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41565A - 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41565A
CN103941565A CN201310467627.3A CN201310467627A CN103941565A CN 103941565 A CN103941565 A CN 103941565A CN 201310467627 A CN201310467627 A CN 201310467627A CN 103941565 A CN103941565 A CN 1039415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e unit
recess
fixing device
slidingsurface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6762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津茂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415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415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Structural details or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pressure elements and layer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09Pressure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 G03G2215/2038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the belt further entrained around one or more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依次包括:第一氟树脂层,其具有分散有凹部的滑动表面;基体;以及第二氟树脂层。

Description

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使用电子照相术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定影装置对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未定影色调剂图像定影,从而形成图像。 
作为该定影装置,已知一种被称为皮带夹持型的定影装置,其具有包括加热辊和布置为与加热辊接触的加压带的构造,或者,具有包括加热带和布置为与加热带接触的加压辊的构造。 
在这种皮带夹持型定影装置中,带布置为通过按压部件从内周表面侧将带按压在辊上,并且滑动部件布置在带与按压部件之间,用以减小伴随带的旋转而产生的滑动阻力。JP-A-2005-003969(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在滑动表面具有晶格形状的凹凸的氟树脂复合物制成的滑动部件,作为滑动部件。JP-A-2009-015227(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重复具有厚部和薄部的滑动片,作为滑动部件。JP-A-2006-119263(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具有中间层以防止表层与基层之间卷曲的片状部件,作为滑动部件。 
[专利文献1]JP-A-2005-003969 
[专利文献2]JP-A-2009-015227 
[专利文献3]JP-A-2006-119263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其中可抑制在制造期间由于热量引起的变形。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依次包括: 
第一氟树脂层,其具有分散有凹部的滑动表面; 
基体;以及 
第二氟树脂层。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 
其中,分散在第一氟树脂层滑动表面中的凹部满足以下(1)和(2), 
(1)凹部呈现阵列图案,该阵列图案通过使晶格阵列中的部分或全部中部点从晶格阵列偏移而获得,通过连续布置基本阵列获得该晶格阵列,该基本阵列包括基本晶格(其由四个晶格点构成并且一边平行于滑动方向)和基本晶格的中部点;以及 
(2)在滑动表面上,除了其两个边部之外,在平行于滑动表面滑动方向的任何直线上,存在至少一个凹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根据第二方面所述的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 
其中,(1)中的基本晶格的形状为平行四边形,以及 
平行于滑动方向的两条边之间、在滑动方向的正交方向上的距离,等于或小于凹部开口在滑动方向的正交方向上的直径的3倍。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根据第二或第三方面所述的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 
其中,凹部的阵列图案的周期为从0.2mm到2.0mm,以及 
每一个凹部的开口面积为从7×10-3mm2到3.2mm2。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根据第二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 
其中,凹部的开口总面积占滑动表面的百分数为从10%到60%。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第一旋转部件; 
第二旋转部件,其布置为与第一旋转部件的外表面接触; 
按压部件,其布置在第二旋转部件的内侧,并且从第二旋转部件的内表面将第二旋转部件按压在第一旋转部件上;以及 
根据第一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滑动部件,其夹设在第二旋转部件的内表面与按压部件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根据第六方面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第二旋转部件的内表面的表面粗糙度Ra为从0.1μm到2.0μm。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保持部件; 
充电装置,其对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充电; 
潜像形成装置,其在图像保持部件的已充电表面上形成潜像; 
显影装置,其利用色调剂将潜像显影,以形成色调剂图像; 
转印装置,其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 
根据第六或第七方面所述的定影装置,其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提供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 
其中,第一氟树脂层是交联PTFE,并且 
第二氟树脂层是非交联PTFE。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和第九方面,与没有包括第二氟树脂层的情况相比较,提供的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可抑制在制造期间由于热量引起的变形。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没有满足上述(1)和(2)中至少之一的情况相比较,提供的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中,很难发生摩擦系数伴随着使用而上升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所述距离超过凹部开口直径的三倍的情况相比较,提供的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中,分散的凹部显示简单的阵列图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与凹部阵列图案的周期和每一个凹部的开口面积二者中至少之一处在所述范围之外的情况相比较,本发 明提供的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中,可抑制压力不均匀的发生。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与滑动表面中凹部的开口总面积的百分比在所述范围之外的情况相比较,本发明提供的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在滑动表面的耐磨性方面优良,同时确保润滑剂(油)的保持/供给功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与所包括的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中不包括第二氟树脂层的情况相比较,本发明提供了滑动部件易于安装的定影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与第二旋转部件内表面的表面粗糙度Ra处在所述范围之外的情况相比较,本发明提供的定影装置中,可提高第二旋转部件与滑动部件之间的润滑剂(油)的可保持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与所包括的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中不包括第二氟树脂层的情况相比较,提供了滑动部件易于安装到定影装置上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中: 
