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10922B - 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 - Google Patents

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10922B
CN104010922B CN201280063611.XA CN201280063611A CN104010922B CN 104010922 B CN104010922 B CN 104010922B CN 201280063611 A CN201280063611 A CN 201280063611A CN 104010922 B CN104010922 B CN 1040109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b girder
width direction
tunnel
overall width
beam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6361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10922A (zh
Inventor
小宫胜行
小桥正信
山本学
井上润
小畑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109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109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109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1092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62D21/155Sub-frames or undergu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1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suspension, e.g. of wheels or engine; sub-frames for mounting engine or suspens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其包括:左右一对的侧梁,设有支撑悬架臂的臂支撑部件;横梁,设置在左右的侧梁之间,连结臂支撑部件的设置部;倾斜梁,从横梁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倾斜地朝车辆的左右的后方延伸;其中,在倾斜梁的后部,接合有侧梁的后端部,并且设置有隧道下梁连结部和底板梁安装部,所述隧道下梁连结部与沿着底板的底板隧道的下边部设置的隧道下梁连结,所述底板梁安装部安装于沿着底板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底板梁。

Description

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该前副车架结构具有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侧梁、以及以连结该左右的侧梁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
背景技术
自以往已知有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车身悬架装置,该车身悬架装置设有前副车架,该前副车架包括:俯视呈U字状的一根管材;连结该U字状管材的左右侧边部的连结部件(横梁);由两根相对于所述U字状管材呈八字状设置的管材构成的传递构件。该车身悬架装置将从悬架臂输入到前副车架的外力经由所述传递构件传递给设于车身侧部件的安装部,从而提高悬架臂的安装刚性,并且提高其扭转刚性。
另外,还已知有下述专利文献2所示的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该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包括能够将从车辆前方输入的碰撞负荷传递到后侧的前副车架(悬架梁)。所述前副车架的后部在车宽方向的4处被结合于车身的左右一对的底板梁(侧梁)以及左右一对的隧道加强件,由此,即使从车辆前方输入的前碰撞负荷集中于车宽方向的一侧时,也能够将该前碰撞负荷切实地分散传递给车身下部的前后骨架部。
此外,还已知有下述专利文献3所示的车身的前部结构,该车身的前部结构包括:前副车架,位于车身车架的车辆前方部的下侧且前端部延伸设置到该车身车架的车辆前方部中的前端部近傍;底板,形成在车室的下侧周边;其中,在该底板且在其前部近傍形成有左右一对的安装部、以及限制部,所述左右一对的安装部被紧固于设置在所述前副车架的后端部附近的左右的后端支撑部,所述限制部在比该安装部更后侧突出到比所述底板更下侧。该车身的前部结构中,在所述底板形成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底板梁和从位于该底板梁的前方部的分支部向车辆内侧分支并且向后侧延伸设置的分支车架,所述底板梁和分支车架分别在延伸设置方向的范围向下侧突出。此外,所述安装部在所述分支部或该分支部的近傍以该安装部的下表面的高度比安装部近傍的底板梁的下表面的高度更高的方式形成,所述限制部在所述分支部或该分支部的近傍与底板梁邻接地形成。
所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身悬架装置在汽车行驶时将从悬架臂输入到前副车架的横向力等外力传递到设于刚性高的车身侧部件(底板梁)的安装部,因此,能够稳定地支撑从所述悬架臂施加给前副车架的外力,并且能够提高轴支撑于前副车架上的前臂的安装刚性。然而,该车身悬架装置中,为了充分确保扭转刚性等,必须将构成所述前副车架的主体部的U字状管材的口径以及管厚等加大,从而存在因该U字状管材的后部设置于底板隧道的前部下方而阻碍设于底板隧道内的各部件的布局的问题。此外,该车身悬架装置中,在车辆发生前碰撞时难以使所述U字状管材的前方部轻易发生变形,无法充分发挥使该U字状管材的前方部压缩变形而获得的碰撞负荷吸收作用。
另外,所述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车身下部结构在车辆的前碰撞时通过利用设于碰撞负荷传递部件的三点的负荷承受点来承接输入到动力装置的碰撞负荷,从而具有不会产生作用于动力装置的意外的转动力便能够使所述负荷分散到设于车身下部的多根前后骨架部来进行支撑的优点。然而,该车身下部结构中,由于是在车室底部形成有底板隧道的车辆,由于前副车架的后部(后侧横梁)设于底板隧道的前端部下方而会阻碍底板隧道内的部件的布局,并且在车辆行驶时无法充分确保车身的承受从所述悬架臂输入的横向力等的刚性,在此点上还有改善的余地。
此外,所述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车辆的前部结构中,在车辆与高度低于车辆的车身车架前端部的障碍物发生前碰撞时,碰撞负荷从前副车架传递到安装部并被限制部支撑,此时,所述碰撞负荷切实地被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分支车架与底板梁的分支部或设于该分支部近傍的所述限制部承接。即,该车辆的前部结构能够使所述碰撞负荷分散到所述分支车架和底板梁来进行支撑,由此能够阻止所述前副车架后退。
