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03921B - 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03921B
CN104703921B CN201380053464.2A CN201380053464A CN104703921B CN 104703921 B CN104703921 B CN 104703921B CN 201380053464 A CN201380053464 A CN 201380053464A CN 104703921 B CN104703921 B CN 1047039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thium
reactive tank
powder
composite oxide
oxide part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5346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03921A (zh
Inventor
菊谷和彦
石﨑和俊
西村仁希
三岛祐司
贞村英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da Kog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da Kog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50488215&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4703921(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da Kogyo Corp filed Critical Toda Kog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7039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039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039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039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53/00Compounds of nickel
    • C01G53/006Compounds containing, besides nickel, two or more other elements, with the exception of oxygen or hydro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53/00Compounds of nickel
    • C01G53/40Nickelates
    • C01G53/42Nickel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NiO2
    • C01G53/44Nickel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NiO2 containing manganese
    • C01G53/50Nickel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NiO2 containing manganese of the type [MnO2]n-, e.g. Li(NixMn1-x)O2, Li(MyNixMn1-x-y)O2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 H01M4/50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manganese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Mn2O4 or LiMn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50Solid solu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7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 C01P2002/72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by d-values or two theta-values, e.g. as X-ray diagra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30Particle morphology extending in three dimensions
    • C01P2004/32Spher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1Micrometer sized, i.e. from 1-100 microme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2Submicrometer sized, i.e. from 0.1-1 microme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12Surface are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40Electric propert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organic Compounds Of Heavy Met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及其制造方法,该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的特征在于:组成为Lix(NiyCo2(1‑y)/5Mn3(1‑y)/5)1‑zMzO2(1.00≤x≤1.10,0.65<y<0.82,0≤z≤0.05,M为选自Al、Zr、Mg中的至少一种元素)。本发明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在用作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情况下,初期放电容量高且初次的充放电效率优异。

Description

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用作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情况下,初期放电容量高、初次的充放电效率优异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
背景技术
近年来,AV设备、个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便携化、无线化迅速发展,作为这些的驱动用电源,对小型、轻量且具有高能量密度的二次电池的要求越来越高。另外,近年来,出于对地球环境的考虑,已实现电动车、混合动力汽车的开发及实用化,作为大型用途,对保存特性优异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状况下,具有充放电容量大、保存特性良好这样的优势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备受关注。
目前,作为对具有4V级电压的高能量型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有用的正极活性物质,通常已知有尖晶石型结构的LiMn2O4、锯齿形层状结构的LiMnO2、层状岩盐型结构的LiCoO2、LiNiO2等,其中,使用了LiNiO2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作为具有高充放电容量的电池备受关注。但是,该材料,初次的充放电效率=放电容量/充电容量以及充放电循环耐久性差,因此,要求进一步改善特性。
即,LiNiO2在拔出锂时,Ni3+成为Ni4+产生姜-泰勒(Jahn-Teller)变形,在拔出Li0.45的区域中,结晶结构由六方晶变化为单斜晶,进一步拔出时,由单斜晶变化为六方晶。因此,由于反复充放电反应而使结晶结构不稳定,循环特性变差,或者由于释放氧,产生与电解液的反应等,具有电池的初次的充放电效率和保存特性变差这样的特征。为了解决该课题,进行了在LiNiO2的Ni的一部分中添加Co、Al、Mn等而成的材料的研究,但仍未得到解决了这些课题的材料,要求结晶结构更稳定的Li-Ni复合氧化物。
另外,Li-Ni复合氧化物的构成粉末的一次粒径小,因此,为了得到填充密度高的Li-Ni复合氧化物,需要以形成它们紧密地聚集而成的二次颗粒的方式控制物性。但是,形成有二次颗粒的Li-Ni复合氧化物存在以下特征:通过电极制作时的压缩产生二次颗粒破坏而使表面积增加,通过在高温充电状态保存时促进与电解液的反应而形成在电极界面的非导体膜使作为二次电池的电阻上升。另外,Li-Ni复合氧化物与Li-Co复合氧化物相比,存在以下的缺点:由于初次的充放电效率较低,因此在用作锂离子电池用正极材料的情况下,需要多余地使用补偿在初次的充放电循环中不可逆的电容成分的负极材料,使各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降低。
即,作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物质,要求放电容量高、初次的充放电效率优异的Li-Ni复合氧化物。
目前,为了高容量化、微晶尺寸的控制、结晶结构的稳定化、改善初次的充放电效率等诸特性,对LiNiO2粉末进行了各种改良。例如,已知有在通过充电拔出Li的Li-Ni复合氧化物中,以4价的Ni量为60%以下的方式控制组成,得到高初期放电容量的同时改善初期热稳定性的技术(专利文献1);通过将Li-Ni复合氧化物的Ni的一部分由Co和选自包括Al、Mn的金属种中的至少1种元素置换,并在烧制后除去过剩的Li,来得到高初期放电容量并且改善循环特性及热稳定性、保存特性的技术(专利文献2);使Li-Ni复合氧化物含有B和P的至少1种元素的氧化物,来控制微晶尺寸,维持高放电容量并且改善热稳定性的技术(专利文献3);通过将Li-Ni复合氧化物的Ni的一部分由Co和Al置换而使结晶结构稳定化的技术(专利文献4)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0784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6494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7672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8-2181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作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物质,现在要求放电容量高、初次的充放电效率优异的Li-Ni复合氧化物,但仍未得到。
即,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为在通过充电拔出75%的Li的Li-Ni复合氧化物中,以4价的Ni量为60%以下的方式控制原Li-Ni复合氧化物的组成,得到高初期放电容量并改善热稳定性的技术。但是,为了使4价的Ni量为60%以下,将大量的Ni由Co和Mn置换,因此,为了实现高容量化需要提高充电电压,必须牺牲热稳定性。因此,很难说在仅控制组成中可以实现高容量化和热稳定性两者,作为得到改善了初次的充放电效率的Li-Ni复合氧化物的方法,很难说充分。
