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09267A - 车辆用车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车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09267A
CN105209267A CN201480027200.4A CN201480027200A CN105209267A CN 105209267 A CN105209267 A CN 105209267A CN 201480027200 A CN201480027200 A CN 201480027200A CN 105209267 A CN105209267 A CN 1052092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accessory air
longitudinal wall
edge
space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2720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09267B (zh
Inventor
石井克史
石塚笃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2092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092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092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092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9/00Tyre parts or construc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C19/002Noise damping elements provided in the tyre structure or attached thereto, e.g. in the tyre interi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1/00Rims
    • B60B21/02Rims characterised by transverse section
    • B60B21/026Rims characterised by transverse section the shape of rim wel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1/00Rims
    • B60B21/12Appurtenances, e.g. lining ba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900/00Purpose of invention
    • B60B2900/10Reduction of
    • B60B2900/133Noise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KSOUND-PRODUCING DEVICES;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ACOUST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K11/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transmitting, conducting or directing sound in 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6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72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using resonance effe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用车轮的特征在于,具备副气室构件(10),所述副气室构件(10)具有:主体部(13),其嵌入第一纵壁面(16a)与第二纵壁面(16b)之间;第一缘部(14a),其从主体部(13)朝向第一纵壁面(16a)延伸;第二缘部(14b),其从主体部(13)朝向第二纵壁面(16b)延伸出;以及突出部(26),其从第一缘部(14a)向车轮径向(Z)突出而卡止于第一纵壁面(16a)。

Description

车辆用车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车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使轮胎空气室内的气柱共鸣引起的道路噪声降低的车轮,已知有本申请的申请人已经公开的、在轮胎空气室内将作为亥姆霍兹共鸣器而发挥功能的副气室构件固定在凹下部的外周面上的车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该车轮具备:第一纵壁面,其在凹下部的外周面上立起设置的纵壁上,以沿所述外周面的周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以及第二纵壁面,其以沿周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凹下部的一方的立起部上,且在所述外周面的宽度方向上与第一纵壁面对置。另外,在第一纵壁面和第二纵壁面上分别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槽部,副气室构件嵌入第一纵壁面与第二纵壁面之间。
另外,副气室构件具备树脂制的主体部,其由副气室和使该副气室与轮胎空气室连通的连通孔构成。另外,副气室构件具备第一缘部,其形成为从主体部朝向所述第一纵壁面延伸出且沿所述周向延伸,并卡止于所述第一纵壁面的槽部。另外,副气室构件具备第二缘部,其形成为从主体部朝向所述第二纵壁面延伸出且沿所述周向延伸,并卡止于所述第二纵壁面的槽部。
另外,副气室构件具备所谓的作为止转件的突出部,其从缘部向车轮宽度方向突出而卡止于所述纵壁面,来限制副气室构件向车轮周向的移动。
这样的车辆用车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副气室构件大多通过规定的推杆(按压装置)而固定在凹下部上。
接下来参照的图11(a)是说明将现有的车辆用车轮的副气室构件110向凹下部11c安装的安装方法的立体图。
如图11(a)所示,在现有的副气室构件110的安装方法中,以使副气室构件110的缘部114a接近凹下部11c的方式使副气室构件110倾斜,来使在缘部114a侧设置的突出部118嵌入凹下部11c的切口部115a。此时,突出部118附近的缘部114a的一部分嵌入第一纵壁面116a的未图示的槽部。
接下来,通过将推杆60压抵于副气室构件110的缘部114b侧,从而缘部114a整体嵌入第一纵壁面116a的所述槽部,并且缘部114b整体嵌入第二纵壁面116b的未图示的槽部。由此,副气室构件110固定在凹下部11c的第一及第二纵壁面116a、116b上。
