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97752B - 双折叠牵伸单元、纺纱编织机及纺纱编织机的操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双折叠牵伸单元、纺纱编织机及纺纱编织机的操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97752B
CN104797752B CN201380049769.6A CN201380049769A CN104797752B CN 104797752 B CN104797752 B CN 104797752B CN 201380049769 A CN201380049769 A CN 201380049769A CN 104797752 B CN104797752 B CN 1047977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wiv
pair
wiii
wii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4976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97752A (zh
Inventor
赖因哈德·柯尼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47977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977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977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977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5/00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 Threading of roving into drafting machine
    • D01H5/18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without fallers or like pinned bars
    • D01H5/7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rafting elements
    • D01H5/74Rollers or roller bearings
    • D01H5/82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roller sec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5/00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 Threading of roving into drafting machine
    • D01H5/18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without fallers or like pinned bars
    • D01H5/7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rafting ele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9/0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9/14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with provision for incorporating loose fibres, e.g. in high-pile fabric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折叠并条机,包括五个辊对(WI/W1、WII/W2、WIII/W3、WIV/W4、WV/W5),其中:第一(WI/W1)、第二(WII/W2)、第四(WIV/W4)和第五(WV/W5)辊对的各自辊轴(WI、W1、WII、W2、WIV、W4、WV、W5)具有基本相同的取向,并且第三辊对(WIII/W3)的轴取向设置成与其他辊对(WI/W1、WII/W2、WIV/W4、WV/W5)的轴取向相垂直,所述第三辊对(WIII/W3)设置在第二和第四辊对(WII/W2、WIV/W4)之间;皮圈(RI、R1、RIII、R3)绕第一和第三辊对(WI/W1、WIII/W3)的每个辊以及配置给每个辊(WI、W1、WIII、W3)的至少一个转向导轨(WSI、WS1、WSIII、WS3)引导,以及皮圈(RIV、R4)绕第四辊对(WIV/W4)的每个辊(WIV、W4)以及绕各自辊(WIV、W4)之前的转向导轨(WSIV‑1、WS4‑1)和之后的转向导轨(WSIV‑2、WS4‑2)引导。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纺纱编织机,该纺纱编织机包括至少两个双折叠并条机。

Description

双折叠牵伸单元、纺纱编织机及纺纱编织机的操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折叠牵伸单元,例如用于纺纱编织方法或其它纺纱方法中。
背景技术
使用折叠牵伸单元是为了在纺纱前将纱条中的纤维拉伸成细纤维条。纱条的这种拉伸也叫做牵伸。目前采用的牵伸单元,例如四辊牵伸单元具有彼此垂直设置的两组辊。第三对辊携带皮圈,皮圈将来自第二对辊的纤维材料进行折叠,并将纤维材料在此状态传送到第四对辊,通过所述第四对辊所述纤维材料被牵伸成最终的细度。这样的牵伸单元是已知的,例如WO2013/041220A中所述。