另外,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技术为通过将Li-Ni复合氧化物的Ni的一部分由Co和选自包括Al、Mn的金属种中的至少1种元素置换,并在烧制后除去过剩的Li,来得到高初期放电容量并且改善循环特性及热稳定性、保存特性的技术。但是,Li的除去处理引起容量降低,作为得到具有高放电容量和初次的充放电效率的Li-Ni复合氧化物的方法,很难说充分。
另外,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技术为使Li-Ni复合氧化物含有B和P的至少1种元素的氧化物,维持高放电容量并且改善热稳定性的技术,但B和P这样的不参与充放电反应的元素的添加引起结晶结构的紊乱和容量的降低,因此作为得到高放电容量和初次的充放电效率的方法,很难说充分。
另外,专利文献4中记载的技术为通过将Li-Ni复合氧化物的Ni的一部分由Co和Al置换来使结晶结构稳定化,可以进行高容量化和高输出化的技术。其目的在于,将由里特沃尔德(Rietveld)解析得到的结晶中的Li位点的Li占位率设为98.5%以上,将金属位点的金属占位率设为95%以上98%以下,提高电池容量和输出特性,但并没有实现初次的充放电效率的改善。
因此,本发明的技术课题在于,得到在用作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情况下,放电容量高、初次的充放电效率优异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所述技术课题可通过如下的本发明来实现。
即,本发明为一种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其特征在于:组成为Lix(NiyCo2(1-y)/5Mn3(1-y)/5)1-zMzO2(1.00≤x≤1.10,0.65<y<0.82,0≤z≤0.05,M为选自Al、Zr、Mg中的至少一种元素)(本发明1)。
另外,本发明为本发明1所述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其特征在于:由X射线衍射的里特沃尔德(Rietveld)解析得到的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与由里特沃尔德解析得到的微晶尺寸(nm)之积为700以上1400以下(本发明2)。
另外,本发明为本发明1或2所述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其特征在于:Li-Ni复合氧化物的由里特沃尔德解析得到的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为2%以上7%以下(本发明3)。
另外,本发明为本发明1~3中任一项所述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其特征在于:Li-Ni复合氧化物的由里特沃尔德解析得到的微晶尺寸为500nm以下(本发明4)。
另外,本发明为本发明1~4中任一项所述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其特征在于:平均粒径为1~20μm,BET比表面积为0.1~1.6m2/g(本发明5)。
另外,本发明为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使用了含有由本发明1~5中任一项所述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构成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本发明6)。
发明效果
本发明涉及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能够通过将Li-Ni複合酸化物所含的Co成分和Mn成分的摩尔浓度的比例控制在2:3,来确保锂的扩散路径而得到高充放电容量,并且能够将充放电时结晶结构随着锂离子的插入脱离的变化控制在最小限度,能够提高初次的充放电效率。
本发明涉及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能够通过将锂位点中混入的金属占位率控制在2%以上7%以下,来确保锂的扩散路径而得到高充放电容量,使结晶结构稳定化,因此能够提高初次的充放电效率。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的微晶尺寸被控制,比表面积较小,因此,可以抑制与电解液的反应,初次的充放电效率良好。
因此,本发明涉及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可以同时实现高容量化和初次的充放电效率的改善,适合作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物质。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所得到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用于正极活性物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充放电曲线。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所得到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的X射线衍射图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构成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首先,对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进行叙述。
本发明涉及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的组成为Lix(NiyCo2(1-y)/5Mn3(1-y)/5)1- zMzO2(1.00≤x≤1.10,0.65<y<0.82,0≤z≤0.05,M为选自Al、Zr、Mg中的至少一种元素)。
在x小于1.00的情况下,无法得到高电池容量的Li-Ni复合氧化物。另外,在x大于1.10的情况下,Li向金属位点的混入增多。x优选为1.00≤x≤1.05,更优选为1.01≤x≤1.04。
在y为0.65以下的情况下,Li-Ni复合氧化物中的Co成分和Mn成分的摩尔浓度提高,由此,Li-Ni复合氧化物的放电容量降低,无法得到作为Li-Ni复合氧化物的特征的高放电容量。在y为0.82以上的情况下,可以得到高放电容量,但无法抑制随着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晶结构的变化、Ni3+成为Ni4+的姜-泰勒变化,使初期充放电循环中的充放电效率降低,并且能够促进反复的充放电循环中的放电容量的降低。y优选为0.68≤y≤0.81,更优选为0.70≤y≤0.80。
本发明涉及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中的Co成分和Mn成分的摩尔浓度的比例为2:3。在Co成分相对于Mn成分的摩尔浓度比超过2/3的情况下,可以得到高放电容量,但初次的充放电效率降低若干,并且稀有金属即Co成分增多,因此产生资源枯竭和正极材料成本提高这样的工业上的不利。另外,在Co成分相对于Mn成分的摩尔浓度比低于2/3的情况下,初次的充放电效率降低,并且能够促进反复充放电循环中的放电容量的降低。需要说明的是,Co成分相对于Mn成分的摩尔浓度比在组成式中为2/3,但只要为可以实现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无论多少大于或小于2/3均设为本发明的范围内。
在z大于0.05的情况下,由于正极活性物质的真密度降低,因此,难以得到填充性高的材料,并且充放电容量显著降低,充放电容量高这样的Li-Ni复合氧化物的优点减少。z优选为0.01≤z≤0.04,更优选为0.01≤z≤0.02。
本发明涉及的Li-Ni复合氧化物的结晶结构属于空间群R-3m,存在锂主要占有的锂位点(3a位点),Ni、Co、M主要占有的金属位点(3b位点)、氧主要占有的氧位点(6c位点)。需要说明的是,对空间群R-3m而言,正式而言,在R3m的3上赋予横杠的表记是准确的,但在此为了方便记为R-3m。
本发明涉及的Li-Ni复合氧化物的结晶结构通过里特沃尔德解析进行解析。作为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的X射线衍射的峰形状函数,使用高斯函数和洛伦兹函数的重叠所示的修正TCH拟voigt函数。
微晶尺寸使用谢勒公式,由将高斯函数大致视为装置依赖函数、将θ设为衍射角时的洛伦兹函数的半值宽度的(cosθ)-1的系数算出。
另外,各位点的占位率可以通过上述解析算出。所谓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是指Ni、Co、M的原子占锂位点的比例。
本发明涉及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的由X射线衍射的里特沃尔德解析得到的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与由里特沃尔德解析得到的微晶尺寸(nm)之积优选为700以上1400以下。可以通过控制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和微晶尺寸两者来同时实现高容量化和初次的充放电效率的改善。认为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与由里特沃尔德解析得到的微晶尺寸(nm)之积与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的结晶的脱Li过程中的耐久性有关。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表示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的R-3m结构的完整性,微晶尺寸是指R-3m结构的大小,因此,可以通过同时控制它们来控制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的电化学特性。在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与微晶尺寸之积小于700的情况下,能够促进与电解液的反应性,使初次的充放电效率恶化,故不优选。在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与微晶尺寸之积大于1400的情况下,锂离子的扩散阻力提高,使初期的放电容量降低,故不优选。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与微晶尺寸之积优选为900以上1300以下,更优选为1000以上1200以下。
本发明涉及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的由X射线衍射的里特沃尔德解析得到的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优选为2%以上7%以下。在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大于7%的情况下,无法得到充分的充放电容量。更优选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为2%以上6%以下。为了得到大充放电容量,优选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较小,但由于置换Co等异种元素,因此,难以使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接近于0%。另外,在本发明中,即使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为2%以上,也能够得到充分的充放电容量。
