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05220B - 碟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碟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05220B
CN104205220B CN201280071812.4A CN201280071812A CN104205220B CN 104205220 B CN104205220 B CN 104205220B CN 201280071812 A CN201280071812 A CN 201280071812A CN 104205220 B CN104205220 B CN 1042052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c
casing
pallet
disk drive
multiple disc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7181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05220A (zh
Inventor
吉田则胜
西达郎
桧垣仁
有吉祐二
大西正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2052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052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052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052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8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consecutive-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 G11B17/1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consecutive-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with horizontal transfer to the turntable from a stack arranged with a vertical axi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2Containers; Storing means both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ans
    • G11B23/03Containers for flat record carriers
    • G11B23/032Containers for flat record carriers for rigid discs
    • G11B23/0323Containers for flat record carriers for rigid discs for disc-pack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5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not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22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 G11B17/225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wherein the disks are transferred from a fixed magazine to a fixed playing unit using a moving carriag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2Containers; Storing means both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ans
    • G11B23/03Containers for flat record carriers
    • G11B23/0328Containers for flat record carriers the disc having to be extracted from the cartridge for recording reproducing, e.g. cooperating with an extractable tray

Landscapes

  • Automatic Disk Chang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具备:多个箱体,其具有收纳多张碟盘的箱体托盘;多个碟盘驱动器,其对碟盘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拾取器,其从由多个箱体中选择出的一个箱体拉出箱体托盘,并将该箱体托盘向多个碟盘驱动器的附近输送;碟盘分离供给装置,其在碟盘驱动器的附近,对收纳于箱体托盘的多张碟盘进行保持,并且从被保持的该多张碟盘中分离出至少一张碟盘,并将分离出的该碟盘向碟盘驱动器供给。

Description

碟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取出收纳于箱体内的碟盘(CD或DVD等碟盘状的信息存储介质)并向任意的碟盘驱动器输送的碟盘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这种碟盘装置,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04311号公报)所记载的装置。专利文献1的碟盘装置具备:收纳多个箱体托盘的箱体,所述箱体托盘收纳一张碟盘;多个碟盘驱动器。专利文献1的碟盘装置构成为,从箱体拉出任意的箱体托盘,通过吸附衬垫对收纳于该拉出的箱体托盘中的碟盘进行吸附保持,并将其载置于任意的碟盘驱动器的托盘。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043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在所述碟盘装置中,要求数据容量的进一步增加。为了增加数据容量,认为只需单纯地增加箱体的数量,增加碟盘的收纳张数即可。
然而,当箱体的数量增加时,距碟盘驱动器最远离配置的箱体与该碟盘驱动器的距离必然会变长,导致碟盘的输送时间增加。另外,在所述专利文献1的碟盘装置中,构成为将碟盘一张一张地从箱体向碟盘驱动器输送,因此向多个碟盘驱动器分别输送碟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所述课题,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向多个碟盘驱动器分别输送碟盘所需的时间的碟盘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以如下方式构成。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如下的碟盘装置,其具备:多个箱体,其具有收纳多张碟盘的箱体托盘;多个碟盘驱动器,其对所述碟盘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拾取器,其从由所述多个箱体中选择出的一个箱体拉出所述箱体托盘,并将该箱体托盘向所述多个碟盘驱动器的附近输送;碟盘分离供给装置,其在所述碟盘驱动器的附近,对收纳于所述箱体托盘的所述多张碟盘进行保持,并且从被保持的该多张碟盘中分离出至少一张碟盘,并将分离出的该碟盘向碟盘驱动器供给。
需要说明的是,“向碟盘驱动器供给”是指例如将碟盘插入碟盘驱动器内、将碟盘载置于碟盘驱动器的托盘。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碟盘装置,将收纳多张碟盘的箱体托盘输送至碟盘驱动器的附近。即,同时将多张碟盘输送至碟盘驱动器的附近。由此,与将碟盘一张一张地从箱体向碟盘驱动器输送的现有的碟盘装置相比,能够大幅缩短分别向多个碟盘驱动器输送碟盘所需的时间。
附图说明
通过与关于附加的附图的优选实施方式相关联的如下记述而明确了本发明的所述以及其他目的和特征。在该附图中: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碟盘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碟盘装置所具备的箱体的立体图;
图4是图3的箱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3的箱体所具备的壳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1的碟盘装置所具备的拾取器移动至从多个箱体选择出的箱体的前方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拾取器从箱体拉出箱体托盘的样子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拾取器从箱体拉出箱体托盘的样子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拾取器从箱体拉出箱体托盘的样子的俯视图;
图9A是表示拾取器从箱体将箱体托盘在中途不旋转的情况下完全拉出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拾取器从箱体拉出箱体托盘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拾取器从箱体拉出箱体托盘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2A是表示拾取器向壳体内插入箱体托盘的样子的俯视图;
图12B是图12A的A1-A1线剖视图;
图12C是图12B的局部放大图;
图13A是表示拾取器向壳体内插入箱体托盘的样子的俯视图;
图13B是图13A的A2-A2线剖视图;
图13C是图13B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表示拾取器向壳体内插入箱体托盘的样子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拾取器向壳体内插入箱体托盘的样子的俯视图;
图16A是表示拾取器向壳体内插入箱体托盘的样子的剖视图;
图16B是图16A的局部放大图;
图17是表示拾取器将箱体托盘输送至多个碟盘驱动器的附近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拾取器将箱体托盘移动至分离器的上方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拾取器使箱体托盘下降,并将分离器的轴部插入碟盘的中心孔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0是表示分离器的轴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分离器的轴部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2是图20的分离器的轴部所具备的上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23是图20的分离器的轴部所具备的升降轴的放大立体图;
图24是图20的分离器的轴部所具备的碟盘卡盘单元的立体图,是表示该单元所具备的一对卡盘爪处于退让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25是图20的分离器的轴部所具备的碟盘卡盘单元的立体图,是该单元所具备的一对卡盘爪位于保持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26是图20的分离器的轴部所具备的碟盘卡盘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27是表示图25的一对卡盘爪进入碟盘的内周部的凹部并夹持碟盘的内周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8是表示分离器的轴部的结构的立体图,是表示各碟盘卡盘单元的一对卡盘爪位于保持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29是图20的分离器的轴部所具备的下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30是图20的分离器的轴部所具备的转动基座的放大立体图;
图31是图20的分离器的轴部所具备的基座的放大立体图;
图32是表示将上件、多个碟盘卡盘单元以及下件组装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3是从与图32不同的角度观察将上件、多个碟盘卡盘单元以及下件组装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4是表示将图32的多个碟盘卡盘单元的间隔在轴向上放大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5是从与图34不同的角度观察将图33的多个碟盘卡盘单元的间隔在轴向上放大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6是表示分离器的轴部的结构的立体图,是表示将多个碟盘卡盘单元的间隔在轴向上放大,并且各碟盘卡盘单元的一对卡盘爪位于退让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37是表示分离器的轴部的结构的立体图,是表示将多个碟盘卡盘单元的间隔在轴向上放大,并且各碟盘卡盘单元的一对卡盘爪位于保持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38是表示分离器的轴部对多张碟盘进行保持并将其抬升至箱体托盘的上方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9是表示分离器的轴部使多张碟盘彼此分离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0是表示在通过图6的拾取器使箱体托盘下降的位置处,分离器的轴部使多张碟盘彼此分离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1是表示从图40的状态起分离器上升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2A是表示从图41的状态起拾取器向装置后方输送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42B是表示从图41的状态起拾取器向装置后方输送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3A是表示从图42A的状态起拾取器进一步向装置后方输送,各碟盘被保持于托架的碟盘外周保持部件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43B是表示从图42B的状态起拾取器进一步向装置后方输送,各碟盘被保持于托架的碟盘外周保持部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4是表示从图43B的状态起分离器下降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5A是表示从图44的状态起分离器向装置前方移动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5B是表示从图44的状态起分离器向装置前方移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6A是表示从图45A的状态起各碟盘外周保持部件以扩大彼此的间隔的方式移动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6B是表示从图45B的状态起各碟盘外周保持部件以扩大彼此的间隔的方式移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7A是表示从图46A所示的状态起,旋转托架的旋转台以使未被碟盘的碟盘外周保持部件直接保持的部分位于碟盘插入口的附近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47B是表示从图46B所示的状态起,旋转托架的旋转台以使未被碟盘的碟盘外周保持部件直接保持的部分位于碟盘插入口的附近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8A是表示将多张碟盘插入碟盘驱动器的碟盘插入口的样子的俯视图;
