述清纱器15检测出纱疵而通过剪切器39切断了纱线20的情况下进行的控制。图6至图9按照顺序表示如下动作:通过上纱线导管26捕捉卷装30侧的纱头,在通过捻接装置14与供纱管21侧的纱头进行了接头之后,将纱线20钩挂到横动导纱器28上而重新开始横动。图10是表示比较例中由横动导纱器28钩挂纱线20的情况的主视放大图。
当纱线20断开或者纱线20被剪切器39切断时,单元控制部50根据来自清纱器15的信号而控制为,立即使卷装30的旋转停止并且使横动导纱器28的横动停止。
另外,纱线20在断开而变得自由之后不久,自然地从横动导纱器28的挂纱槽65脱离。此外,卷装30在完全停止之前的期间中,通过惯性而旋转一定程度,因此变得自由的卷装30侧的纱头伴随上述惯性旋转而卷缠到卷装30的外周面上。
接着,单元控制部50使上纱线导管26从图2的位置向上方(卷装30侧)转动。之后,单元控制部50控制卷装驱动马达41,以使卷装30向卷取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反转)。由此,卷装30的外周面上所卷缠的纱头如图6所示那样退绕,而纱线20被从吸嘴34吸入到上纱线导管26内。另外,此时为了使横动导纱器28不成为纱头退绕的障碍,单元控制部50对横动导纱器驱动马达45进行控制,以使横动导纱器28预先退避到规定的位置。
之后,单元控制部50使上纱线导管26立即向下方转动,将由上纱线导管26捕捉的纱头向捻接装置14引导。由此,纱线20通过导丝板75和76的外侧(比导丝板75和76靠络纱机单元10的正面侧)地被从卷装30拉出(图7)。
在此,上述的卷装30的反转被控制为,至少在上纱线导管26将纱头向捻接装置14引导结束时停止。在该反转停止时,从卷装30和接触辊29的接触部位拉出纱头的位置(以下有时称作拉出点)不定,在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上可能取得各种位置。在此次的说明中,如图8中由符号P1所示的那样,设该拉出点位于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的端部附近(锥形卷装的小直径侧端部附近)。
对从卷装30拉出的纱头(纱线20),通过吸嘴34的吸引作用等而赋予一定的张力。在此次的例子中,由于拉出点P1位于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的端部附近,因此随着纱线20被拉紧,比拉出点P1靠上游侧的纱线20与导丝板75所具有的第二引导部82接触。然后,由于纱线20被向上游侧拉动,因此纱线通道沿着第二引导部82及第一引导部81的倾斜滑动,而向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中央靠近。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是与该上纱线导管26对上纱线的捕捉及引导相并行,图2所示的下纱线导管25对供纱管21侧的纱头进行吸引而进行捕捉,接着向上侧转动并将该纱头向捻接装置14引导。之后,卷装30侧的纱头和供纱管21侧的纱头通过捻接装置14接头。
接着,单元控制部50重新开始卷装30的旋转,并且重新开始横动导纱器28的往复运动。图9表示开始了卷装30的旋转之后不久的状态。通过使横动导纱器28从该状态向粗线箭头方向(朝向卷装30的小直径侧的方向)旋转,由此能够将纱线20钩挂到横动导纱器28的前端部。
如上所述,虽然纱线20从卷装30的拉出点P1处于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端部附近,但比该拉出点P1靠上游侧的纱线20,由于导丝板75的作用而向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中央侧靠近。因此,横动导纱器28能够从横动行程中央附近的位置钩挂纱线20,所以能够有效减少挂纱的失败。
另外,在没有导丝板75及76的以往的构成中,如图10的比较例所示,在纱头从卷装30的拉出点P1处于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端部附近的情况下,横动导纱器28必须在微小的行程S1中钩挂纱线20,而难以进行挂纱。尤其是,在对纱线20赋予的张力较弱的情况下,难以通过横动导纱器28可靠地钩挂纱线20,而频繁发生挂纱的失败。此外,不但挂纱产生失败,还存在较多如下情况:横动导纱器28容易将纱线20推出为超过横动范围,纱线20从卷装30的端面超出地被卷绕(端面掉落),而使卷装30的品质大幅度降低。关于这一点,由于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10具备上述导丝板75及76,所以如上所述,能够将纱线20可靠地钩挂到横动导纱器28上,并且能够生成高品质的卷装30。
但是,如上所述,纱头从卷装30的拉出点P1的位置不定,不限于图8所示的例子,在卷装30的卷绕宽度的范围内能够取得各种位置。在拉出点P1位于与图8的情况相反侧(即、锥形卷装的大直径侧)的端部附近的情况下,由于导丝板76所具有的第一引导部81及第二引导部82的作用,纱线20向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中央靠近。在拉出点P1为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中央部附近的情况下,纱线20与第一引导部81及第二引导部82不接触地被拉出。由于纱线20原本位于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所以能够毫无问题地向横动导纱器28进行挂纱。
