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55866A - 图像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55866A
CN104155866A CN201410038200.6A CN201410038200A CN104155866A CN 104155866 A CN104155866 A CN 104155866A CN 201410038200 A CN201410038200 A CN 201410038200A CN 104155866 A CN104155866 A CN 1041558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rotary body
lubricant
sheet component
form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3820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森健司
冈林康人
沟口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1558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558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Structural details or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pressure elements and layer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8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fixing nip, e.g. introduction guides, stripp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 G03G2215/2038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the belt further entrained around one or more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定影装置包括第一旋转体、第二旋转体、按压部件、片状部件、以及润滑剂。所述第二旋转体被设置成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的外表面相接触。所述按压部件配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的内部,并将所述第二旋转体从所述第二旋转体的内表面朝向所述第一旋转体按压。所述片状部件配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和所述按压部件之间,并具有含有交联聚四氟乙烯树脂的滑动层。所述润滑剂插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和所述片状部件之间,并含有氨基改性硅油和末端改性全氟聚醚。

Description

图像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子照相式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利用图像定影装置对形成于记录介质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来形成图像。
在此类图像定影装置的已知的实例中有一种被称为带咬合型图像定影装置,其具有配备加热辊和被设置成与加热辊相接触的加压带的结构,或具有配备加热带和被设置成与加热带相接触的加压辊的结构。
在带咬合型图像定影装置中,带通过按压部件从带的内周表面被按压到辊上,在带与按压部件之间有时配置片状的片状部件以减少由于带的旋转而发生的滑动阻力。而且,在片状部件的滑动表面设置润滑剂以减少片状部件与供片状部件在其上滑动的部件之间的滑动阻力。
以下是如上所述的带咬合式图像定影装置的公开实例。
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号2008-197317公开了一种配备片状部件的图像定影装置,该片状部件具有露出聚醚醚酮的滑动表面。
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号2010-217684公开了一种配备片状部件的图像定影装置,在该片状部件附着有由氟树脂纤维织物形成的润滑剂。
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号2011-107729公开了一种配备片状部件的图像定影装置,该片状部件保持含有改性全氟聚醚的润滑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图像定影装置,其可减少因反复进行图像定影处理而引起的驱动转矩的增加。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定影装置,包括:第一旋转体;第二旋转体,其被设置成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的外表面相接触;按压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的内部,并将所述第二旋转体从所述第二旋转体的内表面朝向所述第一旋转体按压;片状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和所述按压部件之间,并具有含有交联聚四氟乙烯树脂的滑动层;以及润滑剂,其插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和所述片状部件之间,并含有氨基改性硅油和末端改性全氟聚醚。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中,所述末端改性全氟聚醚可以是在末端具有磷酸基、羟基或羧基的全氟聚醚衍生物。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第一方面中,所述润滑剂可含有0.05质量%至5质量%的范围内的末端改性全氟聚醚。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第二方面中,所述润滑剂可含有0.05质量%至5质量%的范围内的末端改性全氟聚醚。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承载体;充电装置,其对所述图像承载体的表面进行充电;静电潜像形成装置,其在所述图像承载体的充电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其通过使用调色剂对所述静电潜像进行显影来形成调色剂图像;转印装置,其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的任一方面所述的图像定影装置,其将所述调色剂图像固定在记录介质上。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定影装置,其与不具备上述的片状部件和上述的润滑剂的情况相比,可减少因反复进行图像定影处理而引起的驱动转矩的增加。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定影装置,其与末端改性全氟聚醚不是上述的衍生物的情况相比,可减少因反复进行图像定影处理而引起的驱动转矩的增加。
第三和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定影装置,其与末端改性全氟聚醚的含量不在上述的范围内时的情况相比,可减少因反复进行图像定影处理而引起的驱动转矩的增加。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与不具备上述的图像定影装置的情况相比,可减少因反复进行图像定影处理而引起的驱动转矩的增加。
