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17139B - 煮饭器用锅以及使用该煮饭器用锅的煮饭器 - Google Patents

煮饭器用锅以及使用该煮饭器用锅的煮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17139B
CN103917139B CN201280043110.5A CN201280043110A CN103917139B CN 103917139 B CN103917139 B CN 103917139B CN 201280043110 A CN201280043110 A CN 201280043110A CN 103917139 B CN103917139 B CN 1039171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cooker
interior
pan body
bub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311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17139A (zh
Inventor
新田浩朗
重冈武彦
奥田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171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171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171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171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02Construction of cooking-vessels; Method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king-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02Selection of specific materials, e.g. heavy bottoms with copper inlay or with insulating inla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煮饭器用锅(22)如下进行成形:将以其底面的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上的位置作为起点,其中,所述圆周通过从所述中心点(P)到侧面的路径的中间点(Q)的位置,或者将比所述圆周靠外侧的圆周上的位置作为起点,在从所述起点向所述底面的中心方向和侧面方向连接的曲线中,所述起点成为煮饭器用锅的整体高度的最低点。

Description

煮饭器用锅以及使用该煮饭器用锅的煮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卸自如地收纳于煮饭器主体的煮饭器用锅以及使用该煮饭器用锅的煮饭器,尤其涉及提高煮饭性能的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提出了利用电磁感应加热的煮饭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6是示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现有的煮饭器的内锅1和感应线圈3的剖视图。如图6所示,在该现有的煮饭器中,装卸自如地设置有内锅1,该内锅1在上端开口部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凸缘2。关于内锅1,用铝压铸形成热传导层1a,在形成热传导层1a的同时,通过注塑(outsert)加工在该热传导层1a的外表面形成由作为磁性金属材料的铁素体类不锈钢形成的发热层1b。此外,在热传导层1a的内表面施加有氟涂层1c。
如上所述,利用作为热传导层1a的铝压铸件,对由磁性金属材料构成的发热层1b进行注塑加工,形成了内锅。因此,不需要使用由不同的金属贴合而成的覆层材料作为内锅1的材料。因此,对于该内锅1的结构而言,不需要用于生产覆层材料的大规模设备,并且,加工性能优异,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由于是通过铝压铸来形成热传导层1a,因而是能够自由设定热传导层1a的厚度的结构。这样构成的煮饭器的内锅1构成为,能够仅加大感应线圈3附近的壁厚,既能够将内锅重量的增加抑制在最小限度,又能够提高煮饭性能。
此外,作为感应加热烹调器用锅,具有如下结构:通过加压手段对由非磁性金属材料形成的容器主体进行加压操作,使强磁性金属板与该容器主体的底部的外侧平面部结合为一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图7是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用锅的纵剖视图,示意性示出了重叠有强磁性金属板的锅。图8是示出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压入前的强磁性金属板的形状的纵剖视图。
如图7所示,由非磁性金属材料形成的基材11所构成的容器主体12在其锅底部的外侧平面部13上重叠有强磁性金属板14。强磁性金属板14通过加压加工与锅底部的外侧平面部13结合为一体。如图7所示,强磁性金属板14具有多个开口部17,并具有使开口部17的开口缘部15朝锅底部的外侧平面部13侧弯曲而成的弯曲部16。强磁性金属板14具有刚性,在使弯曲部16朝向锅底部的外侧平面部13的姿势下对强磁性金属板14进行加压。通过对强磁性金属板14进行加压,将弯曲部16压入到容器主体12的底部内,由此,在锅底部的内侧平面部18,在与强磁性金属板14的弯曲部16对应的位置处形成了压痕部19。这样,在锅底部的内侧平面部18,其表面状态发生变化,形成了因表面状态的差异而带来的图案。
