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41541B - 卷线装置以及卷线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卷线装置以及卷线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41541B
CN104641541B CN201380048561.2A CN201380048561A CN104641541B CN 104641541 B CN104641541 B CN 104641541B CN 201380048561 A CN201380048561 A CN 201380048561A CN 104641541 B CN104641541 B CN 1046415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rod
engagement pawl
multipolar armature
magnetic pole
nozz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4856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41541A (zh
Inventor
近藤功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ku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ttoku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ku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ttoku Enginee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6415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415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415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415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8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 H02K15/085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slotted st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64Winding non-flat conductive wires, e.g. rods, cables or cor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02Electromagnet, transformer or inductor
    • Y10T29/49071Electromagnet, transformer or inductor by winding or coil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13Means to assemble electrical devi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卷线装置,该卷线装置具备:喷嘴,其设置于多极电枢的一端侧,且在位于卷线位置的磁极的一端侧抽出线材;第一卡止爪,其能够卡止从上述喷嘴抽出的线材;第一卡止爪移动机构,其使上述第一卡止爪从上述多极电枢的一端侧移动到另一端侧,使移动到上述多极电枢的另一端侧的上述第一卡止爪沿上述多极电枢的径向和周向的双方移动;以及喷嘴移动机构,其使上述喷嘴沿上述多极电枢的径向和周向的双方移动,上述第一卡止爪的上述多极电枢的周向上的宽度被形成为,绕于上述第一卡止爪而折返的上述线材能够插入位于卷线位置的1或者2以上的上述磁极的两侧的插槽的宽度。

Description

卷线装置以及卷线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线圈形成用的线材卷缠在多极电枢的磁极的卷线装置以及卷线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在多极电枢的磁极形成有由被卷绕的线材构成的线圈。以往,作为该线圈的形成方法,已知使用被称为插入装置的装置的方法。在使用插入装置的方法中,首先,将线材卷绕于飞轮等来成形规定形状的线圈。接下来,使线圈落入配设于飞轮的下方的叶片间,并通过插入夹具,将线圈插入形成于定子的内周面的插槽。并且,通过整形夹具,将线圈可靠地收纳于插槽内后,对从定子的轴方向两端突出的线圈尾端部进行整形,并用细绳等捆绑来固定。
然而,上述方法中,存在卷线时所需的工序复杂化,定子线圈的生产性降低这样的问题。另外,上述方法中,在将线圈插入插槽时,特别是线圈通过与定子的边缘部的接触容易损伤。因此,上述方法中,留有一定程度的余量地插入线圈,以免损伤线圈。然而,线圈膨胀从而线圈变长而超过需要长度,则剩余的线圈从定子的端部突出。因此,产生了定子的轴方向长度变长这样的问题。另外,因为线圈的剩余部分对于线圈的特性是无效的,所以也产生马达的特性降低的问题。
作为消除该问题的方法,在JP08-308188A公开了一种卷线方法,该方法反复进行如下的工序来将线材卷绕于插槽的周围,即,将从喷嘴排出的线材的一端在规定位置卡止后,使喷嘴通过邻接的插槽间从定子的另一端侧突出的工序;在定子的另一端侧,将从喷嘴排出的线材挂在钩的前端,挂着线材使钩沿定子的周围移动的工序;在横跨了规定个数的插槽的位置使线材从钩隔开,并使线材落入邻接的插槽间的工序;使喷嘴通过落入有线材的插槽间向一端侧后退的工序;以及使后退的喷嘴沿定子的周围移动,并返回最初的位置的工序。
