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80465C - 气流纺纱法 - Google Patents

气流纺纱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80465C
CN1280465C CNB00817699XA CN00817699A CN1280465C CN 1280465 C CN1280465 C CN 1280465C CN B00817699X A CNB00817699X A CN B00817699XA CN 00817699 A CN00817699 A CN 00817699A CN 1280465 C CN1280465 C CN 128046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yarn
fiber
loose thread
spin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081769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13273A (zh
Inventor
J·梅耶尔
M·拉斯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erlikon Textile GmbH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W Schlafhorst AG and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 Schlafhorst AG and Co filed Critical W Schlafhorst AG and Co
Publication of CN14132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132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8046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8046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4/00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 D01H4/04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imparting twist by contact of fibres with a running surface
    • D01H4/22Cleaning of running surfaces
    • D01H4/24Cleaning of running surfaces in rotor spinning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4/00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 D01H4/48Piecing arrangements; Control therefor
    • D01H4/50Piecing arrangements; Control therefor for rotor spin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 Noodles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 Rotary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气流纺纱法,其中至少明显抑制了包缠纤维的形成且尤其是所谓的“纤维圈”的形成。根据本发明,来自一个纤维导向通道的纤维流在纺纱杯转向上具有一个方向分量,使从导纱管延伸向纺纱杯沟槽的纱柄(3)至少在纺纱杯沟槽(1)的附近并在纺纱过程中与纺纱杯转向相反地弯曲。产生这种纱柄(3)弯曲方向是在接纱过程中实现的。

