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53463U - 插头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插头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553463U
CN203553463U CN201320368285.5U CN201320368285U CN203553463U CN 203553463 U CN203553463 U CN 203553463U CN 201320368285 U CN201320368285 U CN 201320368285U CN 203553463 U CN203553463 U CN 2035534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ntact
metal shell
pair
parall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36828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飞武
万伟
林圣展
段术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dvanced Connectek Kunshan Ltd
Original Assignee
Advanced Connectek Kunsha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dvanced Connectek Kunshan Ltd filed Critical Advanced Connectek Kunshan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36828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553463U/zh
Priority to US13/946,780 priority patent/US9203176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5534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55346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插头连接器,可供连接于插座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包括两个弹片,其中插头连接器包含有绝缘本体,由舌部与台阶部组成用以乘载连接端子;以及金属壳体,具有一顶面、一底面及两侧壁,两侧壁系连接顶面与底面并共同围设形成一个容置插槽,所述绝缘本体系收容于容置插槽内与金属壳体组构为一体,其中金属壳体的顶面和底面或顶面或底面设有多个凹陷部、凸出部或一个长条凹陷部用以与插座连接器的金属弹片相接触;藉由金属壳体的顶面或底面所冲设之结构,可防止电磁干扰以及防尘、防屑,并经过多次插拔后还是可以保持稳定之插拔力。

Description

插头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插头连接器,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防止电磁干扰以及防尘、防屑,并经过多次插拔后还是可以保持稳定插拔力之插头连接器。
背景技术
通用序列汇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USB)连接器,一般通称为USB连接器,由于其具有即插即用、传输速度快等特性,已经广泛的运用于各种计算机产品之讯号传输上,而随着USB连接器的发展,人们对于传输速度、稳定度以有着更多的需求。
而目前市面上多应用USB2.0作为传输接口,随着传输文件的不断扩大,USB2.0已经无法满足市场上的需求。而USB3.0因具有向下兼容的特性,并兼具传统USB技术的易用性和即插即用的功能,因此工业标准的技术目标是推出比目前USB连接器快10倍以上的产品。采用与现有USB相同的架构之目的,除了对现有USB进行优化及实现更低的能耗以及更高的效率之外,并支持未来的光纤传输,故USB3.0的输速度可达5Gbps,已经远高于USB2.0的传输速度480Mbps。
而现有之USB插头连接器通常都包括一金属壳体以及一绝缘本体,于金属壳体上表面界定有至少两孔洞;于组合成插头连接器时,是将金属壳体包覆绝缘本体;由于金属壳体上表面界定有至少两穿透孔洞,故当组合成插头连接器时,被包覆的绝缘本体会自金属壳体上表面的穿透孔洞出曝露来。很明显地,金属壳体上表面界定有至少两孔洞会导致金属外壳之完整性不好,当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连接时,会因为缺少遮蔽(Shielding)而导致产生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现象,会造成传输讯号通过连接器时产生干扰而不稳定。特别的是,此一缺少遮蔽而导致电磁干扰现象,在愈高频率的USB3.0会更加明显,此一因金属壳体上表面界定有至少两穿透孔洞而造成的电磁干扰现象必须要解决。
此外,由于金属壳体壁面界定有至少两孔洞,可能会导致灰尘、细屑自绝缘本体与穿透孔洞的间隙掉入金属壳体内部,造成连接器接触不良或是影响USB连接器之插拔力。
因此,要如何解决上述习用连接器存在已久的之问题,为本发明所亟欲研究改善之方向所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已久的现象,本发明藉由改良金属壳体顶面与插座连接器之弹片相接触段,使用同一金属材料经过冲压制程来形成至少一个凹陷部或凸出部,使得插头连接器能够形成良好的电磁遮蔽设计,进而使得插座连接器上的金属弹片均能与金属壳体做良好的接触;如此,不但可以防止电磁干扰及串音的问题,还可以达到防尘及防屑的功能;同时,以插头连接器使用同一金属材料后,在经过多次与插座连接器插拔后,还是可以保持稳定插拔力之插头连接器,故可以增加插头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根据上述说明,本发明之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头连接器,可供与插座连接器连接,藉由于金属壳体顶面和底面或顶面或底面形成多个凹陷部,由于系为一封闭结构或局部破孔结构,能有效防止电磁干扰,并可避免灰尘或细屑掉入金属壳体内部,且可保持稳定插拔力。
本发明另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头连接器,可供与插座连接器连接,藉由于金属壳体顶面和底面或顶面或底面形成多个凸出部,由于系为一封闭结构,能有效防止电磁干扰,并可避免灰尘或细屑掉入金属壳体内部,且可保持稳定插拔力。
本发明再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头连接器,可供与插座连接器连接,藉由于金属壳体顶面和底面或顶面或底面形成一个长条凹陷部,由于系为一封闭或局部破孔结构,能有效防止电磁干扰,并可避免灰尘或细屑掉入金属壳体内部,且可保持稳定插拔力。