在JP08-308188A所公开的卷线方法中,使钩和喷嘴双方挂着线材沿定子的周围移动,在横跨了规定个数的插槽的位置使该线材落入邻接的插槽间。因此,使钩和喷嘴移动到使线材落入的动作变长,无法充分地提高卷线速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对线材造成损伤地提高卷线速度的卷线装置以及卷线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某种方式,是一种卷线装置,该卷线装置具备:喷嘴,其设置于多极电枢的一端侧,且在位于卷线位置的磁极的一端侧抽出线材;第一卡止爪,其能够卡止从喷嘴抽出的线材;第一卡止爪移动机构,其使第一卡止爪从多极电枢的一端侧移动到另一端侧,使移动到多极电枢的另一端侧的第一卡止爪沿多极电枢的径向和周向的双方移动;以及喷嘴移动机构,其使喷嘴沿多极电枢的径向和周向的双方移动,第一卡止爪的多极电枢的周向上的宽度被形成为,绕于第一卡止爪而折返的线材能够插入位于卷线位置的1或者2以上的磁极的两侧的插槽的宽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卷线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卷线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卷线装置的左视图。
图4是图2的B-B线剖视图。
图5是表示线材被第二卡止爪卡止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线材被第二卡止爪卡止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线材以折返的方式绕于第一卡止爪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线材以折返的方式绕于第一卡止爪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折返的线材插入于磁极的两侧的插槽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绕于第一卡止爪的线材插入于插槽的状态的图9的A-A线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将第二卡止爪从插入于插槽的线材拔出的状态的图9的C-C线剖视图。
图12是表示使第一卡止爪和喷嘴移动并使从多极电枢的一端侧突出的线材的突出量减少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将第一卡止爪从插入于插槽的线材拔出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将第一卡止爪从插入于插槽的线材拔出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使喷嘴移动并使从多极电枢的另一端侧突出的线材的突出量减少的状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图4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卷线装置100。如图1所示,卷线装置100是将线材3卷绕于构成马达、旋转变压器、或者发电机的多极电枢1的多个磁极2的周围的装置。多极电枢1是使用于旋转变压器的部件,具备环状部1a、以及从环状部1a朝向径向外侧呈放射状地突出的多个磁极2。在多极电枢1中的各磁极2间设置了插入有线材3的笔直的插槽1b,该插槽1b开口。插槽1b与环状部1a的中心轴平行地笔直地形成。换言之,磁极2的剖面构成方形,磁极2的外周面由光滑状的4平面构成。
卷线装置100具备:配置有各部件的基台5、组成方形地安装在基台5上的支承台6、以及安装于支承台6并通过使多极电枢1旋转来将磁极2依次送到卷线位置的引导机构7。如图4所示,支承台6具备:以隔开间隔夹持多极电枢1的方式设置的一对侧板6a、6b、以及连结一对侧板6a、6b的端部而组成方形的端板6c、6d。
以下,各图中,设定相互正交的X、Y以及Z三轴,对卷线装置100的构成进行说明。X轴是多极电枢1的轴方向亦即大致水平横方向,Y轴是多极电枢1的径向亦即大致水平前后方向,Z轴是多极电枢1的径向,沿卷线向上方的磁极2所在的铅垂方向延伸。
如图2所示,引导机构7使其轴方向水平地支承多极电枢1。引导机构7具备:经由安装板8固定于支承台6的引导马达9、与引导马达9的输出轴9a连结且安装有多极电枢1的引导台11、以及构成为可与引导台11同轴地固定,且与引导台11一起夹持多极电枢1的夹具12。多极电枢1的环状部1a(参照图1)与引导台11同轴配置。这样配置的多极电枢1经由安装螺丝12a被夹具12和引导台11夹持,从而被与引导马达9的水平的输出轴9a同轴地支承。
引导机构7中,因为多极电枢1被与引导马达9的水平的输出轴9a同轴地支承,所以若引导马达9驱动,则支承于引导台11的多极电枢1以其轴为中心旋转。这里,卷线装置100中,在使中心轴水平地支承的多极电枢1的位于Z轴方向上方的1或者邻接的2以上的磁极2进行卷线。这样,将位于多极电枢1的上方,并成为进行卷线的对象的1或者2以上的磁极2称为“位于卷线位置的磁极2”。在对位于卷线位置的磁极2的卷线作业结束后,通过引导马达9驱动,从而多极电枢1旋转,下一个被卷线的磁极2被送到Z轴方向上方的卷线位置。这样,引导机构7构成为将多极电枢1的磁极2依次送到卷线位置。
卷线装置100将线材3同时插入多极电枢1的位于卷线位置的1或者2以上的磁极2的两侧的插槽1b。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使线材3成为波形地交互插入单一的磁极2的两侧的各插槽1b的情况。
卷线装置100具备:喷嘴13,其设置于多极电枢1的一端侧1c,且在位于卷线位置的磁极2的一端侧1c抽出线材3;第一卡止爪14,其能够卡止从喷嘴13抽出的线材3;第一卡止爪移动机构16,其使第一卡止爪14从多极电枢1的一端侧1c移动到另一端侧1d,并使移动到多极电枢1的另一端侧1d的第一卡止爪14沿多极电枢1的径向和周向的双方移动;以及喷嘴移动机构46,其使喷嘴13沿多极电枢1的径向和周向的双方移动。
喷嘴13使用了方筒状的部件,构成为沿Y轴方向延伸的多个线材3在沿Z轴方向排列的状态下能够插通喷嘴13。
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线材3成为波形地交互插入各插槽1b。因此,如图4的放大图所示,第一卡止爪14的多极电枢1的周向上的宽度A被形成为,绕于第一卡止爪14而折返的线材3能够插入位于卷线位置的1或者2以上的磁极2的两插槽1b、1b的宽度。
