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91288A - 空调调风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调风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91288A
CN105091288A CN201510226624.XA CN201510226624A CN105091288A CN 105091288 A CN105091288 A CN 105091288A CN 201510226624 A CN201510226624 A CN 201510226624A CN 105091288 A CN105091288 A CN 1050912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stream
downstream
fin
block piece
operating han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2662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91288B (zh
Inventor
铃木和重
三井靖之
大竹正起
小松正幸
稻垣裕也
胜野友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Toyota Motor Corp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Industries Corp
Toyota Motor Corp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Industries Corp, Toyota Motor Corp,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ta Industri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0912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912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912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912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5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with parallel simultaneously tiltable lamella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60H1/3421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using only pivoting shut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2001/3471Details of actu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2001/3492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Abstract

第一和第二上游翅片以及第一和第二下游翅片布置在空调气的气道内以枢转。第一上游翅片包括上游本体,具有自下游边缘向上游延伸的切口。传动杆,其沿着上游翅片轴延伸,布置在切口中。第一下游翅片包括下游本体,具有可滑动的操作把手。操作把手包括拨叉,其通过支撑轴而旋转支撑。拨叉包括一对传动片,其自操作把手向上游延伸并包夹传动杆。传动杆包括一对阻挡件,其位于在传动杆的延伸方向上彼此间隔的位置处,并包夹传动杆。通过对操作把手的操作使阻挡件与传动片相接触。

Description

空调调风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调风器,具有翅片以改变由空调提供且传递进入乘员室的空调气的流动方向。
背景技术
图11和图12示出这样一种用于车辆的空调调风器的示例。
空调调风器包括下游翅片82和上游翅片85,其布置在空调气A1的气道81内。下游翅片82包括下游本体83和下游翅片轴84,其各自在相交于空调气A1的流动方向的方向上延伸。下游翅片82支撑为绕下游翅片轴84枢转。上游翅片85包括上游本体86和上游翅片轴87,其各自在相交于流动方向和下游翅片轴84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延伸。上游翅片85支撑在下游翅片82的上游,绕上游翅片轴87枢转。操作把手95(参考图11中的双点划线)布置在下游本体83上,以在下游本体83的延伸方向上滑动。
形成有切口88,用于将操作把手95的滑动运动传递至上游本体86,使上游翅片85绕上游翅片轴87枢转。切口88自上游本体86的下游边缘向上游延伸。传动杆89沿着上游翅片轴87延伸,传动杆89布置在切口88内。拨叉96通过支撑轴98旋转耦合于操作把手95。支撑轴98压配合于操作把手95,与操作把手95摩擦接合。拨叉96具有一对传动片97,其从操作把手95向上游延伸并包夹传动杆89。上游本体86在邻接切口88的部分包括两个凸缘91。凸缘91定位成在传动杆89的延伸方向上彼此面对。各凸缘91在上游本体86的厚度方向上自相对侧凸出。
例如,日本专利公开No.2009-51282披露了一种带有拨叉96的空调调风器,拨叉96以上述方式相对于操作把手95旋转。
在以上说明的空调调风器中,当在厚度方向的第一方向上操作操作把手95以枢转下游翅片82时,支撑轴98绕下游翅片轴84旋转,而拨叉96在维持朝向的同时沿着传动杆89移动。如果即使在拨叉96接触相应凸缘91之后仍继续在第一方向上操作操作把手95,则改变了拨叉96相对于操作把手95的角度。
在此状态,如果在第二方向(其为操作把手95的厚度方向上相反于第一方向的方向)操作操作把手95,拨叉96在维持朝向的同时沿着传动杆89在第二方向上移动,该朝向已通过接触相应的凸缘91而改变。