附图说明
基于下列附图,将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定影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定影装置的示意图;以及
图3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配置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描述。下面的描述和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示例,并没有限制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范围的意图。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定影装置(以下,也称为“定影装置”),包括:第一旋转体;第二旋转体,其被设置成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的外表面相接触;按压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的内部,并将所述第二旋转体从所述第二旋转体的内表面朝向所述第一旋转体按压;片状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和所述按压部件之间,以及润滑剂,其插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和所述片状部件之间。
在片状部件中,构成与供第二旋转体滑动的表面的滑动层含有交联聚四氟乙烯树脂(以下,也称为“交联PTFE树脂”),润滑剂含有氨基改性硅油和末端改性全氟聚醚(以下,也称为“末端改性PFPE”)。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具有上述结构,以便减少因反复进行图像定影处理而引起的驱动转矩的增加。其原因还不是很清楚,但可推测如下。
以往,作为构成片状部件的滑动表面的树脂的实例,一直在使用聚四氟乙烯树脂(PTFE树脂)。
在各种PTFE树脂中,由于交联PTFE树脂具有网状交联结构,因此与非交联PTFE树脂相比,当应力施加到片状部件时聚合物分子不容易移动。因此,通过使滑动表面含有交联PTFE树脂可提高片状部件的机械强度。
润滑剂的公开实例包括聚二甲基硅氧烷(二甲基硅油)及其衍生物(改性硅油)。
与二甲基硅油相比,氨基改性硅油(一种改性硅油)由于混入分子内的氨基的分子间力与包含在片状部件的聚合物分子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此外,在包含于片状部件的聚合物分子为交联PTFE的情况下,由于交联PTFE中的氟原子具有带负电荷的性质,与二甲基硅油或与具有带负电荷的性质的或具有难以带电荷的取代基的改性硅油相比,具有带正电荷的氨基的氨基改性硅油与交联PTFE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末端改性PFPE在其基本骨架的侧链具有氟原子,因此与氨基改性硅油具有较高的相容性。另一方面,通过将取代基混入基本骨架的末端,由于该取代基的分子间力末端改性PFPE与包含在片状部件的聚合物分子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因此,末端改性PEPE可提高氨基改性硅油和片状部件之间的相容性。
通过如上所述的交联PTFE树脂、氨基改性硅油以及末端改性PFPE的协同效应,可发挥如下效果。
交联PTFE的交联结构可提高片状部件的机械强度。另外,在该交联结构中的氨基改性硅油和末端改性PFPE可提高片状部件的可塑性和柔韧性。
此外,由于交联PTFE、氨基改性硅油和末端改性PFPE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润滑剂可有效地发挥其润滑效果,并且片状部件的耐磨损性可以得到改进。
因此,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片状部件不易产生因反复进行图像定影而引起的磨损和机械变形。其结果,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能够减少因反复进行图像定影而引起的驱动转矩的增加。
下面,对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所具备的片状部件和润滑剂进行描述。
<片状部件>
除了构成与供第二旋转体滑动的表面(即,滑动面)的滑动层,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片状部件也可以具有其它层。
具体而言,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片状部件也可以具有,例如由单独的滑动层构成的单层结构;由基片和层叠在其一个表面上的滑动层构成的双层结构;由基片、层叠在其一个表面上的滑动层和层叠在其另一个表面上的树脂层构成的三层结构。
<滑动层>
滑动层构成供第二旋转体滑动的滑动表面层,并含有交联PTFE树脂。滑动层可以进一步含有,例如另一种树脂或填料等。
交联PTFE可以是,例如通过在非交联PTFE上照射电离辐射得到的交联PTFE。具体而言,交联PTFE是,例如通过对被加热到比结晶溶点更高温度的非交联PTFE,在无氧环境中,照射辐射剂量在1KGy至10MGy的范围内的电离辐射(例如,γ射线、电子束、X射线、中子射线或高能离子等)而得到的交联PTFE。
PTFE可以含有除了四氟乙烯之外的其它共聚成分,例如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六氟丙烯、(全氟烷基)乙烯、或氯三氟乙烯。
另一种树脂可以是氟树脂。具体可包括:例如,非交联PTFE树脂、全氟烷氧基烷烃、以及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在这些氟树脂的材料中,可以使用其中的一种,也可以使用其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
从滑动层的机械强度的观点,交联PTFE树脂相对于包含在滑动层的树脂的总量的比例可以是大于或等于5质量%,更优选为大于或等于10质量%,再优选为大于或等于15质量%,最优选为大于或等于20质量%。另一方面,从滑动层的加工性的观点,上述的百分比可以是大于或等于75质量%,更优选为大于或等于70质量%,再优选为大于或等于65质量%,甚至更优选为大于或等于60质量%。
填料是用于提供导电性和提高耐久性而添加的材料。
所用的填料包括:例如,具有层状结构的润滑填料(例如,二硫化钼,六方氮化硼,云母,石墨,二硫化钨,或滑石);导电性填料(如碳黑或石墨);以及含有耐热性树脂(例如,酰亚胺系树脂,酰胺系树脂或芳香族聚酯类树脂)的填料。
所用的填料可以使用一种,也可以使用两种或更多种。
所添加的填料的量对于树脂100重量份优选为1质量份至30质量份的范围内。
滑动层的厚度可以根据是否存在基片以及基片的特性进行设定。当片状部件只由滑动层构成时,滑动层的厚度可以设定为,例如100μm至500μm的范围内。当片状部件另外包括基片时,滑动层的厚度可以设定为,例如10μm至100μm的范围内。
<基片>
基片为片状部件。所用的基片包括:例如,由玻璃纤维或树脂纤维构成的织物或非织物,使用树脂形成的树脂片等。
所用的树脂包括:例如,聚酰亚胺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聚醚酯系树脂、聚芳酯树脂、聚酯树脂、以及以增强材料添加剂的聚酯树脂等。
基片为了增加导电性和为了提高耐久性等可包括填充剂。
基片的厚度可以设定为,例如50μm至150μm的范围内。
<另一种树脂层>
也可以在与形成有层叠滑动层的表面相反的基片的表面上层叠树脂层。
用于形成该树脂层的树脂可以是氟树脂。具体而言,例如,可包括非交联PTFE、交联PTFE,全氟烷氧基烷烃、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等。
该树脂层的厚度可以设定为,例如10μm至50μm的范围内。
<片状部件的制造方法>
