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50619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50619B
CN104950619B CN201510140157.9A CN201510140157A CN104950619B CN 104950619 B CN104950619 B CN 104950619B CN 201510140157 A CN201510140157 A CN 201510140157A CN 104950619 B CN104950619 B CN 1049506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as
sheet material
case
processing system
control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4015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50619A (zh
Inventor
半田浩司
佐伯正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9506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506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506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506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5/0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 G06K15/02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 G06K15/18Conditioning data for presenting it to the physical printing elements
    • G06K15/1801Input data handling means
    • G06K15/1803Receiving particular commands
    • G06K15/1806Receiving job control commands
    • G06K15/1809Receiving job control commands relating to the printing proces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02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1203Improving or facilitating administration, e.g. print management
    • G06F3/1208Improving or facilitating administration, e.g. print management resulting in improved quality of the output result, e.g. print layout, colours, workflows, print preview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23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use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1237Print job management
    • G06F3/1253Configuration of print job parameters, e.g. using UI at the cli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5/0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 G06K15/02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 G06K15/18Conditioning data for presenting it to the physical printing elements
    • G06K15/1867Post-processing of the composed and rasterized print image
    • G06K15/1872Image enhance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5/0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 G06K15/40Details not directly involved in printing, e.g. machine management, management of the arrangement as a whole or of its constitutive parts
    • G06K15/407Managing marking material, e.g. checking available colou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644Counting or calculating, e.g. a number of remaining she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912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915Assigning priority to, or interrupting, a particular ope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evelop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目的在于在机内温度上升时通过抑制显影剂的浓度变高来抑制画质降低。