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76649A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76649A
CN104076649A CN201410124534.5A CN201410124534A CN104076649A CN 104076649 A CN104076649 A CN 104076649A CN 201410124534 A CN201410124534 A CN 201410124534A CN 104076649 A CN104076649 A CN 1040766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tablet
outshot
bonding station
patte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2453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76649B (zh
Inventor
桥本洋平
所祐司
冈野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0766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66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766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66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 G03G15/2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pying both sides of an original or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1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2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15/234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by inverting and refeeding the image receiving material with an image on one face to the recording member to transfer a second image on its second face, e.g. by using a duplex tray; Details of duplex trays or inver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6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printing on both faces of the print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85/00Recirculating articles, i.e. feeding each article to, and delivering it from, the same machine work-station more than on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30Orientation, displacement, position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33Modifying, selecting, changing orientation
    • B65H2301/333Inverting
    • B65H2301/3331Involving forward reverse transporting means
    • B65H2301/33312Involving forward reverse transporting means forward reverse rollers pai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3/00Power transmission; Driving means
    • B65H2403/40Toothed gearings
    • B65H2403/42Spur gearing
    • B65H2403/421Spur gearing involving at least a gear with toothless por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3/00Power transmission; Driving means
    • B65H2403/40Toothed gearings
    • B65H2403/42Spur gearing
    • B65H2403/422Spur gearing involving at least a swing gea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367The feeding path segment where particular handling of the copy medium occurs, segments being adjacent and non-overlapping. Each segment is identified by the most downstream point in the segment, so that for instance the segment labelled "Fixing device" is referring to the path between the "Transfer device" and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417Post-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43Refeeding path
    • G03G2215/00438Inverter of refeeding path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556Control of copy medium feeding
    • G03G2215/00586Control of copy medium feeding duplex mod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38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 recording medium carried by a transport belt
    • G03G2215/0141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 recording medium carried by a transport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转向辊,该转向辊在正常旋转方向和反向旋转方向之间切换;第一和第二齿轮系,该第一和第二齿轮系分别用于沿正常和反向旋转方向旋转转向辊;切换单元,该切换单元包括摆动齿轮,该摆动齿轮在第一接合位置、第二接合位置和脱离位置之间可移动,在第一接合位置,摆动齿轮与第一齿轮系接合,在第二接合位置,摆动齿轮与第二齿轮系接合,在脱离位置,摆动齿轮不与第一齿轮系和第二齿轮系接合。切换单元在第一模式、第二模式和第三模式之间可切换,在第一模式中,摆动齿轮被保持在第一接合位置上,第二模式中,摆动齿轮被保持在第二接合位置,在第三模式中,摆动齿轮被保持在脱离位置。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
相关申请的相互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3年3月2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3-075320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方面涉及一种采用电子照相系统的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连续打印多张片状物的两面的打印机是已知的。
对于这样的打印机,已经提出了一种打印机,在该打印机中,在图像被形成在片状物的一面上之后,排出辊在反向方向上旋转从而片状物被再次运送到主体盒内(转向运送),并且图像被形成在片状物的另一面上(例如,JP-A-2011-048328)。
进一步,在JP-A-2011-048328中公开的打印机中,用于各个辊的驱动源,除了用于沿一个方向旋转的感光鼓和显影辊的马达和用于使辊旋转以朝向图像形成单元在一个方向上运送片状物的马达之外,还需要设置用于旋转排出辊的马达,该排出辊在正常旋转和反向旋转之间切换。所以,可能增加成本并且由于马达发出声音而产生噪声。
发明内容
相应地,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能够通过简单构造切换记录介质的运送方向,从而在降低成本和噪声的同时,在记录介质的一面和另一面上形成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说明性实施例,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含:驱动源,该驱动源被构造成产生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转向辊,该转向辊被构造成在正常旋转方向和反向旋转方向之间切换,用于切换记录介质的运送方向,该记录介质具有通过图像形成单元在其上形成的图像;第一齿轮系,该第一齿轮系被构造成将该驱动源的该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传输至该转向辊,以使得该转向辊的旋转方向变为该正常旋转方向;第二齿轮系,该第二齿轮系被构造成将该驱动源的该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传输至该转向辊,以使得该转向辊的旋转方向变为该反向旋转方向;和切换单元,该切换单元包括摆动齿轮,该摆动齿轮被构造成将用于传输该驱动源的该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的齿轮系与该第一齿轮系和该第二齿轮系中的任意一个接合。该摆动齿轮被构造成能够在以下位置之间移动:第一接合位置,在该第一接合位置,该摆动齿轮与该第一齿轮系接合;第二接合位置,在该第二接合位置,该摆动齿轮与该第二齿轮系接合;和脱离位置,在该脱离位置,该摆动齿轮不与该第一齿轮系和该第二齿轮系中的任意一个接合。该切换单元被构造成能够在以下模式之间切换:第一模式,在该第一模式中,该摆动齿轮被保持在该第一接合位置,从而该驱动源的该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被传输至该第一齿轮系;第二模式,在该第二模式中,该摆动齿轮被保持在该第二接合位置,从而该驱动源的该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被传输至该第二齿轮系;和第三模式,在该第三模式中,该摆动齿轮被保持在该脱离位置,从而该驱动源的该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不被传输至该第一齿轮系和该第二齿轮系中的任意一个。
根据该构造,如果摆动齿轮被保持在第一接合位置从而驱动源的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被传输到第一齿轮系,则切换单元变为第一模式,在该第一模式中转向辊的旋转方向变为正常旋转方向,而如果摆动齿轮被保持在第二接合位置从而驱动源的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被传输到第二齿轮系,则切换单元变为第二模式,在该第二模式中转向辊的旋转方向变为反向旋转方向,并且如果摆动齿轮被保持在脱离位置从而驱动源的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不被传输到第一齿轮系或第二齿轮系中的任意一个,则切换单元变为第三模式,在该第三模式中转向辊不旋转。
因此,通过在产生驱动源的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的状态下,将摆动齿轮移动到第一接合位置、第二接合位置和脱离位置,并且通过切换单元将摆动齿轮保持在每个接合位置,能够执行切换到第一模式、第二模式和第三模式。
因此,不需要切换驱动源的旋转驱动力的旋转方向以切换转向辊的旋转方向,从而能够使用一个驱动源不仅作为用于产生旋转驱动力以旋转在图像形成设备内并且在一个方向上旋转的旋转体的驱动源,而且用于产生被传输到转向辊的旋转驱动力的驱动源。
所以,能够防止在图像处理设备中的驱动源的数量的增加,并且能够在正常旋转方向和反向旋转方向之间切换转向辊的旋转方向,在记录介质的一面和另一面上形成图像同时降低成本和噪声。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说明性的实施例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方面将变得更加地清楚且更好理解,其中: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说明性的实施例的作为图像形成设备的实例的打印机的中心截面视图;
图2A和2B是显示图1所示的打印机的驱动传输系统的方框图,其中图2A显示主要马达的方框图,图2B显示处理马达的方框图;
图3是显示图1所示的打印机内的驱动力传输机构的后视图;
图4是显示在第一模式中的图3的驱动力传输机构的侧视图;
图5是沿着线A-A截取的在第一模式中的图3的驱动力传输机构的截面视图;
图6是沿着线B-B截取的在第一模式中的图3的驱动力传输机构的截面视图;
图7A和7B是显示在第一模式中的图3所示的扇形齿轮的不完全齿轮、杆和驱动齿轮的视图,其中图7A是沿着图3所示的线C-C截取的截面视图,图7B是从后上侧看的立体图;
图8A至8D是显示图4的扇形齿轮的视图,其中图8A是右视图,图8B是后视图,图8C是左视图,图8D是从前上侧看的立体图,其中为了方便,方向是根据扇形齿轮在正常旋转模式中的姿势确定的;
图9是显示在第二模式中的图3的驱动力传输机构的侧视图;
图10是显示沿着线A-A截取的在第二模式中的图3的驱动力传输机构的截面视图;
图11是显示沿着线B-B截取的在第二模式中的图3的驱动力传输机构的截面视图;
图12A和12B是显示在第二模式中的图3的扇形齿轮的不完全齿轮、杆和驱动齿轮的视图,其中图12A是沿着图3所示的线D-D截取的截面视图,图12B是从后上侧看的立体图;
图13是显示在第三模式中的图3的驱动力传输机构的侧视图;
图14是显示沿着线A-A截取的在第三模式中的图3的驱动力传输机构的截面视图;
图15是显示沿着线B-B截取的在第三模式中的图3的驱动力传输机构的截面视图;
图16A和16B是显示在第三模式中的图3的扇形齿轮的不完全齿轮、杆和驱动齿轮的视图,其中图16A是沿着图3所示的线C-C截取的截面视图,图16B是从后上侧看的立体图;
图17是显示图1所示的打印机中的控制流程的方框图;
图18是用于说明启动后紧接着的各个单元的操作的时间图;
图19是用于说明双面图像形成处理的时间图;
图20A至20D是用于说明在双面图像形成处理中的片状物运送的说明性视图,其中图20A对应于图19的时刻A,图20B对应于图19的时刻B,图20C对应于图19的时刻C、图20D对应于图19的时刻D;
图21E至21H是用于说明在图20A至20D之后的双面图像形成处理中的片状物运送的说明性视图,其中图21E对应于图19的时刻E,图21F对应于图19的时刻F,图21G对应于图19的时刻G,图21H对应于图19的时刻H;和
图22I至22L是用于说明在图21E至21H之后的双面图像形成处理中的片状物运送的说明性视图,其中图22I对应于图19的时刻I,图22J对应于图19的时刻J,图22K对应于图19的时刻K,图22L对应于图19的时刻L。