本发明涉及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的由X射线衍射的里特沃尔德解析得到的微晶尺寸优选为500nm以下。在微晶尺寸大于500nm的情况下,锂离子的扩散阻力提高,使初期的放电容量降低,故不优选。微晶尺寸优选为100nm以上450nm以下,更优选为200nm以上400nm以下。
本发明涉及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的BET比表面积优选为0.1~1.6m2/g。在BET比表面积值小于0.1m2/g的情况下,工业上生产很困难。在BET比表面积值大于1.6m2/g的情况下,填充密度降低并使与电解液的反应性增加,故不优选。BET比表面积值更优选为0.1~1.0m2/g,进一步更优选为0.15~0.6m2/g。
本发明涉及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20μm。在平均粒径小于1μm的情况下,填充密度降低并使与电解液的反应性增加,故不优选。在超过20μm的情况下,工业上生产很困难。更优选为3~17μm。
本发明涉及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的颗粒形状优选为球状且锐角部较少。
下面,对本发明涉及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的制造方法进行叙述。
本发明涉及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可以通过将锂化合物的粉末和Ni-Co-Mn氢氧化物颗粒粉末混合,对所得到的混合物进行烧制而得到。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可以通过将锂化合物的粉末、Ni-Co-Mn氢氧化物颗粒粉末、根据需要的铝的化合物的粉末和/或锆的化合物的粉末混合,对所得到的混合物进行烧制而得到。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锂化合物,优选氢氧化锂,特别优选碳酸锂的含有率低于5%。在碳酸锂的含量为5%以上的情况下,碳酸锂残留在生成的Li-Ni复合氧化物中而成为杂质,使初期的充放电容量降低,并且充电时碳酸锂分解,成为初次的充放电效率降低的原因。
另外,使用的锂化合物的粉末的平均粒径优选为50μm以下。更优选为30μm以下。在锂化合物的粉末的平均粒径超过50μm的情况下,Ni-Co-Mn氢氧化物颗粒粉末和铝的化合物的粉末和/或锆的化合物的粉末的混合不均匀,难以得到结晶性良好的Li-Ni复合氧化物。
在本发明的Ni-Co-Mn氢氧化物中包括Ni-Co-Mn-Mg氢氧化物。
本发明的Ni-Co-Mn氢氧化物颗粒粉末优选平均粒径为2~30μm,BET比表面积为1~20m2/g。
本发明的Ni-Co-Mn氢氧化物颗粒粉末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得到:将0.1~2.0mol/l的硫酸镍和硫酸钴及硫酸锰、根据需要的硫酸镁等金属元素的硫酸盐水溶液以金属元素成为规定的摩尔比的方式混合,得到水溶液,将该水溶液和氨水溶液、氢氧化钠水溶液进行混合,将1.0~15.0mol/l的氨水溶液和0.1~2.0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连续地供给到反应槽中,使得反应槽中的氨浓度为1.4mol/l以下且(反应槽中的氨浓度)/(反应槽中的剩余的氢氧根浓度)为6以上,针对从反应槽溢出的Ni-Co-Mn氢氧化物的悬浮液,一边在与溢出管连接的浓缩槽中调整浓缩速度,一边将其循环到反应槽中,进行反应至反应槽和沉降槽中的Ni-Co-Mn氢氧化物的浓度为2~10mol/l,利用机械碰撞进行颗粒控制,从而得到本发明的Ni-Co-Mn氢氧化物颗粒粉末。
反应槽中的氨浓度优选为1.4mol/l以下。若反应槽中的氨浓度超过1.4mol/l,则Ni-Co-Mn氢氧化物的一次颗粒增大,使烧制时的与锂化合物的反应性降低,烧制时的微晶尺寸的控制很困难。
Ni-Co-Mn氢氧化物基于以下的式(1)生成。
Me2+SO4+2NaOH→Me2+(OH)2+Na2SO4(1)
此时的Me2+SO4和NaOH的摩尔比为1:2理论上的原料比例,但本发明中的反应与理论上的摩尔比相比,过多地供给NaOH而进行,通过控制此时的剩余的氢氧根浓度,得到目标Ni-Co-Mn氢氧化物。
反应槽中的剩余的氢氧根浓度优选为0.005mol/l以上0.04mol/l以下。若反应槽中的剩余的氢氧根浓度低于0.005mol/l,则Ni-Co-Mn氢氧化物的二次颗粒内密度降低,使Ni-Co-Mn氢氧化物的体积密度降低。若反应槽中的剩余的氢氧根浓度超过0.04mol/l,则Ni-Co-Mn氢氧化物的一次颗粒尺寸增大,使烧制时的与Li化合物的反应性降低。
(反应槽中的氨浓度)/(反应槽中的剩余的氢氧根浓度)优选为6以上。若(反应槽中的氨浓度)/(反应槽中的剩余的氢氧根浓度)低于6,则Ni-Co-Mn氢氧化物的一次颗粒增大,使烧制时的与锂化合物的反应性降低,烧制时的微晶尺寸的控制很困难。
进而,为了除去反应时生成的共存可溶性盐,使用压滤机或者真空过滤机、过滤增稠机等,相对于Ni-Co-Mn氢氧化物的浆料重量使用1~10倍的水进行水洗,并干燥,由此得到Ni-Co-Mn氢氧化物颗粒粉末。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铝的化合物,可以优选使用铝的氢氧化物。
铝的化合物的粉末的平均粒径优选为5μm以下,更优选为2μm以下。另外,铝的化合物的粉末的一次粒径优选为1μm以下。
铝的化合物的添加量相对于Ni-Co-Mn氢氧化物以利用元素换算的摩尔比计优选为2~5%。在铝的化合物的添加量少于2%的情况下,容量降低随着充放电循环增大,若超过5%,则放电容量降低。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锆的化合物,可以优选使用锆的氧化物。
锆的化合物的粉末的平均粒径优选为5μm以下,更优选为2μm以下。
锆的化合物的添加量相对于Ni-Co-Mn氢氧化物以利用元素换算的摩尔比计优选为2%以下。若锆的化合物的添加量超过2%,则放电容量降低。
锂化合物的粉末、Ni-Co-Mn氢氧化物颗粒粉末、铝的化合物的粉末和/或锆的化合物的粉末的混合处理只要能够混合均匀就可以为干式、湿式的任一者。
锂化合物的粉末、Ni-Co-Mn氢氧化物颗粒粉末、铝的化合物的粉末和/或锆的化合物的粉末的混合比优选以摩尔比计Li/(Ni+Co+Mn+Al+Zr)为1.00~1.10。
烧制温度优选为650℃~950℃。在烧制温度低于650℃的情况下,Li和Ni的反应未充分进行,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的一次颗粒的生长不充分,若烧制温度超过950℃,则Ni3+被还原成为Ni2+,混入Li相,使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增大。烧制时的气氛优选氧化性气体气氛,更优选气氛中的氧浓度为70%以上。烧制时间优选5~30小时。
下面,对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进行叙述,该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使用了含有由本发明涉及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构成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
使用了含有由本发明涉及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构成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由上述正极、负极和电解质构成。
在制造含有由本发明涉及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构成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的情况下,按照常规方法将在正极活性物质中添加混合导电剂和粘结剂而成的正极合剂涂布到集电体上。作为导电剂,优选乙炔黑、炭黑、黑铅等,作为粘结剂,优选聚四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等。
作为负极,可以使用含有锂金属、锂/铝合金、锂/锡合金、石墨、黑铅等负极活性物质的电极。
作为电解质,除了六氟磷酸锂以外,还可以将高氯酸锂、四氟硼酸锂等锂盐的至少1种溶于溶剂中使用。
另外,作为电解质的溶剂,除了碳酸亚乙酯和碳酸二乙酯的组合以外,还可以使用含有碳酸亚丙酯、碳酸二甲酯等碳酸酯类及二甲氧基乙烷等醚类的至少1种的有机溶剂。
使用由本发明涉及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构成的正极活性物质制造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初期放电容量为190~210mAh/g左右,0.1C的充放电电流密度中的初次的充放电效率超过90%。
<作用>
本发明涉及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将Li-Ni复合氧化物中所含的Co成分和Mn成分的摩尔浓度的比例控制在2:3,由此,可以确保锂的扩散路径而得到高充放电容量,并且可以将结晶结构伴随充放电时的锂离子的插入脱离的变化抑制在最小限度,可以提高初次的充放电效率。
特别是,在本发明中含有大量的Ni成分,并且将Co成分和Mn成分的摩尔浓度的比例设为2:3,由此,可以一边维持高充放电容量一边得到较高的初次的充放电效率,并且可以将结晶结构随着充放电时的锂离子的插入脱离的变化抑制在最小限度。
另外,在本发明中,将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的由X射线衍射的里特沃尔德解析得到的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与由里特沃尔德解析得到的微晶尺寸(nm)之积设为700以上1400以下,由此,可以一边维持高充放电容量一边得到较高的初次的充放电效率。
特别是可以通过将混入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控制在2%以上7%以下,来确保锂的扩散路径而得到高充放电容量,使结晶结构稳定化,因此,可以提高初次的充放电效率。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的微晶尺寸大,比表面积小,因此,可以抑制与电解液的反应,可以改善初次的充放电效率。
实施例
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实施方式如下。
对制作本发明涉及的Ni-Co-Mn氢氧化物时的反应槽中的氨浓度而言,采集规定量的含有氢氧化物的反应浆料的上清液,对上清液中的氨成分进行蒸馏提取处理,用0.5N盐酸溶液对其提取液中的氨浓度进行滴定,以pH为5.2的滴定量为终点,由其滴定量求出。对反应槽中的剩余的氢氧根浓度而言,采集规定量的含有氢氧化物的反应浆料的上清液,直接用0.5N盐酸溶液滴定,以pH为5.2的滴定量为终点,由其滴定量求出氨和剩余的氢氧根浓度之和,从其值减去氨浓度求出。
对本发明涉及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的组成而言,用酸溶解该粉末,用等离子体发光分光分析装置ICPS-7500[(株)岛津制作所制]测定求出。
