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16702A - 显影器、显影盒、旋转力传递部件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影器、显影盒、旋转力传递部件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16702A
CN105116702A CN201510626305.8A CN201510626305A CN105116702A CN 105116702 A CN105116702 A CN 105116702A CN 201510626305 A CN201510626305 A CN 201510626305A CN 105116702 A CN105116702 A CN 1051167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coupling
developer
revolving force
angle position
driv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2630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16702B (zh
Inventor
高坂敦之
宫部滋夫
上野隆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1167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167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167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167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47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15/015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onto which the monocolour toner images are superposed before common transfer from the recording memb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21Details of unit for develop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00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 F16D1/10Quick-acting couplings in which the parts are connected by simply bringing them together axial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16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 F16D3/20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 F16D3/202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one coupling part having radially projecting pins, e.g. tripod joints
    • F16D3/205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one coupling part having radially projecting pins, e.g. tripod joints the pins extending radially outwardly from the coupling part
    • F16D3/2052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one coupling part having radially projecting pins, e.g. tripod joints the pins extending radially outwardly from the coupling part having two pi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47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15/015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onto which the monocolour toner images are superposed before common transfer from the recording member
    • G03G15/0173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onto which the monocolour toner images are superposed before common transfer from the recording member plural rotations of recording member to produce multicoloured copy, e.g. rotating set of developing uni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67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2215/0174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plural rotations of recording member to produce multicoloured copy
    • G03G2215/0177Rotating set of developing uni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57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显影器、显影盒、旋转力传递部件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旋转体和具有旋转力施加部的驱动轴,在装着于旋转体的状态下显影器响应于旋转体的单向运动沿与驱动轴的轴向垂直的方向运动,驱动轴不能沿与其轴线垂直的方向运动,显影器包括:显影辊;传递旋转力给显影辊的联轴部件,其可采取旋转力传递角位置、接合前角位置和脱离角位置,当旋转体沿单向运动时联轴部件从接合前角位置运动至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当旋转体沿单向进一步运动时联轴部件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运动至脱离角位置,在显影辊经由联轴部件与旋转力施加部之间的接合而正被转动的状态下显影辊响应于显影器的运动而与感光鼓接触。

Description

显影器、显影盒、旋转力传递部件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本申请是名称为“显影器、显影盒、旋转力传递部件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国际申请日为2009年8月27日、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09/065375、国家申请号为200980132510.1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影器、显影盒、旋转力传递部件和采用该显影盒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使用电子照相成像处理在记录材料上成像。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电子照相复印机、电子照相打印机(激光束打印机、LED打印机)等。
另外,显影盒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上,并对形成在电子照相感光部件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通过用户更换显影盒来有效地实施对成像设备的维护操作。
背景技术
通常,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当使用显影盒对形成在鼓状电子照相感光部件(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时,实施操作如下。
显影盒具有齿轮,且与设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内的齿轮啮合。设在主组件内的马达的旋转力经由设在该主组件内的齿轮和设在显影盒侧的齿轮传递给显影辊。由此,这种转动显影辊的方式是已知的(日本专利申请文献特开2003-202727)。
在一种已知的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在主组件内设有显影旋转部件,显影旋转部件在安装多个显影器的状态下转动。在此显影器中,为从主组件传递旋转力给显影盒,已知以下构造。设在主组件内的主组件侧联轴器和安装在显影旋转部件上的显影器的显影器侧联轴器相互连接。由此,旋转力从主组件传递给显影器。而且,在相互连接主组件侧联轴器和显影器侧联轴器时,该主组件侧联轴器一度回缩入设备内,以使其不妨碍显影旋转部件的移动。然后,显影旋转部件移动,以把预定显影器移向主组件侧联轴器。随后,利用诸如螺线管一类的移动机构回缩的主组件侧联轴器被移向显影器侧联轴器。由此,两联轴器相互连接。而且,设在主组件内的马达的旋转力经由主组件侧联轴器和显影器侧联轴器传递给显影辊。由此,显影辊转动。这种类型是已知的(日本专利申请文献特开平11-015265)。
然而,依据日本专利申请文献特开2003-202727中描述的传统构造,主组件与显影器的驱动连接部为齿轮至齿轮式。出于此原因,难以防止显影辊的旋转不均匀。
另一方面,在日本专利申请文献特开平11-015265描述的构造中,如前所述,主组件侧联轴器一度回缩。在传递旋转力时,回缩的主组件侧联轴器有必要移向显影器侧联轴器。
于是,有必要在主组件内提供用于朝向显影器侧联轴器移动主组件侧联轴器的机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显影器、显影盒和可采用该显影器或显影盒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它们被改进以避免现有技术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用于此显影盒的旋转力传递部件。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即便在显影盒处于自由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联轴部件处于接合前角位置(第二角位置)。由此,防止联轴部件在例如运送显影盒时不经意地移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用于此显影盒的旋转力传递部件。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采用此显影盒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可用于这样一种主组件的显影器(显影盒),该主组件不具有利用螺线管机构沿主组件侧联轴部件的轴向移动该主组件侧联轴部件的机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显影器(显影盒),其中,通过沿着与驱动轴的轴向基本垂直的方向相对于主组件移动显影器(显影盒),设在该显影器(显影盒)上的联轴部件与驱动轴接合。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采用此显影器(显影盒)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显影器(显影盒),其中,利用沿与设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内的驱动轴的轴向基本垂直方向的运动,实现与该驱动轴的接合。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用于此显影器(显影盒)的旋转力传递部件。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采用此显影器(显影盒)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显影器(显影盒),其中,与利用齿轮-齿轮传动来实现主组件和显影器(显影盒)之间的驱动连接的情况相比,显影辊平滑地转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用于此显影盒的旋转力传递部件。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采用此显影器(显影盒)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显影器(显影盒),其中,可沿着与设在主组件内的驱动轴的轴向基本垂直的方向与该驱动轴接合的显影辊平滑地转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用于此显影器(显影盒)的旋转力传递部件。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采用此显影器(显影盒)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显影器(显影盒),该显影器(显影盒)通过旋转部件的转动沿着基本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与设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内的驱动轴接合和脱离。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用于此显影器(显影盒)的旋转力传递部件。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采用此显影器(显影盒)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显影器(显影盒),该显影器(显影盒)通过可动部件(旋转部件)的运动(转动)沿着基本垂直于设在主组件内的驱动轴的轴向的方向与该驱动轴接合和脱离且平滑地转动显影辊。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用于此显影器(显影盒)的旋转力传递部件。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采用此显影器(显影盒)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显影器(显影盒),其中,联轴部件在其稳定下来的状态下维持于接合前角位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用于此显影器(显影盒)的旋转力传递部件。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采用此显影器(显影盒)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显影器(显影盒),其中,联轴部件被确实地维持于接合前角位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用于此显影器(显影盒)的旋转力传递部件。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采用此显影器(显影盒)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显影器(显影盒),该显影器(显影盒)可应用于显影器(显影盒)响应于具有摆动转轴的可动部件(显影旋转部件)的运动(转动)沿着与设在主组件内的驱动轴的轴向垂直的方向运动的情况。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显影器(显影盒),其中,即便在此情况下,也能够确保与驱动轴的接合和脱离,且显影辊平滑地转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用于此显影器(显影盒)的旋转力传递部件。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采用此显影器(显影盒)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显影器,其中,转动着的显影辊可与电子照相感光部件接触。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采用此显影器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用于此显影器的旋转力传递部件。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显影器,其中,即便采用被固定以不能沿着与其轴线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运动的驱动轴,转动状态下的显影辊和电子照相感光部件也能够相互连接。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采用此显影器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用于此显影器的旋转力传递部件。
依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能够用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显影器,所述成像设备包括驱动轴和可动部件,所述驱动轴能够利用马达转动且具有旋转力施加部,所述显影器能够安装在所述可动部件上,所述显影器在所述显影器装着于所述可动部件上的状态下能够响应于所述可动部件的单向运动沿与所述驱动轴的轴向基本垂直的方向运动,其中,所述驱动轴不能沿与该驱动轴的轴线垂直的方向运动,所述显影器包括:i)显影辊,用于对形成在电子照相感光部件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所述显影辊能够绕轴线转动,其中,所述显影辊响应于所述可动部件的运动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部件接触和分离;以及ii)联轴部件,用于传递旋转力给所述显影辊,所述联轴部件包括能够与所述旋转力施加部接合以接收来自所述驱动轴的旋转力的旋转力接收部和用于把经由所述旋转力接收部接收的旋转力传递给所述显影辊的旋转力传递部,所述联轴部件能够采取旋转力传递角位置、接合前角位置以及脱离角位置,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用于将转动所述显影辊的旋转力传递给所述显影辊,在所述联轴部件与所述旋转力施加部接合之前所述联轴部件采取所述接合前角位置,并且所述联轴部件在所述接合前角位置倾斜远离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所述联轴部件采取所述脱离角位置以与所述驱动轴脱离,并且所述联轴部件在所述脱离角位置沿与所述接合前角位置相反的方向倾斜远离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其中,响应于当所述可动部件沿所述单向运动时所述显影器的运动,所述联轴部件从所述接合前角位置运动至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且当所述可动部件沿所述单向进一步运动时,响应于所述进一步运动,所述联轴部件从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运动至所述脱离角位置,以使所述联轴部件脱离所述驱动轴,以及其中,在所述显影辊经由所述联轴部件与所述旋转力施加部之间的接合而正被转动的状态下,所述显影辊响应于所述显影器的运动而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部件接触。