以上说明的空调调风器能够通过拨叉96与凸缘91之间的接触改变拨叉96的角度。这允许切口88小于那些拨叉96不能相对于操作把手95旋转的空调调风器的切口。因此,限制了切口88降低空调气A1定向性(其由上游翅片85所限定)的类似情况。此外,可见的切口88劣化外观的类似情况得到限制。
然而,常规空调调风器通过拨叉96与凸缘91之间的接触改变了拨叉96的角度。当在厚度方向上操作操作把手95以枢转下游翅片82时,传动片97强烈地撞击凸缘91。这会产生较大的敲击声。
发明内容
据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调风器,其能够减小为枢转下游翅片而操作操作把手所产生的拨叉的敲击声。
为达到以上目的,空调调风器包括下游翅片、上游翅片、操作把手、拨叉以及一对阻挡件。下游翅片包括下游本体和下游翅片轴,其各自在相交于空调气的流动方向的方向上延伸。下游翅片被支撑为绕下游翅片轴枢转。上游翅片包括上游本体和上游翅片轴、切口以及传动杆。上游本体和上游翅片轴各自在与流动方向和下游翅片轴的延伸方向都相交的方向上延伸。切口形成在上游本体中,自上游本体的下游边缘向上游延伸。传动杆位于切口中,沿着上游翅片轴延伸。上游翅片位于下游翅片的上游,并被支撑为绕上游翅片轴枢转。操作把手布置为在下游本体的延伸方向上相对于下游本体滑动。拨叉包括一对传动片,其自操作把手向上游延伸并包夹传动杆。拨叉通过支撑轴支撑,相对于操作把手旋转。阻挡件布置在传动杆上。阻挡件在传动杆的延伸方向上彼此间隔,并且位于包夹传动片的位置处。通过操作操作把手使阻挡件与传动片相接触。
在以上说明的结构中,在厚度方向上操作操作把手以枢转下游翅片。通过此操作,支撑轴绕下游翅片轴旋转,并且拨叉沿着传动杆移动。通过此运动,根据操作把手的操作方向,拨叉的传动片与阻挡件之一相接触。由于阻挡件布置于传动杆上包夹传动片的位置处,传动片的可动范围小于将凸缘布置于邻接切口的上游本体的一部分处的情况下的可动范围。在操作操作把手中,抑制了传动片强烈地撞击相应阻挡件,并减小了由接触所产生的敲击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空调调风器的轴测图,其中,操作把手水平布置;
图2是位于图1空调调风器的中间部分的上游翅片的轴测图;
图3是图1空调调风器的侧剖视图;
图4是剖视图,示出图1的部分空调调风器,说明传动轴、阻挡件、拨叉的传动片等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5A是图1空调调风器的侧剖视图;
图5B是放大侧剖视图,示出图5A的一部分;
图6A和图6B是侧剖视图,示出在厚度方向上操作图5B状态下的操作把手以枢转下游翅片时的部分空调调风器;
图7A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空调调风器的侧剖视图,其中,操作把手水平布置;
图7B是放大侧剖视图,示出图7A的一部分;
图8A和图8B是侧剖视图,示出部分空调调风器,其中,在厚度方向上操作图7B状态下的操作把手以枢转下游翅片;
图9是位于图7A空调调风器的中间部分的上游翅片的轴测图;
图10A是剖视图,示出图7A的部分空调调风器,说明传动轴、阻挡件、拨叉传动片等之间的位置关系,其对应于图4;
图10B是放大剖视图,示出图10A的一部分;
图11是常规空调调风器的侧剖视图,说明上游翅片、下游翅片、操作把手和拨叉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
图12是剖视图,示出沿图11的线12-12剖切的一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图1至图6B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用空调调风器。
以下,将车辆前进的方向指定为前。反向指定为后。高度方向指定为竖向。
在乘员室内,仪表板(未示出)布置在车辆前座(驾驶员座椅和前乘员座椅)的前方。仪表板包含有空调调风器,其布置在例如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以及在相对的侧部上。如图3和图5A所示,空调调风器包括壳体10、第一和第二上游翅片31,32、第一和第二下游翅片21,22、关闭阻尼件50、操作把手60以及传动机构B1。下面描述空调调风器的各个组件。
<壳体10>
如图3所示,壳体10包括多个部件,并且壳体10为管状,具有开放的相对端。壳体10的内部空间包括用于空调(未示出)供给的空调气A1(暖风或冷风)的通道(此后称之为“气道11”)。在气道11内空调气A1的流动方向上,靠近空调的一侧为上游侧,而远离空调的一侧为下游侧。气道11的下游端包括用于空调气A1(参见图1)的出口12。气道11由壳体10的四个壁包围。四个壁为一对在宽度方向彼此面对的竖向壁13和一对在竖向彼此面对的横向壁14。
<第一和第二下游翅片21,22>
如图3、图5A和图5B所示,第一和第二下游翅片21,22各自包括板状下游本体23和一对下游翅片轴24。下游本体23和下游翅片轴24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车辆宽度方向是相交于空调气A1流动方向的方向。第一和第二下游翅片21,22布置在出口12的上游附近的气道11内,并且彼此在竖向上间隔开。
第一和第二下游翅片21,22中位于竖向中间部分的一个是第一下游翅片21。其他为第二下游翅片22。
下游翅片轴24在各第一和第二下游翅片21,2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从各相对端的表面凸出。第一和第二下游翅片21,22各自通过下游翅片轴24由竖向壁13支撑。这允许第一和第二下游翅片21,22绕各自的下游翅片轴24枢转。
各下游本体23包括联结轴25,其平行于下游翅片轴24布置。联结轴25位于自左侧下游翅片轴24(图3所见的下方下游翅片轴24)向上游移位的位置处。第一和第二下游翅片21,22的联结轴25通过细长的联结杆26耦合在一起,联结杆26在大致竖向延伸。下游本体23、下游翅片轴24、联结轴25、联结杆26等构成第一连杆机构LM1,使得所有第二下游翅片22与第一下游翅片21同步枢转。
<第一和第二上游翅片31,32>
第一和第二上游翅片31,32各自包括板状上游本体33和一对上游翅片轴34。上游本体33和上游翅片轴34各自在竖向延伸,其相交于空调气A1的流动方向以及下游翅片轴24的延伸方向。在气道11中,第一和第二上游翅片31,32布置在第一和第二下游翅片21,22的上游,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间隔。
