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244599A - 管状定影部件、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管状定影部件、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244599A
CN118244599A CN202310550166.XA CN202310550166A CN118244599A CN 118244599 A CN118244599 A CN 118244599A CN 202310550166 A CN202310550166 A CN 202310550166A CN 118244599 A CN118244599 A CN 1182445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fixing member
roller
tubular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5016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洼田亮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220606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4090278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82445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2445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03G15/2057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relating to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heat element and layer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 G03G2215/2038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the belt further entrained around one or more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管状定影部件、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所述管状定影部件具有第1层和第2层,所述第2层配置成与所述第1层的外周侧接触,当将所述第1层的轴向、周向及厚度方向上的导热率分别设为λ1x、λ1y及λ1z且将所述第2层的轴向、周向及厚度方向上的导热率分别设为λ2x、λ2y及λ2z时,所述管状定影部件满足下述必要条件(1)、必要条件(2)及必要条件(3),必要条件(1):λ1x<λ1z且λ1y<λ1z,必要条件(2):λ1z>λ2z,必要条件(3):λ2x>λ2y且λ2x>λ2z。

Description

管状定影部件、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状定影部件、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加压旋转体,其具备弹性层,所述弹性层与加热部件一并形成夹持件,所述夹持件在夹持传送承载有图像的记录材料的同时对其进行加热,弹性层的长度方向及周向上的导热率相对于厚度方向上的导热率为6倍以上且900倍以下。
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弹性辊,其具备弹性层,所述弹性层中,针状填料沿着轴向取向,并且沿着轴向取向的比例在整个区域内大致相同。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0556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1143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不易在外周表面上发生温度不均的管状定影部件。
用于解决所述课题的具体方案包括下述方式。
<1>一种管状定影部件,其具有第1层和第2层,所述第2层配置成与所述第1层的外周侧接触,
当将所述第1层的轴向、周向及厚度方向上的导热率分别设为λ1x、λ1y及λ1z且将所述第2层的轴向、周向及厚度方向上的导热率分别设为λ2x、λ2y及λ2z时,所述管状定影部件满足下述必要条件(1)、必要条件(2)及必要条件(3)。
必要条件(1):λ1x<λ1z且λ1y<λ1z
必要条件(2):λ1z>λ2z
必要条件(3):λ2x>λ2y且λ2x>λ2z
<2>根据<1>所述的管状定影部件,其中,
所述第2层比所述第1层薄。
<3>根据<1>或<2>所述的管状定影部件,其中,
所述第2层的厚度在所述第1层及所述第2层的总厚度中所占的比例为1%以上且小于10%。
<4>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管状定影部件,其中,
所述第1层含有树脂及填料,
所述填料在所述第1层中所占的体积比例为0.1体积%以上且60体积%以下。
<5>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管状定影部件,其中,
所述第2层含有树脂及填料,
所述填料在所述第2层中所占的体积比例为0.1体积%以上且60体积%以下。
<6>一种定影装置,其具备第1旋转体和第2旋转体,所述第2旋转体配置成与所述第1旋转体的外表面接触,
所述第1旋转体及所述第2旋转体中的至少一个为<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管状定影部件,
所述定影装置使表面上形成有调色剂像的记录媒体通过所述第1旋转体与所述第2旋转体的接触部,从而将所述调色剂像定影。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
图像保持体;
充电装置,使所述图像保持体的表面带电;
静电潜像形成装置,在带电的所述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通过含有调色剂的显影剂将形成在所述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以形成调色剂像;
转印装置,将所述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媒体的表面上;及
<6>所述的定影装置,将所述调色剂像定影到所述记录媒体上。
发明效果
根据<1>,提供一种相较于不满足必要条件(1)、必要条件(2)及必要条件(3)中的至少一个的管状定影部件,不易在外周表面上发生温度不均的管状定影部件。
根据<2>,提供一种相较于第2层比第1层厚的管状定影部件,不易在外周表面上发生温度不均的管状定影部件。
