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30389A - 電連接器、使用該電連接器之電子裝置及該電連接器之組裝方法 - Google Patents

電連接器、使用該電連接器之電子裝置及該電連接器之組裝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30389A
TW201330389A TW101131430A TW101131430A TW201330389A TW 201330389 A TW201330389 A TW 201330389A TW 101131430 A TW101131430 A TW 101131430A TW 101131430 A TW101131430 A TW 101131430A TW 201330389 A TW201330389 A TW 20133038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s
group
elastic contact
elastic
reg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14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hih-Yu Hsueh
Original Assignee
Ant Prec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t Prec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t Prec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3303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3038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 H01R24/62Sliding engagements with one side only, e.g. modular jack coupl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4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with a single cantilevered beam

Abstract

本發明揭示一種電連接器、使用該電連接器之電子裝置及該電連接器之組裝方法,該電連接器包括:第一組端子、第二組端子及絕緣本體。該絕緣本體形成數個第一組端子槽道及數個第二組端子槽道以分別配置該第一組端子及第二組端子。當該各第一組端子之一彈性接觸區接觸到一對接電連接器時,該第一組端子的至少一彈性支撐區提供該彈性接觸區所需之彈性,使該彈性接觸區可以有限度地彈性移動於對應的第一組端子槽道中。

Description

電連接器、使用該電連接器之電子裝置及該電連接器之組裝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電連接器、使用該電連接器之電子裝置及該電連接器之組裝方法,特別是關於一種電連接器之端子結構具有較佳的接觸彈性。
目前,通用串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USB)的訊號傳輸標準已發展至USB 3.0,符合USB 3.0標準的電連接器除了可以選擇電性連接一USB 3.0的對接電連接器外,也可以選擇電性連接另一符合USB 1.0/2.0標準的對接電連接器以進行符合USB 1.0/2.0標準的訊號傳輸。為使此種USB 3.0電連接器相容於USB 3.0及USB 1.0/2.0的標準,此種USB 3.0電連接器具有多組端子結構,如至少包括一組用於傳輸USB 1.0/2.0訊號的端子,以及另一組用於傳輸USB 3.0訊號的端子。
一些習知USB 3.0電連接器如台灣專利M346198、M346941、M348358、M357776、M366783、M370859、M376015、M405081、200945689、201125228、201112540及美國專利US7972151、US7927145,其主要結構包括多組端子結構、用於承載上述多組端子結構的絶緣本體,以及用於包覆該絶緣本體之金屬遮蔽殼體,因為該絶緣本體本身係由多個分離的塑膠件構成,需要個別製造後再加以組合以將上述多組端子結構分層固持於該組合後的絶緣本體內;然而,此種複雜且尺寸較小的結構不僅需要使用多種不同模具來製造,也使組裝過程中的總組裝公差變大及難度變高,使產品良率降低,導致較高的製造成本;其次,上述多組端子結構中之每一USB 3.0端子具有一接觸部,該接觸部之一表面係平貼或固定於該絶緣本體的對應槽道之壁面上,以致無法提供接觸彈性。如此,當一對接電連接器之對應端子插入該等習知USB 3.0電連接器內以壓觸該此接觸部之另一相對表面時,因為端子本身的結構缺乏彈力來緩衝,因此很容易直接撞擊或損傷到USB 3.0端子的結構。
另有一些習知USB 3.0電連接器如台灣專利M329880、M329877、M359066、M366792、M379191、200910693及美國專利US7517253、US7625243、US7641519、US7736184、US7806704、US7806735、US7833065、US7837510、US7862346、US8002589、US8052477、US2010/0322566、US2011/0143599等揭示,雖然稍微簡化了絶緣本體的複雜結構,但其絶緣本體承載的USB 3.0端子之接觸部,同樣以其中一表面平貼或固定於該絶緣本體的對應槽道之壁面上,當對接電連接器之對應端子插入USB 3.0電連接器內以電性接觸該此接觸部之另一相對表面時,同樣很容易直接撞擊並損傷到USB 3.0端子的結構。
為解決上述習知技術之問題,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電連接器,其不僅簡化絶緣本體結構,以減少模具使用數量來降低製造成本,並使每一端子結構皆形成一彈性接觸區及至少一彈性/固定支撐區,當一對接電連接器之對應端子電性壓觸此彈性接觸區時,該至少一彈性/固定支撐區可以提供較佳的接觸彈性,避免損傷端子結構。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使用上述電連接器之電子裝置,以降低製造成本。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電連接器之組裝方法,藉由上述簡化的絶緣本體結構,不僅易於組裝,亦可提昇產品良率,進而降低製造成本。
為達成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係提供一種電連接器,用於電性連接一對接電連接器。該電連接器之主要結構包括:第一組端子、第二組端子、一絶緣本體及一定位部。
該第一組端子包括一對第一差動訊號端子及一對第二差動訊號端子。該第二組端子包括一對第三差動訊號端子。上述第一組端子及第二組端子之每一端子皆具有一彈性接觸區、至少一彈性支撐區、至少一固持區及一焊腳區。於該第一組端子中,該彈性接觸區之兩相對側邊分別向外延伸以形成至少一翼片區,以及於該第一組端子中,該至少一彈性支撐區係連接該彈性接觸區且於連接該彈性接觸區之處形成至少一個彎折。
該絶緣本體,具有一座部及一對接部係從該座部向外延伸至一末端,並於該對接部上形成一對接面以對應該對接電連接器的連接,且該絶緣本體形成數個第一組端子槽道及數個第二組端子槽道以分別配置上述第一組端子及第二組端子,且該第一組端子槽道及第二組端子槽道皆延伸至該絶緣本體之座部及對接部,其中該第一組端子槽道係延伸貫穿該對接部之末端,且該第一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內側壁形成至少一擋塊以對應該第一組端子之至少一翼片區。