具体实施方式
1.打印机的总体构造
如图1所示,打印机1(图像形成设备的实例)是直接串联式彩色激光打印机。打印机1包括主体壳体2内部的片状物馈送单元3、图像形成单元4、片状物排出单元5和反向运送单元6,片状物馈送单元3用于馈送片状物P(记录介质的实例),图像形成单元4用于将图像形成在被馈送的片状物P上,片状物排出单元5用于排出在其上形成有图像的片状物P,反向运送单元6用于将在其上形成有图像的片状物P再次运送进入图像形成单元4。
在下面的描述中,关于到打印机1的方向,打印机的上侧和下侧是根据打印机1水平安装的状态而确定的。即,图1的片状物的上侧是打印机的上侧,图1的片状物的下侧是打印机的下侧。进一步,图1的片状物的右侧是打印机的前侧,图1的片状物的左侧是打印机的后侧。此外,打印机1的左、右方是根据从前侧观察打印机1时的方向确定的。即,朝向图1的观察者的方向是打印机的左侧,远离图1的观察者的方向是打印机的右侧。
(1)主体壳体
当在侧视图中看时,主体壳体2形成为具有大致的矩形形状的盒状,并且容纳片状物馈送单元3、图像形成单元4、片状物排出单元5和反向运送单元6。主体壳体2具有前壁,该前壁具有主体开口9和前盖10。前盖10被构造成能够绕着它的下端部分摆动,以便打开或者闭合主体开口9。
(2)片状物馈送单元
片状物馈送单元3被构造成朝向图像形成单元4运送片状物P。片状物馈送单元3包括片状物馈送盘12、拾取辊13、片状物馈送辊14、片状物馈送垫15、运送辊16和套准辊17。
片状物馈送盘12容纳片状物P并且可移除地设置在主体壳体2的内部的下部。片状物馈送盘12上的片状物P通过拾取辊13的旋转被送入片状物馈送辊14和片状物馈送垫15之间的空间,并且通过片状物馈送辊14的旋转被逐一分离。
运送辊16位于大致U形的运送路径中,该运送路径从片状物馈送辊14延伸至图像形成单元4,并且运送辊16朝向套准辊17运送从片状物馈送辊14运送的片状物P。
套准辊17在片状物P的运送方向上位于运送辊16的下游侧并且位于图像形成单元4的上游侧。套准辊17接触从运送辊16运送的片状物P,从而校正片状物P的偏斜。此后,套准辊17在正常旋转方向上旋转,以便片状物P在预定时刻朝向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4中的感光鼓28和运送带39之间被运送。
(3)图像形成单元
图像形成单元4包括扫描单元20、抽屉单元21、转印单元22和定影单元23。
(3-1)扫描单元
扫描单元20设置在主体壳体2的上部。扫描单元20根据图像数据分别朝向多个感光鼓28(稍后描述),即四个感光鼓28发射激光束,从而使感光鼓28曝光(稍后描述)。
(3-2)抽屉单元
抽屉单元21设置在扫描单元20的下方并且大致在主体壳体2的竖直方向的中心。抽屉单元21被构造成在前后方向上可滑动,并且能够通过主体开口9从主体壳体2向外拉出。抽屉单元21包括一个处理单元27和多个显影盒30,即四个显影盒30。
处理单元27包括对应于各个颜色的多个感光鼓28,即四个感光鼓28和多个电晕型充电器29,即四个电晕型充电器29。
多个感光鼓28在前后方向上以一定间隔平行设置。具体地,从处理单元27的前侧朝向后侧,连续地布置有黑色感光鼓28K、黄色感光鼓28Y、品红色感光鼓28M和青色感光鼓28C。
感光鼓28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大致圆柱形形状,并且可旋转地被支撑处理单元27的下端部分,从而感光鼓28从下方被露出。
多个电晕型充电器29分别与多个感光鼓28对应地设置。电晕型充电器29分别位于对应的感光鼓28的后上侧,并且与感光鼓28存在间隙。
多个显影盒30分别与多个感光鼓28对应地设置。显影盒30可拆卸地安装在处理单元27中,以便分别位于对应的感光鼓28的上方。每个显影盒30包括显影辊31、供应辊32和层厚调节片33。
多个显影盒30的显影辊31分别对应于多个感光鼓28的颜色。从前侧朝向后侧连续地布置有黑色显影辊31K、黄色显影辊31Y、品红色显影辊31M和青色显影辊31C。
显影辊31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大致柱状,并且与感光鼓28的前上侧接触。
供应辊32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大致柱状,并且与显影辊31的前上侧接触。
层厚调节片33与显影辊31的上侧接触。
多个显影盒30分别在它们的上部空间容纳对应于各种颜色的调色剂。
显影盒30中的调色剂被馈送至供应辊32,并且被供应至显影辊31,并且在供应辊32和显影辊31之间被摩擦充正电。
随着显影辊31的旋转,被供应至显影辊31的调色剂的厚度被层厚调节片33调节,以便调色剂以具有恒定厚度的薄层被承载在显影辊31的表面上。
附带地,随着感光鼓28的旋转,感光鼓28的表面通过电晕型充电器29被均匀地充正电,然后通过利用来自扫描单元20的激光束的高速扫描而被曝光。因此,对应于将被形成在片状物P上的静电潜像分别形成在感光鼓28的表面上。
当感光鼓28进一步旋转时,被承载在显影辊31的表面上并且带正电的调色剂被供应至形成在感光鼓28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因此,调色剂图像通过逆转显影被承载在感光鼓28的表面上。
(3-3)转印单元
转印单元22沿着前后方向布置在主体壳体2的内部,并且在片状物馈送单元3的上方且抽屉单元21的下方。转印单元22包括驱动辊37、从动辊38、运送带39、多个转印辊41(即四个转印辊41)、和带清洁辊42,驱动辊37和从动辊38在前后方向上以一定间隔定位,运送带39缠绕驱动辊37和从动辊38,四个转印辊41分别位于与多个感光鼓28一起夹着运送带39的上部的位置,带清洁辊42面对运送带39的下部。
从片状物馈送单元3馈送的片状物P由运送带39从前侧朝向后侧被运送,以便连续地经过感光鼓28和转印辊41面对彼此的转印位置。进一步,在片状物P的运送期间,被承载在感光鼓28上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被连续地转印在片状物P上。
运送带39上的残余调色剂被带清洁辊42清洁。
(3-4)定影单元
定影单元23位于转印单元22的后方,并且包括加热辊43和加压辊44,加压辊44抵接在加热辊43的后下侧。在转印单元22中,在片状物P经过加热辊43和加压辊44之间时,已经被转印在片状物P上的彩色图像被加热和加压,从而被热定影在片状物P上。
(4)片状物排出单元
片状物排出单元5被构造成将具有在图像形成单元4中形成图像的片状物P朝向主体壳体2的外侧运送,或者将已经被转向辊50切换的片状物P朝向反向运送单元6运送。片状物排出单元5包括挡板(flapper)47、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转向辊50、排出开口49和片状物排出盘51。
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被支撑在主体壳体2上位于主体壳体2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的大致后部,以便中间片状物排出辊的旋转方向可以在正常旋转方向和反向旋转方向之间切换。
转向辊50被支撑在主体壳体2上位于主体壳体2的后上部,以便转向辊50的旋转方向可以在正常旋转方向和反向旋转方向之间切换。具体地,转向辊50被构造成转向辊50的旋转方向可以通过切换单元83(稍后描述)在正常旋转方向和反向旋转方向之间切换,该正常旋转方向用于通过排出开口49朝向片状物排出盘51运送片状物P,该反向旋转方向用于将被朝向片状物排出盘51运送的片状物P带入主体壳体2中。
排出开口49是用于将排出片状物P排出到主体壳体2外部的开口,该片状物P具有在图像形成单元4中形成的图像并且已经通过在正常旋转方向上旋转的转向辊50运送。
片状物排出盘51形成在主体壳体2的上部,并且大致形成为在侧视图中看时上侧开口的“V”形。
挡板47被构造成在片状物P的运送方向上位于定影单元23的下游侧,从而挡板47可以在片状物排出位置和再运送位置之间切换。位于片状物排出位置的挡板47朝向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引导已经在定影单元23中被热定影的片状物P。位于再运送位置的挡板47朝向反向运送单元6引导已经通过转向辊50被翻转的片状物P,反向运送单元6形成在片状物排出单元5的下方。
已经被馈送至片状物馈送辊14的片状物P被运送至运送辊16并且通过图像形成单元4,被运送至片状物排出单元5的转向辊50的路径被称为初级运送路径52。
(5)反向运送单元
反向运送单元6被构造成从主体壳体2的后侧向前侧运送片状物P。反向运送单元6形成为从挡板47的下侧延伸,经过片状物馈送单元3的下方,并且与初级运送路径52的图像形成单元4在片状物P的运送方向上的上游侧,具体地,运送辊16在片状物P的运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结合。反向运送单元6包括反向运送辊55。
多对反向运送辊55,即,三对反向运送辊55在片状物馈送单元3的下方在前后方向上以一定间隔设置。
如果在片状物P的两面形成图像,片状物P通过定影单元23,并且在片状物P的后端部分经过位于片状物排出位置的挡板47后,片状物P被朝向片状物排出盘51运送然后返回主体壳体2内。此后,片状物P经过位于再运送位置的挡板47,并且通过多个反向运送辊55被从反向运送单元6的后侧朝向前侧运送。
此后,已经经过多个反向运送辊55的片状物P被从片状物馈送盘12的前侧向上运送并且被运送进入初级运送路径52。已经被运送进入初级运送路径52的片状物P通过由运送辊16被再次朝向图像形成单元4运送,并且图像被形成在还没有形成图像的一面,并且片状物P被排出至片状物排出盘51上。
已经通过转向辊50被转向的片状物P被从片状物排出单元5朝向反向运送单元6运送的路径被称为二级运送路径56,并且该路径通过反向运送单元6与初级运送路径52结合。
2.主要马达和处理马达
打印机1进一步包括作为驱动源的实例的在主体壳体2内的主要马达68和处理马达69。
主要马达68位于主体壳体2在竖直方向上的大致中心的左侧的后部。主要马达68被构造成当被驱动时产生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如图2A所示,主要马达68被构造成将旋转驱动力分别传输至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转向辊50、片状物馈送辊14、运送辊16、套准辊17、黑色显影辊31K、加热辊43和反向运送辊55。主要马达68被构造成当片状物P在主体壳体2内部堵塞时产生用于反向旋转的驱动力,从而在反向方向上旋转运送辊16、套准辊17、反向运送辊55等等。
如图1所示,处理马达69位于主体壳体2的左侧在竖直方向和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心部分。处理马达69被构造成当被驱动时产生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如图2B所示,处理马达69被构造成将旋转驱动力分别传输至黑色感光鼓28K、黄色感光鼓28Y、品红色感光鼓28M、青色感光鼓28C、驱动辊37、黄色显影辊31Y、品红色显影辊31M、青色显影辊31C和带清洁辊42。
3.驱动力传输机构的构造
打印机1包括驱动力传输机构76,该驱动力传输机构76能够在正常旋转方向和反向旋转方向之间切换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和转向辊50中的每一个的旋转方向,以便在片状物P的两面,即片状物P的一面和另一面形成图像。
转向辊50和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的正常旋转方向是如上所述的用于将片状物P朝向片状物排出盘51运送的旋转方向,转向辊50和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的反向旋转方向是如上所述的用于将片状物P从排出开口49朝向反向运送单元6运送的旋转方向。
具体地,如图4所示,转向辊50是设置在运送路径外侧的驱动辊,转向辊50的正常旋转方向是在左视图中看时的逆时针方向。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是设置在运送路径外侧的驱动辊,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的正常旋转方向是在左视图中看时的顺时针方向。如图9所示,转向辊50的反向旋转方向是在左视图中看时的顺时针方向,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的反向旋转方向是在左视图中看时的逆时针方向。
在正常旋转模式和反向旋转模式(稍后描述)中的每个齿轮的旋转方向是由各个附图中的箭头表示的方向,此处将不再描述。
尽管图中未显示,驱动力传输机构76位于主体壳体2的后部,并且包括输入齿轮79、旋转方向可切换齿轮系82和切换单元83。
(1)输入齿轮
如图4所示,输入齿轮79构成驱动力传输机构76的下部。
输入齿轮79被构造成通过主体壳体2的内部的多个齿轮(图中未显示)接收主要马达68的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从而在左视图中看时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输入齿轮79是两级齿轮,包括小直径齿轮和大直径齿轮。小直径齿轮与驱动齿轮98(稍后描述)接合,大直径齿轮与主体壳体2的内部的多个齿轮(图中未显示)中的一个接合。
从主要马达68产生的旋转驱动力通过主体壳体2的多个齿轮(图中未显示)被传输到设置在片状物馈送辊14、运送辊16、套准辊17、黑色显影辊31K、加热辊43和反向运送辊55的左端部分的各个齿轮,从而旋转片状物馈送辊14、运送辊16、套准辊17、黑色显影辊31K、加热辊43和反向运送辊55。
(2)旋转方向可切换齿轮系
如图4所示,旋转方向可切换齿轮系82构成驱动力传输机构76的后上部。旋转方向可切换齿轮系82通过输入齿轮79和切换单元83接收主要马达68的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旋转方向可切换齿轮系82包括位于旋转方向可切换齿轮系82的上端部分的转向辊齿轮86、位于旋转方向可切换齿轮系82的下端部分的中间片状物排出辊齿轮87、和位于转向辊齿轮86和中间片状物排出辊齿轮87之间的第一中间齿轮91、第二中间齿轮92、第三中间齿轮93、第四中间齿轮94和第五中间齿轮95。
如图3所示,转向辊齿轮86设置在转向辊50的左端部分以便与转向辊50整体地旋转。转向辊齿轮86与第一中间齿轮91(稍后描述)接合。
如图4所示,第一中间齿轮91位于转向辊齿轮86的后下侧,并且相对于主体壳体2的左壁被可旋转地支撑。第一中间齿轮91与转向辊齿轮86和第二中间齿轮92(稍后描述)接合。
第二中间齿轮92位于第一中间齿轮91的下方,并且相对于主体壳体2的左壁被可旋转地支撑。第二中间齿轮92是两级齿轮,包括小直径齿轮和大直径齿轮。小直径齿轮与第一中间齿轮91和第三中间齿轮93(稍后描述)接合,并且大直径齿轮与第五中间齿轮95(稍后描述)接合。
第三中间齿轮93位于第二中间齿轮92的后下侧,并且相对于主体壳体2的左壁被可旋转地支撑。第三中间齿轮93是两级齿轮,包括小直径齿轮和大直径齿轮。小直径齿轮与第二中间齿轮92接合,并且大直径齿轮与第四中间齿轮94(稍后描述)接合。
第四中间齿轮94位于第三中间齿轮93的下方和中间片状物排出辊齿轮87(稍后描述)的前上侧,并且相对于主体壳体2的左壁被可旋转地支撑。第四中间齿轮94与第三中间齿轮93和中间片状物排出辊齿轮87(稍后描述)接合。如下详述,第四中间齿轮94被构造成使得从主要马达68产生的旋转驱动力通过切换单元83被传输。
第五中间齿轮95位于第二中间齿轮92的前下侧,并且相对于主体壳体2的左壁被可旋转地支撑。第五中间齿轮95与第二中间齿轮92接合。如下详述,第五中间齿轮95被构造成使得从主要马达68产生的旋转驱动力通过切换单元83被传输。
中间片状物排出辊齿轮87设置在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的左端部分,以便与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整体地旋转。中间片状物排出辊齿轮87与第四中间齿轮94接合。
(3)切换单元
切换单元83构成驱动力传输机构76在输入齿轮79和旋转方向可切换齿轮系82之间的部分。切换单元83包括驱动齿轮98、保持器99、摆动齿轮100、扇形齿轮101(切换齿轮的实例)、杆103(接合构件的实例)和电磁开关104(切换元件的实例)。
(3-1)驱动齿轮、保持器和摆动齿轮