第一和第二上游翅片31,32中位于车辆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分的一个为第一上游翅片31。其他为第二上游翅片32。
上游翅片轴34在各第一和第二上游翅片31,32的竖向从各相对端的表面凸出。第一和第二上游翅片31,32各自通过上游翅片轴34由横向壁14支撑。这允许第一和第二上游翅片31,32绕各自的上游翅片轴34枢转。
如图5A和5B所示,各上游本体33包括联结轴35,其平行于上游翅片轴34布置。联结轴35位于自上游翅片轴34向上游移位的位置处。第一和第二上游翅片31,32的联结轴35通过细长的联结杆36耦合在一起,联结杆36大致在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上游本体33、上游翅片轴34、联结轴35、联结杆36等构成第二连杆机构LM2,使得所有第二上游翅片32与第一上游翅片31同步枢转。
<关闭阻尼件50>
如图3所示,关闭阻尼件50包括板状本体51和放置在本体51周围的密封部52。关闭阻尼件50布置在第一和第二上游翅片31,32的上游。一对轴53在本体51的竖向上自相对端的表面凸出。关闭阻尼件50通过轴53由横向壁14支撑。这允许关闭阻尼件50在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枢转。
处于开启位置的关闭阻尼件50大致平行于竖向壁13,以大幅打开气道11(参考图3)。处于关闭位置的关闭阻尼件50很大程度上相对于竖向壁13倾斜,并且密封部52接触横向壁14以及竖向壁13,以关闭气道11。
<操作把手60>
图1和图5B示出操作把手60,乘员通过操作该部件,改变从出口12传递的空调气A1的流动方向。操作把手60包括上壳体61和下壳体62,其从上方和下方包夹第一下游翅片21的下游本体23的一部分。上壳体61和下壳体62中的一个固定至另一个,从而将操作把手60安装至下游本体23。这允许操作把手60在下游本体23的延伸方向(即车辆的宽度方向)滑动。操作把手60和第一下游翅片21一起绕下游翅片轴24枢转。操作把手60可通过在下游本体23上滑动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移动。
<传动机构B1>
传动机构B1构造成将操作把手60的滑动运动传递至第一上游翅片31,使得第一上游翅片31绕上游翅片轴34枢转。
如图2和图5B所示,第一上游翅片31的上游本体33包括切口37,其形成在竖向的中间部分,自下游边缘向上游延伸。该切口37用于防止枢转的第一上游翅片31与拨叉70接触,这将在下文进行描述。
切口37包括传动杆38(transmissionshaft),其沿着上游翅片轴34在竖向延伸。在第一实施例中,传动杆38布置在切口37的下游端。传动杆38包括位于延伸方向中间部分的柱本体杆39。
对于第二上游翅片32不设置切口37和传动杆38。
如图3所示,操作把手60耦合至拨叉70。拨叉70包括一对布置于下游端的支撑轴71。支撑轴71沿着下游翅片轴24延伸。支撑轴71压配合至支座63(bearing)的轴孔64并摩擦接合于轴孔64,支座63的轴孔64是操作把手60的一部分。
拨叉70具有一对传动片72,其自操作把手60向上游延伸。传动片72在下游翅片轴24的延伸方向上彼此间隔。传动片72之间的间隔设定为稍大于该本体杆39的直径。
如图2和图4所示,传动杆38包括第一阻挡件41和第二阻挡件42。第一阻挡件41和第二阻挡件42在传动杆38的延伸方向上(即大致为竖向)彼此间隔定位,并从上方和下方包夹传动片72。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阻挡件41,42分别与本体杆39的上端以及下端连续,从而彼此靠近。第一和第二阻挡件41,42之间的间隔设定为稍大于传动片72的竖直厚度,并且第一和第二阻挡件41,42靠近于传动片72。第一和第二阻挡件41,42各具有大于本体杆39的直径。
将拨叉70旋转耦合至操作把手60的原因是为了减小切口37在第一上游翅片31内的尺寸。换言之,如果拨叉70不相对于操作把手60旋转,则需要加长切口37的竖向尺寸,以便在操作把手60,使把手60大幅地绕下游翅片轴24枢转并于下游本体23上滑动时,防止拨叉70与第一上游翅片31的上游本体33之间的接触。
如果扩大了切口37,据此,第一上游翅片31的上游本体33将会失去用于改变空调气A1流动方向的区域。当第一上游翅片31相对于空调气A1的流动方向倾斜时,这将会减小空调气A1的定向性。
此外,当第一上游翅片31相对于流动方向倾斜时,从空调调风器的下游侧可以看到切口37。从下游侧可以看到该切口37,劣化了第一上游翅片31的外观。随着切口37的扩大,外观进一步变差。
相比较,旋转耦合至操作把手60的拨叉70允许切口37相对较小。这能够防止拨叉70与第一上游翅片31的上游本体33之间的接触。据此,切口37降低空调气A1定向性以及劣化第一上游翅片31外观的可能性受到限制。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空调调风器布置为以上所描述的方式。现在描述空调调风器的操作。
当处于关闭位置时,关闭阻尼件50关闭气道11。在气道11中,空调气A1的流动受到阻挡,并且,停止从出口12传送空调气A1的气流。
当处于开启位置时,关闭阻尼件50完全打开整个气道11。在车辆的宽度方向,空调气A1的气流被分为关闭阻尼件50的左侧和右侧(参考图3)。在经过关闭阻尼件50之后,空调气A1沿着第一和第二上游翅片31,32以及第一和第二下游翅片21,22流动,之后从出口12送出。
通过操作盘15(operationdial)的旋转操作,关闭阻尼件50的位置从关闭位置转换至开启位置,或者从开启位置转换至关闭位置(参考图1和图5A)。操作盘15布置在壳体10的下游端。当乘员运行操作盘15以旋转时,操作盘15的旋转运动通过阻尼驱动机构(未示出)传递至关闭阻尼件50,从而枢转关闭阻尼件50。
在以下描述中,设定关闭阻尼件50处于开启位置。
图3、图5A和图5B示出空调调风器,其中,第一和第二上游翅片31,32布置为大致平行于竖向壁13,而第一和第二下游翅片21,22布置为大致平行于横向壁14。操作把手60定位在下游本体23的纵向(汽车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分,并维持在水平状态。在经过关闭阻尼件50之后,空调气A1流动而不被第一和第二上游翅片31,32以及第一和第二下游翅片21,22改变方向,并且之后从出口12直吹送出。