依据上述之各项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插头连接器,系供连接于一插座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具有一金属外壳且于该金属外壳上下两面分别形成多个金属弹片,其特征在于插头连接器包含有:一绝缘本体,具有一基部及一由基部往前延伸的舌部,其中基部高于舌部,而绝缘本体上乘载有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及复数个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段、一第一延长段、一第一连接段及一第一焊接段,第二导电端子则具有一第二接触段、一第二延长段、一第二连接段及一第二焊接段,且第一导电端子系位于第二导电端子之下方呈交错平行排列;一金属壳体,具有一顶面、一底面及两侧壁,两侧壁系连接顶面与底面并共同围设形成一容置插槽,所述绝缘本体系收容于容置插槽内并与金属壳体组构为一体,其中金属壳体之顶面与底面之其中一面上或顶面与底面两面上配置有多个凹陷部,用以与插座连接器之多个金属弹片相接触。
依据上述之各项目的,本发明接着提供一种插头连接器,系供连接于一插座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具有一金属外壳且该于金属外壳上下两面分别形成多个金属弹片,其特征在于插头连接器包含有:一绝缘本体,具有一基部及一由基部往前延伸的舌部,其中基部高于该舌部,而绝缘本体上乘载有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及复数个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段、一第一延长段、一第一连接段及一第一焊接段,第二导电端子则具有一第二接触段、一第二延长段、一第二连接段及一第二焊接段,且第一导电端子系位于第二导电端子之下方呈交错平行排列;一金属壳体,具有一顶面、一底面及两侧壁,两侧壁系连接顶面与底面并共同围设形成一容置插槽,所述绝缘本体系收容于容置插槽内并与金属壳体组构为一体,其中金属壳体之顶面与底面之其中一面上或顶面与底面两面上配置有多个凸出部,用以与插座连接器之多个金属弹片相接触。
依据上述之各项目的,本发明再提供一种插头连接器,系供连接于一插座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具有一金属外壳且该于金属外壳上下两面分别形成多个金属弹片,其特征在于插头连接器包含有:一绝缘本体,具有一基部及一由基部往前延伸的舌部,其中基部高于舌部,而绝缘本体上乘载有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及复数个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段、一第一延长段、一第一连接段及一第一焊接段,第二导电端子则具有一第二接触段、一第二延长段、一第二连接段及一第二焊接段,且第一导电端子系位于第二导电端子之下方呈交错平行排列;一金属壳体,具有一顶面、一底面及两侧壁,两侧壁系连接顶面与底面并共同围设形成一容置插槽,所述绝缘本体系收容于容置插槽内并与金属壳体组构为一体,其中金属壳体之顶面与底面其中一面上或顶面与底面两面上配置有一个长条凹陷部,用以与插座连接器之多个金属弹片相接触。
经由本发明所提供之一种插头连接器,能达到整体结构稳定、简化组装且外观一致之效用,且可解决于先前技术于金属壳体上具有穿透孔之设计导致电磁干扰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A系本发明之插头连接器实施例之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1B系本发明之插头连接器实施例之另一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系为本发明之图1A与图1B实施例之插头连接器之分解示意图。
图3系为本发明之图1A与图1B插头连接器之爆炸图。
图4A系本发明之图1A或图1B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示意示意图。
图4B系本发明之图1A或图1B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另一示意图。
图5系本发明之图1 A与图1B的另一金属壳体之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6A与图6B系本发明之再一金属壳体之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7系本发明之另一实施例之插头连接器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8A与图8B系本发明之图7实施例之插头连接器之分解示意图。
图9A系本发明之图7插头连接器之爆炸图。
图9B系本发明之图7插头连接器之金属壳体另一外观示意图。
图10A与图10B系本发明之图7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示意图。
图11系本发明又一金属壳体之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12系本发明之再一实施例之插头连接器之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13A与图13B系本发明之图12实施例之插头连接器之分解示意图。
图14A系本发明之图12插头连接器之爆炸图。
图14B系本发明之图12插头连接器之金属壳体另一外观示意图。
图15A与图15B系本发明之图12之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示意示意图。
图16A与图16B系本发明之再另一金属壳体之外观结构示意图。
第17图系为本发明插头连接器之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第一实施例之俯视透视图。
第18图系为本发明插头连接器之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第二实施例之俯视透视图。
第19图系为本发明插头连接器之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第三实施例之俯视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于本发明主要系揭露一种插头连接器,主要技术手段是藉由在金属壳体顶面和底面或顶面或底面所冲设之凹陷部或凸出部以形成完整遮蔽或局部破孔之设计,使得金属壳体可以防止电磁干扰以及防尘、防屑,并经过多次插拔后还是可以保持稳定插拔力之插头连接器。此外,在本发明中与连接器基本原理与功能,特别是插座连接器的结构,已为相关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所能明了,故以下文中之说明,仅针对与本发明之特征处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于下述内文中之图式,亦并未依据实际之相关尺寸完整绘制,其作用仅在表达与本发明特征有关之示意图。