當上述第一組端子及第二組端子分別配置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及第二組端子槽道時,上述第一組端子及第二組端子之至少一固持區分別將該第一組端子及第二組端子固定於該絶緣本體之第一組端子槽道及第二組端子槽道中,該第一組端子的至少一彈性支撐區位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內,且 該第一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及第二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皆分布於該對接部的對接面上,其中該第一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的分布位置較第二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的分布位置接近該對接部的末端。
當該電連接器的第一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接觸到該對接電連接器時,該第一組端子的至少一彈性支撐區提供該第一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需要的彈性,使該第一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彈性移動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中,但該第一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擋塊會阻擋該第一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的至少一翼片區之移動,進而限制該第一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的向上或向下彈性移動距離。於本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擋塊包括一上擋塊及一下擋塊,該上擋塊用於阻擋該至少一翼片區在第一組端子槽道內的向上移動,進而限制該第一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的向上彈性移動距離,以及該下擋塊用於阻擋該至少一翼片區向下移動,進而限制該第一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的向下彈性移動距離。
該定位部係設於該絶緣本體之座部,且該第一組端子之焊腳區及該第二組端子之焊腳區皆延伸至該絶緣本體的座部之外並貫穿該定位部。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該第一組端子還包括一彈片區,係從該彈性接觸區上作一彎折並朝該絶緣本體之對接面延伸,用於接觸該對接電連接器。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該第一組端子之至少一彎折係曝露於該絶緣本體之對接部的末端之外。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該第一組端子之至少一彈性支撐區包括一第一彈性支撐區及一第二彈性支撐區,該第二彈性支撐區 係預先受壓及抵接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之槽壁上,以及該至少一個彎折包括一第一彎折及一第二彎折,其中該第一彎折係形成於該第一彈性支撐區與該彈性接觸區之間的連接處,以及第二彎折形成於該第二彈性支撐區與該彈性接觸區之間的連接處。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該第一組端子之每一端子皆具有一彈性接觸區及至少一支撐區,該至少一支撐區之一部份係固定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中,其中該第一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與該至少一支撐區之連接處形成至少一個彎折,藉使該第一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係以該彈性接觸區與至少一支撐區之連接處為支點作彈性移動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中。該第一組端子的每一彈性接觸區的兩相對側邊係分別向外延伸以形成至少一翼片區,以及該絶緣本體的每一第一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內側壁形成至少一擋塊以對應該至少一翼片區。當該第一組端子容置於該對應第一組端子槽道時,該第一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擋塊用於限制該第一組端子的至少一翼片區朝一垂直方向的移動,進而限制該第一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的向上或向下彈性移動距離,且該至少一擋塊還可用於限制該第一組端子的至少一支撐區朝一水平方向的移動。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具有至少一支撐區的第一組端子包括一彈片區係從該彈性接觸區上作一彎折並朝該對接面延伸,用於接觸一對接電連接器。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實施例係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包括上述各實施例之電連接器。
此外,根據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實施例係提供一種電連接器之組裝方 法,其包括下列步驟:將第一組端子從該絶緣本體之一第一末端裝入該數個第一組端子槽道中,其中該絶緣本體具有一座部及一對接部,該對接部係從該座部向外延伸至該第一末端且該對接部形成一對接面,該第一組端子具有一對第一差動訊號端子及一對第二差動訊號端子;以及從該絶緣本體的對接面,將第二組端子裝入該數個第二組端子槽道中,該第二組端子具有一對第三差動訊號端子,其中上述第一組端子及第二組端子的每一端子皆具有一彈性接觸區及至少一支撐區係連接該彈性接觸區,且該第一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分布於該對接部的對接面上,以及該第一組端子的至少一支撐區形成至少一彈性支撐區,該至少一彈性支撐區為一彈臂結構且該彈臂結構之其中一部份係抵接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之壁面以提供彈力,使該第一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可以彈性移動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中,以及第二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分布於該對接部的對接面上,而該第一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的分布位置較第二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的分布位置接近該對接部的第一末端。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之組裝方法,係包括下列不同步驟:從該絶緣本體形成的一相對該第一末端之第二末端,將第一組端子裝入該數個第一組端子槽道中。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之組裝方法,係包括下列不同步驟:當組裝每一該第一組端子至該些第一組端子槽道時,該至少一支撐區形成一固定支撐區,該至少一支撐區固定抵接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之壁面,且該至少一支撐區與第一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之連接處形成一支 點,使該第一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彈性移動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中。