接着,对导丝板75及76上的第二引导部82的配置进行说明。第二引导部82以比第一引导部81大的倾斜角配置,所以在如上所述那样纱线20由于导丝板75及76而靠近时,纱线20靠近到第二引导部82的部分。利用该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引导部82的位置被设定为,能够将纱线通道引导到横动导纱器28的挂纱成功率较高的点。即,由于横动导纱器28的前端部描绘圆弧状轨迹地运动,所以与其横动位置相对应而横动导纱器28的钩部63的朝向(挂纱槽65的角度)变化。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这一点,而第二引导部82的位置被适当调整为,在钩部63的朝向和纱线通道的角度之间的关系成为良好的点、开始横动导纱器28和纱线20之间的卡合。由此,挂纱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
当纱线20被钩挂到横动导纱器28的前端时,纱线20在通过横动导纱器28而横动的同时被卷绕到卷装30上。另外,随着该纱线20的横动,纱线20从一对导丝板75及76之间所形成的开放部77进入上述间隙78(导丝板75及76的内侧)。之后,纱线20由导板71的圆弧引导部72引导,并已不与导丝板75及76接触。因此,导丝板75及76不会影响纱线20的横动。如此,从返回图2至图4所示的状态,继续纱线20的卷绕。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具备筒管设置部18、摇架23、接触辊29、横动导纱器28、导丝板75及76。筒管设置部18供给供纱管21所卷绕的纱线20。摇架23能够旋转地保持卷装30,该卷装30卷绕从筒管设置部18供给的纱线20。接触辊29与卷装30接触而旋转。横动导纱器28与接触辊29相独立地设置。横动导纱器28与由摇架23保持的卷装30所卷绕的纱线20卡合,使该纱线20横动。在横动导纱器28与纱线20卡合之前的阶段,导丝板75及76与被赋予张力的纱线20接触,由此使该纱线20向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中央侧靠近。
由此,在通过捻接装置14进行接头而重新开始纱线20的卷绕的情况下,能够使横动导纱器28相对于向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中央侧靠近了的状态的纱线20卡合。因此,能够将纱线20可靠地钩挂到横动导纱器28上,能够顺畅地开始纱线20的横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中,导丝板75及76的轮廓具有第一引导部81和第二引导部82。第一引导部81以第一倾斜角倾斜地配置为,随着向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端部接近而从筒管设置部18侧逐渐远离。第二引导部82为,配置为比第一引导部81更靠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中央侧,与第一引导部81的端部连接。第二引导部82以第二倾斜角倾斜地配置为,随着向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端部接近而从筒管设置部18侧逐渐远离。第二倾斜角比第一倾斜角大。
由此,在横动导纱器28卡合纱线20之前的阶段,纱线20最终靠近到与具有较大倾斜角的第二引导部82接触。因此,通过适当决定第二引导部82的位置,由此横动导纱器28能够在容易卡合纱线20的良好的位置上钩挂纱线20,所以能够更可靠地将纱线20钩挂到横动导纱器28上。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中,第一引导部81及第二引导部82分别配置在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的两侧。
由此,在重新开始纱线20的卷绕的情况下,无论纱头的拉出点P1位于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的哪个端部,都能够使纱线20向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中央侧靠近。因此,能够可靠地开始横动导纱器28对纱线20的卡合。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中,横动导纱器28具备钩部63,该钩部63使纱线20横动方向的一侧(锥形卷装的小直径侧)开放。导丝板75所具备的第一引导部81及第二引导部82,在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上,配置在与钩部63的开放侧相同的一侧(锥形卷装的小直径侧)。
由此,能够容易地从开放侧将纱线20钩挂到横动导纱器28的钩部63。
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具备导板71,该导板71对在与横动导纱器28卡合的状态下横动的纱线20的纱线通道进行引导。
由此,在纱线20钩挂到横动导纱器28上之后,纱线20不接触导丝板75及76,而在通过导板71适当引导纱线通道的同时通过横动导纱器28横动而卷绕。因此,能够防止导丝板75及76影响卷装30的卷绕,因此能够形成高品质的卷装30。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中,导丝板75及76由板状的部件构成。
由此,实现纱线20在导丝板75及76的部分难以缠绕的构成,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卷取作业。
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具备对横动导纱器28进行驱动的横动导纱器驱动马达45。横动导纱器28形成为臂状,具有设置了卡合纱线20的部分(挂纱槽65)的前端部和被传递来自横动导纱器驱动马达45的驱动力的基端部。通过由横动导纱器驱动马达45驱动横动导纱器28,由此该横动导纱器28的上述前端部描绘圆弧状的轨迹而进行往复运动。
