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14957B - 纱线蓄留装置、纺纱单元及纺纱机 - Google Patents

纱线蓄留装置、纺纱单元及纺纱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14957B
CN103014957B CN201210245407.1A CN201210245407A CN103014957B CN 103014957 B CN103014957 B CN 103014957B CN 201210245407 A CN201210245407 A CN 201210245407A CN 103014957 B CN103014957 B CN 1030149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textile
accumulation
spinning
tape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4540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14957A (zh
Inventor
冈正毅
秋元理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149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149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149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149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1/00Forward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1/20Devices for temporarily stor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during forwarding, e.g. for buffer storage
    • B65H51/22Reels or cages, e.g. cylindrical, with storing and forwarding surfaces provided by rollers or bar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4/00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 D01H4/48Piecing arrangements; Control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 Forwarding And Storing Of Filamentary Materi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纱线蓄留装置、纺纱单元及纺纱机。纱线蓄留装置所具有的纱线蓄留罗拉(51)具有:卷绕纺织纱线(Y)的纱线蓄留部(52);从纱线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向喂纱装置侧以第一倾斜角度(θ1)扩开的第一锥部(58);从第一锥部(58)向喂纱装置侧以比第一倾斜角度(θ1)小的第二倾斜角度(θ2)扩开的第二锥部(59)。第二锥部(59)具有以下功能:接收被导入的纺织纱线(Y)的功能、及在纺织纱线(Y)切断时抑制在基端部(52a)侧摆动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向纱线蓄留部(52)的前端部(52b)侧移动的功能。第一锥部(58)具有将第二锥部(59)接收到的纺织纱线(Y)向基端部(52a)引导的功能。

Description

纱线蓄留装置、纺纱单元及纺纱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在喂纱装置和卷绕装置之间对纺织纱线进行蓄留的纱线蓄留装置、具有这样的纱线蓄留装置的纺纱单元及纺纱机。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的纺纱单元具有:供给纺织纱线的喂纱装置;将纺织纱线卷绕在卷装上的卷绕装置;在喂纱装置和卷绕装置之间通过在纱线蓄留罗拉上卷绕纺织纱线而对纺织纱线进行蓄留的纱线蓄留装置(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0-174421号公报)。在这样的纺纱单元中,关于纱线蓄留装置的纱线蓄留罗拉,提出了以下各种形状的提案:使卷绕纺织纱线的纱线蓄留部的倾斜角度呈多阶段变化(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0-89908号公报);使从纱线蓄留部的卷绕开始侧的基端部向喂纱装置侧扩大的锥部的倾斜角度为45度以上(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0-76889号公报)等。
如上所述,关于纱线蓄留装置的纱线蓄留罗拉提出了各种形状的提案,这是因为,将纺织纱线整齐地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上,对于使纺纱单元顺畅地进行动作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而且,在纺织纱线被切断的情况下,只要能够防止纺织纱线的纱线端向纱线蓄留罗拉中的预想外的部分移动,之后也能够使纺纱单元顺畅地动作。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将纺织纱线整齐地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上,并且在纺织纱线被切断的情况下能够控制纺织纱线的纱线端的移动的纱线蓄留装置、具有这样的纱线蓄留装置的纺纱单元及纺纱机。