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对将折返的线材3插入单一的磁极2的两侧的插槽1b、1b的情况中的第一卡止爪14的形状进行具体的说明。如图7所示,第一卡止爪14在位于处于卷线位置的磁极2的另一端侧1d的状态下,其Y轴方向上的宽度尺寸A被形成为,与磁极2的周向上的宽度B相同的长度或者仅大一点的长度。第一卡止爪14的与磁极2对置的面形成为平面,以中央向X轴方向的外侧鼓出的方式弯曲来形成与磁极2相反的面。这样,第一卡止爪14是剖面形状为D字状的棒状物。
这样,第一卡止爪14的宽度A被形成为如下的宽度,即,在线材3绕于第一卡止爪14而折返的状态下,若第一卡止爪14通过后述的第一卡止爪移动机构16沿径向移动,则折返的线材3分别插入于卷线位置的磁极2的两侧的插槽1b、1b。
如图2所示,第一卡止爪移动机构16由X轴、Y轴、以及Z轴方向伸缩执行器17~19的组合构成,并构成为使第一卡止爪14沿三轴方向移动。
第一卡止爪移动机构16的各伸缩执行器17~19由细长的箱形壳体17d~19d、在壳体17d~19d内部沿长边方向延伸地设置,且被伺服马达17a~19a转动驱动的滚珠丝杠17b~19b、以及与滚珠丝杠17b~19b螺合来平行移动的从动子17c~19c等构成。伸缩执行器17~19构成为,若伺服马达17a~19a驱动从而滚珠丝杠17b~19b旋转,则与滚珠丝杠17b~19b螺合的从动子17c~19c能够沿壳体17d~19d的长边方向移动。
第一卡止爪14经由第一移动板15安装于第一卡止爪移动机构16。具体而言,以能够沿X轴方向移动的方式将设置有第一卡止爪14的第一移动板15安装在X轴方向伸缩执行器17的壳体17d。从动子17c以能够使第一移动板15与X轴方向伸缩执行器17一起沿Z轴方向移动的方式经由L形托架25安装于Z轴方向伸缩执行器18的壳体18d。另外,将Z轴方向伸缩执行器18的从动子18c安装在Y轴方向伸缩执行器19的从动子19c,以使该第一移动板15能够与X轴以及Z轴方向伸缩执行器17、18一起沿Y轴方向移动。Y轴方向伸缩执行器19的壳体19d安装于支承台6中的侧板6b。这些伸缩执行器17~19中的X轴伺服马达17a、Y轴伺服马达19a以及Z轴伺服马达18a与控制它们的未图示的控制器的控制输出连接。
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卷线装置100还具备设置于多极电枢1的一端侧1c,且能够卡止从喷嘴13抽出的线材3的第二卡止爪33、以及至少使第二卡止爪33沿多极电枢1的径向移动的第二卡止爪移动机构36。第二卡止爪33形成为与第一卡止爪14相同的剖面形状。换言之,如图4所示,第二卡止爪33也是剖面形状为D字状的棒状物。第二卡止爪33的多极电枢1的周向上的宽度A被形成为,绕于第二卡止爪33而折返的线材3能够插入位于卷线位置的1或者2以上的磁极2的两侧的插槽1b、1b的宽度。如本实施方式,在将折返的线材3插入单一的磁极2的两侧的插槽1b、1b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第二卡止爪33在夹持了磁极2的状态下,Y轴方向上的宽度尺寸A被形成为与磁极2的周向上的宽度B相同的长度或者仅大一点的长度。
这样,第二卡止爪33的宽度A被形成为如下的宽度,即,在线材3绕于第二卡止爪33而折返的状态下,若第二卡止爪33通过后述的第二卡止爪移动机构36沿径向移动,则折返的线材3分别插入于卷线位置的磁极2的两侧的插槽1b、1b。
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第二卡止爪移动机构36使用了与上述的第一卡止爪移动机构16相同的构造。即,第二卡止爪移动机构36由X轴、Y轴、以及Z轴方向伸缩执行器37~39的组合构成,构成为使第二卡止爪33沿三轴方向移动。第二卡止爪33经由第二移动板35安装于构成第二卡止爪移动机构36的X轴方向伸缩执行器37的壳体37d。第二卡止爪移动机构36是与上述的第一卡止爪移动机构16相同的构造且对称地设置,所以省略这里的重复的说明。这样的第一卡止爪移动机构16以及第二卡止爪移动机构36构成为,通过来自未图示的控制器的指令,能够使第一卡止爪14以及第二卡止爪33与第一移动板15以及第二移动板35一起对于基台5沿三轴方向任意地移动。
如图4所示,安装有第一卡止爪14的第一移动板15和安装有第二卡止爪33的第二移动板35分别具备:基端安装于各移动机构16、36的X轴方向伸缩执行器17、37的壳体17d、37d的主体板15a、35a。在主体板15a、35a的前端分别形成有朝向多极电枢1沿X轴方向延伸的延长部15b、35b。第一卡止爪14朝向Z轴方向下方安装于延长部15b的前端。第二卡止爪33朝向Z轴方向上方安装于延长部35b的前端。
如图1~图3所示,卷线装置100具备至少使喷嘴13沿多极电枢1的径向和周向的双方移动的喷嘴移动机构46。喷嘴移动机构46也是与上述的各种移动机构16、36相同的构造,由X轴、Y轴、以及Z轴方向伸缩执行器47~49的组合构成。具体而言,将设置有喷嘴13的铅垂板45以能够沿Y轴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在Y轴方向伸缩执行器47的壳体47d。另外,从动子47c以能够使铅垂板45与Y轴方向伸缩执行器47一起沿Z轴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Z轴方向伸缩执行器48的从动子48c。
Z轴方向伸缩执行器48的壳体48d安装于X轴方向伸缩执行器49的从动子49c。X轴方向伸缩执行器49的壳体49d以能够使其铅垂板45与Y轴以及Z轴方向伸缩执行器47、48一起沿X轴方向移动的方式经由台座43安装于支承台6。这些各伸缩执行器47~49上的Z轴伺服马达48a、Y轴伺服马达47a以及X轴伺服马达49a与控制它们的未图示的控制器的控制抽出连接。喷嘴移动机构46构成为,通过来自控制器的指令,各伸缩执行器47~49驱动,从而能够使喷嘴13与铅垂板44一起对于基台5沿三轴方向任意地移动。
卷线装置100具备闸门部件51、以及使闸门部件51移动的部件移动机构61。如图13所示,闸门部件51在多极电枢1与位于该多极电枢1的另一端侧1d的第一卡止爪14之间按压插入位于卷线位置的1或者2以上的磁极2的两侧的插槽1b、1b的线材3。闸门部件51由能够进入多极电枢1与第一卡止爪14之间的板材构成。部件移动机构61使闸门部件51在按压线材3的按压位置与从按压位置隔开的隔开位置之间移动。部件移动机构61构成为,能够经由第三移动板52移动闸门部件51。具体而言,部件移动机构61是与上述的各种移动机构16、36、46相同的构造,部件移动机构61也由X轴、Y轴、以及Z轴方向伸缩执行器62~64的组合构成。
