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12370A - 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及车辆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及车辆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12370A
CN104512370A CN201410497435.1A CN201410497435A CN104512370A CN 104512370 A CN104512370 A CN 104512370A CN 201410497435 A CN201410497435 A CN 201410497435A CN 104512370 A CN104512370 A CN 1045123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safety air
seat
expansion
inflator pu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9743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12370B (zh
Inventor
长泽勇
镰田义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bar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5123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23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123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23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B60R21/013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cting collisions, impending collisions or roll-ov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207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g-forces
    • B60N2/421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g-forces longitudinal
    • B60N2/4221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g-forces longitudinal due to impact coming from the fro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207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g-forces
    • B60N2/421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g-forces longitudinal
    • B60N2/4228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g-forces longitudinal due to impact coming from the re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27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27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 B60N2/42772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characterised by the triggering system
    • B60N2/4279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characterised by the triggering system electric or electronic trigge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8Seat coverings
    • B60N2/60Removable protective coverings
    • B60N2/6009Removable protective coverings covering more than only the se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B60R21/013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cting collisions, impending collisions or roll-over
    • B60R21/0134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cting collisions, impending collisions or roll-over responsive to imminent contact with an obstacle, e.g. using radar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B60R21/013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cting collisions, impending collisions or roll-over
    • B60R21/0136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cting collisions, impending collisions or roll-over responsive to actual contact with an obstacle, e.g. to vehicle deformation, bumper displacement or bumper velocity relative to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3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characterised by occupant or pedestian
    • B60R2021/0032Position of passeng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3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characterised by occupant or pedestian
    • B60R2021/0039Body parts of the occupant or pedestrian affected by the accident
    • B60R2021/0051Kne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B60R2021/01204Actuation parameters of safety arrangents
    • B60R2021/01211Expansion of air bags
    • B60R2021/01231Expansion of air bags control of expansion timing or sequen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021/2315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ar seat passeng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021/2316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tecting at least two passengers, e.g. preventing them from hitting each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021/23169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ee prot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及车辆用座椅。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的安全气囊系统,其可实现结构的简化,并且可抑制碰撞时带来的就座者的移动及冲击,可实现适当的保护。在车辆用座椅(10)的形成座椅靠背(20)的骨架的座椅靠背框架(21)的内方,张紧设置有多个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的前面配设有座椅靠垫(28),并且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的后方以收缩状态配置有安全气囊(30),它们整体由袋状的表皮件(31)被覆。因碰撞等而在座椅靠背(20)内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0)弹性地支承就座者(Pf)的上身(Pb),且弹性地阻止对座椅靠背(20)的背面赋予的冲击力。

Description

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及车辆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及车辆用座椅,特别涉及在座椅的座椅靠背内装设有安全气囊的车辆用座椅的安全气囊系统及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的车辆用座椅中,已知的是通过配设于座椅靠背内的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来保护就座者免受碰撞时的冲击的安全气囊系统。
例如,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座椅在架设于座椅靠背框架的内方的架设弹性支承部件的前面装设有座椅靠垫,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和配设于该架设弹性支承部件后方的具有强固的构造的支承板之间的间隙内,配设有收缩状态的安全气囊。
根据该车辆用座椅,通过与探测到规定以上的冲击相对应的充气筒的作用,使安全气囊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和支承板之间膨胀,从背后弹性地支承限制碰撞时的就座者的向后移动,并且通过安全气囊的减压及收缩,吸收其冲击能量。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在前排座椅的座椅靠背的背面下部,设置有向后排座椅的就座者膨胀展开的第一安全气囊,进而,在前排座椅的座椅靠背内且在架设于座椅靠背框架的内侧的架设弹性支承部件的前面,配设有扁平状态的第二安全气囊。
由此,通过与检测到规定以上的冲击的相对应的充气筒的作用,第一安全气囊向后排座椅的就座者膨胀展开,即使后排座椅的就座者因碰撞时的冲击而向前方移动,也可防止强烈地冲撞到前排座椅的座椅靠背的背面。进而,通过第二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从背后弹性地支承限制碰撞时的前排座椅的就座者的上身的向后方移动,实现其保护。另外,控制第一、第二安全气囊的膨胀定时,可实现对就座者的适当保护。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平10-273000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10-52621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所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车辆用座椅通过安全气囊和存在于其后方外侧的强固结构的支承板的存在来实现该座椅的就座者的保护。即,就座者相对于向后方的移动而言,由安全气囊来缓和其冲击,相对于从座椅靠背的后方施加的冲击而言,首先,由支承板来阻止之,然后由安全气囊来吸收该冲击。
因此,在后方存在座椅且就座者就座时等,其后排座椅就座者向前排座椅的来自座椅靠背后方的碰撞在向支承板的碰撞时,会发生较大的冲击。因此,不能柔软地阻止来自后方的冲击,不仅对后排座椅的就座者的膝盖等的伤害大,而且有可能对前排座椅就座者的冲击也大。
另一方面,根据专利文献2的安全气囊装置,通过在前排座椅的座椅靠背内膨胀展开的第二安全气囊,能够期待对前排座椅就座者的保护和伤害的减轻,且通过第一安全气囊向后排座椅就座者侧的膨胀展开,也可实现后排座椅就座者的保护。但是,不仅设置座椅靠背内的安全气囊,而且必须在前排座椅的座椅靠背下方部另外设置向座椅靠背后外方膨胀展开的第一安全气囊,会造成座椅靠背构造的复杂化、各安全气囊控制负担的增大。
另外,第一安全气囊从前排座椅的座椅靠背的背面下部向后排座椅的就座者且向斜上方大大地膨出,因为其膨胀展开形状不稳定,所以就切实可靠地阻止后排座椅就座者向前排座椅的座椅靠背的碰撞,且对于吸收该冲击而言,有可能在稳定性上有所欠缺。
如上所述,在上述现有专利文献的各构造中,就通过简单的构造来实现对安全气囊的前排座椅就座者的直接保护和从来自后方的向座椅靠背的冲击中的保护而言,还留有进一步的改善余地。
此外,在汽车等车辆中,上述那样的后排座椅的就座者的膝盖等的向前排座椅的座椅靠背的碰撞不仅在来自前方的碰撞时,而且在来自后方的碰撞时,都通过车身后部的变形等,使后排座椅的就座者被推向前方,即使是膝盖强烈地冲撞到前排座椅的座椅靠背的背面这种状况,也存在发生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如上所述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的安全气囊系统及车辆用座椅,其不会带来结构的复杂化,能够实现碰撞时对安全气囊的就座者的直接保护及来自座椅靠背后方的冲击的可靠减轻。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实现上述目的的第一方面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的发明提供一种使安全气囊在座椅靠背内部膨胀展开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其特征为,所述安全气囊配置在座椅靠垫和座椅靠背背面的表皮之间,所述座椅靠背内的膨胀展开以该膨胀展开后的安全气囊弹性地支承就座者的上身,且弹性地阻止对座椅靠背背面赋予的冲击力的方式进行。
据此,配置在座椅靠背内的安全气囊通过在座椅靠背内膨胀展开,能够弹性地阻止碰撞造成的就座者的向后移动,且能够保护车辆座椅就座者免受来自后方的冲击,不会带来结构的复杂化,能够实现碰撞时安全气囊对就座者的直接保护及对来自座椅靠背后方的冲击的可靠减轻。
另外,通过安全气囊在座椅靠背内且在座椅靠垫和表皮之间膨胀展开,控制安全气囊的展开行为及展开形状,保持稳定的膨胀展开形状。
进而,通过装设于座椅靠背内的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兼具弹性地阻止就座者的向后移动的功能及弹性地阻止对背面赋予的冲击力的功能,所以可实现结构及安全气囊膨胀展开控制的简化。
第二方面所述的发明在第一方面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的基础上,其特征为,所述座椅靠背具有:可弹性支承所述就座者的上身地被覆所述膨胀展开后的安全气囊的前方的挠性部件、可弹性阻止对座椅靠背背面赋予的冲击力地被覆所述膨胀展开后的安全气囊的后方的挠性部件或可动部件。
这是座椅靠背的具体结构,通过具有可弹性支承就座者的上身地被覆膨胀展开后的安全气囊的前方的挠性部件及可弹性阻止对座椅靠背背面赋予的冲击力地被覆安全气囊的后方的挠性部件或可动部件,能够确保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量,并且能够确保安全气囊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冲击吸收行程。
实现上述目的的第三方面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的发明提供一种使安全气囊在座椅靠背内部膨胀展开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其特征为,所述安全气囊配置在座椅靠垫和座椅靠背背面的表皮之间,所述座椅靠背内的所述膨胀展开以该膨胀展开后的安全气囊使所述表皮向后方膨出而弹性地支承就座者的上身,且弹性地阻止对座椅靠背背面赋予的冲击力的方式进行。
据此,通过配置在座椅靠背内的安全气囊在座椅靠背内使表皮向后方膨出而膨胀展开的简单结构,能够确保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量及冲击吸收行程,能够弹性地阻止碰撞造成的就座者的向后移动,且能够保护就座者免受来自后方的冲击。由此,不会带来结构的复杂化,能够实现碰撞时安全气囊对就座者的直接保护及对来自座椅靠背后方的冲击的可靠减轻。另外,通过安全气囊在座椅靠垫和座椅靠背背面的表皮之间膨胀展开,来控制安全气囊的展开行为及展开形状,保持稳定的膨胀展开。
第四方面所述的发明在第三方面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的基础上,其特征为,所述表皮在与所述膨胀展开后的安全气囊对应的区域内具有伸缩性部分。据此,通过表皮在与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对应的区域具备伸缩性部,而通过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使表皮的与安全气囊对应的区域容易向后方膨出,并且控制安全气囊的展开行为及展开形状,保持稳定的膨胀展开形状。
第五方面的发明在第三方面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的基础上,其特征为,所述表皮的至少与所述膨胀展开后的安全气囊对应的区域由具有与该区域以外的表皮不同的伸缩性的原材料构成。
据此,通过表皮膨胀展开后的与安全气囊对应的区域由具备与该区域以外的表皮不同伸缩性的原材料构成,容易使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实现的表皮向后方膨出,并且控制安全气囊的展开行为及展开形状,保持稳定的膨胀展开。
第六方面所述的发明在第三方面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的基础上,其特征为,所述表皮具有能够实现所述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引起的向后方膨出的裆部。据此,通过表皮具有能够实现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引起的向后方膨出的裆部,而通过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容易实现裆部展开或伸长,从而实现表皮向后方膨出,并且控制安全气囊的展开行为及膨胀展开形状,保持稳定的膨胀展开。
第七方面所述的发明在第三方面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的基础上,其特征为,所述表皮具有能够实现所述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引起的向后方膨出的破断部。据此,通过表皮具有能够实现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引起的向后方膨出的破断部,容易实现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的表皮向后方的膨出,控制安全气囊的展开行为及展开形状,保持稳定的膨胀展开形状。
第八方面所述的发明在第三至六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的基础上,其特征为,具有配置在所述表皮的后方且沿着所述表皮的膨出区域的背面板。据此,能够配置背面板而不会影响到膨出区域的膨出变形。
实现上述目的的第九方面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的发明提供一种使安全气囊在座椅靠背内部膨胀展开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为,所述安全气囊配置在座椅靠垫和设置于座椅靠背背面的背面板之间,所述座椅靠背内的所述膨胀展开以该膨胀展开后的安全气囊弹性地支承就座者的上身且将所述背面板推向后方而弹性地阻止对背面板赋予的冲击力的方式进行。
据此,通过配置在座椅靠背内的座椅靠垫和背面板之间的安全气囊向后方推动背面板而膨胀展开的简单结构,来控制安全气囊的展开行为及展开形状,并且确保膨胀展开量及安全气囊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冲击吸收行程。能够由支承于该推动的背面板而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通过在宽度范围内均匀的按压,来弹性地阻止碰撞造成的就座者的向后移动,且能够保护就座者免受来自后方的冲击。由此,不会带来结构的复杂化,能够实现碰撞时安全气囊对就座者的直接保护及对来自座椅靠背后方的冲击的可靠减轻。
第十方面所述的发明在第九方面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的基础上,其特征为,所述背面板向远离所述座椅靠背背面的方向摆动自如地支承于该座椅靠背背面。
据此,能够由座椅靠垫和向后方摆动的背面板来控制安全气囊的展开行为及展开形状,且由支承于摆动的背面板而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通过在宽度范围内均匀的按压来弹性地阻止碰撞造成的就座者的向后移动,且能够保护就座者免受来自后方的冲击。
