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58992A - 绝热箱 - Google Patents

绝热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58992A
CN103958992A CN201280059459.8A CN201280059459A CN103958992A CN 103958992 A CN103958992 A CN 103958992A CN 201280059459 A CN201280059459 A CN 201280059459A CN 103958992 A CN103958992 A CN 1039589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ement plate
main body
wall portion
box main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5945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58992B (zh
Inventor
石桥郁夫
佐伯友康
安部昌则
驹场孝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Consumer Electronics Holdings Corp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Consumer Electronics Holdings Corp,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9589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589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589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5899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6Walls
    • F25D23/062Walls defining a cabinet
    • F25D23/063Walls defining a cabinet formed by an assembly of pa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201/00Insulation
    • F25D2201/10Insulation with respect to heat
    • F25D2201/14Insulation with respect to heat using subatmospheric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F25D2323/02Details of doors or covers not otherwise covered
    • F25D2323/024Door hin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frigerator Housings (AREA)

Abstract

绝热箱具备箱主体和规定部材。箱主体在前面形成有开口部,在内部具有与开口部相通的收置室。规定部材设在构成箱主体的开口部周围的壁部中的至少两个壁部内,它们对这两个壁部的位置进行规定。

Description

绝热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绝热箱。
背景技术
近年来,例如家庭用的电冰箱有大容量化的倾向。为了一边抑制电冰箱的外形尺寸增大一边实现大容量化,就使绝热箱的周壁的厚度变薄。该情况下,绝热箱需要既减薄周壁的厚度又充分确保其绝热性能。因此,绝热箱中,作为设置于周壁的绝热材,除泡沫绝热材外有的还使用绝热性能高的真空绝热面板等绝热面板。而且,有的绝热箱中,设置于周壁的绝热部材也仅具有真空绝热面板等。
真空绝热面板主要具有芯材和气体阻隔容器。芯材是例如将玻璃纤维形成为栅网(mat)状所得的材料。气体阻隔容器是具有铝箔等有气体阻隔性的层与合成树脂层的层叠膜的袋状容器。真空绝热面板构成为,将芯材收置于气体阻隔容器内、在气体阻隔容器内进行了真空排气后的状态下将气体阻隔容器的开口密封,从而在内部保持真空减压状态。真空绝热面板薄且具有低导热率、即具有高绝热性。绝热箱通过使用真空绝热面板,能够既减薄周壁的厚度又得到高绝热性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272831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6-1477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关于绝热箱,若周壁的厚度变薄则整体会容易缺乏刚性,该情况下,容易变形。图22以极端的形式表示周壁1a的厚度变薄了的绝热箱1的变形状态。图22所示的绝热箱1变形从正面看向左侧倒。另外,绝热箱1有时也会变形向与图22所示方向相反的右侧倒,虽然并未图示。
这样的绝热箱1的变形,可以考虑例如下面的主要原因。第一主要原因是在绝热箱1形成有与内部的收置室3相通的开口部2。另外,第二主要原因是绝热箱1具有用于开闭开口部2的门4。图22所示的二扇门4,设在绝热箱1的前面部,外侧的上下部分别由未图示的合页支撑。而且,门4以该合页为中心转动。
若绝热箱1产生变形,则会发生电冰箱的外观变差、门4的操作性低下等不良情况,不耐用。
因此,要提供即使周壁的厚度变薄也能够抑制变形的绝热箱。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方式的绝热箱具备箱主体和规定部材。所述箱主体在前面形成有开口部,在内部具有与所述开口部相通的收置室。所述规定部材设置在构成所述箱主体的所述开口部周围的壁部中至少两个壁部内,对这两个壁部的位置加以规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箱主体与增强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从增强板的前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3是从增强板的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4是箱主体上侧的左侧角部的立体图。
图5是沿图4的X5-X5线的横剖图。
图6是箱主体上部的主视图。
图7是绝热箱(电冰箱)的侧视图。
图8是对箱主体的左右两侧壁间进行增强的部分中的单侧部分的纵剖主视图。
图9是箱主体的示意立体图。
图10是箱主体组装前的示意立体图。
图11是箱主体的纵剖侧视图。
图12是箱主体的纵剖主视图。
图13是图11的X13部分的放大图。
图14是图12的X14部分的局部省略了的放大图。
图15是图11的X15部分的放大图。
图16是图12的X16部分的局部省略了的放大图。
图17是沿图12的X17-X17线的里部的、省略了一部分的横剖图。
图1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箱主体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与图5相当的图。
图20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与图18相当的图。
图21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与图18相当的图。
图22是以极端的形式表示现有例的变形状态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多个实施方式的绝热箱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实施方式中对实质上相同的构成部位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对其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到图17就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9是示意地示出绝热箱10的箱主体11的图。如图9所示,箱主体11形成为在前面具有开口部12的大致长方体箱状。箱主体11在内部具有收置室13。收置室13与开口部12相通。箱主体11的周壁包括顶壁部11a、底壁部11b、左侧壁部11c、右侧壁部11d和里壁部11e。这些顶壁部11a、底壁部11b、左侧壁部11c、右侧壁部11d和里壁部11e相互分割开。箱主体11是组合这些顶壁部11a、底壁部11b、左侧壁部11c、右侧壁部11d和里壁部11e而构成的。
