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08691A - 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和使用该电连接器的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和使用该电连接器的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08691A
CN103208691A CN2012103133665A CN201210313366A CN103208691A CN 103208691 A CN103208691 A CN 103208691A CN 2012103133665 A CN2012103133665 A CN 2012103133665A CN 201210313366 A CN201210313366 A CN 201210313366A CN 103208691 A CN103208691 A CN 1032086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group
elastic contact
district
cond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1336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志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xinjie Dongguan Precision Mold Manufacturing Co Ltd
Ant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xinjie Dongguan Precision Mold Manufacturing Co Ltd
Ant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xinjie Dongguan Precision Mold Manufacturing Co Ltd, Ant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xinjie Dongguan Precision Mold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086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0869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 H01R24/62Sliding engagements with one side only, e.g. modular jack coupl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4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with a single cantilevered beam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一种电连接器、使用该电连接器的电子装置及该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该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组端子、第二组端子及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具有一座部及一对接部,该对接部从该座部向外延伸至一末端,且该绝缘本体形成数个第一组端子槽道及数个第二组端子槽道,以分别配置该第一组端子及该第二组端子,使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及该第二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分布于该对接部的对接面上,其中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分布位置较该第二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分布位置接近该对接部的末端;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弹性支撑区产生对应的弹性变形,以提供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需要的弹性,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弹性移动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中。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和使用该电连接器的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使用该电连接器的电子装置及该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特别是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的端子结构,该端子结构具有较佳的接触弹性。
【背景技术】
目前,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 USB)的讯号传输标准已发展至USB 3.0,符合USB 3.0标准的电连接器除了可以选择电性连接一USB 3.0的对接电连接器外,也可以选择电性连接另一符合USB 1.0/2.0标准的对接电连接器以进行符合USB 1.0/2.0标准的讯号传输。为使此种USB 3.0电连接器兼容于USB 3.0及USB 1.0/2.0的标准,此种USB 3.0电连接器具有多组端子结构,如至少包括一组用于传输USB 1.0/2.0讯号的端子,以及另一组用于传输USB 3.0讯号的端子。
一些习知USB 3.0电连接器如中国台湾专利M346198、M346941、M348358、M357776、M366783、M370859、M376015、M405081、200945689、201125228、201112540及美国专利US7972151、US7927145,其主要结构包括多组端子结构、用于承载上述多组端子结构的绝缘本体,以及用于包覆该绝缘本体的金属遮蔽壳体,因为该绝缘本体本身由多个分离的塑料件构成,需要个别制造后再加以组合以将上述多组端子结构分层固持于该组合后的绝缘本体内;然而,此种复杂且尺寸较小的结构不仅需要使用多种不同模具来制造,也使组装过程中的总组装公差变大及难度变高,使产品良率降低,导致较高的制造成本;其次,上述多组端子结构中的每一USB 3.0端子具有一接触部,该接触部的一表面平贴或固定于该绝缘本体的对应槽道的壁面上,以致无法提供接触弹性。如此,当一对接电连接器的对应端子插入该等习知USB 3.0电连接器内以压触该此接触部的另一相对表面时,因为端子本身的结构缺乏弹力来缓冲,因此很容易直接撞击或损伤到USB 3.0端子的结构。
另有一些习知USB 3.0电连接器如中国台湾专利M329880、M329877、M359066、M366792、M379191、200910693及美国专利US7517253、US7625243、US7641519、US7736184、US7806704、US7806735、US7833065、US7837510、US7862346、US8002589、US8052477、US2010/0322566、US2011/0143599等揭示,虽然稍微简化了绝缘本体的复杂结构,但其绝缘本体承载的USB 3.0端子的接触部,同样以其中一表面平贴或固定于该绝缘本体的对应槽道的壁面上,当对接电连接器的对应端子插入USB 3.0电连接器内以电性接触该此接触部的另一相对表面时,同样很容易直接撞击并损伤到USB 3.0端子的结构。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习知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不仅简化绝缘本体结构,以减少模具使用数量来降低制造成本,并使每一端子结构皆形成一弹性接触区及至少一弹性/固定支撑区,当一对接电连接器的对应端子电性压触此弹性接触区时,该至少一弹性/固定支撑区可以提供较佳的接触弹性,避免损伤端子结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上述电连接器的电子装置,以降低制造成本。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藉由上述简化的绝缘本体结构,不仅易于组装,亦可提升产品良率,进而降低制造成本。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用于电性连接一对接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组端子,该第一组端子具有一对第一差动讯号端子及一对第二差动讯号端子;第二组端子,该第二组端子具有一对第三差动讯号端子,该第一组端子及该第二组端子的每一端子皆具有一弹性接触区及至少一弹性支撑区,该至少一弹性支撑区连接该弹性接触区;以及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具有一座部及一对接部,该对接部从该座部向外延伸至一末端,并于该对接部上形成一对接面以对应该对接电连接器的连接,且该绝缘本体形成数个第一组端子槽道及数个第二组端子槽道,以分别配置该第一组端子及该第二组端子,使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及该第二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分布于该对接部的对接面上,其中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分布位置较该第二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分布位置接近该对接部的末端;其中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弹性支撑区产生对应的弹性变形,以提供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需要的弹性,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弹性移动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中。
