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94013B - 缓冲器 - Google Patents

缓冲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94013B
CN104094013B CN201280047983.3A CN201280047983A CN104094013B CN 104094013 B CN104094013 B CN 104094013B CN 201280047983 A CN201280047983 A CN 201280047983A CN 104094013 B CN104094013 B CN 1040940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mping force
piston
cylinder barrel
room
piston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798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94013A (zh
Inventor
山下干郎
山冈史之
神山胜
泷口国男
石本笃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0940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940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940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940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7/00Resilient suspensions having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spring or vibration-damper characteristics, for regulat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 supporting surface and a sprung part of vehicle or for locking suspension during us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surface conditions, e.g. due to speed or load
    • B60G17/06Characteristics of dampers, e.g. mechanical dampers
    • B60G17/08Characteristics of fluid dam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7/00Resilient suspensions having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spring or vibration-damper characteristics, for regulat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 supporting surface and a sprung part of vehicle or for locking suspension during us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surface conditions, e.g. due to speed or loa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16F9/342Throttling passages operating with metering p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48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different damping effects at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tro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48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different damping effects at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troke
    • F16F9/49Stops limiting fluid passage, e.g. hydraulic stops or elastomeric elements inside the cylinder which contribute to changes in fluid damp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0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F16F9/512Means responsive to load action, i.e. static load on the damper or dynamic fluid pressure changes in the damper, e.g. due to changes in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0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F16F9/516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resulting in the damping effects during contraction being different from the damping effects during extension, i.e. responsive to the direction of mov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0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F16F9/516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resulting in the damping effects during contraction being different from the damping effects during extension, i.e. responsive to the direction of movement
    • F16F9/5165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resulting in the damping effects during contraction being different from the damping effects during extension, i.e. responsive to the direction of movement by use of spherical valve elements or like free-moving bod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缓冲器,其包括第一通道(111)、(112)和第二通道(32)、(99)、(235),利用活塞(15)的移动,以工作流体流动的方式将两室(16)、(17)之间连通,该缓冲器以成为最大长侧特性和最小长侧特性中至少一方特性的方式,设置有利用活塞杆(18)的位置调整第二通道(99)、(235)的通道面积的通道面积调整机构(101)、(236),所述最大长侧特性在活塞杆(18)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所述最小长侧特性在活塞杆(18)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缸筒(11)内部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Description

缓冲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缓冲器。本申请基于2011年11月30日在日本提交的特愿2011-262009号来主张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以往具有一种位移感应型缓冲器,在缓冲器中设置有施加作用力弹簧,该施加作用力弹簧对产生阻尼力的盘阀施加作用力,根据相对于缸筒的活塞位置使施加作用力弹簧的弹力变化,从而使阻尼力可变(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在这种缓冲器中,由于如果为了使阻尼力变大而使施加作用力弹簧的弹力变大,则弹簧的反作用力变高,所以在设计阶段,阻尼特性和反作用力等的设定自由度变低。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28392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2-2839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阻尼特性、反作用力等的设定自由度变高的缓冲器。
发明要解决问题的方案
按照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缓冲器包括:活塞,将缸筒内划分为两室;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以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工作流体在所述两室间流动的方式将所述两室之间连通;以及阻尼阀,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上,抑制由于所述活塞的移动产生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所述缓冲器设置有通道面积调整机构,该通道面积调整机构以成为最大长侧特性和最小长侧特性中至少一方特性的方式,利用所述活塞杆的位置调整所述第二通道的通道面积,该最大长侧特性是在所述活塞杆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所述缸筒外部延伸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该最小长侧特性是在所述活塞杆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所述缸筒内部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按照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缓冲器包括:活塞,将缸筒内划分为两室;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以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工作流体在所述两室间流动的方式将所述两室之间连通;以及阻尼阀,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上,抑制由于所述活塞的移动产生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所述缓冲器设置有利用所述活塞杆的位置来调整所述第二通道的通道面积的通道面积调整机构,以使在所述活塞杆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所述缸筒外部延伸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并且,在所述活塞杆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所述缸筒内部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和缩短侧阻尼力都成为软的状态。
按照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缓冲器包括:活塞,将缸筒内划分为两室;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以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工作流体在所述两室间流动的方式将所述两室之间连通;以及阻尼阀,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上,抑制由于所述活塞的移动产生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所述缓冲器设置有利用所述活塞杆的位置来调整所述第二通道的通道面积的通道面积调整机构,以使在所述活塞杆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所述缸筒外部延伸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和缩短侧阻尼力都成为软的状态,在所述活塞杆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所述缸筒内部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按照本发明,能够提高阻尼特性、反作用力等的设定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要部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一方的通道面积调整机构周边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行程位置和孔的通道面积之间的特性线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液压回路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行程位置和阻尼力关系的特性线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活塞速度和阻尼力关系的特性线图。
图8是表示安装有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车辆的不佳路面行驶时频率和弹簧上加速度关系的特性线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要部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液压回路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要部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液压回路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要部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液压回路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要部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液压回路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要部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液压回路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要部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液压回路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要部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行程位置和孔的通道面积关系的特性线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液压回路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行程位置和阻尼力关系的特性线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中缓冲器和调整车高的机构的配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基于图1~图8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有助于理解,将图的下侧定义为一侧和下侧、并且将图的上侧定义为另一侧和上侧。
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为阻尼力调整式。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是所谓的多筒式的液压缓冲器。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具有:圆筒状的缸筒11,封入有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以及有底圆筒状的外筒12,直径比所述缸筒11大,并且以覆盖缸筒11的方式设置成同心状。在所述缸筒11和外筒12之间形成有贮存室13。
在缸筒11内能够滑动地嵌入安装有活塞15。所述活塞15将缸筒11内划分为上室16和下室17的两室。在缸筒11内的上室16和下室17内封入有油液,在缸筒11和外筒12之间的贮存室13内封入有油液和气体。
活塞杆18的一端向缸筒11外部延伸,另一端插入缸筒11内。活塞15与所述活塞杆18的缸筒11内的另一端部连接。活塞杆18穿过安装在缸筒11和外筒12一端开口部上的杆先导件21和安装在外筒12一端开口部上的油封22,并且向缸筒11的外部延伸。杆先导件21的外周部为上部比下部直径大的台阶状,下部与缸筒11上端的内周部嵌合、且上部与外筒12上部的内周部嵌合。缸筒11的下端的内周部与基座阀23嵌合,该基座阀23设置在外筒12的底部,区划缸筒11内的下室17和贮存室13。外筒12的上端部向内侧收紧,从而与缸筒11夹持油封22和杆先导件21。