首先,请参阅图1A与图1B并配合图2,其中图1A系本发明之插头连接器(plug connector)实施例之外观结构示意图,图1B系本发明之插头连接器实施例之另一外观结构示意图,图2系为本发明之图1A与图1B实施例之插头连接器分解示意图。如图2所示,插头连接器1包括一个绝缘本体11与一个金属壳体12,其中绝缘本体11具有一基部110及一由基部110往前延伸的舌部111,其中基部110高于舌部111,可分别用以乘载组合为一体之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112及复数个第二导电端子114,并收容于金属壳体12内,使得乘载有第一导电端子112及第二导电端子114的绝缘本体11与金属壳体12组构为一体,其中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112会位于复数个第二导电端子114下方,平行排列之复数个第二导电端子114间具有一定间距,在该等间距下方设置平行排列之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112,使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112与复数个第二导电端子114由上方或是下方观看时,呈交错平行排列设置。本实施例虽以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112会位于复数个第二导电端子114下方之结构进行说明,然本案所欲保护之技术与权利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112会位于复数个第二导电端子114上方之插头连接器结构亦不脱离本案所欲保护之技术与权利范围。
此外,如图1A与图1B所示,金属壳体12具有一个顶面120、一个相对于顶面设置之底面121及两个侧壁122、122’,两个侧壁122、122’系连接顶面120与底面121并共同围设形成一个容置插槽124;而所述之绝缘本体11系收容于容置插槽124内,使得乘载有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112及复数个第二导电端子114的绝缘本体11会与金属壳体12组构为一体。在本实施例中,金属壳体12是使用同一金属材料经过冲压制程(stamping process),在金属壳体12的底面121形成多个凹陷部1211(于图1B中显示),例如:形成两个几何形状的凹陷部1211,而相对于金属壳体底面121设置的顶面120则系设有两个一般传统穿透的卡接口1201(于图1A中显示),用以与一个插座连接器(receptacle connector)2上两个金属弹片21与21’相接触(于图4A、4B中显示);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此凹陷部1211可以是一种矩形封闭的结构;很明显地,于本实施例之金属壳体12的底面121设有多个封闭凹陷部1211之设计,使得插头连接器1能够具有完整金属结构而形成良好的遮蔽设计。
接着,请参阅图3,系为本发明之图1A与图1B插头连接器之爆炸图。由图3可清楚看出金属壳体12与前述图2之金属壳体12结构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则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绝缘本体11,依据前述可知绝缘本体可用以乘载组合为一体之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112及复数个第二导电端子114,其进一步可包括一个第一本体115和一个第二本体116,在第一本体115之上表面1151具有一第一端子槽1153用以供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112配置于内,其中所述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112之每一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段1120、一第一延长段1121、一第一连接段1122及一第一焊接段1123,其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112之第一接触段1120由第一延长段1121往上延伸并弯折,与第一延长段1121形成一段差,而第一连接段1122同样往上延伸并弯折与第一延长段1121形成一段差,使第一延长段1121形成一ㄩ型结构,而第一焊接段1123则由第一连接段1122后端延伸而出,当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112配置于第一端子槽1153内时,可于第一端子槽1153后端延伸出第一焊接段1123;而在第二本体116之下表面1161则具有一第二端子槽1163用以供复数个第二导电端子114配置于内,其中所述复数个第二导电端子114之每一端子具有一第二接触段1140、一第二延长段1141、一第二连接段1142及一第二焊接段1143,其复数个第二导电端子114之第二接触段1140与第二延长段1141配置于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112之第一延长段1121ㄩ型结构上方,并使第二接触段1140与第一接触段1120保持于同一水平面,而第二连接段1142往上延伸并弯折,与第二延长段1141形成一段差,当复数个第二导电端子114配置于第二端子槽1163内时,可于第二端子槽1163前后端延伸出第二接触段1140及第二焊接段1143;另外,当第二本体116覆盖住第一本体115之上表面1151时,会裸露出置于第一端子槽1153内之第一接触段1120以及第二端子槽1163内前端延伸出的第二接触段1140。最后,当乘载有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112及复数个第二导电端子114的绝缘本体11被金属壳体12包覆后,即形成如图1所示的插头连接器。本实施例之插头连接器虽以组装方式之结构进行说明,然本案所欲保护之技术与权利范围并不局限于组装方式之结构,绝缘本体、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及复数个第二导电端子一体成形方式之插头连接器结构亦不脱离本案所欲保护之技术与权利范围。
请再继续参阅图4A与图4B,系本发明之图1或图1B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示意图。如图4 A与图4B所示,本发明之插头连接器1可供连接于一个插座连接器2上,其中插座连接器2为一金属外壳,并于金属外壳上下两面分别形成各两个金属弹片21与21’;故当插头连接器1与插座连接器2连接时,插头连接器1上的金属壳体12会被收容在插座连接器2中,使得插头连接器1的金属壳体12顶面120的两个卡接口1201(于图4A中显示)以及底面121的两个凹陷部1211(于图4B中显示)即可与插座连接器2上下两面各两个金属弹片21与21’相接触,例如:金属弹片21会与卡接口1201相卡扣,而金属弹片21’可连接于凹陷部1211之底部或是凹陷部1211之边缘而形成接触;故可以使得插头连接器1与插座连接器2形成电性连接,以达到接地的效果。另外,由于金属壳体12底面121所冲设之凹陷部1211系为一封闭结构,故当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结合后,即不会产生间隙,故可以避免灰尘或细屑从金属弹片21’的间隙掉入金属壳体12内,而造成插头连接器中的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112与复数个第二导电端子114接触不良的问题。在此要强调的是,本发明经由图2及图3实施例的改良后,使得插头连接器1相较于先前技术之金属壳体12具有穿透孔之设计而言,本发明的插头连接器1能够具有完整金属结构而形成良好的遮蔽设计,使得插座连接器2上的金属弹片21与21’均能与金属壳体12做良好的接触,如此不但可有效避免电磁干扰的现象,并有效阻挡金属壳体12内部电磁波向外扩散或是外部电磁波向金属壳体12内部扩散而产生干扰;此外,还可以同时达到防尘及防屑的功能,同时在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经过多次插拔后,还是可以保持稳定插拔力,具体测试数据会在之后说明。很明显地,经过本实施例的改良,正可以解决长期存在于插头连接器上的问题。