为达成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一对接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的主要结构包括:第一组端子、第二组端子及一绝缘本体。
该第一组端子包括一对第一差动讯号端子及一对第二差动讯号端子。该第二组端子包括一对第三差动讯号端子。上述第一组端子及第二组端子的每一端子皆具有一弹性接触区、至少一弹性支撑区、至少一固持区及一焊脚区。于该第一组端子中,该弹性接触区的两相对侧边分别向外延伸以形成至少一翼片区,以及于该第一组端子中,该至少一弹性支撑区连接该弹性接触区且于连接该弹性接触区之处形成至少一个弯折。
该绝缘本体,具有一座部及一对接部,该对接部从该座部向外延伸至一末端,并于该对接部上形成一对接面以对应该对接电连接器的连接,且该绝缘本体形成数个第一组端子槽道及数个第二组端子槽道以分别配置上述第一组端子及第二组端子,且该第一组端子槽道及第二组端子槽道皆延伸至该绝缘本体的座部及对接部,其中该第一组端子槽道延伸贯穿该对接部的末端,且该第一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内侧壁形成至少一挡块以对应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翼片区。
当上述第一组端子及第二组端子分别配置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及第二组端子槽道时,上述第一组端子及第二组端子的至少一固持区分别将该第一组端子及第二组端子固定于该绝缘本体的第一组端子槽道及第二组端子槽道中,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弹性支撑区位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内,且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及第二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皆分布于该对接部的对接面上,其中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分布位置较第二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分布位置接近该对接部的末端。
当该电连接器的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接触到该对接电连接器时,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弹性支撑区提供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需要的弹性,使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弹性移动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中,但该第一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挡块会阻挡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至少一翼片区的移动,进而限制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向上或向下弹性移动距离。于本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一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挡块包括一上挡块及一下挡块,该上挡块用于阻挡该至少一翼片区在第一组端子槽道内的向上移动,进而限制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向上弹性移动距离,以及该下挡块用于阻挡该至少一翼片区向下移动,进而限制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向下弹性移动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该第一组端子还包括一弹片区,该弹片区从该弹性接触区上作一弯折并朝该绝缘本体的对接面延伸,用于接触该对接电连接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当第一组端子槽道配置上述第一组端子时,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弹性支撑区位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内,且该至少一弹性支撑区连接该弹性接触区之处形成至少一个弯折。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弯折曝露于该绝缘本体的对接部的末端之外。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弹性支撑区包括一第一弹性支撑区及一第二弹性支撑区,该第二弹性支撑区系预先受压及抵接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的槽壁上,以及该至少一个弯折包括一第一弯折及一第二弯折,其中该第一弯折系形成于该第一弹性支撑区与该弹性接触区之间的连接处,以及第二弯折形成于该第二弹性支撑区与该弹性接触区之间的连接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该第一组端子的每一弹性接触区的其中一侧边向外延伸以形成至少一翼片区,以及该绝缘本体的每一第一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内侧壁形成至少一挡块以对应该至少一翼片区,当该第一组端子容置于该对应第一组端子槽道时,该对应第一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挡块用于阻挡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翼片区移动,进而限制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向上或向下弹性移动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该第一组端子的每一端子皆具有一弹性接触区及至少一支撑区,该至少一支撑区的一部份固定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中,其中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与该至少一支撑区的连接处形成至少一个弯折,藉使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以该弹性接触区与至少一支撑区的连接处为支点作弹性移动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中。该第一组端子的每一弹性接触区的两相对侧边分别向外延伸以形成至少一翼片区,以及该绝缘本体的每一第一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内侧壁形成至少一挡块以对应该至少一翼片区。