本发明的纱线蓄留装置在供给纺织纱线的喂纱装置和将纺织纱线卷绕在卷装上的卷绕装置之间对纺织纱线进行蓄留。纱线蓄留装置具有卷绕纺织纱线的纱线蓄留罗拉。纱线蓄留罗拉具有:卷绕纺织纱线的纱线蓄留部;从纱线蓄留部的卷绕开始侧的基端部向喂纱装置侧以第一倾斜角度扩开的第一锥部;从第一锥部向喂纱装置侧以比第一倾斜角度小的第二倾斜角度扩开的第二锥部。第二锥部具有以下功能:接收向纱线蓄留罗拉导入的纺织纱线的功能、及在纺织纱线于喂纱装置侧被切断的情况下抑制在基端部侧摆动的纺织纱线的纱线端向纱线蓄留部的前端部侧移动的功能。第一锥部具有将第二锥部接收到的纺织纱线向基端部引导的功能。
在该纱线蓄留装置中,第二锥部接收向纱线蓄留罗拉导入的纺织纱线,第一锥部将第二锥部接收到的纺织纱线向纱线蓄留部的基端部引导。由于第二锥部具有比第一倾斜角度小的第二倾斜角度,所以,基于第二锥部对纺织纱线的接收稳定。由于第一锥部具有比第二倾斜角度大的第一倾斜角度,所以,基于第一锥部对纺织纱线的引导稳定。因此,能够将纺织纱线整齐地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上。而且,在纺织纱线于喂纱装置侧被切断的情况下,第二锥部抑制在纱线蓄留部的基端部侧摆动的纺织纱线的纱线端向纱线蓄留部的前端部侧移动。由于第二锥部具有比第一倾斜角度小的第二倾斜角度,所以,基于第二锥部抑制纱线端的移动是可靠的。因此,在纺织纱线被切断的情况下能够控制纺织纱线的纱线端的移动。通过该纱线蓄留装置,能够将纺织纱线整齐地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上,并且,在纺织纱线被切断的情况下能够控制纺织纱线的纱线端的移动。
纱线蓄留装置还可以具有吸引机构,该吸引机构使至少与第二锥部相对配置的吸引口产生吸引气流。在通过第二锥部限制了在纱线蓄留部的基端部侧摆动的纺织纱线的纱线端向纱线蓄留部的前端部侧移动的状态下,该摆动的纺织纱线的纱线端充分受到吸引流的作用。因此,能够可靠地除去纺织纱线的纱线端的纤维屑。
纱线蓄留装置还可以具有纱线钩挂部件、限制功能部。纱线钩挂部件相对于纱线蓄留罗拉设在卷绕装置侧,钩挂纺织纱线并向纱线蓄留罗拉卷绕。限制功能部相对于纱线蓄留罗拉设在喂纱装置侧,在纺织纱线于喂纱装置侧被切断的情况下,限制纺织纱线的纱线端越过纱线蓄留罗拉向纱线钩挂部件侧移动。在纺织纱线于喂纱装置侧被切断的情况下,能够限制纺织纱线的纱线端越过纱线蓄留罗拉向纱线钩挂部件侧移动,并能够防止纺织纱线的纱线端缠绕在纱线钩挂部件上。
本发明的纺纱单元具有:上述纱线蓄留装置;对向纱线蓄留装置导入的纺织纱线进行供给的喂纱装置;将从纱线蓄留装置导出的纺织纱线卷绕在卷装上的卷绕装置。
该纺纱单元具有纱线蓄留装置,该纱线蓄留装置能够将纺织纱线整齐地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上,并且,在纺织纱线被切断的情况下能够控制纺织纱线的纱线端的移动。因此,在纺织纱线卷绕时以及纺织纱线切断时等能够实现顺畅的动作。
纺纱单元还可以具有在纱线蓄留装置和卷绕装置之间对被切断的纺织纱线的纱线端彼此进行接纱的接纱装置。通过上述纱线蓄留装置,由于使得纺织纱线切断时的动作顺畅,所以,能够高效且可靠地对被切断的纺织纱线的纱线端彼此进行接纱。
喂纱装置还可以具有对纤维束进行牵伸的牵伸装置、对纤维束进行加捻从而生成纺织纱线的纺纱装置。能够高效地供给高品质的纺织纱线。
纺纱装置可以是通过旋转气流对纤维束进行加捻而生成纺织纱线的空气纺纱装置。能够更高效地供给品质更高的纺织纱线。
本发明的纺纱机具有多个上述纺纱单元。该纺纱机由于具有在纺织纱线卷绕时以及纺织纱线切断时等都能够实现顺畅的动作的纺纱单元,所以,能够高效地生成高品质的卷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纺纱机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纺纱单元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纱线蓄留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纱疵检测时的纱线蓄留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纱疵检测时的纺纱单元的侧视图。
图6是纱疵检测时的纺纱单元的侧视图。
图7是纱线断线时的纺纱单元的侧视图。
图8是纱线断线时的纱线蓄留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图3的纱线蓄留装置的纱线蓄留罗拉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各图中,对相同或等同部分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1所示,纺纱机1具有:多个纺纱单元2;接纱台车3;风机箱4;原动机箱5。多个纺纱单元2排列成一列,各纺纱单元2生成纺织纱线Y并卷绕在卷装P上。接纱台车3在纺织纱线Y被切断的纺纱单元2中进行接纱动作。风机箱4中收容有空气供给源等,其用于在纺纱单元2的各部分中产生吸引流以及旋转流等。原动机箱5中收容有用于向纺纱单元2的各部分供给动力的原动机等。
以下的说明中,在纺织纱线Y移动的路径(即,纱道)中,将生成纺织纱线Y的一侧称作上游侧,将卷绕纺织纱线Y的一侧称作下游侧。相对于接纱台车3,将纱道所在的一侧称作前侧,将其相反侧称作后侧。
如图1及图2所示,各纺纱单元2从上游侧按顺序具有:牵伸装置(喂纱装置)6、纺纱装置(喂纱装置)7、清纱器(纱疵检测装置)8、张力传感器(张力测定装置)9、纱线蓄留装置50、上蜡装置11、卷绕装置12。这些装置以上游侧成为上侧的方式(即,下游侧成为下侧的方式)由框架13直接或间接地支承。清纱器8、张力传感器9、纱线蓄留装置50及上蜡装置11作为纱线处理组件80相对于框架13装拆自由地安装。
牵伸装置6使纱条S延伸而生成纤维束F(即,对纤维束F进行牵伸)。牵伸装置6具有:后罗拉对14、第三罗拉对15、架设有锭子传动带(apron belt)16的中间罗拉对17、前罗拉对18。各罗拉对14、15、17及18的下罗拉,通过来自原动机箱5的动力或设在每个纺纱单元2上的电动马达(省略图示),以不同的旋转速度被驱动。由此,牵伸装置6使从上游侧供给的纱条S延伸而生成纤维束F,并向下游侧的纺纱装置7供给。
纺纱装置7是通过旋转气流对纤维束F进行加捻从而生成纺织纱线Y的空气纺纱装置。更详细地说(不过省略图示),纺纱装置7具有纺纱室、纤维引导部、旋转流发生喷嘴、中空导向轴体。纤维引导部将从上游侧的牵伸装置6供给的纤维束F向纺纱室内引导。旋转流发生喷嘴配置在纤维束F移动的路径的周围,使纺纱室内产生旋转流。由于该旋转流,引导到纺纱室内的纤维束F的纤维端反转地旋转。中空导向轴体将进行了纺织的纺织纱线Y从纺纱室内向纺纱装置7的外部引导。