如图11所示,顶壁部11a构成为具有外壳14、内壳15、真空绝热面板16以及泡沫绝热材17。真空绝热面板16设在外壳14与内壳15之间。泡沫绝热材17填充在外壳14与内壳15之间空间中且在真空绝热面板16周围。底壁部11b构成也与顶壁部11a大致相同。即、底壁部11b构成为具有外壳18、内壳19、真空绝热面板20以及泡沫绝热材17。真空绝热面板20设在外壳18与内壳19之间。泡沫绝热材17填充在外壳14与内壳15之间的空间中且在真空绝热面板20周围。
相对于此,如图12所示,左侧壁部11c构成为具有外壳21、内壳22以及真空绝热面板23。真空绝热面板23设在外壳21与内壳22之间。右侧壁部11d构成也与左侧壁部11c大致相同。即、右侧壁部11d构成为具有外壳24、内壳25以及真空绝热面板26。真空绝热面板26设在外壳24与内壳25之间。里壁部11e构成也与左侧壁部11c以及右侧壁部11d大致相同。即、如图11所示,里壁部11e构成为具有外壳27、内壳28以及真空绝热面板29。真空绝热面板29设在外壳27与内壳28之间。
外壳14、18、21、24、27是例如钢板等金属制,分别作为外板发挥作用。内壳15、19、22、25、28是例如塑料制,分别作为内壳发挥作用。
在顶壁部11a,真空绝热面板16贴付于外壳14内表面。在顶壁部11a,外壳14的前端部与内壳15的前端部相互接合。另外,顶壁部11a的后部形成有凹段部30。凹段部30构成了弯曲部。在凹段部30,填充有泡沫绝热材17,而未设置真空绝热面板。但是,也可以在凹段部30内配置薄的真空绝热面板。
如图13所示,顶壁部11a具有上部后侧的斜状部31。另外,如图14所示,顶壁部11a具有上部左侧的斜状部32以及上部右侧的斜状部33。这些上部后侧的斜状部31、上部左侧的斜状部32和上部右侧的斜状部33与内壳15形成为一体。上部后侧的斜状部31,在顶壁部11a的凹段部30的后缘部分处于倾斜状态使得内壳15向后方下降。上部后侧的斜状部31在凹段部30的后缘部即内壳15的后缘部,遍及内壳15左右方向的全长而形成。
上部左侧的斜状部32在顶壁部11a的左缘部分处于倾斜状态使得内壳15向左方下降。上部左侧的斜状部32在顶壁部11a的左缘部,遍及内壳15的前后方向全长而形成。同样地,上部右侧的斜状部33在顶壁部11a的右缘部处于倾斜状态使得内壳15向右方下降。上部右侧的斜状部33在顶壁部11a的右缘部遍及内壳15的前后方向全长而形成。
在内壳15,上部后侧的斜状部31、上部左侧的斜状部32以及上部右侧的斜状部33分别与真空绝热面板16分离。另外,如图1以及图4所示,内壳15具有左闭塞部32a以及右闭塞部33a。左右闭塞部32a、33a为三角形状且与内壳15形成为一体。
其中,左闭塞部32a覆盖在顶壁部11a与左侧壁部11c的连接部分所形成的图14所示的空间S4的前侧。即、左闭塞部32a覆盖由顶壁部11a的外壳14、顶壁部11a的内壳15的上部左侧的斜状部32部分和左侧壁部11c的外壳21所包围的空间S4的前侧。
右闭塞部33a覆盖在顶壁部11a与右侧壁部11d的连接部分所形成的图14所示的空间S5的前侧。即、右闭塞部33a覆盖由顶壁部11a的外壳14、顶壁部11a的内壳15的上部右侧的斜状部33部分和右侧壁部11d的外壳24所包围的空间S5的前侧。
如图11所示,在底壁部11b,真空绝热面板20贴付在外壳18内表面。在底壁部11b,外壳18的前端部与内壳19前端部相互接合。另外,如图15所示,底壁部11b具有下部后侧的斜状部34、下部左侧的斜状部35以及下部右侧的斜状部36。这些下部后侧的斜状部34、下部左侧的斜状部35和下部右侧的斜状部36与内壳19形成为一体。下部后侧的斜状部34在底壁部11b的后缘部分处于倾斜状态使得内壳19向后方上升。下部后侧的斜状部34在内壳19的后缘部遍及内壳19的左右方向全长而形成。
下部左侧的斜状部35在底壁部11b的左缘部分处于倾斜状态使得内壳19向左方上升。下部左侧的斜状部35在底壁部11b的左缘部,遍及内壳19的前后方向全长而形成。同样地,下部右侧的斜状部36在底壁部11b的右缘部处于倾斜状态使得内壳19向右方向上升。下部右侧的斜状部36在底壁部11b的右缘部,遍及内壳19的前后方向全长而设置。在内壳19,下部后侧的斜状部34、下部左侧的斜状部35以及下部右侧的斜状部36分别与真空绝热面板20分离。
在左侧壁部11c,如图16所示,真空绝热面板23贴付于外壳21内表面以及内壳22内表面。在左侧壁部11c,外壳21的前缘部与内壳22的前缘部相互接合。另外,左侧壁部11c具有图14所示的左上侧的弯折部37、图16所示的左下侧的弯折部38和图17所示的左后侧的弯折部39。这些左上侧的弯折部37、左下侧的弯折部38和左后侧的弯折部39与外壳21形成为一体。
如图14所示,左上侧的弯折部37通过将外壳21的上缘部向内侧即右侧壁部11d侧弯成大致直角而形成。如图16所示,左下侧的弯折部38通过将外壳21的下缘部向内侧即右侧壁部11d侧弯成大致直角而形成。如图17所示,左后侧的弯折部39通过将外壳21的后缘部向内侧即右侧壁部11d侧弯成大致直角而形成。
另外,如图17所示,左侧壁部11c具有左后侧的弯折部40。左后侧的弯折部40与内壳22形成为一体。左后侧的弯折部40通过将内壳22的上缘部向内侧即右侧壁部11d侧弯成大致直角而形成。
在右侧壁部11d,如图16所示,真空绝热面板26贴付于外壳24的内表面以及内壳25的内表面。在右侧壁部11d,外壳24的前缘部与内壳25的前缘部相互接合。另外,右侧壁部11d具有图14所示的右上侧的弯折部41、图16所示的右下侧的弯折部42和图17所示的右后侧的弯折部43。这些右上侧的弯折部41、右下侧的弯折部42和右后侧的弯折部43与外壳24形成为一体。
如图14所示,右上侧的弯折部41通过将外壳24的上缘部向内侧即左侧壁部11c侧弯成大致直角而构成。如图16所示,右下侧的弯折部42通过将外壳24的下缘部向内侧即左侧壁部11c侧弯成大致直角而形成。如图17所示,右后侧的弯折部43通过将外壳24的后缘部向内侧即左侧壁部11c侧弯成大致直角而形成。
另外,如图17所示,右侧壁部11d具有右后侧的弯折部44。右后侧的弯折部44与内壳25形成为一体。右后侧的弯折部44通过将内壳25的上端部向内侧即左侧壁部11c侧弯成直角而构成。
接下来,就各壁部11a~11d的组装进行说明。首先,将左侧壁部11c及右侧壁部11d组装到里壁部11e上。该情况下,如图17所示,关于左侧壁部11c的组装,首先,将左侧壁部11c的外壳21的弯折部39相对于里壁部11e的外壳27的左侧缘部27a隔着密封材47重叠。接着,将多个螺钉48穿过左侧壁部11c的外壳21的弯折部39而拧入里壁部11e的外壳27的左侧缘部27a。并且,将左侧壁部11c的内壳22的弯折部40相对于里壁部11e的内壳28的左缘部28a重叠。接着,将未图示的螺钉穿过左侧壁部11c的内壳22的弯折部40拧入里壁部11e的内壳28的左缘部28a。由此,将左侧壁部11c和里壁部11e相互固定。
同样地,关于右侧壁部11d的组装,首先,将右侧壁部11d的外壳24的弯折部43相对于里壁部11e的外壳27的右侧缘部27b隔着密封材47重叠。接着,将多个螺钉48穿过右侧壁部11d的外壳24的弯折部43而拧入里壁部11e的外壳27的右侧缘部27b。并且,将右侧壁部11d的内壳25的弯折部44相对于里壁部11e的内壳28的右缘部28b重叠。接着,将未图示的螺钉穿过右侧壁部11d的内壳25的弯折部44而拧入里壁部11e的内壳28的右缘部28b。由此,将右侧壁部11d和里壁部11e相互固定。
接下来,将底壁部11b及顶壁部11a分别相对于里壁部11e、左侧壁部11c和右侧壁部11d组装。该情况下,关于底壁部11b相对于里壁部11e的组装,如图15所示,将底壁部11b的外壳18的后缘部18a重叠于里壁部11e的外壳27的下弯折部46。接着,将未图示的多个螺钉穿过底壁部11b的外壳18的后缘部18a而拧入里壁部11e的外壳27的弯折部46。并且,将底壁部11b的内壳19的斜状部34的先端部相对于里壁部11e的内壳28的下缘部28c隔着密封材49重叠。接着,将多个螺钉50穿过底壁部11b的内壳19的斜状部34的先端部而拧入里壁部11e的内壳28的下缘部28c。由此,将底壁部11b和里壁部11e相互固定。
底壁部11b相对于左侧壁部11c的组装,如图16所示,首先,将底壁部11b的外壳18的左侧缘部18b重叠于左侧壁部11c的外壳21的弯折部38。接着,将未图示的多个螺钉穿过底壁部11b的外壳18的左侧缘部18b而拧入左侧壁部11c的外壳21的弯折部38。并且,将底壁部11b的内壳19的斜状部35的先端部相对于左侧壁部11c的内壳22的下缘部22a隔着密封材51重叠。接着,将多个螺钉52穿过底壁部11b的内壳19的斜状部35的先端部而拧入左侧壁部11c的内壳22的下端部22a。由此,将底壁部11b和左侧壁部11c相互固定。