图1A和图1B是示意性剖视图,示出涉及本实施方式的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的构造实例; 
图2是示意性俯视图,示出在涉及本实施方式的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的滑动表面中,凹部阵列图案的实施例; 
图3是示意性俯视图,示出在涉及本实施方式的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的滑动表面中,凹部阵列图案的另一实施例;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构造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构造实施例的示意图;以及 
图6是示出涉及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构造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涉及本实施方式的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 
使用涉及本实施方式的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也称为“滑动部件”),例如,作为设置在电子照相式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中的滑动部件。在定影装置中,将润滑剂(油)供给到涉及本实施方式的滑动部件的滑动表面,例如,以便于减小滑动部件与被滑动部件之间的滑动阻力。 
将参考附图描述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方式。 
图1A和图1B是示意性剖视图,示出涉及本实施方式的滑动部件的构造示例。 
图1A所示的滑动部件101A包括基体110、设置在基体110的一个表面上的第一氟树脂层112、以及设置在基体110另一表面上的第二氟树脂层114。第一氟树脂层112具有滑动表面112A,该滑动表面112A分散有凹部112B,并且,凹部112B在第一氟树脂层112中设置为不贯穿该层的孔。 
图1B所示的滑动部件101B包括基体110、设置在基体110的一个表面上的第一氟树脂层112、以及设置在基体110另一表面上的第二氟树脂层114。第一氟树脂层112具有滑动表面112A,该滑动表面112A分散有凹部112B,并且凹部112B在第一氟树脂层112中设置为贯通孔。 
另外,没有图示出用于使基体110与第一氟树脂层112结合的粘合层、和用于使基体110与第二氟树脂层114结合的粘合层。 
由于涉及本实施方式的滑动部件101A和滑动部件101B依次具有第一氟树脂层112、基体110以及第二氟树脂层114,因此可抑制在制造期间由于热量引起的变形。该原因推理如下。 
在相关技术中,已知这样的层压片作为滑动部件,其中,作为一层的氟树脂层与作为另一层的基体经由粘合层被层压在一起。 
基体包括树脂,诸如聚酰亚胺,例如用于提高滑动部件的耐热性或强度。 
氟树脂层构成滑动部件的滑动表面,以及,凹部设置为分散在滑动表面中,用以保持润滑剂并将其供给与被滑动部件的接触区域,以及,用以减小接触区域的面积,并且将摩擦系数保持为较低。 
作为层压片的形成方法,例如,存在这样一种方法:层压体中,氟树脂层和基体经由粘合片层压在一起,对该层压体施加压力和热量,并且使粘合片热熔,由此将氟树脂层与基体粘结在一起。 
另外,作为在氟树脂层中形成凹部的方法,例如存在这样一种方法:将在按压表面上具有凸部的模具按压在成为氟树脂层的氟树脂片上,将氟树脂片加热至氟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或更高,并且在氟树脂片中形成凹部或贯通孔。 
然而,如果当氟树脂层和基体被粘结在一起时,或者,当在氟树脂层中形成有凹部时,对氟树脂层和基体的层压体加热和加压,则可能引起变形使得成品滑动部件在氟树脂层位于内侧的情况下发生偏斜、弯曲或卷曲。如此变形的滑动部件不易安装到定影装置上。 
相信发生上述变形是由于:当加热和加压时,与基体相比,氟树脂层更容易沿平面方向热膨胀,并且即使冷却也不易返回到原始尺寸。 
相比较,涉及本实施方式的滑动部件101A和滑动部件101B在基体的两个表面上都具有氟树脂层。通常,如上所述将氟树脂层、基体、以及氟树脂层依次层压的层压体粘结,并且如上所述在一个氟树脂层中形成凹部,藉此制成这些滑动部件,由于上述事实,相信:当在制造过程中对层压体加热和加压时、以及使其冷却时,两个表面上的氟树脂层的变形程度彼此平衡,并且可抑制诸如滑动部件的偏斜、弯曲或卷曲的变形。 
在涉及本实施方式的滑动部件101A和滑动部件101B中,相信,由于上述原因可抑制在制造过程中由热量引起的变形。 
相应地,当涉及本实施方式的滑动部件101A和滑动部件101B具有以下方面时,通过本发明的构造获得的效果是显著的。 
也就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其中,经由热熔的粘合片,将成为第一氟树脂层的片、成为基体的片、以 及成为第二氟树脂层的片层压,制成层压体,并且,对层压体加热加压使其粘结在一起。 
另外,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其中,将在按压表面上具有凸部的模具按压在层压片(其依次具有第一氟树脂层、基体以及第二氟树脂层)的第一氟树脂层表面上,并且对模具加热,藉此在滑动表面上分散有凹部。 
下面详细描述构成在图1A和图1B中所示的滑动部件101A和滑动部件101B的各个层。 
以下,“主要成分”意指重量比为50%或更多。 
基体 
基体110例如为片状,并且可包含添加剂,诸如填充材料,包括树脂材料。 
树脂材料例如包括聚酰亚胺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聚酯醚树脂、聚芳酯树脂、聚酯树脂、或通过添加增强材料而获得的聚酯树脂。其中,优选具有高耐热性和机械强度的聚酰亚胺树脂。 
基体110的厚度为例如从50μm到150μm,优选从60μm到130μm。 
第一氟树脂层 
第一氟树脂层112是包含氟树脂作为主要成分的层,并且也可包含诸如填充材料的添加剂。 
构成第一氟树脂层112的树脂包括聚四氟乙烯(PTFE)、全氟代烷氧基烃(perfluoroalkoxyalkan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等。 
从滑动部件的耐用性角度出发,第一氟树脂层112优选为包含交联氟树脂作为主要成分的层,并且特别地,第一氟树脂层优选为包含交联聚四氟乙烯(在下文中称为“交联PTFE”)作为主要成分的层。 
交联PTFE包括例如利用电离辐射照射并且使非交联PTFE交联而获得的PTFE。具体地,交联PTFE例如为,在非交联PTFE被加热高于晶体熔点的温度的状态下,用电离辐射(例如,伽马射线、 电子射线、X射线、中子射线、高能粒子等)照射非交联PTFE使其交联而获得的PTFE,以及,照射剂量在无氧环境下的范围为从1KGy到10MGy。 
PTFE可包含除了四氟乙烯之外的其他共聚反应成分,例如,全氟代(烷基乙烯基醚)(perfluoro(alkylvinylether))、六氟丙烯、全氟代(烷基乙烯基醚)、六氟丙烯、乙烯(全氟烃基)(ethylene(perfluoroalkyl))、三氟氯乙烯等。 
填充材料是为了赋予导电性或导热性、或提高耐用性而添加的物质。 
填充材料优选为选自金属氧化物颗粒、硅酸盐矿物、炭黑以及氮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科琴黑(Ketien black)、石墨以及乙炔炭黑在赋予导电性方面是优选的,以及,石墨、铜、银、氮化铝、氮化硼以及氧化铝在赋予导热性方面是优选的。 
可使用一种填充材料,和/或可使用两种或更多种填充材料。 
填充材料的平均粒径期望从0.01μm到20μm。 
当使用填充材料时,相对于氟树脂的100重量份(重量份数),填充材料的含量期望为从0.01重量份到30重量份。 
尽管根据层的形状、层的刚性或基体110的性能设定第一氟树脂层112的厚度,20μm到500μm是优选的,并且50μm到400μm是更为优选的。 
第二氟树脂层 
第二氟树脂层114是包含氟树脂作为主要成分的层,并且也可包含诸如填充材料的添加剂。 
由于第一氟树脂层112和第二氟树脂层114都是包含氟树脂作为主要成分的层,因此两层的热膨胀系数彼此接近。这样,相信,当对这些层加热并且加压时,两层的变形程度几乎相同。 
构成第二氟树脂层114的树脂包括聚四氟乙烯(PTFE)、全氟代烷氧基烃、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等。 
从滑动部件的耐用性角度出发,第二氟树脂层优选为包含交联 氟树脂作为主要成分的层,并且更为优选的是包含交联PTFE作为主要成分的层。 
从兼顾滑动部件的耐用性与制造成本的角度出发,第二氟树脂层优选为包含非交联氟树脂作为主要成分的层,并且更为优选的是包含非交联PTFE作为主要成分的层。 
关于第一氟树脂层112示出了填充材料的类型、平均粒径以及含量。 
从有效抑制滑动部件在制造期间由于热量引起的变形(例如,偏斜、弯曲或卷曲)的角度出发,第二氟树脂层114的厚度优选为第一氟树脂层112厚度的0.8到1.2倍,更优选为0.9到1.1倍。 
粘合层 
在滑动部件厚度方向层压在一起的各层之间,存在将一层与另一层结合的粘合层。 
粘合层可以是由诸如为耐热硅树脂或环氧基树脂的已知粘合剂形成的层,或利用粘合片形成的层。 
当涉及本实施方式的滑动部件具有这样的方面,即,作为滑动部件101B中的凹部112B,贯通孔设置在第一氟树脂层112中,此时,为了不遮住贯通孔,更优选使用粘合片而不是粘合剂,或者可使用这样的粘合片,其具有形状与贯通孔相同的孔。 