然而,所述专利文献3所涉及的车身的前部结构的前副车架具有俯视下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笔直地延伸设置的侧梁的前方部、在该侧梁的前方部的后侧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设置在该弯曲部的后侧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侧梁的后方部、以及以连结该侧梁的左右的后方部的方式设置的横梁,该前副车架通过上侧板与下侧板重合而成的周边式车架而形成,并且悬架臂(下臂)的基端部轴支撑于该前副车架的弯曲部及后方部。因此,该车身的前部结构中,为了充分地确保所述悬架臂的臂长以改善悬架几何形状,必须使所述弯曲部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大幅度弯曲。因此,为了由所述弯曲部及后方部能够稳定地支撑从所述悬架臂输入的横向力以及从所述侧梁的前端部输入的碰撞负荷这两者,必须使所述前副车架大型化以便充分确保其刚性,从而存在车身重量增大并且易于产生因前副车架的表面积增大后的面振动所导致的噪音的弊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9-61879号
专利文献2:国际专利公开公报WO2009/072614号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5-271811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所述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以简单且紧凑的结构便能够稳定地支撑从悬架臂输入的横向力等,并且能够充分地确保车身的承受汽车碰撞时输入的碰撞负荷的刚性。
本发明的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包括:左右一对的侧梁,由管状件形成,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支撑悬架臂的前部的前侧臂支撑部件和支撑悬架臂的后部的后侧臂支撑部件,设置于所述各侧梁;中间横梁,设置在所述左右的侧梁之间,以连结所述前侧臂支撑部件的设置部的方式在车宽方向上呈大致直线状延伸;左右一对的倾斜梁,由一个管状件一体地形成,从所述中间横梁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倾斜地朝车辆的左右的后方延伸;后横梁,沿车宽方向延伸,连结所述左右的倾斜梁的后部;其中,所述后侧臂支撑部件由上下一对的板状部件形成,所述各横梁分别通过包括钢板材的上板和下板形成为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指定宽度的闭合剖面形状,所述倾斜梁在后端部具备安装于沿着底板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底板梁的底板梁安装部,所述侧梁的后端部接合在所述倾斜梁中比所述底板梁安装部更前侧的位置,所述后横梁具备与沿着底板隧道的下边部设置的隧道下梁连结的隧道下梁连结部,所述底板隧道通过使所述底板的车宽方向中间部位向上方隆起而形成,所述后侧臂支撑部件,以跨设的方式架设于所述侧梁的后方部与所述倾斜梁的底板梁安装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所述前副车架结构的从后部下方观察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所述前副车架结构的具体结构的侧面剖视图。
图4是表示所述前副车架结构的具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所述前副车架结构的具体结构的仰视图。
图6是表示所述前副车架结构的具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6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的实施方式。该汽车具有设置在车室的前面部的前围板1、以及从该前围板1的下端部向车辆的前侧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前纵梁2。该前纵梁2的下方设有前副车架3,该前副车架3支撑前悬架装置用的下臂(悬架臂)4等。
所述前纵梁2具有侧视下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水平部2a、以及从该水平部2a的后端部沿所述前围板1的下端部向后下方倾斜地朝车辆的后侧延伸的倾斜部2b,在该倾斜部2b的后端部连续地设有后述的底板梁31。此外,在所述前纵梁2的前端部设有包括向车辆的前侧突出的金属制的筒状体等的未图示的溃缩盒,并且在该溃缩盒的前端面安装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未图示的保险杠加强件。
所述前副车架3包括:左右一对的侧梁5,在前纵梁2的下方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前横梁6,以连结所述左右的侧梁5的前端部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中间横梁7,以连结所述左右的侧梁5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大致呈直线状延伸设置;左右一对的倾斜梁8,从所述中间横梁7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以俯视下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倾斜并且分别向车身的左右的后方延伸的方式设置;后横梁9,以连结所述左右的侧梁5的后端部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
如图4及图5所示,所述侧梁5具有:侧梁5的后方部(以下简称为侧梁后方部)10,从后述的前侧臂支撑部件12的设置部向车辆的后侧延伸设置;侧梁5的前方部(以下简称为侧梁前方部)11,与所述侧梁后方部10的前端连续地设置。所述侧梁后方部10侧视下大致水平地设置,所述侧梁前方部11以前高后低的倾斜状态设置(参照图3)。
所述侧梁后方部10包括指定直径的圆管状部件,如图4所示,其具有:后侧部分10a,俯视下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地朝车辆的后侧延伸;前侧部分10b,以从后侧部分10a的前端部向车辆的前侧大致笔直地延伸的方式设置。在前侧部分10b的车宽方向外侧面上安装有前侧臂支撑部件12,该前侧臂支撑部件12支撑被设于所述下臂(悬架臂)4的基端部的后述的前侧连结部43。另外,所述后侧部分10a的后方延长线上设置有后述的隧道下梁连结部29。
所述侧梁前方部11具有后侧部分11a和前侧部分11b。后侧部分11a俯视下从所述侧梁后方部10的前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地朝车辆的前侧延伸,前侧部分11b从后侧部分11a的前端部向车辆的前侧大致笔直地延伸设置。所述侧梁前方部11的后侧部分11a和前侧部分11b通过对与侧梁后方部10一体设置的指定直径的圆管状部件进行液压成形加工,而分别被形成为方管状。另外,所述侧梁前方部11的前侧部分11b形成为比后侧部分11a的直径大,在其车宽方向内侧面及下表面接合有前横梁6的侧端部,在所述前侧部分11b的上表面竖立设置有由紧固螺栓紧固于前纵梁2的前部的第1连结部件15。
在所述侧梁后方部10的连结中间横梁7的部位(前侧部分10b)的车宽方向外侧面上,构成所述前侧臂支撑部件12的支架材以向所述侧梁5的外侧突出的状态被安装。另外,在该支架材的上部,一体地设置有与前纵梁2连结的第2连结部件16,该第2连结部件16由紧固螺栓紧固于前纵梁2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下表面。
如上所述地对侧梁前方部11实施液压成形加工时,由于会产生加工硬化,存在该侧梁前方部11的强度比侧梁后方部10大的倾向。然而,侧梁后方部10由于其前侧部分10b上连结有所述中间横梁7的侧端部并且安装有前侧臂支撑部件12,因此该前侧部分10b被加强,此外,侧梁后方部10的后端部连接于倾斜梁,并且后述的后侧臂支撑部件26以跨设于该侧梁后方部10和倾斜梁8的方式被安装,因此该后侧部分10a被加强。因此,所述侧梁后方部10的强度具体而言为轴向的耐力高于侧梁前方部11,从而在汽车发生碰撞时抑制基于从侧梁5的前端部输入的碰撞负荷导致的所述侧梁后方部10的变形,另一方面,促进所述侧梁前方部11的压缩、变形。其结果,所述侧梁前方部11作为碰撞负荷的吸收部发挥作用。
