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26219A -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以及气囊的折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以及气囊的折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26219A
CN105026219A CN201380073974.6A CN201380073974A CN105026219A CN 105026219 A CN105026219 A CN 105026219A CN 201380073974 A CN201380073974 A CN 201380073974A CN 105026219 A CN105026219 A CN 1050262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folding
bulge
car
expa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397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26219B (zh
Inventor
河村功士
末光泰三
樫尾笃
滨田满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0262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62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262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621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2Curtain-type airbags deploying mainly in a vertical direction from their top e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they are fold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Abstract

具有气囊(20),该气囊(20)在膨胀用气体流入时,从收纳部位(SP)向下方展开,并且以将车内侧壁部(22a)和车外侧壁部(22b)分离的方式进行膨胀。气囊具有覆盖车窗(W1)的车内侧(I)的前膨胀遮挡部(27)。前膨胀遮挡部具有配置在主膨胀部的前侧而迟于主膨胀部进行膨胀的副膨胀部(29)。副膨胀部在膨胀完成时的下端(29b)具有支撑在腰线(BL)的下方的车体侧部件(DT)上的支撑膨胀部(30)。气囊在使平坦地展开的状态下的下缘(20b)侧靠近上缘(20a)侧的上下尺寸缩小折叠之前,对副膨胀部的前下角部(31)进行形成从气囊的前缘朝向下缘(20b)的斜后下方向的折痕(70)的内折叠,而收纳在收纳部位。

Description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以及气囊的折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以及其气囊的折叠方法,该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具有在车内侧的车窗的上缘侧折叠并收纳,而在膨胀用气体流入时展开膨胀为覆盖车窗的气囊,膨胀后的气囊挡住乘员而约束在车内侧,以使得在车辆翻车时能够防止乘员向车外弹出。
背景技术
当前,已知具有在车辆翻车时能够将乘员约束在车内侧的气囊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气囊构成为具有主膨胀部、以及以在主膨胀部的膨胀完成后完成膨胀的方式与主膨胀部连通的副膨胀部。副膨胀部在膨胀完成时的下端具有支撑膨胀部,该支撑膨胀部支撑在车窗的腰线的下方处的车体侧部件的车内侧。
在如上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支撑膨胀部支撑在腰线下方的车体侧部件上,气囊难以向车外侧移动,在车辆翻车时,易于将乘员约束在车内侧。
此外,在其它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气囊的副膨胀部的下端侧折叠在气囊的车内侧壁部的车内侧,然后,气囊的整体被卷折等,而收纳在车窗的上缘侧的收纳部位(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0131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611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在车辆侧面碰撞时也使气囊膨胀。但如果那时,腰线下方的车体侧部件被向车内侧压入,则气囊的副膨胀部的下端侧会载置在车体侧部件的上缘而没有配置在车内侧,会导致气囊弯折的情况,无法顺利地覆盖车窗。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在气囊的折叠初期,副膨胀部折返至车内侧壁部的一侧,因此即使伴随着车辆侧面碰撞时车体侧部件被向车内侧压入,副膨胀部也会在展开膨胀时,以重叠在车体侧部件的车内侧的方式展开并膨胀,因此能够防止载置在车体侧部件的上缘,而气囊弯折这样的情况。
但是,在专利文献2的气囊中,在折叠初期,副膨胀部的下缘整体折返至车内侧壁部一侧,在与翻车应对时相比挡住乘员的时机提前的侧面碰撞应对时,如果乘员头部靠近车窗,则展开膨胀时的副膨胀部附近难以进入乘员头部和车窗之间,气囊的进入乘员头部和车窗之间的嵌入性能恶化。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车辆翻车时的气囊的良好的乘员约束性能和气囊的良好的嵌入性能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以及气囊的折叠方法。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气囊具有前膨胀遮挡部,该前膨胀遮挡部在来自充气机的膨胀用气体流入时,从车辆的前座椅侧方的车窗的上缘侧的收纳部位向下方展开,并且以将车内侧壁部和车外侧壁部分离的方式进行膨胀,而覆盖所述车窗的车内侧,
该前膨胀遮挡部具有:主膨胀部;以及副膨胀部,其配置在该主膨胀部的前侧,以在所述主膨胀部膨胀完成后完成膨胀的方式与所述主膨胀部连通,
所述副膨胀部在膨胀完成时的下端,具有支撑在所述车窗的腰线的下方的车体侧部件的车内侧的支撑膨胀部,
所述气囊通过使平坦地展开的状态下的下缘侧靠近上缘侧的上下尺寸缩小折叠而进行折叠,并收纳在所述收纳部位,
该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在所述上下尺寸缩小折叠之前,进行内折叠,而收纳在所述收纳部位,其中,该内折叠是对平坦地展开的状态下的所述副膨胀部的前下角部形成沿从所述气囊的前缘到下缘的斜后下方向的折痕而配置在所述车内侧壁部的比与所述腰线对应的位置相比上方的车内侧。