清纱器8在纺纱装置7和纱线蓄留装置50之间对移动的纺织纱线Y的纱疵进行检测,并将纱疵检测信号向单元控制器10发送。清纱器8,作为纱疵对例如纺织纱线Y的粗度异常以及纺织纱线Y中所含有的异物进行检测。张力传感器9在纺纱装置7和纱线蓄留装置50之间对移动的纺织纱线Y的张力进行测定,并将张力测定信号向单元控制器10发送。上蜡装置11在纱线蓄留装置50和卷绕装置12之间对移动的纺织纱线Y上蜡。单元控制器10按每个纺纱单元2设置,对纺纱单元2的动作进行控制。
纱线蓄留装置50在纺纱装置7和卷绕装置12之间对移动的纺织纱线Y进行蓄留。纱线蓄留装置50具有以下功能:从纺纱装置7将纺织纱线Y稳定地引出的功能;在通过接纱台车3进行接纱动作时等使从纺纱装置7送出的纺织纱线Y滞留而防止纺织纱线Y松弛的功能;及对卷绕装置12侧中的纺织纱线Y的张力进行调节而防止卷绕装置12侧的纺织纱线Y的张力变动向纺纱装置7侧传递的功能。
卷绕装置12将纺织纱线Y卷绕在卷装P上而形成满卷的卷装P。卷绕装置12具有摇架臂21、卷绕卷筒22、横动装置23。摇架臂21通过支轴24能够摆动地被支承,使能够旋转地支承的纱管B及/或卷装P(即,在纱管B上卷绕纺织纱线Y而成)的表面以适当的压力与卷绕卷筒22的表面接触。卷绕卷筒22被按每个纺纱单元2设置的电动马达(省略图示)驱动,并使接触的纱管B及/或卷装P旋转。横动装置23通过多个纺纱单元2所共有的轴25而被驱动,使纺织纱线Y以规定宽度相对于旋转的纱管B及/或卷装P横动。
接纱台车3移动到纺织纱线Y被切断的纺纱单元2,在该纺纱单元2中进行接纱动作。接纱台车3具有捻接器(接纱装置)26、吸管27、吸嘴28。吸管27通过支轴31能够转动地被支承,吸入并捕捉纺纱装置7侧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并向捻接器26引导。吸嘴28通过支轴32能够转动地被支承,吸入并捕捉卷绕装置12侧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并向捻接器26引导。捻接器26进行引导来的纱线端彼此的接纱。
下面,对上述纱线蓄留装置50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2及图3所示,纱线蓄留装置50具有纱线蓄留罗拉51、电动马达(驱动马达)55、下限侧纱线蓄留量传感器56、上限侧纱线蓄留量传感器57、纱线钩挂部件61、纱线脱离部件64、吸引机构65、限制部件71。在纺纱装置7和纱线蓄留罗拉51之间,从上游侧按顺序设有第一引导部件78、纱线动作控制部件75。在纱线蓄留罗拉51和卷绕装置12之间设有第二引导部件79。
纱线蓄留罗拉51被固定在电动马达55的驱动轴上,通过电动马达55而旋转。纱线蓄留罗拉51具有:纱线蓄留部52、基端侧锥部53、前端侧锥部54。纱线蓄留部52是供纺织纱线Y卷绕的圆筒状的部分,朝向前端侧而稍稍变细。基端侧锥部53从纱线蓄留部52的卷绕开始侧的基端部52a向上游侧末端变粗。前端侧锥部54从纱线蓄留部52的前端部52b向下游侧末端变粗。
基端侧锥部53接受从上游侧向纱线蓄留罗拉51导入的纺织纱线Y并顺畅地向纱线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引导。由此,在纱线蓄留部52中,从基端侧向前端侧整齐地卷绕纺织纱线Y。前端侧锥部54,在从纱线蓄留罗拉51退绕纺织纱线Y时,防止发生卷绕在纱线蓄留部52上的纺织纱线Y一次性脱落的脱圈现象,同时将纺织纱线Y从纱线蓄留罗拉51向下游侧顺畅地导出。
下限侧纱线蓄留量传感器56是以非接触的方式检测纱线蓄留罗拉51上有无纺织纱线Y的传感器,以与纱线蓄留部52相对的方式配置在纱线蓄留罗拉51的后侧。下限侧纱线蓄留量传感器56,在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的纺织纱线Y的蓄留量达到下限量的情况下,将下限蓄留量检测信号向单元控制器10发送。上限侧纱线蓄留量传感器57是以非接触的方式检测纱线蓄留罗拉51上有无纺织纱线Y的传感器,以与纱线蓄留部52的前端部52b相对的方式配置在纱线蓄留罗拉51的侧方。上限侧纱线蓄留量传感器57,在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的纺织纱线Y的蓄留量达到上限量的情况下,将上限蓄留量检测信号向单元控制器10发送。
纱线钩挂部件61相对于纱线蓄留罗拉51设在卷绕装置12侧,其钩挂纺织纱线Y并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纱线钩挂部件61具有锭翼(flyer)轴62和锭翼63。锭翼轴62位于纱线蓄留罗拉51的前端侧,且相对于纱线蓄留罗拉51围绕同一轴能够相对旋转地被支承。锭翼63被固定在锭翼轴62的前端,并向纱线蓄留罗拉51的前端侧锥部54上弯曲来供纺织纱线Y钩挂。在纱线蓄留罗拉51和锭翼轴62之间作用有磁力。为了使纱线钩挂部件61相对于纱线蓄留罗拉51相对旋转,需要使纱线钩挂部件61产生规定值以上的转矩。
纱线脱离部件64是使纺织纱线Y从纱线钩挂部件61脱离的部件,配置在纱线蓄留罗拉51的前端侧锥部54附近。纱线脱离部件64在下降位置和上升位置之间能够摆动地被支承。下降位置是相对于纱道退避的位置。上升位置是推起纱道上的纺织纱线Y并使纺织纱线Y从纱线钩挂部件61脱离的位置。纱线脱离部件64被弹簧(省略图示)向下降位置侧弹压。纱线脱离部件64通常处于下降位置,在进行接纱动作时等,通过设在接纱台车3上的气压缸(省略图示)而移动到上升位置。
吸引机构65使吸引口66a产生吸引气流,该吸引口66a与纱线蓄留罗拉51的基端侧锥部53相对配置。吸引口66a设在管状部件66的一端。管状部件66的另一端经由配管(省略图示)与纤维屑回收室(省略图示)连接,该纤维屑回收室与吸管27、吸嘴28共通。如后所述,在纺织纱线Y于纺纱装置7侧被切断的情况下,在纱线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侧,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摆动。摆动的纱线端受到吸引口66a所产生的吸引流的作用。因此,该纱线端的纤维屑几乎没有飞散地被吸引机构65除去。