Description

气流纺纱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流纺纱法,其中待纺纤维通过一个纤维导向通道被送入纺纱杯并汇集在纺纱杯的具有最大内径的纺纱杯沟槽中,纤维通过纺纱杯转动而在一个所谓的接入区内被加捻地接入纱头中并且通过一个在中央的且大致设置在一个具有纺纱杯沟槽的平面内的导纱管而作为成品纱地被引出。
背景技术
气流纺纱的发展要追溯到很久以前,其中这种方法只是在60年代才大量投入工业化应用中。不仅在外围区内,即在纤维条输送、单纤维开松、把单纤维送往纺纱杯及引出并卷绕纤维的外围区域内,而且在形成纤维的核心区内,即在纺纱杯中,迄今为止存在着许多发明设想,其中只有少量发明才提到现代的很高效并生产高质量纱的气流纺纱自动化设备。
所有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即通过开松辊把纤维条开松成单纤维而成的纤维以纤维须条形式通过负压气流被送往纺纱杯并且借助气流和/或离心力被送往外周壁。纺纱杯内壁的形状一般允许纤维在形成近似封闭的纤维圈的情况下汇集在一起。汇集的纤维被连续接入一个纱头中,其中纺纱杯每转一圈,在纱中加入一个真捻。纱转动在纤维汇集方向上与导纱管落纱方向相反地变化并且通过使并捻纤维转动实现了其稳定地被接到自由纱头上。把纤维接到纱头上的区域位于所形成的纱脱离纺纱杯壁的脱离点和从加捻纱转为未加捻的纤维窄条的过渡段之间。这个区域被称为接入区。
通常,一个为接纱而通过导纱管被送入纺纱杯的纱头通过因纺纱杯转动而产生的气流(但最迟在到达纺纱杯沟槽时)沿纺纱杯转向被带动。随后,在整个气流纺纱过程中保持纱头在纺纱杯转向上的弯曲。
例如,可能如JP-OS 49-54639所述地由于纺纱杯中很脏、纤维集束强烈或真空源故障而引起干扰。由此引起的纱头弯曲的翻转如上述日本专利公开文献所述地表现得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与其中纱头在纺纱杯转向上弯曲的纱相比,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纱在强度和均匀度方面都会有明显的缺陷。为了避免与纺纱杯转向相反的弯曲掉转,如JP-OS 49-54639所提议的那样,在导纱管和纺纱杯底面上设置相应的纱接触件,它们可以稳定理想的弯曲方向。
在继续改进气流纺纱法的范围内,可以明显改善工作过程,从而通常可以避免较多的纱汇集、污染或真空故障。与之相应地,目前原则上先进的气流纺纱机在没有用于在纺纱杯转向上保持纱头弯曲的附加辅助机构的情况下工作。
在断裂纺纱(雪莉学院,英国曼彻斯特,1968,第76页-第78页)中,描述了一种气流纺纱装置,其中在本身成碗形的原有纺纱杯中设置一个漏斗形假捻件。该假捻件一直延伸到纺纱杯纤维汇集面附近。纺纱杯和假捻件单独进行支承并且也可单独驱动。这意味着,假捻件不仅可以被设置成是固定不动的,而且也可以在纺纱杯转向或与之相反的方向上被驱动。在汇集面区域内设置开口,通过该开口并因纺纱杯转动时的离心力而产生一股抽吸气流。纤维沿径向被喂到大致成外圆柱面形状的汇集面上。通过纺纱杯柄即与纤维喂入相反地进行落纱。
根据假捻机构转向,纱柄的相对转向可以如上所述地与纺纱杯转动成比例地改变。随后要指出的是,纱柄的相对转向明显影响了纱质量。因此,在正向上即在比纺纱杯快地转动的纱柄中,纱质量要比纱柄的与纺纱杯转动成比例的相反相对速度时高18%左右。
一个使很均匀的且具有良好的纺织物理性能的气流纱(在现代的气流纺纱机上生产出来的)的可使用性降低的问题在于形成了包缠纱,即所谓的“纤维圈”,包缠纱在交替转向上时松时紧地缠绕在纱外周上。由此损害了纱结构或纤维取向和纤维牵伸,结果,限制了气流纺纱的应用范围。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方法,它至少明显限制了产生包缠纱。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气流纺纱法,待纺纤维通过一条纤维导向通道被送入纺纱杯并汇集在该纺纱杯的具有最大内径的纺纱杯沟槽中,纤维通过该纺纱杯的转动在一个所谓的接入区内被加捻接入纱头并且通过一个与该纺纱杯沟槽间隔设置的、在中央且大致设置在一个具有该纺纱杯沟槽的平面内的导纱管而作为成品纱被引出,来自该纤维导向通道的所述纤维流在该纺纱杯的转向上具有一个方向分量,从该导纱管延伸向该纺纱杯沟槽的纱柄至少在该纺纱杯沟槽的附近并在纺纱过程中与该纺纱杯的转向相反地弯曲,该纱柄的弯曲方向是在接纱过程中产生的。