图像形成装置(打印机)具备构成为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打印部、定影器)及用于控制图像形成部的控制部(控制器)。控制部进行如下处理:计数处理,根据由图像形成部打印的片材的打印张数来执行计数;第一偏压施加处理,以计数处理中的计数值达到预定的阈值之前作为条件,将对显影剂承载体施加的显影偏压设为第一偏压;偏压变更处理,以计数值达到了阈值作为条件,将显影偏压设为绝对值比第一偏压小的第二偏压;以及延迟处理,在每单位时间的片材的打印张数为基准张数以上的情况下,与低于基准张数时相比使偏压变更处理的执行时机延迟。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对在纸张的总打印张数(由一个调色剂盒打印出的纸张的总数)变多的情况下显影剂劣化且显影剂的带电量大幅降低从而使显影剂的浓度变高的情况进行抑制的技术,公开了在由图像形成装置打印出的纸张的总打印张数达到预定值以上时降低显影偏压的技术(专利文献1)。具体地说,在该技术中,作为显影剂的消耗量对总打印张数进行计数,因此在显影剂的消耗量实质上达到预定值以上时,进行降低显影偏压的控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730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的技术中,由于没有将打印张数与装置主体内的温度(以下,也称为“机内温度”)关联起来,因此,在由于机内温度的上升而使显影剂的浓度变高的情况下,存在画质降低的可能性。并且,即使假定采用了在打印张数达到预定值以上时判断为机内温度升高而降低显影偏压的方法,由于机内温度与打印张数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因此在打印张数达到预定值以上时,实际上,有时在机内温度没有升高,其结果是,仍然存在画质降低的可能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机内温度上升时通过抑制显影剂的浓度变高来抑制画质降低。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构成为在片材上形成图像;以及控制部,用于控制所述图像形成部。所述图像形成部包括:感光体,用于形成静电潜像;以及显影剂承载体,用于承载向所述感光体的静电潜像供给的显影剂。所述控制部构成为进行如下处理:计数处理,根据由所述图像形成部打印的片材的打印张数来执行计数;第一偏压施加处理,以所述计数处理中的计数值达到预定的阈值之前作为条件,将对所述显影剂承载体施加的显影偏压设为第一偏压;偏压变更处理,以所述计数值达到了所述预定的阈值作为条件,将所述显影偏压设为绝对值比所述第一偏压小的第二偏压;以及延迟处理,在每单位时间的片材的打印张数为基准张数以上的情况下,与低于所述基准张数时相比,使所述偏压变更处理的执行时机延迟。
在此,关于“由图像形成部打印的片材的打印张数”,例如既可以根据检测片材的通过的片材传感器所检测到的值来计算,也可以根据拾取辊动作的次数来推定。
根据该结构,以根据片材的打印张数来计数的计数值达到了阈值即机内温度升高作为条件,使显影偏压(绝对值)减小,因此能够抑制由于机内温度的上升而使显影剂的浓度变高进而使画质降低的情况。此外,在每单位时间的片材的打印张数为基准张数以上的情况下,在每单位时间内使基准张数以上的片材通过图像形成部(定影部),从而图像形成部的热量被较多的片材吸收而使机内温度上升不多。在本发明中,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使偏压变更处理的执行时机延迟,能够在机内温度上升不多的情况下抑制显影偏压减小,因此能够提高画质。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延迟处理是在每单位时间的片材的打印张数为所述基准张数以上的情况下,与低于所述基准张数时相比,使基于所述计数处理的每一张片材的计数量减小的处理。
据此,在每单位时间的片材的打印张数为基准张数以上的情况下,通过使每一张片材的计数量减小,能够延迟计数值达到阈值的时机。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延迟处理是在每单位时间的片材的打印张数为所述基准张数以上的情况下禁止所述计数处理的执行的处理。
据此,在每单位时间的片材的打印张数为基准张数以上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禁止计数处理的执行来减小每一张片材的计数量,因此能够延迟计数值达到阈值的时机。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控制部构成为进行如下处理:设定处理,在推定为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温度低于预定温度的情况下,将所述显影偏压设定为绝对值比所述第一偏压大的第三偏压;以及切换处理,在推定为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温度为所述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将所述显影偏压从所述第三偏压切换到所述第一偏压。
据此,在一大早接通电源时等图像形成装置内较冷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将显影偏压设为大的第三偏压来抑制显影剂的浓度变低。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所述设定处理中,在从打印任务结束起的经过时间为预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推定为所述温度低于所述所述预定温度。
据此,能够在不设置温度传感器的情况下进行温度的推定。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所述切换处理中,使所述显影偏压从所述第三偏压逐渐降低到所述第一偏压。
据此,与例如将显影偏压从第三偏压一下子切换到第一偏压的方法相比,能够抑制显影偏压的急剧的变化,因此能够提高画质。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不执行打印任务时执行所述切换处理。
