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23932A - 电饭煲 - Google Patents

电饭煲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23932A
CN104223932A CN201410269748.1A CN201410269748A CN104223932A CN 104223932 A CN104223932 A CN 104223932A CN 201410269748 A CN201410269748 A CN 201410269748A CN 104223932 A CN104223932 A CN 1042239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interior pot
shaped flat
wall thickness
flat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6974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23932B (zh
Inventor
铃木利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Global Life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pplianc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ppliances Inc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pplianc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2239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239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239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2393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能够得到煮好的硬度和饭粒大小均匀的米饭。本发明的电饭煲包括:主体;装卸自如地设置于该主体的内部的内锅,该内锅具有凸缘部和处于下方的圆锥状的倾斜部;设置于与该内锅的底部相对的位置,对内锅进行感应加热的加热线圈;和覆盖主体和内锅的上面开口部的外盖,其中,内锅构成为:从与加热线圈相对的环状平面部的内侧起的中心的壁厚比环状平面部的壁厚厚,从凸缘部的正下方到倾斜部的外周侧面部的壁厚比环状平面部的壁厚厚,从环状平面部到外周侧面部之间的角部和倾斜部的壁厚比环状平面部的壁厚薄。

Description

电饭煲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内锅的形状对内锅内部的对流施加变化来煮饭的电饭煲。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电饭煲以电磁感应加热式为主流,作为内锅的原材料,在外侧使用利用感应加热线圈进行感应加热的磁性材料,在内侧使用热传导性良好的材料,使得来自通过感应加热而发热的磁性材料的热量均匀地传递到内锅内部的米。一般利用与内锅底部相对设置的感应加热线圈,以电磁感应高效率、高消耗电力地对内锅本身进行加热,由此在内锅内部获得强的对流来烹煮。
相反地,内锅内部的对流沿着被强烈加热的内锅的外周上升,在上部水面附近从中央部向下方对流,因此存在煮好时内锅外周的米饭隆起,煮好时的表面的中央部凹陷的问题。因此,中央部的米饭与外周部相比存在饭粒小且硬的问题。
在现有的这种电饭煲中,如专利文献1所示,在与感应加热线圈相对的电磁感应加热烹饪器用锅(内锅)的底部的外侧的不锈钢设置有最大深度0.4mm的凹凸,对温度分布施加变化,由此引发小的对流。
另外,如专利文献2所示,为了促进从锅(内锅)外周部向上部的对流从底面起设置有大致60°的圆锥状部,远离感应加热线圈的圆锥状部为了使热传导变得良好而壁厚比其它部分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4759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335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在内锅设置有小的凹凸,引发细小复杂的对流,米被均匀地加热,但是从内锅外周部上升从中央部向下方去的大的对流没有变化,中央部煮好时变得凹陷,并不能够解决本发明的技术问题。
另外,专利文献2中,来自内锅外周部的对流变强,因此煮好时外周更加隆起中央部更加凹陷,对解决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来说发挥相反的效用。
