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98330A - 车身侧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侧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98330A
CN103998330A CN201280062939.XA CN201280062939A CN103998330A CN 103998330 A CN103998330 A CN 103998330A CN 201280062939 A CN201280062939 A CN 201280062939A CN 103998330 A CN103998330 A CN 1039983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wer longeron
vehicle body
end plate
described lower
we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6293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98330B (zh
Inventor
箕轮刚
江村雅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983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983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983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983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62D25/025Side sill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7Luggag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27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rear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能够实现端板的组件化来提高生产率,并且提高车身侧部构造的构成部件彼此的结合强度来提高碰撞吸收能力。使端板(40)与下纵梁加强构件(30)的后缘抵接,并且通过焊接而与下纵梁内构件(10)和下纵梁外构件部(28)接合,而且,通过螺栓紧固而固定在下纵梁加强构件(30)的后端部,其中,上述端板封闭基于下纵梁内构件(10)和下纵梁外构件部(28)而形成的闭合截面形状部分的车身后方侧的开口。

Description

车身侧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的车身侧部构造,更详细而言涉及配置在下纵梁的后端部上的端板(end plate)的安装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汽车的车身侧部构造,存在如下结构:使在车身两侧下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下纵梁通过与后车架连接的下纵梁内面板(下纵梁内构件)和侧外面板的下纵梁部(下纵梁外构件部)而形成为闭合截面形状。这样的下纵梁呈后端开口的筒状,在其后部安装有后内面板(侧内面板)和后外面板(侧面板),该后内面板和后外面板形成有收纳后轮的车轮罩部。下纵梁的后端开口朝向车轮罩部开口并被端板封闭(例如,专利文献1)。端板与下纵梁、后内面板、后外面板接合而成为车轮罩内构件部的一部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415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上述那样的车身侧部构造在使下纵梁、后内面板及后外面板相互接合后,将端板从下纵梁后方(车轮罩侧)嵌入到由后内面板及后外面板划分出的凹部中,并焊接到下纵梁、后内面板及后外面板等上而进行组装。
由此,在基于下纵梁内面板和侧外面板的下纵梁部而形成的闭合截面形状部分的内部,设有下纵梁加强构件,该下纵梁加强构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且通过焊接而与下纵梁内面板和侧外面板的下纵梁部接合,若要通过焊接使端板也与下纵梁加强构件的后端部接合来谋求提高车身刚性,则需要进行MIG焊接。由于MIG焊接由作业人员以手工进行,所以作业环境恶化,并且与能够由机器人自动进行焊接的点焊相比生产成本增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为,对于端板的安装不需要MIG焊接,提高生产线的生产率,并且提高车身侧部构造的构成部件彼此的结合强度来提高碰撞吸收能力。
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具有:下纵梁内构件(10),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侧外面板(26),其包括下纵梁外构件部(28),该下纵梁外构件部与上述下纵梁内构件(10)相比在车宽方向外侧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并通过焊接而与上述下纵梁内构件(10)接合,并与上述下纵梁内构件(10)协同而呈闭合截面形状;下纵梁加强构件(30),其在基于上述下纵梁内构件(10)和上述下纵梁外构件部(28)而形成的闭合截面形状部分的内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并通过焊接而与上述下纵梁内构件(1)和上述下纵梁外构件部(28)接合;后车架(12),其通过焊接而与上述下纵梁内构件(10)的后端部接合,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和端板(40),其以封闭基于上述下纵梁内构件(10)和上述下纵梁外构件部(28)而形成的闭合截面形状部分的车身后方侧的开口且与上述下纵梁加强构件(30)的后缘抵接的方式配置,并通过焊接而与上述下纵梁内构件(10)和上述下纵梁外构件部(28)接合,上述端板(40)还通过螺栓紧固(34、36)固定在上述下纵梁加强构件(30)的后端部。
