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46906A - 整体式气流纺纱倍捻中的长丝的自由端的生头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整体式气流纺纱倍捻中的长丝的自由端的生头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46906A
CN1346906A CN01132857.6A CN01132857A CN1346906A CN 1346906 A CN1346906 A CN 1346906A CN 01132857 A CN01132857 A CN 01132857A CN 1346906 A CN1346906 A CN 13469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roller
rotor
hollow shaft
cir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0113285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布伦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olkmann GmbH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Volkmann GmbH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olkmann GmbH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Volkmann GmbH and Co KG
Publication of CN13469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469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7/00Spinning or twisting arrangements
    • D01H7/02Spinning or twisting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permanent twist
    • D01H7/86Multiple-twist arrangements, e.g. two-for-one twisting devices ; Threading of yarn; Devices in hollow spindles for imparting false twist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4/00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 D01H4/48Piecing arrangements; Control therefor
    • D01H4/50Piecing arrangements; Control therefor for rotor spin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Abstract

一种整体式气流纺纱倍捻工艺中的由纺纱形成的捻线的两根纱线的自由端的生头方法,其中两个气流纺纱杯被整装到一个倍捻锭子中,其特征在于,一个穿过倍捻锭子的锭子空心轴的捻线的两个自由长丝端在尚具有基本完好的捻线捻度的区域内被夹固住,从锭子空心轴中抽出捻线,随后,所述捻线的捻线捻度在足够长的纱线长度范围内如此解捻,即原本在尚未加捻的长丝中的纺纱加捻由返回到长丝中,随后,作为生头纱线地将其送入气流纺纱杯中,同时又使倍捻过程重新起动。

Description

整体式气流纺纱倍捻中的 长丝的自由端的生头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如权利要求1前序所述的方法以及如权利要求4前序所述的装置。
背景技术
EP0701014B1(=DE4431830C1、US-PS5626011)描述了一种用于在整体式气流纺纱倍捻工艺中纺制捻线的方法和装置。所述装置作为倍捻锭子一部分地具有一个支承在机架中的、可被驱动转动的且具有锭子空心轴的锭子转子,一条大致径向向外延伸的导纱槽与锭子空心轴相连,纱线从导纱槽出来后形成气圈地被送往一个位于锭子空心轴延长段内的中心点并且随后被抽出并卷绕成筒子。在由纱线气圈限定的空间内,两套气流纺纱装置并列地、相对锭子空心轴对称地且气流纺纱杯开口朝上地设置在锭子转子的上方,通过纱线气圈给气流纺纱杯供应纤维。由气流纺纱杯产生的长丝被向上抽走并且掉转180度地送入锭子空心轴中,以便根据倍捻工艺进行加捻。
为了生产出长丝,必须将长丝条段或生头纱线送入气流纺纱杯。一种对应的方法及装置是EP0701014B1的主题并且它们构成了本申请的权利要求1前序和权利要求4前序的基础。