如图3所示,所述中间横梁7通过包括钢板材等的上板7a和下板7b形成为沿车宽方向呈大致直线状延伸的指定宽度的闭合剖面形状。而且,所述中间横梁7的左右两侧端部被焊接于侧梁后方部10的前侧部分10b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由此,左右侧梁5中的在车宽方向外侧面上安装有前侧臂支撑部件12的部分(前侧臂支撑部件12的设置部(前侧部分10b))被所述中间横梁7相互连结。此外,在所述中间横梁7的前表面形成有开口部21,该开口部21用于将设于包括汽车用发动机等的动力装置18(参照图4)的后面中央部的后部装配架19导入到设于所述中间横梁7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动力装置安装部20中。
所述中间横梁7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上设有从其后侧面向车辆的后侧突出的上下一对的倾斜梁安装部22。而且,在该上下的倾斜梁安装部22上安装有所述倾斜梁8的前端部,由此,该左右的倾斜梁8与所述中间横梁7被一体地接合,并且俯视下倾斜梁8从中间横梁7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向车辆的后侧呈八字状突出地设置。即,通过将圆管材折曲,倾斜梁8与连结该倾斜梁8的各前端部的连结部23被一体形成,该连结部23以被所述上下的倾斜梁安装部22夹持的状态被焊接于该倾斜梁安装部22,由此,左右的倾斜梁8与所述中间横梁7被一体地接合。
此外,所述两倾斜梁8的后端部以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方式被折曲,并且该后端部被压溃成扁平形状等,由此,在所述倾斜梁8的后端形成底板梁安装部25。所述倾斜梁8的后部前表面上焊接有所述侧梁后方部10的后端部,由此,倾斜梁8与侧梁5被连结成一体。此外,所述倾斜梁8的后部后表面上焊接有所述后横梁9的左右两侧端部,经由该后横梁9,左右的倾斜梁8的后部被相互连结。
在所述侧梁后方部10与形成在所述倾斜梁8的后端上的所述底板梁安装部25之间,以跨设的方式架设有包括上下一对板材的后侧臂支撑部件26。而且,设于所述下臂4的基端部的后述的后侧连结部44由所述后侧臂支撑部件26支撑。
所述后横梁9由包括钢板材等的上板9a和下板9b形成为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指定宽度的闭合剖面形状,在后横梁9的左右两侧端部设有隧道下梁连结部29,该隧道下梁连结部29以其前后方向宽度比后横梁9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宽的方式形成。所述后横梁9的前后尺寸设定为比中间横梁7的前后尺寸小(参照图4),所述后横梁9的上下尺寸设定为比倾斜梁8的上下尺寸小(参照图3)。
如图5所示,在构成车室的底面部的底板30的下表面,且在其车宽方向中央部,向车室内侧(上方侧)隆起的底板隧道32以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并且沿着该底板隧道32的下边部设置有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隧道下梁33。另外,在所述底板30的下表面设置有底板梁31,该底板梁31设置在比隧道下梁33更靠车宽方向外侧,而且与所述前纵梁2的后端部连续地向车辆的后侧延伸。
而且,设于所述倾斜梁8的后端的底板梁安装部25通过紧固螺栓被紧固于所述底板梁31的前端部,并且设于所述后横梁9的侧端部的隧道下梁连结部29通过紧固螺栓被紧固于所述隧道下梁33的前端部。由此,所述两侧梁5的各后部分别经由底板梁安装部25及隧道下梁连结部29在左右两处被固定于车身车架。
这样,通过将设于所述倾斜梁8的后部的底板梁安装部25以及隧道下梁连结部29固定于底板梁31的前端部以及隧道下梁33的前端部,在底板30的前端部下面侧,所述底板梁31与隧道下梁33通过底板梁安装部25及隧道下梁连结部29被相互连结,并且所述底板梁安装部25及隧道下梁连结部29与底板30之间形成有与所述底板梁31及隧道下梁33的上下尺寸对应的开口部47。
另外,在所述底板30的左右两侧设置有沿该底板30的侧边部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边梁34,而且设置有连结该下边梁34的前部与所述底板梁31的前部的抗扭箱35(参照图1及图5)。该抗扭箱35具有包括前面板35a的竖向面和底面板35b,所述前面板35a沿着设置在车室的前部的前围板1的下方部向车宽方向延伸,而且所述前面板35a与底面板35b的棱线35c以从邻接于所述底板梁安装部25的位置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
如图1及图4等所示,所述下臂4是所谓的A型臂,该下臂4的远端部经由球形接头被连接于未图示的车轮支撑部件(车桥壳),而且该下臂4在其车宽方向内侧部(基端部)具备前后一对的连结部43、44。所述下臂4的前侧连结部43以能够摆动且能够弹性位移的方式被支撑于设于所述前副车架3上的前侧臂支撑部件12,所述后侧连结部44以能够摆动且能够弹性位移的方式被支撑于设于所述前副车架3上的后侧臂支撑部件26。
所述下臂4的前侧连结部43上设有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撑轴45和包绕该支撑轴的省略了图示的橡胶衬套。所述支撑轴45的前后两端部46a、46b被安装在设于侧梁后方部10的前侧臂支撑部件12上,由此,所述前侧连结部43以支撑轴为支点能够转动地被支撑,并且对应于所述橡胶衬套所具有的弹性而能够弹性位移地被支撑。所述支撑轴的后端部45b在侧梁后方部10的前侧部分10b被安装于与所述中间横梁7被连结的部位对应的位置。
另外,所述下臂4的后侧连结部44上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省略了图示的支撑轴和包绕该支撑轴的省略了图示的橡胶衬套。所述支撑轴的上下两端部被安装在以跨设的方式设置于侧梁后方部10与倾斜梁8的底板梁安装部25之间的后侧臂支撑部件26上,由此,所述后侧连结部44以支撑轴为支点能够转动地被支撑,并且对应于所述橡胶衬套所具有的弹性而能够弹性位移地被支撑。
所述前副车架3以装配有具有下臂4的前悬架装置等的状态被搬入汽车的组装线中,并且从所述前纵梁2的下方被导入汽车的发动机室内。而且,设于所述侧梁5的第1、第2连结部件15、16的上端部被连接于前纵梁2的下表面,由此,侧梁5的前端部及前后方向中央部分别被安装于前纵梁2。
此外,包括汽车用发动机等的动力装置18设置在左右的前纵梁2之间,而且所述动力装置18的后部装配架19从形成在中间横梁7的前表面的开口部21被导入到动力装置安装部20中,并被安装于该动力装置安装部20,由此,动力装置18的后部被前副车架3支撑。
如上所述,上述实施方式的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包括:左右一对的侧梁5,设有支撑下臂4(悬架臂)的至少前侧连结部43的前侧臂支撑部件12;中间横梁7,设置在所述左右的侧梁5之间,以连结所述前侧臂支撑部件12的设置部的方式在车宽方向上呈大致直线状延伸;倾斜梁8,从所述中间横梁7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倾斜地朝车辆的左右的后方延伸;其中,在所述倾斜梁8,接合有所述侧梁5的后部,并且设置有隧道下梁连结部29和底板梁安装部25,所述隧道下梁连结部29与沿着底板隧道32的下边部设置的隧道下梁33连结,所述底板梁安装部25与沿着底板30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底板梁31连结。因此,根据该前副车架结构,具有以下的优点:以简单且紧凑的结构便能够稳定地支撑从下臂4输入的横向力等并且能够充分地确保车身的承受汽车碰撞时输入的碰撞负荷的刚性。