此外,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作为烹调用容器的锅构成为,使用铝作为原材料而容易作为烹调用容器来使用。此外,在烹调用容器的内侧平面部18形成有图案,对烹调用容器的内表面赋予了美观性,并且,在使用该烹调用容器、尤其是在使用电磁烹调器进行烹调时,能够给沸腾状态带来变化。
专利文献3提出了电磁感应加热式的煮饭器。在该煮饭器中使用的锅是将由磁性金属构成的发热层接合于由铝构成的锅主体的底面部和侧面下部的曲面状部分而成的结构。在制造该锅时,构成为在利用熔融金属铸造法制造锅主体时,作为发热层的部件与锅主体接合,同时形成发热层的凹凸。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6-304065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02/0019991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09-1405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所述的专利文献1的煮饭器中,内锅1构成为:通过铝压铸形成由铝构成的热传导层1a,并且,对磁性材料进行注塑加工,形成发热层1b。因此,专利文献1的煮饭器的内锅不能减薄铝层的厚度而变得较重,且基于铝压铸的铸造需要时间,存在成本提高的问题。
此外,在将上述专利文献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用锅用于煮饭的情况下,在形成于锅底部的内侧平面部18的与强磁性金属板14的弯曲部16对应的压痕部19的表面图案处,存在在沸腾时也保持沉在水中的状态的米。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在煮饭时的沸腾状态下,不能充分发挥对米的传热效果。
此外,由于锅底是平面,因此即使能够均匀地产生沸腾泡,米也会成为阻碍沸腾泡上升的因素,沸腾泡只从特定的位置上升,并且每次煮饭时从不同的位置产生沸腾泡,因此产生加热不均。
即,在从特定的位置集中地产生沸腾泡的情况下,其产生部位直到煮饭工序的后半程都持续水分较多的状态,因此煮制出膨润的饭。该情况成为在煮制出的饭中味道不均的较大因素。
在上述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煮饭器用锅中,使用了通过熔融金属铸造法来使锅主体与发热层接合的制造方法,因此存在制造设备大型化、在制造中花费时间和费用这样的问题。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煮饭器用锅的结构中,存在难以将煮饭动作的沸腾泡的通道控制为大致均匀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了上述现有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造成本低廉、且煮饭性能高的煮饭器用锅以及使用该煮饭器用锅的煮饭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本发明的煮饭器用锅用于煮饭器,该煮饭器具有:
煮饭器主体;
煮饭器用锅,其装卸自如地收纳在所述煮饭器主体内;
感应线圈,其位于所述煮饭器用锅的下方,利用电磁感应作用使内锅发热;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感应线圈,
所述煮饭器用锅具有由铝构成的内锅主体和由磁性金属构成的内锅磁性板,上述内锅磁性板通过冲压加工压接于所述内锅主体的底部的外表面,
该煮饭器用锅成形为:将以所述煮饭器用锅的底部的内表面即底面的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上的位置作为起点,其中,所述圆周通过从所述中心点到侧面的路径的中间点的位置,或者将比所述圆周靠外侧的圆周上的位置作为起点,在从所述起点向所述底面的中心方向和侧面方向连接的曲线中,所述起点成为煮饭器用锅的整体高度的最低点。
在如上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煮饭器用锅中,能够将在锅底产生的沸腾泡控制为朝向煮饭器用锅的底面的中心方向和侧面方向,使得沸腾泡不会只从特定的位置上升。
在本发明的煮饭器用锅中,针对在锅底产生的沸腾泡,利用锅底的倾斜和米的阻力,朝底面的中心侧和侧面侧引导沸腾泡,由此能够使所产生的沸腾泡在成长为较大的泡的集合体之前上升。进而,在本发明的煮饭器用锅中,通过形成大量的沸腾泡的通道,形成大量作为煮沸时的水蒸气的通道的蟹洞(煮好时在饭表面产生的洞),均匀地进行饭的加热。因此,通过使用了本发明的煮饭器用锅的煮饭器来煮饭,能够使煮饭器用锅的任何部位的饭都煮制均匀,从而提供火候适宜的美味的饭。
根据使用了本发明的煮饭器用锅的煮饭器,能够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式的煮饭器再现出理想的煮饭方式的炉灶烹制煮饭。另外,炉灶烹制煮饭是如下煮饭方式:通过均匀地对锅进行加热,从整个锅底附近均匀地产生沸腾,通过该均匀的沸腾传热均匀地对饭的整体进行加热来煮饭。
因此,通过使用了本发明的煮饭器用锅的煮饭器来煮饭,能够促进煮饭器用锅的任何部位的饭均匀地糊化,将整个煮饭器用锅的饭美味地煮制出来。
此外,在本发明的煮饭器用锅中,内锅磁性板通过冲压加工压接固定于内锅主体的底面,因此,可使能够进行电磁感应加热和烹调的煮饭器用锅变得轻量、便于使用、加工性能优异,且能够以较低的制造成本地来构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电磁感应加热方式中,能够提供这样的煮饭器用锅:能够高效地对锅内的米进行热传导,并且,制造成本低且煮饭性能高。而且,在使用了该煮饭器用锅的煮饭器中,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并且,在煮好的饭中没有味道不均,能够烹制出美味的饭。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煮饭器用锅的煮饭器的剖视图。