即,部件移动机构61将设置有闸门部件51的第三移动板52以能够沿X轴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在X轴方向伸缩执行器62的壳体62d。第三移动板52沿X轴方向延伸地安装于壳体62d。闸门部件51从第三移动板52的前端沿Y轴方向延伸设置。换言之,第三移动板52与闸门部件51形成为L字状。这样的安装有第三移动板52的部件移动机构61的从动子62c以能够使第三移动板52与X轴方向伸缩执行器62一起沿Y轴方向移动的方式经由L形托架65安装于Z轴方向伸缩执行器63的壳体63d。Z轴方向伸缩执行器63的从动子63c安装于Y轴方向伸缩执行器64的从动子64c。Y轴方向伸缩执行器64的壳体64d以能够使该第三移动板52与X轴以及Z轴方向伸缩执行器62、63一起沿Y轴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支承台6。
各伸缩执行器62~64中的X轴伺服马达62a、Z轴伺服马达63a以及Y轴伺服马达64a与控制它们的未图示的控制器的控制抽出连接。部件移动机构61通过来自控制器的指令,各伸缩执行器62~64驱动,从而使闸门部件51与第三移动板52一起对于基台5沿三轴方向任意地移动。这样,部件移动机构61构成为,能够使闸门部件51在按压线材3的按压位置与从按压位置隔开的隔开位置之间移动。
接下来,对使用了上述卷线装置的本发明中的卷线方法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卷线方法是反复进行如下工序的卷线方法,即,线材折返工序,在该工序中,将在位于卷线位置的磁极2的一端侧1c抽出的线材3从多极电枢1的一端侧1c引导到另一端侧1d来将线材3折返;和插入工序,在该工序中,使折返的线材3沿多极电枢1的径向移动,并使其插入位于卷线位置的1或者2以上的磁极2的两侧的插槽1b、1b。而且,在这样的插入工序与线材折返工序之间设置引导工序,在该引导工序中,通过使多极电枢1旋转而将1或者2以上的磁极2重新送到卷线位置。以下详细说明各工序,但各工序中的卷线装置100的动作被搭载于卷线装置100的未图示的控制器自动控制。
首先,作为进行卷线前的准备,通过引导机构7支承多极电枢1。具体而言,如图1以及图2所示,与引导台11同轴地配置多极电枢1的环状部1a,经由安装螺丝12a将夹具12安装在引导台11,从而通过夹具12和引导台11夹持多极电枢1。这样一来,与引导马达9的水平的输出轴9a地支承多极电枢1。
之后,进行引导工序。在引导工序中,驱动引导机构7中的引导马达9,使被支承的多极电枢1旋转,并将应该卷线的磁极2送到Z轴方向上方的卷线位置。在引导工序中,使多极电枢1向图5的点划线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虽然未图示,但多极电枢1的对卷线位置的对准,使用设置于磁极2附近的传感器等的未图示的检测器来检测磁极2的位置,并基于检测到的信息进行。开始卷线时,通过喷嘴移动机构47使喷嘴13移动,使供给线材3的喷嘴13在多极电枢1的未图示的绑脚的周围旋转。这样一来,将从喷嘴13抽出的线材3捆在绑脚。线材折返工序、插入工序、引导工序从该状态依次反复,在图5~图15示出其中途的状态。
在线材折返工序中,通过第二卡止爪移动机构36使第二卡止爪33移动,如图5以及图6所示,第二卡止爪33在位于卷线位置的磁极2的一端侧1c中,从多极电枢1的轴方向隔开微小的缝隙配置。然后,通过第二卡止爪移动机构36,使第二卡止爪33移动到多极电枢1的外侧,即,Z轴方向上方。之后,通过喷嘴移动机构47使喷嘴13移动,将之前插入于插槽1b的线材3(开始卷线时,捆在未图示的绑脚的线材3)绕于第二卡止爪33。然后,在多极电枢1的一端侧1c,从第二卡止爪33在X轴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喷嘴13。
接下来,通过第一卡止爪移动机构16使第一卡止爪14移动,如图7的实线箭头所示,将在位于卷线位置的磁极2的一端侧1c抽出且位于第二卡止爪33与喷嘴13之间的线材3绕于第一卡止爪14。之后,使第一卡止爪14进一步从多极电枢1的一端侧1c移动到另一端侧1d。由此,将从位于卷线位置的磁极2的一端侧1c中的喷嘴13新抽出的线材3从多极电枢1的一端侧1c引导到另一端侧1d来折返。然后,如图8所示,在折返了线材3后,将第一卡止爪14配置在第一卡止爪14邻接的磁极2的另一端侧1d的附近的Z轴方向上方。
这样,若将线材3绕在第一卡止爪14而折返线材3,则如图7所示,折返的线材3形成有:绕于第一卡止爪14的半圆状的圆弧部3a、从圆弧部3a的一方的端部连续地在第二卡止爪33间伸长的一方的伸长部3b、以及从圆弧部3a的另一方的端部伸长到喷嘴13的另一方的伸长部3c。而且,如图7所示,位于磁极2的一端的第二卡止爪33的Y轴方向上的宽度尺寸A被形成为与磁极2的周向上的宽度B相同的长度或者仅比它宽一点的长度。因此,第二卡止爪33与第一卡止爪14之间的一方的伸长部3b位于第二卡止爪33邻接的磁极2与第一卡止爪14邻接的磁极2之间的插槽1b的上方。
之后,通过喷嘴移动机构47使喷嘴13再次移动,使从圆弧部3a伸长到喷嘴13的另一方的伸长部3c与位于圆弧部3a的另一方的端部的插槽1b平行。如图7所示,位于磁极2的另一端的第一卡止爪14的Y轴方向上的宽度尺寸A被形成为与磁极2的周向上的宽度B相同的长度或者仅比它宽一点的长度。因此,从圆弧部3a朝向喷嘴13伸长的另一方的伸长部3c位于,与一方的伸长部3b位于上方的插槽1b一起夹持第一卡止爪14邻接的磁极2那样的插槽1b的上方。
接下来,进行插入工序。在插入工序中,使折返的线材3沿多极电枢1的径向移动并使其插入位于卷线位置的1或者2以上的磁极2的两侧的插槽1b、1b。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使第一以及第二卡止爪14、33以及喷嘴13沿Z轴方向下方移动,并在第二卡止爪33与喷嘴13之间,使通过第一卡止爪14折返的线材3插入位于卷线位置的磁极2的两侧的插槽1b、1b。该第一以及第二卡止爪14、33的移动通过第一以及第二卡止爪移动机构16、36(参照图2)进行,喷嘴13的移动通过喷嘴移动机构46进行。换言之,第一以及第二卡止爪移动机构16、36在线材3绕于第一以及第二卡止爪14、33而折返的状态下,能够折返的线材3的各个插入于位于卷线位置的磁极2的两侧的插槽1b、1b的方式,沿多极电枢1的径向亦即Z方向移动。