根據本發明之電連接器及使用該電連接器之電子裝置,不僅簡化絶緣本體結構以減少模具使用數量來降低製造成本,而且該每一端子結構皆形成一彈性接觸區及至少一彈性/固定支撐區。當一對接電連接器之對應端子電性壓觸此彈性接觸區時,該至少一彈性/固定支撐區可以提供較佳的接觸彈性,避免損傷端子結構;以及根據本發明之電連接器之組裝方法,可以藉由上述簡化的絶緣本體結構,不僅易於組裝,亦可提昇產品良率,進而降低製造成本。
請先參考第1A圖,係顯示一種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1,其符合USB 3.0訊號傳輸標準並用於電性連接一對接電連接器(未顯示)。該電連接器1之主要結構包括:一遮蔽殼體10、一絶緣本體20、第一組端子30、第二組端子40及一定位部50。
該遮蔽殼體10主要由四個壁面構成,且該四壁面中間形成一收容空間12用於容置該絶緣本體20於其內。該四個壁面中的左右兩側壁面分別形成一向內陷入之卡勾14。
如第1A及1B圖所示,於本實施例中,該絶緣本體20整體是以塑膠材料成型方式產生的單件結構(unitary structure)且包括一座部22及一對接部24,其中該座部22下方形成一凹陷部222以容置上述定位部50,且該座部22之左右兩側分別形成一槽孔224,用於與該遮蔽殼體10之卡勾14對應卡固,以將該遮蔽殼體10固定於該絶緣本體20上。該對接部24係從該座部22前方沿著一水平方向朝外延伸直至一前末端246,並於該對接部 24上形成一對接面240以對應該對接電連接器的連接。該絶緣本體20還形成數個第一組端子槽道242及數個第二組端子槽道244以分別配置對應的第一組端子30及第二組端子40。該第一組端子槽道242係從該絶緣本體20之對接部24延伸至座部22並使該第一組端子槽道242沿著其延伸方向曝露於該對接部24下方及該座部22下方,其中該第一組端子槽道242之一端向前延伸貫穿該對接部24之前末端246,其另一相對端向後延伸,經由該座部22之凹陷部222之一垂直向壁面2221再向下貫穿凹陷部222之一水平向壁面2223。該第二組端子槽道244係從該絶緣本體20之對接部24上表面延伸至座部22之上表面且使該第二組端子槽道244沿著其延伸方向曝露於該對接部24的對接面240上方及座部22上方,接著該第二組端子槽道244向下延伸貫穿該座部22之凹陷部222之水平向壁面2223。請進一步參考第1A及第1C圖,每一第一組端子槽道242在鄰近該對接部24之前末端246處的兩相對內側壁上,沿著一垂直方向分別形成兩對上擋塊2461及下擋塊2463,且該每一對上擋塊2461及下擋塊2463之間的空間界定出一狹縫2465。
如第1A及1C圖所示,該第一組端子30相容於USB 3.0標準並分成一對第一差動訊號端子32、一對第二差動訊號端子34及一接地訊號端子36,且該第一組端子30的每一端子32、34、36皆具有一彈性接觸區300、一彈性支撐區302、數個水平向的固持區304及一垂直向的焊腳區306,其中該彈性接觸區300之兩相對側邊分別向外延伸以形成兩翼片區3002,用於對應該第一組端子槽道242內的兩對上下擋塊2461、2463。因為該彈性支撐區302之前方係連接該彈性接觸區300且於連接該彈性接觸區300之 處形成數個彎折3022(見第1D圖),該彈性支撐區302之後方係連接該數個固持區304,藉此從該彈性支撐區302至彈性接觸區300之間構成的力學結構如同形成一可上下移動的彈力懸臂。於其他實施例中,該第一組端子30還包括從該彈性接觸區300向上沖壓出一彈片區(未顯示),使該彈片區與該彈性接觸區300連接處形成一彎折,且該彈片區係朝該絶緣本體20之對接面240延伸但未伸出對接面240之外,藉此可對該電連接器1插接時提供更高的接觸彈性。
如第1A及1B圖所示,該第二組端子40相容於USB 1.0/2.0標準並分成一對第三差動訊號端子42、一接地訊號端子44及一電源訊號端子46,且該第二組端子40的每一端子42、44、46皆具有一彈性接觸區400、一彈性支撐區402、一水平向的第一連接區403、數個垂直向的固持區404,406、一水平向的第二連接區405及一垂直向的焊腳區408。因為該彈性支撐區402之前方係連接該彈性接觸區400且該彈性支撐區402之後方經由該水平向連接區403連接至該數個固持區404,藉此從該彈性支撐區402至彈性接觸區400之間的結構形成一可上下移動的彈力懸臂。此外,從該固持區404經由第二連接區405及該固持區406至該焊腳區408共同構成一”ㄇ”字型結構,以置放於該座部22上方。
如第1C及第1D圖所示,當上述第一組端子30欲配置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242中時,第一組端子30是從該絶緣本體20之前末端246向該絶緣本體20之後方裝入該數個第一組端子槽道242中,接著該第一組端子30之固持區304固定於該絶緣本體20下方之第一組端子槽道242內,使該第一組端子30的彈性支撐區302位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242內,且該第一組 端子30的彈性接觸區300之位置係分布於該對接部24的對接面240上且鄰近該前末端246。於本實施例中,該第一組端子30的彈性接觸區300是被收容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242之狹縫2465中且彈性接觸區300兩側之翼片區3002抵接於上擋塊2461下方,且從彈性支撐區302至彈性接觸區300如同形成一懸臂結構,因此該彈性接觸區300之兩翼片區3002被限制僅能彈性移動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242的兩對上下擋塊2461、2463之間的狹縫2465中,即該第一組端子30的彈性接觸區300不會伸出該對接部24的對接面240之外。同時,第一組端子30之下表面沿著該第一組端子槽道242之延伸方向曝露於該座部22下方及該對接部24下方,且該焊腳區306係經由該座部22之凹陷部222之垂直向壁面2221延伸貫穿出該水平向壁面2223之外。
如第1B及第1D圖所示,當上述第二組端子40配置於該第二組端子槽道244時,將第二組端子40從該絶緣本體20的對接面240上方及座部22上方裝入該數個第二組端子槽道244中,接著將該第二組端子40之數個垂直向固持區404及406分別插入並固定於該座部2前方及後方之垂直向的第二組端子槽道244中,並使得該第二組端子40的彈性接觸區400伸出該對接部24的對接面240之外,其中該第一組端子30的彈性接觸區300的分布位置較第二組端子40的彈性接觸區400的分布位置更接近該對接部24的前末端246。同時,第二組端子30之上表面沿著該第二組端子槽道244之延伸方向曝露於該座部22上方及該對接面240上方,且該焊腳區408係向下延伸貫穿該座部22之凹陷部222之水平向壁面2223之外。
如第1A及1D圖所示,該定位部50為一板狀結構且其兩側形成一對 卡塊54,用於卡設於該凹陷部222的水平向壁面2223之凹洞(未顯示)中,以將該定位部50裝設於該凹陷部222形成的空間內,且該定位部50上還形成數個插孔52以供該第一組端子30之焊腳區306及該第二組端子40之焊腳區408貫穿及定位。