请再继续参阅图5,系为本发明之图1 A与图1B的另一金属壳体之外观结构示意图。依据前述图1 A与图1B、图2、图3、图4 A与图4B之内容,金属壳体12的底面121会形成多个凹陷部1211,且此凹陷部1211是一种矩形封闭的结构;然而,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其中的金属壳体12的底面121上所形成多个凹陷部1211,可以进一步使用冲压制造技术,例如: 进行冲压时,控制冲压力在不同位置其冲压力不相同,使得经过冲压后的每个凹陷部1211,可以在凹陷部1211的底部形成局部破孔之设计;在一较佳实施例中,经过冲压后的每个凹陷部1211,可以在凹陷部1211相对侧边的底部形成破孔,如图5所示;由于此些破孔可以控制成非常小的缝隙(slit),故同样可有效避免电磁干扰的现象,并有效阻挡金属壳体12内部电磁波向外扩散或是外部电磁波向金属壳体12内部扩散而产生干扰,还可以达到防尘及防屑的功能,同时在经过多次插拔后还是可以保持稳定插拔力。
在此要强调的是,于本发明前述实施例中,金属壳体底面所冲设之封闭凹陷部或局部破孔凹陷部之设计,经实际实验操作,具有封闭凹陷部之连接器经1500次插拔测试的数据显示,拔出力平均为24.3550牛顿(N);而具有局部破孔凹陷部之连接器经1500次插拔的拔出力平均为31.3972牛顿(N),上述设计皆符合协会规定拔出力要大于10牛顿(N),且相较于一般连接器的拔出力大,不易因松拖或掉落造成使用中断,并经过多次插拔后还是可以保持稳定插拔力。
另外,于本发明前述实施例中,系于金属壳体12的顶面120采用传统卡接口1201,而金属壳体12的底面121则形成多个封闭之凹陷部1211,或进一步使用冲压制造技术在凹陷部1211的底部形成局部破孔之设计;然而,在此要强调的是,本发明中除了于金属壳体的底面121可形成凹陷部1211外,相对于金属壳体底面121设置的顶面120其原本穿透的卡接口1201亦可形成封闭结构之凹陷部或局部破孔之凹陷部,使得于金属壳体的顶面120与底面121两面皆可分别形成多个封闭之凹陷部(于图6A中显示)或局部破孔之凹陷部(于图6B中显示),故藉由在金属壳体顶面120与底面121两面或顶面120与底面121其中一面所冲设之封闭凹陷部或局部破孔凹陷部,主要目的皆是使得插座连接器2上的金属弹片21与21’均能与金属壳体12做良好的接触,避免电磁干扰的现象以及达到防尘及防屑的功能。
接着,请再参阅图7并配合图8A与8B,图7系本发明之另一实施例之插头连接器外观结构示意图,图8 A与8B则系本发明之图7实施例之插头连接器之分解示意图。由图7及图8 A与8B之插头连接器可清楚看出与前述图1A与图1B及图2第一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大致相同,故对于插头连接器1的详细结构不再赘述;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金属壳体12之设计不同,在其金属壳体12底面121所冲设之设计(于图8B中a所显示)有差异,在本实施例中,金属壳体12的底面121向外冲设有多个凸出部1212;例如: 两个几何形状的凸出部1212,而相对于金属壳体底面121设置的顶面120则系设有两个一般传统穿透的卡接口1201(于图8A中a所显示),用以与一个插座连接器2上的两个金属弹片21与21’相接触;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此凸出部1212可以是一种矩形封闭的结构,其凸出部矩形结构之大小并不限制;另外,由于金属壳体12底面121所冲设之凸出部1212系一封闭结构,故当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结合后,即不会产生间隙,故可以避免灰尘或细屑从金属弹片21’的间隙掉入金属壳体12内,而造成连接器接触不良的问题。在此要强调的是,本发明经由本实施例的改良,使得插头连接器1相较于先前技术之金属壳体12具有穿透孔之设计而言,本发明的插头连接器1能够具有完整金属结构而形成良好的遮蔽设计,使得插座连接器2上的金属弹片21与21’均能与金属壳体12做良好的接触,如此不但可有效防止电磁干扰现象,并可有效阻挡金属壳体12内部电磁波向外扩散或是外部电磁波向金属壳体12内部扩散而产生干扰;此外,还可以同时达到防尘及防屑的功能,同时在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经过多次插拔后还是可以保持稳定插拔力。很明显地,经过本实施例的改良,正可以解决长期存在于插头连接器上的问题。
再接着,请参阅图9A与9B,图9A与9B系本发明之图7插头连接器之爆炸图。由于本实施例与前述图8 A与8 B 实施例不同之处仅在于绝缘本体11的结构不相同,本实施例的绝缘本体11的结构与图3的绝缘本体11的结构相同,同时,绝缘本体11所乘载的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112及复数个第二导电端子114符合通用序列汇流排3.0之传输标准。故当绝缘本体11被金属壳体12包覆后,即可形成一个USB3.0的插头。由于本实施例的系改变金属壳体12之设计(于图9A中b所显示),在金属壳体12底面121系改变所冲设之设计,采用与前述实施例凹陷部1211相反之设计,利用向外冲设之凸出部1212设计取代(于图9B中b所显示),同样系为一封闭结构能避免灰尘、细屑掉入金属壳体12内。而图9 A 其它例如绝缘本体11之组成结构与前述图3绝缘本体11之组成结构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之。