第十一方面所述的发明在第九或十方面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的基础上,其特征为,所述背面板通过所述推动而脱离座椅靠背背面。
据此,能够由座椅靠垫和脱离座椅靠背背面而移动的背面板来控制安全气囊的展开行为及展开形状,且能够由支承于背面板而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通过在宽广范围内均匀的按压,来弹性地阻止就座者的向后移动,且能够保护就座者免受来自后方的冲击。
第十二方面所述的发明在第九至十一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的基础上,其特征为,所述背面板可拆装地固定于所述座椅靠背背面,具有:预测车辆的碰撞的碰撞预测装置、基于由该碰撞预测装置预测到的碰撞发生信息来解除所述固定的固定解除机构。
据此,通过具备基于碰撞发生信息来解除背面板的固定的固定解除机构,在安全气囊膨胀展开时,能够减轻对安全气囊赋予的负荷,能够执行安全气囊的迅速膨胀展开。
第十三方面的发明在第九方面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的基础上,其特征为,通过膨胀展开后的安全气囊而向后方膨出的表皮介于所述安全气囊和背面板之间,在该表皮上配设有所述背面板。
据此,通过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而表皮及配设于表皮的背面板向后方膨出,能够控制安全气囊的展开行为及展开形状,保持稳定的膨胀展开,能够由支承于背面板而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通过宽度范围内均匀的按压来弹性地阻止就座者的向后移动,且能够保护就座者免受来自后方的冲击。
另外,在背面板因冲击等而已损坏时,也由表皮来保持安全气囊,控制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的展开行为及展开形状,保持稳定的膨胀展开。
第十四方面所述的发明在第九至十三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的基础上,其特征为,在所述背面板上形成有脆弱部。
据此,通过在背面板上具有能够事先破断或弯折的脆弱部,可实现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和背面板的匹配,抑制背面板的局部负荷。另外,在随着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而负荷作用于背面板时,背面板就沿着脆弱部而弯折,或者沿着脆弱部而破断,能够防止不特定部位的破断,能够避免在破断面上产生锐利的突起状的所谓尖棱的发生。
第十五方面所述的发明在第一至十四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的基础上,其特征为,具备控制所述安全气囊的所述膨胀展开的控制部、检测向车辆的碰撞的冲击的碰撞检测装置,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碰撞检测装置检测到碰撞以后延迟规定时间再使所述安全气囊膨胀展开。
据此,通过检测到碰撞以后延迟规定时间再使安全气囊膨胀展开,例如,在发生后碰撞时,在因惯性而就座者的上身以潜入座椅靠背内的方式向后方移动并且头部由头枕支承以后,安全气囊才膨胀展开,弹性地支承就座者的上身,由此能够减轻作用于就座者颈部的负荷,能够抑制就座者的脑震荡伤害等的发生。
第十六方面所述的发明在第一至十四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的基础上,其特征为,具备控制所述安全气囊的所述膨胀展开的控制部、预测向车辆的碰撞的碰撞预测装置,所述控制部基于由所述碰撞预测装置预测到的碰撞发生时刻,在规定的时间内,使所述安全气囊开始膨胀展开。
据此,通过在由碰撞预测装置预测到的碰撞发生时刻才开始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在发生冲击时,安全气囊能够膨胀展开而保护车辆座椅就座者。或者,通过从由碰撞预测装置预测到的碰撞发生时刻起延迟规定时间才使所述安全气囊开始膨胀展开,例如,在发生后碰撞时,通过在因惯性而就座者的上身以潜入座椅靠背内的方式向后方移动并且头部由头枕支承以后,安全气囊才膨胀展开而弹性地支承就座者的上身,能够抑制就座者的脑震荡伤害等的发生。另外,通过由在预测到的碰撞发生时刻起规定时间以前即在发生碰撞以前开始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向前方按压就座者的上身,就座者的就座位置及就座姿势被合适化,对于就座者而言,可实现最佳的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作用。
第十七方面的发明在第一至十四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的基础上,其特征为,所述安全气囊在所述座椅靠背的内部多段地膨胀展开。据此,通过使安全气囊多阶段地膨胀展开到适合就座者保护的状态,能够控制到适合就座者保护的安全气囊膨胀展开状态。
实现上述目的的第十八方面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发明提供一种在座椅靠背内部具备座椅靠背框架、架设于该座椅靠背框架的架设弹性支承部件和安全气囊且使该安全气囊在所述座椅靠背内部膨胀展开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为,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上安装有充气筒,所述充气筒的作用实现的所述座椅靠背内的所述膨胀展开以该膨胀展开后的安全气囊弹性地支承就座者的上身,且弹性地阻止对所述座椅靠背背面赋予的冲击力的方式进行。
据此,安全气囊的展开行为及展开形状在位于就座者上身之后的座椅靠背内通过该座椅靠背的内部形状来控制,稳定地膨胀展开。因而,因碰撞造成的就座者的上身的向后方移动而其上身推撞到座椅靠背前面的冲击及来自后方的对座椅靠背背面赋予的冲击被可靠地减轻。
并且,由于在确保就座性而配置的骨架部件即座椅靠背框架上安装有充气筒,因此可极大降低设有充气筒引起的就座时的违和感,并且可确保充气筒的支承刚性。
第十九方面所述的发明在第十八方面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基础上,其特征为,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形成为沿着座椅靠背形状的大致框状,所述安全气囊设置于大致框状的座椅靠背框架的框内,所述充气筒安装于所述大致框状的座椅靠背框架的侧方部分。
据此,不仅减轻了就座时的违和感,而且由于在远离安全气囊的展开区域的侧方框架上安装有充气筒,因此具有不会阻碍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这种优点。另外,在能够在各自的侧方框架上安装充气筒且将合计两个充气筒安装于各自的侧方框架的情况下,通过这两个充气筒,能够控制安全气囊的展开定时等。
第二十方面所述的发明在第十九方面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基础上,其特征为,所述充气筒配置在所述大致框状的座椅靠背框架的框内侧。据此,不会出现充气筒向座椅靠背框架外部突出,配置于座椅靠背框架内部而由座椅靠背框架保护充气筒自身免受外力。
第二十一方面所述的发明在第二十方面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基础上,其特征为,所述安全气囊配置在比所述架设弹性支承部件更靠车身后方侧,所述充气筒配置在比所述架设弹性支承部件更靠车身前方侧。据此,能够避免膨胀展开时安全气囊和充气筒的干扰。
第二十二方面所述的发明在第十九方面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基础上,其特征为,所述充气筒配置在所述大致框状的座椅靠背框架的框外侧。
据此,可完全避免安全气囊与膨胀展开的充气筒的干扰,可确保安全气囊的稳定展开。进而,在充气筒在车身外方侧而配置于座椅靠背框架的框外的情况下,可将该充气筒与侧安全气囊的充气筒共用,不会影响到配置于座椅靠背框架的内侧的腰部支撑机构的作用。
第二十三方面所述的发明提供的是一种车辆用座椅,其在座椅靠背内部具备座椅靠背框架、架设于该座椅靠背框架的架设弹性支承部件和安全气囊,并使该安全气囊在所述座椅靠背内部膨胀展开,其特征为,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上安装有充气筒,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形成为沿着座椅靠背形状的大致框状,所述安全气囊设置于大致框状的座椅靠背框架的框内,所述充气筒安装于所述大致框状的座椅靠背框架的上方部分及下方部分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充气筒的作用实现的所述座椅靠背内的所述膨胀展开以所述膨胀展开后的安全气囊弹性地支承就座者的上身且弹性地阻止对所述座椅靠背背面赋予的冲击力的方式进行。
据此,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在位于就座者上身之后的座椅靠背内控制为其座椅靠背的内部形状,稳定地膨胀展开。因而,因碰撞造成的就座者的上身的向后方移动而其上身推撞到座椅靠背前面的冲击及来自后方的对座椅靠背背面赋予的冲击被可靠地减轻。
并且,由于充气筒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的上方及/或下方部分,因此不会损害成为使安全气囊膨胀展开的场所的座椅靠背内部空间,可确保用于碰撞时的冲击吸收的安全气囊的展开空间,同时确保充气筒的支承刚性。另外,也能够避免与安全气囊的干扰。
第二十四方面所述的发明在第二十三方面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基础上,其特征为,所述充气筒配置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框内侧。据此,充气筒由座椅靠背框架保护以免受外力,不会出现充气筒向座椅靠背框架外部突出。另外,也能够实现充气筒和座椅靠背的一体化。
第二十五方面所述的发明在第二十三方面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基础上,其特征为,所述充气筒配置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框外侧。据此,能够完全避免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和充气筒的干扰,确保安全气囊的稳定展开。
第二十六方面所述的发明在第二十四方面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基础上,其特征为,所述充气筒安装在所述大致框状的座椅靠背框架的所述上方部分及下方部分中的至少一个的靠近侧端部的位置。据此,能够进一步避免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和充气筒的干扰。
第二十七方面所述的发明在第二十三方面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基础上,其特征为,所述充气筒分别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的上方部分及下方部分,该各充气筒具有时间差地发挥作用,完成所述膨胀展开。据此,由于分别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的上方部分及下方部分的充气筒按时间差发挥作用,因此能够控制安全气囊的展开速度、膨胀展开形状的维持时间。
第二十八方面所述的发明在第二十三方面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基础上,其特征为,安装有所述充气筒的座椅靠背框架的下方部分是沿着所述座椅靠背下方并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筒状横梁,所述充气筒固定于所述横梁的内部。
据此,由于充气筒负担横梁的弯曲强度及扭曲强度的一部分,因此横梁的刚度增强,作为结果,可抑制座椅靠背的扭曲或变形。另外,由于充气筒不从座椅靠背框架突出,因此不会产生设置充气筒造成的就座时的违和感。
第二十九方面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发明提供的是一种车辆用座椅,其在座椅靠背内部具备座椅靠背框架、架设于该座椅靠背框架的架设弹性支承部件和安全气囊,并使该安全气囊在所述座椅靠背内部膨胀展开,其特征为,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上安装有充气筒,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作为整体形成为沿着座椅靠背形状的大致框状,所述安全气囊设置在大致框状的座椅靠背框架的框内,所述充气筒在所述大致框状的座椅靠背框架的拐角部或弯曲部而安装于该座椅靠背框架,所述充气筒的作用实现的所述座椅靠背内的所述膨胀展开以所述膨胀展开后的安全气囊弹性地支承就座者的上身且弹性地阻止对所述座椅靠背背面赋予的冲击力的方式进行。
据此,安全气囊在位于车辆用座椅的就座者上身之后的座椅靠背内,约束为其座椅靠背的内部形状,稳定地膨胀展开,因此通过可靠地阻止就座者上身的向后方移动且可靠地吸收后排座椅就座者的膝盖的向前方移动造成的冲击,可实现对就座者的保护。
另外,由于充气筒在大致框状的座椅靠背框架的拐角部或弯曲部而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因此通过充气筒,可强化在车辆的碰撞时应力易集中的拐角部或弯曲部的扭曲刚性。
第三十方面所述的发明在第二十八方面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基础上,其特征为,所述充气筒向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安装通过所述充气筒搭设在经由所述拐角部或弯曲部的座椅靠背框架的两侧部位间来完成。
据此,充气筒分别经由拐角部或弯曲部而搭设在座椅靠背框架的两侧部位间,因此能够使相对于来自充气筒的膨胀气体的喷出的反作用力从座椅靠背框架两侧部位向座椅靠背框架整体高效地分散。
第三十一方面所述的发明在第三十方面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基础上,其特征为,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具有:在座椅靠背下部及上部位置分别沿宽度方向延伸的下方横梁及上方横梁、分别配置于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侧方框架,所述拐角部或弯曲部是所述侧方框架和所述下方横梁的连结部,所述充气筒搭设安装于侧方框架及下方横梁。
据此,充气筒位于由上方横梁、侧方框架及下方横梁构成的矩形的下方的角,因此即使在座椅靠背具备侧安全气囊及活动头枕机构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充气筒配置在不与它们干扰的位置。
第三十二方面所述的发明在第三十方面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基础上,其特征为,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具有:在座椅靠背下部及上部位置分别沿宽度方向延伸的下方横梁及上方横梁、分别配置于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侧方框架,所述拐角部或弯曲部位于所述侧方框架和所述上方框架之间,所述充气筒搭设安装于侧方框架及上方横梁上。
据此,充气筒位于由上方横梁、侧方框架及下方横梁构成的矩形的上方的角,因此即使在座椅靠背具备侧安全气囊及活动头枕机构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充气筒配置在不与它们干扰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通过安全气囊在座椅靠背内膨胀展开的简单结构,能够弹性地阻止碰撞造成的就座者的向后移动,且能够保护车辆座椅就座者免受来自后方的冲击,不会带来结构的复杂化,能够实现碰撞时安全气囊对就座者的直接保护及对来自座椅靠背后方的冲击的可靠减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的概要的车辆用座椅的概要纵剖面图;
图2是从后方看到的车辆用座椅的局部剖断概要立体图;
图3是发生冲击时的车辆用座椅的工作说明图;
图4是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的控制电路方框图;
图5是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的控制电路方框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概要的从后方看到的车辆用座椅的概要说明图;
图7是发生冲击时的车辆用座椅的工作说明图;
图8是车辆用座椅的工作说明图;
图9(a)是座椅靠背的背面概要说明图,(b)是工作说明图;
图10(a)是座椅靠背的背面概要说明图,(b)是工作说明图;
图11(a)是座椅靠背的背面概要说明图,(b)是工作说明图;
图12(a)是座椅靠背的背面概要说明图,(b)是工作说明图;
图13(a)是座椅靠背的背面概要说明图,(b)是工作说明图;
图14(a)是座椅靠背的背面概要说明图,(b)是工作说明图;
图15(a)是座椅靠背的背面概要说明图,(b)是工作说明图;
图16(a)是座椅靠背的背面概要说明图,(b)是工作说明图;
图17(a)是座椅靠背的背面概要说明图,(b)是工作说明图;
图1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概要的概要纵剖面图;
图19是从后方看到的车辆用座椅的局部剖断概要立体图;
图20(a)是表示背面板支承部的概要的图18的a部放大图,(b)是表示背面板保持部的概要的图18的b部放大图;
图21是发生冲击时的车辆用座椅的工作说明图;
图2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例的概要说明图;
图23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的概要的概要纵剖面图;
图24(a)是表示背面板支承部的概要的图23的c部放大立体图,(b)是表示背面板保持部的概要的图23的d部放大图;
图25是发生冲击时的车辆用座椅的工作说明图;
图26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的概要的概要纵剖面图;
图27是发生冲击时的车辆用座椅的工作说明图;
图28是用于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局部剖断概要后视图;
图29是图28的XXIX-XXIX线剖面图;
图30是第七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概要剖面图;
图31是从后方看同一车辆用座椅的局部剖断概要立体图;
图32是同一车辆用座椅的发生冲击时的工作说明图;
图33是从后方看第八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局部剖断概要后视图;
图34是同一车辆用座椅的局部剖断后的部分立体图;
图35是用于对第八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的局部剖断概要后视图;
图36是第八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车辆用座椅发生冲击时的工作说明图;
图37是第九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概要剖面图;
图38是从后方看同一车辆用座椅的局部剖断概要立体图;
图39是同一车辆用座椅发生冲击时的工作说明图;
图40是从后方看第十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局部剖断概要立体图;
图41是用与图40的XXXXI-XXXXI线剖面对应的剖面来表示同一车辆用座椅偏置碰撞发生时的工作状态的概要剖面图。
符号说明
10  前排座椅(车辆用座椅)
20  座椅靠背
21  座椅靠背框架
27  架设弹性支承部件
28  座椅靠垫
29  充气筒
30、30a~30f  安全气囊
31  表皮
50  控制部
51  碰撞检测传感器(碰撞检测装置)
55  控制部
56  碰撞检测传感器(碰撞预测装置)
74A、81A、82A、83A、84A、84B、85A、86A、87A、88A  安全气囊对应区域
74B、81B、82B、83B、84C、84D、85B、96B、87B、88B  背面部区域
90  背面板
90a 脆弱部
91、95  背面板支承部
92、93、96  背面板保持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车辆用座椅的概要的纵剖面图,图2是从后方看到的车辆用座椅的局部剖断概要立体图,图3是发生冲击时的车辆用座椅的工作说明图。此外,在各图中,箭头F表示车身前方方向,箭头W表示车宽方向。
如图1所示,在车厢内的地板1上,前后并列设置有车辆用座椅即前排座椅10及后排座椅60。前排座椅10具有:支承在地板1上而支撑就座者Pf的臀部的座垫11、支撑就座者Pf的从腰部横跨胸部的上身Pb的座椅靠背20、位于座椅靠背20的上方并支承于座椅靠背20的头枕40。在车辆的驾驶中,也可使就座者Pf的头部Ph靠在头枕40上,但这样的话,就不易进行驾驶操作,所以通常,就座者Pf以头部Ph稍离开头枕40的状态就座。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前排座椅10中,在形成座椅靠背20的骨架的座椅靠背框架21的内方,张紧设置有多个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的前面配设有座椅靠垫28,并且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的后方,以收缩状态配置有安全气囊30,它们整体由袋状的表皮31被覆。
座椅靠背框架21由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上方框架22及从上方框架22的两端向下方弯曲或弯折而向下方延伸的一对侧方框架23构成的コ字状或U字状的管框架、配置固定于各侧方框架23的侧端部的左右一对侧支架24、沿车宽方向延伸而架设在左右各侧方框架23的上端附近的管状的上方横梁25、架设在左右侧支架24的下端附近间的下方横梁26形成为大致矩形框状。
在该对向的侧方框架23的内侧间及侧支架24的内侧间,以大致等间隔而搭设地张紧设置有多个由金属丝构成的S形弹簧等的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根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