根据<3>,提供一种相较于第2层在第1层及第2层的总厚度中所占的厚度的比例为10%以上的管状定影部件,不易在外周表面上发生温度不均的管状定影部件。
根据<4>,提供一种相较于填料在第1层中所占的体积比例超过60体积%的管状定影部件,不易在外周表面上发生温度不均的管状定影部件。
根据<5>,提供一种相较于填料在第2层中所占的体积比例超过60体积%的管状定影部件,不易在外周表面上发生温度不均的管状定影部件。
根据<6>,提供一种相较于管状定影部件不满足必要条件(1)、必要条件(2)及必要条件(3)中的至少一个的情况,具备不易在外周表面上发生温度不均的管状定影部件的定影装置。
根据<7>,提供一种相较于管状定影部件不满足必要条件(1)、必要条件(2)及必要条件(3)中的至少一个的情况,具备不易在外周表面上发生温度不均的管状定影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叙述。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管状定影部件的一例的示意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定影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定影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
符号说明
110-管状定影部件,110A-第1层,110B-第2层,60-定影装置,61-加热辊,62-加压带,63-带行程导板,64-按压垫,64a-夹持部件,64b-夹持部件,65-保持部件,66-卤素灯,67-润滑剂供给装置,68-滑动部件,69-温度传感元件,70-剥离部件,71-剥离爪,72-保持部件,80-定影装置,82-滑动部件,84-加热带,86-定影带模块,88-加压辊,89-加热按压辊,89A-卤素加热器,90-支承辊,90A-卤素加热器,92-支承辊,92A-卤素加热器,94-姿势矫正辊,96-支承部件,98-支承辊,100-图像形成装置,1Y、1M、1C、1K-图像形成单元,11-感光体(图像保持体的一例),12-充电器(充电装置的一例),13-激光曝光器(静电潜像形成装置的一例),14-显影器(显影装置的一例),15-中间转印带,16-一次转印辊(转印装置的一例),22-二次转印辊(转印装置的一例),K-纸(记录媒体的一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些说明及实施例用于例示实施方式,并不限制实施方式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使用“~”表示的数值范围表示包括记载于“~”的前后的数值分别作为最小值及最大值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阶段性地记载的数值范围中,以一个数值范围记载的上限值或下限值可以被替换为其他阶段性记载的数值范围的上限值或下限值。并且,在本发明中记载的数值范围内,该数值范围的上限值或下限值可以替换为实施例所示的值。
在本发明中,术语“工序”不仅包括独立的工序,而且即使在无法与其他工序明确地区分的情况下,只要能够实现该工序的目的,则也包括在本术语中。
在本发明中参考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时,该实施方式的结构并不限定于附图所示的结构。各图中的部件的大小是概念性的,部件之间的大小的相对关系并不限定于此。
在本发明中,各成分可以含有多种对应的物质。在本发明中提及组合物中的各成分的量时组合物中存在多种与各成分对应的物质的情况下,若无特别说明,则表示存在于组合物中的该多种物质的总量。
在本发明中,可以含有多种与各成分对应的粒子。在组合物中存在多种与各成分对应的粒子的情况下,若无特别说明,则各成分的粒径表示关于存在于组合物中的该多种粒子的混合物的值。
在本发明中,管状定影部件的“轴向”表示管状定影部件的旋转轴延伸的方向,管状定影部件的“周向”表示管状定影部件的旋转方向。
<管状定影部件>
本发明的管状定影部件具有第1层和第2层,所述第2层配置成与第1层的外周侧接触,当将第1层的轴向、周向及厚度方向上的导热率分别设为λ1x、λ1y及λ1z且将第2层的轴向、周向及厚度方向上的导热率分别设为λ2x、λ2y及λ2z时,所述管状定影部件满足下述必要条件(1)、必要条件(2)及必要条件(3)。
必要条件(1):λ1x<λ1z且λ1y<λ1z
必要条件(2):λ1z>λ2z
必要条件(3):λ2x>λ2y且λ2x>λ2z
本发明的管状定影部件具有至少一组满足必要条件(1)、必要条件(2)及必要条件(3)的第1层和第2层,所述第2层配置成与第1层的外周侧接触。
在本发明中,“第1层”及“第2层”表示满足上述关系的层。
本发明的管状定影部件的外周表面不易发生温度不均的机理推测如下。
关于满足必要条件(1)的管状定影部件,在比第2层更靠内周侧(即,热源侧)的第1层中,相较于面方向,热更容易沿着厚度方向(即,沿着外周侧)移动。并且,关于满足必要条件(2)的管状定影部件,热从第1层无延迟地传递至第2层,从而热容易储存在第2层中。并且,关于满足必要条件(3)的管状定影部件,在第2层中,热容易沿着轴向移动,从而促进第2层中轴向上的温度的均匀化。因此,本发明的管状定影部件不易在外周表面上发生温度不均。
例如可以通过沿着第1层的厚度方向排列在形状上具有各向异性的填料来满足必要条件(1)。
例如可以通过沿着第2层的轴向排列在形状上具有各向异性的填料来满足必要条件(3)。
例如可以通过沿着第1层的厚度方向排列在形状上具有各向异性的填料且沿着第2层的轴向排列在形状上具有各向异性的填料来满足必要条件(2)。此外,例如还可以通过第1层及第2层中分别含有的填料的种类及量来满足必要条件(2)。
求出第1层及第2层的导热率的方法如下。
从第1层或第2层切取轴向2mm且周向2mm的正方形,将其作为测定用试样。将试样置于热扩散系数测定装置上,在室温(25℃±3℃)下测定热扩散系数,并将密度和比热乘以热扩散系数,由此计算导热率(W/m·K)。轴向、周向、厚度方向上的导热率分别根据用热扩散系数测定装置的一对测定端子夹住试样时的试样的朝向来区分测定。
本发明的管状定影部件具有至少一组第1层和第2层即可,也可以进一步具有第1层及第2层以外的其他层。作为其他层,例如可举出配置于第1层的内周侧的层(例如,基材层)、配置于第2层的外周侧的层(例如,表面层)。可以在各层之间具有粘接剂层。
本发明的管状定影部件可以具有多组第1层及第2层。例如可以在第1组第1层及第2层的外周侧重叠有第2组第1层及第2层。进而,可以在第2组第1层及第2层的外周侧重叠有第3组第1层及第2层。在该情况下,各组的第1层彼此的成分、层厚及导热率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各组的第2层彼此的成分、层厚及导热率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作为本发明的管状定影部件的形状,例如可举出圆筒状、带状。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管状定影部件的层结构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1所示的管状定影部件110具有第1层110A和第2层110B。第2层110B配置成与第1层110A的外周侧接触。第1层110A和第2层110B为满足必要条件(1)、必要条件(2)及必要条件(3)的层。