下面,将对片状部件的制造方法的实例进行说明。在下面实施例中对层叠基片和滑动层的结构进行描述,然而本示例性实施例不限于该结构。
首先,将含有交联PTFE树脂的成型用粉末填充到模具中,并压缩成型。然后,以高于或等于树脂的溶点的温度对成型用粉末进行加热和烧结,并得到成型体。用金属刃具对该成型体进行刮削,从而得到含有交联PTFE树脂的片状材料。
然后,准备用于基片的片材。
例如,可以准备市场上销售的玻璃纤维织物,或可以成形由成型用粉末制成的树脂片。
然后,将含有交联PTFE树脂的片材和基片粘合在一起。
粘合方法包括:例如,将粘合剂涂覆在基片上,然后在其粘合剂层上层叠含有交联PTFE树脂的片材并将基片、粘合剂层以及片材加压彼此粘合在一起的方法;将基片和含有交联PTFE树脂的片材层叠起来,然后通过将它们加热至等于或高于树脂的溶点温度并进行熔接的方法;以及将由织物或不织物形成的基片浸透在热塑性树脂(例如,具有低分子量的氟树脂)中,然后利用热塑性树脂作为粘合剂将基片和含有交联PTFE树脂的片材加热粘合在一起的方法。
<润滑剂>
润滑剂含有氨基改性硅油和末端改性PFPE,并且还可以含有其它成分(例如,一种已知的抗氧化剂或增稠剂)。
氨基改性硅油是氨基混入二甲基聚硅氧烷分子内的二甲基聚硅氧烷衍生物。
所用的氨基改性硅油可以是,例如,取代基被混入二甲基聚硅氧烷分子中的硅原子中的化合物,该取代基有包括,诸如,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氨基、N-环己基-3-氨基丙基、或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等。具体而言,如由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Shin-Etsu Chemical Co.,Ltd.)制造的KF-8009A、KF-8009B、KF8009C等。
氨基改性硅油的动力粘度(在25℃)在100mm2/s至600mm2/s的范围内。
所用的氨基改性硅油可以是单一种类的氨基改性硅油,或两种或更多种类的氨基改性硅油的混合物。
润滑剂可含有氨基改性硅油之外的硅油(例如,二甲基硅油、氨基改性硅油之外的改性硅油等)。
然而,氨基改性硅油可以占据整个硅油的80质量%或更高,更优选占据90质量%或更高,最优选占据100质量%。
末端改性PFPE是一种取代基混入全氟聚醚(PFPE)的单末端或每个末端的全氟聚醚衍生物。该取代基可以是,例如,磷酸基、羟基、羧基、或氨基。
该取代基可以只混入PFPE的单末端或也可以混入PFPE的每个末端。
所用的末端改性PFPE包括:例如,在其末端具有磷酸基的PFPE衍生物(简称为“末端-磷酸改性PFPE”)、在其末端具有羟基的PFPE衍生物(简称为“末端乙醇改性PFPE”)、在其末端具有羧基的PFPE衍生物(简称为“末端-羧酸改性PFPE”)、以及在其末端具有氨基的PFPE衍生物(简称为“末端-氨基改性PFPE”)。
从与交联PTFE树脂和氨基改性硅油的相容性的观点,所用的末端改性PFPE可以是末端磷酸改性PFPE、末端乙醇改性PFPE、或末端羧酸改性PFPE,更优选为末端磷酸改性PFPE或末端乙醇改性PFPE,最优选为末端磷酸改性PFPE。
末端改性PFPE的重量平均分子量可以在2000至5000的范围内,更优选在3000至4000的范围内。如果重量平均分子量大于或等于2000,可以减少在高温条件下的汽化。另一方面,如果重量平均分子量小于或等于5000,末端改性PFPE就可容易地存在于交联PTFE树脂的交联结构内。
从进一步抑制因反复进行图像定影处理而引起的驱动转矩的增加的观点,润滑剂中含有的末端改性PFPE的量可以是0.05质量%或更高,更优选为0.1质量%或更高,进一步更优选为0.5质量%或更高。另一方面,从润滑剂的粘度稳定性的观点,润滑剂中含有的末端改性PFPE的量可以是5质量%或更低,更优选为4质量%或更低,进一步更优选为3质量%或更低。
<定影装置>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包括:第一旋转体;第二旋转体,其被设置成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的外表面相接触;按压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的内部,并将所述第二旋转体从所述第二旋转体的内表面朝向所述第一旋转体按压;片状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和所述按压部件之间,以及润滑剂,其插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和所述片状部件之间。在所述片状部件中,构成与所述第二旋转体滑动的滑动表面的滑动层含有交联PTFE树脂。所述润滑剂含有氨基改性硅油和末端改性PFPE。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还可以包括加热源,其加热所述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的至少一个。
作为所述第二旋转体的一个实例的加热带和加压带的内表面(即,内周表面)可以具有0.1μm至2.0μm的范围内的表面粗糙度Ra,更优选为0.3μm至1.5μm的范围内。如果在上述的范围内,就可减少作为所述第二旋转体的一个实例的加热带或加压带与所述片状部件之间的滑动阻力。此外,润滑剂可以容易地保持在两个部件之间,从而提高片状部件的耐磨损性。
表面粗糙度Ra是在评价长度Ln为4mm、标准长度L为0.8mm以及切断值为0.8mm的条件下,使用表面粗糙度测量装置“SURFCOM1400A”(由株式会社东京精密(Tokyo Seimitsu Co.,Ltd.)制造)按照JIS B0601-1994的基准进行测量的。
虽然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还有各种结构,但是将对下面的两个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作为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将对包括具有加热源的加热辊和被按压垫按压的加压带的定影装置进行说明。
作为第二示例性实施例,将对包括具有加热源并被按压垫按压的加压带和加压辊的定影装置进行说明。
<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
下面,将参照图1,对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进行说明。
图1为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定影装置60的结构。
定影装置60包括加热辊61(作为第一旋转体的一个实例)、加压带62(作为第二旋转体的一个实例)、按压垫64(作为按压部件的一个实例)、片状部件68(作为片状部件的一个实例)、以及卤素灯66(作为加热源的一个实例)。
加热辊61的外周表面和加压带62的外周表面彼此接触并相互施加压力。加压带62可以对加热辊61进行按压,或加热辊61可以对加压带62进行按压。在加热辊61和加压带62相接触的区域形成咬合区域N。
加热辊61在其内部包括卤素灯66(作为加热源的一个实例)。加热源并不限于卤素灯,也可以是其他产生热量的加热元件。
温度传感器69被设置成与加热辊61的外周表面相接触。根据由温度传感器69测得的温度值控制卤素灯66的开闭,从而使加热辊61的表面温度维持在预先设定的温度(例如,150℃至180℃)。
加热辊61通过,例如,在金属芯(圆柱形芯棒)611的周围依次层叠耐热性弹性层612和释放层613而形成。
加压带62被设置成与加热辊61的外周表面相接触。
加压带62由设置在其内部的按压垫64和带导向件63支承并可旋转。
加压垫64设置在加压带62内,并且通过加压带62与加热辊61相互施加压力。
按压垫64在咬合区域N的入口侧包括前咬合部件64a,并在咬合区域N的出口侧包括剥離咬合部件64b。
前咬合部件64a具有与加热辊61的外周形状相符的凹陷形状,并且确保咬合区域N的长度(即,咬合区域N在滑动方向上的距离)。
剥離咬合部件64b具有朝向加热辊61的外周表面突出的形状,并且在咬合区域N的出口区域中使加热辊61局部变形,以使定影处理之后的记录介质从加热辊61容易剥離。
片状部件68形成为片状,并设置在加压带62和按压垫64之间,以使片状部件68的滑动表面与加压带62的内周表面相接触。
