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54542C - 用于使中断的纺纱过程恢复生产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使中断的纺纱过程恢复生产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54542C
CN100554542C CN 200410059012 CN200410059012A CN100554542C CN 100554542 C CN100554542 C CN 100554542C CN 200410059012 CN200410059012 CN 200410059012 CN 200410059012 A CN200410059012 A CN 200410059012A CN 100554542 C CN100554542 C CN 10055454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drive motor
rom drive
staple fiber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41005901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76415A (zh
Inventor
G·施塔莱克
J·斯罗彭斯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Original Assignee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filed Critical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Publication of CN15764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764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5454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54542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4/00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 D01H4/02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imparting twist by a fluid, e.g. air vortex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00Spinning or twisting machines in which the product is wound-up continuously
    • D01H1/11Spinning by false-twisting
    • D01H1/115Spinning by false-twisting using pneumatic mea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5/00Piecing arrangements ; Automatic end-finding, e.g. by suction and reverse package rotation; Devices for temporarily storing yarn during piecing
    • D01H15/002Piecing arrangements ; Automatic end-finding, e.g. by suction and reverse package rotation; Devices for temporarily storing yarn during piecing for false-twisting spinning machines

Abstract

对于在一个具有一个空气喷射装置和一个牵伸装置的纺纱设备上用于使中断的纺纱过程恢复生产的方法和装置进行说明。在该工艺方法中,一根已经纺成的纱作了处理的纱头端定位在牵伸装置的输出罗拉对的部位上。然后该纱沿输送方向输送,并在输送过程中借助于一个接头过程与由牵伸装置喂入的人造短纤维连接。接头过程的进行取决于纱的头端位置。在接头过程中,人造短纤维和纱分别有一个比正常工作速度低的、恒定的输送速度。

Description

用于使中断的纺纱过程恢复生产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一个纺纱设备上用于使中断的纺纱过程恢复生产的方法,该纺纱设备具有一个空气喷射装置和一个牵伸装置,其中一根已经纺成的纱作了准备的一个头端定位在牵伸装置的一个输出罗拉对的部位上,然后沿纺纱方向输送,并在输送过程时借助于一个接头过程与由牵伸装置喂入的人造短纤维连接,其中所述接头过程根据纱的头端位置进行控制。