在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如果使膨胀用气体流入气囊,则以与折叠顺序相反的方式消除折叠,并且气囊从收纳部位展开膨胀。而且,在气囊的前膨胀遮挡部中,在消除折叠的最终阶段中,内折叠的副膨胀部的前下角部以向车窗的腰线的下方的车体侧部件的车内侧重叠的方式展开并膨胀。因此,即使车体侧部件向车内侧压入,副膨胀部也能包含下端的支撑膨胀部在内顺利地向腰线下方的车体侧部件的车内侧展开,而且能够以增加厚度的方式膨胀,从而气囊的前膨胀遮挡部难以向车外侧移动,能够在车辆翻车时,将乘员可靠地约束在车内侧,而能够发挥规定的乘员约束性能。
此外,即使乘员头部靠近车窗,气囊在折叠初期向车内侧折返的部位也是在前膨胀遮挡部的主膨胀部的前方配置的副膨胀部的前下角部,换言之,是车辆侧面碰撞时膨胀的主膨胀部的前方侧的前缘侧。因此,即使在应对侧面碰撞时的膨胀初期,乘员头部靠近车窗,折返的副膨胀部的前下角部附近也难以与乘员头部接触,即使发生接触,也是折返的后部侧的较小的三角部位,该三角部位容易进入乘员头部和车窗之间。其结果,气囊能够将至前膨胀遮挡部的下缘为止的整个区域展开,能够维持良好的嵌入性能。
因此,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能够确保车辆翻车时的气囊的良好的乘员约束性能和气囊的良好的嵌入性能。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优选所述上下尺寸缩小折叠以将所述气囊的下缘侧向所述车外侧壁部一侧卷绕的外卷折叠作为主体,而对所述气囊进行折叠。
如果以如上所述的上下尺寸缩小折叠的方式折叠气囊,则在展开膨胀时消除上下尺寸缩小折叠时,气囊易于沿车窗展开,能够确保稳定的嵌入性能。
此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优选如果所述气囊在上缘侧具有在所述车窗的上缘侧的车体侧安装的多个安装部,并且
前端的所述安装部配置在所述气囊的前缘,
则将所述内折叠的折痕设定为如下所述的直线,即:使上端配置在所述气囊的前端的所述安装部的正下方附近,使下端配置在越过所述副膨胀部的下端的后下角部的后方侧,而从前端的所述安装部的正下方经过所述后下角部的直线。
在如上所述的结构中,作为内折叠,无需对主膨胀部进行折叠而能够将副膨胀部的区域内的内折叠的部位的面积确保为较大,因此即使侧面碰撞时车体侧部件向车内侧的移动量较大,也容易应对,并且副膨胀部也能够将支撑膨胀部配置在车体侧部件的车内侧。
当然,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气囊的内折叠的折痕设定为从所述气囊的前缘朝向下缘,向斜后下方45°的倾斜角度,而使下端配置在副膨胀部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附近。
此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也可以是在所述上下尺寸缩小折叠的外卷折叠之前,对所述内折叠后的所述气囊的下缘侧形成沿前后方向的折痕而向车外侧进行外折叠。
在如上所述的结构中,能够将进行外卷折叠的折叠工具(具体而言,将进行了外折叠的折痕附近的整个区域抽吸而卷绕折叠的工具)与该折痕的直线相匹配而顺利配置,而易于进行外卷折叠工序。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优选如果所述气囊在所述前膨胀遮挡部的车辆后方侧具有后膨胀遮挡部,并且
在膨胀完成时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的上缘侧,具有使所述前膨胀遮挡部和所述后膨胀遮挡部连通的连通部,
则对所述连通部的上下方向的上侧一半的区域进行形成沿前后方向的折痕的蛇形折叠而收纳在所述收纳部位。
在如上所述的结构中,向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而在连通部消除折叠时,蛇形折叠的折叠消除比外卷折叠进行得快,因此前膨胀遮挡部和后膨胀遮挡部能够迅速地连通并膨胀。
在本发明涉及的气囊的折叠方法中,作为在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使用的结构,气囊具有:
前膨胀遮挡部以及后膨胀遮挡部,它们在来自充气机的膨胀用气体流入时,从车辆的前座椅和后座椅的侧方的车窗的上缘侧的收纳部位向下方展开,并且以将车内侧壁部和车外侧壁部分离的方式进行膨胀,而覆盖所述前座椅和所述后座椅的侧方的所述车窗的车内侧;以及
连通部,其配置在所述气囊的膨胀完成时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的上缘侧,使所述前膨胀遮挡部和所述后膨胀遮挡部连通,
所述前膨胀遮挡部具有:主膨胀部;以及副膨胀部,其配置在该主膨胀部的前侧,以在所述主膨胀部膨胀完成后完成膨胀的方式与所述主膨胀部连通,
所述副膨胀部在膨胀完成时的下端,具有支撑在所述车窗的腰线的下方的车体侧部件的车内侧的支撑膨胀部,
该气囊的折叠方法是将上述气囊以能够收纳在所述收纳部位的方式折叠的气囊的折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上下尺寸缩小折叠工序,其使平坦地展开的状态下的下缘侧靠近上缘侧;以及
内折叠工序,其在该上下尺寸缩小折叠工序之前,对平坦地展开的状态下的所述副膨胀部的前下角部形成沿从所述气囊的前缘到下缘的斜后下方向的折痕而配置在所述车内侧壁部的比与所述腰线对应的位置相比上方的车内侧。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折叠方法中,如果折叠后收纳在收纳部位的气囊使膨胀用气体流入,则以与折叠顺序相反的方式消除折叠,并且气囊从收纳部位展开膨胀。而且,在气囊的前膨胀遮挡部中,在消除折叠的最终阶段,内折叠的副膨胀部的前下角部以向车窗的腰线的下方的车体侧部件的车内侧重叠的方式展开并膨胀。因此,即使车体侧部件向车内侧被压入,副膨胀部也能包含下端的支撑膨胀部在内顺利地向腰线下方的车体侧部件的车内侧展开,而且能够以增加厚度的方式膨胀,从而气囊的前膨胀遮挡部难以向车外侧移动,能够在车辆翻车时,将乘员可靠地约束在车内侧,而能够发挥规定的乘员约束性能。
此外,即使乘员头部靠近车窗,气囊在折叠初期向车内侧折返的部位也是在前膨胀遮挡部的主膨胀部的前方配置的副膨胀部的前下角部,换言之,是车辆侧面碰撞时膨胀的主膨胀部的前方侧的前缘侧。因此,即使在应对侧面碰撞时的膨胀初期,乘员头部靠近车窗,折返的副膨胀部的前下角部附近也难以与乘员头部接触,即使发生接触,也是折返的后部侧的较小的三角部位,该三角部位容易进入乘员头部和车窗之间。其结果,气囊能够将至前膨胀遮挡部的下缘为止的整个区域展开,能够维持良好的嵌入性能。
因此,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气囊的折叠方法中,能够对气囊进行折叠,使得确保车辆翻车时的气囊的良好的乘员约束性能和气囊的良好的嵌入性能。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气囊的折叠方法中,优选所述上下尺寸缩小折叠工序以将所述气囊的下缘侧向所述车外侧壁部一侧卷绕的外卷折叠工序作为主体,而对所述气囊进行折叠。
如果通过如上所述的上下尺寸缩小折叠工序折叠气囊,则在展开膨胀时消除上下尺寸缩小折叠时,气囊易于沿车窗展开,能够确保稳定的嵌入性能。
此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气囊的折叠方法中,优选所述外卷折叠工序对从所述气囊的下缘到所述连通部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的中央附近为止的区域进行外卷折叠。