依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在记录材料上成像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i)驱动轴,所述驱动轴能够利用马达转动且具有旋转力施加部,所述驱动轴不能沿与该驱动轴的轴线垂直的方向运动;ii)可动部件;iii)显影器,所述显影器在所述显影器装着于所述可动部件上的状态下能够响应于所述可动部件的单向运动沿与所述驱动轴的轴向基本垂直的方向运动,所述显影器包括:显影辊,用于对形成在电子照相感光部件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所述显影辊能够绕轴线转动,其中,所述显影辊响应于所述可动部件的运动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部件接触和分离;iv)联轴部件,用于传递旋转力给所述显影辊,所述联轴部件包括能够与所述旋转力施加部接合以接收来自所述驱动轴的旋转力的旋转力接收部和用于把经由所述旋转力接收部接收的旋转力传递给所述显影辊的旋转力传递部,所述联轴部件能够采取旋转力传递角位置、接合前角位置以及脱离角位置,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用于将转动所述显影辊的旋转力传递给所述显影辊,在所述联轴部件与所述旋转力施加部接合之前所述联轴部件采取所述接合前角位置,并且所述联轴部件在所述接合前角位置倾斜远离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所述联轴部件采取所述脱离角位置以与所述驱动轴脱离,并且所述联轴部件在所述脱离角位置沿与所述接合前角位置相反的方向倾斜远离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以与所述驱动轴脱离,其中,响应于当所述可动部件沿所述单向运动时所述显影器的运动,所述联轴部件从所述接合前角位置运动至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且当所述可动部件沿所述单向进一步运动时,响应于所述进一步运动,所述联轴部件从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运动至所述脱离角位置,以使所述联轴部件脱离所述驱动轴,以及其中,在所述显影辊经由所述联轴部件与所述旋转力施加部之间的接合而正被转动的状态下,所述显影辊响应于所述显影器的运动而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部件接触。
依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能够用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显影器,所述成像设备包括具有旋转力施加部且能够转动的驱动轴和能够转动的旋转体,所述显影器在所述显影器装着于所述旋转体上的状态下能够响应于所述旋转体的转动沿与所述驱动轴的轴向基本垂直的方向运动,所述显影器包括:i)显影辊,用于对形成在电子照相感光部件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ii)显影剂收容部,用于收容供所述显影辊显影所述静电潜像使用的显影剂;iii)联轴部件,用于在所述显影器装着于所述旋转体上的状态下传递旋转力给所述显影辊,所述联轴部件包括用于与所述旋转力施加部接合以接收来自所述驱动轴的旋转力的旋转力接收部,所述驱动轴不能沿与所述驱动轴的轴向基本垂直的方向运动;iv)限制部件,包括用于在与所述驱动轴接合之前将所述联轴部件限制在接合前角位置的限制部和用于容许所述联轴部件实质转动的容许部;v)弹性部件,用于弹性推压所述联轴部件,以使所述联轴部件定位在所述限制部处,其中,当所述旋转体转动时,通过所述联轴部件随着所述显影器的运动与所述驱动轴接触,响应于所述联轴部件克服所述弹性部件的弹性力从所述限制部至所述容许部的运动,所述联轴部件从所述接合前角位置运动至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以及当所述旋转体进一步转动时,所述联轴部件克服所述弹性部件的弹性力从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运动至脱离角位置,以使所述联轴部件脱离所述驱动轴。
依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在记录材料上成像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包括:i)驱动轴,包括旋转力施加部;ii)能够转动的旋转体;iii)显影器,在所述显影器装着于所述旋转体上的状态下能够响应于所述旋转体的转动沿与所述驱动轴的轴向基本垂直的方向运动,所述显影器包括:显影辊,用于对形成在电子照相感光部件鼓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和显影剂收容部,用于收容供所述显影辊显影所述静电潜像使用的显影剂;iv)联轴部件,用于在所述显影器装着于所述旋转体上的状态下传递旋转力给所述显影辊,所述联轴部件包括用于与所述旋转力施加部接合以接收来自所述驱动轴的旋转力的旋转力接收部,所述驱动轴不能沿与所述驱动轴的轴向基本垂直的方向运动;v)限制部件,包括用于在与所述驱动轴接合之前将所述联轴部件限制在接合前角位置的限制部和用于容许所述联轴部件实质转动的容许部;vi)弹性部件,用于弹性推压所述联轴部件,以使所述联轴部件定位在所述限制部处,其中,当所述旋转体转动时,通过所述联轴部件随着所述显影器的运动与所述驱动轴接触,响应于所述联轴部件克服所述弹性部件的弹性力从所述限制部至所述容许部的运动,所述联轴部件从所述接合前角位置运动至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以及当所述旋转体进一步转动时,所述联轴部件克服所述弹性部件的弹性力从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运动至脱离角位置,以使所述联轴部件脱离所述驱动轴。
依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能够用于显影盒的旋转力传递部件,所述显影盒能够安装在包括驱动轴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上,且能够沿与所述驱动轴的轴向基本垂直的方向运动,所述显影盒设有包括容许部和限制部的限制部件,所述旋转力传递部件包括:凹部,设在所述旋转力传递部件的一个纵向端部处,且当所述显影盒装着在所述成像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上时能够与所述驱动轴接合;球状部,设在所述旋转力传递部件的另一端部处;多个突起,把所述凹部的中心置于其间,且沿着用于从设在所述成像设备的所述主组件内的所述驱动轴接收旋转力的所述旋转力传递部件的纵向远离所述球状部突出,使得在所述显影盒装着于所述成像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上的状态下,所述显影盒不朝向与所述驱动轴的所述轴向基本垂直的方向运动;第一突出部,远离所述一个纵向端部从所述球状部突出,在所述旋转力传递部件装着于所述显影盒上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突出部能够在容许所述旋转力传递部件实质转动的所述容许部与限制所述旋转力传递部件的倾斜角位置的所述限制部之间转动;以及多个第二突出部,设在所述突起与所述第一突出部之间且将所述球状部置于其间,所述第二突出部从所述球状部向外突出,所述第二突出部实现把所述突起从所述驱动轴接收的旋转力传递给所述显影辊。
当结合附图考虑以下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说明时,本发明的这些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显影盒的侧剖视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显影盒的透视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显影盒的透视图。
图4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主组件的侧剖视图。
图5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显影辊的透视图。
图6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联轴器的透视图。
图7A、7B、7C、7D、7E和7F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联轴器的透视图。
图8A、8B、8C、8D、8E和8F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驱动输入齿轮的正视图和侧剖视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显影盒的剖视图。
图10A1、10A2、10A3、10A4、10A5、10B1、10B2、10B3、10B4和10B5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联轴器的透视图。
图11A、11B、11C和11D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联轴器的纵剖视图。
图12A、12B、12C和12D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限制部的透视图。
图13A、13B、13C、13D、13E、13F和13G是表示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联轴器与限制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透视图。
图14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弹性材料(推压部件)和支撑部件的透视图。
图15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盒驱动部的透视图。
图16A、16B、16C、16D和16E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盒驱动部的组装方法的透视图。
图17是表示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处于显影待机位置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主组件的纵剖视图。
图18是表示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显影盒装着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9是表示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显影盒被安装在旋转部件上的过程的透视图。
图20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旋转部件的纵剖视图。
图21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旋转部件的纵剖视图。
图22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旋转部件的纵剖视图。
图23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旋转部件的纵剖视图。
图24是表示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驱动轴与联轴器之间的接合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25是表示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驱动轴与联轴器之间的接合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26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驱动轴与联轴器之间的透视图。
图27是表示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驱动轴和联轴器相互脱离的过程的纵剖视图。
图28是表示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驱动轴和联轴器相互脱离的过程的纵剖视图。
图29是依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弹性材料和支撑部件的透视图。
图30是依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弹性材料和支撑部件的透视图。
图31是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联轴器(旋转力传递部)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首先,将说明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联轴部件(旋转力传递部)。
本发明涉及显影盒(例如图2)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例如图4)本身。另外,本发明可应用于联轴部件(旋转力传递部)(例如,图7A-7F,图31)本身。
(1)显影盒
参照图1-图4,将说明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作为显影器(盒)的显影盒B。图1是盒B的剖视图。图2和3是盒B的透视图。图4是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主组件A(主组件)的剖视图。
盒B由用户安装在设于主组件A内的旋转部件C上以及从该旋转部件C上取下。
主组件A是除盒B以外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100的构造。
在图1-图3中,盒B具有显影辊110。显影辊110在显影作用时经由随后将要描述的联轴机构从主组件A接收旋转力以转动。
预定颜色的显影剂t被收容在显影剂容纳框架114中。更具体的,框架114具有用于收容显影剂t的显影剂收容部116。显影剂t通过显影剂室113a内的海绵形式的显影剂供给辊115的转动而被供给到显影辊110的表面上。而且,利用薄板状显影刮刀112与显影辊110之间的摩擦,显影剂t摩擦带电且形成为薄层。显影辊110周面上的薄层显影剂t经由旋转被输送至显影位置。预定显影偏压被施加给显影辊110。由此,显影辊110使形成在电子照相感光鼓(感光鼓)107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换句话说,静电潜像借助于显影辊110利用显影剂t显影。显影辊110显影静电潜像所用的显影剂t被收容在收容部116中。收容在收容部116中的显影剂t经由供给开口116a供应给显影剂室113a。开口116a利用可开封地密封该开口116a的密封部件(未表示)密封。用户在使用盒B之前拉出密封部件以开放开口116a。由此,收容部116内的显影剂t被供应给显影剂室113a。
未用于显影静电潜像的显影剂即残留在显影辊110表面上的显影剂利用辊115刮除。与此同时,新显影剂通过辊115供应给显影辊110的表面。按照这种方式,显影操作持续地进行。
显影盒B为显影单元119的形式。显影单元119包括显影器框架113和显影剂容纳框架114。显影单元119具有显影辊110、显影刮刀112、显影剂供给辊115、显影剂室113a和显影剂容纳框架114。
显影辊110可绕旋转轴线L1(图5)转动。
显影盒B由用户安装在设于主组件A内的显影旋转部件C的显影盒收容部130a上(图4)。此情况下,如随后将说明的,与利用显影旋转部件C将盒B定位在预定位置(感光鼓相对部)的定位操作相关连地,设在主组件A内的驱动轴180与盒B的联轴部件150彼此连接。而且,显影辊110自主组件A接收旋转力以转动。联轴部件是旋转力传递部。
显影器框架113和显影剂容纳框架114构成盒框架。
(2)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参照图4,将说明采用显影盒B的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设备100。这里,作为一种示范成像设备,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设备100是彩色激光束打印机。
如图4所示,多个收容不同颜色显影剂(调色剂)的盒B(B1、B2、B3和B4)安装在旋转部件C上。盒B相对于旋转部件C的装卸由用户来执行。旋转部件C在来自马达(未表示)的旋转力的作用下转动,使得容纳预定颜色显影剂的盒B与感光鼓107相对。形成在感光鼓107上的静电潜像利用盒B的显影辊110显影。经显影的图像被转印到转印带104a上。对每种颜色执行此显影和转印操作。由此,获得彩色图像。将作详细的说明。记录材料S是用于成像的记录材料,其是纸张、OHP片材等。
如图4所示,基于图像信息的光从光学装置101投射到感光鼓107上。由此,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鼓107上。并且,此潜像利用显影辊110使用显影剂显影。由此,显影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107上。形成在感光鼓107上的显影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部件上。
接着,转印到作为中间转印部件的中间转印带104a上的显影剂图像经由作为二次转印装置的二次转印辊104b转印到记录材料S上。显影剂图像已转印于其上的记录材料S被输送至具有加压辊105a和加热辊105b的定影装置105。转印到记录材料S上的显影剂图像被定影于该记录材料S上。定影后,将记录材料S排出到托盘106上。
进一步的,将说明成像步骤。
感光鼓107与转印带(中间转印部件)104a的转动相同步地逆时针转动(图4)。感光鼓107的表面利用充电辊108均匀充电。随后,利用光学装置101并响应于图像信息对感光鼓107执行黄色图像的光照射。由此,对应于黄色的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鼓107上。
曝光装置具有以下构造。曝光装置101基于从外部设备(未表示)读取的图像信息(包括颜色信息在内的图像信号)对感光鼓107执行光照射。由此,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鼓107上。曝光装置包括激光二极管、多角镜、扫描仪马达、成像透镜和反射镜(未表示)。
更详细的,激光二极管依据图像信息发射光,并利用多角镜引导作为图像光。多角镜利用扫描仪马达高速转动,且经该多角镜反射的图像光通过成像透镜和反射镜选择性地投射到感光鼓107的表面上。由此,与图像信息对应的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鼓107上。
与此潜像的形成相同时的,旋转部件C转动。由此,黄色盒B1移动至显影位置。预定偏电压被施加给盒B1的显影辊110。由此,黄色显影剂沉积于潜像上。于是,潜像利用黄色显影剂显影。随后,极性与显影剂相反的偏电压被施加给转印带104a的约束辊(一次转印辊)104j。由此将形成在感光鼓107上的黄色显影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4a上。