根据该结构,端板(40)通过焊接而与下纵梁内构件(10)和下纵梁外构件部(28)接合,在此基础上,还固定在下纵梁加强构件(30)上,因此,提高了这些车身构成部件的结合强度,尤其是,在下纵梁后端部得到充分的刚性。由此,除下纵梁内构件(10)和下纵梁外构件部(28)以外还能够在包含下纵梁加强构件(30)的下纵梁与后车架(12)之间高效地传递碰撞载荷,即使作用有较大碰撞载荷也能够避免下纵梁和后车架(12)的变形。
而且,端板(40)与下纵梁加强构件(30)的结合不是通过焊接而是通过螺栓紧固而进行,因此不需要MIG焊接,作业环境得以改善,并且提高了生产线的生产率。
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优选为,上述下纵梁加强构件(30)呈帽形截面形状,该帽形截面形状具有コ字状的槽形部(30A)和位于该槽形部(30A)的上缘及下缘而作为与上述下纵梁内构件(10)及上述下纵梁外构件部(28)的焊接余量的接合凸缘(30B),并具有使上述槽形部(30A)的底面及上述槽形部(30A)的上下的侧面各自的后端折曲而形成的三个螺栓紧固用凸缘片(30D),上述端板(40)被分别螺栓紧固在上述三个螺栓紧固用凸缘片(30E)上,从而被固定在上述下纵梁加强构件(30)上。
根据该结构,端板(40)相对于形成在下纵梁加强构件(30)的槽形部(30A)的三条边上的螺栓紧固用凸缘片(30E)而分别被螺栓紧固,能够容易地得到端板(40)与下纵梁加强构件(30)所需要的结合强度。
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优选为,上述端板(40)具有:主面部(40A),其沿着将车身沿前后分隔的面而延伸,并与上述下纵梁加强构件(30)的后缘抵接且螺栓紧固在该下纵梁加强构件(30)的后端部;外侧接合凸缘片(40D),其在上述主面部(40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部折曲并通过焊接而与上述下纵梁外构件部(28)接合;和内侧接合凸缘片(40B),其在上述主面部(40A)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缘部折曲并通过焊接而与上述下纵梁内构件(10)接合。
根据该结构,端板(40)利用内侧接合凸缘片(40B)、外侧接合凸缘片(40D)与下纵梁内构件(10)及下纵梁外构件部(28)通过焊接而恰当地接合,内侧接合凸缘片(40B)及外侧接合凸缘片(40D)是相对于主面部(40A)折曲形成的,因此,端板(40)自身为高刚性。
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优选为,上述端板(40)利用上述内侧接合凸缘片(40B)也与上述后车架(12)通过焊接接合。
根据该结构,下纵梁后端部中的车身构成部件彼此的结合强度进一步提高,能够得到充分的刚性。
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优选为,还具有:后内面板(18),其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半圆状的凹部(18A),通过焊接而与上述后车架(12)接合;和后车轮罩构件(18),其与上述后内面板(18)的车宽方向外侧接合,并与上述凹部(18A)协同划分出半圆状的后车轮罩部(22),上述端板(40)呈使上述主面部(40A)的上缘在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41A)和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41B)具有上下层差的形状,在上述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41)的车身前侧面和车身后侧面中的某一方上重合地焊接有上述后内面板(18)的上述凹部(18A)的下端部(18B),在上述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41B)的车身前侧面和车身后侧面中的另一方上重合地焊接有上述后车轮罩构件(18)的下端部。
根据该结构,以使后内面板(18)和后车轮罩构件(18)沿前后夹持端板(40)的方式进行后车轮罩部(22)中的后内面板(18)及后车轮罩构件(18)与端板(40)的连接,因此,后内面板(18)与后车轮罩构件(18)的接合构造体和端板(40)的一体性得到提高,而提高了这些车身构成部件彼此的结合强度。
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优选为,将上述端板(40)固定在上述下纵梁加强构件(30)上的螺栓(36)的至少一部分在上述后车轮罩部(22)的车身前侧通过共同紧固而固定有从车身垂下的行驶风遮蔽用的后列板(48)。
根据该结构,能够削减用于将后列板(48)安装到车身上的螺栓个数。
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优选为,上述下纵梁内构件(10)的后端部分成为将后轮悬架机构的纵臂的支承轴两端支承的纵臂托架的一方支承片部(10D),上述端板(40)的上述内侧接合凸缘片(40B)重合地焊接在上述支承片部(10D)上。
根据该结构,使端板(40)的内侧接合凸缘片(40B)重合地焊接在支承片部(10D)的车身外侧的面上,由此,使作为纵臂托架的一方支承片部的支承片部(10D)得以加强。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对于端板的安装不需要MIG焊接,提高了生产线的生产率,并且提高了车身侧部构造的构成部件彼此的结合强度,而能够提高碰撞吸收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的组件(subassembly)体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的下纵梁内构件侧和后内面板侧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的侧外面板的组件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的下纵梁内构件、后车架和端板之间的结合关系的立体图。