专利文献1、2中,使对流沿着内锅的外周进行。这是因为,进行煮饭时米会变粘对流变难,所以使对流沿着对流阻力少的内锅侧壁。因此,煮好时成为内锅外周部隆起、中央部凹陷的状态。存在中央部的米饭与外周部相比饭粒小且硬的问题,煮好的表面在视觉上也有看起来不蓬松的问题。
另外,虽然也可以通过使加热线圈接近内锅底部的中央部使得从内锅中央部向上部对流,从而使中央部的米饭不凹陷,但是因为总是很强地加热中央部,所以反之存在中央部变得过软,内锅外周部变硬、饭粒小的问题。
当进行煮饭米变粘时,来自中央部的对流因为水上升的阻力变大而难以对流,因此存在特别在中央部的底部附近的米饭成为粥状的问题。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第一方面为一种电饭煲,其包括:主体;装卸自如地设置于该主体的内部的内锅;设置于与该内锅的底面相对的位置,对上述内锅进行感应加热的加热线圈;和覆盖上述主体和上述内锅的上面开口部的外盖,其中,上述内锅包括:设置于上端的凸缘部;设置于该凸缘部的下方的圆筒状的垂直侧面部;设置于该外周侧面部的下方,下端的直径比上端的直径小的倾斜侧面部;设置于该倾斜侧面部的下方的角部;设置于该角部的内侧的环状平面部;和设置于该环状平面部的内侧的底面中央部,上述垂直侧面部和上述底面中央部的壁厚比上述环状平面部的壁厚更厚,上述角部和上述倾斜侧面部的壁厚比上述环状平面部的壁厚更薄。
另外,第二方面为一种电饭煲,其包括:主体;装卸自如地设置于该主体的内部的内锅,该内锅具有凸缘部和处于下方的圆锥状的倾斜部;设置于与该内锅的底部相对的位置,对上述内锅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线圈;和覆盖上述主体和上述内锅的上面开口部的外盖,其中,上述内锅构成为:从与上述感应加热线圈相对的环状平面部的内侧起的中心的壁厚比上述环状平面部的壁厚更厚,从上述凸缘部的正下方到上述倾斜部的外周侧面部的壁厚比上述环状平面部的壁厚更厚,从上述环状平面部到上述外周侧面部之间的角部和上述倾斜部的壁厚比上述环状平面部的壁厚更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煮好硬度和饭粒大小均匀的米饭。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例的电饭煲的截面图。
图2是该电饭煲的内锅的截面图。将一部分截面抽出放大表示。
图3是在该内锅的截面图中表示沸腾初期的对流状态的图。
图4是在该内锅的截面图中表示沸腾后期的对流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依据上述图1~图4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图2中,1为电饭煲的主体,在电饭煲的主体1的内侧设置有上面开口的保护框3,在该保护框3内以内锅2能够自由装卸的方式收纳有内锅2。
内锅2为上部开口的有底筒状,随着向底部2a去而直径变小。在上部开口的整周具有凸缘部2b,内锅2载置于主体1的上框1a而被定位保持于主体1。
在保护框3的外侧底面部设置有感应加热内锅2的加热线圈4。加热线圈4为将绞合电线卷绕十几圈而形成的,例如是内径φ80mm、外径φ160mm的大致平面环状,在中心部没有绞合电线,外形在内锅2的底部2a位于投影面内的位置内。
在主体1设置有覆盖主体1的上部的外盖5,该外盖设置有安装于内侧、覆盖内锅2的上部开口、将内锅2内部保持为大致密闭状态的内盖6,外盖5开闭自如地设置于主体1。
在主体1设置有控制部7,控制高频电流并使该高频电流流过加热线圈4,由此通过电磁感应加热来对内锅2的与加热线圈4大致相对的部分进行加热。
在控制部7设置有操作部7a、显示部7b,使用者在看着显示部7b的同时操作操作部7a,由此执行煮饭等的动作。
内锅2使用将铝2c1和铁2c2复合而形成的复合材料作为基材2c,构成为例如铝2c1板厚1.8mm、铁2c2板厚0.5mm。作为该复合材料的基材2c为2.3mm。内侧为铝2c1、外侧为铁2c2,冲压加工为内锅2的形状。在成为该基材2c的外侧面的铁2c2的面上形成铁喷镀层2d。
内锅2,在底部2a设置有圆形的中央部2f和包围中央部2f的外侧的与加热线圈4相对的环状平面部2e,还包括:包围环状平面部2e的上方外侧的角部2g;在角部2g的上方外侧圆锥状地倾斜的倾斜部2h(也称为倾斜侧面部);和在倾斜部2h的上方外侧立起的外周侧面部2r(也称为垂直侧面部)。另外,根据附图可知,倾斜部2h的下端的直径比上端的直径小。
外侧由铁2c2构成是为了提高与铁喷镀层2d的紧贴性,消除内锅2受冷受热时的膨胀收缩的差,使得不会产生阻碍铁2c2与铁喷镀层2d面的紧贴的应力。
内锅2的外侧的铁喷镀层2d,根据其部位的不同而改变喷镀的铁的厚度。喷镀是下述制造方法:将利用放电而熔化的铁的微粒子高速地打入到基材,由此利用铁微粒子的热能和动能与基材接合,并且层叠微粒子的层,因此,通过调整打入的位置和时间能够根据内锅2的部位任意地改变铁微粒子的量即厚度。
对内锅2的厚度的变化进行说明。