在该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的前面,配设有弹性地支承就座者Pf的上身Pb的由聚氨酯泡沫材料等构成的座椅靠垫28,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的后方,配置有折叠成矩形平面状的收缩状态的安全气囊30。
通过这些座椅靠背框架21、座椅靠垫28、安全气囊30等整体由具有由可伸缩及挠曲的布帛(纺织品、针织品、无纺布)或皮革(天然皮革、合成皮革)覆盖座椅靠垫28的前面的前面部32及覆盖安全气囊30的背面部33的形成为袋状的表皮31被覆,形成座椅靠背20。在背面部,也配置有可动部件即背面板。安全气囊30通过未图示的卡止装置而可膨胀展开地保持于例如表皮31等,在安全气囊30上设有未图示的气体导入部,与安装于侧支架24的车身外方侧的侧面24a的圆筒状的充气筒29连结。
构成座椅靠背20的座椅靠背框架21的各侧支架24的基端通过安装螺栓17的螺接而安装在配置于座垫11的后端的倾斜装置15的转动臂16上,座椅靠背框架21与倾斜装置15的转动臂16一体连结。此外,倾斜装置15可使用现有公知的装置,且不是与本发明有直接关系的装置,省略详细的说明。
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在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上方框架22上,一体地形成有左右一对筒状的撑条支架42。通过将经由头枕支架而套装于头枕40的撑杆41插入卡止于该撑条支架42,而将头枕40套装于座椅靠背20的上端。
由此,如图1及图2所示,收缩成大致矩形平面状的安全气囊30配设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表皮31的背面部33之间,并内置于座椅靠背20内,座椅靠背20由可弹性地支承就座者Pf的后退的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座椅靠垫28及表皮31的前面部32等挠性部件被覆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0的前方,另一方面,由可弹性地阻止对座椅靠背背面赋予的冲击力的挠性部件或可动部件即表皮31的背面部33被覆安全气囊30的后方。
该安全气囊30以基于充气筒29的膨胀气体喷射而瞬时且平面地膨胀展开的方式构成,安全气囊30具有将内部的气体放出到外部的未图示的孔。孔基于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后的压缩,设定为将内部的气体逐渐放出的孔径及数量。
根据这种结构,可确保张紧设置在配设于座椅靠背20内的座椅靠背框架21内的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及座椅靠垫28的挠曲变形,可适当地得到对通常的就座状态的就座者Pf的弹性支承,能够确保良好的就座性。
另一方面,当基于充气筒29的膨胀气体喷射而安全气囊30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表皮31的背面部33之间平面状地膨胀展开时,如图3所示,就会对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及座椅靠垫28向前方按压施力,可从背面侧弹性地支承就座者Pf的上身Pb,且使表皮31的背面部33以向后方膨出而可弹性地阻止对座椅靠背20的背面赋予的冲击力的方式展开。该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由保持安全气囊30的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及伸长膨出的表皮31的背面部33被覆,并控制展开行为及展开形状,保持稳定的膨胀展开,并且可得到充分的膨胀展开量,且能够确保安全气囊30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冲击吸收行程。
图4表示的是车辆用安全气囊系统的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具备控制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的控制部50,控制部50与检测向车辆的后面碰撞即后碰撞的冲击的碰撞检测装置即碰撞检测传感器51及充气筒29电连接,按照来自碰撞检测传感器51的碰撞发生信息和储存于ROM53的程序,对充气筒29进行工作控制。
碰撞检测传感器51由发送后碰撞时的冲击力即与加速度相应的信号的加速度传感器构成。控制部50基于由碰撞检测传感器51探测的加速度和预设定的阈值的比较,判定有无后碰撞的发生。基于该后碰撞发生的判定,在发生后碰撞时,控制部50使充气筒29工作,并使安全气囊30膨胀展开。
下面,对如上所述构成的车辆用安全气囊系统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装设有该车辆用安全气囊系统的车辆中,当由碰撞检测传感器51探测到因后碰撞等而施加有规定以上的冲击时,从控制部50向充气筒29输出驱动信号将充气筒29点火,从充气筒29喷出膨胀气体。由此,如图3所示,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表皮31的背面部33之间,安全气囊30瞬时地膨胀展开。由此,后碰撞造成的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的向后方移动经由表皮31的前面部32、座椅靠垫28、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而由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限制。
另一方面,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由于冲击造成的车身变形或后碰撞造成的惯性,上身向后方移动,通过按压了座椅靠背以后的反弹,向前方直线状地移动,例如,膝盖Pn与前排座椅10的座椅靠背20的背面抵接,对前排座椅10的背面赋予冲击力。此时,膝盖Pn由在座椅靠背20的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表皮31的背面部33之间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限制向前方移动,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r的上身Pb避免受到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膝盖Pn的冲击力,保护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同样,前进移动的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膝盖Pn由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保护。
在上述说明中,当碰撞检测传感器51检测到规定以上的冲击时,控制部50就以瞬时地使充气筒29工作而使安全气囊30膨胀展开的方式进行控制,但也可以按照在碰撞检测传感器51检测到冲击以后延迟规定时间再使安全气囊30膨胀展开的方式进行控制。即,控制部50基于由碰撞检测传感器51检测到的加速度和预设定的阈值的比较,判定有无后碰撞发生,在从发生后碰撞起经过了预设定的规定时间以后,使充气筒29工作,使安全气囊30膨胀展开。
由此,因为在发生后碰撞时的经过了规定时间以后,安全气囊30才膨胀展开,所以在发生后碰撞时,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通过惯性,以座椅靠背20的座椅靠垫28及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挠曲变形而就座者Pf的上身Pb潜入座椅靠背20内的方式迅速地向后方移动,头部Ph在碰撞后瞬时地由头枕40约束支承,减轻作用于颈部的负荷。之后,由于充气筒29的膨胀气体喷射,安全气囊30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形成座椅靠背20的背面的表皮31之间平面状地膨胀展开,对架设弹性体27及座椅靠垫28向前方按压施力,弹性地支承就座者Pf的上身Pb,且使表皮31的背面部33以向后方膨出而可弹性地阻止对座椅靠背20的背面赋予的冲击力的方式展开。由此,后碰撞造成的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的向后方移动经由座椅靠背20的表皮31、座椅靠垫28、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由确保了展开膨胀量及车身前后方向的冲击吸收行程的安全气囊20弹性地阻止,限制向后方移动。
由此,与上述同样地,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及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由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0来保护,并且在发生后碰撞时,以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潜入座椅靠背20内的方式迅速地向后方移动,头部Ph支承于头枕40,减轻作用于颈部的负荷,能够抑制就座者Pf的脑震荡伤害的发生。
本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也可利用碰撞预测装置来代替上述控制电路,进行工作控制。
图5表示的是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的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具备控制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的控制部55,控制部55按照来自预测向车辆的后碰撞及冲击载荷的碰撞预测装置即碰撞检测传感器56的碰撞发生信息和储存于ROM57的程序,对充气筒29进行工作控制。
在此,控制部55具有内置计时器,从后碰撞预测时点开始启动计时器,进行计时。另外,碰撞检测传感器56由例如毫米波传感器等的距离传感器构成,通过计测自驾车和有后碰撞的可能性的其他车辆之间的相对距离或相对速度来预测后碰撞。进而,碰撞检测传感器56对预测到的后碰撞时的冲击载荷进行预测。
由此,在预测到碰撞时,与上述同样,如图3所示,安全气囊30就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表皮31的背面部33之间瞬时地膨胀展开,弹性地阻止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的向后方移动,限制向后方移动。另一方面,即使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膝盖Pn与前排座椅10的座椅靠背20的背面抵接,也由膨胀展开后的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限制向前方移动,保护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
另外,在基于来自碰撞检测传感器56的信号而预测到车辆的后面碰撞的不可避免时,也可以按照从其预测到的碰撞发生时刻起延迟规定时间再开始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的方式进行控制。即,控制部55在基于来自碰撞检测传感器56的信号而预测到车辆的后面碰撞的不可避免时,在从其预测到的碰撞发生时刻起经过了规定时间以后,再开始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
由此,在预测到的碰撞发生时刻发生了后碰撞时,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通过就座者Pf的惯性,以座椅靠背20的座椅靠垫28及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挠曲变形而就座者Pf的上身Pb潜入座椅靠背20内的方式迅速地向后方移动,头部Ph在碰撞后瞬时地由头枕40支承。在从其后的预测到的碰撞发生时刻起经过了规定时间以后,安全气囊30膨胀展开。由此,后碰撞造成的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的向后方移动经由座椅靠背20的表皮31、座椅靠垫28、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由安全气囊20弹性地阻止,限制向后方移动。由此,与上述同样地,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及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由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0来保护,并且在发生后碰撞时,以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潜入座椅靠背20内的方式迅速地向后方移动,头部Ph支承于头枕40,减轻作用于颈部的负荷,能够抑制就座者Pf的脑震荡伤害的发生。
进而,在基于来自碰撞检测传感器56的信号而预测到车辆的后面碰撞的不可避免时,也可按照从其预测到的碰撞发生时刻起规定时间前开始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的方式进行控制。即,控制部55在基于来自碰撞检测传感器56的信号而预测到车辆的后面碰撞的不可避免时,在从其预测到的碰撞发生时刻起规定时间前,就开始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
由此,在从预测到的碰撞发生时刻起规定时间前,即,在碰撞发生前,安全气囊30开始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表皮件31的背面部33之间膨胀展开,通过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0而经由座椅靠垫28及表皮31的前面部32向前方按压就座者Pf的上身Pb,变成了使就座者Pf的脊梁伸直的状态,就座者Pf的就座位置及就座姿势被合适化。
在该就座者Pf的就座姿势及就座位置已合适化的状态下,通过安全气囊30进一步膨胀展开,对于就座者Pf而言,可得到最佳的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作用,在发生后碰撞时,由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的向后方移动,限制向后方移动。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配置于座椅靠背20内的安全气囊30在座椅靠背20内膨胀展开,能够弹性地阻止碰撞造成的就座者的向后移动,且能够保护车辆座椅就座者免受来自后方的冲击,不会带来结构的复杂化,能够实现碰撞时由安全气囊对就座者的直接保护及来自座椅靠背后方的冲击的可靠减轻。
并且,由于在以确保就座性的方式配置的骨架部件即座椅靠背框架21的侧支架24的车身外方侧的侧面24a上安装有充气筒29,因此完全消除了设有充气筒29引起的就座者的违和感,并且确保了充气筒29的支承刚性。
进而,由于充气筒29配置在座椅靠背框架21的框外侧,因此可完全避免在座椅靠背20内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0和充气筒29的干扰,确保安全气囊30的稳定展开。
另外,在前排座椅10上设置侧安全气囊的情况下,可共用该充气筒29作为侧安全气囊的充气筒,能够实现设置于前排座椅10的作为安全气囊装置整体的装置的效率化。
而且,在前排座椅10的座椅靠背框架21的内侧设置腰部支撑机构的情况下,不会给该作用带来影响。
另外,根据该方式,由于充气筒29不位于对向的各侧支架24间或各侧方框架23间,因此也可实现不阻碍架设于它们之间的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的安装的效果。
如上所述,以车辆的后碰撞为例对在前排座椅10上发生了碰撞时的作用进行了说明,但碰撞不局限于后碰撞。例如,即使在前碰撞的情况下,也是前后的顺序,前排座椅10同样通过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首先,能够弹性地阻止后排座椅就座者Pr的膝盖Pn的向前方移动造成的冲击,其后,能够弹性地阻止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的向后方移动。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6~17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概要的从后方看到的车辆用座椅的概要说明图,图7是发生冲击时的车辆用座椅的工作说明图,图8是车辆用座椅的工作说明图。此外,在与第一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附带与图1~图5相同的符号,省略该部的详细说明。
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前排座椅10中,在形成座椅靠背20的骨架的座椅靠背框架21的内方,张紧设置有多个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的前面,配设有座椅靠垫28,并且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的后方,以收缩状态配置有安全气囊30,它们整体由袋状的表皮31被覆。
如图6所示,表皮31的背面部33的对应于安全气囊30的大致矩形的安全气囊对应区域74A由伸缩性比其周围的背面部区域74B的表皮原材料还优异的表皮原材料形成,对应于安全气囊30地形成伸缩性部分。
另一方面,当基于充气筒29的膨胀气体喷射而安全气囊30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表皮31的背面部33之间平面状地膨胀展开时,如图7的剖面图所示,且如图8的背面部33的主要部分立体图所示,对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及座椅靠垫28向前方按压施力,可从背面侧弹性地支承就座者Pf的上身Pb。另一方面,表皮31的背面部33、特别是由伸缩性优异的表皮原材料形成的对应于安全气囊30的区域74A向后方矩形拱顶状地膨出,充分确保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量,以可弹性地阻止对座椅靠背20的背面赋予的冲击力的方式展开。
该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由保持安全气囊30的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及伸长膨出的表皮31的背面部33被覆,控制展开行为及展开形状,保持稳定的膨胀展开。另外,通过使伸缩的架设弹性部件27和表皮31的背面部33膨出地膨胀展开,可得到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量,且能够确保安全气囊30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冲击吸收行程。
在具备这样构成的车辆用座椅的车辆中,当由碰撞检测传感器探测到因后碰撞等而施加规定以上的冲击时,从控制部向充气筒29输出驱动信号,将充气筒29点火,从充气筒29喷出膨胀气体。由此,如图7及图8所示,安全气囊30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表皮31的背面部33之间膨胀展开。由此,后碰撞造成的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的向后方移动经由表皮31的前面部32、座椅靠垫28、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而由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限制向后方移动。
另一方面,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因后碰撞而向后方移动,通过按压座椅靠背以后的反弹等,向前方直线状地移动,例如,膝盖Pn与前排座椅10的座椅靠背20的背面抵接。此时,膝盖Pn由在座椅靠背20的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表皮31的背面部33之间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0并经由膨胀出展开的表皮31而弹性地阻止,约束向前方移动,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免于受到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膝盖Pn的冲击力F1。同样,前进移动的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膝盖Pn的冲击力F1及上身的冲击力F2由膨胀展开并确保了膨胀展开量及冲击吸收行程的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进行保护。
如图9(a)所示,随着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而膨出的座椅靠背20的表皮31的背面部33由相对于与安全气囊30对应的大致矩形的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1A的表皮原材料而言伸缩性更优异的表皮原材料形成包围其周围的背面部区域81B,也能够在包围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1A的背面部区域81B形成伸缩性部分。
据此,通过后碰撞等,安全气囊30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表皮31的背面部33之间膨胀展开,如图9(b)所示,以通过形成背面部33的包围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1A的周围的背面部区域81B的伸长而膨出的方式膨胀展开。由此,后碰撞造成的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的向后方移动由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限制向后方移动。