在目前采用的折叠牵伸单元中,所述纱条(sliver)获得150-400倍牵伸。然而缺陷在于,在非常高的牵伸的情况下,来自牵伸单元的纤维材料的不均匀性提高,而且这会导致难以接受的纱线的不均匀。与此相反,在折叠单元上游的低牵伸的情况下,由折叠带来的压缩不是最优的,这会导致纤维材料在最后一对辊的钳口(nip)区域膨胀,因此妨碍后续纺纱工序。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折叠牵伸单元,通过所述单元,即使在高牵伸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形成的纤维材料获得最大均匀性和最小出口宽度。
通过双折叠牵伸单元可以实现该目的,所述双折叠牵伸单元包括五对辊,
-第一、第二、第四和第五对辊的各自辊轴的取向基本相同,并且设置在第二和第四对辊之间的第三对辊的轴向垂直于其他对辊的轴向取向,
-所述第三对辊的每个辊的周围都引导有一个皮圈,并且每个辊至少分配有一个换向导轨,以及
-在第四对辊的每个辊周围以及每个辊的前面的换向导轨周围和每个辊的后面的换向导轨周围都引导有一个皮圈。
通过根据本发明的具有五对辊的折叠牵伸单元(也叫做五辊双折叠牵伸单元),可以增加片状纺织结构的质量,所述纺织结构是由离开牵伸单元的纤维制成的。尤其是,根据本发明的折叠牵伸单元适合于提高纺纱编织机制成的片状纺织结构的质量。
在根据本发明的折叠牵伸单元中,优选在不同的情况下,一对辊中的一个辊被驱动。该对辊中的第二个辊压在该对辊的驱动辊上,因此同步旋转。可选地,可驱动一对辊中的两个辊。尽管如此,优选的是驱动一对辊中的仅仅一个辊。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皮圈并不仅仅是围绕第三和第四对辊的辊以及分配给相应辊的换向导轨进行引导,也围绕第一对辊的每个辊以及分配给相应辊的至少一个换向导轨进行引导。
所述皮圈优选是由聚氨酯或硅橡胶制成的。
由于每对辊的布置,形成四个牵伸区域。因此,在不同情况下,相邻的两对辊形成一个牵伸区域,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对辊之间的第一牵伸区域的牵伸相当于粗纱机的牵伸;第二和第三对辊之间的第二牵伸区域,以及第三和第四对辊之间的第三牵伸区域,在不同情况下具有张力牵伸;主要牵伸是在第四和第五对辊之间的第四牵伸区域进行的。
由于第三对辊的轴向位置的旋转取向,所述第二和第三牵伸区域同时也构成了折叠区域。所述纱条在第二牵伸区域第一次折叠,并在第三牵伸区域进行第二次折叠。这种双折叠的结果是,所述纱条的宽度减少为原始宽度的一小部分。这样的优势在于,即使在150-400倍的高牵伸情况下,也能够获得纱条宽度的最大限度的均匀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第二和第四对辊的同步旋转辊落在第一压力臂上,第二压力臂携带第五对辊的同步旋转辊。特别是当折叠牵伸单元用于纺纱编织机时,优选所述第一压力臂悬浮设置。例如,所述第一压力臂可以是气动加载的,从而能够实现同步旋转辊到相应辊对的驱动辊有足够高的压力。由于第五对辊的辊的高速而产生的故障,最可能出现在第五对辊与喷丝头(spinneret)之间,为了消除所述故障,安装第五对辊的同步旋转辊在单独的压力臂上,以提供这种可能,即只有这对辊需要打开,而其余可保持闭合。从而专注于这个故障并以简单的方式将其消除。
此外,优选的是,如果第三对辊的同步旋转辊通过一个杠杆臂连接到一个扭转轴,所述扭转轴产生必须的施加压力力矩。为了这个目的,所述扭转轴优选是气动加载的。这种布置使得可以轻易改变绕第三对辊的辊运转的皮圈,因为所述皮圈可以剥离或套在辊上,而不需要在组件上任何进一步的花费。
在根据本发明的折叠牵伸单元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中,第四对辊的皮圈具有不同的厚度,绕第四对辊的驱动辊运转的皮圈,其厚度大于绕第四对辊的同步旋转辊运转的皮圈的厚度。
在这种情况下,绕第四对辊的同步旋转辊运转的皮圈的选择的厚度优选尽可能小。目前在牵伸单元中使用的皮圈,最小厚度通常等于0.3至0.7mm。尽管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厚度还取决于制造皮圈的材料。
围绕第四对辊的驱动辊的皮圈的厚度与牵伸单元中通常所用的皮圈的厚度相一致,通常大1mm。
特别优选的是,在绕第四对辊的驱动辊运转的皮圈上,在指向纤维流的表面上形成指向运行方向的凹陷。优选,凹陷形成在绕第四对辊的驱动辊运转的皮圈的中央。众所周知,凹陷模仿拖拉牵伸单元的性质,从而稳定牵伸操作,尤其是在超过200倍的牵伸的情况下。凹陷优选以矩形通道的形式配置,其中,取决于所用的纱条,例如合适的通道的宽度范围为5至10mm,例如5mm,且深度范围为0.1至0.25mm,例如0.25mm。
为了驱动每对辊的辊,如果将第二、第三和第四对辊的驱动辊耦合到一个共用齿轮,齿轮指定电机或传动列,这是有利的。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和第五对辊的驱动辊分别由单独的电机或传动列驱动。第一和第五对辊的驱动辊由单独的电机或传动列驱动是非常有利的,因为辊的旋转速度不同可以获得期望的牵伸。为了在第四牵伸区域获得期望的主要牵伸,第五对辊的辊必须以前述辊的旋转速度的数倍进行旋转。
根据本发明的折叠牵伸单元特别适合用于纺纱编织机中。在这种情况下,在纺纱编织机周围配置多个折叠牵伸单元。在这种情况下,纺纱编织机可以根据现有技术设置。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折叠牵伸单元联合成组,其也可称作牵伸单元组。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牵伸单元组具有驱动器,所述驱动器可以作用在仅一个牵伸单元的驱动辊上,或者多个牵伸单元的驱动辊上,或者牵伸单元组的所有牵伸单元的驱动辊上。如果多个牵伸单元的驱动辊由一个驱动器驱动,有利的是在所有情况下由一个驱动器驱动相应辊对的驱动辊,例如第一对辊的驱动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例如,在所有情况下,双折叠牵伸单元的相应辊对的多个驱动辊的驱动器可以包括由齿形皮带彼此连接的两组,一个齿轮级耦合所述两组。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五对辊的驱动器包括一个磁阻驱动和一个伺服驱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为第五对辊的每个驱动辊或者一部分中的所有驱动辊提供专门的驱动器。此外,可能并特别优选的是,为纺纱编织机的所有牵伸单元的第五对辊的所有驱动辊提供一个驱动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合适的带或者齿轮传输驱动扭矩。
