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08302B - 挡风条构造 - Google Patents

挡风条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08302B
CN104108302B CN201410144063.4A CN201410144063A CN104108302B CN 104108302 B CN104108302 B CN 104108302B CN 201410144063 A CN201410144063 A CN 201410144063A CN 104108302 B CN104108302 B CN 1041083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ot
closing
main part
weather strip
wall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4406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08302A (zh
Inventor
粕谷孝史
中村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1083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083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083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083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al Device For Vehicl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挡风条构造,能够不阻碍玻璃的升降动作地抑制唇形密封部嵌入到成型部的下方空间中。其特征在于,具有:主体部(51),其覆盖车门外面板(11)的凸缘部(14);成型部(58),其从主体部(51)朝向与玻璃(5)接近的接近方向延伸;上侧唇形密封部(65),其在主体部(51)中形成在成型部(58)的下方,朝向接近方向延伸,并且与玻璃(5)滑动接触;和凸部(64),其在主体部(51)中形成在成型部(58)与主体部(51)连接的成型根部、以及上侧唇形密封部(65)与主体部(51)连接的唇根部之间,并朝向接近方向延伸,上侧唇形密封部通过绕唇根部倾转,能够以与凸部离开的状态与成型部抵接。

Description

挡风条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挡风条(weather strip)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在具有可升降玻璃的车门中,公知有如下结构,在车门面板中,在位于腰线(waistline)上的端部(以下仅称作上端部),安装有将玻璃与车门面板之间密封的挡风条。
这种挡风条具有:安装在车门面板的上端部的主体部;从主体部朝向玻璃延伸的成型部(molded portion);和唇形密封部(lip-seal portion),该唇形密闭部形成在主体部中的成型部的下方,朝向玻璃延伸,并且与玻璃滑动接触。
上述玻璃在升降动作时,一边沿车宽方向细微地位移一边升降。另外,在玻璃收回到关闭位置的瞬间(玻璃嵌入到窗框部中的瞬间),玻璃会向车宽方向外侧稍微鼓出。
在这种情况下,唇形密封部随着玻璃的升降动作以与主体部之间的连接部分(根部)为起点而倾转,由此,维持玻璃与车门面板之间的密封。
但是,在上述唇形密封部随着上述玻璃的升降动作(例如,上述玻璃收回到关闭位置的瞬间等)而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大幅倾转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唇形密封部在唇形密封部的前端部与成型部的下表面滑动接触的状态下嵌入到成型部的下方空间中。在该情况下,存在即使玻璃随后再次进行升降动作(例如,打开动作),唇形密封部也不会复原的可能。
对此,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主体部中形成有在成型部与唇形密封部之间朝向玻璃延伸的凸部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唇形密封部在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倾转的情况下会与凸部抵接,由此,限制唇形密封部的进一步倾转,从而认为能够抑制唇形密封部嵌入到成型部的下方空间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记25293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玻璃在唇形密封部与凸部抵接的状态下进行升降,由此,玻璃与唇形密封部之间的摩擦增大,可能会阻碍玻璃的升降动作。