本发明的方法基于以下认识,即在纱头弯曲方向位于纺纱杯转向上的情况下,来自纤维滑行面的纤维直接到达纱头接入区,首先在与正常的纱捻向相反的方向上被接到加捻纱上,随后,当纱在其绕其本身轴线转动的同时被继续引出时,该纤维转向转入主纱捻向。尤其是当纤维以其在纺纱杯转向上靠前的端头先到达接入区时,在纤维转向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许多局部集中的环圈,由此出现纱在此点上被束缚,结果出现了纱的不一致性以及停止的捻度传递,这又导致纱强度降低。
按照本发明对纱头与纺纱杯转向相反的弯曲的调整导致了,在接入区中接触到纱头的单纤维立即在纱的正常转向上被接上或接入并因而没有引起具有由此产生的质量缺陷的纺纱故障。
通过使纱头脱离纺纱杯沟槽,如接入区的脱离点的角速度不同于纺纱杯的角速度。在纱头沿纺纱杯转向弯曲的情况下,接入区的角速度大于纺纱杯的角速度,接入区在纺纱杯的前面。在本发明的情况下,即纱头与纺纱杯转向相反地弯曲的情况下,接入区在纺纱杯的后面。通过接入区的滞后,在拉应力较高的情况下从纺纱杯沟槽中引出纤维。由此得到了附加的拉伸,这导致了纤维更好地取向并且可以获得更高的纱中纤维的强力利用系数。与用前接入区制成的纱相比,如此制成的纱具有由拉伸纤维鲜明地形成的纱芯。
在后接入区中使纤维取向一致地接入纱头中,这和通过纤维导向通道将纤维送入纺纱杯一样对纱结构是有利的。在这里,使纤维流在纺纱杯转向上切向对准也确保了纤维拉伸,这是因为纺纱杯内面即纤维滑行面具有一个比撞击该滑行面的纤维流更高的速度。稳定地保持拉伸方向还有利于纤维伸长地落在纱条中。
通过把纤维流喂到纤维滑行面上,避免了来自纤维导向通道的纤维流直接撞击接入区或纱头。
主要为了在整个纺纱过程中获得始终一致的纱质量,根据本发明,必须在接纱过程中就已经调整接入区的滞后度。
如果在接纱过程中不牵涉到相应的预防措施,则由于气流随纺纱杯而旋转,所以自动调节了接入区的超前情况。仍然通过因沿切向设置纤维导向通道的通口以及在纺纱杯外壳中的负压而产生的旋转气流来支持纱柄取向。相应地,必须在送入纱头时考虑形成一个相反的弯曲。
一方面,这可如此实现,即在尚静止的或仍未快速转动的纺纱杯中产生一个与纺纱杯转向相反的旋转气流,这股旋转气流对从导纱管到纺纱杯沟槽的纱头施加作用并且使其具有理想的弯曲。此时,可以继续记性纺纱杯外壳的抽吸,因为与不利的纤维导向通道抽吸相比,这有利地促进了在相反的转向上输送空气。
在其弯曲方向与纺纱杯转向相反的纱头到达纺纱杯沟槽后,以逐渐增大的纺纱杯转素和进而以递增的离心力来稳定这个状态并且这个状态保持得和利用前接入区的状态一样的稳定。在这里,要考虑到现有技术提及的可能造成弯曲方向转变的故障因控制纺纱过程及保持纺纱杯洁净而不再相关。
当从所谓的纤维束均匀化装置中进入纺纱杯的纤维在真正的接纱前又必须被除去时(例如见DE19709747A1),用于产生旋转气流的装置也可被用于所谓的纺纱杯清洗。
或者也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纺纱杯在启动接纱过程时先与其通常转向相反地转动,以便由此使纱头在这个与符合生产条件的转向相反的转向上堆落。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断开纺纱杯外壳的抽吸,以便不让通过使纤维导向通道对准切向而产生在纺纱杯转向上的旋转流动的抽吸气流威胁到理想的纱柄堆落。
随后,使纺纱杯转入工作转向上,其中这个过程应不太突然地进行,从而纱头的弯曲方向又倾斜。在这里,在纺纱杯空转后,确保了纱头与纺纱杯转向相反地稳定弯曲。此外,在这里,在纺纱杯与正常工作方向相反地转动的情况下,纱头略微退捻对接纱过程有利。因此,仍自由的纱头更适用于接纱过程。
除了上述与纺纱杯转向相反地产生纱头弯曲方向的变型方案外,或者还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在把纱头送入纺纱杯前形成一个纤维圈,或者在纱头到达纺纱杯沟槽后且纺纱杯具有一个工作过程所需的纺纱杯转速后,全功率地接入纤维流。