可以在第1层110A的内周侧进一步存在另一个层。可以在第2层110B的外周侧进一步存在另一个层。也可以使第1层110A和第2层110B交替重叠。
以下,对构成本发明的管状定影部件的各层进行详细说明。
[第1层和第2层]
从弯曲耐久性的观点出发,第1层及第2层例如优选为含有树脂及填料的树脂层。
构成含有树脂及填料的树脂层的树脂例如优选具有耐热性,作为具有耐热性的树脂,例如可举出聚酰亚胺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热致液晶聚合物、氟树脂、硅酮树脂、氟橡胶、硅酮橡胶、氟硅酮橡胶等。
第1层中所含的树脂的种类和第2层中所含的树脂的种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作为管状定影部件的实施方式的一例,可举出第1层中所含的树脂的种类和第2层中所含的树脂的种类相同的形式。
构成含有树脂及填料的树脂层的填料例如优选具有导热性,作为具有导热性的填料,例如可举出炭黑、碳纤维、碳纳米管等碳材料;氧化钛、氧化铝、氧化锌等金属氧化物粒子;气相二氧化硅、沉淀二氧化硅、硅藻土、石英粉、氮化硼等。
填料的形状并无限制,可以为球状、立方体状、板状、柱状、针状、棒状、片状等中的任一形状。从对第1层或第2层的导热率赋予各向异性的观点出发,例如优选在板状、柱状、针状、棒状、片状等形状上具有各向异性的填料。
第1层中所含的填料和第2层中所含的填料的原材料及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作为管状定影部件的实施方式的一例,可举出第1层中所含的填料和第2层中所含的填料的原材料及形状相同的形式。
含有树脂及填料的树脂层可以含有各种添加剂。作为添加剂,例如可举出软化剂(石蜡等)、加工助剂(硬脂酸等)、抗老化剂(胺等)、交联剂等。
在第1层为含有树脂及填料的树脂层的情况下,从提高第1层的导热率的观点出发,填料的含量例如越多越优选,但若填料的含量过多,则难以对第1层的导热率赋予各向异性。
从使第1层同时具有适当的导热率和各向异性的观点出发,填料的含量相对于第1层的总体积例如优选为0.1体积%以上且60体积%以下,更优选为1体积%以上且50体积%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体积%以上且40体积%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体积%以上且30体积%以下。
并且,从第1层的弯曲耐久性的观点出发,填料的含量例如优选不过多,相对于第1层的总体积优选为60体积%以下,更优选为50体积%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体积%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体积%以下。
在第2层为含有树脂及填料的树脂层的情况下,从提高第2层的导热率的观点出发,填料的含量例如越多越优选,但若填料的含量过多,则难以对第2层的导热率赋予各向异性。
从使第2层同时具有适当的导热率和各向异性的观点出发,填料的含量相对于第2层的总体积例如优选为0.1体积%以上且60体积%以下,更优选为1体积%以上且50体积%以下,更优选为5体积%以上且40体积%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体积%以上且30体积%以下。
并且,从第2层的弯曲耐久性的观点出发,填料的含量例如优选不过多,相对于第2层的总体积优选为60体积%以下,更优选为50体积%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体积%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体积%以下。
例如可以通过沿着第1层的厚度方向排列在形状上具有各向异性的填料来实现必要条件(1):λ1x<λ1z且λ1y<λ1z(即,第1层相较于面方向更容易沿着厚度方向导热的性质)
λ1x例如优选为0.2W/m·K以上且1.4W/m·K以下,更优选为0.4W/m·K以上且1.2W/m·K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6W/m·K以上且1.0W/m·K以下。
λ1y例如优选为0.2W/m·K以上且1.4W/m·K以下,更优选为0.4W/m·K以上且1.2W/m·K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6W/m·K以上且1.0W/m·K以下。
λ1z例如优选为0.6W/m·K以上且2.0W/m·K以下,更优选为0.8W/m·K以上且1.8W/m·K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W/m·K以上且1.6W/m·K以下。
第1层的厚度方向上的导热率λ1z和第2层的厚度方向上的导热率λ2z满足必要条件(2):λ1z>λ2z。
从抑制管状定影部件的外周表面的温度不均的观点出发,λ1z与λ2z之比λ1z/λ2z例如优选为1.1以上且2.2以下,更优选为1.2以上且2.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3以上且1.8以下。
例如可以通过沿着第2层的轴向排列在形状上具有各向异性的填料来实现必要条件(3):λ2x>λ2y且λ2x>λ2z(即,第2层容易沿着轴向导热的性质)。
λ2x例如优选为0.6W/m·K以上且2.0W/m·K以下,更优选为0.8W/m·K以上且1.8W/m·K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W/m·K以上且1.6W/m·K以下。
λ2y例如优选为0.2W/m·K以上且1.4W/m·K以下,更优选为0.4W/m·K以上且1.2W/m·K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6W/m·K以上且1.0W/m·K以下。
λ2z例如优选为0.2W/m·K以上且1.4W/m·K以下,更优选为0.4W/m·K以上且1.2W/m·K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6W/m·K以上且1.0W/m·K以下。
第1层的平均厚度T1例如优选为1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更优选为20μm以上且12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
第2层的平均厚度T2例如优选为1μm以上且100μm以下,更优选为3μm以上且5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μm以上且30μm以下。
第2层例如优选比第1层薄。两者的厚度的比较是比较两者的平均厚度。即,第2层的平均厚度T2和第1层的平均厚度T1例如优选满足T2<T1的关系。
当第2层为导热率比第1层低的层时,从将热无延迟地传递至管状定影部件的外周表面的观点出发,例如优选导热率低的第2层相对较薄。