限制部件71是在纱线蓄留罗拉51的侧方(与纱线蓄留部52相对)配置的板材,具有第一限制部72、第二限制部73、第三限制部74。第一限制部72位于卷绕纺织纱线Y时纱线蓄留罗拉51的旋转方向中的吸引口66a的上游侧。第二限制部73位于该旋转方向中的吸引口66a的下游侧。第一限制部72及第二限制部73以与纱线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相对的方式配置。在纺织纱线Y于纺纱装置7侧被切断的情况下,通过第一限制部72及第二限制部73限制如下情况:在纱线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侧摆动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先于纺织纱线Y从纱线蓄留部52的前端部52b侧退绕而向纱线蓄留部52的前端部52b侧移动。第三限制部74以与纱线蓄留部52相对的方式配置。在纺织纱线Y于卷绕装置12侧被切断的情况下,通过第三限制部74限制如下情况:在纱线蓄留部52的前端部52b侧摆动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先于纺织纱线Y从纱线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侧退绕而向纱线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侧移动。上限侧纱线蓄留量传感器57安装在限制部件71的下端部。
纱线动作控制部件75是安装在纱线蓄留罗拉51的上游侧(这里,为张力传感器9的下表面(下游侧的端面))的板材,具有引导功能部76、限制功能部77。引导功能部76对纺织纱线Y赋予张力并将纺织纱线Y向纱线蓄留罗拉51的基端侧锥部53引导,并且防止从纺纱装置7传递来的纺织纱线Y的捻转向引导功能部76的下游侧传递。限制功能部77在纺织纱线Y于纺纱装置7侧被切断时限制如下情况: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从向纱线蓄留装置50引导的纺织纱线Y的纱道脱离并越过纱线蓄留罗拉51而向纱线钩挂部件61侧移动。
第一引导部件78是安装在纱线蓄留罗拉51的上游侧(这里,为张力传感器9的下表面(下游侧的端面))的板材,从形成在张力传感器9的框体上的狭缝向配置在框体内的规定的检测位置引导纺织纱线Y。第二引导部件79是安装在纱线蓄留罗拉51的下游侧(这里,为纱线处理组件80的组件框架81上)的板材。通过第二引导部件79向上蜡装置11的规定位置引导纺织纱线Y,并通过旋转的纱线钩挂部件61限制摆动的纺织纱线Y的轨道,从而使第二引导部件79的下游侧的纺织纱线Y的移动稳定。
下面,说明上述纱线蓄留装置50的动作。在纺纱单元2中,在进行生成纺织纱线Y并向卷装P卷绕的通常动作的情况下,电动马达55使纱线蓄留罗拉51以大致一定的旋转速度驱动。由此,纱线钩挂部件61与纱线蓄留罗拉51一体旋转,锭翼63钩挂纺织纱线Y。在钩挂了纺织纱线Y的状态下旋转的纱线钩挂部件61将纺织纱线Y卷绕在旋转的纱线蓄留罗拉51上。
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卷绕纺织纱线Y后,单元控制器10基于从下限侧纱线蓄留量传感器56发送的下限蓄留量检测信号及从上限侧纱线蓄留量传感器57发送的上限蓄留量检测信号,控制纺纱单元2的动作,使得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的纺织纱线Y的蓄留量为下限量以上且为上限量以下。当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的纺织纱线Y的蓄留量为下限量以上时,纱线蓄留罗拉51的纱线蓄留部52和纺织纱线Y的接触面积增大,在纱线蓄留部52和纺织纱线Y之间几乎不发生打滑等。因此,纱线蓄留装置50通过纱线蓄留罗拉51的旋转而能够从纺纱装置7稳定(即,以大致一定品质且大致一定速度)地引出纺织纱线Y。
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卷绕有纺织纱线Y的状态下,若卷绕装置12侧的纺织纱线Y的张力增高,则使纱线钩挂部件61相对于纱线蓄留罗拉51进行相对旋转的力(即,使纱线钩挂部件61的旋转停止的力)作用在锭翼63上。由此,在纱线钩挂部件61上产生的转矩成为规定值以上后,纱线钩挂部件61相对于纱线蓄留罗拉51相对旋转。其结果为,纺织纱线Y从纱线蓄留罗拉51退绕。在卷绕装置12侧的纺织纱线Y的张力降低且纱线钩挂部件61上产生的转矩小于规定值时,纱线钩挂部件61与纱线蓄留罗拉51一体旋转。其结果为,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卷绕纺织纱线Y。这样,纱线蓄留装置50能够对卷绕装置12侧的纺织纱线Y的张力进行调节从而防止卷绕装置12侧的纺织纱线Y的张力变动向纺纱装置7侧传递。
下面,对纱疵检测时的纺纱单元2的动作进行说明。在纺纱单元2中,在进行生成纺织纱线Y并向卷装P卷绕的通常动作时,若清纱器8检测出纱疵,则清纱器8将纱疵检测信号向单元控制器10发送。单元控制器10接收到纱疵检测信号后,立即使牵伸装置6以及纺纱装置7等的动作停止。由此,不再对纤维束F进行加捻,纺织纱线Y在纺纱装置7侧被切断。
即使纺织纱线Y在纺纱装置7侧被切断,单元控制器10也使基于纱线蓄留罗拉51的旋转及卷绕装置12进行的卷绕继续。因此,如图4所示,被切断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并在纺织纱线Y从纱线蓄留罗拉51向卷绕装置12侧退绕的期间,在纱线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侧摆动。此时,摆动的纱线端向纱线蓄留部52的前端部52b侧的移动被限制部件71的第一限制部72限制,同时该摆动的纱线端受到吸引口66a产生的吸引流的作用。因此,纺织纱线Y顺畅地从纱线蓄留罗拉51向卷绕装置12侧退绕,且在纺织纱线退绕的期间,上游侧的纱线端的纤维屑几乎没有飞散地被吸引机构65除去。
卷绕装置12在直到被切断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卷绕于卷装P上后,单元控制器10将表示纺织纱线Y被切断的纺纱单元2的控制信号向接纱台车3发送。由此,接纱台车3移动到该纺纱单元2之前并开始接纱动作。
首先,如图5所示,吸嘴28转动到卷装P的表面附近并产生吸引流,同时卷绕装置12使卷装P反向旋转。由此,吸嘴28从卷装P的表面引出并捕捉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接下来,如图6所示,吸嘴28转动到原先的位置(待机位置)而将卷绕装置12侧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引导至捻接器26。卷绕装置12使卷装P的旋转停止。