平均粒径为使用激光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LMS-30[Seishin企业(株)制]测得的体积基准的平均粒径。锂化合物的平均粒径由干式激光法测定,其它的粉体的平均粒径由湿式激光法测定。
铝的化合物的粉末的一次粒径为使用带能量分散型X射线分析装置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X[(株)日立High Technologies制]观察时的构成二次颗粒的一次颗粒的大小。
比表面积为在氮30%、氦70%的混合气体下将试样以250℃干燥脱气15分钟后,使用MONOSORB[Yuasa ionics(株)制],通过BET1点连续法求出的比表面积。
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由使用X射线衍射装置SmartLab[(株)Rigaku制]在Cu-Kα、45kV、200mA的条件下实施的X射线衍射的里特沃尔德解析求出。
微晶尺寸由使用X射线衍射装置SmartLab[(株)Rigaku制]在Cu-Kα、45kV、200mA的条件下实施的X射线衍射的里特沃尔德解析求出。
利用使用了由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构成的正极活性物质的钮扣电池,进行初期充放电特性的评价。
首先,将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Li-Ni复合氧化物90重量%、作为导电材料的乙炔黑3重量%和石墨KS-53重量%、作为粘合剂的溶解于N-甲基吡咯烷酮的聚偏二氟乙烯4重量%混合后,涂布到Al金属箔上,以150℃进行干燥。将该片材冲切为后,以1t/cm2压接,将电极厚度设为50μm,将由此得到的物体用于正极。负极设为冲切为的金属锂,电解液使用将溶解了1mol/l的LiPF6的EC和DMC以体积比1:2混合而成的溶液制作CR2032型钮扣电池。
初期充放电特性通过使用了由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构成的正极活性物质的钮扣电池的初期放电容量和初次的充放电效率进行评价。使用上述的钮扣电池,在室温下以0.1C进行充电至4.3V后,以0.1C进行放电至3.0V,对此时的初期充电容量、初期放电容量、初次的充放电效率进行测定。
[实施例1]
在放入了将2mol/l的硫酸镍和硫酸钴及硫酸锰以Ni:Co:Mn=70:12:18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水溶液的反应槽中,供给6.0mol/l的氨水溶液和2mol/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反应槽通常用翼型搅拌机进行搅拌,氨水溶液和氢氧化钠水溶液通常持续供给,使得反应槽中的氨浓度为0.35mol/l,反应槽中的剩余的氢氧根浓度为0.01mol/l,(反应槽中的氨浓度)/(反应槽中的剩余的氢氧根浓度)为35。反应槽中生成的Ni-Co-Mn氢氧化物溢出,在与溢出管连接的浓缩槽中浓缩,向反应槽进行循环。进行反应40小时至反应槽和沉降槽中的Ni-Co-Mn氢氧化物浓度为4mol/l。
反应后,将所得到的Ni-Co-Mn氢氧化物的悬浮液,使用压滤机相对于Ni-Co-Mn氢氧化物的重量利用10倍的水进行水洗后,进行干燥,得到Ni:Co:Mn=70:12:18的Ni-Co-Mn氢氧化物颗粒粉末。
将所得到的Ni-Co-Mn氢氧化物颗粒粉末、预先通过粉碎机进行了粒度调整的碳酸锂含量为0.3wt%、平均粒径10μm的氢氧化锂·一水盐的粉末以摩尔比计Li/(Ni+Co+Mn)=1.00的比例混合。将该混合物在氧气氛下以790℃烧制10小时,进行粉碎,得到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
所得到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的化学组成为Li1.00Ni0.70Co0.12Mn0.18O2(x=1.00、y=0.70、z=0),平均粒径为12.8μm,BET比表面积为0.29m2/g,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为4.4%,微晶尺寸为237nm,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与微晶尺寸之积为1042.8。另外,该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的初期放电容量为192.8mAh/g,初次的充放电效率为94.4%。
[实施例2~实施例3]
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而得到Ni-Co-Mn氢氧化物颗粒。将所得到的Ni-Co-Mn氢氧化物颗粒粉末、预先通过粉碎机进行了粒度调整的碳酸锂含量为0.3wt%、平均粒径10μm的氢氧化锂·一水盐的粉末以摩尔比计Li/(Ni+Co+Mn)=1.04或1.08的比例混合,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将该材料的组成、平均粒径和BET比表面积示于表1,将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微晶尺寸、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与微晶尺寸之积、初期放电容量及初次的充放电效率示于表2。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而得到Ni-Co-Mn氢氧化物颗粒。将所得到的Ni-Co-Mn氢氧化物颗粒粉末、一次粒径为0.5μm且平均粒径1.5μm的氢氧化铝的粉末、预先通过粉碎机进行了粒度调整的碳酸锂含量为0.3wt%、平均粒径10μm的氢氧化锂·一水盐的粉末以摩尔比计Li/(Ni+Co+Mn+Al)=1.04的比例混合。将该混合物在氧气氛下以820℃烧制10小时,进行粉碎,得到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将该材料的组成、平均粒径和BET比表面积示于表1,将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微晶尺寸、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与微晶尺寸之积、初期放电容量及初次的充放电效率示于表2。
[实施例5]
在放入了将2mol/l的硫酸镍和硫酸钴、硫酸锰及硫酸镁以Ni:Co:Mn:Mg=69.65:11.94:17.91:0.5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水溶液的反应槽中,供给6.0mol/l的氨水溶液和2mol/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反应槽通常用翼型搅拌机进行搅拌,氨水溶液和氢氧化钠水溶液通常持续供给,使得反应槽中的氨浓度为0.35mol/l,反应槽中的剩余的氢氧根浓度为0.01mol/l,(反应槽中的氨浓度)/(反应槽中的剩余的氢氧根浓度)为35。反应槽中生成的Ni-Co-Mn-Mg氢氧化物溢出,在与溢出管连接的浓缩槽中浓缩,向反应槽进行循环。进行反应40小时至反应槽和沉降槽中的Ni-Co-Mn-Mg氢氧化物浓度为4mol/l。
反应后,将所得到的Ni-Co-Mn-Mg氢氧化物颗粒的悬浮液,使用压滤机相对于Ni-Co-Mn-Mg氢氧化物的重量利用10倍的水进行水洗后,进行干燥,得到Ni:Co:Mn:Mg=69.65:11.94:17.91:0.5的Ni-Co-Mn-Mg氢氧化物颗粒粉末。
将所得到的Ni-Co-Mn-Mg氢氧化物颗粒粉末、一次粒径为0.5μm且平均粒径1.5μm的氢氧化铝的粉末、预先通过粉碎机进行了粒度调整的碳酸锂含量为0.3wt%、平均粒径10μm的氢氧化锂·一水盐的粉末以摩尔比计Li/(Ni+Co+Mn+Mg+Al)=1.04的比例混合。将该混合物在氧气氛下以790℃烧制10小时,进行粉碎,得到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将该材料的组成、平均粒径和BET比表面积示于表1,将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微晶尺寸、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与微晶尺寸之积、初期放电容量和初次的充放电效率示于表2。
[实施例6]
在放入了将2mol/l的硫酸镍和硫酸钴及硫酸锰以Ni:Co:Mn=75:10:15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水溶液的反应槽中,供给6.0mol/l氨水溶液和2mol/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反应槽通常用翼型搅拌机进行搅拌,氨水溶液和氢氧化钠水溶液通常持续供给,使得反应槽中的氨浓度为1.20mol/l,反应槽中的剩余的氢氧根浓度为0.04mol/l,(反应槽中的氨浓度)/(反应槽中的剩余的氢氧根浓度)为30。反应槽中生成的Ni-Co-Mn氢氧化物溢出,在与溢出管连接的浓缩槽中浓缩,向反应槽进行循环。进行反应40小时至反应槽和沉降槽中的Ni-Co-Mn氢氧化物浓度为4mol/l。
反应后,将所得到的Ni-Co-Mn氢氧化物的悬浮液,使用压滤机相对于Ni-Co-Mn氢氧化物的重量利用10倍的水进行水洗后,进行干燥,得到Ni:Co:Mn=75:10:15的Ni-Co-Mn氢氧化物颗粒。
将所得到的Ni-Co-Mn氢氧化物颗粒粉末、预先通过粉碎机进行了粒度调整的碳酸锂含量为0.3wt%、平均粒径10μm的氢氧化锂·一水盐的粉末以摩尔比计Li/(Ni+Co+Mn)=1.00的比例混合。将该混合物在氧气氛下以820℃烧制10小时,进行粉碎,得到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将该材料的组成、平均粒径和BET比表面积示于表1,将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微晶尺寸、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与微晶尺寸之积、初期放电容量及初次的充放电效率示于表2。
[实施例7~实施例8]
与实施例6同样地进行而得到Ni-Co-Mn氢氧化物颗粒。将所得到的Ni-Co-Mn氢氧化物颗粒粉末、预先通过粉碎机进行了粒度调整的碳酸锂含量为0.3wt%、平均粒径10μm的氢氧化锂·一水盐的粉末以摩尔比计Li/(Ni+Co+Mn)=1.04或1.08的比例混合,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将该材料的组成、平均粒径和BET比表面积示于表1,将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微晶尺寸、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与微晶尺寸之积、初期放电容量及初次的充放电效率示于表2。
[实施例9]
与实施例6同样地进行而得到Ni-Co-Mn氢氧化物颗粒。将所得到的Ni-Co-Mn氢氧化物颗粒粉末、平均粒径为0.4μm的氧化锆的粉末、预先通过粉碎机进行了粒度调整的碳酸锂含量为0.3wt%、平均粒径10μm的氢氧化锂·一水盐的粉末以摩尔比计Li/(Ni+Co+Mn+Zr)=1.04的比例混合。将该混合物在氧气氛下以820℃烧制10小时,进行粉碎,得到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将该材料的组成、平均粒径和BET比表面积示于表1,将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微晶尺寸、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与微晶尺寸之积、初期放电容量及初次的充放电效率示于表2。
[实施例10]