为了启动或者制停所述纺纱编织机,尤其优选的是,当所述纺纱编织机启动时,开始用伺服驱动驱动第五对辊的所述驱动辊,此时磁阻驱动可以同步旋转或者在加速过程中被插入,并且,在达到产品的旋转速度之后,关闭所述伺服驱动,从而通过磁阻驱动来驱动第五对辊的驱动辊,并且,当所述纺纱编织机制停时,开始插入所述伺服驱动,此时随着产品旋转速度的降低,第五对辊的驱动辊由所述伺服驱动驱动,并且关闭磁阻驱动。由于磁阻驱动的均匀运行,从而可以使所述纤维材料获得特别均匀的拉伸。然而,由于在启动或制停所述纺纱编织机时,所述纺纱编织机的旋转速度缓慢增加或降低,这并不适合磁阻电机相应地加速或者制停,因此采用伺服电机来启动或者制停所述纺纱编织机。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典型实施方式如附图所示,并在下文进行更详细地描述。
附图:
图1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设计的双折叠牵伸单元的侧视图,
图1b示出了图1a的双折叠牵伸单元的俯视图,
图2示出了双折叠牵伸单元的细节的侧视图,所述细节示出了第一和第二对辊,
图3示出了双折叠牵伸单元的细节的侧视图,所述细节示出了第四和第五对辊,
图4a示出了双折叠牵伸单元的细节的侧视图,所述细节示出了第二和第三牵伸区域,
图4b示出了图4a所示的细节的仰视图,
图5示出了多个双折叠牵伸单元的第三对辊的联合成组的驱动辊的驱动概念,
图6以等距视图示出了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双折叠牵伸单元的驱动概念,
图7以等距视图示出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双折叠牵伸单元的驱动概念,
图8以等距视图示出了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双折叠牵伸单元的驱动概念,
图9示出了绕第四对辊的辊运转的一对皮圈的截面。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和1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设计的双折叠牵伸单元的侧视图(1a)和俯视图(1b)。双折叠牵伸单元例如可以用于纺纱编织机中或者纺纱机中以生产纱线,所述双折叠牵伸单元包括纤维导管1,其也可以称作套针(trocar)。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纤维导管1在第一对辊WI/W1之前,其中第一对辊WI/W1包括驱动辊WI和同步旋转辊W1。皮圈R1、RI绕所述的第一对辊的辊WI、W1进行引导,图1中未示出的一对转向导轨被分配给第一对辊WI/W1。通过所述纤维导管1传递的并条机纱条(drawframe sliver)在所述皮圈R1、RI之间引导。在这种情况下,优选设计所述纤维导管1,使得所述并条机纱条分配在第一对辊的辊WI、W1的整个宽度上。由此在下述折叠区域的材料折叠得到了改进。
装配有皮圈R1、RI的第一对辊WI/W1之后是第二对辊WII/W2,所述第二对辊WII/W2同样包括驱动辊WII和同步旋转辊W2。第一对辊WI/W1和第二对辊WII/W2形成第一牵伸区域V1。所述并条机纱条的牵伸到第一对辊WI/W1的传递,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是由于第二对辊WII/W2比辊WI,W1具有更高的圆周速度。在牵伸操作过程中增加的纱条不均匀性通过在第一牵伸区域V1中第一对辊WI/W1的皮圈RI、R1被降低到不可避免的程度。
第二对辊WII/W2之后是第三对辊WIII/W3。根据本发明,第三对辊WIII/W3同样包括驱动辊WIII和同步旋转辊W3,所述第三对辊WIII/W3相对第二对辊WII/W2旋转。所述第三对辊WIII/W3装配有在这种情况下绕第三对辊的辊WIII、W3运转的皮圈以及在此未示出的转向导轨。
所述第二对辊WII/W2和第三对辊WIII/W3限定出第二牵伸区域V2。所述第二牵伸区域V2具有张力牵伸。由于所述第三对辊WIII/W3相对于第二对辊WII/W2的旋转配置,所述第二牵伸区域V2也同时作为折叠区域,在所述折叠区域中由并条机纱条形成的纤维流的宽度显著降低。
因此,例如,在所述第二牵伸区域V2中的降低使得所述纤维流的宽度可以降低3-4因子。
所述第三对辊WIII/W3之后是第四对辊WIV/W4,所述第四对辊WIV/W4具有驱动辊WIV和同步旋转辊W4。相应地,所述第四对辊相对于第三对辊WIII/W3旋转,根据本发明第四对辊WIV/W4的辊WIV/W4的轴向对应于第一对辊WI/W1和第二对辊WII/W2的辊向。由于旋转,第三对辊WIII/W3和第四对辊WIV/W4之间生成第二折叠区域,其同时也构成第三牵伸区域V3。所述第四对辊WIV/W4也携带有皮圈RIV、R4,并且与第一对辊WI/W1的皮圈R1、RI以及第二对辊WII/W2的皮圈RII、R2相反,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皮圈RIV、R4绕两个转向导轨运行,一个转向导轨装配在相应辊WIV、W4前面,一个转向导轨转配在辊WIV、W4后面。
在第三牵伸区域V3中,纱条的宽度通过折叠进一步降低1.5-2.5的因子范围。因此,例如,在前三个牵伸区域V1、V2、V3中,所述纱条的宽度可以从原始的20mm降低到4mm。
所述第四对辊WIV/W4之后是第五对辊WV/W5,同样所述第五对辊WV/W5也具有驱动辊WV和同步旋转辊W5。所述第四对辊WIV/W4和第五对辊WV/W5之间形成第四牵伸区域V4,所述第四牵伸区域V4是主要牵伸区域,在此区域中所述纤维材料被牵伸到最终的细度。
所述折叠牵伸单元优选如此操作,使得第一牵伸区域V1具有与市售粗纱机相应的牵伸。优选的所述第四牵伸区域V4的牵伸相当于细纱机(例如环锭纺纱机)的牵伸。