当在整体式气流纺纱倍捻工艺中根据EP0701014B1教导地进行生头时,可能出现这样的缺陷,即直接在生头后形成的捻线在大部分长度范围内没有相互捻合的纱线部,从而整个捻线筒子不能被用于继续加工。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清除纱线断裂时,也出现在捻线筒子初捻时。
发明概述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方法和装置,其中确保了直接在生头后形成的捻线根本没有或只有很短的有不捻合单丝的部分。
在方法方面,上述任务是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特征部分特征的方法而完成的,其中在权利要求2、3中描述了有利的改进方案。
一种执行本发明方法的装置是权利要求4的主题。在权利要求5- 13中说明了该装置的有利改进方案。
当采用本发明的方法时,通过根据步骤(l)夹紧一些长丝而确保了在步骤(k)中返回这些长丝中的纺纱加捻保持不变,此外,防止了长丝在纱圈区域内缠结。
因此,纺纱加捻只能在较短的长丝端部内即在夹纱位置与送入纺纱杯中的自由纱线端之间的部分上退捻或解捻。此外,纱线端只能在这样的程度上被送入纺纱杯,即它在开始把纤维喂入纺纱杯之前与纺纱杯的纤维汇集槽隔开,自由纱线端也如此位于纺纱杯轴线或纺纱杯抽纱管中,即它在转动的纺纱杯中不承受离心力。
如果有足够的纤维在纺纱杯转动时被喂入其中,则如权利要求1的特征(d)-(g)所述地开始生头过程。根据特征(f)地抽出第二纱圈分支是如此实现的,即时间准确地将普通倍捻锭子的卷绕装置投入工作。
在开始生头时,由气流纺纱杯产生的纺纱加捻进入生头纱线的未被夹紧的自由前端中,从而在生头后出现两根长丝,它们具有倍捻过程所需的纺纱加捻。
此外,根据权利要求3,由于纱圈即在根据特征(k)而存在的夹纱位置和纺纱杯入口之间的两个纱线分支被如此送入由一个辊对构成的输出罗拉中,即第一纱圈分支走向纺纱杯且第二纱圈分支走向锭子空心轴,从而将生头纱线自由端送入单个纺纱杯或其纤维汇集槽是有利的。
当在起动了配属于倍捻锭子的卷绕装置后的生头过程中开始加捻并将两根长丝抽入锭子空心轴时,必然使每个输出罗拉的辊转动,由此一来,实现了走向纺纱杯的纱线部的送入。
一种在以下图示中画出的且如权利要求4所示的装置用于执行本发明的方法,在从属权利要求5-权利要求13中给出了该装置的有利改进方案。
附图简述
以下,结合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表示成气流纺纱杯形式的带整体式纺纱装置的倍捻锭子的截面图。
图2以放大透视图表示本发明的生头装置。
图3以放大视图表示生头装置的第一局部。
图4也以放大视图表示生头装置的第二局部。
优选实施例说明
根据图1,一个空心轴3借助轴承座2可转动地支承在一个由锭轨1代表的机架上,其外端即下端可以与未示出的真空源相连。通过锭盘4并由未示出的切向传动带驱动的空心轴3支承着一个径向朝外的且具有一个大致径向延伸的导纱槽6的锭子转盘5。在锭子转盘5的外周面上,固定着一个气圈罩圈7,一条导纱槽8垂直向上地延伸于气圈罩圈壁内,所述导纱槽通过其底端与导纱槽6相连并且从其上端把纱线F3送往定心孔9。
一个在其下端弯曲的导纱管10作为定子空心轴一部分地通入导纱槽6的内端中,所述导纱管如此被装入空心轴3中,即在该空心轴与导纱管10之间留出了气道11。同时,锭子转子主要由以下部件构成,即空心轴3、锭子转盘5、带导纱槽8的气圈罩圈7以及导纱管10。
一个大致封闭的内壳12通过适当的轴承支承在空心轴3的上端上,例如借助未示出的永磁铁使所述内壳不能转动并且它具有一个底部12.1、一个筒壳12.2和一个盖板12.3。在内壳12中,安装了两套气流纺纱装置或自由端纺纱装置R1、R2,其纺纱杯13、14朝上开口并且借助传动带15被一台未示出的电动机带动。驱动电动机的供能是通过锭子转盘5和由带与之相连的电线的滑环触点构成的示意所示的装置实现的。
锭子转子被外壳18包围着,所述外壳由底部18.1、下筒壳部18.2、上筒壳部18.3以及可取下的且具有定心孔9的盖板18.4构成。
一条供纱槽通入纺纱杯14中,它具有一个穿过盖板12.3的槽段19.1以及一个经过上筒壳部18.3的槽段19.2。纺纱杯13具有一个同样的具体未画出的供纱系统。
与纺纱杯13有关地,代表两个纺纱杯地画出了一个抽纱管20。通过抽纱管20抽出在纺纱杯13、14中产生的长丝F1或F2并且通过导辊26、27进行输送,随后,它经过上喂入端地进入朝下的锭子空心轴21,该锭子空心轴在中间接入一个环缝密封件22的情况下通入导纱管10的上端。
气道23、24与空心轴3的内端相连,所述气道在纺纱杯13、14的区域内通入内壳12的内腔中。这样一来,可以通过负压使空心轴3承受抽吸空气地使纱线经过供纱槽19进入纺纱杯13、14。
以下,结合图2-图4所述的生头装置30被安装在盖板12.3顶侧上的凹槽12.3′中。
如图2所示,生头装置30由一个大致旋转对称的基体31构成,其底部32具有一个与锭子空心轴21同轴的中心孔33以及分别与纺纱杯13、14的抽纱管20连接的侧孔34、35。