另一方面,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膝盖Pn由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表皮31之间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免于受到该冲击力F1。同样,前进移动的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膝盖Pn的冲击力F1及上身的冲击力F2由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进行保护。
该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由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及通过主要包围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1A的背面部区域81B的伸长而膨出的表皮31的背面部33来控制,保持稳定的膨胀展开。
如图10(a)所示,其他的随着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而膨出的座椅靠背20的表皮31的背面部33具有:与背面部33的安全气囊30对应地沿着两侧缘82b及下缘82c而大致コ字状地切断的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2A、具有从各侧缘82b的上端起越向下方移动越远离侧缘82b的两侧缘82e及距下缘82c规定距离延伸并且两端与两侧缘82e的下端连续的下缘82f并包围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2A的背面部区域82B。该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2A形成为在其上缘82a与背面部区域82B连续的罩状。
一体地连续形成有一对侧部伸缩区域82C和带状的下部伸长区域82D,所述一对侧部伸缩区域82C,在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2A的各侧缘82b和背面部区域82B的各侧缘82e之间,越向下方移动宽度越大的大致锥状地搭设缝合有伸缩性优异的表皮原材料;所述带状的下部伸长区域82D搭设缝合于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2A的下缘82c和背面区域82B的下缘82f之间。
据此,通过后碰撞等,安全气囊30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表皮31的背面部33之间膨胀展开,如图10(b)所示,当对形成背面部33的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2A进行按压时,伸缩性优异的两侧部伸缩区域82C及下部伸缩区域82D就伸长,相对于罩状的安全气囊对应部82A的上缘82a而言,下缘82c侧大大地向后方凸出,能够确保膨胀展开量,且能够确保车身前后方向的冲击吸收行程的截面大致三角形状地展开。
该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由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及通过主要包围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2A的背面部区域82B及伸长的两侧部伸缩区域82C及下部伸缩区域82D而膨出的表皮31的背面部33来控制,保持为稳定的膨胀展开。由此,后碰撞造成的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的向后方移动由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约束向后方移动。
另一方面,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向前方上方伸出的膝盖Pn由在座椅靠背20的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表皮31之间大大地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0的下部有效且弹性地阻止,约束向前方移动,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避免受到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膝盖Pn的冲击力F1。同样,前进移动的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膝盖的冲击力F1及上身的冲击力F2由膨胀展开地膨出的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进行保护。
如图11(a)所示,其他的随着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而膨出的座椅靠背20的表皮31的背面部33具有:与背面部33的安全气囊30对应地沿着两侧缘83b及上缘83a而大致コ字状地切断的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3A、具有从各侧缘83b的下端起越向上方移动越远离侧缘83b的两侧缘83e及距上缘83a规定距离延伸并且两端与两侧缘83e的上端连续的上缘83g并包围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3A的背面部区域83B。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3A形成为在其下缘83c而与背面部区域83B连续的大致矩形的罩状。
一体地连续形成有一对侧部伸缩区域83C和带状的上部伸缩区域83D,所述一对侧部伸缩区域83C,在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3A的各侧缘83b和背面部区域83B的各侧缘83e之间,越向上方移动宽度越大的大致锥状地搭设缝合有伸缩性优异的表皮原材料;所述带状的上部伸缩区域83D搭设缝合于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3A的上缘83a和背面部区域83B的上缘83g之间。
据此,通过后碰撞等,安全气囊30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表皮31之间膨胀展开,如图11(b)所示,当从形成背面部33的座椅靠背内方按压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3A时,伸缩性优异的两侧部伸缩区域83C及上部伸缩区域83D就伸长,相对于罩状的安全气囊对应部83A的下缘83c而言,上缘83a侧大大地向后方凸出增大的截面大致三角形状地膨胀展开。
该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由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及通过主要包围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3A的背面部区域83B和伸长的两侧部伸缩区域83C及上部伸缩区域83D而膨出的表皮件31的背面部33来控制,保持为稳定的膨胀展开。由此,后碰撞造成的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的向后方移动由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限制向后方移动。
另一方面,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向前方上方伸出的膝盖Pn由在座椅靠背20的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表皮31之间膨胀展开而倾斜的安全气囊30的下部有效且弹性地阻止,且上身由大大地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0的上部有效且弹性地阻止。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避免受到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膝盖Pn的冲击力F1而保护。同样,前进移动的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膝盖Pn的冲击力F1及上身的冲击力F2由膨胀的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来进行保护。
如图12(a)所示,其他的随着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而膨出的座椅靠背20的表皮31的背面部33具有:具有在背面部33与安全气囊30对应地上下切断的两侧缘84b及沿着中央部而切断的下缘84Ac及上缘84Ba的上侧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4A及下侧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4B、具有从各侧缘84b的下端及上端起越向高度方向中央移动越远离侧缘84b的各侧缘84e并包围上侧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4A及下侧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4B的背面部区域84C。该上侧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4A及下侧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4B分别形成为在上缘84Aa及下缘84Bc而与背面部区域84C连续且彼此的下缘84Ac和上缘84Ba具有间隙地对向的大致矩形的罩状。
一体地连续形成有一对侧部伸缩区域84D和中央部伸缩区域84E,所述一对侧部伸缩区域84D,在上侧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4A及下侧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4B的各侧缘84b和背面部区域84C的各侧缘84e之间,搭设缝合有伸缩性优异的表皮原材料;所述中央部伸缩区域84E,在上侧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4A的下缘84Ac和下侧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4B的上缘84Ba之间,带状地搭设缝合有伸缩性优异的表皮原材料。由此,每当安全气囊30膨胀展开时,都由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及通过主要包围上侧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4A及下侧侧部伸缩部84B的背面部区域84C及伸长的两侧部伸缩区域84D及中央部伸缩区域84E而膨出的表皮31的背面部33来控制,保持稳定的膨胀展开。
据此,通过后碰撞等,安全气囊30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表皮31的背面部33之间膨胀展开,如图12(b)所示,当从形成背面部33的座椅靠背内方按压上侧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4A及下侧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4B时,伸缩性优异的两侧部伸缩区域84D及中央部伸缩区域84E伸长,罩状的上侧安全气囊对应部84A的下缘84Ac相对于上缘84Aa而向后方凸出,并且上缘84Ba相对于下侧安全气囊对应部84B的下缘84Bc而向后方凸出,上侧安全气囊对应部84A及下侧安全气囊对应部84B的倾斜截面大致梯形地膨胀展开。由此,后碰撞造成的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的向后方移动由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限制向后方移动。
另一方面,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向前方上方伸出的膝盖Pn由膨胀展开而倾斜的安全气囊30的下部有效且弹性地阻止,且上身由倾斜地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0的上部有效且弹性地阻止,限制向前方移动,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避免受到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膝盖的冲击力F1。同样,前进移动的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膝盖Pn的冲击力F1及上身的冲击力F2由膨胀展开地膨出的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进行保护。
每当该安全气囊30膨胀展开时,都由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及通过主要包围上侧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4A及下侧侧部伸缩部84B的背面部区域84C及伸长的两侧部伸缩区域84D及中央部伸缩区域84F而膨出的表皮件31的背面部33来控制,保持稳定的膨胀展开。
如图13(a)所示,随着其他的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而膨出的座椅靠背20的表皮31的背面部33具有:与背面部33的安全气囊30对应地沿着两侧缘85b及下缘85c而大致コ字状地切断的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5A、具有沿着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5A的各侧缘85b及下缘85c的两侧缘85e及下缘85f并包围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5A的背面部区域85B。该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5A形成为在其上缘85a而将背面部区域85B连续的大致矩形的罩状。
在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5A的各侧缘85b和背面部区域85B的各侧缘85e之间搭设缝合有越向下方移动宽度越大的锥状地折叠而成的裆部85C。同样,在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5A的下端85c和背面部区域85B的下缘85f之间,搭设缝合有带状地折叠而成的裆部85D。进而,在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5A的侧缘85b及下缘85c和背面部区域85B的侧缘85e及下缘85f相互重叠或抵接的状态下,用未图示的比较脆弱且通过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而可破断的缝合线,相互缝合。
据此,通过后碰撞等,安全气囊30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表皮31的背面部33之间膨胀展开,如图13(b)所示,当对形成背面部33的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5A进行按压时,通过其按压,缝合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5A的侧缘85b及下缘85c和背面部区域85B的侧缘85e及下缘85f的缝合线就破断。由此,裆部85C及裆部85D伸长或展开,相对于罩状的安全气囊对应部85A的上缘85a而言,确保了下缘85c大大地向后方凸出的膨胀展开量的截面大致三角形状地膨胀展开。
每当该安全气囊30膨胀展开时,都由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及主要包围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5A的背面部区域85B及展开的裆部85C及裆部85D被覆,控制展开行为及展开形状,保持稳定的膨胀展开形状。由此,后碰撞造成的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的向后方移动由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限制向后方移动。
另一方面,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向前方上方伸出的膝盖Pn由大大地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0的下部有效且弹性地阻止,约束向前方移动,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避免受到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膝盖Pn的冲击力F1。同样,前进移动的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膝盖Pn的冲击力F1及上身的冲击力F2由膨胀展开地膨出的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进行保护。
如图14(a)所示,随着其他的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而膨出的座椅靠背20的表皮31的背面部33具有:与背面部33的安全气囊30对应地沿着两侧缘86b及上缘86a而大致コ字状地切断的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6A、具有沿着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6A的各侧缘86b及上缘86a的两侧缘86e及上缘86d并包围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6A的背面部区域86B。该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6A形成为在其下缘86c而将背面部区域86B连续的大致矩形的罩状。
在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6A的各侧缘86b和背面部区域86B的各侧缘86e之间,搭设缝合有越向上方移动宽度越大的锥状地折叠而成的裆部86C。同样,在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6A的上端86a和背面部区域86B的上缘86d之间,搭设缝合有带状地折叠而成的裆部86D。进而,在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6A的侧缘86b及上缘86a和背面部区域86B的侧缘86e及下缘86d相互重叠或抵接的状态下,用比较的脆弱且通过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可破断的缝合线,相互缝合。
据此,通过后碰撞等,安全气囊30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表皮31的背面部33之间膨胀展开,如图14(b)所示,当对形成背面部33的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6A进行按压时,通过其按压,缝合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6A的侧缘86b及上缘86a和背面部区域86B的侧缘86e及上缘86d的缝合线就破断。由此,裆部86C及裆部86D伸长或展开,相对于罩状的安全气囊对应部86A的下缘86c而言,确保上缘86a侧大大地向后方凸出的膨胀展开量及冲击吸收行程的截面大致三角形状地膨胀展开。由此,后碰撞造成的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的向后方移动由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限制。
另一方面,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由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0的下部有效且弹性地阻止,约束向前方移动,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避免受到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膝盖Pn的冲击力F1。同样,前进移动的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膝盖Pn的冲击力F1及上身的抵接造成的冲击力F2由膨胀展开地膨出的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进行保护。
如图15(a)所示,随着其他的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而膨出的座椅靠背20的表皮31的背面33具有:与背面部33的安全气囊30对应地沿着两侧缘87b及下缘87c而大致コ字状地由通过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可分开的成为破断部的脆弱部87d划分的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7A、包围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7A的背面部区域87B。该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7A形成为在其上缘87a而将背面部区域87B连续的大致矩形的罩状。