因此,本发明是考虑了上述情况而研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挡风条构造,能够不阻碍玻璃的升降动作地抑制唇形密封部嵌入到成型部的下方空间中。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为一种挡风条构造,安装在具有玻璃(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玻璃5)的车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前侧车门1)的腰线上,其特征在于,具有:主体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主体部51),其将车门面板(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车门外面板11)的位于上述腰线上的上端部覆盖;成型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成型部58),其从上述主体部朝向与上述玻璃接近的接近方向延伸;唇形密封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上侧唇形密封部65),其在上述主体部中形成在上述成型部的下方,朝向上述接近方向延伸,并且与上述玻璃滑动接触;和凸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凸部64),其在上述主体部中形成在上述成型部与上述主体部连接的第一根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成型根部)、以及上述唇形密封部与上述主体部连接的第二根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唇根部)之间,并朝向上述接近方向延伸,上述唇形密封部通过绕上述第二根部倾转,能够以与上述凸部离开的状态与上述成型部抵接。
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根部与上述凸部的连接在上述主体部上的第三根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凸根部)相比,位于上述接近方向上,上述凸部的从上述第三根部至位于上述接近方向上的端部的长度,与沿着上下方向的厚度相比较长。
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车门面板的上端部立起设置有凸缘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外侧凸缘部14),并且,在上述凸缘部上经由夹持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夹持件主体43)而安装上述主体部,上述主体部呈覆盖上述夹持件的截面U字状,并且,在上述第二根部与上述第三根部之间,具有随着从上述第三根部趋向于上述第二根部而朝向上述接近方向倾斜的倾斜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倾斜部62),所述主体部的、相对于所述倾斜部而位于所述第三根部侧的部位与所述夹持件抵接,所述主体部的、相对于所述倾斜部而位于所述第二根部侧的部位从所述夹持件离开。
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主体部具有:上壁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上壁部54),其配置在车门面板的上端部上并形成有上述成型部;和侧壁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内壁部53),其位于上述上壁部的上述接近方向上,相对于上述上壁部倾斜地延伸,并且形成有上述唇形密封部。
在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成型部的位于上述接近方向上的端部与上述侧壁部相比配置在上述接近方向上,在上述上壁部的位于上述第一根部的部分上,形成有朝向从上述玻璃离开的离开方向凹陷的凹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凹部59)。
在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唇形密封部及上述成型部的位于上述接近方向上的端部彼此能够抵接。
在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凸部随着趋向于上述接近方向而朝向上方倾斜。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能够通过成型部限制唇形密封部的倾转,因此,能够抑制唇形密封部嵌入到成型部的下方。另外,在唇形密封部与成型部抵接的状态下,唇形密封部与凸部离开,因此,也不会因凸部的弹力而阻碍玻璃的升降动作。
另外,不需要使唇形密封部与凸部抵接,因此,不需要使凸部的沿着接近方向的长度较长。由此,能够实现凸部的小型化,并能够实现轻量化及低成本化。
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由于唇形密封部的第二根部与凸部的第三根部相比位于接近方向上,所以能够确保凸部的沿着接近方向的长度。由此,由于凸部容易挠曲变形,所以即使假设在唇形密封部进入到成型部的下方而与凸部抵接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因凸部而阻碍玻璃的升降动作。
根据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由于主体部的第二根部侧从夹持件离开,所以在将主体部安装在凸缘部上时,使两者接近移动,在使凸缘部进入到主体部时,容易使凸缘部进入到主体部内。另外,形成在主体部上的倾斜部作为用于将凸缘部引导到主体部内的第三根部侧的引导件而发挥作用。由此,容易进行主体部向凸缘部的安装作业。
而且,由于主体部的第三根部侧与夹持件抵接,所以能够限制主体部的晃动,从而将主体部牢固地保持在外面板上。
根据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由于在主体部中,在上壁部上形成有成型部,在侧壁部上形成有唇形密封部,所以成型部及唇形密封部隔着位于上壁部与侧壁部之间的角部而配置在两侧。该情况下,能够使成型部及唇形密封部以接近状态配置在刚度比上壁部及侧壁部高的角部上,因此,能够提高成型部和唇形密封部的强度。