同样地,底壁部11b相对于右侧壁部11d的组装,首先,将底壁部11b的外壳18的右侧缘部18c重叠于右侧壁部11d的外壳24的弯折部42。接着,将未图示的多个螺钉穿过底壁部11b的外壳18的右侧缘部18c而拧入右侧壁部11d的外壳24的弯折部42。并且,将底壁部11b的内壳19的斜状部36的先端部相对于右侧壁部11d的内壳25的下缘部25a隔着密封材51重叠。接着,将多个螺钉52穿过底壁部11b的内壳19的斜状部36的先端部而拧入右侧壁部11d的内壳25的下端部25a。由此,将底壁部11b和右侧壁部11d相互固定。
顶壁部11a相对于里壁部11e的组装,如图13所示,首先,将顶壁部11a的外壳14的后缘部14a重叠于里壁部11e的外壳27的弯折部45。接着,将未图示的多个螺钉穿过顶壁部11a的外壳14的后缘部14a而拧入里壁部11e的外壳27的弯折部45。并且,将顶壁部11a的内壳15的斜状部31的先端部相对于里壁部11e的内壳28的上缘部28d隔着密封材53重叠。接着,将多个螺钉54穿过顶壁部11a的内壳15的斜状部31的先端部而拧入里壁部11e的内壳28的上缘部28d。由此,将顶壁部11a和里壁部11e相互固定。
顶壁部11a相对于左侧壁部11c的组装,如图14所示,首先,将顶壁部11a的外壳14的左侧的端部14b重叠于左侧壁部11c的外壳21的弯折部37。接着,将未图示的多个螺钉穿过顶壁部11a的外壳14的左侧的端部14b而拧入左侧壁部11c的外壳21的弯折部37。并且,将顶壁部11a的内壳15的斜状部32的先端部相对于左侧壁部11c的内壳22的上端部22b隔着密封材55重叠。接着,将多个螺钉56穿过顶壁部11a的内壳15的斜状部32的先端部而拧入左侧壁部11c的内壳22的上端部22b。由此,将顶壁部11a和左侧壁部11c相互固定。
同样地,顶壁部11a相对于右侧壁部11d的组装,首先,将顶壁部11a的外壳14的右侧的缘部14c重叠于右侧壁部11d的外壳24的弯折部41。接着,将未图示的多个螺钉穿过顶壁部11a的外壳14的右侧的端部14c而拧入右侧壁部11d的外壳24的弯折部41。并且,将顶壁部11a的内壳15的斜状部33的先端部相对于右侧壁部11d的内壳25的上缘部25b隔着密封材55重叠。接着,将多个螺钉56穿过顶壁部11a的内壳15的斜状部33的先端部而拧入右侧壁部11d的内壳25的上缘部25b。由此,将顶壁部11a和右侧壁部11d相互固定。
接着,在各壁部11a~11e的内部的空间设置泡沫绝热材17。泡沫绝热材17是例如泡沫聚氨酯等。泡沫绝热材17在原液的状态下被注入,在各壁部11a~11e的内部起泡,从而被填充到各壁部11a~11e的内部。
具体而言,如图14所示,在顶壁部11a的内部,从顶壁部11a的内壳15与真空绝热面板16之间的空间S1到处于真空绝热面板16左方的间隙g1、处于真空绝热面板16右方的间隙g2以及处于真空绝热面板16下方的空间S4、S5都填充有泡沫绝热材17。
该情况下,间隙g1是形成于顶壁部11a的真空绝热面板16的左侧的端部与左侧壁部11c的真空绝热面板23的上侧的端部之间的间隙。间隙g2是形成于顶壁部11a的真空绝热面板16的右侧的端部与右侧壁部11d的真空绝热面板26的上侧的端部之间的间隙。空间S4是由顶壁部11a的内壳15的左侧的斜状部32、顶壁部11a的真空绝热面板16的左端部分和左侧壁部11c的真空绝热面板23的上端部分所包围的空间。空间S5是由顶壁部11a的内壳15的右侧的斜状部33、顶壁部11a的真空绝热面板16的右端部分和右侧壁部11d的真空绝热面板26的上端部分所包围的空间。
另外,在顶壁部11a的内部,如图13所示,从空间S1到处于顶壁部11a的真空绝热面板16的后方的间隙g3以及空间S3都填充有泡沫绝热材17。该情况下,间隙g3是形成在顶壁部11a的真空绝热面板16的后端部与里壁部11e的真空绝热面板29的上端部之间的间隙、即在顶壁部11a的包括凹端部30的弯曲部所形成的间隙。空间S3是由顶壁部11a的内壳15的后侧的斜状部31、顶壁部11a的外壳14的后端部分与里壁部11e的真空绝热面板29的上端部分所包围的空间。
在底壁部11b的内部,如图16所示,从底壁部11b的内壳19与真空绝热面板20之间的空间S2到处于真空绝热面板20左方的间隙g4、处于真空绝热面板20右方的间隙g5以及处于真空绝热面板20上方的空间S7、S8都填充有泡沫绝热材17。
该情况下,间隙g4是形成于底壁部11b的真空绝热面板20的左侧的端部与左侧壁部11c的真空绝热面板23的下侧的端部之间的间隙。间隙g5是形成于底壁部11b的真空绝热面板20的右侧的端部与右侧壁部11d的真空绝热面板26的下侧的端部之间的间隙。空间S7是由底壁部11b的内壳19的左侧的斜状部35、底壁部11b的真空绝热面板20的左端部分和左侧壁部11c的真空绝热面板23的下端部分所包围的空间。空间S8是由底壁部11b的内壳19的右侧的斜状部36、底壁部11b的真空绝热面板20的右端部分和右侧壁部11d的真空绝热面板26的下端部分所包围的空间。
另外,在底壁部11b的内部,如图15所示,从空间S2到处于底壁部11b的真空绝热面板20后方的间隙g6以及处于真空绝热面板20上方的空间S6都填充有泡沫绝热材17。该情况下,间隙g6是形成于底壁部11b的真空绝热面板20的后端部与里壁部11e的真空绝热面板29的下端部之间的间隙。空间S6是由底壁部11b的内壳19的后侧的斜状部34、底壁部11b的真空绝热面板20的后端部分和里壁部11e的真空绝热面板29的下端部分所包围的空间。
另外,如图17所示,泡沫绝热材17也填充在处于里壁部11e的真空绝热面板29左方的间隙g7以及处于真空绝热面板29右方的间隙g8中。该情况下,间隙g7是形成于里壁部11e的真空绝热面板29的左端部与左侧壁部11c的真空绝热面板23的后端部之间的间隙。间隙g8是形成于里壁部11e的真空绝热面板29的右端部与右侧壁部11d的真空绝热面板26的后端部之间的间隙。
在此,如图1所示,如观察箱主体11的开口部12,则开口部12的左上侧的角部具有顶壁部11a的前面部和左侧壁部11c的前面部。该情况下,顶壁部11a的前面部是构成开口部12的左上侧的角部的上边部和侧边部之中的上边部。另一方面,左侧壁部11c的前面部是构成开口部12的左上侧的角部的上边部和侧边部中的侧边部。另外,在构成开口部12的左上侧的角部的两个边部中,若将顶壁部11a的前面部作为一侧边部,则左侧壁部11c的前面部就是另一侧边部。
同样地,开口部12的右上侧的角部具有顶壁部11a的前面部和右侧壁部11d的前面部。该情况下,顶壁部11a的前面部是构成开口部12的右上侧的角部的上边部和侧边部中的上边部。另一方面,右侧壁部11d的前面部是构成开口部12的右上侧的角部的上边部和侧边部中的侧边部。另外,在构成开口部12的右上侧的角部的两个边部,若将顶壁部11a的前面部作为一侧边部,则左侧壁部11c的前面部就是另一侧边部。
如图1所示,绝热箱10具备规定部材85。规定部材85对构成开口部12周围的各壁部11a~11d中的至少两个壁部的位置关系加以规定。该情况下,规定部材85在预定范围内对左侧壁部11c与右侧壁部11d的位置关系加以规定。
规定部材85具有左侧增强部件86、右侧增强部件87和前面板61。前面板61构成顶壁部11a的外壳14的前面部。右侧增强部件87设在开口部12的左上角部。左侧增强部件86设在开口部12的右上角部。这些右侧增强部件87和左侧增强部件86构成为左右对称,成对。因此,在此,以左侧增强部件86为代表进行说明。
也如图2以及图3所示,左侧增强部件86构成为一体地具有纵增强板57、横增强板58和连接部59。另外,在左侧增强部件86一体地设有合页固定板60。左侧增强部件86通过利用冲压机械将例如钢板等富于刚性的材料冲裁成预期形状而形成。纵增强板57形成为在纵向即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长尺寸状(长条状)。纵增强板57沿左侧壁部11c的前面部设置。横增强板58形成为在横方向即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长尺寸状。横增强板58沿顶壁部11a的前面部的左侧部分设置。
在左侧增强部件86中,连接部59将纵增强板57和横增强板58连接成一体。连接部59是宽度比纵增强板57以及横增强板58宽的三角形板状,并将纵增强板57的上端部与横增强板58的左端部相连接。该情况下,纵增强板57和横增强板58一体化为大致直角对接的形状也就是L字状。这样,纵增强板57和横增强板58通过连接部59而相互连接、刚体化。该情况下,所谓刚体化是指纵增强板57和横增强板58通过连接部59而连接成一体、从而左侧增强部件86的整体强度提高。
合页固定板60形成为矩形板状,并具有多个、此时为三个合页安装孔72。合页安装孔72从合页固定板60的厚度方向按圆形贯通该板而形成。在左侧增强部件86,合页固定板60设在横增强板58的左端部即纵增强板57侧,从横增强板58的上缘部分向后方延伸。
顺带一提,若观察右侧增强部件87,则纵增强板57沿右侧壁部11d的前面部设置。右侧增强部件87的横增强板58沿顶壁部11a的前面部的右侧部分设置。另外,右侧增强部件87的连接部59与纵增强板57的上端部和横增强板58的右端部相连接。右侧增强部件87的合页固定板60设在横增强板58的右端部。