另一个使纱柄按本发明规定地弯曲的或使其滞后的可行方式在于,在接纱过程中产生纱圈。在这种情况下,纱头和往常一样通过导纱管被送入纺纱杯。随后,在一个径向间隔的吸气通道中产生一股抽吸气流,而此时中断纺纱负压。由此一来,纱头从导纱管转入该吸气通道。输送长度由经导纱管而受控制地输送纱来控制。在结束输送后,纱头被夹固在吸气通道中。随后,又产生纺纱负压并启动纺纱杯。通过纱的继续回送,在导纱管和吸气通道之间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环圈。由纺纱杯转动引起的气流旋转在纺纱杯转向上牵拉该环圈。在环圈被充分定向后,解除夹固,从而纱头可以与纺纱杯转向相反地落在纺纱杯沟槽中。接着,很快速地加速落纱并同时又启动已停止的纤维输送。在这种情况下,纱头被接在纤维上。和在上述例子中一样,纱柄弯曲通过所存在的离心力而稳定下来。在这个变型方法中仅要注意以下事情,即不要提前把纤维送入纺纱杯中,以便在没有因离心力而被稳定下来的阶段中避免纱柄掉转到其它方向中。
在这里,在接纱过程前中断纤维输送与完全指明的方法无关。因此,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就在输送台下游通过吸气使回送的纤维条反向。另一方面,也可以把纤维流转向点设置在纤维输送通道区内(例如见DE3118382A1)。在其中形成纱弯曲方向的接纱阶段内完全停止纤维输送是很重要的。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实施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所属附图表示:
图1a、1b表示当用前接纱区纺纱时出现包缠纤维的各变型方式;
图2a、2b表示当用后接纱区纺纱时出现包缠纤维的各变型方式;
图3表示一个具有绕导纱管设置的且用于产生旋转气流的出气口的通道板接合器;
图4是图3的侧视图,它还示出了纺纱杯;
图5a、5b表示在接纱过程中的用于产生一后接入区的各纺纱杯运动阶段;
图6表示在图5a、5b的阶段内的纺纱杯速度的时间曲线;
图7气流纺纱机的主要纺纱部件的前视图;
图8是纺纱箱的工作部件的侧视图;
图9是用于产生一后接入区的纱回送顺序;
图10是纺纱箱工作部件的侧视图,但它局部经过修改以便进行如图9所示的步骤;
图11是侧视图,它以局部视图大致示出了纱室以及一个设置在纺纱箱前面的接纱小车;
图12是具有一个用于暂时使纤维条转向的吸气装置的气流纺纱机的主要纺纱部件的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a中,示出了在利用前接入区纺纱时即纱柄3对准纺纱杯转向时的单根纤维4的接纱阶段,其中单根纤维4在其前端被抓入纱柄3接入区5时从纤维滑行面2到达纺纱杯沟槽1(第一阶段)。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纱柄3中,纤维转向是Z捻向。相反,如可在第二阶段内看到的那样,其头被抓住的纤维4先在S捻向上缠绕纱外层。随着落纱VL前进,纤维4头靠近了纤维其它部分瞬时卷绕纱外层的点。在第四阶段中,纤维4的转向从S变到Z,其中可能出现多个集中的绕圈。这些绕圈一起束缚纱并且形成所谓的纤维圈,纤维圈可能在随后的加工过程中形成干扰并总体降低了纱质量。在第五阶段中,还可以看到纤维4残余随后在Z捻向上即在与其余纱一样的转向上被卷绕起来。
如果纤维4的端头先被接到接入区5(图1b),则出现以下过程:在第一阶段中,纤维碰撞接入区并且在第二阶段中通过纱柄3在接入区5区域内被夹住。纤维4的纤维头跟着围绕其自身轴线的纱转向ωG并且在完全引出前在Z捻向上被引出纺纱杯沟槽1并缠绕着纱芯(第三阶段-第五阶段),而纤维端在S捻向上围绕纱芯。纤维没有牢固地被接入纱芯中,而是松弛地贴绕着纱外层。
而在图2a、2b中示出了,单根纤维4如何在接入区5中被接到纱柄3上的,此时的接入区5靠后,即纱柄弯曲与纺纱杯转向相反地卷绕。
图2a在第一阶段-第五阶段中示出了一根纤维4如何卷绕纱外层的,其中该纤维利用其伸出纤维滑行面2外的头到达接入区5。在这里可以看到,在与所有其余纤维一样的转向上,纤维4从一开始就被接在纱柄3上。只是加捻增加与其余纤维不一样。根据图2b,当纤维4先以其端头到达接入区5时,情况也是如此。
因此,这样产生的纱无法获得具有与普通纱转向不同的卷绕方向的纤维。但是,首先没有出现因转向交变而产生的束缚,这种束缚不利地影响了纱质量并进而影响了纺纱的可使用性。
在普通接纱过程中,因气流随着纺纱杯而流转而在纺纱杯转向上被迫出现了纱柄3弯曲,所以,采取措施来产生相反的纱柄弯曲方向。
在图3、4中,示出了用于按照本发明产生后接入区的第一变型方案,以下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可以被装入一块通道板中的通道板接合器装有一个导纱管11,它具有喷口13和本身已知的径向设置的槽12,该槽起到了增加纺纱安全性的作用。出气口14沿径向通到导纱关11外,该出气口如箭头15所示地具有一个切向的方向分量。此外,一个纤维导向通道沿轴向和径向交错开,其中可以看到通口16′。箭头17表示该纤维导向通道也具有一个切向,如在图7中清楚看到的那样。切向方向分量15、17是相反的。