一般,通过描绘圆弧状的轨迹而进行运动的横动导纱器28的前端部,难以卡合纱线20。但是,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导丝板75及76事先使纱线20向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中央侧靠近,所以横动导纱器28能够可靠地进行纱线20的卡合。
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具备捻接装置14和上纱线导管26。捻接装置14为,在筒管设置部18和卷装30之间的纱线20的连续状态断开的情况下,将筒管设置部18侧的纱头和卷装30侧的纱头进行连接。上纱线导管26捕捉卷装30侧的纱头而向捻接装置14引导。
由此,在卷装30的卷取途中根据必要进行接头动作的自动络纱机1中,横动导纱器28能够可靠地卡合纱线20,所以能够顺畅地重新开始卷绕。结果,能够提高卷装30的生产效率。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10中、横动装置27周边的构成的主视放大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以后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有时在附图中赋予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说明。
在图11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卷取部17x中,配置有一对的导丝板75x及76x彼此,具有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部分。该重叠部分77x被配置为与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中央部相对应。在重叠部分77x中,在导丝板75x及76x之间形成有板厚方向的间隙,纱线20能够从该间隙进入导丝板75x及76x的内侧。
接着,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2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10的主视图及框图。图13是表示横动装置27周边的构成的主视放大图。图14是横动装置27的示意侧视图。
在该第三实施方式的卷取部17y中,横动装置27的朝向不同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即,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在将横动行程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连结的直线的方向(接触辊29的轴向)上观察时,横动导纱器28的长度方向相对于络纱机单元10的设置面配置为大致垂直。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横动导纱器28在相对于络纱机单元10的设置面大致垂直的平面内往复运动。此外,在横动导纱器28的臂主体60上,未形成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具备的弯曲部,而臂主体60为笔直的形状。
导板71y构成为不具有圆锥面状的弯曲部的平坦的部件,在其上端部(卷装30侧的端部)形成圆弧引导部72y,该圆弧引导部72y形成为向上成为凸的圆弧状。在导板71y的面之中、朝向横动导纱器28相反侧的面(朝向络纱机单元10的正面侧的面)上,配置有导向板部75y及76y。
通过将1个板状部件弯曲而构成2个导向板部75y及76y(即、两侧的导向板部75y及76y一体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那样的折线状的边缘部、即第一引导部81及第二引导部82,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仅形成在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的一侧(横动导纱器28的钩部63的开放侧)所配置的导向板部75y上。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仅一侧的导向板部75y相当于导丝部。
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导向板部75y及76y彼此具有在厚度方向重叠的部分(参照图13)。在重叠部位77y,在2个导向板部75y及76y之间形成有板厚方向的间隙,纱线20能够通该间隙。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构成例如能够如以下那样地进行变更。
导丝部(例如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板75及76)的构成不限定于上述情况,能够进行适当变更。例如,能够将第一引导部81及第二引导部82之中的至少某一个,不形成为直线状而形成为曲线状。
能够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板75和76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导丝板75x和76x变更为分别由1个部件构成。
在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成为几乎对称并且配置在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两侧的第一引导部81及第二引导部82之中,能够省略一侧。在该情况下,优选省略位于横动导纱器28的钩部63所形成的开放侧的相反侧的第一引导部81及第二引导部82。
