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46195B - 热输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输送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246195B CN104246195B CN201280072588.0A CN201280072588A CN104246195B CN 104246195 B CN104246195 B CN 104246195B CN 201280072588 A CN201280072588 A CN 201280072588A CN 104246195 B CN104246195 B CN 10424619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th portion
- circulating path
- pressure
- transfer apparatus
- heat transf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7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0
- 230000007115 recruit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6395 saturated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Ethanol Chemical compound CCO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858 star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2683 ag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502 supplem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5 boi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7 de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50 mo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071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746 pu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7/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apparatus
- F28F27/0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distribution of heat-exchange media between different channel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G—HOT 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POSITIVE-DISPLACEMENT ENGINE PLANTS; USE OF WASTE HEAT OF COMBUSTION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G5/00—Profiting from waste heat of combustion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G5/02—Profiting from waste heat of exhaust gas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13/00—General layout or general methods of operation of complete plants
- F01K13/02—Controlling, e.g. stopping or start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23/00—Plants characterised by more than one engine delivering power external to the plant, the engines being driven by different fluids
- F01K23/02—Plants characterised by more than one engine delivering power external to the plant, the engines being driven by different fluids the engine cycles being thermally coupled
- F01K23/06—Plants characterised by more than one engine delivering power external to the plant, the engines being driven by different fluids the engine cycles being thermally coupled combustion heat from one cycle heating the fluid in another cycle
- F01K23/065—Plants characterised by more than one engine delivering power external to the plant, the engines being driven by different fluids the engine cycles being thermally coupled combustion heat from one cycle heating the fluid in another cycle the combustion taking place in an internal combustion piston engine, e.g. a diesel engin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热输送装置(1A)具有:循环路径部(10),所述循环路径部(10)装有热回收器(11)和冷凝部(12)并且具有真空状态,所述热回收器(11)使热输送介质蒸气化,所述冷凝部(12)使在热回收器(11)已蒸气化的热输送介质冷凝;分支路径部(20),所述分支路径部(20)从循环路径部(10)分支并且装有能够控制流通的阀(22);以及ECU(40A),所述ECU(40A)实现第一控制部,在确认针对相同工作条件的循环路径部(10)内的压力存在上升的情况下,在循环路径部(10)内的压力高于规定压力(α)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控制部对阀(22)进行开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蒸气回路结构,该蒸气回路结构作为输送装置反复进行热输送介质在通过自然循环而冷凝了的状态下受热并且在蒸气化的状态下散热的处理。在这方面,作为通过该蒸气回路结构回收并利用热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利用发动机的废热的发动机的废热利用装置。
此外,在例如专利文献2~5中公开了被认为和本发明具有关联性的技术。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废热回收装置,在具有兰金循环的发动机停止时,该废热回收装置减轻因冷却时的蒸气的冷凝而引起的系统内的负压,避免配管等的破损。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内燃机,该内燃机具有废热回收装置,该废热回收装置利用排气对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制冷剂蒸气进行加热来驱动涡轮。在专利文献3的说明书的0037段中公开了以下内容:在发动机停止时冷却路径内真空化,恐怕会从外部吸入空气;与此相对设置真空泵而能够排除冷却路径内的空气。