根据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成型部的位于接近方向上的端部与侧壁部相比配置在接近方向上,并且在上壁部的位于第一根部的部分上,形成有朝向离开方向凹陷的凹部,因此,能够抑制成型部的第一根部的厚度。由此,能够实现低成本及轻量化,并且也能够抑制成型部的气孔。
根据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通过使唇形密封部及成型部中的位于接近方向上的端部彼此抵接,不会使唇形密封部的位于接近方向上的端部比成型部向上方突出,因此,呈唇形密封部隐藏于成型部的状态。由此,能够提高外观性。
根据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由于凸部随着趋向于接近方向而朝向上方倾斜,所以与例如凸部沿着接近方向水平地延伸的状态、或向下倾斜的状态相比,能够缩小凸部中的位于接近方向上的面、与唇形密封部中的位于接近方向的相反侧的面所成的角度(凸部与唇形密封部的接触角)。由此,假设在凸部与上侧唇形密封部抵接的情况下,能够容易使凸部挠曲变形,从而能够可靠地抑制因凸部而阻碍玻璃的升降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配置在车辆右侧的前侧车门的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到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A向视图。
图3是沿图1的B-B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1的C-C线的立体剖视图。
图5是外侧挡风条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表示玻璃向外侧位移后的状态的、与图3相当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前侧车门(车门)
5 玻璃
11 车门外面板(车门面板)
14 外侧凸缘部(凸缘部)
43 夹持件主体(夹持件)
51 主体部
53 内壁部(侧壁部)
54 上壁部
58 成型部
59 凹部
64 凸部
65 上侧唇形密封部(唇形密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说明中,说明将本发明的挡风条构造采用于配置在车辆右侧的前侧车门1的情况。此外,关于以下说明中的前后上下左右等朝向,只要没有特殊记载,则与车辆的朝向相同。另外,图中箭头UP表示上方,箭头FR表示前方。
〈车门〉
图1是配置在车辆右侧的前侧车门1(以下仅称作车门1)的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到的侧视图,图2是图1的A向视图。
如图1、图2所示,车门1是能够开闭地安装在未图示的车身的车门开口部上的部件,具有:车门主体2,该车门主体2具有沿车宽方向重合的车门外面板(车门面板)11及车门内面板12(参照图3);从车宽方向内侧安装在车门主体2上的车门衬里3;与车门主体2的上端缘一起划分出车窗开口部4a的窗框部4;和相对于车门主体2能够升降且开闭车窗开口部4a的玻璃5。
图3是沿图1的B-B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1的C-C线的立体剖视图。此外,在图4中,省略了后述的内侧挡风条31的图示。
如图2~图4所示,车门外面板11是通过冲压加工等而形成的部件,其外表面构成车门1的外侧外观面,并且,呈随着趋向于上下方向的中央部而朝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出的弯曲形状。在车门外面板11的上端部,形成有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设置的肩部13,从该肩部13的车宽方向上的内侧端部朝向上方立起设置有外侧凸缘部14。外侧凸缘部14通过折边加工等以折叠180度的状态形成。
如图3、图4所示,车门内面板12以在其与车门外面板11之间空出间隙的状态,将玻璃5夹在中间而配置在上述车门外面板11的相反侧(车宽方向内侧)。另外,在车门内面板12的上端部,朝向上方地形成有内侧凸缘部15。此外,各面板11、12的凸缘部14、15位于玻璃5和车门主体2的从车宽方向观察时相交的线(所谓的腰线)上。
关于车门衬里3,其内表面构成车门1的内侧外观面,并以从车宽方向内侧覆盖车门内面板12的方式安装。
如图1所示,窗框部4具有:从车门主体2的前后两端部朝向上方立起设置的纵棱部21、22;和架设在这些纵棱部21、22的上端部彼此上的横棱部23,通过这些纵棱部21、22及横棱部23、和车门主体2的上端缘,划分出矩形的车窗开口部4a。
玻璃5设置在车门外面板11与车门内面板12(参照图3)之间,且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的动作,能够从各面板11、12之间的间隙通过而沿上下方向升降。由此,玻璃5能够在开放车窗开口部4a的打开位置、与封闭车窗开口部4a的关闭位置(图1所示的状态)之间升降。此外,图3示出了玻璃5位于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的状态。
〈挡风条〉
如图3、图4所示,在上述各面板11、12的凸缘部14、15上,安装有将各面板11、12与玻璃5之间密封的挡风条(内侧挡风条31及外侧挡风条41)。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在车宽方向中,将与玻璃5接近的方向简单说明为接近方向,并将从玻璃5离开的方向简单说明为离开方向。