具体而言,第一以及第二卡止爪14、33被形成为,在线材3被穿绕而折返的状态下,分别插入于卷线位置的磁极2的两侧的插槽1b、1b那样的宽度。换言之,插入工序时,从第一卡止爪14延伸到第二卡止爪33的一方的伸长部3b位于夹持位于卷线位置的磁极2的一方的插槽1b的上方。另外,从第一卡止爪14延伸到喷嘴13的另一方的伸长部3c位于夹持位于卷线位置的磁极2的另一方的插槽1b的上方。而且,如图10所示,至少隔开磁极2的周向上的宽度B设置这些伸长部3b、3c的间隔H。因此,如图10的实线箭头所示,通过使它们沿多极电枢1的径向移动,能够使伸长部3b、3c分别插入位于卷线位置的磁极2的两侧中的插槽1b、1b。由此,能够不使线材3变形而插入位于卷线位置的磁极2的两侧的插槽1b、1b。
另外,折返的线材3的伸长部3b、3c使彼此的间隔至少隔开磁极2的周向上的宽度B的大小。伸长部3b、3c在该状态下,沿多极电枢1的径向移动插入于插槽1b。因此,线材3不会过度摩擦插槽1b或者磁极2。另外,也不会对线材3造成损伤。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嘴13使多根线材3在Z轴方向上邻接并且抽出。因此,即使插入了线材3的插槽1b的宽度W(参照图10)变窄,在插入工序中,也可以不在插槽1b的宽度方向上重叠地插入多根线材3。
之后,如图11所示,将第二卡止爪33从穿绕的线材3拔出。第二卡止爪33以从第二移动板35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因此,如图11的实线箭头所示,通过第二卡止爪移动机构36(参照图2)使第二卡止爪33向多极电枢1的中心方向亦即Z轴方向下方移动来进行拔出。这里,绕于第二卡止爪33的线材3是插入于插槽1b的状态,所以线材3不再向多极电枢1的中心方向亦即Z轴方向下方移动。这样,通过将第二卡止爪33向下方移动,能够从穿绕的线材3拔出第二卡止爪33。
第二卡止爪33被拔出后的线材3从多极电枢1的一端侧1c呈圆弧状地突出。因此,之后,如图12所示,使第一卡止爪14以及喷嘴13双方多少向多极电枢1的另一端侧1d,即X轴方向移动,将从多极电枢1的一端侧1c呈圆弧状地突出的线材3拉进插槽1b。这样,使从多极电枢1的一端侧1c突出的线材3的突出量L减少。通过第一卡止爪移动机构16(参照图2以及图3)进行第一卡止爪14的移动,通过喷嘴移动机构46(参照图2以及图3)进行喷嘴13的移动。
之后,如图13所示,将第一卡止爪14从穿绕的线材3拔出。第一卡止爪14被设置成从第一移动板15向下方突出。因此,如图13的实线箭头所示,通过第一卡止爪移动机构16(参照图2以及图3),使第一卡止爪14向多极电枢1的径向外侧亦即Z轴方向上方移动来进行拔出。另外,绕于第一卡止爪14的线材3是从上方插入于插槽1b的状态。因此,为了防止线材3与第一卡止爪14一起向上方移动,将多极电枢1的另一端侧1d与第一卡止爪14之间的线材3通过闸门部件51从上方按压。在上述的引导工序、线材折返工序时,闸门部件51从按压线材3的位置隔开,在不妨碍上述的引导工序、线材折返工序的位置待机。闸门部件51在第一卡止爪14的拔出时,通过移动机构61(参照图2以及图3)移动到按压线材3的按压位置。
如图14所示,在通过闸门部件51按压位于多极电枢1的另一端侧1d的第一卡止爪14间的线材3的状态下,若使第一卡止爪14向多极电枢1的外侧亦即Z轴方向上方移动,则穿绕的线材3不通过闸门部件51向上方移动,所以仅第一卡止爪14向上方移动。这样,能够将第一卡止爪14从绕于该第一卡止爪14的线材3拔出。拔出第一卡止爪14后,闸门部件51通过部件移动机构61(参照图2以及图3)再次移动到从按压线材3的按压位置隔开的隔开位置而待机。
第一卡止爪14被拔出后的线材3从多极电枢1的另一端侧1d呈圆弧状地突出。因此,之后,如图15所示,使喷嘴13多少向多极电枢1的一端侧1c,即X轴方向移动,将从多极电枢1的另一端侧1d呈圆弧状地突出的线材3拉进插槽1b。这样一来,使从多极电枢1的另一端侧1d突出的线材3的突出量L减少。通过喷嘴移动机构46(参照图2以及图3)进行这样的喷嘴13的移动。而且,之后引导工序被再次反复进行。
通过将上述的引导工序、线材折返工序以及线材插入工序按照该顺序依次反复进行,能够将线材3呈波形地插入多极电枢1的各插槽1b。而且,依次反复进行上述的各工序,在折返的线材3插入于夹持多极电枢1中的所有磁极2的插槽1b的状态下,卷线作业结束。
根据以上的本实施方式,起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从喷嘴13在位于卷线位置的磁极2的一端侧1c抽出的线材3被第一卡止爪14从多极电枢1的一端侧1c引导到另一端侧1d而折返,插入于多极电枢1的磁极2的两侧的插槽1b。折返线材3的第一以及第二卡止爪14、33的多极电枢1的周向上的宽度A被形成为,绕于第一以及第二卡止爪14、33而折返的线材3能够插入位于卷线位置的1或者2以上的磁极2的两侧的插槽1b、1b的宽度。因此,通过使被第一以及第二卡止爪14、33折返的线材3沿多极电枢1的径向移动,从而能够不使折返的线材变形而将线材3插入磁极2的两侧的插槽1b、1b。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折返的线材3双方同时插入磁极2的两侧上的插槽1b,所以无需使卡止爪以及喷嘴沿多极电枢的周向移动并将线材3沿周向迂回。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不需要在周向上引导线材3的时间,所以能够充分地提高线材3的卷线速度。
另外,折返的线材3在维持了其间隔的状态下,沿多极电枢1的径向移动插入于插槽1b。因此,通过使折返的线材3的彼此平行的伸长部的间隔为插入了该线圈的磁极的周向上的宽度或者比该宽度宽一点的间隔,从而不会与插入有该伸长部3b、3c的插槽1b、磁极2过度地摩擦。因此,也不会由于该摩擦而对线材造成损伤。而且,进入插槽1b的仅是线材3,所以插入有线材3的插槽1b的宽度W变窄,在喷嘴13不能进入插槽1b的情况下,也能够不对线材3造成损伤而将线材3可靠地插入插槽1b。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表示了本发明的应用例的一部分,不是将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的构成的意思。