如前所述,当黄色显影剂图像的一次转印结束时,旋转部件C再次转动。下一盒B2移动,且其被定位在与感光鼓107相对的位置。对品红色盒B2、青色盒B3和黑色盒B4执行这些步骤。由此,四色显影剂图像叠加在转印带104a上。
黄色盒B1收容黄色显影剂,并形成黄色显影剂图像。品红色盒B2收容品红色显影剂,并形成品红色显影剂图像。青色盒B3收容青色显影剂,并形成青色显影剂图像。黑色盒B4收容黑色显影剂,并形成黑色显影剂图像。盒B所收容的显影剂的颜色不同,但它们的构造相同。
此期间,二次转印辊104b不与转印带104a接触。此时,清洁充电辊104f也不与转印带104a接触。
而且,在四色显影剂图像形成于转印带104a上后,转印辊104b与转印带104a压接触(图4)。另外,与转印辊104b的压接触相同步地,已等在对位辊对103e附近的记录材料S被给送至转印带104a与转印辊104b之间的压合部。同时,下一记录材料S利用作为给送装置103的给送辊103b和给送辊对103c从盒103a送出。
这里,传感器99紧接着设在对位辊对103e的前面。传感器99检测记录材料S的自由端,响应于检测到该记录材料S的自由端,对位辊对103e停止转动以使该记录材料S在预定位置等待。
另外,极性与显影剂相反的偏电压被施加给转印辊104b。由此,将转印带104a上的显影剂图像一起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S上。
显影剂图像已转印其上的记录材料S经由传送带单元103f输送至定影装置105。由此,将显影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S上。而且,经定影的记录材料S经由排出辊对103g排出到主组件上部的排出托盘106上。由此,完成在记录材料S上的成像。
另一方面,在二次转印结束后,充电辊104f与转印带104a压接触。由此,预定偏电压被施加给残留于带104a表面上的显影剂。于是,残留电荷被去除。
所排出的残留显影剂经由一次转印压合部从带104a再次静电转印到感光鼓107上。由此,执行带104a表面的清洁。二次转印后再次转印到感光鼓107上的残留显影剂利用与该感光鼓107接触的清洁刮刀117a清除。
所清除的显影剂沿着输送路径(未表示)收集到清除显影剂盒107d内。
收容部130a是用于收容所述盒B的室,且提供多个此收容部。在盒B安装于此室内的状态下,旋转部件C单向转动。由此,盒B的后述联轴部件与设在主组件A内的驱动轴180接合和脱离接合。盒B(显影辊110)安装在收容部130a上,因此,响应于旋转部件C的单向运动,该盒B沿与驱动轴180的旋转轴线L3的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移动。
(3)显影辊的构造
接着,参照图5,将说明显影辊的构造。图5中,(a)是从主组件A(驱动侧)看的显影辊110的透视图。图5中,(b)是非驱动侧看的透视图。
显影辊110包括轴部110b和橡胶部(弹性材料)110a。
轴部110b由诸如铁一类的导电材料制成,具有伸长构造,且被橡胶部110a覆盖。轴部110b的相对端部110b1、110b2利用显影器框架113经由轴承(未表示)可转动地支撑。显影辊110可转动地安装在显影器框架113上。
橡胶部110a同轴地覆盖该轴部110b。橡胶部110a承载显影剂t,并利用施加给轴部110b的偏电压显影静电潜像。
压合部宽度管制部件136、137在显影辊110与感光鼓107接触的状态下维持该感光鼓107与橡胶部110a之间的压合部宽度均一。
轴承(未表示)设在显影辊110的各端部110b1、110b2上,以可转动地支撑该显影辊110。
管制部件136设在显影辊110的一端处,管制部件137设在显影辊110的另一端处。
本实施例的显影辊110在与感光鼓107接触的状态下显影潜像(所谓接触式显影系统)。
(4)驱动传递机构(旋转驱动力传递机构)
显影齿轮145设在显影辊110的端部处,供给辊齿轮146设在供给辊115(图1)的端部处。而且,齿轮145、146固定在轴上。由此,联轴部件(联轴器)150从主组件A接收的旋转力经由齿轮145传递给显影辊110以及经由齿轮146传递给供给辊115。联轴器150从主组件A接收的旋转力也可传递给除显影辊110和供给辊115以外的可转动部件。
主组件A是电子照相成像设备100的除盒B以外的部分。
接着,将说明用于支撑联轴器150的驱动输入齿轮(可转动部件)147。
如图6所示,齿轮147在与显影齿轮145和供给辊齿轮146啮合的位置可转动地安装在显影单元119上。齿轮147包括显影齿轮部(第一齿轮部)147a和供给辊齿轮部(第二齿轮部)147b。显影齿轮部147a与显影齿轮145啮合,以把自主组件A接收的旋转力传递给显影辊110。供给辊齿轮部147b与供给辊齿轮146啮合,以把自主组件A接收的旋转力传递给供给辊115。显影齿轮145安装在显影辊110的端部上。供给辊齿轮146安装在供给辊115的端部上。齿轮147设有联轴器安装部(联轴器收容部)147j(图8A-8F)。安装部147j收容联轴器150的驱动部150b。利用设在齿轮147内部的保持部147k(147k1、147k2、147k3、147k4)限制联轴器150相对于该齿轮147沿箭头X34方向的移动。联轴器150可相对于安装部147j以及相对于齿轮147的旋转轴线L4(图16A和16B)倾斜。更具体的,在驱动部150b相对于安装部147j的朝向从动部150a的移动受保持部147k限制的状态下,联轴器150可相对于轴线L4倾斜。
轴线L4平行于显影辊110的旋转轴线L1。
盒B具有显影器框架113和支撑部件157,且该支撑部件157安装在显影器框架113上(图2)。
支撑部件157具有孔157j,且其内表面157m与齿轮147接合(图16C、16D和16E)。
(5)旋转力传递部件(联轴器和联轴部件)
参照图7A-7F,将说明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作为旋转力传递部件的联轴器(联轴部件)的一例。图7A是从主组件侧看的联轴器的透视图,图7B是从显影辊侧看的联轴器的透视图。图7C表示从与旋转轴线L2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看的联轴器的视图。图7D是从主组件侧看的联轴器的侧视图,图7E表示从显影辊侧看的视图。图7F是沿图7D中的S3的剖视图。图31是仅表示图13A-13G中所示的联轴器的透视图。
盒B可拆卸地安装在设于主组件A内的旋转部件C的盒收容部130a内。这由用户来执行。在盒B安装于收容部130a内的状态下,旋转部件C在马达(未表示)的旋转力的作用下转动。当盒B到达预定位置(与感光鼓107相对的位置,即显影位置)时,旋转部件C停止转动。由此,联轴器(联轴部件)150与设在主组件A内的驱动轴180接合。通过进一步单向转动旋转部件C,盒B移离所述预定位置(显影位置)。换句话说,其从预定位置退避。由此,联轴器150与驱动轴180脱离。在联轴器150与驱动轴180接合的状态下,该联轴器150自设在主组件A内的马达(未表示)接收旋转力。此旋转力传递给显影辊110。由此,显影辊110在自主组件A接收的旋转力的作用下转动。
在此实施例中,联轴器150接收用于转动显影辊110的外力。联轴器150通过传递外力给显影辊110来转动该显影辊110。这里,依据此实施例,外力是利用驱动轴180传递给联轴器150的旋转力。因此,联轴器150接收从驱动轴180传递给联轴器150的外力以转动。
在盒B安装于收容部130a内的状态下,其依据旋转部件C的转动沿着与驱动轴180的旋转轴线L3的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移动。响应于旋转部件C的单向转动,联轴器150与驱动轴180接合以及与该驱动轴180脱离。
如前所述,驱动轴180具有销182(旋转力施加部),且利用马达(未表示)转动。
联轴器150的材料优选是树脂材料,且例如是聚缩醛。这是因为其刚性、韧性和可加工性的平衡适于本实施例。然而,为提高联轴器150的刚性,考虑到负载转矩,可通过在树脂材料内添加玻璃纤维来提高刚性。另外,可采用金属材料。材料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适当地选择。由于树脂材料易于加工,所以本实施例中的联轴器由树脂材料制成。
联轴器150主要具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动部150a。如图7C所示,从动部150a与驱动轴180接合(如随后将要说明的)。从动部150a与设在驱动轴180上作为旋转力施加部(主组件侧旋转力传递部)的旋转力传递销182接合,以便自该销182接收旋转力。第二部分是驱动部150b。在驱动部150b内,销(旋转力传递部)155与驱动输入齿轮(旋转力接收部,以及旋转力被传递部)147接合,并传递旋转力给该齿轮147。更具体的,驱动部150b传递旋转力给安装部147j。第三部分是连接于从动部150a和驱动部150b之间的中间部150c。
销182在与驱动轴180的旋转轴线L3垂直的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两个位置中的每个上突出(182a1、182a2)。
如图7F所示,从动部150a具有相对于联轴器150的旋转轴线L2扩张的驱动轴插入开口150m。驱动部150b具有球状部150i、驱动传递销155和联轴器受限部150j。这里,受限部150j基本与轴线L2同轴,并与后述的受限部收容部160b(图12A-12D)接合。由此,受限部150j能够限制轴线L2的倾斜方向。随后将说明其细节。
开口150m设有驱动轴接收面150f,该驱动轴接收面150f具有朝向驱动轴(180)侧扩张的圆锥形构造。如图7F所示,接收面150f构成凹部150z。凹部150z设有相对于轴线L2方向朝向驱动输入齿轮147的相反侧的开口150m(开口部)。
由此,与显影辊110在盒B内的转动相位无关,联轴器150能够相对于驱动轴180的旋转轴线L3移动(枢转)而不受该驱动轴180的自由端部180b阻挡。更具体的,联轴器150能够在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图24(d)所示的位置)与脱离角位置(图27(c)和27(d)所示的位置)之间、以及接合前角位置(图24(a)所示的位置)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图24(d)所示的位置)之间移动(枢转)。
随后将说明其细节。
两突起(突出部)150d(接合部)(150d1、150d2)沿着绕轴线L2的假想圆周等间隔地设在圆形凹部150z的端面上。突起150d之间的部分构成进入部150k(150k1、150k2)。突起150d1和150d2之间的间隔大于销182的外径,从而使得该间隔能够收容设在驱动轴180内的销182。销182是旋转力传递部。突起之间的空间是进入部150k1、150k2。当旋转力从驱动轴180传递给联轴器150时,销182分别位于进入部150k1、150k2内。另外,在图7D中,各突起150d相对于顺时针方向的上游侧设有旋转力接收面(旋转力接收部)150e(150e1、150e2)。此旋转力接收面150e面对着联轴器150的转动方向。更具体,突起150d1设有接收面150e1,突起150d2设有接收面150e2。在驱动轴180转动的状态下,销182a1、182a2与接收面150e中的任一个抵接。由此,销182a1、182a2推动所接触的接收面150e。由此,联轴器150绕轴线L2转动。
更具体的,联轴器150接收用于转动显影辊110的外力。联轴器150通过传递外力给显影辊来转动该显影辊110。这里,依据此实施例,外力是利用驱动轴180传递给联轴器150的旋转力。更具体的,联轴器150接收利用驱动轴180传递给联轴器150的外力以转动。
在此实施例中,突起150d(旋转力接收面150e)位于绕轴线L2的假想圆周上,且它们将中心置于其间地相互面对。因此,力从驱动轴180均一地传递给联轴器150。由此,联轴器150能够稳定且高精度地转动。在此实施例中,仅采用两个突起150d(旋转力接收面150e),因此进入部150k的尺寸大。由此,销182易于进入该进入部150k内。因此,确保旋转力接收面150e与销182之间的接触。
如图7F所示,接收面150f为中心在轴线L2上且顶角为α2的圆锥形。由此,在联轴器150与驱动轴180彼此接合而该联轴器150处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的情况下,该驱动轴的自由端180b(图24)与接收面150f抵接。圆锥形的轴线即联轴器150的轴线L2和驱动轴180的轴线L3(图26)彼此基本同轴。由此,联轴器150和驱动轴180彼此对准,传递给该联轴器150的转矩得以稳定。在此实施例中,α2为60度至150度。依据α2的角度,开口150m的非圆锥部150n(图7A和图7D)可加宽(图8B)或者不存在。
旋转力接收面150e优选设在中心O位于轴线L2上的假想圆(公共圆)C1上(图7D)。由此,旋转力传递半径恒定,因而所传递的转矩得以稳定。另外,对于突起150d,优选通过联轴器150的受力平衡来稳定该联轴器150的位置。为此,在本实施例中,接收面150e间隔180o。换句话说,在本实施例中,接收面150e1和接收面150e2相对于轴线L2在直径方向相对。由此,联轴器150的受力形成力偶。为此,联轴器150的转动仅通过接收力偶来持续。换句话说,联轴器150可转动而无需管制轴线L2的位置。
这里,在此实施例的情况下,销182的直径近似为2mm。而且,进入部150k的圆周长度近似为8mm。这里,进入部150k的圆周长度是相邻突起150d之间在假想圆上的间隔。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值。按照此方式,销182易于进入该进入部150k。
另外,突起150d设在凹部150z的自由端部处。换句话说,其设在联轴器150的自由端部处。而且,突起(突出部)150d朝向与联轴器150的转动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突出,且其设在沿转动方向相互隔开的两个位置处。通过采用两个突起150d,在与转动驱动轴180接合时可更确保接合。
旋转部件C(收容部130a)在盒B装着的状态下转动。在所需显影盒B的显影辊110位于显影位置且旋转部件C不转动的状态下,联轴器150与驱动轴180接合。接收面150e处于可与销182接合的状态。或者,接收面150e与销182接合。接收面150e被用于从旋转的驱动轴180接收力的销182推动。由此,接收面150e从驱动轴180接收旋转力。另外,接收面150e与轴线L2等距,其是突起150d的彼此在直径方向相对且面向圆周方向的表面。
进入部(凹进)150k沿轴线L2的方向凹进。进入部150k被成形为突起150d与突起150d之间的空间。在驱动轴180静止的情况下且当联轴器150与驱动轴180接合时,在盒B装着于旋转部件C上的状态下,销182进入该进入部150k。而且,接收面150e被驱动轴180的销182推动。或者,当联轴器150与驱动轴180接合时,在该驱动轴180已经转动的情况下,销182进入该进入部150k以推动接收面150e。由此,联轴器150转动。旋转力接收面(旋转力接收部)150e可位于驱动轴接收面150f的内侧。或者,接收面150e可设在沿轴线L2的方向从接收面150f向外突出的部分处。在接收面150e设于接收面150f内侧的情况下,进入部150k也设在接收面150f的内侧。换句话说,进入部150k是凹进部,且设在接收面150f的圆弧部的内侧以及突起150d之间。在接收面150e设于向外突出的部分处的情况下,进入部150k是凹进部且设在突起150d之间。这里,凹进部可以是沿轴线L2的方向贯通的孔,或者可以具有底部。优选的,凹进部是位于突起150d之间的空间区域。而且优选的,在盒B装着于旋转部件C上的状态下,销182能够进入该区域。
驱动部150b的自由端为球面,使得该驱动部能够相对于齿轮147的轴线L1(参见图10)在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与接合前角位置(或脱离角位置)之间运动,而与该齿轮147在盒B内的转动相位无关。这里,旋转力传递角位置是第一角位置。接合前角位置是第二角位置。脱离角位置是第三角位置。在所示示例中,驱动部150b设有以轴线L2为其轴线的球状保持部150i。提供与驱动部150b的中心线同轴的固定孔150g,且传递销155穿过该固定孔。另外,驱动部150b在与中间部150c相对的位置设有与轴线L2同轴的圆柱状受限部150j。受限部150j与后述的受限部收容部160b(图12A-12D)接合。由此,联轴器的轴线L2的倾斜方向受限。随后将说明其细节。
在此实施例中,联轴器150是一体结构,然而,单独的从动部150a、中间部150c和驱动部150b也可连接。也可采用其它多种结构,但优选作为联轴器体可一体操作。
另外,联轴器150在自由端部处设有圆形平坦部150x和位于该平坦部150x的中心O处的圆形凹部150z。旋转力接收部150e从平坦部150x的边缘突出,且它们将该平坦部150x的中心置于其间地彼此相对(图6等)。换句话说,设有旋转力接收面(旋转力接收部)150e的自由端部具有圆形平坦部150x和设于该平坦部150x中心的圆形凹部150z。
这里,可不采用平坦部150x。然而,在旋转部件C的旋转轴线像本实施例所示那样摆动的情况下,优选提供平坦部150x,因为当在联轴器150与驱动轴180接合时,仍能更确保接合。
如前所述,作为旋转力传递部的联轴器150用于显影盒B。盒B通过相对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A沿与驱动轴180的轴线L3的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移动来装卸。换句话说,盒B沿与驱动轴180的轴线L3的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移动。驱动轴180设在主组件A内。盒B具有限制部件160,该限制部件160包括容许部160b2和限制部或约束部160b1。容许部160b2实质容许联轴器150转动。限制部160b1限制联轴器150的倾斜角位置。在作为突出部的受限部150j位于容许部160b2内的状态下,该受限部150j不与限制部件160接合或接触。
联轴器150具有球状部(保持部)150i以及相对于该联轴器150的纵向位于球状部150i的一端部处的凹部150z。凹部150z设在纵向一端部处。球状部150i设在与所述一端部相对的另一端部处。在盒B装着于主组件A上的状态下,凹部150z与驱动轴180接合。联轴器150具有突起150d。突起150d将凹部150z的中心O(旋转轴线L1)置于其间地彼此相对,且它们沿纵向L1朝向离开球状部150i的方向突出。换句话说,突起150d沿纵向在一端部的自由端处纵向突出。在盒B装着于主组件A上的状态下,突起150d从驱动轴180接收旋转力。突起150d设在多个位置的每个上。联轴器150具有受限部150j,该受限部150j作为在球状部150i的另一端部处沿纵向突出的突出部。在联轴器150装着于盒B上的状态下,受限部150j可在用于容许联轴器150的实质转动的容许部160b2与用于限制该联轴器150的倾斜角位置的限制部160b1之间移动。
联轴器150包括多个销(旋转力传递部,以及突出部)155,该销155相对于联轴器150的纵向在将球状部150i置于突起150d与受限部150j之间的同时从该球状部150i向外突出。在盒B装着于主组件A上的状态下,销155将利用突起150d自驱动轴180接收的旋转力传递给显影辊110。换句话说,销155与旋转力接收面(旋转力被传递部)147h接合,以传递旋转力给该接收面147h。由此,齿轮147转动,以经由该齿轮147的第一齿轮部147a传递旋转力给显影辊110。另外,旋转力经由齿轮147的第二齿轮部147b传递给供给辊115。
这里,联轴器150的纵向从受限部150j的自由端指向突起150d的自由端。
另外,联轴器150在设有突起150d的自由端部处包括圆形平坦部150x。凹部150z设在平坦部150x的中心O处。突起150d从平坦部150x的边缘突出,且它们将该平坦部150x的中心O置于其间地彼此相对。
这里,突起150d设在绕中心O的假想圆C1上。另外,受限部150j具有圆柱形状。
参照图8A-8F,将说明用于支撑联轴器150的显影输入齿轮147。
图8A所示的开口147g1或147g2是沿着驱动输入齿轮147的旋转轴线方向延伸的槽。在安装联轴器150时,旋转力传递销(旋转力传递部,以及突出部)155进入开口147g1或147g2。
传递销155在开口147g1或147g2内移动。由此,联轴器150可在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与接合前角位置(或脱离角位置)之间移动,而与驱动输入齿轮147在盒B内的转动相位无关。
在图8A和8D中,开口147(147g1或147g2)的顺时针方向的上游侧设有旋转力接收面(旋转力被传递部)147h(147h1或147h2)。联轴器150的传递销(旋转力传递部)155的一侧与接收面147h接触。由此,旋转力被传递给显影辊110。换句话说,传递面147h1和147h2是与驱动输入齿轮147的转动方向交叉的面。由此,传递面147h(147h1或147h2)被传递销155的侧面推动,以绕旋转轴线L1(图8B)转动。这里,轴线L4是齿轮147的旋转轴线。