当该第一组端子容置于该对应第一组端子槽道时,该第一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挡块用于限制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翼片区朝一垂直方向的移动,进而限制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向上或向下弹性移动距离,且该至少一挡块还可用于限制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支撑区朝一水平方向的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其中,该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组端子,该第一组端子具有一对第一差动讯号端子及一对第二差动讯号端子;第二组端子,该第二组端子具有一对第三差动讯号端子,上述第一组端子及第二组端子的每一端子皆具有一弹性接触区及至少一支撑区,该至少一支撑区连接该弹性接触区;以及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具有一座部及一对接部,该对接部从该座部向外延伸至一末端,并于该对接部上形成一对接面,且该绝缘本体形成数个第一组端子槽道及数个第二组端子槽道,以分别配置该第一组端子及该第二组端子,使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及该第二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分布于该对接部的对接面上,其中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分布位置较该第二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分布位置接近该对接部的末端,且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以该弹性接触区与至少一支撑区之连接处为支点作弹性移动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其中,当该第一组端子槽道配置该第一组端子时,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位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内,且该弹性接触区与该至少一支撑区的连接处形成至少一个弯折。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其中,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支撑区的一部份固定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其中,该第一组端子的每一弹性接触区的其中一侧边向外延伸以形成至少一翼片区,以及该绝缘本体的每一该第一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内侧壁形成至少一挡块以对应该至少一翼片区,当该第一组端子容置于该对应第一组端子槽道时,该对应第一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挡块用于限制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翼片区朝一垂直方向的移动,进而限制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向上或向下弹性移动距离,且该至少一挡块还可用于限制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支撑区朝一水平方向的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具有至少一支撑区的第一组端子包括一弹片区,该弹片区从该弹性接触区上作一弯折并朝该对接面延伸,用于接触一对接电连接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其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上述各实施例的电连接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其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
将第一组端子从该绝缘本体的一第一末端装入该数个第一组端子槽道中,其中该绝缘本体具有一座部及一对接部,该对接部从该座部向外延伸至该第一末端且该对接部形成一对接面,该第一组端子具有一对第一差动讯号端子及一对第二差动讯号端子;以及从该绝缘本体的对接面,将第二组端子装入该数个第二组端子槽道中,该第二组端子具有一对第三差动讯号端子,其中上述第一组端子及第二组端子的每一端子皆具有一弹性接触区及至少一支撑区系连接该弹性接触区,且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分布于该对接部的对接面上,以及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支撑区形成至少一弹性支撑区,该至少一弹性支撑区为一弹臂结构且该弹臂结构的其中一部份抵接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的壁面以提供弹力,使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可以弹性移动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中,以及第二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分布于该对接部的对接面上,而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分布位置较第二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分布位置接近该对接部的第一末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其包括下列不同步骤:从该绝缘本体形成的一相对该第一末端的第二末端,将第一组端子装入该数个第一组端子槽道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其包括下列不同步骤:当组装每一该第一组端子至该些第一组端子槽道时,该至少一支撑区形成一固定支撑区,该至少一支撑区固定抵接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的壁面,且该至少一支撑区与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连接处形成一支点,使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弹性移动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组装第一组端子至一绝缘本体的数个第一组端子槽道中,其中该绝缘本体具有一座部及一对接部,该对接部从该座部向外延伸至一第一末端且该对接部形成一对接面,该第一组端子具有一对第一差动讯号端子及一对第二差动讯号端子;以及组装第二组端子至该绝缘本体的数个第二组端子槽道中,该第二组端子具有一对第三差动讯号端子,其中该第一组端子及该第二组端子的每一端子皆具有一弹性接触区及至少一支撑区,该至少一支撑区连接该弹性接触区,且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分布于该对接部的对接面上,以及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支撑区使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弹性移动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中,以及第二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分布于该对接部的对接面上,而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分布位置较第二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分布位置接近该对接部的第一末端。
根据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及使用该电连接器的电子装置,不仅简化绝缘本体结构以减少模具使用数量来降低制造成本,而且该每一端子结构皆形成一弹性接触区及至少一弹性/固定支撑区。当一对接电连接器的对应端子电性压触此弹性接触区时,该至少一弹性/固定支撑区可以提供较佳的接触弹性,避免损伤端子结构;以及根据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可以藉由上述简化的绝缘本体结构,不仅易于组装,亦可提升产品良率,进而降低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第1A图绘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爆炸图。
第1B图绘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第一组端子及第二组端子的立体组合图。
第1C图绘示依据第1B图的组合后的绝缘本体的前视图。
第1D图绘示依据第1C图的A1-A1’剖面线的绝缘本体的剖视图。
第2图绘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后绝缘本体的剖视图。
第3图绘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后绝缘本体的剖视图。
第4图绘示依据本发明的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后绝缘本体的剖视图。
第5图绘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后绝缘本体的剖视图。