代替在板状部件(导丝板75及76)的边缘部配置第一引导部81及第二引导部82的情况,例如通过将日本特开2006-298499号公报的引导框架所使用的棒状部件,适当弯曲为第一引导部81及第二引导部82的形状,由此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等同的功能。但是,板状部件与棒状部件相比较,在纱线20难以缠绕这一点上较优选。
横动导纱器28的形状能够适当变更,例如作为钩部63的形状,能够采用使锥形卷装的大直径侧开放的形状。在该情况下,例如在图13的构成中,优选使导向板部75y及76y的位置关系反转,使第一引导部81及第二引导部82位于与钩部63的开放侧相同的一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形成锥形卷装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在形成平行形状的卷装的构成的自动络纱机中,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本发明不限于自动络纱机,还能够应用于络纱机及细纱机(例如气流纺纱机、自由端纺纱机)等其他纱线卷取机。

Claims (19)

1.一种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供纱部,供给纱线;
摇架,能够旋转地保持卷装,该卷装卷绕由上述供纱部供给的纱线;
接触辊,与上述卷装接触而旋转;
横动导纱器,与上述接触辊相独立地设置,对由上述摇架保持的上述卷装所卷绕的纱线进行卡合,而使该纱线进行横动;以及
导丝部,在上述横动导纱器卡合上述纱线之前的阶段,通过与该纱线接触,由此使上述纱线向上述卷装的卷绕宽度方向中央侧靠近,
上述导丝部的轮廓具有:
第一引导部,以第一倾斜角倾斜地配置为,随着向上述卷装的卷绕宽度方向端部接近而从上述供纱部侧逐渐远离;和
第二引导部,配置为比上述第一引导部更靠上述卷装的卷绕宽度方向中央侧,与上述第一引导部的端部连接,并以第二倾斜角倾斜地配置为,随着向上述卷装的卷绕宽度方向端部接近而从上述供纱部侧逐渐远离,
上述第二倾斜角比上述第一倾斜角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引导部及上述第二引导部分别配置在上述卷装的卷绕宽度方向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横动导纱器具备使纱线横动方向的一侧开放的钩状的挂纱部,
上述第一引导部及上述第二引导部,在上述卷装的卷绕宽度方向上至少配置在与上述挂纱部的开放侧相同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横动导纱器具备使纱线横动方向的一侧开放的钩状的挂纱部,
上述第一引导部及上述第二引导部,在上述卷装的卷绕宽度方向上至少配置在与上述挂纱部的开放侧相同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纱线通道引导部,该纱线通道引导部对在与上述横动导纱器卡合的状态下横动的纱线的纱线通道进行引导。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丝部由板状的部件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丝部由板状的部件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上述横动导纱器进行驱动的驱动部,
上述横动导纱器形成为臂状,具有设置了卡合纱线的部分的前端部和被传递来自上述驱动部的驱动力的基端部,
通过由上述驱动部驱动上述横动导纱器的上述基端部,由此该横动导纱器的上述前端部描绘圆弧状的轨迹而进行往复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上述横动导纱器进行驱动的驱动部,
上述横动导纱器形成为臂状,具有设置了卡合纱线的部分的前端部和被传递来自上述驱动部的驱动力的基端部,
通过由上述驱动部驱动上述横动导纱器的上述基端部,由此该横动导纱器的上述前端部描绘圆弧状的轨迹而进行往复运动。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上述横动导纱器进行驱动的驱动部,
上述横动导纱器形成为臂状,具有设置了卡合纱线的部分的前端部和被传递来自上述驱动部的驱动力的基端部,
通过由上述驱动部驱动上述横动导纱器的上述基端部,由此该横动导纱器的上述前端部描绘圆弧状的轨迹而进行往复运动。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上述横动导纱器进行驱动的驱动部,
上述横动导纱器形成为臂状,具有设置了卡合纱线的部分的前端部和被传递来自上述驱动部的驱动力的基端部,
通过由上述驱动部驱动上述横动导纱器的上述基端部,由此该横动导纱器的上述前端部描绘圆弧状的轨迹而进行往复运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接头装置,在上述供纱部和上述卷装之间的纱线的连续状态被断开的情况下,将上述供纱部侧的纱头和上述卷装侧的纱头进行连接;和
捕捉引导部,捕捉上述卷装侧的纱头而向上述接头装置引导。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接头装置,在上述供纱部和上述卷装之间的纱线的连续状态被断开的情况下,将上述供纱部侧的纱头和上述卷装侧的纱头进行连接;和
捕捉引导部,捕捉上述卷装侧的纱头而向上述接头装置引导。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接头装置,在上述供纱部和上述卷装之间的纱线的连续状态被断开的情况下,将上述供纱部侧的纱头和上述卷装侧的纱头进行连接;和
