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698A - 喷墨记录头的抽吸回收装置和具有这种抽吸回收装置的记录设备 - Google Patents
喷墨记录头的抽吸回收装置和具有这种抽吸回收装置的记录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1698A CN1051698A CN90108234A CN90108234A CN1051698A CN 1051698 A CN1051698 A CN 1051698A CN 90108234 A CN90108234 A CN 90108234A CN 90108234 A CN90108234 A CN 90108234A CN 1051698 A CN1051698 A CN 105169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land
- guide rail
- retracting device
- transfer valve
- air transf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10000004907 gland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5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12858 resili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976 i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0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5060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RTZKZFJDLAIYFH-UHFFFAOYSA-N Diethyl ether Chemical compound CCOCC RTZKZFJDLAIYF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IXSZQYVWNJNRAL-UHFFFAOYSA-N etoxazole Chemical compound CCOC1=CC(C(C)(C)C)=CC=C1C1N=C(C=2C(=CC=CC=2F)F)OC1 IXSZQYVWNJNRA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JEIPFZHSYJVQDO-UHFFFAOYSA-N ferric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Fe]O[Fe]=O JEIPFZHSYJVQD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TVEXGJYMHHTVKP-UHFFFAOYSA-N 6-oxabicyclo[3.2.1]oct-3-en-7-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2C(=O)OC1C=CC2 TVEXGJYMHHTVK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4676 Phragmites communi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BLRPTPMANUNPDV-UHFFFAOYSA-N Silane Chemical compound [SiH4] BLRPTPMANUNPD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90 bulk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74 cross-species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16 dilat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611 fee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22 ve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41J2/16523—Waste ink transport from caps or spittoons, e.g. by s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在液体喷射记录设备的抽吸回收装置中,记录头
的喷孔表面随着一个载有记录头的支架的运动而被
一压盖盖住,该抽吸回收装置中还安装有一个用于在
吸收了喷孔中的油墨之后或在吸收喷孔中的油墨期
间将大气引入至压盖中的空气放泄阀,在压盖的背面
设置一根或多根导轨,导轨与支架的运动方向相平
行,还设置有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在其驱动压盖开
始进行加盖操作的驱动时间与空气放泄阀开始关闭
时的时间之间提供了一个时间差,该空气放泄阀是随
着支架的向着抽吸回收位置的运动而关闭的。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喷射记录设备中的抽吸回收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防止液体喷射记录设备的喷孔堵塞的抽吸回收装置,在该液体喷射记录设备中,由于油墨挥发或由于类似的情形,引起记录液滴飞射,从而实现记录。
在美国专利US4,745,414中公开的已知技术是通过一个压盖而从记录头中实行加压回收和抽吸回收,然后将压盖的内部与大气接通,将废墨引入油墨收集区的吸收件中。这种导引方式叫作“空位抽吸”,在美国专利US4,739,340中对此有详细描述。
此外,在将压盖封堵记录头的加盖过程中,空气随着加压一起被压盖引入到记录头当中,利用了这一特点的抽吸及加压回收技术是一项很好的技术,这项技术在英国专利申请GB2184066中公开。
然而,还没有一种简单而且价格低廉的结构用来使压盖的内部从关闭状态转换为打开状态。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回收处理工作并且结构简单的抽吸回收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还可为转换压盖内部状态而增进装置的流量的记录设备。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对封盖机构进行高精度的时间控制的记录设备。
从以下对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具体描述中可了解到本发明的更进一步的目的。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记录设备中抽吸回收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和图3是齿轮机构的立体图,它们表示了纸张进给驱动和压盖驱动的转换。
图4是显示封盖机构细节的横截面图。
图5和图6是表示抽吸回收装置的细节的立体图。
图7A-7D是表示压盖和空气放泄阀的操作的平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操作的时序曲线图。
图9至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至第四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2至图16是表示本发明第五个实施例至第九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7是表示当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设备中的回收装置的压盖处于打开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18是表示压盖被图17的回收装置压上,而空气放泄阀处于打开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19是表示在压盖受压的情况下将空气放泄阀推进而使阀关闭时的侧视图。
图20是表示图17中的回收装置的压盖、空气放泄阀和抽吸泵的操作以及表示压盖中的压力变化的时间曲线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设备中的回收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的侧视图。
参照图1至11来描述一液体喷射记录设备中的抽吸回收装置的实施例,其中,记录头的喷孔表面随着一个载有所说记录头的支架的运动而被一压盖覆盖;设置有一个用于在吸收了喷孔中的油墨之后将大气引入所说的压盖中的空气放泄阀;在所说压盖的背面设置一根或多根导轨,导轨与所说支架的运动方向相平行;还设置有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在其驱动压盖开始进行加盖操作的驱动时间与空气放泄阀开始关闭的时间之间提供了一个时间差,该空气放泄阀是随着所说支架的向着抽吸回收位置的运动而关闭的。