从第1层及第2层整体的导热率的观点出发,第2层在第1层及第2层的总厚度中所占的厚度的比例例如优选为1%以上且小于50%,更优选为1%以上且小于40%,进一步优选为1%以上且小于30%,进一步优选为1%以上且小于20%,尤其优选为1%以上且小于10%。
第2层的厚度的比例根据第1层及第2层各自的平均厚度来计算。
第1层及第2层的平均厚度分别为,用涡电流膜厚计在管状定影部件的轴向上匀称地测定10处的层厚,并在周向上测定90°刻度的共40处的层厚,进行算术平均而得的值。
[表面层]
本发明的管状定影部件可以在第2层的外周侧具有作为外周面的表面层。
表面层例如优选含有具有耐热性的脱模材料。作为具有耐热性的脱模材料,例如可举出氟树脂。作为氟树脂,例如可举出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聚四氟乙烯(PTFE)、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FEP)、聚乙烯·四氟乙烯(ETFE)、聚偏氟乙烯(PVDF)、聚氯三氟乙烯(PCTFE)、氟乙烯(PVF)等。
表面层可以含有各种添加剂。作为添加剂,例如可举出填充剂(碳酸钙等)、功能性填充剂(氧化铝等)、软化剂(石蜡等)、加工助剂(硬脂酸等)、抗老化剂(胺等)、交联剂等。
表面层的平均厚度例如优选为5μm以上且30μm以下,更优选为10μm以上且2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μm以上且20μm以下。
表面层的平均厚度为,用涡电流膜厚计在管状定影部件的轴向上匀称地测定10处的层厚,并在周向上测定90°刻度的共40处的层厚,进行算术平均而得的值。
[基材层]
本发明的管状定影部件可以在第1层的内周侧具有作为内周面的基材层。
作为基材层的材质,可举出聚酰亚胺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聚苯并咪唑树脂等树脂;铝、铜、不锈钢(SUS)、铁、镍等金属等。从弯曲耐久性的观点出发,基材层例如优选为树脂制。
树脂制的基材层可以含有增强剂(炭黑等)、填充剂(碳酸钙等)、抗静电剂、剥离剂等添加剂。
从耐久性和导热性的观点出发,基材层的平均厚度例如优选为3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更优选为4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
基材层的平均厚度为,用涡电流膜厚计在管状定影部件的轴向上匀称地测定10处的层厚,并在周向上测定90°刻度的共40处的层厚,进行算术平均而得的值。
[管状定影部件的制造方法]
作为本发明的管状定影部件的制造方法,例如可举出下述方法。
在圆筒状模具或圆筒状基材层的外周面上涂布第1层形成用液状组合物,并使其干燥,形成第1层,接着在第1层的外周面涂布第2层形成用液状组合物,并使其干燥,形成第2层。在使用圆筒状模具的情况下,抽出第1层的下方的圆筒状模具。
作为沿着第1层的厚度方向排列在形状上具有各向异性的填料以满足必要条件(1)的方法,可举出通过流涂法(还称为“螺旋涂布法”。)在圆筒状模具或圆筒状基材层的外周面上涂布第1层形成用液状组合物的方法。具体地说,流涂法例如优选为如下流涂法:使圆筒状模具或圆筒状基材层的轴向成为水平方向,并使圆筒状模具或圆筒状基材层旋转,使第1层形成用液状组合物流下,进行涂布。
作为沿着第2层的轴向排列在形状上具有各向异性的填料以满足必要条件(3)的方法,可举出浸渍涂布(还称为“浸涂法”。),所述浸渍涂布中,使第1层的轴向成为重力方向,将其浸渍于第2层形成用液状组合物中,接着在将第1层的轴向维持重力方向的情况下,将其从第2层形成用液状组合物中拉出,从而在第1层的外周面上涂布第2层形成用液状组合物。
在管状定影部件具有表面层的情况下,例如,在第2层的外周面上涂布表面层形成用液状组合物,并使其干燥,形成表面层,或者,用预先制作的成为表面层的管状部件包覆第2层的外周面,形成表面层。作为成为表面层的管状部件,例如优选氟树脂管。可以以提高与第2层之间的密合性为目的对氟树脂管的内表面实施液氨处理、等离子体放电处理、准分子激光处理等化学或物理蚀刻处理。
本发明的管状定影部件可以为定影带,也可以为定影辊。
若本发明的管状定影部件为定影带,则既可以适用于加热带,也可以适用于加压带。若本发明的管状定影部件为定影辊,则既可以适用于加热辊,也可以适用于加压辊。
<定影装置>
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具备第1旋转体和第2旋转体,所述第2旋转体配置成与第1旋转体的外表面接触,使表面上形成有调色剂像的记录媒体通过第1旋转体与第2旋转体的接触部,从而将调色剂像定影到记录媒体上。第1旋转体及第2旋转体中的至少一个为本发明的管状定影部件。
作为本发明的定影装置的实施方式的例子,可举出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具备加热辊和加压带,加热辊及加压带中的至少一个为本发明的管状定影部件。
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具备加热带和加热辊,加热带及加压辊中的至少一个为本发明的管状定影部件。
[第1实施方式]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60的概略图。
定影装置60具备加热辊61(第1旋转体的一例)和加压带62(第2旋转体的一例)。
在加热辊61的内部配置有卤素灯66(加热构件的一例)。温度传感元件69以接触的方式配置于加热辊61的表面。根据由温度传感元件69检测出的温度测量值来控制卤素灯66的点亮,加热辊61的表面温度维持在目标设定温度(例如,150℃)。
加压带62被配置于内部的按压垫64和带行程导板63支承为旋转自如。
按压垫64将加压带62按压于加热辊61。加压带62通过按压垫64按压于加热辊61,形成夹持区域N(夹持部)。
按压垫64具备夹持部件64a和夹持部件64b。为了确保宽广的夹持区域N,夹持部件64a配置于夹持区域N的入口侧。为了使加热辊61变形以使记录媒体容易剥离,夹持部件64b配置于夹持区域N的出口侧。
为了减小加压带62的内周面与按压垫64之间的滑动阻力,在按压垫64与加压带62之间配置有片状的滑动部件68。按压垫64和滑动部件68由金属制保持部件65保持。保持部件65上安装有带行程导板63。带行程导板63上安装有作为向加压带62的内周面供给润滑剂(油)的构件的润滑剂供给装置67。
剥离部件70为从定影装置60剥离记录媒体的辅助构件,其配置于夹持区域N的下游侧。剥离部件70具备剥离爪71和保持部件72。剥离爪71在靠近加热辊61的位置由保持部件72保持。
加热辊61由驱动马达(未图示)旋转驱动。加热辊61通过驱动马达向箭头S方向旋转,从动于该旋转,加压带62向箭头R方向旋转。具有未定影的调色剂像的纸K(记录媒体的一例)由引导件56引导并传送至夹持区域N,并在通过夹持区域N时,纸K上的调色剂像通过压力和热而定影。
[第2实施方式]
图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80的概略图。
定影装置80具备:定影带模块86,具备加热带84(第1旋转体的一例);及加压辊88(第2旋转体的一例),配置成按压于加热带84(定影带模块86)。
在加热带84(定影带模块86)与加压辊88的接触部形成有夹持区域N(夹持部)。