活塞杆18包括:杆主体26,穿过杆先导件21和油封22并向外部延伸;以及前端杆27,与杆主体26的缸筒11内的端部螺纹连接而连接成一体。在杆主体26径向的中央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插入孔28,该插入孔28形成为从前端杆27一侧到相反侧端部附近的中途位置。此外,在前端杆27径向的中央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贯通孔29。所述插入孔28和贯通孔29构成活塞杆18的插入孔30。被支撑在基座阀23一侧的油量测量针31插入所述插入孔30。插入孔30和油量测量针31之间成为在活塞杆18内油液能够流动的杆内通道(第二通道)32。
在活塞杆18的杆主体26外周侧,分别设有位于活塞15一侧的圆环状的活塞侧弹簧支座35,和位于在活塞侧弹簧支座35的与活塞15相反侧的圆环状的杆先导件侧弹簧支座36。所述活塞侧弹簧支座35和杆先导件侧弹簧支座36通过将杆主体26插入内侧而能够沿杆主体26滑动。以将杆主体26插入复位弹簧38的内侧的方式,将由螺旋弹簧构成复位弹簧38安装在所述活塞侧弹簧支座35和杆先导件侧弹簧支座36之间。在杆先导件侧弹簧支座36的与复位弹簧38相反一侧设置有圆环状弹性材料构成的缓冲件39。缓冲件39也通过将杆主体26插入内侧而能够沿杆主体26滑动。
例如,所述缓冲器的一侧被车身支撑,在另一侧车轮侧被固定。具体地说,活塞杆18与车身侧连结,安装在外筒12底部外侧的安装孔(取り付けアイ)40与车轮侧连结。另外,与此相反,也可以由车身支撑缓冲器的另一侧,并且在缓冲器的一侧固定车轮侧。
如图2所示,在杆主体26的前端杆27一侧的端部形成有螺钉孔43,该螺钉孔43比插入孔28直径大且与插入孔28连通。
形成前端杆27的杆内通道32的贯通孔29包括:杆主体26一侧的大径孔部47;以及小径孔部48,其位于杆主体26的相反侧且比大径孔部47直径小。在前端杆27从杆主体26一侧以全部沿径向贯通的方式依次形成有通道孔49、通道孔50和通道孔51。所述通道孔49~51全部形成在前端杆27轴向的大径孔部47的位置。
前端杆27从轴向的杆主体26一侧依次具有:螺钉轴部55、凸缘部56、保持轴部57、中间轴部58和安装轴部59。螺钉轴部55与杆主体26的螺钉孔43螺纹连接。此时为了使杆主体26抵接,凸缘部56的外径比螺钉轴部55和杆主体26的直径大。保持轴部57比凸缘部56直径小,并且在轴向的与凸缘部56相反侧的部分上形成有外螺纹61。在保持轴部57的比外螺纹61更靠向凸缘部56一侧形成有所述通道孔49。中间轴部58的外径比保持轴部57的外螺纹61的螺纹内径稍小。安装轴部59的直径比中间轴部58小。在安装轴部59轴向的与中间轴部58相反侧的端部上形成有外螺纹62。在安装轴部59上、且在比外螺纹62更靠向中间轴部58一侧的范围内,位于中间轴部58一侧形成有所述通道孔50,并且位于外螺纹62一侧形成有所述通道孔51。
活塞侧弹簧支座35具有:圆筒状部65;抵接凸缘部66,其从圆筒状部65的轴向一端侧向径向外侧延伸;以及圆筒状的突出部67,其从抵接凸缘部66的外周部朝向轴向的与圆筒状部65相反侧稍许突出。所述活塞侧弹簧支座35在抵接凸缘部66以将圆筒状部65配置在复位弹簧38内侧的状态与复位弹簧38轴向的端部抵接。
在活塞侧弹簧支座35和前端杆27的凸缘部56之间安装有传递部件71和波形弹簧72。传递部件71为圆环状,配置在比波形弹簧72更靠向活塞侧弹簧支座35一侧。传递部件71具有有孔圆板状的基板部75以及从其外周边缘部沿轴向延伸的筒状部76。筒状部76的与基板部75相反侧为大径的台阶状,并且通过在其前端部的内周侧形成倒角,在筒状部76的前端部形成有与其他部分相比径向薄壁的抵接部80。
传递部件71以如下方式构成:将杆主体26插入内侧,其基板部75与活塞侧弹簧支座35的突出部67的内侧嵌合并与抵接凸缘部66抵接。
波形弹簧72俯视为圆环状。波形弹簧72在自然状态下为如下形状:通过以从图2的中心线朝向右侧所示的方式,使径向和周向的至少一方的位置变化而使轴向位置变化。波形弹簧72将杆主体26插入其内侧,并且配置在传递部件71的筒状部76的内侧、且配置在传递部件71的基板部75的与活塞侧弹簧支座35相反侧。波形弹簧72通过沿轴向成为平坦的方式弹性变形而产生作用力。波形弹簧72施加作用力,以使位于其轴向两侧的前端杆27的凸缘部56和传递部件71沿轴向分开规定距离。
在此,如果活塞杆18从缸筒11朝向突出伸长侧、即上侧移动,则与活塞杆18的前端杆27的凸缘部56一起、波形弹簧72、传递部件71、活塞侧弹簧支座35、复位弹簧38、图1所示的杆先导件侧弹簧支座36和缓冲件39向杆先导件21一侧移动,并在规定位置使缓冲件39与杆先导件21抵接。
此外,如果活塞杆18向突出方向移动,则在缓冲件39被挤压之后,缓冲件39和杆先导件侧弹簧支座36相对于缸筒11成为停止状态。其结果,移动的前端杆27的图2所示的凸缘部56、波形弹簧72、传递部件71和活塞侧弹簧支座35使复位弹簧38变短,此时的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相对于活塞杆18的移动成为阻力。由此,设置在缸筒11内的复位弹簧38对活塞杆18施加弹性作用力而抑制活塞杆18超过伸长极限。另外,通过以所述方式使复位弹簧38成为活塞杆18超过伸长极限的阻力,来抑制安装的车辆的转动时内周侧的车轮的浮起,从而抑制车身的转动量。
在此,如果活塞杆18朝向突出方向移动而如图1所示使缓冲件39与杆先导件21抵接,则如上所述在活塞侧弹簧支座35和杆先导件侧弹簧支座36之间使复位弹簧38变短之前,以从图2的中心线朝向左侧所示的方式,通过活塞杆18的凸缘部56和传递部件71使波形弹簧72克服其作用力而被挤压。由此,使传递部件71稍许向轴向的凸缘部56一侧移动。
如图3所示,在前端杆27的凸缘部56轴向的与活塞侧弹簧支座35相反侧从凸缘部56一侧依次设置有:多个盘85、开闭盘(阀部)86、多个中间盘87、抵接盘88、通道形成部件89、中介部90和螺栓91。
多个盘85全部为有孔圆板状,其外径比传递部件71的筒状部76的内径小。开闭盘86为有孔圆板状,其外径与传递部件71的筒状部76的外径大致相同。在开闭盘86的外周侧形成有圆环状的开闭部93,该开闭部93从轴向的一面朝向轴向另一侧凹下,并且从轴向的另一面朝向轴向另一侧突出。开闭部93与传递部件71的抵接部80直径相同。
多个中间盘87全部为有孔圆板状,其外径比开闭盘86小。此外,在抵接盘88一侧的中间盘87的外周侧设置有多个切口87A。抵接盘88为有孔圆板状,其外径与开闭盘86的直径相同。在抵接盘88的径向中间部形成有C形的贯通孔88A。通道形成部件89为有孔圆板状,其外径比抵接盘88的直径小。在通道形成部件89的内周侧设置有多个切口89A。中介部90由多个有孔圆板状的部件构成,其外径比通道形成部件89的直径大。在中间盘87、抵接盘88和通道形成部件89上形成有通道96,该通道96使中间盘87的径向外侧、即上室16与通道孔49连通。通道96包括:所述切口87A,形成在中间盘87的外周部上;所述贯通孔88A,形成在抵接盘88的径向中间位置上;以及所述切口89A,形成在通道形成部件89的内周部上。
所述多个盘85、开闭盘86、多个中间盘87、抵接盘88、通道形成部件89以及中介部90分别以保持轴部57插入内侧的方式配置在前端杆27上,在所述状态下,螺栓91使其内螺纹97与外螺纹61螺纹连接。由此,多个盘85、开闭盘86、多个中间盘87、抵接盘88、通道形成部件89和中介部90被前端杆27的凸缘部56和螺栓91沿轴向夹持。
以从图3的中心线朝向右侧所示的方式,在利用波形弹簧72施加的作用力使传递部件71沿轴向离开前端杆27的凸缘部56的状态下,使抵接部80离开开闭盘86的开闭部93,由此,使开闭部93离开抵接盘88。在此,由开闭盘86的开闭部93和抵接盘88的间隙、以及中间盘87、抵接盘88和通道形成部件89的通道96构成孔98,并且由所述孔98和前端杆27的通道孔49构成连通上室16和杆内通道32的通道(第二通道)99。
以从图3的中心线朝向左侧所示的方式,如果利用复位弹簧38施加的作用力,传递部件71使基板部75向凸缘部56一侧移动而挤压波形弹簧72,则所述抵接部80与开闭盘86的开闭部93抵接而使开闭部93与抵接盘88抵接。由此,封闭封闭孔98而断开经由上室16和杆内通道32的通道99的连通。
传递部件71、活塞侧弹簧支座35、复位弹簧38、图1所示的杆先导件侧弹簧支座36和缓冲件39构成弹簧机构100,该弹簧机构100设置在缸筒11内,其一端能够与图3所示的开闭盘86抵接,并且另一端能够与缸筒11端部侧的图1所示的杆先导件21抵接。如图3所示,所述弹簧机构100利用其弹力克服波形弹簧72施加的作用力而对开闭盘86施加朝向闭阀方向的作用力。并且,所述弹簧机构100以及开闭孔98的开闭盘86和抵接盘88构成通道面积调整机构101,该通道面积调整机构101根据利用活塞杆18位置而变化的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来调整孔98、即通道99的通道面积。孔98、换言之通道面积成为可变的可变孔。
由所述通道面积调整机构101形成的相对于缓冲器行程位置的孔98的通道面积如图4所示的实线所示。即,孔98的通道面积直到缩短侧的全行程范围和伸长侧的规定位置S3包含中立位置(1G的位置(支撑在水平位置停止的车身的位置))为最大的定值,如果在伸长侧的规定位置S3,弹簧机构100克服波形弹簧72施加的作用力而开始使开闭盘86关闭,则伸长侧成比例的变小,并且在开闭盘86的开闭部93与抵接盘88抵接的规定位置S4为最小,与规定位置S4相比在伸长侧中成为最小的固定值。
如图2所示,活塞15包括:活塞主体105,其被前端杆27支撑;以及圆环状的滑动部件106,其安装在活塞主体105的外周面上,在缸筒11内滑动。
在活塞主体105内设置有:多个(图2中仅作为剖面的关系上仅图示了一个)通道(第一通道)111,其连通上室16和下室17,使油液向活塞15的上室16一侧的移动、即伸长行程中从上室16向下室17流出;以及多个(图2中作为断面的关系上仅图示了一个)通道(第一通道)112,使油液向活塞15的下室17一侧的移动、即缩短行程中从下室17向上室16流出。通道111沿周向在各个通道111之间隔着一个通道112等间距形成,活塞15的轴向一侧(图2的上侧)朝向径向外侧开口、轴向另一侧(图2的下侧)朝向径向内侧开口。
并且,相对于所述半数的通道111设置有产生阻尼力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阻尼力产生机构114配置在作为活塞15轴向一端侧的下室17一侧。当活塞15朝向活塞杆18向缸筒11外伸长的伸长侧移动时,通道111构成使油液通过的伸长侧的通道。相对于此设置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限制伸长侧的通道111的油液流动,从而成为产生阻尼力的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
此外,构成剩余半数的通道112沿周向在各个通道112之间隔着一个通道111等间距形成。通道112的活塞15的轴线方向另一侧(图2的下侧)朝向径向外侧开口、轴线方向一侧(图2的上侧)朝向径向内侧开口。
并且,在所述剩余半数的通道112中设置有产生阻尼力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5。阻尼力产生机构115配置在作为活塞15轴向另一端侧的轴线方向的上室16一侧。当活塞15使活塞杆18向进入缸筒11内的缩短侧移动时,通道112构成油液通过的缩短侧的通道。相对于此而设置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5限制缩短侧的通道112的油液流动而成为产生阻尼力的缩短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
活塞主体105为大体盘形状,在其中央形成有通孔116,该通孔116沿轴向贯通,用于插入所述前端杆27的安装轴部59。在活塞主体105的下室17一侧的端部形成有片部117,该片部117在伸长侧的通道111一端开口位置的外侧,以圆环状形成有构成阻尼力产生机构114的片部117。在活塞主体105的上室16一侧的端部、且在缩短侧的通道112的一端开口位置的外侧以圆环状形成有构成阻尼力产生机构115的片部118。
在活塞主体105中,片部117的与通孔116相反侧为与片部117相比轴线方向高度低的台阶状,在所述台阶状的部分上缩短侧的通道112的另一端开口。此外,同样,在活塞主体105中,片部118的与通孔116相反侧为与片部118相比沿轴线方向高度低的台阶状,在所述台阶状的部分,伸长侧的通道111的另一端开口。
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是压力控制型的阀机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从轴向的活塞15一侧依次具有:多个盘121、阻尼阀主体122、多个盘123、片部件124、多个盘125和阀限制部126。
片部件124具有:位于沿轴正交方向的有孔圆板状的底部131;圆筒状的内侧圆筒状部132,形成在底部131的内周侧并沿轴向延伸;以及圆筒状的外侧圆筒状部133,形成在底部131的外周侧并沿轴向延伸。底部131相对于内侧圆筒状部132和外侧圆筒状部133朝向轴向的一侧偏移,在底部131上形成有沿轴向贯通的多个贯通孔134。在内侧圆筒状部132的内侧形成有小径孔部135,该小径孔部135使前端杆27的安装轴部59与轴向的底部131一侧嵌合,并且在轴向的与底部131相反侧形成有比小径孔部135直径大的大径孔部136。在片部件124的外侧圆筒状部133上、且在其轴向的底部131一侧的端部上形成有环状的片部137。多个盘125位于所述片部137上。
在由片部件124的底部131、内侧圆筒状部132、外侧圆筒状部133包围的轴向的与底部131相反侧的空间和片部件124的贯通孔134成为先导室(第二通道)140,该先导室140对阻尼阀主体122施加朝向活塞15的方向的压力。前端杆27的所述通道孔51、片部件124的大径孔部136、以及形成在后述盘123上的孔151与杆内通道32和先导室140连接,并且构成先导室流入通道(第二通道)141,该先导室流入通道141能够经由杆内通道32将油液从上室16和下室17导入所述先导室140。
多个盘121为有孔圆板状,具有比活塞15的片部117直径小的外径。阻尼阀主体122包括:有孔圆板状的盘145,能够就位于活塞15的片部117上;圆环状的密封部件146,由固定在盘145的与活塞15相反的外周侧上的橡胶材料构成。阻尼阀主体122和活塞15的片部117构成伸长侧的阻尼阀147,该阻尼阀147设置于设置在活塞15的通道111与设置在片部件124上的先导室140之间,并且抑制利用活塞15的向伸长侧移动所产生的油液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由此,所述阻尼阀147成为盘阀。另外,在盘145上、且在插入活塞杆18的安装轴部59的中央孔以外,未形成沿轴向贯通的部分。
阻尼阀主体122的密封部件146与片部件124的外侧圆筒状部133的内周面接触,从而密封阻尼阀主体122和外侧圆筒状部133的间隙。由此,在阻尼阀主体122和片部件124之间的所述先导室140对阻尼阀主体122朝向活塞15的方向、即朝向与片部117抵接的闭阀方向施加内压。阻尼阀147是具有先导室140的先导型阻尼阀,如果阻尼阀主体122离开活塞15的片部117而打开,则使来自通道111的油液经由活塞15和片部件124之间径向的通道148流向下室17。
多个盘123为比盘145直径小的有孔圆板状,在其中的片部件124一侧上形成有由开口部构成的孔151。如上所述,利用该孔151连通片部件124的大径孔部136内和先导室140。
多个盘125为能够就位于片部件124的片部137上的有孔圆板状。多个盘125和片部137构成盘阀153,该盘阀153抑制设置在片部件124上的先导室140和下室17之间的油液流动。在多个盘125中的片部137一侧形成有开口部构成的孔154,该开口部即使在与片部137抵接状态下也使先导室140与下室17连通。盘阀153通过使多个盘125离开片部137,而以比孔154大的通道面积使先导室140与下室17连通。阀限制部126由多个圆环状的部件构成,并与多个盘125抵接而限制朝向其打开方向的规定以上的变形。
缩短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5也与伸长侧同样,是压力控制型的阀机构。阻尼力产生机构115从轴向的活塞15一侧依次具有:多个盘181、阻尼阀主体182、多个盘183、片部件184、多个盘185和阀限制部186。
片部件184具有:位于沿轴正交方向的有孔圆板状的底部191;圆筒状的内侧圆筒状部192,形成在底部191的内周侧并沿轴向延伸;以及圆筒状的外侧圆筒状部193,形成在底部191的外周侧并沿轴向延伸。底部191相对于内侧圆筒状部192和外侧圆筒状部193向轴向的一侧偏移,在底部191上形成有沿轴向贯通的多个贯通孔194。在内侧圆筒状部192的内侧形成有小径孔部195,该小径孔部195使前端杆27的安装轴部59与轴向的底部191一侧嵌合,在轴向的与底部191相反侧形成有比小径孔部195直径大的大径孔部196。在外侧圆筒状部193、且在其轴向的底部191一侧的端部,形成有环状的片部197,多个盘185就位于所述片部197上。
由片部件184的底部191、内侧圆筒状部192、外侧圆筒状部193包围的底部191以及相反侧的空间、贯通孔194成为先导室(第二通道)200,该先导室(第二通道)200对阻尼阀主体182向活塞15方向施加压力。前端杆27的所述通道孔50、片部件184的大径孔部196、以及形成在后述盘183上的孔211构成先导室流入通道(第二通道)201,该先导室流入通道(第二通道)201与杆内通道32和先导室200连接,并且能够通过杆内通道32将油液从上室16和下室17导入所述先导室200。
多个盘181为有孔圆板状,具有比活塞15的片部118直径小的外径。阻尼阀主体182包括能够位于活塞15的片部118上的有孔圆板状的盘205;以及由橡胶材料构成的圆环状的密封部件206,密封部件206固定在盘205的与活塞15相反的外周侧上。阻尼阀主体182和活塞15的片部118构成缩短侧的阻尼阀207,该阻尼阀207设置于设置在活塞15上的通道112和设置在片部件184上的先导室200之间,并且抑制利用活塞15的向缩短侧移动所产生的油液流动,而产生阻尼力。由此,所述阻尼阀207成为盘阀。另外,在盘205上、且在插入活塞杆18的安装轴部59的中央孔以外,未形成沿轴向贯通的部分。
密封部件206与片部件184的外侧圆筒状部193的内周面接触,密封阻尼阀主体182和片部件184的外侧圆筒状部193之间的间隙。由此,阻尼阀主体182和片部件184之间的所述先导室200对阻尼阀207的阻尼阀主体182朝向活塞15的方向、即朝向与片部118抵接的闭阀方向施加内压。阻尼阀207是具有先导室200的先导型阻尼阀。如果阻尼阀主体182离开活塞15的片部118而打开,则使来自通道112的油液经由活塞15和片部件184之间径向的通道208向上室16流动。
多个盘183为比盘205直径小的有孔圆板状,在其中的片部件184上形成有由开口部构成的孔211。如上所述,利用所述孔211将片部件184的大径孔部196内和先导室200连通。
多个盘185为有孔圆板状,能够就位于片部件184的片部197上。多个盘185和片部197由设置在片部件184上的先导室200和盘阀213构成,该盘阀213抑制与上室16之间的油液的流动。在多个盘185中的片部197一侧形成有由开口部构成的孔214,该开口部即使在与片部197抵接状态下,也可以使先导室200与上室16连通。盘阀213通过使多个盘185离开片部197,以比孔214大的通道面积使先导室200与上室16连通。阀限制部186由多个圆环状的部件构成,与多个盘185抵接来限制朝向其打开方向的规定以上的变形。
螺栓220与前端杆27前端的外螺纹62螺纹连接。螺栓220的与外螺纹62螺纹连接的内螺纹221形成在内周部上,并且在外周部具有安装扳手等拧紧工具的主体部222和内凸缘部223,该内凸缘部223从主体部222的轴向一端侧向径向内方延伸。