接着,请参考图10A与图10B,系本发明之图7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示意图。同样地,本实施例之插头连接器1可供连接于一个插座连接器2上,其中插座连接器2为一金属外壳,并于金属外壳上下两面分别形成各两个金属弹片21与21’;故当插头连接器1与插座连接器2连接时,插头连接器1上的金属壳体12会被收容在插座连接器2中,使得插头连接器1的金属壳体12顶面120两个穿透的卡接口1201(于图10A中c所显示)以及底面121的两个凸出部1212(于图10B中c的显示)即可与插座连接器2上下两面各两个金属弹片21与21’相接触,例如:金属弹片21会与卡接口1201相卡扣,而金属弹片21’可连接于凸出部1212之底部或是凸出部1212之边缘而形成接触;故可以使得插头连接器1与插座连接器2形成电性连接,以达到接地的效果。另外,由于金属壳体12底面121所冲设之凸出部1212系为一封闭结构,故当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结合后,即不会产生间隙,故可以避免灰尘或细屑从金属弹片21’的间隙掉入金属壳体12内,而造成插头连接器中的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112与第二导电端子114接触不良的问题。在此要强调的是,本发明经由图8 A与8 B 及图9 A与9B 实施例的改良后,使得插头连接器1相较于先前技术之金属壳体12具有穿透孔之设计而言,本发明的插头连接器1能够具有完整金属结构而形成良好的遮蔽设计,使得插座连接器2上的金属弹片21与21’均能与金属壳体12做良好的接触,如此不但可有效避免电磁干扰的现象,并有效阻挡金属壳体12内部电磁波向外扩散或是外部电磁波向金属壳体12内部扩散而产生干扰;此外,还可以同时达到防尘及防屑的功能,同时在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经过多次插拔后还是可以保持稳定插拔力。很明显地,经过本实施例的改良,正可以解决长期存在于插头连接器上的问题。
同样地,于本发明前述实施例中,系于金属壳体12的顶面120采用传统卡接口1201,而金属壳体12的底面121则形成多个封闭之凸出部1212之设计;然而,在此要强调的是,本发明除了于金属壳体的底面121可形成凸出部1212外,相对于金属壳体底面121设置的顶面120其原本穿透的卡接口1201亦可形成封闭结构之凸出部,使得于金属壳体的顶面120与底面121两面皆可分别形成多个封闭之凸出部(于图11中显示),其凸出部矩形结构之大小并不限制,故藉由在金属壳体顶面120与底面121两面或顶面120与底面121其中一面所冲设之封闭凸出部,主要目的皆是使得插座连接器2上的金属弹片21与21’均能与金属壳体12做良好的接触,避免电磁干扰的现象以及达到防尘及防屑的功能。
再接着请继续参阅图12并配合图13A及图13B,图12系本发明之再一实施例之插头连接器之外观结构示意图,而图13系本发明之图12实施例之插头连接器分解示意图。由图12与图13 A及图13B可清楚看出与前述图1 A与图1 B及图2之实施例结构大致相同,故对于插头连接器1的详细结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金属壳体底面121所冲设之设计。如图12所示,很明显地,在本实施例中,金属壳体12的底面121向内冲设有一个长条几何形状的凹陷部1213(于图13B中d所显示),而相对于金属壳体底面121设置的顶面120则系设有两个一般传统穿透的卡接口1201(于图13A中d所显示),用以与一个插座连接器2上下两面各两个金属弹片21与21’相接触;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此长条凹陷部1213可以是一种矩形封闭的结构,其长条凹陷部矩形结构之大小并不限制。另外,由于金属壳体12底面121所冲设之长条凹陷部1213系一封闭结构,故当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结合后,即不会产生间隙,故可以避免灰尘或细屑从金属弹片21’的间隙掉入金属壳体12内,而造成插头连接器中的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112与第二导电端子114接触不良的问题。在此要强调的是,本发明经由本实施例的改良后,使得插头连接器1相较于先前技术之金属壳体12具有穿透孔之设计而言,本发明的插头连接器1能够具有完整金属结构而形成良好的遮蔽设计,使得插座连接器2上的金属弹片21与21’均能与金属壳体12做良好的接触,如此不但可有效防止电磁干扰现象,并可有效阻挡金属壳体12内部电磁波向外扩散或是外部电磁波向金属壳体12内部扩散而产生干扰;此外,还可以同时达到防尘及防屑的功能,同时在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经过多次插拔后还是可以保持稳定插拔力。很明显地,经过本实施例的改良,正可以解决长期存在于插头连接器上的问题。
请继续参阅图14A与图14B,系本发明之图12插头连接器之爆炸图。如图14 A与图14B 所示,由于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不同之处仅在于金属壳体12底面121之设计不同,在其金属壳体12底面121所冲设之设计(于图14B中e所显示)有差异,在本实施例是将前述实施例金属壳体12底面两个凹陷部1211之设计改设为一个长条凹陷部1213取代,而相对于金属壳体底面121设置的顶面120则系设有两个一般传统穿透的卡接口1201(于图14A中e所显示),用以与一个插座连接器2上的两个金属弹片21与21’相接触;在一较佳实施例中,长条凹陷部1213系为一封闭结构能避免灰尘或细屑从金属弹片21’的间隙掉入金属壳体12内。而图14A其它例如绝缘本体11之组成结构与前述图3绝缘本体11之组成结构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之。
接着,请参考图15A与图15B,系本发明之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示意图。如图15A与图15B,同样地,本实施例之插头连接器1可供连接于一个插座连接器2上,其中插座连接器2为一金属外壳,并于金属外壳上下两面分别形成各两个金属弹片21与21’;故当插头连接器1与插座连接器2连接时,插头连接器1上的金属壳体12会被收容在插座连接器2中,使得插头连接器1的金属壳体12顶面120两个穿透的卡接口1201(于图15A中f所显示)以及底面121的一个长条凹陷部1213(于图15B中f所显示)即可与插座连接器2上下两面各两个金属弹片21与21’相接触,例如:金属弹片21会与卡接口1201相卡扣,而金属弹片21’可连接于长条凹陷部1213之底部或是长条凹陷部1213之边缘而形成接触;故可以使得插头连接器1与插座连接器2形成电性连接,以达到接地的效果。另外,由于金属壳体12底面121所冲设之长条凹陷部1213系为一封闭结构,故当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结合后,即不会产生间隙,故可以避免灰尘或细屑从金属弹片21’的间隙掉入金属壳体12内,而造成插头连接器中的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112与第二导电端子114接触不良的问题。在此要强调的是,本发明经由图11及图12实施例的改良后,使得插头连接器1相较于先前技术之金属壳体12具有穿透孔之设计而言,本发明的插头连接器1能够具有完整金属结构而形成良好的遮蔽设计,使得插座连接器2上的金属弹片21与21’均能与金属壳体12做良好的接触,如此不但可有效避免电磁干扰的现象,并有效阻挡金属壳体12内部电磁波向外扩散或是外部电磁波向金属壳体12内部扩散而产生干扰;此外,还可以同时达到防尘及防屑的功能,同时在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经过多次插拔后还是可以保持稳定插拔力。很明显地,经过本实施例的改良,正可以解决长期存在于插头连接器上的问题。