为了进行部位的厚度的对比说明将厚度的例子用数值表示,但数值并不限定于此,只是表示根据部位的不同哪个较厚。
内锅2的基材2c根据上述的例子,铝2c1为1.8mm,铁2c2为0.5mm,加起来基材2c为2.3mm。
在内锅2底部2a,在加热线圈4的相对部具有环状的环状平面部2e。环状平面部2e形成约1mm的铁喷镀层2d,与基材2c加起来壁厚T构成为约3.3mm。
底部2a中央部2f的铁喷镀层2d比环状平面部2e厚,约为1.5mm,与基材2c加起来壁厚T构成为约3.8mm。从中央部2f至环状平面部2e,壁厚T无阶差地平滑地可变。
中央部2f与其壁厚T的变化相应地内侧向上方弯曲,因此即使中央部2f的壁厚T比环状平面部2e厚,将内锅2放置到平面的桌子上时环状平面部2e也能够接触到桌子上。
铁喷镀层2d喷镀为约0.5mm,角部2g与基材2c加起来壁厚T构成为约2.8mm。
铁喷镀层2d喷镀为约0.5mm,倾斜部2h与基材2c加起来壁厚T构成为约2.8mm。
角部2g和倾斜部2h比环状平面部2e的壁厚T薄,构成薄壁部2k。相对于环状平面部2e的壁厚T,在角部2g和倾斜部2h壁厚急剧地变薄。
而且,铁喷镀层2d喷镀为约1.5mm,外周侧面部2r与基材2c加起来壁厚T构成为约3.8mm。外周侧面部2r构成比环状平面部2e的壁厚T厚的厚壁部2n。作为外周侧面部2r的厚壁部2n形成至侧面上方,相比于环状平面部2e,其范围也扩大至约2倍,基材2c和铁喷镀层2d所具有的热容量构成得较大。
作为外周侧面部2r的厚壁部2n的范围,形成在上侧到达凸缘部2b的正下方、下侧到达比煮1合(约180.39毫升,约160g)的米饭时放入米和水的水位更靠下侧的范围中,从其下方与上述的倾斜部2h连接。
作为外周侧面部2r的厚壁部2n的上侧在凸缘部2b的正下方变薄,凸缘部2b没有形成铁喷镀层2d,仅由基材2c构成,这是因为,凸缘部2b是取出内锅2时使用者放手指的部位,所以使得厚壁部2n的热量难以传递。另外,使下侧比煮1合米饭时放入米和水的水位更靠下侧是为了与根据米的量容易受到水的对流的影响的煮饭量对应。
由此,内锅2设置成,中央部2f和外周侧面部2r的壁厚t比环状平面部2e厚,角部2g和倾斜部2h的壁厚t比环状平面部2e薄。
内锅2以大致均匀的板厚的复合材料作为基材2c构成内锅形状,在基材2c的外侧形成铁喷镀层2d,使铁喷镀层2d的厚度变化从而使壁厚T变化,构成中央部2f、环状平面部2e、角部2g、倾斜部2h、外周侧面部2r。
接着,使用图1~图4对以其动作进行说明。
在煮饭时,使用者在内锅2中放入米和适量的水,将内锅2收纳到主体1内,关闭外盖5。内盖6与内锅2的凸缘部2b接触,保持内锅2内部的气密。
接着,确认显示部7b的显示,操作操作部7a开始煮饭。
当将上述操作输入到控制部7时,开始煮饭,进入浸渍工序。对加热线圈4间歇地通电,将内锅2内部保持到50℃左右,高效地使米吸水。浸渍工序对于15分钟左右的执行时间来说加热较少,因此结束时内锅2的内部和内锅2的各处都成为大致50℃的状态。
接着,浸渍工序结束时,进入到加热工序。加热工序包括:加热5~10分钟左右,直至开始沸腾的加热工序前半部分;和沸腾后为了使得不会喷出而降低加热量,持续沸腾状态直至米不吸水为止的5分钟左右的加热工序后半部分。
在加热工序前半部分中对加热线圈4通电,以高电力加热内锅2。内锅2的与加热线圈4相对的环状平面部2e由于电磁感应加热而发热。
图3、图4中对加热时的热传递进行说明。
从浸渍工序结束时的内锅2温度为约50℃的状态起,环状平面部2e一口气加热到大致100℃的状态。基材2c和铁喷镀层2d加起来的壁厚T较厚,容易在截面内传递的中央部2f整周被环状平面部2e包围,因此,该热量以从整周传热到中央部2f的大热传导Nd集中。
环状平面部2e的热量不仅向中央部2f方向传递,也传递到外周的角部2g。进一步向倾斜部2h、外周侧面部2r在内锅2截面内传递。但是,角部2g和倾斜部2h构成为薄壁部2k,所以热量难以在截面内传递,特别是因为在从环状平面部2e至角部2g的区间中壁厚T急剧地变薄,所以热量难以向角部2g方向传递,因此,以小热传导Ns传递。因此,与从环状平面部2e向角部2g的方向相比,从环状平面部2e向中央部2f方向集中更多的热量。
另外,热量难以经由角部2g、倾斜部2h传递到作为厚壁部2n的外周侧面部2r,而且外周侧面部2r也是壁厚T,较厚,范围也大,热容量大。因此,加热需要热量,与中央部2f的温度上升相比较慢。因此,环状平面部2e和中央部2f超过100℃时,外周侧面部2r为大致80℃,是温度较低的状态。
用图3、图4对沸腾时的对流进行说明。
在稍微超过100℃的环状平面部2e和中央部2f加热的水,向上方对流。因为在上方存在米所以水的对流受到阻碍,但是,在加热工序前半部分具有粘性的淀粉溶液从米溶出较少,水也存在较多,因此水对流的阻碍阻力较小,通过米粒间进行对流。
如图3所示,不久环状平面部2e和中央部2f正上方的水成为大致100℃时,开始剧烈沸腾,推挤米粒,在中央部2f上作出热水通道并且引发进行对流的中对流Tn。此时,作为厚壁部2n的外周侧面部2r由于热传导慢和热容量大小而未超过100℃,因此不会引发来自侧面外周的对流(为图3的状态)。图3中,M表示水面,K表示米面。