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一种内燃机的预热装置,该内燃机的预热装置具有作为上述蒸气回路结构的一种的回路式热管结构的废热回收装置。在专利文献4的说明书的0055段中公开了回路式热管结构的废热回收装置的内部为真空状态的内容。在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能够排出冷却水流路的空气的车辆冷却装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563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8500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0-34583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0-281236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8-1214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热输送装置中存在从外部向处于真空状态的循环路径部内产生空气的吸入的情况。而且,在产生空气的吸入时,与空气代替热输送介质而存在的量相应地,受热量及散热量下降,其结果是恐怕会导致装置性能下降。
在这方面,作为热输送装置,具体而言存在具有例如上述蒸气回路结构的装置。而且,在该热输送装置中,利用进行受热的热回收器使热输送介质蒸气化,其后扩散地进行移动,从而到达进行散热的冷凝部。因此,当在该热输送装置中产生空气的吸入时,会较大地阻碍热输送介质的移动。其结果是,不再能够进行热输送或者热输送性能大幅下降,恐怕会导致装置性能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例如若循环路径部内完全被密闭,则也可以说并不特别担忧空气的吸入。然而,将循环路径部内完全密闭是困难的,未必是现实的。因此,一般而言可考虑例如利用各种密封构件来提高循环路径部内的密闭性。然而,在此情况下,或多或少会产生空气的吸入,恐怕会导致空气在循环路径部内逐渐积蓄。另外,在此情况下,由于伴随着密封构件的时效老化,因此难以长期确保高密闭性,其结果是,空气的吸入的抑制本身也变得困难。
因此,为了应对装置性能的下降,以产生空气的吸入为前提进行应对被认为是现实的。而且,为此,例如像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那样,可考虑通过利用真空泵从循环路径部内排除空气。然而,在此情况下恐怕会导致例如在成本方面不利、在小型化方面不利。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输送装置,该热输送装置能够例如以在成本方面上有利的结构谋求恢复因空气的吸入而下降的装置性能。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热输送装置具有:循环路径部,所述循环路径部装有热回收器和冷凝部并且具有真空状态,所述热回收器使热输送介质蒸气化,所述冷凝部使在所述热回收器中已蒸气化的热输送介质冷凝;分支路径部,所述分支路径部从所述循环路径部分支并且装有能够控制流通的阀;以及第一控制部,所述第一控制部在检测到或推定出所述循环路径部正吸入空气的情况下,在所述循环路径部内的压力高于规定压力的状态下对所述阀进行开闭。
本发明能够构成为,还具有:储存箱,所述储存箱以液相状态储存向所述循环路径部补充的热输送介质,并且所述分支路径部以在比在所述储存箱中至少应确保的液面高度低的位置开口的方式与所述储存箱连接;补充量计算部,所述补充量计算部对从所述储存箱应供给到所述循环路径部的热输送介质的补充量进行计算;以及第二控制部,在所述第一控制部对所述阀进行开闭后,在所述循环路径部内的压力低于所述规定压力的状态下,所述第二控制部根据所述补充量计算部计算出的补充量对所述阀进行开闭。
本发明能够构成为,还具有:冻结判断部,所述冻结判断部对在所述循环路径部内循环的热输送介质是否存在冻结的可能性进行判断;以及减量修正部,在所述冻结判断部判断为在所述循环路径部内循环的热输送介质存在冻结的可能性的情况下,所述减量修正部对在从工作停止状态开始工作的工作开始条件成立时所述循环路径部内所需的热输送介质量进行减量修正。
本发明能够构成为,在输送热时,反复进行如下处理:在所述循环路径部内循环的热输送介质,在通过自然循环而冷凝了的状态下在所述热回收器中受热,并且在蒸气化的状态下在所述冷凝部中散热。
本发明能够构成为,搭载于具有内燃机的车辆,所述热回收器对所述内燃机的排气热进行回收。
发明的效果
通过本发明,能够例如以在成本方面上有利的结构谋求恢复因空气的吸入而下降的装置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热输送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以流程图表示实施例1的控制例的图。
图3是以流程图表示实施例2的控制例的图。
图4是以流程图表示实施例3的控制例的图。
图5是以流程图表示实施例5的控制例的图。
图6是以流程图表示实施例6的控制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利用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热输送装置1A的概略结构图。在图1中,与热输送装置1A一同示出内燃机50、排气管51、起动机转换器(starter converter)52、地板下置转换器(under floorconverter)53。图1所示的各结构被搭载于未图示的车辆中。热输送装置1A具有循环路径部10、分支路径部20、储存箱30和ECU40A。在热输送装置1A中,作为热输送,通过利用因受热而蒸气化并且因散热而冷凝的现象的热输送介质(以下简称为输送介质)进行热输送。
循环路径部10具有热回收器11、冷凝部12、供给配管13和返回配管14。循环路径部10具有这些结构而构成,从而形成装有热回收器11和冷凝部12的循环路径。在循环路径部10内,以同大气压相比处于减压的状态(例如-100kPa)预先封入输送介质。由此,在通过输送介质进行热输送时,与使用环境相匹配地对输送介质的沸点进行调整。在这方面,输送介质具体而言在此利用H2O。
热回收器11为热交换器,使输送介质蒸气化。热回收器11具体而言在此为如下的热交换器:通过在内燃机50的排气和输送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而从排气中回收热,使输送介质蒸气化。在这方面,内燃机50的起动成为热输送装置1A的工作开始条件,内燃机50的停止成为热输送装置1A的工作停止条件。而且,循环路径部10在工作停止条件成立后冷却继续进行,其结果是输送介质的冷凝继续进行而具有真空状态。
内燃机50的排气在通过设置于排气管51的起动机转换器52、底架下置转换器53被净化后,经由排气管51被排出。而且,热回收器11具体而言设置在排气管51中比底架下置转换器53更靠下流侧的部分。
冷凝部12是对作为蒸气化的输送介质的蒸气进行冷凝的部分,成为利用蒸气输送的热的部分。冷凝部12具体而言在此成为内燃机50中将蒸气输送的热用于预热的部分。因此,热输送装置1A以和内燃机50共有的方式具有冷凝部12。冷凝部12在内燃机50中可以为能够通过蒸气输送的热降低冷态时的内燃机50的摩擦转矩的部分。冷凝部12具体而言可以为例如支承内燃机50的曲轴的轴承部。
供给配管13从热回收器11向冷凝部12供给蒸气。在供给配管13中设置有压力传感器61和温度传感器62。压力传感器61通过检测供给配管13内的压力,来检测循环路径部10内的压力(以下称为系统内压力)。温度传感器62通过检测供给配管13内的温度,来检测循环路径部10内的温度(以下称为系统内温度)。
在这方面,压力传感器61被设置在循环路径部10中位置最高的部分。另外,温度传感器62被设置成对循环路径部10中、压力传感器61检测系统内压力的部分的系统内温度进行检测。返回配管14将冷凝了的输送介质从冷凝部12返回到热回收器11。返回配管14具体而言以能够和热回收器11一起通过重力的作用将冷凝了的输送介质从冷凝部12返回到热回收器11的方式设置。
分支路径部20具有分支配管21和阀22。分支路径部20具有这些结构而构成,从而形成装有阀22的分支路径。分支配管21从循环路径部10分支。阀22控制分支配管21的流通。阀22具体而言为流量调节阀。阀22也可以是例如开闭阀。分支配管21经由阀22和储存箱30连接。储存箱30以液相状态储存向循环路径部10补充的输送介质。