粘合片优选为可通过加热至熔点或更高而热熔、并将层压的各层结合的粘合片。另外,从粘合片与润滑剂(油)不发生化学反应、并且不容易发生润滑剂(油)引起的劣化以及润滑剂(油)劣化的角度出发,优选氟基粘合片。具体地,粘合片包括商品名称Silky Bond(由Junkosha Inc制造)。 
粘合片的厚度优选从10μm到30μm。 
凹部 
凹部112B设置在滑动表面中,用以保持润滑剂(油),并且将润滑剂(油)供给到与被滑动部件的接触区域,并且,用以减小接触区域的面积、并且将摩擦系数保持为较低。 
凹部的阵列图案 
凹部112B优选以周期性阵列分散在滑动表面中。 
周期性阵列没有特别限制,并且包括例如具有晶格或面心晶格作为单元的阵列图案。晶格可以为正方形、长方形、菱形以及其他平行四边形中的任意形状。面心晶格指具有总共五个点的结构,包括顶点和平行四边形中对角线之间的交点作为单元晶格的晶格点。显然,正方形、长方形以及菱形包括在平行四边形中。 
尽管周期性阵列可中断或可偏移,优选地,以在所有方向上没有间隙的方式,连续地重复周期性阵列。 
对于周期性阵列,阵列周期(阵列间距)期望从0.2mm到2.0mm,并且更优选从0.3mm到1.5mm。 
这里,阵列周期(阵列间距)指两个相邻单元晶格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中心点是当单元晶格为四边形时对角线之间的交点。 
另外,根据单元晶格的形式,可存在多个阵列周期(阵列间距)。(例如,如果单元晶格的形式为长方形,则存在沿纵向和横向的两个阵列周期)。当存在多个阵列周期(阵列间距)时,优选所有阵列周期在以上范围之内。 
对于周期性阵列而言,相邻凹部之间的距离优选从0.3mm到1.0mm,并且更优选从0.4mm到0.8mm。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凹部112B的优选阵列图案。以下将描述的阵列图案可被称为“面心晶格的中心晶格点可偏移的图案”。 
图2是示意性俯视图,示出涉及本实施方式滑动部件的滑动表面中的凹部的阵列图案示例,并且,是以俯视图示出滑动表面的视图。 
图3是示意性俯视图,示出涉及本实施方式滑动部件的滑动表面中的凹部的阵列图案的另一示例,并且,是以俯视图示出滑动表面的视图。 
图2和图3示出了面心晶格的中心晶格点偏移的图案示例。 
在图2和图3所示的滑动部件101a和滑动部件101b中,凹部112B分散在滑动表面112A中。凹部112B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凹部呈现这样的阵列图案,该阵列图案通过使晶格阵列中 的部分或全部中部点从晶格阵列偏移而获得,通过连续布置基本阵列获得该晶格阵列,该基本阵列包括基本晶格(其由四个晶格点构成、并且一边平行于滑动方向)和基本晶格的中部点。 
(2)在滑动表面上,除了其两个边部之外,在平行于滑动表面滑动方向的任何直线上,存在至少一个凹部。这里,表述“在所有直线上存在凹部”也包括凹部与直线接触的情况。 
在上述条件(1)中,基本晶格优选为平行四边形。这意味着,正方形、长方形以及菱形包括在平行四边形中。尽管图2和图3所示的滑动部件101a和滑动部件101b的基本晶格是正方形。然而,基本晶格不限于正方形,也可为长方形、菱形或其他平行四边形。 
在上述条件(1)中,“基本晶格的中部点”指基本晶格的对角线之间的交点。 
当上述条件(1)换种方式来讲,凹部112B呈现这样的阵列图案,该阵列图案通过使面心晶格中的部分或全部中心晶格点(对角线之间的交点)从晶格阵列偏移而获得,通过连续布置一边平行于滑动方向的面心晶格而获得该晶格阵列。 
凹部的开口中心点优选位于晶格点和中部点(其部分或全部被偏移)上。此外,凹部的开口形状优选为以晶格点和中部点(其部分或全部被偏移)为中心的圆。 
如果上述条件(2)换种方式来讲,在滑动表面上,在位于滑动方向的正交方向上的任意位置处,绘制平行于滑动方向的直线,此时,凹部无疑存在于该直线上。 
另外,滑动部件可在其宽度方向端部处具有与被滑动部件不接触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与被滑动部件不接触的区域,端部与“滑动表面”不相关,并且无需在端部形成凹部。 
如果凹部在滑动表面上布置为满足上述条件(2),当被滑动部件与滑动部件在彼此之上滑动时,在被滑动部件的被滑动表面中不存在没有碰到凹部开口的区域。也就是说,当被滑动部件与滑动部件在彼此之上滑动时,被滑动部件的被滑动表面的所有区域无疑都会碰到凹部的开口。因此,润滑剂(油)可从凹部供给到整个被滑 动表面。结果,可在整个滑动表面(被滑动表面)上抑制滑动部件与被滑动部件之间的滑动阻力。 
在相关技术中,采取了措施以增加滑动部件中各个凹部的开口面积,其中,凹部以晶格形状或以面心晶格形状分散在滑动表面中,用以提高润滑剂(油)从滑动部件供给到被滑动部件的功能,或降低滑动表面的摩擦系数。 
然后,由于滑动表面中凹部的开口总面积的百分数增加、并且滑动表面中平坦部分的面积的百分数减小,耐磨性容易降低。结果,滑动部件的寿命趋于变短。 
另外,如果各个凹部的开口面积增加,滑动表面中润滑剂的保持/供给功能可能出现偏差,并且磨耗系数可能增大。 
相比较,如果阵列图案的构造以及凹部在滑动表面中的布置满足以上条件(1)和(2),无需增加各个凹部的开口面积,相应地,无需增加凹部的开口总面积占滑动表面的百分数。 
相应地,在滑动表面耐磨性优良的同时,滑动部件101a和滑动部件101b可改善润滑剂(油)的供给功能。相应地,滑动部件101a和滑动部件101b可在表现出滑动表面耐磨性优良的同时,抑制滑动部件与被滑动部件之间的滑动阻力。结果,在滑动部件101a和滑动部件101b中,不容易伴随着使用而发生摩擦系数增加。可延长滑动部件101a和滑动部件101b的使用寿命。 
下面将描述图2中所示的滑动部件101a。 
图2示出了通过连续布置基本阵列获得的晶格阵列,该基本阵列包括基本晶格(其由四个黑点示出并且一边平行于滑动方向)和基本晶格的中部点(由虚线示出)。滑动部件101a具有这样的阵列图案,其中,构成晶格阵列的中部点(由虚线示出)在正交于滑动方向的方向(箭头方向)偏移。 
该阵列图案是这样的图案:其中,在平行于滑动方向的直线上排齐的中部点(由虚线示出)交替进行向左、向右偏移,以及,在点线之间、在平行于滑动方向的任意直线上,布置有一个或多个凹部。相应地,凹部112B的布置满足上述条件(2)。 
下面将描述图3中所示的滑动部件101b。 
图3也示出了通过连续布置基本阵列获得的晶格阵列,该基本阵列包括基本晶格(其由四个黑点示出并且一边平行于滑动方向)和基本晶格的中部点(由虚线示出)。滑动部件101b具有这样的阵列图案,其中,构成晶格阵列的中部点(由虚线示出)相对于滑动方向在倾斜方向(箭头方向)偏移。 
该阵列图案是这样的图案:其中,在平行于滑动方向的直线上排齐的中部点(由虚线示出)交替进行向左斜上方和向右斜上方(左斜下方和右斜下方)偏移,以及,在点线之间、在平行于滑动方向的任意直线上,布置有一个或多个凹部。相应地,凹部112B的布置满足上述条件(2)。 
在滑动部件101a和滑动部件101b中,在平行于滑动方向的直线上排齐的中部点(由虚线示出)偏移,其偏移的方向不限于图2和图3所示的形式,以及,只要在点线之间、在平行于滑动方向的任意直线上布置有一个或多个凹部,该偏移方向没有特别限制。也就是说,关于在平行于滑动方向的直线上排齐的中部点(由虚线示出),其偏移的方向可如图2和图3所示为规则的,或者可以为不规则的。然而,如果考虑到凹部在滑动表面中存在的平衡或可制造性,优选地,偏移方向为规则的。 
另外,尽管在滑动部件101a和滑动部件101b的滑动表面内形成规则的阵列图案,但在不削弱本发明效果的情况下可采取省略一部分凹部的形式。 
在上述条件(1)中,可根据基本晶格在滑动方向的宽度和凹部的开口直径,确定中部点(由虚线示出)的行进距离。 
例如,当基本晶格为平行四边形时,可根据平行于滑动方向的两条边之间在正交于滑动方向的方向上的距离、以及凹部的开口直径,确定中部点(由虚线示出)的行进距离。这里,表述“凹部的开口直径”指开口在正交于滑动方向的方向上的最大直径。 
在滑动部件101a和滑动部件101b中,分散有以基本晶格的晶格点为中心的、且形状相同的圆形凹部,以及,凹部的开口直径为 平行于滑动方向的两条边之间距离的1/3。然而,只要凹部的开口直径等于或大于此设定,为了满足上述条件(2),中部点之间的行进距离可以为较小。以此方式,分散以基本晶格的晶格点为中心且形状相同的圆形凹部、以及中部点。 
以此方式,如果平行于滑动方向的两条边之间距离等于或小于凹部的开口直径的3倍,可简化如滑动部件101a或滑动部件101b中的中部点偏移方式。因此,可以获得简单的阵列图案。结果,相信也可改善可制造性。 
凹部的形状 
只要能发挥润滑剂(油)的保持/供给功能,凹部112B的形状不受限制。 
凹部在平面方向上的形状包括例如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四边形、其他多边形、或不定形状(infinite shape),并且,从在滑动表面中设置凹部的处理容易进行的角度出发,优选为圆形。 
凹部在深度方向的形状包括例如柱状、锥状、楔形或倒楔形。 
每一个凹部112B的开口面积优选从7×10-3mm2到3.2mm2,并且更优选从0.03mm2到0.8mm2。 
具体地,当凹部112B在平面方向上的形状为圆形时,开口的直径优选从100μm到2mm,并且更优选从150μm到1mm。 
从确保润滑剂(油)的保持/供给功能、同时使滑动表面的耐磨性优良的角度,优选地,凹部112B的开口总面积(各个凹部的开口面积之总和)在滑动表面中的百分数在以下范围之内。 
当凹部的阵列图案具有晶格形状或面心晶格形状时,总面积的百分数优选从10%到60%,更优选从15%到40%,并且更为优选的是从20%到30%。 
当凹部的阵列图案为面心晶格的中心晶格点偏移(如图2和图3所示滑动部件101a和滑动部件101b中)的图案时,总面积的百分数优选从10%到60%,更优选从12%到40%,并且更为优选的是从15%到30%。 
由于凹部112B以周期性阵列分散,从确保润滑剂(油)的保持 /供给功能、同时抑制出现压力不均匀的角度考虑,优选地,阵列周期处于上述范围之内,相邻凹部之间的距离处于上述范围之内,并且每一个凹部的开口面积处于上述范围之内。 
