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72696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972696A CN103972696A CN201410027634.6A CN201410027634A CN103972696A CN 103972696 A CN103972696 A CN 103972696A CN 201410027634 A CN201410027634 A CN 201410027634A CN 103972696 A CN103972696 A CN 10397269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connector
- compression zone
- contact point
- plu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7/00—Four or more pol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能够沿第一方向与匹配连接器配合。匹配连接器具有匹配接触部。该连接器包括:壳体和接触件。壳体具有保持部和止动部。接触件具有被保持部、受压部以及接触点。被保持部由保持部保持。受压部设置在接触点和被保持部之间。接触点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位于被保持部和受压部之间。在连接器和匹配连接器的配合状态下接触点与匹配接触部接触并沿第二方向移动。在接触点与匹配接触部接触时受压部压抵止动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接触点的连接器,该接触点在连接器与匹配连接器配合时与匹配连接器的匹配接触部接触。
背景技术
例如,在JP-B4190019(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种类型的连接器,其内容在此通过参考的方式并入。
如图31所示,专利文献1中的连接器包括接触件和保持接触件的壳体。专利文献1的匹配连接器包括匹配接触件和包括匹配接触件的匹配壳体。连接器和匹配连接器能够沿第一方向彼此匹配。接触件具有接触点和接触部。接触点可以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移动。因为接触部与壳体接触,因此当接触点沿第二方向移动时接触部几乎不移动。匹配接触件具有匹配接触点和匹配接触部。匹配接触点可以在第二方向上移动。因为匹配接触部与匹配壳体接触,因而匹配接触部在匹配接触点在第二方向上移动时几乎不移动。当连接器和匹配连接器彼此配合时,接触点与匹配接触部接触,同时匹配接触点与接触部配合。因此,接触件和匹配接触件在两个点处彼此接触。
对于前述的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和匹配连接器存在需求:在连接器与匹配连接器配合之后在防止接触点与匹配接触点与某些部分不必要地接触的同时增大接触点和匹配接触点的移动距离。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可以满足这种需求。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可以沿第一方向与匹配连接器配合。匹配连接器包括匹配接触件,匹配接触件具有匹配接触部。连接器包括:壳体和接触件。壳体具有保持部和止动部。接触件具有被保持部、受压部以及接触点。被保持部由保持部保持。受压部设置在接触点和被保持部之间。接触点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位于被保持部和受压部之间。在连接器和匹配连接器彼此配合的配合状态下接触点与匹配接触部接触并在第二方向上移动。在接触点与匹配接触部接触时受压部压抵止动部。
对本发明的目标的认识以及对其结构的更完整的理解可以通过研读下面优选实施例的描述和参照附图来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示出插座的俯视透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插座的仰视透视图。
图3是示出图1的插座的俯视图。
图4是沿线IV-IV示出图3的插座的剖视图。
图5是沿线V-V示出图3的插座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图1的插座的分解透视图,其中插座的接触件未示出。
图7是示出图3的插座一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图8是示出图2的插座一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9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插头的俯视透视图。
图10是示出图9的插头的仰视透视图。
图11是示出图9的插头的俯视图。
图12是示出图9的插头的侧视图。
图13是沿线XIII-XIII示出图12的插头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图11的插头一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图15是示出图9的插头和图1的插座的透视图,其中插座和插头处于未匹配状态。
图16是示出图9的插头和图1的插座的另一透视图,其中插座和插头处于匹配状态。
图17是示出图16的插座和插头的侧视图。
图18是沿线XVIII-XVIII示出图17的插座和插头的剖视图。
图1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插头的俯视透视图。
图20是示出图19的插头的仰视透视图。
图21是示出图19的插头的正视图。
图22是示出图19的插头的俯视图。
图23是示出图19的插头的仰视图。
图24是沿线XXIV-XXIV示出图21的插头的剖视图。
图25是示出图21的插头的一部分的放大正视图。
图26是示出图23的插头的一部分的放大仰视图。
图27是示出图1的插座和图19的插头的透视图,其中插座和插头处于未匹配状态。
图28是示出图1的插座和图19的插头的另一透视图,其中插座和插头处于匹配状态。
图29是示出图28的插座和插头的侧视图。
图30是沿线XXX-XXX示出图29的插头和插座的剖视图。
图31是示出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和/或匹配连接器的剖视图集合。
虽然本发明容易具有多种修改和替换的形式,但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在附图中以示例的方式示出并且将在此详细描述。然而应该理解,这些附图以及对其的详细说明并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具体形式,而相反,旨在覆盖落入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全部修改例、等同例以及替换例。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参照图1至5,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是具有浮式结构的插座100。根据本实施例的插座100将安装并固定在诸如电路板的标的物上。参照图9至13,根据本实施例的匹配连接器是插头300。如图1所示,插座100具有Z方向(第一方向)上开放的容纳部102。如图9所示,插头300具有匹配部302。如图15至18所示,插头300和插座100可以通过将匹配部302插入容纳部102彼此沿Z方向(第一方向)匹配。插座100在其正Z侧具有匹配端,同时插头300在其负Z侧具有另一匹配端。在下文中,在说明插座100过程中正Z侧称为上侧,而在说明插头300过程中负Z侧称为另一上侧。因此,插座100的匹配端位于插座100的上侧,而插头300的匹配端位于插头300的上侧。