此外,增强部件86、87也可以是通过焊接等将分别分体形成的纵增强板57、横增强板58、连接部59和合页固定板60一体化所得的部件。
如图1所示,左侧增强部件86和右侧增强部件87通过前面板61而连接。该情况下,前面板61设在左右的增强部件86、87的各横增强板58的前侧,通过溶接和/或粘结、螺纹件紧固等相对于各横增强板58接合。由此,左侧增强部件86、右侧增强部件87以及前面板61一体化。
接下来,就左侧壁部11c的前端部以及右侧壁部11d的前端部进行说明。左侧增强部件86的纵增强板57沿纵向插入左侧壁部11c的前面部即开口部12的侧边部。同样地,右侧增强部件87的纵增强板57沿纵向插入右侧壁部11d的前面部即开口部12的侧边部。
在图5中,仅示出了左侧壁部11c的前端部,但是在左侧壁部11c的前端部内以及右侧壁部11d的前端部内分别设有副增强板62。副增强板62是例如钢板制,形成为遍及左右的侧壁部11c、11d的上下方向大致全长的长度的长尺寸状。
若观察左侧壁部11c,则如图5所示,副增强板62处于左侧壁部11c的前端部内且沿外壳21的前端部的内侧设置。而且,左侧增强部件86的纵增强板57与副增强板62的真空绝热面板23侧的面相接触地设置。同样地,若观察右侧壁部11d,则副增强板62处于右侧壁部11d的前端部内且沿外壳24的前端部的内侧设置,但是并未图示。而且,右侧增强部件87的纵增强板57与副增强板62的真空绝热面板26侧的面相接触地设置。
副增强板62具有将该副增强板62的左右两侧向后方弯折而形成的弯折部62a、62b。纵增强板57插入于弯折部62a、62b之间。该情况下,一方的弯折部62a与另一方的弯折部62b之间的距离尺寸比纵增强板57的宽度尺寸稍大。因此,在纵增强板57插入了弯折部62a、62b之间时,在纵增强板57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与弯折部62a、62b之间形成间隙a1、a2。该间隙a1、a2成为供纵增强板57插入的微小间隙即余裕。
在纵增强板57插入了弯折部62a、62b之间的状态下,纵增强板57向其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的移动受到弯折部62a、62b的限制。该情况下,副增强板62的弯折部62a、62b作为限制增强板57向宽度方向移动的第一限制部发挥作用。
顶壁部11a的外壳14和内壳15的前端部、底壁部11b的外壳18和内壳19的前端部、左侧壁部11c的外壳21和内壳22的前端部以及右侧壁部11d的外壳24和内壳25的前端部,分别经由内框架63而连接。在图5中代表性地示出各壁部11a~11d中的左侧壁部11c的前端部。内框架63一体地具有管托架63a。管托架63a的先端部形成为外壳21侧开口的半圆筒形。管托架63a在其先端部保持防露管64。防露管64用于防止箱主体11的前缘部结露。
在左侧壁部11c中,在外壳21与真空绝热面板23之间设有散热管65。另外,在右侧壁部11d中,在外壳24与真空绝热面板26之间也设有散热管65,但是并未图示。这些散热管65构成了生成用于向收置室13供给的冷气的冷冻循环的冷凝器的一部分。另外,防露管64也构成了冷冻循环的冷凝器的一部分。
如图4所示,左侧增强部件86,在成为左侧增强部件86角部的纵增强板57与横增强板58的对接部分、该情况下为纵增强板57的上端部分,通过紧固部品即螺钉66而固定于左侧壁部11c的前面部。同样地,右侧增强部件87也在纵增强板57的上端部分通过紧固部品即螺钉66固定于右侧壁部11d的前面部,但是并未图示。而且,各纵增强板57不与其他部品紧固。此外,该情况下,增强板57只要至少下侧的先端部未与其他部品紧固即可。
在此,若观察到箱主体11向左右方向倒那样的变形,则通过对构成开口部12周围的壁部11a~11d中的至少两个壁部的位置关系、也就是两个壁部所成的角度加以规定,确定了箱主体11的形状,并抑制其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若箱主体11向左右方向倒那样变形,且左侧壁部11c以及右侧壁部11d相对于顶壁部11a的角度变化,则纵增强板57以螺钉66为支点相对于左侧壁部11c或右侧壁部11d相对旋转。而且,若纵增强板57的旋转大于等于间隙a1、a2,则纵增强板57的下侧的先端部碰到副增强板62的弯折部62a、62b。由此,纵增强板57的旋转即向宽度方向的移动受限制。在此,左侧壁部11c和右侧壁部11d经由规定部材85而相互连接。因此,若规定部材85的移动受到限制,则左侧壁部11c与右侧壁部11d的位置关系即角度被规定。由此,箱主体11的形状确定,抑制箱主体11进一步变形。
在顶壁部11a与左侧壁部11c对接的部分,通过斜状部32形成了空间S4。在该空间S4中填充有泡沫绝热材17。因此,顶壁部11a与左侧壁部11c对接的部分比其他部分厚。左侧增强部件86的连接部59配置在顶壁部11a与左侧壁部11c对接而变厚的部分即闭塞部32a的里侧。
同样地,在顶壁部11a与右侧壁部11d对接的部分,通过斜状部33形成了空间S5。在该空间S5中填充有泡沫绝热材17。因此,顶壁部11a与右侧壁部11d对接的部分比其他部分厚。右侧增强部件87的连接部59配置在顶壁部11a与右侧壁部11d对接而变厚的部分即闭塞部33a的里侧。
图6如所示,箱主体11设有左侧的门67、右侧的门68和分隔壁69。分隔壁69是例如有绝热性的板状的壁,设在箱主体11的内部。分隔壁69将箱主体11内的收置室13上下分开。该情况下,例如在收置室13内将分隔壁69上方的空间作为冷藏室70。
门67、68设在冷藏室70的前侧。门67、68是对开式,对冷藏室70前侧的开口部12进行开闭。该情况下,在顶壁部11a的前侧的左右两端部以及分隔壁69的前侧的左右两端部设有未图示的合页。门67、68由该合页支撑,并以该合页为轴转动。
顶壁部11a侧的未图示的合页安装于合页固定板60。合页固定板60设在顶壁部11a的上表面。而且,如图4所示,在顶壁部11a的上表面以覆盖合页固定板60的方式设有上面板71。在上面板71上,与在合页固定板60所形成的多个合页安装孔72相对应地形成有多个孔73。未图示的螺钉等合页安装部品在孔73中通过。
另外,如图6所示,左侧的门67具有突部74。突部74形成为沿左侧的门67的周围部的矩形框状,设置为从左侧的门67的里侧的面向收置室13侧突出。同样地,右侧的门68具有突部75。突部75形成为沿右侧的门68的周围部的矩形框状,设置为从右侧的门68的里侧的面向收置室13侧突出。这些突部74、75用于防止箱主体11的收置室13、此时为冷藏室70的冷气泄露。另外,突部74、75用于在门67、68的里侧形成例如多级收置部所谓门套(doorpocket)。
若箱主体11向左右方向倒那样变形,则支撑左右的门67、68的未图示的合页的中心轴也倾斜。因此,随着合页的中心轴倾斜,左右的门67、68也倾斜。此时,若箱主体11的倾斜大,则突部74、75会与构成开口部12的箱主体11的周围的壁接触。例如、在箱主体11图22所示那样变形了的情况下,突部74的右上角部与顶壁部11a接触,并且突部75的左下角部与分隔壁69接触。
在此,如图6所示,将突部74、75的下端角部与箱主体11接触为止的尺寸设为b1。即、b1表示突部74、75的下端角部与箱主体11的分隔壁69的距离。将左侧的门67或右侧的门68的横向宽度尺寸设为Ld。在图6中将右侧的门68的横向宽度尺寸设为Ld。而且,如图4所示,将从螺钉66到纵增强板57的下侧先端部为止的长度尺寸设为Lc。而且,如图5所示,纵增强板57的左侧的缘部与两侧部品即副增强板62的弯折部62a的间隙的尺寸为a1。另外,纵增强板57的右侧的缘部与两侧部品即副增强板62的弯折部62b的间隙尺寸为a2。
在这些尺寸、a1、a2、Lc、b1、Ld之间确定了下述数学式(1)的关系。
(a1+a2)/Lc<(b1/Ld)…数学式(1)
数学式(1)中,将增强板57的两侧的间隙a1、a2设为小于等于会使门67、68的突部74、75因箱主体11变形而与箱主体11的一部分即分隔壁69接触的尺寸。
即、若箱主体11如图22所示那样变形,则纵增强板57以螺钉66为中心相对于左右的侧壁部11c、11d相对旋转。另一方面,随着箱主体11的变形,左右的门67、68也以旋转的方式倾斜。该情况下,纵增强板57的下端部的两侧的间隙a1、a2近似于在箱主体11变形且纵增强板57以螺钉66为中心旋转时、纵增强板57的先端碰到左右第一限制部62a、62b为止的距离。因此,在数学式(1)中,(a1+a2)/Lc表示纵增强板57能够以螺钉66为中心旋转的角度的正切函数。
另外,门67的突部74的与合页相反一侧的角部距分隔壁69或顶壁部11a的间隙b1近似于箱主体11变形、门67、68以合页为中心旋转时突部74、75的角部碰到分隔壁69或顶壁部11a为止的距离。因此,在数学式(1)中,b1/Ld示出在门67的突部74的下侧的角部与分隔壁69接触前、门67所能够旋转的角度的正切函数。因此,数学式(1)表示在箱主体11变形时,在门67的突部74的下侧的角部接触分隔壁69前、纵增强板57的下端与副增强板62的弯折部62a、62b接触的情况。门68也是一样。