在如上所述的构成中,气囊的整个区域,即从气囊的上缘侧的连通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附近起下方的整个区域被外卷折叠,因此进一步易于沿车窗进行展开,能够确保稳定的嵌入性能。
此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气囊的折叠方法中,优选所述上下尺寸缩小折叠工序在所述外卷折叠工序之前,具有对所述内折叠工序后的所述气囊的下缘侧制作沿前后方向的折痕而向车外侧进行外折叠的下缘外折叠工序。
在如上所述的构成中,在如上所述的构成中,能够将外卷折叠的折叠工具(具体而言,将进行了外折叠的折痕附近的整个区域抽吸而卷绕折叠的工序)与该折痕的直线相匹配而顺利地配置,而易于进行外卷折叠工序。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气囊的折叠方法中,优选所述上下尺寸缩小折叠工序包含蛇形折叠工序,该蛇形折叠工序对所述连通部的上下方向的上侧一半的区域进行形成沿前后方向的折痕的蛇形折叠。
在如上所述的构成中,如果向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则在连通部消除折叠时,蛇形折叠的折叠消除比外卷折叠进行得快,因此前膨胀遮挡部和后膨胀遮挡部能够迅速地连通并膨胀。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第1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搭载状态的从车辆的车内侧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使在第1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使用的气囊平坦地展开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3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的折叠工序的图,表示内折叠的工序。
图4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的折叠工序的图,是说明上下尺寸缩小折叠的工序的图。
图5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动作时的概略纵剖视图,表示动作初期的状态。
图6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动作时的概略纵剖视图,表示图5之后的状态。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动作完成状态的从车内侧观察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S如图1所示,具有气囊20、使膨胀用气体流入气囊20的充气机16、气囊罩11、托架13、17、以及螺栓14、18。气囊20在车辆V的车内侧的前座椅、后座椅的侧方,将前后并排设置的车窗(侧窗)W1、W2的上缘WU侧作为收纳部位SP,折叠并收纳在从前柱部FP的下缘侧经过中柱部CP的上方至后柱部RP的上方为止的范围内。
充气机16如图1所示,是大致圆柱状的圆筒型,插入气囊20的用于使膨胀用气体流入的流入口部24中,与气囊20连结。该充气机16利用托架17进行保持,托架17被螺栓18固定,被天花板衬里5的下缘5a覆盖而安装固定在中柱部CP的上方附近的上边梁部RR的内面板2上。另外,内面板2是车辆V的车身(车体)1侧的部件。
此外,充气机16利用检测到车辆V的翻车、侧面碰撞(侧碰)的规定的控制装置而进行动作,其输出设定为与气囊20的容量相对应,且使气囊20的后述的保护膨胀部26在从车辆V的侧碰时至翻车时为止,能够维持规定的内压。
各托架13利用螺栓14将气囊20的后述的安装部54安装固定在内面板2上。另外,各螺栓14紧固于在内面板2上设置螺母等而成的螺孔中。
气囊罩11如图1所示,由配置在前柱部FP上的前柱装饰件4的下缘4a侧、和配置在上边梁部RR上的天花板衬里5的下缘5a侧构成,覆盖在收纳部位SP处折叠并收纳的气囊20的车内侧I。气囊20的收纳部位SP设置在前柱部FP和上边梁部RR的内面板2上。
气囊20具有能够折叠的挠性,如图2所示,是将由聚酰胺、聚酯等气囊用底布80构成的车内侧壁部22a和车外侧壁部22b缝制而形成的缝制袋。另外,在缝制气囊20的车内侧壁部22a和车外侧壁部22b缝制而得到的结合部51处,为了使气密性良好,涂覆有密封材料。
气囊20如图1、7所示,使来自充气机16的膨胀用气体流入,从折叠状态展开,并以覆盖车窗W1、W2、中柱部CP、以及后柱部RP的车内侧I的方式展开膨胀。此外,气囊20在膨胀完成时,将下缘20b支撑在车窗W1、W2的车内侧的下缘侧的腰线BL的车体侧部件(图例中是车门内饰)DT上。
此外,气囊20如图2、6所示,具有:气体流入部22,其使膨胀用气体G流入,而以使车内侧壁部22a和车外侧壁部22b分离的方式膨胀;以及非流入部50,其设为将车内侧壁部22a和车外侧壁部22b相结合的状态,使膨胀用气体G不会流入。
非流入部50由结合部51、结合部51周围的周缘部52、以及周缘部52的上缘52a侧的安装部54构成。周缘部52形成为包围气体流入部22的周围。
安装部54以从气囊20的上缘20a侧的周缘部52的上缘52a向上方凸出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实施方式中是6个)。在各安装部54上形成有使螺栓14插入的安装孔54a。在各安装部54上,如已述的那样,紧固有用于安装在车身1侧的内面板2上的托架13,而且,插入各安装孔54a的螺栓14接合在内面板2的各螺孔中,从而各安装部54固定于内面板2上。前端的安装部54F将由聚酰胺等的织布形成的单独的布料相对于气囊20的前缘20c的周缘部52进行缝合而形成。此外,该安装部54F构成为:固定在前柱部FP的下部附近,在气囊20的膨胀完成时在气囊20的下缘20b侧、具体而言在连接安装部54F和远离前柱部FP的最后端的安装部54(54B)的线上,发挥较强的张力,使得气囊20的将乘员M向室内侧约束的约束性良好(参照图7)。
结合部51对气体流入部22的周围进行划分,并且对气体流入部22内进行划分,或者进一步配置为进入气体流入部22的区域中以对厚度进行限制,具有多种划分部55、59、62、64、厚度限制部58、60、63。
中央划分部55对保护膨胀部26的后述的前后的前膨胀遮挡部27和后膨胀遮挡部35进行划分,具有大致T字状的横划分部56和纵划分部57。在横划分部56和周缘部52的上缘52a之间设有使前后的前膨胀遮挡部27和后膨胀遮挡部35连通的连通部33。此外,纵划分部57具有向前方延伸的前伸出部57a。
前侧划分部59以对前膨胀遮挡部27的后述的主膨胀部28和副膨胀部29进行划分的方式,配置为从前膨胀遮挡部27的下缘20b侧的结合部51向上方延伸。
后侧划分部62以对后膨胀遮挡部35的后述的主膨胀部36和副膨胀部37进行划分的方式,配置为从气囊20的后缘20d侧的结合部51向前方延伸。分割划分部64以对后膨胀遮挡部35的副膨胀部37进行前后分割的方式,配置为从气囊20的下缘20b侧的结合部51向上方延伸。