即,所述前副车架结构中,构成前副车架3的侧梁5的后端部与从中间横梁7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倾斜地朝车辆的后侧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的倾斜梁8接合,设于该倾斜梁8的后部的底板梁安装部25被安装于沿着底板30的下表面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底板梁31,设置于所述倾斜梁8的后部的隧道下梁连结部29具体而言设置于与倾斜梁8的后部连接的后横梁9的侧端部的隧道下梁连结部29被螺栓固定于隧道下梁33的前部下表面。即,设于前副车架3左右的各侧梁5的后端部分别在左右两处稳定地固定于车身车架。
因此,在汽车行驶时,能够将例如如图4及图5的箭头C所示那样的从位于车身的一侧(右侧)的下臂4输入到设于右侧的侧梁5的前侧臂支撑部件12的横向力等如箭头D所示那样从所述中间横梁7传递给另一侧(左侧)的侧梁5,并从该另一侧的侧梁5传递给位于其后侧的底板梁31及隧道下梁33等来进行支撑。因此,根据所述前副车架结构,无须使所述前副车架3大型化便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有效地抑制车身的变形,提高汽车的行驶稳定性。
而且,例如如图4及图5的箭头A所示,汽车发生碰撞时,在碰撞负荷输入到位于车身左侧的侧梁前方部11的情况下,能够将该碰撞负荷如箭头B、E所示那样从设置于位于车身左侧的倾斜梁8的所述底板梁安装部25及隧道下梁连结部29分别传递到车身左侧的底板梁31及隧道下梁33,从而分散到这些部件以进行支撑,并且,能够将所述碰撞负荷如箭头F、G、H所示那样从中间横梁7及右侧的倾斜梁8经由底板梁安装部25及隧道下梁连结部29传递到位于车身右侧的底板梁31及隧道下梁33,从而分散到这些部件以分别进行支撑。因此,根据所述前副车架结构,能够有效地抑制基于所述碰撞负荷使侧梁后方部10内塌等情况,并且能够使碰撞负荷集中地作用于所述侧梁前方部11,从而使该侧梁前方部11能够发生例如呈蛇腹状的压缩变形,由此能够效率良好地吸收汽车碰撞时输入的碰撞负荷。
另外,所述中间横梁7的侧端部被连结于侧梁后方部10的前侧部分10b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并且前侧臂支撑部件12被安装于所述前侧部分10b的车宽方向外侧面,而且后侧臂支撑部件26被设置于所述侧梁后方部10的后端部与倾斜梁8的接合部,所述侧梁后方部10被加强,由此,该侧梁后方部10的强度(轴向的耐力)被设定得高于侧梁前方部11。由此,在汽车碰撞时,在碰撞负荷输入到所述侧梁5的前端部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抑制所述侧梁后方部10变形,并且能够使碰撞负荷集中于所述侧梁前方部11,使该侧梁前方部11积极地变形,由此能够有效地发挥所述碰撞负荷的吸收作用。因此,根据所述前副车架结构,能够抑制汽车碰撞时基于输入到所述侧梁5的碰撞负荷使侧梁后方部10大幅变形而内塌或侧梁5的后端部从车身车架脱离的情况,并且能够使碰撞负荷集中地作用于所述侧梁前方部11,从而使该侧梁前方部11变形,由此能够有效地吸收所述碰撞负荷,切实地抑制其影响波及到侧梁后方部10及车室内等的情况。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前副车架结构中,将下臂4(悬架臂)的后侧连结部44支撑的后侧臂支撑部件26,以跨设的方式架设于侧梁后方部10与设于倾斜梁8的底板梁安装部25,由此,无需设置为了加强侧梁后方部10而另外设置的加强部件,便能够利用所述后侧臂支撑部件26以简单的结构有效地加强侧梁后方部10。因此,根据所述前副车架结构,具有如下优点:能够容易且充分地确保车身的承受输入到所述侧梁后方部10及倾斜梁8的汽车的碰撞负荷及行驶时的横向力等的刚性,有效地抑制基于所述碰撞负荷使侧梁后方部10内塌的情况等,并且能够抑制汽车行驶时因从下臂4输入的横向力等而使前副车架3变形的情况,有效地提高汽车的行驶稳定性。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前副车架结构中,设置有以连结左右的倾斜梁8的后部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横梁9,如图3所示,该后横梁9的上下尺寸被设定为小于所述倾斜梁8的上下尺寸,因此,能够抑制因在所述底板隧道32的前部下方设置厚身的后横梁等时产生的问题亦即抑制阻碍设置于底板隧道32内的包括传动轴或排气管等各部件的布局的问题等,并且能够有效地抑制汽车行驶时因从所述前副车架5的倾斜梁8输入到隧道下梁33的横向力等而使底板隧道32产生扩缩变形的情况。因此,根据所述前副车架结构,具有如下优点:能够以简单且轻型的结构有效地提高车身的承受从所述倾斜梁8输入到隧道下梁33的汽车的碰撞负荷及行驶时的横向力等的刚性。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前副车架结构中,在前围板1的下部侧方设有的抗扭箱35,该抗扭箱35将沿车室左右的侧边部设置的下边梁34的前部与所述底板梁31的前部连结,并且该抗扭箱35上设有从所述底板梁安装部25的邻接部位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的包括前面板35a的竖向面以及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棱线35c,因此,能够将从所述倾斜梁8输入到底板梁31的汽车的碰撞负荷及行驶时的横向力等从构成所述抗扭箱35的刚性部分的前面板35a及棱线35c传递给所述下边梁34,使之效率良好地分散以进行支撑。因此,根据所述前副车架结构,能够使车身的承受所述碰撞负荷及横向力等的刚性进一步有效地提高。
另外,也可取代由管状件形成所述前副车架3的侧梁5及倾斜梁8而构成的所述实施方式,而如所述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车身的前部结构那样,通过使上侧板与下侧板重合而成的周边式车架来形成所述副车架。但是,在采用由该周边式车架构成的前副车架的情况下,必须通过加大其表面积等来确保刚性,存在车身重量增大并且汽车行驶时发生的面振动而导致易于产生噪音的问题。
对此,如上述实施方式所示,在构成前副车架3的侧梁5及倾斜梁8分别由轻型且具有高刚性的管状件形成的情况下,无须使所述前副车架3大型化便能够将汽车碰撞时输入到侧梁5的碰撞负荷和汽车行驶时从所述下臂4输入的横向力这两者充分地予以支撑。因此,为了抑制车身重量增大,并且抑制因前副车架3的表面积增大导致的面振动而有效地抑制噪音的发生,较为理想的是,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由管状件形成侧梁5及倾斜梁8。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前副车架结构中,如图2所示,所述底板梁31的前端部与所述隧道下梁33的前端部通过设置在倾斜梁8的后部的底板梁安装部25及隧道下梁连结部29而在车宽方向上被连结,而且在所述底板梁安装部25及所述隧道下梁连结部29与底板30之间形成有与所述底板梁31及隧道下梁33的上下尺寸对应的开口部47。因此,能够使沿着所述底板梁31与隧道下梁33之间被布索的线束等容易地从所述开口部47导出到发动机室内。
因此,根据所述前副车架结构,不会伴随在设置连结底板梁31的前端部与隧道下梁33的前端部的分支车架的情况下(参照专利文献3)的弊端,亦即不会伴随在使沿着所述底板梁31与隧道下梁33之间被布索的线束导出到发动机室内时所述分支车架成为障碍等的弊端,而通过底板梁安装部25及隧道下梁连结部29,将所述底板梁31的前端部和隧道下梁33的前端部连结,能够充分地加强这些部件,由此,能够将输入到所述倾斜梁8的汽车的碰撞负荷和行驶时的横向力等从所述底板梁安装部25及隧道下梁连结部29分别传递给底板梁31及隧道下梁33以进行有效的支撑。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前副车架结构中,侧梁前方部11俯视下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地朝车辆的前侧延伸设置,由此该侧梁前方部11的长度得以充分确保,其整体能够作为碰撞负荷的吸收部发挥作用,而且在所述侧梁前方部11的后侧,所述中间横梁7的侧端部被连结于设置于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侧梁后方部10的前侧部分10b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并且前侧臂支撑部件12被设置于所述前侧部分10b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因此,根据所述前副车架结构,能够使前侧臂支撑部件12位于车宽方向的内侧,充分确保下臂4(悬架臂)的臂长(车宽方向尺寸),由此有效地改善悬架几何形状。