图2的(a)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煮饭器用锅的内锅主体的俯视图,图2的(b)是内锅主体的纵剖视图,图2的(c)是内锅主体的仰视图,图2的(d)是将内锅主体的主要部位放大的剖视图。
图3的(a)是实施方式1的煮饭器用锅的内锅磁性板的俯视图,图3的(b)是内锅磁性板的纵剖视图,图3的(c)是将内锅磁性板的主要部位放大的剖视图。
图4的(a)是实施方式1的煮饭器用锅的组装压接时的说明图,图4的(b)是将组装压接的实施方式1的煮饭器用内锅的主要部位放大的剖视图。
图5是说明圆锥形凹坑中的气泡的成长的图。
图6是示出现有的煮饭器的内锅和感应线圈的剖视图。
图7是示意性示出现有的重叠有强磁性金属板的锅的纵剖视图。
图8是示出现有的压入前的强磁性金属板的形状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煮饭器用锅用于煮饭器,该煮饭器具有:
煮饭器主体;
煮饭器用锅,其装卸自如地收纳在所述煮饭器主体内;
感应线圈,其位于所述煮饭器用锅的下方,利用电磁感应作用使内锅发热;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感应线圈,
所述煮饭器用锅具有由铝构成的内锅主体和由磁性金属构成的内锅磁性板,上述内锅磁性板通过冲压加工压接于所述内锅主体的底部的外表面,
该煮饭器用锅成形为:将以所述煮饭器用锅的底部的内表面即底面的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上的位置作为起点,其中,所述圆周通过从所述中心点(例如,图1中的P)到侧面的路径的中间点(例如,图1中的Q)的位置,或者将比所述圆周靠外侧的圆周上的位置作为起点,在从所述起点向所述底面的中心方向和侧面方向连接的曲线中,所述起点成为煮饭器用锅的整体高度的最低点。根据这样构成的第1方式,能够提供制造成本低且煮饭性能高的煮饭器用锅。
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煮饭器用锅中,能够将在锅底产生的沸腾泡控制为沿着锅的底面而朝向中央方向和侧面方向,成为沸腾泡不会只从特定的位置上升的结构。
例如,煮饭器用锅的底部的内表面由平面构成的情况下,在从煮饭器用锅的底部的内表面产生的沸腾泡因浮力而上升时,由于煮饭器用锅的底面为平面,因此,水中的米成为阻力,沸腾泡很难上浮,所产生的沸腾泡逐渐成长为较大的泡的集合体。进而,作为较大的泡的集合体的沸腾泡在某时刻克服米的阻力而一下子在水中上升。
其结果是,在煮饭工序的后半程,形成较大的沸腾泡的通道,像火山口一样,只从该处产生沸腾泡。这样,在从特定的位置产生沸腾泡的情况下,该部位持续水分较多的状态,直到煮饭工序的后半程,因此烹制出膨润的不美味的饭。
但是,通过使用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煮饭器用锅进行煮饭动作,构成为针对从锅底产生的沸腾泡,利用锅底的倾斜和米的阻力,朝锅底的中央侧和侧面侧引导沸腾泡,能够使所产生的沸腾泡在成长为较大的泡的集合体之前在水中上升。在使用了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煮饭器用锅的煮饭动作中,能够在期望的位置形成大量的沸腾泡的通道,形成大量蟹洞(煮好时在饭表面产生的洞),能够均匀地进行饭的加热。因此,在使用煮饭器用锅而烹制出的饭中,无论品尝哪个部位的饭,都是煮制均匀、火候适宜且美味的饭。
因此,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煮饭器用锅中,能够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式的煮饭器再现出理想的煮饭方式的炉灶烹制煮饭。此外,在炉灶烹制煮饭中,通过均匀地对锅进行加热,从整个锅底附近均匀地产生沸腾,通过该均匀的沸腾传热均匀地对饭的整体进行加热。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能够提供煮饭器用锅,其促进煮饭器用锅的任何部位的饭均匀地糊化,将整个锅的饭美味地煮制出来。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煮饭器用锅中,内锅磁性板通过冲压加工压接固定于内锅主体的底面,因此,可使能够进行电磁感应加热和烹调的煮饭器用锅变得轻量、便于使用、加工性能优异且制造成本低。
尤其是,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煮饭器用锅构成为:第1方式的所述感应线圈具有平面形状,在所述煮饭器用锅与所述感应线圈的距离中,所述起点与所述感应线圈的距离最短。在这样构成的第2方式的煮饭器用锅中,沸腾泡优先从锅底的起点产生,且构成为朝底面的中心方向和侧面方向引导沸腾泡,从而能够提供出煮制均匀的美味的饭。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煮饭器用锅中,利用锅底的倾斜和米的阻力,朝中心方向和侧面方向引导从锅底产生的沸腾泡,由此,能够使所产生的沸腾泡在成长为较大的泡的集合体之前上升。而且,在使用了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煮饭器用锅的煮饭动作中,能够在期望的位置形成大量的沸腾泡的通道,形成大量蟹洞(煮好时在饭表面产生的洞),能够均匀地进行饭的加热。因此,在使用该煮饭器用锅烹制出的饭中,无论品尝哪个部位的饭,都是煮制均匀、火候适宜且美味的饭。
尤其是,在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煮饭器用锅中,第2方式的所述内锅主体具有:配设于所述内锅主体的底部的内表面的多个凹部;和配设于所述内锅主体的底部的外表面的多个凸部,所述凹部与所述凸部一体地形成,
所述内锅磁性板与所述凸部对应地具有开口形状的多个卡定部,所述多个卡定部具有朝向所述内锅主体的底部突出的外缘部分,
所述煮饭器用锅是将所述凸部与所述卡定部对准而进行压接、并将所述内锅磁性板固定于所述内锅主体而构成的。