如随后将要说明的,联轴器150在销(旋转力传递部)155与同该销接合的旋转力接收面(旋转力被传递部)147h之间存在间隙(图8D),以使该联轴器能够相对于轴线L4朝基本所有方向倾斜。
按照这种方式,联轴器150安装在盒B的纵向端部上。因此,联轴器150可相对于旋转轴线L4朝基本所有方向倾斜。如前所述,在盒B装着于旋转部件C内的状态下,联轴器150自驱动轴180接收旋转力,并传递该旋转力给显影辊110(和供给辊115)。联轴器150具有通过与销182接合来从驱动轴180接收旋转力的旋转力接收面150e,以及把经由该接收面150e接收的旋转力传递给显影辊110的销(突出部)155。销182是旋转力施加部。旋转力接收面150e是旋转力接收部。销155是旋转力传递部。销155与旋转力接收面(旋转力被传递部)147h接合,以传递旋转力给该接收面147h。由此,齿轮147转动,以经由该齿轮147的第一齿轮部147a传递旋转力给显影辊110。旋转力经由齿轮147的第二齿轮部147b传递给供给辊115。
当旋转部件C转动时,联轴器150依据盒B的移动而与驱动轴180接触。由此,随着联轴器150从限制部160b1移动至容许部160b2,该联轴器150从接合前角位置移动至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由此,联轴器150对着驱动轴180以从该驱动轴180接收旋转力。而且,当旋转部件C从联轴器150对着驱动轴180的位置进一步转动时,该联轴器150依据盒B的移动而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移动至脱离角位置。由此,联轴器150脱离驱动轴180。
如图8B所示,齿轮147具有用于收容联轴器150的驱动传递部150b的联轴器安装部147j。
安装部147j具有用于阻止所收容的传递部150b(球状部)脱离齿轮147的保持部147k(147k1-147k4)。
图8B是表示把联轴器150固定在齿轮147上的步骤的剖视图。
首先,沿X33方向移动联轴器150。然后,把传递部150b插入安装部147j内。插入前,保持部(球状部)150i的直径φZ6比利用保持部147k的内边缘线147m(147m1-147m4)构成的圆的直径D15(图8A)大。换句话说,满足关系Z6>D15。
依据传递部150b的插入,保持部147k(147k1-147k4)由于其弹性变形而暂时向齿轮147的径向外侧退避。由此,传递部150b可插入安装部147j内。换句话说,暂时满足关系D15>Z6。当传递部150b向安装部147j内的插入完成时,弹性变形的保持部147k(147k1-147k4)复位。换句话说,满足关系Z6>D15。
接着,保持部件156沿箭头X33方向插入,并固定在齿轮147上。这里,从动部150a的外径D10小于保持部件156的开口156i的直径D16。换句话说,满足关系D16>D10。通过满足此关系,保持部件156能够在联轴器150插入齿轮147内的状态下插入该齿轮147。如图8C所示,通过插入保持部件,能够阻止保持部147k(147k1-147k4)朝向齿轮147的径向外侧弹性变形。由此,维持关系Z6>D15。在此状态下,即便在与插入方向相反方向的力作用于联轴器150时,也能够阻止该联轴器150脱离齿轮147。另外,与插入方向相反方向的力是当联轴器150(传递部150b)脱离安装部147j时朝向X34方向的力。这是因为传递部150b与保持部147k(147k1-147k4)的保持面147l(147l1-147l4(147l3和147l4未表示),图8B)接触,进一步的移动受限。安装部147j设在齿轮147的内侧。
由此,联轴器150、齿轮147和保持部件156一体化以提供驱动单元U(图8C、8A和图16B)。
如图8E所示,作为支撑部件157的联轴器保持部157a的后述保持部件156可与该支撑部件157一体化。在此情况下,可省略上述把保持部件156固定在齿轮147上的步骤。在将后述联轴器150安装于显影器框架(盒框架)113上时,支撑部件157的联轴器保持部157a可插入齿轮147内(图8F)。在图8F所示的状态下,保持部157a阻止齿轮147的保持部147k(147k1-147k4)径向往外弹性变形。由此,保持部157a阻止联轴器150脱离齿轮147。上述保持部157a的功能与保持部件156的功能相同。
联轴器150在齿轮147内可在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与脱离角位置之间以及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与接合前角位置之间移动(枢转)。保持部147k(147k1-147k4)限制联轴器150相对于齿轮147朝X34方向的移动。换句话说,开口的内边缘线147m(147m1-147m4)的直径φD15小于保持部150i的直径Z6。
如前所述,轴承部160a可转动地与具有显影齿轮部(第一齿轮部)147a和供给辊齿轮部(第二齿轮部)147b的齿轮147(可转动部件)接合。联轴器150安装在齿轮147内。联轴器150被安装。利用此构造,联轴器的安装构造紧凑。类似于突起150d,旋转力传递面(旋转力传递部)150h1或150h2优选在同一圆周上在直径方向上相对。
通过如上所述一体化,联轴器150和齿轮147可作为单元对待。由此,把联轴器150组装到盒B上时的操作变得容易。因此,能够改进组装性能。若保持部147k的强度足够,则可省略保持部件。
如前所述,联轴器150安装到齿轮147上,使得其后端部可在该齿轮(可转动部件)147内旋转,且该联轴器150不脱离齿轮147。换句话说,联轴器150具有保持部(球状部)150i,使得沿该联轴器150的纵向(轴线L2方向)朝向自由端部的移动受限。销(旋转力传递部)155从保持部150i起朝向与纵向垂直的方向突出。保持部150i朝向自由端部的移动受保持部147k的限制。利用此构造,联轴器的安装构造紧凑。
联轴器150的自由端部是在盒B装着于旋转部件C上的状态下与驱动轴180相对的那侧(与驱动轴180接合的那侧)。后端部是与自由端部相反的那侧,且是旋转力被传递给显影辊110的那侧(安装在齿轮147上的那侧)。
参照图10A1-10A5和10B1-10B5,将说明联轴器150相对于齿轮147的运动范围。
图10是表示驱动齿轮147和联轴器150的连接状态的视图。图10A1-10A5是从驱动轴180方向看的视图,图10B1-10B5是其透视图。
如图10所示,联轴器150被安装成使其旋转轴线L2可相对于轴线L4朝所有方向倾斜。驱动轴180在旋转部件C的一个纵向端部处设于主组件A内。驱动轴180可转动地设在主组件A内的预定位置。驱动轴180固定于主组件A上,使得其不能沿与其旋转轴线基本垂直的方向移动。换句话说,驱动轴180自身的旋转轴线不沿与其旋转轴线基本垂直的方向移位。驱动轴180不安装在与旋转部件C一起沿与其旋转轴线基本垂直的方向摆动的部件上。图10A1和B1中,轴线L2与轴线L4同轴。图10A2和10B2表示当联轴器150从此状态向上倾斜的状态。联轴器150朝向开口147g倾斜。在此状态下,传递销155沿着开口147g移动(图10A2和10B2)。结果,联轴器150绕与开口147g垂直的轴线AX倾斜。
在图10A3和10B3中,联轴器150向右倾斜。当联轴器150沿与开口147g垂直的方向倾斜时,销155在该开口147g内转动。销155转动时,该销155的轴线是该销155的中心轴线AY。
在图10A4和10B4以及图10A5和10B5中,表示联轴器150向下倾斜的状态和向左倾斜的状态。联轴器150绕旋转轴线AX和AY倾斜。
这里,联轴器150的倾斜是绕轴线AX的转动和绕轴线AY的转动的组合倾斜。另外,此方向是图10A2和10A3;10A3和10A4;10A4和10A5;以及10A5与10A2所示的方向。按照这种方式,轴线L2可相对于轴线L1朝所有方向倾斜。
已说明了,轴线L2可相对于轴线L4朝所有方向倾斜。然而,不一定要轴线L2可相对于轴线L4朝向360°度范围内的所有方向倾斜预定角度。例如,可使开口147g沿例如圆周方向较宽。采用此设定,当轴线L2相对于轴线L4倾斜时,即便联轴器不能线性倾斜大至预定角度,该联轴器150也能绕轴线L2略微转动。由此,轴线L2能够相对于轴线L4倾斜预定角度。换句话说,开口147g沿转动方向的游隙可以依据需要适当选择。
如参照图8A-8F所述的,球状面150i接触保持面147l。为此,联轴器150被安装成可绕球状面150i的球心P2转动。换句话说,轴线L2可倾斜,而与齿轮147的相位无关。进一步说,联轴器150可相对于轴线L4转动。如后将要说明的,为使联轴器150与驱动轴180接合,需要紧接着在接合之前,使轴线L2相对于轴线L4朝向转动方向X4的下游侧倾斜。如图11A-11D所示,换句话说,需要使联轴器150的轴线L2相对于轴线L4倾斜,以使从动部150a相对于旋转部件C的转动方向X4位于下游。
图2表示轴线L2相对于轴线L4倾斜的状态。图9是沿图2的S24-S24的剖视图。
利用前述构造,联轴器还可从如图9所示轴线L2倾斜的状态移动至该轴线L2基本平行于轴线L4的状态。轴线L4与轴线L2之间的最大可倾斜角α4(图9)是驱动部150a和中间部150c与端部部件151和支撑部件157相接触的角度。角度α4可设定为当在主组件上装卸时所需的角度。
这里,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最大可倾斜角α4为20度至80度。前面已说明了有必要紧接着在联轴器150与驱动轴180接合之前,使轴线L2相对于轴线L4朝向转动方向X4的下游倾斜。下面将说明限制方法。
(6)角位置限制部件
参照图12A-12D和图13A-13G,说明用于限制联轴器150的倾斜方向的角位置限制部件(限制部件)。
旋转力传递角位置是第一角位置。接合前角位置是第二角位置。脱离角位置是第三角位置。
依据本实施例的限制部件160,即便在盒B装着于旋转部件C上之前,联轴器150也能维持于接合前角位置(第二角位置)。联轴器150在盒B的自由状态下也能维持于接合前角位置(第二角位置)。因此,防止联轴器150在例如搬运盒B时不经意地移动。
这是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著效果之一。
图12A是从显影辊110的纵向外侧看的限制部件160的透视图。图12B是从外侧看的限制部件160的侧视图。图12C和12D表示限制部件160的构造的另一实施例。图13A是表示在联轴器150位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如后将要说明的)的状态下该联轴器150与限制部件160之间的位置关系的透视图。图13B是表示在联轴器150位于接合前角位置(如后将要说明的)的状态下该联轴器150与限制部件160之间的位置关系的透视图。另外,图13C和13D表示在图13A和图13B的状态下齿轮147和保持部件156的状态。图13E是表示联轴器受限部150j位于定位部(限制部)160b1中的状态的透视图。图13F是表示受限部150j位于容许部160b2中的状态的透视图。图13G是从底部看的与限制部件160接合的联轴器150的透视图。图13G中,未表示限制部件160的底部。实际上,限制部件160具有底部,且因此受限部150j不可见。
限制部件160具有圆形轴承部160a和受限部收容部160b。限制部件160具有槽160g。收容部160b为槽。轴承部160a围绕槽160g。收容部160b包括定位部160b1和容许部160b2。限制部件160与上述轴承138形成一体。因此,限制部件160设在轴承138的外表面上。
轴承部160a可转动地支撑齿轮147的内周面147i(图8B)。内周面147i与轴承部160a的外周面接合。由此,齿轮147可转动地安装在轴承部160a上。受限部150j收容在收容部160b内。在此状态下,联轴器150可在受限部150j不干涉收容部的壁160b3的范围内自由移动。受限部150j具有圆柱形状。受限部150j与轴线L2同轴地远离中间部150c从驱动部150b突出。受限部150j从联轴器150的端部突出。更具体的,受限部150j与保持部150i(球状部)同轴,并从该保持部150i远离中间部150c突出。采用此构造,联轴器的安装构造紧凑。在与驱动轴180接合前,联轴器150在如后将要说明的弹性材料(推压部件)或其类似物的作用下处于接合前角位置。此时,受限部150j与定位部(限制部)160b1接触。更具体的,通过受限部(突出部)150j的圆柱部分与作为定位部160b1的V形槽部的壁160b4抵接,联轴器150的倾斜方向受到限制。联轴器150的受限部(突出部)150j在与具有旋转力接收面(旋转力接收部)150e的端部相反侧的后端处突出。通过与作为定位部160b1的V形槽部160b4的狭窄部160b7抵接,受限部150j的倾斜方向受到限制。通过与受限部150j的自由端的定位部160b1抵接,联轴器150的倾斜角度受到限制。因此,联轴器150定位在与驱动轴180接合的最佳接合前角位置。按照这种方式,受限部150j的倾斜方向受定位部160b1限制。由此,联轴器150定位在接合前角位置(图13E中,倾斜的联轴器150位于接合前角位置)。随后将说明此位置。定位部160b1仅当联轴器150位于接合前角位置时作为定位部。
在联轴器150位于接合前角位置以外的位置的情况下,该联轴器150可在受限部150j不干涉容许部160b2的壁160b3的范围内自由移动。在联轴器150位于接合前角位置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之间的位置、位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位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与脱离角位置之间的位置、或者位于脱离角位置时,该联轴器150可在受限部150j不干涉容许部160b2的壁160b3的范围内自由移动。换句话说,在受限部150j不接触定位部(限制部)160b1的情况下,联轴器150可转动(图13F和图13E中,垂直的联轴器150)。由此,在联轴器150与驱动轴180接合的状态下,当该联轴器从接合前角位置移动至旋转力传递角位置时或者当联轴器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移动至脱离角位置时,该联轴器150能够与驱动轴180一起移动。因此,在后述的旋转部件C径向移动的情况下,更具体的,在联轴器150沿旋转部件C的径向移动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施加到该联轴器150上的应力。因此,联轴器150能够平滑地与驱动轴180接合,以及能够平滑地脱离该驱动轴180。容许部160b2由宽广部160b8构成。
在联轴器150受推压部件的作用从除接合前角位置以外的位置移动至接合前角位置的情况下,受限部150j利用容许部160b2的壁160b3引导,并被引导至定位部160b1。联轴器150向接合前角位置倾斜。
如前所述,限制部件160具有在与驱动轴180接合前在接合前角位置限制联轴器150的定位部(限制部)160b1,以及容许该联轴器150部件实质转动的容许部160b2。
至于受限部收容部160b的构造,可采用如图12C和图12D所示的构造,只要定位部162a和容许部160b2满足上述功能。在图12C所示的实施例中,定位部(限制部)160b1的构造为圆弧形160b6,容许部160b2的构造为曲面。在图12D所示的实施例中,容许部160b2的构造为弯曲形。
如前所述,限制部件160设有槽160g。槽160g包括作为定位部160b1(限制部)的狭窄部160b7和作为容许部160b2的宽广部160b8。联轴器150的后端包括突出的受限部150j(突出部)。在受限部150j位于狭窄部160b7的状态下,联轴器150的倾斜方向被限制为接合前角位置,以及在受限部150j位于宽广部160b8的状态下,容许联轴器150从接合前角位置向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倾斜。受限部150j通过与狭窄部160b7的壁160b4接触而受限。在受限部150j位于容许部160b2的情况下,联轴器150可转动。换句话说,联轴器150可相对于轴线L4转动。在联轴器150可转动的状态下,受限部150j位于宽广部160b8内且不与壁160b3接触。
槽160g的周面被圆形轴承部(圆形部)160a围绕。轴承部160a可转动地与具有显影齿轮部(第一齿轮部)147a和供给辊齿轮部(第二齿轮部)147b的齿轮147(可转动部件)接合。联轴器150安装在齿轮147内,且在该联轴器150(受限部150j)位于容许部160b2的情况下,该联轴器150可实质转动。
如前所述,在本实施例的限制部件160的情况下,即便在盒B装着于旋转部件C上之前,联轴器150也能维持在接合前角位置(第二角位置)。换句话说,即便在盒B处于自由状态的情况下,联轴器150也能维持在接合前角位置(第二角位置)。因此,能够防止联轴器150在例如搬运盒B时不经意地移动。
参照图14和15,将说明用于移动联轴器至接合前角位置的联轴器弹性材料(推压部件)。图14是表示弹性材料159装着在支撑部件157上的状态的透视图。图15是表示在推压部件159装着于支撑部件157上的状态下盒B的透视图。
如图14所示,支撑部件(安装部件)157的侧面157i设有弹簧安装部157e1和弹簧止转部157e2。扭转螺旋弹簧(推压部件或弹性材料)159的螺圈部(一端)159b固定在安装部157e1上。弹簧159的止转臂159c与弹簧止转部157e2接触。如图15所示,弹簧159的接触部159a与联轴器150的中间部150c接触。在此状态下,弹簧159扭曲以产生弹性力。由此,联轴器150的轴线L2相对于轴线L4倾斜(图15)。换句话说,联轴器150向接合前角位置倾斜。弹簧159相对于中间部150c的接触位置沿转动方向X4在联轴器150的驱动部150b的中心的上游侧。为此,轴线L2相对于轴线L4倾斜,使得从动部150a侧相对于转动方向X4向下游侧移动。转动方向X4表示旋转部件C的转动方向。
尽管在此实施例中,扭转螺旋弹簧用作弹簧159,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是其它弹性材料(推压部件),例如板簧、橡胶、海绵。然而,为倾斜轴线L2,需要一定量的行程。为此,其优选具有一定的行程。为使联轴器150位于接合前角位置(第一角位置),弹簧(推压部件和弹性材料)159利用其弹性力推压该联轴器150,以使该联轴器150位于限制部160b1。通过利用弹簧(推压部件和弹性材料)的弹性力推压联轴器,该联轴器150能更确实地维持在接合前角位置(第一角位置)。换句话说,利用弹簧(推压部件和弹性材料)159,联轴器150弹性推压至定位部(限制部)160b1。
当旋转部件C转动时,联轴器150通过盒B的移动而与驱动轴180接触。由此,联轴器150克服弹簧(弹性材料)159的弹性力从限制部160b1移动至容许部160b2。由于此移动,联轴器150从接合前角位置移动至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由此,联轴器150对着驱动轴180以从该驱动轴180接收旋转力。当旋转部件C从联轴器150对着驱动轴180的位置进一步转动时,该联轴器150依据盒B的移动而克服弹簧159的弹性力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移动至脱离角位置。由此,联轴器150脱离驱动轴180。
(7)联轴器相对于盒框架的组装
参照图16A-16E,将说明把联轴器150组装到显影器框架(盒框架)上的方法。图16A是盒B在包括联轴器150和保持部件156的齿轮(可转动部件)147、支撑部件157和弹簧159装着前的透视图。图16B是在安装部件157和弹簧159安装前的盒B的透视图。图16C是在弹簧159安装前的盒B的透视图。图16D是在安装完成后的盒B的透视图。图16E是安装完成后的盒B的纵向分解透视图,其中,在与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置关系不变。
具有限制部件160的轴承138、显影辊110和显影剂供给辊115安装在显影器框架113(盒框架)上。用于从齿轮147传递旋转力给显影辊110的显影辊齿轮145安装在显影辊110上。用于从齿轮147传递旋转力给显影剂供给辊115的显影剂供给辊齿轮146安装在显影剂供给辊115上。
轴承138利用螺钉138a安装在显影器框架113的一个纵向端部上(图16A和16B)。
首先,驱动单元U(具有联轴器150和保持部件156的齿轮147)安装在限制部件160上(图16A和16B)。此时,作为受限部(突出部)150j的圆柱部分被作为收容部160b的槽收容(图13B)。内周面147i与轴承部(圆形部)160a的圆形外周面接合。由此,齿轮147可转动地安装在轴承部160a上(图16A和16B)。在此状态下,齿轮147的齿轮部147a与显影辊齿轮145啮合,以传递旋转力给显影辊110。齿轮147的供给辊齿轮部147b与显影剂供给辊齿轮146啮合,以传递旋转力给辊115。联轴器150可在受限部150j不干涉限制部件160内的收容部160b的壁的范围内自由移动。作为圆形部的轴承部160a围绕槽160g(图12A-12C)。