与实施例6同样地进行而得到Ni-Co-Mn氢氧化物颗粒。将所得到的Ni-Co-Mn氢氧化物颗粒粉末、一次粒径为0.5μm且平均粒径1.5μm的氢氧化铝的粉末、平均粒径为0.4μm的氧化锆的粉末、预先通过粉碎机进行了粒度调整的碳酸锂含量为0.3wt%、平均粒径10μm的氢氧化锂·一水盐的粉末以摩尔比计Li/(Ni+Co+Mn+Al+Zr)=1.04的比例混合。将该混合物在氧气氛下以820℃烧制10小时,进行粉碎,得到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将该材料的组成、平均粒径和BET比表面积示于表1,将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微晶尺寸、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与微晶尺寸之积、初期放电容量及初次的充放电效率示于表2。
[实施例11]
在放入了将2mol/l的硫酸镍和硫酸钴及硫酸锰以Ni:Co:Mn=80:8:12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水溶液的反应槽中,供给6.0mol/l氨水溶液和2mol/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反应槽通常用翼型搅拌机进行搅拌,氨水溶液和氢氧化钠水溶液通常持续供给,使得反应槽中的氨浓度为0.4mol/l,反应槽中的剩余的氢氧根浓度为0.01mol/l,(反应槽中的氨浓度)/(反应槽中的剩余的氢氧根浓度)为40。反应槽中生成的Ni-Co-Mn氢氧化物溢出,在与溢出管连接的浓缩槽中浓缩,向反应槽进行循环。进行反应40小时至反应槽和沉降槽中的Ni-Co-Mn氢氧化物浓度为4mol/l。
反应后,将所得到的Ni-Co-Mn氢氧化物的悬浮液,使用压滤机相对于Ni-Co-Mn氢氧化物的重量利用10倍的水进行水洗后,进行干燥,得到Ni:Co:Mn=80:8:12的Ni-Co-Mn氢氧化物颗粒。
将所得到的Ni-Co-Mn氢氧化物颗粒粉末、预先通过粉碎机进行了粒度调整的碳酸锂含量为0.3wt%、平均粒径10μm的氢氧化锂·一水盐的粉末以摩尔比计Li/(Ni+Co+Mn)=1.00的比例混合。将该混合物在氧气氛下以790℃烧制10小时,进行粉碎,得到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将该材料的组成、平均粒径和BET比表面积示于表1,将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微晶尺寸、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与微晶尺寸之积、初期放电容量及初次的充放电效率示于表2。
[实施例12~实施例13]
与实施例11同样地进行而得到Ni-Co-Mn氢氧化物颗粒。将所得到的Ni-Co-Mn氢氧化物颗粒粉末、预先通过粉碎机进行了粒度调整的碳酸锂含量为0.3wt%、平均粒径10μm的氢氧化锂·一水盐的粉末以摩尔比计Li/(Ni+Co+Mn)=1.04或1.08的比例混合,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将该材料的组成、平均粒径和BET比表面积示于表1,将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微晶尺寸、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与微晶尺寸之积、初期放电容量及初次的充放电效率示于表2。
[实施例14]
在放入了将2mol/l的硫酸镍和硫酸钴、硫酸锰及硫酸镁以Ni:Co:Mn:Mg=76.8:7.7:11.5:4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水溶液的反应槽中,供给6.0mol/l的氨水溶液和2mol/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反应槽通常用翼型搅拌机进行搅拌,氨水溶液和氢氧化钠水溶液通常持续供给,使得反应槽中的氨浓度为0.40mol/l,反应槽中的剩余的氢氧根浓度为0.01mol/l,(反应槽中的氨浓度)/(反应槽中的剩余的氢氧根浓度)为40。反应槽中生成的Ni-Co-Mn-Mg氢氧化物溢出,在与溢出管连接的浓缩槽中浓缩,向反应槽进行循环。进行反应40小时至反应槽和沉降槽中的Ni-Co-Mn-Mg氢氧化物浓度为4mol/l。
反应后,将所得到的Ni-Co-Mn-Mg氢氧化物颗粒的悬浮液,使用压滤机相对于Ni-Co-Mn-Mg氢氧化物的重量利用10倍的水进行水洗后,进行干燥,得到Ni:Co:Mn:Mg=76.8:7.7:11.5:4的Ni:Co:Mn:Mg氢氧化物颗粒粉末。
将所得到的Ni:Co:Mn:Mg氢氧化物颗粒粉末、一次粒径为0.5μm且平均粒径1.5μm的氢氧化铝的粉末、预先通过粉碎机进行了粒度调整的碳酸锂含量为0.3wt%、平均粒径10μm的氢氧化锂·一水盐的粉末以摩尔比计Li/(Ni+Co+Mn+Mg+Al)=1.04的比例混合。将该混合物在氧气氛下以820℃烧制10小时,进行粉碎,得到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将该材料的组成、平均粒径和BET比表面积示于表1,将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微晶尺寸、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与微晶尺寸之积、初期放电容量及初次的充放电效率示于表2。
[实施例15]
以Ni:Co:Mn:Mg=78.4:7.84:11.76:2的比例调整组成,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4同样地进行而得到Ni-Co-Mn-Mg氢氧化物颗粒。将所得到的Ni-Co-Mn-Mg氢氧化物颗粒粉末、平均粒径为0.4μm的氧化锆的粉末、预先通过粉碎机进行了粒度调整的碳酸锂含量为0.3wt%、平均粒径10μm的氢氧化锂·一水盐的粉末以摩尔比计Li/(Ni+Co+Mn+Mg+Zr)=1.04的比例混合。将该混合物在氧气氛下以820℃烧制10小时,进行粉碎,得到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将该材料的组成、平均粒径和BET比表面积示于表1,将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微晶尺寸、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与微晶尺寸之积、初期放电容量及初次的充放电效率示于表2。
[实施例16]
以Ni:Co:Mn:Mg=69.65:11.94:17.91:0.5的比例调整组成,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4同样地进行而得到Ni-Co-Mn-Mg氢氧化物颗粒。将所得到的Ni-Co-Mn-Mg氢氧化物颗粒粉末、一次粒径为0.5μm且平均粒径1.5μm的氢氧化铝的粉末、平均粒径为0.4μm的氧化锆的粉末、预先通过粉碎机进行了粒度调整的碳酸锂含量为0.3wt%、平均粒径10μm的氢氧化锂·一水盐的粉末以摩尔比计Li/(Ni+Co+Mn+Mg+Al+Zr)=1.04的比例混合。将该混合物在氧气氛下以820℃烧制10小时,进行粉碎,得到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将该材料的组成、平均粒径和BET比表面积示于表1,将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微晶尺寸、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与微晶尺寸之积、初期放电容量及初次的充放电效率示于表2。
[比较例1]
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而得到Ni-Co-Mn氢氧化物颗粒。将所得到的Ni-Co-Mn氢氧化物颗粒粉末、预先通过粉碎机进行了粒度调整的碳酸锂含量为0.3wt%、平均粒径10μm的氢氧化锂·一水盐的粉末以摩尔比计Li/(Ni+Co+Mn)=0.96的比例混合,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化学组成不同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将该材料的组成、平均粒径和BET比表面积示于表1,将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微晶尺寸、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与微晶尺寸之积、初期放电容量及初次的充放电效率示于表2。
[比较例2]
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而得到Ni-Co-Mn氢氧化物颗粒。将所得到的Ni-Co-Mn氢氧化物颗粒粉末、预先通过粉碎机进行了粒度调整的碳酸锂含量为0.3wt%、平均粒径10μm的氢氧化锂·一水盐的粉末以摩尔比计Li/(Ni+Co+Mn)=1.12的比例混合,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化学组成不同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将该材料的组成、平均粒径和BET比表面积示于表1,将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微晶尺寸、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与微晶尺寸之积、初期放电容量及初次的充放电效率示于表2。
[比较例3]
在放入了将2mol/l的硫酸镍和硫酸钴及硫酸锰以Ni:Co:Mn=70:10:20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水溶液的反应槽中,供给6.0mol/l的氨水溶液和2mol/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反应槽通常用翼型搅拌机进行搅拌,氨水溶液和氢氧化钠水溶液通常持续供给,使得反应槽中的氨浓度为0.8mol/l,反应槽中的剩余的氢氧根浓度为0.01mol/l,(反应槽中的氨浓度)/(反应槽中的剩余的氢氧根浓度)为80,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而得到化学组成不同的Li-Ni-Mn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将该材料的组成、平均粒径和BET比表面积示于表1,将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微晶尺寸、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与微晶尺寸之积、初期放电容量及初次的充放电效率示于表2。
[比较例4]
以Ni:Co:Mn=70:20:10的比例调整组成,除此以外,与比较例3同样地进行而得到Ni-Co-Mn氢氧化物颗粒。将所得到的Ni-Co-Mn氢氧化物颗粒粉末、预先通过粉碎机进行了粒度调整的碳酸锂含量为0.3wt%、平均粒径10μm的氢氧化锂·一水盐的粉末以摩尔比计Li/(Ni+Co+Mn)=1.04的比例混合。将该混合物在氧气氛下以820℃烧制10小时,进行粉碎,得到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将该材料的组成、平均粒径和BET比表面积示于表1,将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微晶尺寸、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与微晶尺寸之积、初期放电容量及初次的充放电效率示于表2。
[比较例5~比较例6]