在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煮饭器用锅中,在内锅主体的底部的内表面配设多个凹部,并且,在内锅主体的底部的外表面配设多个凸部,且使所述凹部和凸部同时一体地形成,因此,通过一次加工即可形成内锅主体的凹部和凸部。此外,通过在内锅主体的底部的内表面,以期望的形状形成多个凹部并将其配设在适当的位置,使得在煮饭加热时,凹部成为沸腾的起点,因此能够得到稳定的煮饭性能。此外,在第3方式的煮饭器用锅中,将内锅主体的凸部与内锅磁性板的卡定部对准而进行压接,从而将内锅磁性板固定于内锅主体,因此可使能够进行电磁感应加热和烹调的锅变得轻量、便于使用、加工性能优异,且能够以较低的制造成本来构成。
尤其是,在本发明的第4方式的煮饭器用锅中,第3方式的所述内锅磁性板的卡定部是大致翻边形状的开口,具有朝着所述内锅主体的底部突出的外缘部分,朝着所述内锅主体的底部而逐渐缩小。在这样构成的第4方式的煮饭器用锅中,在将内锅主体的凸部与内锅磁性板的卡定部对准并压接时,内锅主体的凸部嵌入内锅磁性板的大致翻边形状的卡定部,堵塞大致翻边形状的卡定部的开口,且内锅磁性板的大致翻边形状的卡定部的外缘部分嵌入内锅主体,能够更牢固地将内锅磁性板固定于内锅主体。
尤其是,本发明的第5方式的煮饭器用锅被配置为:第4方式的配设于所述内锅主体的底部的内表面的多个所述凹部的位置和配设于所述内锅主体的底部的外表面的多个所述凸部的位置在所述内锅主体的厚度方向上不重叠。在这样构成的第5方式的煮饭器用锅中,在形成有配设于内锅主体的底部的内表面的多个凹部的部分,厚度减薄,且不位于内锅磁性板的卡定部的开口处,因此,成为容易受到被煮饭器的感应线圈加热的内锅磁性板的热的结构。因此,配设于内锅主体的底部的内表面的多个凹部比其它部分的温度高,更强(更多、更频繁地)地生成煮饭加热时作为沸腾的起点的凹部处的气泡,能够实现煮饭性能的进一步提高。
本发明的第6方式的煮饭器使用了上述第1方式~第5方式中任意一个方式的煮饭器用锅。在这样构成的第6方式的煮饭器中,能够提供如下煮饭器:其发挥上述第1方式~第5方式的作用和效果,价格低廉且具有优异的煮饭性能。
以下,参照附图,对使用了本发明的煮饭器用锅的煮饭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不受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具体结构所限定,本发明还包含根据与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技术思想相同的技术思想和本技术领域的技术常识而构成的结构。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煮饭器用锅的煮饭器的剖视图。图2的(a)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煮饭器用锅即内锅22的内锅主体25的俯视图,图2的(b)是内锅主体25的纵剖视图,图2的(c)是内锅主体25的仰视图,图2的(d)是将内锅主体25的主要部位放大的剖视图。图3的(a)是示出埋设于内锅主体25的内锅磁性板26的俯视图,图3的(b)是内锅磁性板26的纵剖视图,图3的(c)是将内锅磁性板26的主要部位放大的剖视图。图4的(a)是实施方式1中的煮饭器用锅即内锅22的组装压接时的说明图,图4的(b)是将组装压接后的内锅22的主要部位放大的剖视图。
在图1中,煮饭器主体21构成为:其上表面开口,在配置于该煮饭器主体21内部的保护框23内,装卸自如地收纳有作为煮饭器用锅的内锅22。在内锅22的下方,在保护框23的外侧设置有作为加热部的感应线圈24。感应线圈24具有平面形状,且被固定于位于内锅22下方的保护框23的平坦的下表面。
构成为:将米和水放入作为煮饭器用锅的内锅22的内部,通过感应线圈24将该内锅22加热,来进行煮饭。
作为煮饭器用锅的内锅22由以下部分构成:图2中的(a)~(d)所示的由铝形成的内锅主体25;以及图3中的(a)~(c)所示的由不锈钢等磁性金属构成的内锅磁性板26。
在图4中,如(a)和(b)所示,在内锅主体25的底部的外表面,在外径小于内锅22的底部投影面且比内锅主体25的底部外周靠内侧的区域,通过冲压加工压接固定有内锅磁性板26。
在实施方式1的煮饭器用锅即内锅22中,如图2的(b)所示,内锅22的底部具有如下形状:其中央部分朝上方隆起,成为从底面的中心点P到侧面的路径的大致中间部分(Q)的环状部分朝下方凹进。即,内锅主体25和内锅磁性板26具有如下形状:安装于煮饭器的状态下的内锅22的最低点配置在环状部分,该环状部分是从底面的中心点P到侧面的路径的大致中间部分(Q)。
在实施方式1的内锅22中成形为:将以底面的中心点P为中心的圆周上的位置作为起点,其中,所述圆周通过从底面的中心点P到侧面的路径的三等分点中距离侧面1/3的位置,在从该起点向内锅22的底面的中心方向和侧面方向连接的曲线中,该起点成为内锅22的整体高度的最低点。
此外,在本发明的煮饭器用锅中,如下成形即可:将以底面的中心点P为中心的圆周上的位置作为起点,其中,所述圆周通过从煮饭器用锅的底部的内表面即底面的中心点P到侧面的路径的中间点Q的位置,或者将比通过该中间点Q的位置的圆周靠外侧的圆周上的位置作为起点,在从该起点(Q)向底面的中心方向和侧面方向连接的曲线中,起点(Q)成为煮饭器用锅的整体高度的最低点。
如图2的(a)所示,在内锅主体25的底部的内表面,在规定的区域隔着规定间隔设有多个凹部27。此外,如图2的(c)所示,在内锅主体25的底部的外表面,在规定的区域隔着规定间隔设有多个凸部28。在加工内锅主体25时,通过一体加工同时形成在底部的内表面上形成的凹部27和在底部的外表面上形成的凸部28。
如图3的(c)所示,在内锅磁性板26中,在与内锅主体25的凸部28对应的位置设有开口的多个卡定部29。内锅磁性板26的各卡定部29的开口的外缘部分朝着内锅主体25的底部突出,卡定部29的开口具有朝着内锅主体25的底部逐渐缩小的大致翻边形状。因此,在各卡定部29的开口的外缘部分,与面向内锅主体25的底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边缘部分形成为大致曲面(塌边形状)。
如图4的(a)~(b)所示,对于如上这样构成的内锅主体25和内锅磁性板26,使内锅主体25的凸部28与内锅磁性板26的卡定部29对准,并通过冲压加工进行压接固定,从而将内锅磁性板26可靠地紧固于内锅主体25。