自以上状态,当操作把手60在第一下游翅片21的下游本体23上于车辆宽度方向滑动时,操作把手60的移动通过拨叉70以及传动杆38传递至第一上游翅片31。由拨叉70中位于操作把手60滑动方向的反方的一个传动片72推压传动杆38。据此,在相同于操作把手60的滑动方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第一上游翅片31绕上游翅片轴34枢转。第一上游翅片31的枢转运动通过第二连杆机构LM2传递至所有第二上游翅片32。因此,所有第二上游翅片32与第一上游翅片31一起运动,并在相同于第一上游翅片31的枢转方向上绕各自的上游翅片轴34枢转。此时,第一下游翅片21并不枢转。由枢转的第一和第二上游翅片31,32的上游本体33改变空调气A1的流动方向。
在此状态中,改变了第一上游翅片31的上游本体33相对于拨叉70的角度。但是,由于角度的改变发生在切口37中,防止了上游本体33与拨叉70的互相接触。
当厚度方向的力(例如向上的力)施加于操作把手60下游端时,该力传递至第一下游翅片21。第一下游翅片21逆时针绕下游翅片轴24枢转,如图5B所见。
第一下游翅片21的枢转运动通过第一连杆机构LM1传递至所有第二下游翅片22。因此,所有第二下游翅片22与第一下游翅片21一起运动,并在相同于第一下游翅片21的枢转方向上绕各自的下游翅片轴24枢转。由枢转的第一和第二下游翅片21,22的下游本体23斜向上改变空调气A1的流动方向。
通过以上操作,拨叉70的支撑轴71围绕第一下游翅片21的下游翅片轴24逆时针旋转。由于支撑轴71摩擦接合于操作把手60的轴孔64(参考图3),拨叉70在维持朝向的同时沿着传动杆38移动。通过此运动,传动片72接触第一和第二阻挡件41,42中较下方的第二阻挡件42。
第一和第二阻挡件41,42布置在传动杆38上,并定位在从上方和下方包夹传动片72的位置处。因此,相比于将凸缘91布置在上游本体86与切口88相邻接的部分处的常规结构而言(参考图11),此传动片72具有较窄的可动范围。这抑制了传动片72强烈撞击第二阻挡件42。
具体地,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阻挡件41,42彼此靠近并靠近于传动片72。因此,在厚度方向上操作操作把手60向上移动即使是很小量时,传动片72便会接触下方第二阻挡件42。这有效地抑制了传动片72强烈撞击第二阻挡件42。
如果即使在传动片72接触下方第二阻挡件42之后仍继续进行操作把手60的以上操作,拨叉70关于与第二阻挡件42相接触的部分顺时针倾斜,如图6A所示。这改变了拨叉70相对于操作把手60的角度。
自此状态,在将向下的力(与以上力方向相反的力)施加至操作把手60的下游端时,该力传递至第一下游翅片21。因此,第一下游翅片21绕下游翅片轴24顺时针枢转,如图6A所见。
第一下游翅片21的枢转运动通过第一连杆机构LM1传递至所有第二下游翅片22。因此,所有第二下游翅片22与第一下游翅片21一起运动,并在相同于第一下游翅片21的枢转方向上绕各自的下游翅片轴24枢转。由枢转的第一和第二下游翅片21,22的下游本体23改变空调气A1的流动方向。
通过以上操作,拨叉70的支撑轴71围绕第一下游翅片21的下游翅片轴24逆时针旋转。拨叉70沿着传动杆38移动,同时维持朝向,该朝向已经通过接触第二阻挡件42而改变。通过此运动,传动片72接触第一和第二阻挡件41,42中较上方的第一阻挡件41。然而,由传动片72与第一阻挡件41之间的接触而产生的敲击声(tappingnoise)因以上相同的方式而得以减小。
如果即使在传动片72接触上方第一阻挡件41之后仍继续进行操作把手60的以上操作,拨叉70关于与第一阻挡件41相接触的部分逆时针倾斜,如图6B所示。这改变了拨叉70相对于操作把手60的角度。
当以上述方式操作操作把手60而在厚度方向移动时,第一上游翅片31不枢转。
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例获得以下优点。
(1)布置在第一上游翅片31的传动杆38上的第一和第二阻挡件41,42在传动杆38的延伸方向上彼此间隔,并位于包夹拨叉70的传动片72的位置处。通过操作操作把手60,第一和第二阻挡件41,42与传动片72相接触(图4和图5B)。
这减少了在操作操作把手60以枢转第一下游翅片21时由拨叉70所产生的敲击声
(2)第一和第二阻挡件41,42布置在这样的位置处:在传动杆38的延伸方向上彼此靠近并靠近于传动片72(图4和图5B)。
这有效地抑制了传动片72强烈撞击第一和第二阻挡件41,42,并进一步减小了由于接触所产生的敲击声。
此外,将传动片72的可动范围尽可能地降低至最小范围,从而有效地减小了第一上游翅片中切口37的尺寸。据此,切口37降低空调气A1定向性以及劣化第一上游翅片31外观的可能情况受到限制。
第二实施例
现在参考图7A至图10B,主要针对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车用空调调风器。
如图7A和7B所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出口12所具有的竖向尺寸设定为小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出口12的竖向尺寸。这样,减少了第二下游翅片22的数量。与第一实施例的布置相比,第一和第二上游翅片31,32布置为更靠近下游翅片21,22。传动杆38布置在朝上游更远离切口37下游端的位置处。
如图10B所示,传动片72彼此面对的表面称之为对向表面73(facingsurface)。各对向表面73与在相应传动片72厚度方向上的相对表面之间的边界(拐角)称之为对向边缘74。
如图9、图10A和图10B所示,传动杆38的中间部构成有柱状本体杆39。本体杆39设定为长于第一实施例的本体杆。传动杆38的本体杆39的上部构成有第一阻挡件43。传动杆38的本体杆39的下部构成有第二阻挡件44。第一和第二阻挡件43,44各自连接至上游本体33与切口37在第一上游翅片31中相邻接的部分处。
第一和第二阻挡件43,44与本体杆39相邻接的部分构成有接触表面45。各传动片72的对向边缘74分别与接触表面45相接触。各接触表面45形成为具有截锥形,使得直径随着距本体杆39的距离增加而逐渐增加。