螺栓220使其主体部222的与内凸缘部223相反侧为阀限制部126一侧并与前端杆27螺纹连接。如果拧紧螺栓220,则在前端杆27的中间轴部58的安装轴部59一侧的台阶面225之间夹持阀限制部126、多个盘125、片部件124、多个盘123、阻尼阀主体122、多个盘121、活塞15、多个盘181、阻尼阀主体182、多个盘183、片部件184、多个盘185和阀限制部186的各自的内周侧。
如图1所示,油量测量针31具有:支撑凸缘部230,支撑在基座阀23上;大径轴部232,以比支撑凸缘部230小的直径从支撑凸缘部230沿轴向延伸;锥形轴部233,从大径轴部232的与支撑凸缘部230相反侧沿轴向延伸;以及小径轴部234,从锥形轴部233的与大径轴部232相反侧沿轴向延伸。如图2所示,大径轴部232为固定直径,小径轴部234是比大径轴部232小的固定直径。锥形轴部233与大径轴部232的小径轴部234一侧的端部相连,并与小径轴部234的大径轴部232一侧的端部相连,并且以连接它们的方式成为越朝向小径轴部234一侧直径越小的锥形。
油量测量针31插入螺栓220的内凸缘部223的内侧和插入孔30,该插入孔30由活塞杆18的贯通孔29和插入孔28构成。在油量测量针31与活塞杆18之间形成杆内通道32。螺栓220的内凸缘部223和油量测量针31的间隙成为连通杆内通道32和下室17的孔(第二通道)235。如果所述孔235使大径轴部232与内凸缘部223轴向位置配合,则通道面积最狭窄且成为实质上限制油液流通的状态。此外,如果孔235使小径轴部234与内凸缘部223轴向位置配合,则通道面积为最宽大且成为容许油液流通的状态。此外,如果孔235使锥形轴部233与内凸缘部223轴向位置配合,则锥形轴部233的朝向小径轴部234一侧,通道面积逐渐变大。通过使螺栓220与活塞杆18一体移动,螺栓220的内凸缘部223和油量测量针31构成利用活塞杆18的位置来调整孔235通道面积的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孔235成为通道面积与活塞杆18的位置对应而变化的可变孔。换句话说,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利用油量测量针31调整孔235的通道面积。
由所述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调整的相对于缓冲器的行程位置的孔235的通道面积如图4所示的虚线所示。即,在孔235的通道面积比缩短侧的规定位置S1更靠向缩短侧,内凸缘部223和大径轴部232使轴向位置配合而成为最小的固定值,从规定位置S1隔着中立位置、直到伸长侧的规定位置S2为止,使内凸缘部223和锥形轴部233轴向位置配合,越朝向伸长侧比例变大,从所述规定位置S2起在伸长侧,使内凸缘部223和小径轴部234轴向位置配合,成为最大的固定值。
如图1所示,在外筒12的底部和缸筒11之间设置有所述基座阀23。所述基座阀23具有:大体圆板状的基座阀部件241,隔开下室17和贮存室13;盘242,设置在所述基座阀部件241的下侧、即贮存室13一侧;盘243,设置在基座阀部件241的上侧、即下室17一侧;安装销244,在基座阀部件241上安装盘242和盘243;卡止部件245,安装在基座阀部件241的外周侧;以及支撑板246,安装油量测量针31的支撑凸缘部230。在安装销244和基座阀部件241之间夹持盘242和盘243的径向中央侧。
基座阀部件241分别形成有:在径向的插入中央安装销244的销通孔248;在所述销通孔248的外侧使油液在下室17和贮存室13之间流通的多个通道孔249;在所述通道孔249的外侧使油液在下室17和贮存室13之间流通的多个通道孔250。贮存室13一侧的盘242容许油液经由内侧的通道孔249从下室17向贮存室13流动,另一方面,限制油液经由内侧的通道孔249从贮存室13向下室17的内侧流动。盘243容许油液经由外侧的通道孔250从贮存室13向下室17流动,另一方面,限制油液经由外侧的通道孔250从下室17向贮存室13流动。
利用盘242和基座阀部件241构成缩短侧的阻尼阀252,该阻尼阀252在缩短行程中打开阀使油液从下室17向贮存室13流动的同时而产生阻尼力。利用盘243和基座阀部件241构成进气阀253,该进气阀253在伸长行程中关闭阀使油液从贮存室13向下室17内流动。另外,进气阀253发挥如下功能:根据与设置在活塞15上缩短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5的关系,以排出通过进入活塞杆18的缸筒11而产生的油液的剩余部分的方式,不会从下室17朝向贮存室13实质上产生阻尼力,而使油液流动。
卡止部件245为筒状,基座阀部件241与其内侧嵌合。基座阀部件241经由所述卡止部件245与缸筒11下端的内周部嵌合。在卡止部件245的活塞15一侧的端部形成有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卡止凸缘部255。支撑板246的外周部与卡止凸缘部255的与活塞15相反侧卡止,内周部与油量测量针31的支撑凸缘部230的活塞15一侧卡止。由此,卡止部件245和支撑板246将油量测量针31的支撑凸缘部230保持成与安装销244抵接的状态。
图5表示以上结构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压回路图。即,在上室16和下室17之间并列设置有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和缩短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5,杆内通道32通过由复位弹簧38控制的孔98与上室16连通,并且经由由油量测量针31控制的孔235与下室17连通。并且,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的先导室140通过孔151与杆内通道32连通,缩短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5的先导室200通过孔211与杆内通道32连通。
在活塞杆18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使缓冲件39与杆先导件21抵接,包含复位弹簧38的弹簧机构100伸缩。由此,从图2和图3的任意中心线朝向左侧所示的方式,通道面积调整机构101利用弹簧机构100的传递部件71挤压波形弹簧72,使开闭盘86与抵接盘88抵接来封闭通道99。此外,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在油量测量针31的小径轴部234的轴向位置内配合内凸缘部223,使孔235的通道面积最大。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杆内通道32经由所述孔235与下室17连通,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的先导室140和缩短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5的先导室200通过孔235、杆内通道32和先导室流入通道141、201一同与下室17连通。
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伸长行程中,活塞15向上室16一侧移动,上室16的压力上升且下室17的压力下降。由此,上室16的压力经由形成在活塞15上的伸长侧的通道111,作用于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的阻尼阀147的阻尼阀主体122。此时,由于对阻尼阀主体122朝向片部117的方向作用有先导压的先导室140经由孔235、杆内通道32和先导室流入通道141与下室17连通,所以成为接近下室17的压力状态,先导压下降。由此,阻尼阀主体122接受的压差较大,比较容易离开片部117打开,通过活塞15和片部件124之间的径向的通道148使油液向下室17一侧流动。由此,阻尼力下降。即,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较低的状态。
此外,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且在活塞杆18进入缸筒11内部的缩短行程中,活塞15向下室17一侧移动,下室17的压力上升且上室16的压力下降。由此,下室17的液压经由形成在活塞15中的缩短侧的通道112,作用于缩短侧阻尼力产生机构115的阻尼阀207的阻尼阀主体182。此时,由于对阻尼阀主体182作用有朝向片部118方向的先导压的先导室200经由孔235、杆内通道32和先导室流入通道201与下室17连通,所以成为接近下室17的压力状态,下室17的压力上升且先导压也上升。
在所述状态下,当活塞速度变慢时,由于先导室200的压力上升能够追随下室17的压力上升,所以阻尼阀主体182接受的压差变小,成为难以离开片部118的状态。由此,来自下室17的油液从孔235、杆内通道32和先导室流入通道201通过先导室200,并经由盘阀213的多个盘185的孔214向上室16流动,从而产生孔特性(阻尼力与活塞速度的乘方大体成比例)的阻尼力。由此,相对于活塞速度的阻尼力的特性与活塞速度的上升相比的阻尼力的上升率变高。
此外,即使活塞速度比所述快时,也是阻尼阀主体182难以离开片部118的状态,来自下室17的油液从孔235,杆内通道32和先导室流入通道201通过先导室200,在使盘阀213的多个盘185打开的同时,通过片部197和多个盘185之间,而向上室16流动,从而产生阀特性(阻尼力与活塞速度大体成比例)的阻尼力。由此,相对于活塞速度的阻尼力的特性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而导致阻尼力的上升率稍许下降。由此,缩短行程的阻尼力比伸长行程的阻尼力高,缩短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
另外,即使是最大长侧规定范围的缩短行程,在因路面不平等产生冲击震动时等,如果活塞速度还处于高速的区域,则先导室200的压力上升不能追随下室17的压力上升,由作用于缩短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5的阻尼阀207的阻尼阀主体182的压差而产生的力的关系是:从形成在活塞15的通道112施加的打开方向的力大于从先导室200施加的关闭方向的力。由此,在所述区域内,伴随活塞速度的增加,阻尼阀207打开且阻尼阀主体182离开片部118,油液向通过盘阀213的片部197和多个盘185之间的上室16流动,并且油液经由活塞15和片部件184之间径向的通道208向上室16流动,所以可以抑制阻尼力上升。此时的对于活塞速度的阻尼力的特性是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而阻尼力的上升率几乎没有。由此,活塞速度快且频率较高,因路面不平等产生冲击震动时等,通过以所述方式抑制相对于活塞速度增加的阻尼力的上升,可以充分地吸收震动。
以上,活塞杆18向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靠向缸筒11的外部延伸的最大长侧规定范围是比图6的位置S4更靠向伸长侧(图6的右侧)的范围,最大长侧特性如图6中实线所示,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并且如图6中虚线所示,缩短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如图7实线所示,活塞速度时快时慢,最大长侧特性成为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活塞杆18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缸筒11内部的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复位弹簧38未伸缩,从图2和图3的中心线朝向右侧所示那样的方式,通道面积调整机构101未被包含复位弹簧38的弹簧机构100按压而使开闭盘86离开抵接盘88,并且使通道99的孔98的通道面积为最大。此外,在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使内凸缘部223与油量测量针31的大径轴部232的轴向位置配合,来封闭孔235。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杆内通道32经由所述通道99与上室16连通,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的先导室140和缩短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5的先导室200都经由杆内通道32与上室16连通。
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且在活塞杆18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伸长行程中,活塞15向上室16一侧移动,上室16的压力上升且下室17的压力下降。由此,上室16的压力经由形成在活塞15内的伸长侧的通道111,作用于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的阻尼阀147的阻尼阀主体122。此时,由于对阻尼阀主体122作用有朝向片部117方向的先导压的先导室140经由通道99、杆内通道32和先导室流入通道141与上室16连通,所以成为接近上室16的压力状态,与上室16的压力上升一起、先导压也上升。
在上述状态下,由于活塞速度较慢时,先导室140的压力上升能够追随上室16的压力上升,所以阻尼阀主体122接受的压差变小而成为离开片部117的状态。由此,来自上室16的油液从通道99和杆内通道32和先导室流入通道141通过先导室140,并且通过盘阀153的多个盘125的孔154向下室17流动,从而产生孔特性(阻尼力与活塞速度的乘方大体成比例)的阻尼力。由此,对于活塞速度的阻尼力的特性是与活塞速度的上升相比较的阻尼力的上升率较高。
此外,即使活塞速度比所述速度快时,阻尼阀主体122不会离开片部117,来自上室16的油液从通道99、杆内通道32和先导室流入通道141通过先导室140,在打开盘阀153的多个盘125的同时,通过片部137和多个盘125之间而向下室17流动,从而产生阀特性(阻尼力与活塞速度大体成比例)的阻尼力。由此,对于活塞速度的阻尼力的特性是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阻尼力的上升率稍稍下降。由此,伸长行程的阻尼力变高且伸长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
此外,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进入缸筒11内部的缩短行程中,活塞15向下室17一侧移动,下室17的压力上升且上室16的压力下降。于是,下室17的液压经由形成在活塞15内的缩短侧的通道112,作用于缩短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5的阻尼阀207的阻尼阀主体182。此时,由于对阻尼阀主体182作用有朝向片部118方向的先导压的先导室200经由通道99、杆内通道32和先导室流入通道201与上室16连通,所以成为接近上室16的压力状态,先导压下降。由此,阻尼阀主体182接受的压差较大,比较容易离开片部118而打开,油液经由活塞15和片部件184之间径向的通道208向上室16一侧流动。由此,与伸长行程的阻尼力相比,缩短行程的阻尼力下降,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以上,活塞杆18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缸筒11内部的最小长侧规定范围是比图6的位置S1靠向缩短侧(图6的左侧)的范围,最小长侧特性如图6中实线所示,伸长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并且如图6中虚线所示,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最小长侧特性如图7虚线所示,活塞速度时快时慢,伸长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软的状态。此外,例如位于中间位置时,像图7中双点划线表示伸长侧、虚线表示缩短侧那样,活塞速度时快时慢,伸长侧阻尼力成为中间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得到如上所述的位置感应的阻尼力变化特性。
所述专利文献1、2中记载的装置是位置感应型的缓冲器,将弹簧的弹簧负荷直接施加于开闭形成在活塞内的通道的盘阀上,以使开阀压上升,由于在伸长侧的位置和缩短侧的位置上可以调整阻尼力,所以在弹簧伸长侧和缩短侧上需要两个。此外,为了使阻尼力可变幅变大,需要使弹簧比率变高,但是如果使弹簧比率变高,则弹簧反作用力的作用也变大,不仅阻尼力的变化变急剧,而且活塞杆18的行程也变小,安装车辆的乘坐舒适感变差。此外,不能设定为阻尼力可变幅变大而反作用力变小,存在不能自由设计缓冲器特性的问题。
相对于此,按照如上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利用活塞杆18的位置来调整孔98通道面积的通道面积调整机构101以及利用活塞杆18的位置调整孔235通道面积的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得到最大长侧特性和最小长侧特性,所述最大长侧特性为:在活塞杆18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所述最小长侧特性为:在所述活塞杆18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缸筒11内部的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因此,由于调整油液流通的孔98、235的通道面积,所以能够使阻尼力顺畅地变化,安装车辆的乘坐舒适性良好。此外,在设计阶段中,也可以在通道面积调整机构101中,不改变复位弹簧38的弹簧比率而仅通过改变开闭盘86的特性和中间盘87的切口87A的面积,几乎不改变反作用力特性来调整阻尼力特性,此外,在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中,可以通过改变油量测量针31的轮廓,不改变反作用力特性来改变阻尼力特性。由此,可以提高设计自由度,也容易进行阻尼特性的调整。以下各实施方式也具有同样的效果。
此外,通过得到所述最大长侧特性和最小长侧特性,可以使施加到弹簧上的力变小(即软),制约弹簧上的力变大(即硬),不需要进行电子控制,就能够得到架空吊车(スカイフック)控制那样的良好的乘坐舒适性。图8中表示用于说明安装车辆的不佳路面行驶时乘坐舒适性效果的弹簧上加速度。相对于图8中虚线所示的不具备位置感应功能的情况,按照图8中实线所示的具有位置感应功能的第一实施方式,特别是在频率为f1~f2的范围内可以认为弹簧上加速度下降。所述说明表示了弹簧上的动作变小并提高了乘坐舒适性。