在基体31的底部32上安装了一块支承板55,除了上述导辊26、27外,还在该支承板上作为本发明生头装置30的主要部件地安装了或支承了两个输出罗拉或作为储纱件的两个夹纱器件。
夹纱器件由一个大致成屋脊状的部件56构成,它的两个斜面构成了夹纱面36或37。给每个夹纱面配备了一个活动支承的夹板38或39,它们由磁性材料构成。每个夹板38或39浮动支承并且设置了一个朝上的筒脚38.1或39.1,其中在彼此间隔的筒脚端部上,凹口38.2或39.2开设于原夹板38的过渡位置上。在部件56上,用螺钉42固定着一块板41。板41对应于屋脊状部件56的脊面地成等腰三角形,其腰平行于倾斜的夹纱面36或37。斜偏离部件56的锭翼43或44与三角形板41的腰相连,这两个锭翼如锭翼44所示地在纵向上具有大致成矩形的凹槽44.1,一些夹紧板38、38.1或39、39.1借助凹口38.2或39.2被挂到所述凹槽中。
在部件56中,如图4所示地如此装入了一个永磁铁40,即一些夹板38在磁力作用下在夹持位置上被吸向固定夹纱面,或者通过其筒脚38.1或39.1和永磁铁40的配合作用而被保持在打开位置上。因此,这些夹板38或39可以在夹持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摆动。
每个输出罗拉具有两个辊51、52或53、54,其中各有一个辊可以摆动离开另一个辊,如结合虚线所示的辊52′而根据辊52所画的那样。每个输出罗拉的两个辊51、52或53、54是如此布置的,即每个辊缝直接与每个储纱件的配合夹纱面的下端相接。
每个输出罗拉的可摆动地支承的辊52或54最好承受弹性力,从而所述摆动辊可以靠近其对辊。
如图3所示,辊51成空心体状,它通过其内壁支承在一个被固定在轴线45上的球形且最好成球体形的支承体46上。与辊51的外周面相对地,挡块47、48压在辊51的相反端上,所述挡块平行于由两个辊51、52确定的平面并且垂直于输出罗拉的辊缝。这样一来,确保了辊51只可以绕在由这两个辊的轴线确定的平面内的垂直轴线来改变其位置,而通过与辊51顶侧相对的挡块47、48防止了辊51绕在沿静止于辊缝区内的两个辊51、52的外周面的切向的平面内的水平轴线摆动或翻转。
从以下对生头装置的说明中得到了由配合夹纱面形成的储纱件和由相互布置的辊形成的输出罗拉的目的和意义。
在纱线断裂或卷绕筒子生头或初卷的情况下,在取下外壳盖板18.4的情况下,使捻线从上方穿过盖板18.4的定心孔9并且随后穿过导纱槽8、径向导纱槽6、导纱管10和锭子空心轴21,在最好还存在完好的捻线捻度的位置上夹住从导纱管21上端出来的捻线。随后,在一定纱线长度上解捻捻线捻度,由此一来,存在于原本没有加捻的长丝中的纺纱加捻返回到单丝中。随后,平行长丝被相互分开并且被切断成继续加工所需的长度并随后固定自由长丝端。与之有关地,术语“长丝端固定”被理解为,必须确保返回一些长丝中的纺纱捻度在每根分开的长丝的整个长度范围内保持不变。每根被固定的长丝随后成具有相互平行的纱圈分支的纱圈形式地叠置在固定夹纱面36或37上并且借助活动夹板38或39并按照纱圈叠置形式被夹固住。由于浮动支承活动夹板38或39,所以,在永磁铁40的影响下确保了当被夹固成纱圈状的纱线部的密度存在差异时存在最佳的且均匀一致的纱圈分支夹持。
当在固定夹纱面上叠置纱圈时,两个纱圈分支同时被喂到每个输出罗拉的配合辊51、52或53、54之间,为了简化把纱圈端喂入输出罗拉辊之间,其中一个可摆动的辊可以摆离开另一个辊。
由于浮动支承每个输出罗拉的其中一个辊51或54,因而确保了与长丝密度差异无关地总是可靠地在配合输出罗拉辊之间夹紧两个纱圈分支。
通过抽纱管20将自由纺纱端喂入所属纺纱杯中,确切地说,只要它在把纱线喂入转动的纺纱杯前如此位于纺纱杯空心轴或纺纱杯的抽纱管内,即它在纺纱杯转动时就不承受离心力,则可以将其喂入纺纱杯。
如果有足够多的纤维在纺纱杯转动时被喂入其中,则时间准确地将接在倍捻锭子后的卷绕装置投入工作中,由此一来,这两根长丝被抽入锭子空心轴内。结果,其中一个进入锭子空心轴的纱圈分支使各输出罗拉工作,同时,另一个被送往纺纱杯的纱圈分支被送入纺纱杯,从而吊在纺纱杯中的长丝自由端移向纺纱杯的纤维汇集槽,以便通过离心力生头。
一旦纱圈松开,这在时间上与纺纱杯内的生头是重合的,先送入纺纱杯的纱圈分支的运动方向就掉转过来,从而在纺纱杯中产生的两根长丝随后被抽入锭子空心轴中。由于纱圈一方面在夹纱面区域内并且另一方面在直接和夹纱面相连的各输出罗拉辊缝区域内被夹紧,所以,一方面确保了在各长丝到辊缝之间的纺纱加捻保持不变,另一方面,防止了一些长丝在纱圈区域内缠结。还要注意的是,有侧间距地相互夹紧两个纱圈分支。因此,只可能在各输出罗拉辊缝与送入各纺纱杯的纱线端之间的较短长丝部中出现纺纱加捻解捻。但在生头时,通过气流式纺纱杯产生的纺纱加捻进入生头纱线的自由前端中,从而紧接在生头后地出现了两根长丝,它们具有倍捻工艺所需的纺纱加捻。
因此,实现了直接在生头后产生的捻线没有在大部分长度范围内具有彼此不捻合的纱线部。

Claims (13)

1.一种在整体式气流纺纱倍捻工艺中的由长丝形成的捻线的两根长丝的自由端的生头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齐整的倍捻过程中与纱线走向相反地使捻线端穿过锭子转盘的一个导纱槽以及一个倍捻锭子的锭子空心轴,