定影带模块86具备加热带84、加热按压辊89、支承辊90、支承辊92、姿势矫正辊94及支承辊98。加热带84缠绕在加热按压辊89和支承辊90上。加热按压辊89由驱动马达(未图示)旋转驱动,并且将加热带84从其内周面压向加压辊88侧。支承辊92配置于加热带84的外侧,其限定加热带84的环绕路径。姿势矫正辊94矫正从支承辊90至加热按压辊89为止的加热带84的姿势,抑制加热带84的蛇行。支承辊98在夹持区域N的下游侧从内周面对加热带84施加张力。
为了减小加热带84的内周面与加热按压辊89之间的滑动阻力,在加热带84与加热按压辊89之间配置有片状的滑动部件82。滑动部件82以其两端被支承部件96支承的状态配置。
在加热按压辊89的内部配置有卤素加热器89A(加热构件的一例),其从内周面侧对加热带84进行加热。
在支承辊90的内部配置有卤素加热器90A(加热构件的一例),其从内周面侧对加热带84进行加热。
在支承辊92的内部配置有卤素加热器92A(加热构件的一例),其从外周面侧对加热带84进行加热。
加压辊88被支承为旋转自如,并且设置成通过施力构件(未图示)按压于缠绕在加热按压辊89上的加热带84的部位。加热带84通过加热按压辊89的旋转驱动而向箭头S方向旋转移动,从动于该旋转移动,加压辊88向箭头R方向旋转移动。
具有未定影的调色剂像的纸K(记录媒体的一例)向箭头P方向传送,并被引导至定影装置80的夹持区域N。当纸K通过夹持区域N时,纸K上的调色剂像通过压力和热而定影。
<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图像保持体;充电装置,使图像保持体的表面带电;静电潜像形成装置,在带电的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通过含有调色剂的显影剂将形成在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以形成调色剂像;转印装置,将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媒体的表面上;及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将调色剂像定影到记录媒体上。定影装置可以为可装卸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盒。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结构的概略图。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60。图像形成装置100也可以具备上述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80来代替定影装置60。
图像形成装置100为通常被称为串联型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通过电子照相方式形成各颜色的调色剂像;一次转印部10,将各颜色的调色剂像依次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二次转印部20,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的重叠调色剂像一并转印(二次转印)到作为记录媒体的纸K上;定影装置60,将二次转印后的图像定影到纸K上;及控制部40,控制各装置(各部)的动作。
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从中间转印带15的上游侧大致直线状依次配置有1Y(黄色用单元)、1M(品红色用单元)、1C(青色用单元)、1K(黑色用单元)。
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分别具备感光体11(图像保持体的一例)。感光体11向箭头A的方向旋转。
在感光体11的周围沿着感光体11的旋转方向依次配设有充电器12(充电装置的一例)、激光曝光器13(静电潜像形成装置的一例)、显影器14(显影装置的一例)、一次转印辊16及感光体清洁器17。
充电器12使感光体11的表面带电。
激光曝光器13发射曝光光束Bm,以在感光体11上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器14容纳各颜色的调色剂,通过调色剂将感光体11上的静电潜像可视图像化。
一次转印辊16在一次转印部10处将形成在感光体1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
感光体清洁器17去除感光体11上的残留调色剂。
中间转印带15为由在聚酰亚胺或聚酰胺等树脂中添加炭黑等抗静电剂而成的材料构成的带。中间转印带15的体积电阻率例如为1×106Ω·cm以上且1×1014Ω·cm以下,厚度例如为0.1mm。
中间转印带15被驱动辊31、支承辊32、张力施加辊33、背面辊25及清洁背面辊34支承,并且随着驱动辊31的旋转,向箭头B的方向被循环驱动(旋转)。
驱动辊31被恒速性优异的马达(未图示)驱动而使中间转印带15旋转。
支承辊32与驱动辊31一并支承沿着4个感光体11的排列方向大致直线状延伸的中间转印带15。
张力施加辊33对中间转印带15施加恒定的张力,并且发挥抑制中间转印带15的蛇行的校正辊的功能。
背面辊25设置于二次转印部20,清洁背面辊34设置于刮取中间转印带15上的残留调色剂的清洁部。
一次转印辊16配置成夹着中间转印带15压接于感光体11,从而形成一次转印部10。
一次转印辊16被施加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设为负极性。以下相同。)相反极性的电压(一次转印偏压)。由此,各感光体11上的调色剂像依次静电吸附于中间转印带15,在中间转印带15上形成重叠的调色剂像。
一次转印辊16为由轴(例如,铁、SUS等金属圆柱棒)和固定在轴的周围的弹性层(例如,掺合有炭黑等导电剂的混合橡胶的海绵层)构成的圆筒辊。一次转印辊16的体积电阻率例如为1×107.5Ω·cm以上且1×108.5Ω·cm以下。
二次转印辊22配置成夹着中间转印带15压接于背面辊25,从而形成二次转印部20。
二次转印辊22在其与背面辊25之间形成二次转印偏压,以将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传送至二次转印部20的纸K(记录媒体)上。
二次转印辊22为由轴(例如,铁、SUS等金属圆柱棒)和固定在轴的周围的弹性层(例如,掺合有炭黑等导电剂的混合橡胶的海绵层)构成的圆筒辊。二次转印辊22的体积电阻率例如为1×107.5Ω·cm以上且1×108.5Ω·cm以下。
背面辊25配置于中间转印带15的背面侧而构成二次转印辊22的对置电极,从而在其与二次转印辊22之间形成转印电场。
背面辊25例如用分散有碳的混合橡胶管包覆橡胶基材而构成。背面辊25的表面电阻率例如为1×107Ω/□以上且1×1010Ω/□以下,硬度例如为70°(ASKER C:KOBUNSHIKEIKI CO.,LTD.制、以下相同。)。
金属制供电辊26以接触的方式配置于背面辊25。供电辊26施加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负极性)相同极性的电压(二次转印偏压),以在二次转印辊22与背面辊25之间形成转印电场。