通过一个环槽19给出气口14供气,该环槽又通过一个压缩空气供应装置20和一个阀21与一个未示出的压缩空气源相连。
压缩空气供应装置20也可以与一个所谓的“纺纱辅助机构”相连,该纺纱辅助机构通过在真正的接纱过程前把空气送入纺纱杯来清洗纺纱杯,随后预聚集纤维以便使纤维束均匀化,这些纤维没有被用于接纱过程。在这里,例如如DE19709747A1所述的装置就适用于此。为此,不必在这里详细探讨其它细节。
如图4所示,环槽19是通过与盖22相连地相应形成通道板接合器10的主体而产生的,所述盖又开设有出气口14。喷口13与导纱管18相通,通过该导纱管,纱头被送入以便接头并在接头后在纺纱过程中总是被引出。
通过纤维导向通道16的定向而产生的纤维流的用17表示的切向等于符合生产条件的纺纱杯转向。相反,可通过经出气口14输送压缩空气而获得的空气转向(见箭头15)与纺纱杯转向相反。通过阀21,空气输送被限制在第一接头阶段内进行,在这个阶段内,纱头经过导纱管18和喷口13被送入纺纱杯。如果纱头到达纺纱杯沟槽1,则旋转气流必须用于使纱头与纺纱杯转向相反地弯曲。在达到一个对纱头施加足够大的离心力的纺纱杯转速后,不希望纱头堆积方向翻折。其它纺纱过程可以稳定地用后接入区来进行。
在图5a-5c、图6中,示出了用于获得相应的纱柄3弯曲的另一个变型方案。
图5a示出了一个纺纱杯6,其转向或角速度ωR<0,这意味着,与符合生产条件的纺纱杯转向相反。当其到达纺纱杯沟槽时,通过导纱管7被送入纺纱杯6的纱柄3相应地转入这个纺纱杯转向。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断开给纺纱杯外壳供应负压,以便不在纤维导向通道的切向通口底面上产生反作用的旋转气流。
图5b示出了纺纱杯的静止状态(ωR=0),而纱柄3保持在其如图3a达到的位置上。图5c表示在符合生产条件的转向上的纺纱杯空转(ωR>0)。在这里,获得了纱柄3的弯曲方向。如此限定加速度,即在避免了纱柄3的弯曲方向转入纺纱杯转向。
图6表示在接纱过程第一阶段内的纺纱杯运动过程,其中曲线8表示一个变型方式,其中纺纱杯转向直接从向后转为向前。而虚线所示的曲线9表示在静止状态下的纺纱杯停留时间Δt。该运动过程主要也取决于为此投入使用的驱动装置。以下还要详细讨论这样的驱动装置的各种变型方式。
在图7中示出了一个被送入一在喂入罗拉26和夹紧台27之间的夹紧位置中的纤维条28如何进入一个开松罗拉24的齿区内,所述开松罗拉在一个开松罗拉壳罩23中转动。通过开松罗拉24,纤维条28在其离开喂入罗拉26和夹紧台27之间的夹紧缝时被开松成单纤维,其中通过一个杂质分离口25分离出杂质颗粒。通过开松罗拉24梳理的纤维随后到达一个纤维导向通道16,通过该通道,纤维借助在纺纱杯外壳中的负压被吸走并进一步被加速。纤维流29通过逐步缩窄纤维导向通道16而被加速并且纤维同时进一步牵伸。纤维导向通道16在一个纤维导向通道口16′处如此通入纺纱杯,即纤维沿切向撞到纺纱杯的纤维滑行面2上并且通过快速转动的纺纱杯6被加速且牵伸。
即使在形成纱时,纤维取向也没有通过后接入区再次改变,这是因为纱头对准了纤维导向通道16的通口16′,如在图7中看到的那样,因而,纤维头先被接到纱头上。相反,在前接入区的情况下,纤维端先被接在纱头上。
图8示出了纺纱箱的参与纺纱的部件30。纺纱杯6以其纺纱杯柄6′径向支承在一个承盘轴承40中,即在在牙边中成对设置的承盘41、42中。在纺纱杯柄6′端上设置纺纱杯的一个止推轴承43,它沿轴向在两个方向上固定了纺纱杯6。在这里,它可以是磁力的纺纱杯止推轴承,如在DE19819766A1中示出和说明的那样。
纺纱杯6设置在一个纺纱杯外壳33中,它通过一条抽气管路46与一个真空源47相连,从而在纺纱杯外壳33中存在稳定的纺纱负压。这个纺纱负压主要用于通过纤维导向通道16把纤维吸入纺纱杯6。
在一个可摆动的盖件34中,设置一块通道板32,它又装有一个通道板接合器31。盖件34可以绕转动轴线35转动,由此打开了纺纱杯外壳33。在这种状态下,例如清洗或取出纺纱杯6。与此相应地,借助一个通常可沿气流纺纱机移动的操作装置而在接纱过程前打开盖件34,以便进行纺纱杯清洗。