然后,支撑部件157安装在显影器框架113上(图16D)。在安装时,联轴器150通过支撑部件157的开口157j,且轴承138和该支撑部件157相互接触。支撑部件157在相对于显影器框架113的一位置处具有定位部(未表示),并在一位置处具有止转部(未表示)。支撑部件157相对于显影器框架113的宽度方向定位。齿轮147可转动地由作为齿轮支撑部的轴承部160a支撑。利用保持部157k、157l阻止保持部件(保持环)156脱离齿轮147。支撑部件157经由螺钉157a、157b安装在显影器框架113上。把轴承138和支撑部件157安装到显影器框架113上的方法由本领域技术人员适当选择。最后,弹簧159安装在支撑部件157的弹簧支撑部157e1上(图16D)。此时,联轴器150的中间部150c与弹簧159的接触部159a的推压方向下游接触。在此状态下,联轴器150在弹簧159的作用下相对于旋转部件C的转动方向X4向下游倾斜。在此状态下,受限部150j与定位部160b1接触。定位部160b1具有V形,且受限部150j与V形槽部160b4接触。换句话说,联轴器150被定位在接合前角位置。
对于上述安装方法,步骤顺序可以变化,例如,可在把齿轮(可转动部件)147安装到支撑部件157上之后,把它们安装到显影器框架113上。
如前所述,槽160g的周面被圆形轴承部(圆形部)160a围绕。作为圆形部的轴承部160a可转动地与具有第一齿轮部147a和第二齿轮部147b的齿轮(可转动部件)147接合。在联轴器150安装在齿轮147的内侧且受限部150j位于容许部160b2的情况下,该联轴器150实质可转动。
当受限部150j位于容许部160b2时,在联轴器150内,销(旋转力传递部)155与用于自该销155接收旋转力的旋转力接收面(旋转力被传递部)147h之间存在间隙,以使得该联轴器实质可转动。销155可相对于接收面147h移动。在联轴器150的转动方向上,销155和接收面147h彼此接触。联轴器150设在盒B的端部处。
更具体的,在受限部150j位于容许部160b2的状态下,在联轴器150内,销(旋转力传递部)155与旋转力接收面(旋转力被传递部)147h之间存在间隙,以使得该联轴器实质可转动。销(旋转力传递部)155可相对于旋转力接收面(旋转力被传递部)147h移动。在联轴器150转动的转动方向上,销155和旋转力接收面147h彼此接触。销155经由旋转力接收面(旋转力接收部)150e把自驱动轴180接收的旋转力传递给显影辊110。销155设在联轴器150上。旋转力接收面147h设在作为可转动部件的齿轮147的内侧。
(8)相对于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主组件装卸显影盒的方法
参照图17-19,将说明相对于主组件A装卸盒B的操作。
图17是表示旋转部件C从显影位置DP移动预定角度相位的显影盒装卸待命位置(待命位置)HP的剖视图。除显影操作过程中以外,旋转部件C均位于待命位置(原位置)HP,且盒B(B1-B4)的装卸操作也在此位置执行。在此实施例中,仅显影位置DP上游约45度的位置为待命位置HP。
相对于旋转部件C装卸盒B的操作由用户在该旋转部件C停止于待命位置HP的状态下执行。
在相对于旋转部件C装卸盒B(B1-B4)时,首先打开盖件13。由此,用户能够相对于旋转部件C装卸盒B(B1-B4)。图17是表示四个盒中的黄色盒B1位于待命位置HP的状态的剖视图。盖件13被打开。盖件13与互锁装置SW(未表示)相互关联地操作。更具体的,通过释放盖件13,使互锁装置SW成为OFF状态以停止主组件A内的驱动。19指示盒释放部件(图4,图17)。释放部件19操纵用于把盒B锁定在旋转部件C内的锁定部件(未表示)。更具体的,锁定部件(未表示)通过释放部件19与引导部(被锁定部)60b(图19)接合,由此,盒B被锁定在旋转部件C上。引导部60b设在盒B内。通过释放盖件13,释放部件19移动锁定部件(未表示)至不与引导部60b接合的位置。由此,仅对于位于待命位置HP的盒B1,与旋转部件C的接合解除。因此,用户能够从旋转部件C上卸下盒B1(图17,图18)。如前所述,盒B具有被沿着与显影辊110的轴线L1的方向(显影辊110的纵向)相垂直的方向引导的引导部60b。
如图4所示,当用户关闭盖件13时,设在该盖件13上的突起部13a逆时针转动释放部件19。由此,释放部件19使锁定部件(未表示)与引导部60b接合。因此,当盖件13关闭时,盒B被锁定在旋转部件C上。当互锁装置SW处于ON状态时,安装于旋转部件C上的所有盒B(B1-B4)都被锁定。为此,能够确实防止在盒B(B1-B4)未锁定的状态下主组件A的驱动机构的无意启动造成的麻烦。
下面将说明相对于主组件A的盒B的安装。
如图18所示,当用户抓住把手54时,盒B的定向一般由该盒的重心决定。此定向接近于当盒B通过设在主组件A的上部内的开口30时所需的定向。
盒B在相对于该盒B(显影辊110)的纵向的端部处具有伸长盒侧引导件60b和轴部60a(图2)。盒B在另一纵向端部处具有伸长盒侧引导件61b和轴部61a(图3)。轴部60a、61a与显影辊110的轴线L1同轴。轴部60a和引导件60b设在支撑部件157的外侧表面上。轴部61a和引导件61b设在侧部件139的外侧表面上。
旋转部件C在盒B装着的一个纵向端部和另一端部处具有旋转部件侧引导件C2。
主组件A具有主组件引导件17(图19(a)和(b))。图4和图17中为了简明,主组件引导件17被省略。
在把盒B安装到旋转部件C上时,固定于该盒B的相对端部上的轴部60a被引导到主组件引导件17的限制肋17a上,以及轴部61a被引导到主组件引导件17的限制肋17b上(图19(a))。如图19(a)所示,当盒B从引导件17移入旋转部件C内时,引导件60b、61b的自由端与旋转部件C的引导槽C2(图19(b))接合。在此状态下,当用户朝向安装方向施力时,盒B移入旋转部件C内。按照这种方式,盒B被安装到安装位置。在此情况下,轴部60a和轴部61a定位在旋转部件C的定位部(未表示)上。换句话说,盒B基于显影辊110定位在主组件A上。
在从主组件A上卸下盒B的情况下,执行相反的操作。
利用上述构造,盒B沿着与该盒B的纵向交叉的方向安装到旋转部件C(收容部130a)上。驱动轴180设在旋转部件C的纵向端部处。因此,在盒B安装在旋转部件C(收容部130a)上的同时,通过响应于旋转部件C的转动沿与驱动轴180的轴线L3的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移动,驱动轴180和联轴器150相互接合和分离。
另外,本实施例的旋转部件C的旋转轴线可摆动。
(9)显影盒的切换构造
(显影器)
接着,将参照图20-图23说明旋转部件C的构造。
图20、图22和图23是从驱动轴(180)侧看的驱动传递机构的正视图。图20(a)表示盒B1的显影辊110-1位于同感光鼓107相对的显影位置DP的状态。图21是图20(a)所示盒的右侧视图。图22(a)和23(a)中,通过旋转部件C从图20所示的状态起沿X4方向转动,盒B1分别位于显影后退避位置18Y和显影前退避位置18Z。图20(a),图22(a)和图23(a)中未表示图21所示的框架171。图21中未表示图20(a),图22(a)和图23(a)中所示的转印带104a、转印辊104j、联轴器150和驱动轴180。
图20(b)、图22(b)和图23(b)分别是在图20(a)、图22(a)和图23(a)的状态下从驱动轴(180)侧看的透视图。这些图中,表示联轴器150、限制部160和驱动轴180之间的关系。
图20-图23中所示的驱动传递机构通过转动旋转部件C把支撑在该旋转部件C上的四个盒B1至B4中的每个顺次移动至与感光鼓2相对的显影位置DP。以下,将说明驱动传递机构的构造。
驱动齿轮172可转动地支撑在轴107上,该轴107利用装置主组件A可转动地支撑。齿轮172从马达M(驱动源)接收旋转力以转动。
用于从马达M传递旋转力给齿轮172的旋转驱动力传递机构M1是例如齿轮系、有齿带,可传递旋转力的任何构件都是适用的。
臂件103是利用主组件A可摆动地支撑的摆动部件。更具体的,臂件103的一个端部利用设在主组件框架171上的轴107可转动地支撑。臂件弹簧(例如压缩弹簧)(弹性材料)104的一个端部安装在臂件103的可转动地支撑旋转部件C的另一端部的自由端上,该臂件弹簧104的另一端部固定在主组件A上。由此,臂件103在臂件弹簧104的沿箭头A方向(图20、图22、图23)的弹性力作用下受到绕轴107的轴线的推压力(弹性力和旋转力)。
如前所述,旋转部件C支撑四个盒B(B1-B4),且可转动地支撑在臂件103上。按照这种方式,盒B安装在旋转部件C上。旋转部件C支撑的盒B(B1-B4)的联轴器150(150-1至150-4)从该旋转部件C伸出(图20、图22、图23)。由此,旋转力从不与旋转部件C一体的驱动轴180传递给联轴器150(150-1至150-4)。更具体的,旋转力可从驱动轴180传递给盒B(B1-B4)。盒B1具有联轴器150-1。盒B2具有联轴器150-2。盒B3具有联轴器150-3。盒B4具有联轴器150-4。联轴器具有与上述联轴器150类似的构造。
旋转部件C具有沿着该旋转部件C的圆周方向延伸的齿轮部(可旋转支撑部件齿轮)102a。齿轮部102a与驱动齿轮172啮合。换句话说,利用驱动齿轮172沿箭头A方向(图20、图22、图23)的转动,旋转部件C沿箭头X4方向转动。另外,通过使齿轮172停止转动,旋转部件C停止。
限制辊105利用设在主组件A上的辊保持器106可转动地支撑。限制辊105是用于限制旋转部件C的摆动的限制部件。另外,若限制辊105的表面层是具有弹性的橡胶层,则能够降噪,且由于摩擦系数高而能够实现可靠的转动。
辊105具有弹性,且利用牢靠地固定在主组件A上的轴106a可转动支撑。支撑辊105的轴106a平行于旋转部件C的旋转轴线延伸。当旋转部件C转动时,辊105与后述的凸轮101的接触部101e-101h接触以被转动。
凸轮(可转动部件)101与旋转部件C(引导部件)一体转动。凸轮101包括可与辊105接触的接触部101e-101h和不与辊105接触的间隔部(接触解除部)101a-101d。间隔部101a-101d是构造与辊105的外部构造基本相同的凹部。接触部101e-101h和间隔部(凹部)101a-101d从凸轮101的旋转轴线101i看以基本规则的角度间隔沿着该凸轮101的外表面交替设置。凸轮101设在被支撑于旋转部件C上的盒B1-B4的纵向端部处,且其与该旋转部件C成为一体。
间隔部101a-101d在沿凸轮101的转动方向X4(图20、图22、图23)的两个或多个位置中的每个位置处设置为凹部。所述凹部具有在相对于转动方向X4的上游侧从下游侧向上游侧上升的斜面101m。通过提供斜面101m(图20、图22、图23),当盒B1-B4依据旋转部件C的转动而沿与转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移离时,操作能够平滑地执行。更具体的,当盒B1-B4响应于旋转部件C的转动沿该旋转部件C的半径方向(径向)移离显影位置DP时,能够平滑地移动。
类似的,凹部具有在相对于转动方向X4的下游侧从下游侧向上游侧下降的斜面101n(图20、图22、图23)。通过提供斜面101n,当盒B1-B4依据旋转部件C的转动而沿与转动方向X4交叉的方向移向显影位置DP时,其能够平滑地移动。换句话说,当盒B1-B4依据旋转部件C的转动沿该旋转部件C的半径方向(径向)移向显影位置DP时,能够平滑地移动。
凸轮101与旋转部件C一体转动。通过接触部101e与限制辊(限制部件)105接触,盒B1的显影辊110-1离开感光鼓107。当其它接触部101f-101h与限制辊105接触时,其使盒(B1-B4)的显影辊(110-1至110-4)与感光鼓107(图22、图23)分开。
如图21所示,凸轮(可转动部件)101、旋转部件(可转动支撑部件)C、臂件(可摆动部件)103和限制辊(限制部件)105设在盒B1的一个纵向端部和另一纵向端部中的每个上。
图22和23所示的状态是旋转部件C如下所述转动的状态。然而,另外,图22和23所示的状态也是旋转部件C停止转动且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这里,退避位置是盒B1-B4中的每个都不执行显影操作的位置。如图22和23所示,在此状态下,显影辊110-1至110-4中的每个都不与感光鼓107接触。例如,图22中,显影辊110-1位于辊105下游侧的退避位置18Y。类似的,图23中,显影辊110-1位于辊105上游侧的退避位置18Z。在退避位置,辊105支撑位于一端部上的旋转部件C的下部。另外,辊105支撑在另一端部上的旋转部件C的下部。由此,支撑盒B1至B4的旋转部件C的摆动受辊105限制。退避位置18Z是与上述待命位置HP相同的位置。
如图20所示,另一方面,在显影辊110-1与感光鼓107接触的状态下,辊105在离开凹部(间隔部)101a的底面的状态下与该凹部(间隔部)101a的底面相对。此状态是盒B1位于显影位置DP的状态。在此状态下,显影辊110-2与感光鼓107接触,且辊105离开凹部101b的底面。类似的,辊105在此状态下离开凹部101c的底面。另外,辊105在此状态下离开凹部101d的底面。换句话说,凸轮101离开限制辊105。
图20和21表示显影过程中的状态,其中,辊105邻近凹部101a(至101d)。而且,凹部101a(至101d)被定位成使辊105和凸轮101不相互接触。因此,利用弹簧104的弹性力推压的臂件103推压旋转部件C。而且,此推压力(弹性力)提供每个显影辊(110-1至110-4)与感光鼓107之间的接触压力。
驱动齿轮172从马达M接收旋转力以沿箭头A方向转动。然后,如前所述,旋转部件C沿箭头X4方向转动。设在旋转部件C上的凸轮101也与该旋转部件C一体沿箭头X4方向转动。图22和23表示旋转部件C通过接收驱动齿轮172的旋转力而转动的状态。在图22中,盒B1的显影操作完成,该盒B1从显影位置DP回退至显影后退避位置18Y,且盒B2从显影前退避位置18Z移向显影位置DP。类似的,在图23中,盒B4完成显影,该盒B4从显影位置DP回退至显影后退避位置18Y,且盒B1从显影前退避位置18Z移向显影位置DP。
另外,旋转部件C的外周上具有齿轮部(可旋转支撑部件齿轮)102a。驱动齿轮(摆动部件齿轮)172与臂件103的旋转轴线103a同轴设置。由此,齿轮172与齿轮部102a相互啮合。因此,即使在臂件103摆动时,齿轮172和齿轮部102a也始终处于相互啮合状态。
旋转轴线103a是可转动地支撑齿轮172的轴172a的轴线。轴172a牢靠地固定在主组件框架171上。臂件103的端部可转动地安装在轴172a上。
如前已针对图20、22和23所述的,弹簧104的弹性力(推压力)使显影辊110-1与感光鼓107压接触。通过旋转部件C从此状态转动,显影辊110-1与感光鼓107之间的压接触状态解除。而且,当压接触状态解除时,弹簧104的推压力使凸轮101与辊105压接触。由此,凸轮101能够确实地与辊105接触。
凸轮101的除间隔部(凹部)101a至101d以外的外表面如上所述是由辊105接触的接触部101e至101h。在接触部101e至101h与辊105接触的状态下,盒B1至B4不与感光鼓107接触。因此,盒B1-B4能够顺次移至显影位置,而不影响感光鼓107。接触部101e至101h和间隔部101a至101d沿着凸轮101(旋转部件C)的转动方向交替设置。间隔部101a至101d与凸轮101的旋转轴线101i之间的距离L10比接触部101e至101h与凸轮101的旋转轴线101i之间的距离L2短(图22、图23)。当盒(B1-B4)移动至显影位置DP时,控制器(未表示)切断驱动齿轮172的旋转力,使得旋转部件C停止转动。盒B1到达显影位置DP。在此显影位置DP,显影辊110-1(至110-4)和感光鼓107相互压接触。如图20所示,在此状态下,辊105在离开凸轮101的间隔部(凹部)101b(至101d)的状态下与该凸轮101的间隔部(凹部)101b(至101d)相对。换句话说,间隔部101b(至101d)与辊105分离。当重复此操作时,盒B1-B4顺次移动至显影位置DP。在此实施例中,辊105与作为间隔部的凹部101b的底面之间的间隙G(图2)近似为1.5mm。
按照这种方式,在此实施例中,旋转部件C一体地设置有具有接触部101e-101h和间隔部101a-101d的凸轮101,且主组件A设置有辊105。由此,仅通过转动旋转部件C,就可在执行盒B1-B4的行星运动的同时使该盒B1-B4(显影辊110-1至110-4)接触或离开感光鼓107。
这里,将参照图20、22和23说明联轴器150的操作。
在盒B位于显影前退避位置18Z(图23)的情况下,联轴器150受上述弹簧159的弹性力作用位于接合前角位置(图23)。如图23(b)所示,此时,受限部150j接触收容部160b的定位部160b1,以致联轴器150的角位置受限。换句话说,联轴器150被限制在接合前角位置。按照这种方式,联轴器150的中间部150c受弹簧159的弹性力推压。按照这种方式,联轴器150受推压,以使受限部150j在弹簧159的弹性力的作用下接触定位部160b1。而且,在受限部150j利用定位部160b1定位的状态下,联轴器150的倾斜方向被限制朝向接合前角位置。因此,联轴器150在弹性力作用下倾斜至接合前角位置(图23)。
在此状态下,旋转部件C沿X4方向转动,且在盒B1从显影前退避位置18Z(图23)移动至显影位置DP(图20)的过程中,使联轴器150与驱动轴180接合。而且,联轴器150从接合前角位置(图23)移动至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图20)。
在盒B1位于显影位置DP(图20)的情况下,联轴器150位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且与驱动轴180接合。联轴器150从驱动轴180接收旋转力。如图20(b)所示,此时,受限部150j位于收容部160b的容许部160b2而不接触壁160b3。而且,联轴器150的位置通过与驱动轴180接合而确定。
伴随着旋转部件C沿X4方向转动并与驱动轴180接合的操作,联轴器150从接合前角位置移动至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由此,受限部150j克服弹簧159的弹性力从与定位部160b1接触的位置移至容许部160b2。受限部150j不与容许部160b2的壁160b3接触。
由此,联轴器150从位于接合前角位置的状态变成可实质转动的状态。
旋转部件C在联轴器150与驱动轴180接合的状态下停止。换句话说,驱动轴180被设置为使得其在旋转部件C位于显影位置DP时的停止位置处与联轴器150接合。
在图20所示的状态下,旋转部件C沿X4方向转动。在盒B从显影位置DP(图20)移动至显影后退避位置18Y(图22)的过程中,联轴器150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图20(b))移动至脱离角位置(图22(b))。由此,联轴器150与驱动轴180之间的接合解除,且从该驱动轴180至联轴器150的旋转力的传递解除。由此,联轴器150脱离驱动轴180。
紧接着在联轴器150脱离驱动轴180之后,该联轴器位于脱离角位置(图22)。如图22(b)所示,此时,受限部150j位于收容部160b的容许部160b2内而不接触内壁160b3。而且,联轴器150位于与驱动轴180脱离的脱离角位置(图22(b))。
当到达位于脱离角位置的联轴器150不干涉驱动轴180的位置时,该联轴器150由于限制部件160和弹簧159的作用而移向接合前角位置。换句话说,联轴器150倾斜至接合前角位置。如图23(b)所示,受限部150j接触定位部160b1,使得联轴器150的角位置变成接合前角位置。这在前面已经说明了。
在沿X4方向转动的同时,旋转部件C在上述凸轮101和辊105的作用下还沿与X4垂直的方向即该旋转部件C的半径方向移动。因此,在盒B从接合前角位置移动至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的情况下,以及在盒B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移动至脱离角位置的情况下,该盒B不仅沿旋转部件C的转动方向X4移动,而且沿该旋转部件C的半径方向o移动。盒B从接合前角位置移动至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的移动是该盒B从显影前退避位置18Z(图23)至显影位置DP(图20)的移动。盒B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移动至脱离角位置的移动是该盒B从显影位置DP(图20)至显影后退避位置18Y(图22)的移动。
这里,类似于盒B,联轴器150的驱动部150b沿着由一种合成运动所提供的轨迹运动,该合成运动是沿旋转部件C的圆周方向X4的运动和垂直于该圆周方向X4的沿该旋转部件C的半径方向的运动的合成运动。另一方面,联轴器150的从动部150a跟随驱动轴180运动。因此,联轴器150的枢转轨迹不同于作为其枢转支点的驱动部150b与作为枢转端部的从动部150a之间的仅仅的相互关联。更具体的,作为其枢转支点的驱动部150b和作为枢转端部的从动部150a在联轴器150的枢转轨迹(运动轨迹)上不相互关联地操作。此时,用于限制联轴器150的倾斜方向的受限部150j位于容许部160b2内。因此,受限部150j可自由运动而不接触其壁160b3。换句话说,联轴器150可实质转动。更具体的,收容部160b的构造使得,在联轴器150位于除接合前角位置以外位置的情况下,枢转不受妨碍,而仅在该联轴器150位于接合前角位置的情况下,该联轴器150的倾斜方向受限。由此,作用于受限部150j的应力可最小化。