驱动齿轮98位于输入齿轮79的后上侧,并且驱动齿轮98的驱动支撑轴108被支撑在主体壳体2的左壁,从而驱动齿轮98相对于主体壳体2被可旋转地支撑。驱动齿轮98的驱动支撑轴108被插入通过保持器99(稍后描述)的驱动齿轮轴插入孔113,从而驱动齿轮98支撑保持器99使得保持器99可旋转。驱动齿轮98与输入齿轮79和摆动齿轮100(稍后描述)接合。
保持器99包括齿轮支撑单元110和切换动力接收部分111。以下描述将参考保持器99在正常旋转模式中的姿态的参考方向,具体地,以下描述将参考图4所示的方向。
齿轮支撑单元110构成保持器99的后部,并且形成为在侧视图中看时为大致矩形并且在平面图中看时具有大致U形形状的平板形状,以便从左右方向上的外侧夹住摆动齿轮100(稍后描述),如图4和6所示。如图4所示,齿轮支撑单元110包括驱动齿轮轴插入孔113和摆动齿轮轴插入孔114。
驱动齿轮轴插入孔113在左右方向上形成在齿轮支撑单元110在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心部分的下侧,从而驱动齿轮98的驱动支撑轴108可以插入其中。
摆动齿轮轴插入孔114在左右方向上形成在齿轮支撑单元110的后上端部分,从而摆动齿轮100的摆动齿轮轴120可以插入其中。
切换动力接收部分111构成保持器99的前部。切换动力接收部分111包括框架部分116和盖部分117。
如图5所示,框架部分116从齿轮支撑单元110的前端部分朝向前侧连续地延伸,并且具有在侧视图中看时的大致矩形框架形状,其具有形成在左右方向上的孔。
如图4所示,盖部分117形成为薄板形状以闭合框架部分116的左端部分。盖部分117具有长孔118和钩状物119。
当在侧视图中看时,长孔118沿着圆弧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为从盖部分117的后上端部分至盖部分117在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心部分,该圆弧的中心位于齿轮支撑单元110的驱动齿轮轴插入孔113处。
钩状物119位于盖部分117在长孔118的前侧的部分。如图3所示,钩状物119具有从盖部分117的左表面朝向左侧突出并且朝向前下侧弯曲的大致爪状。
摆动齿轮100的摆动齿轮轴120被支撑在保持器99的摆动齿轮轴插入孔114中,从而摆动齿轮100相对于保持器99被可旋转地支撑。摆动齿轮100总是与驱动齿轮98接合。摆动齿轮100被构造成通过保持器99绕着驱动支撑轴108的摆动选择性地与第四中间齿轮94或者第五中间齿轮95接合。
具体地,如图4所示,如果在左视图中看时保持器99绕着驱动支撑轴108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摆动齿轮100位于第一接合位置,在该第一接合位置,摆动齿轮100从前侧与第四中间齿轮94接合。因此,主要马达68的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通过输入齿轮79、驱动齿轮98、摆动齿轮100、第四中间齿轮94、第三中间齿轮93、第二中间齿轮92、第一中间齿轮91和转向辊齿轮86被传输到转向辊50。因此,转向辊50在正常旋转方向上旋转。此外,主要马达68的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通过输入齿轮79、驱动齿轮98、摆动齿轮100、第四中间齿轮94和中间片状物排出辊齿轮87被传输到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因此,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在正常旋转方向上旋转。
第四中间齿轮94、第三中间齿轮93、第二中间齿轮92、第一中间齿轮91和转向辊齿轮86的齿轮排列被认为是第一齿轮系的实例,其中在左视图中看时保持器99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的情况下,第四中间齿轮94、第三中间齿轮93、第二中间齿轮92、第一中间齿轮91和转向辊齿轮86传输来自摆动齿轮100的用于在正常旋转方向上旋转转向辊50的旋转驱动力。切换单元83的摆动齿轮100被保持在摆动齿轮100与第一齿轮系接合的第一接合位置从而主要马达68的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被传输到第一齿轮系并且转向辊50和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在它们的正常旋转方向上旋转的状态被称为正常旋转模式(切换单元83的第一模式的实例)。
此外,如果在左视图中看时保持器99绕着驱动支撑轴108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摆动齿轮100位于第二接合位置,在第二接合位置,摆动齿轮从下侧与第五中间齿轮接合,如图9所示。因此,主要马达68的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通过输入齿轮79、驱动齿轮98、摆动齿轮100、第五中间齿轮95、第二中间齿轮92、第一中间齿轮91和转向辊齿轮86被传输到转向辊50。因此,转向辊50在反向旋转方向上旋转。此外,主要马达68的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通过输入齿轮79、驱动齿轮98、摆动齿轮100、第五中间齿轮95、第二中间齿轮92、第三中间齿轮93、第四中间齿轮94和中间片状物排出辊齿轮87被传输到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因此,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在反向旋转方向上旋转。
第五中间齿轮95、第二中间齿轮92、第一中间齿轮91和转向辊齿轮86的齿轮排列被认为是第二齿轮系的实例,其中在左视图中看时保持器99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的情况下,第五中间齿轮95、第二中间齿轮92、第一中间齿轮91和转向辊齿轮86传输来自摆动齿轮100的输用于在反向旋转方向上旋转转向辊50的旋转驱动力。切换单元83的摆动齿轮100被保持在摆动齿轮100与第二齿轮系接合的第二接合位置从而主要马达68的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被传输到第二齿轮系并且转向辊50和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在它们的反向旋转方向上旋转的状态被称为反向旋转模式(切换单元83的第二模式的实例)。
摆动齿轮100绕着驱动支撑轴108旋转以便位于第四中间齿轮94和第五中间齿轮95之间的中间位置,如图13所示,从而位于脱离位置,在脱离位置,摆动齿轮100不与第四中间齿轮94和第五中间齿轮95中的任意一个接合。切换单元83的摆动齿轮100被保持在摆动齿轮100不与第一齿轮系和第二齿轮系中任意一个接合的脱离位置从而主要马达68的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不被传输到第一齿轮系和第二齿轮系中的任意一个并且转向辊50和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不旋转的状态被称为堆叠模式(切换单元83的第三模式的实例)。
进一步,在主体壳体2中,拉伸弹簧121位于连接保持器99的钩状物119和设置在保持器99的位于钩状物119后侧的部分的钩状物(图中未显示)的位置。
因此,保持器99总是通过拉伸弹簧121的偏压力被偏压,从而保持器99绕着驱动支撑轴108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即,摆动齿轮100位于摆动齿轮与第四中间齿轮94接合的第一接合位置,如图4所示。
(3-2)扇形齿轮
扇形齿轮101位于驱动齿轮98的前上侧,并且相对于主体壳体2的左壁被可旋转地支撑。如图8A至8D所示,扇形齿轮101包括扇形齿轮轴125、第一隔离板126、不完全齿轮130、圆筒形单元131(调整构件的实例)、V形凸轮145(第二凸轮的实例)、第二隔离板127和I形凸轮146(第一凸轮的实例)。以下描述将参考扇形齿轮101在正常旋转模式中的姿态的参考方向,具体地,以下描述将参考图8A至8D所示的方向。
当在侧视图中看时扇形齿轮轴125形成在扇形齿轮101的中心部分以便在左右方向上延伸成大致柱状。如图4所示,扇形齿轮轴125的左端部分被插入通过保持器99的长孔118。
如图8A至8D所示,当在侧视图中看时,第一隔离板126在扇形齿轮轴125在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心部分并且具有大致圆形的平板形状,其直径大于扇形齿轮轴125的直径。
不完全齿轮130具有从第一隔离板126的右表面朝向右侧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不完全齿轮130具有无齿部分133和有齿部分134。
无齿部分133包括第一无齿部分135和第二无齿部分136,第一无齿部分135在不完全齿轮130的后下部分的外周上大约45°的范围中并且没有轮齿,在右视图中看时第二无齿部分136在与第一无齿部分135顺时针方向偏离大约90°的位置,即在不完全齿轮130的前部分的外周上大约90°的范围中并且具有轮齿。
有齿部分134是不完全齿轮130的除了无齿部分133之外,形成有轮齿的部分。具体地,有齿部分134包括第一有齿部分137和第二有齿部分138,第一有齿部分137在第一无齿部分135的右视图中看时在顺时针方向上邻近第一无齿部分135,并且在第二无齿部分136的右视图中看时在逆时针方向上邻近第二无齿部分136,第二有齿部分138在第二无齿部分136的右视图中看时在顺时针方向上邻近第二无齿部分136,并且在第一无齿部分135的右视图中看时在逆时针方向上邻近第一无齿部分135。
在侧视图中看时,圆筒形单元131形成为从位于比不完全齿轮130更内侧的第一隔离板126的右表面朝向右侧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圆筒形单元131的直径小于不完全齿轮130的直径,并且圆筒形单元131被定位成圆筒形单元131的右端部分位于不完全齿轮130的右端部分和扇形齿轮轴125的右端部分之间。圆筒形单元131具有突出部分140。
突出部分140包括第一突出部分141和第二突出部分142,第一突出部分141在圆筒形单元131的外周的后上部分并且在径向上朝向外侧突出,第二突出部分142在圆筒形单元131的外周的下部并且在径向上朝向外侧突出。
当在侧视图中看时,第一突出部分141具有大致三角形状,其在圆筒形单元131的径向上从圆筒形单元131的外周表面朝向外侧突出。第一突出部分141的沿着圆筒形单元131的径向延伸的表面被定义为第一接合表面143。当在右视图中看时,第一接合表面143是圆筒形单元131的在圆周方向上面对逆时针方向的表面。当在前视图中看时,第一突出部分141形成为从不完全齿轮130的右端部分至圆筒形单元131的右端部分,从而当在侧视图中看时,第一突出部分的末端与不完全齿轮130的第二有齿部分138的部分重叠。
当在右视图中看时,第二突出部分142在圆筒形单元131的外周上从第一突出部分141顺时针方向偏离150°的位置,并且当在侧视图中看时,具有在圆筒形单元131的径向上从圆筒形单元131的外周表面朝向外侧突出的大致三角形形状。第二突出部分142沿着圆筒形单元131的径向延伸的表面被定义为第二接合表面144。当在右视图中看时,第二接合表面144是圆筒形单元131的在圆周方向上面对逆时针方向的表面。当在前视图中看时,第二突出部分142形成在从不完全齿轮130的右端部分至不完全齿轮130的右端部分和圆筒形单元131的右端部分之间的中间位置的范围,从而当在侧视图中看时,第二突出部分的末端与不完全齿轮130的有齿部分137的部分重叠。即,第一突出部分141具有当第一突出部分141在圆筒形单元131的圆周方向上投影时与第二突出部分142重叠的部分,和当第一突出部分141在圆筒形单元131的圆周方向上投影时不与第二突出部分142重叠的部分。
V形凸轮145从第一隔离板126的左表面朝向左侧延伸。如图6所示,当在侧视图中看时,V形凸轮145形成为大致杆状,其具有从扇形齿轮轴125的外周表面在径向上延伸的大致V形。具体地,V形凸轮145形成为使得V形凸轮的一端部分从扇形齿轮轴125朝向第二无齿部分136延伸,并且V形凸轮的另一端部分从扇形齿轮轴125朝向第二有齿部分138延伸。当在侧视图中看时,V形凸轮145的一端部分和另一端部分的末端具有大致圆形形状。
第二隔离板127位于V形凸轮145的左侧并在左方向上与第一隔离板126具有间隙,第二隔离板127的右表面连接到V形凸轮145。第二隔离板127具有大于扇形齿轮轴125的直径的大致平板形状。具体地,当在侧视图中看时,第二隔离板127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状,其将扇形齿轮轴125、V形凸轮145的一端部分和V形凸轮145的另一端部分的附近作为其顶端。当在侧视图中看时,第二隔离板127的每个顶端具有大致半圆形形状。第二隔离板127具有这样的尺寸:第二隔离板127落在第一隔离板126内,V形凸轮145落在第二隔离板127内。
I形凸轮146形成在第二隔离板127的左侧,并且形成为在径向上从扇形齿轮轴125的外周表面朝向外侧延伸的大致杆状。I形凸轮146的右表面连接到第二隔离板127。I形凸轮146朝向第二隔离板127的前上顶端延伸。即,当在左右方向上投影时,I形凸轮146与V形凸轮145的朝向第二无齿部分136延伸的一端部分重叠。在正常旋转模式(稍后描述)中,当在左视图中看时,I形凸轮146在扇形齿轮轴125的大约两点钟方向上延伸。当在侧视图中看时,I形凸轮146的末端具有大致圆形形状。
第二隔离板127、V形凸轮145和I形凸轮146被构造成凸轮147。
(3-3)杆和电磁开关
如图4所示,杆103位于扇形齿轮101的前上侧,并且被支撑以便能够相对主体壳体2的左壁摆动。如图7A和7B所示,杆103包括杆轴151、连接部分152、第一接合部分153和第二接合部分154。以下描述将参考杆103在正常旋转模式中的状态的参考方向,具体地,以下描述将参考图7A和7B所示的方向。
杆轴151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圆筒形形状。
连接部分152形成为从杆轴151的上部分的外周表面朝向后上侧突出的大致爪状,电磁开关104的钩部分165(稍后描述)被适配在其中。
第一接合部分153具有从杆轴151的后下部分的外周表面朝向后下侧突出的形状。第一接合部分153具有第一接合爪158。
第一接合爪158构成第一接合部分153的后下端部分,并且形成为当在侧视图中看时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大致棱柱形状。第一接合爪158布置成在圆筒形单元131的轴线方向上,即在左右方向上与第一突出部分141和第二突出部分142重叠。换句话说,第一接合爪158布置成当圆筒形单元131在圆周方向上投影时与第一突出部分141和第二突出部分142重叠。
第二接合部分154形成为从杆轴151的前下部分的外周表面朝向前下侧突出。第二接合部分154具有第二接合爪159。
第二接合爪159构成第二接合部分154的前下端部分,并且形成为朝向后侧弯曲的爪状。第二接合爪159设置成在圆筒形单元131的轴线方向上,即在左右方向上不与第二突出部分142重叠但与第一突出部分141重叠。换句话说,第二接合爪159设置成当圆筒形单元131在圆周方向上投影时第二接合爪不与第二突出部分142重叠而与第一突出部分141重叠。
进一步,主体壳体2在扇形齿轮101的前上侧的轴(图中未显示)被插入通过杆轴151,从而杆103被支撑以能够相对于主体壳体2的左壁摆动。杆103可以在第一接合位置和第二接合位置之间摆动,在第一接合位置,如图7A、7B、16A和16B所示,第一接合爪158靠近扇形齿轮101的圆筒形单元131,并且第二接合爪159与扇形齿轮101的圆筒形单元131分离;在第二接合位置,如图12A和12B所示,第一接合爪158与扇形齿轮101的圆筒形单元131相对地分离,并且第二接合爪159相对地靠近扇形齿轮101的圆筒形单元131。
即,杆103可以在第一接合位置和第二接合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接合位置,第一接合部分153可以与第一突出部分141和第二突出部分142接合,并且第二接合部分154不与第一突出部分141和第二突出部分142接合;在第二接合位置,第二接合部分154可以与第一突出部分141接合,并且第一接合部分153不与第一突出部分141和第二突出部分142接合。
