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33414U - 板對板連接器組件 - Google Patents

板對板連接器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33414U
TWM633414U TW111206214U TW111206214U TWM633414U TW M633414 U TWM633414 U TW M633414U TW 111206214 U TW111206214 U TW 111206214U TW 111206214 U TW111206214 U TW 111206214U TW M633414 U TWM633414 U TW M63341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oard
parts
side wall
metal
connector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2062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蒙大德
石梅
梁亞平
史平
劉猛
王井喆
Original Assignee
連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連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連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6334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33414U/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 H01R12/727Coupling devices presenting arrays of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種板對板連接器組件,包括插頭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插座連接器包括第一本體、第一金屬件與第二金屬件。第一本體具有中島、第一容置槽與第一邊牆。第一金屬件配置於第一本體,且從第一邊牆的底部經第一容置槽延伸至中島。第二金屬件配置於第一本體,跨設且覆蓋第一邊牆的局部。插頭連接器包括第二本體與第三金屬件。第二本體具有第二容置槽與第二邊牆。第三金屬件配置於第二本體,跨設且覆蓋第二邊牆的局部。當插頭連接器對接插座連接器時,第二邊牆插入第一容置槽,中島插入第二容置槽,第三金屬件抵接第一金屬件與第二金屬件。

Description

板對板連接器組件
本新型創作是有關於一種連接器組件,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板對板連接器組件。
板對板連接器用於連接不同的電路板,具有插座連接器以及插頭連接器以分別安裝在不同的電路板上,藉此令電路板之間相互連接。在智慧手機等行動裝置上,板對板連接器組件尺寸非常微小,導致各連接器的結構強度與壽命亦降低。
再者,上述結構強度降低還反應在公端(插頭)與母端(插座)的插拔動作上,也就是部分結構因強度或端子彈力降低,導致在公端與母端相互拔離的過程中因結構干涉所產生的破壞。此外,在部分使用環境下,為了便於進行充電或訊息傳輸,裝置內的電子模組存在較大電流的傳輸需求,此時也會讓板對板連接器的製作規格的要求增加。
據此,如何提高板對板連接器的結構強度,同時使其符合大電流傳輸下的相關規格,實為相關技術人員所需思考解決的課題。
本新型創作提供板對板連接器,其將所需功能分散於不同金屬件,以同時兼具連接器對接時的結構強度與電性導通效率,進而提高連接器的可靠度。
本新型創作的板對板連接器,包括彼此對接的插頭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插座連接器包括第一本體、一對第一金屬件與一對第二金屬件。第一本體具有中島、環繞中島的第一容置槽與環繞第一容置槽的第一邊牆。第一金屬件分別配置於第一本體的相對兩端,且各第一金屬件從第一邊牆的底部經第一容置槽延伸至中島。第二金屬件分別配置於第一本體的相對兩端,各第二金屬件跨設且覆蓋第一邊牆的局部。插頭連接器包括第二本體與一對第三金屬件。第二本體具有第二容置槽與環繞第二容置槽的第二邊牆。第三金屬件分別配置於第二本體的相對兩端,各第三金屬件跨設且覆蓋第二邊牆的局部。當插頭連接器對接插座連接器時,第二邊牆插入第一容置槽,中島插入第二容置槽,第三金屬件抵接在第一金屬件與第二金屬件之間。
基於上述,在板對板連接器組件的插座連接器中,其通過設置在第一本體的一對第一金屬件與一對第二金屬件,而達到將插座連接器的功能分設於第一金屬件與第二金屬件的目的,其中第一金屬件是從第一邊牆的底部經第一容置槽而延伸至中島,而第二金屬件是跨設於第一邊牆,因此第一金屬件與第二金屬件在連接器對接時是各自與插頭連接器的第三金屬件抵接,故還能有效分散連接器對接時這些金屬件的受力。