如第1A及1D圖所示,當一符合USB 3.0標準之對接電連接器插入並電連接該電連接器1時,該USB 3.0對接電連接器的對應端子(未顯示)會壓觸到位於對接面240內的第一組端子30的彈性接觸區300,正如前述彈性懸臂結構,該第一組端子30的彈性支撐區302會提供該第一組端子30的彈性接觸區300右側需要的彈性,使該第一組端子30的彈性接觸區300可以彈性移動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232中。於本較佳實施例中,由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242的上擋塊2461用於阻擋該翼片區3002在第一組端子槽道232內向上移動,進而限制該第一組端子30的彈性接觸區300的向上彈性移動距離,如一旦自該電連接器1拔除該USB 3.0對接電連接器,該第一組端子30的彈性接觸區300也不會因釋壓反彈而伸出對接面240之外;以及該下擋塊2463可以用於阻擋該翼片區3002向下移動,進而限制該第一組端子30的彈性接觸區300的向下彈性移動距離”D1”,因此一旦該USB 3.0對接電連接器之對應端子插入該電連接器1內而壓觸到該第一組端子30的彈性接觸區300時,該第一組端子30的彈性接觸區300也不會因過度受壓而損毀。
需注意的是,如第1C及1D圖所示,當本發明之電連接器1未電連接任何對接電連接器時,由於該第一組端子30的彈性接觸區300是被收容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242之狹縫2465中,因此該彈性接觸區300是抵接於上 擋塊2461下方而不伸出對接面240之外,所以當一符合USB 2.0標準之對接電連接器插入以電連接該電連接器1之第二組端子40時,該符合USB 2.0標準之對接電連接器不會有撞擊到該第一組端子30的問題發生。
請參考第2圖,係顯示一種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2,其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1不同之處在於:第二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2之第一組端子30的每一端子皆具有一彈性接觸區300、一第一彈性支撐區302’、一第二彈性支撐區303’、數個水平向的固持區304及一垂直向的焊腳區306。因為該第一彈性支撐區302’之前方係連接該彈性接觸區300且於連接該彈性接觸區300之處形成數個彎折3022,該第一彈性支撐區302’之後方係連接該數個固持區304,而該第二彈性支撐區303’之前方係連接該彈性接觸區300且於連接該彈性接觸區300之處形成數個彎折3032,至少其中一彎折3032曝露於該絶緣本體20之對接部24的前末端246,而且除了該第一彈性支撐區302’會提供該彈性接觸區300右側所需之彈性外,因為該第二彈性支撐區303’之下方末端係預先受壓(Preloaded)及抵接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242之一槽壁2422的壁面上,該第二彈性支撐區303’還可對該彈性接觸區300之左側提供彈力,藉此從該第一彈性支撐區302’、經由彈性接觸區300至第二彈性支撐區303’之間構成的力學結構如同形成一可上下移動的簡支樑,其撓度將比前述第一實施例更小,不易變形,這也使該第一組端子30的彈性接觸區300兩側可以更平穩地彈性移動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242中。此外,如第2圖所示,第二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2之第一組端子槽道242貫穿絶緣本體20的凹陷部222及第一組端子槽道242下方形成槽壁2422之設計也與第一較佳實施例不同,這使得 第二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2之第一組端子30可以直接從絶緣本體20後末端(相對於前末端246),亦即從凹陷部222之垂直向壁面2221上插入並設置於第一組端子槽道242內。至於其他部位及元件,因為皆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同,如包括該第一組端子20之彈性接觸區300之兩相對側也是分別向外延伸形成兩翼片區(未顯示)並介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242的兩對上下擋塊2461,2463之間,在此不再累述。
請再參考第3圖,係顯示一種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三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3,其與前述第二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2不同之處在於:第三較佳實施例之第一組端子30還包括從該彈性接觸區300向上沖壓出一彈片區3004,使該彈片區3004與該彈性接觸區300之間的連接處形成一彎折3009,且該彈片區3004係朝該絶緣本體20之對接面240延伸但未伸出對接面240之外,藉此可擴大彈性移動距離D2(即D2>D1),以對該電連接器3插接時提供更高的接觸彈性。
請參考第4圖,係顯示一種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四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4,其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1不同之處在於:第四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4之第一組端子30的每一端子皆具有一彈性接觸區300、一彈性支撐區302、數個水平向的固持區304及一垂直向的焊腳區306。因為該彈性支撐區302之前方係連接該彈性接觸區300且於連接該彈性接觸區300之處形成數個彎折3022,且至少其中一彎折3022曝露於該絶緣本體20之對接部24的前末端246,該彈性支撐區302之後方係連接該數個固持區304,該彈性接觸區300係利用其兩側的翼片區(未顯示)抵接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242之上擋塊(未顯示)。於其他實施例中,該彈性接觸區300也可利 用翼片區預先受壓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242之上擋塊。藉由從該彈性支撐區302至彈性接觸區300之間構成的力學結構如同形成一可上下移動的彈性懸臂。至於其他部位及元件,因為皆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請參考第5圖,係顯示一種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五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5,其與前述第四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4不同之處在於:第五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5之第一組端子槽道242貫穿絶緣本體20的凹陷部222及第一組端子槽道242下方形成槽壁2422之設計與第四較佳實施例不同,使得第五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5之第一組端子30可以直接從絶緣本體20之凹陷部222之垂直向壁面2221插入並設置於第一組端子槽道242內。至於其他部位及元件,因為皆與前述第四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請再參考第6圖,係顯示一種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六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6,其與前述第五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5不同之處在於:第六較佳實施例之第一組端子30還包括從該彈性接觸區300向上沖壓出一彈片區3004,使該彈片區3004與該彈性接觸區300之間的連接處形成一彎折3009,且該彈片區3004係朝該絶緣本體20之對接面240延伸但未伸出對接面240之外,藉此可加大彈性移動距離D2(即D2>D1),對該電連接器6插接時提供更高的接觸彈性。