片状部件68在其滑动表面和加压带62的内周表面之间保持润滑剂。
为了降低加压带62的内周表面与按压垫64之间的滑动阻力,片状部件68被设置成覆盖前咬合部件64a和剥離咬合部件64b。
支承部件65支承按压垫64和片状部件68。支承部件65由,例如金属制成。
带导向件63被安装在支承构件65上。加压带62沿带导向件63旋转。
作为一个向加压带62的内周表面供给润滑剂的润滑剂供给装置67可安装在带导向件63上。供给到加压带62的内周表面上的润滑剂被传送并供给到所述片状部件68的滑动表面。
作为剥離记录介质的辅助单元的剥離部件70设置在咬合区域N的下游。剥離部件70包括剥離爪71和支承剥離爪71的支承部件72。拆卸爪71设置在加热辊61附近,其朝向与加热辊6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反方向)延伸。
加热辊61被驱动马达(未示出)驱动而沿箭头C所示的方向旋转,并且加压带62通过该旋转驱动朝向与加热辊6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
在其上具有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纸张K(即,记录介质)被定影入口导板56引导并传送到咬合区域N。当纸张K穿过咬合区域N时,纸张K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施加到咬合区域N的压力和热被定影到纸张K上。
<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
下面,将参照图2,对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80进行说明。
图2示意性示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80。
定影装置80包括压力辊88(作为第一旋转体的一个实例)以及定影带组件86。
定影带组件86包括加热带84(作为第二旋转体的一个实例)、按压垫87(作为按压部件的一个实例)、片状部件82(作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片状部件的一个实例)、以及设置在按压垫87附近的卤素加热器89A(作为加热源的一个实例)。
定影带组件86还包括支承辊90、支承辊92、方向校正辊94以及支承辊98。
加压辊88被按压在加热带84(即,定影带组件86),以便在加压辊88与加热带84(即,定影带组件86)彼此接触的区域形成咬合区域N。
加热带84形成为环形带,其通过被设置在加热带84内的按压垫87和支承辊90可旋转地支承。
按压垫87具有卷绕在其周围的加热带84,并朝向加压辊88按压加热带84。
按压垫87包括前咬合部件87a和剥离咬合部件87b,并由支承部件89支承。
前咬合部件87a具有与加力辊88的外周形状的凹陷相符的形状。该前咬合部件87a设置在所述咬合区域N的入口侧,并确保咬合区域N的长度(即,咬合区域N在滑动方向上的距离)。
剥离咬合部件87b具有向加压辊88的外周表面突出的形状。剥离咬合部件87b被布置在咬合区域N的出口侧并且在咬合区域N的出口区域中使加压辊88局部变形,以使定影处理之后的记录介质从加压辊88容易剥离。
按压垫87在其附近(例如,在支承部件89内)包括卤素加热器89A(作为加热源的一个实例),并从内周表面对加热带84进行加热。
例如,在支承部件89的咬合部件87a的上游可安装润滑剂供给装置(未示出),该润滑剂供给装置作为向加热带84的内周表面供给润滑剂的单元。供给到加热带84的内周表面上的润滑剂被传送并供给到片状部件82的滑动表面上。
片状部件82形成为片状,并设置在加热带84和按压垫87之间,以使片状部件82的滑动表面与加热带84的内周表面相接触。
片状部件82在其滑动表面与加热带84的内周表面之间保持润滑剂。
支承辊90具有卷绕在其周围的加热带84,并在与该按压垫87不同的位置支承加热带84。
支承辊90在其内包括卤素加热器90A(作为加热源的一个实例),并从其内周表面对加热带84进行加热。
支承辊90通过,例如在铝制圆柱型滚子的外周表面形成具有厚度为20μm的氟树脂释放层而制成。
支承辊92被设置成与按压垫87和支承辊90之间的加热带84的外周表面相接触,并调节加热带84的旋转路径。
支承辊92在其内包括卤素加热器92A(作为加热源的一个实例),并从其外周表面对加热带84进行加热。
支承辊92通过,例如在铝制圆柱型滚子的外周表面形成具有厚度为20μm的氟树脂释放层而制成。
可以设置作为加热源的实例的卤素加热器89A、卤素加热器90A以及卤素加热器92A中的至少一个。
方向校正辊94被设置成与支承辊90和按压垫87之间的加热带84的内周表面相接触,并校正支承辊90和按压垫87之间的加热带84的方向。
边缘位置测量机构(未示出),其测量加热带84的边缘位置,被设置在方向校正辊94的附近。方向校正辊94设置有轴向移位机构(未示出),该轴向移位机构根据边缘位置测量机构的测量结果使加热带84在其轴向上的抵接位置移位。这些机构校正加热带84的方向。
方向校正辊94是,例如铝制圆柱型滚子。
支承辊98被设置成与按压垫87和支承辊92之间的加热带84的内周表面相接触,并在咬合区域N的下游侧从加热带84的内周表面朝向加热带84施加张力。
支承辊98通过,例如在铝制圆柱型滚子的外周表面形成具有厚度为20μm的氟树脂释放层而制成。
按压辊88在加热带84卷绕于按压垫87上的区域向加热带84进行按压。
按压辊88是可旋转的,并且伴随加热带84沿箭头E所示的方向的转动,被加热带84驱动而沿箭头F所示的方向进行旋转。
压力辊88通过,例如在铝制圆柱型滚子88A的外周表面依次层叠硅橡胶弹性层88B和具有厚度为100μm的氟树脂释放层而制成(未示出)。
例如,支承辊90和支承辊92被驱动马达(未示出)驱动而旋转。通过该旋转加热带84沿箭头E所示的方向旋转。通过加热带84的旋转加压辊88沿箭头F所示的方向旋转。
具有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纸张K(即,记录介质)被传送到定影装置80的咬合区域N。然后,当纸张K穿过咬合区域N时,纸张K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施加到咬合区域N的压力和热被定影到纸张K上。
<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承载体;充电装置,其对所述图像承载体的表面进行充电;静电潜像形成装置,其在所述图像承载体的充电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其使用调色剂对所述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以形成调色剂图像;转印装置,其将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根据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其将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
以下,作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实例,将对电子照相式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不限于电子照相式图像形成装置,可以是除了电子照相式图像形成装置之外的已知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喷墨记录装置等)。
下面,将参照图3,对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
图3示意性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结构。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根据上述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图像形成装置100作为定影装置60的替代,可以包括根据上述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80。