而且,所述侧梁后方部10的前侧部分10b位于车宽方向内侧,所述前侧臂支撑部件12以从其车宽方向外侧面向侧梁5的外方突出的状态被安装,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下臂4的安装到该前侧臂支撑部件12的安装作业。此外,通过所述前侧臂支撑部件12能够有效地加强侧梁后方部10,从而能够提高其刚性。因此,根据所述前副车架结构,具有以下优点:能够以简单且轻型的结构使碰撞负荷集中地作用于所述侧梁前方部11,从而使该侧梁前方部11作为碰撞负荷的吸收部效率良好地发挥作用。
另外,例如如所述专利文献3所示那样,为了充分确保包括下臂4的悬架臂的臂长,可考虑以下的结构:在由周边式车架构成的前副车架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弯曲部)的侧面上形成让下臂的前侧连结部导入的指定大小的开口部,使所述下臂的前侧连结部从该开口部导入到前副车架的侧梁内以进行支撑。在采用该结构的情况下,使所述下臂的前侧连结部从所述开口部导入到前副车架的侧梁内以进行支撑的作业繁琐。此外,由于所述开口部形成在侧梁上,因而导致该侧梁的刚性下降,因此,必须采取在所述下臂的支撑部上设置加强板来加强侧梁等的手段,存在结构变得复杂而且车辆重量增加的弊端。
对此,根据所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上述前副车架结构,亦即,侧梁后方部10的前侧部分10b位于车宽方向内侧,所述前侧臂支撑部件12以从其车宽方向外侧面向侧梁5的外方突出的状态被安装的结构,具有以下优点:不会伴随上述的弊端便能够容易地进行下臂4的安装到前侧臂支撑部件12的安装作业等,并且以简单的结构便能够充分地确保侧梁后方部10的刚性。而且,所述侧梁后方部10的前侧部分10b位于车宽方向内侧,所述动力装置18设置在其内侧,因此具有以下的优点:基于所述所述动力装置18能够有效地限制汽车碰撞时基于被输入的碰撞负荷使所述侧梁后方部10的前侧部分10b内塌而变形的情况。
上述实施方式中,就侧梁后方部10和侧梁前方部11由一根的管状件来形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侧梁5也可采用由分别地形成的侧梁后方部10和侧梁前方部11被一体地焊接等而成的结构。此情况下,通过利用轴向耐力比侧梁后方部10低的材料来形成所述侧梁前方部11,能够使所述侧梁5的前方部在汽车的碰撞时发生变形,能够有效地吸收碰撞负荷。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就设置于左右的倾斜梁8的前端部的连结部23被安装于中间横梁7的倾斜梁安装部22上从而该左右的倾斜梁8与中间横梁7被一体地连结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如图7那样,采用以下的结构:左右的倾斜梁8a由分体的圆管材等形成,并且将各倾斜梁8a的前端部插入到中间横梁7的后部上所设的安装孔部22a中,以分别个别地安装到倾斜梁安装部22上。
以上所说明的本发明总结为如下。
本发明所涉及的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包括:左右一对的侧梁,设有支撑悬架臂的至少前部的臂支撑部件;横梁,设置在所述左右的侧梁之间,以连结所述臂支撑部件的设置部的方式在车宽方向上呈大致直线状延伸;倾斜梁,从所述横梁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倾斜地朝车辆的左右的后方延伸;其中,在所述倾斜梁的后部,接合有所述侧梁的后端部,并且设置有隧道下梁连结部和底板梁安装部,所述隧道下梁连结部与沿着底板隧道的下边部设置的隧道下梁连结,所述底板隧道通过使底板的车宽方向中间部位向上方隆起而形成,所述底板梁安装部安装于沿着底板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底板梁。
根据该前副车架结构,能够将设于前副车架左右的各侧梁的后端部分别在左右两处稳定地固定于车身车架。因此,能够将汽车行驶时从悬架臂输入到一方的侧梁的横向力等经由横梁传递给另一方的侧梁,并经由该侧梁传递给位于其后侧的底板梁及隧道下梁这两者来进行支撑。由此,无须使所述前副车架大型化便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充分地抑制因所述横向力等的作用而引起的前副车架的变形,有效地提高汽车的行驶稳定性。此外,还具有以下优点:汽车发生碰撞时,在碰撞负荷输入到左右一对的侧梁中例如位于左侧的侧梁的前端部的情况下,能够将该碰撞负荷从位于其后方的左侧的倾斜梁经由所述底板梁安装部和隧道下梁连结部传递到位于车身的左侧的底板梁和隧道下梁,从而分散到这些部件以进行支撑,并且从所述中间横梁及右侧的倾斜梁经由其后方的底板梁安装部和隧道下梁连结部传递到位于车身的右侧的底板梁和隧道下梁,从而能够使所述碰撞负荷左右分散以分别有效地进行支撑。在碰撞负荷输入到位于右侧的侧梁的前端部的情况下,仅为左右相反,与上述说明同样地也能够将碰撞负荷分散到左右。
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侧梁的前方部在汽车碰撞时发生变形而作为碰撞负荷的吸收部来发挥作用。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汽车碰撞时基于输入到所述侧梁的碰撞负荷使侧梁的后方部大幅变形而内塌或侧梁的后端部从车身车架脱离的情况,并且能够使碰撞负荷集中地作用于所述侧梁的前方部,从而使该侧梁的前方部变形。因此,能够有效地吸收所述碰撞负荷,切实地抑制其影响波及到侧梁的后方部及车室内等的情况。
此外,所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设有将所述悬架臂的后侧连结部支撑的后侧臂支撑部件,该后侧臂支撑部件以跨设的方式架设于所述侧梁的后方部与倾斜梁的底板梁安装部。
根据该结构,无需设置为了加强侧梁的后方部而另外设置的加强部件,便能够利用所述后侧臂支撑部件以简单的结构有效地加强侧梁的后方部。因此,能够容易且充分地确保车身的承受输入到该侧梁的后方部及倾斜梁的汽车的碰撞负荷及行驶时的横向力等的刚性,有效地抑制基于所述碰撞负荷使侧梁的后方部内塌的情况等。此外,能够抑制汽车行驶时因从悬架臂输入的横向力等而使前副车架变形的情况,有效地提高汽车的行驶稳定性。
此外,所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具有以连结左右的倾斜梁的后部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后横梁,该后横梁的上下尺寸设定为小于所述倾斜梁的上下尺寸。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阻碍设置于底板隧道内的包括传动轴或排气管等各部件的布局的情况等,并且能够有效地抑制汽车行驶时因从所述悬架臂经由所述前副车架而输入到隧道下梁的横向力等而使底板隧道产生扩缩变形的情况。即,能够有效地提高车身的承受行驶时的横向力等的刚性。
此外,所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包括:抗扭箱,将设置在车室的左右两侧边部的下边梁的前部与所述底板梁的前部连结;其中,所述抗扭箱上设有从所述底板梁安装部的邻接部位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的竖向面或棱线。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从所述倾斜梁输入到底板梁的汽车的碰撞负荷及行驶时的横向力等从构成所述抗扭箱的刚性部分的竖向面及棱线传递给所述下边梁,使之效率良好地分散以进行支撑,从而使车身的承受所述碰撞负荷及横向力等的刚性进一步提高。
此外,所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侧梁及倾斜梁分别由管状件形成。