图5是从车身内侧观察到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的下纵梁内构件与端板的结合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从车身外侧观察到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的下纵梁内构件与端板的结合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将端板拆卸后来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的下纵梁后端部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的下纵梁后端部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的后内面板及后车轮罩构件与端板之间的结合关系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的下纵梁的横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0来说明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的一个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将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适用于四门汽车的车身,在以下说明中,将车身的前进方向作为前方,以此为基准来确定左右方向,并将垂直上方作为上方。
此外,以下说明的车身呈大致左右对称形,因此,对左半部进行说明,对于右半部的相同结构省略说明。另外,以下说明的车身的各构成要素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均通过对钢板进行冲压成型而形成。另外,构成要素彼此的接合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均通过基于点焊的焊接而进行。在各图中,点焊部由×标记表示。
如图1所示,四门汽车的车身具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彼此平行地延伸的左右的下纵梁内构件10;和与下纵梁内构件10的后端部接合且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后车架12。左右的下纵梁内构件10和后车架12通过在两者的接合部附近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地板横梁14而相互接合。在地板横梁14和左右的后车架12上接合有与地板横梁14相比向车身后方延伸的后底板16。
下纵梁内构件10呈帽形截面形状,该帽形截面形状具有:向车身外侧(车宽方向外侧)打开的コ字状的槽形部10A;和形成在该槽形部10A的上缘及下缘上、且作为与后述的侧外面板26的下纵梁外构件部28的焊接余量的接合凸缘10B。下纵梁内构件10的后端部随着趋向后方而使槽形部10A根据向车身内侧的扩张而变深(车宽方向的尺寸增大),并且根据向上方的扩张而上下宽度增大。
而且,如图4所示,在槽形部10A的后端部由倾斜部10C和三角形状的侧板部10D而划分出凹部10E(参照图5、图7),其中,倾斜部10C是使槽形部10A的下侧片部的槽底面侧的大致一半区域朝向车身后方以向上坡度倾斜而成的,侧板部10D与倾斜部10C的车身外侧缘和槽形部10A的下侧片部连续。凹部10E是向车身内侧和车身后方开放的凹部,成为用于支承后述的后轮悬架机构的纵臂的空间。
后车架12通过上方开口的コ字状的槽形部件12A、和以将该槽形部件12A的上方开口封闭的方式与槽形部件12A接合的上板部件12B而呈箱形的闭合截面形状。
下纵梁内构件10的后端与后车架12的前端的接合是通过下纵梁内构件10的槽形部10A的上侧片部与后车架12的上板部件12B的对合焊接、下纵梁内构件10的槽形部10A的底片部与后车架12的槽形部件12A的车身内侧片部的对合焊接、下纵梁内构件10的倾斜部10C与后车架12的槽形部件12A的底片部的对合焊接而进行的。
如图2所示,后车轮罩构件18形成有向车身内侧(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半圆状的凹部18A,使凹部18A的底部下缘与后车架12的上板部件12B的车身外侧的缘部接合。在后车轮罩构件18的车身外侧(车宽方向外侧)的面上,接合有后内面板(轮拱罩外构件隔板)24,该后内面板24与该车身外侧面相比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且包含与凹部18A一致的半圆状部分24A。后内面板24与凹部18A协同划分出具有所需深度(车宽方向尺寸)的后车轮罩部22。此外,在后内面板24上形成有使半圆状部分24A向上方扩张而成的拱形状部24B。在拱形状部24B上配置有未图示的燃料供给管。
如图3所示,侧外面板26具有中柱部26A、前部侧门开口26B、后部侧门开口26C等。在侧外面板26的下部形成有与下纵梁内构件10相比在车身外侧沿车身前后方向水平地延伸的下纵梁外构件部28。下纵梁外构件部28呈帽形截面形状,该帽形截面形状具有:向车身内侧打开的大致コ字状的槽形部28A;和位于该槽形部28A的上缘及下缘而作为与下纵梁内构件10的焊接余量的接合凸缘28B。
在下纵梁外构件部28的车身内侧安装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下纵梁加强构件30。下纵梁加强构件30呈帽形截面形状,该帽形截面形状具有:向车身内侧打开的横转コ字状的槽形部30A、和形成在该槽形部30A的上缘及下缘上、且作为与下纵梁内构件10及下纵梁外构件部28的焊接余量的接合凸缘30B。下纵梁加强构件30预先使接合凸缘30B与下纵梁外构件部28的接合凸缘28B重合地接合。而且,与下纵梁加强构件30一同,在下纵梁外构件部28的车身后方侧还接合有车身后部的顶起板(jack up plate)31。由此,如图3所示,侧外面板26作为将下纵梁加强构件30和顶起板31接合而成的组件体(组件)来处理。