据此,通过后碰撞等,安全气囊30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表皮31的背面部33之间膨胀展开,如图15(b)所示,当对形成背面部33的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7A进行按压时,通过其按压,从下缘87c侧起沿着两侧缘87b而形成的脆弱部87d逐渐破断,并从下方开口,确保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7A的下缘87c侧大大地向后方凸出的膨胀展开量及冲击吸收行程的截面大致三角形状地膨胀展开。
该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由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及随着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而在脆弱部87d破断的包围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7A的背面部区域87B来控制,保持稳定的膨胀展开。由此,后碰撞造成的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的向后方移动由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限制向后方移动。
另一方面,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向前方上方伸出的膝盖Pn由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0的下部有效且弹性地阻止,约束向前方移动,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避免受到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膝盖Pn的冲击力F1。同样,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膝盖的抵接的冲击力F1及上身的抵接的冲击力F2由膨胀展开地膨出的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进行保护。
如图16(a)所示,随着其他的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而膨出的座椅靠背20的表皮31的背面部33具有:与背面部33的安全气囊30对应地沿着两侧缘88b及上缘88a而大致コ字状地由通过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可破断的成为破断部的脆弱部88d划分的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8A、包围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8A的背面部区域88B。该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8A形成为在其下缘88c而将背面部区域88B连续的大致矩形的罩状。
据此,通过后碰撞等,安全气囊30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表皮31的背面部33之间膨胀展开,如图16(b)所示,当对形成背面部33的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8A进行按压时,通过其按压,从上缘88a侧起沿着两侧缘88b而形成的脆弱部88d逐渐破断,并从上方开口,确保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8A的上缘88c侧大大地向后方凸出的膨胀展开量及冲击吸收行程的截面大致三角形状地膨胀展开。
该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由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及在随着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而破断的脆弱部58d分开的包围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8A的背面部区域88B来控制,保持稳定的膨胀展开。由此,后碰撞造成的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的向后方移动由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限制向后方移动。
另一方面,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向前方上方伸出的膝盖Pn由安全气囊30的下部弹性地阻止,约束向前方移动,另一方面,胸部等上身由大大地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0的上部弹性地阻止,约束向前方移动。
这样,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就会避免受到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膝盖Pn的冲击力F1。同样,与前进移动的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膝盖抵接的冲击力F1及上身的冲击力F2由膨胀展开地膨出的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进行保护。
如图17(a)所示,随着其他的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而膨出的座椅靠背20的表皮31的背面部33具有:与背面部33的安全气囊30对应地在两侧缘89b及两侧缘89b的高度方向中央部而由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大致H字状地通过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可破断的脆弱部89c、89d划分的上侧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9A及下侧安全气囊区域89B、包围上侧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9A及下侧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9B的背面部区域89C。该上侧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9A的下缘89Ac和下侧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9B的上缘89Ba经由脆弱部89d而连续,形成为上侧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9A在其上缘89Aa及下侧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9B在其下缘89Bc而与背面部区域89C连续的大致矩形的罩状。
据此,通过后碰撞等,安全气囊30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表皮31的背面部33之间膨胀展开,如图17(b)所示,当对形成背面部33的上侧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9A及下侧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9B进行按压时,通过其按压,上侧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9A及下侧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9B之间的从脆弱部89d起沿着两侧缘89b而形成的脆弱部89c就逐渐分开,并从上侧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9A的下缘89Ac和下侧安全气囊区域89B的上缘89Ba之间开口,可得到高度方向中央部的上侧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9A的下缘89Ac及下侧安全气囊区域89B的上缘89Ba侧大大地向后方凸出的膨胀展开量及冲击吸收行程的截面大致梯形或三角形状地膨胀展开。
该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由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及随着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而在脆弱部89d、89c破断的上侧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9A及下侧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9B、包围上侧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9A及下侧安全气囊对应区域89B的背面部区域89C来控制,保持稳定的膨胀展开。由此,后碰撞造成的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的向后方移动由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约束向后方移动。
另一方面,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向前方上方伸出的膝盖Pn由在座椅靠背20的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表皮31的背面部33之间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0的下部弹性地阻止,约束向前方移动,另一方面,胸部等上身由大大地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0的上部弹性地阻止,约束向前方移动。
这样,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避免受到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膝盖的冲击力F1,保护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同样,前进移动的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膝盖的冲击力F1及上身的冲击力F2由膨胀展开地膨出的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进行保护。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通过沿着形成于表皮31的背面部的膨出区域而配置背面板,能够不影响膨出区域的膨出变形地配置背面板。
因此,根据上述说明的实施方式,通过配置于座椅靠背内的安全气囊在座椅靠背内使表皮向后方膨出地膨胀展开的简单结构,能够确保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量及冲击吸收行程,能够弹性地阻止碰撞造成的就座者的向后移动,且能够保护就座者免受来自后方的冲击,不会带来结构的复杂化,能够实现碰撞时安全气囊对就座者的直接保护及对来自座椅靠背后方的冲击的可靠减轻。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18~图22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8是表示车辆用座椅的概要的纵剖面图,图19是从后方看到的车辆用座椅的局部剖断概要立体图,图20(a)是表示背面板支承部的概要的图18的a部放大图,(b)是表示背面板保持部的概要的图18的b部放大图,图21是发生冲击时的车辆用座椅的工作说明图。此外,在与第一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附带同一符号,省略该部的详细说明。
如图18及图19所示,在前排座椅10中,在形成座椅靠背20的骨架的座椅靠背框架21的内方,张紧设置有多个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的前面配设有座椅靠垫28,并且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背面板90之间以收缩状态配置有安全气囊30,背面板90以外的整体由袋状的表皮31被覆。
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的前面,配设有从背面侧弹性地支承就座者Pf的上身Pb的由聚氨酯泡沫材料等构成的座椅靠垫28,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背面板90之间,配置有矩形平面状地折叠而成的收缩状态的安全气囊30。
背面板90是覆盖成为安全气囊30的后方的座椅靠背20的背面的大致矩形,上部及下部分别通过背面板支承部91及背面板保持部92而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此外,背面板90为硬质树脂制成,形成有能够实现预设定的弯曲变形的由槽状或薄壁部等形成的多个脆弱部90a。另外,通过该脆弱部90a的形成,在对背面板90赋予了过剩的负荷时,背面板90就沿着脆弱部90a而弯折,或沿着脆弱部90a而破断,能够防止非特定部位的破断,并且能够避免在已破断时以锐利的突起状地发生在破断面上的所谓的尖棱的发生。
如图18及图20(a)所示,背面板支承部91由合页机构91C构成,合页机构91C将与左右侧支架24的上端后面结合并向后方突出的支承架91A和与背面板90的上部两端结合并向前方突出的支架91B可摆动地连结。由此,背面板90的上部以合页机构91C为支点,可向前方及后方摆动地支承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上部。
如图18及图20(b)所示,背面板保持部92由安装于各侧支架24的下端后面的帽状且在后端面形成有卡扣卡止孔92a的卡止架92A、安装支承在突出形成于背面板90的下部的卡扣保持部92B的前端的卡扣92C构成。通过将安装支承于卡扣保持部92B的卡扣92C插入设置于该侧支架24的卡止架92A的卡扣卡止孔92a内卡止,而将背面板90固定于图18所示的通常使用位置。
另一方面,在从前方向背面板90的前面输入了规定值以上的载荷时,如图18及图20(b)的假想线所示,随着背面板90的向后方移动,安装支承于卡扣保持部92B的卡扣92C从卡止架92A的卡扣卡止孔92a拔出而解除固定,容许背面板90的向后方移动,即,向后方的摆动。
另一方面,当基于充气筒29的膨胀气体喷射,安全气囊30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背面板90之间膨胀展开时,如图21的剖面图所示,对架设弹性体27及座椅靠垫28向前方按压施力,从背面侧可弹性地支承就座者Pf的上身Pb,且,向后方按压背面板90,将安装支承于卡扣保持部92B的卡扣92C从卡止架92A的卡扣卡止孔92a拔出,解除背面板90的固定。进而,背面板90的向后方移动,即,向后方摆动,确保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量及安全气囊30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冲击吸收行程。通过该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0,能够弹性地阻止对背面板90的后面赋予的冲击力。
该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通过保持安全气囊30的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及摆动的背面板90的宽广范围来夹持保持,控制展开行为及展开形状,保持稳定的膨胀展开,并且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0通过由摆动的背面板90从背面侧支承并平面状地膨胀展开,对就座者Pf的上身Pb的宽广范围赋予均匀的按压力。
在具备如上所述构成的车辆用座椅的车辆中,在基于来自碰撞检测传感器的碰撞发生信息预测到车辆的后面碰撞的不可避免时,在其预测到的碰撞发生时刻,从控制部向充气筒29输出驱动信号,将充气筒29点火,从充气筒29喷出膨胀气体,安全气囊30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背面板90之间膨胀展开。
如图21所示,通过该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0,向前方按压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及座椅靠垫28,另一方面,向后方按压背面板90,支承于卡扣保持部92B的卡扣92C从卡止架92A的卡扣卡止孔92a拔出,背面板90向后方摆动。
由此,后碰撞造成的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的向后方移动经由表皮31、座椅靠垫28、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而由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限制向后方移动。
另一方面,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因后碰撞的冲击造成的车身变形或向后方移动而按压了座椅靠背以后的反弹等而向前方推出移动,通过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例如,膝盖Pn往往与向后方摆动的背面板90抵接。该膝盖Pn与前排座椅10的背面板90抵接的冲击力F1经由背面板90并通过安全气囊30的宽广范围而弹性地阻止,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避免受到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膝盖Pn的冲击力F1,保护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同样,前进移动的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膝盖Pn的冲击力F1及上身的冲击力由确保了膨胀展开量的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进行保护。
特别是,在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膝盖Pn相对于背面板90的背面而倾斜地抵接时,通过抵接的膝盖Pn沿着背面板90的后面而滑动地移动,与背面板90抵接的膝盖的冲击力F1减小,所以也可按照相对于车身前后方向而倾斜的方式设定背面板90。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通过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0实现的背面板90的按压移动,来解除背面板保持部92实现的背面板90的固定的方式构成,每当安全气囊30膨胀展开时,都通过事先解除背面板90的固定而使背面板90可摆动,来省去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实现的固定解除动作,能够减轻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0的负荷。
具体而言,例如,如图22所示,具备成为固定解除机构的背面板保持部93,来代替固定座椅靠背框架21和背面板90的背面板保持部92。背面板保持部93具备:具有设置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侧支架24的下部后面的卡止孔93a的一对卡止架93A、通过电磁致动器93Ba而向轴部93b选择性地贯通卡止孔93a的锁止位置和从卡止孔93a退避的解锁位置移动的卡止机构93B。另一方面,在背面板90的下端部,设有背面板90在通常使用位置可插入设置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一对卡止架93A之间且形成有贯通孔93c的卡止部93C。
在该结构中,在设置于背面板90的卡止部93C插入到设置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两卡止架93A之间的状态下,通过将卡止机构93B的轴部93b制成锁止位置而插入到卡止部93C的贯通孔93c内进行卡止,背面板90固定在通常使用位置。另一方面,通过使卡止机构93B的轴部93b移动到解锁位置,从贯通孔93c内退避而解除固定。
在基于来自碰撞预测装置的碰撞发生信息预测到车辆的后面碰撞的不可避免时,在其预测到的碰撞发生时刻,通过来自控制部的驱动信号并通过电磁致动器93Ba的工作,使轴部93b移动到解锁位置,可实现背面板90的摆动,且,通过使安全气囊30膨胀展开,能够减轻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的负荷,能够更顺利且迅速地执行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
此外,将背面板90支承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背面板支承部91、背面板保持部92及成为固定解除机构的背面板保持部93等不局限于上述结构,可由具有上述功能的其他适当结构形成。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23~图25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3是表示车辆用座椅的概要的纵剖面图,图24(a)是表示背面板支承部的概要的图23的c部放大立体图,(b)是表示背面板保持部的概要的图23的d部放大图,图25是发生冲击时的车辆用座椅的工作说明图。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在背面板90的安装结构上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不同,其他主要结构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在图23~图25中,在与图18~图22对应的部分附带同一符号,省略该部的详细说明,主要对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3所示,在安全气囊30的后方,配置于座椅靠背20的背面的背面板90的上部通过背面板支承部95而支承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上部,下部通过背面板保持部96而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下部。