換句話說,相較於現有連接器的金屬件是以一對一(插頭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各一)的方式進行對接,本新型創作以第一金屬件與第二金屬件分攤連接器對接/釋放(或插拔)時的受力,因此相當於金屬件與本體之間的結構強度足以應付前述插拔過程所需,而毋須擔心在插拔過程中受損。
圖1是依據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板對板連接器組件的組裝示意圖。請參考圖1,在本實施例中,板對板連接器組件10包括能彼此對接的插座連接器100與插頭連接器200,如圖1所示,插座連接器100配置在電路板R1上,插頭連接器200配置在電路板R2上,因此插座連接器100與插頭連接器200彼此對接能使電路板R1、R2因此而相互電性導通。
圖2是圖1的插座連接器的爆炸圖。在此同時提供直角座標X-Y-Z以利於構件描述,還需提及的是,本實施例是以插座連接器100為基準而設置所述直角座標X-Y-Z。換句話說,圖1是為了利於辨識而繪示插座連接器100與插頭連接器200是皆以其容置槽朝上的狀態,而當插頭連接器200對接插座連接器100時,則是將圖1的插頭連接器200翻轉180度後再與插座連接器100對接。
請同時參考圖1與圖2,在本實施例中,插座連接器100包括第一本體110、一對第一金屬件120與一對第二金屬件130。第一本體110具絕緣性且包括中島111、環繞中島111的第一容置槽112與環繞第一容置槽112的第一邊牆113。第一金屬件120沿X軸分別配置於第一本體110的相對兩端,且各第一金屬件120是沿X軸從第一邊牆113的底部經第一容置槽112延伸至中島111。第二金屬件130沿X軸分別配置於第一本體110的相對兩端,各第二金屬件130跨設且覆蓋第一邊牆113的局部。再者,插座連接器100還包括多個第一端子140,配置於第一本體110且沿Y軸從第一邊牆113經過第一容置槽112而延伸至中島111。
圖3是圖1的插頭連接器的爆炸圖。請同時參考圖1與圖3,本實施例的插頭連接器200包括第二本體210、一對第三金屬件220與多個第二端子230,其中第二本體210具絕緣性且包括第二容置槽212與環繞第二容置槽212的第二邊牆211。第三金屬件220沿X軸分別配置於第二本體210的相對兩端,各第三金屬件220跨設且覆蓋第二邊牆211的局部。
請再參考圖2,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金屬件120實質上具有人型輪廓,其包括位於第一容置槽112底部的身板121,從身板121延伸至第一邊牆113底部的雙足122,從身板121的相對處分別朝第一邊牆113的頂部延伸、彎折的一對彈片123,以及從身板121延伸且覆蓋中島111的局部的頭部124,頭部124與雙足122沿X軸而位在身板121的相對兩側。在此,第一金屬件120例如是以埋入射出工序而與第一本體110結合,其中頭部124會覆蓋中島111的至少一外牆面。更進一步地說,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第一金屬件120的頭部124會覆蓋中島111的外牆面111b與中島111的頂部111a,其中頭部124還具有彎折125,從中島111的頂部111a延伸並埋入中島111,據以提高第一金屬件120與第一本體110之間的結合強度。
值得提及的是,本實施例的第一金屬件120是對金屬板件進行抽引加工製作而成,因此對於頭部124而言,其包括至少三局部與一抽引局部。如圖2於左下局部放大所示,頭部124進一步地區分為局部A1、A2與一對局部A3(圖2僅顯示其中一側),以及一對抽引局部A4,其中局部A1覆蓋中島111的頂部111a,局部A2與一對局部A3分別覆蓋中島111的三個外牆面111b,抽引局部A4則分別鄰接在這些局部A1~A3之間。本實施例的第一金屬件120得以通過上述抽引加工而形成的抽引局部A4提高與第一本體110的覆蓋面積,進而提高對第一本體110的保護效果。
類似地,本實施例的第二金屬件130也是以抽引加工製作而成,其包括三個第一覆蓋部131、132,也就是位於中間的第一覆蓋部131以及位於相對兩側的第一覆蓋部132,也就是第一覆蓋部132是從第一覆蓋部131的相對兩側延伸出。經過抽引加工的第二金屬件130,其更進一步地形成第一抽引部133。在此,第一覆蓋部131、132分別呈(非對稱式)倒U形而跨設於第一邊牆113的相鄰三第一牆體W1、W2、W3上,各第一抽引部133鄰接在相鄰二個第一覆蓋部131、132之間的內彎折處。據此,第二金屬件130同樣因此提高與第一本體110的覆蓋面積,而提高對第一本體110的保護效果。
請再參考圖3,第三金屬件220包括三個第二覆蓋部221、222,其中一對第二覆蓋部222是從第二覆蓋部221的相對兩側延伸出,且同樣因抽引加工而形成二個第二抽引部223,其中第二覆蓋部221、222分別具(非對稱式)倒U形輪廓而跨設於第二邊牆211的相鄰三個第二牆體W4、W5、W6上,各第二抽引部223鄰接在相鄰二個第二覆蓋部221、222之間的外彎折處。同樣地,第三金屬件220也因抽引加工而得以提高與第二本體210的覆蓋面積。再者,第三金屬件220還能因位於中間處的第二覆蓋部221具有凹陷221a,而對應地結合至第二本體210的凸起211a,而位於相對兩側的第二覆蓋部222分別還具有倒勾222a,以在邁入射出時勾持於第二本體210。無論上述對應的凹、凸結構或倒勾,其皆是能因此提高構件的結合強度。