由于来自中央部2f的剧烈中对流Tn,控制部7切换为加热工序后半部分。经过1分钟左右时,升温较慢的厚壁部2n的温度也上升到稍微超过100℃的温度。于是如图4所示,厚壁部2n和薄壁部2k超过100℃时,也发生从内锅2的角部2g沿着倾斜部2h的来自外周的对流即外对流Ts(为图4的状态)。图4中,M表示水面,K表示米面。
在加热工序后半部分从米溶出的淀粉和米自身的粘性也增加,水也被米吸收而减少,因此对流的阻碍阻力大,变得难以对流。但是,中央部2f因为已经形成的热水的通道而阻力变少,热水的中对流Tn继续,来自外周的对流沿着内锅2的角部2g、倾斜部2h,因此外对流Ts的阻力也较少。因此,以产生中央部的中对流Tn和外周部的外对流Ts这两者的状态继续沸腾状态。通过像这样对流,如图4所示,米面K在中央部也隆起。
如本实施例所述,没有中对流Tn、外对流Ts,仅有从内锅2的外周向中央去的对流时,外周的米隆起,中央部凹陷,温度高的外周的米软且饭粒大,温度低的中央部硬且饭粒小。在本实施例中,中央部不会凹陷,中央部的表面也蓬松地隆起,由于中央和外周部的对流,热量均匀化,以硬度和饭粒的大小都均匀的状态吸水。
内锅2中如果没有水,则控制部7停止加热工序,移动到蒸工序。在蒸工序中对加热线圈4间歇性通电以维持100℃地充分焖蒸,防止温度降低。加热线圈4的加热较多时,米饭会产生锅巴,中央部2f、外周侧面部2r的壁厚T较厚,热容量大,因此不容易冷却,即使不增加加热线圈4的加热也能够将底部2a和侧面保持为高温。
蒸工序进行约15分钟后结束,将米煮成饭所需的100℃的状态维持20分钟,通过将加热工序后半部分的沸腾状态和蒸工序的时间加起来得以满足。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利用加热线圈4对与加热线圈4相对的内锅2的环状平面部2e进行电磁感应加热。该热传导到壁厚较厚且热量容易在截面内传递的中央部2f。中央部2f整周被环状平面部2e包围,因此从整周传热,热量集中。环状平面部2e的热不仅向中央部2f方向传递,也传递到内锅2外周侧面部2r,但因为存在薄壁部2k所以热量难以在截面内传递。由此,热量更多地集中在中央部2f。薄壁部2k难以在截面内传递热,但能够将热传递至上部的厚壁部2n。外周侧面部2r因为在厚壁部2n截面的壁厚T大且材料铁的热容量大所以温度上升耗费时间。
因此,在沸腾而开始对流的初期剧烈地产生从温度上升集中的环状平面部2e到中央部2f上升的对流。在沸腾初期米的粘性少,因此在中央部水也能够上部阻力较小地进行对流,产生中对流Tn。此时热水的通道的米粒移动,形成多个孔状的通道。煮好时如果残留则成为被称为螃蟹洞的结构。从沸腾初期经过1分钟左右时,升温较慢的作为厚壁部2n的外周侧面部2r的温度也上升。作为厚壁部2n的外周侧面部2r和薄壁部2k的温度上升时,也产生沿着内锅2外周的外对流Ts。
中央部因沸腾初期形成的热水通道而继续进行阻力少的热水的中对流Tn,以产生该中对流Tn和原本对流阻力少的沿内锅2外周的热水的外对流Ts这两个对流的状态继续沸腾状态。
在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内锅的各处的壁厚T和热容量变化,能够实现在沸腾初期产生从内锅中央部对流的中对流Tn,在沸腾后期以内锅中央的中对流Tn和内锅外周的外对流Ts对流的电饭煲,能够使煮好时的表面的中央部蓬松地膨起,利用中央部和外周部的对流使热量均匀化,使硬度和饭粒大小也均匀,能够解决表面中央部凹陷饭粒小、硬的问题。
由此不会是内锅2的外周隆起而中央部凹陷,而是中央部的表面也蓬松地隆起,利用中央部和外周部的对流热量被均匀化,煮好时硬度和饭粒的大小均匀。
附图标记说明
1   主体
1a  上框
2   内锅
2a  底部
2b  凸缘部
2c  基材
2c1 铝
2c2 铁
2d  铁喷镀层
2e  环状平面部
2f  中心部
2g  角部
2h  倾斜部
2i  薄壁部
2j  厚壁部
2r  外周侧面部
3   保护框
4   加热线圈
5   外盖
6   内盖
7   控制部
7a  操作部
7b  显示部
T   壁厚

Claims (3)

1.一种电饭煲,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
装卸自如地设置于该主体的内部的内锅;
设置于与该内锅的底面相对的位置,对所述内锅进行感应加热的加热线圈;和
覆盖所述主体和所述内锅的上面开口部的外盖,其中,
所述内锅包括:
设置于上端的凸缘部;
设置于该凸缘部的下方的圆筒状的垂直侧面部;
设置于该外周侧面部的下方,下端的直径比上端的直径小的倾斜侧面部;
设置于该倾斜侧面部的下方的角部;
设置于该角部的内侧的环状平面部;和
设置于该环状平面部的内侧的底面中央部,
所述垂直侧面部和所述底面中央部的壁厚比所述环状平面部的壁厚厚,
所述角部和所述倾斜侧面部的壁厚比所述环状平面部的壁厚薄。
2.一种电饭煲,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
装卸自如地设置于该主体的内部的内锅,该内锅具有凸缘部和处于下方的圆锥状的倾斜部;
设置于与该内锅的底部相对的位置,对所述内锅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线圈;和