捕捉引导部,捕捉上述卷装侧的纱头而向上述接头装置引导。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接头装置,在上述供纱部和上述卷装之间的纱线的连续状态被断开的情况下,将上述供纱部侧的纱头和上述卷装侧的纱头进行连接;和
捕捉引导部,捕捉上述卷装侧的纱头而向上述接头装置引导。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接头装置,在上述供纱部和上述卷装之间的纱线的连续状态被断开的情况下,将上述供纱部侧的纱头和上述卷装侧的纱头进行连接;和
捕捉引导部,捕捉上述卷装侧的纱头而向上述接头装置引导。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接头装置,在上述供纱部和上述卷装之间的纱线的连续状态被断开的情况下,将上述供纱部侧的纱头和上述卷装侧的纱头进行连接;和
捕捉引导部,捕捉上述卷装侧的纱头而向上述接头装置引导。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接头装置,在上述供纱部和上述卷装之间的纱线的连续状态被断开的情况下,将上述供纱部侧的纱头和上述卷装侧的纱头进行连接;和
捕捉引导部,捕捉上述卷装侧的纱头而向上述接头装置引导。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接头装置,在上述供纱部和上述卷装之间的纱线的连续状态被断开的情况下,将上述供纱部侧的纱头和上述卷装侧的纱头进行连接;和
捕捉引导部,捕捉上述卷装侧的纱头而向上述接头装置引导。
CN201210004712.1A 2011-01-25 2012-01-09 纱线卷取机 Active CN1026027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13382A JP2012153476A (ja) 2011-01-25 2011-01-25 糸巻取装置
JP013382/2011 2011-01-25
JP2011204553A JP2013063838A (ja) 2011-09-20 2011-09-20 糸巻取機
JP204553/2011 2011-09-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02745A CN102602745A (zh) 2012-07-25
CN102602745B true CN102602745B (zh) 2016-10-05

Family

ID=454185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04712.1A Active CN102602745B (zh) 2011-01-25 2012-01-09 纱线卷取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479129B1 (zh)
CN (1) CN102602745B (zh)
IN (1) IN2012DE0009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69931A (ja) * 2012-09-28 2014-04-21 Murata Mach Ltd トラバースアーム、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糸巻取機
JP2014088638A (ja) * 2012-10-30 2014-05-15 Murata Mach Ltd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方法
JP6348055B2 (ja) * 2014-12-04 2018-06-27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糸条巻取装置
JP6473630B2 (ja) * 2015-02-12 2019-02-20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糸巻取装置
JP2018111565A (ja) * 2017-01-11 2018-07-19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巻取装置、糸巻取ユニット、及び糸巻取機
JP6935243B2 (ja) * 2017-06-21 2021-09-15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糸巻取機
CN107472991B (zh) * 2017-07-17 2023-07-07 苏州金纬化纤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纱线络筒机横动装置
CN107723976A (zh) * 2017-11-06 2018-02-23 佛山市南海利致牛仔布有限公司 一种引纱辊和在引纱辊上卷绕引纱带的设备
JP7035705B2 (ja) * 2018-03-28 2022-03-15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ポット精紡機
DE102018125622A1 (de) * 2018-10-16 2020-04-16 Saurer Spinning Solutions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Spulvorrichtung
JP2020203780A (ja) * 2019-06-19 2020-12-24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装置及びバンチ形成方法