圖4至圖6繪示連接器組件於不同處的剖視圖。請先參考圖1、圖2與圖4,在插座連接器100中,位於第二金屬件130相對兩側的第一覆蓋部132各具有缺口132a,以對應第一金屬件120的兩個彈片123。更進一步地說,在插頭連接器200對接插座連接器100時,第二邊牆211插入第一容置槽112,中島111插入第二容置槽212,第三金屬件220抵接在第一金屬件120與第二金屬件130之間。如圖4所示,彈片123抵接且電性導通於第三金屬件220的第二覆蓋部222,且彈片123會因受到第二覆蓋部221抵接而擴張,如圖4以虛線與實線繪示的彈片123輪廓,以使擴張後的彈片123會對應第一覆蓋部132位於缺口132a的局部結構。據此,在插頭連接器200與插座連接器100的拔除方向上(若插座連接器100為基準而固定不動,插頭連接器200相當於以正Z軸方向從插座連接器100拔除),第一覆蓋部132位於缺口132a的局部結構將會位於彈片123的移動路徑。
另一方面,請同時參考圖2、圖3與圖6,位於第二金屬件130中間的第一覆蓋部131還具有凸包131a,朝向第一本體110的中島111,而在插頭連接器200對接插座連接器100時,第二金屬件130通過凸包131a抵接且電性導通第三金屬件220。如此一來,第二金屬件130除了用以與第三金屬件220電性導通之外,還能如前述作為第一金屬件120的止擋之用,也就是在拔除插頭連接器200時,能以第二金屬件130在缺口132a處的局部結構對彈片123造成干涉,而避免第一金屬件120在所述拔除過程中受插頭連接器200帶動而從第一本體110脫離。
請同時參考圖2、圖3與圖5,在本實施例對接後的板對板連接器組件10中,第一端子140與第二端子230彼此對應地抵接,各第一端子140從第一邊牆113經第一容置槽112而延伸至中島111,且各第一端子140在第一邊牆113處具有頸縮結構141。各第二端子230環設於第二本體210的局部表面,且各第二端子230在第二邊牆211背對第二容置槽212處具有段差231,彼此對應的第一端子140與第二端子230通過頸縮結構141與段差231而相互扣持,此舉相當於在插頭連接器200相對於插座連接器100的拔除方向上,以頸縮結構141與段差231產生扣持關係而提高插頭連接器200與插座連接器100的對接強度。
圖7是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的第二端子的示意圖。請參考圖7,值得提及的是,有別於前述實施例的第二端子230是通過(厚度)打薄手段而形成的段差231,本實施例的第二端子330則是維持等厚度的狀態下(厚度t1)形成彎折結構331,而使彎折結構331也能與第一端子140的頸縮結構141產生相互扣持的效果。
圖8與圖9是本新型創作不同實施例的第一金屬件的示意圖。請先參考圖8並對照圖2,所示第一金屬件320與前述第一金屬件120的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頭部324是呈U形,且因此僅覆蓋中島111的三個外牆面111b。接著,請參考圖9並對照圖2,所示第一金屬件420與前述第一金屬件120的差異在於,頭部124延伸出的彎折425的彎折程度與長度較小,但其仍能順利地埋入第一本體110的中島111而達到提高構件結合強度的目的。換句話說,設計者可依據結構特徵與材質特徵而適當地調整上述彎折125、425的尺寸與彎折程度。
綜上所述,在本新型創作的上述實施例中,在板對板連接器組件的插座連接器中,其通過設置在第一本體的一對第一金屬件與一對第二金屬件,而達到將插座連接器的功能分設於第一金屬件與第二金屬件的目的,其中第一金屬件是從第一邊牆的底部經第一容置槽而延伸至中島,而第二金屬件是跨設於第一邊牆,因此第一金屬件與第二金屬件在連接器對接時是各自與插頭連接器的第三金屬件抵接,故還能有效分散連接器對接時這些金屬件的受力。
更重要的是,第一、第二與第三金屬件分別通過抽引加工而形成的抽引部或抽引局部,能有效地增加與第一本體、第二本體的覆蓋面積,造成全包覆的結構效果,並因此提高對本體的保護效果,進而在連接器的對接/釋放(或插拔)過程中,能避免金屬件從本體脫落甚至造成本體損傷的情形發生。
再者,分置於第一本體的第一金屬件與第二金屬件還能產生相互制衡效果,也就是以第二金屬件的缺口對應於第一金屬件的彈片,進而在連接器對接後,第二金屬件能以其缺口處的局部結構作為彈片的止擋之用,避免在連接器釋放(拔除)過程中,第一金屬件會被插頭連接器一併帶動而從第一本體脫離的情形發生。
承上,相較於現有連接器的金屬件是以一對一(插頭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各一)的方式進行對接,本新型創作以第一金屬件與第二金屬件分攤連接器對接/釋放(或插拔)時的受力,因此相當於金屬件與本體之間的結構強度足以應付前述插拔過程所需,而毋須擔心在插拔過程中受損。
10:板對板連接器組件 100:插座連接器 110:第一本體 111:中島 111a:頂部 111b:外牆面 112:第一容置槽 113:第一邊牆 120、320、420:第一金屬件 121:身板 122:雙足 123:彈片 124、324:頭部 125、425:彎折 130:第二金屬件 131、132:第一覆蓋部 131a:凸包 132a:缺口 133:第一抽引部 140:第一端子 141:頸縮結構 200:插頭連接器 210:第二本體 211:第二邊牆 211a:凸起 212:第二容置槽 220:第三金屬件 221、222:第二覆蓋部 221a:凹陷 223:第二抽引部 230、330:第二端子 231:段差 331:彎折 A1、A2、A3:局部 A4:抽引局部 R1、R2:電路板 t1:厚度 W1、W2、W3:第一牆體 W4、W5、W6:第二牆體 X-Y-Z:直角座標