此外,配设于内锅主体25的底部的内表面和外表面的凹部27和凸部28以大致相等的间隔配置在以内锅22的底部的中心位置为中心的多个同心圆上。此外,配置凹部27和凸部28的同心圆的直径形成为彼此不同,使得凹部27和凸部28在上下方向(厚度方向)上的位置不重叠。例如构成为:在相邻的同心圆上的凹部27之间配置凸部28的同心圆,或者,在相邻的同心圆上的凸部28之间配置凹部27的同心圆。或者也可以配置为:在同一同心圆上,以在凹部27之间配置凸部28的方式,彼此交替地配置凹部27和凸部28。通过按照上述这样配置凹部27和凸部28,使得凹部27与凸部28的位置不发生干涉。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1的煮饭器的内锅主体25的底部的内表面上设置的多个凹部27构成为,与内锅主体25的底部的外表面上设置的多个凸部28在上下方向(厚度方向)上的位置不重叠。
在实施方式1的煮饭器中,在煮饭器主体21的上部设置有盖30,该盖30以覆盖煮饭器主体21的上表面开口部的方式转动自如地安装。在盖30的内表面侧,安装有具有内锅衬垫31的加热板32。在盖30上设置有对加热板32进行感应加热的加热板加热部35。加热板加热部35由感应线圈构成。此外,设置有检测加热板32的温度的加热板温度检测部36。
此外,在煮饭器主体21的下部,设置有作为检测内锅22的温度的内锅温度检测单元的内锅温度检测部33。
在如上这样构成的实施方式1的煮饭器中,来自该煮饭器的操作部(省略图示)的指令信号、来自内锅温度检测部33和加热板温度检测部36的检测信号等各种信息被输入到控制部34中。控制部34由安装在电路基板上的微型计算机构成。控制部34根据所输入的各种信息,按照规定的程序对作为加热部的感应线圈24进行控制,由此实施该煮饭器的煮饭工序。
对如上构成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煮饭器用锅以及使用该煮饭器用锅的煮饭器的动作和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对煮饭器的煮饭工序进行说明。
使用者将要进行煮饭的米和与该米量对应的水放入内锅22,将该内锅22安装于煮饭器主体21内。进而,使用者在操作部中设定期望的煮饭动作,操作煮饭开始开关(未图示),开始煮饭工序。
煮饭工序按时间顺序大体分为前煮制工序、煮沸工序、沸腾维持工序、焖制工序。在前煮制工序中,控制对作为加热部的感应线圈24的输入,来对内锅22内的米和水进行加热,使得内锅22的温度成为适于米吸水的温度(50℃)。
接下来,在煮沸工序中,对作为加热部的感应线圈24进行控制,以规定的热量对内锅22进行加热,直到内锅22的温度达到规定值(100℃)。根据此时的温度上升速度,判定煮饭量。
在沸腾维持过程中,对作为加热部的感应线圈24和加热板加热部35进行通电,对米和水进行加热,直到内锅22的水消失,内锅22的温度达到作为超过100℃的温度的规定值。
最后,在焖制过程中,在一定时间的期间内,根据煮饭量,多次反复执行基于感应线圈24和加热板加热部35的加热(追加煮制)和停止加热(停歇)。
在煮沸工序~沸腾维持工序中,通过对作为加热部的感应线圈24连续通电,使得内锅22内的水从50℃急速升温到100℃。此时,内锅22内的水从初期的未沸腾的自然对流状态(第1阶段),逐渐变成内锅22的内表面所产生的气泡不到达水面的核沸腾状态(第2阶段),在达到100℃的时刻,成为内锅22的内表面所产生的气泡到达水面的核沸腾状态(第3阶段)。
接下来,将上述“第1阶段”~“第3阶段”作为具体例,对自然对流状态和核沸腾状态进行说明。此处,把用感应线圈24的焦耳发热量Q除以内锅22的发热部表面积A而得到的结果设为内锅22的表面热流通量q=Q/A。此外,把从内锅22的表面温度T减去内锅22内的压力的饱和温度Tsat的结果设为过热度ΔTsat=T-Tsat。
首先,在内锅22内的水为未沸腾的自然对流状态的“第1阶段”中,内锅22被感应线圈24加热。在过热度ΔTsat较小的期间,利用传热使内锅22的内表面发热,与该内锅22的内表面接触的内锅22内的水被局部加热。其结果是,在内锅22内的水中产生密度差。基于该密度差,产生局部的浮力,引起内锅22内的水的流动。由于这样的局部的密度不均,内锅22内的水产生未沸腾的自然对流。此时,从水向米的传热是自然对流传热。
然后,在内锅22的内表面所产生的气泡不到达水面的核沸腾状态即“第2阶段”中,产生如下的核沸腾:即,随着过热度ΔTsat增大,在内锅22的内表面上,微小的气泡一产生就脱离。在初期的核沸腾状态下,由于微小的气泡所具有的热量不充分,因而随着朝向水面上升,气泡的温度接近水温而再次凝缩。其结果是,气泡液化而消失。这样,“第2阶段”是气泡不到达水面的核沸腾状态。此时,从水向米的传热是自然对流传热和沸腾传热。
进而,在内锅22的内表面所产生的气泡到达水面的核沸腾状态即“第3阶段”中,当增加感应线圈24的焦耳发热量Q时,气泡的产生点变密,气泡频繁地从内锅22的内表面脱离,并且,脱离的气泡到达水面,内锅22内的水整体被激烈地搅拌。这样,在“第3阶段”中,内锅22内的水成为完全的核沸腾状态。此时,从水向米的传热是沸腾传热。
接下来,对煮饭工序的动作中,内锅22内实际发生的现象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在“第1阶段”的状态下,在从水向米的热传导中,自然对流传热占主要地位,在由内锅22的表面状态的差异引起的热流通量q中,看不出较大的差别。
接下来,在“第2阶段”的状态中,根据内锅22的表面的气泡的产生方式,从水向米的热传导分成自然对流传热占主要地位的情况和沸腾传热占主要地位的情况。即,前者是在内锅22的内表面气泡长大的情况,焦耳发热量Q的大部分消耗于气泡的成长,因而从水向米的传热是从内锅22的内表面向内锅22内的水的传热以及从气泡向水的传热,任意一种传热均通过自然对流传热来向米传热。
另一方面,后者是在内锅22的内表面上气泡容易脱离的情况,如上所述,气泡是微小的,该气泡因浮力而朝水面上升,但是气泡所具有的热量不充分,因而随着上升,气泡的温度接近水温而再次凝缩,其结果是,气泡液化而消失。
但是,由于气泡频繁地朝水面上升,因此内锅22内的水产生强制性的对流,通过沸腾传热和强制对流传热向米传热。与自然对流传热相比,强制对流传热能够更均匀搅拌热介质,因而能够实现向米的均匀传热。因此,通过使内锅22的内表面成为气泡容易脱离的表面状态,能够对米进行均匀加热。
进而,在“第3阶段”的状态中,气泡频繁地从内锅22的内表面脱离而到达水面,内锅22内的水整体被剧烈地搅拌。但是,在由于内锅22的内表面的气泡的产生方式而产生的沸腾传热中,米不一定被均匀加热。即,与气泡长大的情况相比,在气泡容易脱离内锅22的内表面的情况下,气泡与米的接触机会增多,因而向米的传热的机会增多。因此,通过使内锅22的内表面成为气泡容易脱离的表面状态,能够对米进行均匀加热。