(b)长丝的两个自由端被送入设在倍捻锭子内的气流纺纱杯,其中
(c)在每个长丝自由端前,在锭子空心轴入口与纺纱杯之间的区域内产生了具有预定长度的纱圈,
(d)在随后进行的生头过程中,如此保持和引导所述纱圈,即
(e)第一分支进入纺纱杯中,同时,
(f)第二分支被抽入锭子空心轴中,直到
(g)纱圈松开,
(h)从此刻起,在第一分支的运动方向掉转的情况下,把原来的长丝两端抽入锭子空心轴,以便对应于倍捻过程地对其及进而对由气流纺纱杯产生的长丝进行加捻;其特征在于下述步骤
(i)根据步骤(a)穿过锭子空心轴的捻线的长丝两端在一个具有尚基本完好的捻线捻度的区域内被夹固住,
(j)从锭子空心轴中抽出捻线并且所述捻线的捻线捻度在根据步骤(c)地足以形成纱圈的纱线长度范围内如此解捻,即原来在尚未加捻的长丝中的纺纱加捻又返回长丝中,
(k)如此获得的且基本上平行的长丝被相互分开并且它根据步骤(c)地形成了纱圈,
(l)在其一段长度并直到连接这两个纱圈分支的纱圈弧边的范围内,每个纱圈的两个纱圈分支相互平行且平放地被夹紧在一个夹纱装置中,随后(m)进行步骤(e)-(h)。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l)中,两个纱圈分支相互侧间隔开地被夹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纱圈直接与夹纱装置装置相连地被加入一个由一对辊构成的输出罗拉中,其中第一纱圈分支走向纺纱杯,第二纱圈分支走向锭子空心轴。
4.一种执行如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方法的装置,所述装置配属了倍捻锭子,其中在由纱线气圈决定的空间内,至少两个气流纺纱装置并列地、相对锭子空心轴对称地且纺纱杯(13,14)朝上开口地设置于锭子转子上方,所述纱线被供给纺纱杯并且从中向上地送出所产生的长丝(F1,F2)并且其运动方向掉转180度地都进入锭子空心轴中,在每个纺纱杯(13,14)的上方,分别在纺纱杯(13,14)抽纱管(20)的延长段和锭子空心轴(21)的延长段之间设置了一个用于使来自纺纱杯的纱线(F1,F2)掉转180度的导辊(26,27),紧靠导辊地安装了一个储纱件以便储存一个由一根从锭子空心轴中被送入纺纱杯(1,2)的生头纱线构成的且具有预定长度的纱圈(FS),在导辊上为所述纱圈配备了用于连续松解开纱圈的机械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储纱件具有一个成夹板(38,39)形状的活动夹纱面和一个固定夹纱面(36,37),纱圈(FS)的两个分支可以在其局部长度范围内并且在连接这两个纱圈分支的纱圈弧边前地并且相互平行且平放地被夹紧在这两个夹板之间,连续松解开纱圈的机械装置由一个成辊对(51,52;53,54)形状的供纱罗拉构成,它如此设置在每个储纱件的夹纱面与所属导辊之间,即辊缝直接与这两个夹纱面相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活动夹纱面由一块浮动支承的夹板(38,39)构成,它可以通过磁力而从一个静止位置移向固定夹纱面(36,37)。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固定夹纱面区域内,设置了一个永磁铁(39.2),活动夹板(38,39)由磁性材料构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两根生头纱线的固定夹纱面(36,37)由一个屋脊状部件(56)的对置斜面构成。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辊对的第一辊(52,54)可以通过摆动靠近第二辊(51,53)。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辊(52,54)可以弹性地靠近第二辊(51,53)。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供纱罗拉的两个辊中的一个辊(51,53)如此浮动支承,即当这个辊为形成输出罗拉而向另一个辊靠近时,它只能在一个由两个辊的轴线确定的平面内改变其位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浮动支承的辊(51,53)被设计成空心体,它利用其内壁支承在一个被固定在一个轴线(45)上的球形支承体(46)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球形支承体成球体形。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贴靠在浮动支承的辊(51,53)上的挡块(47,48),它们平行于由这两个辊的轴线确定的平面并且垂直于输出罗拉的辊缝。
CN01132857.6A 2000-04-29 2001-04-28 整体式气流纺纱倍捻中的长丝的自由端的生头方法和装置 Pending CN134690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021160.7 2000-04-29