在可摆动的盖件34中,还借助一个承架39支承着开松罗拉25,所述开松罗拉通过一个锭盘38并借助一条切向传动带37被驱动。驱动轴36通过一个在此未示出的蜗杆传动机构驱动喂入罗拉26。喂入罗拉在其前端上装有一个冠部26′,接纱小车的驱动装置可装在该冠部上,以便能够在接纱过程中受接纱小车控制地进行喂入罗拉36的驱动。
纺纱杯6通过其纺纱杯柄6′并借助一条切向传动带48来驱动,该传动带在工作过程中通过一压紧辊49保持与纺纱杯柄6′摩擦接触。该切向传动带通常经过气流纺纱机的整个长度范围,从而它驱动机器侧的所有纺纱杯。
还有一个驱动电机44,一旦该驱动电机与之接触上了,则它通过一个驱动齿轮45作用在其中一个承盘41上。为此,该驱动装置如双箭头所示地被布置成借助一个未示出的升降机构可移向承盘41或远离承盘。在接纱过程的第一阶段内,将附加驱动装置44、45投入使用,以便在压紧辊49和进而切向传动带升起时,产生一个相反的纺纱杯转向,如在说明图5a-5c时所述的那样。由于该驱动装置不一定实现高转速,所以其尺寸可以被设计得很小。
可作为一种替换方式地想象到,在操作装置上设置该驱动装置并且通过可转动的盖件34将其送入纺纱箱。
也可以如此实现纺纱杯的转向掉转,即一条第二切向传动带经过整个机器长度,其运动方向与切向传动带48相反。在接纱过程的第一阶段中,第二切向传动带通过第二压紧辊暂时被压在纺纱杯柄6′上。
也可作为一个产生相反转向的替换方式地想象到,分别为纺纱杯使用独立驱动装置,这些驱动装置的转向是可以立即切换的。例如,在DE19819767A1中描述了这样的单独驱动装置。因此,不需要在这里进一步描述这样的驱动装置。
在图9中,分成六个阶段地示出了与纺纱杯转向相反地形成纱3弯曲的另一个方法。第一阶段表示通常在位于纱室中的负压(纺纱负压)的作用下经过导纱管地把纱送入纱室或纺纱杯。
在第二阶段中,纱3绕过导纱管7地转入一吸气通道51(见图10、11)。
这是如此实现的,即中断纺纱负压并在吸气通道51中产生一个辅助气流。在纱3端足够多地被吸入吸气通道51中以后,纱头通过夹紧装置50(只在图9中示意示出了)被夹紧在吸气通道51中(第三阶段)。
在第四阶段中,通过导纱管18继续输送纱,而又使纺纱负压产生作用并且在其一般的运动方向上启动纺纱杯。由此一来,形成了纱3环圈,这个环圈在纺纱杯转向上延伸。
在第五阶段中,当如此多的纱被送入纺纱杯6并与纺纱杯转向相反地确定了纱头3堆置时,解除夹紧装置50的夹紧状态。
第六阶段示出了,纱头从吸气通道51中堆置在纺纱杯沟槽1中。
在第七阶段中示出了,随着纺纱杯继续空转,纱尽可能快速地被从纺纱杯中引出,这样做尤其是为了避免在纱和随后回送的纤维之间的较大重叠。当在第一阶段-第六阶段内不应给纺纱杯输送纤维以便不引起纱头反转到纺纱杯转向上时,在第七阶段中,必须突然供应所有纤维流,以便在纺纱杯沟槽1有足够多的纤维供使用,这些纤维可以被接到纱头上。这样一来,确保了所谓的生头的横截面和强度尽可能接近普通纱。
图10在吸气通道中示出了一个夹紧/切断装置53。当可以通过纱输送装置60(图11)如此精确地调整出输入纱段长度,即也把精确预定的纱段吸入吸气通道时,只要设置一个夹紧装置就够了。在这里,放弃了这样的夹紧装置的真正图示,因为在这样的装置中仅省略了刀具。
但是,如果要在吸气通道51内切断纱,则必须设置一个夹紧/切断装置53。一个操作开关54与该夹紧/切断装置53相连并且可以接通和断开该夹紧/切断装置。如图11所示,在接纱小车58上上设置一个操作杆55,它可受控制地对操作开关54施加作用。接纱小车58还包括一个吸气管56,它可以与一个在吸气通道51上的密封件57相连。由此一来,可以在时间上受控制地在吸气通道51中产生辅助气流,以便最后形成纱圈。
对于接纱小车58来说,还可以看到一个支座,它具有一个辊,所述辊在接纱小车58移动时沿纺纱机支承在各箱上。
开关过程及供应辅助气流也可以通过纺纱器来进行。为此,可以使用相同的真空源,该真空源也产生纺纱负压。尤其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夹紧/切断装置52来切断纱3是有利的。
在图12中示出了一个变型方案,该图示出了纤维流转向的可能性。吸气管接头61通过一阀63与一个抽气源62相连。该抽气源62又可以设置在接纱小车或纺纱器上。
如果抽吸吸气通道61,则使借助喂入罗拉26并通过夹紧台27被送入的纤维条远离开松罗拉24的针布并因而没有得到开松。在开松罗拉没有喂入条地短暂运行一段时间后,在开松罗拉24中仍然没有纤维。如此适时地借助阀63中断吸气管接头61中的抽吸空气,即在达到图9的第七阶段时,在纺纱杯中的纤维流全都可供使用。但是,也可以想象到其它结构,即沿开松罗拉24的运转方向或甚至就在纤维导向通道16上设置吸气管接头61。