换句话说,在联轴器150位于接合前角位置的情况下,接合前角位置由受限部150j和定位部160b1确定。由此,联轴器150的倾斜方向确定。在联轴器150执行相对于驱动轴180的接合和脱离操作时,受限部150j位于容许部160b2内,且其操作不受限。按照这种方式,在受限部150j位于容许部160b2内的情况下,联轴器150可实质转动。因此,联轴器150可与驱动轴180接合和脱离,而不给该联轴器150施加大应力。
如前所述,本实施例的旋转部件C的旋转轴线101i可摆动。在此旋转部件C中,本实施例的盒B还能够确保驱动轴180和联轴器150之间的接合。另外,还能够确保驱动轴180和联轴器150之间的脱离。
这是本实施例的显著效果之一。
如前所述,联轴器150可在其基本整个周向上相对于轴线L4转动(摆动)。更具体的,联轴器150可基本朝所有方向相对于轴线L4枢转。
这里,联轴器的转动不是该联轴器本身绕该联轴器的轴线L2转动,而是倾斜的轴线L2绕轴线L4转动(转动状态表示在图13F中)。然而,不排除联轴器本身在适当提供的游隙或间隙的范围内绕轴线L2转动。
另外,前面已说明轴线L2可相对于轴线L1朝任何方向倾斜。然而,联轴器150不必须可朝360°内的任何方向线性倾斜至预定角度。
另外,如前所述,联轴器可实质转动。更具体的,对于联轴器,该联轴器可基本朝所有方向枢转。联轴器可实质转动,因此当用户把盒B安装到主组件A上时,联轴器可移动(枢转)至旋转力传递角位置,而与具有旋转力施加部的驱动轴的停止相位无关。
另外,当用户从主组件A上取下盒时,联轴器可移动(枢转)至脱离角位置,而与驱动轴的停止相位无关。
另外,间隙设在联轴器150内的销(旋转力传递部)155与旋转力接收面(旋转力被传递部)147h之间(图8C),以使该联轴器150可相对于轴线L4朝基本所有方向倾斜。按照这种方式,联轴器150安装在盒B的纵向端部上。因此,联轴器150可相对于轴线L4朝基本所有方向倾斜。
另外,在此实施例中,如前所述,驱动轴180与联轴器150之间的接合操作在旋转部件C转动的同时完成或者在该旋转部件C停止之后紧接着完成。于是,显影辊110能够转动。
更具体的,在联轴器150开始与驱动轴180接合前,该联轴器150在与驱动轴180接合的同时就开始转动。由此,显影辊110开始转动。另外,在驱动轴180停止的情况下,即便在联轴器150与该驱动轴180之间的接合完成后,联轴器150也停止而不转动。而且,当驱动轴180开始转动时,联轴器150开始转动。另外,显影辊110也开始转动。
在任一情况下,依据此实施例,都不必需使主组件侧旋转力传递部件(例如,主组件侧联轴器)沿其轴线方向进退。因此,成像操作(显影)所需的时间缩短。在此实施例中,在联轴器150开始与驱动轴180的接合操作前,该驱动轴180就已经转动。因此,成像操作能够迅速地开始。由此,与驱动轴180停止的情况相比,成像所需的时间进一步缩短。
在此实施例中,联轴器150可在驱动轴180转动的状态下脱离该驱动轴180。
因此,依据本实施例,即便在驱动轴180沿垂直于其旋转轴线方向的移动被禁止的情况下,也能够在转动显影辊110的同时使该显影辊110与感光鼓107接触。另外,即便在驱动轴180按照这种方式固定于主组件上的情况下,也能够在转动显影辊110的同时使该显影辊110脱离感光鼓107。这是因为联轴器150在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显影辊110和感光鼓107相互接触的角位置)朝向两侧的预定角度范围(可传递旋转力的角度范围)内从驱动轴180接收驱动力。由此,在与显影辊110接触或分离时作用于该感光鼓107的负载可减小。
在此实施例中,为使联轴器150与驱动轴180接合或者为使其与驱动轴180脱离,可不停止驱动轴180。
更具体的,依据本实施例的联轴器150,在驱动轴180转动时,也能与驱动轴180接合或者与该驱动轴180脱离。
这是本实施例的显著效果之一。
在此实施例中,旋转部件C经由以下步骤操作。旋转部件C沿其半径方向朝向感光鼓107摆动;执行黄色图像的成像操作;旋转部件C沿半径方向在离开感光鼓107的方向上摆动;以及显影辊110停止转动。旋转部件C沿半径方向朝向感光鼓107的方向摆动是朝向使显影辊110与该感光鼓107相接触的方向摆动。另外,旋转部件C沿半径方向在离开感光鼓107的方向摆动是朝向使显影辊110离开该感光鼓107的方向摆动。在旋转部件C开始转动的同时,联轴器150就离开驱动轴180并准备第二色的显影操作。
在此实施例中,与旋转部件C的转动相关联地执行联轴器150与驱动轴180的接合和脱离操作。因此,第一色显影与第二色显影之间所需的时间能够缩短。类似地,第二色显影与第三色显影之间、第三色显影与第四色显影之间、第四色显影与原位置之间以及原位置与第一色显影之间所需的时间能够缩短。因此,获得一张彩色图像所需的时间能够缩短。
这是本实施例的显著效果之一。
本实施例也可应用于旋转部件C朝向与转动方向X4相反的方向转动的情况。
当旋转部件C在图20所示的状态下朝向与转动方向X4相反的方向转动的情况下,可在盒B1从显影位置DP(图20)移动至显影前退避位置18Z(图23)的过程中,联轴器150与驱动轴180之间接合和脱离。更具体的,通过旋转部件C的反向转动,联轴器150可脱离驱动轴180。此情况下,在联轴器150脱离驱动轴180的过程中,该联轴器150从驱动传递角位置移动至接合前角位置。通过随后沿转动方向X4的方向转动旋转部件C,联轴器150变得可与驱动轴180接合。
(10)联轴器的接合操作、旋转力传递操作和脱离操作
如前所述,紧接着在盒B停于主组件A的预定位置之前或者在其停于预定位置的几乎同时,联轴器150与驱动轴180接合(从图23至图20)。在联轴器150转动预定时间后,当盒B移离主组件A内的预定位置时,该联轴器150脱离驱动轴180(从图20至图22)。
下面参照图24至图28说明联轴器与驱动轴180的接合操作、旋转力传递操作和脱离操作。
图24是表示驱动轴180、联轴器150和齿轮147的纵剖视图。图25是表示驱动轴180、联轴器150和齿轮147之间的相位差异的纵剖视图。图27是表示驱动轴180、联轴器150和齿轮147的纵剖视图。图28(a)是在联轴器150位于接合前角位置的情况下从驱动轴(180)侧看的联轴器150、显影辊110和RS辊115的正视图。图28(b)是表示在联轴器150位于接合前角位置的情况下从驱动轴(180)侧看的联轴器150、盒B和旋转部件C的正视图。
在盒B通过旋转部件C的转动而移动至显影位置DP的过程中,联轴器150位于接合前角位置。更具体的,联轴器150在弹簧(推压部件和弹性部件)159的作用下倾斜,以致从动部150a相对于齿轮147的轴线L4位于转动方向X4的下游侧上。更具体的,在接合前角位置,从动部150a位于驱动部150b的沿转动方向X4的下游侧上。在此实施例中,在联轴器150位于接合前角位置的情况下,从驱动轴(180)侧看,联轴器150的轴线L2位于直线L5与直线L6之间(图28(a))。这里,直线L5是经过齿轮147的中心(轴线L4)和显影辊110的中心(轴线L1)的直线。直线L6是经过齿轮147的中心和供给辊115的中心的直线。因此,轴线L2位于显影辊110与显影剂供给辊115之间(图28(a))。而且,轴线L2相对于同旋转部件C同轴且通过驱动部150b中心的圆C3的切线L5位于沿旋转部件C的转动方向X4的下游侧上,且相对于旋转部件C的半径方向面朝外侧(图28(b))。通过联轴器150的倾斜,沿旋转部件C的转动方向X4的下游自由端位置150A1在轴线L4的方向上比驱动轴的自由端180b3更靠近齿轮147。另外,沿方向X4的上游自由端位置150A2在轴线L1的方向上比驱动轴的自由端180b3更靠近销182(图24(a)和(b))。这里,自由端位置在图7A和7C所示的从动部150a中离轴线L2最远且相对于该轴线L2的方向最靠近驱动轴。换句话说,依据联轴器150的转动相位,其是从动部150a的边缘线或从动突起150d的边缘线(图7A和图7C中,150A)。
首先,沿旋转部件C的转动方向(X4),下游自由端位置150A1经过轴线的端部180b3。然后,在联轴器150经过驱动轴180后,使该联轴器150的圆锥形接收面150f或突起150d接触驱动轴180的自由端部180b或销182。
响应于旋转部件C的转动,轴线L2倾斜(图24(c)),以使该轴线L2平行于轴线L4。这里,旋转部件C在图24(c)的状态下暂时停止转动。此时,联轴器150位于接合前角位置与驱动传递角位置之间。若两个突起150d和销182彼此接触,则联轴器150位于可传递旋转力的角位置。当旋转部件C停止时,驱动轴180转动,且位于进入部150k内的销182与突起150d之间的间隙减小。依据联轴器150与驱动轴180之间的转动相位差异,在暂时停止的过程中开始从驱动轴180至联轴器150的旋转力传递。而且,如后所述,在旋转部件C到达停止位置前(图24(c)),开始从驱动轴180至联轴器150的旋转力传递。
于是,最终确定盒B相对于装置主组件A的位置。换句话说,旋转部件C停止转动。此时,驱动轴180和齿轮147基本彼此同轴。更具体的,联轴器150从接合前角位置移动、枢转、摆动、转动至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以允许自由端位置150A1绕过驱动轴180。而且,联轴器150从轴线L2与轴线L1基本同轴的接合前角位置向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倾斜。然后,联轴器150与驱动轴180相互接合(图24(c))。换句话说,从动部150a的一部分移动至沿着移动方向看的驱动轴180后方的位置。更具体的,凹部150z覆盖自由端部180b。由此,稳定的旋转力能够从驱动轴180传递给联轴器150。此时,销155位于开口147g内。销182位于进入部150k内。
在此实施例中,当联轴器150开始与驱动轴180接合时,该驱动轴180已经转动。为此,联轴器150能够立即开始转动。
如前所述,依据此实施例,联轴器150可相对于轴线L4倾斜。在受限部150j位于容许部160b2内的情况下,联轴器150可相对于轴线L4实质转动。因此,依据旋转部件C的转动,联轴器150可通过该联轴器150自身的倾斜与驱动轴180接合,而不干涉该驱动轴180。
另外,在此实施例中,如前所述,驱动轴180始终转动。为此,在接合操作时,驱动轴180的转动相位始终变化,且该驱动轴180与联轴器150之间的相位关系不是恒定的。即便在此情况下,上述联轴器150的接合操作也是可行的,与驱动轴180与联轴器150之间的相位差异无关。下面将参照图25说明此接合。图25是表示联轴器150和驱动轴180的相位的视图。图25(a)是在旋转部件C的转动方向X4的上游侧销182与驱动轴接收面150f彼此相对的状态的视图。在图25(b)中,销182与联轴器150的突起150d彼此相对。图25(c)是在驱动轴的自由端部180b与联轴器150的突起150d彼此相对的状态下的视图。图25(d)是在自由端部180b与接收面150f彼此相对的状态下的视图。如图10A1-10A5,10B1-10B5所示,联轴器150可相对于齿轮147朝向所有方向倾斜。更具体的,联轴器150可实质转动。为此,如图25所示,联轴器150可朝安装方向X4倾斜,与齿轮147相对于转动方向X4的相位无关。与驱动轴180和联轴器150的相位无关,沿旋转部件C的转动方向X4的下游自由端位置150A1比驱动轴的自由端180b3更靠近盒B,且其在旋转部件C的沿转动方向X4的下游侧上。通过设定联轴器150的倾斜角度,沿转动方向X4的上游自由端位置150A2比驱动轴的自由端180b3更靠近销182。采用此设定,响应于旋转部件C的转动操作,沿转动方向X4的下游自由端位置150A1经过驱动轴的自由端180b3。而且,在图25(a)的情况下,驱动轴接收面150f接触销182。在图25(b)所示的情况下,突起150d接触销182。在图25(c)所示的情况下,突起150d接触自由端部180b。在图25(d)所示的情况下,接收面150f接触自由端部180b。利用当旋转部件C转动时产生的接触力(推压力),轴线L2靠近与轴线L4平行的位置,且它们彼此接合。由此,它们能够彼此接合,与驱动轴180和联轴器150之间的相位差异或者联轴器150与齿轮147之间的相位差异无关。
下面将参照图26说明在转动显影辊110时的旋转力传递操作。
利用从马达(未表示)接收的旋转力,该驱动轴180沿图中X8方向与齿轮(斜齿轮)181一起转动。而且,与驱动轴180形成一体的销182接触联轴器150的旋转力接收面150e1、150e2以转动该联轴器150。如前所述,联轴器150经由齿轮147传递旋转力给显影辊110。为此,通过联轴器150的转动,旋转力经由齿轮147传递给安装在显影辊110的轴部110b上的齿轮145。由此,显影辊110转动。
因为联轴器150略微倾斜,所以该联轴器能够转动,而不给显影辊110或驱动轴180施加较大的负载。
这是本实施例的显著效果之一。
下面将参照图27说明通过旋转部件C的单向转动且依据盒B从预定位置(显影位置DP)的移动,联轴器150脱离驱动轴180的操作。
首先,将说明在盒B从预定位置移动时旋转力传递销的位置。当成像结束时,如自前述说明显而易见的,销182位于进入部150k1、150k2内。而且,销155位于开口150g1或150g2内。
下面将说明在盒B完成成像操作后与切换至下一盒B的操作(图20-图22)相关联的联轴器150脱离驱动轴180的脱离操作。
在成像操作已完成的状态下,联轴器150位于轴线L2与轴线L4基本同轴的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参见图27(a))。齿轮147与盒B一起沿转动方向X4移动。在转动方向X4上,上游接收面150f或突起150d接触驱动轴180的自由端部180b或销182。而且,轴线L2开始朝向转动方向X4的上游侧倾斜(图27(b))。此时,相对于齿轮147的倾斜方向与同驱动轴180接合方向相反。换句话说,此倾斜方向离开接合前角位置在轴线L4之外。利用旋转部件C的转动操作,上游侧自由端部150A2在与驱动轴180的自由端部180b接触的同时相对于转动方向X4移动。而且,轴线L2倾斜至脱离角位置(图27(c)),使得上游侧自由端部150A2到达自由端180b3。在此状态下,在与自由端180b3接触的同时,联轴器150经过该自由端180b3(图27(c))。更具体的,联轴器150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移动至脱离角位置,使得该联轴器150的位于驱动轴180的沿转动方向X4的上游侧的一部分(上游自由端位置150A2)绕过驱动轴180。换句话说,从动部150a的从与转动方向X4相反的方向看位于驱动轴180后方的一部分从该驱动轴180后方退避,并移动至该驱动轴180的沿旋转方向X4的下游侧。随后,盒B依据旋转部件C的转动而移动,使得状态变成如图22所示。
另外,当旋转部件C转动一整周时,联轴器150在上述推压部件159的作用下倾斜,使得该联轴器的轴线L2朝向转动方向X4的下游侧倾斜。换句话说,联轴器150从脱离角位置移动至接合前角位置。通过这样做,在旋转部件C转动一整周后,联轴器150可再次与驱动轴180接合。
如自前述说明显而易见的,联轴器150在接合前角位置相对于轴线L4的角度大于在脱离角位置的角度。这是因为接合前角位置是预先设定的,使得在联轴器接合时,上游自由端位置150A1与驱动轴的自由端部180b3之间相对于转动方向X4的距离较长(图24(b))。由此,考虑部件的尺寸公差。与此相对,在联轴器脱离时,轴线L2在脱离角位置与旋转部件C的转动相关联地倾斜。为此,驱动轴的自由端部180b3在轴线L1的方向上与沿转动方向X4的下游自由端位置150A2基本重合(图27(c))。
当联轴器150与驱动轴180脱离时,该联轴器150也可与驱动轴180脱离,而与该联轴器150和销182之间的相位差异无关。
联轴器150的旋转力传递角位置是该联轴器150相对于齿轮轴线L4的这样一种角位置,其使得盒B位于预定位置且可通过联轴器150从驱动轴180接收旋转力而转动。这里,预定位置是与感光鼓相对的位置(显影位置DP)。更具体的,旋转力传递角位置是相对于轴线L4的这样一种角位置,其使得联轴器150通过从驱动轴180接收旋转力而转动。联轴器150的接合前角位置是在盒B依据旋转部件C的转动而移动至预定位置的过程中接着在该联轴器150与驱动轴180接合之前的该联轴器150相对于轴线L4的角位置。更具体的,接合前角位置是紧接着在联轴器150与驱动轴180接合之前的相对于轴线L4的角位置。联轴器150的脱离角位置是该联轴器150相对于轴线L4的这样一种角位置,其使得该联轴器150在盒B响应于旋转部件C的转动而从预定位置移动的过程中脱离驱动轴180。更具体的,脱离角位置是在联轴器150脱离驱动轴180的情况下相对于轴线L4的角位置。
在接合角位置和脱离角位置的轴线L2与轴线L4之间的角度β2、β3(图24,图27)大于在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的轴线L2与轴线L1之间的角度β1。角度β1优选0度。角度β2和β3优选为20度至60度。上述可传递旋转力的角度范围β4为朝向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两侧的近似20度至40度。
在此实施例中,接合前角位置在显影辊110的旋转轴线与供给辊115的旋转轴线之间。更具体的,在此实施例中,联轴器150在接合前角位置的倾斜方向在显影辊110的旋转轴线与供给辊115的旋转轴线之间。
由此,依据此实施例,在具有摆转轴线101i的旋转部件内,也能够确保联轴器150与驱动轴180接合。
依据上述实施例,通过安装于旋转部件C上的盒B依据该旋转部件C的转动而朝向与轴线L3的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移动,驱动轴180和联轴器150相互接合和脱离。盒B安装在设于旋转部件C内的收容部130a上。
这里将说明基本垂直。
盒B与旋转部件C之间设有微小间隙以便平滑地装卸该盒B。更具体的,例如引导件60b与引导件C2之间以及引导件61b与引导件C2之间相对于纵向设有微小间隙。因此,当盒B装着在旋转部件C上时,整个盒B可在间隙限制范围内略微地倾斜。另外,当旋转部件C转动时,发生微小的位置偏移。因此,驱动轴180与联轴器150之间的接合和脱离可不通过盒B沿着严格正交方向的移动来实现。然而,即便在此情况下,本发明也像前面所述的那样适当地工作。因此,在盒B略微倾斜的情况下,状态是基本垂直。
(12)联轴器接合操作和旋转力传递
如前所述,紧接着在盒B位于主组件A的预定位置之前或者位于预定位置的基本同时,使该盒B的联轴器150与驱动轴180接合。更具体的,联轴器150位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这里,在盒B位于预定位置的状态下,联轴器150与驱动轴180接合。
如前所述,当旋转部件C转动时,联轴器150响应于盒B的移动与驱动轴180接触。由此,受限部150j从限制部160b1移动至容许部160b2,换句话说,联轴器150从接合前角位置移动至旋转力传递角位置。而且,在联轴器150位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的状态下,该联轴器150将从驱动轴180接收的旋转力传递给显影辊110。由此,显影辊110转动。
当旋转部件C进一步转动时,联轴器150依据盒B的移动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移动至脱离角位置。由此,联轴器150脱离驱动轴180。
如前所述,联轴器150被安装成相对于齿轮的轴线L4倾斜运动,且其响应于旋转部件C的转动操作倾斜而不干涉驱动轴180。由此,联轴器150能够脱离驱动轴180。
现在将说明另一实施例。
参照图29和图30,将说明另一实施例。
在此实施例中,将说明弹性材料(推压部件)159的另一安装构造。依据此实施例,联轴器150进一步确实地向接合前角位置的方向倾斜。
图29(a)和图29(b)是表示弹性材料(推压部件)159安装在支撑部件157上的状态的透视图。图30(a)是盒驱动部的透视图。图30(b)表示具有另一构造的支撑部件157的一例。另外,在图29(a)、图29(b)和图30(a)所示的例子中,除上述实施例的构造以外,支撑部件157的侧面157i还具有突起部157n。另外,突起部157n具有由表面157n2、表面157n3、表面157n4和表面157n5(四个表面)构成的凹部157n1。而且,弹簧159的接触部159a的自由端部(另一端)159a1被收容在凹部157n1内,且其朝向轴线L4的移动受表面157n2和表面157n4限制。更具体的,自由端部(另一端)159a1进入凹部157n1内,且可沿着该凹部157n1移动。自由端部(另一端)159a1可移动地与凹部157n1接合。另外,支撑部件157的侧面157i具有突出部157o。在联轴器150位于接合前角位置的情况下,该联轴器150的从动部150a与突出部157o接触。由此,联轴器150的倾斜角位置被确定。这里,凹部157n1的构造如下。更具体的,凹部157n1沿着当接触部159a随着联轴器150在接合前角位置与脱离角位置之间的移动而沿着与轴线L4垂直的方向移动时自由端部159a1的轨迹延伸。
凹部157n1不阻止自由端部159a1沿与轴线L4垂直方向的移动。然而,自由端部159a1沿轴线L4方向的移动受表面157n2和表面157n4限制。