然而,从其轻量化、制造成本的削减、在内侧形成的副气室的气密性确保等观点出发,现有的车辆用车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副气室构件优选为树脂制的吹塑成形件。
但是,吹塑成形的副气室构件在将成形部分与不需要的树脂部分分开的剪切部的切割工序中,在成型部分残留所谓的剪切飞边。
尤其是在缘部114a、114b的前端残留的剪切飞边在图11(a)所示的安装过程中与第一及第二纵壁面116a、116b摩擦而成为线状,从缘部114a、114b脱离。然后,若脱离后的线状的剪切飞边夹入轮胎的胎圈与车轮的沿口座面之间,则可能会成为轮胎空气压的慢泄漏(slowleak)的原因。另外,若脱离后的剪切飞边进入管体118内,则还可能使消声性能劣化。
因此,吹塑成形的副气室构件在产品化时,优选对其缘部114a、114b进行整形。
图11(b)是表示整形后的缘部114a的前端部的示意图,是从车轮周向X观察图11(a)的缘部114a而得到的示意图。在图11(b)中,符号125a是构成副气室构件110的上板,符号125b是底板。
如图11(b)所示,缘部114a的前端部在其整形时,将包含剪切飞边117的前端部的一部分以切断线115为界进行切离。通过该整形,在缘部114a的前端部形成没有剪切飞边117的、相对于纵壁面116a的抵接面。
即,脱离后的线状的剪切飞边117引起的轮胎空气压的慢泄漏得到可靠地避免。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551422号公报(图9(b)等)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现有的车辆用车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副气室构件110如上述那样,突出部118从缘部114a向车轮宽度方向突出,因此如以下说明的那样,缘部114a的整形工序变得繁杂。
图11(c)是对现有的副气室构件110的缘部114a、114b的整形工序的说明图。
如图11(c)所示,对缘部114b的整形工序例如能够通过朝向箭头115a的方向一口气进行的一次工序来切断剪切飞边117(参照图11(b))。
与此相对,对缘部114a的整形工序需要在隔着突出部118来进行箭头115b所示的一次工序之后,接着进行箭头115c所示的二次工序。即,在现有的车辆用车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中,存在如下课题:为了对具有突出部118的缘部114a进行整形,若不至少进行两次工序,则无法将剪切飞边117(参照图11(b))全部除去。而且,实施该整形工序的整形装置需要进行箭头115a所示的整形工序和分为箭头115b及箭头115c这两个阶段的整形工序,因此还存在整形装置自身的结构复杂化的课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能够简化缘部的整形工序及缘部的整形装置的结构的副气室构件的车辆用车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为车辆用车轮,其在轮胎空气室内且在凹下部的外周面上具有作为亥姆霍兹共鸣器的副气室构件,所述车辆用车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纵壁面,其以沿着所述外周面的周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纵壁上,所述纵壁立起设置在所述凹下部的所述外周面上;以及第二纵壁面,其以沿着所述周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凹下部的一侧的立起部上,且在所述外周面的宽度方向上与第一纵壁面对置,其中,在第一纵壁面和第二纵壁面上分别形成有沿着所述周向延伸的槽部,所述副气室构件嵌入第一纵壁面与第二纵壁面之间,且具备:树脂制的主体部,其由副气室和使所述副气室与所述轮胎空气室连通的连通孔构成;第一缘部,其形成为从所述主体部朝向第一纵壁面延伸出且沿着所述周向延伸,并卡止于第一纵壁面的所述槽部;第二缘部,其形成为从所述主体部朝向第二纵壁面延伸出且沿着所述周向延伸,并卡止于第二纵壁面的所述槽部;以及突出部,其在第一缘部及第二缘部中的一方或两方上从该缘部向车轮径向突出而卡止于所述纵壁面,来限制所述副气室构件向所述周向的移动,所述突出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部与形成有该突出部的所述缘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部位于同一位置,或者所述突出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部与所述缘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部相比位于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
根据该车辆用车轮,突出部与缘部位于同一位置,或者突出部位于比缘部靠内侧的位置,因此在进行用于除去形成有突出部的缘部的剪切飞边的整形时,也能够与未形成有突出部的缘部同样,从缘部的周向的一端到另一端一口气地进行整形。即,根据该车辆用车轮,能够不与在副气室构件的缘部上形成的作为止转件的突出部发生干涉地实施缘部的整形工序。
在该车辆用车轮中,也可以隔着车轮旋转中心而将一对副气室构件以相互对置的方式配置。
根据这样的车辆用车轮,使由一对副气室构件中的一方产生的车轮不平衡(静平衡)通过由另一方产生的车轮不平衡(静平衡)来抵消,因此在车轮平衡修正时不需要用于与副气室构件对置的平衡重。
在该车辆用车轮中,也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所述连通孔形成在管体的内侧,所述管体向所述副气室构件的车轮宽度方向的一侧的侧缘偏靠而配置,所述管体在所述副气室构件的车轮周向的端部沿着车轮周向延伸。
在这样的车辆用车轮中,以向缘部侧偏靠的方式设置管体,该缘部卡止于第一纵壁面及第二纵壁面而由上述的纵壁面强力地限制。由此,与在主体部的车轮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配置有管体的车辆用车轮相比,该车辆用车轮更有效地防止在管体上施加有离心力时的副气室构件的变形。
在该车辆用车轮中,也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所述主体部由底板和上板形成,所述底板以沿着所述凹下部的所述外周面侧的方式配置,所述上板在该底板的上方以具有鼓起的方式弯曲,从而形成所述副气室,通过将所述上板与所述底板以局部地成为一体的方式接合而成的结合部,从而所述连通孔形成为在车轮宽度方向上与所述副气室隔开。
根据这样的车辆用车轮,与在主体部上另行接合管体而设置与副气室连通的连通孔的结构相比,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形成副气室和与其连通的连通孔。
在该车辆用车轮中,也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所述结合部由弯折板体形成。
根据这样的车辆用车轮,能够提高结合部的刚性,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施加有离心力时的副气室构件的变形。
在该车辆用车轮中,也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所述副气室构件的两个亥姆霍兹共鸣器彼此在车轮周向上以分隔壁为界而形成为一体,所述连通孔形成在管体的内侧,所述管体分别形成在所述副气室构件的车轮周向的两端部。