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单一的磁极2的周向,折返的线材3插入形成于夹持单一的磁极2的两侧的插槽1b。因此,第一卡止爪14以及第二卡止爪33的Y轴方向上的宽度尺寸A为与单一的磁极2的周向上的宽度B相同的或者比它仅宽一点的长度。但是,折返的线材3并不局限于插入于单一的磁极2的两侧的插槽1b、1b,也可以是插入多个磁极2的两侧的插槽1b、1b的所谓的分布卷绕。这样,在使线材3插入夹持多个磁极2的两侧的插槽1b、1b的所谓的分布卷绕的情况下,将折返了线材3的第一卡止爪14以及第二卡止爪33的Y轴方向上的宽度尺寸A形成为与多个磁极2的周向上的全体的宽度相同的长度或者比它长一点的长度。由此,能够进行将折返的线材3插入夹持多个磁极2的两侧的插槽1b、1b的所谓的分布卷绕。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使用于旋转变压器的多极电枢1,使用多个磁极2从环状部1a朝向径向外侧呈放射状突出的部件来说明。代替这个,作为卷线的对象的多极电枢1并不局限于旋转变压器,也可以作为马达用的部件。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多极电枢1也可以是多个磁极从环状部朝向径向内侧向中心突出的部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使用沿Y轴方向延伸的多个线材3可在沿Z轴方向排列的状态下插入喷嘴13的方筒状的喷嘴13,且从喷嘴13抽出的多个线材3被同时卷线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代替这个,喷嘴13可以是抽出单一的线材3的装置,也可以呈圆筒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引导工序中使多极电枢1向图5的点划线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代替这个,可以在引导工序中使多极电枢1向与图5的点划线箭头所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另外,也可以在使多极电枢1向图5的点划线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并依次进行了卷线后,使其向与点划线箭头所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来继续卷线。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卡止爪14朝向Z轴方向下方地安装于延长部15b的前端,第二卡止爪33朝向Z轴方向上方地安装于延长部35b的前端。代替这个,可以将第一卡止爪14朝向Z轴方向上方地安装在延长部15b的前端,也可以将第二卡止爪33朝向Z轴方向下方地安装在延长部35b的前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极电枢1与环状部1a的中心轴平行地具有笔直的插槽1b。代替这个,只要插槽1b是笔直的,则也可以是扭曲多极电枢1来使插槽1b相互平行并且倾斜的所谓的歪斜的多极电枢1。即使是这样歪斜的多极电枢1,如果插槽1b笔直,则能够不对线材3造成损伤地将折返的线材3插入夹持磁极2的两侧的插槽1b。
本申请要求基于2012年9月20日在日本国专利厅申请的日本特愿2012-206684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的内容通过参照被引进本说明书。

Claims (6)

1.一种卷线装置,具备:
喷嘴,其设置于多极电枢的一端侧,且在位于卷线位置的磁极的一端侧抽出线材;
第一卡止爪,其能够卡止从所述喷嘴抽出的线材;
第一卡止爪移动机构,其使所述第一卡止爪从所述多极电枢的一端侧移动到另一端侧,使移动到所述多极电枢的另一端侧的所述第一卡止爪沿所述多极电枢的径向和周向的双方移动;以及
喷嘴移动机构,其使所述喷嘴沿所述多极电枢的径向和周向的双方移动,
所述第一卡止爪的所述多极电枢的周向上的宽度被形成为,绕于所述第一卡止爪而折返的所述线材能够插入位于卷线位置的1或者2以上的所述磁极的两侧的插槽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线装置,其中,还具备:
第二卡止爪,其设置于多极电枢的一端侧,且能够卡止从喷嘴抽出的线材;和
第二卡止爪移动机构,其使所述第二卡止爪沿所述多极电枢的径向移动,
所述第二卡止爪的所述多极电枢的周向上的宽度被形成为,绕于所述第二卡止爪而折返的所述线材能够插入位于卷线位置的1或者2以上的所述磁极的两侧的插槽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线装置,其中,
还具备引导机构,其使所述多极电枢旋转而将1或者2以上的所述磁极依次送到卷线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线装置,其中,还具备:
闸门部件,其在多极电枢与位于所述多极电枢的另一端侧的第一卡止爪之间按压插入于位于卷线位置的1或者2以上的磁极的两侧的插槽的线材;和
部件移动机构,其使所述闸门部件在按压所述线材的按压位置与从所述按压位置隔开的隔开位置之间移动。
5.一种卷线方法,该卷线方法反复进行如下的工序,即,
线材折返工序,在该工序中,将在位于卷线位置的磁极的一端侧抽出的线材从多极电枢的一端侧引导到另一端侧,并将所述线材折返,在所述线材上形成借助圆弧部连续的相互平行的两个伸长部;和
插入工序,在该工序中,使折返的所述线材沿所述多极电枢的径向移动,使相互平行的两个伸长部同时插入位于卷线位置的1或者2以上的所述磁极的两侧的相互平行的两个插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卷线方法,其中,
在插入工序和线材折返工序之间设置引导工序,在所述引导工序中,通过使多极电枢旋转而将1或者2以上的磁极送到卷线位置。
CN201380048561.2A 2012-09-20 2013-08-26 卷线装置以及卷线方法 Active CN1046415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06684 2012-09-20
JP2012206684A JP5979786B2 (ja) 2012-09-20 2012-09-20 巻線装置及び巻線方法
PCT/JP2013/072768 WO2014045808A1 (ja) 2012-09-20 2013-08-26 巻線装置及び巻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41541A CN104641541A (zh) 2015-05-20
CN104641541B true CN104641541B (zh) 2017-03-15

Family