图48B是表示将多张碟盘插入碟盘驱动器的碟盘插入口的样子的侧视图;
图48C是表示将多张碟盘插入碟盘驱动器的碟盘插入口的样子的立体图;
图49A是表示设置于碟盘的内周部的凹部的形状的第一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49B是表示设置于碟盘的内周部的凹部的形状的第二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50A是表示各碟盘卡盘单元的卡盘爪部的变形例的剖视图,是表示该卡盘爪部进入设置于碟盘的内周部的凹部的状态的图;
图50B是表示图50A的卡盘爪部使多张碟盘彼此分离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52A是图51的碟盘装置所具备的箱体的立体图;
图52B是图52A的箱体分解立体图;
图53是图51的碟盘装置所具备的拾取器的立体图;
图54是表示图53的拾取器所具备的升降台的驱动系统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55是从斜下方观察图53的拾取器的立体图;
图56是表示图53的拾取器移动至从多个箱体选择出的箱体的前方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7是表示图53的拾取器从箱体拉出箱体托盘的样子的俯视图;
图58是表示图53的拾取器从箱体拉出箱体托盘的样子的俯视图;
图59是表示图53的拾取器从箱体拉出箱体托盘的样子的俯视图;
图60是表示图53的拾取器从箱体拉出箱体托盘的样子的俯视图;
图61是表示图53的拾取器从箱体拉出箱体托盘的样子的俯视图;
图62是表示图53的拾取器从箱体拉出箱体托盘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3是表示图53的拾取器将箱体托盘输送至多个碟盘驱动器的附近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4是表示图53的拾取器将箱体托盘输送至多个碟盘驱动器的附近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5是表示图53的拾取器将箱体托盘移动至图51的碟盘装置所具备的升降器的上方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6是表示图51的碟盘装置所具备的升降器的拆下箱体托盘引导件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67是表示图51的碟盘装置所具备的升降器的拆下箱体托盘引导件的状态的组装立体图;
图68是图51的碟盘装置所具备的托架的立体图;
图69是图68的托架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70是图68的托架所具备的碟盘卡盘单元的立体图;
图71是图70的碟盘卡盘单元的剖视图;
图72是表示滚珠位于突出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73A是表示图70的碟盘卡盘单元下降至箱体托盘的上方附近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3B是表示图70的碟盘卡盘单元下降至箱体托盘的上方附近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74是表示将主轴头插入多张碟盘的中心孔,滚珠被碟盘的内周部按压而移动至退让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5是表示将主轴头插入多张碟盘的中心孔,滚珠被碟盘的内周部按压而移动至退让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6是表示将主轴头插入多张碟盘的中心孔,滚珠被碟盘的内周部按压而移动至退让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77是表示从图75所示的状态起,全部的碟盘通过滚珠而上升至心轴的外周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8是表示从图77所示的状态起,心轴上升、滚珠与最下部的碟盘的内周部接触并对全部的碟盘进行支承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9A是表示全部的碟盘被滚珠支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9B是表示全部的碟盘被滚珠支承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80是表示从图79A所示的状态起,拾取器向装置前方移动,箱体托盘从碟盘驱动器的附近退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1是表示从图80所示的状态起,最下段的碟盘驱动器的托盘被排出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2A是表示使移动基座下降以使碟盘卡盘单元所保持的多张碟盘位于托盘的上方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2B是表示使移动基座下降以使碟盘卡盘单元所保持的多张碟盘位于托盘的上方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83是表示碟盘推出环下降与一张碟盘的厚度对应的量,而使最下部的碟盘与其他的碟盘分离的样子的剖视图;
图84A是表示将最下部的碟盘载置于托盘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4B是表示将最下部的碟盘载置于托盘上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85是表示从图84A所示的状态起,将托盘送入至碟盘驱动器内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6是表示托架将碟盘载置于最上段的碟盘驱动器的托盘的样子的立体图;
图87是表示托架回收载置于最下段的碟盘驱动器的托盘的碟盘的样子的侧视图;
图88是表示托架将回收的多张碟盘收纳于箱体托盘内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9是从斜上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所具备的托架的立体图;
图90是图89的托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91是从斜下方观察图89的托架的立体图;
图92是图91的托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93是图89的托架所具备的碟盘卡盘单元的分解立体图,是从斜上方观察的图;
图94是图89的托架所具备的碟盘卡盘单元的分解立体图,是从斜下方观察的图;
图95是图93的碟盘卡盘单元所具备的两个分离器钩和两个底钩的放大立体图;
图96是表示通过螺钉将图93的碟盘卡盘单元所具备的主轴头固定于心轴的下端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7是图93的碟盘卡盘单元所具备的主轴头的立体图;
图98是图93的碟盘卡盘单元所具备的凸轮轴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99是从斜下方观察图98的凸轮轴单元所具备的两个凸轮板的立体图;
图100A是表示一方的分离器钩的驱动销在形成于一方的凸轮板的上表面上的凸轮槽中滑动的样子的图;
图100B是表示一方的分离器钩的驱动销在形成于一方的凸轮板的上表面上的凸轮槽中滑动的样子的图;
图100C是表示一方的分离器钩的驱动销在形成于一方的凸轮板的上表面上的凸轮槽中滑动的样子的图;
图100D是表示一方的分离器钩的驱动销在形成于一方的凸轮板的上表面上的凸轮槽中滑动的样子的图;
图101A是表示另一方的分离器钩的驱动销在形成于一方的凸轮板的下表面上的凸轮槽中滑动的样子的图;
图101B是表示另一方的分离器钩的驱动销在形成于一方的凸轮板的下表面上的凸轮槽中滑动的样子的图;
图101C是表示另一方的分离器钩的驱动销在形成于一方的凸轮板的下表面上的凸轮槽中滑动的样子的图;
图101D是表示另一方的分离器钩的驱动销在形成于一方的凸轮板的下表面上的凸轮槽中滑动的样子的图;
图102A是表示一方的底钩的驱动销在形成于另一方的凸轮板的上表面上的凸轮槽中滑动的样子的图;
图102B是表示一方的底钩的驱动销在形成于另一方的凸轮板的上表面上的凸轮槽中滑动的样子的图;
图102C是表示一方的底钩的驱动销在形成于另一方的凸轮板的上表面上的凸轮槽中滑动的样子的图;
图102D是表示一方的底钩的驱动销在形成于另一方的凸轮板的上表面上的凸轮槽中滑动的样子的图;
图103A是表示另一方的底钩的驱动销在形成于另一方的凸轮板的下表面上的凸轮槽中滑动的样子的图;
图103B是表示另一方的底钩的驱动销在形成于另一方的凸轮板的下表面上的凸轮槽中滑动的样子的图;
图103C是表示另一方的底钩的驱动销在形成于另一方的凸轮板的下表面上的凸轮槽中滑动的样子的图;
图103D是表示另一方的底钩的驱动销在形成于另一方的凸轮板的下表面上的凸轮槽中滑动的样子的图;
图104A是着眼于凸轮轴与各钩的位置关系而表示图100A~图103D所示的各钩在对应的凸轮槽中滑动的样子的图;
图104B是着眼于凸轮轴与各钩的位置关系而表示图100A~图103D所示的各钩在对应的凸轮槽中滑动的样子的图;
图104C是着眼于凸轮轴与各钩的位置关系而表示图100A~图103D所示的各钩在对应的凸轮槽中滑动的样子的图;
图104D是着眼于凸轮轴与各钩的位置关系而表示图100A~图103D所示的各钩在对应的凸轮槽中滑动的样子的图;
图105是示意性地表示图89的托架从多张碟盘分离出一张碟盘的样子的图;
图106是示意性地表示图89的托架从多张碟盘分离出一张碟盘的样子的图;
图107是示意性地表示图89的托架从多张碟盘分离出一张碟盘的样子的图;
图108是示意性地表示图89的托架从多张碟盘分离出一张碟盘的样子的图;
图109是示意性地表示图89的托架从多张碟盘分离出一张碟盘的样子的图;
图110是示意性地表示图89的托架从多张碟盘分离出一张碟盘的样子的图;
图111是示意性地表示图89的托架从多张碟盘分离出一张碟盘的样子的图;
图11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89的托架从多张碟盘分离出一张碟盘的样子的图;
图113是示意性地表示图89的托架从多张碟盘分离出一张碟盘的样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如下的碟盘装置,其具备:多个箱体,其具有收纳多张碟盘的箱体托盘;多个碟盘驱动器,其对所述碟盘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拾取器,其从由所述多个箱体中选择出的一个箱体拉出所述箱体托盘,并将该箱体托盘向所述多个碟盘驱动器的附近输送;碟盘分离供给装置,其在所述碟盘驱动器的附近,对收纳于所述箱体托盘的所述多张碟盘进行保持,并且从被保持的该多张碟盘中分离出至少一张碟盘,并将分离出的该碟盘向碟盘驱动器供给。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提供第一方式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所述多张碟盘以相互紧贴层叠的状态收纳于所述箱体托盘内,所述碟盘分离供给装置具备托架,所述托架对所述箱体托盘的所述多张碟盘进行保持,且在从任意的碟盘驱动器排出的托盘的上方,从被保持的所述多张碟盘中分离出一张碟盘,并将分离出的该碟盘载置于所述托盘。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提供第二方式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所述托架具有插入到分别设置于多张碟盘的中心孔中并对所述多张碟盘进行保持的碟盘卡盘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提供第三方式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所述箱体托盘具有插入到分别设置于所述多张碟盘的中心孔中并限制所述多张碟盘的面方向上的移动的芯棒。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提供第四方式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所述碟盘分离供给装置还具备从所述箱体托盘将所述多张碟盘推出的升降器,所述升降器在所述碟盘卡盘单元与所述芯棒卡合之后,将所述多张碟盘沿着所述芯棒以及所述碟盘卡盘单元从所述箱体托盘推出。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式,提供第四或第五方式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在所述箱体托盘上的所述芯棒的附近设置有至少一个孔,所述升降器具有通过所述孔将所述多张碟盘从所述托盘推出的棒状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式,提供第六方式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所述棒状部件以及所述箱体托盘的孔分别设置有三个以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式,提供第二~第七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所述升降器与所述拾取器一体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式,提供第一方式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所述多张碟盘以相互紧贴层叠的状态收纳于所述箱体托盘内,所述碟盘分离供给装置具备:分离器,其对收纳于所述箱体托盘的所述多张碟盘进行保持,并且使被保持的该多张碟盘以彼此不接触的方式分离;托架,其以所述多张碟盘分离的状态从所述分离器接收所述多张碟盘,并将所述多张碟盘插入所述多个碟盘驱动器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式,提供第九方式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碟盘驱动器在厚度方向上层叠配置,所述托架构成为,能够以与分别形成于所述多个碟盘驱动器的碟盘插入口的配置间隔对应的方式扩大所述多张碟盘彼此的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提供第九或第十方式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所述分离器与所述拾取器一体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提供第九~第十一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所述碟盘装置具备芯棒,所述芯棒插入到收纳于所述箱体托盘的多张碟盘上分别设置的中心孔中而限制所述多张碟盘的面方向上的移动直至通过所述分离器将所述多张碟盘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式,提供第十二方式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所述分离器具备插入到分别设置于所述多张碟盘的中心孔中的轴部,所述芯棒构成为,在将所述轴部插入到所述中心孔中时,与所述轴部的前端部卡合并从所述多张碟盘的各自的中心孔脱出。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全部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碟盘装置的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将图2的左侧成为“装置前方”,将图2的右侧称为“装置后方”。
首先,使用图1以及图2,对本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本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具备两个箱体收纳器1、1。两个箱体收纳器1、1在底架11上以在装置宽度方向Y上相互对置的方式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省略了一方(近前侧)的箱体收纳器1的图示。