此外,由于在设置于伸长侧通道111内的阻尼阀147的先导室140和设置于缩短侧通道112内的阻尼阀207的先导室200内,连接通道99、杆内通道32、先导室流入通道141、先导室流入通道201和孔235,所以在通道面积调整机构101、236中调整阻尼阀147、207的先导室140、200的先导压,从而调整阻尼阀147、207的开阀压。即,通道面积调整机构101、236与活塞杆18的位置感应来调整阻尼阀147、207的开阀压。因此,能够使阻尼力更顺畅地变化。
此外,由于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利用油量测量针31来调整孔235,所以可以对应于与活塞杆18的位置来稳定地调整通道面积。因此,可以得到稳定的阻尼力特性。
此外,由于通道面积调整机构101利用设置在缸筒11内、一端能够与开闭通道99的开闭盘86抵接且另一端能够与缸筒11端部侧的杆先导件21抵接的弹簧机构100的弹力,对开闭盘86施加闭阀方向的作用力,所以能够将开闭盘86兼用作向闭阀方向施加作用力的弹簧机构100和限制活塞杆18伸长的机构。
另外,如上所述,油量测量针31的直径并不限于大径轴部232和小径轴部234两段,也可以是三段以上。例如,当在大径轴部232和小径轴部234之间设置比大径轴部232直径小且比小径轴部234直径大的固定直径的中径轴部,并且活塞杆18处于最大长侧规定位置和最小长侧规定位置之间的中间规定范围内时,能够得到以下特性。
当活塞杆18处于中间规定范围时,与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同样,通道面积调整机构101未利用弹簧机构100进行按压而使开闭盘86离开抵接盘88,从而使通道99的通道面积为最大,但是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使内凸缘部223与油量测量针31的中径轴部的轴向位置配合,从而使孔235的通道面积比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大。在所述中间规定范围内,与处于最小长侧规定范围时相比,先导室140和先导室200的压力接近下室17的压力。
因此,由于在伸长行程中先导室140的压力比最小长侧规定范围低,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的阻尼阀147的阻尼阀主体122接受的压差比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大,阻尼力成为中间状态,该中间状态比处于最小长侧规定范围时硬的状态低、而比处于最大长侧规定范围的软的状态高。另一方面,由于在缩短行程中通道面积调整机构101使通道99的通道面积为最大,所以与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同样,阻尼力成为较低的软的状态。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主要基于图9和图10,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表示为同一称呼、同一附图标记。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活塞杆18局部不同。第二实施方式的活塞杆18未分割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杆主体26和前端杆27。此外,在外周侧未形成第一实施方式的凸缘部56,代替于此,通过铆接安装有其他凸缘部件270。此外,通过油量测量针31形成杆内通道32的通孔271以固定直径形成,通道孔49、51与通孔271连通。另外,未形成第一实施方式的通道孔50。
此外,传递部件71的筒状部76沿轴向变短,并且未形成第一实施方式的抵接部80。此外,在基板部75和凸缘部件270之间安装有波形弹簧72。此外,活塞侧弹簧支座35的圆筒状突出部67超越传递部件71而延伸至活塞15一侧,并且在突出部67上形成有多个沿径向贯通的通道孔272。
并且,未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多个盘85、开闭盘86、多个中间盘87、抵接盘88、通道形成部件89、中介部90和螺栓91。由此,在活塞杆18上也未形成使螺栓91螺纹连接的外螺纹61,通道孔49和台阶面225之间的距离也变短。
此外,未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缩短侧的阻尼阀主体182、多个盘183、片部件184和阀限制部186,缩短侧的盘185与活塞15的片部118直接抵接来开闭通道112。即,缩短侧的盘185和活塞15的片部118构成盘阀213。
并且,在活塞杆18的台阶面225和盘185的与活塞15相反侧之间安装有按压机构274。所述按压机构274由弹簧支座275、弹簧支座276和按压弹簧277构成,按压弹簧277由螺旋弹簧构成。
弹簧支座275具有圆筒状部280和凸缘部281,该凸缘部281从圆筒状部280轴向的一端向径向外方延伸。在将活塞杆18的安装轴部59插入圆筒状部280内侧的状态下,弹簧支座275在所述凸缘部281一侧的端部与台阶面225抵接。圆筒状部280的外周部由凸缘部281一侧的大径部282和与凸缘部281相反侧的小径部283构成,小径部283比大径部282直径小。
弹簧支座276具有圆筒状部286和凸缘部287,该凸缘部287从圆筒状部286的轴向一端向径向外方延伸,在凸缘部287上形成有凸状部288,该凸状部288在径向的中间位置为圆环状,并且向与轴向圆筒状部286相反侧突出。在使凸缘部287朝向活塞15一侧的状态下,弹簧支座276在圆筒状部286与弹簧支座275的小径部283嵌合,并且能够在所述小径部283的范围内沿轴向移动。
按压弹簧277安装在弹簧支座275的凸缘部281和弹簧支座276的凸缘部287之间,使弹簧支座276在凸状部288从与活塞15相反侧与盘阀213的盘185抵接。此外,如果从盘185接收到与活塞15相反方向的力,则弹簧支座276克服按压弹簧277施加的作用力而使弹簧支座275的小径部283滑动,容许朝向离开盘185的片部118方向的变形。
通过使活塞杆18向突出方向移动规定值以上,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弹簧机构100在使复位弹簧38缩短的同时,使活塞侧弹簧支座35向活塞15的方向移动,在此之前,以从图9的中心线朝向左侧所示的方式,固定在活塞杆18上的凸缘部件270通过传递部件71使波形弹簧72克服其作用力而对其进行按压,由此,使传递部件71和活塞侧弹簧支座35朝向轴向的凸缘部件270一侧稍许移动。由此,活塞侧弹簧支座35圆筒状的突出部67与弹簧支座276的凸缘部287抵接。由此,弹簧机构100的复位弹簧38施加的作用力沿闭阀方向直接作用于盘阀213的盘185。此外,如果解除弹簧机构100的作用力,则利用波形弹簧72施加的作用力,以从图9的中心线朝向右侧所示的方式,传递部件71和活塞侧弹簧支座35朝向与轴向凸缘部件270相反侧移动。由此,弹簧机构100的复位弹簧38施加的作用力不作用于盘阀213的盘185。
图10表示以上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液压回路图。即,在上室16和下室17之间并列设置有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和缩短侧的盘阀213。并且,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的先导室140经由孔151与杆内通道32连通,另一方面,复位弹簧38施加的作用力作用于缩短侧的盘阀213。
在活塞杆18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使包含复位弹簧38的弹簧机构100伸缩。由此,弹簧机构100的活塞侧弹簧支座35经由传递部件71在与弹簧支座276之间挤压波形弹簧72,对盘阀213的盘185施加闭阀方向的作用力。此外,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使内凸缘部223与油量测量针31的小径轴部234的轴向位置配合,使孔235的通道面积为最大。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杆内通道32经由孔235与下室17连通,另一方面,经由活塞杆18的作为孔的通道孔49与上室16连通。
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伸长行程中,活塞15向上室16一侧移动,上室16的压力上升且下室17的压力下降。由此,上室16的压力经由形成在活塞15内伸长侧的通道111,作用于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的阻尼阀147的阻尼阀主体122。此时,由于对阻尼阀主体122作用有朝向片部117方向的先导压的先导室140,通过孔235、杆内通道32和先导室流入通道141与下室17连通,并且经由杆内通道32、活塞杆18的通道孔49和活塞侧弹簧支座35的通道孔272与上室16连通,所以成为所述中间的压力状态,先导压下降。由此,阻尼阀主体122接受的压差变大,比较容易离开片部117而打开,油液通过活塞15和片部件124之间径向的通道148向下室17一侧流动。由此,阻尼力下降。即,伸长侧阻尼力称为软的状态。
此外,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进入缸筒11内部的缩短行程中,活塞15向下室17一侧移动,下室17的压力所述且上室16的压力下降。由此,下室17的液压通过形成在活塞15内的缩短侧的通道112作用于缩短侧的盘阀213的盘185。此时,由于弹簧机构100经由弹簧支座276对盘185作用有朝向片部118方向的作用力,盘阀213难以打开,缩短侧阻尼力与伸长行程的伸长侧阻尼力相比变高,成为硬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活塞杆18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缸筒11内部的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复位弹簧38不伸缩,盘阀213的盘185成为未被包含复位弹簧38的弹簧机构100按压的状态。此外,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使内凸缘部223与油量测量针31的大径轴部232的轴向位置配合,来封闭孔235。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杆内通道32经由活塞杆18的通道孔49与上室16连通,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的先导室140经由杆内通道32仅与上室16连通。
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伸长行程中,活塞15向上室16一侧移动,上室16的压力上升且下室17的压力下降。由此,上室16的压力经由形成在活塞15内的伸长侧的通道111,作用于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的阻尼阀147的阻尼阀主体122。此时,由于对阻尼阀主体122作用有朝向片部117方向的先导压的先导室140,通过活塞杆18的通道孔49、杆内通道32和先导室流入通道141与上室16连通,所以成为接近上室16的压力状态,上室16的压力上升且先导压也上升。
在这种状态下,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阻尼阀主体122接受的压差变小,成为难以离开片部117的状态。由此,伸长行程的阻尼力变高,伸长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
此外,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进入缸筒11内部的缩短行程中,活塞15向下室17一侧移动,下室17的压力上升且上室16的压力下降。由此,下室17的液压通过形成在活塞15内的缩短侧的通道112作用于缩短侧的盘阀213的盘185。此时,由于未利用包含复位弹簧38的弹簧机构100进行按压的状态,所以盘185容易离开片部118,缩短侧的通道112的油液在使按压机构274的弹簧支座276克服按压弹簧277的作用力而移动的同时,使盘185打开,并且通过活塞15和盘185的间隙向上室16一侧流动。由此,缩短行程的阻尼力与伸长行程的阻尼力相比变低,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按照如上所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能够以较低成本得到位置感应的缩短侧的阻尼力特性。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主要基于图11和图12,以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与第二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表示为同一称呼、同一附图标记。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活塞杆18局部不同。第三实施方式的活塞杆18未形成第二实施方式的通道孔49、51。并且,在安装轴部59沿径向形成有朝向通孔271内开口的作为孔的通道孔291。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活塞杆18上、且在通道孔291和外螺纹62之间的外周部上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通道槽292。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未设置第二实施方式的传递部件71和波形弹簧72,在活塞侧弹簧支座35未形成第二实施方式的突出部67。此外,也未设置第二实施方式的按压机构274。并且,未设置伸长侧的阻尼阀主体122、多个盘123、片部件124和阀限制部126,伸长侧的多个盘125与活塞15的片部117直接抵接来开闭通道111。即,伸长侧的盘125和活塞15的片部117构成盘阀153。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活塞侧弹簧支座35的活塞15一侧未设置传递部件295。所述传递部件295具有圆筒状部296和圆环状的内凸缘部297,该内凸缘部297从其轴向的中间部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且使活塞杆18与内凸缘部297的内周部嵌合。由此,传递部件295沿活塞杆18的外周面滑动。圆筒状部296的活塞15一侧的端部上形成有多个朝向活塞15一侧突出的突起部298。在圆筒状部296的与轴向突起部298相反侧的端部上形成有沿径向贯通的通道槽299。此外,在内凸缘部297上形成有多个沿轴向贯通的通道孔300。传递部件295使圆筒状部296的与轴向突起部298相反侧的端部与活塞侧弹簧支座35的抵接凸缘部66抵接。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活塞杆18的安装轴部59一侧的台阶面225和盘185之间从台阶面225一侧依次设置有:与台阶面225抵接的由多个圆环状部件构成的中介部303、止回阀机构305、有孔圆板状的开闭盘(阀部)306、有孔圆板状的中间盘307、有孔圆板状的抵接盘308、有孔圆板状的底板部件309和由多个圆环状部件构成的阀限制部310。
止回阀机构305配置在传递部件295的圆筒状部296的内侧,从轴向依次具有:片部件313、阀盘314、通道形成部件315和盖部316。片部件313由有孔圆板状的基板部317和圆筒状部318构成,该圆筒状部318从基板部317的外周部向轴向一侧突出,在基板部317上形成有多个沿轴向贯通的通道孔319。阀盘314相对于基板部317抵接和离开,从而封闭和打开通道孔319,阀盘314和基板部317构成止回阀320。止回阀320配置成通道孔319朝向上室16内开口,仅容许来自上室16一侧的油液流动。即,止回阀320为伸长侧的止回阀,由此,止回阀机构305也成为伸长侧的止回阀机构。在通道形成部件315上形成有多个沿径向贯通的通道孔321,所述通道孔321与活塞杆18的通道孔291连通。盖部316由多个有孔圆板状的部件构成,并与片部件313的圆筒状部318的和基板部317相反侧抵接,在片部件313内区划内部通道322。
止回阀机构305的内部通道322、通道形成部件315的通道孔321、活塞杆18的通道孔291、杆内通道32以及孔235构成连通上室16和下室17的通道(第二通道)323。由此,油量测量针31通过开闭孔235,来开闭连通上室16和下室17的通道323。
开闭盘306的为能够与传递部件295的突起部298抵接的外径。中间盘307为比开闭盘306小的外径。抵接盘308为与开闭盘306相同的外径。底板部件309的外径比抵接盘308稍大。在中间盘307、抵接盘308和底板部件309上形成有通道324,该通道324使中间盘307的径向外侧与活塞杆18的通道槽292连通。通道324包括:切口部,形成在中间盘307的外周部;切口部,形成在抵接盘308的内周部;以及槽部,形成在底板部件309内周部的抵接盘308一侧。阀限制部310与缩短侧的多个盘185抵接来限制且朝向打开方向的规定以上变形。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活塞杆18的安装轴部59的盘125和螺栓220之间,从螺栓220一侧依次设置有多个圆环状部件构成的中介部325和止回阀机构327。
止回阀机构327从轴向依次具有:片部件329、阀盘330、通道形成部件331和盖部333。片部件329由有孔圆板状的基板部334和圆筒状部335构成,该圆筒状部335从基板部334的外周部朝向轴向一侧突出,在基板部334上形成有多个沿轴向贯通的通道孔336。阀盘330相对于基板部334抵接和离开,从而封闭和打开通道孔336,阀盘330和基板部334构成止回阀337。止回阀337配置成通道孔336朝向下室17内开口,仅容许来自下室17一侧的油液流动。即,止回阀337成为缩短侧的止回阀,由此,止回阀机构327也成为缩短侧的止回阀机构。在通道形成部件331内形成有多个沿径向的通道孔338,所述通道孔338与活塞杆18的通道槽292连通。盖部333由多个有孔圆板状的部件构成,并且与片部件329的圆筒状部335的与基板部334相反侧抵接,在片部件329内区划内部通道341。
所述开闭盘306在离开抵接盘308的状态下,经由传递部件295使活塞侧弹簧支座35沿轴向离开凸缘部件270。开闭盘306和抵接盘308的间隙构成孔340。所述孔340、中间盘307、抵接盘308和底板部件309的通道324、活塞杆18的通道槽292、通道形成部件331的通道孔338、以及止回阀机构327的内部通道341构成连通上室16和下室17的通道(第二通道)342。
如果利用包含复位弹簧38的弹簧机构100施加的作用力,以使所述活塞侧弹簧支座35与凸缘部件270抵接的方式移动,则与活塞侧弹簧支座35抵接的传递部件295使开闭盘306与抵接盘308抵接,封闭孔340并遮挡经由包含孔340的通道342连通的上室16和下室17。
传递部件295、活塞侧弹簧支座35、复位弹簧38、图1所述的杆先导件侧弹簧支座36和缓冲件39构成弹簧机构100,该弹簧机构100设置在缸筒11内,一端能够与开闭盘306抵接、且另一端能够与缸筒11端部侧的杆先导件21抵接。如图11所示,所述弹簧机构100利用其弹力对开闭盘306施加闭阀方向的作用力。并且,所述弹簧机构100以及开闭孔340的开闭盘306和抵接盘308构成通道面积调整机构343,该通道面积调整机构343对应于因活塞杆18的位置而变化的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调整孔340、即通道342的通道面积。孔340、换句话说通道面积为可变的可变孔。