中间转印带15的二次转印部20的下游侧设置有中间转印带清洁器35,其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5接触/分离自如。中间转印带清洁器35去除二次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15上的残留调色剂和纸粉。
图像形成单元1Y的上游侧配设有基准传感器(原位置传感器)42。基准传感器42产生作为获取各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定时的基准的基准信号。基准传感器42识别设置于中间转印带15的背面侧的标记来产生基准信号,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根据来自识别出该基准信号的控制部40的指示开始形成图像。
图像形成单元1K的下游侧配设有用于进行画质调整的图像浓度传感器43。
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纸张容纳部50、供纸辊51、传送辊52、传送导向装置53、传送带55及定影入口引导件56作为传送纸K的传送构件。
纸张容纳部50容纳形成图像之前的纸K。
供纸辊51取出容纳于纸张容纳部50中的纸K。
传送辊52传送由供纸辊51取出的纸K。
传送导向装置53将由传送辊52传送过来的纸K送往二次转印部20。
传送带55将通过二次转印部20转印有图像的纸K传送至定影装置60。
定影入口引导件56将纸K引导至定影装置60。
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图像形成方法进行说明。
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由图像处理装置(未图示)对从图像读取装置(未图示)或计算机(未图示)等输出的图像数据进行图像处理,由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执行成像工作。
在图像处理装置中,对所输入的反射率数据实施阴影校正、位置偏差校正、明度/颜色空间转换、伽马校正、去除边框或颜色编辑、移动编辑等图像处理。施以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被转换为Y、M、C、K这四种颜色的色料灰度数据,并输出至激光曝光器13。
激光曝光器13根据所输入的色料灰度数据对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的各感光体11照射曝光光束Bm。
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的各感光体11在通过充电器12表面带电之后,通过激光曝光器13对表面进行扫描曝光,形成静电潜像。形成在各感光体11上的静电潜像通过各图像形成单元显影为各颜色的调色剂像。
形成在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的各感光体11上的调色剂像在各感光体11与中间转印带15接触的一次转印部10处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在一次转印部10中,通过一次转印辊16对中间转印带15施加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负极性)相反极性的电压(一次转印偏压),以将调色剂像依次重叠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
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的调色剂像随着中间转印带15移动而被传送至二次转印部20。
对应于调色剂像到达二次转印部20的定时,容纳于纸张容纳部50中的纸K被供纸辊51、传送辊52及传送导向装置53传送而供给至二次转印部20,并夹在中间转印带15与二次转印辊22之间。
然后,在形成有转印电场的二次转印部20中,中间转印带15上的调色剂像静电转印(二次转印)到纸K上。
静电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纸K由二次转印辊22从中间转印带15剥离,并由传送带55传送至定影装置60。
由定影装置60传送过来的纸K被定影装置60加热及加压,从而将未定影的调色剂像定影。
经以上工序,通过图像形成装置100在记录媒体上形成图像。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管状定影部件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管状定影部件并不受这些实施例的任何限定。
在以下说明中,若无特别说明,则“份”及“%”以质量为基准。
在以下说明中,若无特别说明,则制备、处理、制造等是在室温(25℃±3℃)下进行的。
<定影带的制造>
[实施例1]
-涂布液的制备-
混合聚酰胺酸溶液(UNITIKA LTD.制:TX-HMM、固体成分浓度:18质量%、溶剂:NMP)和碳纳米管(SHOWA DENKO K.K.制:VGCF(注册商标)),制备出涂布液(1)。以碳纳米管在聚酰胺酸溶液固化时的固体成分和碳纳米管的总体积中所占的比例成为20体积%的量进行了混合。
-第1涂膜的形成-
利用流涂法将涂布液(1)涂布到铝制圆筒状模具(直径118cm)的外周面上,并在温度150℃下进行干燥,形成了第1涂膜。调整了涂布液(1)的涂布量,以使其成为表1所示的第1层的厚度。
-第2涂膜的形成-
使具有第1涂膜的圆筒状模具的轴向成为重力方向,并将其浸渍于涂布液(1)中。
然后,以1m/分的速度拉出,并在温度100℃下进行干燥,形成了第2涂膜。调整了涂布液(1)的涂布量,以使其成为表1所示的第2层的厚度。
-第1层及第2层的煅烧-
将具有第1涂膜及第2涂膜的圆筒状模具放入加热炉中,在温度200℃下加热1小时,接着在温度350℃下加热30分钟,对第1层及第2层进行了煅烧。
抽出第1层的下方的圆筒状模具,得到具备第1层及第2层的定影带(本实施方式的管状定影部件)。将第1层及第2层各自的平均厚度及导热率示于表1。
[比较例1]
在形成第2涂膜时,将涂布液(1)的涂布方法从浸渍涂布变更为流涂法,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出定影带。
[比较例2]
在形成第1涂膜时,将涂布液(1)的涂布方法从流涂法变更为浸渍涂布,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出定影带。
[实施例2~8]
变更了涂布液(1)中所含的碳纳米管量,或者,变更了第1层或第2层的厚度,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出定影带。
<定影带的性能评价>
[外周表面的温度不均]
将定影带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Versant 3100Press(FUJIFILM BusinessInnovation Corp.制)的定影装置。在温度23℃的环境下,使100张A4普通纸通过之后,在轴向上匀称地测定了5处定影带的外周面的表面温度,并且在周向上测定了90°刻度的共20处定影带的外周面的表面温度。计算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的差分,并如下进行了分类。将结果示于表1。