在各箱体收纳器1中收纳有多个箱体2。各箱体2具有收纳多张碟盘的箱体托盘21。在两个箱体收纳器1、1之间设置有拾取器3,所述拾取器3从由多个箱体2中选择出的一个箱体2拉出箱体托盘21,并对该箱体托盘21进行保持。
拾取器3构成为将被保持的该箱体托盘21输送至配置于装置后方的多个碟盘驱动器4的附近。在拾取器3上一体地设置有使收纳于箱体托盘21的多张碟盘以彼此不接触的方式分离的分离器5。
碟盘驱动器4是对碟盘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装置。另外,碟盘驱动器4是在不使用托盘的情况下装载碟盘的吸入(slot in)方式的碟盘驱动器。多个碟盘驱动器4在装置高度方向Z上层叠,并与各箱体收纳器1、1邻接配置。在以与一方的箱体收纳器1邻接的方式层叠配置的多个碟盘驱动器4、与以与另一方的箱体收纳器1邻接的方式层叠配置的多个碟盘驱动器4之间设置有托架6。
托架6构成为从分离器5以分离状态接收通过分离器5而被分离的多张碟盘并将其插入多个碟盘驱动器4内。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分离器5和托架6从而构成了碟盘分离供给装置。碟盘分离供给装置是对收纳于箱体托盘21的多张碟盘进行保持,并且从被保持的该多张碟盘中分离出至少一张碟盘,并将分离出的碟盘向碟盘驱动器4供给的装置。
在比托架6以及多个碟盘驱动器4更靠装置后方处设置有电路以及电源7。在电路以及电源7上设置有对拾取器3、碟盘驱动器4、托架6等各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
接下来,对前述的各装置以及各部件的结构更加详细地进行说明。
箱体收纳器1沿着将拾取器3引导为滑动自如的引导导轨12而设置。引导导轨12以在装置纵深方向X(箱体收纳器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在箱体收纳器1的装置前方侧的侧面上设置有把手13。通过拉拽把手13,能够使箱体收纳器1向装置前方移动。各箱体收纳器1具备从装置宽度方向Y观察时形成为格子状的分隔板(未图示)。在由该分隔板围起的各个空间内收纳有箱体2。
如图3所示,箱体2具有箱体托盘21和收纳箱体托盘21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壳体22。如图4所示,在壳体22的前面(一侧面)上设置有能够插拔箱体托盘21的开口部22a。
箱体托盘21的外形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矩形状。箱体托盘21以相互紧贴层叠的状态收纳多张碟盘100。在箱体托盘21收纳于壳体22内时位于壳体22的背面侧的两角部分形成有切割部21a、21a。另外,箱体托盘21收纳于壳体22内时位于壳体22的背面侧的侧面21b的包括切割部21a、21a在内的整体形成为圆弧状。另外,如图5所示,在箱体托盘21收纳于壳体22内时与侧面21b对置的壳体22的内侧面22b,以与侧面21b的形状对应的方式形成为大致圆弧状。
在分别设置在收纳于箱体托盘21的多张碟盘100上的中心孔100a中插入有芯棒23。由此,限制了各碟盘100的面方向上的移动,从而防止因该移动而产生的各碟盘100的损伤。
在箱体托盘21收纳于壳体22内时位于壳体22的前面侧的两角部分形成有切口部21c、21c。在箱体托盘21的宽度方向上,在切口部21c、21c的内侧形成有供后述的一对钩35、35卡合的卡合凹部21d、21d。
如图1所示,拾取器3具有在装置纵深方向X上行走的行走基座31。在行走基座31的上表面上,以能够大致将在装置高度方向Z上延伸的旋转轴32a作为中心而旋转的方式设置有旋转台32。在旋转台32上以在装置高度方向Z上延伸且相互对置的方式设置有一对升降导轨33、33。在一对升降导轨33、33之间设置有升降台34。升降台34以能够沿着一对升降导轨33、33在装置高度方向Z上升降的方式而设置。
在升降台34上设置有能够与箱体托盘21的卡合凹部21d卡合的一对钩35、35、具有进行一对钩35、35的开闭动作的机构并且向前后移动的卡盘36。卡盘36构成为能够在与连结一对升降导轨33、33而成的直线正交的方向上进退移动。另外,卡盘36构成为能够调节一对钩35、35的间隔。卡盘36通过缩小一对钩35、35的间隔,能够使一对钩35、35与箱体托盘21的卡合凹部21d、21d卡合。另一方面,卡盘36通过扩大一对钩35、35的间隔,能够解除一对钩35、35与箱体托盘21的卡合凹部21d、21d的卡合状态。
图6~图11示出了拾取器3将箱体托盘21从壳体22拉出的样子。如图6所示,通过行走基座31在装置纵深方向X上行走,并且升降台34沿着一对升降导轨33在装置高度方向Z上升降,从而使一对钩35移动至从多个箱体2中选择出的一个箱体2的前方。
之后,如图7所示,卡盘36朝向箱体托盘21前进,使一对钩35与箱体托盘21的卡合凹部21d卡合。在该状态下,通过使卡盘36从箱体托盘21后退,从而将箱体托盘21从壳体22拉出。
如图8所示,通过使卡盘36后退(向箱体2的前方移动),在箱体托盘21的切割部21a通过壳体22的开口部22a时,使旋转台32大致以旋转轴32a为中心顺时针旋转。换言之,如图9所示,在从箱体托盘21的侧面21b的顶点21f(距旋转轴32a的距离最远的位置)到旋转轴32a的距离L1比从壳体22的侧面的前端部22b到旋转轴32a的距离L2小时,使旋转台32大致以旋转轴32a为中心顺时针旋转。随着该旋转台32的旋转,箱体托盘21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大致以旋转轴32a为中心进行旋转。其结果是,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将箱体托盘21从壳体22完全拉出。
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箱体托盘21上设置切割部21a,以在箱体托盘21旋转时不会与壳体22接触,从而能够在将箱体托盘21从壳体22完全拉出之前使箱体托盘21旋转。由此,缩小从图6所示的位置到图8所示的位置的箱体托盘21的移动量(例如,相对于托盘长123mm而为95mm),能够在短时间(例如相对于移动123mm时的1秒而为0.75秒)内实施该箱体托盘21的移动。另外,卡盘36在装置宽度方向Y上移动的距离较短,因此能够缩短箱体收纳器1、1间的距离。
相对于此,在将箱体托盘21从壳体22完全拉出,并使箱体托盘21移动至图9A所示的位置的情况下,从图6所示的位置到图10所示的位置的箱体托盘21的移动所需的时间变长(例如,1.0秒)。另外,卡盘36在装置宽度方向Y上移动的距离变长(例如,135mm)。因此,箱体收纳器1、1间的距离也变长,导致装置大型化。
需要说明的是,收纳于箱体2的碟盘100的尺寸根据规格而确定,因此缩小箱体2以及箱体收纳器1的装置宽度方向Y上的尺寸存在极限。例如,在碟盘100的规格直径是120mm的情况下,箱体2的装置宽度方向Y上的尺寸需要在135mm以上,箱体收纳器1的装置宽度方向Y上的尺寸需要在141mm以上。因此,在欲将本装置收纳于所谓的19英寸齿条的情况下,箱体收纳器1、1间的距离需要在168mm(=450mm-141mm×2)以下。在此,在箱体2的形状在俯视观察时是边长为135mm的矩形的情况下,其对角线长度是191mm,因此无法将箱体2整体从箱体托盘21拉出并旋转。相对于此,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如前文所述,能够缩短箱体收纳器1、1间的距离,因此能够收纳于19英寸齿条。
图12A、图13A、图14以及图15示出了拾取器3向壳体22内插入(收纳)箱体托盘21的样子。箱体托盘21向壳体22内的插入通过如下方式而实施,即,从图10以及图11所示的状态起,在如图12A、图13A、图14所示使旋转台32逆时针旋转之后,如图15所示使卡盘36向箱体托盘21内前进。通过向相反方向旋转从而同样地实施向右侧的箱体收纳器1的插入。
拾取器3在通过开口部22a将箱体托盘21插入壳体22内时,大致以旋转轴32a为中心使箱体托盘21旋转从切割部21a插入壳体22。图12B是图12A的A1-A1线剖视图,图12C是图12B的局部放大图。如图12B以及图12C所示,切割部21a以最先插入到壳体22的前端部的厚度方向上的宽度W1比壳体22的厚度方向上的宽度W2小的方式形成为锥状。由此,易于将箱体托盘21插入壳体22内。
图13B是图13A的A2-A2线剖视图,图13C是图13B的局部放大图。如图13B以及图13C所示,壳体22的下板以及两侧板以与开口部22a相比靠近箱体托盘21的内侧的方式设置,在壳体22的上板上设置有引导箱体托盘21的移动的颚部22c。该颚部22c以覆盖碟盘100的上部的方式设置。由此,能够防止在为了将箱体托盘21插入壳体22而逆时针旋转箱体托盘21时,箱体托盘21与壳体22的下板以及两侧板接触。其结果是,如图16A以及图16B所示,能够略微降低箱体托盘21的位置,以在使箱体托盘21逆时针旋转时箱体托盘21不会与壳体22的上板接触。另外,在将箱体托盘21插入壳体22内时,如图13B以及图13C所示,使箱体托盘21上升而与颚部22c接触,之后,沿着该颚部22c而使箱体托盘21移动,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将箱体托盘21插入壳体22内。
如图17所示,通过拾取器3的行走基座31向装置后方行走,从而将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从壳体22拉出的箱体托盘21输送至多个碟盘驱动器4的附近。之后,拾取器3的卡盘36前进,使箱体托盘21移动至分离器5的上方。
分离器5具有能够在装置高度方向Z上移动的升降台51、插入于分别设置在多张碟盘100上的中心孔100a的轴部52。另外,如图4所示,在箱体托盘21上,在与中心孔100a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贯穿孔21e。
如图18所示,当拾取器3的卡盘36前进,使贯穿孔21e位于分离器5的轴部52的铅垂上方时,使拾取器3的升降台34下降。由此,如图19所示,分离器5的轴部52通过箱体托盘21的贯穿孔21e而插入各碟盘100的中心孔100a。此时,轴部52的前端部与芯棒23卡合,芯棒23从各碟盘100的中心孔100a脱出。
图20是表示分离器5的轴部52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1是其分解立体图。如图21所示,轴部52具备上件53、升降轴54、多个碟盘卡盘单元55a~55f、下件56、转动基座57、基座58。
图22是上件53的放大立体图。图23是升降轴54的放大立体图。在上件53的中央部设置有升降轴插入孔53a。在升降轴54的前端部设置有凸缘部54a、多个上件压紧爪54b。升降轴54插入升降轴插入孔53a以使凸缘部54a与上件53的下表面接触,多个上件压紧爪54b与上件53的上表面卡合,从而将上件53保持成转动自如。另外,在升降轴54的外周面上,以在轴部52的轴向Z1上延伸的方式设置有凸肋54c。
另外,在上件53的外周部上,设置有与第一段的碟盘卡盘单元55a卡合的多个第一段用下限位器53c。另外,在上件53的外周部上,以朝向轴向Z1的下方延伸的方式设置有驱动轴53b。在驱动轴53b上设置有第一段用下限位器53c、与第四段的碟盘卡盘单元55d卡合的第四段用下限位器53d。各限位器53c、53d的功能之后进行详细说明。
图24以及图25是表示各碟盘卡盘单元55a~55f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6是其分解立体图。各碟盘卡盘单元55a~55f具备作为多个碟盘保持部的一个例子的多个钩81、内周基座82、外周基座83。
如图25所示,在各钩81的一端部设置有作为卡盘爪部的一个例子的一对卡盘爪81a、81a,所述一对卡盘爪81a、81a进入设置于碟盘100的内周部的凹部100b,并能够对碟盘100的内周部进行夹持。如图26所示,在各钩81的另一端部设置有转动轴81b。
内周基座82是大致环状的部件。在内周基座82的内周部设置有供升降轴54滑动自如地插入的升降轴插入孔82a。在升降轴插入孔82a上形成有供升降轴54的凸肋54c插入的键槽82b。通过将升降轴54的凸肋54c插入键槽82b,从而在升降轴54绕轴转动时,内周基座82与升降轴54一体地进行转动。
在内周基座82上形成有多个钩滑动面82c,在该钩滑动面82c上设置有转动轴孔82d。通过将转动轴81b插入转动轴孔82d,从而各钩81以固定的角度沿钩滑动面82c转动自如地安装。另外,在内周基座82上设置有限制各钩81向上件53侧的移动的多个钩压紧爪82e。
外周基座83是大致环状的部件。在外周基座83的内周部上,设置有从下方支承各钩压紧爪82e的多个内周基座承接部83a。另外,在外周基座83的内周部上,设置有从上方与各钩滑动面82c接触的多个内周基座压紧爪83b,以限制内周基座82向上件53侧的移动。外周基座83通过多个内周基座承接部83a以及多个内周基座压紧爪83b,而将内周基座82保持为转动自如。
在外周基座83的外周部上,沿外周基座83的厚度方向直立设置有多个外周壁83c。在各外周壁83c上设置有多个钩出入孔83d。钩81插入各钩出入孔83d。通过在将外周基座83固定的状态下使内周基座82转动,从而各钩81如图24以及图25所示出入钩出入孔83d。各钩81的一对卡盘爪81a如图25所示从钩出入孔83d突出时,如图27所示进入碟盘100的内周部的凹部100b,对碟盘100的内周部进行夹持。另一方面,各钩81的一对卡盘爪81a如图24所示位于钩出入孔83d内时,与碟盘100的内周部分离。以下,将一对卡盘爪81a对碟盘100的内周部进行夹持的位置称为“保持位置”。另外,将一对卡盘爪81a与碟盘100的内周部分离的位置称为“退让位置”。图28示出了各碟盘卡盘单元55a~55f的一对卡盘爪81a位于保持位置的状态。
图29是下件56的放大立体图。下件56是大致环状的部件。在下件56的中央部,设置有供升降轴54滑动自如地插入的升降轴插入孔56a。在下件56的外周部上,设置有与第六段的碟盘卡盘单元55f卡合的多个第六段用上限位器56b。另外,在下件56的外周部上,以朝向轴向Z1的上方延伸的方式设置有驱动轴56c。在驱动轴56c上设置有第六段用上限位器56b、与第三段的碟盘卡盘单元55c卡合的第三段用上限位器56d。各限位器56b、56d的功能之后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下件56的外周部上,以朝向轴向Z1的下方延伸的方式设置有多个转动基座固定爪56e。
图30是转动基座57的放大立体图。转动基座57是大致圆筒形的部件。在转动基座57的中央部,设置有供后述的基座58的转动轴58a转动可能地插入的转动轴插入孔57a。在转动基座57的外周部上,设置有供下件56的各转动基座固定爪56e卡合的下件固定爪卡止部57b。通过各转动基座固定爪56e与下件固定爪卡止部57b卡合,从而下件56被保持于转动基座57。
转动基座57的底部57c形成为直径比碟盘100的中心孔100a大,以能够通过其上表面来对碟盘100进行保持,并且形成为直径比箱体托盘21的贯穿孔21e小。在转动基座57的底部57c,以朝向轴向Z1的上方延伸的方式设置有驱动轴57d。
图31是基座58的放大立体图。基座58具备插入转动基座57的转动轴插入孔57a的圆筒状的转动轴58a、设置于转动轴58a的底部的圆盘58b。在转动轴58a以及圆盘58b上,以沿轴向Z1贯穿它们的中心部的方式设置有升降轴插入孔58c。在升降轴插入孔58c上形成有供升降轴54的凸肋54c插入的键槽58d。通过将升降轴54的凸肋54c插入键槽58e,从而在升降轴54绕轴转动时,基座58与升降轴54一体地进行转动。
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6所示,各碟盘卡盘单元55a~55f的外周壁83c以108度的间隔设置有三个。外周壁83c的高度设定为与三张碟盘100的厚度相等的尺寸。外周基座83的主体部分的高度设定为与一张碟盘100的厚度相等的尺寸。另外,在各外周壁83上,在从正面(外侧)观察时的左上部分设置有上限位器83e,并且在该右下部分设置有下限位器83f。
图32以及图33是表示将上件53、碟盘卡盘单元55a~55f、下件56组装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32以及图33所示,第一段~第三段的碟盘卡盘单元55a~55c以彼此的外周壁83c-1~83c-3不接触的方式在周向上偏移相位而层叠。同样地,第四段~第六段的碟盘卡盘单元55d~55f以彼此的外周壁83c-4~83c-6不接触的方式在周向上偏移相位而层叠。
第一段的碟盘卡盘单元55a的外周壁83c-1与第四段的碟盘卡盘单元55d的外周壁83c-4在轴向Z1上邻接。第二段的碟盘卡盘单元55b的外周壁83c-2与第五段的碟盘卡盘单元55e的外周壁83c-5在轴向Z1上邻接。第三段的碟盘卡盘单元55c的外周壁83c-3与第六段的碟盘卡盘单元55f的外周壁83c-6在轴向Z1上邻接。
另外,第一段的碟盘卡盘单元55a的各上限位器83e-1与上件53的第一段用下限位器53c卡合。第六段的碟盘卡盘单元55f的各下限位器83f-6与下件56的第六段用上限位器56b卡合。另外,如图20所示,在上件53的驱动轴53b与下件56的驱动轴56c相互对置的空间内配置有转动基座57的驱动轴57d。通过该驱动轴57d,限制了上件53、各碟盘卡盘单元55a~55f的外周基座83、以及下件56的绕轴的转动。