图12表示以上结构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液压回路图。即,在上室16和下室17之间并列设置有伸长侧的盘阀153和缩短侧的盘阀213,杆内通道32经由由油量测量针31控制的孔235与下室17连通,并且经由作为孔的通道孔291和止回阀320与上室16连通。此外,在由复位弹簧38控制的孔340的下室17一侧设置有止回阀337。
在活塞杆18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使包含复位弹簧38的弹簧机构100伸缩。由此,通道面积调整机构343利用弹簧机构100的传递部件295使开闭盘306与抵接盘308抵接,来封闭孔340。此外,在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使内凸缘部223与油量测量针31的小径轴部234的轴向位置配合,使孔235的通道面积为最大,并且使杆内通道32与下室17连通。
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伸长行程中,活塞15向上室16一侧移动,上室16的压力上升且下室17的压力下降。由此,经由传递部件295的通道槽299和通道孔300,从伸长侧的止回阀机构305的通道孔319朝向阀盘314的一侧作用有上室16一侧的压力,通过孔235、杆内通道32、通道孔291和通道孔321,从下室17朝向阀盘314的另一侧作用有接近下室17一侧的压力,阀盘314的压差变大。由此,阀盘314比较容易离开基板部317而打开止回阀320,油液经由通道孔321、通道孔291、杆内通道32和孔235向下室17一侧流动。由此,阻尼力下降。即,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此外,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进入缸筒11内部的缩短行程中,活塞15向下室17一侧移动,下室17的压力所述且上室16的压力下降。由此,下室17的液压经由形成在活塞15内缩短侧的通道112作用于缩短侧的盘阀213的盘185。由于在盘185的另一方作用有上室16一侧的压力,与止回阀320的阀盘314相比,盘185的刚性高,所以不容易离开活塞15的片部118,与所述伸长行程相比,阻尼力上升。即,缩短行程的阻尼力比伸长行程的阻尼力升高,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活塞杆18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缸筒11内部的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复位弹簧38未伸缩,通道面积调整机构343使开闭盘306离开抵接盘308,从而使孔340的通道面积为最大,并且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使内凸缘部223与油量测量针31的大径轴部232的轴向位置配合来封闭孔235。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经由孔340、通道324、通道槽292和通道孔338与缩短侧的止回阀机构327的内部通道341连通。
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伸长行程内,活塞15向上室16一侧移动,上室16的压力上升且下室17的压力下降。由此,上室16的压力经由形成在活塞15内伸长侧的通道111作用于伸长侧的盘阀153的盘125。在盘125的另一方作用有下室17一侧的压力,但是由于盘125的刚性高,所以不容易离开活塞15的片部117,阻尼力上升。即,伸长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
此外,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进入缸筒11内部的缩短行程中,活塞15向下室17一侧移动,下室17的压力上升且上室16的压力下降。由此,从缩短侧的止回阀机构327的通道孔336朝向阀盘330一侧作用有下室17一侧的压力,并且经由孔340、通道323、通道槽292和通道孔338在另一侧作用有上室16一侧的压力。由于止回阀337的阀盘330与盘阀153的盘125相比刚性低,所以容易离开基板部334,从通道孔336经由内部通道341、通道孔338、通道槽292、通道323和孔340、即通过通道342向上室16流动,与所述伸长行程相比,阻尼力下降。即,缩短行程的阻尼力比伸长行程的阻尼力低,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按照如上所述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由于连通上室16和下室17的通道323具有设置有止回阀320的伸长侧的内部通道322,并且连通上室16和下室17的通道342具有设置有止回阀337的缩短侧的内部通道341,所以可以利用止回阀320、337,容易地使伸长侧阻尼力和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具备缩短侧的止回阀机构327和通道面积调整机构343。按照这种结构能够得到如下特性:在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和缩短侧阻尼力都成为软的状态,在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主要基于图13和图14,以与第二、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与第二、第三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表示为同一称呼、同一附图标记。
第四实施方式的活塞杆18未形成第三实施方式的通道槽292。此外,使用第二实施方式的弹簧机构100、波形弹簧72和按压机构274,在按压机构274和活塞杆18的台阶面225之间设置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伸长侧的止回阀机构305。并且,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盘125与活塞15的片部117直接抵接来构成伸长侧的盘阀153。此外,未设置第三实施方式的缩短侧的止回阀机构327。
图14表示以上结构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液压回路图。即,在上室16和下室17之间并列设置有伸长侧的盘阀153和缩短侧的盘阀213,杆内通道32通过由油量测量针31控制的孔235与下室17连通,并且经由作为孔的通道孔291和止回阀320与上室16连通。并且,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对缩短侧的盘阀213作用有复位弹簧38施加的作用力。
在活塞杆18向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第四实施方式的缓冲器使包含复位弹簧38的弹簧机构100伸缩。由此,弹簧机构100利用活塞侧弹簧支座35并经由传递部件71,由凸缘部件270挤压波形弹簧72,使突出部67与弹簧支座276抵接,对盘阀213的盘185施加朝向闭阀方向的作用力。此外,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使内凸缘部223与油量测量针31的小径轴部234的轴向位置配合,使孔235的通道面积为最大。
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且在活塞杆18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伸长行程中,活塞15向上室16一侧移动,上室16的压力上升且下室17的压力下降。由此,经由活塞侧弹簧支座35的通道孔272从伸长侧的止回阀机构305的通道孔319向阀盘314的一侧作用有上室16一侧的压力,并且通过孔235、杆内通道32、通道孔291和通道孔321从下室17朝向阀盘314的另一侧作用有接近下室17一侧的压力,阀盘314的压差变大。由此,阀盘314比较容易离开基板部317而打开止回阀320,油液通过通道孔321、通道孔291、杆内通道32和孔235向下室17一侧流动。由此,阻尼力下降。即,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此外,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进入缸筒11内部的缩短行程中,活塞15向下室17一侧移动,下室17的压力上升且上室16的压力下降。由此,下室17的液压经由形成在活塞15的缩短侧的通道112作用于缩短侧的盘阀213的盘185。此时,由于弹簧机构100经由活塞侧弹簧支座35对盘185作用有朝向片部118方向的作用力,所以盘阀213难以打开,缩短侧阻尼力比伸长行程的伸长侧阻尼力高而成为硬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活塞杆18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缸筒11内部的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复位弹簧38不伸缩,盘阀213的盘185成为未被包含复位弹簧38的弹簧机构100按压的状态。此外,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使内凸缘部223与油量测量针31的大径轴部232的轴向位置配合来封闭孔235。
当处于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时,在伸长行程中,经由形成在活塞15内的伸长侧的通道111,向伸长侧的盘阀153的从一方作用有下室17的压力的盘125从另一方作用上室16的压力,盘125的压差变大,在缩短行程中,通过形成在活塞15的伸长侧的通道112,向缩短侧的盘阀213的从一方作用有上室16压力的盘185从另一方作用下室17的压力,盘185的压差变大,阻尼力都下降。即,伸长侧阻尼力和缩短侧阻尼力的两方成为软的状态。
按照第四实施方式,在活塞杆18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在活塞杆18进入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靠向缸筒11内部的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可以通过利用活塞杆18的位置来调整孔235的通道面积的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得到伸长侧阻尼力和缩短侧阻尼力都成为软的状态的特性。由此,由于可以调整油液流通的孔235的通道面积,所以能够使阻尼力顺畅地变化,从而使安装车辆的乘坐舒适性良好。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15和图16,以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表示为同一称呼、同一附图标记。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未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油量测量针31,活塞杆18局部不同。第五实施方式的活塞杆18未以第一实施方式的杆主体26和前端杆27的方式进行分割。此外,在外周侧未形成第一实施方式的凸缘部56,代替于此,通过铆接安装有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个别的凸缘部件270。此外,在活塞杆18内未形成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入孔30和通道孔49~51,在安装轴部59的外周部沿轴向构成杆内通道(第二通道)500的通道槽501沿周向隔开间隔形成多个。在所述通道槽501内阻尼力产生机构114、115的孔151、211开口。
此外,由螺旋弹簧构成的缩短侧弹簧502从基座阀23(图15中省略图示,参照图1)延伸。此外,弹簧支座503与所述缩短侧弹簧502的活塞15侧的端部嵌合。弹簧支座503具有与缩短侧弹簧502嵌合的圆筒状部504和与缩短侧弹簧502端部抵接的抵接凸缘部505。
此外,在活塞侧弹簧支座35上未形成第一实施方式的突出部67和圆筒状部65而呈有孔圆板状。在活塞侧弹簧支座35的活塞15一侧设置有第一传递件508、第二传递件509和中介部510一体化而成的传递部件511。传递部件511构成弹簧机构100。
第一传递件508具有圆筒状部513和从其轴向的中间部朝向径向内方突出的圆环状内凸缘部514,在圆筒状部513轴向的与内凸缘部514相反侧的端部上形成有沿径向贯通的通道槽515。
第二传递件509具有:圆筒状部518;圆环状的台阶状部519,从圆筒状部518轴向的端部朝向径向外方突出;以及圆环状的外凸缘部521,从台阶状部519轴向的与圆筒状部518相反侧朝向径向外方突出。第二传递件509使活塞杆18与圆筒状部518的内周部嵌合,并且使圆筒状部518的外周部与第一传递件508的内凸缘部514的内周部嵌合。第二传递件509沿活塞杆18的外周面滑动。在外凸缘部521轴向的与圆筒状部518相反侧的端面上形成有多个朝向活塞15一侧突出的突起部522。
中介部510由多个有孔圆板状的部件构成,安装在第一传递件508的圆筒状部513和第二传递件509的外凸缘部521之间。第一传递件508在圆筒状部513的轴向的通道槽515一侧的端部与活塞侧弹簧支座35抵接。
此外,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在活塞杆18的安装轴部59一侧的台阶面225和阀限制部186之间,从台阶面225一侧依次设置有与台阶面225抵接的由多个圆环状部件构成的中介部525、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多个盘85、开闭盘86、中间盘87和抵接盘88。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在开闭盘86未形成沿轴向突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开闭部93,多个盘85与开闭盘86直径相同。此外,构成孔98的通道96形成在中间盘87和抵接盘88,所述通道96与活塞杆18的杆内通道500连通。并且,传递部件511的突起部522与多个盘85的与抵接盘88相反侧抵接。另外,未设置活塞15两侧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盘121、181,在活塞15和阻尼阀主体122、182之间形成有轴向的间隙。由此,传递部件511能够相对于活塞杆18沿轴向移动,从而可以使开闭盘86与抵接盘88抵接。
此外,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在活塞杆18的安装轴部59上从阀限制部126的与活塞15相反侧依次设置有:与所述抵接盘88同样的抵接盘528、与所述多个中间盘87同样的中间盘529、与所述开闭盘86同样的开闭盘(阀部)530、与所述多个盘85同样的多个盘531、由多个圆环状部件构成的中介部532、圆环状的底板部件533和螺栓220。开闭盘530和抵接盘528的间隙、以及形成在中间盘529和抵接盘528的与所述通道96同样的通道535,构成与孔98同样的孔(第二通道)536,通道535朝向活塞杆18的杆内通道500开口。孔536连通杆内通道500和下室17。
在底板部件533的外周部上形成有嵌合突起部540。并且,安装有传递件541,该传递件541覆盖螺栓220并与所述嵌合突起部540嵌合。传递件541具有圆筒状部542和封闭其一端的盖部543,通过使所述底板部件533的嵌合突起部540与嵌合凹部544嵌合,该嵌合凹部544形成在圆筒状部542轴向的与盖部543相反侧的内周部上,与底板部件533一体化而成为传递部件546。在圆筒状部542轴向的与盖部543相反侧的端面上形成有多个朝向活塞15一侧突出的突起部545。并且,突起部545与多个盘531的和抵接盘528相反侧抵接。另外,利用所述活塞15和阻尼阀主体122、182之间轴向的间隙,传递部件546能够相对于活塞杆18沿轴向移动,从而能够使开闭盘530与抵接盘528抵接。
缩短侧弹簧502、弹簧支座503和传递部件546构成弹簧机构550。并且,所述弹簧机构550、开闭孔536的开闭盘530和抵接盘528构成通道面积调整机构551,该通道面积调整机构551对应于因活塞杆18的位置而变化的缩短侧弹簧502的作用力,来调整孔536的通道面积。另外,在螺栓220上未形成第一实施方式的内凸缘部223。
图16表示以上结构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液压回路图。即,在上室16和下室17之间并列设置有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和缩短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5。并且,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阻尼力产生机构114、115的先导室140、200经由孔151、211与杆内通道500连通。此外,对上室16和杆内通道500之间的孔98作用有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对下室17和杆内通道500之间的孔536作用有缩短侧弹簧502的作用力。
在活塞杆18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第五实施方式的缓冲器使包含复位弹簧38的弹簧机构100伸缩。由此,通道面积调整机构101利用弹簧机构100的传递部件511的突起部522,经由多个盘85按压开闭盘86并封闭孔98。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杆内通道500经由孔536仅与下室17连通,阻尼力产生机构114、115的先导室140、200经由孔536、杆内通道500和孔151、211仅与下室17连通。