根据该结构,无须使所述前副车架大型化便能够将汽车碰撞时输入到侧梁的碰撞负荷和汽车行驶时从所述悬架臂输入到副车架的横向力这两者分别恰当地予以支撑。
此外,所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底板梁的前端部与所述隧道下梁的前端部通过设置在所述倾斜梁的后部的所述底板梁安装部及所述隧道下梁连结部而被连结,而且在所述底板梁安装部及所述隧道下梁连结部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有与所述底板梁及所述隧道下梁的上下尺寸对应的开口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沿着所述底板梁与隧道下梁之间被布索的线束等容易地从所述开口部导出到发动机室内。此外,通过所述底板梁安装部和隧道下梁连结部,将所述底板梁的前端部和隧道下梁的前端部连结,能够有效地加强这些部件,能够将输入到所述倾斜梁的汽车的碰撞负荷和行驶时的横向力等从所述底板梁安装部和隧道下梁连结部分别传递给底板梁和隧道下梁以进行有效的支撑。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以上所说明的本发明的前副车架结构是一种以简单且紧凑的结构便能够稳定地支撑从悬架臂输入的横向力等并且能够充分地确保车身的承受汽车碰撞时输入的碰撞负荷的刚性的结构,其在汽车的下部结构领域中具有实用性。

Claims (9)

1.一种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左右一对的侧梁,由管状件形成,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
支撑悬架臂的前部的前侧臂支撑部件和支撑悬架臂的后部的后侧臂支撑部件,设置于所述各侧梁;
中间横梁,设置在所述左右的侧梁之间,以连结所述前侧臂支撑部件的设置部的方式在车宽方向上呈大致直线状延伸;
左右一对的倾斜梁,由一个管状件一体地形成,从所述中间横梁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倾斜地朝车辆的左右的后方延伸;
后横梁,沿车宽方向延伸,连结所述左右的倾斜梁的后部;其中,
所述后侧臂支撑部件由上下一对的板状部件形成,
所述各横梁分别通过包括钢板材的上板和下板形成为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指定宽度的闭合剖面形状,
所述倾斜梁在后端部具备安装于沿着底板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底板梁的底板梁安装部,所述侧梁的后端部接合在所述倾斜梁中比所述底板梁安装部更前侧的位置,
所述后横梁具备与沿着底板隧道的下边部设置的隧道下梁连结的隧道下梁连结部,所述底板隧道通过使所述底板的车宽方向中间部位向上方隆起而形成,
所述后侧臂支撑部件,以跨设的方式架设于所述侧梁的后方部与所述倾斜梁的底板梁安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梁的前方部在汽车碰撞时发生变形而作为碰撞负荷的吸收部来发挥作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横梁的两端部接合于所述倾斜梁,在该两端部上具备所述隧道下梁连结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横梁的两端部以前后方向的宽度比该后横梁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宽的方式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梁的后端部焊接于所述倾斜梁的后部前表面,
所述后横梁的两端部焊接于所述倾斜梁的后部后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斜梁的后端部以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方式相对于比该后端部更前侧的部分被折曲,该后端部成为所述底板梁安装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横梁的隧道下梁连结部位于所述侧梁的后方延长线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左右一对的倾斜梁之间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且将所述左右一对的倾斜梁的前端部彼此连结的连结部,所述左右一对的倾斜梁与所述连结部由所述一个管状件一体地形成,
所述中间横梁的车宽方向中间部位上一体地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上下一对的倾斜梁安装部,通过该倾斜梁安装部所述连结部以被夹持的状态接合于该倾斜梁安装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一对的侧梁包含从所述前侧臂支撑部件的设置部向后侧延伸的侧梁后方部和向前侧延伸的侧梁前方部,
所述侧梁后方部的后侧部分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地朝后侧延伸,
所述侧梁前方部从所述侧梁后方部的前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地朝前方延伸。
CN201280063611.XA 2011-12-20 2012-12-19 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109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78298 2011-12-20
JP2011278298A JP5974475B2 (ja) 2011-12-20 2011-12-20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PCT/JP2012/008102 WO2013094190A1 (ja) 2011-12-20 2012-12-19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10922A CN104010922A (zh) 2014-08-27
CN104010922B true CN104010922B (zh) 2016-10-26

Family

ID=486681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63611.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10922B (zh) 2011-12-20 2012-12-19 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010849B2 (zh)
JP (1) JP5974475B2 (zh)
CN (1) CN104010922B (zh)
DE (1) DE112012005306T5 (zh)
WO (1) WO201309419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28309B (zh) * 2012-01-16 2016-04-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体前部结构
JP5958005B2 (ja) * 2012-03-26 2016-07-2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EP2851270B1 (en) * 2012-05-18 2016-11-02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frame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DE102012013784A1 (de) * 2012-07-11 2014-01-1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mit einem außenliegenden Verstärkungselement für die Hinterachsanbindung