当联轴器150位于接合前角位置且弹簧159利用接触部159a弹性推压该联轴器150时,该接触部159a受到来自联轴器150的包括沿轴线L4方向的力F1在内的反作用力F。图30(a)表示此状态。然而,自由端部159a1沿轴线L4方向的移动受凹部157n1的表面157n4限制。由此,接触部159a在力F1的作用下不向轴线L4方向枢转。类似的,在联轴器150位于除接合前角位置以外的角位置的情况下,即便接触部159a受到沿轴线L4方向的力,凹部157n1的表面157n2或表面157n4也阻止该接触部159a朝轴线L4方向的枢转。
利用上述构造,当联轴器150采取各种角位置时,接触部159a都受到沿轴线L4方向的力。然而,自由端部159a1沿轴线L4方向的移动受凹部157n的表面157n2和157n4限制。由此,阻止接触部159a朝轴线L4方向枢转。由此,接触部159a可确实地与联轴器150的中间部150c接触。因此,弹簧159能够确实地把联轴器150弹性推压向接合前角位置(第一角位置)。
如前所述,位于弹簧(弹性材料)159的端部处的螺圈部(一端)159b固定在安装部157e1上。更具体的,螺圈部(一端)159b固定在支撑部件157上。这是因为安装部157e1牢靠地固定在支撑部件157上。弹簧159的自由端部(另一端)159a1可移动地与用于限制朝驱动轴180的轴线方向移动的凹部157n1接合。更具体的,另一端159a1可移动地与设在支撑部件157内的凹部157n1接合。
突起部157n和凹部157n1的构造不限于上述构造,只要表面157n2和表面157n4满足上述功能即可。例如,可采用图30(b)所示的构造。更具体的,在图30(b)所示的实施例中,突起部157n和凹部157n1的构造是线性的。
在图29和图30所示的例子中,凹部157n1是沿着与位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的联轴器150的纵向交叉的方向贯通的孔。在此实施例中,凹部157n1是通孔,因而易于树脂成形。然而,其不限于通孔,也可采用在与上述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凹进的适当凹部。因此,凹部包括通孔、槽部等。这里,联轴器150的纵向是从受限部150j的自由端朝向突起150d的自由端的方向。在此实施例中,作为凹部157n1的通孔沿着与位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的联轴器150的纵向相垂直的方向延伸。由此,进一步确实地提供上述效果。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
在此实施例中,除弹簧159以外,图29所示的构造由树脂材料制成。
位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的联轴器150的纵向与显影盒B(显影辊110)的纵向相同。
依据图29和图30所示的实施例,联轴器150可确实地朝向接合前角位置倾斜。
如前所述,上述实施例如下。
即便在盒B沿着与驱动轴180的轴线L3的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移动的构造中,联轴器150也可与该驱动轴180接合和与该驱动轴180脱离。另外,盒B依据旋转部件C的转动沿着与驱动轴180的轴线L3的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移动。这是因为如上所述,联轴器150可采取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第一角位置)、接合前角位置(第二角位置)和脱离角位置(第三角位置)。旋转力传递角位置是把旋转力从主组件A传递给显影辊110的角位置。接合前角位置是在联轴器150与驱动轴180接合前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倾斜的角位置。脱离角位置是朝向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至接合前角位置的相反侧倾斜以使联轴器150脱离驱动轴180的角位置。
如前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第一角位置)是联轴器150的把转动显影辊110的旋转力传递给该显影辊110的角位置。
接合前角位置(第二角位置)是联轴器150的在该联轴器150与驱动轴接合前相对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倾斜的角位置。
另外,脱离角位置(第三角位置)是联轴器150的朝向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至接合前角位置的相反侧倾斜以使该联轴器150脱离驱动轴180的角位置。
依据前述实施例,提供甚至可用于这样一种主组件的显影器(显影盒),该主组件不具有利用螺线管等沿主组件侧联轴部件的轴向移动该主组件侧联轴部件的机构。更具体的,通过沿着与驱动轴的轴向基本垂直的方向移动显影器(显影盒),设在该显影器(显影盒)上的联轴部件可与驱动轴接合。而且,提供可用于此显影器(显影盒)的旋转力传递部件。另外,提供可采用此显影器(显影盒)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依据前述实施例,提供这样一种显影器(显影盒),其中,该显影器(显影盒)可沿着与设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内的驱动轴的轴向基本垂直的方向与驱动轴接合。而且,提供可用于此显影器(显影盒)的旋转力传递部件。另外,提供可采用此显影器(显影盒)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依据前述实施例,提供这样一种显影器(显影盒),其中,与利用齿轮-齿轮来实现主组件和显影器(显影盒)之间的操作连接的情况相比,显影辊能够平滑地转动。而且,提供可用于此显影器(显影盒)的旋转力传递部件。另外,提供可采用此显影器(显影盒)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依据前述实施例,提供这样一种显影器(显影盒),其中,该显影器(显影盒)可沿着与设在主组件内的驱动轴的轴向基本垂直的方向与该驱动轴接合,且显影辊能够平滑地转动。而且,提供可用于此显影器(显影盒)的旋转力传递部件。另外,提供可采用此显影器(显影盒)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依据前述实施例,提供这样一种显影器(显影盒),其中,该显影器(显影盒)通过可动部件(旋转部件)的移动(转动)沿着基本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与设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内的驱动轴接合和脱离。而且,提供可用于此显影器(显影盒)的旋转力传递部件。另外,提供可采用此显影器(显影盒)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依据前述实施例,提供这样一种显影器(显影盒),其中,该显影器(显影盒)通过可动部件(旋转部件)的移动(转动)沿着基本垂直于驱动轴的轴向的方向与设备侧驱动轴接合和脱离,且能够平滑地转动显影辊。而且,提供可用于此显影器(显影盒)的旋转力传递部件。另外,提供可采用此显影器(显影盒)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依据前述实施例,提供这样一种显影器(显影盒),其中,该显影器(显影盒)可用于具有摆动旋转轴线的可动部件(显影旋转部件),该显影器(显影盒)响应于可动部件(显影旋转部件)的转动沿着与驱动轴的轴向垂直的方向移动。更具体的,依据上述实施例,即便在上述情况下,显影器(显影盒)也确实与主组件侧驱动轴接合和脱离,且显影辊平滑地转动。而且,提供可用于此显影器(显影盒)的旋转力传递部件。另外,提供可采用此显影器(显影盒)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如前所述,依据上述实施例,联轴部件处于其可实质转动的状态,且处于限制联轴部件的倾斜方向朝向预定方向的状态。由此,依据上述实施例,能够维持联轴部件稳定地位于接合前角位置的状态。如前所述,依据本实施例的限制部件160,即便在显影盒装着于旋转部件上前,联轴部件也能维持在接合前角位置(第二角位置)。更具体的,即便在显影盒的自由状态下,联轴部件也能维持在接合前角位置(第二角位置)。因此,在例如搬运盒B的情况下,能够防止联轴部件的不经意移动。本发明可应用于显影器、显影盒、旋转力传递部件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工业实用性]
依据本发明,可提供经改进以避免现有技术问题的显影器、显影盒、以及可采用该显影器或显影盒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尽管已参照这里所公开的结构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所阐述的细节,且本申请旨在覆盖落在改进目的或者以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变型或变更。

Claims (12)

1.一种盒,包括:
显影辊;
联轴部件,用于接收供显影辊旋转的旋转力;
圆筒形部件,在该圆筒形部件内可动地支撑联轴部件的一个端部,该圆筒形部件构造成把旋转力从联轴部件传递到显影辊;以及
一部件,该部件包括:(i)支撑部,其构造成可旋转地支撑圆筒形部件;和(ii)管制部,其能够管制联轴部件的运动,其中,沿着圆筒形部件的旋转轴线来看,支撑部包围管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中,联轴部件的所述一个端部包括突出部,该突出部沿联轴部件的旋转轴线突出,以使管制部管制突出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盒,其中,联轴部件能够相对于圆筒形部件倾斜,以使联轴部件的旋转轴线能够相对于圆筒形部件的旋转轴线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盒,其中,联轴部件的所述一个端部包括球形部,所述突出部从球形部突出,并且,圆筒形部件可动地支撑球形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盒,其中,联轴部件能够相对于圆筒形部件倾斜,以使联轴部件的旋转轴线能够相对于圆筒形部件的旋转轴线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盒,其中,联轴部件的所述一个端部包括另一突出部,所述另一突出部沿着垂直于联轴部件旋转轴线的方向从球形部突出,以便所述另一突出部向圆筒形部件传递旋转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盒,其中,联轴部件能够相对于圆筒形部件倾斜,以使联轴部件的旋转轴线能够相对于圆筒形部件的旋转轴线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中,所述一部件支撑着在显影辊一个纵向端部处的显影辊轴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盒,其中,联轴部件能够相对于圆筒形部件倾斜,以使联轴部件的旋转轴线能够相对于圆筒形部件的旋转轴线倾斜。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还包括设在圆筒形部件外周上的齿轮,用于把圆筒形部件所接收的旋转力传递到显影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盒,其中,联轴部件能够相对于圆筒形部件倾斜,以使联轴部件的旋转轴线能够相对于圆筒形部件的旋转轴线倾斜。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中,联轴部件能够相对于圆筒形部件倾斜,以使联轴部件的旋转轴线能够相对于圆筒形部件的旋转轴线倾斜。
CN201510626305.8A 2008-08-27 2009-08-27 显影器、显影盒、旋转力传递部件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Active CN1051167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18465 2008-08-27
JP2008218465 2008-08-27
JP2009-191189 2009-08-20
JP2009191189A JP5371627B2 (ja) 2008-08-27 2009-08-20 現像装置、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CN200980132510.1A CN102132219B (zh) 2008-08-27 2009-08-27 显影器、显影盒、旋转力传递部件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32510.1A Division CN102132219B (zh) 2008-08-27 2009-08-27 显影器、显影盒、旋转力传递部件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16702A true CN105116702A (zh) 2015-12-02
CN105116702B CN105116702B (zh) 2019-07-26

Family

ID=4127872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26305.8A Active CN105116702B (zh) 2008-08-27 2009-08-27 显影器、显影盒、旋转力传递部件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200980132510.1A Active CN102132219B (zh) 2008-08-27 2009-08-27 显影器、显影盒、旋转力传递部件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32510.1A Active CN102132219B (zh) 2008-08-27 2009-08-27 显影器、显影盒、旋转力传递部件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18)

Country Link
US (1) US8874004B2 (zh)
EP (2) EP2324396B1 (zh)
JP (1) JP5371627B2 (zh)
KR (1) KR101411779B1 (zh)
CN (2) CN105116702B (zh)
AU (1) AU2009284873A1 (zh)
BR (1) BRPI0917695B1 (zh)
CA (2) CA2728942C (zh)
DE (3) DE112009005578B4 (zh)
ES (2) ES2809803T3 (zh)
HK (2) HK1213643A1 (zh)
MX (3) MX369765B (zh)
MY (2) MY178117A (zh)
PL (1) PL2324396T3 (zh)
RU (4) RU2497171C2 (zh)
SG (1) SG185962A1 (zh)
TW (3) TWI551960B (zh)
WO (1) WO20100244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16238959B2 (en) * 2006-12-22 2017-07-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sensitive drum unit
JP4498407B2 (ja) * 2006-12-22 2010-07-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
JP4948382B2 (ja) 2006-12-22 2012-06-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感光ドラム取り付け用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JP5311854B2 (ja) * 2007-03-23 2013-10-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現像装置、及び、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JP5306050B2 (ja) 2008-06-20 2013-10-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カップリング部材の取り付け方法、及び、カップリング部材の取り外し方法
JP5127584B2 (ja) * 2008-06-20 2013-01-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ドラムユニット、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147607B2 (ja) * 2008-09-01 2013-02-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138108B (zh) 2008-09-01 2014-01-08 佳能株式会社 显影盒、处理盒以及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JP5751779B2 (ja) * 2009-10-30 2015-07-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30349B2 (ja) * 2009-10-30 2014-0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5554963B2 (ja) * 2009-10-30 2014-07-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911228B2 (ja) 2010-01-29 2012-04-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83281B2 (ja) 2010-02-02 2015-03-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ドラムユニット
US8644733B2 (en) 2011-03-29 2014-02-04 Static Control Components, Inc. Cartridge drive shaft gear
US8892004B2 (en) 2011-03-29 2014-11-18 Static Control Components, Inc. Drive gear for extended drive shaft
JP2013029733A (ja) * 2011-07-29 2013-02-07 Canon Inc カバー部材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JP5836696B2 (ja) * 2011-08-15 2015-12-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1709998B1 (ko) 2011-12-06 2017-02-24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감광체 드럼 유닛
JP5943716B2 (ja) 2012-06-04 2016-07-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N110426937B (zh) 2012-06-15 2022-08-19 佳能株式会社 处理盒
CN103513534B (zh) * 2012-06-22 2016-06-29 珠海艾派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力驱动组件及包含该旋转力驱动组件的碳粉盒
CN102722094A (zh) * 2012-06-27 2012-10-10 富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感光鼓的齿轮驱动组件