在滑动部件与被滑动部件接触的表面中,在其滑动方向端部处、或在其宽度方向(正交于滑动方向的方向)端部处,滑动部件可具有与被滑动部件没有接触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与被滑动部件没有接触的区域,端部与“滑动表面”不相关,并且无需在端部形成凹部。 
尽管优选凹部周期性地布置在滑动部件的滑动表面中,但可省略一部分凹部。 
滑动部件的制造方法 
下面将描述图1A和图1B中所示滑动部件101a和滑动部件101b的制造方法的实施例。 
准备成为基体110的片、成为第一氟树脂层112的氟树脂片、以及成为第二氟树脂层114的氟树脂片。 
以氟基粘合片夹在其间的方式将上述各片层压,以及,获得五层层压体(成为第一氟树脂层112的氟树脂片/氟基粘合片/成为基体110的片/氟基粘合片/成为第二氟树脂层114的氟树脂片)。 
然后,通过从层压体上方和下方施加压力和热量,成为第一氟树脂层112的氟树脂片和成为基体110的片粘结在一起,并且成为基体110的片和成为第二氟树脂层114的氟树脂片粘结在一起。将层压体粘结在一起时对层压体施加的压力为例如从1.0MPa到2.0MPa,以及,加热温度为例如从320℃到350℃。 
接下来,通过下述方法形成凹部112B。 
首先,准备在按压表面具有凸部的模具。 
然后,将模具按压在成为第一氟树脂层112的氟树脂片上,以将氟树脂片加热至氟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或更高,并且,在成为第一氟树脂层112的氟树脂片中,形成与凸部对应的凹部或贯通孔。 
可通过NC机床等形成模具按压表面的凸部,或者,可通过蚀刻形成凸部。 
或者,可通过镍电铸或可通过镍电铸与光刻相组合的方法(电成型方法),形成凸部。这些方法在高精度或易于复制方面是有利的。 
定影装置 
涉及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包括:第一旋转部件;第二旋转部件,其布置为与第一旋转部件的外表面接触;按压部件,其布置在第二旋转部件的内侧,并且从第二旋转部件的内表面将第二旋转部件按压在第一旋转部件上;以及涉及本实施方式的滑动部件,其夹设在第二旋转部件的内表面与按压部件之间。 
优选地,涉及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还包括加热源,该加热源加热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中的至少之一。 
第二旋转部件的示例为加热带或加压带,其内表面(内周表面)的表面粗糙度Ra优选从0.1μm到2.0μm,更优选从0.3μm到1.5μm。如果表面粗糙度处于上述范围之内,作为第二旋转部件示例的加热带或加压带与滑动部件之间的滑动阻力下降,以及,当夹设润滑剂(油)时,润滑剂(油)容易保持在两个部件之间,并且滑动部件的耐磨性得以改善。 
这里,利用表面粗糙度仪SURFCOM1400A(由Tokyo Seimitsu Co.,Ltd.制造)遵照JIS B0601-1994,在评定长度Ln为4mm、参比长度L为0.8mm、并且截断值(cut-off value)为0.8mm的测量条件下,进行表面粗糙度Ra的测量。 
尽管作为涉及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可以有多种构造,将具体描述以下两种实施方式。 
作为第一实施方式,将描述包括加热辊和加压带的定影装置,该加热辊具有加热源,以及,将按压垫按压在加压带上。 
作为第二实施方式,将描述包括加热带和加压辊的定影装置,该加热带具有加热源,并且,其上按压有按压垫。 
作为这些定影装置中的片状滑动部件,应用涉及本实施方式的滑动部件。 
定影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图4描述涉及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 
图4是示出涉及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的构造的示意图。 
定影装置60包括加热辊61(第一旋转部件的实施例)、加压带62(第二旋转部件的实施例)、按压垫64(按压部件的实施例)、滑动部件68(涉及本实施方式的滑动部件的实施例)、以及卤素灯66(加热源的实施例)。 
加热辊61与加压带62在二者的外周表面上彼此接触,并且彼此相互施加压力。加压带62可被按压在加热辊61上,或者加热辊61可被按压在加压带62上。在加热辊61与加压带62彼此接触的区域中形成夹紧区域N(夹区)。 
加热辊61在其内部具有卤素灯66(加热源的实施例)。加热源不限于卤素灯,可以是产生热量的其他发热部件。 
热敏元件69布置为与加热辊61的外周表面接触。基于由热敏元件69测量的温度测量值,控制卤素灯66的打开,并且将加热辊61的表面温度保持在设定温度(例如,150℃)。 
例如,通过围绕金属芯(圆筒芯)611依次层压耐热弹性体层612和防粘层613,构造成加热辊61。 
加压带62布置为与加热辊61的外周表面接触。 
由布置在其内部的按压垫64和带行进导向装置63,可旋转地支撑加压带62。 
按压垫64布置在加压带62的内侧,并且经由加压带62对加热辊61施加压力。 
按压垫64包括位于夹紧区域N的入口侧的前夹紧部件64a,以及,包括位于夹紧区域N的出口侧的分离夹紧部件64b。 
前夹紧部件64a构造为沿着加热辊61外周形状的凹形,并且确保夹紧区域N的长度(在滑动方向的距离)。 
分离夹紧部件64b构造为相对于加热辊61外周表面突出的形状,引起加热辊61在夹紧区域N的出口区域中局部变形,并且便于定影之后的记录介质从加热辊61分离。 
滑动部件68构造为片状,并且布置在加压带62与按压垫64之 间,其滑动表面(分散有凹部的表面)与加压带62的内周表面接触。 
滑动部件68参与存在于滑动表面与加压带62内周表面之间的润滑剂(油)保持和供给。滑动部件68耐磨性优良,并且可延长定影装置60的使用寿命。 
滑动部件68布置成覆盖前夹紧部件64a和分离夹紧部件64b,以便减小加压带62内周表面与按压垫64之间的滑动阻力。 
保持部件65保持按压垫64和滑动部件68。保持部件65由例如金属制成。 
带行进导向装置63安装在保持部件65上。加压带62沿着带行进导向装置63旋转。 
作为将润滑剂(油)供给到加压带62内周表面的单元,润滑剂供给装置67可安装到带行进导向装置63上。 
作为用于分离记录介质的辅助单元,分离部件70设置在夹紧区域N的下游侧。分离部件70包括分离爪71和用于保持分离爪71的保持部件72。在面向加热辊61旋转方向的方向(逆时针方向)上,分离爪71布置在加热辊61附近。 
通过驱动电机(未示出),使加热辊61沿箭头C的方向旋转,以及,加压带62在与加热辊61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以便跟随该旋转。 
具有未定影色调剂图像的纸张K(记录介质)由定影进入导向装置56引导,并且被传送到夹紧区域N。当纸张K穿过夹紧区域N时,通过作用于夹紧区域N的压力和热量,对纸张K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 
定影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图5描述涉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80。 
图5是示出涉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80的构造的示意图。 
定影装置80包括加压辊88(第一旋转部件的实施例)、以及定影带组件86。 
定影带组件86包括:加热带84(第二旋转部件的实施例);按压垫87(按压部件的实施例);滑动部件82(涉及本实施方式的 滑动部件的实施例);以及布置在按压垫87附近的卤素加热器89A(加热源的实施例)。 
此外,定影带组件86包括支撑辊90、支撑辊92、姿势校正辊94以及支撑辊98。 
加压辊88布置为被按压在加热带84(定影带组件86)上,并且,在加压辊88与加热带84(定影带组件86)彼此接触的区域中,形成夹紧区域N(夹区)。 
加热带84构造为环形,并且由布置在其中的按压垫87和支撑辊90可旋转地支撑。 
加热带84卷绕在按压垫87上,并且加热带84被按压在加压辊88上。 
按压垫87包括前夹紧部件87a和分离夹紧部件87b,并由保持部件89支撑。 
前夹紧部件87a构造为沿着加压辊88外周形状的凹形,布置在夹紧区域N的入口侧,并且确保夹紧区域N的长度(在滑动方向的距离)。 
分离夹紧部件87b构造为相对于加压辊88的外周表面突出的形状,布置在夹紧区域N的出口侧,引起加压辊88在夹紧区域N的出口区域中局部变形,并且便于定影之后的记录介质从加压辊88分离。 
按压垫87包括位于加热垫附近(例如,保持部件89的内侧)的卤素加热器89A(加热源的实施例),并且从内周表面侧加热加热带84。 
作为将润滑剂(油)供给到加热带84内周表面的单元,润滑剂供给装置(未示出)可安装到例如保持部件89的前夹紧部件87a的上游。 
滑动部件82构造为片状,并且布置在加热带84与按压垫87之间,其滑动表面(分散有凹部的表面)与加热带84的内周表面接触。 
滑动部件82参与存在于滑动表面与加热带84内周表面之间的润滑剂(油)保持和供给。滑动部件82耐磨性优良,并且可延长定 影装置80的使用寿命。 
支撑辊90在其上卷绕有加热带84,并且在不同于按压垫87的位置处支撑加热带84。 
支撑辊90在其中包括卤素加热器90A(加热源的实施例),并且从内周表面侧加热加热带84。 
支撑辊90是在由例如铝制成的筒状辊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防粘层的辊,防粘层的厚度为例如20μm,由氟树脂制成。 
支撑辊92布置成在从按压垫87到支撑辊90的范围内与加热带84的外周表面接触,并且限定加热带84的环绕路径。 
支撑辊92在其中包括卤素加热器92A(加热源的实施例),并且从外周表面侧加热加热带84。 
支撑辊92是在由例如铝制成的筒状辊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防粘层的辊,防粘层的厚度为例如20μm,由氟树脂制成。 
可包括作为加热源实施例的卤素加热器89A、卤素加热器90A以及卤素加热器92A中的至少之一。 
姿势校正辊94布置成在从支撑辊90到按压垫87的范围内与加热带84的内周表面接触,并且在从支撑辊90到按压垫87的范围内校正加热带84的姿势。 