DE10021160A DE10021160C1 (de) 2000-04-29 2000-04-29 Verfahren und Einrichtung zum Anspinnen der freien Enden von zwei Spinnfäden eines aus diesen Spinnfäden gebildeten Zwirnfadens im Rahmen eines integrierten OE-Spinn- und Doppeldrahtzwirn-Prozesse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46906A true CN1346906A (zh) 2002-05-01

Family

ID=76404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1132857.6A Pending CN1346906A (zh) 2000-04-29 2001-04-28 整体式气流纺纱倍捻中的长丝的自由端的生头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6363705B2 (zh)
EP (1) EP1149938A3 (zh)
JP (1) JP2002004136A (zh)
CN (1) CN1346906A (zh)
CZ (1) CZ20011459A3 (zh)
DE (1) DE10021160C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48048A (zh) * 2015-11-06 2017-07-14 索若德国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捻线锭子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4769B (zh) * 2013-07-31 2016-01-06 德清县金丝源纺织品有限公司 一种纺纱机的进线装置
CN107475847A (zh) * 2017-09-27 2017-12-15 浙江美来亚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双头绒线输入回转头装置
CN108049015B (zh) * 2018-02-06 2024-04-23 无锡星陵威科技有限公司 自动并线机
CN112317397B (zh) * 2020-10-29 2022-12-09 福建创隆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环保型纺纱锭子生产装置
CN116660090B (zh) * 2023-07-26 2024-01-26 泗洪佳彩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纱线混纺成分检测智能装备及检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361787C3 (de) * 1973-12-12 1981-05-27 Stahlecker, Fritz, 7347 Bad Überkingen Entlang einer Offenend-Spinnmaschine verfahrbare Vorrichtung zum Anspinnen
DE2615505A1 (de) * 1976-04-09 1977-10-20 Fritz Stahlecker Offenend-spinnaggregat
BR7703747A (pt) * 1976-06-09 1978-04-18 Palitex Project Co Gmbh Processo e dispositivo para o preparo de mechas de fibras texteis
DE4331801C1 (de) * 1993-09-18 1995-02-23 Palitex Project Co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s Zwirns in einem integrierten Spinn-Zwirnprozeß
DE4336109C2 (de) * 1993-10-22 1996-03-14 Palitex Project Co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s Zwirns