据此,在打印任务期间不变更显影偏压,因此能够提高画质。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所述偏压变更处理中使所述显影偏压从所述第一偏压逐渐降低到所述第二偏压。
据此,与例如将显影偏压从第一偏压一下子切换到第二偏压的方法相比,能够抑制显影偏压的急剧的变化,因此能够提高画质。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不执行打印任务时执行所述偏压变更处理。
据此,在打印任务期间不变更显影偏压,因此能够提高画质。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机内温度上升时抑制显影剂的浓度变高,因此能够抑制画质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2是打印机的主要部分侧剖视图。
图3是示出在电源接通时等状态下的控制器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打印模式下的控制器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显影偏压控制中的控制器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睡眠模式下的控制器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计数处理以及延迟处理的一例的图。
图8是示出基于控制器的显影偏压控制的一例的图。
图9是示出第一变形例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第二变形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适当参照图面,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参照图1以及图2,说明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打印机10的结构。
打印机10具备传送部30、打印部40、作为定影部的一例的定影器50、定影热敏电阻55、操作部60、显示部65、网络接口70、作为控制部的一例的控制器80、电源开关91以及电源切断按钮95。此外,打印部40以及定影器50是图像形成部的一例。
传送部30从在打印机10的下部设置的托盘T逐张地取出作为记录介质的片材S,并且将取出的片材S沿着传送路径L传送。传送部30构成为包括供纸辊31、传送辊33、排纸辊35等各种辊以及使各种辊旋转的电动机37。传送部30通过控制器80控制成使得匀速地传送片材S。
打印部40发挥对沿着传送路径L传送的片材S打印图像(调色剂图像)的功能。打印部40包括作为感光体的一例的感光体鼓41、带电器(未图示)、作为显影剂承载体的一例的显影辊42以及转印辊43等,并以电子照相方式在片材S上打印图像。
详细地说,利用带电器而带电的感光体鼓41的表面通过来自未图示的曝光装置的激光束而被曝光,从而在感光体鼓41上形成静电潜像。经由显影辊42向该静电潜像供给未图示的调色剂料斗内的调色剂(显影剂),从而在感光体鼓41上形成调色剂图像。此后,当在感光体鼓41与转印辊43之间传送片材S时,感光体鼓4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S上。
定影器50配置于打印部40的下游侧,具备加热辊51、按压辊53等。加热辊51内置有由卤素灯等构成的加热器51A,根据通电来发热。定影器50发挥在片材S通过两辊51、53之间的期间使在片材S上形成的图像(调色剂图像)热定影的功能。接着,调色剂图像被热定影的片材S经由排纸辊35排出到装置上部的排纸托盘38上。
此外,在加热辊51附近设置有定影热敏电阻55,定影热敏电阻55构成为检测加热辊51的温度。并且,构成为根据检测到的温度来对加热辊51进行温度控制。
操作部60具备多个按钮,能够进行用户对片材S的打印指示等各种输入操作。显示部65具备液晶显示器、灯等,能够显示各种设定画面、动作状态等。另外,网络接口70经由通信线路NT与个人电脑、传真装置等信息终端装置100连接,能够实现相互的数据通信。电源开关91是接通打印机10的电源的开关(接通电源的按钮)。另外,电源切断按钮95是对打印机10进行电源切断的按钮。
控制器80发挥控制打印机10的功能,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81、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83、非易失性的NVRAM(Non VolatileRandom Access Memory,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85以及计数器87。在ROM中记录了用于控制打印机10的各种程序,在NVRAM85中能够存储计数器87的计数值等各种数据。当从信息终端装置100接收到打印任务时,控制器80的CPU81执行打印处理,将基于打印数据的图像打印在片材S上。
另外,控制器80构成为进行如下处理:计数处理,根据由打印部40打印的片材S的打印张数来执行由计数器87进行的计数;第一偏压施加处理,以计数处理中的计数值低于预定的阈值作为条件,将对显影辊42施加的显影偏压设为第一偏压;偏压变更处理,以计数值为阈值以上作为条件,将显影偏压设为绝对值比第一偏压小的第二偏压;以及延迟处理,在每单位时间的片材的打印张数为基准张数以上的情况下,与低于基准张数时相比,使偏压变更处理的执行时机延迟。
在此,“由打印部40打印的片材的打印张数”例如既可以根据检测片材的通过的片材传感器所检测到的值来计算,也可以根据供纸辊31动作的次数即拾取片材的次数来推定。另外,”每单位时间的基准张数”只要是在打印机10的打印能力以下即可,例如,能够设为打印能力的1/5以上、1/4以上、1/3以上、一半以上。优选的是,“每单位时间的基准张数”通过实验、模拟等而适当确定为,在每单位时间的打印张数达到了该基准张数时使打印机10的温度上升率为预定值以下(温度梯度平缓)的张数即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打印机10的打印能力设为20ppm(pages per minute,张/分钟),将每单位时间的基准张数设为10ppm。
具体地说,控制器80在计数处理中,原则上,每打印一张片材S则进行减“1”计数。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计数器87设为取“0”~“150”的数值。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使计数器87的计数值存储到NVRAM85,在打印机10接下来起动时,沿用计数值。