首先,如图3所示,内侧挡风条31沿着内侧凸缘部15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具有从上方覆盖内侧凸缘部15的主体部32。主体部32呈朝向下方开口的截面U字状。在主体部32中的位于接近方向上的侧壁部32a上,沿上下方向并列设有朝向接近方向突出的多个(在图示的例子中为两个)唇形密封部33。
各唇形密封部33在剖视下为椭圆形,形成为随着从其延伸方向的中央部趋向于根部及前端部而厚度逐渐变薄。各唇形密封部33以随着从根部趋向于接近方向而朝向上方倾斜的状态,与主体部32(侧壁部32a)连接。而且,在各唇形密封部33中,位于接近方向上的面分别经由滑动接触部件34而与玻璃5滑动接触。而且,唇形密封部33能够随着玻璃5的升降动作以根部为起点而倾转。
另外,在主体部32中的位于侧壁部32a与上壁部32b之间的角部,朝向上方地立起设置有封闭片部35。该封闭片部35以朝向接近方向突出的方式折曲,并配置成封闭车门内面板12与车门衬里3之间的间隙。
在此,如图3、图4所示,外侧挡风条41经由夹持件42而安装在上述外侧凸缘部14上。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夹持件42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
夹持件42通过树脂材料等一体形成,呈朝向下方开口的U字状。具体而言,夹持件42主要具有:从上方覆盖外侧凸缘部14的夹持件主体(夹持件)43;卡定在车门外面板11上的面板卡定部44;和卡定在外侧挡风条41上的挡风条卡定部45。
关于夹持件主体43,其内周面与外侧凸缘部14的外周面抵接,并且,从接近方向及离开方向这两侧夹持外侧凸缘部14。在夹持件主体43中,相对于外侧凸缘部14位于离开方向上的外壁部46延伸至与车门外面板11的肩部13接近的位置,相对于外侧凸缘部14位于接近方向上的内壁部47与外壁部46相比延伸至下方。
面板卡定部44是以使夹持件主体43的内壁部47中的下端部向离开方向切割立起的方式形成的,从下方卡定在外侧凸缘部14的下端缘。
挡风条卡定部45具有形成在夹持件主体43的外壁部46上的第一卡定部48、和形成在内壁部47上的第二卡定部49。
第一卡定部48是以使外壁部46中的前后方向上的两端部向离开方向切割立起的方式形成的。另一方面,第二卡定部49从内壁部47中的前后方向上的两端部朝向接近方向突出设置,并呈朝向上方开口的钩形状。
〈外侧挡风条〉
外侧挡风条41具有从上方覆盖外侧凸缘部14的主体部51。
主体部51的由金属等构成的芯材51a的外表面被由树脂材料等构成的表皮材料51b覆盖,并呈朝向下方开口的截面U字状。具体而言,主体部51具有:相对于外侧凸缘部14位于离开方向上的外壁部52、相对于外侧凸缘部14位于接近方向上的内壁部(侧壁部)53、和配置在外侧凸缘部14的上方且将外壁部52及内壁部53的上端部彼此连结起来的上壁部54。
外壁部52与上壁部54一起构成车门1的外侧外观面,其下端部延伸至与车门外面板11的肩部13接近的位置。外壁部52的下端部构成向内(向接近方向、且向上方)折入的折曲部55,该折曲部55卡定在上述的夹持件42的第一卡定部48上。另外,在外壁部52的下端部,形成有朝向下方延伸的尾部56。尾部56与车门外面板11的肩部13抵接,并将主体部51与车门外面板11之间封闭。
上壁部54随着趋向于接近方向而朝向上方倾斜。在上壁部54上突出设置有随着趋向于接近方向而朝向上方倾斜的成型部58。在图示的例子中,成型部58与上壁部54的外表面形状相仿地倾斜。
在成型部58中,根部(以下,仅称作成型根部(第一根部))与内壁部53相比位于离开方向上,前端部(以下,仅称作成型前端部)与内壁部53相比位于接近方向上。另外,在上壁部54中,在成型根部、与位于上壁部54和内壁部53的边界部分上的角部之间,形成有朝向离开方向凹陷的凹部59。由此,成型部58的从成型根部到成型前端部范围内的沿着上下方向的厚度大致均匀。
内壁部53与上述外壁部52相比延伸至下方,其下端部卡定在上述的夹持件42的第二卡定部49内。具体而言,内壁部53具有:从上壁部54朝向下方延伸的第一纵壁部61、随着从第一纵壁部61的下端部趋向于下方而朝向接近方向倾斜的倾斜部62、和从倾斜部62的下端部朝向下方延伸的第二纵壁部63。
图5是外侧挡风条41的放大剖视图。
如图3~图5所示,第一纵壁部61从接近方向抵接在夹持件主体43上。在第一纵壁部61的上端部,突出设置有随着趋向于接近方向而朝向上方倾斜的凸部64。该凸部64的从与主体部51连接的根部(以下仅称作凸根部(第三根部))到前端部(以下仅称为凸前端部)范围内的沿着上下方向的厚度大致均匀。此外,如图5所示,凸部64的厚度D与沿着接近方向的长度T相比,形成得较薄。
另外,如图3、图4所示,凸部64的凸根部与上述成型部58的成型根部相比位于接近方向上,与后述的唇形密封部65的唇根部相比位于离开方向上。
第二纵壁部63与第一纵壁部61相比形成得较长,相对于夹持件主体43的内壁部47沿接近方向离开。即,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51形成为沿着车宽方向的开口宽度随着从下方趋向于上方而变窄。
在第二纵壁部63上,沿上下方向并列设有朝向接近方向突出的多个(在图示的例子中为两个)唇形密封部65、66。
各唇形密封部65、66与上述的内侧挡风条31的唇形密封部33同样地,在剖视下为椭圆形。各唇形密封部65、66以随着从唇根部(第一根部)趋向于接近方向而朝向上方倾斜的状态与主体部51连接。而且,在各唇形密封部65、66中,位于接近方向上的面分别经由滑动接触部件67、68而从离开方向与玻璃5滑动接触。由此,唇形密封部65、66能够随着玻璃5的升降动作以唇根部为起点而倾转。
在各唇形密封部65、66中,位于上方的上侧唇形密封部65在绕唇根部倾转时,能够以与上述凸部64沿车宽方向离开的状态抵接在成型部58上(参照图6)。此时,上侧唇形密封部65和成型部58的各自前端部彼此抵接,由此,不会使唇前端部比成型前端部向上方突出。