JP5764106B2 (ja) * 2012-09-25 2015-08-1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40165761A1 (en) * 2012-12-17 2014-06-19 Mitsubishi Kagaku Imaging Corporation Drive transmission part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182733B2 (en) 2013-02-07 2015-11-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er supply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376696B (zh) * 2013-07-25 2015-10-21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扭矩传输装置、激光打印机用处理盒
JP6415198B2 (ja) * 2013-09-12 2018-10-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728292B2 (ja) * 2013-09-12 2020-07-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に用いられるカートリッジ、ドラムユニット
EP3702848A1 (en) 2014-11-28 2020-09-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643052B2 (ja) 2014-11-28 2020-0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671997B2 (ja) 2015-02-05 2020-03-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感光体ユニット、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512864B2 (ja) 2015-02-27 2019-05-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MX2022000100A (es) 2015-02-27 2022-09-02 Canon Kk Unidad de tambor, cartucho y miembro de acoplamiento.
WO2016137012A1 (ja) 2015-02-27 2016-09-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771899B2 (ja) 2015-03-10 2020-10-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駆動伝達ユニットの組み立て方法
JP6459685B2 (ja) * 2015-03-24 2019-01-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駆動力伝達機構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73604B2 (ja) 2015-06-05 2021-05-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CN106325022B (zh) * 2015-06-19 2023-10-27 江西镭博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影盒
CN111208718B (zh) 2015-09-30 2023-05-12 佳能株式会社 鼓单元、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US9964919B2 (en) * 2015-12-18 2018-05-08 Static Control Components, Inc. Shipping cap for drum assembly
WO2017150741A1 (ja) * 2016-03-04 2017-09-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58132B2 (ja) * 2016-03-11 2020-03-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65635B2 (ja) * 2016-03-31 2020-03-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6773886B2 (ja) * 2016-04-13 2020-10-21 ナインスター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AU2016420646B2 (en) 2016-08-26 2020-07-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658630B2 (ja) * 2017-03-15 2020-03-0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現像ユニット
JP6957205B2 (ja) 2017-05-31 2021-11-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KR20190075752A (ko) 2017-12-21 2019-07-01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회전력을 받는 커플러를 구비하는 카트리지
CN110119078A (zh) * 2018-02-04 2019-08-13 江西润宏模具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CN111566569A (zh) 2018-05-18 2020-08-21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辊和联接件移位
KR20200108687A (ko) * 2019-03-11 2020-09-21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록킹 구조 및 동력 전달 구조를 갖는 구동커플러
JP7259480B2 (ja) * 2019-03-28 2023-04-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410A (zh) * 1996-03-21 1998-03-18 佳能株式会社 处理暗盒和电照相成像装置
JPH10171304A (ja) * 1996-03-14 1998-06-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6032002A (en) * 1997-07-03 2000-02-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utter, developing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40184837A1 (en) * 2003-03-20 2004-09-23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developing-device assembly comprising developing devices
CN1590765A (zh) * 2003-09-05 2005-03-09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容量可变的斜盘式压缩机
US20080152388A1 (en) * 2006-12-22 2008-06-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sensitive drum unit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43938A (en) 1984-10-16 1988-05-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S6199169A (ja) 1984-10-20 1986-05-17 Canon Inc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3347361B2 (ja) * 1992-06-12 2002-1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5809380A (en) 1996-03-14 1998-09-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plural color units
JPH10331845A (ja) 1997-05-29 1998-12-15 Minolta Co Ltd 円筒回転体の支持機構
JPH1115265A (ja) 1997-06-20 1999-01-2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514170B2 (ja) * 2000-07-11 2010-07-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ップリング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046933B2 (ja) * 2000-08-02 2008-0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3540289B2 (ja) * 2001-05-14 2004-07-07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軸継ぎ手
JP4058265B2 (ja) * 2001-12-11 2008-03-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3202727A (ja) 2002-01-08 2003-07-1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6813459B2 (en) 2002-01-11 2004-11-0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otary developing device
JP4129582B2 (ja) 2003-05-30 2008-08-06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軸継手
JP3673793B2 (ja) 2003-08-29 2005-07-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装着機構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799851B2 (ja) 2004-11-15 2011-10-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7885554B2 (en) * 2004-12-09 2011-02-0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Develop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system, cartridge, developing unit and photoconductor unit
CN1851282B (zh) 2005-04-21 2012-06-27 Ntn株式会社 等速联轴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7052185A (ja) * 2005-08-17 2007-03-01 Nt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14718A (ja) * 2005-09-26 2007-05-10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2007147881A (ja) 2005-11-25 2007-06-14 Brother Ind Ltd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02671A (ja) 2006-06-26 2008-01-10 Ricoh Co Ltd 回転駆動力連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48382B2 (ja) 2006-12-22 2012-06-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感光ドラム取り付け用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JP5311854B2 (ja) 2007-03-23 2013-10-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現像装置、及び、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JP5523015B2 (ja) 2008-08-28 2014-06-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71304A (ja) * 1996-03-14 1998-06-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CN1176410A (zh) * 1996-03-21 1998-03-18 佳能株式会社 处理暗盒和电照相成像装置
US6032002A (en) * 1997-07-03 2000-02-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utter, developing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40184837A1 (en) * 2003-03-20 2004-09-23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developing-device assembly comprising developing devices
CN1590765A (zh) * 2003-09-05 2005-03-09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容量可变的斜盘式压缩机
US20080152388A1 (en) * 2006-12-22 2008-06-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sensitive drum uni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16702B (zh) 2019-07-26
MX336447B (es) 2016-01-19
CN102132219B (zh) 2015-11-25
TWI439824B (zh) 2014-06-01
PL2324396T3 (pl) 2020-12-28
TWI620040B (zh) 2018-04-01
TW201640233A (zh) 2016-11-16
ES2809803T3 (es) 2021-03-05
RU2642162C2 (ru) 2018-01-24
EP3734099A1 (en) 2020-11-04
DE112009001827B4 (de) 2019-01-24
MY174863A (en) 2020-05-19
CN102132219A (zh) 2011-07-20
RU2013129844A (ru) 2015-01-10
MX2011000466A (es) 2011-02-24
MX369765B (es) 2019-11-20
CA2728942C (en) 2015-05-19
JP5371627B2 (ja) 2013-12-18
DE112009001827T5 (de) 2011-06-30
EP3734099B1 (en) 2023-08-02
JP2010079283A (ja) 2010-04-08
HK1156707A1 (zh) 2012-06-15
KR20110031502A (ko) 2011-03-28
DE112009005568B3 (de) 2021-08-19
KR101411779B1 (ko) 2014-06-24
RU2540091C1 (ru) 2015-01-27
WO2010024457A1 (en) 2010-03-04
EP2324396B1 (en) 2020-06-17
RU2011111541A (ru) 2012-10-10
TW201426210A (zh) 2014-07-01
MY178117A (en) 2020-10-05
AU2009284873A1 (en) 2010-03-04
RU2014146572A (ru) 2016-06-10
DE112009005578B4 (de) 2023-11-23
RU2593417C2 (ru) 2016-08-10
ES2956338T3 (es) 2023-12-19
TWI551960B (zh) 2016-10-01
TW201028807A (en) 2010-08-01
US8874004B2 (en) 2014-10-28
HK1213643A1 (zh) 2016-07-08
RU2497171C2 (ru) 2013-10-27
MX2019013775A (es) 2020-01-20
CA2728942A1 (en) 2010-03-04
CA2883731A1 (en) 2010-03-04
SG185962A1 (en) 2012-12-28
EP2324396A1 (en) 2011-05-25
CA2883731C (en) 2017-11-07
BRPI0917695B1 (pt) 2020-04-28
US20100054823A1 (en) 2010-03-04
BRPI0917695A2 (pt) 2015-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32219B (zh) 显影器、显影盒、旋转力传递部件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US11927910B2 (en)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279021B (zh) 处理盒
CN102141749B (zh) 驱动力传输机构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2053528B (zh) 成像设备
US20070134021A1 (en) Sealing member, toner accommodating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1095604A (ja) 現像装置、回転力伝達部品、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495671B2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JP2013238815A (ja) 支持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AU2016201011B2 (en) Developing device, developing cartridge, rotational force transmitting part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1364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