如图8B所示,拨叉70相对于操作把手60的角度限定为θ1。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传动杆38具有上方第一阻挡件43定位,使得当操作把手60倾斜最大以降低下游部时,角度θ1等于或大于90°。这是因为如果θ1变为小于90°,那么拨叉70难以回到平行于操作把手60的位置或接近于平行操作把手60的位置。如图8A所示,拨叉70相对于操作把手60的角度限定为θ2。传动杆38具有下方第二阻挡件44定位,使得当操作把手60倾斜最大以提升下游部时,角度θ2大致为130°。这是为了,当从下游侧看到具有稍微倾斜(近乎水平)的拨叉70的空调调风器时,拨叉70的外观更佳。
如图10B所示,传动片72之间的间隔D1设定大致为2.7mm。为了更佳的外观,本体杆39的直径D2设定大致为2.5mm,而阻挡件43,44的直径D3设定大致为3.5mm。
如图9和图10A所示,凸起部46布置在第一上游翅片31中邻接于第一和第二阻挡件43,44的上游本体33的各部分处。各个凸起部46自上游本体33的厚度方向上的相对侧凸出,并且具有在上游本体33的厚度方向上彼此面对的末端。末端间的间隔设定为大于第一和第二阻挡件43,44的直径D3。
如图7A所示,关闭阻尼件50的轴53布置在本体51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相对端面上。关闭阻尼件50通过轴53由竖向壁13支撑,并在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枢转。处于开启位置的关闭阻尼件50大致平行于横向壁14,以大幅打开气道11。处于关闭位置的关闭阻尼件50很大程度上相对于横向壁14倾斜,并且密封部52接触横向壁14以及竖向壁13,以关闭气道11。
其他结构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同。因此,用相似或相同的标号表示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相应组件相似或相同的组件,并省略重复的描述。
现在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空调调风器的上述操作。
图7B示出操作把手60,其大致水平地布置。当厚度方向的力(例如向上的力)施加于操作把手60下游端时,该力传递至第一下游翅片21。第一下游翅片21逆时针绕下游翅片轴24枢转,如图7B所见。
如图8A所示,通过以上操作,拨叉70的支撑轴71围绕第一下游翅片21的下游翅片轴24以逆时针旋转。拨叉70在维持朝向的同时沿着传动杆38的本体杆39向下移动。通过此运动,传动片72接触下方第二阻挡件44。
第一和第二阻挡件43,44之间的间隔设定为宽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和第二阻挡件41,42之间的间隔。因此,传动片72的可动范围比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可动范围更宽。但是,可动范围比常规结构更窄,其中,常规结构将凸缘91布置在上游本体86与切口88相邻接的部分处(参考图11)。这抑制了传动片72强烈撞击第二阻挡件44,减小了因接触而产生的敲击声。
第二阻挡件44的接触表面45形成为具有截锥形,使得直径随着距本体杆39的距离增加而增加。因此,各传动片72在相应的对向边缘74处平稳地与第二阻挡件44的接触表面45进行线接触。由于该线接触是传动片72和第二阻挡件44之间接触的敲击声的来源,这种声音比面接触的声音更为柔和。因此,减小了因操作操作把手60而产生的敲击声。
如图8A所示,如果即使在传动片72接触下方第二阻挡件44之后仍继续进行操作把手60的以上操作,拨叉70关于与下方第二阻挡件44相接触的部分顺时针倾斜。这改变了拨叉70相对于操作把手60的角度θ2。
自此状态,在将向下的力施加至操作把手60的下游端时,该力传递至第一下游翅片21。因此,第一下游翅片21绕下游翅片轴24顺时针枢转,如图8A所见。
通过以上操作,拨叉70的支撑轴71围绕下游翅片轴24顺时针旋转。拨叉70沿着传动杆38向上移动,同时维持朝向,该朝向已经通过接触第二阻挡件44而改变。通过此运动,传动片72在相应的对向边缘74处平稳地与上方第一阻挡件43的锥形接触表面45进行线接触。以如上相同的方式减小了此接触所产生的敲击声。
如图8B所示,如果即使在传动片72接触上方第一阻挡件43之后仍继续进行操作把手60的以上操作,拨叉70关于与上方第一阻挡件43相接触的部分逆时针倾斜。这改变了拨叉70相对于操作把手60的角度θ1。
如果施加至传动片72的力过度,以至于传动片72超过了相应的锥形接触表面45,则传动片72在第一和第二阻挡件43,44的相应之一上滑动。但是,传动片72与相应的凸起部46接触。这限制了传动片72进一步朝向相应凸起部46移动。
除了相似于优点(1)的优点之外,上述第二实施例获得了以下优点。
(3)第一和第二阻挡件43,44各自包括接触表面45,其与传动片72的相应对向边缘74相接触(图9,图10A和图10B)。
这允许传动片72与相应的接触表面45进行线接触。由于线接触是操作操作把手60而产生敲击声的来源,声音比面接触的声音更为柔和。
(4)传动杆38的第一和第二阻挡件43,44之间的部分形成有柱状本体杆39。第一和第二阻挡件43,44与本体杆39邻接的部分构成了以上(3)所描述的接触表面45。各接触表面45形成具有截锥形,使得直径随着距本体杆39的距离增加而增加(图9,图10A和图10B)。
这允许传动片72与第一和第二阻挡件43,44相应的锥形接触表面45在相应的对向边缘74处进行线接触。由此获得优点(3)。
此外,本体杆39的直径与第一和第二阻挡件43,44的直径不同,而具有逐渐改变直径的锥形接触表面45布置在本体杆39与第一和第二阻挡件43,44之间。由于传动杆38的直径并未在某部分急剧地改变,这提升了传动杆38的外观。
(5)第一和第二阻挡件43,44各与上游本体33的一部分相连接,该部分邻接于第一上游翅片31中切口37。上游本体33的邻接于第一和第二阻挡件43,44那部分,包括凸起部46,其自上游本体33的厚度方向上的相对侧凸出(图9和图10A)。
即使由于在拨叉70的厚度方向上施加过度的力而使传动片72经过了相应的锥形接触表面45,仍然会防止传动片72从第一上游翅片31脱落。
以上说明的实施例可更改为以下形式。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和第二阻挡件41,42的直径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相似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和第二阻挡件43,44的直径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传动杆38中,第一阻挡件43之上的部分可以具有小于第一阻挡件43直径的直径。在传动杆38中,第二阻挡件44以下的部分可以具有小于第二阻挡件44直径的直径。