第6图绘示依据本发明的第六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后绝缘本体的剖视图。
第7图绘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七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后绝缘本体的剖视图。
第8图绘示依据本发明的第八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后绝缘本体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先参考第1A图,其显示一种根据本发明的一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其符合USB 3.0讯号传输标准并用于电性连接一对接电连接器(未显示)。该电连接器1的主要结构包括:一遮蔽壳体10、一绝缘本体20、第一组端子30、第二组端子40及一定位部50。
该遮蔽壳体10主要由四个壁面构成,且该四壁面中间形成一收容空间12,以用于容置该绝缘本体20于其内。该四个壁面中的左右两侧壁面分别形成一向内陷入的卡勾14。
如第1A及1B图所示,于本实施例中,该绝缘本体20整体是以塑料材料成型方式产生的单件结构(unitary structure)且包括一座部22及一对接部24,其中该座部22下方形成一凹陷部222,以容置上述定位部50,且该座部22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一槽孔224,用于与该遮蔽壳体10的卡勾14对应卡固,以将该遮蔽壳体10固定于该绝缘本体20上。该对接部24从该座部22前方沿着一水平方向朝外延伸直至一前末端246,并于该对接部24上形成一对接面240,以对应该对接电连接器的连接。该绝缘本体20还形成数个第一组端子槽道242及数个第二组端子槽道244,以分别配置对应的第一组端子30及第二组端子40。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从该绝缘本体20的对接部24延伸至座部22并使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沿着其延伸方向曝露于该对接部24下方及该座部22下方,其中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的一端向前延伸贯穿该对接部24的前末端246,其另一相对端向后延伸,经由该座部22的凹陷部222的一垂直向壁面2221再向下贯穿凹陷部222的一水平向壁面2223。该第二组端子槽道244从该绝缘本体20的对接部24上表面延伸至座部22的上表面且使该第二组端子槽道244沿着其延伸方向曝露于该对接部24的对接面240上方及座部22上方,接着该第二组端子槽道244向下延伸贯穿该座部22的凹陷部222的水平向壁面2223。请进一步参考第1A及第1C图,每一第一组端子槽道242在邻近该对接部24的前末端246处的两相对内侧壁上,沿着一垂直方向分别形成两对上挡块2461及下挡块2463,且该每一对上挡块2461及下挡块2463之间的空间界定出一狭缝2465。
如第1A及1C图所示,该第一组端子30兼容于USB 3.0标准并分成一对第一差动讯号端子32、一对第二差动讯号端子34及一接地讯号端子36,且该第一组端子30的每一端子32、34、36皆具有一弹性接触区300、一弹性支撑区302、数个水平向的固持区304及一垂直向的焊脚区306,其中该弹性接触区300的两相对侧边分别向外延伸以形成两翼片区3002,用于对应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内的两对上下挡块2461、2463。因为该弹性支撑区302的前方连接该弹性接触区300且于连接该弹性接触区300之处形成数个弯折3022(见第1D图),该弹性支撑区302的后方连接该数个固持区304,藉此从该弹性支撑区302至弹性接触区300之间构成的力学结构,如同形成一可上下移动的弹力悬臂。于其它实施例中,该第一组端子30还包括从该弹性接触区300向上冲压出一弹片区(未显示),使该弹片区与该弹性接触区300连接处形成一弯折,且该弹片区朝该绝缘本体20的对接面240延伸但未伸出对接面240之外,藉此可对该电连接器1插接时提供更高的接触弹性。
如第1A及1B图所示,该第二组端子40兼容于USB 1.0/2.0标准并分成一对第三差动讯号端子42、一接地讯号端子44及一电源讯号端子46,且该第二组端子40的每一端子42、44、46皆具有一弹性接触区400、一弹性支撑区402、一水平向的第一连接区403、数个垂直向的固持区404和 406、一水平向的第二连接区405及一垂直向的焊脚区408。因为该弹性支撑区402的前方连接该弹性接触区400且该弹性支撑区402的后方经由该水平向连接区403连接至该数个固持区404,藉此从该弹性支撑区402至弹性接触区400之间的结构形成一可上下移动的弹力悬臂。此外,从该固持区404经由第二连接区405及该固持区 406至该焊脚区408共同构成一”ㄇ”字型结构,以置放于该座部22上方。
如第1C及第1D图所示,当上述第一组端子30欲配置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中时,第一组端子30是从该绝缘本体20的前末端246向该绝缘本体20的后方装入该数个第一组端子槽道242中,接着该第一组端子30的固持区304固定于该绝缘本体20下方的第一组端子槽道242内,使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支撑区302位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内,且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的位置分布于该对接部24的对接面240上且邻近该前末端246。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是被收容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的狭缝2465中且弹性接触区300两侧的翼片区3002抵接于上挡块2461下方,且从弹性支撑区302至弹性接触区300如同形成一悬臂结构,因此该弹性接触区300的两翼片区3002被限制仅能弹性移动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的两对上下挡块2461、2463之间的狭缝2465中,即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不会伸出该对接部24的对接面240之外。同时,第一组端子30的下表面沿着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的延伸方向曝露于该座部22下方及该对接部24下方,且该焊脚区306经由该座部22的凹陷部222的垂直向壁面2221延伸贯穿出该水平向壁面2223之外。
如第1B及第1D图所示,当上述第二组端子40配置于该第二组端子槽道244时,将第二组端子40从该绝缘本体20的对接面240上方及座部22上方装入该数个第二组端子槽道244中,接着将该第二组端子40的数个垂直向固持区404及406分别插入并固定于该座部2前方及后方的垂直向的第二组端子槽道244中,并使得该第二组端子40的弹性接触区400伸出该对接部24的对接面240之外,其中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的分布位置较第二组端子40的弹性接触区400的分布位置更接近该对接部24的前末端246。同时,第二组端子30的上表面沿着该第二组端子槽道244的延伸方向曝露于该座部22上方及该对接面240上方,且该焊脚区408向下延伸贯穿该座部22的凹陷部222的水平向壁面2223之外。
如第1A及1D图所示,该定位部50为一板状结构且其两侧形成一对卡块54,用于卡设于该凹陷部222的水平向壁面2223的凹洞(未显示)中,以将该定位部50装设于该凹陷部222形成的空间内,且该定位部50上还形成数个插孔52,以供该第一组端子30的焊脚区306及该第二组端子40的焊脚区408贯穿及定位。
如第1A及1D图所示,当一符合USB 3.0标准的对接电连接器插入并电连接该电连接器1时,该USB 3.0对接电连接器的对应端子(未显示)会压触到位于对接面240内的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正如前述弹性悬臂结构,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支撑区302会提供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右侧需要的弹性,使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可以弹性移动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32中。于本较佳实施例中,由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的上挡块2461用于阻挡该翼片区3002在第一组端子槽道232内向上移动,进而限制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的向上弹性移动距离,如一旦自该电连接器1拔除该USB 3.0对接电连接器,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也不会因释压反弹而伸出对接面240之外;以及该下挡块2463可以用于阻挡该翼片区3002向下移动,进而限制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的向下弹性移动距离“D1”,因此一旦该USB 3.0对接电连接器的对应端子插入该电连接器1内而压触到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时,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也不会因过度受压而损毁。