此外,发明涉及一种在一个纺纱设备上用于使中断的纺纱过程恢复生产的装置,该纺纱设备带有一个空气喷射装置和一个牵伸装置;这尤其是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通过将一根纱的头端连接到一根已牵伸的人造短纤维上来进行;所述用于恢复生产的装置具有一对限定牵伸装置的一个牵伸区的输出罗位对,一个第一驱动马达配置于该输出罗拉对;该装置还具有在该输出罗拉对的上游配置的其它的牵伸装置罗拉对,一台共同的第二驱动马达配置于该牵伸装置罗拉对;该装置还具有一个用于开启和闭合输出罗拉对的机构;还具有一个传感器,该传感器用于检测一根已经纺成的纱的置入到开启的输出罗拉对并紧接着从又闭合的罗拉对沿纺纱方向输送的作了处理的一个头端;该装置还具有一个与传感器和第二驱动马达连接的控制机构。
背景技术
EP 12 19 737 A1公布了现有技术的这种类型的方法和装置。在该出版物中,主要涉及到通过牵伸控制装置来改进接头点,其中设置一个传感器监控纱端头并根据情况控制喂入。此时至少一个驱动装置必须在接头阶段进行加速。接头过程本身或者发生在两个驱动马达的工作速度或者在加速相位时。从再现性考虑,这两种速度都有缺点。如果接头过程在工作速度时进行,纱和人造短纤维的输送速度达到这般高的程度,即短时间内提供了精密的控制。与此相反,如果接头过程在两台驱动马达的加速相位时进行,那么接头点重现性方面取决于在输送罗拉处的公差或滑动。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是,在保持已知方法和装置的优点基础上,能使所述接头过程容易重现。
对于所述方法该任务如此解决:在人造短纤维和纱线接头过程中,有一个比工作速度低的、恒定的输送速度。
对于所述装置该任务如此解决:第一驱动马达和第二驱动马达在纱的头端接头到人造短纤维的瞬间时分别按比工作速度低的、恒定的接头转速运行。
因为接头过程现在按比工作速度降低的输送速度进行,所以首先提供了用于接头的较长的时间。另外因为接头速度保持不变,也就不依赖于公差或滑动。所述整个接头过程就能在控制下进行。
人造短纤维和纱在接头过程中由输出罗拉对输送。此时纱的头端位置通过一个传感器进行检测,该传感器受控制地与人造短纤维的一个喂入驱动装置连接。此时传感器发出延迟喂入的起动信号。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改进的方案中,在人造短纤维通过接头过程与纱的头端连接之前,已喂入的人造短纤维的起始段可以作为废料排除。人造短纤维的从输出罗拉对来的纤维最好先借助一个纤维流偏转装置进行偏转,其中或者在空气喷射装置的上游、或者在空气喷射装置内部进行。这种偏转可以是机械的或气流的。如果纱的头端已被传感器识别、或者是受到时间控制,然后在某段延迟时间之后人造短纤维的纤维流可以转回到原来路线,并且空气喷射装置施以纺纱压力而投入运转。在这种纤维流转向时,就可以不再依赖于第一和第二驱动马达的加速性能而实现很短的接头过程。
在另一方案中也可以直接在接头过程之后短时间地提高纤维喂入量用于细节平衡(Duennstellenausgleich)。这可以借助第二驱动马达方便地进行调控。
有关所述装置还可以使第一驱动马达不仅配置一对输出罗拉,同时也配置一对将已经纺成的纱从空气喷射装置中牵引出的导纱罗拉。当然在这里导纱罗拉对具有保证一定张力牵伸的输送速度。
有利的是将一个容纳纱环(Fadenschlaufe)的贮纱器安置在导纱罗拉对的下游,第一驱动马达高速运行起到有效地接头转速,而贮纱器在恒定接头速度时是能排空的。这种变动方案基于以下知识,即安置在导纱罗拉对下游的络筒装置通常应使较大的交叉卷绕筒子运动,因此在每个驱动马达加速相位时能够使纱在交叉卷绕筒子的部位上出现一定滑动,然后暂时地使纱在导纱罗拉对和络筒装置之间形成一纱环。该纱环在一个贮纱器内受到监控,并在接头过程中于恒定输送速度时再次变小。
如果选择具有纤维流偏转装置的变型,那么第一驱动马达和第二驱动马达就可以同时起动,并且偏转装置根据被检测纱的头端位置又不产生作用。这里可以使第一驱动马达和第二驱动马动自起动时刻始终保持一个相互不变的转速比,该转速比相应于生产时的转速比。
附图说明
发明的其它优点和特征可以从下列几个实施例中得知。附图示出:
图1一个纺纱设备的示意图,在该纺纱设备处可以执行依据本发明的用于使已中断纺的纱过程进行恢复生产的方法;
图2、3和4一根已经纺成的纱的头端为下一次接头过程作准备的示意图;
图5是图1的一个局部示意图,带有依据本发明的用于纤维流偏转的附加装置;
图6用于说明根据图1应完成的一次接头过程的曲线图;
图7用于说明根据图5应完成的一次接头过程的相似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的纺纱设备用于将一根人造短纤维2纺成一根纱1。纺纱设备的主要部件包括有一个空气喷射装置3-该喷射装置就可以比如根据前面所述的EP 12 19 737 A1进行设计,此外有一个最好设计成三罗拉牵伸单元的牵伸装置4、一对导纱罗拉5以及一个络筒装置6。