作为一种结构简单的装置,该驱动装置可以使空气放泄阀关闭的时间相对于对压盖进行加盖驱动的时间滞后。
进一步说,作为这种用于使动作时间滞后的装置,需要在所说的导轨上设置一段与所说的两个驱动时间相应的水平偏差区段,其前端区域向着记录头凸出。
在导轨数为复数的场合中,这一水平偏差区段的形状最好是这样的,即,用于驱动压盖进行工作的那根导轨的水平偏差区段相对于用于使空气放泄阀进行关闭的那根导轨的水平偏差区段来说更靠近印刷区域,或者,用于使空气放泄阀进行关闭的那根导轨的水平偏差区段与用于驱动压盖进行工作的那根导轨的水平偏差区段位于相同的位置处,并且该水平偏差区段的倾斜角度是平缓的。
按照上述装置,一个用于驱动压盖和驱动空气放泄阀的致动件(臂)随着支架的向着抽吸回收区的运动以一个时间差而倚靠着导轨。于是,驱动压盖进行操作和驱动空气放泄阀进行关闭就可无需使用结构复杂的专用致动件,该致动件是可根据支架的运动而进行操作的并各自位于压盖和空气放泄阀上。
因为驱动压盖封盖是在驱动空气放泄阀关闭之前完成的,所以空气放泄阀在压盖封盖之后才关闭。在封盖期间,压盖内部增压从而防止喷孔增压。在抽吸回收之后压盖中的空气的释放可在打开压盖之前完成。
因为在导轨上设置了一段用于完成驱动压盖和驱动空气放泄阀的操作的水平偏差区段,所以对压盖致动件的压力驱动被首先完成,实现压盖的封盖动作,然后实现空气放泄阀的关闭。在抽吸回收工作结束之后,先打开空气放泄阀,然后打开压盖。所以,抽吸回收的一系列的操作可根据支架的运动及每一构件与导轨的连接状态而自动完成。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记录设备中抽吸回收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主体图。图2和图3是齿轮机构的立体图,它们表示了纸张进给驱动和压盖驱动的转换。图4是表示加盖机构的细节的横截面图。图5和图6表示的是抽吸回收装置的细节的立体图。图7A-7D表示的是压盖和空气放泄阀23的操作的平面图。图8表示的是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至第四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参见图1,标号1表示带有若干喷孔的记录头,这些喷孔根据存放于记录头中的记录信息,通过能量生成装置喷射油墨墨滴;标号2表示装载记录头1并可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的支架;标号3表示可滑动支承支架2的支架轴;标号4表示一种记录介质;标号5表示用于根据位置而传输该记录介质的送进辊。
标号6表示脉冲电机,它是送进辊5自动供纸的驱动源;标号7表示一个可使压盖机构复位并可与支架轴3相平行移动的泵的支座;标号8表示一个用于导引泵支座7平行移动的导向轴;标号9表示一个复位弹簧,它用于使泵支座7如图1所示向右偏移。泵支座7上带有一个臂7a,在其前端处有一孔7b,位于支座右侧的一个凸缘2a可嵌入该孔7b当中。当支架2向左移动时,凸缘2a嵌入孔7b中,从而当压盖17覆盖在记录头1的喷孔表面上时,防止支架2竖直绕轴旋转。如图2所示,在支架的移动方向上具有弹性的簧片10其一端固定于泵支座7的尾部,其另一端由一滑动齿轮支座12夹持,支座12支承一滑动齿轮11。滑动齿轮支座12沿支架的移动方向在滑动轴13上移动。于是,滑动齿轮11停留在这样一个位置上,即在该位置它受到片簧10的弹力的挤压。因此,支架2移动,支架2上的凸缘2a抵靠在泵支座7的臂7a上并与泵支座7一起移动,由此,使得滑动齿轮11沿着支架的移动方向移动。
如图3所示,滑动齿轮11与一个齿轮相啮合,在平行于支架移动方向上独立旋转。在图3中,标号14是将驱动力传递给纸张进给齿轮的一个进给齿轮;标号15是将驱动力传递给纸张自动进给器的一个齿轮,左齿轮16b与抽吸回收装置的泵凸轮28相啮合。于是,根据支架2的停止位置,滑动齿轮11通过泵支座7以及片簧10而与齿轮14、15和16之一相啮合,从而使得脉冲电机6的驱动力可被有选择的传递。
图4是一个表示压盖机构细节的横截面图。
压盖17是由塑料或橡胶或类似的材料制成的,它以弹性变形的形式顶靠在记录头喷孔表面的外边缘区域上,并且有通气孔17a和驱动空间17b。压盖17由一压盖托架18支承,压盖托架18由一个托架19夹持。一个呈棒状的伸出件18a位于压盖托架18的背面,18a的顶端穿过托架19的后壁而伸出,卷簧20装配于这一伸出件18a上。一个用于相对于记录头调节压盖托架18的运动的E型环21安装在伸出件18a的端部。压盖托架18可如图4所示通过一个位于托架19上的导向件(未示出)而相对于托架19向左或向右移动,托架19可在图4中示出的方向上通过一个位于泵支座7上的导向件(未示出)而相对于泵支座7移动。
在托架19的尾部有一个槽19a,导轨22插在槽19a中。导轨22分为上、下两个导轨(在这种情况下,导轨22a和22b只能彼此独立运动,同时,可将一根单独的导轨从中间分为两段,即使这两段是彼此独立的),下导轨22b用于使托架19相对于记录头1前后移动,上导轨22a用于打开或关闭空气放泄阀23。在导轨22的背面有一个导轨臂22c,销钉22d位于导轨臂22c的前端。如图5所示,导轨22由泵的基座25止挡。
空气放泄阀23位于托架19的背面,并由弹簧24使其向左偏置。因此,空气放泄阀23可如图4所示沿导轨22a向左或向右移动。空气放泄阀23是这样进行安装的,即:将其从托架19的上方插入并将其固定。另外,空气放泄阀23位于压盖17上的通气孔17a的前方,用空气放泄阀23将该通气孔17a封闭,借此可使得空间17b被牢牢地密封。油墨吸收件69被放置在压盖17的底部,它在抽吸过程中吸收并贮存油墨,从而防止在加盖期间喷嘴干燥。
导轨22由弹性材料组成,从印刷机的上部位置看,该导轨22的形状为向着记录头1凸出,如图7A-7D中所示。这样,支架2的凸缘2a抵靠着泵支座7的臂7a,泵支座7a和支架2一起移动,托架19和空气放泄阀23沿着导轨22的外廓移动,在图7B所示的状态,压盖17被推靠在记录头的喷孔表面上。
在图1所示位置处,支架2处于印刷区域,泵支座7借助于复位弹簧9而偏置且抵靠在泵的基座25的侧面,如图5中所示。在这种状态下,压盖17处于这样一种位置关系,即它不与记录头1搭接空气放泄阀23不封闭通气孔17a
当支架2向左移动超出印刷区域,凸缘2a抵靠在臂7a上,并且支架2继续向左移动时,空气放泄阀23和托架19沿着导轨22a和22b移动,当支架2移至图7B的位置时,压盖17被推靠在记录头1的喷孔表面上,此时,由弹簧20施加的推力约为300克。在这个时候,就托架19抵靠在导轨22上所处的位置(如图7B所示)与空气放泄阀23抵靠在导轨22上所处的位置而言,两位置在导轨22的长度方向上相距1距离,因此,即使导轨22的上升角度和偏移量保持不变,空气放泄阀23也还没有到达导轨22a和22b的上升位置,还没有封闭压盖17的通气孔17a,因此,压盖17与记录头1之间的空间17b是与大气相连通的,记录头1尚未被盖住,这样,在喷孔处就不出现由于液面凹陷而不喷墨的现象。
当支架2再继续向左移动、空气放泄阀23已经爬升到导轨22a时,空气放泄阀23封闭压盖17的通气孔17a,空间17b变为紧密密封的。当处于这种状态时,支架2再进一步向左移动而进入图7C所示位置,滑动齿轮11进入与泵的齿轮16相啮合的状态,抽吸回收装置进行工作。此时,一抽吸管26与压盖17相连通(如图4-6所示),抽吸管26的另一端与气缸27相接(如图6所示),因此,产生于该气缸27中的负压通过该抽吸管26而被引入到空间17b中。
截止支架2处于图7C的位置之前,脉冲电机6的旋转力依下列次序传递:传递给泵齿轮16→齿轮16b→泵凸轮28的齿轮区。用定位销钉将泵凸轮28,29制成一体,它们可相对于泵凸轮轴30旋转。如图6所示,在泵凸轮28,29的相对的表面上有椭圆形的槽,以使得与柱塞31连为一体的平行销32的两端可以滑动,平行销32随着凸轮的转动而上下移动,柱塞31因此而上下运动。
如图5所示,泵凸转29上具有一个凸缘34,它用于将泵标示器33的一端压低,泵标示器33是可以绕导向轴8转动的。一传输型传感器35设置于与泵标示器33的另一端33a相对的位置上(如图1所示,在支架2的底部区域上)。当凸缘34转动并压靠在泵标示器33的一端上时,泵标示器33的另一端33a把从传输型传感器35的光发射区发送出的光线折射到它的光接收区,借此,从上述光线被折射的那一时间点起,脉冲电机6的脉冲数被控制,这样,就可以进行抽吸回收装置的位置控制了。
当处于上述这种状态时,凸缘34继续转动而与泵标示器33的一端相脱离,泵标示器33靠其重力或靠弹簧的弹力而绕导向轴8反向转动。这样,从传输型传感器35发射的光线就变为可经过泵标示器33的另一端33a而继续向前传播。泵标示器33靠一止挡件(未示出)而停止转动,该止挡件设置于泵基座25上。在泵凸轮28的右侧设置有一个凸轮28b和一个未示出的凸轮,凸轮28b用于导引导轨22a上的臂22c的销钉部分22d,刚刚所说的未示出的凸轮用于导引一个摩擦杆36。该摩擦杆36由泵基座25支承并可以相对于记录头1旋转。摩擦杆36的尾部由一个设置在泵凸轮28的右侧的凸轮(未示出)来导行。当摩擦杆36搭放在该凸轮上时,摩擦杆36即进行转动,从而可将摩擦件37〔它位于摩擦杆36的右方,它由例如一种聚氨基甲酸乙酯乙醚连续疏松材料组成〕推向与记录头1相交叠的位置上。随着摩擦件37的推进,支架2从左向右移动直至它到达摩擦件37的前面,借此,记录头1的喷孔表面上的油墨、杂质等均被除去,从而保证记录头1的喷墨稳定性。摩擦件37压靠在记录头1上的接触压力可由摩擦件37本身的弹力提供或由一个单独设置于摩擦件37后面的弹性件提供(该接触压力例如为100克的数量级)。