需注意的是,如第1C及1D图所示,当本发明的电连接器1未电连接任何对接电连接器时,由于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是被收容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的狭缝2465中,因此该弹性接触区300是抵接于上挡块2461下方而不伸出对接面240之外,所以当一符合USB 2.0标准的对接电连接器插入以电连接该电连接器1的第二组端子40时,该符合USB 2.0标准的对接电连接器不会有撞击到该第一组端子30的问题发生。
请参考第2图,其显示一种根据本发明的一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2,其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不同之处在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2的第一组端子30的每一端子皆具有一弹性接触区300、一第一弹性支撑区302’、一第二弹性支撑区303’、数个水平向的固持区304及一垂直向的焊脚区306。因为该第一弹性支撑区302’的前方连接该弹性接触区300且于连接该弹性接触区300之处形成数个弯折3022,该第一弹性支撑区302’的后方连接该数个固持区304,而该第二弹性支撑区303’的前方连接该弹性接触区300且于连接该弹性接触区300之处形成数个弯折3032,至少其中一弯折3032曝露于该绝缘本体20的对接部24的前末端246,而且除了该第一弹性支撑区302’会提供该弹性接触区300右侧所需的弹性外,因为该第二弹性支撑区303’的下方末端预先受压(Preloaded)及抵接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的一槽壁2422的壁面上,该第二弹性支撑区303’还可对该弹性接触区300的左侧提供弹力,藉此从该第一弹性支撑区302’、经由弹性接触区300至第二弹性支撑区303’之间构成的力学结构如同形成一可上下移动的简支梁,其挠度将比前述第一实施例更小,不易变形,这也使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两侧可以更平稳地弹性移动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中。此外,如第2图所示,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2的第一组端子槽道242贯穿绝缘本体20的凹陷部222及第一组端子槽道242下方形成槽壁2422的设计也与第一较佳实施例不同,这使得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2的第一组端子30可以直接从绝缘本体20后末端(相对于前末端246),亦即从凹陷部222的垂直向壁面2221上插入并设置于第一组端子槽道242内。至于其它部位及组件,因为皆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如包括该第一组端子20的弹性接触区300的两相对侧也是分别向外延伸形成两翼片区(未显示)并介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的两对上下挡块2461和2463之间,在此不再累述。
请再参考第3图,其显示一种根据本发明的一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3,其与前述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2不同之处在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第一组端子30还包括从该弹性接触区300向上冲压出一弹片区3004,使该弹片区3004与该弹性接触区300之间的连接处形成一弯折3009,且该弹片区3004朝该绝缘本体20的对接面240延伸但未伸出对接面240之外,藉此可扩大弹性移动距离D2(即D2>D1),以对该电连接器3插接时提供更高的接触弹性。
请参考第4图,其显示一种根据本发明的一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4,其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不同之处在于: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4的第一组端子30的每一端子皆具有一弹性接触区300、一弹性支撑区302、数个水平向的固持区304及一垂直向的焊脚区306。因为该弹性支撑区302的前方连接该弹性接触区300且于连接该弹性接触区300之处形成数个弯折3022,且至少其中一弯折3022曝露于该绝缘本体20的对接部24的前末端246,该弹性支撑区302的后方连接该数个固持区304,该弹性接触区300利用其两侧的翼片区(未显示)抵接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的上挡块(未显示)。于其它实施例中,该弹性接触区300也可利用翼片区预先受压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的上挡块。藉由从该弹性支撑区302至弹性接触区300之间构成的力学结构如同形成一可上下移动的弹性悬臂。至于其它部位及组件,因为皆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请参考第5图,其显示一种根据本发明的一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5,其与前述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4不同之处在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5的第一组端子槽道242贯穿绝缘本体20的凹陷部222及第一组端子槽道242下方形成槽壁2422的设计与第四较佳实施例不同,使得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5的第一组端子30可以直接从绝缘本体20的凹陷部222的垂直向壁面2221插入并设置于第一组端子槽道242内。至于其它部位及组件,因为皆与前述第四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请再参考第6图,其显示一种根据本发明的一第六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6,其与前述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5不同之处在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第一组端子30还包括从该弹性接触区300向上冲压出一弹片区3004,使该弹片区3004与该弹性接触区300之间的连接处形成一弯折3009,且该弹片区3004朝该绝缘本体20的对接面240延伸但未伸出对接面240之外,藉此可加大弹性移动距离D2(即D2>D1),对该电连接器6插接时提供更高的接触弹性。
请再参考第7图,系显示一种根据本发明的一第七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7,其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不同之处在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第一组端子30的每一端子皆具有一弹性接触区300及一固定支撑区302’’,其中该固定支撑区302’’与固持区304接近正交连接,且该固定支撑区302’’亦与弹性接触区300接近正交连接,且使该弹性接触区300与该固定支撑区302’’的正交连接处形成至少一个弯折3022,且该至少一个弯折3022抵靠于第一组端子槽道242的下挡块2463。当一对接电连接器电性连接该电连接器7而压触到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时,该弹性接触区300会利用其与该固定支撑区302’’之间的连接处(即弯折3022)作为一转动支点,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中弹性移动一特定距离D3。但因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两侧的翼片区(未显示)受制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的上下挡块2461和2463之间,该上下挡块2461和 2463限制该第一组端子30的翼片区朝一垂直方向的移动,即限制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的上下弹性移动距离D3,且该下挡块2463同时限制该第一组端子30的固定支撑区302’’朝一水平方向的移动。