如图5所示,吸管27转动到纺纱装置7的下游侧并产生吸引流。此时,单元控制器10使牵伸装置6以及纺纱装置7等的动作再次开始,所以,吸管27对所生成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进行捕捉。接下来,如图6所示,吸管27转动到原来的位置(待机位置)从而将纺纱装置7侧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引导至捻接器26。
在卷绕装置12侧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及纺纱装置7侧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被引导至捻接器26后,在纱线蓄留装置50中,纱线钩挂部件61钩挂纺纱装置7侧的纺织纱线Y,向一体旋转的纱线蓄留罗拉51上卷绕纺织纱线Y。由此,即使基于卷绕装置12进行的卷绕停止,从纺纱装置7送出的纺织纱线Y也几乎不会发生松弛。这样,纱线蓄留装置50在基于接纱台车3进行接纱动作时等能够使从纺纱装置7送出的纺织纱线Y滞留从而防止纺织纱线Y发生松弛。
在卷绕于纱线蓄留罗拉51上的纺织纱线Y的蓄留量达到下限量后,在纱线蓄留罗拉51的纱线蓄留部52和纺织纱线Y之间几乎不会再发生打滑等。其结果为,纺织纱线Y从纺纱装置7被稳定地(即,以大致一定品质且大致一定速度)引出。单元控制器10使纱线脱离部件64从下降位置移动到上升位置,从而纱线脱离部件64使纺织纱线Y从纱线钩挂部件61脱离。
这样一来,当在纱线蓄留罗拉51旋转的状态下使纺织纱线Y从纱线钩挂部件61脱离后,阻止纺织纱线Y从纱线蓄留罗拉51退绕的阻力几乎消失。由此,在纺织纱线Y的蓄留量达到下限量前,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的纺织纱线Y(即品质不稳定的纺织纱线Y)通过吸管27从纱线蓄留罗拉51退绕并被吸管27吸入。在纺织纱线Y被吸管27吸入的期间,纺织纱线Y从纺纱装置7稳定地被引出并被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其结果为,纺织纱线Y的蓄留量维持下限量以上。
在通过吸管27除去品质不稳定的纺织纱线Y后,单元控制器10使纱线脱离部件64从上升位置向下降位置移动。由此,纺纱装置7侧的纺织纱线Y钩挂在纱线钩挂部件61上,纺织纱线Y不再从纱线蓄留罗拉51向下游侧退绕。捻接器26对卷绕装置12侧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和纺纱装置7侧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进行接纱。此时,在捻接器26中,被切断的所不需要的纱线端通过吸管27及吸嘴28被除去。在通过捻接器26进行的接纱结束后,单元控制器10使基于卷绕装置12进行的卷绕再次开始。
下面,对纱线断线时的纺纱单元2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纺纱单元2中,在进行生成纺织纱线Y并向卷装P卷绕的通常动作时,若在纱线蓄留装置50的下游侧发生纺织纱线Y的断纱,则通过设在纱线蓄留装置50的下游侧的纱线移动传感器(省略图示)无法检测到纺织纱线Y。由此,单元控制器10判断成在纱线蓄留装置50和卷绕装置12之间发生了纱线断线,并立即停止牵伸装置6以及纺纱装置7等的动作。由此,不再对纤维束F进行加捻,纺织纱线Y在纺纱装置7侧也被切断。
即使纺织纱线Y在纺纱装置7侧被切断,单元控制器10也使纱线蓄留罗拉51的旋转及基于卷绕装置12进行的卷绕继续。因此,被切断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被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并在纱线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侧摆动。此时,该纱线端向纱线蓄留部52的前端部52b侧的移动被限制部件71的第一限制部72限制,同时该纱线端受到吸引口66a中产生的吸引流的作用。因此,上游侧的纱线端的纤维屑几乎不飞散地被吸引机构65除去。
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的纺织纱线Y由于在下游侧也断开,所以,不会从纱线蓄留罗拉51向下游侧退绕。因此,单元控制器10使纱线蓄留罗拉51的正向旋转(通常的旋转方向)停止,并使纱线蓄留罗拉51反向旋转。此时,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的纺织纱线Y的上游侧的纱线端向纱线蓄留部52的前端部52b侧的移动被限制部件71的第二限制部73限制。因此,如图8所示,上游侧的纱线端被吸引机构65的吸引口66a可靠地捕捉。而且,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的纺织纱线Y的下游侧的纱线端向纱线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侧的移动被限制部件71的第三限制部74限制。因此,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的纺织纱线Y从纱线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侧顺畅地被退绕,并被吸引机构65吸入。
当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的纺织纱线Y被吸引机构65除去后,单元控制器10使纱线蓄留罗拉51的反向旋转停止,并使纱线蓄留罗拉51正向旋转。单元控制器10将表示纺织纱线Y发生了断纱的纺纱单元2的控制信号向接纱台车3发送。由此,接纱台车3移动到该纺纱单元2之前,并如上述那样执行接纱动作。
接下来,对纱线蓄留装置50的纱线蓄留罗拉51的构成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如图9所示,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中,从纱线蓄留部52的卷绕开始侧的基端部52a向上游侧末端扩大的基端侧锥部53以如下方式构成。