如图1至6所示,插座(连接器)100包括由绝缘体形成的浮式壳体(壳体)110、与浮式壳体110不同的由绝缘体形成的基座壳体130、每一个由金属形成的多个接触件150以及每一个由与基座壳体130不同的金属形成的两个固定件180。浮式壳体110、基座壳体130和两个固定件180分离地形成并且彼此区分。换句话说,浮式壳体110、基座壳体130以及两个固定件180是彼此可以分离的分离的构件。
如图4和6所示,浮式壳体110具有上部112和下部114。根据本实施例,在XY平面内上部112比下部114大。
如图3、4、7以及8所示,浮式壳体110的下部114形成有多个分别与接触件150对应的保持部116,和多个分别与接触件150对应的第二调节部118。保持部116被分组为两组。每组保持部116沿Y方向(第三方向,或节距方向)布置。因此,保持部116被布置成两行。如下文所述,保持部116保持接触件150的一部分。第二调节部118在X方向(第二方向)上位于保持部116外面。如下文所述,第二调节部118调节由保持部116保持的接触件150的另一部分沿X方向向外的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在X方向上位于保持部116的外部的壁表面连接第二调节部118的在X方向上面向内的表面。
如图1、4以及6所示,浮式壳体110的上部112具有矩形管状形状。上部112包括两个上外围壁120。这些上外围壁120布置成在X方向上彼此分开。上外围壁120中的每一个形成有分别与接触件150对应的多个止动部122。如下文所述,止动部122将被接触件150的一部分按压。而且,上外围壁120分别设置有防护部124。防护部124位于上外围壁120的上端(正Z侧端)附近。如下文所述,防护部124是为了保护接触件150的端部。
参照图3和6,浮式壳体110形成有沿Z方向延伸的两个引导沟126。引导沟126分别位于上外围壁120的在Y方向上的相对端附近。
参照图6,浮式壳体110的下部114设置有两个突起部128。每个突起部128在Y方向上向外突出以在Y方向上具有端部129。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突起部128形成为浮式壳体110的一部分。更具体地,突起部128与浮式壳体110的下部114一体形成。而且,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突起部128可以由浮式壳体110以外的部件形成并且固定至下部114以在Y方向上向外突出。
最佳地如图6所示,基座壳体130具有两个侧壁132和两个端部块体134。侧壁132布置成在X方向上彼此分离。端部块体134在Y方向上分别位于侧壁132的相对端。基座壳体130形成有在XY平面内由侧壁132和端部块体134围绕的空间136。如图4和6所示,空间136接收浮式壳体110的下部114。
如图4和6所示,基座壳体130的侧壁132的每一个形成有多个附加保持部138,它们分别与接触件150对应。附加保持部138位于侧壁132的下端(负Z侧端)附近。如下文所述,附加保持部138保持接触件150的一部分。与保持部116类似,附加保持部138被分成两组。每组的附加保持部138形成为被布置在Y方向上。
如图5和6所示,基座壳体130的端部块体134分别形成有凹部140。凹部140在Y方向上向外延伸,同时在负Z方向上凹陷(向下)。如图4至6所示,当浮式壳体110的下部114容纳在基座壳体130的空间136内时,突起部128分别容纳在凹部140内。如图5所示,突起部128在XZ平面内的尺寸比凹部140在XZ平面内的另一尺寸小。而且,突起部128在Y方向上的尺寸比凹部140在Y方向上的另一尺寸小。相应地,在凹部140内,突起部128可以围绕平行于Y方向的轴线一定程度地枢转并且可以在Y方向上一定程度地移动。
如图1至5所示,固定件180分别连接至基座壳体130的端部块体134。固定件180中的每一个具有两个被固定部184。当插座100安装在电路板(未示出)并固定至电路板时,被固定部184通过软焊等方式固定至电路板。因此,基座壳体130通过四个被固定部184固定至电路板。被固定部184被布置以分别位于方形的四个角部。相应地,即使基座壳体130接收驱使基座壳体130在XY平面内旋转的力,也可以防止从电路板移除基座壳体130。根据本实施例,两个被固定部184形成为在X方向上向外突出。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可以不同形式地形成被固定部184,只要每个固定件180具有至少两个被固定部184。例如,固定件180可以具有三个被固定部184,包括形成为在Y方向上突出的被固定部184。
如图1、3、5和6所示,固定件180的每一个设置有平坦连结部(第一调节部)182。平坦连结部182设置为将两个被固定部184彼此连结的连结部的一部分。具体地,平坦连结部182是具有平行于XY平面的表面的平坦部分。
如图5所示,平坦连结部182设置成以便位于凹部140之上。相应地,突起部128沿Z方向(第一方向)的移动,尤其是沿正Z方向的向上移动通过平坦连结部182调节。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调节部(平坦连结部)182是固定件180的一部分。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第一调节部可以与基座壳体130一体形成。而且,第一调节部可以由基座壳体130和固定件180以外的构件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调节部可以固定至基座壳体130以便调节突起部128在Z方向上的移动。
在图3和6之间对比可以看到,当沿Z方向从平坦连结部182的负Z侧(上侧)看时,平坦连结部182掩藏突起部128的端部129。因此,当突起部128在正Z方向上(向上)移动时,平坦连结部182可以止动突起部128。因此,平坦连结部182可以稳定地调节突起部128的移动。例如,当浮式壳体110在Z方向上被移动以与基座壳体130分开时,平坦连结部182止动突起部128并调节浮式壳体110在Z方向上的移动。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调节部182具有平行于XY平面的平面形状。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即使第一调节部具有曲面形状,也可以获得类似的效果。而且,第一调节部可以由金属板的边缘部形成。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突起部128在Y方向上移动,则突起部128可能脱离第一调节部使得可能不能得到对移动的想要的调节。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调节部182通过其表面接收突起部128,使得即使当突起部128在Y方向上移动时第一调节部182可以稳定地调节突起部128在Z方向上的移动。
如图4所示,每个接触件150具有被保持部152、接触部154、支撑部156、受压部158、弹性部160、附加被保持部170、折曲部172以及被连接部174。接触件150也具有接触端部164。根据本实施例的接触件150通过冲孔并弯曲单块金属板形成。
如图4、7以及8所示,被保持部152分别通过浮式壳体110的保持部116保持。相应地,根据本实施例的接触件150沿两行布置。接触部154沿负Z方向从被保持部152向上延伸。第二调节部118在X方向上位于接触部154外侧。因此,接触部154在X方向上没有向外弹性变形超过第二调节部118。因此,接触部154沿X方向的移动通过第二调节部118调节。支撑部156沿与Z方向和X方向交叉的方向从接触部154的上端延伸。支撑部156支撑受压部158。