在这方面,分支配管21具体而言经由阀22从下方连接储存箱30的底部。由此,以在比在储存箱30中至少应确保的液面高度低的位置开口的方式和储存箱30连接。这样,和储存箱30连接的分支配管21更具体地说以如下方式设置。即,以从返回配管14在重力作用方向上向上方分支并延伸的方式设置。另外,以从返回配管14中靠近热回收器11的部分分支的方式设置。
储存箱30具体而言为大气压作用于以液相状态储存的输送介质的大气开放型的箱。另外,除了以液相状态储存的输送介质之外,还具有能够以液相状态储存在循环路径部10内循环的输送介质的容量。储存箱30也可以是例如带有在规定的压力进行开阀而抑制内压上升的通气阀的箱。
ECU40A为电子控制装置,除压力传感器61、温度传感器62之外,检测大气压的大气压传感器63、检测大气温度的大气温度传感器64、用于检测内燃机50的运转状态的传感器组65也作为传感器开关类部件与ECU40A电连接。另外,阀22也作为控制对象与ECU40A电连接。
传感器组65包括:能够检测内燃机50的转速NE的曲轴传感器、能够测量内燃机50的吸入空气量的空气流量计、检测对内燃机50进行加速要求的加速踏板的踩下量的油门开度传感器、检测内燃机50的冷却水温的水温传感器、检测内燃机50的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传感器、用于起动内燃机50的点火开关。也可以例如经由内燃机50控制用的ECU取得传感器组65的输出、基于传感器组65的输出的各种信息。或者,ECU40A也可以是内燃机50控制用的ECU。
在ECU40A中,CPU根据存储在ROM中的程序,根据需要利用RAM的暂时存储区域进行处理。由此,能够实现例如如下所示的第一控制部等各种功能部。
在确认针对循环路径部10内的相同工作条件存在系统内压力的上升的情况下,第一控制部在系统内压力高于规定压力α的状态下对阀22进行开闭。工作条件为例如循环路径部10内的输送介质量、大气温度、热回收器11的热状态、冷凝部12的热状态。而且,确认针对相同工作条件存在系统内压力的上升的情况具体而言是指检测到或推定出循环路径部10正吸入空气的情况。即,在此情况下,和未吸入空气的情况相比,与吸入空气的量相应地,在相同工作条件下系统内压力上升。
因此,在ECU40A中,进一步实现判断循环路径部10是否正吸入空气的吸入判断部。因此,第一控制部具体而言在吸入判断部判断为循环路径部10正吸入空气的情况下,在系统内压力高于规定压力α的状态下对阀22进行开闭。
规定压力α具体而言能够设为从作为分支路径部20的连接目标的储存箱30侧对处于闭阀状态的阀22进行作用的压力。该压力能够利用例如压力传感器进行检测。另一方面,此处储存箱30为大气开放型的箱。另外,储存箱30中以液相状态储存的输送介质的液压同大气压相比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此处作为规定压力α采用大气压。在这方面,将规定压力α设为大气压这种情况这样一来包括压力从储存箱30侧对处于闭阀状态的阀22进行作用的情况。
系统内压力高于规定压力α的状态具体而言在此是系统内压力高于规定压力β的情况。规定压力β可以是高于规定压力α的压力。第一控制部具体而言例如在工作开始条件成立后直至工作停止条件成立为止的期间(此处是指内燃机50的运转过程中)中能够对阀22进行开闭。
吸入判断部具体而言取得系统内压力及系统内温度,并且计算出与取得的系统内温度对应的饱和蒸气压。而且,对计算出的饱和蒸气压和取得的系统内压力之差进行计算,并且在计算出的差的大小大于规定值的情况下,判断为正吸入空气。系统内压力能够根据压力传感器61的输出进行检测而取得,系统内温度能够根据温度传感器62的输出进行检测而取得。系统内压力、系统内温度例如也可以通过推定而取得。
这样构成的热输送装置1A在输送热时,反复进行如下处理:热输送介质在通过自然循环而冷凝了的状态下在热回收器11中受热,并且在蒸气化的状态下在冷凝部12中散热。由此,进行热的回收和利用。
接下来利用图2所示的流程图,对ECU40A的控制动作的一例进行说明。本流程图例如能够在内燃机50运转过程中执行。本流程图也可以在内燃机50停止过程中执行。ECU40A取得系统内压力及系统内温度(步骤S1)。随后,ECU40A计算出与取得的系统内温度对应的饱和蒸气压(步骤S2)。另外,对计算出的饱和蒸气压和取得的系统内压力之差进行计算(步骤S3),并且判断计算出的差的大小是否大于规定值(步骤S4)。如果为否定判断,则暂时结束本流程图。
如果步骤S4为肯定判断,则ECU40A取得系统内压力(步骤S5),并且判断取得的系统内压力是否高于规定压力β(步骤S6)。在这方面,系统内压力因热回收器11中的输送介质继续受热而上升,超过规定压力α并进一步超过规定压力β。因此,在步骤S6中,与本流程图的执行时机相应地,例如在从内燃机50的冷起动后经过某一期间起直至内燃机50停止后经过某一期间为止的期间的任一时机进行肯定判断。
如果步骤S6为否定判断,则返回步骤S5。另一方面,如果步骤S6为肯定判断,则判断为循环路径部10正吸入空气。因此,在此情况下ECU40A对阀22进行开闭(步骤S7)。阀22例如能够根据压力传感器61的输出,在系统内压力低于比规定压力α高的规定压力之前的期间进行开阀。或者,阀22的开阀期间、开阀程度例如也可以根据规定压力α、β间的差压而预先设定。在步骤S7之后暂时结束本流程图。
接下来对热输送装置1A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热输送装置1A在确认针对相同工作条件存在系统内压力上升的情况下,在系统内压力高于规定压力α的状态下,对阀22进行开闭。由此,在循环路径部10内残留冷凝了的输送介质,并且将蒸气和空气一起从循环路径部10内排出,由此,至少从热输送性能的观点来看能够实现装置性能的恢复。
在这方面,在从循环路径部10内一起排出蒸气和空气之后,循环路径部10内的输送介质量减少。另一方面,例如在工作停止条件成立后,因为循环路径部10的冷却继续进行,所以系统内压力低于大气压。而且,在系统内压力低于大气压的情况下能够向循环路径部10内补充输送介质。
因此,热输送装置1A具体而言至少在工作停止条件成立后直至从工作停止状态起的下一个工作开始条件成立时为止,从输送量的观点来看,也能恢复装置性能。而且,这样一来能够恢复由于吸入空气而下降的装置性能的热输送装置1A,例如与不需要真空泵相应地,能够在成本方面构成有利的结构。另外,与不需要真空泵相应地,也能够构成对于小型化有利的结构。
热输送装置1A具体而言在判断为循环路径部10正吸入空气的情况下,在系统内压力高于规定压力α的状态下对阀22进行开闭。在这方面,热输送装置1A也能够代替系统内压力及系统内温度,例如基于系统内压力对循环路径部10是否正吸入空气进行判断。
然而,在此情况下,在和检测精度的关系方面,现实中与工作条件稳定的情况相匹配地把握作为比较对象的基准的系统内压力(例如内燃机50停止后,经过一定期间的情况等)。因此,在此情况下,恐怕会导致检测空气的吸入的机会受到限制。
与此相对,热输送装置1A取得系统内压力及系统内温度,并且计算出和取得的系统内温度相对应的饱和蒸气压。而且,对计算出的饱和蒸气压和取得的系统内压力之差进行计算,并且在计算出的差的大小大于规定值的情况下,判断为循环路径部10正吸入空气。因此,热输送装置1A也可以构成为无论工作状态如何都能对空气的吸入进行检测。其结果是,也能够进行吸入空气的早期检测。
热输送装置1A形成在输送热时反复进行下述处理的结构:热输送介质在通过自然循环而冷凝了的状态下在热回收器11中受热,并且在蒸气化的状态下在冷凝部12中散热。在这方面,在这样构成的热输送装置1A中,由于空气的吸入而妨碍蒸气的扩散移动。因此,在这样构成的热输送装置1A中,由于空气的吸入而导致热输送性能大幅下降,恐怕会导致装置性能大幅下降。因此,热输送装置1A具体而言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特别合适于实现装置性能的恢复。
在具有内燃机50的车辆中,能够通过搭载热输送装置1A实现内燃机50的排气热的回收及利用。另一方面,在车辆中,搭载热输送装置1A的空间受到限制。另外,考虑到可能产生时效老化及成本,在车辆中将循环路径部10内完全密闭的尝试不是特别现实。因此,热输送装置1A特别适合于搭载于具有内燃机50的车辆且热回收器11回收内燃机50的排气热的情况。在此情况下,通过谋求恢复热输送性能,具体而言通过提高内燃机50的预热性而能够降低油耗。
热输送装置1A具有储存箱30,并且形成将分支路径部20和储存箱30连接的结构。由此,形成不需要为连接循环路径部10和储存箱30而进一步设置分支路径部的结构。因此,热输送装置1A具体而言构成为该结构,从而能够形成在成本方面更有利的结构及对小型化更有利的结构。
分支路径部20的连接目标例如也能为大气。即使在此情况下,通过进一步具有和分支路径部20同样的分支路径部,并且将该分支路径部和储存箱30连接,也能够实现装置性能的恢复。在此情况下,能够将分支路径部20作为第一分支路径部,并且将连接目标为储存箱30的分支路径部作为第二分支路径部。