与实施例6同样地进行而得到Ni-Co-Mn氢氧化物颗粒。将所得到的Ni-Co-Mn氢氧化物颗粒粉末、预先通过粉碎机进行了粒度调整的碳酸锂含量为0.3wt%、平均粒径10μm的氢氧化锂·一水盐的粉末以摩尔比计Li/(Ni+Co+Mn)=0.96、1.12的比例混合,除此以外,与实施例6同样地进行,得到化学组成不同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将这些材料的组成、平均粒径和BET比表面积示于表1,将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微晶尺寸、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与微晶尺寸之积、初期放电容量及初次的充放电效率示于表2。
[比较例7]
以Ni:Co:Mn=75:10:15的比例调整组成,除此以外,与实施例7同样地进行而得到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将该材料的组成、平均粒径和BET比表面积示于表1,将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微晶尺寸、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与微晶尺寸之积、初期放电容量及初次的充放电效率示于表2。
[比较例8]
以Ni:Co:Mn=75:5:20的比例调整组成,除此以外,与实施例7同样地进行而得到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将该材料的组成、平均粒径和BET比表面积示于表1,将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微晶尺寸、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与微晶尺寸之积、初期放电容量及初次的充放电效率示于表2。
[比较例9~比较例10]
与实施例11同样地进行而得到Ni-Co-Mn氢氧化物颗粒。将所得到的Ni-Co-Mn氢氧化物颗粒粉末、预先通过粉碎机进行了粒度调整的碳酸锂含量为0.3wt%、平均粒径10μm的氢氧化锂·一水盐的粉末以摩尔比计Li/(Ni+Co+Mn)=0.96、1.12的比例混合,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1同样地进行,得到化学组成不同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将这些材料的组成、平均粒径和BET比表面积示于表1,将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微晶尺寸、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与微晶尺寸之积、初期放电容量及初次的充放电效率示于表2。
[比较例11]
以Ni:Co:Mn=80:5:15的比例调整组成,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1同样地进行而得到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将该材料的组成、平均粒径和BET比表面积示于表1,将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微晶尺寸、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与微晶尺寸之积、初期放电容量及初次的充放电效率示于表2。
[比较例12]
在放入了将2mol/l的硫酸镍和硫酸钴及硫酸锰以Ni:Co:Mn=80:15:5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水溶液的反应槽中,供给6.0mol/l的氨水溶液和2mol/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反应槽通常用翼型搅拌机进行搅拌,氨水溶液和氢氧化钠水溶液通常持续供给,使得反应槽中的氨浓度为0.40mol/l,反应槽中的剩余的氢氧根浓度为0.06mol/l,(反应槽中的氨浓度)/(反应槽中的剩余的氢氧根浓度)为6.7。反应槽中生成的Ni-Co-Mn氢氧化物溢出,在与溢出管连接的浓缩槽中浓缩,向反应槽进行循环。进行反应40小时至反应槽和沉降槽中的Ni-Co-Mn氢氧化物浓度为4mol/l。
反应后,将所得到的Ni-Co-Mn氢氧化物颗粒的悬浮液,使用压滤机相对于Ni-Co-Mn氢氧化物的重量利用10倍的水进行水洗后,进行干燥,得到Ni:Co:Mn=80:15:5的Ni:Co:Mn氢氧化物颗粒粉末。
将所得到的Ni:Co:Mn氢氧化物颗粒粉末、预先通过粉碎机进行了粒度调整的碳酸锂含量为0.3wt%、平均粒径10μm的氢氧化锂·一水盐的粉末以摩尔比计Li/(Ni+Co+Mn)=1.04的比例混合。将该混合物在氧气氛下以790℃烧制10小时,进行粉碎,得到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将该材料的组成、平均粒径和BET比表面积示于表1,将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微晶尺寸、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与微晶尺寸之积、初期放电容量及初次的充放电效率示于表2。
[比较例13]
以Ni:Co:Mn=60:16:24的比例调整组成,以890℃进行烧制,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1同样地进行而得到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将该材料的组成、平均粒径和BET比表面积示于表1,将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微晶尺寸、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与微晶尺寸之积、初期放电容量及初次的充放电效率示于表2。
[比较例14]
以Ni:Co:Mn=85:6:9的比例调整组成,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1同样地进行而得到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将该材料的组成、平均粒径和BET比表面积示于表1,将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微晶尺寸、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与微晶尺寸之积、初期放电容量及初次的充放电效率示于表2。
[表1]
[表2]
实施例1~16中所得到的Li-Ni复合氧化物的Co成分和Mn成分的摩尔浓度的比例为2:3,且混入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为2%以上7%以下,结晶结构稳定化。其结果,为可以确保锂的扩散路径而得到190mAh/g以上的高放电容量,初次的充放电效率也优异的正极材料。
另外,本发明的Li-Ni复合氧化物为可以控制微晶尺寸,比表面积较小,因此,为可以抑制颗粒界面的与电解液的反应,可以改善初次的充放电效率的优异的正极材料。
由以上的结果可以确认,本发明涉及的Li-Ni复合氧化物,作为初期放电容量较高、初次的充放电效率也优异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活性物质很有效。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涉及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可以得到在用作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情况下,初期放电容量高、初次的充放电效率优异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laims (6)

1.一种由以下的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构成的正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
所述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的组成为Lix(NiyCo2(1-y)/5Mn3(1-y)/5)1-zMzO2
其中,1.00≤x≤1.10,0.70≤y<0.82,0≤z≤0.05,M为选自Al、Zr、Mg中的至少一种元素,
所述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的由X射线衍射的里特沃尔德解析得到的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与由里特沃尔德解析得到的微晶尺寸之积为700以上1400以下,所述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的单位为%,所述微晶尺寸的单位为nm,
所述Li-Ni复合氧化物的结晶结构属于空间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
Li-Ni复合氧化物的由里特沃尔德解析得到的锂位点的金属占位率为2%以上7%以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
Li-Ni复合氧化物的由里特沃尔德解析得到的微晶尺寸为500nm以下。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
所述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的平均粒径为1~20μm,BET比表面积为0.1~1.6m2/g。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
所述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通过将锂化合物的粉末、Ni-Co-Mn氢氧化物颗粒粉末、根据需要的铝的化合物的粉末和/或锆的化合物的粉末混合,对所得到的混合物进行烧制而得到,
所述Ni-Co-Mn氢氧化物颗粒粉末通过如下方法得到:将0.1~2.0mol/l的硫酸镍和硫酸钴及硫酸锰、根据需要的硫酸镁的水溶液以金属元素成为规定的摩尔比的方式混合,得到水溶液,将得到的水溶液和氨水溶液、氢氧化钠水溶液进行混合,将1.0~15.0mol/l的氨水溶液和0.1~2.0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连续地供给到反应槽中,使得反应槽中的氨浓度为1.4mol/l以下且(反应槽中的氨浓度)/(反应槽中的剩余的氢氧根浓度)为6以上,针对从反应槽溢出的Ni-Co-Mn氢氧化物的悬浮液,一边在与溢出管连接的浓缩槽中调整浓缩速度,一边将其循环到反应槽中,进行反应至反应槽和沉降槽中的Ni-Co-Mn氢氧化物的浓度为2~10mol/l,利用机械碰撞进行颗粒控制,从而得到所述Ni-Co-Mn氢氧化物颗粒粉末。
6.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使用了含有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
CN201380053464.2A 2012-10-17 2013-10-15 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Active CN1047039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30145 2012-10-17
JP2012-230145 2012-10-17