如图24(a)的图23的c部放大立体图所示,背面板支承部95由与左右侧支架24的上部后面结合的帽状且在前端下部形成有凹槽状卡止槽95a的支承架95A、与背面板90的上部两端结合并向前方突出并且在前端上部形成有可从下方与支承架85A的卡止槽95a卡止的凹槽状卡合部95b的卡合架95B构成。
通过使卡合架95B的卡合部95b与支承架95A的卡止槽95a卡合,背面板90的上部被保持在通常使用位置,通过背面板90的下方移动,卡合架95B的卡合部95b从支承架95A的卡止槽95a拔出,解除卡合。
如图24(b)的图23的d部放大立体图所示,背面板保持部96由安装于各侧支架24的下端后面的帽状且在后面形成有卡扣卡止孔96a的卡止架96A、安装在突出形成于背面板90的下部两端的卡扣保持部96B的前端的卡扣96C构成。
通过将安装支承于卡扣保持部96B的卡扣96C插入到设置于该侧支架24的卡止架96A的卡扣卡止孔96a进行卡止,背面板90的下部固定于通常使用位置。另一方面,在从前方对背面板90的前面输入了规定值以上的载荷时,随着背面板90的向后方移动,支承于卡扣保持部96B的卡扣96C从卡止架96A的卡扣卡止孔96a拔出,背面板90的固定被解除。
在设置于侧支架24的上部的支承架95A的卡止槽95a内,从下方卡合有设置于背面板90的上部的卡合架95B的卡合部95b的状态下,通过将安装支承在设置于背面板90的卡扣保持部96B的卡扣96C插入到设置于侧支架24的卡止架96A的卡扣卡止孔96a内进行卡止,背面板90固定于座椅靠背20的背面的通常使用位置。
在从前方对背面板90的前面输入了规定值以上的载荷时,随着背面板90的向后方移动,支承于卡扣保持部96B的卡扣96C就从卡止架96A的卡扣卡止孔96a拔出,且,追随背面板90的移动,卡合架95B的卡合部95b从支承架95A的卡止槽95a拔出,卡合被解除,背面板90可脱离座椅靠背20的背面。
另一方面,当基于充气筒29的膨胀气体喷射而安全气囊30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背面板90之间膨胀展开时,如图25的剖面图所示,对架设弹性体27及座椅靠垫28向前方按压施力,可从背面侧而弹性地支承就座者Pf的上身Pb,且,追随背面板90的移动,卡合架95B的卡合部95b从支承架95A的卡止槽95a拔出,卡合被解除,背面板90可脱离座椅靠背20的背面。由此,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通过保持安全气囊30的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及背面板90的宽广范围来夹持保持,控制展开行为及展开形状,保持稳定的膨胀展开形状,确保膨胀展开量及车身前后方向的冲击吸收行程,并且安全气囊30通过由脱落的背面板90从背面侧支承而平面状地膨胀展开,对就座者Pf的上身Pb的宽广范围赋予均匀的按压力。
在具备如上所述构成的车辆用座椅的车辆中,在基于来自碰撞预测装置的碰撞发生信息预测到车辆的后面碰撞不可避免时,在其预测到的碰撞发生时刻,从控制部向充气筒29输出驱动信号,从充气筒29喷出膨胀气体,安全气囊30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背面板90之间膨胀展开。
由该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0向前方按压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及座椅靠垫28,另一方面,支承于卡扣保持部96B的卡扣96C从卡止架96A的卡扣卡止孔96a拔出,且,追随背面板90的移动,卡合架95B的卡合部95b从支承架95A的卡止槽95a拔出,卡合被解除,背面板90向后方移动。
由此,后碰撞造成的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的向后方移动经由表皮31、座椅靠垫28、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而由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限制向后方移动。
另一方面,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例如膝盖Pn往往与前排座椅10的背面板90即通过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而被推到后方的背面板90抵接。该膝盖Pn与前排座椅10的背面板90抵接的冲击力F1经由背面板90并通过安全气囊30的宽广范围弹性地阻止,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避免受到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膝盖Pn的冲击力F1,保护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同样,前进移动的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膝盖Pn的冲击力F1及上身的冲击力由确保了膨胀展开量及冲击吸收行程的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进行保护。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通过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实现的按压来解除背面板90的背面板保持部96的固定的方式构成,但也可以例如,具备与上述图22所示的背面板保持部93同样的背面板保持部,来代替背面板保持部96,每当预测到的碰撞发生时的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时,都通过事先解除背面板90的固定而可实现背面板90的移动,不需要安全气囊30实现的背面板90的移动实现的背面板90的固定解除,能够减轻安全气囊30膨胀展开时的负荷。
(第五实施方式)
参照图26及图27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图26及图27与上述图18及图22相对应,背面板90的安装结构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不同,其他主要结构都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在图26及27上且在与图18及图22对应的部分附带同一符号,省略该部的详细说明,主要对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6所示,座椅靠背20的表皮31利用其具有伸缩性的背面部33来覆盖安全气囊30,在背面部33的背面配设有背面板90。背面板90为覆盖安全气囊30的矩形板状,形成有容易进行预设定的弯曲变形的槽状或薄壁部形成的脆弱部90a。
当通过充气筒29的膨胀气体喷射而安全气囊30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表皮13的背面部33之间平面状地膨胀展开时,如图27所示,就对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及座椅靠垫28向前方按压施力,且使表皮31的背面部33及背面板90膨出,充分确保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量及安全气囊30的冲击吸收行程。该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由保持安全气囊30的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伸长膨出的表皮31的背面部33及背面板90夹持保持,控制展开行为及展开形状,保持稳定的膨胀展开形状,并且安全气囊30通过由背面板90从背面侧支承而平面状地膨胀展开,对就座者Pf的上身Pb的宽广范围赋予均匀的按压力。
在具备这样构成的车辆用座椅的车辆中,在基于来自碰撞预测装置的信号预测到车辆的后面碰撞不可避免时,在其预测到的碰撞发生时刻,从控制部向充气筒输出驱动信号,从充气筒喷出膨胀气体,如图27所示,安全气囊30就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表皮31的背面部33之间膨胀展开。由此,后碰撞造成的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的向后方移动经由表皮31、座椅靠垫28及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而由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限制向后方移动。
另一方面,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向前方移动,例如,膝盖Pn往往与前排座椅20的背面板90抵接。此时,膝盖Pn由在架设弹性体27和表皮31的背面部33及背面板90之间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0并经由表皮31及背面板90而弹性地阻止,约束向前方移动,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避免受到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膝盖部Pn的冲击力F1。同样,前进移动的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的膝盖部Pn及上身由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得到保护。
另外,在背面板90因冲击等而损坏时也如此,安全气囊30由表皮31来保持,控制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的展开行为及展开形状,保持稳定的膨胀展开形状。
因此,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三至第五各实施方式,能够以配置于座椅靠背内的座椅靠垫和背面板之间的安全气囊后方推动背面板而膨胀展开的简单结构,由支承于背面板而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通过遍及宽广范围地均匀的按压来弹性地阻止碰撞造成的就座者的向后移动,且能够保护就座者免受来自后方的冲击,能够实现碰撞时对安全气囊就座者的直接保护及来自座椅靠背后方的冲击的可靠减轻。
此外,在上述各说明中,以通过单一的充气筒而使安全气囊30膨胀展开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安全气囊30多阶段地膨胀展开到适合就座者保护的状态。例如,通过利用多个充气筒而使安全气囊30多阶段地膨胀展开到适合就座者保护的状态,也能够控制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压力及展开时间等展开状态。
(第六实施方式)
参照图28及图29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概要的局部剖断概要后视图,图29是图28的XXIX-XXIX线剖面图。此外,在与第一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附带与图1~图5相同的符号,省略该部的详细说明。
如图28及图29所示,充气筒29以位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内方的方式安装于车身外方侧的侧方框架23或侧支架24。而且,如图29所示,充气筒29以经由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而位于比安全气囊30更靠车身前方方向上的方式配置。
根据该结构,在通过碰撞而安全气囊30在座椅靠背20内部膨胀展开的情况下,其反作用力由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阻止,因此可实现安全气囊30和充气筒29避免干扰的效果。
(第七实施方式)
参照图30~图32对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30是前排座椅10的概要剖面图,图31是从后方看前排座椅10的局部剖断概要立体图,图32是前排座椅10发生冲击时的工作说明图。此外,在与第一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附带与图1至图5相同的符号,省略该部的详细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充气筒29不是以与侧支架24而是如图30及图31所示以与上方横梁25并列地并排的方式使周面与上方横梁25的延伸方向大致中央位置接触而固定于此处。因此,充气筒29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框内,且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上方部分。
当其他车辆从后方与具有该前排座椅10的车辆发生碰撞时,通过碰撞检测装置的作用,或者通过由碰撞预测装置预测到的碰撞信息,充气筒29点火,由此,通过从充气筒29喷出的膨胀气体,如图32所示,安全气囊30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座椅靠背20背面间的区域内瞬时地膨胀展开。
这时,安全气囊30的前方由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座椅靠垫28及表皮件31等挠性件被覆,因此通过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如图32所示,这些挠性件呈现向车身前方方向稍稍变形的形态,被覆安全气囊30的后方的挠性材料的表皮件31呈现向车身后方大大地突出变形的形态。
根据该前排座椅10,通过该安全气囊30前后的挠性件或挠性材料的变形行为,能够确保安全气囊30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展开量E,能够大大地确保座椅靠背20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冲击吸收行程。
即,如同图所示,因后碰撞的冲击而造成的前排座椅就座者Pf上身Pb的向后方移动由座椅靠背20前面的表皮件31、座椅靠垫25、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及膨胀展开后的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前排座椅就座者Pf的上身Pb免于受到推撞到座椅靠背20的冲击。
另一方面,后排座椅就座者Pr因后碰撞的冲击而被推向后排座椅60,然后通过其后的反弹向前方移动。通过该反弹而向前方移动的后排座椅就座者Pr的膝盖Pn由座椅靠背背面的表皮件31及膨胀展开后的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免于受到后排座椅就座者Pr的膝盖Pn冲撞的冲击。
此时,安全气囊30在位于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之后的座椅靠背20内,某种程度约束为其座椅靠背20的内部形状,控制展开行为及展开形状,稳定地膨胀展开,因此能够可靠地阻止就座者Pf的上身Pb的向后方移动,且能够可靠地吸收后排座椅就座者Pr的膝盖Pn的向前方移动造成的冲击,能够实现就座者Pf的适当的保护。
另外,这种就座者Pf的保护通过在座椅靠背20内部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0和其前后方向的挠性材料(即,表皮件31、座椅靠垫28、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等)的配置来实现,因此结构大幅度地简化。
并且,通过固定于上方横梁25,来确保充气筒29的支承刚性,上方横梁25是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上方部分,因此成为使安全气囊30膨胀展开的场所的座椅靠背内部空间不会受充气筒29阻碍,可确保用于吸收碰撞时的冲击的安全气囊展开空间。
进而,由于充气筒29配置在大致矩形框状地形成的座椅靠背框架21的内部,因此充气筒29由座椅靠背框架21来保护免受外力的损坏,且充气筒29向座椅靠背框架21外部的突出也被消除。并且,也能够使充气筒29与设置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框内的安全气囊30一体化。
(第八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33及图34对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对使用一个充气筒且使一个安全气囊膨胀展开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本第八实施方式中,对使用两个充气筒且使一个安全气囊膨胀展开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33是从后方看前排座椅10的局部剖断概要立体图,图34是将前排座椅10的局部剖断后的部分立体图。如图3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前排座椅10中,关于充气筒的结构以外的座椅靠背20的整体结构,与第七实施方式相比没有变更,因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33及图34所示,充气筒29在筒状的上方横梁25及筒状的下方横梁26的内部各安装固定有一个。
如图34所示,充气筒29向下方横梁26的安装通过使圆筒形状的充气筒29的外周面与下方横梁26的内周面周接并由未图示的固定配件而强固地固定来进行。
如图34所示,在与充气筒29的外周面对应的下方横梁26的部位设有多个小孔26a,且设有未图示的气体导入部,以使从充气筒29喷出的膨胀气体穿过该小孔26a而导入安全气囊30内。
充气筒29向上方横梁25的安装也与向下方横梁26的安装同样地进行,省略其说明,但从开口于上方横梁25的小孔25a喷出膨胀气体。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前排座椅10,当其他车辆从后方与车辆发生碰撞时,由通过各充气筒29的作用而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0、座椅靠背20背面的表皮件31、座椅靠垫28及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弹性地阻止前排座椅就座者Pf的上身Pb的向后方移动,保护就座者Pf的上身Pb。
另一方面,因车辆的后碰撞而向前方移动的后排座椅就座者Pr的膝盖Pn由座椅靠背20背面的表皮件31及膨胀展开后的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前排座椅就座者Pf的上身Pb免于受到后排座椅就座者Pr的膝盖Pn冲撞的冲击。因此,与第七实施方式同样,可实现对就座者Pf的适当保护,且其结构大大地简化。
另外,由于各充气筒29固定于上方横梁25及下方横梁26的内部,因此充气筒29负担上方横梁25及下方横梁26的弯曲强度及扭曲强度的一部分,各横梁25、26的弯曲刚性及扭曲刚性被强化。因此,作为结果,增强了座椅靠背框架21的刚性,抑制了座椅靠背20的扭曲及变形。
进而,由于充气筒29不从座椅靠背框架21突出,因此即使在充气筒29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框内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就座时的违和感,也不会由充气筒29阻碍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
进而,根据该结构,也能够使上下配置的各充气筒29按时间差发挥作用。这样,通过使其按时间差发挥作用,与使充气筒29同时发挥作用的情况及使一个一段式的充气筒发挥作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状态持续,因此能够长时间地发挥安全气囊的冲击吸收作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是使用一个安全气囊30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使用两个安全气囊的结构。图35是用于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的局部剖断概要后视图,图36是同变形例的前排座椅10发生冲击时的工作说明图。
如图35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安全气囊30由在座椅靠背20内的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座椅靠背20背面的表皮件31之间的间隙内而配置于上方侧的上部安全气囊30a和配置于其下方侧的下部安全气囊30b构成,分别通过未图示的卡止装置,可膨胀展开地保持于例如表皮件31等。
上部安全气囊30a是上端位于上方横梁25的高度且下端位于上方横梁25和下方横梁26的大致中间地点的高度,且具有到达接近左右各侧方框架23及侧支架24的位置的宽度的俯视大致矩形袋体,沿座椅靠背20的前后方向压缩折叠。
下部安全气囊30a是下端位于下方横梁26的高度且上端位于上方横梁25和下方横梁26的大致中间地点的高度,并且具有与上部安全气囊30a同样的宽度,同样,沿座椅靠背20的前后方向压缩折叠。
此外,两个安全气囊30a、30b以一部分重叠若干的方式配置,以使其在相互膨胀展开时,不在两个安全气囊间产生间隙。
根据该结构,在使上下的充气筒29一同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如图36所示,即使后排座椅就座者Pr的膝盖Pn的位置稍偏上或偏下,也能够通过位于上下的各自的安全气囊30a、30b来可靠地阻止,因此与使用一个安全气囊的情况相比,能够可靠地阻止来自后方的冲击。
另外,通过充气筒29的有无点火的控制,能够控制作为安全气囊30整体的膨胀展开形状。
(第九实施方式)
参照图37~图39对第九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37是前排座椅10的概要说明剖面图,图38是从后方看前排座椅10的局部剖断概要立体图,图39是发生冲击时的工作说明图。