电磁开关104如图4所示位于杆103上,以便在如图7A、7B、16A和16B所示的第一接合位置和如图12A和12B所示的第二接合位置之间切换杆103,并且相对于主体壳体2的左壁被固定。电磁开关104接收来自CPU72(稍后描述)的信号,从而在激励状态(第二状态的实例)和非激励状态(第一状态的实例)之间进行切换,在激励状态中有电流流过;在非激励状态中,没有电流流过。电磁开关104包括主体部分163和前进/后退部分164。
主体部分163形成为下侧开口的大致盒状,并且主体部分163中包括电磁铁(图中未显示)和压缩弹簧(图中未显示)。
前进/后退部分164形成为从主体部分163的开口部分向下突出的大致圆筒形形状。前进/后退部分164具有钩部分165。
钩部分165在前进/后退部分164的下端部分,并且具有从前进/后退部分164的圆周表面朝向前进/后退部分164的中心凹陷的凹槽形。钩部分165相对于杆103的连接部分152被适配。
当电磁开关104处于非激励状态时,前进/后退部分164通过主体部分163的内部的压缩弹簧(图中未显示)的偏压力而前进,从而钩部分165与主体部分163相对地分离,从而杆103被保持在图7A、7B、16A和16B所示的第一接合位置。当电磁开关104处于激励状态时,电流流过主体部分163的内部的电磁铁(图中未显示),从而电磁铁被磁化,前进/后退部分164的上部通过磁力被进一步朝向主体部分163的上侧拉动,从而前进/后退部分164克服主体部分163的内部的压缩弹簧(图中未显示)的偏压力后退,因此钩部分165相对地接近主体部分163,从而杆103被保持在图12A和12B所示的第二接合位置。
如图6所示,切换单元83包括扭力弹簧148(偏压构件的实例),用于从前上侧朝向后下侧偏压扇形齿轮101的V形凸轮145。因此,扭力弹簧148通过其偏压力偏压扇形齿轮101,从而当在左视图中看时,扇形齿轮101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
同时,电磁开关104设置成非激励状态或者激励状态,从而杆103位于第一接合位置或者第二接合位置,从而第一接合部分153的第一接合爪158或者第二接合部分154的第二接合爪159与圆筒形单元131的突出部分140接合,从而杆103和电磁开关104通过扭力弹簧148的偏压力调整上述扇形齿轮101在左视图中看时的顺时针方向上的旋转。当扇形齿轮101的旋转被调整时,不完全齿轮130的无齿部分133(第一无齿部分135或者第二无齿部分136)面对驱动齿轮98。
相应地,上述扇形齿轮101被构造成:尽管驱动齿轮98总是旋转,但是不完全齿轮130的有齿部分134与驱动齿轮98接合,从而接收主要马达68的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并且上述扇形齿轮101被构造成使得不完全齿轮130的无齿部分133面对驱动齿轮98从而从主要马达68产生的驱动力不被传输。
具体地,在正常旋转模式中,如图6所示,当扭力弹簧148从前上侧朝向后下侧偏压V形凸轮145的一端部分,从而当在左视图中看时使扇形齿轮101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时,电磁开关104被设置成非激励状态,并且杆103位于第一接合位置,从而第一接合部分153的第一接合爪158与圆筒形单元131的第一突出部分141的第一接合表面143接合,如图7A和7B所示,因此杆103和电磁开关104克服扭力弹簧148的偏压力保持扇形齿轮101从而不完全齿轮130的第一无齿部分135面对驱动齿轮98,如图4所示。
在反向旋转模式中,如图11所示,当扭力弹簧148从前上侧朝向后下侧偏压V形凸轮145的另一端部分,从而当在左视图中看时使扇形齿轮101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时,电磁开关104被设置成激励状态,并且杆103位于第二接合位置,从而第二接合部分154的第二接合爪159与圆筒形单元131的第一突出部分141的第一接合表面143接合,如图12A和12B所示,因此杆103和电磁开关104克服扭力弹簧148的偏压力保持扇形齿轮101从而不完全齿轮130的第二无齿部分136在旋转方向上的下游侧的部分面对驱动齿轮98,如图9所示。
在堆叠模式中,如图15所示,当扭力弹簧148从前上侧朝向后下侧偏压V形凸轮145的另一端部分,从而当在左视图中看时使扇形齿轮101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时,电磁开关104被设置成激励状态,并且杆103位于第一接合位置,从而第一接合部分153的第一接合爪158与圆筒形单元131的第二突出部分142的第二接合表面144接合,如图16A和16B所示,因此杆103和电磁开关104克服扭力弹簧148的偏压力保持扇形齿轮101从而不完全齿轮130的第二无齿部分136在旋转方向上的上游侧的部分面对驱动齿轮98,如图13所示。
杆103、电磁开关104和扇形齿轮101的圆筒形单元131被构造成锁定单元的实例。
4.切换单元的模式切换操作
如上所述,切换单元83在激励状态和非激励状态之间切换电磁开关104,从而执行正常旋转模式、反向旋转模式和堆叠模式之间的切换。
以下描述将假定主要马达68总是被驱动,从而输入齿轮79在一个方向上旋转。
(1)从正常旋转模式至反向旋转模式的切换操作
随后,将描述从正常旋转模式至反向旋转模式的切换操作。
为了将切换单元83从正常旋转模式切换至反向旋转模式,电磁开关104从如图4所示的正常旋转模式中的非激励状态切换至如图9所示的激励状态。
因此,当在左视图中看时,杆103在顺时针方向上摆动,从而从第一接合位置移动至第二接合位置。
因此,第一接合爪158和第一突出部分141的第一接合表面143的接触被释放,并且如图11所示,当在左视图中看时,扇形齿轮101通过V形凸轮145的一端部分上的扭力弹簧148的偏压力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
如果扇形齿轮101旋转,不完全齿轮130的第一有齿部分137移动至面对驱动齿轮98的位置。因此,第一有齿部分137与驱动齿轮98接合,扇形齿轮101通过驱动齿轮98的旋转而旋转。
此时,I形凸轮146通过扇形齿轮101的旋转而旋转,如图10所示。当第一有齿部分137与驱动齿轮98接合时,当在左视图中看时,I形凸轮146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并且从上侧接触保持器99的框架部分116。即使在I形凸轮146和框架部分116彼此接触后,扇形齿轮101也保持旋转,因此I形凸轮146旋转并且向下按压框架部分116。
如果保持器99的框架部分116被向下按压,当在左视图中看时,保持器99绕着驱动支撑轴108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保持器99的旋转使得摆动齿轮100枢轴地被支撑在保持器99上以从第一接合位置朝向第二接合位置移动。此外,如果摆动齿轮100移动至第二接合位置,I形凸轮146变成如下状态:当在左视图中看时,I形凸轮在大约六点钟方向上延伸并且按压框架部分116从而框架部分116处于最低处。
当扇形齿轮101旋转从而摆动齿轮100移动至第二接合位置时,第二无齿部分136面对驱动齿轮98,如图11所示。此时,扭力弹簧148对V形凸轮145的另一端部分施加偏压力,用于在左视图中看时使扇形齿轮101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
如果扇形齿轮101通过V形凸轮145的另一端部分上的扭力弹簧148的偏压旋转,位于第二接合位置的杆103的第二接合爪159接触扇形齿轮101的第一突出部分141,如图12A和12B所示。
因此,扇形齿轮101的旋转被调整,切换单元83从正常旋转模式切换至反向旋转模式。
(2)从反向旋转模式至堆叠模式的切换操作
随后,将描述从反向旋转模式至堆叠模式的切换操作。
为了将切换单元83从反向旋转模式切换至堆叠模式,电磁开关104从如图9所示的反向旋转模式中的激励状态切换至如图13所示的非激励状态。
因此,当在左视图中看时,杆103在逆时针方向上摆动,从而从第二接合位置移动至第一接合位置。
因此,第二接合爪159与第一突出部分141的第一接合表面143的接触被释放,当在左视图中看时,扇形齿轮101通过V形凸轮145的另一端部分上的扭力弹簧148的偏压力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如图15所示。
此时,I形凸轮146通过扇形齿轮101的旋转而旋转。当在左视图中看时,I形凸轮146从在左视图中看时的大约六点钟的位置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因为I形凸轮146的在框架部分116上的按压位置向上移动,因此当在左视图中看时,保持器99通过拉伸弹簧121的向上的偏压力绕着驱动支撑轴108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如图13所示。保持器99的旋转使得摆动齿轮100被枢轴地支撑在保持器99上,以从第二接合位置朝向第一接合位置移动。
进一步,当扇形齿轮101通过扭力弹簧148的偏压力旋转时,如图16A和16B所示,扇形齿轮101的第二突出部分142从后侧与位于第一接合位置的杆103的第一接合爪158接触。
因此,扇形齿轮101的旋转被调整,扇形齿轮101通过扭力弹簧148的偏压力的旋转被调整。
此时,如图14所示,扇形齿轮101的I形凸轮146相对于扇形齿轮轴125被引导至在左视图中看时的大约七点钟处。因为扇形齿轮101的旋转在I形凸轮146按压框架部分116的状态下被调整,因此摆动齿轮100被保持在脱离位置,其中在脱离位置,摆动齿轮不与第一齿轮系和第二齿轮系中的任意一个接合。
因此,切换单元83从反向旋转模式切换至堆叠模式。
(3)从堆叠模式至正常旋转模式的切换操作
将描述从堆叠模式至正常旋转模式的切换操作。
为了将切换单元83从堆叠模式切换至正常旋转模式,在堆叠模式中,电磁开关104被从非激励状态切换至激励状态,然后被再次切换至非激励状态。
因此,当在左视图中看时,杆103在顺时针方向上摆动,从而从第一接合位置移动至第二接合位置,然后当在左视图中看时,杆103紧接着在逆时针方向上摆动,从而从第二接合位置移动至第一接合位置。
因此,第一接合爪158与第二突出部分142的第二接合表面144的接触被释放,当在左视图中看时,扇形齿轮101通过V形凸轮145的另一端部分上的扭力弹簧148的偏压力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如图6所示。根据扇形齿轮101的旋转,第二突出部分142从第二突出部分142与第一接合爪158接合的位置移动,然后第一接合爪158再次移动至第一接合位置。
如果扇形齿轮101旋转,不完全齿轮130的第二有齿部分138移动至第二有齿部分138面对驱动齿轮98的位置。因此,第二有齿部分138与驱动齿轮98接合,扇形齿轮101通过驱动齿轮98的旋转而旋转。
此时,I形凸轮146通过扇形齿轮101的旋转而旋转。当在左视图中看时,I形凸轮146从大约七点钟的位置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从而与框架部分116分离。如果I形凸轮146与框架部分116分离,当在左视图中看时,保持器99通过拉伸弹簧121的向上偏压力绕着驱动支撑轴108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保持器99的旋转使得摆动齿轮100被枢轴地支撑在保持器99上,以从脱离位置朝向第一接合位置移动。
如果扇形齿轮101旋转,第一无齿部分135面对驱动齿轮98。此时,扭力弹簧148对V形凸轮145的一端部分施加偏压力,用于在左视图中看时使扇形齿轮101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
如果扇形齿轮101通过V形凸轮145的一端部分上的扭力弹簧148的偏压而旋转,位于第一接合位置的杆103的第一接合爪158接触扇形齿轮101的第一突出部分141,如图7A和7B所示。
因此,扇形齿轮101的旋转被调整,切换单元83从堆叠模式切换至正常旋转模式。
(4)从堆叠模式至反向旋转模式的切换操作
随后,将描述从堆叠模式至反向旋转模式的切换操作。
为了将切换单元83从堆叠模式切换至反向旋转模式,在堆叠模式中,电磁开关104从图13所示的非激励状态切换至图9所示的激励状态,并且被保持在激励状态预定时期以上。
因此,当在左视图中看时,杆103在顺时针方向上摆动,并且被保持在如下状态:杆已经从第一接合位置移动至第二接合位置。
因此,第一接合爪158与第二突出部分142的第二接合表面144的接触被释放,当在左视图中看时,扇形齿轮101通过V形凸轮145的另一端部分上的扭力弹簧148的偏压力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如图6所示。
如果扇形齿轮101旋转,不完全齿轮130的第二有齿部分138与驱动齿轮98接合,并且扇形齿轮101通过驱动齿轮98的旋转而旋转。
此时,I形凸轮146通过扇形齿轮101的旋转而旋转,如图5所示。当在左视图中看时,I形凸轮146从在左视图中看时的大约七点钟的位置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从而与框架部分116分离。如果I形凸轮146与框架部分116分离,当在左视图中看时,保持器99通过拉伸弹簧121的向上偏压力绕着驱动支撑轴108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保持器99的旋转使得摆动齿轮100被枢轴地支撑在保持器99上,以从脱离位置朝向第一接合位置移动。
如果扇形齿轮101旋转,第一无齿部分135面对驱动齿轮98,如图6所示。此时,扭力弹簧148对V形凸轮145的一端部分施加偏压力,用于在左视图中看时使扇形齿轮101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
当扇形齿轮101通过V形凸轮145的一端部分上的扭力弹簧148偏压而旋转时,扇形齿轮101的第二突出部分142靠近位于第二接合位置的杆103的第二接合爪159。然而,因为第二接合爪159和第二突出部分142位于它们在左右方向上偏离(不重叠)的位置,扇形齿轮101保持旋转,而第二接合爪159和第二突出部分142不接合,其中左右方向即圆筒形单元131的轴线方向。
此后,尽管摆动齿轮100通过扇形齿轮101的旋转而移动至第一接合位置,因为第一接合爪158与圆筒形单元131分离,扇形齿轮101保持旋转。
因此,摆动齿轮100朝向第二接合位置摆动,而不会被保持在第一接合位置。
在摆动齿轮100从第一接合位置朝向第二接合位置摆动之后的过程与从正常旋转模式至反向旋转模式的切换操作一样,因此将不再赘述。
相应地,扇形齿轮101的旋转被调整,切换单元83从堆叠模式切换至反向旋转模式。
5.驱动力传输机构的效果
(1)根据打印机1,切换单元83具有:正常旋转模式,在正常旋转模式中,切换单元83将摆动齿轮100保持在第一接合位置,从而将转向辊50和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的旋转方向设定为正常旋转方向,在第一接合位置,如图4所示,摆动齿轮100与第四中间齿轮94接合并且将主要马达68的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传输至第一齿轮系;反向旋转模式,在反向旋转模式中,切换单元83将摆动齿轮100保持在第二接合位置,从而将转向辊50和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的旋转方向设定为反向旋转方向,在第二接合位置,如图9所示,摆动齿轮100与第五中间齿轮95接合并且将主要马达68的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传输至第二齿轮系;和堆叠模式,在堆叠模式中,如图13所示,切换单元83将摆动齿轮100保持在第四中间齿轮94和第五中间齿轮95之间的脱离位置,从而主要马达68的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不被传输到第一齿轮系和第二齿轮系中的任意一个,因此转向辊50和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不旋转。
相应地,不需要为了切换转向辊50的旋转方向或者停止转向辊50而在正常旋转方向、反向旋转方向和停止旋转之间切换主要马达68的旋转驱动力。因此,主要马达68不仅可以用作产生旋转驱动力以使旋转体(片状物馈送辊14、运送辊16、套准辊17、黑色显影辊31K、加热辊43和反向运送辊55)旋转的马达,也可以作用产生要被传输到转向辊50和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的旋转驱动力的马达,其中,上述旋转体在打印机1中并且在一个方向上旋转。
因此,能够防止打印机1中的马达的数量增加,降低成本和噪声,并且能够在正常旋转方向和反向旋转方向之间切换转向辊50的旋转方向,从而在片状物的一面和另一面形成图像。