如图5,图6所示,凸缘28c设置在泵凸轮28的上部区域,这一凸缘28c压着托架19的尾部,导轨22b和压盖17因此而产生弹性变形,从而使空气进入喷孔而清除微小气泡,该微小气泡是造成印刷效果不理想的一个原因。用一个由所导入的空气形成的大气泡来除去记录头上的微小气泡。当凸轮28b从臂22c的销钉部位22d脱离时,导轨22a解除对空气放泄阀的压力,这样,空气放泄阀23就被弹簧24的弹力向后推出,大气就进入了在此之前一直是被牢牢地密封着的压盖17中。
为了保证记录头1的喷墨稳定性,在泵基基座25的右侧板上设置一个擦拭物38。该擦拭物38例如是一个0.3mm厚的硅橡胶板,并被固定安装,以便与记录头1正常交叠(其交叠量例如为1.0mm)。这样,只要记录头1通过该擦拭物38的前面,喷孔表面就被该擦拭物擦抹,从而将粘附在喷孔表面的纸屑、灰尘、墨渣等除掉。
现在将参照图7A-7D以及时序图图8来描述回收操作。
当向控制装置的CPU(或MPU)发出回收操作信号时,支架2从印刷区域移向抽吸回收装置进行工作的那一区域,当记录头在这一移动过程中经过擦拭物38的前面时,记录头1的喷孔表面被清扫。
然后,支架2的凸缘2a抵靠在泵支座7的臂7a上,它们如图7A所示作为一个整体一起向左移动。托架19和空气放泄阀23到达导轨22a,22b的倾斜面,压盖17的表面区域首先与记录头1接触相压。此时,如图7B所示,托架19与导轨22的相接处和空气放泄阀23与导轨22的相接处之间相距1距离,因此,压盖17未被封闭,喷孔未受压,尚未出现通过封盖而排墨的现象。
当支架2从这种状态继续向左移动,它即进入这样一个位置,在该位置处抽吸回收装置被驱动。在此状态下,空气放泄阀23已将压盖17的通气孔17a封闭,记录头1与压盖17之间的空间17b被牢牢地密封。
于是,泵凸轮28,29开始移动,首先,泵凸轮29表面上的凸缘34推压在泵标示器33的一端上。泵标示器33的另一端33a折射位于支架2底部的传输型传感器35的光线。将这一位置设定为抽吸回收装置的初始位置,并控制脉冲电机6的脉冲数。从这一状态时起,泵凸轮28和29继续转动,凸轮34放过泵标示器33,泵标示器33返回到它的原始位置,传输型传感器35的光线不再被折射。当泵凸轮28进一步转动时,摩擦杆36的尾部受到由一个位于泵凸轮28右侧的凸轮(未示出)产生的力矩的作用,结果使得摩擦杆36进行转动,摩擦件37推向与记录头1相交叠的位置上。在这里,泵凸轮28的转动一度停止,支架2向右移动以便经过摩擦件37。此时,记录头1的喷孔表面被摩擦件37擦净,粘附在喷孔表面上的油墨,固体颗粒等被除掉。
然后,支架2再向左移动而置位于可开始对抽吸装置进行驱动的那一位置上。此后,泵凸轮28转动,压住托架19的尾部,将压盖17带入与记录头1的表面接触相压的位置。下一步,空气进入喷孔,在此之后,柱塞31通过泵凸轮28,29的转动而被压低。此时在气缸27中所产生的负压通过抽吸管26而在压盖17的空间中发生作用,并吸收喷孔中的油墨。借此,喷孔中的造成不好喷射效果的那些微小气泡以及粘附在喷孔表面上的灰尘、杂质等均被除去。
然而,如果停留在这一状态,则从记录头1的喷孔中吸收的油墨将保留在压盖17及抽吸管26中,并且这些油墨将再次粘附到喷孔表面上,而导致不喷墨或喷墨方向偏斜,这将会破坏小墨滴在很短一段上的喷射准确性。还有,当擦拭物38擦拭记录头时,散射的油墨会弄脏记录装置的内部。
所以,为了解决上述这一问题,在本实施例中进行这样的设计,即:用凸轮28b将导轨22前端上的销钉22d向后拉,导轨22a发生弹性变形并且也被向后拉,空气放泄阀23缩回。由此,压盖17的通气孔被打开,压盖17中的空间17b与大气相通,从而停止了从喷孔中抽吸油墨,由于在气缸27中具有负压,所以空气通过通气孔17a流入压盖并与空间17b中的油墨一起被吸入气缸27中。因此,在压盖17中不会出现油墨溢出现象,而且粘附在喷孔表面的油墨也被除掉。在泵凸轮28进一步转动之前,解除对导轨22a的向后拖拉,导轨22a靠其自身的弹性而恢复它原有形状,通气孔17a再次被空气放泄阀23封闭,这样,一次回收操作就结束了。
当油墨将被大量吸入时,例如当喷孔将被一个新的油墨盒中的油墨充满时,如图8中所示,在打开空气放泄阀23之前,将泵凸轮28前后反复转动多次,由此而使得柱塞31上下反复运动,以便使油墨被连续吸收。
还有,当柱塞31向上移动时,气缸27增压,所吸收的油墨作为废墨通过废墨管90从废墨入口91处排出而进入一个位于油墨盒92中的废墨槽(未示出)中。
实施例2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这一实施例与前面所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空气放泄阀39(它具有与空气放泄阀23同样的作用)和托架40(它具有与托架19同样的作用)在沿导轨移动的方向上是没有偏差的。这样,在上一个实施例中,空气放泄阀与托架两者在水平方向上彼此相距l距离,而在本实施例中,这两者在竖直方向上是彼此相重叠的,而在水平方向上(即沿导轨移动的方向)是没有任何偏差的。所作的设计是这样的,即:导轨41a的上升区段(空气放泄阀39沿该导轨移动)相对导轨41b的上升区段是滞后的,在进行加盖的瞬时,空气放泄阀39还没有到达导轨41a处,此时大气是与压盖17的内部相连通的。因此,在加盖期间对喷孔的挤压可被消除。
实施例3: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在图9的实施例中,两导轨41a,41b的上升区段彼此不同,而在本实施例中,一根导轨44上的两导轨44a,44b的上升角度彼此不同,从而使得空气放泄阀39封闭通气孔17a的时间相对于进行加盖的时间是滞后的。
实施例4: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四个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在这个实施例中,导轨的端部是不分开的,这样导轨即为一根单独的导轨。空气放泄阀45和托架46可被驱动,空气放泄阀45和托架46是这样安装的,即在它们之间保持一段足够的距离,在这样一种结构的情况下,从平面上看,空气放泄阀45的运动相对于加盖的动作来说,在时间上是滞后的。本实施例使得导轨的形状简单,容易制造。
以上这些实施例所共有的液体喷射记录设备中的抽吸回收装置是一个液体喷射记录设备中的抽吸回收装置,在这一抽吸回收装置中,记录头的喷孔表面随着一个载有所说记录头的支架运动而被一压盖盖住,同时在这一抽吸回收装置中还设置有一个用于在吸收了喷孔中的油墨之后将大气引入所说的压盖中的空气放泄阀;将一个或多个导轨设置在所说压盖的背面导轨与该压盖的运动方向相平行;还设置有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在其驱动压盖开始进行加盖操作的驱动时间与空气放泄阀开始关闭时的时间之间提供了一个时间差(空气放泄阀是随着所说支架的向着抽吸回收位置的运动而关闭的),因此,驱动压盖进行加盖和驱动空气放泄阀进行关闭均不必设置专用的,结构复杂的致动件。
如果在液体喷射记录设备的抽吸回收装置中进行这样的设计,即:空气放泄阀开始进行关闭的时间相对于压盖开始进行加盖的时间是滞后的,则在加盖期间压盖内部将是增压的,因此可防止喷孔受压。
如果在所说的导轨上具有与两个驱动时间相对应的水平偏差区段,即该区段的前端区域向着记录头凸出,则空气放泄阀和压盖驱动机构可随支架的向着抽吸回收区域的运动而被驱动。
在导轨数为复数的场合中,如果用于驱动压盖进行工作的那根导轨的水平偏差区段相对于用于使空气放泄阀进行关闭的那根导轨的水平偏差区段来说更靠近印刷区域的话,或者,用于使空气放泄阀进行关闭的那根导轨的水平偏差区段与用于驱动压盖进行工作的那根导轨的水平偏差区段位于相同的位置处,并且该水平偏差区段的倾斜角度是平缓的,则用于进行抽吸回收的一系列的操作可根据支架的运动及每一构件与导轨的连接状态而自动完成。
现在参照图12至图16来描述一液体喷射记录设备中的抽吸回收装置的实施例。在该抽吸回收装置中,记录头的喷孔表面随着一个载有所说记录头的支架的运动而被一压盖盖住,在该抽吸回收装置中还装备有空气放泄阀,它用于在吸收了喷孔中的油墨之后将大气通入所说的压盖中;在所说压盖的背面安装有一根或多根轨,导轨与所说支架的运动方向相平行,并且导轨具有弹性;还设置有驱动装置,它利用导轨的压力驱动压盖作前后运动以及驱动空气放泄阀进行打开或关闭,导轨依照一个与之相接触的致动件的运动而产生形变,该致动件根据支架的运动而运动。
为了提供所说的压力,至少导轨的可移动的一端需要用可弹性变形的材料制作。还有,导轨的一个区段可以使用一种与主要区段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此外,在所说的导轨上至少要设置一个铰链。
更进一步说,可进行这样的设计,即,移动所说的导轨,将其作为对空气放泄阀和压盖进行前后驱动的构件。
按照以上所述装置,压盖托架随着支架的运动而向着抽吸回收区移动,一个臂作为致动件而设置在压盖托架上,空气放泄阀在导轨的压力下进行操作。因此,驱动压盖进行加盖工作和驱动空气放泄阀进行关闭就无需使用结构复杂的专用致动件,该致动件是可根据支架的运动而进行操作的并各自设置于压盖和空气放泄阀上。
至少导轨(包括单数导轨和复数导轨)的一个区段是具有弹力的或具有一个铰链,致动件压靠在这一区段上或压靠在该区段的附近,因而导轨产生形变,压盖的驱动件和空气放泄阀的驱动件受压。据此即可仅由该导轨提供驱动力矩、这样结构就可变得简单。
此外还可以不使导轨产生形变,而是使导轨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来实现对空气放泄阀的开闭驱动,这样,也同样可以仅由导轨提供驱动力矩,结构可因此而变得简单。