根据这样的车辆用车轮,能够由一个副气室构件形成两个亥姆霍兹共鸣器,因此车辆用车轮自身的结构得到简化。另外,根据该车辆用车轮,能够由一个副气室构件形成两个亥姆霍兹共鸣器,因此与由两个副气室构件形成两个亥姆霍兹共鸣器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用于去除缘部的剪切飞边的整形工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具备能够简化缘部的整形工序及缘部的整形装置的结构的副气室构件的车辆用车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轮的立体图。
图2是副气室构件的整体立体图。
图3中,(a)是从图2的凸侧观察到的副气室构件的俯视图,(b)是从图2的凹侧观察到的副气室构件的仰视图。
图4是表示通过图3的IV-IV线剖开的副气室构件的立体图。
图5是图3的V-V剖视图。
图6是图1的VI-VI剖视图,是包含图3的副气室构件的VI-VI截面的图。
图7中,(a)是副气室构件的突出部附近、及在凹下部的纵壁上形成的切口部附近的局部放大立体图,(b)是表示嵌入切口部的突出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8中,(a)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轮中将副气室构件配置在凹下部上的情况的示意图,(b)是表示在另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轮中将副气室构件配置在凹下部上的情况的示意图。
图9中,(a)及(b)是说明副气室构件相对于轮辋的凹下部的安装方法的工序说明图。
图10中,(a)是另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轮中的副气室构件的突出部附近、及在凹下部的纵壁上形成的切口部附近的局部放大立体图,(b)是表示嵌入切口部的突出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c)是表示嵌入切口部的突出部的主视图。
图11中,(a)是说明将现有的车辆用车轮的副气室构件向凹下部安装的安装方法的立体图,(b)是表示整形后的缘部的前端部的示意图,(c)是对现有的副气室构件的缘部的整形工序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车辆用车轮在凹下部的外周面上具有使轮胎空气室内的气柱共鸣引起的道路噪声消声的副气室构件(亥姆霍兹共鸣器)。
以下,在对车辆用车轮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之后,对副气室构件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轮100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车辆用车轮100具备轮辋11和用于将该轮辋11与轮毂(省略图示)连结的轮盘12。
轮辋11在图1所示的车轮宽度方向Y的两端部上形成的轮胎的沿口座面部(省略图示)彼此之间,具有朝向车轮径向的内侧(旋转中心侧)凹陷的凹下部11c。
凹下部11c在将未图示的轮胎向轮辋11组装的轮辋组装时,为了供轮胎的胎圈部(省略图示)落入而设置。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凹下部11c形成为在整个车轮宽度方向Y上大致同径的圆筒形状。
在图1中,符号11d是凹下部11c的外周面。符号18是形成有后述的连通孔20(参照图2)的管体,符号15是以沿着轮辋11的周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在凹下部11c的外周面11d上的环状的纵壁。此外,副气室构件10如后述那样卡止于纵壁15。符号15a是副气室构件10卡止于纵壁15时供副气室构件10的突出部26嵌入的纵壁15的切口部。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符号X是车轮周向。
接下来,对副气室构件10进行说明。
图2是副气室构件10的整体立体图。
如图2所示,副气室构件10是在一个方向上长的构件,具备:在内侧具有后述的副气室SC(参照图4)的中空的主体部13;以及缘部14a、14b。
需要说明的是,缘部14a相当于技术方案中的“第一缘部”,缘部14b相当于技术方案中的“第二缘部”。
副气室构件10在长度方向上弯曲,在安装于凹下部11c(参照图1)的外周面11d(参照图1)时,沿着车轮周向X。符号18是构成主体部13的一部分的管体,在其内侧形成有与副气室SC(参照图4)连通的连通孔20。符号26是设置于缘部14a的后述的突出部,符号Y是车轮宽度方向。
接下来参照的图3(a)是从图2的凸侧观察到的副气室构件10的俯视图,图3(b)是从图2的凹侧观察到的副气室构件10的仰视图。
如图3(a)所示,副气室构件10在俯视下呈长的矩形。主体部13的平面形状在与管体18的形成区域(包括后面详细说明的结合部35的形成区域)对合时,呈比副气室构件10的平面形状小一圈的大致矩形。
在内侧形成有后述的副气室SC(参照图4)的主体部13、即除了管体18及结合部35之外的主体部13在图3(a)的上面观察下(俯视下)呈大致帽形状(大致凸字形状)。
而且,形成有副气室SC(参照图4)的主体部13部分由大致帽形状的帽顶部分和大致帽形状的帽檐部分构成。换言之,主要由以最大宽度沿车轮周向X延伸的全幅部分13a(与帽顶部分对应)、和在车轮宽度方向Y上与管体18并列设置且从全幅部分13a向车轮周向X鼓出的鼓出部分13b(与帽檐部分对应)构成。
如图3(a)所示,在主体部13的上表面侧(副气室构件10的凸侧),槽D1在主体部13的长度方向的中央以沿宽度方向(车轮宽度方向Y)横切主体部13的方式延伸。如后述那样,该槽D1通过使主体部13的上板25a(参照图4)向底板25b(参照图4)侧凹陷而形成。
另外,如图3(b)所示,在主体部13的下表面侧(副气室构件10的凹侧),槽D2在主体部13的长度方向的中央以在沿宽度方向(车轮宽度方向Y)横切主体部13的方式延伸。如后述那样,该槽D2通过使主体部13的底板25b(参照图4)向上板25a(参照图4)侧凹陷而形成。
此外,上述的槽D1及槽D2使上板25a与底板25b局部地结合而构成后述的分隔壁W(参照图4),该分隔壁W将主体部13的中空部分为两部分,由此在主体部13内形成后述的一对副气室SC(参照图4)。
如图3(a)所示,一对管体18分别在副气室构件10的长度方向(车轮周向X)的两端部,向副气室构件10的宽度方向(车轮宽度方向Y)的一侧的侧缘偏靠而配置。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的管体18配置为靠近两个缘部14a、14b中的一侧的缘部14b侧。
管体18沿着副气室构件10的长度方向(车轮周向X)延伸。而且,在一对管体18上形成的连通孔20(参照图3(b))分别使一对副气室SC(参照图4)独立地与外部连通。即,副气室构件10形成为如下结构:以槽D1及槽D2为界,将两个亥姆霍兹共鸣器19a、19b彼此形成为一体。
缘部14a、14b分别朝向副气室构件10的宽度方向(车轮宽度方向Y)而从主体部13延伸出。上述的缘部14a、14b将副气室构件10卡止于凹下部11c(参照图1)。关于该缘部14a、14b,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在图3(a)中,符号26是后面详细说明的突出部。符号33a是上侧结合部,在图3(b)中,符号30是胎圈,符号33b是下侧结合部。参照以下的图4及图5,对上述的上侧结合部33a、胎圈30及下侧结合部33b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通过图3的IV-IV线剖开的副气室构件10的立体图。图5是图3的V-V剖视图。