(2)进一步,根据打印机1,如图5和10所示,凸轮147按压保持器99的框架部分116以摆动保持器99,从而被可旋转地支撑在保持器99上的摆动齿轮100被移动。
因此,通过凸轮147按压保持器99从而摆动齿轮100被移动,能够在第一接合位置、第二接合位置和脱离位置之间切换摆动齿轮100
(3)进一步,根据打印机1,如图5和10所示,通过将有齿部分134与驱动齿轮98接合使得不完全齿轮130通过驱动齿轮98的旋转而旋转,从而移动凸轮147以按压保持器99,能够移动摆动齿轮100。此外,如图7A、7B、12A和12B所示,通过使得无齿部分133面对驱动齿轮98以防止不完全齿轮130接收来自马达68的旋转驱动力,能够停止不完全齿轮130的旋转使得保持器99不被按压,从而停止摆动齿轮100的移动。
因此,通过将有齿部分134与驱动齿轮98接合使得不完全齿轮130通过驱动齿轮98的旋转而旋转,能够在第一接合位置、第二接合位置和脱离位置之间切换摆动齿轮100。然后,通过停止不完全齿轮130使得无齿部分133面对驱动齿轮98,能够将摆动齿轮100保持在各个接合部分,从而保持正常旋转模式、反向旋转模式和堆叠模式。
(4)进一步,根据打印机1,如图7A和7B所示,第一无齿部分135对应于使用频率较高的正常旋转模式,如图12A、12B、16A和16B所示,第二无齿部分136对应于使用频率较低的反向旋转模式和堆叠模式,因此能够根据使用频率使得无齿部分133对应于每个模式。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不完全齿轮130的尺寸增加。
(5)进一步,根据打印机1,如图6和11所示,当摆动齿轮100与驱动齿轮98接合以便能够总是传输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时,摆动齿轮100可以移动至图4中的摆动齿轮100与第一齿轮系接合的第一接合位置、图9中的摆动齿轮100与第二齿轮系接合的第二接合位置和图13中的摆动齿轮100不与第一齿轮系和第二齿轮系中的任意一个接合的脱离位置。
即,如图6和11所示,当摆动齿轮100总是在一个方向上旋转时,摆动齿轮100可以在第一接合位置、第二接合位置和脱离位置之间切换,从而能够在正常旋转方向上旋转、反向旋转方向上旋转和不旋转状态之间切换转向辊50。
(6)进一步,根据打印机1,如图6和11所示,因为锁定单元(杆103、电磁开关104和扇形齿轮101的圆筒形单元131)克服扭力弹簧148偏压不完全齿轮130的偏压力使得不完全齿轮130的无齿部分133在正常旋转模式、反向旋转模式和堆叠模式中面对驱动齿轮98,能够防止来自主要马达68的驱动力被传输到不完全齿轮130。
因此,能够可靠地保持切换单元83的正常旋转模式、反向旋转模式和堆叠模式。
同时,在无齿部分133与驱动齿轮98的面对通过锁定单元被释放的情况下,因为能够通过扭力弹簧148的偏压力在不完全齿轮130通过驱动齿轮98被旋转的方向上偏压不完全齿轮130,能够可靠地将来自主要马达68的驱动力传输至不完全齿轮130。
(7)进一步,根据打印机1,如图5和6所示,因为凸轮147具有用于按压保持器99的I形凸轮146和通过扭力弹簧148被偏压的V形凸轮145,能够可靠地切换切换单元83的模式。
(8)进一步,根据打印机1,如图8A至8D所示,因为凸轮147和不完全齿轮130整体地形成,能够减少部件的数量。
(9)进一步,根据打印机1,如图7A、7B、12A和12B所示,杆103与圆筒形单元131的突出部分140的接合和杆103从突出部分140的释放通过电磁开关104进行切换,不完全齿轮130的旋转通过杆103与突出部分140的接合而被调整,并且不完全齿轮130由释放杆103与突出部分140的接合而旋转。
因此,通过电磁开关104的切换,能够在旋转调整状态和旋转状态之间切换不完全齿轮130。
(10)进一步,根据打印机1,如图7A、7B、12A和12B所示,如果杆103通过电磁开关104的切换而移动至第一接合位置和第二接合位置,第一接合部分153与第一突出部分141的接合被释放并且不完全齿轮130旋转。然而,第二接合部分154与第一突出部分141接合,从而不完全齿轮130的旋转被调整。即,在第一接合部分153与第一突出部分141的接合被释放之后,不完全齿轮130旋转直到第二接合部分154与第一突出部分141接合。
此外,如图12A、12B、16A和16B所示,如果杆103通过电磁开关104的切换从第二接合位置移动至第一接合位置,第二接合部分154与第一突出部分141的接合被释放并且不完全齿轮130旋转。然而,第一接合部分153与第二突出部分142接合,从而不完全齿轮130的旋转被调整。即,在第二接合部分154与第一突出部分141的接合被释放之后,不完全齿轮130旋转直到第一接合部分153与第二突出部分142接合。
如上所述,通过电磁开关104在与突出部分140接合和从突出部分140释放之间切换杆103,能够重复不完全齿轮130的旋转调整状态和旋转状态。
(11)进一步,根据打印机1,不完全齿轮130的旋转在三个位置被调整,这三个位置即:如图7A和7B所示,第一突出部分141和第一接合部分153彼此接合的位置;如图12A和12B所示,第一突出部分141和第二接合部分154彼此接合的位置;和如图16A和16B所示,第二突出部分142和第一接合部分153彼此接合的位置。
即,因为这三个位置分别对应于正常旋转模式、反向旋转模式和堆叠模式,可以切换至各个模式。
(12)进一步,根据打印机1,如图12A、12B、16A和16B所示,因为第二突出部分142和第二接合部分154设置在它们在形成在扇形齿轮101上的圆筒形单元131的轴线方向上偏离(不重叠)的位置,能够可靠地防止第二突出部分142和第二接合部分154彼此接合。
(13)进一步,根据打印机1,如图10和14所示,通过电磁开关104在第一接合位置和第二接合位置之间切换杆103,能够将切换单元83从正常旋转模式切换至反向旋转模式,并且从反向旋转模式切换至堆叠模式。
(14)进一步,根据打印机1,在从堆叠模式至反向旋转模式的直接切换的情况下,摆动齿轮100从图13所示的脱离位置移动至图4所示的第一接合位置,并且从第一接合位置移动至图9中所示的第二接合位置,从而执行从堆叠模式至反向旋转模式的切换。
然而,当从堆叠模式至反向旋转模式的直接切换被执行时,摆动齿轮100不会被保持在第一接合位置,切换单元83不会变成正常旋转模式。因此,尽管摆动齿轮100经过第一接合位置,能够可靠地执行从堆叠模式至反向旋转模式的切换。
(15)进一步,根据打印机1,如图8A至8D所示,不完全齿轮130、圆筒形单元131和凸轮147被整体地构造成扇形齿轮101。
因此,能够将用于在正常旋转模式、反向旋转模式和堆叠模式之间切换的各种组件整体地构造成一个扇形齿轮101。
因此,能够简化构造并且减少部件的数目。
(16)进一步,根据打印机1,如图2A和2B所示,能够将主要马达68的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传输至每个旋转体(片状物馈送辊14、运送辊16、套准辊17、黑色显影辊31K、加热辊43和反向运送辊55),和转向辊50和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中的每一个。
进一步,当能够通过主要马达68的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总是在一个方向上旋转每个旋转体时,能够在正常旋转方向和反向旋转方向之间切换转向辊50和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中的每一个的旋转方向。
6.切换单元通过CPU的初始控制
如图17所示,打印机1包括CPU72(控制器的实例),用于控制电磁开关104从而电磁开关104在如上所述的激励状态和非激励状态之间被切换。
CPU72可以执行第一控制、第二控制和第三控制,该第一控制控制电磁开关104以将非激励状态保持第一时期,第二控制控制电磁开关104以将激励状态保持第二时期,第三控制控制电磁开关104以将激励状态保持第三时期。
这里,第一时期为0.12秒以上,并且比以下两个时期中的较长时期更长,这两个时期分别是:在第一接合部分153与第二接合表面144的接合被释放之后,扇形齿轮101旋转至第一突出部分141接触第一接合部分153的位置的时期;在第一接合爪158与第一接合表面143的接合被释放之后,扇形齿轮101旋转至第二接合表面144接触第一接合爪158的位置的时期。
第二时期为0.13秒以上,并且比以下时期更长,该时期是:在第一接合爪158与第二接合表面144的接触被释放之后,扇形齿轮101旋转至第一接合表面143接触第二接合爪159的位置的时期。
第三时期为0.01秒至0.05秒,并且比能够可靠地释放第一接合爪158与第二接合表面144的接触的时期更长,并且比在第一接合爪158与第二接合表面144接触被释放之后,扇形齿轮101旋转至第一接合表面143接触第一接合爪158的位置的时期更短。即,第三时期短于第二时期。
CPU72执行区别于第一控制、第二控制和第三控制的如下控制:在激励状态和非激励状态之间切换电磁开关104,用于执行片状物P上的双面图像形成处理。
(1)在启动时残留在主体壳体中的片状物的排出
在启动后,紧接着在打印机1中,电磁开关104总是由CPU72控制以变成非激励状态。
在打印机1被启动后,首先,主要马达68被驱动。
因此,主要马达68通过主体壳体2的多个齿轮(图中未显示)将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传输到输入齿轮79。
然后,已经被传输到输入齿轮79的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通过驱动齿轮98被传输到摆动齿轮100。
此时,因为电磁开关104被控制以变成非激励状态,切换单元83变成正常旋转模式和堆叠模式中的任意一个模式,其中:在正常旋转模式中,摆动齿轮100被保持在第一接合位置,在堆叠模式中,摆动齿轮100被保持在脱离位置。
如图18所示,在打印机1被启动后,CPU72执行第一控制以将电磁开关104在非激励状态保持第一时期。在打印机1被启动后,在第一控制中的第一时期比片状物P从定影后传感器63排出到片状物排出盘51上的时期更长。附带地,说明性的实施例的第一控制可以包括发出用于电磁开关104保持非激励状态的指令的控制,或者不发出用于电磁开关104保持激励状态的指令的控制。
因此,在打印机1被启动时切换单元83在正常旋转模式中的情况下,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和转向辊50在它们的正常旋转方向上旋转,从而即使当还未被定影后传感器63和片状物排出传感器64检测的片状物P在主体壳体2内保持在定影后传感器63和片状物排出传感器64之间时,片状物P也会被排出。片状物P不能被检测的情况包括片状物P的长度短于定影后传感器63和片状物排出传感器64之间的距离的情况。
在打印机1被启动时切换单元83在堆叠模式中的情况下,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和转向辊50不仅在它们的正常旋转方向上而且在它们的反向旋转方向上都不旋转。因此,当不能被探测的残留的片状物P存在时,片状物P不被运送至任何地方而继续留在主体壳体2中。
随后,CPU72执行第三控制,该第三控制控制电磁开关104以将激励状态保持第三时期。
因此,杆103的第一接合爪158与突出部分140的接合被释放,并且不完全齿轮130旋转。更具体地说,在打印机1被启动时切换单元83在正常旋转模式中的情况下,如图7A和7B所示,杆103的第一接合爪158与第一突出部分141的第一接合表面143的接合被释放,并且扇形齿轮101旋转。此外,在打印机1被启动时切换单元83在堆叠模式中的情况下,如图16A和16B所示,杆103的第一接合爪158与第二突出部分142的第二接合表面144的接合被释放,并且扇形齿轮101旋转。
随后,CPU72执行第一控制,该第一控制控制电磁开关104以再次将激励状态保持第一时期。
因为第三控制的第三时期是从0.01秒至0.05秒的短时间,如图7A、7B、16A和16B,当在左视图中看时,如果摆动齿轮100旋转,在与第一接合爪158接合的突出部分140经过第一接合爪158的下方之后,紧接着第一接合爪158再次位于第一接合位置。
因此,在启动后紧接着切换单元83在堆叠模式中的情况下,扇形齿轮101旋转大约210°从而第一接合爪158与第一突出部分141的第一接合表面143接合,从而切换单元83切换至正常旋转模式。
然后,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和转向辊50在它们的正常旋转方向上旋转,并且在堆叠模式中没有被排出的片状物P被排出。
此外,在启动后紧接着切换单元83在正常旋转模式中的情况下,扇形齿轮101旋转大约150°从而第一接合爪158与第二突出部分142的第二接合表面144接合,从而切换单元83被切换至堆叠模式。此时,片状物已经被排出。
随后,CPU72执行打印机1的启动处理。
(2)模式检测
如上所述且如图18所示,在启动打印机1时,和/或在排出残留在主体壳体中的片状物P后,CPU72执行对切换单元83的模式检测以确定切换单元83是否在正常旋转模式中或者在堆叠模式中。
为了执行模式检测,在启动时排出残留在主体壳体2中的片状物P后,CPU72执行第二控制,用以控制电磁开关104以将激励状态保持第二时期。
因此,在第二控制被执行之前切换单元83在正常旋转模式中的情况下,切换单元83被切换至反向旋转模式。
此外,在第二控制被执行之前切换单元83在堆叠模式中的情况,如图16A和16B所示,扇形齿轮101从圆筒形单元131的第二突出部分142面对前下侧的状态开始旋转,具体地,在左视图中看时,从在左视图中看时的大约四点钟方向上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大约330°,从而第一突出部分141的第一接合表面143与第二接合爪159接合,从而切换单元83切换至反向旋转模式。
附带地,在切换单元83从堆叠模式切换至反向旋转模式的情况下,因为在扇形齿轮101的旋转中,当在左视图中看时第二突出部分142与杆103的第二接合爪159重叠,并且在垂直于圆筒形单元131的旋转轴方向的方向上看时第二突出部分142和第二接合爪159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偏离而不重叠,因此第二突出部分142和第二接合爪159彼此不接合,并且扇形齿轮101接收驱动齿轮98的旋转驱动力,从而旋转。此外,在扇形齿轮101的旋转中,当在左视图中看时,第一突出部分141经过第一接合爪158下方。此时,如图5所示,当在左视图中看时,扇形齿轮101的I形凸轮146被引导至相对于扇形齿轮轴125的大约三点钟的位置。因此,当在左视图中看时,保持器99通过拉伸弹簧121的偏压力在逆时针方向上被偏压,从而摆动齿轮100位于第一接合位置,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和转向辊50在它们的正常旋转方向上同时旋转。
因此,在切换单元83被切换至反向旋转模式之后,电磁开关104通过CPU72被切换至非激励状态,从而切换单元83被切换至堆叠模式。
因此,对切换单元83的模式的检测由CPU72完成。
7.CPU对切换单元的控制的效果
(1)根据打印机1,如图4和9所示,因为不需要切换用于切换转向辊50和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的旋转方向的主要马达68的旋转驱动力的旋转方向,主要马达68不仅可以用作产生用于使所述旋转体(片状物馈送辊14、运送辊16、套准辊17、黑色显影辊31K、加热辊43和反向运送辊55)旋转的驱动力的马达,也可以用作产生要被传输到转向辊50的旋转驱动力的马达,其中,上述旋转体在打印机1中并且在一个方向上旋转。
同时,根据打印机1,电磁开关104可以选择性地在非激励状态和激励状态之间切换,非激励状态允许切换单元83切换至正常旋转模式或者堆叠模式,激励状态允许切换单元83切换至反向旋转模式。CPU72控制电磁开关104在非激励状态和激励状态之间的切换。
因此,可能存在如下问题:仅仅通过将电磁开关104切换至非激励状态,CPU72不能确定切换单元是否在正常旋转模式中或者在堆叠模式中,并且在切换单元83切换至反向旋转模式从而转向辊50在反向旋转方向上旋转之前,CPU72不能将切换单元83切换至正常旋转模式使转向辊50在正常旋转方向上旋转,从而片状物P被排出至打印机1的外侧。
相应地,在打印机1中,如图18所示,CPU72可以执行第一控制、第二控制和第三控制,该第一控制控制电磁开关104以将非激励状态保持第一时期,第二控制控制电磁开关104以将激励状态保持第二时期,第三控制控制电磁开关104以将激励状态保持短于第二时期的第三时期。
因此,通过对已经通过CPU72的第一控制切换至正常旋转模式或者堆叠模式的切换单元83执行第三控制,能够互换正常旋转模式和堆叠模式。
相应地,如果第一控制和第三控制在第二控制被执行之前被执行,能够按需要在执行反向旋转模式之前执行正常旋转模式。