即,基端侧锥部53具有第一锥部58和第二锥部59。第一锥部58从纱线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向纺纱装置7侧(即,沿与纱线蓄留罗拉51的旋转中心线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向纺织纱线Y的导入侧)以第一倾斜角度θ1扩开。第二锥部59从第一锥部58向纺纱装置7侧以比第一倾斜角度θ1小的第二倾斜角度θ2扩开。纱线蓄留部52的表面和第一锥部58的表面连续地连接。第一锥部58的表面和第二锥部59的表面连续地连接。第一倾斜角度θ1为例如40度到80度,更优选为50度到70度。第二倾斜角度θ2为例如10度到35度,更优选为15度到30度。
第一倾斜角度θ1是指,包含纱线蓄留罗拉51的旋转中心线在内的平面与第一锥部58的表面的交线(可以为直线也可以为曲线)的倾斜度的平均值。第二倾斜角度θ2是指,包含纱线蓄留罗拉51的旋转中心线在内的平面与第二锥部59的表面的交线(可以为直线也可以为曲线)的倾斜度的平均值。
第二锥部59具有以下功能:接受被导入到纱线蓄留罗拉51的纺织纱线Y的功能;及在纺织纱线Y于纺纱装置7侧被切断的情况下抑制在纱线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侧摆动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乱动而向纱线蓄留部52的前端部52b侧运动的功能。第一锥部58具有将第二锥部59接收到的纺织纱线Y向纱线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引导的功能。吸引机构65的吸引口66a以至少与第二锥部59(这里,为基端侧锥部53及纱线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相对的方式配置。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纱线蓄留装置50中,第二锥部59接收被导入到纱线蓄留罗拉51的纺织纱线Y,第一锥部58将第二锥部59所接收到的纺织纱线Y向纱线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引导。由于第二锥部59具有比第一倾斜角度θ1小的第二倾斜角度θ2,所以,基于第二锥部59对纺织纱线Y的接收稳定。由于第一锥部58具有比第二倾斜角度θ2大的第一倾斜角度θ1,所以,基于第一锥部58对纺织纱线Y的引导稳定。因此,能够将纺织纱线Y整齐地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而且,当纺织纱线Y在纺纱装置7侧被切断的情况下,第二锥部59抑制在纱线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侧摆动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向纱线蓄留部52的前端部52b侧移动。由于第二锥部59具有比第一倾斜角度θ1小的第二倾斜角度θ2,所以,基于第二锥部59对纱线端移动的抑制是可靠的。因此,在纺织纱线Y被切断的情况下能够控制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的移动。根据以上说明,通过纱线蓄留装置50,能够将纺织纱线Y整齐地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并且,在纺织纱线Y被切断的情况下能够控制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的移动。
吸引机构65的吸引口66a以与第二锥部59相对的方式配置。由此,当纺织纱线Y在纺纱装置7侧被切断的情况下,在通过第二锥部59限制了在纱线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侧摆动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向纱线蓄留部52的前端部52b侧移动的状态下,该摆动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充分受到吸引流的作用。因此,能够可靠地除去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的纤维屑。
相对于纱线蓄留罗拉51在纺纱装置7侧设有限制功能部77,在纺织纱线Y于纺纱装置7侧被切断的情况下,该限制功能部77抑制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越过纱线蓄留罗拉51向纱线钩挂部件61侧移动。由此,在纺织纱线Y的张力大的状态下,在因堵塞等某些理由导致纺织纱线Y在纺纱装置7侧被切断的情况下,能够限制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越过纱线蓄留罗拉51向纱线钩挂部件61侧移动,并防止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缠绕在纱线钩挂部件61上。
纺纱单元2具有纱线蓄留装置50从而能够将纺织纱线Y整齐地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并且,能够在纺织纱线Y被切断的情况下控制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的移动。因此,通过纺纱单元2,在纺织纱线Y的卷绕时以及纺织纱线Y的切断时等均能够实现顺畅的动作。
纺纱单元2在纱线蓄留装置50和卷绕装置12之间,具有对被切断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彼此进行接纱的捻接器2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捻接器26被多个纺纱单元2共有)。在纺纱单元2中,由于通过纱线蓄留装置50使得纺织纱线Y切断时的动作顺畅,所以,能够高效且可靠地对切断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彼此进行接纱。
供给纺织纱线Y的喂纱装置由牵伸装置6及纺纱装置7构成。纺纱装置7是通过旋转气流对纤维束F进行加捻而生成纺织纱线Y的空气纺纱装置。由此,能够高效地供给高品质的纺织纱线Y。