图示的牵伸装置4包括一对喂入罗拉7-一根待牵伸的人造短纤维2按喂入方向A喂入到该罗拉对,此外包括一对皮圈罗拉8-该皮圈罗拉对按已知方式由导向皮圈9和10组成,以及包括一对输出罗拉11-在该罗拉对处终止牵伸装置4的牵伸区29。在牵伸装置4内,人造短纤维2按已知方式牵伸到所要求的细度。
输出罗拉对11由一个驱动的下罗拉32和一个压辊12组成,并且连接到用于开启和闭合输出罗拉对11的机构13上。压辊12的开启位置在图中用虚线及12’表示。
空气喷射装置3包括一个喂入通道33,已牵伸尚无捻度的人造短纤维2喂入该通道内进行纺纱加捻。此外,空气喷射装置3还包括一个用于已纺成的纱1的引纱通道14。压缩空气喷嘴15安置在空气喷射装置3的内部,喷嘴的出口通入到涡流室16内,实际加捻即在该涡流室内进行,比如像前面所述EP 12 19 737 A1所描述那样。引纱通道14位于一个锭子形构件17内。纺纱方向用B表示。
一个纱断头控制器18安装在空气喷射装置3和导纱罗拉对5之间,它的工作方式以后还要作说明。
络筒装置6安置在导纱罗拉对5的下游,该络筒装置包括一个卷取辊21,通过该辊在生产运转时借助于摩擦来驱动一个交叉卷绕筒子22,纺成的纱1即在该筒子上络纱。这受到紧挨着位于卷取辊21前面的未图示的纱1的横动装置的支持。
当纺纱设备从静止起动并加速运转时,如果交叉卷绕筒子22已达到一定圆周就有可能发生:由于在卷取辊21处的松弛,纱1的瞬间输送速度在这里要稍低于导纱罗拉对5处的速度。在此情况下,一个纱环20在加速相位时形成,纱环20暂时受到控制地容纳在贮纱器19内。因为卷取辊21在生产运行时的驱动速度稍微高于从导纱罗拉对5按输出方向C引出纱1的速度,纱环20能够在生产运行中或纱1的恒定输送过程中又被取消。
设置一台共用的第一驱动马达23,用于输出罗拉对11和导纱罗拉对5,因此这些罗拉对11、5始终共同地被驱动,当然应有很微小的速度差别来保证纱1所要求的一个张紧牵伸。
牵伸装置4的喂入罗拉对7和皮圈罗拉对8由一个共用的第二驱动马达24驱动。这里应予考虑,皮圈罗拉对8转速必须明显快于喂入罗拉对7,因为正是在该区域内对于人造短纤维2进行预牵伸。
专为卷取辊21设置一个分开的驱动马达25。
设置一个控制机构26用于以下将描述的第二驱动马达24的两级加速;另一个控制机构28用于第一驱动马达23和马达25。对此,在以后的文中再作说明。
控制机构26与第二驱动马达24以及纱断头检测器18连接,另一控制机构28与第一驱动装置23、驱动马达25以及纱断头检测器18连接。此外,在输出罗拉对11的区域内有一个以后还要说明的传感器27,该传感器也与控制机构26进行电气连接。控制机构26和28控制与它们连接的驱动马达23、24和25,以便产生两级式加速,即先是达到一个恒定的中间速度,接着达到其工作速度。
在一定情况下、例如一次纱断头后,正常的纺纱过程中断。在这种情况下,中断的纺纱过程必须恢复生产。
为了在纱一次断头情况下,没有人造短纤维2继续喂入到牵伸装置4,并且卷取辊21不再进行不需要的转动,从而使交叉卷绕筒子22上的纱层不受到不必要的压力,通过断纱检测器18进行控制,以便通过控制机构26和28使第一驱动马达23和第二驱动马达24以及用于卷取辊21的马达25停止。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的措施是,处于喂入罗拉对7和皮圈罗拉对8之间的人造短纤维2未拉断,而是穿纱地保持在该处的握持点内,但位于导向皮圈9、10和输出罗拉对11之间的人造短纤维2已拉断。为了使纺纱设备恢复生产,必须有一段图中用31作标记的已纺成的纱1,采取手工或自动方式经由空气喷射装置3输送一段,使应进行纺纱的纱31的头端30与仍位于牵伸装置4中的人造短纤维2能够重新连接。这里,纱头端30适合进行接头地作好准备,即切断并开松成一种纤维刷形式(Faserpinsel),这使得容易进行接头。为了导回这根纱31,输出罗拉对11的压辊12借助于机构13开启到位置12’。
用于使纺纱过程重新开始的紧接着的工艺将借助附图6和附图7在后文中作详细说明。首先只需要谈论这点,即人造短纤维2和纱1在接头过程时要有一个比工作速度低的恒定输送速度。
首先借助图2、3和4对纱31的头端的准备工作进行说明:
根据图2,加压辊12从下罗拉32抬起到位置12’。喂入通道33同时转向到位置33’。在对于涡流室16的部位和空气喷射装置3的其它构件进行清洁之后,待接头的纱31返回输送到图示的位置中,并按适合于进行接头的长度L切断。此外,借助于未图示的装置使纱31的头端开松成纤维刷形状。这种用于接头的有优点的措施不属于本发明。在此时刻,所有的罗拉-即喂入罗拉对7、皮圈罗拉对8、当然还有输出罗拉对11、导纱罗拉对5以及卷取辊21都停止。断裂在皮圈处的人造短纤维2的起始端34从导向皮圈9、10伸出。
根据图3,为接头准备的纱31通过传感器27被回送,此时传感器27位于纱31的头端和又闭合上的输出罗拉对11之间。第一驱动马达23和用于卷取辊21的马达25就能经由控制机构28被起动。马达23和25当然只加速到已说过的中间转速,然后在预先确定时间以这个速度保持恒定。喂入罗拉对7和皮圈罗拉对8的马达24在此时刻仍停止运转。
根据图4,如果纱31的头端30通过传感器27,则第二驱动马达24也经由控制机构26以短的延迟时间接通,因而人造短纤维2的起始端34又喂入到输出罗拉对11。此时第二驱动马达24只是以其恒定的中间转速驱动。控制机构是这样设计的,纱31的头端30在输出罗拉对11的握持点区域内接触到人造短纤维2,并在该处进行接头。然后第一驱动马达23、第二驱动马达24以及用于卷取辊21的马达25才经由控制机构26和28进行加速,以便上升到工作速度。