端部位置测量机构(未示出)测量加热带84的端部位置,布置在姿势校正辊94附近,根据端部位置测量机构的测量结果,轴向位移机构(未示出)使加热带84的轴向抵靠位置移位,该轴向位移机构(未示出)布置在姿势校正辊94处,并且这些机构校正加热带84的姿势。 
姿势校正辊94是由例如铝制成的柱状辊。 
支撑辊98布置成在从按压垫87到支撑辊92的范围内与加热带84的内周表面接触,并且,在夹紧区域N的下游侧,从加热带84的内周表面对加热带84施加张力。 
支撑辊98是在由例如铝制成的筒状辊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防粘层的辊,防粘层的厚度为例如20μm,由氟树脂制成。 
加压辊88布置成,在加热带84卷绕在按压垫87上的部分中, 加压辊88按压在加热带84上。 
加压辊88以可旋转方式设置,并且在箭头F的方向旋转,以便在加热带84于箭头E方向旋转移动时跟随加热带84。 
加压辊88构造成,弹性层88B(其由例如硅橡胶制成)和分离层(未示出)(其厚度为100μm、由例如氟树脂制成)依次层压在由例如铝制成的柱状辊88A的外周表面上。 
例如,通过驱动电机(未示出)使支撑辊90或支撑辊92旋转,并且,加热带84在箭头E方向旋转移动以跟随该旋转,以及,加压辊88在箭头F方向旋转以跟随加热带84的旋转移动。 
将具有未定影色调剂图像的纸张K(记录介质)传送到定影装置80的夹紧区域N。当纸张K穿过夹紧区域N时,通过作用于夹紧区域N的压力和热量,对纸张K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 
图像形成装置 
涉及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保持部件;充电装置,其对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充电;潜像形成装置,其在图像保持部件的已充电表面上形成潜像;显影装置,其利用色调剂将潜像显影,以形成色调剂图像;转印装置,其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其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描述电子照相式图像形成装置作为实施例。涉及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不限于电子照相式图像形成装置,还可以是不同于电子照相式的其他已知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包括用于传送纸张的环状带的喷墨式记录装置等)。 
下面将参考图6描述涉及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6是示出涉及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构造的示意图。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前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取代包括定影装置60,图像形成装置100可包括涉及前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80。 
图像形成装置100是通常被称为串联型的中间转印型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 其中通过电子照相法形成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部10,其将所形成的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依次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二次转印部20,其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的叠加的色调剂图像共同转印(二次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K上;以及定影装置60,其将二次转印的图像定影在纸张K上;以及控制器40,其控制各个装置(各个部分)的操作。 
从中间转印带15的上游侧起,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按照1Y(用于黄色的单元)、1M(用于品红色的单元)、1C(用于蓝绿色(青色)的单元)、1K(用于黑色的单元)的顺序大致线性布置。 
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分别包括感光体11(图像保持部件的实施例)。感光体11在箭头A的方向旋转。 
围绕感光体11,沿着感光体11的旋转方向,依次设置:充电器12(充电装置的实施例)、激光曝光单元13(潜像形成装置的实施例)、显影器单元14(显影装置的实施例)、一次转印辊16、以及感光体清洁器17。 
充电器12对感光体11的表面充电。 
激光曝光单元13射出曝光束Bm,以在感光体11上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器单元14容纳有各个颜色的色调剂,并且利用色调剂在感光体11上形成静电潜像作为可视图像。 
在一次转印部10中,一次转印辊16将形成在感光体11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 
感光体清洁器17去除感光体11上的残留色调剂。 
中间转印带15是由下述材料制成的带,通过将诸如炭黑的抗静电剂添加到诸如聚酰亚胺或聚酰胺的树脂中,获得该材料。中间转印带15的体积电阻率为例如从106Ωcm到1014Ωcm,以及,厚度为例如为0.1mm。 
中间转印带15由驱动辊31、支撑辊32、张力施加辊33、背面辊25以及清洁背面辊34支撑,并且随着驱动辊31的旋转而沿箭头 B的方向受到循环驱动(旋转)。 
驱动辊31由具有优良恒速性能的电机(未示出)驱动,以使中间转印带15旋转。 
支撑辊32连同驱动辊31一起支撑中间转印带15,该中间转印带15沿着四个感光体11的排列方向大致线性延伸。 
张力施加辊33用作校正辊,其对中间转印带15施加恒定张力,并且抑制中间转印带15的蛇行。 
背面辊25设置在二次转印部20处,以及,清洁背面辊34设置在刮除中间转印带15上残留色调剂的清洁部分处。 
一次转印辊16布置与中间转印带15另外一边的感光体11压力接触,并且形成一次转印部10。 
对一次转印辊16施加极性与色调剂的带电极性(使成为负极性;以下同样适用)相反的电压(一次转印偏压)。相应地,各个感光体11上的色调剂图像被依次静电吸引到中间转印带15上,并且在中间转印带15上形成叠加的色调剂图像。 
一次转印辊16是由轴(例如,诸如铁和SUS的金属制成的柱状杆)和锚固在轴周围的弹性层(例如,混合有诸如炭黑的导电剂的混合橡胶(blend rubber)的海绵层)构成的筒状辊。一次转印辊16的体积电阻率为例如从107.5Ωcm到108.5Ωcm。 
二次转印辊22布置为与中间转印带15另外一边的背面辊25压力接触,并且形成二次转印部20。 
二次转印辊22在二次转印辊与背面辊25之间形成二次转印偏压,并且将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被传送至二次转印部20的纸张K(记录介质)上。 
二次转印辊22是由轴(例如,诸如铁和SUS的金属制成的柱状杆)和锚固在轴周围的弹性层(例如,混合有诸如炭黑的导电剂的混合橡胶的海绵层)构成的筒状辊。二次转印辊22的体积电阻率为例如从107.5Ωcm到108.5Ωcm。 
背面辊25布置在中间转印带15的背面侧,构成二次转印辊22的反电极,并且在背面与二次转印辊22之间形成转印电场。 
例如,通过用分散有碳的混合橡胶的管覆盖橡胶基材料,构成背面辊25。例如,背面辊25的表面电导率为例如从107Ω/□到1010Ω/□,以及,背面辊的硬度例如从70°起(由Kobunshi Keiki Co.,LTD.制成的Aska C;以下同样适用)。 
金属馈电辊26布置为与背面辊25接触。馈电辊26施加极性与色调剂的带电极性(负极性)相同的电压(二次转印偏压),并且在二次转印辊22与背面辊25之间形成转印电场。 
中间转印带清洁器35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5的二次转印部20的下游侧,以与中间转印带15接触或分离。二次转印之后,中间转印带清洁器35去除中间转印带15上的残留色调剂或纸屑。 
基准传感器(原位传感器)42布置在图像形成单元1Y的上游侧。基准传感器42生成基准信号,成为在每个图像形成单元中进行图像形成的定时的基准。基准传感器42识别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5背面的标记,以生成基准信号,并且,根据来自已识别到该基准信号的控制器40的指令,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开始图像形成。 
用于进行图像质量调整的图像浓度传感器43布置在图像形成单元1K的下游侧。 
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纸张收纳部分50、供纸辊51、传送辊52、传送导向装置53、传送带55以及定影进入导向装置56,作为传送纸张K的传送单元。 
纸张收纳部分50收纳有图像形成前的纸张K。 
供纸辊51取出收纳在纸张收纳部分50中的纸张K。 
传送辊52传送由供纸辊51取出的纸张K。 
传送导向装置53将由传送辊52传送的纸张K发送到二次转印部20。 
传送带55将在二次转印部20中转印有图像的纸张K传送到定影装置60。 
定影进入导向装置56将纸张K引导至定影装置60。 
接下来,将描述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图像形成方法。 
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由图像处理器(未示出)对从图像读取器(未示出)、计算机(未示出)等输出的图像数据进行图像处理,并且通过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执行图像形成作业。 