此外,对源自内锅22的内表面的沸腾状态进行观察时,可知沸腾所引起的气泡的生成/脱离始终是从同一点发生的。这是因为,在气泡脱离时,水不能浸入到位于内锅22的内表面的微小凹凸的凹坑(设凹坑的最下部为沸腾核)中,气泡的一部分不消失而残留下来,该气泡成为蒸汽分子的初始集团,水朝着该气泡蒸发,使得气泡成长。即,在源自加热表面的沸腾中,水不是在其体积中形成由均质核生成过程产生的蒸汽分子的集团,而是朝着加热表面的凹坑中的蒸汽相,以较小的过热度进行蒸发,产生气泡。
以下,关于气泡的成长,对随着在出口半径为R的圆锥形的凹坑中被捕获的气泡的成长,该气泡的曲率1/R如何变化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出口半径为R的圆锥形的凹坑中被捕获的气泡的图。在图5中,(a)示出了气泡的边界面X与圆锥形的凹坑的侧面Y保持90°的状态,(b)示出了气泡的边界面X与加热面的平坦面Z的接触角保持90°的状态,(c)示出了气泡的边界面X远离圆锥形的凹坑的出口的周缘的情况。
如果假定气泡的边界面X与加热面的接触角为90°,则在气泡的边界面X恰好与圆锥形的凹坑的出口的周缘相接且与凹坑的侧面Y保持90°的状态下,与气泡的成长相伴的气泡的边界面X的曲率1/R成为最小值(参照图5的(a))。然后,虽然气泡的边界面X与凹坑的出口的周缘相接,但是气泡的边界面X的曲率1/R持续增大(稳定平衡状态),直到与加热面的平坦面Z成为90°的接触角的状态。并且,在气泡的边界面X与凹坑的出口的周缘相接并且与加热面的平坦面Z成为90°的接触角时,曲率1/R为最大值(参照图5的(b))。在气泡的曲率1/R成为最大值后,气泡的边界面X的接触位置远离凹坑的出口的周缘,气泡的体积逐渐增大,伴随于此,气泡的曲率1/R再次逐渐减小(参照图5的(c))。这样,随着气泡的体积增大,曲率1/R减小,成为不稳定状态,并朝着气泡脱离持续成长。
通过上述说明可知,为了控制沸腾泡从内锅22的底部的内表面即加热表面的脱离,需要在加热表面有意设置凹坑,或者在加热表面的形状上做工作,或者实施它们双方。因此,通过在内锅22的底部的内表面配设多个凹部27,并且,使内锅22的底部的内表面形状如下述那样进行成形,即可实现上述情况。即,内锅主体25和内锅磁性板26成形为:将环状部分的圆周上的位置作为起点(Q),在从该起点向底面的中心方向和侧面方向连接的曲线中,该起点(Q)成为内锅22的整体高度的最低点,其中,所述环状部分是从底面的中心点P到侧面的路径的大致中间部分(Q)。
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煮饭器用锅即内锅22中,通过在其底部的内表面的规定区域形成多个凹部27,能够得到期望的沸腾泡。根据内锅22的形状或根据被感应线圈24加热的部分的形状,将多个凹部27配置在合适位置,使得多个凹部27分别成为沸腾泡的起点。其结果是,在内锅22中,如图1所示,能够将沸腾泡控制为沿着内锅22的底面而朝向中央侧和侧面侧,防止沸腾泡只从特定的位置上升。
例如,在煮饭器用锅的底部的内表面由平面构成的情况下,从煮饭器用锅的底部的内表面产生的沸腾泡会因浮力而上升,但是,由于煮饭器用锅的底面为平面,因而水中的米成为阻力,使得沸腾泡很难上浮,所产生的沸腾泡逐渐成长为较大的泡的集合体。进而,作为较大的泡的集合体的沸腾泡在某时刻克服米的阻力而一下子在水中上升。
其结果是,在煮饭工序的后半程,形成较大的沸腾泡的通道,像火山口一样,只从该处产生沸腾泡。这样,在从特定的位置产生沸腾泡的情况下,该部位持续水分较多的状态,直到煮饭工序的后半程,因此烹制出膨润的不美味的饭。
但是,如实施方式1的煮饭器用锅这样,由于底面的倾斜和因米的存在而产生的阻力,从内锅22的底部的内表面产生的沸腾泡被引导至内锅22的中央侧和侧面侧。这样,通过引导沸腾泡,能够使所产生的沸腾泡在成长为较大的泡的集合体之前在水中上升。
在实施方式1的煮饭器用锅中,具有如下的底面形状:将以底面的中心点P为中心的圆周上的位置作为起点,其中,所述圆周通过从底面的中心点P到侧面的路径的三等分点中距离侧面1/3的位置,在从该起点向底面的中心方向和侧面方向连接的曲线中,所述起点为煮饭器用锅的整体高度的最低点。此外,通过使用这样的底面形状的煮饭器用锅,在煮饭器的煮饭动作中,利用实验可确认到实现了最均匀地产生沸腾泡。
在实施方式1的煮饭器用锅中,通过形成大量的沸腾泡的通道,形成大量作为煮沸时的水蒸气的通道的蟹洞(煮好时在饭表面产生的洞),均匀地进行饭的加热。因此,通过使用了煮饭器用锅的煮饭器来煮饭,煮饭器用锅的任何部位的饭都是煮制均匀、火候适宜且美味的饭。
通过使用实施方式1的煮饭器用锅,能够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式的煮饭器再现出理想的煮饭方式的炉灶烹制煮饭。此外,在炉灶烹制煮饭中,通过均匀地对锅进行加热,从整个锅底附近均匀地产生沸腾,通过该均匀的沸腾传热均匀地对饭的整体进行加热。
因此,通过使用了实施方式1的煮饭器用锅的煮饭器,能够促进内锅22的任何部位的饭均匀地糊化,将整个内锅22的饭美味地煮制出来。
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煮饭器用锅中,内锅磁性板26紧固于内锅主体25的底部的外表面,可使能够进行电磁感应加热和烹调的内锅22变得轻量、便于使用、加工性能优异且制造成本低。
在实施方式1的煮饭器的煮饭器用锅中,配设于内锅主体25的底部的内表面的多个凹部27被配置为,与配设于内锅主体25的底部的外表面的多个凸部28的位置不重叠。因此,对于配置在内锅主体25的底部的内表面的多个凹部27的部分,其板厚薄,并且位于与被煮饭器的感应线圈24所加热的内锅磁性板26相面对的位置,而不是配置在内锅磁性板26的卡定部29的开口的位置。其结果是,内锅主体25的底部的内表面的凹部27是容易接受来自内锅磁性板26的热的结构,温度高于其它部分,能够更强(更多、更频繁)地产生煮饭加热时作为沸腾起点的凹部27处的气泡。因此,在使用了实施方式1的煮饭器用锅的煮饭器中,能够实现煮饭性能的进一步提高。
如上所述,在内锅主体25的底部的内表面形成有多个凹部27,并且,在内锅主体25的底部的外表面同时形成多个凸部28,因而能够通过一次加工形成内锅主体25。此外,通过在内锅主体25的底部的内表面以适当的形状形成多个凹部27,并适当地配置多个凹部27的位置,由此在煮饭加热时,使得内锅主体25的底部的内表面的凹部27可靠地成为沸腾的起点。因此,作为煮沸时的水蒸汽的通道的蟹洞(煮好时产生的饭表面的洞)的位置和内锅22的内部产生的对流的位置等是固定的,能够得到稳定的煮饭性能。