接头过程是这样进行的:在人造短纤维2和纱31(相当于工作运行时的纱1)进行接头时具有比工作速度低的恒定输送的速度。
现根据图6的曲线,对接头过程作以下详细说明:
有关纱31的一个头端与人造短纤维2接头时,输送速度V(也可能是驱动马达的速度)记录在纵座标上,时间则记录在横坐标上。附图标记V1表示输出罗拉对11的输送速度,V2表示皮圈罗拉对8的输送速度。附加的下标A表示每个接头速度,附加下标B表示每个工作速度。V1A是进行接头时的输出罗拉对11的输送速度,V1B是它的工作速度。相应地V2A是皮圈罗拉对8的接头速度,V2B是它的工作速度。可以看出,接头速度V1A和V2A要比工作速度V1B和V2B低,然而是恒定的。
纱31的头端30穿行过传感器27的那一时刻用ts表示。经过短暂延迟,牵伸装置4的第二驱动马达24在时间t2启动,使人造短纤维2的起始端34能够输送给纱31。长度L已相应作了测定。时间tA表示实际接头瞬间。在该精确的时间tA时必须有降低而恒定的用于人造短纤维2和纱1或31的输送速度。
一个按图1作了变动的方案将借助图5叙述如下:
根据图5有一种特殊的接头形式,其中重新喂入的人造短纤维2的纤维流首先在一个纤维流偏转装置中-它来自输出罗拉对11-作为废料36沿抽吸方向D进入吸风管35中或按其它方式偏转。该吸风管35可以位于输出罗拉对11和喂入通道33之间,或者可替换地如图中35’和D’虚线所示位于空气喷射装置3的内部。
如果纱31的头端30被传感器27认出,或者受到时间控制机构的控制,那么已转向的纤维流在某一延迟时间之后不再偏转,并且空气喷射装置3通过接通压缩空气流又重新投入工作。利用所述纤维流偏转装置,不再依赖于第二驱动马达24的加速特性,因此这种很短的接头时间能够实现。
这个根据图5所作的改动可借助图7的曲线图说明如下:
这里也表示出在时间t上的输送速度V。正如根据图6已作的说明,下标1分别与输出罗拉对11有关,下标2分别涉及皮圈罗拉对8。下标A表示接头时的输送速度,下标B表示生产运行时的输送速度。从图7看出,在这里所述的改进方案中,第一驱动马达23和第二驱动马达24完全可以同时起动。这里由传感器27或者由另一个控制机构来控制,纤维流偏转的瞬间,即纤维流不再作为废料36排走,而是同纱31的头端30相连接。
在图7中还示出在生头时间tA之后有一曲线37,该曲线应表示一个细节平衡。在第二驱动马达24最终加速到其工作速度V2B之前,有可能直接在接头过程之后在短时间内提高它的速度。

Claims (16)

1.在一个纺纱设备上用于使一个中断的纺纱过程恢复生产的方法,该纺纱设备带有一个空气喷射装置和一个牵伸装置,其中一根已经纺成的纱的作了准备的一个头端定位在牵伸装置的输出罗拉对的部位上,然后沿纺纱方向输送,并在输送过程中借助于一个接头过程与一条由牵伸装置喂入的、牵伸的人造短纤维相连接,其中接头过程根据纱的头端位置进行控制,其特征在于,人造短纤维和纱在接头过程中有一个要比工作速度降低的恒定输送速度。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人造短纤维和纱在接头过程中由输出罗拉对输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纱的头端位置通过一个传感器进行检测,该传感器受到控制地与用于喂入人造短纤维的驱动装置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人造短纤维与纱的头端通过接头过程进行连接之前,喂入的人造短纤维的起始段作为废料被排走。
5.根据权利要求4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处于输出罗拉对和空气喷射装置之间的人造短纤维暂时地作为废料排走。
6.根据权利要求4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空气喷射装置内的人造短纤维暂时地作为废料被排走。
7.根据权利要求4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结束所述作为废料的排走,从而再进行正常工作的纺纱过程。
8.根据权利要求7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借助于一个传感器检测纱头端的位置来结束所述纤维的排走。
9.根据权利要求1或4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为了细节平衡,在接头过程后紧接着短时间地提高喂入的纤维量。