请再参考第8图,其显示一种根据本发明的一第八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8,其与前述第七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7不同之处在于:第八较佳实施例的第一组端子30还包括从该弹性接触区300向上冲压出一弹片区3004,使该弹片区3004与该弹性接触区300之间的连接处形成一弯折3009,且该弹片区3004朝该绝缘本体20的对接面240延伸但未伸出对接面240之外,藉此可加大其弹性移动距离D4(即D4>D3),对该电连接器6插接时可以提供更高的接触弹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其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如笔记型计算机、平板计算机、手机、数字相机、可携式储存装置等,皆其装设上述各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2、3、4、5、6、7及8。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第九较佳实施例,其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为了方便理解,请配合参考第1A至1D图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该组装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沿着由前往后的方向,将第一组端子30从该绝缘本体20的前末端246分别装入数个第一组端子槽道242中,接着该第一组端子30的固持区304固定于该绝缘本体20下方的第一组端子槽道242内,使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支撑区302位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内,且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的位置分布于该对接部24的对接面240上且邻近该前末端246。此时,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被收容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的狭缝2465中且弹性接触区300的两翼片区3002介于上下挡块2461和2463之间(如翼片区3002抵接于上挡块2461下方),且从弹性支撑区302至弹性接触区300的力学结构如同形成一悬臂梁结构,该弹性支撑区302会提供该弹性接触区300右侧所需的弹性,因此该弹性接触区300的两翼片区3002被限制仅能弹性移动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的两对上下挡块2461、2463之间的狭缝2465内,使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不会伸出该对接部24的对接面240之外,且该焊脚区306经由该座部22的凹陷部222的垂直向壁面2221延伸贯穿出该水平向壁面2223之外;
沿着由上往下的方向,将第二组端子40从该绝缘本体20的对接面240上方及座部22上方装入该绝缘本体20的数个第二组端子槽道244中,接着将该第二组端子40的数个垂直向固持区404及406分别插入并固定于该座部2前方及后方的垂直向第二组端子槽道244中,并使得该第二组端子40的弹性接触区400伸出该对接部24的对接面240之外,其中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的分布位置较第二组端子40的弹性接触区400的分布位置更接近该对接部24的前末端246(如第1B图所示)。此时,第二组端子30的上表面沿着该第二组端子槽道244的延伸方向曝露于该座部22上方及该对接面240上方,且该焊脚区408向下延伸贯穿该座部22的凹陷部222的水平向壁面2223之外;
将该定位部50相对两侧的一对卡块54卡设于该绝缘本体20下方的凹陷部222的水平向壁面2223两侧的凹洞(未显示)中,以将该定位部50装设于该凹陷部222形成的空间内,此时该定位部50的数个插孔52供该第一组端子30的焊脚区306及该第二组端子40的焊脚区408贯穿及定位;以及
将该绝缘本体20容置于该遮蔽壳体10的收容空间12内,且利用该遮蔽壳体10两侧壁面的卡勾14与该绝缘本体20的座部22左右两侧的槽孔224对应卡固,进而将该遮蔽壳体10套设于该绝缘本体20上。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十较佳实施例,其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为增进了解,请配合参阅第2图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2,第十较佳实施例的组装方法不同于上述第九较佳实施例之处在于下列步骤:
沿着由后往前的方向,将第一组端子30从该绝缘本体20的后末端,亦即凹陷部222的垂直向壁面2221之处(相对前末端246),将第一组端子30分别插入并设置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中,接着使该第一组端子30的固持区304固定于该绝缘本体20下方的第一组端子槽道242内,且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的位置分布于该对接部24的对接面240上且邻近该前末端246。此时,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被收容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的狭缝2465中且弹性接触区300的两翼片区(未显示)介于第一组端子槽道242内的上下挡块2461和2463之间,其中弹性接触区300与该第二弹性支撑区303’之间连接处形成的至少一弯折3032曝露于该绝缘本体20的对接部24的前末端246,而且除了该第一弹性支撑区302’会提供该弹性接触区300右侧所需的弹性外,因为该第二弹性支撑区303’的下方末端预先受压(Preloaded)及抵接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的槽壁2422的壁面上,所以还可以对该弹性接触区300的左侧提供弹力,藉此从该第一弹性支撑区302’、经由弹性接触区300至第二弹性支撑区303’之间构成的力学结构,如同形成一可上下移动的简支梁,这使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两侧可以更平稳地弹性移动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中。至于其它步骤,因为皆与前述第九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第十一较佳实施例,其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为了方便理解,请配合参考第4图的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4,第十一较佳实施例的组装方法不同于上述第九较佳实施例之处在于下列步骤:
当第一组端子30装入数个第一组端子槽道242后,该弹性支撑区302与弹性接触区300的连接处形成的至少一弯折3022外露于绝缘本体20的前末端246并提供该弹性接触区300左侧所需的弹性。至于其它步骤,因为皆与前述第九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第十二较佳实施例,其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为了方便理解,请配合参考第5图的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5,该第十二较佳实施例的组装方法不同于上述第十一较佳实施例之处在于下列步骤:
沿着由后往前的方向,将第一组端子30从该绝缘本体20的后末端,亦即凹陷部222的垂直向壁面2221之处,将第一组端子30分别插入并设置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中。至于其它步骤,因为皆与前述第十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较佳实施例,其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为增进了解,请配合参阅第7-8图的第七及八实施例的电连接器7、8,第十三较佳实施例的组装方法不同于上述第九较佳实施例之处在于下列步骤:
当组装该第一组端子30至该些第一组端子槽道242时,该固定支撑区302’’固定抵接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的壁面上的下挡块2463以形成一固定支撑区,并利用该固定支撑区302’’与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的一正交连接处如一弯折3022来形成一转动支点,使该第一组端子30的弹性接触区300可以弹性移动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242中。至于其它步骤,因为皆与前述第九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及使用该电连接器的电子装置,不仅简化绝缘本体结构,以减少模具使用数量来降低制造成本,而且该每一端子结构皆形成一弹性接触区及至少一弹性/固定支撑区。当一对接电连接器的对应端子电性接触此弹性接触区时,该至少一弹性/固定支撑区可以提供较佳的接触弹性,避免损伤端子结构;以及根据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藉由上述简化的绝缘本体结构,不仅易于组装,亦可提升产品良率,进而降低制造成本。