〈作用〉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门1中,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的动作使玻璃5升降,由此,车窗开口部4a能够开闭。此时,各挡风条31、41的唇形密封部33、65、66通过随着玻璃5的升降动作而倾转,使玻璃5以玻璃5与各车门面板11、12之间被密封的状态进行升降。由此,能够防止水和灰尘等从玻璃5与各车门面板之间通过而进入到车门主体2内。
尤其是,即使在玻璃5随着升降动作而沿车宽方向位移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玻璃5与唇形密封部33、65、66之间的摩擦的增加,并抑制玻璃5的升降动作被阻碍这一情况,在此基础上,维持玻璃5与各车门面板11、12之间的密封。
图6是表示玻璃5向外侧位移后的状态的、与图3相当的剖视图。
在此,如图6所示,例如在玻璃5的关闭动作时、或收回到关闭位置的瞬间等、玻璃5向车宽方向外侧位移的情况下,外侧挡风条41的唇形密封部65、66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倾转。该情况下,在唇形密封部65、66中,上侧唇形密封部65以与凸缘64离开的状态,率先与成型部58的成型前端部抵接,由此,被限制向车宽方向外侧倾转。由此,能够抑制上侧唇形密封部65嵌入到成型部58的下方空间中。
另外,在由于某些原因(例如,风压或振动、玻璃5所附着的附着物等)而导致上侧唇形密封部65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大幅倾转、并假设上侧唇形密封部65要进入到成型部58的下方空间中的情况下,凸部64从车宽方向外侧与上侧唇形密封部65抵接。由此,上侧唇形密封部65向车宽方向外侧的倾转被限制,因此,由此也能够抑制上侧唇形密封部65嵌入到成型部58的下方空间中。
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唇形密封部65构成为,通过绕唇根部倾转,以与凸部64离开的状态与成型部58抵接。
根据该结构,通过成型部58限制上侧唇形密封部65的倾转,由此,能够抑制上侧唇形密封部65嵌入到成型部58的下方空间中。另外,在上侧唇形密封部65与成型部58抵接的状态下,上侧唇形密封部65和凸部64离开,因此,也不会因凸部64的弹力而阻碍玻璃5的升降动作。
另外,不需要使上侧唇形密封部65与凸部64抵接,因此,不需要使凸部64的沿着车宽方向的长度较长。由此,能够实现凸部64的小型化,并能够实现轻量化及低成本化。
另外,由于凸部64的凸根部与上侧唇形密封部65的唇根部相比位于离开方向上,所以能够确保凸部64的沿着车宽方向的长度。由此,由于凸部64容易挠曲变形,所以即使假设在上侧唇形密封部65进入到成型部58的下方而与凸部64抵接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因凸部64而阻碍玻璃5的升降动作。
但是,在将外侧挡风条41安装于夹持件42的情况下,以使主体部51的开口向下的状态,使外侧挡风条41和夹持件42接近移动。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体部51中,由于第二纵壁部63与夹持件主体43(内壁部47)离开,所以容易使夹持件42进入到主体部51内。另外,形成在主体部51上的倾斜部62作为用于将夹持件42引导到主体部51内的上部(第一纵壁部61侧)的引导件而发挥作用。由此,容易进行外侧挡风条41的安装作业。
另外,在主体部51的内壁部53中,第一纵壁部61与夹持件主体43抵接,因此,能够限制外侧挡风条41向车宽方向的晃动,从而将外侧挡风条41牢固地保持在车门外面板11上。
而且,在主体部51中,在上壁部54上形成有成型部58,在内壁部53上形成有唇形密封部65、66,因此,成型部58及唇形密封部65、66隔着位于上壁部54与内壁部53之间的角部而配置在两侧。该情况下,能够使成型部58及唇形密封部65、66以接近状态配置在刚度比上壁部54及侧壁部53高的角部上,因此,能够提高成型部58和唇形密封部65、66的强度。
另外,在成型部58中,成型前端部与内壁部53相比位于接近方向,并且在上壁部54中,在成型根部、与位于上壁部54和内壁部53的边界部分上的角部之间,形成有朝向离开方向凹陷的凹部59,因此,能够抑制成型根部的厚度。由此,能够实现低成本及轻量化,并且,也能够抑制成型部58的气孔。
另外,通过使上侧唇形密封部65及成型部58的前端部彼此抵接,不会使唇前端部比成型部58向上方突出,因此,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时,呈上侧唇形密封部65隐藏于成型部58的状态。由此,能够提高外侧挡风条41的外观性。
而且,由于凸部64随着趋向于接近方向而朝向上方倾斜,所以与例如凸部64沿接近方向水平地延伸的状态、或向下倾斜的状态相比,能够缩小凸部64中的位于接近方向上的面、与上侧唇形密封部65中的位于离开方向上的面所成的角度(凸部64与上侧唇形密封部65的接触角)。由此,在凸部64与上侧唇形密封部65抵接时,能够使凸部64容易挠曲变形,从而能够可靠地抑制因凸部64而阻碍玻璃5的升降动作。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包括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而对上述实施方式增加各种变更的方式。即,上述实施方式所列举的结构等仅为一例,能够适当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本发明的挡风条构造适用于外侧挡风条41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也能够适用于内侧挡风条3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外侧挡风条41中,在主体部51上形成有两个唇形密封部65、66的结构,但不限于此,可以形成一个,也可以形成三个以上。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本发明的挡风条构造适用于车辆的前侧车门1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也能够适用于具有玻璃5的各种车门。