下厚度限制部58和前厚度限制部60对前膨胀遮挡部27的厚度进行限制,下厚度限制部58形成为从前膨胀遮挡部27的下缘20b侧的结合部51向上方伸出,前厚度限制部60在前膨胀遮挡部27的区域内远离周缘部52而配置。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了防止从连通部33的前端33a向前方流动的膨胀用气体G经过后述的入口29a而直接流入副膨胀部29,前厚度限制部60配置在入口29a和连通部33的前端33a之间的入口29a附近。
后厚度限制部63对后膨胀遮挡部35的厚度进行限制,在后膨胀遮挡部35的区域内,远离周缘部52而配置。
气体流入部22具有与充气机16连接的流入口部24、连通部33、以及保护膨胀部26。在流入口部24内,为了提高耐热性,配置有内管68。
连通部33配置为与流入口部24的下部连通,并且在气囊20的膨胀完成时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的上缘20a侧,沿前后方向延伸。
保护膨胀部26是气体流入部22的除了流入口部24和连通部33附近的部分,具有前膨胀遮挡部27和后膨胀遮挡部35。前膨胀遮挡部27和后膨胀遮挡部35通过已述的中央划分部55在前后被划分开,前膨胀遮挡部27在膨胀完成时,覆盖车辆V的前座椅侧方的车窗(前侧窗)W1和中柱部CP的一部分的车内侧,后膨胀遮挡部35在膨胀完成时,覆盖后座椅侧方的车窗(后侧窗)W2和后柱部RP的车内侧(参照图1、7)。
此外,前膨胀遮挡部27利用前侧划分部59进行划分,具有前后并排设置的主膨胀部28和副膨胀部29。主膨胀部28与副膨胀部29相比位于膨胀用气体G的上游侧,并与连通部33的前端33a连通,配置在副膨胀部29的后方侧,以使得能够对侧碰时的前座椅的乘员M的头部H进行保护,并先于副膨胀部29进行膨胀。副膨胀部29与主膨胀部28沿前后方向排列而在主膨胀部28的前方侧膨胀,以应对车辆V的翻车时。
实施方式的副膨胀部29是在从气囊20的上缘20a至下缘20b为止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单元,膨胀为大致长方形板状。此外,副膨胀部29使膨胀用气体G从前侧划分部59的上端和气囊20的上缘20a侧的结合部51之间的入口29a流入,下端29b在膨胀完成时,作为支撑在车窗W1的腰线BL下方的车体侧部件(车门内饰)DT的车内侧I的支撑膨胀部30。
后膨胀遮挡部35利用后侧划分部62和横划分部56的后端56a附近进行划分,具有前后并排设置的主膨胀部36和副膨胀部37。主膨胀部36与副膨胀部37相比位于膨胀用气体G的上游侧,与连通部33的后端33b连通,配置在副膨胀部37的后方侧,以使得能够对侧碰时的后座椅的乘员M的头部H进行保护,并先于副膨胀部37进行膨胀。而且,副膨胀部37与主膨胀部36沿前后方向排列而在主膨胀部36的前方侧膨胀,以应对车辆V的翻车时。另外,副膨胀部37利用分割划分部64分割为前后二室即前室38和后室39,后室39具有向下部后方侧延伸的膨胀部位39a,并与主膨胀部36连通。
副膨胀部37使膨胀用气体G从入口37a流入,在膨胀完成时,膨胀部位39a成为支撑在车窗W2的腰线BL下方的车体侧部件(车门内饰)DT的车内侧I的支撑膨胀部40,其中,该入口37a在位于膨胀部位39a的上缘侧的后侧划分部62的前端和横划分部56的后端56a之间。
而且,在充气机16动作,膨胀用气体G流入气囊20内时,经过流入口部24和连通部33,首先,在充气机16动作了20~30ms后,作为一次膨胀部的主膨胀部28、36完成膨胀。然后,在充气机16动作了70~80ms后,使来自主膨胀部28、36的膨胀用气体G从入口29a、37a流入,使作为二次膨胀部的副膨胀部29、37完成膨胀。然后,气囊20直到充气机16的动作后的6s左右为止,维持整体的膨胀完成状态,而应对车辆V的翻车。
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S向车辆V的搭载,首先要折叠气囊20。气囊20的折叠工序由内折叠工序和上下方向缩小折叠工序构成。上下方向缩小折叠工序由下缘外折叠工序、外卷折叠工序、以及蛇形折叠工序构成。
在内折叠工序中,如图3的A、B所示,对平坦地展开的状态(平坦地扩展的状态)下的副膨胀部29的前下角部31侧的内折叠部72形成沿从气囊20的前缘20c至下缘20b的斜后下方向的折痕70,向车内侧壁部22a的一侧折叠起来。此时,副膨胀部29的前下角部31内折叠为与平坦地展开的状态下的气囊20中与腰线BL对应的位置相比配置在上方,将内折叠部72重叠在副膨胀部29的上部侧的被重叠部73的车内侧I。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折痕70使上端70a配置在前端的安装部54F的正下方附近,使下端70b配置在越过副膨胀部29的下端29b的后下角部29bb的后方侧,并且将折痕70设为从前端的安装部54F的正下方通过后下角部29bb的直线。而且,实施方式的折痕70设定为使前下角部31配置在腰线BL和气囊20的上缘20a的中间附近,并且能够将在副膨胀部29的区域内的内折叠部72的面积确保为较大。
在上下尺寸缩小折叠工序的下缘外折叠工序中,如图3的B到图4的A所示,将气囊20的下缘20b侧的下缘外折叠部75形成沿前后方向的折痕74,并向车外侧O外折叠。
在外卷折叠工序中,如图4的B所示,将下缘外折叠工序后的气囊20的下缘侧、即下缘外折叠部75的下缘75a向车外侧壁部22b一侧卷绕而外卷折叠。另外,外卷折叠的区域是从下缘75a到连通部33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的中间附近为止的气囊20的部位76。
在蛇形折叠工序中,如图4的B所示,对连通部33的上侧一半的区域中的气囊20的部位78,以形成沿前后方向的折痕而折叠起来的方式蛇形折叠。另外,如果连通部33被蛇形折叠,则在使膨胀用气体G流入而消除折叠时,与外卷折叠相比,能迅速消除折叠,因此能够通过消除了折叠的连通部33,而使前膨胀遮挡部27和后膨胀遮挡部35快速连通,而迅速膨胀。
而且,如果气囊20的折叠完成,则通过可断裂的未图示的折叠松散防止用的包裹材料对气囊20进行缠卷,而且,如图4的B所示,使安装有托架17的充气机16与气囊20的流入口部23连接,此外,在气囊20的各安装部54上安装托架13而形成气囊组装体。
然后,将组装有托架13的各安装部54配置在车身1侧的内面板2的对应的收纳部位SP,在插入各安装孔54a中的同时,将螺栓14接合在安装孔中,进而用螺栓18固定托架17,并将充气机16固定在内面板2上,而将气囊组装体安装在车身1上。
然后,将从规定的充气机动作用的控制装置延伸的未图示的引线接线至充气机16,将前柱装饰件4、天花板衬里5安装到车身1上,进而将中柱装饰件7、后柱装饰件8安装到车身1上,则能够将头部保护气囊装置S搭载到车辆V上。
在将头部保护气囊装置S搭载到车辆V上后,车辆V的侧碰时或者翻车时,如果充气机16动作而使膨胀用气体G喷出,则膨胀用气体G如图2的双点划线所示地流动。因此,气囊20使气体流入部22的连通部33、保护膨胀部26膨胀,推开气囊罩11,而从上缘WU向下方展开膨胀而覆盖车窗W1、W2。
这时,如果使膨胀用气体G流入气囊20,则以与折叠工序相反的方式消除折叠,并且气囊20从收纳部位SP展开膨胀。即,气囊20消除蛇形折叠,消除外卷折叠,进而消除下缘外折叠。
此时,在气囊20的前膨胀遮挡部27处,如图5的A、B所示,消除蛇形折叠,消除外卷折叠,进而消除下缘外折叠,并且,在消除折叠的最终阶段中,如图6的A、B所示,内折叠的副膨胀部29的内折叠部72以向车窗W1的腰线BL的下方的车体侧部件DT的车内侧I重叠的方式展开并膨胀。