如图7所示,在箱主体11搭载冷冻循环的压缩机76。该情况下,压缩机76搭载在形成于箱主体11后上部的凹段部30上。即、凹段部30的上面作为搭载压缩机76的搭载面发挥作用。该情况下,纵增强板57的下侧先端部位置比箱主体11的压缩机搭载面即凹段部30靠下方。
另外,在箱主体11的收置室13内在、在该情况下为冷藏室70内、设有多个搁板77。在纵增强板57的下侧的先端部位置比多个搁板77中的最上层的搁板77靠下方。
而且,在收置室13内,冷藏室70的下方划分成蔬菜室和/或冷冻室。在箱主体11的前面部设有对这些蔬菜室的前面的开口部进行开闭的蔬菜室门78和/或、对冷冻室的前面的开口部进行开闭的冷冻室门79。
如图1以及图8所示,绝热箱10具备增强板支撑件80。增强板支撑件80分别设置在左侧壁部11c的内壳22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的内侧和右侧壁部11d的内壳25的中间部分的内侧。各增强板支撑件80在前后方向上较长地延伸。如图12所示,在增强板支撑件80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设有增强板81。增强板81将设在左侧壁部11c的增强板支撑件80与设在右侧壁部11d的增强板支撑件80之间连接起来。
在图8中,关于左右的侧壁部11c、11d中的增强板支撑件80和增强板81的安装结构、以右侧壁部11d侧为代表示出。增强板支撑件80,其在较短方向上切断出的截面也就是纵截面形成为,向收置室13侧开口的C字状所谓槽形状。具体而言,增强板支撑件80构成为一体地具有中间部80a、上部80b和下部80c。中间部80a构成为与侧壁部11d平行的平板状。上部80b处于中间部80a的上端部,构成与中间部80a成直角的平板状。下部80c处于中间部80a的下端部,构成为与中间部80a成直角的平板状。下部80c的先端部进一步向下方折弯。
在右侧壁部11d,增强板支撑件80的中间部80a通过粘结剂等粘结并固定于真空绝热面板26。上部80b以及下部80c贯通内壳25向收置室13内突出。而且,在上部80b的上面设置有增强板81的端部。而且,也如图12所示,在增强板81的上表面设置有作为冷藏室底壁的分隔壁69。而且,螺钉82从上部80b的下方穿过上部80b以及增强板81拧入分隔壁69。由此,增强板81固定于增强板支撑件80以及分隔壁69。在左侧壁部11c也是一样。这样一来,增强板81的两端固定于在左右的侧壁部11c、11d所设的增强板支撑件80。
在此,若观察左右的侧壁部11c、11d,则各个内壳22、25含有例如塑料等树脂。因此,冷却所导致的内壳22、25的热收缩量比较大。另一方面,各个外壳21、24含有例如钢板等金属。因此,冷却所导致的外壳21、24的热收缩量比较小。这样,在内壳22、25与外壳21、24,热收缩量存在差异。因此,在对收置室13内进行冷却时,与外壳21、24相比,内壳22、25较大地收缩。由此,在冷却时,对左侧壁部11c以及右侧壁部11d作用使其作为整体向外侧鼓出那样的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的侧壁部11c、11d通过增强板81相连。因此,对侧壁部11c、11d作用相互吸引的力。因此,即使由于对左侧壁部11c以及右侧壁部11d作用使其向外侧鼓出那样的力,也能够抑制左侧壁部11c以及右侧壁部11d变形。
绝热箱10具备纵增强板57和横增强板58。横增强板58设置于构成箱主体11的开口部12的角部的一侧边部。纵增强板57设置于构成箱主体11的开口部12的角部的另一侧边部。而且,纵增强板57和横增强板58通过连接部59而连接成一体,构成增强部件86、87。由此,左右的增强部件86、87,其整体强度提高。因此,即使在箱主体11的周壁厚度薄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增强开口部12的角部。而且,根据该增强部件86、87,能够牢固地保持开口部12的角部的角度,能够抑制由于该角部的角度变化导致箱主体11变形的情况。其结果,能够提供能够非常耐用的绝热箱。
作为构成开口部12的角部的一侧边部,设定了开口部12的上边部即顶壁部11a。另外,作为构成开口部12的角部的另一侧边部,设定了左右的侧壁部11c、11d。而且,左右的增强部件86、87的各横增强板58与构成上边部的前面的前面板61连接成一体。由此,因为能够通过前面板61使左右两侧的增强板57、58一体化,所以能够进一步牢固地增强开口部12的角部。其结果,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绝热箱10变形。另外,能够使对左侧壁部11c与右侧壁部11d的间隔的限制更加可靠,能够提高箱主体11的宽度精度。
纵增强板57和横增强板58通过连接部59而连接。而且,连接部59的宽度比纵增强板57的宽度以及横增强板58的宽度宽。因此,在增强部件86、87中,更牢固地维持纵增强板57与横增强板58的角度。由此,增强部件86、87整体强度提升,其结果,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绝热箱10变形。
顶壁部11a与左侧壁部11c对接的部分,由于斜状部32以及填充在空间S4内的泡沫绝热材17而比其他部分厚。而且,左侧增强部件86的连接部59设在该变厚了的部分也就是闭塞部32a的里侧。同样地,顶壁部11a与右侧壁部11d对接的部分,由于斜状部33以及填充在空间S5内的泡沫绝热材17而比其他部分厚。而且,右侧增强部件87的连接部59设在该变厚了的部分也就是闭塞部33a的里侧。由此,避免了连接部59露出的情况,无损美观。
增强部件86、87的各连接部59埋入泡沫绝热材17内。因此,箱主体11对于角度变化的强度增大,绝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热箱10变形。
通过紧固部品即螺钉66将增强板57、58的角部即增强板57的上部紧固于箱主体11的左侧壁部11c及右侧壁部11d的各前面部。由此,得到高的增强板57、58安装精度,对防止绝热箱变形更为有效。
对门67、68进行支撑的未图示的合页设在顶壁部11a的上表面。而且,供安装该合页的合页固定板60与纵增强板57以及横增强板58一体化。因此,能够通过增强板57、58强化对门67、68的支撑。其结果,门67、68得到高的开闭精度,另外,在抑制由门67、68的重量特别是开门时的偏载荷所导致的箱主体11的变形方面很有效。
不将纵增强板57的至少先端部与其他部品紧固,利用第一限制部即副增强板62的弯折部62a、62b在宽度方向上对其进行限制。由此,能够将纵增强板57从外方插入箱主体11从而容易地将其组装入箱主体11中。另外,未将纵增强板57的至少先端部与其他部品紧固。因此,在纵增强板57的至少先端部附近不存在紧固部品。因此,能够得到更高的门67、68与装配在里侧周缘部的密封垫的紧贴度,防止冷气泄露的密封效果也更好。
所述第一限制部形成于在箱主体11的开口部12的侧边部安装的副增强板62。由此,通过副增强板62能够使在宽度方向上对增强板57的限制更加牢靠,能够提高通过增强板57、58实现的对箱主体11的增强效果。
纵增强板57的长度尺寸Lc、纵增强板57的下侧的先端部两侧的间隙尺寸a1、a2、门67的里侧的突部74以及门68的里侧的突部75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尺寸Ld与突部74、75的上下两侧的间隙尺寸b1,设定为上述数学式(1)的关系。据此,在箱主体11变形时,能够避免门67、68的突部74、75与箱主体11接触。
在将箱主体11用于电冰箱时,电冰箱中最重的构造物之一即冷冻循环的压缩机76被搭载在箱主体11的后上部。据此,利用增强板57、58和压缩机76良好地保持绝热箱10整体的前后重量平衡。因此,例如能够避免绝热箱10由于压缩机76的重量向后方翻倒。
纵增强板57的先端部位置比设在箱主体11的收置室13内的最上层搁板77靠下方。也就是,最上层搁板77与左右侧壁部11c、11d的安装部分位于纵增强板57的先端部的上方。在此,由于载置在搁板77上的收置品的重量所产生的力作用于搁板77与左右侧壁部11c、11d的安装部分。于是,左右侧壁部11c、11d要以与底壁部11b的连接部分为支点向收置室13侧弯曲那样地变形。即、左右侧壁部11c、11d要从成为作用点的最上层搁板77的安装部分弯曲到成为支点的与底壁部11b的连接部分。在此,纵增强板57的先端部在左右侧壁部11c、11d中设置在作用点与支点之间。因此,若左右侧壁部11c、11d弯曲,则纵增强板57的先端部碰到第一限制部62a、62b。由此,抑制了左右侧壁部11c、11d的设有纵增强板57的部分向弯曲方向变形,其结果,能够减小左右侧壁部11c、11d整体的变形。
另外,在左右侧壁部11c、11d中,由压缩机76的重量所产生的力的作用点成为与凹段部30的连接部分。在此,纵增强板57的先端部位置比箱主体11的成为压缩机76搭载面的凹段部30靠下方。据此,纵增强板57的先端部,在左右侧壁部11c、11d中,设置在成为作用点的与凹段部30的连接部分与成为支点的与底壁部11b的连接部分之间。因此,与上述同样地,抑制了左右侧壁部11c、11d的设有纵增强板57的部分向弯曲方向变形,其结果,能够减小左右侧壁部11c、11d整体的变形。