此外,在热输送装置1A中,也可以适当地进行应向循环路径部10内补充的输送介质的补充量的计算及输送介质的补充。在这方面,在进行补充量的计算及输送介质的补充时,热输送装置1A能够进一步具有例如在实施例3中后述的补充量计算部和第二控制部。关于接下来说明的热输送装置1B也是同样的。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热输送装置1B除替代ECU40A而具有ECU40B这一点以外,和热输送装置1A实质上是相同的。ECU40B除以下所示的点以外,和ECU40A实质上是相同的。因此,省略关于热输送装置1B的图示。
在ECU40B中,在对循环路径部10是否正吸入空气进行判断时,吸入判断部如下进行判断。即,在ECU40B中,在与热回收器11的回收热量相应的系统内压力的实际变化量和预测变化量之差的大小大于规定值的情况下,吸入判断部判断为循环路径部10正吸入空气。
回收热量为在规定的回收期间内通过热回收器11回收的热量。回收热量例如能够根据从内燃机50排出的各个时期的排气量和排气温度而计算出(推定)。回收期间可以设为例如从自工作停止状态开始工作的工作开始条件成立时(此处为内燃机50的冷起动时)起直至经过规定时间为止的期间。由此,可以使工作条件中的热回收器11、冷凝部12的热状态稳定。
实际变化量能够根据回收期间开始时及结束时的各个系统内压力计算出。预测变化量例如能够根据在规定的回收期间内被预测的范围内的回收热量而预先设定。预测变化量例如也可以根据工作开始条件成立时的大气温度进行修正。
接下来利用图3所示的流程图对ECU40B的控制动作的一例进行说明。本流程图例如能够在内燃机50冷起动时开始。ECU40B取得系统内压力(步骤S11)。在步骤S11中取得回收期间开始时的系统内压力。随后ECU40B开始回收热量的计算(步骤S12),并且判断是否已经过回收期间(步骤S13)。如果为否定判断则返回步骤S12。如果为肯定判断,则ECU40B取得系统内压力(步骤S14)。在步骤S14中取得回收期间结束时的系统内压力。
随后ECU40B根据回收期间开始时及结束时的各个系统内压力,计算出系统内压力的实际变化量(步骤S15)。另外,取得与计算出的回收热量相对应的预测变化量(步骤S16)。随后ECU40B计算出实际变化量和预测变化量之差(步骤S17),判断计算出的差的大小是否大于规定值(步骤S18)。而且,如果为肯定判断则对阀22进行开闭(步骤S19),结束本流程图。另外,如果在步骤S18中为否定判断,则结束本流程图。
接下来对热输送装置1B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在此,在热输送装置1A的情况下,即使热回收器11、冷凝器12的热状态过渡性地变化,也能检测空气的吸入。然而,例如在此情况下,越处于变化剧烈的情况,检测精度也可能越下降。另外,在热输送装置1A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例如内燃机50的冷却水温等推定系统内温度。然而,在此情况下,根据内燃机50的运转形态,也存在在系统内温度和冷却水温等之间未必能得到较高的相关关系的情况。其结果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检测精度也可能下降。
与此相对,在与热回收器11的回收热量相应的系统内压力的实际变化量和预测变化量之差的大小大于规定值的情况下,热输送装置1B判断为循环路径部10正吸入空气。由此,在热输送装置1A中,能够在难以通过高检测精度检测空气的吸入的情况下检测空气的吸入。在这方面,热输送装置1B进一步具有在实施例1中已论述的吸入判断部,从而也能够适当地提高检测精度。在此情况下,能够将例如在实施例1中已论述的吸入判断部作为第一吸入判断部,将本实施例中说明的吸入判断部作为第二吸入判断部。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热输送装置1B除替代ECU40A而具有ECU40C这一点以外,和热输送装置1A实质上是相同的。ECU40C除以下所示的点以外,和ECU40A实质上是相同的。因此,省略关于热输送装置1C的图示。例如也可以针对热输送装置1B进行同样的变更。
在ECU40C中,进一步实现补充量计算出部和第二控制部。补充量计算部对从储存箱30应向循环路径部10补充的输送介质的补充量进行计算。在第一控制部对阀22进行开闭之后,第二控制部在系统内压力低于规定压力α的状态下,根据补充量计算部计算出的补充量,对阀22进行开闭。系统内压力低于规定压力α的状态具体而言在此是系统内压力低于规定压力γ的情况。规定压力γ可以是低于规定压力α的压力。
具体而言,在工作开始条件成立后直至工作停止条件成立为止的期间(此处是内燃机50运转过程中)第一控制部对阀22进行了开闭的情况下,补充量计算部根据在第一控制部对阀22进行了开闭时排出的输送介质量计算出补充量。该补充量具体而言能够根据系统内压力和规定压力α之间的差压和在第一控制部对阀22进行了开闭时的开阀期间(此处进而根据开阀程度)计算出。
具体而言,在工作开始条件成立后直至工作停止条件成立为止的期间第一控制部对阀22进行开闭之后,第二控制部在直至接下来工作停止条件成立为止的期间在系统内压力低于规定压力α的状态下根据补充量计算部计算出的补充量对阀22进行开闭。
接下来利用图4所示的流程图对ECU40C的控制动作的一例进行说明。当在内燃机50运转过程中执行了图2所示的流程图的情况下,本流程图能够接着步骤S6在内燃机50运转过程中继续执行。ECU40C计算补充量(步骤S21)。随后ECU40C取得系统内压力(步骤S22),并且判断取得的系统内压力是否低于规定压力γ(步骤S23)。如果为否定判断则返回步骤S22。如果为肯定判断则ECU40C根据计算出的补充量对阀22进行开闭(步骤S24)。在步骤S24之后结束本流程图。
接下来对热输送装置1C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热输送装置1C计算补充量,并且在第一控制部对阀22进行开闭之后在系统内压力低于规定压力α的状态下,根据计算出的补充量对阀22进行开闭。由此,从热输送量的观点来看能够实现装置性能的恢复。即,在从循环路径部10内一同排出蒸气和空气之后,具体而言这样一来从热输送量的观点来看也能够实现装置性能的恢复。
另一方面,在第一控制部对阀22进行开闭之后,成为如下状态:不仅升高了系统内压力的空气被排出,而且循环路径部10内的输送介质量也减少。因此,在此情况下,成为如下状态:即使在工作停止条件成立之前,系统内压力也可能根据热回收器11中的受热状况、冷凝部12中的散热状况而低于规定压力α。
与此相对,在热输送装置1C中,具体而言,在工作开始条件成立后直至工作停止条件成立为止的期间第一控制部对阀22进行开闭之后,热输送装置1C根据在第一控制部对阀22进行了开闭时被排出的输送介质量计算出补充量。另外,在直至接下来工作停止条件成立为止的期间在系统内压力低于规定压力α的状态下根据计算出的补充量对阀22进行开闭。因此,热输送装置1C在工作停止条件成立后,不等待循环路径部10的冷却继续进行,从受热量的观点来看也能够早期实现装置性能的恢复。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热输送装置1D除替代ECU40C而具有ECU40D这一点以外,和热输送装置1C实质上是相同的。ECU40D除以下所示的点以外,和ECU40A实质上是相同的。因此,省略关于热输送装置1D的图示。在ECU40D中,补充量计算部和第二控制部具体而言如下所示实现。
即,在ECU40D中,补充量计算部具体而言根据循环路径部10内残留的输送介质的残留量和在从工作停止状态开始工作的工作开始条件成立时循环路径部10内所需的输送介质量,计算出输送介质的补充量。另外,第二控制部具体而言在工作停止条件成立后,在系统内压力低于规定压力α的状态下根据补充量计算部计算出的补充量对阀22进行开闭。
残留量具体而言能够以如下方式计算出。即,首先计算出根据阀22的开闭从循环路径部10内被排出的输送介质的累计排出量、以及根据阀22的开闭向循环路径部10内补充的输送介质的累计补充量。接着,通过从在循环路径部10中预先封入的输送介质量减去累计排出量并且将累计补充量与该输送介质量相加,从而可以计算出残留量。在从工作停止状态开始工作的工作开始条件成立时循环路径部10内所需的输送介质量可以预先设定。
例如当在内燃机50运转过程中执行了图2所示的流程图的情况下,接着步骤S6在内燃机50停止后开始和图4所示的流程图同样的控制动作,从而能够实现ECU40D的控制动作。因此,关于表示ECU40D的控制动作的流程图,省略图示。此外,在计算出补充量时,残留量能够和图4所示的流程图单独地逐次计算。在这方面,补充量未必限于工作停止条件成立时,例如也可以和残留量一起逐次计算。