請再參考第7圖,係顯示一種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七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7,其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1不同之處在於:第七較佳實施例之第一組端子30之每一端子皆具有一彈性接觸區300及一固定支撐區302”,其中該固定支撐區302”與固持區304接近正交連接,且該固定支撐 區302”亦與彈性接觸區300接近正交連接,且使該彈性接觸區300與該固定支撐區302”之正交連接處形成至少一個彎折3022,且該至少一個彎折3022抵靠於第一組端子槽道242之下擋塊2463。當一對接電連接器電性連接該電連接器7而壓觸到第一組端子30的彈性接觸區300時,該彈性接觸區300會利用其與該固定支撐區302”之間的連接處(即彎折3022)作為一轉動支點,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242中彈性移動一特定距離D3。但因該第一組端子30的彈性接觸區300兩側之翼片區(未顯示)受制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242之上下擋塊2461,2463之間,該上下擋塊2461,2463限制該第一組端子30的翼片區朝一垂直方向的移動,即限制該第一組端子30的彈性接觸區300的上下彈性移動距離D3,且該下擋塊2463同時限制該第一組端子30的固定支撐區302”朝一水平方向的移動。
請再參考第8圖,係顯示一種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八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8,其與前述第七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7不同之處在於:第八較佳實施例之第一組端子30還包括從該彈性接觸區300向上沖壓出一彈片區3004,使該彈片區3004與該彈性接觸區300之間的連接處形成一彎折3009,且該彈片區3004係朝該絶緣本體20之對接面240延伸但未伸出對接面240之外,藉此可加大其彈性移動距離D4(即D4>D3),對該電連接器6插接時可以提供更高的接觸彈性。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實施例係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如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手機、數位相機、可攜式儲存裝置等,皆其裝設上述各實施例之電連接器1、2、3、4、5、6、7及8。
此外,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九較佳實施例係提供一種電連接器之組裝方 法,為了方便理解,請配合參考第1A至1D圖之第一實施例之電連接器1,該組裝方法包括下列步驟:沿著由前往後之方向,將第一組端子30從該絶緣本體20之前末端246分別裝入數個第一組端子槽道242中,接著該第一組端子30之固持區304固定於該絶緣本體20下方之第一組端子槽道242內,使該第一組端子30的彈性支撐區302位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242內,且該第一組端子30的彈性接觸區300之位置係分布於該對接部24的對接面240上且鄰近該前末端246。此時,該第一組端子30的彈性接觸區300被收容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242之狹縫2465中且彈性接觸區300之兩翼片區3002介於上下擋塊2461,2463之間(如翼片區3002抵接於上擋塊2461下方),且從彈性支撐區302至彈性接觸區300之力學結構如同形成一懸臂樑結構,該彈性支撐區302會提供該彈性接觸區300右側所需之彈性,因此該彈性接觸區300之兩翼片區3002被限制僅能彈性移動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242的兩對上下擋塊2461、2463之間的狹縫2465內,使該第一組端子30的彈性接觸區300不會伸出該對接部24的對接面240之外,且該焊腳區306係經由該座部22之凹陷部222之垂直向壁面2221延伸貫穿出該水平向壁面2223之外;沿著由上往下之方向,將第二組端子40從該絶緣本體20的對接面240上方及座部22上方裝入該絶緣本體20之數個第二組端子槽道244中,接著將該第二組端子40之數個垂直向固持區404及406分別插入並固定於該座部2前方及後方之垂直向第二組端子槽道244中,並使得該第二組端子40的彈性接觸區400伸出該對接部24的對接面240之外,其中該第一組端子30的彈性接觸區300的分布位置較第二組端子40的彈性接觸區400的 分布位置更接近該對接部24的前末端246(如第1B圖所示)。此時,第二組端子30之上表面沿著該第二組端子槽道244之延伸方向曝露於該座部22上方及該對接面240上方,且該焊腳區408係向下延伸貫穿該座部22之凹陷部222之水平向壁面2223之外;將該定位部50相對兩側之一對卡塊54卡設於該絶緣本體20下方的凹陷部222的水平向壁面2223兩側之凹洞(未顯示)中,以將該定位部50裝設於該凹陷部222形成的空間內,此時該定位部50之數個插孔52係供該第一組端子30之焊腳區306及該第二組端子40之焊腳區408貫穿及定位;以及將該絶緣本體20容置於該遮蔽殼體10之收容空間12內,且利用該遮蔽殼體10兩側壁面之卡勾14與該絶緣本體20之座部22左右兩側之槽孔224對應卡固,進而將該遮蔽殼體10套設於該絶緣本體20上。
此外,根據本發明之第十較佳實施例係提供一種電連接器之組裝方法。為增進了解,請配合參閱第2圖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2,第十較佳實施例之組裝方法不同於上述第九較佳實施例之處在於下列步驟:沿著由後往前之方向,將第一組端子30從該絶緣本體20之後末端,亦即凹陷部222之垂直向壁面2221之處(相對前末端246),將第一組端子30分別插入並設置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242中,接著使該第一組端子30之固持區304固定於該絶緣本體20下方之第一組端子槽道242內,且該第一組端子30的彈性接觸區300之位置係分布於該對接部24的對接面240上且鄰近該前末端246。此時,該第一組端子30的彈性接觸區300被收容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242之狹縫2465中且彈性接觸區300之兩翼片區(未顯示) 介於第一組端子槽道242內的上下擋塊2461,2463之間,其中彈性接觸區300與該第二彈性支撐區303’之間連接處形成的至少一彎折3032曝露於該絶緣本體20之對接部24的前末端246,而且除了該第一彈性支撐區302’會提供該彈性接觸區300右側所需之彈性外,因為該第二彈性支撐區303’之下方末端係預先受壓(Preloaded)及抵接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242之槽壁2422的壁面上,所以還可以對該彈性接觸區300之左側提供彈力,藉此從該第一彈性支撐區302’、經由彈性接觸區300至第二彈性支撐區303’之間構成的力學結構如同形成一可上下移動的簡支樑,這使該第一組端子30的彈性接觸區300兩側可以更平穩地彈性移動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242中。