控制器80在延迟处理中,通过判断从当前的时刻起过去一分钟以内的计数器87的计数量是否低于基准值,来判断每单位时间的片材S的打印张数是否低于基准张数。即,控制器80在延迟处理中,判断从当前的时刻起过去一分钟以内的计数器87的计数量是否低于与上述的基准张数(10ppm)对应的基准值“10”。
另外,控制器80在延迟处理中,在过去一分钟以内的计数器87的计数量为基准值“10”以上的情况下,执行与低于基准值“10”时相比使基于计数处理的每一张片材的计数量减小的处理。更详细地说,控制器80在延迟处理中,在过去一分钟以内的计数器87的计数量为基准值“10”以上的情况下,执行禁止计数处理的执行的处理。
另外,控制器80构成为,在推定为机内温度低于预定温度的情况下,进行将显影偏压设定为绝对值比第一偏压大的第三偏压的设定处理,并且在推定为机内温度为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进行将显影偏压从第三偏压切换到第一偏压的切换处理。
详细地说,控制器80在设定处理中,根据由定影热敏电阻55检测到的温度与从打印任务结束起的经过时间,来推定机内温度是否低于预定温度。更详细地说,控制器80在设定处理中,在满足了由定影热敏电阻55检测到的定影器50的温度低于预定的温度阈值这样的第一条件、与从打印任务结束起的经过时间为预定时间以上这样的第二条件中的任一个条件的情况下,推定为机内温度低于预定温度。
在此,温度阈值是能够判断为机内温度低到某程度的值,根据实验、模拟等,例如可以设定为常温(例如20℃等)等。另外,预定时间是由打印控制的执行引起升温的打印机10下降到例如常温等较低的温度为止所花费的时间,能够根据实验、模拟等而适当设定。此外,经过时间通过未图示的计时器来测定即可。另外,计时器也可以构成为通过电源切断按钮95的切断来重置。
另外,控制器80构成为在不执行打印任务期间和执行打印任务期间(后述的图4的步骤S5~S10)这两个期间内进行切换处理。详细地说,控制器80在不执行打印任务期间(后述的图4的步骤S2:“是”),在不满足上述的第一条件以及第二条件中的任一个的情况下,推定为机内温度为预定温度以上,在此时的显影偏压为第三偏压的情况下,执行将显影偏压从第三偏压切换到第一偏压的切换处理。
另外,控制器80在打印任务的执行期间,通过判断在显影偏压被设定为第三偏压的状态下是否打印了预定张数的片材S,来判断机内温度是否为预定温度以上。详细地说,当在显影偏压设定为第三偏压的状态下通过与上述的计数器87分别设置的切换用计数器来计数的量为预定数量以上时,控制器80将显影偏压从第三偏压切换到第一偏压。此外,该切换用计数器构成为仅在显影偏压为第三偏压时每打印一张片材S则计数“1”,而在显影偏压不是第三偏压时重置为初始值即可。
另外,控制器80构成为,在打印任务的执行期间内的切换处理中,使显影偏压(绝对值)从第三偏压逐渐降低到第一偏压。进而,控制器80构成为在上述的偏压变更处理中,还使显影偏压(绝对值)从第一偏压逐渐降低到第二偏压。
另外,控制器80构成为也进行与应对在片材S的总打印张数变多的情况下调色剂劣化而调色剂的带电量大幅降低这一情况的现有技术相同的控制。详细地说,控制器80例如执行以下控制,即,通过与上述的计数器87分别设置的切换用计数器对片材S的总打印张数进行计数,该计数值越大则越使上述的第一偏压逐渐减小。每当更换容纳调色剂的调色剂盒时,重置计数值。此外,关于在应对这样的调色剂的劣化的控制中的片材S的总打印张数的计数的方法,通过利用上述的片材传感器或者供纸辊31的方法等来进行即可。另外,在应对这样的调色剂的劣化的控制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对在片材上打印的图像的墨点数进行计数的方法,来代替对总打印张数进行计数的方法。
接下来,详细说明控制器80的动作。
控制器80在接通电源时和打印任务结束之后,执行图3所示的控制。
在图3所示的控制中,控制器80首先判断是否按下了电源切断按钮95(S101)。在步骤S101中,控制器80在判断为按下了电源切断按钮95时(“是”),进行切断电源的处理并结束本控制,在判断为未按下电源切断按钮95时(“否”),判断从接通了电源的时刻或者上次的打印任务的结束时刻起是否经过了一分钟(S102)。
当在步骤S102中判断为经过了一分钟时(“是”),控制器80转移到图6所示的睡眠模式(S105),结束本控制。当在步骤S102中判断为未经过一分钟时(“否”),控制器80判断是否接受了打印任务(S103)。
在步骤S103中,控制器80在判断为未接受打印任务时(“否”),返回到步骤S101的处理,在判断为接受了打印任务时(“是”),转移到图4所示的打印模式(S104),结束本控制。
如图4所示,在打印模式下,控制器80首先读取在NVRAM85中存储的计数器87的计数值,确定当前的计数值(S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计数值的初始值设为150。
在步骤S1之后,控制器80判断机内温度是否为预定温度以上(S2)。当在步骤S2中判断为机内温度为预定温度以上时(“是”),控制器80将显影偏压设定为第一偏压(S3)。另外,当在步骤S2中判断为机内温度低于预定温度时(“否”),控制器80将显影偏压设定为第三偏压(S4)。
在步骤S3、S4中设定了显影偏压之后,控制器80进行公知的预热动作(S5)。具体地说,控制器80在步骤S5中执行使加热器51A接通、使感光体鼓41旋转或者搅拌调色剂的处理。在预热动作之后,控制器80驱动传送部30,打印一张片材S(S6)。
在步骤S6之后,控制器80判断计数器87从当前的时刻起过去一分钟以内的计数量是否低于基准值“10”(S7)。当在步骤S7中判断为过去一分钟以内的计数量低于基准值“10”时(“是”),控制器80将计数值减“1”(S8)。另外,当在步骤S7中判断为过去一分钟以内的计数量为基准值“10”以上时(“否”),控制器80不进行基于计数器87的计数,而转移到下一个处理(S9)。
具体地说,例如,如图7所示,在以20ppm的打印能力通过一个打印任务来连续打印40张片材S的实例中,在从第1张到第10张范围内,每打印一张片材S则使计数器87减“1”,计数器值例如从“150”变为“140”。而在从第11张到第20张范围内,过去一分钟以内的计数器87的计数量为“10”,达到基准值“10”以上,因此即使进行打印,计数值也不做减法。