接下来对热输送装置1D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热输送装置1D在计算补充量时,具体而言如上所述计算补充量。另外,在根据计算出的补充量对阀22进行开闭时,具体而言如上所述开闭阀22。由此,为从工作停止状态开始的下一个工作开始条件成立时做准备,能够在工作停止条件成立后在循环路径部10内确保适量的输送介质量。即,从输送量的观点来看也能够实现装置性能的恢复,具体而言也能够如上所述实现装置性能的恢复。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的热输送装置1E除替代ECU40A而具有ECU40E这一点以外,和热输送装置1A实质上是相同的。ECU40E除以下所示的点以外,和ECU40A实质上是相同的。因此,省略关于热输送装置1E的图示。例如也可以针对热输送装置1B、1C、1D进行同样的变更。
在ECU40E中进一步实现冻结判断部和减量修正部。冻结判断部对在循环路径部10内循环的输送介质是否存在冻结的可能性进行判断。在冻结判断部判断为在循环路径部10内循环的输送介质存在冻结的可能性的情况下,减量修正部对在从工作停止状态开始工作的工作开始条件成立时循环路径部10内所需的输送介质量进行减量修正。
冻结判断部例如能够根据大气温度对输送介质是否存在冻结的可能性进行判断。在此情况下,冻结判断部例如经常检测或推定大气温度,并且能够在大气温度低于规定温度的情况下判断为输送介质存在冻结的可能性。规定温度可以设为循环路径部10内的输送介质冻结的温度以上的温度。冻结判断部不一定需要经常检测或推定大气温度。冻结判断部也可以构成为,通过此外的适宜的方法对输送介质是否存在冻结的可能性进行判断。
减量修正部具体而言对补充量进行减量修正。由此,对在从工作停止状态开始工作的工作开始条件成立时循环路径部10内所需的输送介质量进行减量修正。减量修正时的减量修正量能够预先设定。例如在规定期间中,在由冻结判断部判断为输送介质不存在冻结的可能性的情况下,减量修正部能够解除减量修正。
接下来利用图5所示的流程图对ECU40E的控制动作的一例进行说明。此外,本流程图表示了经常检测大气温度的情况的例子。ECU40E检测大气温度(步骤S31),并且判断检测出的大气温度是否低于规定温度(步骤S32)。如果为肯定判断则判断输送介质存在冻结的可能性。因此,如果为肯定判断则ECU40E对补充量进行减量修正(步骤S33)。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32中为否定判断,则判断输送介质不存在冻结的可能性。在此情况下,ECU40E对在规定期间中是否判断为不存在冻结的可能性(在规定期间中,步骤S32的否定判断是否持续)进行判断(步骤S34)。而且,如果为肯定判断则解除补充量的减量修正(步骤S35)。在步骤S33之后、或在步骤S34的否定判断之后、或在步骤S35之后,暂时结束本流程图。
接下来对热输送装置1E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热输送装置1E如上所述对输送介质是否存在冻结的可能性进行判断,并且在判断输送介质存在冻结的可能性的情况下进行减量修正。由此,可以降低在从工作停止状态开始工作的工作开始条件成立时循环路径部10内的输送介质的热容量。其结果是,能够提高从低温状态开始的工作性。
热输送装置1E根据减量修正对循环路径部10内的输送介质量进行减量修正,从而也能够防止或抑制输送介质在热回收器11及热回收器11周边部以外冻结。由此,防止由冻结导致的路径堵塞、实现冻结的输送介质的早期液相化,从而能够提高从低温状态开始的工作性。因此,热输送装置1E从输送量的观点来看在谋求热输送性能的恢复时能够进一步提高从低温状态开始的工作性。
实施例6
本实施例的热输送装置1F除替代ECU40E而具有ECU40F这一点以外,和热输送装置1E实质上是相同的。ECU40F除以下所示的点以外,和ECU40A实质上是相同的。因此,省略关于热输送装置1F的图示。
在ECU40F中进一步实现第三控制部。在循环路径部10内的状态为工作开始条件成立后系统内压力不超过规定压力δ的状态的情况下,第三控制部对阀22进行开闭。规定压力δ为系统内压力应达到的压力。
在这方面,规定压力δ具体而言例如可以作为在工作开始条件成立后在规定期间内系统内压力应达到的压力预先设定。在此情况下,例如在工作开始条件成立后,在经过了规定期间时系统内压力低于规定压力δ的情况下,第三控制部可以对阀22进行开闭。另外,能够根据在经过了规定期间时的系统内压力和规定压力δ之间的差压对阀22进行开闭。此外,也可以替代系统内压力和规定压力δ而应用例如系统内压力的变化量和系统内压力变化到应达到的压力的情况下的变化量。
接下来利用图6所示的流程图对ECU40F的控制动作的一例进行说明。本流程图能够在内燃机50冷起动时开始。ECU40F在内燃机50起动后,对是否经过规定期间进行判断(步骤S41)。如果为否定判断则返回步骤S41。如果为肯定判断则ECU40F取得系统内压力(步骤S42),并且对取得的系统内压力是否低于规定压力δ进行判断(步骤S43)。如果为否定判断则结束本流程图。如果为肯定判断则ECU40F对阀22进行开闭(步骤S44)。在步骤S44之后结束本流程图。
接下来对热输送装置1F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在此,在热输送装置1F中,在进行了减量修正的情况下,循环路径部10内的输送介质量减少。因此,在工作开始条件成立后,在经过了一定程度的时间的阶段中,根据热回收器11、冷凝部12的热状态,有时产生输送介质量不足的事态。其结果是,从输送量的观点来看有时不能充分发挥热输送性能。
另一方面,在此情况下,与循环路径部10内的输送介质量减少的量相应地,系统内压力下降。与此相对,热输送装置1F如上所述对阀22进行开闭,从而使循环路径部10内的输送介质量增加。由此,能够更适当地提高根据减量修正而下降的热输送性能。
在从工作停止状态开始工作的工作开始条件成立时循环路径部10内所需的热输送介质量,从提高工作性的观点来看,例如在工作开始条件成立后使量增加,从而与使量增加了的情况相比,也可以预先设定为使量减少了的值。因此,例如也可以针对热输送装置1A、1B、1C、1D进行同样的变更。
在此情况下,例如在工作停止条件成立后系统内压力高于规定压力α的状态下对阀22进行开闭,从而能够再次使循环路径部10内的输送介质量减少。这对于通过如上所述对阀22进行开闭而在减量修正没有解除的情况下使循环路径部10内的输送介质量增加的热输送装置1F也是同样的。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不限于该特定的实施例,在记载于权利要求书中的本发明的要点的范围中,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对输送介质为H2O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在本发明中不限于此,输送介质也可以利用例如乙醇(alcohol)等适宜的介质。另外,输送介质不一定必须在减压状态下预先被封入在循环路径部内。即使在此情况下,例如在工作停止时冷却也继续进行,其结果是,输送介质的冷凝继续进行而使得循环路径部具有真空状态,会产生空气的吸入。另外,例如热输送装置也可以是进行兰金循环的热输送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A、1B、1C、1D、1E、1F 热输送装置
10 循环路径部
11 热回收器
12 冷凝部
20 分支路径部
22 阀
40A、40B、40C、40D、40E、40F ECU
Claims (4)
1.一种热输送装置,具有:
循环路径部,所述循环路径部装有热回收器和冷凝部并且具有真空状态,所述热回收器使热输送介质蒸气化,所述冷凝部使在所述热回收器中已蒸气化的热输送介质冷凝;
分支路径部,所述分支路径部从所述循环路径部分支并且装有能够控制流通的阀;以及
储存箱,所述储存箱以液相状态储存向所述循环路径部补充的热输送介质,
所述分支路径部以在比在所述储存箱中至少应确保的液面高度低的位置开口的方式与所述储存箱连接,
所述热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有:
第一控制部,所述第一控制部在检测到或推定出所述循环路径部正吸入空气的情况下,在所述循环路径部内的压力高于规定压力的状态下对所述阀进行开闭;
补充量计算部,所述补充量计算部对从所述储存箱应供给到所述循环路径部的热输送介质的补充量进行计算;以及
第二控制部,在所述第一控制部对所述阀进行开闭后,在所述循环路径部内的压力低于所述规定压力的状态下,所述第二控制部根据所述补充量计算部计算出的补充量对所述阀进行开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冻结判断部,所述冻结判断部对在所述循环路径部内循环的热输送介质是否存在冻结的可能性进行判断;以及