在实施方式1的煮饭器用锅中,内锅磁性板26的卡定部29的开口的外缘部分朝内锅主体25的底部突出,卡定部29的开口具有朝内锅主体25的底部逐渐缩小的大致翻边形状。因此,在将内锅主体25的凸部28与内锅磁性板26的卡定部29的开口部分对准而进行压接时,内锅主体25的凸部28嵌入于内锅磁性板26的具有大致翻边形状的卡定部29,堵塞卡定部29的开口。此外,内锅磁性板26的大致翻边形状的卡定部29的外缘部分咬入内锅主体25,能够将内锅磁性板26更牢固地固定于内锅主体25。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1的煮饭器用锅能够通过利用冲压加工将具有大致翻边形状的卡定部29的内锅磁性板26压接于内锅主体25的底部的外表面来形成,不需要铸造设备等大型的制造设备,能够使用简单的设备,低成本地进行制造。因此,实施方式1的煮饭器用锅能够以低价格提供加热效率高的电磁感应加热方式的锅。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煮饭器用锅中,将由磁性金属构成的内锅磁性板固定于由铝构成的内锅主体的底部的外表面,并且,内锅主体和内锅磁性板构成为:将以底面的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上的位置作为起点,其中,所述圆周通过从底面的中心点到侧面的路径的大致中间部,在从该起点向底面的中心方向和侧面方向连接的曲线中,起点成为煮饭器用锅的整体高度的最低点。使用了这样构成的煮饭器用锅的煮饭器成为制造成本低且煮饭性能高的煮饭器。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煮饭器用锅以及使用该煮饭器用锅的煮饭器能够对米进行均匀加热,提高饭的味道,因此作为家用或者业务用的煮饭器是有用的。
标号说明
21煮饭器主体;
22内锅;
24感应线圈;
25内锅主体;
26内锅磁性板;
27凹部;
28凸部;
29卡定部。

Claims (4)

1.一种煮饭器用锅,其用于煮饭器,所述煮饭器具有:
煮饭器主体;
煮饭器用锅,其装卸自如地收纳在所述煮饭器主体内;
感应线圈,其位于所述煮饭器用锅的下方,利用电磁感应作用使所述煮饭器用锅发热;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感应线圈,
所述煮饭器用锅具有由铝构成的内锅主体和由磁性金属构成的内锅磁性板,上述内锅磁性板通过冲压加工压接于所述内锅主体的底部的外表面,
该煮饭器用锅成形为:在以所述煮饭器用锅的底部的内表面即底面的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中,将比通过从所述中心点到侧面的路径的中间点的位置的圆周靠外侧的圆周上的位置作为起点,在从所述起点向所述底面的中心方向和侧面方向连接的曲线中,所述起点成为煮饭器用锅的整体高度的最低点,
所述内锅主体具有:形成于所述内锅主体的底部的内表面的多个凹部;和形成于所述内锅主体的底部的外表面的多个凸部,所述多个凸部形成为在所述内锅主体的厚度方向上与所述多个凹部的位置不重叠,
所述内锅磁性板具有多个开口形状,
所述煮饭器用锅将所述凸部与所述开口形状对准而进行压接,并与所述多个凹部相对地配设有所述内锅磁性板的磁性金属,
所述感应线圈构成为具有平面形状,并且,从所述起点起,分别与所述底面的中心方向和侧面方向对应地配置,且在所述煮饭器用锅与所述感应线圈的距离中,所述起点与所述感应线圈的距离最短,
在将所述内锅主体和所述内锅磁性板进行压接而得到的所述煮饭器用锅中,构成为在利用所述感应线圈的电磁感应作用而进行的所述内锅磁性板的发热中,所述多个凹部的位置成为沸腾泡的产生起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煮饭器用锅,其中,
所述内锅磁性板与所述凸部对应地具有由所述开口形状形成的多个卡定部,所述多个卡定部具有朝向所述内锅主体的底部突出的外缘部分,
所述煮饭器用锅是将所述凸部与所述卡定部对准而进行压接、并将所述内锅磁性板固定于所述内锅主体而构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煮饭器用锅,其中,
所述内锅磁性板的卡定部是大致翻边形状的开口,具有朝着所述内锅主体的底部突出的外缘部分,朝向所述内锅主体的底部而逐渐缩小。
4.一种煮饭器,其使用了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煮饭器用锅。
CN201280043110.5A 2011-10-26 2012-01-24 煮饭器用锅以及使用该煮饭器用锅的煮饭器 Active CN1039171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34875 2011-10-26
JP2011-234875 2011-10-26
PCT/JP2012/000434 WO2013061483A1 (ja) 2011-10-26 2012-01-24 炊飯器用鍋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炊飯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17139A CN103917139A (zh) 2014-07-09
CN103917139B true CN103917139B (zh) 2016-07-06

Family

ID=481673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3110.5A Active CN103917139B (zh) 2011-10-26 2012-01-24 煮饭器用锅以及使用该煮饭器用锅的煮饭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3061483A1 (zh)
CN (1) CN103917139B (zh)