PCT/JP2013/077952 WO2014061654A1 (ja) 2012-10-17 2013-10-15 Li-Ni複合酸化物粒子粉末並びに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03921A CN104703921A (zh) 2015-06-10
CN104703921B true CN104703921B (zh) 2018-01-12

Family

ID=504882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53464.2A Active CN104703921B (zh) 2012-10-17 2013-10-15 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280211A1 (zh)
EP (1) EP2910528B1 (zh)
JP (1) JP6112118B2 (zh)
KR (1) KR102168979B1 (zh)
CN (1) CN104703921B (zh)
CA (1) CA2888567A1 (zh)
TW (1) TWI584520B (zh)
WO (1) WO20140616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04659B (zh) * 2012-10-17 2017-11-14 户田工业株式会社 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JP6108141B2 (ja) * 2014-12-25 2017-04-0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KR101892612B1 (ko) * 2016-03-25 2018-08-28 주식회사 에코프로비엠 리튬이차전지 양극활물질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에 의하여 제조된 리튬이차전지 양극활물질
KR102539250B1 (ko) * 2017-07-14 2023-06-01 바스프 에스이 전극 활물질의 제조 방법
WO2019087503A1 (ja) * 2017-10-31 2019-05-09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JP6968844B2 (ja) * 2018-03-15 2021-11-17 Basf戸田バッテリーマテリアルズ合同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の正極活物質粒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KR102302038B1 (ko) * 2018-05-11 2021-09-1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방법,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 및 리튬 이차전지
KR20190131842A (ko) * 2018-05-17 2019-11-2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KR20200047117A (ko) * 2018-10-26 2020-05-0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KR102513453B1 (ko) * 2018-10-26 2023-03-24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KR20200065856A (ko) * 2018-11-30 2020-06-0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양극 활물질, 상기 양극 활물질을 포함하는 양극 및 리튬 이차전지
HUE061727T2 (hu) * 2019-01-15 2023-08-28 Basf Se Eljárás elektróda aktív anyag elõállítására
JP6880086B2 (ja) * 2019-01-21 2021-06-02 Jx金属株式会社 全固体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酸化物系正極活物質、全固体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酸化物系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及び全固体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CN109830679B (zh) * 2019-02-01 2021-04-06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一种正极材料前驱体、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US20220149367A1 (en) * 2019-11-27 2022-05-12 Lg Energy Solution, Ltd.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Comprising Lithium Nickle-Based Oxide Doped With Doping Element, and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the Same
KR20220122655A (ko) * 2019-12-27 2022-09-02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양극 활물질, 이차 전지, 전자 기기
JP7454642B1 (ja) * 2022-12-22 2024-03-22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金属複合酸化物、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2438A (zh) * 1996-08-12 1999-10-20 富士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锂镍钴复合氧化物及其制法以及用于蓄电池的阳极活性材料
CN1503386A (zh) * 2002-11-20 2004-06-09 �����Զ�����ʽ���� 用于二次锂电池正极的活性材料
CN101188283A (zh) * 2006-11-21 2008-05-28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和包括其的可再充电锂电池
CN101257113A (zh) * 2007-03-02 2008-09-03 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 用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JP2010064944A (ja) * 2008-09-12 2010-03-25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リチウムニッケル複合酸化物及びリチウムニッケル複合酸化物を正極活物質に用いた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01855755A (zh) * 2007-11-12 2010-10-06 户田工业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Li-Ni类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及其制造方法,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1855754A (zh) * 2007-11-12 2010-10-06 户田工业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锰酸锂颗粒粉末及其制造方法、和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CN101910066A (zh) * 2007-12-28 2010-12-08 户田工业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锰酸锂及其制造方法和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CN102341941A (zh) * 2009-03-31 2012-02-01 Jx日矿日石金属株式会社 锂离子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
CN102574700A (zh) * 2009-10-22 2012-07-11 户田工业株式会社 镍-钴-锰类化合物颗粒粉末及其制造方法、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及其制造方法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2576869A (zh) * 2009-09-30 2012-07-11 户田工业株式会社 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粉末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2770990A (zh) * 2010-02-23 2012-11-07 户田工业株式会社 正极活性物质前体颗粒粉末和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粉末、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2782911A (zh) * 2010-03-04 2012-11-14 Jx日矿日石金属株式会社 锂离子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锂离子电池用正极及锂离子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17654A (en) * 1997-08-04 2000-01-25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secondary cells
JP2001076724A (ja) 1999-09-02 2001-03-23 Sumitomo Metal Ind Ltd リチウム電池用正極材料とその製造方法
US6855461B2 (en) * 2001-06-15 2005-02-15 Kureha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rechargeable batteries
JP4595475B2 (ja) 2004-10-01 2010-12-08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282911A (zh) * 2005-08-12 2008-10-08 户田工业欧洲有限公司 无机化合物
JP5100024B2 (ja) * 2006-03-30 2012-12-19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の正極活物質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TWI352068B (en) * 2006-05-10 2011-11-11 Lg Chemical Ltd Ni-based lithium transition metal oxide