覆盖所述主体和所述内锅的上面开口部的外盖,其中,
所述内锅构成为:从与所述感应加热线圈相对的环状平面部的内侧起的中心的壁厚比所述环状平面部的壁厚厚,从所述凸缘部的正下方到所述倾斜部为止的外周侧面部的壁厚比所述环状平面部的壁厚厚,从所述环状平面部到所述外周侧面部之间的角部和所述倾斜部的壁厚比所述环状平面部的壁厚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锅以大致均匀的板厚的复合材料作为基材构成为内锅形状,在所述基材的外侧进行铁的喷镀,使该铁喷镀层的厚度变化,从而构成所述中央部、所述环状平面部、所述角部、所述倾斜部和所述外周侧面部。
CN201410269748.1A 2013-06-17 2014-06-17 电饭煲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239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26251 2013-06-17
JP2013126251A JP6180808B2 (ja) 2013-06-17 2013-06-17 炊飯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23932A true CN104223932A (zh) 2014-12-24
CN104223932B CN104223932B (zh) 2017-04-12

Family

ID=522135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69748.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23932B (zh) 2013-06-17 2014-06-17 电饭煲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80808B2 (zh)
CN (1) CN104223932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26238A (zh) * 2017-05-22 2018-12-04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电饭煲
CN109419314A (zh) * 2017-08-30 2019-03-05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电饭煲
WO2019080388A1 (zh) * 2017-10-26 2019-05-02 陈汝杰 一种新型节能煲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66126B (zh) * 2015-08-21 2023-09-29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用于煮饭器的内锅、煮饭器和制造内锅的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934A (zh) * 1993-05-13 1994-11-16 中山市威力集团工业公司 电热膜加热的电饭锅及其制造方法
JP4161351B2 (ja) * 2005-12-28 2008-10-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誘導加熱用調理器及び電磁誘導加熱調理装置
CN101327097A (zh) * 2007-06-21 2008-12-24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保温电饭煲
CN101919654A (zh) * 2009-06-11 2010-12-22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自动饭锅
JP2011110340A (ja) * 2009-11-30 2011-06-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炊飯器の内釜及びこの内釜を備えた炊飯器
CN102240159A (zh) * 2010-05-13 2011-11-16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电饭煲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59556A (ja) * 2007-04-10 2008-10-30 Tiger Vacuum Bottle Co Ltd 電気炊飯器