图像形成装置100是所谓的串联式中间转印图象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图像形成单元1Y、1M、1C以及1K,其通过电子照相系统形成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部10,其将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依次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二次转印部20,其将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5上的重叠的调色剂图像一次性地转印(二次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K上;定影装置60,其将二次转印的图像定影在纸张K上;以及控制器40,其用于控制每个装置(即,每个部分)的操作。
图像形成单元1Y、1M、1C以及1K按下列顺序从中间转印带15的上游侧大致直线排列:用于黄色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Y、用于品红色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M、用于蓝绿色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C、以及用于黑色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K。
图像形成单元1Y、1M、1C以及1K分别包括感光鼓11(作为图像承载体的一个实例)。感光体11沿着箭头A所示的方向旋转。
在感光鼓11的周围沿着感光体11的旋转方向依次布置有充电单元12(作为充电装置的一个实例)、激光曝光单元13(作为静电潜像形成装置的一个实例)、显影单元14(作为显影装置的一个实例)、一次转印辊16、以及感光体清洁器17。
充电单元12对感光体11的表面进行充电。
激光曝光单元13通过对感光体11发射曝光光束Bm在感光体11上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单元14容纳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并使用调色剂将感光体11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成可见的图像。
一次转印辊16在一次转印部10将形成于感光体1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
感光体清洁器17将除去感光体11上的残留调色剂。
中间转印带15由在聚酰亚胺或聚酰胺树脂添加炭黑等抗静电剂得到的材料而制成。中间转印带15具有,例如106Ωcm至1014Ωcm的范围内的体积电阻率,和0.1mm的厚度。
中间转印带15由驱动辊31、支承辊32、张力施加辊33、背面辊25以及清洁背面辊34,并且随着驱动辊31的转动而沿着箭头B所示的方向被旋转驱动(旋转)。
驱动辊31由具有良好的恒定速度特性的马达(未示出)驱动,以使中间转印带15旋转。
支承辊32与驱动辊31一起支承中间转印带15,该中间转印带15沿着四个感光体11的排列方向大致直线延伸。
张力施加辊33对中间转印带15施加固定的张力,并且还具有抑制中间转印带15的蜿蜒的作用。
背面辊25设置于二次转印部20,清洁背面辊34设置于清洗部,该清洗部刮去中间转印带15上的残留调色剂。
一次转印辊16设置成中间夹着中间转印带15与感光体11按压接触,从而形成一次转印部10。
具有与调色剂的电荷极性(负极性,下同)相反的极性的电压(即,一次转印偏压)被施加到一次转印辊16上。于是,各感光体11上的调色剂图像依次被静电吸引到中间转印带15上,由此在中间转印带15上形成重叠的调色剂图像。
每个一次转印辊16是圆筒滚,该圆筒滚由轴(即,用铁或不锈钢(SUS)等金属制成的柱状棒)和紧贴在轴周围的弹性层(例如,含有混合橡胶和炭黑等导电剂的海绵层)构成。每个一次转印辊16具有,例如107.5Ωcm至108.5Ωcm的范围内的体积电阻率。
二次转印辊22设置成中间夹着中间转印带15与背面辊25按压接触,从而形成二次转印部20。
通过在二次转印辊22与背面辊25之间形成二次转印偏压,将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传送至二次转印部20的纸张K(即,记录介质)上。
二次转印辊22是圆筒滚,该圆筒滚由轴(例如,用铁或不锈钢(SUS)等金属制成的柱状棒)和紧贴在轴周围的弹性层(例如,含有混合橡胶和炭黑等导电剂的海绵层)构成。二次转印辊22具有,例如107.5Ωcm至108.5Ωcm的范围内的体积电阻率。
背面辊25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5的背面,并作为二次转印辊22的对电极,以使在背面辊25和二次转印辊22之间形成转印电场。
背面辊25通过,例如利用含有分散有碳的混合橡胶的软管覆盖橡胶基材而形成,背面辊25具有,例如107Ω/sq至1010Ω/sq的范围内的表面电阻率,和70°的硬度(利用由高分子计器株式会社(Kobunshi Keiki Co.,Ltd.)制造的“ASKER C”进行测量,下同)。
背面辊25被设置成与用金属制造的供电辊26相接触。供电辊26施加具有与调色剂的电荷极性(即,负极性)相同的极性(即,二次转印偏压)的电压以在二次转印辊22和背面辊25之间形成转印电场。
在二次转印部20的下游,以可接近和离开中间转印带15的方式设置有用于中间转印带15的中间转印带清洁器35。中间转印带清洁器35去除二次转印后中间转印带15上残留的调色剂和纸粉。
基准传感器(即,原位置传感器)42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1Y的上游。基准传感器42产生基准信号,该基准信号作为用于设定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时机的基准。参考传感器42通过检测在中间转印带15的背面上设置的标记产生参考信号,并根据来自已经识别到这个基准信号的控制器40的指令,图像形成单元1Y、1M、1C以及1K开始图像形成处理。
用于调整图像质量的图像浓度传感器43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1K的下游。
作为用于传送纸张K的传送单元,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纸张容纳部50、送纸辊51、传送辊52、传送导板53、传送带55、以及定影入口导板56。
纸张容纳部50容纳有未经图像形成处理的纸张K。
送纸辊51送出容纳在纸张容纳部50的纸张K。
传送辊52传送送纸辊51送出的纸张K。
传送导板53将传送辊52传送的纸张K传送到二次转印部20。
传送带55将通过二次转印部20在其上转印有图像的纸张K传送到定影装置60。
定影入口导板56将纸张K导向到定影装置60。
接着,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图像形成方法进行说明。
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从图像读取装置(未图示)或计算机(未示出)等输出的图像数据被图像处理装置(未图示)进行图像处理,并由图像形成单元1Y、1M、1C以及1K进行图像形成处理。
图像处理装置进行,例如,关于输入反射率数据的明暗校正、图像重合失调校正、亮度/色彩空间转换、伽马校正、边缘删除、色彩编辑以及移动编辑等的图像处理。经过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被转换为Y、M、C以及K颜色的色阶数据,并输出到激光曝光单元13。
激光曝光单元13根据输入的色阶数据将曝光光束Bm照射在图像形成单元1Y、1M、1C以及1K中的每个感光体11上。
图像形成单元1Y、1M、1C以及1K的感光体11的表面被充电单元12进行充电后被激光曝光单元13进行扫描曝光,以在感光体11上形成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体11上的静电潜像被图像形成单元显影成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