左侧壁部11c使用真空绝热面板23作为主要的绝热材。同样地,右侧壁部11d使用真空绝热面板26作为主要的绝热材。据此,绝热箱10能够使左右的侧壁11c、11d的厚度减薄。另一方面,会担心由于左右的侧壁11c、11d厚度变薄而导致绝热箱10的强度降低。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具有增强板57、58的增强部件86、87能够更有效地增强左右侧壁11c、11d。
此外,左右侧壁部11c、11d也可以与例如真空绝热面板23、26和泡沫绝热材17并用。这也与里壁部11e同样。相反,箱主体11的顶壁部11a及底壁部11b也可以将绝热材仅设为真空绝热面板23、26。
另外,箱主体11通过组合分别构成的顶壁部11a、底壁部11b、左侧壁部11c、右侧壁部11d和里壁部11e而构成。这样,箱主体11容易变形处也能够通过具有增强板57、58的增强部件86、87有效地进行增强。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8就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箱主体11的右下角部设有增强部件86,在左下角部设有增强部件87。由此,在箱主体11,能够对处于开口部12下侧的左右两侧的角部进行增强,其结果,能够抑制绝热箱10变形。顺带一提,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右侧的增强部件87设在箱主体11的左下角部,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左侧的增强部件86设在箱主体11的右下角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增强部件87称为左侧的增强部件87,将增强部件86称为右侧的增强部件86。此外,在设置于箱主体11的下侧角部的增强部件86、87未设有合页固定部60。
该情况下,底壁部11b的前面部是构成开口部12的左右下侧角部的下边部和侧边部中的下边部。另一方面,左右侧壁11c、11d的前面部是构成开口部12的左右下侧角部的上边部和侧边部中的侧边部。另外,若将底壁部11b的前面部作为一侧边部,则左右侧壁11c、11d的前面部就成为另一侧边部。
在底壁部11b与左侧壁部11c对接的部分通过斜状部35形成了空间S7。在该空间S7中填充有泡沫绝热材17。因此,底壁部11b与左侧壁部11c对接的部分比其他部分厚。而且,空间S7的前侧由三角形的闭塞部35a闭塞。左侧的增强部件87的连接部89设置在底壁部11b与左侧壁部11c对接而变厚了的部分、即闭塞部35a的里侧。
同样地,在底壁部11b与右侧壁部11d对接的部分通过斜状部36形成了空间S8。在该空间S8中填充有泡沫绝热材17。因此,在底壁部11b与右侧壁部11d对接的部分比其他部分厚。而且,空间S8的前侧由三角形闭塞部36a闭塞。右侧的增强部件86的连接部89设置在底壁部11b与右侧壁部11d对接而变厚了的部分、即闭塞部36a的里侧。
据此,避免了连接部59露出的情况,无损美观。另外,左右的增强部件86、87的连接部59埋入并固定于泡沫绝热材17内,所以箱主体11针对角度变化的强度增高,在抑制绝热箱10变形方面很有效。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9就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副增强板62具有第二限制部91。第二限制部91通过将弯折部62a的一部分切开并拉起、并与纵增强板57平行地进一步折弯而形成。纵增强板57向里的移动受第二限制部91限制。因此,纵增强板57在左右侧壁部11c、11d的前端部内确定在正规的位置。由此,能够使纵增强板57充分地发挥增强效果。另外,纵增强板57被插入左右侧壁部11c、11d的前端部内时、其向里的移动也受第二限制部91限制。因此,在将纵增强板57插入左右侧壁部11c、11d的前端部内时,能够防止纵增强板57与真空绝热面板23、26接触而导致真空绝热面板23、26破损这一情况出现。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0就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绝热箱10具备两个中间增强部件95。中间增强部件95设在分隔壁69与左右侧壁部11c、11d的连接部分。中间增强部件95具有两个纵增强板57和横增强板58。两个纵增强板57一上一下按直线状配置。横增强板58相对于两个纵增强板57的连接部分呈直角连接。中间增强部件95的纵增强板57设在左右侧壁部11c、11d的前端部内。中间增强部件95的横增强板58设在分隔壁69的前端部内。据此,能够一边实现具有纵增强板57以及横增强板58的中间增强部件95的共用化、一边有效地抑制箱主体11变形。
该情况下,若观察冷藏室70,则分隔壁69的前面部成为构成冷藏室70的前侧开口部12a的下侧角部的下边部和侧边部中的下边部。另一方面,左右侧壁部11c、11d的各前面部成为构成开口部12a的下侧角部的下边部和侧边部中的侧边部。另外,若观察冷藏室70的下方的室101,则分隔壁69的前面部成为构成室101的前侧开口部12b的上侧角部的上边部和侧边部中的上边部。另一方面,左右侧壁部11c、11d的各前面部成为构成开口部12b的上侧角部的上边部和侧边部中的侧边部。而且,分隔壁69的前面部成为构成开口部12a、12b的角部的一侧边部和另一侧边部中的一侧边部。另一方面,左右侧壁部11c、11d的各前面部成为构成开口部12a、12b的角部的一侧边部和另一侧边部中的另一侧边部。
另外,在中间增强部件95的横增强板58固定于分隔壁69的前面部的情况下,左右的中间增强部件95与分隔壁69一体化。于是,左侧壁部11c和右侧壁部11d的相互的位置关系由一体化了的左右中间增强部件95以及分隔壁69规定。由此,抑制了箱主体11变形。该情况下,一体化了的左右中间增强部件95以及分隔壁69作为规定部材发挥作用。
(第五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1就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绝热箱10具备框状增强部件96。框状增强部件96具有两个纵增强板57和两个横增强板58。框状增强部件96通过将纵增强板57以及横增强板58形成为矩形框状并一体化而构成。在框状增强部件96中,两个纵增强板57分别设在左右侧壁部11c、11d的各前面部内。另外,两个横增强板58分别设在顶壁部11a的前面部内和底壁部11b的前面部内。由此,也能够有效地抑制箱主体11变形。
该情况下,顶壁部11a的前面部成为构成箱主体11的开口部12的上侧角部的上边部和侧边部中的上边部。另外,底壁部11b的前面部成为构成开口部12的下侧角部的下边部和侧边部中的下边部。相对于此,左右侧壁部11c、11d的各前面部成为构成开口部12的上侧角部的上边部和侧边部中的侧边部,并且成为构成开口部12的下侧角部的下边部和侧边部中的侧边部。而且,顶壁部11a的前面部以及底壁部11b的前面部成为构成开口部12的角部的一侧边部和另一侧边部中的一侧边部。另一方面,左右侧壁部11c、11d的各前面部成为构成开口部12的角部的一侧边部和另一侧边部中的一侧边部。
此外,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适当组合并实施。
以上说明了的绝热箱并不仅仅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除电冰箱的绝热箱以外,也能够作为例如保温箱和/或冷冻陈列柜、其他恒温柜的绝热箱使用。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左右侧壁部11c、11d的厚度小于等于35(mm)的情况下,能够期待更高的效果。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真空绝热面板23、26的厚度分别设想为20(mm)。外壳21、24和内壳22、25的各合计厚度分别设想为1.5(mm)。该情况下,左右侧壁部11c、11d的厚度分别为21.5(mm)。因此,左右侧壁部11c、11d按能够期待高效果的小于等于25(mm)的厚度构成。
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出的,不用于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实施方式能够按其他各种方式加以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或其变更包含于发明的范围和/或主旨,并且包含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范围。