对本实施方式的充气筒29的配置及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7所示,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上方框架22和侧方框架23之间的弯曲部成为管框架弯曲或弯折而成的拐角部或弯曲部21a,各侧支架24和下方横梁26的连结部成为在各侧支架24间架设有下方横梁26的拐角部21b。另外,各侧方框架23和上方横梁25的连结部成为在各侧方框架23间架设有上方横梁25的拐角部21c。
如图38所示,充气筒29的两个充气筒分别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上部及下部。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上部的充气筒29的一端101a相对于上方横梁25而固定于一拐角部21c的附近,另一端101b经由该拐角部21c而在其附近固定于支架101的直线状部101c,支架101的直线状部101c固定在侧方框架23上。
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下部的充气筒20也同样,一端102a相对于下方横梁26而固定于一拐角部21b的附近,另一端102b经由该拐角部21b而在其附近固定于支架102的直线状部102c,支架102的直线状部102c固定在侧支架24上。
因此,两充气筒29分别设置于由上方横梁25、各侧方框架23、各侧支架24及下方横梁26构成的成为矩形的对角的拐角部21c及21b。
根据具有以上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前排座椅10,在具有该前排座椅10的车辆中,通过碰撞检测装置的作用,或者通过由碰撞预测装置预测到的碰撞信息,各充气筒29被点火,由此,通过从充气筒29喷出的膨胀气体,如图39所示,安全气囊30在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和座椅靠背20背面间的区域内瞬时地膨胀展开。
这时,由于安全气囊30的前方由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座椅靠垫28及表皮件31等挠性件被覆,因此通过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这些挠性件呈现向图39的车身前方方向稍稍变形的行为,被覆安全气囊30的后方的挠性材料的表皮件31呈现向车身后方大大地突出变形的行为。
此时,通过该安全气囊30前后的挠性件或挠性材料的上述变形行为,能够确保安全气囊30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展开量E,能够大大地确保座椅靠背16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冲击吸收行程。
即,如同图所示,因后碰撞的冲击而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的向后方移动由座椅靠背20前面的表皮件31、座椅靠垫28、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及膨胀展开后的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免于受到因后碰撞而推撞到其就座的座椅的座椅靠背20的冲击。
另一方面,后排座椅60的就座者Pr因后碰撞的冲击而被推向后排座椅,然后通过其后的反弹向前方移动。通过该反弹向前方移动的后排座椅就座者Pr的膝盖Pn由座椅靠背20背面的表皮件31及膨胀展开后的安全气囊30弹性地阻止,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免于受到后排座椅就座者Pr的膝盖Pn冲撞的冲击。
此时,安全气囊30在位于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的上身Pb之后的座椅靠背20内,通过该座椅靠背20的内部形状来控制而稳定地膨胀展开,因此能够可靠地阻止上身Pb的向后方移动,且能够可靠地吸收后排座椅就座者Pr的膝盖Pn的向前方移动造成的冲击,能够实现对就座者Pf的适当保护。
另外,这种就座者Pf的保护通过在座椅靠背16内部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26和其前后方向的挠性材料(即,表皮件31、座椅靠垫28、架设弹性支承部件27等)的配置来实现,因此结构大幅度地简化。
并且,由于充气筒29安装于大致框状的座椅靠背框架21的拐角部21c及21b,因此充气筒29不会阻碍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且通过该充气筒30来强化在车辆的碰撞时应力易集中的拐角部21c及21b的扭曲刚性。
进而,各充气筒29由于分别经由拐角部21c及21b并通过支架101及102而分别搭设在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两侧部位间(即,分别搭设在上方横梁25的部位和侧支架24的部位之间以及下方横梁26的部位和侧方框架23的部位之间),因此能够使相对于来自充气筒29的气体的喷出的反作用力高效地从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两侧部位向座椅靠背框架21整体分散。
另外,各充气筒29由于分别位于由上方横梁25、各侧方框架23、各侧支架24及下方横梁26构成的矩形的对角,因此即使在座椅靠背20具备侧安全气囊及活动头枕机构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不与它们干扰的位置配置充气筒29。
进而,根据该结构,也能够使配置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上部及下部的各充气筒29按时间差发挥作用。这样,通过按时间差发挥作用,与使充气筒29同时发挥作用的情况及使一个一段式的充气筒发挥作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安全气囊30以更慢的速度膨胀展开,能够降低安全气囊展开造成的对乘客的负荷。
并且,与使充气筒同时发挥作用的情况及使一个一段式的充气筒发挥作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持续,因此能够长时间地发挥安全气囊的冲击吸收作用。
(第十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40及41对第十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九实施方式中,对使用两个充气筒且使一个安全气囊膨胀展开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第十实施方式中,使用四个充气筒,使四个安全气囊膨胀展开。
图40是从后方看前排座椅10的局部剖断概要立体图,图41是用与图40的XXXXI-XXXXI线剖面对应的剖面来表示前排座椅10的偏置碰撞发生时的工作状态的概要剖面图。
如图40所示,在前排座椅10中,关于充气筒及安全气囊的结构以外的座椅靠背20的整体结构,与第九实施方式相比没有变更,因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40所示,充气筒29分别经由支架103、104、105及106而安装于由上方横梁25、各侧方框架23、各侧支架24及下方横梁26围成的矩形的所有的对角部(即,四个角的拐角部21c及21b)。这些支架的结构具有与第九实施方式的支架101及102同样的结构。
安全气囊30在该大致矩形框状的座椅靠背框架21内,以在后视时将由上方横梁25、各侧方框架23、各侧支架24及下方横梁26构成的矩形在各框架或横梁的中点进行了四等分的矩形形状,分别配置有四个(以后,分别记述为安全气囊30c、30d、30e及30f),分别通过未图示的卡止装置,可膨胀展开地保持于例如表皮件31等。
各安全气囊30c、30d、30e及30f分别经由未图示的气体导入部而与位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上述矩形的四个角的充气筒29连结,且以一部分重叠若干的方式配置,以使在所有的安全气囊30都膨胀展开时,不在各安全气囊30间产生间隙。
根据该前排座椅10,例如,通过使上述的碰撞检测装置(省略图示)或碰撞预测装置检测碰撞信息,且根据该信息使未图示的控制部控制应该点火的充气筒29,在碰撞时,使四个安全气囊中适当的安全气囊选择性地膨胀展开,关于安全气囊30中负载的载荷大的部分,能够可靠地吸收该载荷。这对例如发生了偏置碰撞的情况等是有效的。
作为具体的例子,对车辆从左后方受到后碰撞的情况进行说明。首先,在从左后方受到了后碰撞的情况下,车辆呈现向右前方偏航的行为,前排座椅10的就座者Pf呈现上身Pb向左后方被推向座椅靠背20的行为,后排座椅的就座者Pr同样呈现上身被推向左后方以后再通过反弹而膝盖部被抛向左前方的行为。
此时,碰撞检测装置(省略图示)或碰撞预测装置识别来自左后方的后碰撞,通过识别到的碰撞信息,未图示的控制部将进行点火的充气筒29限定在位于座椅靠背20的车宽方向内方侧的两个充气筒29,如图41所示,通过使两个安全气囊30c及30d膨胀展开,能够可靠地阻止就座者Pf的上身Pb的向左后方的(即,向箭头A方向的)移动及就座者Pr的膝盖Pn的向左前方的(即,向箭头B方向的)移动。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前排座椅10,能够与碰撞连动地单独控制多个安全气囊30,因此如上所述,根据碰撞的形态,仅选择性地使必要的安全气囊30膨胀展开,就能够可靠地吸收冲击。
进而,由于能够构成经由在座椅靠背框架21的矩形的四个角上搭设有充气筒29的构造的构架构造,因此既取得了不阻碍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的结构,又强化了座椅靠背框架21的刚性。
而且,由于配置在座椅靠背框架21的大致矩形形状内的四个安全气囊30分别通过单独的充气筒29而膨胀展开,因此与由一个充气筒29使与四个安全气囊30c~30f加在一起的容积相对应的容积膨胀展开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较大的安全气囊反作用力。
此外,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范围内,可进行种种变更。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是将充气筒30安装于车身宽度方向外方侧的侧支架24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安装于车身宽度方向外方侧的侧支架24及车身宽度方向内方侧的侧支架24双方的结构。根据该结构,通过按时间差将充气筒29点火,能够变更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持续时间或膨胀展开量。
进而,在各实施方式中,成为并列设置有前排座椅10和后排座椅60的车辆,但后排座椅60不是必需的结构要素。例如,前排座椅10的后部也可以成为货箱。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而从货箱上的搭载物因车辆的碰撞而向前方移动,且该搭载物与座椅靠背30背面发生碰撞的冲击中保护车辆用座椅10的就座者。
另外,在第八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是将充气筒29安装于上方横梁25的结构,但也可以将充气筒29以成为座椅靠背框架21的框外的方式配置安装在上方框架22的形成有筒状撑条支架42的部位的更靠车宽方向外方。根据该结构,能够完全避免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0和充气筒的干扰,确保安全气囊30的稳定展开。
另外,在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上方部分安装有充气筒的情况下,也提供使活动头枕用的安全气囊膨胀展开的充气筒,这是任意的。
另外,在第九实施方式中,将充气筒29安装于拐角部21c或32b,但不局限于该部,也可以安装于管框架弯曲或弯折而成的上方框架22和侧方框架23之间的拐角部或弯曲部21a。

Claims (32)

1.一种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其使安全气囊在座椅靠背内部膨胀展开,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气囊配置在座椅靠垫和座椅靠背背面的表皮之间,
所述座椅靠背内的膨胀展开以该膨胀展开后的安全气囊弹性地支承就座者的上身且弹性地阻止对座椅靠背背面赋予的冲击力的方式进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靠背具有:可弹性支承所述就座者的上身地被覆所述膨胀展开后的安全气囊的前方的挠性部件、可弹性阻止对座椅靠背背面赋予的冲击力地被覆所述膨胀展开后的安全气囊的后方的挠性部件或可动部件。
3.一种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其使安全气囊在座椅靠背内部膨胀展开,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气囊配置在座椅靠垫和座椅靠背背面的表皮之间,
所述座椅靠背内的所述膨胀展开以该膨胀展开后的安全气囊使所述表皮向后方膨出而弹性地支承就座者的上身且弹性地阻止对座椅靠背背面赋予的冲击力的方式进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皮在与所述膨胀展开后的安全气囊对应的区域内具有伸缩性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皮的至少与所述膨胀展开后的安全气囊对应的区域由具有与该区域以外的表皮不同伸缩性的原材料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皮具有能够实现所述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引起的向后方膨出的裆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皮具有能够实现所述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引起的向后方的膨出的破断部。
8.根据权利要求3~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有配置在所述表皮的后方且沿着所述表皮的膨出区域的背面板。
9.一种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其使安全气囊在座椅靠背内部膨胀展开,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气囊配置在座椅靠垫和设置于座椅靠背背面的背面板之间,
所述座椅靠背内的所述膨胀展开以该膨胀展开后的安全气囊弹性地支承就座者的上身且将所述背面板向后方推动而弹性地阻止对背面板赋予的冲击力的方式进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面板向远离所述座椅靠背背面的方向摆动自如地支承于该座椅靠背背面。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面板通过所述推动而脱离座椅靠背背面。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面板可拆装地固定于所述座椅靠背背面,所述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具有:
预测车辆的碰撞的碰撞预测装置、
基于由该碰撞预测装置预测到的碰撞发生信息来解除所述固定的固定解除机构。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其特征在于,
通过膨胀展开后的安全气囊而向后方膨出的表皮介于所述安全气囊和背面板之间,在该表皮上配设有所述背面板。
14.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背面板上形成有脆弱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7、9、10、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控制所述安全气囊的所述膨胀展开的控制部、
检测向车辆的碰撞的冲击的碰撞检测装置,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碰撞检测装置检测到碰撞以后延迟规定时间再使所述安全气囊膨胀展开。
16.根据权利要求1~7、9、10、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控制所述安全气囊的所述膨胀展开的控制部、
预测向车辆的碰撞的碰撞预测装置,
所述控制部基于由所述碰撞预测装置预测到的碰撞发生时刻,在规定的时间内,使所述安全气囊开始膨胀展开。
17.根据权利要求1~7、9、10、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气囊在所述座椅靠背的内部多段地膨胀展开。
18.一种车辆用座椅,其在座椅靠背内部装设有座椅靠背框架、架设于该座椅靠背框架的架设弹性支承部件和安全气囊,该安全气囊在所述座椅靠背内部膨胀展开,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上安装有充气筒,
所述充气筒的作用实现的所述座椅靠背内的所述膨胀展开以该膨胀展开后的安全气囊弹性地支承就座者的上身且弹性地阻止对所述座椅靠背背面赋予的冲击力的方式进行。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形成为沿着座椅靠背形状的框状,
所述安全气囊设置于框状的座椅靠背框架的框内,
所述充气筒安装于所述框状的座椅靠背框架的侧方部分。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气筒配置在所述框状的座椅靠背框架的框内侧。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气囊配置在比所述架设弹性支承部件更靠车身后方侧,
所述充气筒配置在比所述架设弹性支承部件更靠车身前方侧。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气筒配置在所述框状的座椅靠背框架的框外侧。
23.一种车辆用座椅,其在座椅靠背内部装设有座椅靠背框架、架设于该座椅靠背框架的架设弹性支承部件和安全气囊,该安全气囊在所述座椅靠背内部膨胀展开,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上安装有充气筒,
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形成为沿着座椅靠背形状的框状,
所述安全气囊设置于框状的座椅靠背框架的框内,
所述充气筒安装于所述框状的座椅靠背框架的上方部分及下方部分中的至少一个,
由所述充气筒的作用实现的所述座椅靠背内的所述膨胀展开以所述膨胀展开后的安全气囊弹性地支承就座者的上身且弹性地阻止对所述座椅靠背背面赋予的冲击力的方式进行。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气筒配置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框内侧。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气筒配置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框外侧。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气筒安装在所述框状的座椅靠背框架的所述上方部分及下方部分中的至少一个的靠近侧端部的位置。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气筒分别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的上方部分及下方部分,
该各充气筒具有时间差地发挥作用,完成所述膨胀展开。
28.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安装有所述充气筒的座椅靠背框架的下方部分是沿着所述座椅靠背下方并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筒状横梁,
所述充气筒固定于所述横梁的内部。
29.一种车辆用座椅,其在座椅靠背内部装设有座椅靠背框架、架设于该座椅靠背框架的架设弹性支承部件和安全气囊,该安全气囊在所述座椅靠背内部膨胀展开,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上安装有充气筒,
所述座椅靠背框架整体上形成为沿着座椅靠背形状的框状,
所述安全气囊设置在框状的座椅靠背框架的框内,
所述充气筒在所述框状的座椅靠背框架的拐角部或弯曲部而安装于该座椅靠背框架,
所述充气筒的作用实现的所述座椅靠背内的所述膨胀展开以所述膨胀展开后的安全气囊弹性地支承就座者的上身且弹性地阻止对所述座椅靠背背面赋予的冲击力的方式进行。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气筒向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安装通过所述充气筒搭设在经由所述拐角部或弯曲部的座椅靠背框架的两侧部位间来完成。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具有:在座椅靠背下部及上部位置分别沿宽度方向延伸的下方横梁及上方横梁、分别配置于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侧方框架,
所述拐角部或弯曲部是所述侧方框架和所述下方横梁的连结部,所述充气筒搭设安装于侧方框架及下方横梁。
3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具有:在座椅靠背下部及上部位置分别沿宽度方向延伸的下方横梁及上方横梁、分别配置于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侧方框架,
所述拐角部或弯曲部位于所述侧方框架和所述上方框架之间,所述充气筒搭设安装于侧方框架及上方横梁。
CN201410497435.1A 2013-10-01 2014-09-25 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及车辆用座椅 Active CN1045123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6800 2013-10-01
JP2013206794 2013-10-01
JP2013-206794 2013-10-01