在图像处理器中,对所输入的反射率数据进行图像处理,诸如黑点校正、位置偏差校正、亮度/色空间转换、伽玛校正、边框擦除、颜色编辑以及移动编辑等。将经过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转换为Y、M、C、K四种颜色的色材灰度数据,并且输出到激光曝光单元13。 
在激光曝光单元13中,根据输入的色材灰度数据,用曝光束Bm照射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各自的感光体11。 
在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各自的感光体11中,充电器12对感光体的表面充电,然后,激光曝光单元13对该表面扫描曝光,以形成静电潜像。每个图像形成单元将形成在每个感光体11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每个颜色的色调剂图像。 
在每个感光体11与中间转印带15彼此接触的一次转印部10中,将形成在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各自感光体11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在一次转印部10中,一次转印辊16对中间转印带15施加极性与色调剂的带电极性(负极性)相反的电压(一次转印偏压),并且,色调剂图像依次叠加并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 
随着中间转印带15的移动,将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的色调剂图像传送到二次转印部20。 
依照色调剂图像到达二次转印部20的定时,供纸辊51、传送辊52以及传送导向装置53传送收纳在纸张收纳部分50中的纸张K,将纸张K供给到二次转印部20,并且纸张K夹在中间转印带15与二次转印辊22之间。 
然后,在形成转印电场的二次转印部20中,将中间转印带15上的色调剂图像静电转印(二次转印)到纸张K上。 
通过二次转印辊22,使静电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纸张K与中间转印带15分离,并且,由传送带55将纸张K传送直到定影装置60。 
定影装置60对传送到定影装置60的纸张K加热加压,并且将 未定影的色调剂图像定影。 
图像形成装置100通过上述处理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 
实例 
尽管下面将通过实例具体描述本实施方式,但本实施方式不仅限于以下实例。 
模具的准备 
通过电精制成型,制造具有镍电铸制成的柱的模具(Hitachi Maxell,Ltd.的SUS板),其在按压表面上具有分散有直柱凸部的区域(50mm×400mm)。 
作为模具,制造五种模具(1)到(5)。在表1中示出了各个模具中凸部的形状和阵列图案。 
模具(4)的阵列图案是这样的图案,正方形面心晶格(0.75mm的阵列间距)的中心晶格点在正交于滑动方向的方向偏移0.125mm。 
模具(5)的阵列图案是这样的图案,正方形面心晶格(0.75mm的阵列间距)的中心晶格点在相对于滑动方向的倾斜方向偏移0.125mm(在滑动方向的正交方向上的距离)。 
[表1] 
根据模具(1)到(5),依据计算,在滑动表面中所形成凹部的面积百分数(凹部的开口部分的总面积占滑动表面的百分数)为:模具(1),8.7%;模具(2),13.6%;以及模具(3)到(5),17.4%。 
然而,由于在滑动表面中形成凹部时凹部的直径变得大于模具凸部的直径,实际上,形成在滑动表面中的凹部的面积百分数为:模具(1),13%;模具(2),19%;以及模具(3)到(5),25%。 
实例1 
层压片的制造 
准备以下材料。 
-聚酰亚胺树脂片:厚度为75μm,以及,80mm×400mm 
-交联PTFE片(由Hitachi Cable,Ltd.制造的Excellon XF-1B):厚度为100μm,以及,80mm×400mm 
-非交联PTFE片(由NICHIAS CORP.制造的Naflon片(注册商标)):厚度为100μm,以及,80mm×400mm 
-粘合氟树脂片(由Junkosha Inc.制造的Silky Bond):厚度为20μm 
通过经由粘合氟树脂片依次层压交联PTFE片、聚酰亚胺树脂片以及非交联PTFE片,制成层压体。通过加热和加压(1MPa/320℃/10分钟)将该层压体粘结在一起,获得层压片。 
凹部的形成 
将模具(1)叠置在层压片的交联PTFE片侧。在这种情况下,使片的400mm边的方向与模具(1)的400mm边的方向彼此一致,并且将模具(1)的50mm边叠置在片的80mm边的中央。 
然后,通过在180℃加热模具(1)的同时用压床对模具(1)加压,形成凹部。 
通过以上处理,获得三层结构的滑动部件,其中,在滑动表面中,以晶格的形状分散有凹部。 
实例2 
层压片的制造 
类似于实例1制成层压片。 
凹部的形成 
类似于实例1,使用模具(2)在层压片的交联PTFE片侧上形成凹部。 
通过以上处理,获得三层结构的滑动部件,其中,在滑动表面 中,以晶格的形状分散有凹部。 
实例3 
层压片的制造 
类似于实例1制成层压片,不同之处在于,使用厚度50μm的非交联PTFE片(由NICHIAS CORP.制造的Naflon片(注册商标))代替厚度100μm的非交联PTFE片。 
凹部的形成 
类似于实例1,使用模具(2)在层压片的交联PTFE片侧上形成凹部。 
通过以上处理,获得三层结构的滑动部件,其中,在滑动表面中,以晶格的形状分散有凹部。 
实例4 
层压片的制造 
类似于实例1制成层压片,不同之处在于,使用厚度200μm的非交联PTFE片(由NICHIAS CORP.制造的Naflon片(注册商标))代替厚度100μm的非交联PTFE片。 
凹部的形成 
类似于实例1,使用模具(2)在层压片的交联PTFE片侧上形成凹部。 
通过以上处理,获得三层结构的滑动部件,其中,在滑动表面中,以晶格的形状分散有凹部。 
比较例1 
层压片的制造 
类似于实例1制成层压片,不同之处为,不使用非交联PTFE片。 
凹部的形成 
类似于实例1,使用模具(2)在层压片的交联PTFE片侧上形 成凹部。 
通过以上处理,获得二层结构的滑动部件,其中,在滑动表面中,以晶格的形状分散有凹部。 
比较例2 
层压片的制造 
类似于实例1制成层压片,不同之处在于,使用聚酰亚胺树脂片(由Du Pont-Toray Co.Ltd.制成的Kafton片(注册商标),厚度为100μ m,并且80mm×400mm)代替非交联PTFE片。 
凹部的形成 
类似于实例1,使用模具(2)在层压片的交联PTFE片侧上形成凹部。 
通过以上处理,获得三层结构的滑动部件,其中,在滑动表面中,以晶格的形状分散有凹部。 
实例5 
层压片的制造 
类似于实例1制成层压片。 
凹部的形成 
类似于实例1,使用模具(3)在层压片的交联PTFE片侧上形成凹部。 
通过以上处理,获得三层结构的滑动部件,其中,在滑动表面中,以面心晶格的形状分散有凹部。 
实例6 
层压片的制造 
类似于实例1制成层压片。 
凹部的形成 
类似于实例1,使用模具(4)在层压片的交联PTFE片侧上形成凹部。 
通过以上处理,获得三层结构的滑动部件,其中,在滑动表面中,以面心晶格的中心晶格点偏移的形状分散有凹部。 
实例7 
层压片的制造 
类似于实例1制成层压片。 
凹部的形成 
类似于实例1,使用模具(5)在层压片的交联PTFE片侧上形成凹部。 
通过以上处理,获得三层结构的滑动部件,其中,在滑动表面中,以面心晶格的中心晶格点偏移的图案(样式)分散有凹部。 
评估 
滑动部件的变形 
比较例1和比较例2的滑动部件以滑动表面设置在内侧的状态卷绕成管状。因此,比较例1和比较例2的滑动部件不易于安装在定影装置上。 
在实例1、2、5-7的滑动部件中,目视观测未识别到诸如偏斜、弯曲或卷曲的变形。 
在实例3的滑动部件中,在滑动表面设置在内侧的情况下轻微识别到偏斜。然而,安装到定影装置时没有困难。 
在实例4的滑动部件中,在滑动表面设置在外侧的情况下轻微识别到偏斜。然而,安装到定影装置时没有困难。 
滑动部件的摩擦系数 
作为评估机,准备包括带辊夹持型定影装置的由Fuji Xerox Co.Ltd.制造的Color1000压机。 
此评估机的定影装置构造如同图5中所示的定影装置80,并且加热带(被滑动部件;图5中的加热带84)的内周表面的表面粗糙度Ra为0.8μm。 
将各个实例和比较例的滑动部件安装到评估机的定影装置上, 并且,此评估机在22℃和55RH%的条件下以800毫米/秒(mm/sec)的处理速度连续操作。 
测量操作开始时滑动部件与加热带之间的摩擦系数(初始摩擦系数),以及,已经过1,200,000页纸(1200kpv)时的摩擦系数(纸张通过之后的摩擦系数)。使用能够始终进行监视的力矩监视器来测量,以测量系统力矩,获得系统摩擦系数,并且,使用系统摩擦系数而不是摩擦系数。在表2中示出了测量结果。 
滑动部件的磨损量 
从定影装置上拆下进行以上评估之后的滑动部件(当已经过1200kpv时的滑动部件),并且利用涡电流型厚度测量装置(由Fischer Instruments K.K.制造)测量该滑动部件的厚度。 
在夹持区域的平坦部分的五个任意点处进行测量。获得五个点的平均值与使用之前预先测量的厚度之间的差值(μm),并且将其用作磨损量。在表2中示出了测量结果。 
[表2] 
出于示例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上述说明。这无意于将本发明穷举或者局限于所披露的确切形式。显然,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多种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这些实施 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由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所适用的各种实施例并预见到适合于特定应用的各种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置换来限定。 