同样地,与图5所述实施例相同,本实施例在金属壳体12的底面121上所形成的长条凹陷部1213,可以进一步使用冲压制造技术,使得经过冲压后的长条凹陷部1213,可以在其长条凹陷部1213的底部形成局部破孔之设计,由于局部破孔之结构与效果与前述图5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同样地,于本发明前述实施例中,系于金属壳体12的顶面120采用传统卡接口1201,而金属壳体12的底面121形成一个封闭之长条凹陷部1213,或进一步使用冲压制造技术在长条凹陷部1213的底部形成局部破孔之设计;然,在此要强调的是,本发明除了于金属壳体的底面121可形成长条凹陷部1213外,相对于金属壳体底面121设置的顶面120其卡接口1201亦可形成一个封闭之长条凹陷部或局部破孔之长条凹陷部,使得于金属壳体的顶面120与底面121两面皆可分别形成一个封闭之长条凹陷部(于图16A中显示)或局部破孔之长条凹陷部(于图16B中显示),故藉由在金属壳体顶面120与底面两面或顶面120与底面其中一面所冲设之封闭长条凹陷部或局部破孔长条凹陷部,主要目的皆是使得插座连接器2上的金属弹片21与21’均能与金属壳体12做良好的接触,避免电磁干扰的现象以及达到防尘及防屑的功能。
由于本发明主要的技术手段在改良传统插头连接器在其金属壳体的顶端上形成多个穿透孔,故造成插头连接器无法形成良好的电磁遮蔽,造成电磁干扰或是串音的问题。而经由本发明前述各个实施例的改良,正可以完全解决此一长期存在连接器的电磁干扰或是串音的问题;同时,经由实际测试结果,改良后的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间的插拔力可以明显提高,故可以增加插头连接器的使用寿命。进一步而言,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同样可以使用在USB2.0的插头连接器上,其中,当各个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1的绝缘本体11中只配置有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112,故当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112形成在舌部111的前端时,即形成USB2.0的插头连接器。
此外,除了藉由改良金属壳体顶面与插座连接器之弹片相接触段,使用同一金属材料经过冲压制程来形成至少一个凹陷部或凸出部,使得插头连接器能够形成良好的电磁遮蔽设计,来解决长期存在连接器的电磁干扰或是串音的问题之外,亦可藉由对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112或第二导电端子114内部端子局部加宽或局部内缩的方式,改善电磁干扰或是串音的问题,使传输能更稳定;首先,请参阅第17图,系为本发明之插头连接器之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第一实施例俯视透视图。如第17图所示,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112包括:一第一对讯号端子1124,相互平行配置于第一本体115之第一端子槽1153内,并裸露出第一接触段1120’于第一本体115之上表面1151上;第一对讯号端子1124为半双工模式之差动讯号线(D+/D-),用以单向传递或接收讯号。一电源端子1125,与第一对讯号端子1124相互平行配置于第一本体115之第一端子槽1153内,并裸露出第一接触段1120’’于第一本体115之上表面1151上;电源端子1125配置于第一对讯号端子1124之左侧,用以供给电源。一电源地线端子1126,与第一对讯号端子1124相互平行配置于第一本体115之第一端子槽1153内,并裸露出第一接触段1120’’’于第一本体115之上表面1151上;电源地线端子1126配置于第一对讯号端子1124之右侧,主要为提供路径使静电放电,避免因静电透过电子零件而造成损坏。再此说明,第一导电端子所具有的第一对讯号端子1124、电源端子1125及电源地线端子1126,为提供给USB 2.0之接触端点。
请再继续参阅第17图,复数个第二导电端子114包括:一电路地线端子1144,与第一导电端子112相互平行配置于第二本体116之第二端子槽1163内,并延伸出第二接触段1140’于第二本体116之前端;电路地线端子1144系作为电位的参考点,为整个电路提供一个基准电位。一第二对讯号端子1145,与第一导电端子112相互平行配置于第二本体116之第二端子槽1163内,且第二对讯号端子1145配置于电路地线端子1144左侧,并延伸出第二接触段1140’’于第二本体116之前端;第二对讯号端子1145为单工模式之差动讯号线(SSTX+/ SSTX-),用以单向传递讯号。一第三对讯号端子1146,与第一导电端子112相互平行配置于第二本体116之第二端子槽1163内,且第三对讯号端子1146配置于电路地线端子1144右侧,并延伸出第二接触段1140’’’于第二本体116之前端;第三对讯号端子1146为单工模式之差动讯号线(SSRX+/ SSRX-),用以单向接收讯号。再此说明,第二导电端子114所具有的电路地线端子1144、第二对讯号端子1145及第三对讯号端子1146,为提供给USB 3.0之接触端点。
其中,电路地线端子1144之第二连接段1144’之形状为一宽板状体,并部分遮盖第一对讯号端子1124之第一连接段1124’;而第一对讯号端子1124之第一连接段1124’各向内侧位移,使第一对讯号端子1124之第一连接段1124’位于电路地线端子1144之第二连接段1144’之遮盖范围内。藉由此结构,能避免第一对讯号端子1124(D+/D-)对第二对讯号端子1145(SSTX+/ SSTX-)及第三对讯号端子1146(SSRX+/ SSRX-)造成串音干扰。
接着,请参阅第18图,系为本发明插头连接器之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第二实施例之俯视透视图。如第18图所示,第二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主要不同处在于:在第二实施例中,电路地线端子1144之第二延长段1144’’之形状为一宽板状体,并部分遮盖第一对讯号端子1124之第一延长段1124’’;而第一对讯号端子1124之第一延长段1124’’各向内侧位移,使第一对讯号端子1124之第一延长段1124’’位于电路地线端子之第二延长段1144’’之遮盖范围内。藉由此结构,能避免第一对讯号端子1124(D+/D-)对第二对讯号端子1145(SSTX+/ SSTX-)及第三对讯号端子及第三对讯号端子1146(SSRX+/ SSRX-)造成串音干扰。而第二实施例其余构造及元件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加以赘述。
再接着,请参阅第19图,系为本发明插头连接器之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第三实施例之俯视透视图。如第19图所示,第三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主要不同处在于:在第三实施例中,电路地线端子1144其由第二连接段1144’连接至第二延长段1144’’之部分其形状为一宽板状体,并部分遮盖第一对讯号端子1124之第一连接段1124’连接至第一延长段1124’’之部分;而第一对讯号端子1124之第一连接段1124’连接至第一对讯号端子1124之第一延长段1124’’之部分各向内侧位移,使第一对讯号端子1124之第一连接段1124’连接至第一对讯号端子1124之第一延长段1124’’之部分位于电路地线端子1144之第二连接段1144’连接至电路地线端子1144之第二延长段1144’’之部分之遮盖范围内。藉由此结构,能避免第一对讯号端子1124(D+/D-)对第二对讯号端子1145(SSTX+/ SSTX-)及第三对讯号端子1146(SSRX+/ SSRX-)造成串音干扰。而第三实施例其余构造及元件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加以赘述。