如图4及图5所示,副气室构件10的主体部13具备底板25b、与该底板25b之间形成副气室SC的上板25a。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构成上板25a及底板25b的树脂材料分别为相同的厚度,但它们的厚度也可以互不相同。
上板25a在底板25b的上方以具有鼓起的方式弯曲,由此形成副气室SC,所述底板25b以沿着凹下部11c的外周面11d侧的方式配置。
此外,如图4所示,沿车轮周向X延伸的管体18的连通孔20在车轮周向X的一端侧与副气室SC连通,在另一端侧向外部开口。
优选各副气室SC、SC的容积为50~250cc左右。通过将副气室SC的容积设定在该范围内,亥姆霍兹共鸣器19a、19b分别能够充分地发挥消声效果,且能够抑制其重量的增大而实现车辆用车轮100的轻量化。另外,对于车轮周向X的副气室构件10的长度而言,可以将轮辋11(参照图1)的周长(凹下部11c的外周面11d的周长)的二分之一的长度作为最大长度,并考虑车辆用车轮100的重量的调整、相对于凹下部11c的组装容易性来适当设定。
连通孔20使轮胎空气室MC(图6参照)与副气室SC连通,该轮胎空气室MC在凹下部11c(参照图1)上,形成在凹下部11c与未图示的轮胎之间。
连通孔20的截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是椭圆形、圆形、多边形、D字形状等中的任一种。在截面为圆形的情况下,连通孔20的直径优选为5mm以上。另外,对于圆形以外的截面形状的连通孔20而言,优选以其截面积换算为相同截面积的圆形时的直径为5mm以上。
连通孔20的长度设定为满足如下(式1)所示的求出亥姆霍兹共鸣器的共鸣振动频率的式子。
f 0 = C / 2 π × ( S / V ( L + α × S ) ) ... (式1)
f0(Hz):共鸣振动频率
C(m/s):副气室SC内部的声速(=轮胎空气室MC内部的声速)
V(m3):副气室SC的容积
L(m):连通孔20的长度
S(m2):连通孔20的开口部截面积
α:修正系数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共鸣振动频率f0与轮胎空气室MC的共鸣振动频率一致。
如图4所示,在上板25a上,在构成主体部13的部分上形成有上侧结合部33a。该上侧结合部33a以使上板25a朝向底板25b侧凹陷的方式形成,在俯视下呈圆形。如图2所示,该上侧结合部33a以沿着副气室构件10的长度方向(车轮周向X)而在主体部13的宽度方向上排列为两列的方式形成。具体而言,如图3(a)所示,在全幅部分13a上形成有两列合计为20个的上侧结合部33a,在两鼓出部分13b上分别形成有一个、合计为两个的上侧结合部33a。
如图4所示,在底板25b上,在与上侧结合部33a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下侧结合部33b。
上述的下侧结合部33b以使底板25b朝向上板25a侧凹陷的方式形成,在俯视下呈圆形。上述的下侧结合部33b的前端部与上板25a的上侧结合部33a的前端部成为一体,从而将上板25a与底板25b局部地结合。
此外,在副气室SC内相互结合的上侧结合部33a和下侧结合部33b使副气室构件10的机械强度提高,并抑制副气室SC的容积的变动而更有效地发挥后述的消声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不具有这样的上侧结合部33a及下侧结合部33b的结构。
如图4及图5所示,副气室构件10的主体部13的中空部由分隔壁W分隔为两个副气室SC。
而且,如上述那样,副气室构件10形成为如下结构:以分隔壁W为界将两个亥姆霍兹共鸣器19a、19b彼此形成为一体。
此外,如上述那样,分隔壁W通过将在上板25a侧形成的槽D1与在底板25b侧形成的槽D2相互接合而形成,本实施方式中的分隔壁W将主体部13的中空部分为两部分,从而形成一对副气室SC。
需要说明的是,分隔壁W只要能够分隔主体部13的中空部而形成两个副气室SC即可,例如,也可以不形成槽D2,仅通过槽D1来接合上板25a与底板25b而形成。另外,分隔壁W也可以不形成槽D1,仅通过槽D2来接合上板25a与底板25b而形成。
接下来,对在主体部13的鼓出部分13b与管体18之间形成的结合部35进行说明。
如图4及图5所示,结合部35通过在鼓出部分13b与管体18之间使上板25a与底板25b以局部地成为一体的方式接合而形成。
具体而言,结合部35如图5所示,在主体部13的全幅部分13a的车轮周向X的端部,使上板25a与底板25b接合成一个而形成基端35a。另外,结合部35由弯折板体构成,该弯折板体在从该基端35a朝向车轮周向X延伸出的中途形成向车轮径向Z的外侧突出的弯折部。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结合部35的基端35a和前端35b以与底板25b相同的高度(在车轮周向X的相同的弯曲面上)形成。
如图5所示,所述胎圈30(参照图3(b))通过使底板25b向上板25a侧局部地凹陷而形成。如图3(b)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胎圈30在下侧结合部33b的形成位置沿副气室构件10的宽度方向(车轮宽度方向Y)延伸。即,胎圈30通过与下侧结合部33b接合来提高底板25b(参照图5)的面刚性。
接下来,对副气室构件10相对于凹下部11c(参照图1)的安装方式进行说明。图6是图1的VI-VI剖视图,是包含图3的副气室构件10的VI-VI截面的图。
如图6所示,如上述那样,缘部14a及缘部14b以从由上板25a及底板25b形成的主体部13向车轮宽度方向Y延伸出的方式形成。而且,缘部14a从主体部13朝向第一纵壁面16a延伸出且其前端嵌入第一纵壁面16a的槽部17a。另外,缘部14b从主体部13朝向第二纵壁面16b延伸出且其前端嵌入第二纵壁面16b的槽部17b。
此外,第一纵壁面16a由纵壁15的车轮宽度方向Y的内侧(图6的纸面左侧)的侧面规定。另外,第二纵壁面16b由与第一纵壁面16a对置的凹下部11c的侧面部(立起部)11e规定。另外,槽部17a、17b沿着凹下部11c的外周面11d的周向形成而形成环状的周槽。本实施方式中的纵壁15及侧面部11e在铸造轮辋11(参照图1)时与凹下部11c成形为一体,槽部17a、17b通过分别对纵壁15及侧面部11e实施机械加工而形成。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缘部14a及缘部14b中的一侧的缘部14b的长度L2比另一侧的缘部14a的长度L1短。在此,缘部14a的长度L1与从主体部13的第一纵壁面16a侧的外端到槽部17a的底的距离相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从主体部13的外端到第一纵壁面16a的距离相等。另外,缘部14b的长度L2与从主体部13的第二纵壁面16b侧的外端到槽部17b的底的距离相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从主体部13的外端到第二纵壁面16b的距离相等。
上述的朝向第一纵壁面16a及第二纵壁面16b延伸出的缘部14a及缘部14b与弯曲的底板25b成为一体而形成向凹下部11c的外周面11d侧凸出的弯曲面。而且,上述的缘部14a、14通过适当选择其厚度、材料而具有弹簧弹性。