实施例5: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五个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在图9所示结构中,前端区域42制作得细,与图9所示结构相比较,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这一区域上安装一块用不同于导轨44(该导轨44是用塑性材料制成的)的材料制成的弹性板43,这一弹性板43的材料例如可以是制作弹簧用的不锈钢。
如同图9所示的情况那样,当泵支座到达弹性板43处时,空气放泄阀39在弹性板的弹性变形下受压,阀关闭。在驱动空气放泄阀39的过程中,导轨44进行很大的弹性变形,因此它常要承受反复载荷的应力,但由于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了对反复载荷有很强的承载能力的弹性板43,因而导轨就很难再受到随时间而进行变化的力的影响了。
另外,在图9所示实施例中,两导轨41a,41b的上升角度彼此不同,而在本实施例中,导轨44a、44b的上升区段彼此不同,这样,空气放泄阀39的关闭动作就在时间上滞后于压盖的加盖动作,在压盖加盖期间空间17b的内部可不增压。
实施例6: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个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在图12的实施例中,使用弹性板43驱动空气放泄阀39,而在本实施例中,在导轨中安装空气放泄阀的区域的背面安装一个可移动的部件45。因此,上导轨44a的前端区段是分开的,片簧45a固定在体侧,其前端压在位于分开的一侧的导轨44c上。导轨44c通过铰链45b而与导轨44a的端部相铰接,在这种结构中,导轨44a不发生弹性变形,而是导轨44c绕着铰链45b转动。在这种情况下,不利用导轨44a的弹性变形,因此,对于导轨44a来说就不会出现因反复发生弹性变形而造成疲劳破坏或断裂的现象。
尽管图中所示的是在一个位置上安装有铰链,但也可以在多个位置上安装铰链。通过安装多个铰链而增加导轨移动的自由度,从而可获得不同的运动。另外,在图示中铰链是安装在上导轨上的,但也可将其安装在下导轨上。
实施例7: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七个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在上述的每一个实施例中,都是利用导轨的弹性变形来实现空气放泄阀39的打开和关闭的,而在本实施例中,空气放泄阀的打开与关闭是通过移动整个导轨22(在本实施例中,是在竖直方向上移动该导轨22)而实现的。可以这样来获得导轨22运动的驱动源,即:通过一个图中未示出的泵凸轮(或用其它装置)而与其运动平面相垂直地平行移动导轨。因而在这样的结构中,导轨22a和22b彼此不是一体的,而是互相独立的。虽然只表示出了上导轨22a,但也可以以类似的方式移动下导轨22b,从而实现压盖17的打开和关闭。
实施例8: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八个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在这个实施例中,将图13中的导轨44的上导轨44a和下导轨44b彼此分离开,用一对臂46a、46b和一对铰链46c、46d支承上导轨44a的相应的两侧,以使整个上导轨44a可在支架的运动方向上(即水平方向)移动。上导轨44a在其厚度方向上有一段倾斜区域,空气放泄阀39随着上导轨44a的运动而沿该倾斜区段上下移动,由此而实现阀的打开和关闭。
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不仅将上导轨44a设计成移动的,而且将下导轨44b也设计成移动的。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向左或向右独立地移动每一根导轨,即可完成对空气放泄阀39和压盖的开-闭驱动。
实施例9: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九个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在上述的每一实施例中,导轨的横截面均为矩形形状,而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所使用的上导轨47a的底部具有一个突起物47c,该突起物47c在与压盖17相对的方向上伸出,并且这一上导轨47a是可以竖直运动的。在本实施例中,当上导轨47a移动时空气放泄阀39关闭,导轨47a的平面的表面将抵靠在空气放泄阀39上。当上导轨47a向上移动时,突起物47c处于与空气阀39相对置的位置上,空气放泄阀39被打开。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6所示,臂47d、47e位于导轨相对的两端上,可在臂47d、47e的端部设置旋转中心47f、47g,并且可设计成这样,即:上导轨47a以这两个旋转中心为支点而绕其转动。
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突起物47c位于导轨47a上,且导轨47a绕支点转动,但也可以采取这样一种结构,即:将突起物47c设置在下导轨47b上,且下导轨47b移动。
在一液体喷射记录头设备的抽吸回收装置中,记录头的喷孔表面随着一个载有所说记录头的支架的运动而被一压盖覆盖;该抽吸回收装置还装备有一个空气放泄阀,它用于在吸收了喷孔中的油墨之后将大气通入所说的压盖中;在上述抽吸回收装置中,在所说压盖的背面安装有一根或多根导轨,该导轨与所说支架的运动方向相平行,并且导轨具有弹性;还设置有驱动装置,它利用导轨的压力驱动压盖作前后运动以及驱动空气放泄阀开-闭,导轨依照一个与之相接触的致动件的运动而产生形变,该致动件根据所说支架的运动而运动。因此,就可以不用结构复杂的专用致动件来驱动压盖进行工作和驱动空气放泄阀开-闭。
在这种液体喷射记录设备的抽吸回收装置中,至少所说导轨的可移动端是由一种可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的,或者所说导轨的一个区段使用一种与导轨主要区段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或者设置一个铰链,由此可简单地提供所说的压力。
在该液体喷射记录设备的抽吸回收装置中,所说导轨是移动的,因此可用一种简单的结构-象那种赋予导轨以弹力的结构,来完成对空气放泄阀和支架的前后运动的驱动。
现在参照图17至图21描述带有回收装置的油墨喷射记录设备,其中,一个用弹性材料制成的压盖被推靠在记录头的喷孔面上,以在所说压盖中产生负压并吸收喷孔中的油墨;在所说的压盖上或在一个与压盖为一体的部件上设置一条将压盖的内部与大气相通的通道和一个用于开-闭阀的压力接触区,由此可省去管子的连接部分,这样就消除了断路或类似的间隔,并可改善安装工作。此外,即使压盖移动,它相对于开-闭阀的位置也可照原来的样子保持不变,因此所说开-闭阀的紧密密封作用可得以改进。
在一喷墨记录设备中,除上述结构外,在用于支承所说压盖的压盖支承件上还设置了用于与载有记录头的支架相配合的定位装置,借此可消除压盖与喷孔表面之间的位置偏差,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完成回收操作。
在一具有回收装置的喷墨记录设备中,除上述结构外,还将一个夹持压盖用的压盖托架可绕枢轴转动地安装在所说的压盖支承件上,这样容易增强压盖与记录头喷孔表面的紧密接触。
在一具有回收装置的喷墨记录设备中,除上述结构外,所说的开-闭阀装在压盖托架上,这样可使得开-闭阀(它在打开时释放空气)的牢固密封功能进一步得到改善。
参见图17,在由弹性材料(例如橡胶或塑料)制成的压盖17的背面有一个负压引入孔66和一个用于与大气相通的通道67,一个通向抽吸泵22的管子65连接到孔66上。
压盖17整个由压盖托架63托住。
压盖托架63通过支承杆68、支承销69和复位弹簧70支承在压盖支架62上,它在压盖支架62的长度方向上移动;压盖托架63还在一预定范围内绕着支承销69转动。
阀72安装在压盖托架63的一个位置上,它通过弹簧71而向着打开的方向偏置,阀72与通道67是相对置的。
阀72用于打开或关闭通道67,从而将压盖17的内部与大气接通或将压盖17的内部与大气断开。
用于操纵阀72的推销73可滑动地安装在压盖支架62上。
图20是表示图17中的回收装置的压盖17,空气放泄阀(阀72)和抽吸泵22的操作以及表示压盖17中的压力变化的时间曲线图。
以下将参照图17-20描述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设备的抽吸回收装置的操作。
图17表示在图20的时间起始点处的状态。在图17中,压盖17是打开的,空气放泄阀72是打开的,抽吸泵22停止操作,压盖17的内部处于常压状态。
图18表示在操作开始以后经过时间T1而到达图20的时间点A处时的状态。在图18中,压盖17封住记录头1的喷孔表面1A,空气放泄阀72是打开的。
泵22尚未进行操作。
此时,压盖17的内部处于常压状态,这就防止了因压盖17在封盖期间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导致其容积减小而造成的记录头的喷孔增压。
图19表示在操作开始以后经过时间T1+T2而到达时间点B处时的状态。
在这一状态下,推销73沿箭头方向被一驱动源(未示出)推动,从而推动空气放泄阀72,使其与通道67的端表面(由开-闭阀72进行压力接触的区域)压力接触,由此而使得与大气相连通的通道67切断。