透过上述插头连接器之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一、第二及第三实施例,可避免第一对讯号端子1124(D+/D-)对第二对讯号端子1145(SSTX+/ SSTX-)及第三对讯号端子1146(SSRX+/ SSRX-)造成串音干扰,使传输能更稳定。
综合以上所述,虽然本发明以前述之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相像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之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之专利保护范围须视本说明书所附之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2)

1.一种插头连接器,供连接于一连接器插座,该连接器插座具有一金属外壳且于该金属外壳之上下两面分别形成多个金属弹片,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插头包含:
绝缘本体,具有一基部及一由该基部往前延伸的舌部,其中该基部高于该舌部,该绝缘本体上乘载有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及复数个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具有第一接触段、第一延长段、第一连接段及第一焊接段,该第二导电端子则具有第二接触段、第二延长段、第二连接段及第二焊接段;以及
金属壳体,具有顶面、底面及两侧壁,该两侧壁连接该顶面与该底面并共同围设形成一容置插槽,所述绝缘本体收容于该容置插槽内并与该金属壳体组构为一体,其中该金属壳体之顶面与底面之其中一面上或该顶面与该底面两面上配置有多个凹陷部,用以与该插座连接器之金属弹片相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端子更包括:
第一对讯号端子,相互平行配置于该第一本体之该第一端子槽内,并裸露出该第一接触段于该第一本体之上表面上;
电源端子,与该第一对讯号端子相互平行配置于该第一本体之该第一端子槽内,并裸露出该第一接触段于该第一本体之上表面上;及
电源地线端子,与该第一对讯号端子相互平行配置于该第一本体之该第一端子槽内,并裸露出该第一接触段于该第一本体之上表面上;其中该电源端子及该电源地线端子系平行配置于该第一对讯号端子之两侧;以及该等第二导电端子更包括:
电路地线端子,相互平行配置于该第二本体之该第二端子槽内,并裸露出该第二接触段于该第二本体之前端;
第二对讯号端子,相互平行配置于该第二本体之该第二端子槽内,且该第二对讯号端子系配置于该电路地线端子左侧,并裸露出该第二接触段于该第二本体之前端;及
第三对讯号端子,相互平行配置于该第二本体之该第二端子槽内,且该第三对讯号端子系配置于该电路地线端子右侧,并裸露出该第二接触段于该第二本体之前端;其中,该等第一导电端子相互平行裸露之该些第一接触段与该等第二导电端子相互平行裸露之该些第二接触段之间保持一间隔。
3.一种插头连接器,供连接于一连接器插座,该连接器插座具有一金属外壳且该于金属外壳之上下两面分别形成多个金属弹片,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插头包含:
绝缘本体,具有基部及由该基部往前延伸的舌部,其中该基部高于该舌部,该绝缘本体上乘载有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及复数个第二导电端子,所述该等第一导电端子具有第一接触段、第一延长段、第一连接段及第一焊接段,该等第二导电端子则具有第二接触段、第二延长段、第二连接段及第二焊接段;以及
金属壳体,具有顶面、底面及两侧壁,该两侧壁系连接该顶面与该底面并共同围设形成容置插槽,所述该绝缘本体系收容于该容置插槽内并与该金属壳体组构为一体,其中该金属壳体之该顶面与该底面之其中一面上或该顶面与该底面两面上配置有多个凸出部,用以与该插座连接器之该些金属弹片相接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端子更包括:
第一对讯号端子,相互平行配置于该第一本体之该第一端子槽内,并裸露出该第一接触段于该第一本体之上表面上;
电源端子,与该第一对讯号端子相互平行配置于该第一本体之该第一端子槽内,并裸露出该第一接触段于该第一本体之上表面上;及
电源地线端子,与该第一对讯号端子相互平行配置于该第一本体之该第一端子槽内,并裸露出该第一接触段于该第一本体之上表面上;其中该电源端子及该电源地线端子系平行配置于该第一对讯号端子之两侧;以及该等第二导电端子更包括:
电路地线端子,相互平行配置于该第二本体之该第二端子槽内,并裸露出该第二接触段于该第二本体之前端;
第二对讯号端子,相互平行配置于该第二本体之该第二端子槽内,且该第二对讯号端子系配置于该电路地线端子左侧,并裸露出该第二接触段于该第二本体之前端;及
第三对讯号端子,相互平行配置于该第二本体之该第二端子槽内,且该第三对讯号端子系配置于该电路地线端子右侧,并裸露出该第二接触段于该第二本体之前端;其中,该等第一导电端子相互平行裸露之该些第一接触段与该等第二导电端子相互平行裸露之该些第二接触段之间保持一间隔。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凸出部为一封闭之结。
6.如权利要求1和3任一项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数个第二导电端子间具有一定间距,在该等间距设置平行排列之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使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与复数个第二导电端子呈交错平行排列设置。
7.一种插头连接器,供连接于一连接器插座,该连接器插座具有一金属外壳且该于金属外壳之上下两面分别形成多个金属接触弹片,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插头包含:
绝缘本体,具有基部及由该基部往前延伸的舌部,其中该基部高于该舌部,该绝缘本体上乘载有复数个第一导电端子及复数个第二导电端子,所述该等第一导电端子具有第一接触段、第一延长段、第一连接段及第一焊接段,该第二导电端子则具有第二接触段、第二延长段、第二连接段及第二焊接段,且该第一导电端子位于该第二导电端子之下方呈交错平行排列;以及
金属壳体,具有顶面、底面及两侧壁,该两侧壁连接该顶面与该底面并共同围设形成一容置插槽,所述该绝缘本体收容于该容置插槽内并与该金属壳体组构为一体,其中该金属壳体之该顶面与该底面之其中一面上或该顶面与该底面两面上配置有一个长条凹陷部,用以与该插座连接器之该些金属弹片相接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端子更包括:
第一对讯号端子,相互平行配置于该第一本体之该第一端子槽内,并裸露出该第一接触段于该第一本体之上表面上;