如图4和7所示,受压部158沿正Z方向从支撑部156向上延伸。因此,接触部154设置在受压部158和被保持部152之间。受压部158在X方向上位于浮式壳体110的止动部122的内部。在本实施例中,受压部158设置成使得在插座100不与插头300配合的未配合状态下与止动部122接触。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受压部158可以配置成仅在插座100与插头300彼此配合的配合状态下与止动部122接触并且压靠止动部122。
如图4所示,弹性部160从受压部158延伸。弹性部160具有接触点162。接触点162在X方向上向内突出。弹性部160可以弹性变形,使得接触点162在X方向上是可移动的。受压部158设置在包括接触点162的弹性部160和被保持部152之间。根据本实施例的接触端部164是弹性部160的端部。接触端部164在X方向上位于接触点162和受压部158之间。防护部124位于接触端部164之上。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接触端部164通过防护部124防护。相应地,通过某些标的物与接触端部164直接抵接可以防止接触件150弯曲。
如图4所示,当沿X方向的向外的力被应用至接触点162,受压部158也接收沿X方向的向外的力。然而,因为受压部158被压靠止动部122,因此受压部158在X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因此,沿X方向的向外的力主要使得弹性部160弹性地变形。由此配置的弹性部160显示足够和稳定的弹性力。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可以改善接触部160的接触点162的接触可靠性。尤其地,在本实施例中,受压部158具有平的形状,使得受压部158的平坦表面被压抵止动部122。相应地,弹性部160的弹性变形的开始点是稳固的。
如图4和7所示,接触点162在X方向上位于被保持部152和受压部158之间。而且,接触点162在X方向上位于接触部154和受压部158之间。具体地,接触点162在X方向上位于受压部158的内部。相应地,接触点162在X方向上的移动距离可以充分地扩大。而且,接触点162在X方向上位于被保持部152和接触部154的外侧。相应地,在插座100与插头300配合之后可以防止接触点162与插头300不必要地接触。
如图4所示,附加被保持部170分别通过基座壳体130的附加保持部138保持。通过弯曲以获得S状或Z状形状形成折曲部172。折曲部172将被保持部152和附加被保持部170彼此连接。通过由此配置的折曲部172的连接允许被保持部152在XY平面内相对于附加被保持部170移动。相应地,保持被保持部152的浮式壳体110可以在XY平面内相对于保持附加被保持部170的基座壳体130移动。换句话说,插座100具有浮式结构。折曲部172可以具有其他形状,例如蜿蜒曲折的形状,只要可以配置浮式结构。根据本实施例的被保持部152也可以在Z方向上相对于附加被保持部170移动。相应地,浮式壳体110也可以在Z方向上相对于基座壳体130移动。然而,浮式壳体110在Z方向上的相对移动可以被调节或阻止。
被连接部174自附加被保持部170与折曲部172相反地延伸。当插座100安装并固定至电路板(未示出)时,被连接部174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并固定至电路板。
如图9至13所示,插头(匹配连接器)300包括由绝缘体形成的插头壳体(匹配壳体)310、每一个由金属形成的多个接触件(匹配接触件)330以及每一个由金属形成的两个固定件380。插头300将被安装并固定至诸如匹配电路板(未示出)的标的物。根据本实施例的插头300是直式连接器,其与插座100的配合方向(第一方向)是垂直于匹配电路板的方向(Z方向)。因此,插头300具有沿Z方向的匹配部302。
如图9、10以及13所示,插头壳体310具有插入端312和基部314。匹配部302主要由插入端312形成。当插头300安装在匹配电路板(未示出)上时,基部314位于匹配电路板上。在XY平面内基部314比插入端312大。
最佳地如图13所示,插头壳体310具有分别与接触件330对应的多个保持部316。保持部316形成在插入端312和基部314之间的边界附近。保持部316被分成两组。每组的保持部316沿Y方向(第三方向,或节距方向)布置。因此,保持部316布置成两行。如下文说明的,保持部316保持接触件330的一部分。
插头壳体310具有中间壁318、分别对应接触件330的多个止动部320、两个防护部322以及多个分别对应接触件330的第二调节部324。中间壁318形成在插入端312之内。中间壁318在X方向(第二方向)上位于插入端312中间,同时平行于YZ平面延伸。止动部320在X方向上形成在中间壁318的相对侧。防护部322设置成使得中间壁318的负Z侧端(上端)在X方向上位于其之间。如下文说明的,防护部322保护接触件330的端部。第二调节部324在X方向上分别设置在保持部316的内侧。因此,第二调节部324位于保持部316和中间壁318之间。如下文说明的,第二调节部324调节通过保持部316保持的接触件330的另一部分在X方向上向外的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在X方向上位于保持部316内侧的壁表面连接至第二调节部324的在X方向面向外的表面。
参照图9至12,插头300具有两个受引导部326。在Y方向上受引导部326分别设置在插入端312的相对端。受引导部326在插头300的所有部分中在负Z方向上突出最远。相应地,当插头300的匹配部302被容纳到插座100的容纳部102中时(见图1),受引导部326首先被插入到容纳部102。具体地,插座100的引导沟126在Y方向上分别位于容纳部102的内部的相对端(见图1和3)。当匹配部302被容纳在容纳部102内时,受引导部326分别通过引导沟126引导。
如图13所示,插头壳体310具有分别与接触件330对应的多个保持部328。板侧保持部328形成在基部314的负Z侧端(下端)的附近。如下文说明的,板侧保持部328保持接触件330的一部分。与保持部316类似,板侧保持部328被分成两组。每组的板侧保持部328形成为沿Y方向布置(图10)。
如图9至12所示,基部314在Y方向上的相对端处在Y方向上向外突出超过插入端312。基部314的突起部分别与固定件380连接。当插头300安装并固定在匹配电路板(未示出)时,固定件380通过焊接或其他方式固定至匹配电路板。
最佳地如图13所示,每个接触件(匹配接触件)330具有被保持部332、接触部(匹配接触部)334、支撑部336、受压部338、弹性部340、板侧被保持部350、连结部352以及被连接部356。接触件330也具有接触端部344。根据本实施例的接触件330通过穿孔和弯曲单块金属板形成。
如图13和14所示,被保持部332分别通过插头壳体310的保持部316保持。相应地,根据本实施例的接触件330以两行布置。接触部334沿负Z方向自被保持部332向上延伸。第二调节部324在X方向上位于接触部334内侧。相应地,接触部334不沿X方向向内弹性变形超过第二调节部324。因此,接触部334在X方向上的移动通过第二调节部324调节。支撑部336沿与Z方向和X方向的交叉的方向自接触部334的上端延伸。支撑部336支撑受压部338。
受压部338沿负Z方向自支撑部336向上延伸。因此,接触部334设置在受压部338和被保持部332之间。受压部338在X方向上位于插头壳体310的止动部320的外侧。在本实施例中,受压部338设置成以便即使在插头300不与插座100配合的未配合状态下也与止动部320接触。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受压部338可以配置成仅在插头300与插座100彼此配合的配合状态下接触并压靠止动部320。
如图13所示,弹性部340自受压部338延伸。弹性部340具有接触点(匹配接触点)342。接触点342在X方向上向外突出。弹性部340能够弹性变形使得接触点342可以沿X方向移动。受压部338设置在包括接触点342的弹性部340和被保持部332之间。根据本实施例的接触端部344是弹性部340的端部。接触端部344在X方向上位于接触点342和受压部338之间。防护部322位于接触端部344之上。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接触端部344通过防护部322保护。相应地,可以防止接触件330通过一些标的物与接触端部344的直接抵接被弯曲。