当从图32以及图33所示的状态起升降轴54上升时,被该升降轴54的前端部保持的上件53上升。另一方面,下件56被转动基座57保持因此不上升。由此,各碟盘卡盘单元55a~55f以扩大彼此的间隔的方式移动,成为图34~图36所示的状态。
此时,第一段的碟盘卡盘单元55a的各下限位器83f-1与第二段的碟盘卡盘单元55b的各上限位器83e-2卡合。第二段的碟盘卡盘单元55b的各下限位器83f-2与第三段的碟盘卡盘单元55c的各上限位器83e-3卡合。第三段的碟盘卡盘单元55c的各下限位器83f-3与第四段的碟盘卡盘单元55d的各上限位器83e-4、或者下件56的第三段用上限位器56d卡合。另外,第四段的碟盘卡盘单元55d的各上限位器83e-4中的一个如图35所示与上件53的第四段用下限位器53d卡合。第四段的碟盘卡盘单元55d的各下限位器83f-4与第五段的碟盘卡盘单元55e的各上限位器83e-5卡合。第五段的碟盘卡盘单元55e的各下限位器83f-5与第六段的碟盘卡盘单元55f的各上限位器83e-6卡合。
当在图34~图36所示的状态下使升降轴54绕轴转动时,如图37所示,各碟盘卡盘单元55a~55f的一对卡盘爪81a向所述保持位置移动。通过驱动轴57d,限制了各碟盘卡盘单元55a~55f的外周基座83的绕轴的转动,另一方面,各碟盘卡盘单元55a~55f的内周基座82与升降轴54一起绕轴转动。
如图19所示,当分离器5的轴部52通过箱体托盘21的贯穿孔21e插入各碟盘100的中心孔100a时,轴部52成为图20所示的状态。通过在该状态下使升降轴54绕轴转动,如图28所示,各碟盘卡盘单元55a~55f的一对卡盘爪81a向所述保持位置移动。由此,如图27所示,各一对卡盘爪81a进入各碟盘100的凹部100b,并对各碟盘100的内周部进行夹持。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各一对卡盘爪81a在周向上偏移相位而设置,因此彼此不会接触。因此,即使多张碟盘100相互紧贴层叠,也能够对各碟盘100的内周部进行夹持。
当各一对卡盘爪81a进入各碟盘100的凹部100b,并对碟盘100的内周部进行夹持时,升降台51上升。由此,如图38所示,多张碟盘100被抬升至箱体托盘21的上方。当在该状态下升降轴54上升时,如图37所示,各碟盘卡盘单元55a~55f的一对卡盘爪81a以扩大彼此的间隔的方式移动。由此,如图39以及图40所示,使多张碟盘100彼此分离。
之后,如图41所示,使升降台51上升。在升降台51上以在装置高度方向Z上延伸的方式设置有多个丝杠51a。升降台51构成为通过该丝杠51a绕轴旋转而进行升降。
当将升降台51上升至图41所示的位置时,拾取器3的行走基座31进一步向装置后方行走。由此,如图42A~图43B所示,将多张碟盘100以彼此分离的状态交接到托架6上。
如图1所示,托架6具备旋转台61。旋转台61以能够大致以在装置高度方向Z上延伸的旋转轴61a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式而设置。在旋转台61上以在装置高度方向Z上延伸的方式设置有三个丝杠62。在各丝杠62上以彼此并列的方式安装有大致C字型的多个碟盘外周保持部件63。该多个碟盘外周保持部件63分别对多张碟盘100的外周部进行保持。
另外,如图42A~图43B所示,在两个丝杠62、62的前端部设置有芯棒保持部64。在芯棒保持部64上设置有收纳芯棒23的凹部64a。
如图43A以及图43B所示,当各碟盘100被碟盘外周保持部件63保持并且芯棒23插入凹部64a时,如图36所示,各一对卡盘爪81a向所述退让位置移动。之后,如图44所示,使升降台51下降。此时,芯棒23与轴部51的卡合解除,形成于上表面外周部的凸缘部23a与芯棒保持部64的上表面接触,从而将该芯棒23保持于芯棒保持部64。
当使升降台51下降至轴部52从各碟盘100的中心孔100a脱出时,拾取器3的行走基座31向装置前方行走。由此,如图45A以及图45B所示,分离器5从各碟盘外周保持部件63的下方退让。
之后,通过使各丝杠62绕轴旋转,从而如图46A以及图46B所示,以与分别形成于多个碟盘驱动器4的碟盘插入口4a的配置间隔对应的方式,扩大多张碟盘100彼此的间隙。
之后,如图47A以及图47B所示,使旋转台61旋转,以使多张碟盘100的未被各碟盘外周保持部件63直接保持的部分位于各碟盘插入口4a的附近。
之后,通过未图示的碟盘推出机构,如图48A~图48C所示,将各碟盘100插入碟盘驱动器4的碟盘插入口4a。由此,分别向多个碟盘驱动器4供给碟盘100。
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将收纳多张碟盘100的箱体托盘21输送至碟盘驱动器4的附近。即,将多张碟盘100同时输送至碟盘驱动器4的附近。由此,与将碟盘100一张一张地从箱体2向碟盘驱动器4输送的现有的碟盘装置相比,能够大幅缩短分别向多个碟盘驱动器4输送碟盘100所需的时间。
另外,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通过分离器5以彼此不接触的方式将收纳于箱体托盘21的多张碟盘100分离,并在该分离的状态下交接到托架6上。由此,能够抑制相互邻接的碟盘100彼此接触,而使碟盘100损伤。
另外,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将多个碟盘驱动器4在装置高度方向(厚度方向)上层叠配置。另外,托架6构成为能够以与分别形成于多个碟盘驱动器4的碟盘插入口4a的配置间隔对应的方式,扩大多张碟盘彼此的间隙。由此,能够同时向多个碟盘驱动器4分别插入碟盘100,因此能够大幅抑制分别向多个碟盘驱动器4输送碟盘100所需的时间。
另外,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一体地构成分离器5和拾取器3,因此能够将使它们移动的驱动源设为一个。
另外,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具备芯棒23,该芯棒23在通过分离器5而使多张碟盘100分离之前,插入各碟盘100的中心孔100a,从而限制该多张碟盘100的面方向上的移动。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相互邻接的碟盘100彼此接触而使碟盘100损伤。
另外,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在箱体托盘21上设置切割部21a,避免箱体托盘21与壳体22接触,从而在将箱体托盘21从壳体22完全拉出之前使箱体托盘21旋转。由此,能够缩短从图6所示的位置到图10所示的位置的箱体托盘21的移动时间并且缩短该箱体托盘21的移动量。其结果是,能够缩短碟盘100的输送时间,并且能够缩短箱体收纳器1、1间的距离,从而抑制装置的大型化。
另外,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箱体托盘21的侧面21b形成为圆弧状,因此能够缩小用于不使箱体托盘21与壳体22接触的箱体托盘21的拉出量。由此,能够进一步缩短碟盘100的输送时间并且抑制装置的大型化。需要说明的是,优选为,侧面21b形成为大致以通过拾取器3而使箱体托盘21旋转时的旋转轴32a为中心的圆弧状。由此,能够进一步缩小箱体托盘21的所述拉出量。
另外,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拾取器3构成为,在通过开口部22a将箱体托盘21插入壳体22内时,使箱体托盘21旋转而从切割部21a插入壳体22。另外,切割部21a形成为最先插入壳体22的前端部的厚度方向上的宽度W1比壳体22的厚度方向上的宽度W2小的锥状。由此,能够容易地将箱体托盘21插入壳体22内。
需要说明的是,箱体托盘21收纳于壳体22内时位于最靠壳体22的背面侧的侧面21b的部分距碟盘100的距离较近,因此无法如切割部21a那样形成为锥状。因此,在将所述侧面21b的部分作为前头而将箱体托盘21笔直地插入壳体22内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箱体托盘21与壳体22接触,从而无法将箱体托盘21插入壳体22内的情况。
另外,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箱体托盘21的侧面21b整体形成为圆弧状,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所述锥状的部分的面积。
另外,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壳体22的下板以及两侧板以与开口部22a相比靠近箱体托盘21的内侧的方式设置,在壳体22的上板上设置有引导箱体托盘21的移动的颚部22c。由此,如前文所述,能够更可靠地将箱体托盘21插入壳体22内。
另外,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在箱体托盘21上设置有切口部21c,在该切口部21c的箱体托盘21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设置有供拾取器3的钩35卡合的卡合凹部21d。由此,能够减少或消除在钩35与卡合凹部21d卡合时,相对于箱体托盘21而在宽度方向上超出的钩35的部分。由此,能够将升降导轨33、33之间缩窄,从而能够减小旋转台32的直径。另外,通过该切口部21c切除壳体22的前面侧部的壁,从而不会成为拔出箱体托盘21时的障碍。其结果是,能够抑制钩35与同该箱体托盘21邻接的箱体托盘21接触,能够将相互邻接的箱体托盘21彼此接近配置。由此,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另外,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具备多个钩81,所述钩81分别具有能够对碟盘100的内周部进行夹持的一对卡盘爪81a。由此,能够分别通过一对卡盘爪81a对多张碟盘100牢固地进行夹持。另外,多个钩81设置成在轴部52的周向上相位不同,因此能够避免一对卡盘爪81a、81a彼此接触。由此,即使在多张碟盘100相互紧贴层叠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一对卡盘爪81a对各碟盘100可靠地进行夹持。另外,设置成能够扩大多个钩81的轴向上的彼此的间隔,因此能够同时分离通过各一对卡盘爪81a而被夹持的各碟盘100。因此,能够与专利文献1的装置相比大幅抑制分离多张碟盘100所需的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文中,作为避免一对卡盘爪81a、81a彼此接触的一个方法,将多个钩81设置成在轴部52的周向上相位不同,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将多个钩81配置为能够避免一对卡盘爪81a、81a彼此接触即可。
另外,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在碟盘100的内周部设置有凹部100b,并通过一对卡盘爪81a对该碟盘100的内周部进行夹持。由此,能够在相互邻接的碟盘100间消除用于插入卡盘爪81a的间隙。其结果是,能够使多张碟盘100更加紧贴,从而增加收纳于一个箱体2中的碟盘100的张数。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也可以通过其他各种的方式来实施。例如,在上文中,箱体托盘21的侧面21b整体形成为圆弧状,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箱体托盘21的侧面21b的一部形成为圆弧状。在该情况下,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上文中,切割部21a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圆弧状(R面),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切割部21a也可以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直线状(C面)。在该情况下,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上文中,如图9所示,在从箱体托盘21的侧面21b的顶点21f到旋转轴32a的距离L1比从壳体22的侧面的前端部22b到旋转轴32a的距离L2小时,使旋转台32大致以旋转轴32a为中心顺时针旋转,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在从箱体托盘21的侧面21b(包括切割部21a、21a在内)中的距旋转轴32a的距离最远的位置到旋转轴32a的距离比距离L2小时,使旋转台32大致以旋转轴32a为中心顺时针旋转即可。在该情况下,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
另外,壳体22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图3所示的这种形状,也可以是长方体形状、背面侧的侧面形成为圆弧状的形状。即,壳体22的形状只要在综观时呈大致长方体形状即可。
另外,在上文中,作为对碟盘100的内周部进行保持的卡盘爪部的一个例子,列举了一对卡盘爪81a、81a,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卡盘爪部只要能够对碟盘100的内周部进行保持,则可以是任意的方式。例如,可以如图50A以及图50B所示,卡盘爪部81b通过对碟盘100的内周部的下部进行支承而对碟盘100的内周部进行保持。
另外,在上文中,如图27所示,将碟盘100的凹部100b设为将碟盘100的内周部的上侧角部切割成矩形而成的形状,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如图49A所示,将碟盘100的凹部100b设为将碟盘100的内周部的上侧角部倾斜切断而成的形状。另外,也可以如图49B所示,将碟盘100的凹部100b设为将碟盘100的内周部的上侧角部以具有平面100ba和斜面100bb的方式切断而成的形状。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进行说明。图5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本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的不同点在于,代替在使多张碟盘彼此分离之后向碟盘驱动器输送的方式,而构成为在各碟盘驱动器的托盘的上方从多张碟盘中分离出一张碟盘,并将碟盘载置于该托盘。
首先,使用图51对本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本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具备两个箱体收纳器101、101。两个箱体收纳器101、101在底架111上以在装置宽度方向Y上相互对置的方式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1中,省略了一方(近前侧)的箱体收纳器101的图示。另外,在图51中,省略了箱体收纳器101的顶板以及分隔板的图示。
在各箱体收纳器101中收纳有多个箱体102。各箱体102具有收纳多张(例如,12张)碟盘的箱体托盘121。在两个箱体收纳器101、101之间设置有拾取器103,所述拾取器103从由多个箱体102中选择出的一个箱体102拉出箱体托盘121,并对该箱体托盘121进行保持。
拾取器103构成为将被保持的该箱体托盘121输送至配置于装置后方的多个碟盘驱动器104的附近。在拾取器103上一体地设置有从箱体托盘121中推出多张碟盘的升降器105。
碟盘驱动器104是对碟盘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装置。另外,碟盘驱动器104是使用托盘来装载碟盘的托盘方式的碟盘驱动器。多个碟盘驱动器104在装置高度方向Z上层叠,并在装置后方与各箱体收纳器101、101邻接配置。在以与一方的箱体收纳器101邻接的方式层叠配置的多个碟盘驱动器104、和以与另一方的箱体收纳器101邻接的方式层叠配置的多个碟盘驱动器104之间设置有托架106。
托架106构成为,以层叠状态对通过升降器105而被推出的多张碟盘进行保持,在从任意的碟盘驱动器104排出的托盘104a(参照图81)的上方,从被保持的所述多张碟盘中分离出一张碟盘,并将分离出的该碟盘载置于所述托盘104a。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升降器105和托架106,而构成了碟盘分离供给装置。
在比托架106以及多个碟盘驱动器104更靠装置后方处设置有电路以及电源107。在电路以及电源107上设置有对拾取器103、碟盘驱动器104、托架106等各装置的动作(电动机等)进行控制的控制部。该控制部例如与管理数据的主机连接。主机基于操作员的指示,向控制部发送指令以进行对指定的箱体102的数据的写入或读取等动作。控制部按照该指令,对拾取器103、碟盘驱动器104、托架106等各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