Claims (8)

1、一种气流纺纱法,待纺纤维通过一条纤维导向通道(16)被送入纺纱杯(6)并汇集在该纺纱杯的具有最大内径的纺纱杯沟槽(1)中,纤维通过该纺纱杯的转动在一个所谓的接入区(5)内被加捻接入纱头并且通过一个与该纺纱杯沟槽(1)间隔设置的、在中央且大致设置在一个具有该纺纱杯沟槽(1)的平面内的导纱管(7,11)而作为成品纱被引出,来自该纤维导向通道(16)的所述纤维流在该纺纱杯的转向上具有一个方向分量,从该导纱管(7,11)延伸向该纺纱杯沟槽(1)的纱柄(3)至少在该纺纱杯沟槽(1)的附近并在纺纱过程中与该纺纱杯的转向相反地弯曲,该纱柄(3)的弯曲方向是在接纱过程中产生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纤维流被喂到在一个位于该纺纱杯的开口和该纺纱杯沟槽(1)之间的纤维滑行面(2)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接纱过程的第一阶段内,使一个对准了符合生产条件的纺纱杯转向的切向的旋转气流对为接纱而被送入该纺纱杯(6)中的纱头发挥作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纺纱杯(6)在接纱过程的第一阶段内先与符合生产条件的纺纱杯转向相反地被如此驱动,即调整出该纱柄(3)的预定弯曲方向,并且转到符合生产条件的纺纱杯转向上的运动方向反转不超过一个角加速度ω,这个角加速度会导致弯曲方向掉转。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该导纱管(18)并借助纱室抽吸而回送的纱在其走出该导纱管后通过一个仍留在那里的辅助吸气流被吸入一个径向间隔的吸气通道(51)中并被固定在该吸气通道内,随后又产生纺纱负压并且启动该纺纱杯(6),由此使伸入该纺纱杯中的纱圈对准纺纱杯转向,通过随后松开纱头(3),它又如此落在该纺纱杯沟槽(1)中,即它与纺纱杯转向相反地取向。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纱头(3)被固定在该吸气通道(51)中后,一直通过该导纱管(18)进一步引导纱,直到形成这样的纱圈,即它跟随着在又投入工作中的该纺纱杯(6)中的旋转气流。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纱头(3)在该吸气通道(51)中被切掉并且固定被切掉的纱头。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纱头(3)的定向阶段内,使该纺纱杯(6)没有纤维,只有当该纱头(3)的弯曲方向因离心力而在该纺纱杯沟槽(1)中足够稳定下来时,才突然进行纤维输送。
CNB00817699XA 1999-12-24 2000-12-22 气流纺纱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8046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9963087.9 1999-12-24
DE19963087A DE19963087A1 (de) 1999-12-24 1999-12-24 Verfahren zum Offenend-Rotorspinne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13273A CN1413273A (zh) 2003-04-23
CN1280465C true CN1280465C (zh) 2006-10-18