如图13所示,当沿X方向向内的力被施加至接触点342时,受压部338也接收沿X方向的向内的力。然而,因为受压部338被压靠止动部320,因此受压部338在X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相应地,沿X方向的向内的力主要使得弹性部340弹性变形。由此配置的弹性部340显示充分且稳定的弹性力。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可以改善弹性部340的接触点342的接触弹性。尤其地,在本实施例中,受压部338具有平坦的形状,使得受压部338的平的表面被压靠止动部320。相应地,弹性部340的弹性变形的开始点是稳定的。
如图13和14所示,接触点342在X方向上位于被保持部332和受压部338之间。而且,接触点342在X方向上位于接触部334和受压部338之间。具体地,接触点342在X方向位于受压部338的外侧。相应地,接触点342在X方向上的移动距离可以充分地放大。而且,接触点342在X方向上位于被保持部332和接触部334的内部。相应地,在插座100与插头300配合之后可以防止接触点342与插座100不必要地接触。
如图13所示,板侧被保持部350分别通过插头壳体310的板侧保持部328保持。连结部352将被保持部332和板侧被保持部350彼此连结。被连接部356自板侧被保持部350与连结部352相反地延伸。当插头300安装并固定至匹配电路板(未示出)时,被连接部356通过焊接或其他方式连接并固定至匹配电路板。
如图15至18所示,在插头300与插座100的配合过程中,首先,容纳部102和匹配部302通过受引导部110和引导沟126定位。同时,浮式壳体110在XY平面内是可移动的,因为插座100具有浮式结构。相应地,匹配部302和容纳部102的定位是相对容易的。随后,当插头300被推入插座100时,匹配部302被正确地容纳进入容纳部102,使得插头300与插座100配合。在配合状态下,接触件(匹配接触件)330分别连接至接触件150。具体地,如图18所示,接触点162分别与接触部(匹配接触部)334接触,并沿X方向向外移动,同时接触点(匹配接触点)342分别与接触部154接触,并沿X方向向内移动。同时,受压部158分别沿X方向被压靠止动部122,受压部338被分别沿X方向压靠止动部320。接触件150和接触件(匹配接触件)330在配合状态下在两个点处彼此接触。而且,在Z方向上这两个点之间的距离长。换句话说,匹配部302被深插入容纳部102内。通常,具有浮式结构的连接器可以在匹配连接器在XY平面内枢转时脱离匹配连接器。根据本实施例,匹配部302深插在容纳部102内,接触件150和接触件(匹配接触件)330在两个点处彼此接触。相应地,插头300很难或几乎不脱离插座100。当根据本实施例的两个接触点的结构被应用至浮式连接器(插座100)时,匹配连接器几乎不脱离,即使匹配连接器在XY平面内枢转。
在本实施例中,接触点162在X方向上位于被保持部152和接触部154的外侧。相应地,在匹配部302接收到容纳部102之后接触件150连接接触件330之后,接触点162抵接接触部(匹配接触部)334(见图4和18)。类似地,因为接触点(匹配接触点)342在X方向上位于被保持部332和接触部(匹配接触部)334的内侧,接触点342不抵接接触部154(见图13和18)。
(第二实施例)
参照图19至24,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插头(匹配连接器)500将被安装并固定至例如匹配电路板(未示出)的标的物。如图27至30所示,插头500可以与根据前述第一实施例的插座100配合。根据本实施例的插头500是直角连接器,其与插座100的配合方向(第一方向)是平行于匹配电路板的Z方向。因此,插头500具有匹配部502,其是插头500在Z方向上的接口。匹配部502具有类似于是根据前述第一实施例的插头300的接口的匹配部302的结构。匹配部502将被容纳在插座100的容纳部102内。下文中,主要说明插头500。在下面关于插头500的说明中,将要安装在匹配电路板上的一侧(负X侧)被称为下侧,同时匹配端侧(负Z侧)被称为前侧。
如图19至24所示,插头(匹配连接器)500包括由绝缘体形成的插头壳体(匹配壳体)510、每一个由金属形成的多个接触件(匹配接触件)530以及每一个由金属形成的两个固定件580。如图24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接触件530包括两种类型的接触件,即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它们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然而,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被类似地配置。具体地,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的每一个具有布置在匹配部502内的主要部分和没有布置在匹配部502内的其余部分。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的主要部分具有彼此几乎相同的形状。而且,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的其余部分具有彼此几乎相同的功能。相应地,下面在不将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彼此区分的情况下作出说明。
如图19至23所示,插头壳体510具有插入端512和基部514。匹配部502主要由插入端512形成。当插头500安装在匹配电路板(未示出)上时,基部514位于匹配电路板上。
最佳地如图24所示,插头壳体510具有分别与接触件530对应的多个保持部516。保持部516形成在插入端512的负Z侧(后侧)。保持部516被分成两组。每组保持部516沿Y方向(第三方向,或节距方向)布置。因此,保持部516以两行布置。如下文描述的,保持部516保持接触件530的一部分。
插头壳体510具有中间壁518、分别与接触件530对应的多个止动部520、两个防护部522和分别与接触件530对应的多个第二调节部524。中间壁518形成在插入端512内部。中间壁518在X方向(第二方向)上位于插入端512中间,同时平行于YZ平面延伸。止动部520在X方向上形成在中间壁518的相对侧面上。防护部522设置成使得中间壁518的负Z侧端(前端)在X方向上位于其之间。如下文描述的,防护部522保护接触件530的端部。第二调节部524在X方向上分别设置在保持部516的内侧。因此,第二调节部524位于保持部516和中间壁518之间。如下文所述,第二调节部524调节通过保持部516保持的接触件530的其他部分在X方向上向内的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在X方向上位于保持部516的内侧的壁表面连接至第二调节部524的在X方向上面向外的表面。
参照图19至23,插头500具有两个受引导部526。受引导部526在Y方向上分别设置在插入端512的相对端处。受引导部526在插头500的所有部分中在负Z方向上(向前)突出最远。相应地,当插头500的匹配部502容纳在插座100的容纳部102内时(见图1),受引导部526首先被插入容纳部102。具体地,插座100的引导沟126在Y方向上分别位于容纳部102的内侧的相对端处(见图1和3)。当匹配部502容纳在容纳部102内时,受引导部526分别通过引导沟126被引导。
如图24所示,插头壳体510具有分别与接触件530对应的多个板侧保持部528。板侧保持部528形成在基部514的负X侧端部(下端)附近。如下文所述,板侧保持部528保持接触件530的一部分。与保持部516类似,板侧保持部528被分成两组。每组的板侧保持部528被形成以沿Y方向布置。