接下来,对前述的各装置以及各部件的结构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箱体收纳器101沿着将拾取器103引导为滑动自如的引导导轨112而设置。引导导轨112以在装置纵深方向X(箱体收纳器10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在箱体收纳器101的装置前方侧的侧面上设置有把手113。通过拉拽把手113,能够使箱体收纳器101向装置前方移动。各箱体收纳器101具备在从装置宽度方向Y观察时形成为格子状的分隔板(未图示)。在由该分隔板围起的各个空间内收纳有箱体102。
如图52A所示,箱体102具备箱体托盘121和收纳箱体托盘121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壳体122。如图52B所示,在壳体122的前面(一侧面)上设置有能够供箱体托盘121插拔的开口部122a。
箱体托盘121的外形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矩形状。箱体托盘121以相互紧贴层叠的方式收纳多张碟盘100。在箱体托盘121收纳于壳体122内时位于壳体122的背面侧的两角部分形成有切割部121a、121a。另外,箱体托盘121收纳于壳体122内时位于壳体122的背面侧的侧面121b的包括切割部121a、121a在内的整体形成为圆弧状。
在箱体托盘121收纳于壳体122内时位于壳体122的前面侧的两角部分形成有切口部121c、121c。在箱体托盘121的宽度方向上,在切口部121c、121c的内侧形成有供后述的一对钩135、135卡合的卡合凹部121d、121d。
在箱体托盘121上设置有芯棒123,所述芯棒123插入到分别设置于多张碟盘100的中心孔100a中,并限制各碟盘100的面方向上的移动。通过该芯棒123,防止了因各碟盘100的面方向上的移动而产生的各碟盘100的损伤。在芯棒123上设置有供后述的碟盘卡盘单元162的主轴头167b卡合的卡合部123a。
在芯棒123的附近设置有至少一个供后述的升降器105的升降销152a插入的孔121e。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三个孔121e以120度间隔设置。另外,三个孔121e设置在当碟盘100被芯棒123插入时与该碟盘100的内周部的非记录再生区域对置的位置。
拾取器103具备行走基座131。如图53所示,在行走基座131的一方的箱体收纳器101侧安装有在引导导轨112上滑动自如地移动的台车131a。另外,如图54所示,在行走基座131的另一方的箱体收纳器101侧安装有滚子131b。
如图53所示,在行走基座131上设置有产生使拾取器103在装置纵深方向X上移动的驱动力的拾取器电动机131c。减速齿轮131d与压入到拾取器电动机131c的驱动轴上的电动机齿轮131i啮合。减速齿轮131d与小齿轮131e啮合。小齿轮131e与以和引导导轨112邻接且在装置纵深方向X上延伸的方式设置的齿条114啮合。
当驱动拾取器电动机131c时,拾取器电动机131c的驱动力经由电动机齿轮131i、减速齿轮131d向小齿轮131e传递,而使小齿轮131e旋转。在此,齿条114固定于底架111。另一方面,行走基座131不固定于底架111。因此,当小齿轮131e旋转时,小齿轮131e沿齿条114移动,而使拾取器103在装置纵深方向X上移动。
拾取器电动机131c例如使用步进电动机。通过对该拾取器电动机131c施加规定的脉冲,能够使拾取器103移动至规定的箱体102前。
在由板金形成的行走基座131上安装有由树脂形成的拾取器基座131h。在拾取器基座131h上以能够大致以在装置高度方向Z上延伸的旋转轴132a为中心而旋转的方式设置有旋转台132。另外,在拾取器基座131h上设置有产生使旋转台132旋转的驱动力的旋转台电动机131f。如图54所示,减速齿轮131g与压入到旋转台电动机131f的驱动轴上的电动机齿轮131j啮合。减速齿轮131g与设置于旋转台132的外周部的旋转台齿轮132b啮合。当驱动旋转台电动机131f时,旋转台电动机131f的驱动力经由电动机齿轮131j、减速齿轮131g向旋转台齿轮132b传递,而使旋转台132旋转。
在旋转台132上以在装置高度方向Z上延伸且相互对置的方式设置有一对升降导轨133、133。在一对升降导轨133、133之间设置有升降台134。另外,在旋转台132上设置有产生使升降台134升降的驱动力的升降台电动机132c。
如图54所示,中继齿轮132d与压入到升降台电动机132c的驱动轴上的电动机齿轮132k啮合。连结轴齿轮132e与中继齿轮132d啮合。连结轴132f贯穿连结轴齿轮132e的中心部。在连结轴132f的两端部固定有蜗杆132g、132g。各蜗杆132g与中继齿轮132h啮合。各中继齿轮132h与丝杠齿轮132i啮合。各丝杠齿轮132i固定于丝杠132j。各丝杠132j以沿着升降导轨133在装置高度方向Z上延伸的方式而设置。如图53所示,设置于升降台134的螺母134a与各丝杠132j螺合。
当驱动升降台电动机132c时,升降台电动机132c的驱动力经由电动机齿轮132k、中继齿轮132d、连结轴齿轮132e、连结轴132f、蜗杆132g、中继齿轮132h、丝杠齿轮132i向丝杠132j传递,而使丝杠132j旋转。由此,升降台134沿着一对升降导轨133、133在装置高度方向Z上升降。
如图58所示,在升降台134上设置有能够与箱体托盘121的卡合凹部121d卡合的一对钩135、135、具有实施一对钩135、135的开闭动作的机构并且向前后移动的卡盘136。
另外,如图55所示,在升降台134上设置有卡盘电动机134b。减速齿轮134c与压入到卡盘电动机134b的驱动轴上的电动机齿轮134f啮合。减速齿轮134c与丝杠齿轮134d啮合。丝杠齿轮134d固定于丝杠134e。丝杠134e以在与连结一对升降导轨133、133而成的直线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设置。固定于卡盘136的螺母136a与丝杠134e螺合。
当驱动卡盘电动机134b时,卡盘电动机134b的驱动力经由电动机齿轮134f、减速齿轮134c、丝杠齿轮134d、丝杠134e向螺母136a传递,而使卡盘136沿着丝杠134e移动。
另外,卡盘136构成为能够调节一对钩135、135的间隔。通过卡盘136缩小一对钩135、135的间隔,能够使一对钩135、135与箱体托盘121的卡合凹部121d、121d卡合。另一方面,通过卡盘136扩大一对钩135、135的间隔,能够解除一对钩135、135与箱体托盘121的卡合凹部121d、121d的卡合状态。
一对升降导轨133安装于U字状的角形件137的两侧面。一对丝杠132j的上端部转动自如地安装于角形件137的上表面。
拾取器电动机131c、旋转台电动机131f、升降台电动机132c、以及卡盘电动机134b经由FFC(柔性扁平电缆)114(参照图51)而与电路以及电源107的控制部连接,通过该控制部来控制驱动。
图56~图62示出了拾取器103将箱体托盘121从壳体122拉出的样子。通过行走基座131在装置纵深方向X上行走,并且升降台134沿着一对升降导轨133在装置高度方向Z上升降,从而如图56所示,拾取器103移动至从多个箱体102中选择出的一个箱体102的前方。另外,如图57所示,以卡盘136朝向该箱体102的正面的方式使旋转台132旋转。
之后,如图58所示,卡盘136朝向箱体托盘121前进,如图59所示,使一对钩135、135与箱体托盘121的卡合凹部121d、121d卡合。在该状态下,使卡盘136从壳体122后退,从而将箱体托盘121从壳体122拉出。
如图60所示,通过卡盘136后退(向壳体122的前方移动),在箱体托盘121的切割部121a通过壳体122的开口部122a之后,旋转台132大致以旋转轴132a为中心顺时针旋转。换言之,如图61所示,在从箱体托盘121的侧面121b的顶点121f(距旋转轴132a的距离最远的位置)到旋转轴132a的距离L11比从壳体122的侧面的前端部122b到旋转轴132a的距离L12小时,使旋转台132大致以旋转轴132a为中心顺时针旋转。随着该旋转台132的旋转,箱体托盘121如图61以及图62所示大致以旋转轴132a为中心进行旋转。其结果是,如图62所示,将箱体托盘121从壳体122完全拉出。
如图62所示,通过拾取器103的行走基座131向装置后方行走,从而如图63以及图64所示,将从壳体122拉出的箱体托盘121输送至多个碟盘驱动器104的附近。之后,如图65所示,拾取器103的卡盘136前进,将箱体托盘121载置于升降器105上部的箱体托盘引导件151上的规定的位置处。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4以及图65中,省略了近前侧的碟盘驱动器104的图示。同样地,在后述的图79A、图80、图81、图82A、图84A、图85~图88中,也省略了近前侧的碟盘驱动器104的图示。
图66是表示升降器105的将箱体托盘引导件151拆下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67是其组装立体图。
如图66以及图67所示,升降器105具备升降板152、旋转凸轮153、驱动齿轮154、中继齿轮155、升降器电动机156。
升降板152具备作为棒状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升降销152a、凸轮销152b。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三个升降销152a和三个凸轮销152b分别以120度间隔设置。
三个升降销152a设置在当如图65所示将箱体托盘121载置于箱体托盘引导件151上的规定的位置处时与如图52B所示设置于箱体托盘121的三个孔121e一致的位置处。另外,如图64所示,在箱体托盘引导件151上,在与三个升降销152a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三个孔151a。三个凸轮销152b与设置于升降器105的主体的三个狭缝105a卡合。各狭缝105a以在装置高度方向Z上延伸的方式而设置。
在旋转凸轮153的内周面上,设置有具有供三个凸轮销152b的前端部滑动的斜面的三个凸轮槽153a。在旋转凸轮153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凸轮齿轮153b。凸轮齿轮153b与驱动齿轮154啮合。驱动齿轮154与中继齿轮155啮合。中继齿轮155与压入到升降器电动机156的驱动轴上的电动机齿轮(未图示)啮合。
当驱动升降器电动机156时,升降器电动机156的驱动力经由电动机齿轮(未图示)、中继齿轮155向驱动齿轮154传递,而使驱动齿轮154旋转。由此,通过凸轮齿轮153b而与驱动齿轮154啮合的旋转凸轮153旋转。当旋转凸轮153旋转时,被三个狭缝105a限制旋转的三个凸轮销152b的前端部在三个凸轮槽153a的斜面上滑动,而使升降板152在装置高度方向Z上升降。升降器电动机156经由FFC115(参照图51)而与电路以及电源107的控制部连接,并通过该控制部来控制驱动。
如图67所示,当升降板152上升时,三个升降销152a通过箱体托盘引导件151的三个孔151a以及箱体托盘121的三个孔121e而进入箱体托盘121内。通过该三个升降销152a的上升,而从箱体托盘121中推出多张碟盘100。被三个升降销152a推出的多张碟盘100被托架106保持。
如图68所示,托架106设置于收容多台(例如,12台)碟盘驱动器104的壳体108。托架106具备在装置高度方向Z上移动的移动基座161、设置于移动基座161的碟盘卡盘单元162。
如图69所示,移动基座161经由衬套161a而与滚珠丝杠163连接,并且经由导轴承161b而与引导轴164连接。滚珠丝杠163以及引导轴164以在装置高度方向Z上延伸的方式而设置。
如图68所示,在滚珠丝杠163的上端部安装有带轮163a。另外,在壳体108上设置有产生使滚珠丝杠163绕轴旋转的驱动力的托架电动机165。在托架电动机165的驱动轴上安装有带轮165a。在带轮163a与带轮165a上架设有带166。
当驱动托架电动机165时,托架电动机165的驱动力经由带轮165a、带166、带轮163a向滚珠丝杠163传递,而使滚珠丝杠163绕轴旋转。通过该滚珠丝杠163的旋转,移动基座161被滚珠丝杠163以及引导轴164引导而在装置高度方向Z上移动。托架电动机165与电路以及电源107的控制部连接,并通过该控制部来控制驱动。
碟盘卡盘单元162构成为,对通过升降器105而被推出的多张碟盘100进行保持,并将被保持的该多张碟盘100一张一张地分离。具体而言,如图70以及图71所示,碟盘卡盘单元162具备主轴单元167、碟盘推出环168、凸轮轴单元169。
主轴单元167具备大致圆筒形状的心轴167a、设置于心轴167a的下端部的大致圆锥台形状的主轴头167b、设置于心轴167a的上端部的凸缘167c。
在心轴167a上形成有螺旋状的槽167d。心轴167a的直径设定为比碟盘100的中心孔100a的直径小。例如,心轴167a的直径是14.5mm,碟盘100的中心孔100a的直径是15mm。
如图72所示,在心轴167a与主轴头167b的连接部分附近,设置有作为碟盘支承部的一个例子的多个滚珠167e。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碟盘支承部而设置有三个滚珠167e。各滚珠167e通过弹簧等弹性部件167f而向外侧被施力。通过三个滚珠167e各自的最外点的圆(外接圆:未图示)的直径设定为比碟盘100的中心孔100a的直径大。例如,通过三个滚珠167e各自的最外点的圆的直径是16.5mm。
通过将凸缘167c安装于移动基座161的上表面,从而主轴单元167与移动基座161一体地移动。
碟盘推出环168设置于心轴167a的外周部。如图71所示,在碟盘推出环168的内周部上设置有与螺旋状的槽167d卡合的卡合销168a。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三个卡合销168a以120度间隔设置。
如图71所示,凸轮轴单元169具备大致圆筒状的凸轮轴169a、设置于凸轮轴169a的上端部的凸轮齿轮169b。在凸轮轴169a上以在装置高度方向Z上延伸的方式设置有卡合槽169aa。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三个卡合槽169aa以120度间隔设置。凸轮轴169a设置为插入到心轴167a内并使卡合槽169aa与碟盘推出环168的卡合销168a卡合。如图68所示,凸轮齿轮169b与中继齿轮170啮合。如图69所示,中继齿轮170与电动机齿轮171a啮合,所述电动机齿轮171a压入到设置于移动基座161的碟盘卡盘电动机171的驱动轴上。
当驱动碟盘卡盘电动机171时,碟盘卡盘电动机171的驱动力经由电动机齿轮171a、中继齿轮170、凸轮齿轮169b向凸轮轴169a传递,而使凸轮轴169a旋转。当凸轮轴169a旋转时,与该凸轮轴169a的卡合槽169aa卡合的碟盘推出环168旋转。由此,碟盘推出环168的卡合销168a在螺旋状的槽167d中滑动,而使碟盘推出环168沿着心轴167a的外周面移动。碟盘卡盘电动机171与电路以及电源107的控制部连接,并通过该控制部来控制驱动。
当如图65所示将箱体托盘121载置于升降器105的上部的规定的位置处时,如图73A以及图73B所示,移动基座161下降至箱体托盘121的附近。由此,主轴头167b与设置于箱体托盘121的芯棒123的卡合部123a(参照图52B)卡合,主轴头167b与芯棒123成为同轴。在该状态下,驱动升降器电动机156,而使升降板152上升(参照图67)。
当升降板152上升时,升降销152a通过孔151a、121e进入箱体托盘121内,从箱体托盘121中推出多张碟盘100。由此,如图74~图76所示,主轴单元167插入多张碟盘100的中心孔100a,滚珠167e被碟盘100的内周部按压,克服弹性部件167f的弹力而向主轴单元167的内侧的退让位置移动。
图77示出了全部的碟盘100通过滚珠167e的侧方而上升至心轴167a的外周部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弹性部件167f恢复弹性,而使滚珠167e返回至初始的位置、即主轴单元67的外侧的突出位置。
之后,驱动托架电动机165,而使移动基座161上升。由此,如图78所示,滚珠167e与最下部的碟盘100的内周部接触而对全部的碟盘100进行支承。图79A是表示全部的碟盘100被滚珠167e支承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9B是其侧视图。
当滚珠167e对全部的碟盘100进行支承时,移动基座161被滚珠丝杠163以及引导轴164引导而进一步上升。由此,主轴头167b与芯棒123的卡合部123a(参照图52B)的卡合解除。之后,驱动碟盘卡盘电动机171,而使碟盘推出环168旋转,碟盘推出环168沿着心轴167a的外周面下降至处于最上部的碟盘100的上表面。之后,如图80所示,拾取器103向装置前方移动,使箱体托盘121从碟盘驱动器104的附近退让。之后,通过电路以及电源107的控制部的控制,如图81所示,排出碟盘驱动器104的托盘104a。