在以上说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可以省略凸起部46。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下游翅片21,22各自包括下游本体23和下游翅片轴24。下游本体23和下游翅片轴24各自可以布置为大致在竖向延伸。在此情况下,第一和第二上游翅片31,32可以包括上游本体33和上游翅片轴34,其各自布置为大致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
以上说明的空调调风器可用作容纳在不同于乘员室的仪表板的部分处的空调调风器。
以上说明的空调调风器不仅可应用于车辆,还应用于多种目的,只要翅片改变由空调等供给并传送到乘员室的空调气的流动方向。

Claims (5)

1.一种空调调风器,包括:
下游翅片,包括下游本体和下游翅片轴,其各在相交于空调气气流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其中,使所述下游翅片支撑为绕所述下游翅片轴枢转;
上游翅片,包括上游本体和上游翅片轴,其各自在既相交于所述气流方向也相交于所述下游翅片轴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切口,其形成在所述上游本体,自所述上游本体的下游边缘向上游延伸,以及传动杆,其位于所述切口中,沿着所述上游翅片轴延伸,其中,所述上游翅片位于所述下游翅片的上游,并被支撑为绕所述上游翅片轴枢转;
操作把手,布置为在所述下游本体的延伸方向上相对于所述下游本体滑动;以及
拨叉,包括一对传动片,其自所述操作把手向上游延伸并包夹所述传动杆,其中,所述拨叉通过支撑轴支撑,相对于所述操作把手旋转,
所述空调调风器特征在于:一对布置在所述传动杆上的阻挡件,其中,所述阻挡件在所述传动杆的延伸方向上彼此间隔,并且位于包夹所述传动片的位置处,以及,通过所述操作把手的操作使所述阻挡件与所述传动片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所述空调调风器,其中,所述阻挡件定位为在所述传动杆的延伸方向上彼此靠近,并且靠近所述传动片。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所述空调调风器,其中:
各传动片包括对向边缘,其接触相应的所述阻挡件,以及,
各阻挡件包括接触表面,其接触相应的所述传动片的所述对向边缘。
4.根据权利要求3的所述空调调风器,其中:
所述阻挡件之间的所述传动杆的一部分包括柱状本体杆,
各阻挡件的所述接触表面由邻接于所述本体杆的所述阻挡件的一部分形成,以及,
各阻挡件的所述接触表面形成为具有截锥形,使得直径随着距所述本体杆的距离增加而增加。
5.根据权利要求4的所述空调调风器,其中:
各阻挡件连接至邻接于所述切口的所述上游本体的部分处,以及,
所述上游本体包括凸起部,各凸起部自所述上游本体的厚度方向上的相对侧凸出,并形成在邻接于所述阻挡件之一的所述上游本体的一部分处。
CN201510226624.XA 2014-05-14 2015-05-06 空调调风器 Active CN1050912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00412 2014-05-14
JP2014100412A JP6100202B2 (ja) 2014-05-14 2014-05-14 空調用レジス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91288A true CN105091288A (zh) 2015-11-25
CN105091288B CN105091288B (zh) 2018-12-18

Family

ID=545378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26624.XA Active CN105091288B (zh) 2014-05-14 2015-05-06 空调调风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054332B2 (zh)
JP (1) JP6100202B2 (zh)
CN (1) CN10509128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72775B2 (ja) * 2012-09-20 2015-09-0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US10166842B2 (en) * 2014-04-25 2019-01-01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grill installation structure and air-conditioning grill installation method
JP6405755B2 (ja) * 2014-07-02 2018-10-17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ルーバー構造
SE538880C2 (en) * 2014-11-10 2017-01-24 China-Euro Vehicle Tech Ab Air nozzle device for a vehicle
JP6534526B2 (ja) * 2015-01-13 2019-06-26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レジスタ用操作ノブ
US10603986B2 (en) * 2015-02-11 2020-03-31 Hyundai Motor Company Structure of wing-knob for air vent
DE102015017009B4 (de) * 2015-12-30 2018-04-26 Faurecia Innenraum Systeme Gmbh Auslassvorrichtung