10.在一个纺纱设备上用于使中断的纺纱过程恢复生产的装置,该纺纱设备带有一个空气喷射装置和一个牵伸装置;这通过将一根纱的头端连接到一根已牵伸的人造短纤维上来进行;所述用于恢复生产的装置具有一对限定牵伸装置的一个牵伸区的输出罗位对,一个第一驱动马达配置于该输出罗拉对;该用于恢复生产的装置还具有在该输出罗拉对的上游配置的其它的牵伸装置罗拉对,一台共同的第二驱动马达配置于该牵伸装置罗拉对;该用于恢复生产的装置还具有一个用于开启和闭合输出罗拉对的机构;还具有一个传感器,该传感器用于检测一根已经纺成的纱的置入到开启的输出罗拉对并紧接着从又闭合的罗拉对沿纺纱方向输送的作了处理的一个头端;该用于恢复生产的装置还具有一个与传感器和第二驱动马达连接的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当纱(31)的头端(30)在人造短纤维(2)上接头的瞬间时刻,第一驱动马达(23)和第二驱动马达(24)分别以比工作速度低的恒定的接头速度进行运转。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驱动马达(23)除了配置于输出罗拉对(11)外,同时还配置于一对将一条已经纺成的纱(1)从空气喷射装置(3)引出的导纱罗拉对(5)。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一个贮纱器(19)安置在导纱罗拉对(5)的下游,当第一驱动马达(23)加速到有效的接头转速时,贮纱器(19)接纳一个纱环(20);而贮纱器(19)在恒定的纺纱转速相位时是能排空的。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一个将被输送的人造短纤维(2)暂时作为废料(36)输出的偏转装置(35)安置在输出罗拉对(11)的下游。
14.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驱动马达(24)的起动根据被检测纱(31)的头端(30)的位置要比第一驱动马达(23)的起动较为延迟。
15.根据权利要求13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驱动马达(23)和第二驱动马达(24)同时起动;并且偏转装置(35)根据被检测的纱(31)的头端(30)位置又变成有效的。
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驱动马达(23)和第二驱动马达(24)从起动时间起一直具有一个恒定的转速比。
CN 200410059012 2003-07-29 2004-07-29 用于使中断的纺纱过程恢复生产的方法和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454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335651.7 2003-07-29
DE10335651.7A DE10335651B4 (de) 2003-07-29 2003-07-29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Wiederherstellen eines unterbrochenen Spinnvorgange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76415A CN1576415A (zh) 2005-02-09
CN100554542C true CN100554542C (zh) 2009-10-28

Family

ID=34111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410059012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4542C (zh) 2003-07-29 2004-07-29 用于使中断的纺纱过程恢复生产的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54542C (zh)
DE (1) DE10335651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6007610A1 (de) 2006-02-14 2007-08-16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Coburg Antriebseinrichtung für eine Verstelleinrichtung zum Verstellen eines Fahrzeugteils und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Antriebseinrichtung
DE102012108380A1 (de) 2012-06-19 2013-12-19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Luftspinn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m Betrieb derselben
CH708164A1 (de) * 2013-06-14 2014-12-15 Rieter Ag Maschf Spinndüse sowie damit ausgerüstete Spinnstelle einer Luftspinnmaschine.