之后,如图82A以及图82B所示,使移动基座161下降,以使碟盘卡盘单元162所保持的多张碟盘100位于托盘104a的上方(例如,正上方)。在该状态下,驱动碟盘卡盘电动机171而使碟盘推出环168旋转,如图83所示,使碟盘推出环168沿着心轴167a的外周面下降与一张碟盘100的厚度对应的量。通过该碟盘推出环168的下降,最下部的碟盘100克服弹性部件167f的弹力而按压滚珠167e,并通过滚珠167e的侧方而载置于托盘104a上。当最下部的碟盘100通过滚珠167e的侧方时,弹性部件167f利用弹性恢复的力使滚珠167e从心轴167a的外周面略微突出,从而对最下部的碟盘100的下部边缘进行保持。图84A是表示将最下部的碟盘100载置于托盘104a上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4B是其侧视图。
当将最下部的碟盘100载置于托盘104a上时,使移动基座161上升,以使得主轴头167b与托盘104a不接触。之后,如图85所示,将托盘104a送入碟盘驱动器104内。之后或与之同时,排出与该碟盘驱动器对置的碟盘驱动器104的托盘104a(未图示)。之后,与上述相同,将碟盘100载置于该托盘104a,并将该托盘104a送入碟盘驱动器104内。由此,向最下段(第一段)的碟盘驱动器104的装载动作完成。对于第二段以下重复进行该装载动作。
图86示出了将碟盘100载置于最上段(例如,第六段)的碟盘驱动器104的托盘104a的样子。当向最上段的碟盘驱动器104的装载动作完成时,碟盘100被送入至全部的碟盘驱动器104,能够对各碟盘驱动器104的碟盘100进行记录或再生。
需要说明的是,各碟盘驱动器104的碟盘100的回收例如可以以与上述相反顺序实施。具体而言,如下所述。
首先,驱动碟盘卡盘电动机171而使碟盘推出环168旋转,从而碟盘推出环168沿着心轴167a的外周面上升。由此,碟盘卡盘单元162成为能够对回收的碟盘100进行保持的状态。之后,如图86所示,排出最上段的碟盘驱动器104的托盘104a。
之后,将主轴单元167插入该托盘104a上的碟盘100的中心孔100a,滚珠167e被碟盘100的内周部按压,克服弹性部件167f的弹力而向退让位置移动。当滚珠167e通过碟盘100的中心孔100a时,弹性部件167f弹性恢复,滚珠167e返回至初始的突出位置。当在该状态下主轴单元167上升时,滚珠167e与碟盘100的内周部接触并对该碟盘100进行保持。
之后,在移动基座161上升主轴单元167退让之后,将碟盘100回收到主轴单元167上托盘104a被送入碟盘驱动器104内。之后或与之同时,排出与该碟盘驱动器对置的碟盘驱动器104的托盘104a(未图示)。之后,与上述相同,将该托盘104a的碟盘100回收到主轴单元167上,并将该托盘104a送入碟盘驱动器104内。由此,最上段(第一段)的碟盘驱动器104的碟盘回收动作完成。重复该碟盘回收动作直至回收了最下段的碟盘驱动器104内的碟盘100。图87是表示主轴单元167回收载置于最下段的碟盘驱动器104的托盘104a的碟盘100的样子的侧视图。
当主轴单元167回收了全部的碟盘100时,使移动基座161上升。之后,拾取器103向装置后方移动,将箱体托盘121安置于主轴单元167的下方。
之后,使移动基座161下降,主轴头167b(参照图71)与芯棒123的卡合部123a(参照图52B)卡合,成为与图73A、图73B相同的状态,主轴头167b与芯棒123成为同轴。
之后,使推出环168下降,通过该推出环168的按压力,被主轴单元167保持的全部的碟盘100如图88所示被推出到箱体托盘121内并被收纳。
之后,使移动基座161上升,而使主轴头167b与芯棒123的卡合部123a的卡合解除,成为与图65相同的状态。
收纳了全部的碟盘100的箱体托盘121通过拾取器103而返回到箱体收纳器101内。例如通过实施与使用图56~图65所说明的动作相反的动作来实施该箱体托盘121向箱体收纳器101内的输送。
根据本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将收纳多张碟盘100的箱体托盘121输送至碟盘驱动器104的附近。即,将多张碟盘100同时输送至碟盘驱动器104的附近。另外,根据本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将多张碟盘100以层叠状态保持于托架106,并在各碟盘驱动器104的托盘104a的上方从多张碟盘100中分离出一张碟盘100。由此,与将碟盘一张一张地从箱体向碟盘驱动器输送的现有的碟盘装置相比,能够大幅缩短分别向多个碟盘驱动器104输送碟盘100所需的时间。
另外,根据本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能够同时使用多个碟盘驱动器104,因此能够实现比LTO(Linear Tape-Open)更高的传输速率。例如,LTO的传输速率目前为140MB/S左右。相对于此,就光盘(BD)的传输速率而言,1倍速为4.5MB/S左右,4倍速为18MB/S左右。根据本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例如,能够同时使用12台碟盘驱动器104,因此能够实现216MB/S左右的传输速率。
另外,根据本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将主轴单元167插入多张碟盘100的中心孔100a而对多张碟盘100进行保持。由此,能够抑制多张碟盘100在面方向上移动,能够防止因碟盘彼此的接触、夹在碟盘间的灰尘而使碟盘100损伤。
另外,根据本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箱体托盘121具有限制多张碟盘100的面方向上的移动的芯棒123。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因碟盘彼此的接触、夹在碟盘间的灰尘而使碟盘100损伤。
另外,根据本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在主轴单元167与芯棒123卡合之后,通过升降器105将多张碟盘100沿着芯棒123以及主轴单元167从箱体托盘121推出。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因碟盘彼此的接触、夹在碟盘间的灰尘而使碟盘100损伤。另外,即使在将碟盘装置载置于倾斜面这种情况下,也能够不使碟盘100掉落,通过主轴单元167而可靠地对该碟盘100进行保持。
另外,根据本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升降销152a通过设置于箱体托盘121的孔121e而与碟盘100的内周部的非记录再生区域接触,而将该碟盘100推出。由此,能够抑制对碟盘100的记录再生区域造成损伤。
另外,根据本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分别设置三个升降销152a和孔121e,因此能够通过升降销152a而将碟盘100稳定地推出(抬升)。
另外,根据本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一体构成升降器105和拾取器103,因此能够将使它们移动的驱动源设为一个。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进行说明。图89是从斜上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所具备的托架的立体图,图90是其分解立体图。图91是从斜下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的托架的立体图,图92是其分解立体图。本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与所述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不同点在于代替托架106而具备托架206这一点。以下,主要对托架206与托架106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托架206构成为,对通过升降器105而被推出的多张碟盘进行保持,在从任意的碟盘驱动器104排出的托盘104a的上方,从被保持的所述多张碟盘中分离出一张碟盘,并将分离出的该碟盘载置于所述托盘104a。
如图89以及图90所示,托架206具备在装置高度方向Z上移动的移动基座261、设置于移动基座261的碟盘卡盘单元262。
如图91以及图92所示,移动基座261具备与滚珠丝杠163(参照图68)连接的衬套261a、与引导轴164(参照图68)连接的导轴承261b。通过驱动托架电动机165(参照图68)而使滚珠丝杠163旋转,由此移动基座261被滚珠丝杠163以及引导轴164引导而在装置高度方向Z上移动。在移动基座261的上表面上安装有齿轮板263,所述齿轮板263上设置有后述的各种齿轮的转动轴或转动轴承。
碟盘卡盘单元262构成为,对通过升降器105而被推出的多张碟盘100进行保持,并将被保持的该多张碟盘100一张一张地分离。具体而言,如图93以及图94所示,碟盘卡盘单元262具备分离器钩264A、264B、底钩265A、265B、主轴单元266、凸轮轴单元267。
图95是分离器钩264A、264B和底钩265A、265B的放大立体图。各钩264A~265B具备形成为大致杆的形状并在装置高度方向Z上延伸的转动轴264Aa~265Ba及驱动销264Ab~265Bb、向与装置高度方向Z交叉的方向突出的爪部264Ac~265Bc。
另外,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图49B所示,碟盘100的凹部100b形成为将碟盘100的内周部的上侧角部以具有平面100ba和斜面100bb的方式切断而成的形状。如图95所示,分离器钩264A、264B的爪部264Ac、264Bc的下表面形成为具有斜面以随着从外周侧朝向内周侧而厚度向下方变厚。另外,各爪部264Ac~265Bc的上表面形成为与装置高度方向Z正交。
如图93以及图94所示,主轴单元266具备大致圆筒形状的心轴266a、设置于心轴266a的下方的大致圆锥台形状的主轴头266b、设置于心轴266a的上端部的凸缘266c。
通过将凸缘266c直接或间接地安装于移动基座261,从而主轴单元266与移动基座261一体地进行移动。心轴266a的直径设定为比碟盘100的中心孔100a的直径小。例如,心轴266a的直径为14.5mm,碟盘100的中心孔100a的直径为15mm。
如图96所示,主轴头266b通过螺钉266d而固定于心轴266a的下端部。在主轴头266b与心轴266a之间形成有四个开口部266e。构成为各钩264A~265B的爪部264Ac~265Bc能够通过这些开口部266e而进退移动。
如图97所示,在主轴头266b上设置有四个转动轴孔266ba。另外,如图96所示,在心轴266a上,在与转动轴孔266ba对置的位置处设置有转动轴孔266aa。各钩264A~265B通过将转动轴264Aa~265Ba插入分别对应的转动轴孔266aa、266ba,而被保持为转动自如。另外,各钩264A~265B分别被保持为,分离器钩264A、264B的爪部264Ac、264Bc的上表面比底钩265A、265B的爪部265Ac、265Bc的上表面高出大致一张碟盘的量而位于上方。并且,分离器钩264A与分离器钩264B被保持在于主轴单元266的周向上偏移了180度相位的位置处,底钩265A与底钩265B被保持在于主轴单元266的周向上偏移了180度相位的位置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分离器钩264A、264B的爪部264Ac、264Bc,而构成了能够对碟盘100的内周部进行支承的第二支承爪。另外,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底钩265A、265B的爪部265Ac、265Bc,而构成了能够对碟盘100的内周部进行支承的第一支承爪。
如图98所示,凸轮轴单元267具备大致圆筒状的凸轮轴267a、设置于凸轮轴267a的上端部的凸轮齿轮267b、设置于凸轮轴267a的下端部的凸轮板268A、268B。
在凸轮齿轮267b的中心部设置有转动轴孔267ba。如图92所示,在转动轴孔267ba中插入有设置于齿轮板263的转动轴263a。如图89所示,凸轮齿轮267b与中继齿轮270啮合。中继齿轮270例如由两个齿轮构成,且在各自的中心部设置有转动轴孔270a。如图92所示,在转动轴孔270a中插入有设置于齿轮板263的转动轴263b。如图89或者图91所示,中继齿轮270与电动机齿轮271a啮合,所述电动机齿轮271a压入到设置于移动基座261的碟盘卡盘电动机271的驱动轴上。
当驱动碟盘卡盘电动机271时,碟盘卡盘电动机271的驱动力经由电动机齿轮271a、中继齿轮270、凸轮齿轮267b向凸轮轴267a传递,而使凸轮轴267a以转动轴263a为中心进行旋转。
如图98所示,在凸轮轴267a的下端部设置有与凸轮板268A卡合的卡合部267aa、与凸轮板268B卡合的卡合部267ab。卡合部267aa、267ab分别形成为剖面D形状。
在凸轮板268A的中央部设置有D形状的转动轴孔268Aa。凸轮板268A构成为通过使凸轮轴267a的卡合部267aa与转动轴孔268Aa卡合而能够与凸轮轴267a一体地进行转动。
在凸轮板268B的上表面中央部设置有D形状的转动轴孔268Ba。凸轮板268B构成为通过使凸轮轴267a的卡合部267ab与转动轴孔268Ba卡合而能够与凸轮轴267a一体地进行转动。
另外,在凸轮板268B的下表面中央部设置有转动轴268Bb。如图93所示,转动轴268Bb插入到设置于心轴266a的下端部的转动轴承266ab中。在如图89所示的组装状态下,转动轴268Bb与齿轮板263的转动轴263a位于同一轴上。
在凸轮板268A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在凸轮轴267a转动时供分离器钩264A的驱动销264Ab滑动的凸轮槽268Ab(参照图98)。图100A~图100D示出了分离器钩264A的驱动销264Ab在凸轮槽268Ab中滑动的样子。
在凸轮板268A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在凸轮轴267a转动时供分离器钩264B的驱动销264Bb滑动的凸轮槽268Ac(参照图99)。图101A~图101D示出了分离器钩264B的驱动销264Bb在凸轮槽268Ac中滑动的样子。凸轮槽268Ac具有与凸轮槽268Ab镜面对称的形状,并设置在于主轴单元266的周向上与凸轮槽268Ab偏移了180度相位的位置处。
在凸轮板268B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在凸轮轴267a转动时供底钩265B的驱动销265Bb滑动的凸轮槽268Bc(参照图98)。图102A~图102D示出了底钩265B的驱动销265Bb在凸轮槽268Bc中滑动的样子。
在凸轮板268B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在凸轮轴267a转动时供底钩265A的驱动销265Ab滑动的凸轮槽268Bd(参照图99)。图103A~图103D示出了底钩265A的驱动销265Ab在凸轮槽268Bd中滑动的样子。凸轮槽268Bd具有与凸轮槽268Bc镜面对称的形状,并设置在于主轴单元266的周向上与凸轮槽268Bc偏移了180度相位的位置。
图104A~图104D是着眼于凸轮轴267a与四个钩264A~265B的位置关系而示出的图。
就分离器钩264A和分离器钩264B而言,随着凸轮轴267a的转动,它们的爪部264Ac、264Bc以位于心轴266a的内侧的位置(参照图104A以及图104B)、心轴266a的外侧的位置(参照图104C)、心轴266a的更外侧的位置(参照图104D)的方式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在分离器钩264A、264B上为了限制转动范围而设置有限位器264Ad、264Bd。
就底钩265A和底钩265B而言,随着凸轮轴267a的转动,它们的爪部265Ac、265Bc以位于心轴266a的内侧的位置(参照图104A以及图104D)、心轴266a的外侧的位置(参照图104B以及图104C)的方式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在底钩265A、265B上为了限制转动范围而设置有限位器265Ad、265Bd。
以下,将全部的钩264A~265B位于心轴266a的内侧的图104A所示的位置称为收纳位置。另外,将仅底钩265A、265B位于心轴266a的外侧的图104B所示的位置称为支承位置。另外,将全部的钩264A~265B位于心轴266a的外侧的图104C所示的位置称为切换位置。另外,将分离器钩264A、264B位于心轴266a的更外侧、且底钩265A、265B位于心轴266a的内侧的图104D所示的位置称为分离位置。
接下来,使用图105~图113,对托架206从多张碟盘中分离出一张碟盘并将分离出的该碟盘载置于碟盘驱动器104的托盘104a的动作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05~图113中,为了便于说明,使分离器钩264A、264B的爪部264Ac、264Ad与底钩265A、265B的爪部265Ac、265Bc位于同一剖面上而进行图示。另外,在此,从升降销152a将多张碟盘100从箱体托盘121推出的状态开始进行说明。