由于第三对辊WIII/W3相对于第二对辊WII/W2和第四对辊WIV/W4的旋转配置,并且由于与其相关的折叠区域,在相应折叠区域中出现的折叠图形FF1和FF2显示出面积大小的显著差异。这导致进入到第五对辊WV/W5中的纤维流的期望的足够压缩。
所述第五对辊WV/W5之后是具有喷丝管3的喷丝头(spinneret)2,喷丝管3例如结束于纺纱编织机的编织头(这里并没有示出)。
图2示出了双折叠牵伸单元的第一和第二对辊的侧视图。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对辊WI/W和第二对辊WII/W2的同步旋转辊W1、W2共同安装在第一压力臂D1上。此外,同样有利的是,将第四对辊WIV/W4的同步旋转辊W4连接到所述第一压力臂D1。例如,这可以通过图3中的细节推断出。在这种情况下,例如所述同步旋转辊W1、W2和W4都安装在轴承座4中,所述轴承座4与第一压力臂D1相连。
当所述双折叠牵伸单元用于纺纱编织机中时,优选所述压力臂D1是悬浮设置的。在这种情况下,合适的压力臂D1是可用于牵伸单元的任何常规压力臂。这种类型的压力臂,例如,可以通过Saurer Texparts GmbH公司购得。
由于在很多应用区域中、特别是用于纺纱编织机中的空间条件的限制,优选选择狭窄分割。这样的狭窄分割的范围优选在40至60mm内。
如果由于狭窄分割而不能使用商购的皮圈保持架(apron cages),可以在所述轴承座4之间的第一压力臂D1上为转向导轨WS1设置接收器5(receptacle 5)。所述皮圈R1绕所述转向导轨WS1和所述第一对辊WI/W1的同步旋转辊W1运转。与所述转向导轨WS1相对设置的是转向导轨WSI,所述皮圈RI绕所述转向导轨WSI运转。设置所述转向导轨WSI和WS1,使得在相对辊W1,WI以及相对转向导轨WSI,WS1之间,所述皮圈彼此平行运行。因此,扩大了与所述纱条接触的区域,并且由所述纤维导管传送的所述纱条可更有效地被所述折叠牵伸单元投梭(pick up)。第二对辊WII/W2的辊WII、W2的圆周速度大于第一对辊WI/W1的辊WI、W1的圆周速度,从而在所述第一牵伸区域V1中获得预牵伸。
为了提高所述转向导轨WSI、WS1的可安装性和可调节性,它们优选是可枢转的,特别是绕着平行于辊WI、W1的轴取向的旋转轴。
图3示出了双折叠牵伸单元的细节的侧视图,所述细节示出了第四和第五对辊。
如上所述,优选所述第四对辊WIV/W4的同步旋转辊W4同样安装在所述第一压力臂D1上的轴承座4中。在所有情况下,皮圈RIV、R4绕第四对辊WIV/W4的辊WIV、W4以及绕转向导轨WSIV-1、WSIV-2、WS4-1、WS4-2被引导,一方面,皮圈RIV、R4绕所述转向导轨WSIV-1、WSIV-2以及辊WIV被引导,另一方面,绕所述转向导轨WS4-1、WS4-2以及辊W4被引导。在所述纱条的运行方向上,所述转向导轨WSIV-1、WS4-1在所述第四对辊WIV/W4之前,并且所述转向导轨WSIV-2、WS4-2在所述第四对辊WIV/W4之后。以相同的方式,转向导轨WSI、WS1装配到第一对辊WI/W1,以及转向导轨WSIV-1、WSIV-2、WS4-1和WS4-2装配到第四对辊WIV/W4,优选在所有情况下,每个皮圈R4、RIV至少一个转向导轨是可枢转的,特别是绕平行于第四对辊WIV/W4的辊WIV、W4运行的旋转轴,以更容易地安装和调节。
为了获得所述辊和所述转向导轨的平行取向,商购的皮圈保持架(apron cages)通常安装在同步旋转辊的轴上。由于第四对辊WIV/W4的皮圈R4、RIV是通过两个转向导轨WS4-1、WS4-2或者WSIV-1、WSIV-2运转,由于空间的原因,特别是在第四对辊WIV/W4的皮圈R4、RIV的情况下,有利的是不将绕驱动辊WIV运行的皮圈R4的至少一个转向导轨WS4-1、WS4-2以及绕同步旋转辊W4运行的皮圈RIV的至少一个转向导轨WSIV-1、WSIV-2安装在对应辊W4、WIV的轴向上,而是分别安装在所述压力臂D1上。尤其优选的是,分配到同步旋转辊W4的所述转向导轨WS4-1和WS4-2可调节地安装在第一压力臂D1上。由于这样的配置,可以调节绕所述同步旋转辊W4以及分配的转向导轨WS4-1和WS4-2运转的皮圈R4的皮圈张力。
从图3可以进一步推导出,所述第五对辊WV/W5的同步旋转辊W5安装在第二压力臂D2上。将同步旋转辊W5安装在第二压力臂D2上的优势在于,同步旋转辊W5可以独立于安装在第一压力臂D1上的辊W1、W2和W4而单独调节。这是特别有利的,因为在第四牵伸区域V4中期望的牵伸以及第五对辊WV/W5的期望的圆周速度。此外,可以因此以简单的方式单独设置同步旋转辊W5在驱动辊WV上的压力,使得所述纱条进行可靠的传输和牵伸。
当所述折叠牵伸单元处于操作状态时,在第三对辊WIII/W3的皮圈R3、RIII之间引导的纱条被传导进入第四对辊WIV/W4的皮圈RIV、R4之间的间隙中,并且所述纱条由于取向进一步折叠,所述取向相对于第四对辊WIV/W4、第三对辊WIII/W3以及分配到到第三对辊WIII/W3的皮圈RIII、R3的取向旋转。钳口线在第四对辊的辊WIV和W4之间传输是居中的,之后钳口线左偏,在第四牵伸区域4中进行主要牵伸以获得期望的细度。
图4a和4b显示了双折叠牵伸单元细节的侧视图(图4a)和仰视图(图4b),所述细节显示了第二和第三牵伸区域。第三对辊WIII/W3的驱动辊WIII优选安装在壳体中,并驱动第三对辊WIII/W3的同步旋转辊。皮圈RIII绕所述驱动辊WIII和转向导轨WSIII运转,皮圈R3绕所述同步旋转辊W3和转向导轨WS3运转。
在这里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三对辊WIII/W3的同步旋转辊W3通过杠杆臂6连接到扭转轴7。所述扭转轴7产生所必须的应用压力力矩,并且优选扭转轴7是气动加载的。这种类型的结构使得改变皮圈RIII、R3变得容易,因为皮圈可以脱下或者套上而不需要组件的额外花费。
当折叠牵伸单元用于纺纱编织机时,采用依次驱动的多个折叠牵伸单元。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有利的是,连接多个折叠牵伸单元以形成一部分,多个部分围绕编织设备形成组。一部分通常包括,例如8个或者12个工作站。在6个部分的情况下,48或者72个系统的多个系统因此获得。有利的是,一个部分中的折叠牵伸单元的所有对应的辊对的驱动辊都由一个驱动器驱动。如图5所示,例如,辊对WIII/W3。