DE102016101443A1 (de) * 2016-01-27 2017-07-27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Gabel für ein Bedienelement in einem Luftausströmer, Bedienelement für einen Luftausströmer und Verfahren zur Befestigung eines Bedienelements
US20170232815A1 (en) * 2016-02-11 2017-08-17 Kenneth S Deneau Vehicle hvac outlet and grille elements
JP6499609B2 (ja) * 2016-03-31 2019-04-10 しげる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レジスタ装置
EP3293026B1 (en) * 2016-09-13 2020-07-22 Ningbo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 Development Co., Ltd. Air nozzle device for a vehicle
USD829320S1 (en) * 2016-12-27 2018-09-25 Toyoda Gosei Co., Ltd. Air outlet of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JP7013149B2 (ja) * 2017-06-30 2022-01-31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レジスタ
JP6939233B2 (ja) 2017-08-10 2021-09-2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USD910519S1 (en) * 2018-11-06 2021-02-16 Polestar Performance Ab Front air outlet
DE102019118239A1 (de) * 2019-07-05 2021-01-07 Fischer Automotive Systems Gmbh & Co. Kg Luftausströmer
JP7207211B2 (ja) * 2019-07-16 2023-01-1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7353861B2 (ja) 2019-08-09 2023-10-02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風向調整装置
USD986790S1 (en) * 2020-02-05 2023-05-23 Volvo Car Corporation Front air outlet
KR102658320B1 (ko) * 2021-12-28 2024-04-18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에어 벤트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38252A (en) * 1993-05-06 1994-08-16 Manchester Plastics, Ltd. Air outlet louver assembly
US20040171344A1 (en) * 2002-12-23 2004-09-02 Trw Automotive Electronics & Components Gmbh & Co Kg Vane actuating system, in particular for an air outflow
JP2009051282A (ja) * 2007-08-24 2009-03-12 Howa Kasei Kk レジスタ
CN201368567Y (zh) * 2009-01-20 2009-12-23 宁波均胜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叶片拨动装置
CN202442460U (zh) * 2012-02-06 2012-09-19 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
CN203464452U (zh) * 2013-09-04 2014-03-05 宁波福尔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空调出风口拨钮安装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96421B (en) * 1986-07-18 1990-05-16 Clearplas Ltd Directional air vent
US4796518A (en) * 1987-12-07 1989-01-10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Articulated air vane arrangement
JPH07237441A (ja) * 1994-03-02 1995-09-12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車用ベンチレータルーバー
JP2001343147A (ja) * 2000-03-31 2001-12-14 Toyoda Gosei Co Ltd レジスタ
JP3605577B2 (ja) * 2001-05-15 2004-12-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用吹出口装置
US6736719B1 (en) * 2002-11-08 2004-05-18 Collins & Aikman Products Co. Air duct outlet with joystick louver control
CA2474315A1 (en) * 2004-07-15 2006-01-15 Progressive Moulded Products Limited Single piece vane knob
JP4327150B2 (ja) * 2005-11-14 2009-09-09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空気吹出調整用レジスタ