因此,如图5的B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即使车体侧部件DT被压入车内侧I,与折痕70相比靠上方的被重叠部73也会在腰线BL的上方展开,而且,如图6的A、B所示,内折叠部72以将折痕70展开的方式向车体侧部件DT的车内侧I展开并膨胀。此时,即使折痕70附近局部地载置于车体侧部件DT之上,也会在与该部位相比前方侧的部位,即气囊20的前缘20c侧,内折叠部72自身与折痕70一起可靠地位于腰线BL的上方位置。因此,通过在该腰线BL的上方位置内折叠部72向车体侧部件DT的车内侧I展开,从而从载置于车体侧部件DT之上的部位延伸的内折叠部72被向车体侧部件DT的车内侧I拖拽,而配置在车体侧部件DT的车内侧I,并进行膨胀。
其结果,副膨胀部29包含下端29b的支撑膨胀部30,向腰线BL下方的车体侧部件DT的车内侧I展开,而且,能够以增加厚度的方式膨胀,从而气囊20的前膨胀遮挡部27难以向车外侧O移动,能够在车辆V翻车时,将乘员M可靠地约束在车内侧I,而能够发挥规定的乘员约束性能。
此时,即使乘员M的头部H靠近车窗W1,气囊20在折叠初期向车内侧I折返的部位也是在前膨胀遮挡部27的主膨胀部28的前方配置的副膨胀部29的前下角部31,换言之,是车辆V侧面碰撞时膨胀的主膨胀部28的前方侧的前缘20c侧。因此,即使在应对侧面碰撞时的膨胀初期,乘员M的头部H靠近车窗W1,折返的副膨胀部29的前下角部31附近也难以与乘员M的头部H接触,即使发生接触,也是折返的内折叠部72中的后部侧的较小的三角部位32(参照图3的B),三角部位32容易进入乘员M的头部H和车窗W1之间。其结果,气囊20能够将至前膨胀遮挡部27的下缘20b为止的整个区域展开,能够维持良好的嵌入性能。
因此,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S和气囊20的折叠方法中,气囊20的前膨胀遮挡部27能够确保车辆V翻车时的良好的乘员约束性能和良好的嵌入性能。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上下尺寸缩小折叠工序的主体是外卷折叠,换言之,将气囊20的下缘20b侧的大部分的部位76向车外侧壁部22b一侧卷绕并外卷折叠。
因此,在实施方式中,通过如上所述的上下尺寸缩小折叠工序,如果气囊20被折叠,则在展开膨胀时的上下尺寸缩小折叠的消除时,气囊20易于沿车窗W1、W2展开,能够确保稳定的嵌入性能。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在外卷折叠之前,形成沿前后方向的折痕74,并将下缘外折叠部75向车外侧壁部22b一侧折叠,外卷折叠的下缘75a成为沿前后方向的直线状的折痕74的部位,能够将进行外卷折叠的折叠工具(具体而言,将折痕74附近的整个区域抽吸而卷绕折叠的工具)与折痕74的直线相匹配而顺利配置,而易于进行外卷折叠工序。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作为内折叠的折痕70,设为如下所述的直线,即:使上端70a配置在前端的安装部54F的正下方附近,使下端70b配置在越过副膨胀部29的下端29b的后下角部29bb的后方侧,并且从前端的安装部54F的正下方经过后下角部29bb的直线,使前下角部31配置在腰线BL和气囊20的上缘20a的中间附近,并且将在副膨胀部29的区域内的内折叠部72的面积确保为较大。但是,该内折叠在消除折叠时,为了能够使内折叠部72向车体侧部件DT的车内侧I展开,副膨胀部29的前下角部31与平坦地展开的状态下的气囊20中的与腰线BL对应的位置相比配置在上方即可。因此,例如也可以是折痕70设为从气囊20的前缘20c朝向下缘20b,向斜后下方45°的倾斜角度,而使下端70b配置在副膨胀部29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附近。
但是,如实施方式所述,如果设为如从前端的安装部54F的正下方经过后下角部29bb的直线,而无需对主膨胀部28进行折叠就能将副膨胀部29的区域内的内折叠部72的面积确保为较大,则即使侧面碰撞时车体侧部件DT的向车内侧I的移动量较大,也容易应对,并且副膨胀部29也能够将支撑膨胀部30配置在车体侧部件DT的车内侧I。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作为气囊20例示出了缝制袋,但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使用利用筒织织物形成的气囊。
标号的说明
1…(车体)车身、20…气囊、20b…下缘、20c…前缘、22a…车内侧壁部、22b…车外侧壁部、27…前膨胀遮挡部、28…主膨胀部(一次膨胀部)、29…副膨胀部(二次膨胀部)、29b…下端、30…支撑膨胀部、31…前下角部、70…折痕、72…内折叠部、76…外卷折叠部、
V…车辆、W1…车窗(侧窗)、WU…上缘、SP…收纳部位、BL…腰线、DT…车门内饰(车体侧部件)、I…车内侧、O…车外侧、G…膨胀用气体、M…乘员、H…头部、S…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Claims (11)

1.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气囊具有前膨胀遮挡部,该前膨胀遮挡部在来自充气机的膨胀用气体流入时,从车辆的前座椅侧方的车窗的上缘侧的收纳部位向下方展开,并且以将车内侧壁部和车外侧壁部分离的方式进行膨胀,而覆盖所述车窗的车内侧,
该前膨胀遮挡部具有:主膨胀部;以及副膨胀部,其配置在该主膨胀部的前侧,以在所述主膨胀部膨胀完成后完成膨胀的方式与所述主膨胀部连通,
所述副膨胀部在膨胀完成时的下端,具有支撑在所述车窗的腰线的下方的车体侧部件的车内侧的支撑膨胀部,
所述气囊通过使平坦地展开的状态下的下缘侧靠近上缘侧的上下尺寸缩小折叠而进行折叠,并收纳在所述收纳部位,
该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在所述上下尺寸缩小折叠之前,进行内折叠,而收纳在所述收纳部位,其中,该内折叠是对平坦地展开的状态下的所述副膨胀部的前下角部形成沿从所述气囊的前缘到下缘的斜后下方向的折痕,而配置在所述车内侧壁部的比与所述腰线对应的位置相比上方的车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下尺寸缩小折叠,以将所述气囊的下缘侧向所述车外侧壁部一侧卷绕的外卷折叠作为主体,而对所述气囊进行折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在上缘侧具有在所述车窗的上缘侧的车体侧安装的多个安装部,并且
前端的所述安装部配置在所述气囊的前缘,
所述内折叠的折痕设定为如下所述的直线,即:使上端配置在所述气囊的前端的所述安装部的正下方附近,使下端配置在越过所述副膨胀部的下端的后下角部的后方侧,而从前端的所述安装部的正下方经过所述后下角部的直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折叠的折痕设定为从所述气囊的前缘朝向下缘,向斜后下方45°的倾斜角度,而使下端配置在副膨胀部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附近。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下尺寸缩小折叠的外卷折叠之前,对所述内折叠后的所述气囊的下缘侧形成沿前后方向的折痕而向车外侧进行外折叠。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在所述前膨胀遮挡部的车辆后方侧具有后膨胀遮挡部,并且