如图19至13和26所示,基部514在Y方向上的相对端处沿Y方向向外突出超过插入端512。基部514的突起部分别连接固定件580。当插头500安装并固定至匹配电路板(未示出)时,固定件580通过焊接或其他方式固定至匹配电路板。
最佳地如图24所示,接触件(匹配接触件)530中的每一个具有被保持部532、接触部(匹配接触部)534、支撑部536、受压部538、弹性部540、板侧被保持部550、连结部552以及被连接部556。接触件530也具有接触端部544。根据本实施例的接触件530通过穿孔并弯曲单块金属板形成。
如图24和25所示,被保持部532分别通过插头壳体510的保持部516保持。相应地,根据本实施例的接触件530以两行布置。接触部534沿负Z方向自被保持部532向前延伸。第二调节部524在X方向上位于接触部534的内侧。相应地,接触部534在X方向上没有弹性变形超过第二调节部524。因此,通过第二调节部524调节接触部534在X方向上的移动。支撑部536沿与Z方向和X方向交叉的方向自接触部534的前端延伸。支撑部536支撑受压部538。
受压部538沿负Z方向自支撑部536向前延伸。因此,接触部534设置在受压部538和被保持部532之间。受压部538在X方向上位于插头壳体510的止动部520外侧。在本实施例中,受压部538设置成以便即使在插头500不与插座100配合的未配合状态下也与止动部520接触。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受压部538可以配置成仅在插头500与插座100彼此配合的配合状态下接触并压靠止动部520。
如图24所示,弹性部540自受压部538延伸。弹性部540具有接触点(匹配接触点)542。接触点542在X方向上向外突出。弹性部540可以弹性变形,使得接触点542在X方向可移动。受压部538设置在包括接触点542的弹性部540和被保持部532之间。根据本实施例的接触端部544是弹性部540的端部。接触端部544在X方向上位于接触点542和受压部538之间。防护部522位于接触端部544的前面。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接触端部544通过防护部522保护。相应地,通过某些标的物与接触端部544的直接抵接可以防止接触件530被弯曲。
如图24所示,当沿X方向的向内的力被施加至接触点542时,受压部538也接收沿X方向的向内的力。然而,因为受压部538被压抵止动部520,因此受压部538在X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相应地,沿X方向的向内的力主要使得弹性部540弹性变形。由此配置的弹性部540显示充分且稳定的弹性力。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弹性部540的接触点542的接触可靠性得以改善或提高。尤其地,在本实施例中,受压部538具有平坦的形状,使得受压部538的平坦表面被压抵止动部520。相应地,弹性部540的弹性变形的开始点稳定。
如图24和25所示,接触点542在X方向上位于被保持部532和受压部538之间。而且,接触点542在X方向上位于接触部534和受压部538之间。具体地,接触点542在X方向上位于受压部538的外侧。相应地,接触点542在X方向上的移动距离可以充分地扩大。而且,接触点542在X方向上位于被保持部532和接触部534的内侧。相应地,可以防止在插座100和插头500配合之后接触点542不必要地接触插座100。
如图24所示,板侧被保持部550分别通过插头壳体510的板侧保持部528保持。连结部552将被保持部532和板侧被保持部550彼此连结。被连接部556自板侧被保持部550延伸。当插头500安装并固定在匹配电路板(未示出)时,被连接部556通过焊接或其他方式连接并固定至匹配电路板。
如图27至30所示,在插头500与插座100的配合过程中,首先匹配部502和容纳部102通过受引导部526和引导沟126定位。同时,浮式壳体110在XY平面内是可移动的,因为插座100具有浮式结构。相应地,匹配部502和容纳部102的定位相对容易。随后,当插头500被推入插座100时,匹配部502被正确地容纳到容纳部102中,使得插头500与插座100配合。在配合状态下,接触件(匹配接触件)530分别连接接触件150。具体地,如图30所示,接触点162分别与接触部(匹配接触部)534接触,并且在X方向向外移动,同时接触点(匹配接触点)542分别与接触部154接触,并沿X方向向内移动。同时,受压部158分别沿X方向被压抵止动部122,并且受压部538分别在X方向上被压抵止动部520。在配合状态下,接触件150和接触件(匹配接触件)530在沿Z方向彼此远离的两个点处彼此接触。相应地,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在插头500与插座100配合状态下即使插头500在XY平面内枢转,插头500几乎不脱离插座100。
在本实施例中,接触点162在X方向上位于被保持部152和接触部154外侧。相应地,在匹配部502容纳在容纳部102之后的接触件150与接触件530连接之后,接触点162不会抵接接触部(匹配接触部)534(见图4和30)。类似地,因为接触点(匹配接触点)542在X方向上位于被保持部532和接触部(匹配接触部)534内侧,因而接触点542不抵接接触部154(见图24和30)。
本发明不限于前述的实施例,而是可以以多种方式变化。
在前述的实施例中,插座100是连接器,同时插头300和插座500中的每一个是匹配连接器。然而,插头300的接触件330和插头500的接触件530中的每一个具有与插座100的接触件150的那些部分类似地配置的部分。具体地,接触件150具有被保持部152和接触端部164之间的多个部分形成的主要部分(见图4)。类似地,接触件330具有由被保持部332和接触端部344之间的多个部分形成的主要部分(见图13),并且接触件530具有由被保持部532和接触端部544之间的多个部分形成的主要部分(见图24)。接触件150的主要部分和浮式壳体110之间的结构关系可以与接触件330的主要部分和插头壳体310之间的结构关系相同。而且,由于该结构关系带来的效果可以彼此相同。类似地,接触件150的主要部分和浮式壳体110之间的结构关系可以与接触件530的主要部分和插头壳体510之间的结构关系相同。而且,由于结构关系带来的效果可以彼此相同。相应地,对于这些部分,插头300和插头500中的每一个可以被看做连接器,同时插座100可以被看做匹配连接器。换句话说,插座100可以是匹配连接器,同时插头300和插头500中的每一个可以被看做连接器。
本申请是基于2013年1月28日向日本专利局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13-013578,其通过参考的方式合并于此。
虽然这里已经描述被认为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认识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其他的和进一步的修改,可以要求落入本发明范围的全部这些实施方式。
Claims (11)
1.一种连接器,能够沿第一方向与匹配连接器配合,所述匹配连接器包括匹配接触件,匹配接触件具有匹配接触部,连接器包括:
壳体,具有保持部和止动部;和
接触件,具有被保持部、受压部以及接触点,所述被保持部由保持部保持,受压部设置在接触点和被保持部之间,接触点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位于被保持部和受压部之间,在连接器和匹配连接器彼此配合的配合状态下接触点与匹配接触部接触并沿第二方向移动,在接触点与匹配接触部接触时受压部压抵止动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匹配接触件具有能够沿第二方向移动的匹配接触点;
匹配接触部沿第二方向的移动被调节;
接触件具有在配合状态下与匹配接触点接触的接触部;