虽然本发明已用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 2, 3, 4, 5, 6, 7, 8  电连接器
10   遮蔽壳体                 12   收容空间
14   卡勾                     20绝缘本体
22   座部                     24对接部
30   第一组端子               32  第一差动讯号端子
34  第二差动讯号端子          36  接地讯号端子
40  第二组端子                42  第三差动讯号端子
44  接地讯号端子              46   电源讯号端子
50   定位部                   52插孔
54   卡块                     222凹陷部
224槽孔                   240   对接面
242   第一组端子槽道          244   第二组端子槽道
246   前末端                  300, 400弹性接触区
302, 402   弹性支撑区          304, 404, 406固持区
306, 408   焊脚区              302’第一弹性支撑区
303’   第二弹性支撑区         302’’   固定支撑区
403  第一连接区              405   第二连接区
2221  垂直向壁面             2223  水平向壁面
2422  槽壁                   2461  上挡块
2463  下挡块                 2465  狭缝
3002  翼片区                 3004   弹片区
3009, 3022, 3032  弯折
D1, D2, D3, D4  弹性移动距离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其用于电性连接一对接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包括:
第一组端子,该第一组端子具有一对第一差动讯号端子及一对第二差动讯号端子;
第二组端子,该第二组端子具有一对第三差动讯号端子,该第一组端子及该第二组端子的每一端子皆具有一弹性接触区及至少一弹性支撑区,该至少一弹性支撑区连接该弹性接触区;以及
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具有一座部及一对接部,该对接部从该座部向外延伸至一末端,并于该对接部上形成一对接面以对应该对接电连接器的连接,且该绝缘本体形成数个第一组端子槽道及数个第二组端子槽道,以分别配置该第一组端子及该第二组端子,使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及该第二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分布于该对接部的对接面上,其中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分布位置较该第二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分布位置接近该对接部的末端,
其中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弹性支撑区产生对应的弹性变形,以提供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需要的弹性,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弹性移动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中。
2.如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第一组端子槽道配置上述第一组端子时,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弹性支撑区位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内,且该至少一弹性支撑区连接该弹性接触区之处形成至少一个弯折。
3.如权利要求第2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弹性支撑区包括一第一弹性支撑区及一第二弹性支撑区,该第二弹性支撑区预先受压及抵接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的槽壁上,以及该至少一个弯折包括一第一弯折及一第二弯折,该第一弯折形成于该第一弹性支撑区与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之间的连接处,以及第二弯折形成于该该第一组端子的第二弹性支撑区与该弹性接触区之间的连接处。
4.如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组端子的每一弹性接触区的其中一侧边向外延伸以形成至少一翼片区,以及该绝缘本体的每一第一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内侧壁形成至少一挡块以对应该至少一翼片区,当该第一组端子容置于该对应第一组端子槽道时,该对应第一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挡块用于阻挡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翼片区移动,进而限制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向上或向下弹性移动距离。
5.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第一组端子,该第一组端子具有一对第一差动讯号端子及一对第二差动讯号端子;
第二组端子,该第二组端子具有一对第三差动讯号端子,上述第一组端子及第二组端子的每一端子皆具有一弹性接触区及至少一支撑区,该至少一支撑区连接该弹性接触区;以及
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具有一座部及一对接部,该对接部从该座部向外延伸至一末端,并于该对接部上形成一对接面,且该绝缘本体形成数个第一组端子槽道及数个第二组端子槽道,以分别配置该第一组端子及该第二组端子,使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及该第二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分布于该对接部的对接面上,其中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分布位置较该第二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分布位置接近该对接部的末端,且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以该弹性接触区与至少一支撑区之连接处为支点作弹性移动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中。
6.如权利要求第5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该第一组端子槽道配置该第一组端子时,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位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内且与该至少一支撑区的连接处形成至少一个弯折。
7.如权利要求第5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支撑区的一部份固定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中。
8.如权利要求第5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组端子的每一弹性接触区的其中一侧边向外延伸以形成至少一翼片区,以及该绝缘本体的每一该第一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内侧壁形成至少一挡块以对应该至少一翼片区,当该第一组端子容置于该对应第一组端子槽道时,该对应第一组端子槽道的至少一挡块用于限制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翼片区朝一垂直方向的移动,进而限制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向上或向下弹性移动距离,且该至少一挡块还可用于限制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支撑区朝一水平方向的移动。