在膨胀完成时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的上缘侧,具有将所述前膨胀遮挡部和所述后膨胀遮挡部连通的连通部,
对所述连通部的上下方向的上侧一半的区域,进行形成沿前后方向的折痕的蛇形折叠而收纳在所述收纳部位。
7.一种气囊的折叠方法,其中,作为在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使用的结构,气囊具有:
前膨胀遮挡部以及后膨胀遮挡部,它们在来自充气机的膨胀用气体流入时,从车辆的前座椅和后座椅的侧方的车窗的上缘侧的收纳部位向下方展开,并且以将车内侧壁部和车外侧壁部分离的方式进行膨胀,而覆盖所述前座椅和所述后座椅的侧方的所述车窗的车内侧;以及
连通部,其配置在所述气囊的膨胀完成时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的上缘侧,将所述前膨胀遮挡部和所述后膨胀遮挡部连通,
所述前膨胀遮挡部具有:主膨胀部;以及副膨胀部,其配置在该主膨胀部的前侧,以在所述主膨胀部膨胀完成后完成膨胀的方式与所述主膨胀部连通,
所述副膨胀部在膨胀完成时的下端,具有支撑在所述车窗的腰线的下方的车体侧部件的车内侧的支撑膨胀部,
该气囊的折叠方法是将上述气囊以能够收纳在所述收纳部位的方式折叠的气囊的折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上下尺寸缩小折叠工序,其使平坦地展开的状态下的下缘侧靠近上缘侧;以及
内折叠工序,其在该上下尺寸缩小折叠工序之前,对平坦地展开的状态下的所述副膨胀部的前下角部形成沿从所述气囊的前缘到下缘的斜后下方向的折痕,而配置在所述车内侧壁部的比与所述腰线对应的位置相比上方的车内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囊的折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下尺寸缩小折叠工序,以将所述气囊的下缘侧向所述车外侧壁部一侧卷绕的外卷折叠工序作为主体,而对所述气囊进行折叠。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囊的折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卷折叠工序对从所述气囊的下缘到所述连通部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的中央附近为止的区域进行外卷折叠。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囊的折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下尺寸缩小折叠工序在所述外卷折叠工序之前,具有对所述内折叠工序后的所述气囊的下缘侧形成沿前后方向的折痕而向车外侧进行外折叠的下缘外折叠工序。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的折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下尺寸缩小折叠工序包含蛇形折叠工序,该蛇形折叠工序对所述连通部的上下方向的上侧一半的区域进行形成沿前后方向的折痕的蛇形折叠。
CN201380073974.6A 2013-02-28 2013-12-02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以及气囊的折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0262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39158 2013-02-28
JP2013-039158 2013-02-28
PCT/JP2013/082374 WO2014132513A1 (ja) 2013-02-28 2013-12-02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26219A true CN105026219A (zh) 2015-11-04
CN105026219B CN105026219B (zh) 2017-03-29

Family

ID=514278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3974.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026219B (zh) 2013-02-28 2013-12-02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以及气囊的折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487178B2 (zh)
JP (1) JP5951880B2 (zh)
KR (1) KR101659851B1 (zh)
CN (1) CN105026219B (zh)
CA (1) CA2901740C (zh)
WO (1) WO2014132513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26072A (zh) * 2016-09-14 2018-03-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窗帘气囊装置
CN112572339A (zh) * 2019-09-27 2021-03-30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侧气囊设备的折叠方法和侧气囊设备
CN113474223A (zh) * 2018-12-20 2021-10-01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帘式气囊以及其制作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942519B1 (ko) * 2013-03-13 2019-01-28 티알더블유 비히클 세이프티 시스템즈 인코오포레이티드 커튼식 에어백 및 저장된 커튼식 에어백 배치 방법
DE102014212238B4 (de) * 2014-06-25 2019-07-18 Joyson Safety Systems Germany Gmbh Gassack für ein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Falten eines Gassacks für ein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JP6102857B2 (ja) * 2014-08-01 2017-03-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6194521A1 (ja) * 2015-06-05 2016-12-08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583095B2 (ja) * 2016-03-29 2019-10-0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の折り完了体