如图5所示的部分包括,例如8个折叠牵伸单元,其在这种情况下具有驱动辊WIII。所述驱动辊WIII被分成相同尺寸的两组,这里在所有情况下每组包括4个驱动辊WIII。每组的驱动辊WIII由齿轮皮带8驱动。所述驱动扭矩通过正齿轮装置9引导。与仅仅一组相比,分成两组具有的优势在于,作用在齿轮皮带8上的应力被均分。由于辊对WIII/W3和皮圈RIII、R3的摩擦力矩,会产生相当大的力,从而驱动相当大数量的辊WIII,这样是特别有利的。
除了这里所示的具有8个折叠牵伸单元的实施方式之外,还可以想到其他任何数目的牵伸单元,例如6个、10个或者12个折叠牵伸单元。
为了使离开所述折叠牵伸单元的纤维材料获得最大可能的均匀性,有利的是以尽可能相同的圆周速度驱动辊对WII/W2、WIII/W3以及WIV/W4,纱条在所述辊对限定的第二牵伸区域V2和第三牵伸区域V3中进行折叠,从而在所述折叠区域获得最小的牵伸。例如,这可以借助图6、图7和图8所示的驱动概念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共用驱动器驱动第二对辊WII/W2、第三对辊WIII/W3以及第四对辊WIV/W4的驱动辊WII、WIII以及WIV,并且在所有情况下第一对辊WI/W1的驱动辊WI和第五对辊WV/W5的驱动辊WV分别由专用的驱动器驱动。第一对辊WI/W1的驱动辊WI和第五对辊WV/W5的驱动辊WV采用单独的驱动器是有利的,因为双折叠牵伸单元的辊对WI/W1、WII/W2、WIII/W3、WIV/W4和WV/W5以不同的速度运行,以获得所述纤维材料所期望的拉伸。为了减少驱动器的数目,而且不必为了每个牵伸单元预留专门的电机,如上所述,所述牵伸单元优选联合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中的牵伸单元的所有互相对应的驱动辊都由一个电机驱动。同样可能的是,所有部分中的所有互相对应的驱动辊都仅由一个电机驱动。
在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机M1通过齿轮级驱动一部分中的第一对辊WI/W1中的所有缓慢运行的驱动辊WI。第二对辊WII/W2、第三对辊WIII/W3以及第四对辊WIV/W4的驱动辊WII、WIII以及WIV由一个插入的三通齿轮11驱动。在这种情况下,驱动辊WII和WIV会产生不同的旋转速度,例如通过齿轮皮带的齿轮Z1、Z2和Z3。例如,所述第三对辊WIII/W3的驱动辊WIII可以通过三通齿轮11的自由轴端以及正齿轮装置9进行驱动。
所述第五对辊WV/W5的驱动辊WV由第三电机M3驱动。
因此每一部分的电机M1、M2、M3的数目可以限制到三个电机。因此,例如可以只通过18个电机来操作纺纱编织机中的纺纱设备,其包括分成6部分的48或者72个工作站。
另一驱动概念如图7所示。
由于伺服电机通常用于纺纱编织机的牵伸单元,所述伺服电机形成了一个复杂形式的驱动器,有利的是进一步减少电机的数目。
出于此目的,例如,如图7所示,可以通过一个第一电机M1驱动机器中所有牵伸单元的第一对辊WI/WI的所有驱动辊。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可通过齿轮ZI传导驱动扭矩到一部分中的第一对辊WI/W1的驱动辊WI,其中所述齿轮ZI是由绕所述机器运行的齿轮皮带ZRI驱动并连接到V-驱动器WT1上。
第二对辊WII/W2、第三对辊WIII/W3以及第四对辊WIV/W4的驱动辊WII、WIII以及WIV也相应驱动,驱动扭矩通过齿轮皮带ZRII从中央电机M2传递到齿轮ZII,并且由此通过V-驱动器WT2传递到三通齿轮11,在如图6所示的这种驱动概念中,第二对辊WII/W2、第三对辊WIII/W3以及第四对辊WIV/W4的驱动辊WII、WIII以及WIV连接到三通齿轮11上。
所述第五对辊WV/W5的驱动辊WV通过每部分的驱动器驱动,如图6所示。
合适的驱动概念的第三个替代方案如图8所示。
与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反,在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机器所有部分的所有第五对辊WV/W5的驱动辊WV同样也是由一个第三电机M3驱动,所述驱动扭矩通过齿轮皮带ZRIII、齿轮ZIII和V-驱动器WT3传动到第五对辊WV/W5的驱动辊WV。
为了获得产品的均匀品质和均匀纱线的均匀性,通常使用的伺服电机仅仅适用于有限的范围,因为伺服电机通常按步调整,因此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跟上编织设备规定的速度,这取决于其调整的质量。由于第五对辊WV/W5的非常高的速度,即使是最小的调整-引发的速度偏离,也会导致纤维流的不均匀。其结果是由相应编织机生产的编织物具有“不规则”的外观。
如果第五对辊WV/W5的驱动辊WV是由伺服驱动和磁阻驱动联合驱动的,则可以获得质量的提高。
当所述机器启动时,也就是说当机器加速直到达到生产速度,第五对辊WV/W5的驱动辊WV由伺服电机驱动。由于其调节,可以使第五对辊WV/W5的速度适应增加的生产速度。开始所述机器具有特别的最小的速度,然后磁阻电机被同步插入。伺服驱动被关闭,伺服驱动的伺服电机在空转模式同步旋转。在启动过程中,两个电机(即伺服电机和磁阻电机)可一道运行。由伺服电机引起与编织机同步,同时所述磁阻电机作为同步机器同步旋转。
一旦所述编织机达到其生产旋转速度,所述磁阻电机单独作为驱动器。
所述机器的制停同样可以采用相似的方式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伺服驱动在开始时再次被插入,并且在制停时,伺服电机调整以获得同步性,同时磁阻电机同步旋转或者也可被关闭。一旦编织机固定,所述伺服电机也被关闭。
如果分配到第四对辊WIV/W4的同步旋转辊W4上的皮圈R4被设计成最小厚度,则可以获得在第四牵伸区域V4中牵伸操作的稳定性,特别是在发生200到400倍牵伸的最大牵伸的情况下。目前商购的皮圈厚度为0.3-0.7mm。如果合适,可以获得更小的厚度,这取决于皮圈的材料。为了稳定性,同样必须的,适当地根据所述材料生产更大厚度的皮圈。尽管如此,优选的厚度范围是0.3mm至0.7mm。