Claims (17)

1.一种绝热箱,具备:
箱主体,其在前面形成有开口部,并在内部具有与所述开口部相通的收置室;和
规定部材,其设在构成所述箱主体的所述开口部周围的壁部中的至少两个壁部内,对这两个壁部的位置进行规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热箱,其中,
所述规定部材由处于构成所述箱主体的壁部内且在所述开口部的角部所设的增强部件构成,
所述增强部件具有在构成所述箱主体的所述开口部的角部的一侧边部以及另一侧边部的内部所设的增强板,
在所述一侧边部所设的所述增强板与在所述另一侧边部所设的所述增强板一体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绝热箱,其中,
所述一侧边部是上边部,所述另一侧边部是侧边部,在所述上边部的内部所设的增强板与构成所述上边部的前面的前面板一体化。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绝热箱,其中,
所述一侧边部是下边部,所述另一侧边部是侧边部。
5.根据权利要求2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绝热箱,其中,
在所述一侧边部所设的所述增强板和在所述另一侧边部所设的所述增强板,通过宽度比所述增强板宽的连接部连接而一体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绝热箱,其中,
所述箱主体的侧壁部与顶壁部对接的部分或所述侧壁部与底壁部对接的部分比其他部分厚,在该变厚了的部分设有所述连接部。
7.根据权利要求2到6中任一项所述的绝热箱,其中,
所述增强部件的角部通过紧固部品而固定于所述箱主体。
8.根据权利要求2到7中任一项所述的绝热箱,其中,
设有:
对所述开口部进行开闭的门;和
处于所述箱主体的最上部并对所述门进行支撑的合页,
所述增强部件与固定所述合页的合页固定板一体化。
9.根据权利要求2到8中任一项所述的绝热箱,其中,
所述增强板的先端部没有与其他部品紧固,其向宽度方向的移动受第一限制部限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绝热箱,其中,
具备在所述箱主体的所述开口部的侧边部安装的副增强板,
所述第一限制部设置于所述副增强板。
11.根据权利要求2到10中任一项所述的绝热箱,其中,
在所述侧边部的内部所设的所述增强板沿纵向插入所述开口部的侧边部,在该增强板后方设有限制该增强板向后方移动的第二限制部。
12.根据权利要求2到11中任一项所述的绝热箱,其中,
具备对所述开口部进行开闭并在里侧有突部的门,
在所述侧边部的内部所设的所述增强板与存在于该增强板两侧的两侧部品之间的间隙为在所述箱主体变形时、使得在所述突部与所述箱主体接触前、所述增强板与所述两侧部品先接触的尺寸。
13.根据权利要求2到12中任一项所述的绝热箱,其中,
在所述箱主体的后上部有搭载冷冻循环的压缩机的压缩机搭载面。
14.根据权利要求2、3、5到13中任一项所述的绝热箱,其中,
在所述侧边部的内部所设的所述增强板的先端部其位置比在所述箱主体的收置室所设的最上层搁板靠下方。
15.根据权利要求2、3、5到14中任一项所述的绝热箱,其中,
在所述箱主体的后上部有搭载冷冻循环的压缩机的压缩机搭载面,
在所述侧边部的内部所设的所述增强板的先端部其位置比所述压缩机搭载面靠下方。
16.根据权利要求2到15中任一项所述的绝热箱,其中,
构成所述箱主体的壁部中的至少左右两侧的壁部具有真空绝热面板作为主要的绝热材。
17.根据权利要求2到16中任一项所述的绝热箱,其中,
所述箱主体通过组合分别构成的多个壁部而构成。
CN201280059459.8A 2011-12-07 2012-11-15 绝热箱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589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67805 2011-12-07
JP2011267805A JP6038446B2 (ja) 2011-12-07 2011-12-07 断熱キャビネット
PCT/JP2012/079647 WO2013084685A1 (ja) 2011-12-07 2012-11-15 断熱キャビネ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58992A true CN103958992A (zh) 2014-07-30
CN103958992B CN103958992B (zh) 2016-01-20

Family

ID=485740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59459.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58992B (zh) 2011-12-07 2012-11-15 绝热箱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789945B1 (zh)
JP (1) JP6038446B2 (zh)
CN (1) CN103958992B (zh)
TW (1) TWI504849B (zh)
WO (1) WO2013084685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27196A (zh) * 2015-10-21 2018-05-1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冷藏库
CN111828448A (zh) * 2020-07-02 2020-10-27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真空隔热板的定位装置
CN113133259A (zh) * 2021-03-03 2021-07-16 中天宽带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机柜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452766B1 (en) * 2016-05-03 2023-04-19 Whirlpool Corporation Refrigerator appliance with a vacuum insulation and a hinge support
US11150008B2 (en) * 2020-01-16 2021-10-19 Whirlpool Corporation Cabinet reinforcing assembly
US11486627B2 (en) 2020-12-30 2022-11-01 Whirlpool Corporation Reinforcement assembly for an insulated structure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77783U (ja) * 1982-04-30 1983-11-28 日本トレ−ルモ−ビル株式会社 冷凍コンテナにおける内部隅部構造
JPH05240264A (ja) * 1992-02-28 1993-09-17 Aisin Seiki Co Ltd 湿式多板クラッチ装置
JPH06147744A (ja) * 1992-11-09 1994-05-27 Hitachi Ltd 冷凍冷蔵庫
JPH08145553A (ja) * 1994-11-18 1996-06-07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凍冷蔵庫
JPH08233445A (ja) * 1995-02-27 1996-09-13 Toshiba Corp 冷蔵庫
JPH0912084A (ja) * 1995-06-27 1997-01-14 Daikin Ind Ltd 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CN1517654A (zh) * 2003-01-28 2004-08-0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隔热门和使用该隔热门的隔热箱体和冷藏库
CN1609539A (zh) * 2003-10-21 2005-04-27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低温贮藏库
JP2005241142A (ja) * 2004-02-26 2005-09-08 Hoshizaki Electric Co Ltd 断熱箱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30711Y2 (zh) * 1985-02-07 1990-08-17