CN102983322A (zh) * 2006-05-10 2013-03-20 株式会社Lg化学 用于高性能锂二次电池的材料
KR101562237B1 (ko) * 2007-09-04 2015-10-21 미쓰비시 가가꾸 가부시키가이샤 리튬 천이 금속계 화합물 분체
JP5405941B2 (ja) * 2008-08-19 2014-02-05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電気化学素子用電極および非水二次電池
US8808584B2 (en) * 2009-08-21 2014-08-19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Active material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electrode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EP2594529B1 (en) * 2010-07-16 2016-08-31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Ltd Spinel-type lithium transition metal oxide and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substance for lithium batteries
CN104704659B (zh) * 2012-10-17 2017-11-14 户田工业株式会社 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2438A (zh) * 1996-08-12 1999-10-20 富士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锂镍钴复合氧化物及其制法以及用于蓄电池的阳极活性材料
CN1503386A (zh) * 2002-11-20 2004-06-09 �����Զ�����ʽ���� 用于二次锂电池正极的活性材料
CN101188283A (zh) * 2006-11-21 2008-05-28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和包括其的可再充电锂电池
CN101257113A (zh) * 2007-03-02 2008-09-03 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 用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1855754A (zh) * 2007-11-12 2010-10-06 户田工业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锰酸锂颗粒粉末及其制造方法、和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CN101855755A (zh) * 2007-11-12 2010-10-06 户田工业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Li-Ni类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及其制造方法,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1910066A (zh) * 2007-12-28 2010-12-08 户田工业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锰酸锂及其制造方法和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JP2010064944A (ja) * 2008-09-12 2010-03-25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リチウムニッケル複合酸化物及びリチウムニッケル複合酸化物を正極活物質に用いた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02341941A (zh) * 2009-03-31 2012-02-01 Jx日矿日石金属株式会社 锂离子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
CN102576869A (zh) * 2009-09-30 2012-07-11 户田工业株式会社 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粉末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2574700A (zh) * 2009-10-22 2012-07-11 户田工业株式会社 镍-钴-锰类化合物颗粒粉末及其制造方法、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及其制造方法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2770990A (zh) * 2010-02-23 2012-11-07 户田工业株式会社 正极活性物质前体颗粒粉末和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粉末、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2782911A (zh) * 2010-03-04 2012-11-14 Jx日矿日石金属株式会社 锂离子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锂离子电池用正极及锂离子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50073970A (ko) 2015-07-01
CN104703921A (zh) 2015-06-10
KR102168979B1 (ko) 2020-10-22
TW201424100A (zh) 2014-06-16
EP2910528B1 (en) 2019-07-03
WO2014061654A1 (ja) 2014-04-24
US20150280211A1 (en) 2015-10-01
JP6112118B2 (ja) 2017-04-12
TWI584520B (zh) 2017-05-21
EP2910528A4 (en) 2016-06-01
EP2910528A1 (en) 2015-08-26
CA2888567A1 (en) 2014-04-24
JPWO2014061654A1 (ja) 2016-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03921B (zh) 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4704659B (zh) Li‑Ni复合氧化物颗粒粉末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EP2822065B1 (en) Positive active material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 and positive electrode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an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US8148011B2 (en) Surface stabilized electrodes for lithium batteries
US9593024B2 (en) Electrode structures and surfaces for Li batteries
JP5076448B2 (ja) 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
US20130260249A1 (en)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US20130078518A1 (en) Electrode Structures and Surfaces For Li Batteries
KR20160006172A (ko) 전이 금속 복합 수산화물 입자와 그의 제조 방법, 비수전해질 이차 전지용 정극 활물질과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비수전해질 이차 전지
JP4984593B2 (ja) 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
KR20120099375A (ko) 금속 산화물이 코팅된 리튬 기반 배터리용 양극 물질
JP5737513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粒子粉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7336648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CN111771302B (zh) 锂二次电池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二次电池
TW201521273A (zh) 用於鋰離子電池的陰極組成物
JP2008198363A (ja) 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
US20230135908A1 (en) Metal composite hydroxide,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ies, method for producing said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said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WO2013125798A1 (ko)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의 제조 방법
JP6191351B2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US10573889B2 (en) Layered-spinel electrodes for lithium batteries
US20210395105A1 (en) Metal composite hydroxid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the same
JP6969228B2 (ja) 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とその製造方法
JP7235130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23162559A (ja) リチウム複合酸化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045135B2 (ja) 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