接触部设置在受压部和被保持部之间;和
壳体具有第二调节部,所述调节部调节接触部在第二方向上的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即使在连接器不与匹配连接器配合时受压部接触止动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接触件具有弹性部和接触端部;
弹性部从受压部延伸并且是弹性可变形的;
接触点设置在弹性部处;
接触端部是弹性部的端部;和
在第二方向接触端部位于接触点和受压部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连接器被安装并固定至目标;
连接器包括与壳体不同的基座壳体;
基座壳体具有附加保持部;
接触件具有被连接部、附加被保持部以及折曲部;
被连接部连接并固定至所述目标;
附加被保持部通过附加保持部保持;
折曲部将被保持部和附加被保持部彼此连结;和
被保持部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内能够相对于附加被保持部移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壳体设置有突起部;
突起部在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上突出;
基座壳体设置有第一调节部;和
当壳体沿第一方向移动离开基座壳体时,第一调节部阻挡所述突起部并调节壳体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突起部在第三方向上具有端部;和
当沿第一方向看时第一调节部隐藏突起部的端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突起部形成为壳体的一部分。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连接器包括与基座壳体不同的固定件;
固定件是要将基座壳体固定至目标;
固定件连接至基座壳体;和
第一调节部是固定件的部分。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连接器包括两个固定件;和
所述固定件中的每一个具有至少两个被固定部,它们是要固定至目标。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接触件通过穿孔并弯曲单块金属板形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13578A JP5499191B1 (ja) | 2013-01-28 | 2013-01-28 | コネクタ |
JP2013-013578 | 2013-01-2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972696A true CN103972696A (zh) | 2014-08-06 |
CN103972696B CN103972696B (zh) | 2016-08-17 |
Family
ID=509417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027634.6A Active CN103972696B (zh) | 2013-01-28 | 2014-01-21 | 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048601B2 (zh) |
JP (1) | JP5499191B1 (zh) |
CN (1) | CN103972696B (zh)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90730A (zh) * | 2015-02-11 | 2016-10-05 | 欧品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铜排连接器及端子组件 |
CN106299781A (zh) * | 2016-08-10 | 2017-01-04 | 深圳市深台帏翔电子有限公司 | 连接器 |
CN106654656A (zh) * | 2015-10-28 | 2017-05-10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08011212A (zh) * | 2016-11-02 | 2018-05-08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浮动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 |
CN108075268A (zh) * | 2016-11-11 | 2018-05-25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KR20180086235A (ko) * | 2015-12-28 | 2018-07-30 | 교세라 가부시키가이샤 | 플로팅 커넥터 장치 |
CN110011090A (zh) * | 2017-12-07 | 2019-07-12 | 莫列斯有限公司 | 浮动式连接器 |
CN110416770A (zh) * | 2018-04-26 | 2019-11-05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CN113948893A (zh) * | 2020-07-15 | 2022-01-18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浮动式连接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553843B2 (ja) * | 2014-03-18 | 2019-07-31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US9391398B2 (en) * | 2014-03-20 | 2016-07-12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 Connector assembly |
JP6297928B2 (ja) * | 2014-06-02 | 2018-03-20 |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6362656B2 (ja) * | 2015-10-30 | 2018-07-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モジュール |
CN113382150B (zh) | 2015-10-30 | 2023-05-19 | 佳能株式会社 | 电子装置和照相机模块 |
CN108292083B (zh) | 2015-10-30 | 2020-10-09 | 佳能株式会社 | 电子装置 |
WO2018030522A1 (ja) | 2016-08-10 | 2018-02-15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6270294B1 (ja) * | 2016-11-24 | 2018-01-31 |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可動コネクタ |
DE102017003041A1 (de) * | 2017-03-29 | 2018-10-04 | Yamaichi Electronics Deutschland Gmbh | Verbinderbuchse, Platine-Stecker-Verbinder und Platine-Platine-Verbinder |
JP6971269B2 (ja) * | 2017-07-11 | 2021-11-24 |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可動コネクタ |