形成在图像形成单元1Y、1M、1C以及1K的感光体11上的调色剂图像在感光鼓11和中间转印带15彼此接触的一次转印部10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在一次转印部10通过一次转印辊16将具有与调色剂的电荷极性(即,负极性)相反的极性的电压(即,一次转印偏压)施加到中间转印带15,以使调色剂图像依次重叠并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
由于中间转印带15的移动,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的调色剂图像被传送到二次转印部20。
在调色剂图像到达二次转印部20的同时,容纳在纸张容纳部50的纸张K由送纸辊51、传送辊52、以及传送导板53传送并供给到第二转印部20,以便被咬合在中间转印带15和二次转印辊22之间。
然后,在产生有转印电场的二次转印部20中,在中间转印带15上的调色剂图像被静电转印(二次转印)到纸张K。
其上具有静电转印的调色剂图像的纸张K从中间转印带15被二次转印辊22分离并通过传送带55传送到定影装置60。
传送到定影装置60的纸张K被定影装置60加热和加压以使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张K上。
作为上述步骤的结果,图像通过图像形成装置100形成在记录介质上。
<实施例>
虽然参照实施例将对本发明的上述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只要它们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这些示例性实施例并不限于以下说明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片状部件的制造>
将由非交联PTFE树脂和交联PTFE树脂(由日立电线株式会社(Hitachi Cable,Ltd.)制造的XF-1B,其中交联PTFE树脂的含量百分比为50质量%。)构成的树脂组合物填充到模具中,并进行压缩成型。然后,对树脂组合物在高于或等于所述树脂的熔点的温度进行加热和烧结,从而得到成型体。用金属刃具对该成型体进行刮削,以得到厚度为20μm的片材。
接着,将氟树脂分散体(由大金工业株式会社(Daikin Industries,Ltd.)制备的Neoflon(注册商标)FEP ND-1,具有260℃的熔点)涂敷在玻璃纤维布(厚度为90μm)上,并使其在290℃的溶点温度熔化并浸渍在其中,由此得到玻璃纤维布基片。
然后,将片材和玻璃纤维布基片按片材、玻璃纤维布基片、片材的顺序进行层叠,在300℃、60kg/cm2的条件下进行加热压接。由此,得到片状部件(1)(厚度为140μm)。
<润滑剂的制造>
氨基改性硅油(由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备的KF-8009A,具有300mm2/s的运动粘度(在25℃))和单末端磷酸改性PFPE(由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制备的磷酸酯改性全氟聚醚油P)混合在一起,以便使单末端磷酸改性PFPE的含量百分比为0.5质量%,由此得到润滑剂(1)。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造>
准备一种配备与图1中所示的结构相同的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由富士施乐株式会社(Fuji Xerox Co.,Ltd.)制造的彩色打印机C2220),将片状部件(1)安装到定影装置,并使润滑剂(1)插置于加压带和片状部件(1)之间。
在这种情况下,加压带在由热固性聚酰亚胺制成的基片(周长为94mm、壁厚为75μm、长度为320mm)的外周表面上形成由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制成的剥离层(厚度为30μm)。
<评价>
用于评价的图像形成处理在22℃以及55RH%的环境下、以及在加热辊的表面温度为175℃且处理速度为194mm/s的条件下进行的。
通过装配到定影装置的定影辊上的转矩表(由富士施乐株式会社制造)测量了在第一次运行图像形成装置时的驱动转矩。
在使A4尺寸的20万张的纸张通过图像形成装置后停止运行。然后,利用与上述相同的方式测量了重新运行该装置时的驱动转矩。
然后,按照下面的评价标准对驱动转矩的值进行了评价。其结果示于表1。
驱动转矩的评价标准如下。
A:0.8Nm或更低
B:高于0.8Nm小于或等于1.4Nm
C:高于1.4Nm
当驱动转矩超过1.4Nm时,有时可能会产生噪音,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起皱纹,或者图像失真。
<第二实施例>
除了将在第一实施例中用于制备片状部件的树脂组合物改换为由日立电线株式会社制造的XF-1A(由非交联PTFE和交联PTFE制成,并且交联PTFE的含量百分比为10质量%)之外,其它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制备片状部件(2)(厚度为140μm)。
除了将片状部件(1)改换为片状部件(2)之外,其它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制造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并进行了评价。其结果示于表1。
<第三实施例>
除了将在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单末端磷酸改性PFPE改换为单末端乙醇改性PFPE(由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制备的乙醇改性全氟聚醚油SA)之外,其它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制备润滑剂(3)。
除了将润滑剂(1)改换为润滑剂(3)之外,其它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制造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并进行了评价。其结果示于表1。
<第四实施例>
除了将在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单末端磷酸改性PFPE的含量百分比改换为0.06质量%之外,其它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制备润滑剂(4)。
除了将润滑剂(1)改换为润滑剂(4)之外,其它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制造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并进行了评价。其结果示于表1。
<第五实施例>
除了将在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单末端磷酸改性PFPE的含量百分比改换为4.9质量%之外,其它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制备润滑剂(5)。
除了将润滑剂(1)改换为润滑剂(5)之外,其它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制造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并进行了评价。其结果示于表1。
<第一比较例>
除了将在第一实施例中用于制备片状部件的树脂组合物改换为改性PTFE树脂(由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新的Polyflon(注册商标)M-111)之外,其它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制备片状部件(C1)(厚度为140μm)。