圖1是依據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板對板連接器組件的組裝示意圖。 圖2是圖1的插座連接器的爆炸圖。 圖3是圖1的插頭連接器的爆炸圖。 圖4至圖6繪示連接器組件於不同處的剖視圖。 圖7是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的第二端子的示意圖。 圖8與圖9是本新型創作不同實施例的第一金屬件的示意圖。
10:板對板連接器組件
100:插座連接器
110:第一本體
111:中島
112:第一容置槽
113:第一邊牆
120:第一金屬件
130:第二金屬件
140:第一端子
200:插頭連接器
210:第二本體
211:第二邊牆
212:第二容置槽
R1、R2:電路板
X-Y-Z:直角座標

Claims (18)

  1. 一種板對板連接器組件,包括: 一插座連接器,包括: 一第一本體,具有一中島、環繞該中島的一第一容置槽與環繞該第一容置槽的一第一邊牆; 一對第一金屬件,分別配置在該第一本體的相對兩端,各該第一金屬件從該第一邊牆的底部經該第一容置槽延伸至該中島; 一對第二金屬件,分別配置在該第一本體的相對兩端,各該第二金屬件跨設且覆蓋該第一邊牆的局部; 一插頭連接器,對接該插座連接器,該插頭連接器包括: 一第二本體,具有一第二容置槽與環繞該第二容置槽的一第二邊牆;以及 一對第三金屬件,分別設置於該第二本體的相對兩端,各該第三金屬件跨設且覆蓋該第二邊牆的局部, 當該插頭連接器對接該插座連接器時,該第二邊牆插入該第一容置槽,該中島插入該第二容置槽,該第三金屬件抵接在該第一金屬件與該第二金屬件之間。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組件,其中該第一金屬件包括位於該第一容置槽底部的一身板,從該身板延伸至該第一邊牆底部的雙足,從該身板的相對處分別朝該第一邊牆的頂部延伸、彎折的一對彈片,以及從該身板延伸且覆蓋該中島的局部的一頭部,該頭部與該雙足位在該身板的相對兩側。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組件,其中該頭部覆蓋該中島的至少一外牆面。
  4. 如請求項2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組件,其中該頭部覆蓋該中島的至少一外牆面與該中島的一頂部。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組件,其中該頭部還具有一彎折,從該中島的頂部延伸並埋入該中島。
  6. 如請求項4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組件,其中該頭部包括至少三局部與一抽引局部,該些局部分別覆蓋該中島的兩個該外牆面與該頂部,該抽引局部鄰接在該些局部之間。
  7. 如請求項2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組件,其中該第二金屬件包括三第一覆蓋部與二第一抽引部,該些第一覆蓋部分別呈倒U形而跨設於該第一邊牆的相鄰三第一牆體上,各該第一抽引部鄰接在相鄰二該第一覆蓋部之間的內彎折處。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組件,其中該些第一覆蓋部位於中間者具有一凸包,朝向該中島,以在該插頭連接器對接該插座連接器時,該第二金屬件通過該凸包抵接且電性導通該第三金屬件。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組件,其中該第三金屬件包括三第二覆蓋部,分別具倒U形輪廓而跨設於該第二邊牆的相鄰三第二牆體上,該些第二覆蓋部位於中間者抵接於該凸包以電性導通該第二金屬件。
  10. 如請求項7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組件,其中該些第一覆蓋部位於相對兩側者各具有一缺口,以對應該第一金屬件的該對彈片,在該插頭連接器與該插座連接器的拔除方向上,該些第一覆蓋部位於該缺口的局部結構位於該對彈片的移動路徑。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組件,其中在該插頭連接器對接該插座連接器時,該對彈片受該第三金屬件的抵接而擴張,以對應該些第一覆蓋部位於該缺口的局部結構。
  12.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組件,其中該第三金屬件包括三第二覆蓋部,分別具倒U形輪廓而跨設於該第二邊牆的相鄰三第二牆體上,該些第二覆蓋部位於相對兩側者抵接且電性導通該對彈片。
  1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組件,其中該第三金屬件包括三第二覆蓋部與二第二抽引部,該些第二覆蓋部分別具倒U形輪廓而跨設於該第二邊牆的相鄰三第二牆體上,各該第二抽引部鄰接在相鄰二該第二覆蓋部之間的外彎折處。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組件,其中該些第二覆蓋部位於中間者具有至少一凹陷,以對應結合該第二本體的至少一凸起。