A: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的差分为5℃以下
B: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的差分超过5℃且为10℃以下
C: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的差分超过10℃
[图像的浓度不均]
将定影带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Versant 3100Press(FUJIFILM BusinessInnovation Corp.制)的定影装置。在温度23℃的环境下,在100张A4普通纸上连续打印了纯黑实心图像(图像浓度100%)。使用反射分光浓度计X-Rite939(孔径4mm、X-Rite,Incorporated.)在最后1张上测定了20处的图像浓度(在A4纸的长度方向上大致匀称地测定了5处,在宽度方向上大致匀称地测定了4处)。计算最大浓度与最小浓度的差分,并如下进行了分类。将结果示于表1。
A:最大浓度与最小浓度的差分为0.015以下
B:最大浓度与最小浓度的差分超过0.015且为0.030以下
C:最大浓度与最小浓度的差分超过0.030
本发明的管状定影部件、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下述方式。
(1)一种管状定影部件,其具有第1层和第2层,所述第2层配置成与所述第1层的外周侧接触,
当将所述第1层的轴向、周向及厚度方向上的导热率分别设为λ1x、λ1y及λ1z且将所述第2层的轴向、周向及厚度方向上的导热率分别设为λ2x、λ2y及λ2z时,所述管状定影部件满足下述必要条件(1)、必要条件(2)及必要条件(3)。
必要条件(1):λ1x<λ1z且λ1y<λ1z
必要条件(2):λ1z>λ2z
必要条件(3):λ2x>λ2y且λ2x>λ2z
(2)根据(1)所述的管状定影部件,其中,
所述第2层比所述第1层薄。
(3)根据(1)或(2)所述的管状定影部件,其中,
所述第2层的厚度在所述第1层及所述第2层的总厚度中所占的比例为1%以上且小于10%。
(4)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管状定影部件,其中,
所述第1层含有树脂及填料,
所述填料在所述第1层中所占的体积比例为0.1体积%以上且60体积%以下。
(5)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管状定影部件,其中,
所述第2层含有树脂及填料,
所述填料在所述第2层中所占的体积比例为0.1体积%以上且60体积%以下。
(6)一种定影装置,其具备第1旋转体和第2旋转体,所述第2旋转体配置成与所述第1旋转体的外表面接触,
所述第1旋转体及所述第2旋转体中的至少一个为(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管状定影部件,
所述定影装置使表面上形成有调色剂像的记录媒体通过所述第1旋转体与所述第2旋转体的接触部,从而将所述调色剂像定影。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
图像保持体;
充电装置,使所述图像保持体的表面带电;
静电潜像形成装置,在带电的所述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通过含有调色剂的显影剂将形成在所述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以形成调色剂像;
转印装置,将所述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媒体的表面上;及
(6)所述的定影装置,将所述调色剂像定影到所述记录媒体上。
根据(1),提供一种相较于不满足必要条件(1)、必要条件(2)及必要条件(3)中的至少一个的管状定影部件,不易在外周表面上发生温度不均的管状定影部件。
根据(2),提供一种相较于第2层比第1层厚的管状定影部件,不易在外周表面上发生温度不均的管状定影部件。
根据(3),提供一种相较于第2层在第1层及第2层的总厚度中所占的厚度的比例为10%以上的管状定影部件,不易在外周表面上发生温度不均的管状定影部件。
根据(4),提供一种相较于填料在第1层中所占的体积比例超过60体积%的管状定影部件,不易在外周表面上发生温度不均的管状定影部件。
根据(5),提供一种相较于填料在第2层中所占的体积比例超过60体积%的管状定影部件,不易在外周表面上发生温度不均的管状定影部件。
根据(6),提供一种相较于管状定影部件不满足必要条件(1)、必要条件(2)及必要条件(3)中的至少一个的情况,具备不易在外周表面上发生温度不均的管状定影部件的定影装置。
根据(7),提供一种相较于管状定影部件不满足必要条件(1)、必要条件(2)及必要条件(3)中的至少一个的情况,具备不易在外周表面上发生温度不均的管状定影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
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以例示及说明为目的而提供的。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全面详尽地包括本发明,并且并不将本发明限定于所公开的方式。很显然,对本发明所属的领域中的技术人员而言,各种变形及变更是自知之明的。本实施方式是为了最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应用而选择并说明的。由此,本技术领域中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通过对假定为各种实施方式的特定使用最优化的各种变形例来理解本发明。本发明的范围由以上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来定义。

Claims (7)

1.一种管状定影部件,其具有第1层和第2层,所述第2层配置成与所述第1层的外周侧接触,
当将所述第1层的轴向、周向及厚度方向上的导热率分别设为λ1x、λ1y及λ1z且将所述第2层的轴向、周向及厚度方向上的导热率分别设为λ2x、λ2y及λ2z时,所述管状定影部件满足下述必要条件(1)、必要条件(2)及必要条件(3),
必要条件(1):λ1x<λ1z且λ1y<λ1z,
必要条件(2):λ1z>λ2z,
必要条件(3):λ2x>λ2y且λ2x>λ2z。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状定影部件,其中,
所述第2层比所述第1层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状定影部件,其中,
所述第2层的厚度在所述第1层及所述第2层的总厚度中所占的比例为1%以上且小于10%。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管状定影部件,其中,
所述第1层含有树脂及填料,