绕驱动辊WIV引导的皮圈RIV,具有更高的厚度,优选范围为0.7mm至1.2mm。这样的厚度与牵伸单元中皮圈的惯用厚度相对应。如图9所示,优选在纤维材料的传送方向上运行的凹陷12被引入到绕驱动辊WIV运行的皮圈RIV中。所述凹陷特别有利地在所述皮圈RIV的中央运行。所述凹陷12的横截面可以是任何形式,但是优选矩形截面,所述矩形截面具有0.1mm至0.25mm的深度,例如0.25mm,以及5mm至10mm的宽度,优选5mm。
与绕同步旋转辊W4运行的皮圈R4一起,所述纤维-引导系统承担“拉伸牵伸单元”的性质,所述“拉伸牵伸单元”用于长纤维处理中,例如用于羊毛处理中。

Claims (14)

1.双折叠牵伸单元,包括五对辊(WI/W1、WII/W2、WIII/W3、WIV/W4、WV/W5)
-第一(WI/W1)、第二(WII/W2)、第四(WIV/W4)和第五(WV/W5)对辊的各自辊轴(WI、W1、WII、W2、WIV、W4、WV、W5)具有基本相同的取向,并且第三对辊(WIII/W3)的轴向取向垂直于与其他对辊(WI/W1、WII/W2、WIV/W4、WV/W5)的轴向,所述第三对辊(WIII/W3)设置在第二和第四对辊(WII/W2、WIV/W4)之间;
-皮圈(RIII、R3)绕所述第三对辊(WIII/W3)的每个辊(WIII、W3)以及配置给每个辊(WIII、W3)的至少一个转向导轨(WSIII、WS3)引导,以及
-皮圈(RIV、R4)绕所述第四对辊(WIV/W4)的每个辊(WIV、W4)以及绕每个辊(WIV、W4)之前的转向导轨(WSIV-1、WS4-1)和之后的转向导轨(WSIV-2、WS4-2)引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折叠牵伸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每种情况下,每对辊(WI/W1、WII/W2、WIII/W3、WIV/W4、WV/W5)中的一个辊(WI、WII、WIII、WIV、WV)被驱动,另一个辊(W1、W2、W3、W4、W5)同步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折叠牵伸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每种情况下,相邻的辊对(WI/W1、WII/W2;WII/W2、WIII/W3;WIII/W3、WIV/W4;WIV/W4、WV/W5)形成牵伸区域,第一牵伸区域(V1)位于第一(WI/W1)和第二(WII/W2)对辊之间,所述第一牵伸区域(V1)的牵伸等同于粗纱机,第二牵伸区域(V2)位于第二(WII/W2)和第三(WIII/W3)对辊之间,第三牵伸区域(V3)位于第三(WIII/W3)和第四(WIV/W4)两对辊之间,它们具有张力牵伸,位于第四(WIV/W4)和第五(WV/W5)对辊之间的第四牵伸区域(V4)完成主要牵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折叠牵伸单元,其特征在于,第一、第二和第四对辊(WI/W1、WII/W2、WIV/W4)的同步旋转辊(W1、W2、W4)落在第一压力臂(D1)上,并且第二压力臂(D2)携带第五对辊(WV/W5)的同步旋转辊(W5)。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折叠牵伸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对辊(WIII/W3)的同步旋转辊(W3)通过杠杆臂(6)连接到扭矩轴(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折叠牵伸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对辊(WIV/W4)的皮圈(RIV,R4)具有不同的厚度,绕第四对辊(WIV/W4)的同步旋转辊(W4)运行的皮圈(R4)的厚度小于绕第四对辊(WIV/W4)的驱动辊(WIV)运行的皮圈(RIV)。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折叠牵伸单元,其特征在于,在绕第四对辊(WIV/W4)的驱动辊(WIV)运转的皮圈(RIV)中,指向纤维流的表面形成有凹陷(12),所述凹陷(12)指向运行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折叠牵伸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12)形成在绕第四对辊(WIV/W4)的驱动辊(WIV)运转的皮圈(RIV)的中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折叠牵伸单元,其特征在于,皮圈(RI、R1)绕第一对辊(WI/W1)的每个辊(WI、W1)以及配置到对应的辊(WI、W1)的至少一个转向导轨(WSI、WS1)引导。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折叠牵伸单元,其特征在于,第二、第三和第四对辊(WII/W2、WIII/W3、WIV/W4)的驱动辊(WII、WIII、WIV)耦合到一共用齿轮,所述齿轮装配有电机(M2)或传动列。
11.纺纱编织机,包括至少两个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双折叠牵伸单元,所述双折叠牵伸单元绕所述纺纱编织机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纺纱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折叠牵伸单元的相应辊对(WI/W1、WII/W2、WIII/W3、WIV/W4、WV/W5)的多个驱动辊(WI、WII、WIII、WIV、WV)的驱动器包括两组,两组之间通过齿轮皮带(8)彼此连接,齿轮级耦合两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纺纱编织机,其特征在于,第五对辊(WV/W5)的驱动器包括磁阻驱动和伺服驱动。