因此,当主要马达68不仅可以用作产生用于使转向辊50和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旋转的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的马达,也可以用作产生使旋转体旋转的旋转驱动力的马达,从而降低成本和噪声时,能够在反向旋转模式之前可靠地将切换单元83切换至正常旋转模式,从而转向辊50和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在它们的正常旋转方向上被旋转,从而片状物P被排出,其中,上述旋转体在打印机1中并且在一个方向上旋转。
(2)相应地,根据打印机1,如图18所示,在启动打印机1后紧接着,能够将切换单元83切换至正常旋转模式从而转向辊50在正常旋转方向上旋转,从而片状物P被排出。
因此,在启动打印机1后紧接着,即使当在打印机1中存在残留的片状物P时,也能够强制地排出该片状物P。
(3)进一步,根据打印机1,如图1所示,在能够通过定影后传感器63检测从图像形成单元4至排出开口49的运送路径中是否存在残留的片状物P的情况下,执行用于排出片状物P的适当处理,能够执行第二控制,从而将切换单元83切换至反向旋转模式,然后执行双面图像形成处理。
同时,可能存在如下问题:在从图像形成单元4至初级运送路径52的排出开口49的运送路径中,在定影后传感器63的在运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存在残留的片状物P,不能通过定影后传感器63检测该片状物P存在或不存在。
然而,在打印机1中,不管定影后传感器63对片状物P的检测,在第二控制之前,能够以第一时期执行正常旋转模式,该第一时期长于片状物P从定影后传感器63运送至排出开口49的运送时间。
因此,在切换单元83切换至反向旋转模式之前,能够可靠地排出片状物P。
(4)此外,根据打印机1,如图4和9所示,因为电磁开关104被用作切换元件,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在非激励状态和激励状态之间选择性地切换切换单元83。
因此,不需要具有复杂构造的切换元件,因此能够降低成本。
(5)进一步,根据打印机1,如图1所示,在打印机1中,在只在片状物P的一面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因为不需要将转向辊50切换至反向旋转方向,能够只在正常旋转模式中将图像形成在片状物P上,而不需要将切换单元83切换至反向旋转模式。
进一步,根据打印机1,因为正常旋转模式对应于电磁开关104的非激励状态,能够抑制在只在片状物P的一面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施加到电磁开关104的电力消耗。
(6)进一步,根据打印机1,如图17所示,能够控制CPU72使得电磁开关104变成非激励状态,从而切换单元83切换至正常旋转模式,并且能够控制CPU72使得电磁开关104变成激励状态,从而切换单元83从正常旋转模式切换至反向旋转模式,并且能够控制CPU72使得电磁开关104变成非激励状态,从而切换单元83从反向旋转模式切换至堆叠模式。
相应地,通过控制CPU72的简单操作使得电磁开关104变成非激励状态或者激励状态,能够执行在正常旋转模式、反向旋转模式和堆叠模式之间切换。
(7)根据打印机1,如图4和9所示,因为不需要切换用于切换转向辊50的旋转方向的主要马达68的旋转驱动力的旋转方向,主要马达68不仅可以用作产生用于使旋转体(片状物馈送辊14、运送辊16、套准辊17、黑色显影辊31K、加热辊43和反向运送辊55)旋转的旋转驱动力的马达,也可以用作产生要被传输到转向辊50的旋转驱动力的马达,其中,上述旋转体在打印机1中并且在一个方向上旋转。
CPU72执行控制从而电磁开关104可以选择性地在非激励状态和激励状态之间切换,该非激励状态允许切换单元83切换至正常旋转模式或者堆叠模式,该激励状态允许切换单元83切换至反向旋转模式。
进一步,如图18所示,因为切换单元83可以从反向旋转模式只切换到堆叠模式,在控制单元70控制切换单元83,从而执行图像形成操作的情况下,首先切换单元83被切换至反向旋转模式。然后,如果切换单元83从反向旋转模式切换至堆叠模式,能够利用切换的时刻作为控制基准来设定初始模式。
因此,在能够降低成本和噪声的同时,能够利用切换单元83从反向旋转模式至堆叠模式的切换作为控制基准来执行图像形成操作。
(8)进一步,根据打印机1,如图18所示,在启动打印机1之后,在图像被形成在片状物P上之前,能够将切换单元83从反向旋转模式切换至堆叠模式,并且设定控制基准。
8.双面图像形成处理
将参考图19描述CPU72在多个片状物P上的双面图像形成处理。
如图1所示,主体壳体2包括在初级运送路径52上的片状物馈送传感器60、套准前传感器61、套准后传感器62、定影后传感器63和片状物排出传感器64,并且进一步包括在二级运送路径56上的反向路径传感器65。
片状物馈送传感器60在主体壳体2中位于片状物馈送辊14的附近。
在主体壳体2的初级运送路径52中,套准前传感器61位于运送辊16的在片状物P的运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并且位于套准辊17的在片状物P的运送方向上的上游侧。
在主体壳体2的初级运送路径52中,套准后传感器62位于套准辊17的在片状物P的运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并且位于最前方的感光鼓28和运送带39之间的部分的在片状物P的运送方向上的上游侧。
在主体壳体2的初级运送路径52中,定影后传感器63位于定影单元23的在片状物P的运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并且位于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的在片状物P的运送方向上的上游侧。
在主体壳体2的初级运送路径52中,片状物排出传感器64位于转向辊50的附近并且位于转向辊50的在片状物P的运送方向上的上游侧。
反向路径传感器65在主体壳体2中位于最后方的反向运送辊55的附近。
进一步,片状物馈送传感器60、套准前传感器61、套准后传感器62、定影后传感器63、片状物排出传感器64和反向路径传感器65中的每一个被构造成具有能够摆动的驱动器,从而该驱动器通过接触片状物P而被倾斜和开启,并且通过与片状物P分离而被关闭。进一步,每个传感器被构造成将对应的驱动器的开启/关闭的检测信号传输至CPU72。
CPU72在多个片状物P上的双面图像形成处理通过一组为数两张的片状物被执行。
一组为数两张的片状物中的首先形成图像的一张片状物被称为在前的片状物P1(第一记录介质的实例),其次形成图像的一张片状物被称为后续的片状物P2(第二记录介质的实例)。
在在前的片状物P1和后续的片状物P2中的每一个中,首先形成图像的一侧被称为一面,稍后形成图像的一侧被称为另一面。
CPU72执行第一步骤:保持正常旋转模式从而在前的片状物P1通过运送辊16从片状物馈送单元3被馈送至初级运送路径52,通过图像形成单元4在在前的片状物P1的一面上形成图像,并且在前的片状物P1被运送至转向辊50。
具体地,在执行第一步骤之前,完成模式检测,完成启动过程,然后处理马达69被驱动。
随后,CPU72执行控制以便将切换单元83保持在正常旋转模式中。
然后,如图20A所示,在片状物馈送单元3的片状物馈送盘12上的在前的片状物P1被朝向如上所述的感光鼓28和运送带39之间运送。
此时,后续的片状物P2堆叠在片状物馈送单元3的片状物馈送盘12上。
因此,在如图19所示的时刻A,片状物馈送传感器60、套准前传感器61和套准后传感器62被开启。
然后,当在前的片状物P1在初级运送路径52中被运送时,如图20B所示,图像通过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单元4被形成在在前的片状物P1的一面。在前的片状物P1通过定影单元23并且通过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和转向辊50被运送,从而在前的片状物P1的前端(在初级运送路径52中位于运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分)位于排出开口49的附近。
此时,后续的片状物P2堆叠在片状物馈送单元3的片状物馈送盘12上。
因此,在如图19所示的时刻B,片状物馈送传感器60、套准前传感器61和套准后传感器62被关闭,并且定影后传感器63和片状物排出传感器64被开启。
然后,如图20C所示,在前的片状物P1被运送至在前的片状物的后端(在初级运送路径52中位于运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部分)在排出开口49的附近的位置。
此时,后续的片状物P2堆叠在片状物馈送单元3的片状物馈送盘12上。
因此,在如图19所示的时刻C,片状物排出传感器64被维持在开启状态,并且定影后传感器63被关闭。
然后,如果从片状物排出传感器64由于在前的片状物P1而被开启起,经过预定时期,CPU72执行第二步骤:保持反向旋转模式从而在前的片状物P1被运送进入二级运送路径56。
具体地,为了执行第二步骤,在片状物排出传感器64开启后经过了1.00秒的时刻,CPU72执行控制使得切换单元83从正常旋转模式切换至反向旋转模式。
因此,在前的片状物P1被翻转并且被朝向二级运送路径56运送。
然后,如图20D所示,在前的片状物P1被运送从而在前的片状物的前端(在二级运送路径56中位于运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部分)位于最后方的反向运送辊55的附近。
在切换单元83从正常旋转模式切换至反向旋转模式之后,当经过了预定时期时,CPU72驱动片状物馈送辊14。因此,在经过了预定时期之后,后续的片状物P2被朝向感光鼓28和运送带39之间运送。
因此,在如图19所示的时刻D,片状物排出传感器64被关闭,并且片状物馈送传感器60、套准前传感器61和套准后传感器62被开启。
CPU72执行第三步骤:保持堆叠模式以将在前的片状物P1保持在二级运送路径56中,从而在第二步骤中的在二级运送路径56中被运送的在前的片状物P1不会追上后续的片状物P2。
具体地,尽管切换单元83已经通过第二步骤切换至反向旋转模式,但是在后续的片状物P2经过套准后传感器62之后,切换单元83切换至堆叠模式从而在前的片状物P1被保持在二级运送路径56中,直到经过了预定时期。在套准后传感器62由于后续的片状物P2而被开启之后,如果经过了预定时间,CPU72将切换单元83从堆叠模式切换至反向旋转模式。
进一步,在套准后传感器62由于后续的片状物P2而被开启之后,当经过了预定时期时,CPU72执行第四步骤:保持正常旋转模式从而后续的片状物P2被运送至转向辊50。
具体地,在执行第四步骤中,因为在前的片状物P1已经被朝向二级运送路径56运送,并且当从反向路径传感器65开启起经过了预定时期时,整个在前的片状物P1已经进入二级运送路径56,并且已经经过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因此CPU72执行控制从而切换单元83从反向旋转模式经过堆叠模式切换至正常旋转模式。
相应地,在后续的片状物P2的一面上形成图像,该后续的片状物P2通过在正常旋转方向上旋转的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被朝向排出开口49运送。
然后,如图21E所示,在前的片状物P1被运送至在前的片状物的后端(在二级运送路径56中位于运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分)超过最后方的反向运送辊55的位置。
后续的片状物P2通过在其正常旋转方向上的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和转向辊50被运送至后续的片状物的前端(在初级运送路径52中位于运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部分)位于排出开口49的附近。
然后,在如图19所示的时刻E,反向路径传感器65被关闭,并且定影后传感器63和片状物排出传感器64被开启。
然后,如图21F所示,在前的片状物P1被运送从而在前的片状物的前端(在二级运送路径56中位于运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部分)位于运送辊16的附近。
后续的片状物P2被运送从而后续的片状物的后端(在初级运送路径52中位于运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部分)位于排出开口49的附近。
此时,在如图19所示的时刻F,片状物排出传感器64被维持在开启状态,并且定影后传感器63被关闭。
然后,CPU72执行第五步骤:保持反向旋转模式从而后续的片状物P2被运送进入二级运送路径56。
具体地,在执行第五步骤中,在片状物排出传感器64开启后经过了1.00秒的时刻,CPU72执行控制使得切换单元83从正常旋转模式切换至反向旋转模式。
因此,后续的片状物P2被翻转并且被朝向二级运送路径56运送。
然后,如图21G所示,后续的片状物P2被运送从而后续的片状物的前端(在二级运送路径56中位于运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部分)位于最后方的反向运送辊55的附近。
在前的片状物P1通过运送辊16的旋转而被再次运送进入初级运送路径52,并且朝向感光鼓28和运送带39之间被运送。
因此,在如图19所示的时刻G,片状物排出传感器64被关闭,并且反向路径传感器65和套准后传感器62被开启。
然后,当从反向路径传感器65由于后续的片状物P2而被开启起,经过了预定时期时,CPU72执行第六步骤:保持正常旋转模式。初级运送路径52中的在前的片状物P1通过排出开口49从主体壳体2被排出,并且后续的片状物P2通过运送辊16从二级运送路径56被运送进入初级运送路径52,通过图像形成单元4在后续的片状物P2的另一面上形成图像,并且后续的片状物P2通过排出开口49从主体壳体2被排出。
具体地,在执行第六步骤中,因为后续的片状物P2已经朝向二级运送路径56被运送,并且当反向路径传感器65开启后已经经过了预定时期时,整个后续的片状物P2已经进入二级运送路径56,并且已经经过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因此CPU72执行控制从而切换单元83从反向旋转模式通过堆叠模式切换至正常旋转模式。
因此,在已经被运送至片状物排出单元5的在前的片状物P1的另一面上形成图像,并且在前的片状物P1通过在正常旋转方向上旋转的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被朝向排出开口49运送。
然后,如图21H所示,在前的片状物P1通过在其正常旋转方向上旋转的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和转向辊50被运送从而在前的片状物P1的前端(在初级运送路径52中位于运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部分)位于排出开口49的附近。
后续的片状物P2被运送至后续的片状物的后端(在二级运送路径56中位于运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分)超过最后方的反向运送辊55的位置。
因此,在如图19所示的时刻H,反向路径传感器65被关闭,并且定影后传感器63和片状物排出传感器64被开启。
然后,如图22I所示,在前的片状物P1被运送从而在前的片状物的后端(在初级运送路径52中位于运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部分)位于排出开口49的附近。
后续的片状物P2被运送从而后续的片状物的前端(二级运送路径56上的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分)位于运送辊16的附近。
此时,在如图19所示的时刻I,片状物排出传感器64被维持在开启状态,并且定影后传感器63被关闭。
然后,如图22J所示,在前的片状物P1从排出开口49被排出到片状物排出盘51上。
后续的片状物P2通过运送辊16的旋转而被再次运送进入初级运送路径52,并且朝向最后方的感光鼓28和运送带39之间被运送。
此时,在如图19所示的时刻J,片状物排出传感器64被关闭,并且套准前传感器61和套准后传感器62被开启。
进一步,如图22K所示,在前的片状物P1被装载在片状物排出盘51上。
然后,后续的片状物P2通过在其正常旋转方向上旋转的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和转向辊50被运送从而后续的片状物的前端(在初级运送路径52中位于运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部分)位于排出开口49的附近。