JP2012040428A (ja) * 2011-11-29 2012-03-01 Tiger Vacuum Bottle Co Ltd 電気炊飯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934A (zh) * 1993-05-13 1994-11-16 中山市威力集团工业公司 电热膜加热的电饭锅及其制造方法
JP4161351B2 (ja) * 2005-12-28 2008-10-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誘導加熱用調理器及び電磁誘導加熱調理装置
CN101327097A (zh) * 2007-06-21 2008-12-24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保温电饭煲
JP2009000247A (ja) * 2007-06-21 2009-01-08 Hitachi Appliances Inc ジャー炊飯器
CN101919654A (zh) * 2009-06-11 2010-12-22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自动饭锅
JP2011110340A (ja) * 2009-11-30 2011-06-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炊飯器の内釜及びこの内釜を備えた炊飯器
CN102240159A (zh) * 2010-05-13 2011-11-16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电饭煲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26238A (zh) * 2017-05-22 2018-12-04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电饭煲
CN109419314A (zh) * 2017-08-30 2019-03-05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电饭煲
WO2019080388A1 (zh) * 2017-10-26 2019-05-02 陈汝杰 一种新型节能煲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23932B (zh) 2017-04-12
JP6180808B2 (ja) 2017-08-16
JP2015000189A (ja) 2015-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23932A (zh) 电饭煲
CN202168727U (zh) 一种电磁感应加热电饭煲
CN103054458A (zh) 分体式电压力锅
CN202426321U (zh) 组合式烤箱
CN203088715U (zh) 分体式电压力锅
EP2822357B1 (en) Power saving induction cooking plate, cooking vessel and induction cooking arrangement
CN106136875B (zh) 低噪音的电炊具
CN206560309U (zh) 电压力锅和电压力锅的内锅
CN102595668B (zh) 电磁炉线圈盘及锅具
JP2017096515A (ja) 蒸気発生装置
KR101587116B1 (ko) 가스 및 인덕션 겸용 주방조리기구
CN202408453U (zh) 一种快速降压的压力锅
CN205433293U (zh) 烹饪器具
EP3698682A1 (en) Wireless induction heating cooker with improved heat conduction efficiency and wireless induction heating system comprising the same
CN209932454U (zh) 一种用于饮品自动化烹饪的加热装置
CN207654004U (zh) 内锅及烹饪器具
CN209171972U (zh) 双层锅体和烹饪装置
CN205923716U (zh) 一种多功能烹饪机
CN208808135U (zh) 电热煮饭器
CN204125488U (zh) 一种电器内胆的高频回火装置
CN205031006U (zh) 一种具有加热环套结构的电饭煲
CN213248408U (zh) 烹饪器具
CN202723633U (zh) 电磁加热安全烙饼炉
CN110464219A (zh) 烹饪设备
CN208551334U (zh) 载体及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Global Living Program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ppliances, Inc.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