9.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装置包括一种如权利要求第1或5项所述的电连接器。
10.一种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组装第一组端子至一绝缘本体的数个第一组端子槽道中,其中该绝缘本体具有一座部及一对接部,该对接部从该座部向外延伸至一第一末端且该对接部形成一对接面,该第一组端子具有一对第一差动讯号端子及一对第二差动讯号端子;以及组装第二组端子至该绝缘本体的数个第二组端子槽道中,该第二组端子具有一对第三差动讯号端子,其中该第一组端子及该第二组端子的每一端子皆具有一弹性接触区及至少一支撑区,该至少一支撑区连接该弹性接触区,且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分布于该对接部的对接面上,以及该第一组端子的至少一支撑区使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弹性移动于该第一组端子槽道中,以及第二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分布于该对接部的对接面上,而该第一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分布位置较第二组端子的弹性接触区的分布位置接近该对接部的第一末端。
CN2012103133665A 2012-01-13 2012-08-29 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和使用该电连接器的电子装置 Pending CN10320869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261586713P 2012-01-13 2012-01-13
US61/586713 2012-01-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08691A true CN103208691A (zh) 2013-07-17

Family

ID=4770891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435551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749560U (zh) 2012-01-13 2012-08-29 电连接器及使用该电连接器的电子装置
CN2012103133665A Pending CN103208691A (zh) 2012-01-13 2012-08-29 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和使用该电连接器的电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435551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749560U (zh) 2012-01-13 2012-08-29 电连接器及使用该电连接器的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183868A1 (zh)
CN (2) CN202749560U (zh)
TW (1) TW20133038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917688U (zh) * 2012-01-05 2013-05-01 艾恩特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使用该电连接器的电子装置
CN103368010B (zh) * 2012-04-10 2016-03-09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6055260B2 (ja) * 2012-10-05 2016-12-2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充電コネクタ
US9356404B2 (en) * 2013-09-25 2016-05-31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9510023B (zh) * 2018-11-22 2023-10-13 东台润田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组装的Type-C母头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82202Y (zh) * 2002-11-01 2003-10-2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874867Y (zh) * 2005-12-29 2007-02-2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池连接器
US20080311801A1 (en) * 2007-06-13 2008-12-18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xtension to Universal Serial Bus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 arrangement
CN201623305U (zh) * 2009-05-20 2010-11-03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44426B2 (en) * 2007-08-10 2010-06-29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 arrangement
CN101364694B (zh) * 2007-08-10 2011-08-1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US7972151B2 (en) * 2009-01-05 2011-07-05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arrangement of ground and signal contact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82202Y (zh) * 2002-11-01 2003-10-2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874867Y (zh) * 2005-12-29 2007-02-2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池连接器
US20080311801A1 (en) * 2007-06-13 2008-12-18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xtension to Universal Serial Bus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 arrangement
CN201623305U (zh) * 2009-05-20 2010-11-03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183868A1 (en) 2013-07-18
CN202749560U (zh) 2013-02-20
TW201330389A (zh) 2013-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749560U (zh) 电连接器及使用该电连接器的电子装置
CN104584331B (zh) 连接器
CN102290649B (zh) 电连接器
CN204103152U (zh) 通用序列汇流排连接器
CN201868594U (zh) 电连接器
CN201956544U (zh) 电连接器
CN102646896A (zh) 插头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CN202997179U (zh) 网络线组及其护套
CN202474421U (zh) 连接器结构
CN201601292U (zh) 电连接器
CN205092349U (zh) 序列汇流排连接器
CN207442017U (zh) 具大电流的type-c连接器
CN202260032U (zh) 连接器结构
CN207009715U (zh) 一种微型高速传输连接器
CN104882691A (zh) 电连接器
CN107196092A (zh) 一种微型高速传输连接器
CN203553463U (zh) 插头连接器
CN202564674U (zh) 电连接器
CN102043203A (zh) 连接器
CN207250859U (zh) 具有防EMI功能的USB Type‑C连接器
CN101907748B (zh) 连接器
CN204793276U (zh) 适配器
CN218275171U (zh) 一种免焊接数据线
CN103346436A (zh) 插头连接器
CN202695858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