电源端子,与该第一对讯号端子相互平行配置于该第一本体之该第一端子槽内,并裸露出该第一接触段于该第一本体之上表面上;及
电源地线端子,与该第一对讯号端子相互平行配置于该第一本体之该第一端子槽内,并裸露出该第一接触段于该第一本体之上表面上;其中该电源端子及该电源地线端子系平行配置于该第一对讯号端子之两侧;以及该等第二导电端子更包括:
电路地线端子,相互平行配置于该第二本体之该第二端子槽内,并裸露出该第二接触段于该第二本体之前端;
第二对讯号端子,相互平行配置于该第二本体之该第二端子槽内,且该第二对讯号端子系配置于该电路地线端子左侧,并裸露出该第二接触段于该第二本体之前端;及
第三对讯号端子,相互平行配置于该第二本体之该第二端子槽内,且该第三对讯号端子系配置于该电路地线端子右侧,并裸露出该第二接触段于该第二本体之前端;其中,该等第一导电端子相互平行裸露之该些第一接触段与该等第二导电端子相互平行裸露之该些第二接触段之间保持一间隔。
9.如权利要求2、4和8任一项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路地线端子之第二连接段之形状为一宽板状体,且该第一对讯号端子之第一连接段各向内侧位移,并使该电路地线端子之第二连接段部分遮盖该第一对讯号端子之第一连接段。
10.如权利要求2、4和8任一项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路地线端子之第二延长段之形状为一宽板状体,且该第一对讯号端子之第一延长段各向内侧位移,并使该电路地线端子之第二延长段部分遮盖该第一对讯号端子之第一延长段。
11.如权利要求1和7任一项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凹陷部为一封闭之结构。
12.如权利要求1和7任一项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凹陷部为具有破孔之结构。
CN201320368285.5U 2012-07-20 2013-06-25 插头连接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35534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368285.5U CN203553463U (zh) 2013-06-25 2013-06-25 插头连接器
US13/946,780 US9203176B2 (en) 2012-07-20 2013-07-19 Plug connecto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368285.5U CN203553463U (zh) 2013-06-25 2013-06-25 插头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553463U true CN203553463U (zh) 2014-04-16

Family

ID=50471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368285.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553463U (zh) 2012-07-20 2013-06-25 插头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55346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37727A (zh) * 2013-06-28 2013-10-02 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高速插头连接器
CN103346436A (zh) * 2013-06-25 2013-10-09 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插头连接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46436A (zh) * 2013-06-25 2013-10-09 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插头连接器
CN103346436B (zh) * 2013-06-25 2018-04-10 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插头连接器
CN103337727A (zh) * 2013-06-28 2013-10-02 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高速插头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31521B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04103152U (zh) 通用序列汇流排连接器
US8864506B2 (en) Cable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grounding plate
TWI451645B (zh) 電連接器組合
CN102790314B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US8007320B1 (en) Complex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2931522B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2931523B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4377509A (zh) 插头电连接器
CN109256647A (zh) 插座电连接器
TW201417417A (zh) 可正、反向插接之插頭電連接器及其組合
CN102709752A (zh) 插头电连接器
CN204167540U (zh) 电连接器
CN202474421U (zh) 连接器结构
CN214957406U (zh) 电连接器
CN104037548A (zh) 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及其组合
CN104319576A (zh) 双接口电连接器
CN203553463U (zh) 插头连接器
JP2013524449A (ja) Usbプラグ、usb接続構造及び無線端末
CN106532325B (zh) 插头连接器及电子总成
CN103346436A (zh) 插头连接器
CN202308487U (zh) 直立式连接器及其组合
US7955136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a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CN204179388U (zh) 插头电连接器
CN203039205U (zh) 复合式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