  15. 如請求項13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組件,其中該些第二覆蓋部位於相對兩側者分別具有一倒勾,以勾持於該第二本體。
  16. 如請求項1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組件,其中該插座連接器還包括多個第一端子,分別配置於該第一本體,該插頭連接器還包括多個第二端子,分別配置於該第二本體,該些第一端子與該些第二端子彼此對應地抵接,各該第一端子從該第一邊牆經該第一容置槽而延伸至該中島,且各該第一端子在該第一邊牆處具有頸縮結構,各該第二端子環設於該第二本體的局部表面,且各該第二端子在該第二邊牆背對該第二容置槽處具有彎折結構,彼此對應的該第一端子與該第二端子通過該頸縮結構與該彎折結構而相互扣持。
  17. 如請求項16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組件,其中第二端子的厚度經過該彎折結構而不變。
  18. 如請求項16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組件,其中第二端子的厚度經過該彎折結構而縮減。
    Figure 03_image001
TW111206214U 2021-08-31 2022-06-13 板對板連接器組件 TWM63341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09981.2 2021-08-31
CN202111009981.2A CN115733009A (zh) 2021-08-31 2021-08-31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3414U true TWM633414U (zh) 2022-10-21

Family

ID=842275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206214U TWM633414U (zh) 2021-08-31 2022-06-13 板對板連接器組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65545A1 (zh)
JP (1) JP3239960U (zh)
CN (1) CN115733009A (zh)
TW (1) TWM633414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1738074S (ja) * 2022-06-27 2023-03-02 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33009A (zh) 2023-03-03
JP3239960U (ja) 2022-11-28
US20230065545A1 (en) 2023-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56279A (zh) 连接器装置
JP7109303B2 (ja) コネクタ組立体
TW201712974A (zh) 雙向雙面電連接器
TW201914116A (zh) 連接器
TWM633414U (zh) 板對板連接器組件
CN104953389A (zh) 连接器组件
TWI837329B (zh) 電連接器組裝體
TW201330389A (zh) 電連接器、使用該電連接器之電子裝置及該電連接器之組裝方法
TW201530930A (zh) 電連接器
TWI586043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7978938B (zh) 同轴连接器
CN216312250U (zh)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TWI749671B (zh) 抗損耗傳輸裝置組
TW201517422A (zh) 電連接器
JP3226008U (ja) バックルコネクタ
TWI707505B (zh) 軟性電路板對板連接器組合
TWI583071B (zh) 電連接器及其結合固定暨解除固定的方法
CN209993822U (zh) 音源插座的改良型端子结构
TWM511136U (zh) 可正反插拔之電連接器
TWM499692U (zh) 電連接器之結構改良
CN215816521U (zh) 电连接器
TWM576745U (zh) Connector combination locking structure
CN210350159U (zh) 线对板连接器
TWI523347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3022838A (zh) 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K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utility model filed before june 30,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