当升降销152a将多张碟盘100推出时,如图105所示,主轴单元266插入多张碟盘100的中心孔100a。此时,各钩264A~265B位于收纳位置(参照图104A)。
如图106所示,当升降销252a将多张碟盘100推出直至底钩265A、265B的爪部265Ac、265Bc位于比多张碟盘中的位于最下部的碟盘靠下方处时,驱动碟盘卡盘电动机271(参照图91),而使凸轮轴267a绕轴向正向旋转。由此,如图107所示,各钩264A~265B从收纳位置(参照图104A)向支承位置(参照图104B)移动。
之后,使移动基座261上升,如图108所示,底钩265A、265B的爪部265Ac、265Bc的上表面与最下部的碟盘100的内周部接触而对全部的碟盘100进行支承。另外,此时,主轴头266b与芯棒123的卡合部123a(参照图52B)的卡合解除。
之后,继续驱动碟盘卡盘电动机271(参照图91),而使凸轮轴267a继续向正向旋转。由此,各钩264A~265B从支承位置(参照图104B)向切换位置(参照图104C)移动,如图109所示,分离器钩264A、264B的爪部264Ac、264Bc插入最下部的碟盘100的凹部100b。
之后,拾取器103向装置前方移动,而使箱体托盘121从碟盘驱动器104的附近退让(参照图80)。之后,排出碟盘驱动器104的托盘104a(参照图81)。
之后,使移动基座261下降,以使被主轴单元266保持的多张碟盘100位于托盘104a的上方(例如,正上方)。在该状态下,继续驱动碟盘卡盘电动机271,而使凸轮轴267a继续向正向旋转。由此,各钩264A~265B从切换位置(参照图104C)向分离位置(参照图104D)移动,如图110所示,底钩265A、265B的爪部265Ac、265Bc向心轴266a的内侧的位置移动。其结果是,如图111所示,最下部的碟盘100因自重落下而载置于托盘104a上。另外,此时,分离器钩264A、264B向心轴266a的更外侧突出,形成于分离器钩264A、264B的爪部264Ac、264Bc的下表面的斜面以向下方按压最下部的碟盘100而辅助使该碟盘100因自重落下的方式发挥功能。另外,此时,分离器钩264A、264B的爪部264Ac、264Bc的上表面与剩余的碟盘中的最下部的碟盘100的内周部接触而对剩余的碟盘100进行支承。
当最下部的碟盘100载置于托盘104a上时,使移动基座261上升,以使主轴单元266与托盘104a不接触。之后,将托盘104a送入碟盘驱动器104内。之后或与之同时,排出与该碟盘驱动器对置的碟盘驱动器104的托盘104a(未图示)。
之后,反向驱动碟盘卡盘电动机271,而使凸轮轴267a向相反方向旋转。由此,各钩264A~265B从分离位置(参照图104D)向切换位置(参照图104C)移动,如图112所示,底钩265A、265B的爪部265Ac、265Bc向心轴266a的外侧的位置移动。
之后,继续反向驱动碟盘卡盘电动机271,而使凸轮轴267a继续向相反方向旋转。由此,各钩264A~265B从切换位置(参照图104C)向支承位置(参照图104B)移动,如图113所示,分离器264A、264B的爪部264Ac、264Bc向心轴266a的内侧的位置移动。其结果是,被分离器钩264A、264B的爪部264Ac、264Bc的上表面支承的剩余的碟盘100因自重落下,而被底钩265A、265B的爪部265Ac、265Bc的上表面支承。
之后,驱动碟盘卡盘电动机271(参照图91),而使凸轮轴267a向正向旋转。由此,各钩264A~265B从支承位置(参照图104B)向切换位置(参照图104C)移动,如图109所示,分离器钩264A、264B的爪部264Ac、264Bc插入最下部的碟盘100的凹部100b。
之后,使移动基座261下降,以使被主轴单元266保持的多张碟盘100位于被排出的所述托盘104a的上方(例如,正上方)。在该状态下,继续驱动碟盘卡盘电动机271,而使凸轮轴267a继续向正向旋转。由此,各钩264A~265B从切换位置(参照图104C)向分离位置(参照图104D)移动,如图110所示,底钩265A、265B的爪部265Ac、265Bc向心轴266a的内侧的位置移动。其结果是,如图111所示,最下部的碟盘100因自重落下而载置于托盘104a上。另外,此时,分离器钩264A、264B向心轴266a的更外侧突出,形成于分离器钩264A、264B的爪部264Ac、264Bc的下表面的斜面以向下方按压最下部的碟盘100而辅助使该碟盘100因自重落下的方式发挥功能。另外,此时,分离器钩264A、264B的爪部264Ac、264Bc的上表面与剩余的碟盘中的最下部的碟盘的内周部接触而对剩余的碟盘100进行支承。
当最下部的碟盘100载置于托盘104a上时,使移动基座261上升,以使主轴单元266与托盘104a不接触。之后,将托盘104a送入碟盘驱动器104内。由此,向最下段(第一段)的碟盘驱动器104的装载动作完成。对于第二段以下重复实施该装载动作。
当向最上段的碟盘驱动器104的装载动作完成时,碟盘100被送入至全部的碟盘驱动器104,能够对各碟盘驱动器104的碟盘100进行记录或再生。
接下来,对托架206从各碟盘驱动器104回收碟盘100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排出最上段的碟盘驱动器104的托盘104a。
之后,使移动基座261下降,将主轴单元266插入该托盘104a上的碟盘100的中心孔100a。此时,各钩264A~265B处于收纳位置(参照图104A)。
当使移动基座261下降直至碟盘100位于底钩265A、265B的上方时,驱动碟盘卡盘电动机271(参照图91),而使凸轮轴267a向正向旋转。由此,各钩264A~265B从收纳位置(参照图104A)向支承位置(参照图104B)移动。
之后,使移动基座261上升,使底钩265A、265B的爪部265Ac、265Bc的上表面与碟盘100的内周部接触而对该碟盘100进行保持。由此,回收托盘104a上的碟盘100。
之后,将回收有碟盘100的托盘104a送入碟盘驱动器104内。之后或与之同时,排出与该碟盘驱动器104对置的碟盘驱动器104的托盘104a。
之后,使移动基座261下降,以使被主轴单元266保持的碟盘位于被排出的所述托盘104a上的碟盘100的上方(例如,正上方)。
之后,反向驱动碟盘卡盘电动机271(参照图91),而使凸轮轴267a向相反方向旋转。由此,各钩264A~265B从支承位置(参照图104B)向收纳位置(参照图104A)移动。由此,被主轴单元266保持的碟盘100因自重落下,并层叠在被排出的所述托盘104a上的碟盘100之上。
之后,使移动基座261下降,使主轴单元266插入被排出的所述托盘104a上的两张碟盘100的中心孔100a中。
当使移动基座261下降直至两张碟盘100位于底钩265A、265B的上方时,驱动碟盘卡盘电动机271(参照图91),而使凸轮轴267a向正向旋转。由此,各钩264A~265B从收纳位置(参照图104A)向支承位置(参照图104B)移动。
之后,使移动基座261上升,使底钩265A、265B的爪部265Ac、265Bc的上表面与最下部的碟盘100的内周部接触而对全部的碟盘100进行支承。
之后,将回收有碟盘100的托盘104a送入碟盘驱动器104内。由此,最上段(第一段)的碟盘驱动器104的碟盘回收动作完成。反复进行该碟盘回收动作直至回收了最下段的碟盘驱动器104内的碟盘100。
当主轴单元266回收了全部的碟盘100时,使移动基座261上升。之后,拾取器103向装置后方移动,将箱体托盘121安置于主轴单元266的下方。
之后,使移动基座261下降,而使主轴头266b(参照图71)与芯棒123的卡合部123a(参照图52B)卡合,从而主轴头266b与芯棒123成为同轴。
之后,反向驱动碟盘卡盘电动机271(参照图91),而使凸轮轴267a向相反方向旋转。由此,各钩264A~265B从支承位置(参照图104B)向收纳位置(参照图104A)移动。由此,被主轴单元266保持的全部的碟盘100沿着主轴头266b以及芯棒123因自重落下,而收纳于箱体托盘121内。
之后,使移动基座261上升,从而使主轴头266b与芯棒123的卡合部123a的卡合解除。
收纳了全部的碟盘100的箱体托盘121通过拾取器103而返回箱体收纳器101内。例如通过实施与使用图56~图65所说明的动作相反的动作来实施箱体托盘121向该箱体收纳器101内的输送。
根据本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将多张碟盘100以层叠状态保持于托架206,并在各碟盘驱动器104的托盘104a的上方从多张碟盘中分离出一张碟盘。由此,与将碟盘一张一张地从箱体向碟盘驱动器输送的现有的碟盘装置相比,能够大幅缩短分别向多个碟盘驱动器104输送碟盘100所需的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适当组合所述各种实施方式中的任意的实施方式,能够实现各自所具有的效果。
本发明参照附图并关联优选实施方式而充分地进行了记载,然而对于熟习该技术的人员而言了解各种的变形、修正。应当理解为,只要不脱离添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则这种变形、修正也包含于本发明中。
参照2012年3月28日向日本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2-073434号以及2012年6月4日向日本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2-126859号的说明书、附图以及专利权利要求书的公开内容整体并将其引入到本说明书中。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碟盘装置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并且抑制碟盘的输送时间,因此尤其对将多张碟盘向多个碟盘驱动器输送的碟盘装置有用。
附图标记说明
1 箱体收纳器
11 底架
12 引导导轨
13 把手
2 箱体
21 箱体托盘
21a 切割部
21b 侧面
21c 切口部
21d 卡合凹部
21e 贯穿孔
22 壳体
22a 开口部
22b 内侧面
22c 颚部
3 拾取器
31 行走基座
32 旋转台
33 升降导轨
34 升降台
35 钩
36 卡盘
4 碟盘驱动器
4a 碟盘插入口
5 分离器
51 升降台
52 轴部
53 上件
54 升降轴
55 碟盘卡盘单元
56 下件
57 转动基座
58 基座
6 托架
61 旋转台
62 丝杠
63 碟盘外周保持部件
64 芯棒保持部
7 电路以及电源
81 钩(碟盘保持部)
81a 卡盘爪(卡盘爪部)
81b 卡盘爪部
82 内周基座
83 外周基座
100 碟盘
100a 中心孔
100b 凹部
101 箱体收纳器
111 底架
112 引导导轨
113 把手
114 齿条
115 柔性扁平电缆
102 箱体
121 箱体托盘
121a 切割部
121b 侧面
121c 切口部
121d 卡合凹部
121e 孔
122 壳体
122a 开口部
123 芯棒
123a 卡合部
103 拾取器
131 行走基座
131a 台车
131b 滚子
131c 拾取器电动机
131d 减速齿轮
131e 小齿轮
131f 旋转台电动机
131g 减速齿轮
131h 拾取器基座
131i 电动机齿轮
131j 电动机齿轮
132 旋转台
132a 旋转轴
132b 旋转台齿轮
132c 升降台电动机
132d 中继齿轮
132e 连结轴齿轮
132f 连结轴
132g 蜗杆
132h 中继齿轮
132i 丝杠齿轮
132j 丝杠
133 升降导轨
134 升降台
134a 螺母
134b 卡盘电动机
134c 减速齿轮
134d 丝杠齿轮
134e 丝杠
134f 电动机齿轮
135 钩
136 卡盘
137 角形件
104 碟盘驱动器
104a 托盘
105 升降器
105a 狭缝
151 箱体托盘引导件
151a 孔
152 升降板
152a 升降销(棒状部件)
152b 凸轮销
153 旋转凸轮
153a 凸轮槽
154 驱动齿轮
155 中继齿轮
156 升降器电动机
106 托架
161 移动基座
161a 衬套
161b 导轴承
162 碟盘卡盘单元
163 滚珠丝杠
163a 带轮
164 引导轴
165 托架电动机
165a 带轮
166 带
167 主轴单元
167a 心轴
167b 主轴头
167d 螺旋状的槽
167e 滚珠(碟盘支承部)
167f 弹性部件
168 碟盘推出环
168a 卡合销
169 凸轮轴单元
169a 凸轮轴
169b 凸轮齿轮
107 电路以及电源
170 中继齿轮
171 碟盘卡盘电动机
171a 电动机齿轮
107 电路以及电源
108 壳体
206 托架
261 移动基座
261a 衬套
261b 导轴承
262 碟盘卡盘单元
263 齿轮板
263a、263b 转动轴
264A、264B 分离器钩
264Aa、264Ba 转动轴
264Ab、264Bb 驱动销
264Ac、264Bc 爪部
264Ad、264Bd 限位器
265A、265B 底钩
265Aa、265Ba 转动轴
265Ab、265Bb 驱动销
265Ac、265Bc 爪部
265Ad、265Bd 限位器
266 主轴单元
266a 心轴
266aa 转动轴孔
266ab 转动轴承
266b 主轴头
266ba 转动轴孔
266c 凸缘
266d 螺钉
267 凸轮轴单元
267a 凸轮轴
267aa、267ab 卡合部
267b 凸轮齿轮
267ba 转动轴孔
268A、268B 凸轮板
268Aa、268Ba 转动轴孔
268Ab、268Ac 凸轮槽
268Bb 转动轴
268Bc、268Bd 凸轮槽
270 中继齿轮
270a 转动轴孔
271 碟盘卡盘电动机
271a 电动机齿轮

Claims (10)

1.一种碟盘装置,其中,具备:
多个箱体,其具有收纳多张碟盘的箱体托盘;
多个碟盘驱动器,其对所述碟盘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
拾取器,其从由所述多个箱体中选择出的一个箱体拉出所述箱体托盘,并将该箱体托盘向所述多个碟盘驱动器的附近输送;
碟盘分离供给装置,其在所述碟盘驱动器的附近,对收纳于所述箱体托盘的所述多张碟盘进行保持,并且从被保持的该多张碟盘中分离出至少一张碟盘,并将分离出的该碟盘向碟盘驱动器供给,
所述多张碟盘以相互紧贴层叠的状态收纳于所述箱体托盘内,
所述碟盘分离供给装置具备托架,所述托架对所述箱体托盘的所述多张碟盘进行保持,且在从任意的碟盘驱动器排出的托盘的上方,从被保持的所述多张碟盘中分离出一张碟盘,并将分离出的该碟盘载置于所述托盘,
所述托架具有插入到分别设置于多张碟盘的中心孔中并对所述多张碟盘进行保持的碟盘卡盘单元,
所述箱体托盘具有插入到分别设置于所述多张碟盘的中心孔中并限制所述多张碟盘的面方向上的移动的芯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
所述碟盘分离供给装置还具备从所述箱体托盘将所述多张碟盘推出的升降器,
所述升降器在所述碟盘卡盘单元与所述芯棒卡合之后,将所述多张碟盘沿着所述芯棒以及所述碟盘卡盘单元从所述箱体托盘推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
在所述箱体托盘上的所述芯棒的附近设置有至少一个孔,
所述升降器具有通过所述孔将所述多张碟盘从所述托盘推出的棒状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
所述棒状部件以及所述箱体托盘的孔分别设置有三个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
所述升降器与所述拾取器一体构成。
6.一种碟盘装置,其中,具备:
多个箱体,其具有收纳多张碟盘的箱体托盘;
多个碟盘驱动器,其对所述碟盘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
拾取器,其从由所述多个箱体中选择出的一个箱体拉出所述箱体托盘,并将该箱体托盘向所述多个碟盘驱动器的附近输送;
碟盘分离供给装置,其在所述碟盘驱动器的附近,对收纳于所述箱体托盘的所述多张碟盘进行保持,并且从被保持的该多张碟盘中分离出至少一张碟盘,并将分离出的该碟盘向碟盘驱动器供给,
所述多张碟盘以相互紧贴层叠的状态收纳于所述箱体托盘内,
所述碟盘分离供给装置具备:
分离器,其对收纳于所述箱体托盘的所述多张碟盘进行保持,并且使被保持的该多张碟盘以彼此不接触的方式分离;
托架,其以所述多张碟盘分离的状态从所述分离器接收所述多张碟盘,并将所述多张碟盘插入所述多个碟盘驱动器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碟盘驱动器在厚度方向上层叠配置,
所述托架构成为,能够以与分别形成于所述多个碟盘驱动器的碟盘插入口的配置间隔对应的方式扩大所述多张碟盘彼此的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
所述分离器与所述拾取器一体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
所述碟盘装置具备芯棒,所述芯棒插入到收纳于所述箱体托盘的多张碟盘上分别设置的中心孔中而限制所述多张碟盘的面方向上的移动直至通过所述分离器将所述多张碟盘分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