减量修正部,在所述冻结判断部判断为在所述循环路径部内循环的热输送介质存在冻结的可能性的情况下,所述减量修正部对在从工作停止状态开始工作的工作开始条件成立时所述循环路径部内所需的热输送介质量进行减量修正。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输送装置在输送热时,反复进行如下处理:在所述循环路径部内循环的热输送介质,在通过自然循环而冷凝了的状态下在所述热回收器中受热,并且在蒸气化的状态下在所述冷凝部中散热。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输送装置搭载于具有内燃机的车辆,所述热回收器对所述内燃机的排气热进行回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2/060885 WO2013160993A1 (ja) | 2012-04-23 | 2012-04-23 | 熱輸送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46195A CN104246195A (zh) | 2014-12-24 |
CN104246195B true CN104246195B (zh) | 2016-09-07 |
Family
ID=494823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7258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46195B (zh) | 2012-04-23 | 2012-04-23 | 热输送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50136381A1 (zh) |
EP (1) | EP2843222B1 (zh) |
JP (1) | JP5835474B2 (zh) |
CN (1) | CN104246195B (zh) |
WO (1) | WO201316099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1084352B4 (de) * | 2011-10-12 | 2022-12-29 | Robert Bosch Gmbh | Verfahren und Steuergerät zum Betreiben eines Leitungskreises zur Abwärmenutzung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841127A (en) * | 1955-02-16 | 1958-07-01 | White Motor Co | Cooling system |
DE2058995B2 (de) * | 1970-12-01 | 1973-08-09 | Vorrichtung zum entlueften der kuehlfluessigkeit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 |
DE2721064A1 (de) * | 1977-05-11 | 1978-11-16 | Maschf Augsburg Nuernberg Ag | Kuehlanlage fuer fluessigkeitsgekuehlte verbrennungskraftmaschinen von kraftfahrzeugen |
HU176054B (en) * | 1978-11-30 | 1980-12-28 | Autoipari Kutato Intezet | Automatic deaeration plant for forced-flowing fluid system particularly for cooling system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US4346757A (en) * | 1980-09-10 | 1982-08-31 | Borg-Warner Corporation | Automotive cooling system using a non-pressurized reservoir bottle |
JPS6093116A (ja) * | 1983-10-26 | 1985-05-24 | Nissan Motor Co Ltd | 蒸発冷却式インタ−ク−ラ装置 |
US4586338A (en) * | 1984-11-14 | 1986-05-06 | Caterpillar Tractor Co. | Heat recovery system including a dual pressure turbine |
JPS61120027A (ja) * | 1984-11-16 | 1986-06-07 | Hitachi Ltd | 簡易型深部体温計 |
JPH0248664Y2 (zh) * | 1985-01-17 | 1990-12-20 | ||
JPH0629551B2 (ja) * | 1986-05-21 | 1994-04-20 |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 内燃機関の排気熱回収装置 |
DE3809136C2 (de) * | 1987-04-02 | 2001-07-26 | Volkswagen Ag | Einrichtung zur Verdampfungskühlung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und zum Betreiben eines Heizungswärmetauschers durch das Kühlmittel |
JP2505568Y2 (ja) * | 1989-01-11 | 1996-07-31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復水タ―ビン起動時の減圧装置 |
JP2950553B2 (ja) * | 1989-09-26 | 1999-09-20 |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 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
US5191766A (en) * | 1991-06-10 | 1993-03-09 | Vines Frank L | Hybrid internal combustion/steam engine |
JP2654286B2 (ja) * | 1991-11-19 | 1997-09-17 |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 水冷式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
FR2684721A1 (fr) * | 1991-12-06 | 1993-06-11 | Valeo Thermique Moteur Sa |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refroidissement d'un moteur thermique a charge fortement variable. |
JPH0743801U (ja) * | 1993-05-28 | 1995-09-19 | 株式会社タクマ | 減圧蒸気室の抽気装置 |
JP3232181B2 (ja) * | 1993-12-09 | 2001-11-26 | ヤンマーディーゼル株式会社 | エンジン駆動ヒートポンプ及び駆動用エンジン |
JP3777527B2 (ja) * | 1997-11-18 | 2006-05-24 | 東芝プラント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 空気抽出装置 |
US6330910B1 (en) * | 1999-03-03 | 2001-12-18 | Easton Bennett | Heat exchanger for a motor vehicle exhaust |
JP2000345835A (ja) | 1999-06-07 | 2000-12-12 | Nissan Motor Co Ltd | 内燃機関 |
US6905792B2 (en) * | 2000-10-13 | 2005-06-14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Cooling system and cooling process of fuel cell |
JP2002222018A (ja) * | 2001-01-26 | 2002-08-09 | Honda Motor Co Ltd | 熱交換器における作動媒体の供給制御装置 |