如图10所示,将下纵梁加强构件30的上下的接合凸缘30B分别夹持在下纵梁内构件10的上下的接合凸缘10B与下纵梁外构件部28的上下的接合凸缘10B之间,并将这些接合凸缘彼此接合,由此完成下纵梁。由此,通过下纵梁内构件10和下纵梁外构件部28而形成闭合截面形状的筒状体,下纵梁加强构件30在该闭合截面形状部分的内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
基于下纵梁内构件10和下纵梁外构件部28而形成的闭合截面形状部分、即基于下纵梁内构件10和下纵梁外构件部28而形成的筒状体成为朝向车身后方侧开放的开口32(参照图7)。开口32的车身内侧部分32A通过后车架12相对于下纵梁内构件10的接合而被封闭,其余的车身外侧部分32B通过端板40而被封闭。此外,在下纵梁外构件部28上设有将后端缘向车身内侧以大致90度折曲而形成的端板焊接用的接合凸缘片28C。
接下来,对端板40及其安装构造进行说明。如图4~图6所示,端板40是冲压成型品,具有:主面部40A,其沿着将车身沿前后分隔的面而延伸,在与下纵梁加强构件30的后缘30C抵接的状态下与开口32的车身外侧部分32B呈相同形状,并在实质上将车身外侧部分32B封闭;内侧接合凸缘片40B,其使主面部40A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缘部向车身后方以大致90度折曲而形成;折曲片40C,其使主面部40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部向车身后方以大致90度折曲而形成;外侧接合凸缘片40D,其使折曲片40C的前端进一步向车身内侧以大致90度折曲而形成;和折曲片40E,其在底部将内侧接合凸缘片40B和折曲片40C连结。在主面部40A上开设有用于向下纵梁内部注入防锈蜡的贯穿孔40G。
端板40在主面部40A上沿车身前后方向具有层差,具有较多的折曲棱线,呈使内侧接合凸缘片40B和折曲片40C通过折曲片40E而连结的箱状,由此,端板40成为高刚性部件。
端板40使内侧接合凸缘片40B与下纵梁内构件10的侧板部10D重合而与该侧板部10D接合。内侧接合凸缘片40B也与后车架12的车身外侧的侧面接合。端板40还使外侧接合凸缘片40D与下纵梁外构件部28的接合凸缘片28C的车身前表面重合而与该接合凸缘片28C接合。
如图8、图9所示,端板40呈使主面部40A的上缘通过车宽方向内侧的上缘部分41A和车宽方向外侧的上缘部分41B而具有上下层差的形状。车宽方向内侧的上缘部分41A的上缘与车宽方向外侧的上缘部分41B的上缘相比高出一层,在该上缘部分41A的车身后侧面上重合地焊接有下端部18B,该下端部18B为后车轮罩构件18的凹部18A的深度部分,且在车身前侧沿车宽方向延伸。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内面板24的下端部24C与凹部18A的下端部18B相比向下方延伸,并重合地焊接在端板4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上缘部分41B的车身前侧面上。像这样,端板40与后车轮罩构件18的凹部18A的深度部分和后车轮罩部22连续,并成为后车轮罩部22的车身前侧的一部分。此外,凹部18A的下端部18B和后内面板24的下端部24C位于与端板40的板厚相应地沿车身前后方向偏倚的位置。
以使后车轮罩构件18和后内面板24沿前后夹持端板40的方式进行该后车轮罩部22中的后车轮罩构件18及后内面板24与端板40的连接,因此,提高了后车轮罩构件18与后内面板24的接合构造体和端板40的一体性,并提高了这些车身构成部件彼此的结合强度。
端板40与下纵梁加强构件30的结合不是通过焊接而是通过螺栓紧固而进行的。该螺栓紧固的详细情况将在以下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下纵梁加强构件30具有使槽形部30A的底面部和槽形部30A的上下的侧面部各自的后端部向外侧以90度折曲而形成的三个螺栓紧固用凸缘片30D。在各螺栓紧固用凸缘片30D上形成有螺栓贯穿孔30E,并且在各螺栓紧固用凸缘片30D的车身前方的面上预先通过焊接而与螺栓贯穿孔30E同心地固定有螺母34。如图4、图5所示,在端板40的主面部40A上形成有沿车身前后方向与各螺栓贯穿孔30E匹配的螺栓贯穿孔40F。
如图8所示,从车身后方使带头螺栓36从各螺栓贯穿孔40F、螺栓贯穿孔30E中穿过,使各螺栓36旋转而使其与各螺母34螺纹卡合,由此,端板40被牢固地螺栓紧固在下纵梁加强构件30上。
由此,端板40通过焊接而与下纵梁内构件10、侧外面板26的下纵梁外构件部28、后车架12、后车轮罩构件18和后内面板24接合,在此基础上,还固定在下纵梁加强构件30上。由此,提高了这些车身构成部件彼此的结合强度,尤其是,在下纵梁后端部得到了充分的刚性。由此,除下纵梁内构件10和下纵梁外构件部28以外,还在包含下纵梁加强构件30的下纵梁与后车架12之间高效地传递碰撞载荷,即使作用有较大碰撞载荷也能够避免下纵梁或后车架12的变形。
由于端板40与下纵梁加强构件30的结合不是通过焊接而是通过螺栓紧固来进行的,所以通过将端板40预先焊接在下纵梁内构件10上,如图1、2所示,能够实现端板40的组件化,并且对于端板40与下纵梁加强构件30的结合不需要MIG焊接。由此,作业环境得以改善,并且生产线的生产率提高。
另外,端板40在形成于下纵梁加强构件30的槽形部30A的三条边上的螺栓紧固用凸缘片30D上分别被螺栓紧固,因此,能够容易地得到端板40与下纵梁加强构件30所需要的结合强度。
如图5~图8所示,在后车轮罩部22的车身前侧部分上,将后轮悬架机构的纵臂的支承轴(省略图示)两端支承的纵臂托架是由托架片构件38和侧板部10D构成的,其中,托架片构件38使基部与后车架12的车身内侧的侧面接合而从后车架12垂下,侧板部10D存在于下纵梁内构件10的后端部分。侧板部10D包含与托架片构件38相比在车身外侧以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与托架片构件38平行地延伸的部分而成为纵臂托架的一方支承片部。在侧板部10D的车身外侧的面上重合地焊接有端板40的内侧接合凸缘片40B,由此,作为纵臂托架的一方支承片部的侧板部10D得以加强。