于是,从这一时间点起,驱动抽吸泵22抽吸压盖17中的空气,使压盖17的内部进入负压状态。
通过这一负压而将记录头1的喷孔中的油墨吸出。
在油墨抽吸进行了一段预定的时间之后,泵22中产生负压,此时推销73退回而打开阀(空气放泄阀)72,从而将压盖17的内部与大气连通。
在图20中,从时间点B起经过时间T3之后到达时间点C,时间点C表示与大气的连通实现时的时间。
在与大气相连期间回收装置的状态与图17的状态相同。
当泵具有吸力时,利用通过与大气相通而产生的空气气流将粘附在记录头1的喷孔表面1A上的墨滴吹出,同时也把收集在压盖17中的油墨吸出。
在图19所示情形中,压盖17处于封盖位置,空气放泄阀72也处于封盖位置,这即为油墨被吸收时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由装配的配合公差而引起的支架2的凸块61与压盖支架62的孔64之间的相对位置偏差,或出现由于压盖17绕支承销69转动而导致的相对于压盖支架62的位置偏差,但在上述实施例中,开-闭阀(空气放泄阀)72是安装在与压盖17整体相连接的压盖托架63上的,所以阀72相对于与大气相连通的通道67没有位置偏差,通道67被可靠地封盖。
按照上述实施例,与大气相连通的通道67是位于压盖17自身当中的,用于打开和关闭通道67的阀72安装在与压盖17整体装配的压盖托架63(它是与压盖17实际为一个整体的部件)上,因此,在所提供的带有回收装置的喷墨记录设备中,与先有技术的结构相比较,可省去管子的连接部分,从而消除了断路或类似的问题,并可改善安装工作。此外,即使压盖17移动,它相对于开-闭阀72的位置也可照原来的样子保持不变,因此,开-闭阀72的紧密密封作用可得以改进。
图21是本发明喷墨记录设备的回收装置的空气放泄阀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
在此实施例中,空气放泄阀72与压盖托架63形成一体,该阀72靠具有弹簧性质的大横截面的弹簧部分75而支承在压盖托架63的架体上。
这一实施例与图17-19的实施例仅在这一点上不同,而其它点与图17-19的实施例基本相同,因而这些相同点就不必详述了。
按照这一实施例,可获得与上述实施例同样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可减少零件的数目,从而降低成本。
虽然在图中未表示出来,空气放泄阀72也还可以是这样一种类型的,即:空气放泄阀72通过用一铰链进行旋转运动来代替直线运动而打开和关闭通道67。
如以上所描述的那样,在所提供的具有回收装置的喷墨记录设备中,用弹性材料做成的压盖中产生负压用以吸孔中的油墨;在所说的压盖上或在与压盖成为一体的一个部件上设置一个用于将压盖内部与大气连通的通道和一个被开-闭阀压力接触的区域,这样便可省去管子的连接部分,从而消除了断路的问题,并可改善安装工作。此外,即使压盖移动,它相对于开-闭阀的位置也可照原来的样子保持不变,因此开-闭阀的紧密密封作用可得以改进。
还提供一种喷墨设备,其中,除以上所描述的结构外,还在用于支承压盖的压盖支承件上设置了用于与载有记录头的支架相配合的定位装置,借此可消除压盖与记录头喷孔表面之间的位置偏差,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完成回收操作。
Claims (14)
1、一种液体喷射记录设备中的抽吸回收装置,其中,记录头的喷孔表面随着一个载有所说记录头的支架的运动而被一压盖覆盖;该抽吸回收装置中还安装有一个用于在吸收了喷孔中的油墨之后或在吸收喷孔中的油墨期间将大气引入所说的压盖中的空气放泄阀,其特征在于,在所说压盖的背面设置一根或多根导轨,导轨与所说支架的运动方向相平行;在该抽吸回收装置中还设置有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在其驱动压盖开始进行加盖操作的驱动时间与空气放泄阀开始关闭时的时间之间提供了一个时间差,该空气放泄阀是随着所说支架的向着抽吸回收位置的运动而关闭的。
2、按照权利要求1的抽吸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空气放泄阀的关闭时间相对于压盖进行加盖驱动的时间是滞后的。
3、按照权利要求1的抽吸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说导轨上设置一段与所说的两个驱动时间相应的水平偏差区段,其前端区域向着记录头凸出。
4、按照权利要求3的抽吸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导轨数为复数时,用于驱动压盖进行工作的那根导轨的水平偏差区段相对于用于使空气放泄阀进行关闭的那根导轨的水平偏差区域来说更靠近印刷区域。
5、按照权利要求3的抽吸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导轨数为复数时,用于使空气放泄阀进行关闭的那根导轨的水平偏差区段与用于驱动压盖进行工作的那根导轨的水平偏差区段位于相同的位置处。
6、一种液体喷射记录设备中的抽吸回收装置,其中,记录头的喷孔表面随着一个载有所说记录头的支架的运动而被一压盖覆盖;该抽吸回收装置中还安装有一个用于在吸收了喷孔中的油墨之后或在吸收喷孔中的油墨期间将大气引入所说的压盖中的空气放泄阀,其特征在于,在所说压盖的背面设置一根或多根导轨,导轨与所说支架的运动方向相平行,并且导轨具有弹性:在该抽吸回收装置中还设置有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利用所说导轨的压力而驱动压盖前后运动以及驱动空气放泄阀开、闭,所说的导轨根据一个致动件的运动而产生形变,该致动件可随所说支架的运动而运动。
7、按照权利要求6的抽吸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导轨的可移动端是用一种可弹性变形的材料作成的。
8、按照权利要求6的抽吸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导轨至少有一个铰链。
9、按照权利要求6的抽吸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导轨的一个区段使用一种与其主要区段的材料不同的材料。
10、按照权利要求6的抽吸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导轨是可移动的。
11、一种带有回收装置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一个用弹性材料制成的压盖被推靠到记录头的喷孔表面上,在所说的压盖中产生负压,因此而吸收喷孔中的油墨,其特征在于,在所说的压盖上或在与该压盖成为一体的一个部件上设置一个用于将压盖内部与大气连通的通道和一个被开-闭阀压力接触的区域。
12、按照权利要求11的喷墨记录设备,其特征在于,在用于支承压盖的压盖支承件上设置与载有记录头的支架相配合的定位装置。
13、按照权利要求12的喷墨记录设备,其特征在于,一个用于夹持压盖的压盖托架可绕枢轴转动地安装在所说的压盖支承件上。
14、按照权利要求13的喷墨记录设备,其特征在于,开-闭阀装在压盖托架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2632389A JP2704298B2 (ja) | 1989-08-31 | 1989-08-31 | 液体噴射記録装置 |
JP226323/89 | 1989-08-31 | ||
JP22632289A JP2704297B2 (ja) | 1989-08-31 | 1989-08-31 | 液体噴射記録装置 |
JP226322/89 | 1989-08-31 | ||
JP319717/89 | 1989-12-08 | ||
JP31971789A JP2687026B2 (ja) | 1989-12-08 | 1989-12-08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1698A true CN1051698A (zh) | 1991-05-29 |
CN1034643C CN1034643C (zh) | 1997-04-23 |
Family
ID=27331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010823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643C (zh) | 1989-08-31 | 1990-08-31 | 液体喷射记录设备中喷墨记录头的抽吸回收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5153613A (zh) |
EP (1) | EP0423475B1 (zh) |
KR (1) | KR950004571B1 (zh) |
CN (1) | CN1034643C (zh) |
DE (1) | DE69029780T2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58547A (zh) * | 2010-05-02 | 2013-01-02 | Xjet有限公司 | 带有自清洗、防沉积与除烟气装置的打印系统 |
CN103203994A (zh) * | 2012-01-16 | 2013-07-17 | 株式会社理光 | 图像形成设备 |
CN104441977A (zh) * | 2013-09-19 | 2015-03-2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排出头单元和图像记录装置 |