Claims (9)

1.一种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依次包括:
第一氟树脂层,其具有分散有凹部的滑动表面;
基体;以及
第二氟树脂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
其中,分散在所述第一氟树脂层的滑动表面中的所述凹部满足以下(1)和(2),
(1)所述凹部呈现阵列图案,该阵列图案通过使晶格阵列中的部分或全部的中部点从所述晶格阵列偏移而获得,通过连续布置基本阵列获得所述晶格阵列,所述基本阵列包括基本晶格和所述基本晶格的中部点,所述基本晶格由四个晶格点构成并且一边平行于滑动方向;以及
(2)在所述滑动表面上,除了其两个边部之外,在平行于所述滑动表面的所述滑动方向的任何直线上,存在至少一个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
其中,(1)中的所述基本晶格的形状为平行四边形,以及
平行于所述滑动方向的两条边之间,在所述滑动方向的正交方向上的距离,其等于或小于所述凹部的开口在所述滑动方向的正交方向上的直径的3倍。
4.根据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
其中,所述凹部的阵列图案的周期为从0.2mm到2.0mm,以及
每一个凹部的开口的面积为从7×10-3mm2到3.2mm2
5.根据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
其中,所述凹部的开口总面积占所述滑动表面的百分数为从10%到60%。
6.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第一旋转部件;
第二旋转部件,其布置为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外表面接触;
按压部件,其布置在所述第二旋转部件的内侧,并且从所述第二旋转部件的内表面将所述第二旋转部件按压在所述第一旋转部件上;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滑动部件,其夹设在所述第二旋转部件的内表面与所述按压部件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所述第二旋转部件的内表面的表面粗糙度Ra为从0.1μm到2.0μm。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保持部件;
充电装置,其对所述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充电;
潜像形成装置,其在所述图像保持部件的已充电表面上形成潜像;
显影装置,其利用色调剂使所述潜像显影,以形成色调剂图像;
转印装置,其将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6或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将所述色调剂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
其中,所述第一氟树脂层是交联PTFE,以及
所述第二氟树脂层是非交联PTFE。
CN201310467627.3A 2013-01-21 2013-10-09 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0394156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08710 2013-01-21
JP2013008710A JP6003668B2 (ja) 2013-01-21 2013-01-21 定着装置用摺動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41565A true CN103941565A (zh) 2014-07-23

Family

ID=51189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67627.3A Pending CN103941565A (zh) 2013-01-21 2013-10-09 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02254B2 (zh)
JP (1) JP6003668B2 (zh)
CN (1) CN103941565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04550A1 (zh) * 2017-11-29 2019-06-06 深圳创怡兴实业有限公司 滑动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11458999A (zh) * 2019-01-21 2020-07-28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11722504A (zh) * 2019-03-19 2020-09-2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滑动构件、定影装置、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US10895833B2 (en) 2017-11-29 2021-01-19 Shenzhen Fancy Creation Industrial Limited Sliding shee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50014302A (ko) * 2013-07-29 2015-02-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정착장치 및 이를 갖는 화상형성장치
JP6646250B2 (ja) * 2015-02-26 2020-02-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湾曲矯正装置
JP2016166942A (ja) * 2015-03-09 2016-09-1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869952B2 (en) * 2015-11-11 2018-01-16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friction reducer including a lubricant
US10031452B2 (en) 2015-12-22 2018-07-24 S-Printing Solution Co.,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10838332B2 (en) * 2016-07-21 2020-11-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device
JP7056183B2 (ja) 2018-01-31 2022-04-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US10795296B2 (en) 2018-02-05 2020-10-0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user including endless belt and sliding sheet
JP7067093B2 (ja) 2018-02-05 2022-05-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20052354A (ja) 2018-09-28 2020-04-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搬送装置
JP2020197669A (ja) * 2019-06-05 2020-12-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358879B2 (ja) 2019-09-25 2023-10-11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1537074B2 (en) 2020-12-04 2022-12-2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42670A (ja) * 1999-07-30 2001-02-16 Canon Inc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60083567A1 (en) * 2004-10-20 2006-04-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and pad sheet therefor
US20090014942A1 (en) * 2007-07-09 2009-01-1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Sliding sheet for fixing devices,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am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90052956A1 (en) * 2007-08-21 2009-02-2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Fixing device slide member and fixing device