JP6831271B2 (ja) * 2017-03-08 2021-02-17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及び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836187B2 (ja) * 2017-08-24 2021-02-2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の折畳収納体
JP6836188B2 (ja) * 2017-08-24 2021-02-2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の折り完了体
JP6836186B2 (ja) * 2017-08-24 2021-02-2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の折り完了体
US10836342B2 (en) * 2017-10-31 2020-11-17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for head protection
JP6885324B2 (ja) * 2017-12-25 2021-06-1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6864643B2 (ja) * 2018-03-27 2021-04-28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車両用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950630B2 (ja) * 2018-06-25 2021-10-1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070302B2 (ja) 2018-10-03 2022-05-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19118975A1 (de) * 2019-07-12 2021-01-14 Dalphi Metal Espana, S.A. Verfahren zum zusammenlegen eines gassacks
JP7312669B2 (ja) * 2019-10-29 2023-07-21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65465A (en) * 1996-06-17 1999-02-02 Airbags International Limited Air-bag
JP2002331901A (ja) * 2001-05-09 2002-11-19 Takata Corp 自動車乗員頭部の保護バッグ
JP2007161167A (ja) * 2005-12-15 2007-06-28 Honda Motor Co Ltd 乗員保護装置
JP2010201998A (ja) * 2009-03-02 2010-09-16 Ashimori Ind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2395489A (zh) * 2009-04-16 2012-03-28 高田-彼得里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气囊装置和用于生产气囊装置的方法
JP2012201312A (ja) * 2011-03-28 2012-10-22 Toyota Motor Corp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2837661A (zh) * 2011-06-24 2012-12-26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及气囊的折叠方法
CN102905944A (zh) * 2010-05-28 2013-01-30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安全气囊的包装方法、安全气囊和用于折叠或折卷安全气囊的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65118B2 (en) * 2000-05-23 2003-05-20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Folded inflatable curtain
JP2003341464A (ja) 2002-05-24 2003-12-03 Takata Corp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
JP4070096B2 (ja) 2002-08-06 2008-04-02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5186654A (ja) * 2003-12-24 2005-07-14 Takata Corp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432699B2 (ja) 2004-09-24 2010-03-17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70138778A1 (en) 2005-12-15 2007-06-21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apparatus
US8136838B2 (en) * 2007-09-04 2012-03-20 Tk Holdings Inc. Airbag
JP5012726B2 (ja) * 2008-08-07 2012-08-2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244776B2 (ja) * 2009-12-24 2013-07-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120439B2 (ja) * 2010-10-26 2013-01-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336457B2 (ja) * 2010-11-18 2013-11-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10062422B4 (de) * 2010-12-03 2015-01-29 TAKATA Aktiengesellschaft Seitengassackanordnung für ein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DE102010056342A1 (de) * 2010-12-29 2012-07-05 Autoliv Development Ab Vorhanggassack für ein Fahrzeug