JP2003041905A (ja) * | 2001-07-30 | 2003-02-13 | Sumitomo Heavy Ind Ltd | 復水装置 |
DE10138083A1 (de) * | 2001-08-03 | 2003-02-27 | Mtu Friedrichshafen Gmbh | Kühlwasser-Kreislaufsystem für eine Brennkraftmaschine |
KR100550112B1 (ko) * | 2001-12-03 | 2006-02-08 | 도쿄 덴료쿠 가부시기가이샤 | 배기열 회수 시스템 |
WO2003048652A1 (fr) * | 2001-12-03 | 2003-06-12 | The Tokyo Electric Power Company, Incorporated | Systeme de recuperation de rejets de chaleur |
JP3901609B2 (ja) * | 2002-07-25 | 2007-04-0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ランキンサイクル装置 |
JP3923496B2 (ja) * | 2002-08-09 | 2007-05-3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における作動媒体の供給制御装置 |
US6952924B2 (en) * | 2003-10-02 | 2005-10-11 | Honda Motor Co., Ltd. | Rankine cycle apparatus |
JP4027295B2 (ja) * | 2003-10-02 | 2007-12-2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ランキンサイクル装置における凝縮器の液面位置制御装置 |
US7131290B2 (en) * | 2003-10-02 | 2006-11-07 | Honda Motor Co., Ltd. | Non-condensing gas discharge device of condenser |
WO2006138459A2 (en) * | 2005-06-16 | 2006-12-28 | Utc Power Corporation | Organic rankine cycle mechanically and thermally coupled to an engine driving a common load |
JP2007333293A (ja) * | 2006-06-14 | 2007-12-27 | Denso Corp | ループ式ヒートパイプ |
US8020613B2 (en) * | 2006-10-27 | 2011-09-2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Heat transfer controlling mechanism and fuel cell system having the heat transfer controlling mechanism |
JP2008121434A (ja) | 2006-11-08 | 2008-05-29 | Aisin Seiki Co Ltd | 車両冷却装置 |
JP4848968B2 (ja) | 2007-01-31 | 2011-12-2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廃熱回収装置 |
JP2008255923A (ja) * | 2007-04-06 | 2008-10-23 | Sanden Corp | 内燃機関の廃熱利用装置 |
JP2009008318A (ja) * | 2007-06-27 | 2009-01-15 | Denso Corp | 排熱回収装置 |
JP2009036103A (ja) * | 2007-08-01 | 2009-02-19 | Denso Corp | 排気熱回収装置 |
JP2009052405A (ja) * | 2007-08-23 | 2009-03-12 | Toyota Motor Corp | 廃熱回収装置 |
US7921640B2 (en) * | 2007-12-14 | 2011-04-12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Exhaust gas waste heat recovery |
JP5261473B2 (ja) * | 2008-02-28 | 2013-08-14 | 俊典 金光 | 中温熱機関 |
JP5018592B2 (ja) * | 2008-03-27 | 2012-09-05 |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 廃熱回収装置 |
EP2284458A4 (en) * | 2008-05-01 | 2011-11-23 | Sanden Corp | DEVICE FOR USING RESIDUAL HEAT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JP5326577B2 (ja) | 2009-01-05 | 2013-10-3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エンジンの廃熱利用装置 |
FR2945574B1 (fr) * | 2009-05-13 | 2015-10-30 | Inst Francais Du Petrole | Dispositif de controle du fluide de travail circulant dans un circuit ferme fonctionnant selon un cycle de rankine et procede pour un tel dispositif |
JP5304450B2 (ja) | 2009-06-03 | 2013-10-0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の暖機装置 |
US8627663B2 (en) * | 2009-09-02 | 2014-01-14 | Cummins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Inc. | Energy recovery system and method using an organic rankine cycle with condenser pressure regulation |
CN102022166B (zh) * | 2009-09-23 | 2012-10-03 | 刘邦健 | 废气的热能回收系统 |
AT509395B1 (de) * | 2010-01-15 | 2012-08-15 | Man Truck & Bus Oesterreich Ag | System zur abwärmenutzung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mit einfrierschutzeinrichtung |
JP5331026B2 (ja) * | 2010-02-18 | 2013-10-3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排熱回収装置 |
JP5496006B2 (ja) * | 2010-08-02 | 2014-05-21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発電プラント設備およびその運転方法 |
WO2012024211A1 (en) * | 2010-08-19 | 2012-02-23 |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Method and devices for heating urea-containing materials in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system |
DE102010042405B4 (de) * | 2010-10-13 | 2024-06-27 | Robert Bosch Gmbh |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Abwärmenutzung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