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伸长行程中,活塞15向上室16一侧移动,上室16的压力上升且下室17的压力下降。由此,上室16的压力通过形成在活塞15内的伸长侧的通道111,作用于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的阻尼阀147的阻尼阀主体122。此时,由于对阻尼阀主体122作用有朝向片部117方向的先导压的先导室140经由孔151、杆内通道500和孔536与下室17连通,所以成为接近下室17的压力状态,先导压下降。由此,阻尼阀主体122接受的压差变大,比较容易离开片部117而打开,油液经由活塞15和片部件124之间的径向的通道148向下室17一侧流动。由此,阻尼力下降。即,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此外,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进入缸筒11内部的缩短行程中,活塞15向下室17一侧移动,下室17的压力上升且上室16的压力下降。由此,下室17的液压经由形成在活塞15内的缩短侧的通道112,作用于缩短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5的阻尼阀207的阻尼阀主体182。此时,由于对阻尼阀主体182作用有朝向片部118方向的先导压的先导室200,通过孔211、杆内通道500和孔536与下室17连通,所以成为接近下室17的压力状态,先导压上升。由此,阻尼阀主体182接受的压差变小,难以离开片部118而难以开阀。由此,与伸长行程的伸长侧阻尼力相比,缩短侧阻尼力变高,成为硬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活塞杆18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缸筒11内部的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弹簧支座503与传递部件546抵接,包含缩短侧弹簧502的弹簧机构550伸缩。由此,通道面积调整机构551利用传递部件546的突起部545并经由多个盘531来按压开闭盘530并封闭孔536。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杆内通道500经由孔98仅与上室16连通,阻尼力产生机构114、115的先导室140、200经由孔98、杆内通道500和孔151、211仅与上室16连通。
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朝向缸筒11外部的延伸的伸长行程中,活塞15向上室16一侧移动,上室16的压力上升且下室17的压力下降。由此,上室16的压力经由形成在活塞15内的伸长侧的通道111作用于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的阻尼阀147的阻尼阀主体122。此时,由于对阻尼阀主体122作用有朝向片部117方向的先导压的先导室140经由孔151、杆内通道500和孔98与上室16连通,成为接近上室16的压力状态,上室16的压力上升和先导压一同上升。在这种状态下,阻尼阀主体122接受的压差变小,成为难以离开片部117的状态。由此,伸长行程的阻尼力变高,伸长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
此外,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进入缸筒11内部的缩短行程中,活塞15向下室17一侧移动,下室17的压力上升且上室16的压力下降。由此,下室17的液压经由形成在活塞15内的缩短侧的通道112,作用于缩短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5的阻尼阀207的阻尼阀主体182。此时,由于对阻尼阀主体182作用有朝向片部118方向的先导压的先导室200,通过孔211、杆内通道500和孔98与上室16连通,所以成为接近上室16的压力状态,先导压下降。由此,阻尼阀主体182接受的压差变大,比较容易离开片部118而打开,油液经由活塞15和片部件184之间径向的通道208向上室16一侧流动。由此,与伸长行程的阻尼力相比,缩短行程的阻尼力变低,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主要基于图17和图18,以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与第二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表示为同一称呼、同一附图标记。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未设置第二实施方式的传递部件71、波形弹簧72和按压机构274。此外,在图17中未图示的位置上以与盘185分开的方式设置有凸缘部件270和活塞侧弹簧支座35。
并且,在油量测量针31的大径轴部232和小径轴部234之间形成有固定直径的中径轴部560,该中径轴部560比大径轴部232直径小且比小径轴部234直径大,在大径轴部232和中径轴部560之间形成有锥形轴部561,并且在中径轴部560和小径轴部234之间形成有锥形轴部562。锥形轴部561与大径轴部232的中径轴部560一侧的端部相连,并且与中径轴部560的大径轴部232一侧的端部相连,以连接它们的方式成为越朝向中径轴部560一侧直径越小的锥形。锥形轴部562与中径轴部560的小径轴部234一侧的端部相连,并且与小径轴部234的中径轴部560一侧的端部相连,以连接它们的方式成为越朝向小径轴部234一侧直径越小的锥形。
图18表示以上结构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液压回路图。即,相对于第二实施方式,对缩短侧的盘阀213未施加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
即使在活塞杆18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第六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省略图示的复位弹簧也不对盘阀213的盘185施加朝向闭阀方向的作用力。另一方面,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使内凸缘部223与油量测量针31的小径轴部234的轴向位置配合,使孔235的通道面积为最大。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杆内通道32通过孔235与下室17连通,此外,通过活塞杆18的作为孔的通道孔49与上室16连通。
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伸长行程中,先导室140的压力在上室16和下室17的中间,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阻尼力下降。即,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此外,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进入缸筒11内部的缩短行程中,活塞15向下室17一侧移动,下室17的压力上升且上室16的压力下降。由此,通过形成在活塞15内的缩短侧的通道112,向缩短侧的盘阀213的接收从一方作用有上室16压力的盘185从另一方作用下室17的液压。其结果,盘185的压差变大,盘阀213容易打开,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活塞杆18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缸筒11内部的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使内凸缘部223与油量测量针31的大径轴部232的轴向位置配合,来封闭孔235。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杆内通道32通过活塞杆18的通道孔49与上室16连通,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的先导室140通过杆内通道32仅与上室16连通。
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进入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伸长行程中,活塞15向上室16一侧移动,上室16的压力上升且下室17的压力下降。此时,由于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先导室140与上室16连通,所以成为接近上室16的压力状态,阻尼阀主体122的压差变小。由此,伸长行程的阻尼力变高,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此外,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进入缸筒11内部的缩短行程中,活塞15向下室17一侧移动,下室17的压力上升且上室16的压力下降。由此,通过形成在活塞15内形成的缩短侧的通道112,向缩短侧的盘阀213的从一方接收上室16的压力的盘185从另一方作用下室17的液压。其结果,盘185的压差变大,盘阀213容易打开,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此外,当活塞杆18处于最大长侧规定位置和最小长侧规定位置之间的中间规定范围时,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使内凸缘部223与油量测量针31的中径轴部560的轴向位置配合,使孔235的通道面积比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大且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窄。在所述中间规定范围内,与处于最小长侧规定范围时相比,先导室140的压力接近上室16的压力。
由此,由于在伸长行程中,先导室140的压力比最小长侧规定范围高,所以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的阻尼阀147的阻尼阀主体122接受的压差稍稍变小,从而成为中间状态,该中间状态为阻尼力比最小长侧规定范围时硬的状态低,但是比处于最大长侧规定范围的软的状态高。另一方面,在缩短行程中,与最大长侧规定位置和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同样,阻尼力低,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按照以上的第六实施方式,在活塞杆18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和缩短侧阻尼力都成为软的状态,在活塞杆18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缸筒11内部的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可以通过利用活塞杆18的位置来调整孔235的通道面积的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得到使伸长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的特性。由此,由于可以调整工作流体流通的孔235的通道面积,所以能够使阻尼力顺畅地变化,可以使安装车辆的乘坐舒适性良好。
另外,即使代替第六实施方式的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而使用第五实施方式的通道面积调整机构551,调整孔536的通道面积,也可以得到如下特性:在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使伸长侧阻尼力和缩短侧阻尼力都成为软的状态,并且在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第七实施方式」
接着,主要基于图19和图20,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表示为同一称呼、同一附图标记。
在第七实施方式中,活塞杆18局部不同。第七实施方式的活塞杆18未分割成第一实施方式的杆主体26和前端杆27。此外,在外周侧未形成第一实施方式的凸缘部56,代替于此,通过铆接安装有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个体的凸缘部件270。此外,未设置油量测量针31,形成杆内通道32的通孔571形成为固定直径。通道孔49、50与通孔571连通,未形成第一实施方式的通道孔51。
此外,未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通道面积调整机构101,复位弹簧38分割为复位弹簧主体572和辅助弹簧573,在活塞侧弹簧支座35的与活塞15相反侧上以能够沿活塞杆18滑动的方式设置有中间弹簧支座575。复位弹簧主体572安装在杆先导件侧弹簧支座36(图19中省略图示,参照图1)和中间弹簧支座575之间,辅助弹簧573安装在中间弹簧支座575和活塞侧弹簧支座35之间。
中间弹簧支座575具有圆筒状部576和从其轴向的中间部向径向延伸的凸缘部577,在圆筒状部576的内周部与活塞杆18的外周部滑动接触,并且在凸缘部577与复位弹簧主体572和辅助弹簧573抵接。中间弹簧支座575通过边使复位弹簧38伸缩、边使活塞杆18滑动,使通道孔49内的孔578的通道面积可变。包含中间弹簧支座575的弹簧机构100和孔578构成通道面积调整机构582,该通道面积调整机构582调整经由杆内通道32连通上室16和下室17而连通的通道的面积。
并且,未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多个盘85、开闭盘86、多个中间盘87、抵接盘88、通道形成部件89,中介部90和螺栓91。
此外,未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伸长侧的阻尼阀主体122、多个盘123和片部件124,伸长侧的盘125与活塞15的片部117直接抵接,开闭通道111。即,伸长侧的盘125和活塞15的片部117构成盘阀153。
并且,螺栓220的内凸缘部223的内侧构成通道面积固定的孔580。
图20表示以上结构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液压回路图。即,在上室16和下室17之间并列设置有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缩短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5和伸长侧的盘阀153。并且,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缩短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5的先导室200经由孔211与杆内通道32连通。杆内通道32经由利用复位弹簧38而使通道面积可变的孔578与上室16连通,并且经由通道面积固定的孔580与下室17连通。
如果在活塞杆18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则第七实施方式的缓冲器使通道面积调整机构582的复位弹簧38伸缩,并且中间弹簧支座575封闭孔578。此外,杆内通道32通过螺栓220的孔580与下室17连通。
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伸长行程中,活塞15向上室16一侧移动,上室16的压力上升且下室17的压力下降。由此,经由形成在活塞15内的伸长侧的通道111,向伸长侧的盘阀153的从一方作用有下室17压力的盘125,从另一方作用有上室16的压力。由此,盘125容易打开,由此,阻尼力下降。即,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此外,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进入缸筒11内部的缩短行程中,活塞15向下室17一侧移动,下室17的压力上升且上室16的压力下降。由此,下室17的液压经由形成在活塞15内的缩短侧的通道112,作用于缩短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5的阻尼阀主体182。此时,由于对阻尼阀主体182作用有朝向片部118方向的先导压的先导室200经由孔580与下室17连通,所以难以打开,与伸长行程的伸长侧阻尼力相比,缩短侧阻尼力变高,成为硬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活塞杆18处于最大长侧规定范围的、进入比中间规定范围和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缸筒11内部的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复位弹簧38未伸缩,中间弹簧支座575使孔578敞开。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杆内通道32通过活塞杆18的通道孔49与上室16连通,并且通过孔580与下室17连通。在这种状态下,伸长侧阻尼力和缩短侧阻尼力都成为软的状态。
「第八实施方式」
接着,主要基于图21~图24,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部分为中心对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表示为同一称呼、同一附图标记。
在第八实施方式中,未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通道面积调整机构101和通道99。此外,未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缩短侧的阻尼阀主体182、多个盘183和片部件184,缩短侧的盘185与活塞15的片部118直接抵接并开闭通道112。即,缩短侧的盘185和活塞15的片部118构成盘阀213。
利用单独个体的保持部件610将圆环状的密封部件611保持在螺栓220上,始终封闭螺栓220和油量测量针31的间隙。具体地说,在螺栓220上基于从主体部222沿轴向延伸的筒状部612,在所述筒状部612的与主体部222相反侧形成有内凸缘部223。在所述内凸缘部223上、且在轴向外侧、内周侧上形成有保持孔部613,密封部件611与所述保持孔部613嵌合。保持部件610具有:筒状部616,其形成有与筒状部612的外周部的外螺纹614螺纹连接的内螺纹615;以及内凸缘部617,其从筒状部616轴向的端部朝向径向内方变大,利用内凸缘部617限制保持孔部613的密封部件611脱落。由此,在第八实施方式中,未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并且,油量测量针31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反,在基座阀23(图21中省略图,参照图1)一侧形成有小径轴部234,并且在轴向的杆先导件21(图21中省略图,参照图1)一侧形成有大径轴部232,以在它们之间连接它们的方式形成有锥形轴部233。
在活塞杆18的杆主体26上形成有通道孔601,该通道孔601形成使杆内通道32与上室16连通的孔(第二通道)600。