在图6中,符号SC是副气室,符号MC是在未图示的轮胎与凹下部11c之间形成的轮胎空气室。符号26是嵌入纵壁15的切口部15a的突出部。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突出部26的车轮宽度方向Y上的外侧的端部与形成有该突出部26的缘部14a的车轮宽度方向Y上的外侧的端部成为同一位置。
接下来参照的图7(a)是副气室构件10的突出部26附近、及在凹下部11c的纵壁15上形成的切口部15a附近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7(b)是表示嵌入切口部15a的突出部26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如图7(a)所示,突出部26由在副气室构件10的缘部14a的前端以向车轮径向Z的外侧(箭头Z的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切片(在车轮周向X上长的长方体)构成。该突出部26的车轮周向X的宽度以收纳于在纵壁15上形成的切口部15a的程度的宽度形成。
另外,如图7(b)所示,突出部26的突出高度设定为,在缘部14a的前端嵌入纵壁15的槽部17a时,突出部26能够与切口部15a的内侧上部15b抵接的高度。
由此,在副气室构件10经由缘部14a而卡止于纵壁15时,突出部26嵌入纵壁15的切口部15a,从而作为副气室构件10向车轮周向X的止转件而发挥功能。
以上那样的本实施方式的副气室构件10假定为树脂成形件。需要说明的是,在树脂制的情况下,当考虑到其轻量化、量产性的提高、制造成本的削减、副气室SC的气密性的确保等时,优选轻量且高刚性的能够吹塑成形的树脂。其中,特别优选在反复的弯曲疲劳方面也强的聚丙烯。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轮100中的副气室构件10的位置进行说明。
图8(a)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轮100中将副气室构件10配置在凹下部11c上的情况的示意图,(b)是表示在另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轮100中将副气室构件10配置在凹下部11c上的情况的示意图。
如图8(a)所示,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轮100为将两个亥姆霍兹共鸣器19a、19b彼此形成为一体的结构,亥姆霍兹共鸣器19a的连通孔20a与亥姆霍兹共鸣器19b的连通孔20b以绕车轮旋转中心Ax呈90°的角度彼此在周向上分离而设置。
符号B是平衡重,与因在凹下部11c上安装副气室构件10而产生的车轮不平衡(静平衡)抵消。
根据这样的车辆用车轮100,连通孔20a、20b彼此以绕车轮旋转中心Ax呈90°的角度相互在周向上分离而设置,由此能够防止所谓的消声不均的产生。
另外,如图8(b)所示,另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轮100中,第一副气室构件10a和第二副气室构件10b以隔着车轮旋转中心Ax而对置的方式安装在凹下部11c上。此外,第一副气室构件10a及第二副气室构件10b具有与所述副气室构件10同样的结构。
而且,第一副气室构件10a的两个亥姆霍兹共鸣器19a、19b的各连通孔20a、20b、及第二副气室构件10b的两个亥姆霍兹共鸣器19c、19d的各连通孔20c、20d以绕车轮旋转中心Ax呈90°的角度彼此在周向上分离而设置。
根据这样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轮100,能够防止消声不均的产生,并且由第一副气室构件10a和第二副气室构件10b中的一方产生的车轮不平衡(静平衡)通过由另一方产生的车轮不平衡(静平衡)来抵消,因此在车轮平衡修正时不需要用于与副气室构件10对置的平衡重B。
接下来,对副气室构件10相对于凹下部11c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图9(a)及(b)是说明副气室构件10相对于凹下部11c的安装方法的工序说明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a)及(b)所示,假定在副气室构件10相对于凹下部11c的安装中,使用在靠近槽部17a的位置将缘部14a朝向凹下部11c的外周面11d按压的推杆(按压装置)60。
作为该推杆60,例如列举有通过气缸的气压来按压缘部14a(参照图9(a)及(b))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a)及(b)中,为了作图方便,用假想线(双点划线)表示推杆60。
作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推杆60,例如,列举有具备边缘部分的板状构件,该边缘部分具有仿形于副气室构件10的长度方向(图2的车轮周向X)的曲率的圆弧形状的轮廓,但是能够适用于本发明的推杆60没有限定于此,可以适当地进行设计变更。
在该安装方法中,如图9(a)所示,首先使副气室构件10倾斜,从而使长度短的缘部14b局部地嵌入槽部17b。
然后,在图9(a)中,使由假想线表示的推杆60与长度长的缘部14a相抵。符号11d是凹下部11c的外周面。
接下来,如图9(b)所示,当推杆60将缘部14a朝向凹下部11c的外周面11d按压时,副气室构件10随着相对于凹下部11c的外周面11d的倾斜角变小,而缘部14a逐渐嵌入槽部17b。
此时,具有弹簧弹性的长度长的缘部14a根据推杆60的按压力的大小而挠曲。
而且,当推杆60将缘部14a朝向凹下部11c的外周面11d按压时,如图6所示,缘部14a嵌入在第一纵壁面16a上形成的槽部17a。此时,突出部26嵌入纵壁15的切口部15a(参照图7(b))。并且,缘部14a和缘部14b完全嵌入槽部17a和槽部17b中,由此将副气室构件10安装于凹下部11c。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轮100所起到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该车辆用车轮100,如图6所示,突出部26的车轮宽度方向Y上的外侧的端部与形成有该突出部26的缘部14a的车轮宽度方向Y上的外侧的端部成为同一位置。
即,如图3(a)所示,在副气室构件10的俯视下,缘部14a的外端与突出部26的外端排列成一条直线状。由此,根据该车辆用车轮100,在进行用于除去形成有突出部26的缘部14a的剪切飞边(参照图11(b)的符号117)的整形时,也能够与未形成有突出部26的缘部14b同样,从缘部14a的车轮周向X的一端到另一端一口气地进行整形。因此,根据该车辆用车轮100,能够不与在副气室构件10的缘部14a上形成的作为止转件的突出部26发生干涉地实施缘部14a的整形工序。
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轮100,能够简化副气室构件10的缘部14a的整形工序及缘部14a的整形装置的结构。
车辆用车轮100的连通孔20形成在管体18的内侧,所述管体18向副气室构件10的车轮宽度方向Y的一侧的侧缘偏靠而配置。另外,管体18在副气室构件10的车轮周向X的端部沿着车轮周向X延伸。
在这样的车辆用车轮100中,以向缘部侧偏靠的方式设置管体18,该缘部卡止于第一纵壁面16a及第二纵壁面16b而由上述的纵壁面16a、16b强力地限制。由此,与在主体部13的车轮宽度方向Y上的中央部配置管体18的车辆用车轮相比,该车辆用车轮100更有效地防止在管体18上施加有离心力时的副气室构件10的变形。