JPS61164987U (zh) * 1985-03-08 1986-10-13
JPH0512709Y2 (zh) * 1986-05-29 1993-04-02
JPH0735945B2 (ja) * 1989-11-17 1995-04-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冷蔵庫等の断熱壁体
JP2728318B2 (ja) 1991-02-15 1998-03-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真空断熱箱体の製造方法
JPH05133678A (ja) * 1991-11-15 1993-05-28 Nippondenso Co Ltd 断熱箱
JP2839780B2 (ja) * 1992-02-28 1998-12-16 株式会社東芝 冷蔵庫の扉
JPH0861834A (ja) * 1994-08-18 1996-03-08 Toshiba Corp 断熱箱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609535B2 (ja) * 1996-05-08 2005-01-1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断熱箱体
JP2006097904A (ja) * 2004-09-28 2006-04-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蔵庫
JP2006313024A (ja) * 2005-05-06 2006-11-16 Hitachi Home & Life Solutions Inc 観音開き式扉を備えた冷蔵庫
DE102005057143A1 (de) * 2005-11-30 2007-06-06 BSH Bosch und Siemens Hausgeräte GmbH Kältegerät mit Isolationsleiste zum thermischen Entkoppeln der Seitenwände
DE102005057150A1 (de) * 2005-11-30 2007-06-06 BSH Bosch und Siemens Hausgeräte GmbH Kühl- bzw. Gefrierschrank mit Verstärkungsrahmen
JP2011208907A (ja) * 2010-03-30 2011-10-20 Panasonic Corp 冷蔵庫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77783U (ja) * 1982-04-30 1983-11-28 日本トレ−ルモ−ビル株式会社 冷凍コンテナにおける内部隅部構造
JPH05240264A (ja) * 1992-02-28 1993-09-17 Aisin Seiki Co Ltd 湿式多板クラッチ装置
JPH06147744A (ja) * 1992-11-09 1994-05-27 Hitachi Ltd 冷凍冷蔵庫
JPH08145553A (ja) * 1994-11-18 1996-06-07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凍冷蔵庫
JPH08233445A (ja) * 1995-02-27 1996-09-13 Toshiba Corp 冷蔵庫
JPH0912084A (ja) * 1995-06-27 1997-01-14 Daikin Ind Ltd 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CN1517654A (zh) * 2003-01-28 2004-08-0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隔热门和使用该隔热门的隔热箱体和冷藏库
CN1609539A (zh) * 2003-10-21 2005-04-27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低温贮藏库
JP2005241142A (ja) * 2004-02-26 2005-09-08 Hoshizaki Electric Co Ltd 断熱箱体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27196A (zh) * 2015-10-21 2018-05-1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冷藏库
CN111828448A (zh) * 2020-07-02 2020-10-27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真空隔热板的定位装置
CN111828448B (zh) * 2020-07-02 2022-10-04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真空隔热板的定位装置
CN113133259A (zh) * 2021-03-03 2021-07-16 中天宽带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机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7192A (zh) 2013-09-16
WO2013084685A1 (ja) 2013-06-13
JP6038446B2 (ja) 2016-12-07
EP2789945A1 (en) 2014-10-15
EP2789945A4 (en) 2015-07-15
EP2789945B1 (en) 2019-06-19
JP2013119996A (ja) 2013-06-17
CN103958992B (zh) 2016-01-20
TWI504849B (zh) 2015-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58992A (zh) 绝热箱
US10533697B2 (en) Refrigera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US9696083B2 (en) Refrigerator
JP5743483B2 (ja) 断熱キャビネット
US6845631B1 (en) Absorption refrigerator
US8864253B2 (en) Refrigeration device comprising an insulation strip for thermally decoupling the lateral walls
EP2722624B1 (en) Refrigerator
RU2443950C2 (ru) Холодильник
EP2719980B1 (en) Refrigerator
EP2789952A1 (en) Refrigerator
EP2789948A1 (en) Refrigerator
JP2014009849A (ja) 断熱箱体
TWI605232B (zh) 冰箱
JP6918462B2 (ja) 真空断熱材及び冷蔵庫
CN102261785A (zh) 用于制冷器具的低压储物单元以及制冷器具
JP2019207102A (ja) 断熱箱体
KR101221199B1 (ko) 냉장고 선반커버
JP6178040B2 (ja) 冷蔵庫
JP6721750B2 (ja) 冷蔵庫
CN102261782A (zh) 制冷器具
JP5715937B2 (ja) 断熱キャビネット
JP2016186379A (ja) 冷蔵庫
JP2023068555A (ja) 冷蔵庫
JP5911280B2 (ja) 冷蔵庫
JP5897317B2 (ja) 冷蔵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826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826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Corp.

Patentee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Holdings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120

Termination date: 201911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