接着,在开始第21张片材S的打印并且执行判定过去一分钟以内的计数器87的减法是否低于基准值“10”的处理的时刻,由于开始第1张片材S的打印而使计数器87减“1”的处理被视为已经是过去一分钟以上之前的处理,因此过去一分钟以内的计数器87的计数量为“9”。因此,过去一分钟以内的计数器87的计数量低于基准值“10”,因此在步骤S8中使计数器87的计数值减“1”,计数器87的计数值从“140”变为“139”。
同样地,在开始第22张片材S的打印并且执行判定过去一分钟以内的计数器87的计数量是否低于基准值“10”的处理的时刻,由于开始第2张片材S的打印而使计数器87减“1”的处理被视为已经是过去一分钟以上之前的处理,因此过去一分钟以内的计数器87的计数量为“9”。因此,过去一分钟以内的计数器87的计数量低于基准值“10”,因此在步骤S8中使计数器87的计数值减“1”,计数器87的计数值从“139”变为“138”。这样一来,在执行了从第21张到第30张为止的片材S的打印时,与执行了从第1张到第10张为止的片材S的打印时同样地,每打印一张片材S则使计数器87减“1”,计数器87的计数值在打印第30张片材S的时刻为“130”。接着,在执行从第13张到第40张为止的片材S的打印时,与执行从第11张到第20张为止的片材S的打印时同样地,即使进行打印,计数值也不做减法,计数器87的计数值与打印第30张片材S的时刻相比没有变化,而保持为“130”的状态。
以上,如所说明的那样,在以20ppm的打印能力通过一个打印任务来连续打印片材S的实例中,以10张为单位反复进行每打印一张片材S则使计数器87减“1”的处理以及即使进行打印也不对计数值做减法的处理。因此,在该实例中,当连续打印290张时,计数器87的计数值为“0”。
返回到图4,控制器80在步骤S8之后,或者当在步骤S7中判断为“否”的情况下,转移到图5所示的显影偏压控制(S9)。此外,关于显影偏压控制,在后面详细叙述。
在步骤S9之后,控制器80判断打印任务是否完成(S10),在未完成的情况下(“否”),返回到步骤S6的处理,在完成的情况下(“是”),结束本控制。
如图5所示,控制器80在显影偏压控制中,首先,判断显影偏压是否为第三偏压(S21)。当在步骤S21中判断为显影偏压是第三偏压时(“是”),控制器80判断在显影偏压是第三偏压的状态下通过与计数器87分别设置的切换用计数器来计数的量是否为预定数量以上(S22)。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切换用计数器设为以递增计数方式进行计数。
在步骤S22中判断为计数量是预定数量以上时(“是”),控制器80判断显影偏压是否为第一偏压(S23)。当在步骤S23中显影偏压不是第一偏压的情况下(“否”),控制器80使显影偏压从当前的值降低预定量(S24)。在此,预定量是比第三偏压与第一偏压之差小的量。
即,控制器80当在步骤S22中判断为在显影偏压被设定为第三偏压的状态下的计数量是预定数量以上时,通过步骤S23、S24的处理,使显影偏压以每次降低预定量的方式从第三偏压向第一偏压逐渐降低。更详细地说,控制器80例如在计数量为预定数量的时刻,将显影偏压设为比第三偏压小了预定量的第一中间偏压,当计数量为对预定数量加1而得到的值时,将显影偏压设为比第一中间偏压小了预定量的第二中间偏压。即,控制器80在计数量成为预定数量之后,每增加打印一张,则使显影偏压降低一个预定量。
在步骤S24之后,或者当在步骤S21、S22的各处理中判断为“否”的情况下,再或者当在步骤S23中判断为“是”的情况下,控制器80判断计数器87的计数值是否为0(S25)。当在步骤S25中判断为计数值为0时(“是”),控制器80判断显影偏压是否为第二偏压(S26)。
当在步骤S26中判断为显影偏压不是第二偏压时(“否”),控制器80使显影偏压从当前的值降低预定量(S27)。在此,预定量是比第一偏压与第二偏压之差小的量。
即,控制器80当在步骤S25中判断为计数值达到了阈值“0”时,通过步骤S26、S27的处理,使显影偏压以每次降低预定量的方式从第一偏压向第二偏压逐渐降低。在步骤S27之后,或者当在步骤S25中判断为“否”的情况下,再或者当在步骤S26中判断为“是”的情况下,控制器80结束本控制。
如图6所示,在睡眠模式下,控制器80首先判断是否按下了电源切断按钮95(S31)。当在步骤S31中判断为按下了电源切断按钮95的情况下(“是”),控制器80进行切断电源的处理并结束本控制。
当在步骤S31中判断为未按下电源切断按钮95的情况下(“否”),控制器80判断从打印任务的结束时、或者从在后述的步骤S34中对计数器87的计数值加了“5”的时刻起是否经过了5分钟(S32)。此外,采用计时器来计测5分钟(预定时间)即可。
当在步骤S32中判断为未经过5分钟的情况下(“否”),控制器80判断是否存在打印任务(S33)。当在步骤S33中不存在打印任务的情况下(“否”),控制器80返回到步骤S31的处理。
当在步骤S32中判断为经过了5分钟时(“是”),控制器80对计数器87的计数值加“5”(S34),并返回到步骤S31的处理。即,在步骤S31~S34中,如果在从上次的打印任务的结束起的5分钟的期间内不输出下一个打印任务,则控制器80对计数值加“5”,之后,如果在从上次加了计数值时起的5分钟内不输出下一个打印任务,则使计数值加“5”。由此,从上次的打印任务结束起每经过5分钟,则计数值每次加“5”地递增计数,因此能够使计数值逐渐返回到初始值150。
当在步骤S33中判断为存在打印任务时(“是”),控制器80转移到图4的打印模式,结束本控制。
接下来,说明由控制器80进行的显影偏压控制的一例。
如图8所示,控制器80当在步骤S2中判断为机内温度低于预定温度、即判断为机内为变冷的状态的情况下,将显影偏压设定为第三偏压V3(时刻t1)。之后,控制器80在将显影偏压设定为第三偏压V3的状态下进行打印控制,并且对在该状态下打印的张数进行计数的切换用计数器的计数量为预定数量以上的情况下,在步骤S22中判定为“是”,使显影偏压从第三偏压V3向第一偏压V1逐渐降低(时刻t2~t3)。
此后,当计数器87的计数值为0时,控制器80在步骤S25中判定为“是”,使显影偏压从第一偏压向第二偏压逐渐降低(时刻t4~t5)。此后,控制器80在结束打印控制时,将显影偏压设为0(时刻t6)。
根据以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如下这样的效果。
在根据片材S的打印张数进行递减计数的计数器87的计数值达到阈值“0”之后,即在机内温度升高之后,使显影偏压从第一偏压减小到第二偏压,因此能够抑制由于机内温度的上升使调色剂的浓度变高,而使画质降低的情况。此外,在每单位时间的片材S的打印张数为基准张数以上的情况下,在每单位时间使基准张数以上的片材S通过定影器50,从而定影器50的热量被较多的片材S吸收,机内温度上升不多。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使偏压变更处理的执行时机延迟,能够在机内温度上升不多的情况下抑制显影偏压减小,因此能够提高画质。