US9440682B2 (en) * 2013-06-28 2016-09-1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Outward splayed mixed material longitudinal rail system
DE102013021344A1 (de) * 2013-12-14 2015-06-18 Audi Ag Anbindung eines Frontends eines Kraftfahrzeugs an einen Hilfsrahmen des Kraftfahrzeugs
AU2014370931A1 (en) 2013-12-27 2016-07-14 Honda Motor Co.,Ltd. Sub-frame structure
UA118805C2 (uk) * 2014-09-22 2019-03-11 Арселорміттал Передня частина кузова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засобу
JP6102952B2 (ja) * 2015-01-16 2017-03-2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6102951B2 (ja) * 2015-01-16 2017-03-2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6550641B2 (ja) * 2015-02-19 2019-07-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SE540047C2 (en) * 2015-03-17 2018-03-06 Ningbo Geely Automobile Res & Development Co Ltd An arrangement for attaching a control arm in a vehicle, and another method for directing a vehicle front wheel outside of a p assenger cell during an offset collision
US9701342B2 (en) * 2015-03-31 2017-07-11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suspension system, suspension mount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ounting a subframe to a frame
DE102015004465B4 (de) * 2015-04-04 2018-09-06 Audi Ag Zweispuriges Fahrzeug
US9616932B2 (en) * 2015-05-14 2017-04-1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hassis assembly including connector breaking feature
KR101703596B1 (ko) * 2015-07-24 2017-02-07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전방 차체 구조
JP6237748B2 (ja) * 2015-11-11 2017-11-29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CN105882751B (zh) * 2016-04-19 2019-05-31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副车架羊角结构
DE102016006848A1 (de) * 2016-06-04 2017-12-07 Audi Ag Achsträger für ein mehrspuriges Kraftfahrzeug
DE102016224732A1 (de) * 2016-12-12 2018-06-14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Hilfsrahmen für eine Kraftfahrzeughinterachse
JP6428818B2 (ja) * 2017-03-27 2018-11-28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6923876B2 (ja) * 2017-03-28 2021-08-25 株式会社ワイテック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DE102017112049A1 (de) * 2017-06-01 2018-12-06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Fahrschemel für eine Hinterachse eines Kraftfahrzeugs
JP6819476B2 (ja) * 2017-06-16 2021-01-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2019214289A (ja) * 2018-06-12 2019-12-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7056481B2 (ja) * 2018-09-07 2022-04-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のクロスメンバおよびクロスメンバの製造方法
WO2020105282A1 (ja) * 2018-11-19 2020-05-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7153597B2 (ja) * 2019-03-29 2022-10-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7239375B2 (ja) * 2019-03-29 2023-03-14 株式会社エフテック 車両用サブフレーム
KR20200119527A (ko) * 2019-04-10 2020-10-2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전방 지지체
JP7363159B2 (ja) * 2019-07-24 2023-10-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サスペンションの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7298361B2 (ja) * 2019-07-24 2023-06-27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US11130524B2 (en) * 2019-10-25 2021-09-28 Caterpillar Inc. Space frame center upper frame connection
US11643144B2 (en) * 2021-06-29 2023-05-09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13771948B (zh) * 2021-08-25 2023-12-12 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下车身前部结构