CN108215504A (zh) * | 2016-12-22 | 2018-06-29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清洁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168291A (en) * | 1989-04-24 | 1992-12-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 cassette therefor |
JPH041056A (ja) * | 1990-04-19 | 1992-01-06 | Canon Inc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EP0423475B1 (en) * | 1989-08-31 | 1997-01-2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Suction recovery device for an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FR2672308B1 (fr) * | 1991-02-01 | 1993-05-07 | Staubli Sa Ets | Mecanique d'armure pour la formation de la foule sur les machines a tisser. |
DE69222994T2 (de) * | 1991-07-31 | 1998-04-02 | Canon Kk | Getriebe für Aufzeichnungsgeräte |
DE69228220T2 (de) * | 1991-10-31 | 1999-07-08 | Canon K.K., Tokio/Tokyo | Rückgewinnungsvorrichtung und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gerät mit einer solchen Rückgewinnungsvorrichtung |
JP3159225B2 (ja) * | 1992-06-26 | 2001-04-2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EP0581553B1 (en) * | 1992-07-28 | 1998-10-2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Wiping mechanism for ink jet recording head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
US6170945B1 (en) | 1992-08-25 | 2001-01-0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cartridge storage |
KR0132709B1 (ko) * | 1992-09-03 | 1998-04-11 | 미따라이 하지메 | 잉크 제트 기록장치 |
DE4345331C2 (de) * | 1992-09-10 | 1998-11-12 | Seiko Epson Corp | Drucker mit einer innerhalb seines Gehäuses angeordneten Blattzuführeinrichtung |
US5648807A (en) * | 1992-09-10 | 1997-07-15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having an antismear sheet deformation discharge system |
JP3157623B2 (ja) * | 1992-10-02 | 2001-04-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US5257044A (en) * | 1992-11-12 | 1993-10-26 | Xerox Corporation | Cap actuation mechanism for capping ink jet printheads |
US5432538A (en) * | 1992-11-12 | 1995-07-11 | Xerox Corporation | Valve for an ink jet printer maintenance system |
US5404158A (en) * | 1992-11-12 | 1995-04-04 | Xerox Corporation | Ink jet printer maintenance system |
DE69310488T2 (de) * | 1992-12-28 | 1997-12-04 | Canon Kk |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gerät und Rückgewinnungsverfahren dafür |
JP3233175B2 (ja) * | 1993-03-11 | 2001-11-2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
DE4309593C2 (de) * | 1993-03-22 | 1995-03-09 | Inkjet Systems Gmbh Co Kg | Anordnung zur Führung eines Aufzeichnungsträgers |
US5608432A (en) * | 1993-06-22 | 1997-03-0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 jet apparatus and recovery mechanism therefor |
US5534896A (en) * | 1993-07-19 | 1996-07-09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Tubeless ink-jet printer priming cap system and method |
JP3530621B2 (ja) | 1994-04-08 | 2004-05-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回復装置及び該回復装置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US5917513A (en) * | 1994-04-20 | 1999-06-2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recovery pump operated by movement of carrier |
JPH07290724A (ja) * | 1994-04-21 | 1995-11-07 | Fujitsu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クリーニング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US6447095B1 (en) | 1994-05-19 | 2002-09-1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ischarge recovery method for ink jet apparatus using waterproof ink and ink jet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method |
SE9402605D0 (sv) * | 1994-07-29 | 1994-07-29 | Jaerfaella Icc Ab | Utskriftsarrangemang |
US5559538A (en) * | 1994-08-12 | 1996-09-24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Positioning of service station and paper pick pressure plate using single motor |
DE69524307T2 (de) * | 1994-08-12 | 2002-08-08 | Hewlett-Packard Co.(A Delaware Corporation), Palo Alto | Kappenausrichtung und Wischerpositionierung zur Reinigung eines Tintenstrahldruckers |
US5912681A (en) * | 1994-10-24 | 1999-06-1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apping mechanism for ink jet recorder |
CH690099A5 (fr) * | 1994-12-30 | 2000-04-28 | Ocd Sa | Imprimante à jet d'encre. |