在托架片构件38上开设有纵臂的支承轴(省略图示)的轴承孔38A,并且接合有轴承轴衬39(参照图5)。在侧板部10D和内侧接合凸缘片40B上开设有轴承孔40H。轴承孔38A和40H配置在纵臂(省略图示)的一条支承轴线X上。
如图5、图7、图8所示,在下纵梁内构件10的侧板部10D与托架片构件38之间安装有隔板构件42。隔板构件42通过将在车宽方向两端折曲形成的安装凸缘片42A、42B固定在侧板部10D、托架片构件38上来提高基于侧板部10D和托架片构件38而形成的纵臂托架的刚性强度。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身外侧的安装凸缘片42B与端板40的内侧接合凸缘片40B一同,三片重合地焊接在侧板部10D上,与之相对,车身内侧的安装凸缘片42A在组装中、换言之,在组件化中,通过基于螺栓44和螺母46的螺栓紧固而固定在托架片构件38上。
另外,如图8所示,将端板40固定在下纵梁加强构件30上的螺栓36的至少一部分在后车轮罩部22的车身前侧通过共同紧固而固定有从车身垂下的行驶风遮蔽用的后列板(rear strake)48。由此,能够削减为了将后列板48安装在车身上而需要的螺栓的个数。此外,后列板48在开设于端板40上的螺栓贯穿孔40J处也被螺栓紧固。
以上,关于其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则容易理解那样,本发明不限定于这样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另外,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构成要素不都是必须的,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就能够进行适当舍取选择。
例如,后车轮罩部22中的后车轮罩构件18及后内面板24与端板40的连接可以为,使后车轮罩构件18位于车身前侧并使后内面板24位于车身后侧。下纵梁外构件部28可以是与侧外面板26的其他部分独立的部件,并是与侧外面板26的其他部分接合的构造。另外,下纵梁内构件10和下纵梁加强构件30也可以是将分成多个构成部件接合而成的构件。
通过参照而将本申请的成为基于巴黎公约的优先权基础的日本专利申请(2011年10月24日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1-232670)的公开内容整体编入到本申请说明书中。在涉及到本申请的基于巴黎公约的优先权主张的基础申请的全部内容及本申请中引用的现有技术的全部内容时,这些内容成为本申请说明书的一部分。
附图标记说明
10  下纵梁内构件
12  后车架
14  地板横梁
16  后底板
18  后车轮罩构件
20  侧外面板
22  后车轮罩部
24  后内面板
26  侧外面板
28  下纵梁外构件部
30  下纵梁加强构件
30D 螺栓紧固用凸缘片
34  螺母
36  螺栓
38  托架片构件
40  端板
40A 主面部
40B 内侧接合凸缘片
40D 外侧接合凸缘片
40F 螺栓贯穿孔
41A 上缘部分
41B 上缘部分
48  后列板

Claims (7)

1.一种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下纵梁内构件,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
侧外面板,其包括下纵梁外构件部,该下纵梁外构件部与所述下纵梁内构件相比在车宽方向外侧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并通过焊接而与所述下纵梁内构件接合,并与所述下纵梁内构件协同而呈闭合截面形状;
下纵梁加强构件,其在基于所述下纵梁内构件和所述下纵梁外构件部而形成的闭合截面形状部分的内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并通过焊接而与所述下纵梁内构件和所述下纵梁外构件部接合;
后车架,其通过焊接而与所述下纵梁内构件的后端部接合,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和
端板,其以封闭基于所述下纵梁内构件和所述下纵梁外构件部而形成的闭合截面形状部分的车身后方侧的开口且与所述下纵梁加强构件的后缘抵接的方式配置,并通过焊接而与所述下纵梁内构件和所述下纵梁外构件部接合,
所述端板还通过螺栓紧固而固定在所述下纵梁加强构件的后端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纵梁加强构件呈帽形截面形状,该帽形截面形状具有コ字状的槽形部、和位于该槽形部的上缘及下缘而作为与所述下纵梁内构件及所述下纵梁外构件部的焊接余量的接合凸缘,所述下纵梁加强构件具有使所述槽形部的底面及所述槽形部的上下的侧面各自的后端折曲而形成的三个螺栓紧固用凸缘片,
所述端板被分别螺栓紧固在三个所述螺栓紧固用凸缘片上,从而被固定在所述下纵梁加强构件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板具有:主面部,其沿着将车身沿前后分隔的面而延伸,并与所述下纵梁加强构件的后缘抵接且螺栓紧固在该下纵梁加强构件的后端部;外侧接合凸缘片,其在所述主面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部折曲并通过焊接而与所述下纵梁外构件部接合;和内侧接合凸缘片,其在所述主面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缘部折曲并通过焊接而与所述下纵梁内构件接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板利用所述内侧接合凸缘片也与所述后车架通过焊接接合。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后内面板,其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半圆状的凹部,并通过焊接而与所述后车架接合;和
后车轮罩构件,其与所述后内面板的车宽方向外侧接合,并与所述凹部协同划分出半圆状的后车轮罩部,