WO (1) WO201306148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56128B2 (ja) * 2014-12-10 2019-01-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内釜および炊飯器
CN107788819A (zh) * 2015-08-10 2018-03-13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饭煲的内锅及电饭煲
JP6700035B2 (ja) * 2015-12-22 2020-05-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炊飯器
JP6966495B2 (ja) * 2019-02-25 2021-11-17 日立グローバルライフ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炊飯器
CN110419954A (zh) * 2019-08-28 2019-11-08 青岛澳柯玛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降糖装置及安装有该降糖装置的电饭煲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6560A (zh) * 2006-03-15 2007-09-19 虎牌热水瓶株式会社 电饭锅
CN101938927A (zh) * 2008-02-07 2011-01-0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饭煲以及煮饭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58192A (ja) * 1984-08-30 1986-03-25 アサヒ軽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電磁調理器兼用なべ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JP3248813B2 (ja) * 1994-07-22 2002-01-21 東芝ホームテクノ株式会社 電磁誘導加熱式調理器
JPH09140569A (ja) * 1995-11-20 1997-06-03 Zojirushi Corp 炊飯容器
EP1282476B1 (en) * 2000-05-19 2004-07-28 Società Italiana Pentole S.p.A. Proces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a cooking vessels
KR20030011933A (ko) * 2000-06-30 2003-02-11 다케하라 세이칸 가부시키가이샤 조리용 용기
JP3782082B2 (ja) * 2003-02-13 2006-06-07 株式会社タイエイジャパン 調理用容器の製造方法
JP4395310B2 (ja) * 2003-02-28 2010-01-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用鍋および炊飯器
JP2004321329A (ja) * 2003-04-22 2004-11-18 Toshiba Home Technology Corp 電磁誘導加熱用容器とその製造方法
JP4961228B2 (ja) * 2007-02-15 2012-06-2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調理容器
JP2010042212A (ja) * 2008-08-18 2010-02-25 Ki Won Seo 誘導加熱調理容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6560A (zh) * 2006-03-15 2007-09-19 虎牌热水瓶株式会社 电饭锅
CN101938927A (zh) * 2008-02-07 2011-01-0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饭煲以及煮饭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17139A (zh) 2014-07-09
JPWO2013061483A1 (ja) 2015-04-02
WO2013061483A1 (ja) 2013-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17139B (zh) 煮饭器用锅以及使用该煮饭器用锅的煮饭器
CN102357003B (zh) 泡茶水极速制备方法
CN202168727U (zh) 一种电磁感应加热电饭煲
JP5870243B2 (ja) 加熱調理器
CN102727071A (zh) 电饭锅
CN103517657B (zh) 煮饭器和煮饭器用锅
CN202561849U (zh) 平凹自适应两用电磁炉面板
CN105120544A (zh) 一种旋风型ih电磁加热线盘
CN205083245U (zh) 一种加热烹饪组合锅具
CN207940630U (zh) 一种复合锅
JPH11267013A (ja) 炊飯器
CN107184084A (zh) 一种具有优化导热结构的立体隐形加热石锅
CN205994250U (zh) 锅具及烹饪组件
CN104223932A (zh) 电饭煲
CN201197641Y (zh) 一种可局部高温加热的电煎烤器
JP2010042212A (ja) 誘導加熱調理容器
CN102648820A (zh) 过热蒸汽产生装置以及煮饭器
CN201061244Y (zh) 茶叶辉锅机加热装置
CN102648818B (zh) 煮饭器
CN205548298U (zh) 烹饪器具
CN201044519Y (zh) 螺线管式电磁加热线圈
JP2009254505A (ja) 電気炊飯器
CN205597721U (zh) 一种锅具
CN206560308U (zh) 电压力锅
CN205514049U (zh) 内锅及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