JP2015059277A (ja) * 2013-09-17 2015-03-30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機
CZ2015300A3 (cs) * 2015-04-30 2017-01-25 Rieter Cz S.R.O. Způsob zapřádání příze na pracovním místě rotorového dopřádacího stroje a zařízení k jeho provádění
CZ2015817A3 (cs) * 2015-11-16 2017-05-10 Rieter Cz S.R.O. Způsob obnovení předení na tryskovém dopřádacím stroji
JP6828564B2 (ja) * 2017-04-04 2021-02-1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リング精紡機の糸継ぎ作業支援装置
DE102017115939A1 (de) 2017-07-14 2019-01-17 Saurer Spinning Solutions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Luftspinnvorrichtung, Fadenleitkanal und Luftspinnmaschine umfassend einen solchen Fadenleitkanal
EP3505661A1 (en) * 2017-12-28 2019-07-03 Murata Machinery, Ltd. Spinning machine and spinning method
EP3839114A1 (de) * 2019-12-18 2021-06-23 Saure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AG Verfahren zur anordnung eines faserbands an einer spinneinrichtung einer spinnstelle
CN115074882B (zh) * 2022-07-25 2024-02-20 江苏悦达棉纺有限公司 一种赛络紧密纺绕牵伸皮辊接头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028465A1 (de) * 1990-09-07 1992-03-12 Schlafhorst & Co W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automatischen beheben einer fadenunterbrechung an einer spinnvorrichtung
EP1219737B2 (de) * 2000-12-22 2012-01-18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Verfahren zum Ansetzen eines in einer Spinnstelle gebildeten Garnes oder zum Anspinnen, sowie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ausgerüstete Spinnstelle
DE10201577A1 (de) * 2002-01-17 2003-07-31 Schlafhorst & Co W Spinn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s gesponnenen Fadens mittels eines umlaufenden Luftstroms
EP1375709B1 (de) * 2002-06-21 2014-08-06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Ansetzverfahren oder Anspinnen für Spinnstellen von Luftspinnmaschine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335651A1 (de) 2005-03-03
CN1576415A (zh) 2005-02-09
DE10335651B4 (de) 2017-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54542C (zh) 用于使中断的纺纱过程恢复生产的方法和装置
US4845936A (en) Process and device to piece back to a spinning device operating with a pneumatic torsion element
CN104141185B (zh) 用于操作自由端转杯纺纱机的方法
EP2302114A2 (en) Spinning machine
CN100402719C (zh) 气流纺纱机重新接头的方法和装置
US7464530B2 (en) Process for preparing a piecing operation in an air jet spinning arrangement
CN1272484C (zh) 在纺纱器上捻接纱线或起动纺纱过程方法及所用的纺纱器
EP1347085B2 (en) Vortex spinn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4543776A (en) Method for yarn piecing in fasciated yarn spinning unit
JP2003166132A (ja) 紡績装置及び紡績方法
US4246749A (en)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piecing yarn in open end rotor spinning units
JP4163480B2 (ja) コアヤーンを製造するための精紡機
US7082746B2 (en) Process and device for the piecing of a yarn in an open-end spinning device
US4620413A (en) Method of yarn piecing a spinning unit
US6679043B2 (en) Spinning machine
US4628685A (en) Yarn piecing arrangement for an open-end friction spinning machine
US4166356A (en)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pneumatically removing a fibrous ribbon or a severed yarn end from the spinning rotor of an open-end spinning machine
JP2017053052A (ja) 糸巻取機
JP2009243006A (ja) ドラフト装置
US5005348A (en) Process and an arrangement for producing packages
CN1280465C (zh) 气流纺纱法
CN110029412B (zh) 纺纱机及纺纱方法
CN108286093B (zh) 一种纺纱机
US6079195A (en) Procedure for re-equipping and simultaneous modernization of an open end rotor spinning machine
US4563871A (en) Yarn piec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