所述端板呈使所述主面部的上缘在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和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具有上下的层差的形状,在所述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的车身前侧面和车身后侧面中的某一方上重合地焊接有所述后内面板的所述凹部的下端部,在所述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的车身前侧面和车身后侧面中的另一方上重合地焊接有所述后车轮罩构件的下端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端板固定在所述下纵梁加强构件上的螺栓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后车轮罩部的车身前侧通过共同紧固而固定有从车身垂下的行驶风遮蔽用的后列板。
7.如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纵梁内构件的后端部分成为将后轮悬架机构的纵臂的支承轴两端支承的纵臂托架的一方支承片部,所述端板的所述内侧接合凸缘片重合地焊接在所述支承片部上。
CN201280062939.XA 2011-10-24 2012-10-01 车身侧部构造 Active CN1039983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32670 2011-10-24
JP2011232670 2011-10-24
PCT/JP2012/006264 WO2013061514A1 (ja) 2011-10-24 2012-10-01 車体側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98330A true CN103998330A (zh) 2014-08-20
CN103998330B CN103998330B (zh) 2016-03-09

Family

ID=481673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62939.XA Active CN103998330B (zh) 2011-10-24 2012-10-01 车身侧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JP (1) JP5685321B2 (zh)
CN (1) CN103998330B (zh)
BR (1) BR112014009382B1 (zh)
IN (1) IN2014CN03061A (zh)
MY (1) MY175756A (zh)
WO (1) WO2013061514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26896A (zh) * 2019-02-14 2021-08-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侧部结构
CN114248715A (zh) * 2020-09-23 2022-03-2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04672B2 (en) * 2014-09-26 2017-03-28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rear structure
DE102015100265B4 (de) * 2015-01-09 2016-09-15 Audi Ag Seitenschwelleranordnung für eine Kraftwagenkarosserie
JP6540237B2 (ja) 2015-05-29 2019-07-1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側部構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76601A (zh) * 2001-03-22 2002-10-30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车体结构
CN1608920A (zh) * 2003-10-24 2005-04-27 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汽车后侧部分的结构
JP2007131264A (ja) * 2005-11-14 2007-05-31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08081035A (ja) * 2006-09-28 2008-04-10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CN101778754A (zh) * 2007-08-21 2010-07-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的后部车身构造
JP2011218944A (ja) * 2010-04-08 2011-11-04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23Y2 (ja) * 1988-12-28 1996-01-10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ロッカーアウターの取付構造
JP2679404B2 (ja) * 1990-11-27 1997-11-1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サイドシル後端部構造
JPH04215569A (ja) * 1990-12-13 1992-08-06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車車体のモジユール組付構造
JP4055473B2 (ja) * 2002-05-23 2008-03-05 三菱自動車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4585020B2 (ja) * 2008-08-07 2010-11-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US8419115B2 (en) * 2010-03-26 2013-04-16 Honda Motor Co., Ltd. Structure for side section of vehicle body