至於其他步驟,因為皆與前述第九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此外,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一較佳實施例係提供一種電連接器之組裝方法,為了方便理解,請配合參考第4圖之第四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4,第十一較佳實施例之組裝方法不同於上述第九較佳實施例之處在於下列步驟:當第一組端子30裝入數個第一組端子槽道242後,該彈性支撐區302與彈性接觸區300之連接處形成的至少一彎折3022係外露於絶緣本體20之前末端246並提供該彈性接觸區300左側所需之彈性。至於其他步驟,因為皆與前述第九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此外,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二較佳實施例係提供一種電連接器之組裝方法,為了方便理解,請配合參考第5圖之第五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5,該第十二較佳實施例之組裝方法不同於上述第十一較佳實施例之處在於下列步驟: 沿著由後往前之方向,將第一組端子30從該絶緣本體20之後末端,亦即凹陷部222之垂直向壁面2221之處,將第一組端子30分別插入並設置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242中。至於其他步驟,因為皆與前述第十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此外,根據本發明之第十三較佳實施例係提供一種電連接器之組裝方法。為增進了解,請配合參閱第7-8圖之第七及八實施例之電連接器7、8,第十三較佳實施例之組裝方法不同於上述第九較佳實施例之處在於下列步驟:當組裝該第一組端子30至該些第一組端子槽道242時,該固定支撐區302”固定抵接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之壁面上之下擋塊2463以形成一固定支撐區,並利用該固定支撐區302”與第一組端子30的彈性接觸區300之一正交連接處如一彎折3022來形成一轉動支點,使該第一組端子30的彈性接觸區300可以彈性移動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242中。至於其他步驟,因為皆與前述第九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電連接器及使用該電連接器之電子裝置,不僅簡化絶緣本體結構以減少模具使用數量來降低製造成本,而且該每一端子結構皆形成一彈性接觸區及至少一彈性/固定支撐區。當一對接電連接器之對應端子電性接觸此彈性接觸區時,該至少一彈性/固定支撐區可以提供較佳的接觸彈性,避免損傷端子結構;以及根據本發明之電連接器之組裝方法,係藉由上述簡化的絶緣本體結構,不僅易於組裝,亦可提昇產品良率,進而降低製造成本。
雖然本發明已用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本 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2,3,4,5,6,7,8‧‧‧電連接器
10‧‧‧遮蔽殼體
12‧‧‧收容空間
14‧‧‧卡勾
20‧‧‧絶緣本體
22‧‧‧座部
24‧‧‧對接部
30‧‧‧第一組端子
32‧‧‧第一差動訊號端子
34‧‧‧第二差動訊號端子
36‧‧‧接地訊號端子
40‧‧‧第二組端子
42‧‧‧第三差動訊號端子
44‧‧‧接地訊號端子
46‧‧‧電源訊號端子
50‧‧‧定位部
52‧‧‧插孔
54‧‧‧卡塊
222‧‧‧凹陷部
224‧‧‧槽孔
240‧‧‧對接面
242‧‧‧第一組端子槽道
244‧‧‧第二組端子槽道
246‧‧‧前末端
300,400‧‧‧彈性接觸區
302,402‧‧‧彈性支撐區
304,404,406‧‧‧固持區
306,408‧‧‧焊腳區
302’‧‧‧第一彈性支撐區
303’‧‧‧第二彈性支撐區
302”‧‧‧固定支撐區
403‧‧‧第一連接區
405‧‧‧第二連接區
2221‧‧‧垂直向壁面
2223‧‧‧水平向壁面
2422‧‧‧槽壁
2461‧‧‧上擋塊
2463‧‧‧下擋塊
2465‧‧‧狹縫
3002‧‧‧翼片區
3004‧‧‧彈片區
3009,3022,3032‧‧‧彎折
D1,D2,D3,D4‧‧‧彈性移動距離
第1A圖係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之立體爆炸圖。
第1B圖係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之絶緣本體、第一組端子及第二組端子之立體組合圖。
第1C圖係繪示依據第1B圖之組合後的絶緣本體之前視圖。
第1D圖係繪示依據第1C圖之A1-A1’剖面線之絶緣本體之剖視圖。
第2圖係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組合後絶緣本體之剖視圖。
第3圖係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之組合後絶緣本體之剖視圖。
第4圖係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較佳實施例之組合後絶緣本體之剖視圖。
第5圖係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較佳實施例之組合後絶緣本體之剖視圖。
第6圖係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較佳實施例之組合後絶緣本體之剖視圖。
第7圖係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較佳實施例之組合後絶緣本體之剖視圖。
第8圖係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較佳實施例之組合後絶緣本體之剖視圖。
1‧‧‧電連接器
10‧‧‧遮蔽殼體
12‧‧‧收容空間
14‧‧‧卡勾
20‧‧‧絶緣本體
22‧‧‧座部
24‧‧‧對接部
30‧‧‧第一組端子
32‧‧‧第一差動訊號端子
34‧‧‧第二差動訊號端子
36‧‧‧接地訊號端子
40‧‧‧第二組端子
42‧‧‧第三差動訊號端子
44‧‧‧接地訊號端子
46‧‧‧電源訊號端子
50‧‧‧定位部
52‧‧‧插孔
54‧‧‧卡塊
222‧‧‧凹陷部
224‧‧‧槽孔
240‧‧‧對接面
242‧‧‧第一組端子槽道
244‧‧‧第二組端子槽道
246‧‧‧前末端
300,400‧‧‧彈性接觸區
302,402‧‧‧彈性支撐區
304,404,406‧‧‧固持區
306,408‧‧‧焊腳區
403‧‧‧第一連接區
405‧‧‧第二連接區
2221‧‧‧垂直向壁面
2223‧‧‧水平向壁面
3002‧‧‧翼片區
3022‧‧‧彎折

Claims (10)