因此,在如图19所示的时刻K,定影后传感器63和片状物排出传感器64被开启。
此时,如图22L所示,在前的片状物P1被装载在片状物排出盘51上。
然后,后续的片状物P2从排出开口49被排出到片状物排出盘51上,以便被装载在在前的片状物P1上。
因此,在如图19所示的时刻L,定影后传感器63和片状物排出传感器64被关闭。
如上所述,在第一组的两张片状物P上的双面图像形成处理被完成。
在第二和随后的组上随后执行双面图像形成处理的情况下,在图19的时刻K,如图20A所示,第二组的在前的片状物P1从片状物馈送盘12被朝向感光鼓28和运送带39之间运送。
然后,当如图22L所示第一组的在前的片状物P1和后续的片状物P2被装载在片状物排出盘51上时,如图20B所示,通过图像形成单元4在第二组的在前的片状物P1的一面上形成图像。在前的片状物P1通过定影单元23并且通过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和转向辊50被运送,从而在前的片状物P1的前端(在初级运送路径52中位于运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分)位于排出开口49的附近。
此后,通过与在第一组的在前的片状物P1和后续的片状物P2上的双面图像形成处理类似的处理,在片状物P上形成图像。
在多张片状物P的数量为奇数的情况下,在最后的一张片状物P的一面上形成图像之后,在片状物P的后端(在初级运送路径52中位于运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分)到达片状物排出传感器64的时刻,切换单元83从正常旋转模式切换至反向旋转模式,并且片状物P被朝向二级运送路径56运送。
此后,片状物P的前端(在二级运送路径56中位于运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分)到达最后方的反向运送辊55,从而反向路径传感器65被开启。此后,当经过了预定时期时,切换单元83切换至堆叠模式。
然后,当片状物P被再次运送进入初级运送路径52,在片状物P的另一面上形成图像并且片状物P到达定影单元23时,切换单元83从堆叠模式切换至正常旋转模式。
此后,片状物P通过在其正常旋转方向上旋转的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和转向辊50通过排出开口49被排出到片状物排出盘51上。
因此,在多张片状物P中的每一个的两面形成图像的双面图像形成处理被完成。
9.双面图像形成处理的效果
根据打印机1,如图20A至20D、图21E至21H、22I至22L所示,在前的片状物P1和后续的片状物P2中的每一个的一面和另一面上形成图像的处理被按照以下顺序执行:在前的片状物P1的一面,后续的片状物P2的一面,在前的片状物P1的另一面,后续的片状物P2的另一面。
因此,相比于在前的片状物P1的一面和另一面上形成图像然后在后续的片状物P2的一面和另一面形成图像的处理,能够以较短的时间在在前的片状物P1和后续的片状物P2上形成图像。
因此,在能够降低成本和噪声的同时,能够高效地在多个片状物P中的每一张的一面和另一面形成图像。
10.其他说明性的实施例
作为转向辊的实例,用于朝向片状物排出盘51运送片状物P的转向辊50已经被描述。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在主体壳体2中用于切换片状物P的运送方向的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可以被当作是转向辊的实例。
在那种情况下,用于传输使中间片状物排出辊48在正常旋转方向上旋转的旋转驱动力的第四中间齿轮94和中间片状物排出辊齿轮87的齿轮排列可以被当作是第一齿轮系的实例,第五中间齿轮95、第二中间齿轮92、第三中间齿轮93、第四中间齿轮94和中间片状物排出辊齿轮87的齿轮排列可以被当作是第二齿轮系的实例。

Claims (17)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源,所述驱动源被构造成产生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
转向辊,所述转向辊被构造成在正常旋转方向和反向旋转方向之间切换,用于切换记录介质的运送方向,所述记录介质具有通过图像形成单元在其上形成的图像;
第一齿轮系,所述第一齿轮系被构造成将所述驱动源的所述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传输至所述转向辊,以使得所述转向辊的旋转方向变为所述正常旋转方向;
第二齿轮系,所述第二齿轮系被构造成将所述驱动源的所述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传输至所述转向辊,以使得所述转向辊的旋转方向变为所述反向旋转方向;和
切换单元,所述切换单元包括摆动齿轮,所述摆动齿轮被构造成将用于传输所述驱动源的所述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的齿轮系与所述第一齿轮系和所述第二齿轮系中的任意一个接合;
其中,所述摆动齿轮被构造成能够在以下位置之间移动:
第一接合位置,在所述第一接合位置,所述摆动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系接合;
第二接合位置,在所述第二接合位置,所述摆动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系接合;和
脱离位置,在所述脱离位置,所述摆动齿轮不与所述第一齿轮系和所述第二齿轮系中的任意一个接合;
其中,所述切换单元被构造成能够在以下模式之间切换:
第一模式,在所述第一模式中,所述摆动齿轮被保持在所述第一接合位置,从而所述驱动源的所述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被传输至所述第一齿轮系;
第二模式,在所述第二模式中,所述摆动齿轮被保持在所述第二接合位置,从而所述驱动源的所述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被传输至所述第二齿轮系;和
第三模式,在所述第三模式中,所述摆动齿轮被保持在所述脱离位置,从而所述驱动源的所述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不被传输至所述第一齿轮系和所述第二齿轮系中的任意一个。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切换单元进一步包括:
保持器,所述保持器被构造成支撑所述摆动齿轮以便能够旋转;和
凸轮,所述凸轮被构造成按压所述保持器以移动所述保持器,从而移动支撑在所述保持器上的所述摆动齿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切换单元进一步包括:
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被构造成接收来自所述驱动源的所述一个方向的旋转驱
动力;和
不完全齿轮,所述不完全齿轮被构造成能够经由所述驱动齿轮接收所述旋转驱动
力并且操作所述凸轮;并且
其中,所述不完全齿轮包括:
有齿部分,所述有齿部分被构造成与所述驱动齿轮接合;和
无齿部分,所述无齿部分被构造成在所述第一模式、所述第二模式和所述第三模式中的每一个模式中都面对所述驱动齿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无齿部分包括:
第一无齿部分,所述第一无齿部分被构造成在所述第一模式中面对所述驱动齿轮;和
第二无齿部分,所述第二无齿部分被构造成在所述第二模式和所述第三模式中面对所述驱动齿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驱动齿轮被构造成与所述摆动齿轮接合;并且
其中,所述保持器被构造成绕着所述驱动齿轮的旋转中心摆动。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切换单元进一步包括:
偏压构件,所述偏压构件被构造成在所述不完全齿轮被所述驱动齿轮旋转的方向上向所述不完全齿轮施加偏压力;和
锁定单元,所述锁定单元被构造成在所述第一模式、所述第二模式和所述第三模式中的每一个模式中都保持所述无齿部分和所述驱动齿轮面对彼此的状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凸轮包括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凸轮被构造成当所述第一凸轮按压所述保持器时,所述第二凸轮被所述偏压构件偏压。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凸轮与所述不完全齿轮整体地形成。
9.如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锁定单元包括:
调节构件,所述调节构件被构造成能够与所述不完全齿轮一起旋转,并且包括突出部分,所述突出部分被形成在所述调节构件的外圆周上;
接合构件,所述接合构件被构造成与所述突出部分接合以调节所述不完全齿轮的旋转;和
切换元件,所述切换元件被构造成在所述接合构件相对于所述突出部分的接合和释放之间切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接合构件包括第一接合部分和第二接合部分,并且被构造成能够在以下位置之间移动:
第一接合位置,在所述第一接合位置,所述第一接合部分与所述突出部分接合,并且所述第二接合部分不与所述突出部分接合;和
第二接合位置,在所述第二接合位置,所述第二接合部分与所述突出部分接合,并且所述第一接合部分不与所述突出部分接合。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突出部分包括第一突出部分和第二突出部分;
其中,所述第一突出部分被构造成能够在所述接合构件位于所述第一接合位置时与所述第一接合部分接合,并且能够在所述接合构件位于所述第二接合位置时与所述第二接合部分接合;
其中,所述第二突出部分被构造成能够在所述接合构件位于所述第一接合位置时与所述第一接合部分接合,但是不能在所述接合构件位于所述第二接合位置时与所述第二接合部分接合。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当沿着垂直于所述调节构件的旋转轴线的方向看时,所述第二突出部分和所述第二接合部分彼此不重叠。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接合构件被构造成能够通过所述切换元件在第一接合位置和第二接合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接合位置,所述第一接合部分与所述突出部分接合;在所述第二接合位置,所述第二接合部分与所述突出部分接合;
其中,所述接合构件位于所述第一接合位置,并且所述第一接合部分与所述第一突出部分接合,从而所述切换单元被切换到所述第一模式;
其中,所述接合构件位于所述第二接合位置,并且所述第二接合部分与所述第一突出部分接合,从而所述切换单元被从所述第一模式切换到所述第二模式;并且
其中,所述接合构件位于所述第一接合位置,并且所述第一接合部分与所述第二突出部分接合,从而所述切换单元被从所述第二模式切换到所述第三模式。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当所述切换单元从所述第三模式切换到所述第二模式时,所述摆动齿轮被构造成通过所述第一接合位置,在所述第一接合位置,所述摆动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系接合而所述第一接合部分不与所述第一突出部分接合。
15.如权利要求9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切换单元包括切换齿轮,所述切换齿轮被整体地形成,从而所述不完全齿轮、所述调节构件和所述凸轮以相同的轴线旋转。
16.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运送辊,所述运送辊被构造成将还未形成图像的记录介质朝向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运送;并且
其中,所述驱动源被构造成将所述一个方向的旋转驱动力传输到所述运送辊。
17.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所述图像形成单元,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运送方向上设置在所述转向辊的上游侧;
排出开口,经由所述排出开口,在其上已形成图像的记录介质被排出;
运送辊,所述运送辊在所述运送方向上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上游侧,并且被构造成接收来自所述驱动源的所述旋转驱动力;
片状物馈送单元,所述片状物馈送单元被构造成将记录介质加载于其上;
初级运送路径,记录介质由所述运送辊沿着所述初级运送路径被运送,并且经过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到达所述转向辊;
二级运送路径,记录介质从所述转向辊沿着所述二级运送路径被运送,并且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沿着所述运送方向的上游侧与所述初级运送路径结合;
切换元件,所述切换元件被构造成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选择性地改变,所述第一状态允许所述切换单元切换进入所述第一模式或所述第三模式,所述第二状态允许所述切换单元切换进入所述第二模式;和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控制所述切换元件的状态;
其中,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执行用于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双面图像形成处理;
其中,所述双面图像形成处理是在第一记录介质和第二记录介质中的每一个的两面均形成图像的处理;并且
其中,所述双面图像形成处理包括:
第一步骤:保持所述第一模式从而所述第一记录介质由所述运送辊从所述片状物馈送单元被馈送进入所述初级运送路径,通过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第一记录介质的一面上形成图像,并且所述第一记录介质被运送至所述转向辊;
第二步骤:保持所述第二模式从而所述第一记录介质被运送进入所述二级运送路径;
第三步骤:保持所述第三模式以停止所述第一记录介质在所述二级运送路径中的运送;
第四步骤:保持所述第一模式从而所述第二记录介质被运送至所述转向辊;
第五步骤:保持所述第二模式从而所述第二记录介质被运送进入所述二级运送路径;和
第六步骤:保持所述第一模式从而在所述初级运送路径中的所述第一记录介质从排出开口被排出,所述第二记录介质通过所述运送辊从所述二级运送路径被运送进入所述初级运送路径,图像形成在所述第二记录介质的另一面,并且所述第二记录介质从所述排出开口被排出。
CN201410124534.5A 2013-03-29 2014-03-28 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1040766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75320A JP6111803B2 (ja) 2013-03-29 2013-03-29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75320 2013-03-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76649A true CN104076649A (zh) 2014-10-01
CN104076649B CN104076649B (zh) 2018-04-24

Family

ID=515979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24534.5A Active CN104076649B (zh) 2013-03-29 2014-03-28 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46844B2 (zh)