JP5014476B2 (ja) * 2010-07-30 2012-08-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サイドシル構造
JP5639936B2 (ja) * 2011-03-10 2014-12-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76601A (zh) * 2001-03-22 2002-10-30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车体结构
CN1608920A (zh) * 2003-10-24 2005-04-27 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汽车后侧部分的结构
JP2007131264A (ja) * 2005-11-14 2007-05-31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08081035A (ja) * 2006-09-28 2008-04-10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CN101778754A (zh) * 2007-08-21 2010-07-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的后部车身构造
JP2011218944A (ja) * 2010-04-08 2011-11-04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26896A (zh) * 2019-02-14 2021-08-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侧部结构
CN113226896B (zh) * 2019-02-14 2022-12-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侧部结构
US11628886B2 (en) 2019-02-14 2023-04-18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side structure
CN114248715A (zh) * 2020-09-23 2022-03-2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Y175756A (en) 2020-07-08
JP5685321B2 (ja) 2015-03-18
WO2013061514A1 (ja) 2013-05-02
CN103998330B (zh) 2016-03-09
JPWO2013061514A1 (ja) 2015-04-02
BR112014009382A2 (pt) 2017-04-18
BR112014009382B1 (pt) 2021-09-21
IN2014CN03061A (zh) 2015-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33719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US9616935B2 (en) Vehicle structures and methods of assembling the same
JP5280550B2 (ja) 車体パネル接合構造
JP5627696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US9126632B2 (en) Vehicle body top structure
JP5952211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CN102470899A (zh) 汽车的上部车身构造
CN103998330A (zh) 车身侧部构造
CN107097858B (zh) 车身结构
CN102310886A (zh) 车身前部构造
CN102101498A (zh) 汽车和连接其车身结构柱的结构部件的方法
US20190071134A1 (en) Vehicle lower portion structure
EP2586682B1 (en) Structure of front section of vehicle body
JP5957721B2 (ja) 車両構造
JP6110834B2 (ja) 車体側部構造
CN202029898U (zh) 发舱总成与前地板总成的连接结构
WO2015076124A1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5266914B2 (ja) 自動車のフロア構造
JP4728296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WO2015076125A1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2003205856A (ja) 自動車のピラー構造
JP2015140141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US20230378575A1 (en) Housing Part, in Particular Lower Housing Part, of an Energy Storage Housing, Energy Storage Housing,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Housing Part
JP6175378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5670307B2 (ja) 自動車のフロア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