US20230117509A1 (en) * 2021-10-18 2023-04-20 II George Maron Ferris Cross member and suspension and steering unit using sam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41180A (en) * 1994-09-29 1997-06-24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ubframe assembly
CN1673008A (zh) * 2004-03-25 2005-09-2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前部结构
CN1884856A (zh) * 2005-06-14 2006-12-27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空心构件或半空心构件的连接结构
CN101888945A (zh) * 2007-12-07 2010-11-1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下部结构
CN102161352A (zh) * 2010-02-15 2011-08-24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下部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22284B2 (ja) * 2004-03-25 2011-02-0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体の前部構造
EP1733951B1 (en) * 2005-06-14 2014-01-08 Nissan Motor Co., Ltd. Connecting structure for hollow member or half hollow member
JP5119817B2 (ja) * 2007-09-05 2013-01-1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懸架装置
JP5326620B2 (ja) * 2009-02-09 2013-10-3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5573413B2 (ja) * 2010-06-28 2014-08-2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N104066643B (zh) * 2011-11-03 2016-08-24 麦格纳普雷斯泰克股份公司 具有凹槽的辅助框架
MY172383A (en) * 2012-01-25 2019-11-22 Honda Motor Co Ltd Front-end structure for vehicle
WO2014066275A1 (en) * 2012-10-22 2014-05-01 Honda Motor Co., Ltd. Front subframe for a narrow offset collision
JP5949600B2 (ja) * 2013-03-05 2016-07-0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DE102013106001B4 (de) * 2013-06-10 2017-08-31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Kraftfahrzeugachse mit Hilfsrahme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41180A (en) * 1994-09-29 1997-06-24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ubframe assembly
CN1673008A (zh) * 2004-03-25 2005-09-2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前部结构
CN1884856A (zh) * 2005-06-14 2006-12-27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空心构件或半空心构件的连接结构
CN101888945A (zh) * 2007-12-07 2010-11-1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下部结构
CN102161352A (zh) * 2010-02-15 2011-08-24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下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2005306T5 (de) 2014-10-02
JP2013129222A (ja) 2013-07-04
US9010849B2 (en) 2015-04-21
JP5974475B2 (ja) 2016-08-23
CN104010922A (zh) 2014-08-27
US20140312654A1 (en) 2014-10-23
WO2013094190A1 (ja) 2013-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10922B (zh) 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
JP6237748B2 (ja)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US10625785B2 (en) Front sub-frame structure
CN104053590B (zh) 用于机动车的副车架
US10676133B2 (en) Front sub-frame structure
JP5870680B2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WO2013069294A1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5870673B2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5949042B2 (ja)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5949043B2 (ja)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2008137483A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20050185A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20050186A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20050184A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5128982A (ja) 車体後部構造
CN101143551A (zh) 扭转梁式悬架装置
JP4525245B2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KR101509977B1 (ko) 표준형 크로스맴버
CN107074284B (zh) 车桥支架
JP2009018690A (ja) 車体下部の補強構造
KR101027922B1 (ko) 서스펜션 입력점부 차체 강성 구조
JP4958215B2 (ja) 車両前部の車体構造
JP4867509B2 (ja) 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5821612B2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20050187A (ja) 車体前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