在该车辆用车轮100中,主体部13由底板25b和上板25a形成,所述底板25b以沿着凹下部11c的外周面11d侧的方式配置,所述上板25a在该底板25b的上方以具有鼓起的方式弯曲,从而形成副气室SC。另外,通过将上板25a与底板25b以局部地成为一体的方式接合而成的结合部35,从而连通孔20形成为在车轮宽度方向Y上与副气室SC隔开。
根据这样的车辆用车轮100,与在主体部13上另行接合管体18来设置与副气室SC连通的连通孔20的结构相比,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形成副气室SC和与其连通的连通孔20。
在该车辆用车轮100中,结合部35由弯折板体形成。
根据这样的车辆用车轮100,能够提高结合部35的刚性,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施加有离心力时的副气室构件10的变形。
在该车辆用车轮100中,副气室构件10的两个亥姆霍兹共鸣器彼此在车轮周向X上以分隔壁W为界而形成为一体。另外,连通孔20形成在管体18的内侧,所述管体18分别形成在副气室构件SC的车轮周向X的两端部。
根据这样的车辆用车轮100,能够由一个副气室构件10形成两个亥姆霍兹共鸣器,因此车辆用车轮100自身的结构简化。另外,根据该车辆用车轮100,能够由一个副气室构件10形成两个亥姆霍兹共鸣器,因此与由两个副气室构件10形成两个亥姆霍兹共鸣器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用于去除缘部14a、14b的剪切飞边117的整形工序。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以各种方式来实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突出部26的外侧的端部与形成有该突出部26的缘部14a的外侧的端部成为同一位置,但如以下的图10(a)至(c)所示,本发明也能够形成为突出部26位于比缘部14a靠内侧的位置的结构。
图10(a)是另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轮100中的副气室构件10的突出部26附近、及在凹下部11c的纵壁15上形成的切口部15a附近的局部放大立体图,(b)是表示嵌入切口部15a的突出部26的局部放大立体图,(c)是表示嵌入切口部15a的突出部26的主视图。
如图10(a)所示,该副气室构件10中,突出部26的车轮宽度方向Y上的外侧的端部与形成有该突出部26的缘部14a的车轮宽度方向Y上的外侧的端部相比,位于车轮宽度方向Y的内侧。具体而言,突出部26的端部与缘部14a的端部相比以长度L3位于内侧。
通过这样的副气室构件10,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能够不与在缘部14a上形成的作为止转件的突出部26发生干涉地实施缘部14a的整形工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切口部15a(参照图7(a))以将纵壁15(参照图7(a))沿车轮宽度方向Y(参照图7(a))贯通的方式形成,但如图10(b)所示,本发明也可以形成为仅以与突出部26对应的形状在纵壁15上设置切口部15a的结构。
这样的切口部15a未将纵壁15贯通,因此如图10(b)及(c)所示,突出部26收纳于切口部15a的状态下的外观性优异。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述那样,此处的切口部15a以与突出部26(参照图10(a))对应的形状设置在纵壁15上,该突出部26以长度L3位于切口部15a的内侧,但本发明也可以形成为仅以与突出部26(参照图6)对应的形状在纵壁15上设置切口部15a的结构,所述突出部26具有与缘部14a的外侧的端部相同位置的端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将突出部26设置在长度长的缘部14a上的结构,但本发明也可以形成为在长度短的缘部14b、或缘部14a、14b这两方上设置卡止于切口部15a的突出部26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为使突出部26向车轮径向Z的外侧突出的结构,但本发明也可以形成为使突出部26向车轮径向Z的内侧突出的结构。此时,切口部15a以将纵壁15贯通的方式、或以与突出部26对应的形状设置在纵壁15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副气室构件10为使两个亥姆霍兹共鸣器19a、19b彼此形成为一体的结构,但本发明的车辆用车轮100所具有的副气室构件10也可以如图11(a)及(c)所示的现有的车辆用车轮的副气室构件110那样,仅形成有一个亥姆霍兹共鸣器。
符号说明:
10副气室构件
10a第一副气室构件
10b第二副气室构件
11c凹下部
11d外周面
13主体部
13a全幅部分
13b鼓出部分
14a缘部(第一缘部)
14b缘部(第二缘部)
15纵壁
15a切口部
16a第一纵壁面
16b第二纵壁面
17a槽部
17b槽部
18管体
19a亥姆霍兹共鸣器
19b亥姆霍兹共鸣器
19c亥姆霍兹共鸣器
19d亥姆霍兹共鸣器
20连通孔
20a连通孔
20b连通孔
20c连通孔
20d连通孔
21轮胎
21a胎圈部(轮胎胎圈部)
25a上板
25b底板
26突出部
35结合部
60推杆
100车辆用车轮
MC轮胎空气室
SC副气室
X车轮周向
Y车轮宽度方向
W分隔壁
Z车轮径向

Claims (6)

1.一种车辆用车轮,其在轮胎空气室内且在凹下部的外周面上具有作为亥姆霍兹共鸣器的副气室构件,所述车辆用车轮的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纵壁面,其以沿着所述外周面的周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纵壁上,所述纵壁立起设置在所述凹下部的所述外周面上;以及
第二纵壁面,其以沿着所述周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凹下部的一侧的立起部上,且在所述外周面的宽度方向上与第一纵壁面对置,
在第一纵壁面和第二纵壁面上分别形成有沿着所述周向延伸的槽部,
所述副气室构件嵌入第一纵壁面与第二纵壁面之间,且具备:
树脂制的主体部,其由副气室和使所述副气室与所述轮胎空气室连通的连通孔构成;
第一缘部,其形成为从所述主体部朝向第一纵壁面延伸出且沿着所述周向延伸,并卡止于第一纵壁面的所述槽部;
第二缘部,其形成为从所述主体部朝向第二纵壁面延伸出且沿着所述周向延伸,并卡止于第二纵壁面的所述槽部;以及
突出部,其在第一缘部及第二缘部中的一方或两方上从该缘部向车轮径向突出而卡止于所述纵壁面,来限制所述副气室构件向所述周向的移动,
所述突出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部与形成有该突出部的所述缘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部位于同一位置,或者所述突出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部与所述缘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部相比位于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轮,其特征在于,