JP2012181421A (ja) * 2011-03-02 2012-09-20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用摺動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93565A (ja) * 2000-09-11 2002-03-29 Canon Inc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99007A (ja) * 2001-03-30 2002-10-11 Canon Inc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33002B2 (ja) * 2001-07-26 2012-05-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定着装置および加熱用金属製スリーブ
JP2003167468A (ja) * 2001-12-04 2003-06-13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03969A (ja) 2003-06-12 2005-01-06 Fuji Xerox Co Ltd 摺動部材、定着装置、および摺動部材の製造方法
JP4774769B2 (ja) * 2005-03-23 2011-09-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シート部材、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33107A (ja) * 2011-08-01 2013-02-14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用摺動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78567B2 (ja) * 2012-01-23 2013-09-0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用摺動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78570B2 (ja) * 2012-02-21 2013-09-0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用摺動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88195B2 (ja) * 2012-09-21 2016-03-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用摺動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42670A (ja) * 1999-07-30 2001-02-16 Canon Inc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60083567A1 (en) * 2004-10-20 2006-04-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and pad sheet therefor
US20090014942A1 (en) * 2007-07-09 2009-01-1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Sliding sheet for fixing devices,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am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90052956A1 (en) * 2007-08-21 2009-02-2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Fixing device slide member and fixing device
JP2012181421A (ja) * 2011-03-02 2012-09-20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用摺動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04550A1 (zh) * 2017-11-29 2019-06-06 深圳创怡兴实业有限公司 滑动片及其制备方法
JP2020504316A (ja) * 2017-11-29 2020-02-06 深▲せん▼創怡興実業有限公司Shenzhen Fancy Creation Industrial Limited 摺動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895833B2 (en) 2017-11-29 2021-01-19 Shenzhen Fancy Creation Industrial Limited Sliding shee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1458999A (zh) * 2019-01-21 2020-07-28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11722504A (zh) * 2019-03-19 2020-09-2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滑动构件、定影装置、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002254B2 (en) 2015-04-07
US20140205332A1 (en) 2014-07-24
JP2014139641A (ja) 2014-07-31
JP6003668B2 (ja) 2016-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41565A (zh) 用于定影装置的滑动部件、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8942613B2 (en) Sliding member for fix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008560B2 (en) Slide member for fix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909116B2 (en) Sliding member for fix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428502B2 (en) Belt-typ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US8150304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8725050B2 (en) Sliding member for fix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025999B2 (en) Fixing apparatus
JP2012181421A (ja) 定着装置用摺動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32190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391762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04155866A (zh) 图像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14145840A (ja) 定着装置用摺動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39404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84085A (ja) 定着用加圧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07015A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ニップ幅変更方法
JP2015075633A (ja) 加圧部材、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80888A (ja) 定着装置用加圧ユニット、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63066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128436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971674B2 (en)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4194955A1 (en) Nip form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4032352A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31442A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82190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72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