在机内温度低于预定温度的情况下,显影偏压设定为比第一偏压大的第三偏压,因此在一大早接通电源时等的打印机10内较冷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调色剂的浓度降低。
在切换处理中,使显影偏压从第三偏压逐渐降低到第一偏压,因此与例如将显影偏压从第三偏压一下子切换到第一偏压的方法相比,能够抑制显影偏压的急剧的变化,从而能够提高画质。
在偏压变更处理中,使显影偏压从第一偏压逐渐降低到第二偏压,因此与例如将显影偏压从第一偏压一下子切换到第二偏压的方法相比,能够抑制显影偏压的急剧的变化,从而能够提高画质。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而能够以如下所例示的各种方式进行利用。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结构的部件附属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直到每单位时间的片材S的打印张数达到基准张数为止,每打印一张片材则使计数器87进行一次减“1”计数。接着,当片材S的打印张数超过基准张数时,使计数器87不再进行递减计数。本发明不限定于这样的方法,关于计数器87的计数方法,只要是与在每单位时间的打印张数低于基准张数的情况下的每一张片材计数量相比,使在每单位时间的打印张数为基准张数以上的情况下的计数量减小即可。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当打印张数超过基准张数时不进行计数,从而使每一张片材计数量(计数量的平均值)减小,除此方法之外,也可以是,例如在每单位时间的打印张数低于基准张数的情况下,将每一张片材的计数量设为“1”,在每单位时间的打印张数为基准张数以上的情况下,将每一张片材的计数量设为“0.1”等这样的对计数量自身设置差别的方法。具体地说,例如,如图9所示,在上述的图4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7中判断为“否”之后,新增加使计数值减“0.1”的处理(S41)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过去一分钟以内的计数器87的计数量为基准值“10”以上的情况下,在该一分钟内,到第10张之后的部分,使计数器87不做减法,从而使偏压变更处理的执行时机延迟。即,根据每单位时间的片材S的打印张数是否为基准张数以上,而改变计数的方法,由此,使得偏压变更处理的执行时机延迟。本发明只要是在每单位时间的片材S的打印张数为基准张数以上的情况下使偏压变更处理的执行时机延迟即可,例如,也可以通过变更计数器87的阈值而使偏压变更处理的执行时机延迟。即,也可以是,在每单位时间的片材S的打印张数为基准张数以上的情况下,向偏压变更处理的执行时机延迟的方向变更计数器87的阈值。例如,在伴随着打印处理使计数器87进行递减计数的情况下,最初将阈值设定为“X”,在每单位时间的片材S的打印张数为基准张数以上的情况下,将阈值变更成比“X”小的数值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打印任务期间(步骤S5~S10)进行切换处理(步骤S21~S24)以及偏压变更处理(步骤S25~S27),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图10所示,仅在不执行打印任务时设置切换处理(步骤S2、S3),并且仅在不执行打印任务时设置偏压变更处理(步骤S51、S52)。
详细地说,在该方式中,控制器80在步骤S1之后,判断计数器87的计数值是否为“1”以上(S51)。在步骤S51中,在计数值低于“1”即为0的情况下(“否”),控制器80将显影偏压设定为第二偏压(S52)。即,在步骤S52中,在显影偏压为第一偏压的情况下,控制器80将显影偏压从第一偏压变更成第二偏压。
如果这样在不执行打印任务时执行切换处理以及偏压变更处理,则在打印任务期间不变更显影偏压,因此能够提高画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计数方式设成递减计数方式,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计数方式也可以是递增计数方式。此外,在这种情况下,按照计数方式来设定各阈值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根据由温度传感器(定影热敏电阻55)检测到的温度与从打印任务结束起的经过时间这两者来推定机内温度是否低于预定温度,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仅根据由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来推定,还可以仅根据经过时间来推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将显影偏压设定为第三偏压的设定处理的时机在接受了打印指令之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设定处理设置在接受打印指令之前。即,在使显影偏压的设定值存储于存储部(NVRAM)并根据条件来变更设定值的结构中,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接受打印指令之前,当从打印任务结束起的经过时间为预定时间以上时,将显影偏压的设定值重新设定为第三偏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当在显影偏压被设定为第三偏压的状态下的计数量是预定数量以上的情况下,使显影偏压从第三偏压向第一偏压降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当在显影偏压被设定为第三偏压的状态下的显影辊的旋转数为预定数量以上时,使显影偏压从第三偏压向第一偏压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打印机10,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其他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应用于复印机、复合机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一个CPU81、ROM83、NVRAM85等来构成控制器80的例子,但CPU81也可以是多个。另外,也可以是组合了CPU81与ASIC等硬件电路的结构,或者仅由硬件电路构成。