所述填料在所述第1层中所占的体积比例为0.1体积%以上且60体积%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管状定影部件,其中,
所述第2层含有树脂及填料,
所述填料在所述第2层中所占的体积比例为0.1体积%以上且60体积%以下。
6.一种定影装置,其具备第1旋转体和第2旋转体,所述第2旋转体配置成与所述第1旋转体的外表面接触,
所述第1旋转体及所述第2旋转体中的至少一个为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管状定影部件,
所述定影装置使表面上形成有调色剂像的记录媒体通过所述第1旋转体与所述第2旋转体的接触部,从而将所述调色剂像定影。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
图像保持体;
充电装置,使所述图像保持体的表面带电;
静电潜像形成装置,在带电的所述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通过含有调色剂的显影剂将形成在所述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以形成调色剂像;
转印装置,将所述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媒体的表面上;及
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影装置,将所述调色剂像定影到所述记录媒体上。
CN202310550166.XA 2022-12-22 2023-05-16 管状定影部件、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1824459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206060 2022-12-22
JP2022206060A JP2024090278A (ja) 2022-12-22 管状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244599A true CN118244599A (zh) 2024-06-25

Family

ID=915497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50166.XA Pending CN118244599A (zh) 2022-12-22 2023-05-16 管状定影部件、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210866A1 (zh)
CN (1) CN118244599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210866A1 (en) 2024-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57575B2 (en) Fus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belt
US9285736B1 (en) Fixing member,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40341621A1 (en) Imag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423741B1 (en) Fixing press member,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176442B2 (en) Roller, heating member, and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roller and heating member
US20160282774A1 (en) Heating member,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30078470A1 (en) Fixing belt,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fixing belt,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263722B2 (ja) 定着ベルト、定着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ベルト用基材
CN107490945B (zh) 定影部件、定影装置、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20016809A (ja) 定着装置
US11163248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8244599A (zh) 管状定影部件、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10877411B2 (en) Fixing belt member,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966806B2 (ja)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663897B2 (en) Fixing member, method for producing fixing member,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171574B2 (ja) 定着用加圧ベルト、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11929B2 (ja)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090278A (ja) 管状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98528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128436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70261894A1 (en) Fixing member,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155551B2 (ja)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1722504B (zh) 滑动构件、定影装置、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JP2016142993A (ja)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46481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