JP6959876B2 (ja) * | 2018-01-25 | 2021-11-05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2019192527A (ja) * | 2018-04-26 | 2019-10-31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JP7044622B2 (ja) | 2018-04-27 | 2022-03-30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組立体 |
JP6883305B2 (ja) * | 2018-06-14 | 2021-06-09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JP7109303B2 (ja) * | 2018-08-07 | 2022-07-29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組立体 |
JP7077177B2 (ja) * | 2018-08-08 | 2022-05-30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7093273B2 (ja) * | 2018-09-07 | 2022-06-29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TWI712227B (zh) * | 2018-09-11 | 2020-12-01 | 禾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 浮動連接器及連接機構總成 |
EP3955391A4 (en) * | 2019-04-10 | 2022-06-01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CONNECTOR,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CONNECTION METHOD |
JP2020174034A (ja) * | 2019-04-10 | 2020-10-2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接続装置及び接続方法 |
JP6687790B1 (ja) * | 2019-07-26 | 2020-04-28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
JP1650283S (zh) * | 2019-07-29 | 2020-01-20 | ||
JP7369666B2 (ja) * | 2020-05-15 | 2023-10-26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TWI753658B (zh) * | 2020-11-16 | 2022-01-21 | 禾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電源電極結構之浮動連接器 |
JP7377187B2 (ja) * | 2020-12-02 | 2023-11-09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US11831093B2 (en) * | 2021-03-30 | 2023-11-28 | Cisco Technology, Inc. | Socket locator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800516Y (zh) * | 2005-04-08 | 2006-07-26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2899160Y (zh) * | 2006-04-03 | 2007-05-09 | 恩得利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板对板连接器的结构改良 |
JP2008071517A (ja) * | 2006-09-12 | 2008-03-27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 コネクタ |
JP3148520U (ja) * | 2007-12-18 | 2009-02-19 | 鴻海精密工業股▲ふん▼有限公司 | 電気コネクタ |
US20090239421A1 (en) * | 2008-03-21 | 2009-09-24 | Takeki Fukazawa | Electrical connecto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68142B2 (ja) | 1991-12-30 | 1996-12-25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 フローティング構造の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法 |
JPH10312868A (ja) | 1997-05-13 | 1998-11-24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基板用コネクタ |
JPH11297435A (ja) * | 1998-04-14 | 1999-10-29 | Toshiba Corp | コネクタ装置、コネクタ装置を有する回路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回路モジュールを搭載した電子機器 |
JP2004063358A (ja) | 2002-07-31 | 2004-02-26 | Hirose Electric Co Ltd | フローティング電気コネクタ |
JP4411843B2 (ja) | 2003-01-22 | 2010-02-10 | Smk株式会社 |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 |
JP4969838B2 (ja) * | 2005-11-28 | 2012-07-04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 フローティングタイプコネクタ |
JP5006618B2 (ja) * | 2006-10-25 | 2012-08-22 |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2008108560A (ja) * | 2006-10-25 | 2008-05-08 | Iriso Denshi Kogyo Kk | コネクタ |
JP2009104915A (ja) * | 2007-10-24 | 2009-05-14 | Kel Corp | コネクタ |
JP5435985B2 (ja) * | 2009-03-09 | 2014-03-05 |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2010272320A (ja) * | 2009-05-20 | 2010-12-02 | Fujitsu Component Ltd | コネクタ装置 |
JP5313805B2 (ja) * | 2009-08-07 | 2013-10-09 |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 |
JP5590991B2 (ja) * | 2010-06-30 | 2014-09-17 | 京セラコネクタ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