ID=50341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48561.2A Active CN104641541B (zh) 2012-09-20 2013-08-26 卷线装置以及卷线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9818533B2 (zh)
EP (1) EP2899860B1 (zh)
JP (1) JP5979786B2 (zh)
CN (1) CN104641541B (zh)
WO (1) WO201404580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36270B2 (ja) * 2012-09-20 2016-06-22 日特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巻線装置及び巻線方法
JP6112714B2 (ja) * 2013-04-12 2017-04-12 日特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コイル製造装置
US10273114B2 (en) * 2016-07-01 2019-04-30 Precision, Inc. Multi-sided winding
DE102017223859A1 (de) 2017-12-28 2019-07-04 Aumann Espelkamp Gmbh Wickelmaschine
CN108962588A (zh) * 2018-08-31 2018-12-07 长兴盛强电子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感线圈加工结构
CN112563019B (zh) * 2020-12-08 2022-05-13 湖南承运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带脱卷功能的绕卷装置
CN115692014B (zh) * 2022-12-30 2023-04-14 金动力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磁芯铜线翻折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209532C1 (de) * 1992-03-24 1993-06-24 Ruoss G Spezialmaschinen Elektroind Verfahren zum direkten Bewickeln eines Ankers und Ankerwickelmaschine hierfür
DE19748242A1 (de) * 1997-11-01 1999-05-06 Vem Motors Gmbh Elektromotoren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von Drahtspulen auf in konvexen Ebenen angeordneten Wickelkörpern
CN1407692A (zh) * 2001-08-03 2003-04-02 株式会社萌力克 旋转磁场电机的电枢卷绕方法和电枢
CN1756048A (zh) * 2004-09-13 2006-04-05 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多极电枢的卷线方法及卷线装置
CN101888126A (zh) * 2009-05-15 2010-11-17 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定子线圈及其制造方法
CN102104301A (zh) * 2009-12-16 2011-06-22 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线圈的制造装置
CN102160266A (zh) * 2009-01-28 2011-08-17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用电枢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8188A (ja) 1994-07-27 1996-02-13 Toray Ind Inc イノシトー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グルコース代謝拮抗物質耐性株の取得法
JPH08163837A (ja) * 1994-12-02 1996-06-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ステータコイルの巻線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3140656B2 (ja) * 1995-04-28 2001-03-05 日特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巻線方法
US20030038236A1 (en) * 1999-10-29 2003-02-27 Russ Charles W. Atmospheric pressure ion source high pass ion filter
JP2003047215A (ja) * 2001-08-03 2003-02-14 Moric Co Ltd 回転界磁型電気機器の電機子巻線方法および装置
JP3546866B2 (ja) * 2001-08-20 2004-07-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始動充電回転電機
US20040046476A1 (en) * 2002-05-14 2004-03-11 Raffaele Becherucci Dynamo-electric machine component wind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
JP4492347B2 (ja) * 2002-08-08 2010-06-30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コイル形成装置及びコイル形成方法
JP2004336961A (ja) * 2003-05-12 2004-11-25 Nittoku Eng Co Ltd 波巻き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製造装置