纺纱机1由于具有在纺织纱线Y卷绕时以及纺织纱线Y切断时等能够实现顺畅的动作的纺纱单元2,所以,能够高效地生成高品质的卷装P。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纺纱机1及纺纱单元2中,供给纺织纱线的喂纱装置由牵伸装置6及纺纱装置7构成。在本发明的纺纱机及纺纱单元中,只要以从卷绕有纺织纱线的纱管供给纺织纱线的方式构成的喂纱装置等能够供给纺织纱线,则还可以适用其他的喂纱装置。
在纺纱装置为空气纺纱装置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纤维束的捻转向纺纱装置的上游侧传递,纺纱装置还可以具有被纤维引导部保持并向纺纱室内突出地配置的针。代替这样的针,纺纱装置也可以通过纤维引导部的下游侧端部来防止纤维束的捻转向纺纱装置的上游侧传递。而且,纺纱装置还可以具有彼此向相反方向进行加捻的一对空气喷嘴。
在纺纱机1及纺纱单元2中,纱线蓄留装置50具有从纺纱装置7引出纺织纱线Y的功能。在本发明的纺纱机及纺纱单元中,也可以通过输出罗拉和握持罗拉从供给纺织纱线的喂纱装置引出纺织纱线。
在纺纱机1及纺纱单元2中,纱疵检测时纺织纱线Y的切断通过停止纺纱装置7中的旋转流来实施。在本发明的纺纱机及纺纱单元中,纱疵检测时纺织纱线的切断也可以通过刀具来实施。
在纺纱机1及纺纱单元2中,以由上侧供给的纺织纱线Y在下侧卷绕的方式配置各装置。在本发明的纺纱机及纺纱单元中,还可以以由下侧供给的纺织纱线在上侧卷绕的方式配置各装置。
在纺纱机1及纺纱单元2中,牵伸装置6的下罗拉以及横动装置23的横动机构通过来自原动机箱5的动力(即,多个纺纱单元2共用)而被驱动。在本发明的纺纱机及纺纱单元中,纺纱单元的各部分(例如,牵伸装置、纺纱装置、卷绕装置等)也可以按纺纱单元2独立地被驱动。
在纺织纱线Y的移动方向,张力传感器9可以配置在清纱器8的上游侧。单元控制器10可以不按每个纺纱单元2设置,而按每多个纺纱单元2设置。上蜡装置11、张力传感器9及清纱器8也可以不设置在纺纱单元2中。卷绕装置12可以不由按每个纺纱单元2设置的驱动马达来驱动,而由按每多个纺纱单元2共用地设置的驱动源驱动。该情况下,在使卷装P反向旋转时,以卷装P从卷绕卷筒22离开的方式,摇架臂21通过气缸(省略图示)而移动,通过设在接纱台车3上的反向旋转用罗拉(省略图示)来使卷装P反向旋转。另外,可以不设置纱线处理组件80,而使清纱器8、张力传感器9、纱线蓄留装置50及上蜡装置11分别通过框架13直接或间接地被支承。

Claims (10)

1.一种纺纱单元,具有:
纱线蓄留装置;
对向所述纱线蓄留装置导入的纺织纱线进行供给的喂纱装置;
将从所述纱线蓄留装置导出的所述纺织纱线卷绕在卷装上的卷绕装置,
所述纱线蓄留装置用于在所述喂纱装置和所述卷绕装置之间对所述纺织纱线进行蓄留,
所述纱线蓄留装置具有卷绕所述纺织纱线的纱线蓄留罗拉,
所述纱线蓄留罗拉具有卷绕所述纺织纱线的纱线蓄留部,
所述纺纱单元的特征在于,
所述纱线蓄留罗拉还具有:
从所述纱线蓄留部的卷绕开始侧的基端部向所述喂纱装置侧以第一倾斜角度扩开的第一锥部;
从所述第一锥部向所述喂纱装置侧以比所述第一倾斜角度小的第二倾斜角度扩开的第二锥部,
所述第二锥部具有以下功能:接收向所述纱线蓄留罗拉导入的所述纺织纱线的功能;及在所述纺织纱线于所述喂纱装置侧被切断的情况下抑制在所述基端部侧摆动的所述纺织纱线的纱线端向所述纱线蓄留部的前端部侧移动的功能,
所述第一锥部具有将所述第二锥部接收到的所述纺织纱线向所述基端部引导的功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蓄留装置还具有吸引机构,该吸引机构使至少与所述第二锥部相对配置的吸引口产生吸引气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纱线蓄留装置还具有:
纱线钩挂部件,其相对于所述纱线蓄留罗拉设置在所述卷绕装置侧,钩挂所述纺织纱线并向所述纱线蓄留罗拉卷绕;
限制功能部,其相对于所述纱线蓄留罗拉设置在所述喂纱装置侧,在所述纺织纱线于所述喂纱装置侧被切断的情况下限制所述纺织纱线的纱线端越过所述纱线蓄留罗拉向所述纱线钩挂部件侧移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纱线蓄留装置还具有:
纱线钩挂部件,其相对于所述纱线蓄留罗拉设置在所述卷绕装置侧,钩挂所述纺织纱线并向所述纱线蓄留罗拉卷绕;
限制功能部,其相对于所述纱线蓄留罗拉设置在所述喂纱装置侧,在所述纺织纱线于所述喂纱装置侧被切断的情况下限制所述纺织纱线的纱线端越过所述纱线蓄留罗拉向所述纱线钩挂部件侧移动。
5.如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在所述纱线蓄留装置和所述卷绕装置之间对被切断的所述纺织纱线的纱线端彼此进行接纱的接纱装置。
6.如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喂纱装置具有:
对纤维束进行牵伸的牵伸装置;
对所述纤维束进行加捻从而生成所述纺织纱线的纺纱装置。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喂纱装置具有:
对纤维束进行牵伸的牵伸装置;
对所述纤维束进行加捻从而生成所述纺织纱线的纺纱装置。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纺纱装置是通过旋转气流对所述纤维束进行加捻从而生成所述纺织纱线的空气纺纱装置。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纺纱装置是通过旋转气流对所述纤维束进行加捻从而生成所述纺织纱线的空气纺纱装置。
10.一种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具有多个权利要求1~9的任一项所述的纺纱单元。
CN201210245407.1A 2011-09-20 2012-07-11 纱线蓄留装置、纺纱单元及纺纱机 Active CN1030149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05330 2011-09-20
JP2011205330A JP2013067447A (ja) 2011-09-20 2011-09-20 糸貯留装置、紡績ユニット及び紡績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14957A CN103014957A (zh) 2013-04-03