JP2013206800 2013-10-01
JP2014-163516 2014-08-11
JP2014163516A JP5914593B2 (ja) 2013-10-01 2014-08-11 車両用シートエアバッグシステム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12370A true CN104512370A (zh) 2015-04-15
CN104512370B CN104512370B (zh) 2019-04-23

Family

ID=52673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97435.1A Active CN104512370B (zh) 2013-10-01 2014-09-25 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及车辆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4) US9409539B2 (zh)
JP (1) JP5914593B2 (zh)
CN (1) CN104512370B (zh)
DE (1) DE102014114065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84302A (zh) * 2017-06-15 2017-10-24 刘硕 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内饰
CN108275040A (zh) * 2016-12-27 2018-07-13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交通工具座椅
CN109263595A (zh) * 2017-07-18 2019-01-2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搭载有侧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52622B2 (ja) * 2013-09-30 2016-02-03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KR101646349B1 (ko) * 2014-10-07 2016-08-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후석 에어백 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1655569B1 (ko) * 2014-11-12 2016-09-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승객 보호시스템 및 방법
US9623826B2 (en) * 2015-02-26 2017-04-1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impact energy absorber
DE102015109180B4 (de) * 2015-06-10 2019-07-18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Rückenlehne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US9586552B1 (en) * 2015-10-29 2017-03-0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eat back including a deployable device
US9475447B1 (en) * 2015-11-03 2016-10-2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eat back including a deployable device
RU2620274C1 (ru) * 2015-12-08 2017-05-24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Ульянов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техн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Способ повышения пассив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пассажира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US10220737B2 (en) * 2016-04-01 2019-03-0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Kinematic back panel
JP6614003B2 (ja) * 2016-04-15 2019-12-0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US10035484B2 (en) * 2017-01-03 2018-07-3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irbag assembly
JP6951627B2 (ja) * 2017-08-07 2021-10-20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933804B2 (ja) * 2017-08-07 2021-09-08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933803B2 (ja) * 2017-08-07 2021-09-08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US10173558B1 (en) 2017-08-25 2019-01-0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eat assembly with deployable airbag
US10464518B2 (en) * 2017-09-12 2019-11-0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airbag system
US10703319B2 (en) * 2018-02-28 2020-07-07 Autoliv Asp, Inc. Vehicle seat with an adjustable headrest and integrated rear seat airbag
US10604101B2 (en) * 2018-05-21 2020-03-31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apparatus
JP7099933B2 (ja) * 2018-11-01 2022-07-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US11713018B1 (en) 2020-05-13 2023-08-01 Apple Inc. Deployable structure with main chamber and reaction chamber
US11407342B1 (en) * 2020-06-30 2022-08-09 Zoox, Inc. Seat back energy absorber
US11975674B2 (en) * 2021-12-17 2024-05-07 Waymo Llc Airbag systems for autonomous vehicles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730343U (zh) * 1971-04-27 1972-12-06
US5738368A (en) * 1996-08-29 1998-04-14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Restraint system for rear seat occupant
US5782529A (en) * 1997-02-20 1998-07-21 Alliedsignal Inc. Inflatable seat back
US5806923A (en) * 1996-07-12 1998-09-15 Daimler-Benz Aktiengesellschaft Impact protection device in a motor vehicle having a vehicle seat
JPH10273000A (ja) * 1997-03-28 1998-10-13 Tachi S Co Ltd 車両用衝撃吸収シートの衝撃吸収方法および車両用衝撃吸収シート
US5902010A (en) * 1998-06-22 1999-05-11 Trw Inc. Vehicle occupant restraint apparatus
DE19916848A1 (de) * 1999-04-14 2000-10-19 Volkswagen Ag Sicherheitsvorrichtung mit wenigstens einem Fondairba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6164694A (en) * 1998-05-20 2000-12-26 Takata Corporation Airbag device
JP2007320361A (ja) * 2006-05-30 2007-12-13 Toyoda Gosei Co Ltd 後席乗員拘束装置
CN203020256U (zh) * 2012-10-31 2013-06-26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
CN103223917A (zh) * 2012-01-25 2013-07-31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车辆座椅和边带缝合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34606A (en) * 1955-10-05 1958-05-13 Harry A Bertrand Safety device for passengers
DE2226275A1 (de) * 1972-05-30 1973-12-13 Audi Nsu Auto Union Ag Rueckenlehne fuer einen einzelsitz in einem kraftfahrzeug
JP2597723Y2 (ja) * 1992-04-08 1999-07-1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5562324A (en) * 1996-02-02 1996-10-08 Lear Seating Corporation Lumbar support actuation
JP3805832B2 (ja) 1996-07-10 2006-08-09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運転支援装置
EP1117567A4 (en) * 1998-10-09 2003-09-17 Simula Inc INFLATABLE TUBULAR SEAT RESTRAINT SYSTEM
SE512550C2 (sv) * 1999-03-03 2000-04-03 Gustaf Bodin Säkerhetsstol för fordon
DE19927403C2 (de) * 1999-06-16 2003-02-13 Daimler Chrysler Ag Rückenlehne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DE10104456A1 (de) * 2001-02-01 2002-09-19 Volkswagen Ag Sicherheitsein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insbesonder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836A1 (de) * 2002-01-18 2003-08-14 Volkswagen Ag Airbagvor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insbesonder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3589652B2 (ja) * 2002-01-21 2004-11-17 孝二 是近 車両シート用安全機構
JP3912195B2 (ja) * 2002-06-12 2007-05-09 タカタ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FR2849812B1 (fr) * 2003-01-14 2006-02-17 Faurecia Sieges Automobile Siege de vehicule protegeant un utilisateur contre les effets d'un choc arriere
JP2005231505A (ja) * 2004-02-19 2005-09-02 Takata Corp 乗員保護装置
KR101379620B1 (ko) * 2005-06-03 2014-03-28 샐플렉스 폴리머스 리미티드 능동 볼스터
JP2008120313A (ja) * 2006-11-15 2008-05-29 Takata Corp 乗員拘束装置
JP2010052621A (ja) 2008-08-29 2010-03-11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770940B2 (ja) * 2009-02-16 2011-09-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KR101241157B1 (ko) * 2010-11-29 2013-03-1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내장 에어백 장치
JP5852622B2 (ja) * 2013-09-30 2016-02-03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JP5879319B2 (ja) * 2013-10-01 2016-03-08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US9586552B1 (en) * 2015-10-29 2017-03-0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eat back including a deployable device
US9475447B1 (en) * 2015-11-03 2016-10-2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eat back including a deployable device
US10035484B2 (en) * 2017-01-03 2018-07-3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irbag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730343U (zh) * 1971-04-27 1972-12-06
US5806923A (en) * 1996-07-12 1998-09-15 Daimler-Benz Aktiengesellschaft Impact protection device in a motor vehicle having a vehicle seat
US5738368A (en) * 1996-08-29 1998-04-14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Restraint system for rear seat occupant
US5782529A (en) * 1997-02-20 1998-07-21 Alliedsignal Inc. Inflatable seat back
JPH10273000A (ja) * 1997-03-28 1998-10-13 Tachi S Co Ltd 車両用衝撃吸収シートの衝撃吸収方法および車両用衝撃吸収シート
US6164694A (en) * 1998-05-20 2000-12-26 Takata Corporation Airbag device
US5902010A (en) * 1998-06-22 1999-05-11 Trw Inc. Vehicle occupant restraint apparatus
DE19916848A1 (de) * 1999-04-14 2000-10-19 Volkswagen Ag Sicherheitsvorrichtung mit wenigstens einem Fondairba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2007320361A (ja) * 2006-05-30 2007-12-13 Toyoda Gosei Co Ltd 後席乗員拘束装置
CN103223917A (zh) * 2012-01-25 2013-07-31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车辆座椅和边带缝合方法
CN203020256U (zh) * 2012-10-31 2013-06-26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75040A (zh) * 2016-12-27 2018-07-13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交通工具座椅
CN107284302A (zh) * 2017-06-15 2017-10-24 刘硕 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内饰
CN107284302B (zh) * 2017-06-15 2020-10-13 嘉兴麦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内饰
CN109263595A (zh) * 2017-07-18 2019-01-2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搭载有侧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390234B2 (en) 2022-07-19
US20160288759A1 (en) 2016-10-06
US10414372B2 (en) 2019-09-17
JP2015091686A (ja) 2015-05-14
CN104512370B (zh) 2019-04-23
US20150091282A1 (en) 2015-04-02
DE102014114065A1 (de) 2015-04-02
JP5914593B2 (ja) 2016-05-11
US20190299905A1 (en) 2019-10-03
US9919671B2 (en) 2018-03-20
US20180178747A1 (en) 2018-06-28
US9409539B2 (en) 2016-08-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12370A (zh) 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及车辆用座椅
KR102095578B1 (ko) 승차인 보호 장치
KR101781387B1 (ko) 자동차의 파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CN103538549B (zh) 车辆座椅
JP587931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5852622B2 (ja) 車両
CN214240720U (zh) 用于车辆的侧气囊
KR20180002763A (ko) 승차인 보호 장치
JP6426553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5491332B2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
CA2640050C (en) Airbelt apparatus for vehicle
JP6806000B2 (ja) シート付下肢拘束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1124146B2 (en) Airbag system
KR102347875B1 (ko) 동승석 에어백장치의 쿠션
JP2007030786A (ja) ロールオーバ保護装置
JP2020164131A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5202192B2 (ja) 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130202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598988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21120271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314271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9123446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6955148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WO2021176895A1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6028958A (ja) 車両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Subaru Co.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