FR2896351B1 (fr) * 2006-01-16 2008-04-18 Valeo Equip Electr Moteur Procede pour realiser un stator de machine electrique tournante et agencement de conducteurs sur un support
FR2896350B1 (fr) * 2006-01-16 2008-02-29 Valeo Equip Electr Moteur Procede pour realiser le bobinage d'un stator de machine electrique tournante, et stator obtenu par ce procede
JP2009038843A (ja) * 2007-07-31 2009-02-19 Hitachi Ltd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FR2947968A1 (fr) 2009-07-09 2011-01-14 Valeo Equip Electr Moteur Bobinage d'une machine electrique tournante
JP2012206684A (ja) 2011-03-30 2012-10-25 Koito Mfg Co Ltd 車両用照明灯具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209532C1 (de) * 1992-03-24 1993-06-24 Ruoss G Spezialmaschinen Elektroind Verfahren zum direkten Bewickeln eines Ankers und Ankerwickelmaschine hierfür
DE19748242A1 (de) * 1997-11-01 1999-05-06 Vem Motors Gmbh Elektromotoren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von Drahtspulen auf in konvexen Ebenen angeordneten Wickelkörpern
CN1407692A (zh) * 2001-08-03 2003-04-02 株式会社萌力克 旋转磁场电机的电枢卷绕方法和电枢
CN1756048A (zh) * 2004-09-13 2006-04-05 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多极电枢的卷线方法及卷线装置
CN102160266A (zh) * 2009-01-28 2011-08-17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用电枢及其制造方法
CN101888126A (zh) * 2009-05-15 2010-11-17 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定子线圈及其制造方法
CN102104301A (zh) * 2009-12-16 2011-06-22 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线圈的制造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99860A1 (en) 2015-07-29
WO2014045808A1 (ja) 2014-03-27
US20150243436A1 (en) 2015-08-27
US20180040421A1 (en) 2018-02-08
JP5979786B2 (ja) 2016-08-31
EP2899860B1 (en) 2021-06-16
EP2899860A4 (en) 2016-06-15
US10262794B2 (en) 2019-04-16
CN104641541A (zh) 2015-05-20
JP2014064348A (ja) 2014-04-10
US9818533B2 (en) 2017-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41541B (zh) 卷线装置以及卷线方法
CN104662783B (zh) 绕线装置以及绕线方法
US8490280B2 (en) Winding device
WO2007104484A8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winding wire coils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 cores
CN107919227B (zh) 一种能够精准定位的变压器骨架绕线机
KR100207754B1 (ko) 고정자코일의 권선제조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07475834A (zh) 棉线加工方法
CN104900395B (zh) 一种大型磁环电感自动绕线机及绕线方法
JP5508147B2 (ja) 巻線機及び巻線方法
JP2010135710A (ja) 多連巻きコイル巻線方法及び装置
CN108860702A (zh) 一种电源线自动捆扎设备及其捆扎方法
JP2008244472A (ja) コイルの取出しと成形に係る方法又は装置
CN105119438A (zh) 立式绕线机绕线机构
CN101198423B (zh) 用于制造弹簧单元的设备
CN203933277U (zh) 转子绕线机
JP3646289B2 (ja) 巻線方法と巻線機
JP6318015B2 (ja) ツイスト線製造装置
CN102133929B (zh) 自动扎线机的夹线装置
CN207339592U (zh) 一种七轴无刷电机定子内绕机导针翻转机构
CN206343742U (zh) 一种焊丝盘
JP4964645B2 (ja) コイル巻線方法及びコイル巻線装置
JP4960739B2 (ja) 導線へのテンション付与装置及び導線走行装置
CN107444978A (zh) 一种用于面料纺织的经纱整理装置
KR102636432B1 (ko) 모터 코일의 와이어 정렬 장치
CN210629302U (zh) 电机线圈并线用放置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