所述分离器具备插入到分别设置于所述多张碟盘的中心孔中的轴部,
所述芯棒构成为,在将所述轴部插入到所述中心孔中时,与所述轴部的前端部卡合并从所述多张碟盘的各自的中心孔脱出。
CN201280071812.4A 2012-03-28 2012-10-26 碟盘装置 Active CN1042052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73434 2012-03-28
JP2012-073434 2012-03-28
JP2012126859A JP6008314B2 (ja) 2012-03-28 2012-06-04 ディスク装置
JP2012-126859 2012-06-04
PCT/JP2012/006893 WO2013145042A1 (ja) 2012-03-28 2012-10-26 ディス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05220A CN104205220A (zh) 2014-12-10
CN104205220B true CN104205220B (zh) 2016-11-09

Family

ID=49258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1812.4A Active CN104205220B (zh) 2012-03-28 2012-10-26 碟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9165592B2 (zh)
EP (1) EP2833359A4 (zh)
JP (1) JP6008314B2 (zh)
CN (1) CN104205220B (zh)
WO (1) WO20131450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21091A1 (ja) * 2014-08-05 2016-02-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及びディスク分離方法
JP6493827B2 (ja) 2014-11-07 2019-04-0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JP6515354B2 (ja) * 2015-01-30 2019-05-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ロボット搬送装置
JP6583410B2 (ja) * 2015-06-22 2019-10-02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アーカイブ装置
JP6778895B2 (ja) * 2016-03-17 2020-11-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チェンジャ装置及びデータライブラリ装置
CN109313914B (zh) * 2016-05-20 2021-01-15 先锋数码设计制造有限公司 碟盘搬运装置及碟盘搬运方法
US9959901B1 (en) 2016-10-12 2018-05-0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Inspection method for optical disc
JP2018073447A (ja) * 2016-11-04 2018-05-1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光ディスク検査方法及び光ディスク検査プログラム
CN110024031B (zh) * 2016-12-02 2021-07-20 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 盘片存放装置和盘片存档装置
US10734034B2 (en) 2017-02-28 2020-08-04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Disc storage device and disc archive device
CN107578786B (zh) * 2017-08-15 2019-06-21 北京中科开迪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光盘存储和分盘装置
US10891983B2 (en) * 2017-12-07 2021-01-1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Disc device
CN111798877B (zh) * 2019-04-09 2022-03-04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碟片库储存系统及用于此系统的片匣盒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16762A (en) * 1991-04-19 1995-05-16 Sony Corporation Improved disc cartridge and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ositioning a turntable and disc cartridge support structure and means for reducing vibrations
CN1155125A (zh) * 1995-09-29 1997-07-23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自动数据库的介质识别
US5818723A (en) * 1994-12-22 1998-10-0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Quick access data storage library with backup capability
CN1196552A (zh) * 1997-04-17 1998-10-21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碟盘判别方法
CN2470916Y (zh) * 2001-03-29 2002-01-09 任雁胜 一种自动取放光盘装置
JP2005258888A (ja) * 2004-03-12 2005-09-22 Nec Corp 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その通信方法、携帯端末及びサーバ
JP2008186552A (ja) * 2007-01-31 2008-08-14 Hitachi Maxell Ltd 光ディスクとそれを収納したカートリッジ、更には、その記録再生装置及びディスクチェンジャ
WO2009066538A1 (ja) * 2007-11-21 2009-05-28 Nec Corporation 積層型トレイおよびトレイ展開機構と積層型トレイ展開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7505356A (nl) 1975-05-07 1976-11-09 Philips Nv Wisselpen ten behoeve van een platenwisselaar.
JPS5253712A (en) 1975-10-30 1977-04-30 Nippon Kokan Kk <Nkk> Equipment for continuous annealing containingoverage treatment
DE2723043B2 (de) 1977-05-21 1979-12-06 Philips Patentverwaltung Gmbh, 2000 Hamburg Stapelachse für ein Schallplattenwechselgerät
US5431520A (en) * 1994-04-29 1995-07-11 Eastman Kodak Company Disc-shaped object storage and retrieval mechanism and method for using same
JPH08203187A (ja) * 1995-01-25 1996-08-09 Pioneer Electron Corp 情報記録再生装置、ディスク収納パック及びディスクの搬送方法
US6298017B1 (en) * 1995-03-31 2001-10-0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 Lock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disk cartridge
JP2000113556A (ja) * 1998-09-30 2000-04-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ライブラリ装置
JP4240374B2 (ja) * 2003-07-04 2009-03-18 株式会社データンク ディスク移送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マルチディスク処理装置
US7426055B2 (en) * 2003-08-26 2008-09-16 Leason Holdings Company, L.L.C. Optical disc supply and interface for digital copier machine
US7130145B1 (en) * 2003-10-03 2006-10-31 Storag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Automated storage system for individual and supersets of media
US7253983B2 (en) * 2004-12-14 2007-08-07 Spectra Logic Corporation Variable media tape-based storage system
JP2008165895A (ja) 2006-12-28 2008-07-17 Hitachi Maxell Ltd 情報記憶システム
JP2011204311A (ja) 2010-03-25 2011-10-13 Nippon Hoso Kyokai <Nhk> 薄型光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薄型光ディスク搬送装置、及び薄型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
JP2012073434A (ja) 2010-09-29 2012-04-12 Fujifilm Corp 立体視ディスプレイの調整方法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調整装置、並びに、立体視画像表示方法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表示装置
JP5717434B2 (ja) 2010-12-17 2015-05-13 株式会社Adeka マスターバッチ型エポキシ樹脂用潜在性硬化剤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エポキシ樹脂組成物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16762A (en) * 1991-04-19 1995-05-16 Sony Corporation Improved disc cartridge and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ositioning a turntable and disc cartridge support structure and means for reducing vibrations
US5818723A (en) * 1994-12-22 1998-10-0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Quick access data storage library with backup capability
CN1155125A (zh) * 1995-09-29 1997-07-23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自动数据库的介质识别
CN1196552A (zh) * 1997-04-17 1998-10-21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碟盘判别方法
CN2470916Y (zh) * 2001-03-29 2002-01-09 任雁胜 一种自动取放光盘装置
JP2005258888A (ja) * 2004-03-12 2005-09-22 Nec Corp 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その通信方法、携帯端末及びサーバ
JP2008186552A (ja) * 2007-01-31 2008-08-14 Hitachi Maxell Ltd 光ディスクとそれを収納したカートリッジ、更には、その記録再生装置及びディスクチェンジャ
WO2009066538A1 (ja) * 2007-11-21 2009-05-28 Nec Corporation 積層型トレイおよびトレイ展開機構と積層型トレイ展開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229087A (ja) 2013-11-07
US20150380043A1 (en) 2015-12-31
WO2013145042A1 (ja) 2013-10-03
US9390747B2 (en) 2016-07-12
CN104205220A (zh) 2014-12-10
JP6008314B2 (ja) 2016-10-19
US20150074692A1 (en) 2015-03-12
EP2833359A1 (en) 2015-02-04
EP2833359A4 (en) 2016-03-16
US9165592B2 (en) 2015-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05220B (zh) 碟盘装置
CN102063920A (zh) 盘加载机构
CN101809665B (zh) 存储单元和磁带匣
WO2016021091A1 (ja) ディスク装置及びディスク分離方法
JP4292695B2 (ja) ディスク受板とディスク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JP5884033B2 (ja) ディスク装置及びスピンドルユニット
JP3540538B2 (ja)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TW400515B (en) Multi disc player
CN1117638A (zh) 具有装入和退出装置的光盘播放机
US5933403A (en) Disk player having a magazine for accommodating a plurality of disks
DE69637456T2 (de) Wiedergabegerät für Aufzeichnungsmedien
CN100454420C (zh) 盘装置
EP1477979A3 (en) Disk drive
JP2003257115A (ja) メディア駆動装置
CN101567200A (zh) 光盘装置
JP3497076B2 (ja) ディスクチェンジャー
JP4003358B2 (ja) ディスクの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JP4420718B2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ロック装置
JP4052250B2 (ja) ディスク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JP4563712B2 (ja) ディスク装置
EP1811518A1 (en) Optical disk device
JP6311883B2 (ja) ディスク装置
JP4099587B2 (ja) ディスク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JP4532153B2 (ja) ディスククランプ装置
JP3978954B2 (ja) ディスクの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