JP2012218618A (ja) 2011-04-11 2012-11-12 Toyota Motor Corp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3203127A (ja) * 2012-03-27 2013-10-07 Nippon Plast Co Ltd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の収納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65465A (en) * 1996-06-17 1999-02-02 Airbags International Limited Air-bag
JP2002331901A (ja) * 2001-05-09 2002-11-19 Takata Corp 自動車乗員頭部の保護バッグ
JP2007161167A (ja) * 2005-12-15 2007-06-28 Honda Motor Co Ltd 乗員保護装置
JP2010201998A (ja) * 2009-03-02 2010-09-16 Ashimori Ind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2395489A (zh) * 2009-04-16 2012-03-28 高田-彼得里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气囊装置和用于生产气囊装置的方法
CN102905944A (zh) * 2010-05-28 2013-01-30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安全气囊的包装方法、安全气囊和用于折叠或折卷安全气囊的设备
JP2012201312A (ja) * 2011-03-28 2012-10-22 Toyota Motor Corp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2837661A (zh) * 2011-06-24 2012-12-26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及气囊的折叠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26072A (zh) * 2016-09-14 2018-03-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窗帘气囊装置
CN107826072B (zh) * 2016-09-14 2020-07-0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窗帘气囊装置
CN113474223A (zh) * 2018-12-20 2021-10-01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帘式气囊以及其制作方法
CN112572339A (zh) * 2019-09-27 2021-03-30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侧气囊设备的折叠方法和侧气囊设备
CN112572339B (zh) * 2019-09-27 2023-09-12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侧气囊设备的折叠方法和侧气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901740A1 (en) 2014-09-04
CA2901740C (en) 2017-01-03
JPWO2014132513A1 (ja) 2017-02-02
KR101659851B1 (ko) 2016-09-26
CN105026219B (zh) 2017-03-29
WO2014132513A1 (ja) 2014-09-04
US20150336531A1 (en) 2015-11-26
US9487178B2 (en) 2016-11-08
KR20150112015A (ko) 2015-10-06
JP5951880B2 (ja) 2016-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26219A (zh)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以及气囊的折叠方法
JP5958387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731230B2 (en) Air bag with deployment flap
CN101274611B (zh) 帘式气囊装置
CN102007020B (zh) 安全气囊装置
US5865465A (en) Air-bag
US8955875B2 (en) Airbag device
US10207668B2 (en) Side airbag device
JP2010202187A (ja) サイド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
US20140217707A1 (en) Airbag device
JP2004504197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カーテンモジュール
JP6131827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1528301A (ja) 膨張式クッション用のテザーシステム
US20080079249A1 (en) Side airbag apparatus
JP2003267179A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及び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4058848A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EP1612110A1 (en) Curtain airbag device
US6666475B2 (en) Side-curtain airbag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CN104228751A (zh) 侧气囊装置
JP2017043319A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171953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281477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120061946A1 (en) Airbag Having Functional Elements Integrated in the Weave
JP6550349B2 (ja) カーテンシール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6088986A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