  1. 一種電連接器,用於電性連接一對接電連接器,其包括:第一組端子,具有一對第一差動訊號端子及一對第二差動訊號端子;第二組端子,具有一對第三差動訊號端子,上述第一組端子及第二組端子的每一端子皆具有一彈性接觸區及至少一彈性支撐區係連接該彈性接觸區;以及一絶緣本體,具有一座部及一對接部係從該座部向外延伸至一末端,並於該對接部上形成一對接面以對應該對接電連接器的連接,且該絶緣本體形成數個第一組端子槽道及數個第二組端子槽道以分別配置上述第一組端子及第二組端子,使該第一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及第二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分布於該對接部的對接面上,其中該第一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的分布位置較第二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的分布位置接近該對接部的末端,其中該第一組端子的至少一彈性支撐區產生對應的彈性變形,以提供該第一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需要的彈性,且該第一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彈性移動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中。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當第一組端子槽道配置上述第一組端子時,該第一組端子的至少一彈性支撐區位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內,且該至少一彈性支撐區連接該彈性接觸區之處形成至少一個彎折。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第一組端子的至少一彈性支撐區包括一第一彈性支撐區及一第二彈性支撐區,該第二彈性支撐區預先受壓及抵接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之槽壁上,以及該至少一個彎折 包括一第一彎折及一第二彎折,該第一彎折形成於該第一彈性支撐區與該第一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之間的連接處,以及第二彎折形成於該第一組端子的第二彈性支撐區與該彈性接觸區之間的連接處。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第一組端子的每一彈性接觸區的其中一側邊向外延伸以形成至少一翼片區,以及該絶緣本體的每一第一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內側壁形成至少一擋塊以對應該至少一翼片區,當該第一組端子容置於該對應第一組端子槽道時,該對應第一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擋塊用於阻擋該第一組端子的至少一翼片區移動,進而限制該第一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的向上或向下彈性移動距離。
  5. 一種電連接器,其包括:第一組端子,具有一對第一差動訊號端子及一對第二差動訊號端子;第二組端子,具有一對第三差動訊號端子,上述第一組端子及第二組端子的每一端子皆具有一彈性接觸區及至少一支撐區係連接該彈性接觸區;以及一絶緣本體,具有一座部及一對接部係從該座部向外延伸至一末端,並於該對接部上形成一對接面,且該絶緣本體形成數個第一組端子槽道及數個第二組端子槽道以分別配置上述第一組端子及第二組端子,使該第一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及第二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分布於該對接部的對接面上,其中該第一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的分布位置較第二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的分布位置接近該對接部的末端,且該第一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以該彈性接觸區與至少一支撐區之連接處為支點作彈性移動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中。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當第一組端子槽道配置上述第一組端子時,該第一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位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內且與該至少一支撐區之連接處形成至少一個彎折。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第一組端子的至少一支撐區之一部份固定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中。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第一組端子的每一彈性接觸區的其中一側邊向外延伸以形成至少一翼片區,以及該絶緣本體的每一第一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內側壁形成至少一擋塊以對應該至少一翼片區,當該第一組端子容置於該對應第一組端子槽道時,該對應第一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擋塊用於限制該第一組端子的至少一翼片區朝一垂直方向的移動,進而限制該第一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的向上或向下彈性移動距離,且該至少一擋塊還可用於限制該第一組端子的至少一支撐區朝一水平方向的移動。
  9. 一種電子裝置,包括一種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5項所述之電連接器。
  10. 一種電連接器之組裝方法,其包括:組裝第一組端子至一絶緣本體之數個第一組端子槽道中,其中該絶緣本體具有一座部及一對接部係從該座部向外延伸至一第一末端且該對接部形成一對接面,該第一組端子具有一對第一差動訊號端子及一對第二差動訊號端子;以及組裝第二組端子至該絶緣本體之數個第二組端子槽道中,該第二組端子具有一對第三差動訊號端子,其中上述第一組端子及第二組端子的每一端子 皆具有一彈性接觸區及至少一支撐區係連接該彈性接觸區,且該第一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分布於該對接部的對接面上,以及該第一組端子的至少一支撐區使該第一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彈性移動於該第一組端子槽道中,以及第二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分布於該對接部的對接面上,而該第一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的分布位置較第二組端子的彈性接觸區的分布位置接近該對接部的第一末端。
TW101131430A 2012-01-13 2012-08-29 電連接器、使用該電連接器之電子裝置及該電連接器之組裝方法 TW20133038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261586713P 2012-01-13 2012-01-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0389A true TW201330389A (zh) 2013-07-16

Family

ID=47708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1430A TW201330389A (zh) 2012-01-13 2012-08-29 電連接器、使用該電連接器之電子裝置及該電連接器之組裝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183868A1 (zh)
CN (2) CN202749560U (zh)