隔着车轮旋转中心而将一对所述副气室构件以相互对置的方式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孔形成在管体的内侧,所述管体向所述副气室构件的车轮宽度方向的一侧的侧缘偏靠而配置,
所述管体在所述副气室构件的车轮周向的端部沿着车轮周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由底板和上板形成,
所述底板以沿着所述凹下部的所述外周面侧的方式配置,
所述上板在该底板的上方以具有鼓起的方式弯曲,从而形成所述副气室,
通过将所述上板与所述底板以局部地成为一体的方式接合而成的结合部,从而所述连通孔形成为在车轮宽度方向上与所述副气室隔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车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合部由弯折板体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气室构件的两个亥姆霍兹共鸣器彼此在车轮周向上以分隔壁为界而形成为一体,
所述连通孔形成在管体的内侧,所述管体分别形成在所述副气室构件的车轮周向的两端部。
CN201480027200.4A 2013-05-21 2014-04-14 车辆用车轮 Active CN1052092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06925 2013-05-21
JP2013106925 2013-05-21
PCT/JP2014/060581 WO2014188815A1 (ja) 2013-05-21 2014-04-14 車両用ホイ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09267A true CN105209267A (zh) 2015-12-30
CN105209267B CN105209267B (zh) 2017-05-17

Family

ID=519333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27200.4A Active CN105209267B (zh) 2013-05-21 2014-04-14 车辆用车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649892B2 (zh)
JP (1) JP6053924B2 (zh)
CN (1) CN105209267B (zh)
CA (1) CA2912660C (zh)
MX (1) MX365150B (zh)
WO (1) WO2014188815A1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35112A (zh) * 2017-11-28 2019-06-04 泰贺斯聚合物股份有限公司 轮用谐振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0626120A (zh) * 2018-06-22 2019-12-3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轮毂
CN110871646A (zh) * 2018-08-30 2020-03-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轮毂
CN111098636A (zh) * 2018-10-26 2020-05-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轮毂及其制造方法
EP3819135A1 (en) 2019-11-08 2021-05-12 Citic Dicastal Co., Ltd. Wheel with sound absorber
EP3819134A1 (en) 2019-11-08 2021-05-12 Citic Dicastal Co., Ltd. Sound absorber and wheel having same
EP4000949A1 (en) 2020-11-11 2022-05-25 Citic Dicastal Co., Ltd. Sound absorber unit and wheel with sound absorber device
EP4000948A1 (en) 2020-11-11 2022-05-25 Citic Dicastal Co., Ltd. Wheel with a sound absorbing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846774T3 (es) * 2014-06-20 2021-07-29 Qingjun Zhu Amortiguador para la reducción del ruido de las ruedas de un vehículo
DE112016001115T5 (de) 2015-03-09 2017-12-14 Honda Motor Co., Ltd. Fahrzeugrad
KR20160116741A (ko) * 2015-03-31 2016-10-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휠 공명기
US10953689B2 (en) * 2016-03-16 2021-03-23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wheel
KR101822273B1 (ko) * 2016-04-18 2018-03-0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타이어의 소음 저감 장치
KR102057100B1 (ko) 2018-05-03 2019-12-30 주식회사 대유글로벌 공명기가 형성된 차량용 휠
CN110395076A (zh) * 2019-09-03 2019-11-01 青岛森麒麟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可修补的静音轮胎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23005A (zh) * 2007-10-26 2009-05-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车轮
CN102009564A (zh) * 2009-09-08 2011-04-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车轮
JP2012045971A (ja) * 2010-08-24 2012-03-08 Nippon Plast Co Ltd 自動車用ホイール共振防止装置
JP2012051397A (ja) * 2010-08-31 2012-03-15 Honda Motor Co Ltd 副気室部材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用ホイ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46948B2 (ja) * 2006-11-10 2010-09-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ホイール
JP2008143285A (ja) 2006-12-07 2008-06-26 Asahi Tec Corp Macホイールとその製造方法