14.启动和制停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纺纱编织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纺纱编织机启动时,所述第五对辊(WV/W5)的驱动辊(W5)开始由伺服驱动驱动,此时磁阻驱动能够同步旋转或者在规定旋转速度插入,当达到产品旋转速度时,关闭伺服驱动,所述第五对辊(WV/W5)的驱动辊(W5)通过磁阻驱动进行驱动,并且当所述纺纱编织机制停时,所述伺服驱动开始插入,随着产品旋转速度降低,所述第五对辊(WV/W5)的驱动辊(W5)由伺服驱动承担,并且所述磁阻驱动被关闭。
CN201380049769.6A 2012-09-24 2013-09-23 双折叠牵伸单元、纺纱编织机及纺纱编织机的操作方法 Active CN1047977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2018772 2012-09-24
DE102012018772.6 2012-09-24
PCT/EP2013/002849 WO2014044404A1 (de) 2012-09-24 2013-09-23 Doppelfaltungsstreckwerk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97752A CN104797752A (zh) 2015-07-22
CN104797752B true CN104797752B (zh) 2017-10-27

Family

ID=492935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49769.6A Active CN104797752B (zh) 2012-09-24 2013-09-23 双折叠牵伸单元、纺纱编织机及纺纱编织机的操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771671B2 (zh)
EP (1) EP2898127B1 (zh)
JP (1) JP6228983B2 (zh)
KR (1) KR102068380B1 (zh)
CN (1) CN104797752B (zh)
TW (1) TWI588309B (zh)
WO (1) WO20140444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201800010209A1 (it) * 2018-11-09 2020-05-09 Savio Macch Tessili Spa Apparato e metodo di stiro per macchine di filatura ad aria con alimentazioni multiple
DE102019110880A1 (de) * 2019-04-26 2020-10-29 Saure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AG Trageinrichtung für ein Riemchenstreckwerk
CN111424345B (zh) * 2020-03-31 2021-08-31 江苏新诚誉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穿点定位上线纺织机械的纺纱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41901A (en) * 1965-08-16 1967-09-19 Kitamura Shinzo Long apron type draft apparatus used in textile machines
US3600759A (en) * 1969-03-24 1971-08-24 Peter F Grishin Drafting apron cradle assembly
CH619743A5 (en) * 1975-09-23 1980-10-15 Joseph Sauvage Machine for blending, defelting, shortening or sizing natural or artificial fibres
US4845813A (en) * 1987-12-15 1989-07-11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Agriculture Roller drafter, process of use, and products produced thereby
DE3841544A1 (de) * 1988-12-09 1990-06-13 Fritz Stahlecker Spinnmaschine mit mehreren spinnstellen
JPH02300330A (ja) * 1989-05-16 1990-12-12 Asahi Chem Ind Co Ltd 紡績装置
US5459902A (en) * 1993-06-24 1995-10-24 Kurashiki Boseki Kabushiki Kaisha Slenderized animal wool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DE4323472C2 (de) * 1993-07-14 1997-08-07 Inst F Textil Und Verfahrenste Doppelriemchen-Streckwerk
US6161441A (en) 1997-12-23 2000-12-19 Zellweger Uster, Inc. Fiber individualizer
JP3542069B2 (ja) 1999-01-06 2004-07-14 東邦テナックス株式会社 ドラフト装置
JP2002193416A (ja) * 2000-12-27 2002-07-10 Hokushin Ind Inc 搬送ベルト
DE102005006273A1 (de) * 2004-04-21 2005-11-10 Trützschler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m Verfestigen eines förderbaren Faservlieses, z. B. aus Baumwolle, Chemiefasern o. dgl.