2013
- 2013-01-28 JP JP2013013578A patent/JP5499191B1/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1-14 US US14/154,365 patent/US9048601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1-21 CN CN201410027634.6A patent/CN10397269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800516Y (zh) * | 2005-04-08 | 2006-07-26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2899160Y (zh) * | 2006-04-03 | 2007-05-09 | 恩得利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板对板连接器的结构改良 |
JP2008071517A (ja) * | 2006-09-12 | 2008-03-27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 コネクタ |
JP3148520U (ja) * | 2007-12-18 | 2009-02-19 | 鴻海精密工業股▲ふん▼有限公司 | 電気コネクタ |
US20090239421A1 (en) * | 2008-03-21 | 2009-09-24 | Takeki Fukazawa | Electrical connector |
Cited B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90730A (zh) * | 2015-02-11 | 2016-10-05 | 欧品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铜排连接器及端子组件 |
CN105990730B (zh) * | 2015-02-11 | 2018-07-27 | 欧品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铜排连接器及端子组件 |
CN106654656A (zh) * | 2015-10-28 | 2017-05-10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08604748B (zh) * | 2015-12-28 | 2020-11-03 | 京瓷株式会社 | 浮动连接器装置 |
KR102133426B1 (ko) * | 2015-12-28 | 2020-07-14 | 교세라 가부시키가이샤 | 플로팅 커넥터 장치 |
US10522927B2 (en) | 2015-12-28 | 2019-12-31 | Kyocera Corporation | Floating connector device |
KR20180086235A (ko) * | 2015-12-28 | 2018-07-30 | 교세라 가부시키가이샤 | 플로팅 커넥터 장치 |
CN108604748A (zh) * | 2015-12-28 | 2018-09-28 | 京瓷株式会社 | 浮动连接器装置 |
CN106299781B (zh) * | 2016-08-10 | 2018-12-28 | 深圳市深台帏翔电子有限公司 | 连接器 |
CN106299781A (zh) * | 2016-08-10 | 2017-01-04 | 深圳市深台帏翔电子有限公司 | 连接器 |
CN108011212B (zh) * | 2016-11-02 | 2019-11-08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浮动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 |
CN108011212A (zh) * | 2016-11-02 | 2018-05-08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浮动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 |
CN108075268A (zh) * | 2016-11-11 | 2018-05-25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CN110011090A (zh) * | 2017-12-07 | 2019-07-12 | 莫列斯有限公司 | 浮动式连接器 |
CN110416770A (zh) * | 2018-04-26 | 2019-11-05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CN110416770B (zh) * | 2018-04-26 | 2022-04-08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CN113948893A (zh) * | 2020-07-15 | 2022-01-18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浮动式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499191B1 (ja) | 2014-05-21 |
JP2014146472A (ja) | 2014-08-14 |
US9048601B2 (en) | 2015-06-02 |
CN103972696B (zh) | 2016-08-17 |
US20140213115A1 (en) | 2014-07-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972696A (zh) | 连接器 | |
CN106067627B (zh) | 连接器 | |
US8814583B2 (en) | USB connector | |
KR101780968B1 (ko) | 커넥터 단자 | |
JP6325505B2 (ja) | コネクタ | |
KR101560887B1 (ko) | 커넥터 | |
US8062041B2 (en) | Connector | |
JP7077177B2 (ja) | コネクタ | |
CN103314484B (zh) | 板连接端子 | |
CN104836046A (zh) | 连接器端子 | |
CN103378447B (zh) | 连接器 | |
CN103490203B (zh) | 连接器和连接器的形成方法 | |
CN103380544A (zh) | 板连接端子和电路板的保持结构 | |
CN104347971A (zh) | 连接器 | |
US8696384B2 (en) | Connector and mating connector | |
CN104103929A (zh) | 插座和插头 | |
CN102570085B (zh) | 卡缘连接器 | |
CN104810641A (zh) | 连接器 | |
CN104882748A (zh) | 连接器组合 | |
KR101301625B1 (ko) | 전자기기용 커넥터의 터미널 | |
TWM633414U (zh) | 板對板連接器組件 | |
CN102214878A (zh) | 电源连接器及电源连接器组合 | |
CN202930638U (zh) | 一种易插型连接器 | |
US11196211B2 (en) | Expandable connector assembly | |
CN105576403A (zh) | 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