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适当地替换成公知的结构要素,另外,也可以适当组合上述变形例。

Claims (8)

1.一种挡风条构造,安装在具有玻璃的车门的腰线上,其特征在于,具有:
主体部,其将车门面板中的位于所述腰线上的上端部覆盖;
成型部,其从所述主体部朝向与所述玻璃接近的接近方向延伸;
唇形密封部,其在所述主体部中形成在所述成型部的下方,朝向所述接近方向延伸,并且与所述玻璃滑动接触;和
凸部,其在所述主体部中形成在第一根部以及第二根部之间,并朝向所述接近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根部是所述成型部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的根部,所述第二根部是所述唇形密封部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的根部,
所述唇形密封部通过绕所述第二根部倾转,能够在与所述凸部离开的状态下,使位于所述接近方向上的端部与所述成型部的位于所述接近方向上的端部抵接,
所述唇形密封部的位于所述接近方向上的端部,在与所述成型部的位于所述接近方向上的端部抵接的状态下,不比所述成型部向上方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风条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根部与所述凸部的连接在所述主体部上的第三根部相比,位于所述接近方向上,
所述凸部的从所述第三根部至位于所述接近方向上的端部的长度,与沿着上下方向的厚度相比较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挡风条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门面板的上端部立起设置有凸缘部,并且,在所述凸缘部上经由夹持件而安装所述主体部,
所述主体部呈覆盖所述夹持件的截面U字状,并且,在所述第二根部与所述第三根部之间,具有随着从所述第三根部趋向于所述第二根部而朝向所述接近方向倾斜的倾斜部,
所述主体部的、相对于所述倾斜部而位于所述第三根部侧的部位与所述夹持件抵接,
所述主体部的、相对于所述倾斜部而位于所述第二根部侧的部位从所述夹持件离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风条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具有:
上壁部,其配置在所述车门面板的上端部上并形成有所述成型部;和
侧壁部,其位于所述上壁部的所述接近方向上,相对于所述上壁部倾斜地延伸,并且形成有所述唇形密封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挡风条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具有:
上壁部,其配置在所述车门面板的上端部上并形成有所述成型部;和
侧壁部,其位于所述上壁部的所述接近方向上,相对于所述上壁部倾斜地延伸,并且形成有所述唇形密封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挡风条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具有:
上壁部,其配置在所述车门面板的上端部上并形成有所述成型部;和
侧壁部,其位于所述上壁部的所述接近方向上,相对于所述上壁部倾斜地延伸,并且形成有所述唇形密封部。
7.根据权利要求4至权利要求6中任一项所述的挡风条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部的位于所述接近方向上的端部与所述侧壁部相比配置在所述接近方向上,
在所述上壁部的位于所述第一根部的部分上,形成有朝向从所述玻璃离开的离开方向凹陷的凹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任一项所述的挡风条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随着趋向于所述接近方向而朝向上方倾斜。
CN201410144063.4A 2013-04-19 2014-04-11 挡风条构造 Active CN1041083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88503A JP5717784B2 (ja) 2013-04-19 2013-04-19 ウェザストリップ構造
JP2013-088503 2013-04-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08302A CN104108302A (zh) 2014-10-22
CN104108302B true CN104108302B (zh) 2017-04-12

Family

ID=517053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44063.4A Active CN104108302B (zh) 2013-04-19 2014-04-11 挡风条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717784B2 (zh)