DE112011104516B4 (de) * | 2010-12-23 | 2017-01-19 | Cummins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 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Regulierung einer EGR-Kühlung unter Verwendung eines Rankine-Kreisprozesses |
DE102012000100A1 (de) * | 2011-01-06 | 2012-07-12 | Cummins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 Rankine-kreisprozess-abwärmenutzungssystem |
WO2014012967A1 (en) * | 2012-07-18 | 2014-01-23 | Pres-Vac Engineering Aps | A pressure relief valve |
CH708204A1 (de) * | 2013-06-12 | 2014-12-15 | Belimo Holding Ag | Druckausgleichseinsatz. |
KR101446709B1 (ko) * | 2014-02-27 | 2014-10-06 | 한국원자력연구원 | 열혼합을 방지하는 피동고압안전주입 시스템 |
GB2533640B (en) * | 2014-12-24 | 2017-10-25 | Cameron Int Corp | Valve assembly |
-
2012
- 2012-04-23 US US14/395,974 patent/US20150136381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2-04-23 EP EP12875457.9A patent/EP2843222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2-04-23 JP JP2014512050A patent/JP583547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4-23 CN CN201280072588.0A patent/CN10424619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4-23 WO PCT/JP2012/060885 patent/WO201316099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843222A4 (en) | 2016-02-24 |
JPWO2013160993A1 (ja) | 2015-12-21 |
JP5835474B2 (ja) | 2015-12-24 |
EP2843222A1 (en) | 2015-03-04 |
CN104246195A (zh) | 2014-12-24 |
WO2013160993A1 (ja) | 2013-10-31 |
US20150136381A1 (en) | 2015-05-21 |
EP2843222B1 (en) | 2020-07-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163530B2 (en) | Method for operating a steam cycle process | |
US9657602B2 (en) | Exhaust heat recovery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exhaust heat recovery method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CN105593477B (zh) | 用于控制在根据兰金循环运行的闭合环路内工作流体的装置及使用所述装置的方法 | |
JP5962534B2 (ja) | インタークーラの温度制御装置 | |
US9879569B2 (en) | Method for operating a waste heat utilization device | |
JP5608755B2 (ja) | 熱力学的装置およびその運転方法 | |
US20120324891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vering heat and converting it into mechanical power in a drive system for motor vehicles | |
US9127573B2 (en) |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converting thermal energy to mechanical energy | |
US10662894B2 (en) |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a waste heat recovery system and such a waste heat recovery system | |
JP2017036719A (ja) | 油冷式スクリュ圧縮機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
JP5950054B2 (ja) | 熱輸送装置 | |
CN104246195B (zh) | 热输送装置 | |
EP3077631B1 (en) | Waste heat recovery apparatus | |
US10662820B2 (en) |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waste heat recovery system and such a waste heat recovery system | |
US20190257216A1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the waste heat recovery system at a predicted downhill slope | |
WO2015197090A1 (en) | System for a heat energy recovery | |
EP3485156B1 (en) | A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the rotational speed of an expander in a waste heat recovery system | |
US20140075934A1 (en) | Line circuit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line circuit for waste-heat utilization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JP5359496B2 (ja)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制御装置 | |
US20130019595A1 (en) | Control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for stirling engine | |
JP5678900B2 (ja) | 内燃機関の廃熱回収装置 | |
JP2009079583A (ja) | 内燃機関用潤滑装置の運転方法及び内燃機関用潤滑装置 | |
EP3301291A1 (en) |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vehicle, vehicl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 |
JP2013024070A (ja) | 内燃機関の排気再循環装置 | |
JPS60243319A (ja) | 内燃機関の沸騰冷却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9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