JP3308752B2 (ja) * | 1995-02-21 | 2002-07-2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US5714991A (en) * | 1995-03-03 | 1998-02-03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Rotary priming system for inkjet printheads |
JPH08258286A (ja) * | 1995-03-22 | 1996-10-08 | Brother Ind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 |
JP3173556B2 (ja) * | 1995-06-13 | 2001-06-0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KR0146534B1 (ko) * | 1995-10-18 | 1998-08-17 | 김광호 | 잉크젯트 프린터의 프린트헤드를 제어하는 회로 및 방법 |
US5980034A (en) * | 1996-03-11 | 1999-11-09 | Videojet Systems International, Inc. | Cross flow nozzle system for an ink jet printer |
JP3352588B2 (ja) * | 1996-03-14 | 2002-12-0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US20010013884A1 (en) * | 1996-09-30 | 2001-08-16 | Richard G. Crystal | Ink jet cartridge refill system, kit, station, and method |
US6137510A (en) * | 1996-11-15 | 2000-10-2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 jet head |
DE69820909T2 (de) | 1997-03-25 | 2004-07-29 | Seiko Epson Corp. |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vorrichtung und Tintensaugverfahren für einen Aufzeichnungskopf |
JP3912568B2 (ja) * | 1997-11-07 | 2007-05-0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字装置 |
JPH11263028A (ja) | 1998-03-17 | 1999-09-28 | Nec Niigata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
JP2000015839A (ja) * | 1998-07-03 | 2000-01-18 | Nec Eng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2001058420A (ja) * | 1999-08-24 | 2001-03-06 | Canon Inc | 圧力発生装置、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
US6520620B1 (en) * | 2000-04-25 | 2003-02-18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Gear train for a maintenance station of an ink-jet printer |
CN100352653C (zh) * | 2000-05-24 | 2007-12-05 | 西尔弗布鲁克研究有限公司 | 带有空气供应装置的打印头 |
DE60140066D1 (de) * | 2000-08-11 | 2009-11-12 | Canon Finetech Inc | Tintenstrahldrucker und reinigungsverfahren für wiederherstellungsverfahren |
JP2002337415A (ja) * | 2001-03-15 | 2002-11-27 | Canon Inc | キャリッジを備える装置 |
US6739696B2 (en) * | 2001-04-20 | 2004-05-25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leaning ink jet printer |
JP2003048325A (ja) * | 2001-08-06 | 2003-02-18 | Canon Inc | 記録装置 |
JP2003237092A (ja) * | 2002-02-15 | 2003-08-26 | Canon Inc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4333226B2 (ja) * | 2003-06-13 | 2009-09-1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キャッピング装置、キャッピング方法、及び液滴吐出装置 |
US7303014B2 (en) * | 2004-10-26 | 2007-12-04 | Halliburton Energy Services, Inc. | Casing strings and methods of using such strings in subterranean cementing operations |
US7401887B2 (en) * | 2005-10-11 | 2008-07-22 |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 Method of maintaining a printhead using air blast cleaning |
US7387358B2 (en) * | 2005-10-11 | 2008-06-17 |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 Printhead maintenance assembly configured for air blast cleaning |
KR101267066B1 (ko) * | 2006-03-29 | 2013-05-23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폴리이미드막 도포 장치 및 그 방법 |
US20080158288A1 (en) * | 2006-12-28 | 2008-07-0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ecording apparatus |
US20100253738A1 (en) * | 2009-04-03 | 2010-10-07 | Keith Jariabka | Carriage-actuated vent system for inkjet print heads |
JP5566067B2 (ja) * | 2009-09-11 | 2014-08-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US20110279557A1 (en) | 2010-05-17 | 2011-11-17 |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 Fluid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Pressure Control at Printhead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9231B2 (ja) * | 1984-01-31 | 1996-01-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吐出回復方法 |
JPS6171443A (ja) * | 1984-09-14 | 1986-04-12 | Toshiba Corp | テ−プレコ−ダの制御装置 |
JPH089232B2 (ja) * | 1985-06-04 | 1996-01-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の回復方法 |
DE3611333A1 (de) * | 1985-04-05 | 1986-10-16 | Canon K.K., Tokio/Tokyo | Fluessigkeitsstrahl-aufzeichnungsgeraet und in dem geraet verwendete saug-regeneriereinrichtung |
JPS61277456A (ja) * | 1985-06-04 | 1986-12-08 | Canon Inc | 液体噴射記録装置における吸引回復装置 |