并且,在前端杆27的大径孔部47的与小径孔部48相反侧的端部上形成有嵌合孔部602,在所述嵌合孔部602上压入有环部件603。所述环部件603的内径比大径孔部47直径小,在杆内通道32内形成小径孔部604。所述小径孔部604与油量测量针31之间构成孔605,弹簧机构100、油量测量针31和小径孔部604构成通道面积调整机构606,该通道面积调整机构606利用活塞杆18的位置来调整杆内通道32的通道面积。利用孔605,使杆内通道32的比孔605朝向上室16一侧成为通道部607,并且使比孔605朝向先导室140一侧成为通道部608。
如图22所示,孔605的通道面积在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S12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伸长侧的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变窄,在进入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S11更朝向缸筒11内部的缩短侧的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变宽。
图23表示以上结构的第八实施方式的液压回路图。即,在上室16和下室17之间并列设置有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和缩短侧的盘阀213。并且,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的先导室140经由孔151与杆内通道32的通道部608连通。此外,在杆内通道32的通道部607、608之间,设置有利用油量测量针31而使通道面积可变的孔605,在通道部607和上室16之间设置有孔600。
在活塞杆18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S12更加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第八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活塞杆18的小径孔部604使轴向位置与油量测量针31的大径轴部232配合。由此,通道面积调整机构606限制杆内通道32的通道部608、即先导室140的与上室16的连通。
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伸长行程中,活塞15向上室16一侧移动,上室16的压力上升且下室17的压力下降。由此,上室16的压力经由形成在活塞15内的伸长侧的通道111,作用于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的阻尼阀147的阻尼阀主体122。此时,由于对阻尼阀主体122作用有朝向片部117方向的先导压的先导室140限制与上室16的连通,先导压不变化。由此,阻尼阀主体122接受的压差变大,可以容易地离开片部117,由此,如图24所示,阻尼力下降。即,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此外,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进入缸筒11内部的缩短行程中,活塞15向下室17一侧移动,下室17的压力上升且上室16的压力下降。由此,经由形成在活塞15内的缩短侧的通道112,向缩短侧的盘阀213的从一方接收上室16压力的盘185,从另一方作用下室17的液压。由此,压差变大,盘阀213容易打开,缩短侧阻尼力也变低,如图24所示成为软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活塞杆18进入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S11更加朝向缸筒11内部的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活塞杆18的小径孔部604使轴向位置与油量测量针31的小径轴部234配合。由此,通道面积调整机构606使孔605的通道面积变大,并且经由杆内通道32使先导室140与上室16连通。
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伸长行程中,活塞15向上室16一侧移动,上室16的压力上升且下室17的压力下降。由此,上室16的压力经由形成在活塞15内的伸长侧的通道111,作用于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的阻尼阀147的阻尼阀主体122。此时,对阻尼阀主体122作用有朝向片部117方向的先导压的先导室140,由于通过活塞杆18的通道孔601、杆内通道32和先导室流入通道141与上室16连通,所以成为接近上室16的压力状态,并且先导压与上室16的压力上升一起上升。
在这种状态下,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阻尼阀主体122接受的压差变小,成为难以离开片部117的状态。由此,如图24所示,伸长行程的阻尼力变高,伸长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
此外,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进入缸筒11内部的缩短行程中,活塞15向下室17一侧移动,下室17的压力上升且上室16的压力下降。由此,经由形成在活塞15内的缩短侧的通道112,向缩短侧的盘阀213的从一方接受上室16压力的盘185,从另一方作用下室17的液压。由此,盘185的压差变高,容易离开片部118,缩短侧的通道112的油液使盘185打开,并且通过活塞15和盘185的间隙向上室16一侧流动。由此,与伸长行程的阻尼力相比,缩短行程的阻尼力变低,如图24所示,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第九实施方式」
接着,主要基于图25,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第九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表示为同一称呼、同一附图标记。
在第九实施方式中,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到第八实施方式所示的缓冲器并列配置调整车高的机构。像图25简要表示的那样,第九实施方式的悬挂装置700配置在车身701和车轮702之间,将车轮702相对于车身701支撑成能够上下移动。所述悬挂装置700在一个车轮702上设置有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到第八实施方式所示的任意一个缓冲器703和车高调整机构704,在图25中省略了图示,全部四个车轮702分别设置有缓冲器703和车高调整机构704两者。另外,车高调整机构704也可以不设置在全部的车轮上,而仅用于后轮一侧。
在以上结构的第九实施方式中,以从中间位置(1G的位置(支撑在水平位置停止的车身的位置))附近灵敏地与位置的变化感应的方式调整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到第八实施方式所示的缓冲器703。即,图6中,通过使在作为S1到S4之间的1G位置上的倾斜度变大,因由乘车人员和装载负荷产生的车高的变化,对乘坐舒适性和操作稳定性产生的影响变大。在此,如图25所示,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到第八实施方式所示的缓冲器703并列配置调整车高的车高调整机构701。通过与缓冲器703并列配置车高调整机构704,与乘坐人员和承载负荷无关,可以通过车高调整机构704保持中间位置,从而可以保持缓冲器703的特征。另外,作为车高调整机构704使用气垫,该气垫例如利用来自(日本)特开2010-120580所示的压缩机的压缩空气,通过调整压缩空气的供给量,来调整车高,或者是使用自调平装置等,该自调平装置例如像(日本)特开2009-180355所示的那样,具有对应于车高的变化将车辆调整成本来的高度的泵功能。
按照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缓冲器,其包括:缸筒,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以能够滑动地嵌入安装在所述缸筒内,将该缸筒内划分为两室;活塞杆,与所述活塞连接,并且延伸到所述缸筒的外部;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利用所述活塞的移动,以工作流体流动的方式将所述两室之间连通;以及阻尼阀,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上,抑制由所述活塞的移动产生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该缓冲器以成为最大长侧特性和最小长侧特性中至少一方特性的方式,设置有利用所述活塞杆的位置调整所述第二通道的通道面积的通道面积调整机构,所述最大长侧特性在所述活塞杆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所述缸筒外部延伸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最小长侧特性在所述活塞杆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所述缸筒内部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由此,由于调整工作流体流通的第二通道的通道面积,所以能够使阻尼力顺畅地变化,从而使安装车辆的乘坐舒适性良好。
此外,提供一种缓冲器,其包括:缸筒,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以能够滑动地嵌入安装在所述缸筒内,将该缸筒内划分为两室;活塞杆,与所述活塞连接,并且延伸到所述缸筒的外部;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利用所述活塞的移动,以工作流体流动的方式将所述两室之间连通;以及阻尼阀,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上,抑制由所述活塞的移动产生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其中,该缓冲器设置有利用所述活塞杆的位置调整所述第二通道的通道面积的通道面积调整机构,以使在所述活塞杆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所述缸筒外部延伸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并且在所述活塞杆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所述缸筒内部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和缩短侧阻尼力都成为软的状态。因此,由于调整工作流体流通的第二通道的通道面积,所以能够使阻尼力顺畅地变化,从而使安装车辆的乘坐舒适性良好。
此外,提供一种缓冲器,其包括:缸筒,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以能够滑动地嵌入安装在所述缸筒内,将该缸筒内划分为两室;活塞杆,与所述活塞连接,并且延伸到所述缸筒的外部;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利用所述活塞的移动,以工作流体流动的方式将所述两室之间连通;以及阻尼阀,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上,抑制由所述活塞的移动产生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其中,该缓冲器设置有利用所述活塞杆的位置调整所述第二通道的通道面积的通道面积调整机构,以使在所述活塞杆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所述缸筒外部延伸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和缩短侧阻尼力都成为软的状态,并且在所述活塞杆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所述缸筒内部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因此,由于调整工作流体流通的第二通道的通道面积,所以能够使阻尼力顺畅地变化,从而使安装车辆的乘坐舒适性良好。
此外,所述阻尼阀是伸长侧和缩短侧的阻尼阀,并且伸长侧和缩短侧中至少一方的阻尼阀是具有先导室的先导型阻尼阀,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先导室连接。由此,可以通过通道面积调整机构对应于活塞杆的位置来调整阻尼阀的先导室的先导压,并调整阻尼阀的开阀压。因此,能够进一步使阻尼力顺畅地变化。
此外,所述通道面积调整机构利用油量测量针调整所述第二通道。由此,可以应用于活塞杆的位置稳定地调整通道面积。因此,可以到达稳定的阻尼力特性。
此外,所述通道面积调整机构包括:阀部,开闭所述第二通道;弹簧机构,设置在所述缸筒内,一端能够与所述阀部抵接,另一端能够与所述缸筒端部侧抵接,其中,利用该弹簧机构的弹力,对所述阀部施加朝向闭阀方向的作用力。由此,能够将弹簧机构兼用作限制活塞杆伸出的机构,弹簧机构对阀部施加朝向闭阀方向的作用力。
此外,所述第二通道具有伸长侧和缩短侧中至少一方的通道,所述伸长侧和缩短侧中至少一方的通道具有止回阀。由此,可以利用止回阀,容易地使伸长侧阻尼力和缩短侧阻尼力中至少一方成为软的状态。
所述各实施方式只表示了将本发明用于多筒式的液压缓冲器的例子,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用于单筒式液压缓冲器等缓冲器,该单筒式液压缓冲器不设置外筒而在缸筒11内的下室17的与上室16相反侧由能够滑动的区划部件形成气体室。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所述基座阀23。此外,也可以应用于在缸筒11的外部设置于缸筒11内连通的油通道,并在所述油通道内设置阻尼力产生机构的情况。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液压缓冲器,但是作为流体也可以使用水或空气。
工业实用性
按照所述缓冲器,能够提高阻尼特性和反作用力等的设定自由度。
附图标记说明
11缸筒
15活塞
16上室
17下室
18活塞杆
31油量测量针
32杆内通道(第二通道)
86、306、530开闭盘(阀部)
99通道(第二通道)
100、550弹簧机构
101、236、343、551、582、606通道面积调整机构
111通道(第一通道)
112通道(第一通道)
140、200先导室(第二通道)
141、201先导室流入通道(第二通道)
147、207衰减阀
235、536、600孔(第二通道)
320、337止回阀
323、342通道(第二通道)
500杆内通道(第二通道)

Claims (8)

1.一种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缸筒,封入有工作流体;
活塞,能够滑动地嵌入安装在所述缸筒内,将该缸筒内划分为两室;
活塞杆,与所述活塞连接,并且延伸到所述缸筒的外部;
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以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工作流体在所述两室间流动的方式将所述两室之间连通;以及,
阻尼阀,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上,抑制由于所述活塞的移动产生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
所述缓冲器设置有通道面积调整机构,该通道面积调整机构以成为最大长侧特性和最小长侧特性中至少一方特性的方式,利用所述活塞杆的位置调整所述第二通道的通道面积,该最大长侧特性是在所述活塞杆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所述缸筒外部延伸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该最小长侧特性是在所述活塞杆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所述缸筒内部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2.一种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缸筒,封入有工作流体;
活塞,能够滑动地嵌入安装在所述缸筒内,将该缸筒内划分为两室;
活塞杆,与所述活塞连接,并且延伸到所述缸筒的外部;
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以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工作流体在所述两室间流动的方式将所述两室之间连通;以及,
阻尼阀,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上,抑制由于所述活塞的移动产生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
所述缓冲器设置有利用所述活塞杆的位置来调整所述第二通道的通道面积的通道面积调整机构,
以使在所述活塞杆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所述缸筒外部延伸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并且,
在所述活塞杆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所述缸筒内部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和缩短侧阻尼力都成为软的状态。
3.一种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缸筒,封入有工作流体;
活塞,能够滑动地嵌入安装在所述缸筒内,将该缸筒内划分为两室;
活塞杆,与所述活塞连接,并且延伸到所述缸筒的外部;
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以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工作流体在所述两室间流动的方式将所述两室之间连通;以及,
阻尼阀,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上,抑制由于所述活塞的移动产生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
所述缓冲器设置有利用所述活塞杆的位置来调整所述第二通道的通道面积的通道面积调整机构,
以使在所述活塞杆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所述缸筒外部延伸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和缩短侧阻尼力都成为软的状态,