CN103014957B true CN103014957B (zh) 2016-11-02

Family

ID=469634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45407.1A Active CN103014957B (zh) 2011-09-20 2012-07-11 纱线蓄留装置、纺纱单元及纺纱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573019B1 (zh)
JP (1) JP2013067447A (zh)
CN (1) CN10301495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49932A (ja) * 2011-08-31 2013-03-14 Murata Mach Ltd 紡績機
CN103225142A (zh) * 2013-04-09 2013-07-31 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预加捻细纱机
JP2016023391A (ja) * 2014-07-24 2016-02-08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紡績機及び紡績方法
JP2017065898A (ja) * 2015-09-30 2017-04-06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掛け部材、糸貯留装置、及び糸巻取機
JP2017071870A (ja) * 2015-10-06 2017-04-13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ドラフト装置、紡績機及び紡績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863377A (nl) * 1978-01-27 1978-05-16 Textielmachf Gilbos N V Inrichting voor het gelijktijdig opwikkelen van meerdere garenbobijnen van een verkozen hardheid.
JPS56156877U (zh) * 1980-04-24 1981-11-24
JPS56156877A (en) * 1980-05-08 1981-12-03 Fujitsu Ltd Character information generator
DE3326099C2 (de) * 1983-07-20 1985-05-23 Memminger Gmbh, 7290 Freudenstadt Fadenliefervorrichtung für Textilmaschinen
JP3166403B2 (ja) * 1993-05-24 2001-05-14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製作所 紡機における自動作業機の姿勢制御装置
JP2010076889A (ja) 2008-09-25 2010-04-08 Murata Machinery Ltd 糸弛み取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繊維機械
JP2010089908A (ja) 2008-10-08 2010-04-22 Murata Machinery Ltd 糸弛み取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繊維機械
JP2010174421A (ja) * 2009-01-30 2010-08-12 Murata Machinery Ltd 紡績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67447A (ja) 2013-04-18
EP2573019A3 (en) 2014-07-23
EP2573019A2 (en) 2013-03-27
CN103014957A (zh) 2013-04-03
EP2573019B1 (en) 2017-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87150B (zh) 纱线卷取机以及纱线卷取方法
JP6080153B2 (ja) 紡績機及び紡績機における糸の製造を中断する方法
CN103014939B (zh) 纺纱单元以及纺纱装置
CN103010849B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CN103010843B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CN103014957B (zh) 纱线蓄留装置、纺纱单元及纺纱机
CN101994174B (zh) 纺纱机械
JP5287992B2 (ja) 糸巻取装置
CN103014961B (zh) 纺纱单元及纺纱机
CN103010848A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CN103010823B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CN101469468A (zh) 纺纱机械
CN102249120B (zh) 制造管纱的方法
CN105256417B (zh) 纺纱机械以及纺纱方法
JP2013067885A (ja) 空気紡績装置、紡績ユニット、紡績機及び空気紡績方法
CN105297197B (zh) 纺织机及纺织方法
CN106567170A (zh) 纺织机以及控制装置
CN103014937B (zh) 纺纱单元、纺纱机及纱线处理模块
CN103014934B (zh) 纺纱单元及纺纱机
CN105645178A (zh) 纱线卷取机
CN106241495B (zh) 纱线卷取机以及纺纱机械
CN103526349B (zh) 纱线蓄留装置、纺织单元及纺织机
CN104828646B (zh) 落纱装置以及具备该落纱装置的纱线卷取机
JP2017071865A (ja) 紡績機
CN104555573B (zh) 卷取装置以及具备该卷取装置的纱线卷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