TW (1) TW20133038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334300A (zh) * 2012-01-05 2013-08-16 Ant Prec Industry Co Ltd 電連接器及使用該電連接器之電子裝置
CN103368010B (zh) * 2012-04-10 2016-03-09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6055260B2 (ja) * 2012-10-05 2016-12-2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充電コネクタ
US9356404B2 (en) * 2013-09-25 2016-05-31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9510023B (zh) * 2018-11-22 2023-10-13 东台润田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组装的Type-C母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82202Y (zh) * 2002-11-01 2003-10-2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874867Y (zh) * 2005-12-29 2007-02-2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池连接器
US7625243B2 (en) * 2007-06-13 2009-12-01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xtension to version 2.0 universal serial bus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 arrangement
US7744426B2 (en) * 2007-08-10 2010-06-29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 arrangement
CN101364694B (zh) * 2007-08-10 2011-08-1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US7972151B2 (en) * 2009-01-05 2011-07-05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arrangement of ground and signal contacts
CN201623305U (zh) * 2009-05-20 2010-11-03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183868A1 (en) 2013-07-18
CN202749560U (zh) 2013-02-20
CN103208691A (zh) 2013-07-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4439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cavity between terminals
USRE49901E1 (en) Electrical receptacle for transmitting high speed signal
US9948041B2 (en)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for providing grounding and reducing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US1009694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device assembled with the same therein
US10594080B2 (en) Movable connector
US7748999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200161811A1 (en) Connector having metal shell with anti-displacement structure
US9450355B2 (en) USB plug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951540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electrical contacts
US10381776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an improved latch member having a shorter length
US20110159747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mating interface configured by composite tongue member
US9647396B2 (en) Standing-type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US9401573B1 (en)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
US9318829B2 (en) Power connector and power contact thereof with improved support member for supporting engaging arm
US9647358B2 (en)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
US20130164990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160329662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thereof
TW201330389A (zh) 電連接器、使用該電連接器之電子裝置及該電連接器之組裝方法
US20150270657A1 (en) Reversi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10111107U (zh) 电连接器组件及电子设备
JP5408433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KR101896054B1 (ko) 마이크로 유에스비 커넥터 플러그
US7955136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a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US8861223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connecting assemblies
US10581197B2 (en) Plug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improved locking 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