除了将片状部件(1)改换为片状部件(C1)之外,其它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制造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并进行了评价。其结果示于表1。
<第二比较例>
除了将在第一实施例中用于制备片状部件的树脂组合物改换为PTFE树脂(由三井杜邦氟化学株式会社(Du Pont-Mitsui Fluorochemicals Co.,Ltd.)制备的Teflon(注册商标)成型用粉7-J)之外,其它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制备片状部件(C2)(厚度为140μm)。
除了将片状部件(1)改换为片状部件(C2)之外,其它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制造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并进行了评价。其结果示于表1。
<第三比较例>
除了第一实施例将氨基改性硅油改换为二甲基硅油(由信越化学株式会社制备的KF-965,具有300mm2/s的运动粘度(25°C))之外,其它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制备润滑剂(C3)。
除了将润滑剂(1)改换为润滑剂(C3)之外,其它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制造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并进行了评价。其结果示于表1。
<第四比较例>
除了第一实施例将氨基改性硅油改换为甲基苯基硅油(由信越化学株式会社制备的KF-54,具有600mm2/s的运动粘度(25°C))之外,其它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制备润滑剂(C4)。
除了将润滑剂(1)改换为润滑剂(C4)之外,其它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制造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并进行了评价。其结果示于表1。
<第五比较例>
除了没有使用第一实施例中的单末端磷酸改性PFPE之外,其它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制备润滑剂(C5)。
除了将润滑剂(1)改换为润滑剂(C5)之外,其它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制造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并进行了评价。其结果示于表1。
表1
在A4尺寸的20万张的纸张通过图像形成装置后,驱动转矩的评价结果表明第一至第五比较例为C,而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为B或A。
为了进行图示和说明,以上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目的并不在于全面详尽地描述本发明或将本发明限定于所公开的具体形式。很显然,许多修改以及变形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本实施例的选择和描述,其目的在于最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和适合于预期的特定用途的各种变形。本发明的范围由与本说明书一起提交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来限定。

Claims (5)

1.一种图像定影装置,包括:
第一旋转体;
第二旋转体,其被设置成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的外表面相接触;
按压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的内部,并将所述第二旋转体从所述第二旋转体的内表面朝向所述第一旋转体按压;
片状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和所述按压部件之间,并具有含有交联聚四氟乙烯树脂的滑动层;以及
润滑剂,其插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和所述片状部件之间,并含有氨基改性硅油和末端改性全氟聚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末端改性全氟聚醚是在末端具有磷酸基、羟基或羧基的全氟聚醚衍生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润滑剂含有0.05质量%至5质量%的范围内的末端改性全氟聚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润滑剂含有0.05质量%至5质量%的范围内的末端改性全氟聚醚。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承载体;
充电装置,其对所述图像承载体的表面进行充电;
静电潜像形成装置,其在所述图像承载体的充电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其通过使用调色剂对所述静电潜像进行显影来形成调色剂图像;
转印装置,其将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定影装置,其将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
CN201410038200.6A 2013-05-14 2014-01-26 图像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0415586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02551A JP5418711B1 (ja) 2013-05-14 2013-05-14 画像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02551 2013-05-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55866A true CN104155866A (zh) 2014-11-19

Family

ID=502871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38200.6A Pending CN104155866A (zh) 2013-05-14 2014-01-26 图像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341621A1 (zh)
JP (1) JP5418711B1 (zh)
CN (1) CN10415586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07011B2 (ja) * 2014-12-22 2018-10-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無端ベルト
JP2016142987A (ja) * 2015-02-04 2016-08-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92074A (ja) * 2016-12-06 2018-06-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20121A (ja) 2017-01-26 2018-08-02 株式会社東芝 定着装置