DE4431830C1 (de) * 1994-09-07 1995-10-26 Palitex Project Co Gmbh Verfahren zum Anspinnen eines Fadens in einer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s Zwirns in einem integrierten Spinn-Zwirnprozeß sowie Vorrichtung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DE19807981C1 (de) * 1998-02-25 1999-05-06 Volkmann Gmbh & Co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Zwirns in einem integrierten Spinn-Zwirnprozeß nach dem Doppeldrahtprinzip sowie Vorrichtung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48048A (zh) * 2015-11-06 2017-07-14 索若德国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捻线锭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10049929A1 (en) 2001-12-13
CZ20011459A3 (cs) 2001-12-12
US6363705B2 (en) 2002-04-02
EP1149938A2 (de) 2001-10-31
DE10021160C1 (de) 2001-05-17
EP1149938A3 (de) 2002-07-31
JP2002004136A (ja) 2002-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090192A (en) Process and an arrangement for false-twist spinning
CN1263572A (zh) 产生包芯纱的方法和纺纱机
US5479771A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a twisted yarn
US5651244A (en) Ring spinning method and a yarn made thereby
CN1263903C (zh) 用于长丝纺丝、拉伸和卷绕的方法及装置
CN1346906A (zh) 整体式气流纺纱倍捻中的长丝的自由端的生头方法和装置
US5699659A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substantially all-polyester yarns from fine denier feed fibers on an open end spinning machine
CN1867708A (zh) 纤维导向通道
CN1061394C (zh) 在整体纺捻生产合股线的设备中给纱线生头的方法及装置
US4642981A (en) Rotor with yarn guide for open-end spinning
US6189308B1 (en)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a yarn on a ring-spinning machine
US3844100A (en) Apparatus for the open-end spinning of textile yarns
US4567723A (en) Method of spinning staple fibers
US20020095927A1 (en) Method of producing a staple fiber yarn
US6202398B1 (en)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a yarn on a pot-spinning machine
US5724800A (en) Ring spinning method and a yarn made thereby
JPH0841739A (ja) 斜向フランジ形リングを備えたリング精紡機
CN1280465C (zh) 气流纺纱法
CN1546760A (zh) 转杯纺复合纱纺制装置
US4204392A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wrapped yarn
US4593522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spun yarn
CN1422998A (zh) 借助一个纺纱转子对纺织短纤维进行纺纱的方法和装置
CN113215689A (zh) 一种纺纱方法以及具有这种方法的纺纱设备
US6311468B1 (en) Device for producing a twisted yarn by an integrated spinning and twisting process as well as fiber feed tube
CN221071773U (zh) 带有防卡死结构的亚麻纱生产用皮辊开槽细纱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