Family

ID=7934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817699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80465C (zh) 1999-12-24 2000-12-22 气流纺纱法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6722118B2 (zh)
EP (1) EP1244831B1 (zh)
JP (1) JP2003520909A (zh)
CN (1) CN1280465C (zh)
AT (1) ATE266110T1 (zh)
CZ (1) CZ20022205A3 (zh)
DE (2) DE19963087A1 (zh)
RU (1) RU2002120455A (zh)
SK (1) SK9052002A3 (zh)
WO (1) WO2001055490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036933B4 (de) * 2000-07-28 2004-11-11 Robert Bosch Gmbh Vorrichtung zur Detektion der Installation eines Kindersitzes
DE10160067A1 (de) * 2001-12-06 2003-06-18 Schlafhorst & Co W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Verspinnen textiler Stapelfasern mittels eines Spinnrotors
DE10254272A1 (de) * 2002-11-21 2004-06-03 Saurer Gmbh & Co. Kg Offenend-Spinnvorrichtung
DE10254271A1 (de) 2002-11-21 2004-06-03 Saurer Gmbh & Co. Kg Offenend-Spinnvorrichtung
DE102015117204A1 (de) * 2015-10-08 2017-04-13 Rieter Ingolstadt Gmbh Verfahren zum Vorbereiten eines Garnendes zum Anspinnen an einer Rotorspinnvorrichtung einer Rotorspinnmaschine sowie Rotorspinnmaschine
CN113652775B (zh) * 2020-12-30 2022-08-02 苏州多道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转杯纺包缠纱的智能制备方法及制备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11283A (en) 1966-03-31 1968-11-19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In Spinning apparatus utilizing airstream
JPS5231971B2 (zh) 1972-09-25 1977-08-18
DE3118382C2 (de) 1981-05-09 1983-06-16 Schubert & Salzer Maschinenfabrik Ag, 8070 Ingolstadt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Unterbrechen und Beginnen des Spinnvorganges an einer Offenend-Spinnstelle
JPS58214536A (ja) * 1982-06-03 1983-12-13 Toray Ind Inc 実撚紡績糸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DE19709747B4 (de) 1997-03-10 2005-10-06 Saurer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r Vorbereitung eines Anspinnvorgangs an einer Offenend-Spinnvorrichtung
DE19819767A1 (de) 1998-05-04 1999-11-11 Schlafhorst & Co W Dämpfungseinrichtung für einen berührungslos gelagerten Ro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30010011A1 (en) 2003-01-16
SK9052002A3 (en) 2003-01-09
CN1413273A (zh) 2003-04-23
EP1244831A2 (de) 2002-10-02
US6722118B2 (en) 2004-04-20
RU2002120455A (ru) 2004-01-20
DE50006358D1 (de) 2004-06-09
JP2003520909A (ja) 2003-07-08
ATE266110T1 (de) 2004-05-15
WO2001055490A3 (de) 2002-01-10
CZ20022205A3 (cs) 2003-01-15
EP1244831B1 (de) 2004-05-06
WO2001055490A2 (de) 2001-08-02
DE19963087A1 (de) 2001-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01146B2 (ja) ジェット紡糸機における紡績再開法、並びに紡糸装置及びジェット紡糸機
CN1263572A (zh) 产生包芯纱的方法和纺纱机
CN88101866A (zh) 在纺纱装置中用气动扭转装置连接纱线的方法及其设备
CN100402719C (zh) 气流纺纱机重新接头的方法和装置
CN1272484C (zh) 在纺纱器上捻接纱线或起动纺纱过程方法及所用的纺纱器
CN1280465C (zh) 气流纺纱法
CN101035937A (zh) 精梳机
CN1445394A (zh) 纺织方法及其设备
JP2004510890A (ja) リング糸に似た特性を有する糸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CN100554542C (zh) 用于使中断的纺纱过程恢复生产的方法和装置
JP2010236102A (ja) 繊維機械及び繊維機械用除去物質吸引分離装置
JPH01168922A (ja) 仮撚り紡績する方法と装置
US4625506A (en) Open-end spinning process and device
CN103628209A (zh) 一种包覆式集聚纺纱方法及其装置
CN1367279A (zh) 生产一种短纤维纱的方法
CN113403718B (zh) 一种混合成纱机及混纺纱的生产方法
US3996731A (en) Apparatus for conveying and break spinning fibers
CN1087316A (zh) 除去终端卷绕纱圈的装置
JP2015525835A (ja) ドラフトユニットおよび2つの繊維材料供給装置を有する繊維機械および繊維材料供給方法
CN201183863Y (zh) 转杯纺纱机的纺纱器
CN1400344A (zh) 气流纺纱装置及纺纱方法
CN1619025A (zh) 一个自由端纺纱转杯中的纱线头的引入/移出装置
CN101173387B (zh) 用于分类或选择包括纺织纤维的纤维条子的设备
CN1769553A (zh) 多功能加倍捻线机设计原理纺纱捻线应用技术
CN1346906A (zh) 整体式气流纺纱倍捻中的长丝的自由端的生头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SCHLAFHORST & CO. W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OR ADDRESS: W. SCHLAFHORST AG + CO.

Owner name: OERLIKON TEXTILE GMBH & CO KG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OR ADDRESS: SCHLAFHORST + CO. W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he German Monchengladbach

Patentee after: SAURER GmbH & Co.KG

Address before: The German Monchengladbach

Patentee before: W. Schlafhorst Ag & Co.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The German city of Remscheid leiwo Guselu No. 65

Patentee after: OERLIKON TEXTILE GmbH & Co.KG

Address before: The German Monchengladbach

Patentee before: SAURER GmbH & Co.KG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018

Termination date: 2010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