JP4551422B2 (ja) 2007-05-10 2010-09-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ホイール
JP4806374B2 (ja) 2007-05-11 2011-11-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ホイール
JP4460593B2 (ja) * 2007-09-19 2010-05-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ホイール
DE602008001297D1 (de) 2007-10-26 2010-07-01 Honda Motor Co Ltd Fahrzeugrad
JP2010052700A (ja) 2008-08-29 2010-03-11 Nippon Plast Co Ltd 車両用ホィール
JP4834711B2 (ja) * 2008-10-15 2011-12-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ホイール
JP2010095147A (ja) * 2008-10-16 2010-04-3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ホイール
DE102012007990A1 (de) 2011-10-10 2013-04-11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Felge, Fahrzeugrad sowie Fahrzeug mit einer derartigen Felge
JP5844000B2 (ja) * 2013-02-28 2016-01-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ホイール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23005A (zh) * 2007-10-26 2009-05-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车轮
CN102009564A (zh) * 2009-09-08 2011-04-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车轮
JP2012045971A (ja) * 2010-08-24 2012-03-08 Nippon Plast Co Ltd 自動車用ホイール共振防止装置
JP2012051397A (ja) * 2010-08-31 2012-03-15 Honda Motor Co Ltd 副気室部材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用ホイール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35112A (zh) * 2017-11-28 2019-06-04 泰贺斯聚合物股份有限公司 轮用谐振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0626120A (zh) * 2018-06-22 2019-12-3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轮毂
US11440345B2 (en) 2018-06-22 2022-09-13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wheel
CN110871646A (zh) * 2018-08-30 2020-03-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轮毂
CN111098636A (zh) * 2018-10-26 2020-05-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轮毂及其制造方法
EP3819135A1 (en) 2019-11-08 2021-05-12 Citic Dicastal Co., Ltd. Wheel with sound absorber
EP3819134A1 (en) 2019-11-08 2021-05-12 Citic Dicastal Co., Ltd. Sound absorber and wheel having same
US20210138849A1 (en) * 2019-11-08 2021-05-13 Citic Dicastal Co., Ltd Sound absorber and wheel having same
US11951778B2 (en) * 2019-11-08 2024-04-09 Citic Dicastal Co., Ltd Sound absorber and wheel having same
EP4000949A1 (en) 2020-11-11 2022-05-25 Citic Dicastal Co., Ltd. Sound absorber unit and wheel with sound absorber device
EP4000948A1 (en) 2020-11-11 2022-05-25 Citic Dicastal Co., Ltd. Wheel with a sound absorb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082769A1 (en) 2016-03-24
MX2015015877A (es) 2016-03-04
JPWO2014188815A1 (ja) 2017-02-23
US9649892B2 (en) 2017-05-16
JP6053924B2 (ja) 2016-12-27
WO2014188815A1 (ja) 2014-11-27
CA2912660C (en) 2017-10-24
MX365150B (es) 2019-05-24
CN105209267B (zh) 2017-05-17
CA2912660A1 (en) 2014-1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09267A (zh) 车辆用车轮
CN104175799B (zh) 车辆用车轮
CN104175792B (zh) 车辆用车轮
CN104070925B (zh) 车辆用车轮
CN104853933A (zh) 车辆用车轮
CN104981359A (zh) 车辆用车轮
CN104981360A (zh) 车辆用车轮
JP5810129B2 (ja) 車両用ホイール
CN107428198B (zh) 车辆用车轮
JP2010095147A (ja) 車両用ホイール
CN107405949A (zh) 车辆用车轮
KR101361840B1 (ko) 소음저감을 위한 자동차용 휠의 공명기 제작설치방법
JP6031425B2 (ja) 車両用ホイール
JP5719396B2 (ja) ヘルムホルツレゾネータ型消音器
JPWO2017159830A1 (ja) 車両用ホイール
JP6181241B2 (ja) 車両用ホイール
JP6259328B2 (ja) 車両用ホイール
JP5978166B2 (ja) 車両用ホイール
JP2010095138A (ja) 車両用ホイール
JP2009248849A (ja) 車両用ホイ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