EP3771672B1 (en) * 2019-07-30 2024-04-17 TMT Machinery, Inc. Adapter and package exchanging device
DE102021129226A1 (de) * 2021-11-10 2023-05-11 Saurer Spinning Solutions Gmbh & Co. Kg Fadenleiteinrichtung für eine Spulvorrichtung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94292A (en) * 1960-04-25 1963-06-18 Owens Corning Fiberglass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verse of strand material
EP0979791A2 (de) * 1998-08-13 2000-02-16 W. SCHLAFHORST AG & CO.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 Textilmaschine
CN1408630A (zh) * 2001-10-02 2003-04-09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取机
CN1847127A (zh) * 2005-04-15 2006-10-18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的横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1052316B (it) * 1974-11-20 1981-06-20 Schlafhorst & Co W Dispositivo e procedimento per l avvolgimento di bobine coniche ad avvolgimento incrociato a velocita costante di adduzione del filato
US4312482A (en) * 1979-09-24 1982-01-26 Barber-Colman Company Auto-loading tension compensato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94292A (en) * 1960-04-25 1963-06-18 Owens Corning Fiberglass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verse of strand material
EP0979791A2 (de) * 1998-08-13 2000-02-16 W. SCHLAFHORST AG & CO.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 Textilmaschine
CN1408630A (zh) * 2001-10-02 2003-04-09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取机
CN1847127A (zh) * 2005-04-15 2006-10-18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的横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02745A (zh) 2012-07-25
IN2012DE00094A (zh) 2015-05-01
EP2479129A3 (en) 2015-07-29
EP2479129B1 (en) 2016-08-10
EP2479129A2 (en) 2012-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02745B (zh) 纱线卷取机
CN102190206B (zh) 纱线卷绕机
CN102190208B (zh) 纱线卷绕机
CN102602744B (zh) 纱线卷取装置
CN103848287B (zh) 纱线卷取机以及具备纱线卷取机的纤维机械
WO2011040545A1 (ja) 糸巻取装置
JP2012218922A (ja) 糸巻取機及び糸引き出し方法
EP2075358A2 (en) Spinning machine
JP2007223779A (ja) 糸巻取機
JP2007153554A (ja) 糸巻取機
CN103014934B (zh) 纺纱单元及纺纱机
EP2749515A2 (en) Yarn pooling device and spinning unit
JPWO2011040544A1 (ja) 糸巻取装置
JP2013063838A (ja) 糸巻取機
EP2749517A1 (en) Spinning machine
CN113044661A (zh) 纱线卷取机
CN103848286A (zh) 纱线卷绕机
CN104129679B (zh) 纱线卷绕机
JP2014040316A (ja) 糸巻取ユニット及び糸巻取機
JP2008024438A (ja) 糸巻取装置
CN112110281B (zh) 纱线卷绕装置及包头纱形成方法
JP2016130166A (ja) 糸巻取装置及び糸案内方法
CN103010832A (zh) 卷取单元以及纱线卷取机
CN104129680B (zh) 纱线卷绕机
JP3204148B2 (ja) 紡績機のピーシ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