CN2748483Y (zh) * 2004-08-02 2005-12-28 刘志祥 细纱机紧密纺牵伸装置
CN100348792C (zh) * 2004-08-02 2007-11-14 刘志祥 细纱机紧密纺牵伸装置
DE102005044082A1 (de) * 2005-09-08 2007-03-15 Wilhelm Stahlecker Gmbh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von Maschenware
DE102006006502B4 (de) * 2006-02-13 2018-03-08 Reinhard König Spinnstrickmaschine
DE102007027467A1 (de) * 2007-06-14 2008-12-18 König, Reinhard, Dr. Ing. Maschine zum Spinnen und Stricken sowie ein Verfahren
EP2034060A1 (de) * 2007-09-10 2009-03-11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Textilmaschine mit einem Streckwerk
DE102007049337A1 (de) * 2007-10-12 2009-04-16 Wilhelm Stahlecker Gmbh Streckwerk zum Verziehen eines Faserverbandes
CN201343597Y (zh) * 2009-01-13 2009-11-11 杭州宏宇纺织有限公司 环锭细纱机中的罗拉装置
KR101982898B1 (ko) 2011-09-21 2019-05-27 레인하르드 쾨니그 스핀-니트 머신을 위한 폴딩-드로잉 시스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3666A (zh) 2014-09-01
JP6228983B2 (ja) 2017-11-08
EP2898127A1 (de) 2015-07-29
CN104797752A (zh) 2015-07-22
WO2014044404A1 (de) 2014-03-27
US9771671B2 (en) 2017-09-26
TWI588309B (zh) 2017-06-21
US20150292123A1 (en) 2015-10-15
JP2015532950A (ja) 2015-11-16
KR20150080483A (ko) 2015-07-09
EP2898127B1 (de) 2016-09-21
KR102068380B1 (ko) 2020-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97752B (zh) 双折叠牵伸单元、纺纱编织机及纺纱编织机的操作方法
CN101631903B (zh) 工业生产纱及其纺织品的方法和采用该方法的环锭纺纱机
CN105220291B (zh) 一种三色段彩纱纺纱装置和纺纱方法
CN106435898B (zh) 一种粗纱控喂入纺纱装置和纺纱方法
CN105821532B (zh) 一种段彩纱纺纱装置和纺纱方法
CN106958057A (zh) 用于生产弹性芯纱线的方法和装置
EP3327184B1 (en) Rotor spinning method and device for four-sliver asynchronous inputting and three-level carding
JP5524419B2 (ja) 紡績機のドラフトシリンダの駆動装置
CN2729104Y (zh) 段彩纺纱传动装置
CN106222819A (zh) 空气纺纱机的纺纱装置及其运行方法
CN102493031A (zh) 一种紧密段彩纱的生产方法
CN105113066B (zh) 五棉条异步输入和三级分梳的转杯纺纺纱方法及装置
CN1493725A (zh) 一种段彩纱及其纺纱装置和纺纱方法
US11198955B2 (en) Drafting system unit and drafting system for a spinning machine
CN109898204B (zh) 一种复合功能纱生产装置和生产方法
CN103526352A (zh) 纺纱机的牵伸装置
CN102409444B (zh) 一种退捻牵伸装置
CN100587137C (zh) 弹性盘片式紧密纺纱装置
CN101760830A (zh) 氨纶包芯粒子竹节纱
CN1280465C (zh) 气流纺纱法
CN103917707A (zh) 用于纺纱编织设备的折叠拉伸单元
EP2599904B1 (en) Movement apparatus for the drafting cylinders of a spinning machine
CN201049981Y (zh) 弹性盘片式紧密纺纱装置
CN100439581C (zh) 细纱机的弹性盘片式立体紧密纺纱装置
CN113423881B (zh) 环锭纺纱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