US20190056686A1 (en) * 2017-08-18 2019-02-21 Konica Minolta, Inc. Fixation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JP2020148943A (ja) * 2019-03-14 2020-09-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部材、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19915B2 (ja) * 2020-03-25 2024-01-23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無端ベルト、ヒートシール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物品搬送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31401A1 (en) * 2002-12-12 2004-07-08 Fuji Xerox Co., Ltd. Sliding member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and fix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629750A (zh) * 2003-12-19 2005-06-22 理光打印系统有限公司 定影装置及成像装置
US20120076556A1 (en) * 2010-09-24 2012-03-29 Fuji Xerox Co.,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737654A (zh) * 2011-03-31 2012-10-17 Hoya株式会社 磁盘用玻璃基板的制造方法及磁盘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84225A (ja) * 2003-09-05 2005-03-31 Fuji Xerox Co Ltd 潤滑剤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定着装置
JP5386907B2 (ja) * 2008-09-25 2014-01-1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68888A (ja) * 2011-09-26 2013-04-18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217969B2 (en) * 2013-02-21 2015-12-22 Xerox Corporation Fuser member coating compositions
JP2014186303A (ja) * 2013-02-25 2014-10-02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14473B1 (ja) * 2013-05-14 2014-10-2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31401A1 (en) * 2002-12-12 2004-07-08 Fuji Xerox Co., Ltd. Sliding member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and fix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629750A (zh) * 2003-12-19 2005-06-22 理光打印系统有限公司 定影装置及成像装置
US20120076556A1 (en) * 2010-09-24 2012-03-29 Fuji Xerox Co.,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737654A (zh) * 2011-03-31 2012-10-17 Hoya株式会社 磁盘用玻璃基板的制造方法及磁盘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222335A (ja) 2014-11-27
JP5418711B1 (ja) 2014-02-19
US20140341621A1 (en) 2014-1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55866A (zh) 图像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6446916B2 (ja)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5614473B1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5671909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709938B1 (en) Adhesive for adhesive layer of fixing member, fixing member, fixing device, and image-forming apparatus
JP5239404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84085A (ja) 定着用加圧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40321A (ja) 弾性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84996B2 (ja)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75633A (ja) 加圧部材、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71847B2 (ja) 摺動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66806B2 (ja)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65583B2 (ja)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86907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19724B2 (ja) 定着装置用摺動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97670A (ja) 定着ベルト、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80888A (ja) 定着装置用加圧ユニット、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58928A (ja) 定着ベルト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98528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56026A (ja)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86289A (ja) 押圧部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13910A (ja) 加熱定着装置
JP2011008097A (ja) 加圧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77193A (ja) ベルト部材、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4076662A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119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