另外,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采用了正带电性的调色剂的系统以及采用了负带电性的调色剂的系统中的任一个系统。
标号说明
10 打印机
40 打印部
41 感光体鼓
42 显影辊
50 定影器
80 控制器
87 计数器
S 片材

Claims (9)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图像形成部,构成为在片材上形成图像;以及
控制部,用于控制所述图像形成部,
所述图像形成部包括:
感光体,用于形成静电潜像;以及
显影剂承载体,用于承载向所述感光体的静电潜像供给的显影剂,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进行如下处理:
计数处理,当接收到打印任务时,根据由所述图像形成部打印的片材的打印张数来执行计数;
第一偏压施加处理,以所述计数处理中的计数值从初始值达到预定的阈值之前作为条件,将对所述显影剂承载体施加的显影偏压设为第一偏压;
偏压变更处理,以所述计数值达到了所述预定的阈值作为条件,将所述显影偏压设为绝对值比所述第一偏压小的第二偏压;以及
延迟处理,在每单位时间的片材的打印张数为基准张数以上的情况下,与低于所述基准张数时相比,使所述偏压变更处理的执行时机延迟,
从所述打印任务结束起每经过预定时间,则所述控制部使所述计数值逐渐返回到所述初始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迟处理是在每单位时间的片材的打印张数为所述基准张数以上的情况下,与低于所述基准张数时相比,使基于所述计数处理的每一张片材的计数量减小的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迟处理是在每单位时间的片材的打印张数为所述基准张数以上的情况下禁止所述计数处理的执行的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进行如下处理:
设定处理,在推定为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温度低于预定温度的情况下,将所述显影偏压设定为绝对值比所述第一偏压大的第三偏压;以及
切换处理,在推定为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温度为所述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将所述显影偏压从所述第三偏压切换到所述第一偏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所述设定处理中,在从打印任务结束起的经过时间为预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推定为所述温度低于所述预定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切换处理中,使所述显影偏压从所述第三偏压逐渐降低到所述第一偏压。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不执行打印任务时执行所述切换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偏压变更处理中使所述显影偏压从所述第一偏压逐渐降低到所述第二偏压。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不执行打印任务时执行所述偏压变更处理。
CN201510140157.9A 2014-03-31 2015-03-27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49506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74513A JP6107732B2 (ja) 2014-03-31 2014-03-31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74513 2014-03-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50619A CN104950619A (zh) 2015-09-30
CN104950619B true CN104950619B (zh) 2017-11-24

Family

ID=541653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40157.9A Active CN104950619B (zh) 2014-03-31 2015-03-27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239975B2 (zh)
JP (1) JP6107732B2 (zh)
CN (1) CN1049506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27391B2 (ja) * 2018-07-02 2022-08-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55545A (zh) * 2004-09-30 2006-04-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093382A (zh) * 2006-06-22 2007-12-26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器单元和具有该定影器单元的成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2169A (ja) * 1994-07-06 1996-01-23 Sharp Corp コロナ放電装置
JP3454128B2 (ja) * 1997-12-19 2003-10-0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3173074A (ja) * 2001-12-07 2003-06-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写真印字装置およびその印字制御方法