JP4890203B2 (ja) * 2006-11-20 2012-03-07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車室内用空気吹出装置
JP4371326B2 (ja) * 2007-10-16 2009-11-25 森六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空調用吹出口の送風方向変更装置
JP4669034B2 (ja) * 2008-10-15 2011-04-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調の吹出口構造
DE102010032231B4 (de) * 2010-07-26 2014-10-30 Trw Automotive Electronics & Components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Bedienelements für einen Luftausströmer, Bedienelement für einen Luftausströmer, Luftausströmer
DE102010047817A1 (de) * 2010-10-07 2012-04-12 Trw Automotive Electronics & Components Gmbh Bedienelement für einen Luftausströmer
JP5772775B2 (ja) * 2012-09-20 2015-09-0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5892127B2 (ja) * 2013-08-28 2016-03-2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38252A (en) * 1993-05-06 1994-08-16 Manchester Plastics, Ltd. Air outlet louver assembly
US20040171344A1 (en) * 2002-12-23 2004-09-02 Trw Automotive Electronics & Components Gmbh & Co Kg Vane actuating system, in particular for an air outflow
JP2009051282A (ja) * 2007-08-24 2009-03-12 Howa Kasei Kk レジスタ
CN201368567Y (zh) * 2009-01-20 2009-12-23 宁波均胜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叶片拨动装置
CN202442460U (zh) * 2012-02-06 2012-09-19 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
CN203464452U (zh) * 2013-09-04 2014-03-05 宁波福尔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空调出风口拨钮安装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054332B2 (en) 2018-08-21
JP2015218913A (ja) 2015-12-07
CN105091288B (zh) 2018-12-18
JP6100202B2 (ja) 2017-03-22
US20150328959A1 (en) 2015-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91288A (zh) 空调调风器
JP5892127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6579002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6770219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CN103791602B (zh) 空调调风器
US20160009163A1 (en) Air conditioning thin register
US9162551B2 (en) Register
JP2014061763A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6540317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6500234B2 (ja) 空調用薄型レジスタ
EP3109079B1 (en) Air discharge device
JP6350341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5905361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5905362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5852710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15078787A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5842787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6817177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6770220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5937447B2 (ja) 風向調整装置
JP2014141136A (ja) レジスタ
KR20130090659A (ko) 자동차의 에어벤트
JP6211262B2 (ja) 風向調整装置
JP2017100604A (ja) 車両用空気吹き出し装置
JP2014058257A (ja) レジス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