在所述活塞杆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所述缸筒内部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阀是伸长侧和缩短侧的阻尼阀,并且伸长侧和缩短侧至少一方的阻尼阀是具有先导室的先导型的阻尼阀,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先导室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面积调整机构利用油量测量针来调整所述第二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面积调整机构包括:阀部,开闭所述第二通道;弹簧机构,设置在所述缸筒内,一端能够与所述阀部抵接,另一端能够与所述缸筒端部侧抵接,利用该弹簧机构的弹力对所述阀部施加闭阀方向的作用力。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具有伸长侧和缩短侧至少一方的通道,该伸长侧和缩短侧至少一方的通道具有止回阀。
8.一种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缸筒,封入有工作流体;
活塞,能够滑动地嵌入安装在所述缸筒内,将该缸筒内划分为两室;
活塞杆,与所述活塞连接,并且延伸到所述缸筒的外部;
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以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工作流体在所述两室间流动的方式将所述两室之间连通;以及,
阻尼阀,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上,抑制由于所述活塞的移动产生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
所述缓冲器在车身和车轮之间设置,并且具有通道面积调整机构,该通道面积调整机构以成为最大长侧特性和最小长侧特性中至少一方特性的方式,利用所述活塞杆的位置调整所述第二通道的通道面积,该最大长侧特性是在所述活塞杆在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所述缸筒外部延伸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该最小长侧特性是在所述活塞杆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所述缸筒内部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所述缓冲器配置有调整所述车身的车高的车高调整机构,该车高调整机构与所述缓冲器并列。
CN201280047983.3A 2011-11-30 2012-11-28 缓冲器 Active CN1040940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62009 2011-11-30
JP2011-262009 2011-11-30
PCT/JP2012/080739 WO2013081004A1 (ja) 2011-11-30 2012-11-28 緩衝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94013A CN104094013A (zh) 2014-10-08
CN104094013B true CN104094013B (zh) 2016-02-03

Family

ID=485354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7983.3A Active CN104094013B (zh) 2011-11-30 2012-11-28 缓冲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139065B2 (zh)
JP (2) JP5684925B2 (zh)
KR (1) KR101986862B1 (zh)
CN (1) CN104094013B (zh)
DE (1) DE112012004968B4 (zh)
RU (1) RU2570243C1 (zh)
WO (1) WO20130810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MX353316B (es) * 2012-01-23 2018-01-05 Cooper Standard Automotive Inc Puntal de esfuerzo de torsión de fijación eléctricamente intercambiable.
KR101629593B1 (ko) * 2012-09-20 2016-06-13 히다치 오토모티브 시스템즈 가부시키가이샤 서스펜션 장치
JP2015068439A (ja) * 2013-09-30 2015-04-1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US9868331B2 (en) * 2013-11-29 2018-01-16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Shock absorber
KR101615256B1 (ko) * 2014-07-16 2016-04-25 주식회사 만도 쇽업소버의 바디 밸브 어셈블리
DE102014214654B4 (de) * 2014-07-25 2023-07-20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Ventil-Kolben-Anordnung für einen Schwingungsdämpfer
JP6324254B2 (ja) * 2014-07-31 2018-05-16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付き車両
KR102294332B1 (ko) * 2014-10-31 2021-08-25 히다치 아스테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완충기
JP6468016B2 (ja) * 2015-03-18 2019-02-13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緩衝器
DE112016004164T5 (de) * 2015-09-14 2018-05-30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Stoßdämpfer
CN108027005B (zh) * 2015-09-14 2019-11-22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缓冲器
KR102482569B1 (ko) * 2015-09-17 2022-12-29 에이치엘만도 주식회사 쇽업소버
JP6838220B2 (ja) 2017-03-10 2021-03-03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緩衝器
DE112018003806B4 (de) * 2017-07-27 2022-06-23 Hitachi Astemo, Ltd. Stoßdämpfer
DE102018201297B4 (de) * 2018-01-29 2022-07-07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Schwingungsdämpfer für ein Fahrzeug
DE112019002456T5 (de) * 2018-05-16 2021-01-21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Zylindervorrichtung
DE102019106203A1 (de) * 2019-03-12 2020-09-17 Ottobock Se & Co. Kgaa Pneumatische Dämpfereinrichtung
DE102019212964A1 (de) * 2019-08-29 2021-03-04 Zf Friedrichshafen Ag Schwingungsdämpfer mit einer Zusatzdämpfung
US20210214041A1 (en) * 2020-01-13 2021-07-15 Sram, Llc Bicycle suspension components
DE102022204341A1 (de) 2022-05-03 2023-11-09 Zf Friedrichshafen Ag Zuganschlag für eine Zuganschlagfeder eines Schwingungsdämpfers sowie Schwingungsdämpfer mit dem Zuganschlag
CN115856228B (zh) * 2023-02-21 2023-04-28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隧道有害气体监测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23042U (zh) * 1986-01-28 1987-08-05
JPH0342319A (ja) * 1989-07-10 1991-02-22 Atsugi Unisia Corp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CN1177394A (zh) * 1995-03-01 1998-03-25 里克竞赛与发展有限公司 对流量、加速度敏感的减震器
JP3137209B2 (ja) * 1992-04-03 2001-02-19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セミアクティブサスペンションシステム
JP2001241485A (ja) * 1999-12-22 2001-09-07 Kayaba Ind Co Ltd 位置依存式油圧緩衝器
CN2496696Y (zh) * 2001-09-04 2002-06-26 锦州万得汽车减振器有限公司 双向调节阻尼的减振器活塞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505478A1 (de) * 1965-10-29 1969-09-25 Bilstein August Fa Stufenlos verstellbarer Stossdaempfer,insbesondere fuer Kraftfahrzeuge
JPS617639U (ja) * 1984-06-20 1986-01-17 トキコ株式会社 減衰力調整式油圧緩衝器
JPS62123042A (ja) 1985-11-20 1987-06-04 Nippon Electric Glass Co Ltd 審美性に優れた歯科材料用結晶化ガラ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251637A (ja) 1988-08-12 1990-02-21 Tokico Ltd 減衰力調整式油圧緩衝器
CA2015119C (en) 1989-04-24 1994-11-08 Fumiyuki Yamaoka Variable damping force shock absorber with stroke dependent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amping force
JP2901639B2 (ja) 1989-04-24 1999-06-07 株式会社ユニシアジェックス 変位感応型液圧緩衝器
JP2901640B2 (ja) 1989-04-24 1999-06-07 株式会社ユニシアジェックス 変位感応型液圧緩衝器
US5307907A (en) * 1991-06-11 1994-05-03 Atsugi Unisia Corporation Hydraulic damper
JPH0579526A (ja) * 1991-09-20 1993-03-30 Tokico Ltd 減衰力調整式油圧緩衝器
JPH05238227A (ja) 1992-02-26 1993-09-17 Kayaba Ind Co Ltd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US5368142A (en) * 1991-12-07 1994-11-29 Tokico Ltd. Damping force control type of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JPH06147252A (ja) * 1992-09-18 1994-05-27 Tokico Ltd 油圧緩衝器
JP3383863B2 (ja) * 1993-03-08 2003-03-10 トキコ株式会社 減衰力調整式油圧緩衝器
JPH07233840A (ja) * 1994-02-22 1995-09-05 Unisia Jecs Corp 減衰力可変型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US5797594A (en) 1995-07-22 1998-08-25 Tokico, Ltd.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RU2361134C2 (ru) * 2007-07-12 2009-07-10 Борис Батразович Карсанов Гидро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ий амортизатор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JP5110285B2 (ja) 2008-01-31 2012-12-26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油圧緩衝器
JP2010120580A (ja) 2008-11-21 2010-06-03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車載用流体圧縮装置
JP5812650B2 (ja) * 2011-03-31 2015-11-17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KR101254287B1 (ko) 2011-06-09 2013-04-12 주식회사 만도 가변유로를 갖는 쇽업소버의 밸브 구조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23042U (zh) * 1986-01-28 1987-08-05
JPH0342319A (ja) * 1989-07-10 1991-02-22 Atsugi Unisia Corp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JP3137209B2 (ja) * 1992-04-03 2001-02-19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セミアクティブサスペンションシステム
CN1177394A (zh) * 1995-03-01 1998-03-25 里克竞赛与发展有限公司 对流量、加速度敏感的减震器
JP2001241485A (ja) * 1999-12-22 2001-09-07 Kayaba Ind Co Ltd 位置依存式油圧緩衝器
CN2496696Y (zh) * 2001-09-04 2002-06-26 锦州万得汽车减振器有限公司 双向调节阻尼的减振器活塞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3081004A1 (ja) 2015-04-27
RU2570243C1 (ru) 2015-12-10
US20140252735A1 (en) 2014-09-11
DE112012004968T5 (de) 2014-08-28
CN104094013A (zh) 2014-10-08
DE112012004968B4 (de) 2019-10-02
JP5684925B2 (ja) 2015-03-18
KR101986862B1 (ko) 2019-06-07
KR20140099439A (ko) 2014-08-12
JP2015111006A (ja) 2015-06-18
US9139065B2 (en) 2015-09-22
WO2013081004A1 (ja) 2013-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94013B (zh) 缓冲器
US9810282B2 (en) Damper with digital valve
US9879748B2 (en) Two position valve with face seal and pressure relief port
US9163691B2 (en) Rod guide arrangement for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valve applications
US8714320B2 (en) Nested check high speed valve
JP6279759B2 (ja) 緩衝器
US20110214955A1 (en) Shock absorber
CN105143707B (zh) 缓冲器及使用该缓冲器的车辆
US9550545B2 (en) Shock absorber
US9533538B2 (en) Low pressure high compression damping monotube shock absorber
JPWO2014045965A1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CN104343766A (zh) 缸体装置
US8627933B2 (en) Two stage valve and hydraulic damped valve
US11629772B2 (en) Valve and shock absorber
JP6047035B2 (ja) 車両用液圧緩衝器
US20230067101A1 (en) Hydraulic damper
JP2007127200A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JP6006621B2 (ja) 緩衝器
JP2019168096A (ja)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JP2019168097A (ja)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21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