JP2005292475A (ja) * 2004-03-31 2005-10-20 Murata Mach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40431A (ja) * 2005-10-17 2007-06-07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37538A (ja) * 2008-01-17 2009-10-15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772078B2 (ja) * 2008-04-08 2011-09-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444842B2 (ja) * 2008-10-30 2014-03-1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434184B2 (ja) * 2009-03-25 2014-03-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53631A (ja) * 2009-09-04 2011-03-17 Murata Machinery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958184B2 (ja) * 2012-08-27 2016-07-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52501A (ja) * 2012-09-06 2014-03-20 Konica Minolta Inc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55545A (zh) * 2004-09-30 2006-04-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093382A (zh) * 2006-06-22 2007-12-26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器单元和具有该定影器单元的成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50619A (zh) 2015-09-30
JP2015197505A (ja) 2015-11-09
JP6107732B2 (ja) 2017-04-05
US20150278657A1 (en) 2015-10-01
US9239975B2 (en) 2016-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8298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replaceable developer holder
US8489002B2 (en) Method for delaying the start of a gage for tracking the life of a consumable item for an imaging device
JP548886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ウォームアップ時間制御方法
CN104950619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630885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20539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5872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06063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トナー補給制御方法
JP631615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60907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199500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erasing apparatus
JP2007086220A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16766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消耗品管理システム
JP677301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消耗品の発注タイミング報知方法
US760650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20060042731A (ko) 정착기, 이를 구비한 화상형성장치, 및 정착기 제어방법
JP627058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9834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81637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25190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63484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322987A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6291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38008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208855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