CN (1) CN10410830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32601B2 (ja) * 2018-09-13 2023-03-03 西川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ドアのシール構造
JP7183903B2 (ja) * 2019-03-26 2022-12-0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ルーフウェザストリップ
CN111873770B (zh) * 2020-08-17 2022-09-13 河南方亿密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水汽车橡胶件
FR3123258A1 (fr) * 2021-05-31 2022-12-02 Psa Automobiles Sa Joint lécheur pour une portière d’un véhicule automobile avec isolation acoustiqu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29376Y2 (ja) * 1989-07-11 1997-03-19 豊田合成 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ドアガラスウエザストリップの端末構造
CN1850524A (zh) * 2005-04-22 2006-10-25 东海兴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长装饰部件及车辆用长装饰部件的安装方法
JP4138545B2 (ja) * 2003-03-26 2008-08-27 鬼怒川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ドアモ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66815U (zh) * 1978-10-31 1980-05-08
JP2000043571A (ja) * 1998-07-27 2000-02-15 Togo Seisakusho Corp クリップ
JP2004224230A (ja) * 2003-01-23 2004-08-12 Katayama Kogyo Co Ltd 自動車ドアベルトラインモール
JP4861720B2 (ja) * 2006-02-20 2012-01-25 三恵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ドアモール用クリップ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29376Y2 (ja) * 1989-07-11 1997-03-19 豊田合成 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ドアガラスウエザストリップの端末構造
JP4138545B2 (ja) * 2003-03-26 2008-08-27 鬼怒川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ドアモール
CN1850524A (zh) * 2005-04-22 2006-10-25 东海兴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长装饰部件及车辆用长装饰部件的安装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17784B2 (ja) 2015-05-13
CN104108302A (zh) 2014-10-22
JP2014210531A (ja) 2014-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08302B (zh) 挡风条构造
JPH0618818Y2 (ja) 自動車のドアウエザストリップ
JP4125660B2 (ja) ウェザーストリップ
JP4484214B2 (ja) ハードトップ車用のボデーサイドウェザーストリップ
CN206579461U (zh) 汽车车门用玻璃导槽
US10525800B2 (en) Vehicle door structure
US7320199B2 (en) Seal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JP2006298323A (ja) 車両用ドアフレーム
CN109843618A (zh) 车门构造
JP5825552B2 (ja) フロントドアとリアドアとの間の遮蔽構造
CN208469527U (zh) 玻璃导轨密封条c柱唇边、c柱唇边匹配结构及汽车
JP2006117041A (ja) 鉄道車両の連結部用外幌
JPH0618849Y2 (ja) 自動車のドアシール構造
JP4712501B2 (ja) サッシュレス車用ドアウェザーストリップの端末部構造
JP2008162330A (ja) ガラスラン
JP2006232186A (ja) ウェザストリップ
JP4657038B2 (ja) オープントップ車のウェザストリップ
JPH0539015Y2 (zh)
JP2943871B2 (ja) 自動車用ドアウインドウパネルのシール構造
JPH0295924A (ja) 自動車用ウェザーストリップ
JP2006069494A (ja) 見切りシール部付きリヤドア用ウェザーストリップ
JPH1148790A (ja) ウェザストリップ
JPH0510051U (ja) ルーフ部グラスランチヤンネル
JPH0848149A (ja) ウエザーストリップ
JP2004175193A (ja) ウェザーストリップ及びそのシール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