JP2516901B2 (ja) * | 1985-06-04 | 1996-07-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装置の回復方法 |
DE3637991A1 (de) * | 1985-11-08 | 1987-05-14 | Canon Kk |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vorrichtung und regenerierverfahren hierfuer |
US5311214A (en) * | 1985-11-08 | 1994-05-1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removing foreign material from an ink supply path by first introducing an into the ink supply path |
US4745414A (en) * | 1986-04-09 | 1988-05-1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ecovery device for an ink jet recorder and a recovery method thereof |
JP2522770B2 (ja) * | 1986-08-05 | 1996-08-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 |
JPS63224958A (ja) * | 1987-03-13 | 1988-09-20 | Canon Inc | インクジエツト記録装置の作動方法 |
JP2711846B2 (ja) * | 1987-03-13 | 1998-02-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操作方法 |
JP2626805B2 (ja) * | 1987-10-30 | 1997-07-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EP0423475B1 (en) * | 1989-08-31 | 1997-01-2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Suction recovery device for an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
1990
- 1990-08-30 EP EP90116655A patent/EP0423475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0-08-30 DE DE69029780T patent/DE69029780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0-08-31 KR KR1019900013636A patent/KR950004571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1990-08-31 CN CN90108234A patent/CN1034643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2
- 1992-03-09 US US07/845,796 patent/US5153613A/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3
- 1993-11-03 US US08/145,049 patent/US5448271A/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58547A (zh) * | 2010-05-02 | 2013-01-02 | Xjet有限公司 | 带有自清洗、防沉积与除烟气装置的打印系统 |
CN103203994A (zh) * | 2012-01-16 | 2013-07-17 | 株式会社理光 | 图像形成设备 |
CN104441977A (zh) * | 2013-09-19 | 2015-03-2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排出头单元和图像记录装置 |
CN104441977B (zh) * | 2013-09-19 | 2017-10-2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排出头单元和图像记录装置 |
CN108215504A (zh) * | 2016-12-22 | 2018-06-29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清洁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69029780D1 (de) | 1997-03-06 |
US5153613A (en) | 1992-10-06 |
US5448271A (en) | 1995-09-05 |
KR910004359A (ko) | 1991-03-28 |
EP0423475B1 (en) | 1997-01-22 |
DE69029780T2 (de) | 1997-07-10 |
EP0423475A1 (en) | 1991-04-24 |
KR950004571B1 (ko) | 1995-05-02 |
CN1034643C (zh) | 1997-04-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4643C (zh) | 液体喷射记录设备中喷墨记录头的抽吸回收装置 | |
CN1035422C (zh) | 印墨补充装置及印墨补充的方法 | |
CN1251875C (zh) | 墨水容器、记录头以及相应的记录装置 | |
CN1052190C (zh) | 墨盒和使用它的喷墨记录设备 | |
US6916080B2 (en) | Cleaning device for cleaning printhead of ink-jet printer | |
US6328412B1 (en) | Integrated translational service station for inkjet printheads | |
CN100336665C (zh) | 喷墨记录设备 | |
JPH08230201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ヘッドの保守方法及び装置 | |
JPH09300644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ヘッドのサービス方法 | |
JPH09131884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ヘッド用吸収性可動スピッティングステーション | |
CN1533330A (zh) | 喷墨打印机 | |
CN1286648C (zh) |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清洗此装置的方法 | |
US5714991A (en) | Rotary priming system for inkjet printheads | |
CN108621550B (zh) | 一种印刷用装置 | |
US4682184A (en) | Suction recovering device for an ink jet printer and ink jet printer having the same device | |
CN1182968C (zh) | 喷墨记录设备及控制清理喷墨记录设备中的记录头的方法 | |
CN1066102C (zh) | 墨水喷射记录装置 | |
CN2764616Y (zh) | 液体喷射装置 | |
JP2687026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H1067121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方式の画像形成装置 | |
CN1257800C (zh) | 打印设备 | |
JP2704298B2 (ja) | 液体噴射記録装置 | |
CN1224520C (zh) | 喷墨打印机 | |
JP2672345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H07132607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5 | Extension of patent right duration from 15 to 20 years for appl. with date before 31.12.1992 and still valid on 11.12.2001 (patent law change 1993) | ||
OR01 | Other related matters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19970423 Termination date: 20090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