JP (1) JP6111803B2 (zh)
CN (1) CN104076649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72364A (zh) * 2016-04-04 2017-10-20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驱动机构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7544219A (zh) * 2016-06-23 2018-01-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驱动传递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9716241A (zh) * 2016-08-26 2019-05-03 佳能株式会社 鼓单元、盒、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和联接部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10824A1 (en) * 2013-01-21 2014-07-2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Interlocking assembly for a scanning unit
JP6191912B2 (ja) * 2013-09-17 2017-09-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搬送機構、冷却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49794B2 (ja) * 2014-04-28 2017-06-2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515671B2 (ja) * 2015-05-11 2019-05-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468107B2 (ja) * 2015-07-17 2019-02-1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55387B2 (ja) * 2015-10-09 2019-01-23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ギヤ伝動装置
JP6668874B2 (ja) 2016-03-28 2020-03-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用紙供給装置
JP6766410B2 (ja) * 2016-03-31 2020-10-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6728893B2 (ja) * 2016-03-31 2020-07-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N117199529A (zh) 2016-04-06 2023-12-08 魁北克电力公司 电解质添加剂
JP7035909B2 (ja) * 2018-08-30 2022-03-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2020083586A (ja) 2018-11-29 2020-06-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1745977B2 (en) 2020-02-14 2023-09-0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heet conveyance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US11334021B2 (en) 2020-04-01 2022-05-1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gear train for developing rollers and a gear train for photosensitive drums
JP7111139B2 (ja) * 2020-09-17 2022-08-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38933A1 (en) * 2000-09-29 2002-04-0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echanism for forwardly and reversely feeding recording medium
JP2007076881A (ja) * 2005-09-16 2007-03-29 Ricoh Printing Systems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62100A (ja) * 2007-09-04 2009-03-26 Ricoh Co Ltd シート材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90273134A1 (en) * 2008-04-30 2009-11-05 Ricoh Company, Ltd. Automatic original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723192A (zh) * 2008-10-24 2010-06-09 虹光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传动机构及使用该传动机构的进纸器
US20110127707A1 (en) * 2007-05-17 2011-06-02 Haruyuki Honda Switchback mechanis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689804A (zh) * 2011-03-25 2012-09-2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记录介质供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63460B2 (ja) * 1991-07-31 2003-01-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03306247A (ja) * 2002-04-15 2003-10-28 Kyocera Mita Corp 用紙搬送逆転機構
KR100423463B1 (ko) * 2002-06-21 2004-03-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양면인쇄 가능한 사무기기의 구동장치 및 그 방법
JP2004207916A (ja) * 2002-12-24 2004-07-22 Canon Inc 画像読取記録装置
JP2005202090A (ja) 2004-01-15 2005-07-2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893837B2 (ja) 2009-07-31 2012-03-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90040A (ja) 2009-10-20 2011-05-06 Brother Industries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904397B2 (ja) * 2011-11-01 2016-04-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38933A1 (en) * 2000-09-29 2002-04-0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echanism for forwardly and reversely feeding recording medium
JP2007076881A (ja) * 2005-09-16 2007-03-29 Ricoh Printing Systems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10127707A1 (en) * 2007-05-17 2011-06-02 Haruyuki Honda Switchback mechanis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9062100A (ja) * 2007-09-04 2009-03-26 Ricoh Co Ltd シート材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90273134A1 (en) * 2008-04-30 2009-11-05 Ricoh Company, Ltd. Automatic original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723192A (zh) * 2008-10-24 2010-06-09 虹光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传动机构及使用该传动机构的进纸器
CN102689804A (zh) * 2011-03-25 2012-09-2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记录介质供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72364A (zh) * 2016-04-04 2017-10-20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驱动机构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7272364B (zh) * 2016-04-04 2020-04-28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驱动机构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7544219A (zh) * 2016-06-23 2018-01-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驱动传递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7544219B (zh) * 2016-06-23 2021-06-1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驱动传递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9716241A (zh) * 2016-08-26 2019-05-03 佳能株式会社 鼓单元、盒、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和联接部件
US11409227B2 (en) 2016-08-26 2022-08-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rum unit, cartridge,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upling memb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046844B2 (en) 2015-06-02
JP2014199368A (ja) 2014-10-23
US20140294476A1 (en) 2014-10-02
JP6111803B2 (ja) 2017-04-12
CN104076649B (zh) 2018-04-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76649A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4076648A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1937182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387837B (zh) 可替换单元、片材传送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02890440B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1116325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198268B2 (en) Static eliminato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JP617586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983537B2 (en) Drive transmission device that ensures switching transmission state of driving power generated by single drive moto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erewith
US8919773B2 (en) Sheet conveyo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US9977375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JP2010001156A (ja) 記録媒体反転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1576961B1 (ko) 시트 반송 장치, 화상 판독 장치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JP2004018146A (ja) 整合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07037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91965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681392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2208647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8903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4614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26434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KR101576956B1 (ko) 시트 반송 장치, 화상 판독 장치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JP201700784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0857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90035039A1 (en) Tightly integrated serial hybrid printing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