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64219A - 烹饪设备 - Google Patents

烹饪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64219A
CN110464219A CN201810450551.6A CN201810450551A CN110464219A CN 110464219 A CN110464219 A CN 110464219A CN 201810450551 A CN201810450551 A CN 201810450551A CN 110464219 A CN110464219 A CN 1104642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ing
interior pot
wall
pot
cooking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5055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邢胜华
刘化勇
梁志佳
瞿月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45055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64219A/zh
Publication of CN1104642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642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8Pressure-cookers; Lids or lock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8Pressure-cookers; Lids or lock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47J27/086Pressure-cookers; Lids or lock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with built-in heat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24Warming devices
    • A47J36/2483Warming devices with electrical heat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煲体,其内设有线圈盘;盖体,与煲体可盖合或打开;内锅,其位于煲体中时与线圈盘相对,且线圈盘与内锅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等于4mm。本方案提供的烹饪设备,内锅与线圈盘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在4mm及以下,这样可以最大化地提升对线圈盘所产生交变磁场的利用率,也即,使实际应用过程中被内锅用于感应产热的交变磁场能量在线圈盘所产生的交变磁场总能量中的比重增大,内锅可获得较高的感温产热效率,从而提升了产品加热效率,有助于烹饪设备实现一级能效,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

Description

烹饪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厨房电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如电饭煲等烹饪设备普遍存在能效偏低的情况,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存在如下技术问题:在烹饪设备烹饪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热量因为保温效果较差而流失,或者因为系统设计不合理,加热效率本身很低,尤其对于IH电饭煲,这些因素对该类烹饪设备的能效影响尤为明显,导致烹饪设备的能效难以获得提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煲体,所述煲体内设有线圈盘;盖体,与所述煲体可盖合或打开;内锅,所述内锅位于所述煲体中时与所述线圈盘相对,且所述线圈盘与所述内锅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等于4mm。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烹饪设备,内锅与线圈盘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在4mm及以下,这样可以最大化地提升对线圈盘所产生交变磁场的利用率,也即,使实际应用过程中被内锅用于感应产热的交变磁场能量在线圈盘所产生的交变磁场总能量中的比重增大,内锅可获得较高的感温产热效率,从而提升了产品加热效率,有助于烹饪设备实现一级能效,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烹饪设备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线圈盘包括盘座和绕组,所述盘座的外侧设有所述绕组,所述内锅位于所述盘座的内侧,且所述盘座与所述内锅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等于4mm。
在本方案中,内锅与盘座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在4mm及以下,不仅可利于最大化地提升对盘座外表面上的绕组所产生交变磁场的利用率,也即,使实际应用过程中被内锅用于感应产热的交变磁场能量在绕组所产生的交变磁场总能量中的比重增大,内锅可获得较高的感温产热效率,从而提升了产品加热效率,有助于烹饪设备实现一级能效,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且内锅与盘座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在4mm及以下时,内锅与盘座之间的气流流动性低,不容易对流散热,可利于在内锅与盘座之间形成稳定的空气隔热层,对内锅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进一步提升烹饪设备能效。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盘座包括围壁和所述围壁下端的底壁,所述底壁与所述围壁的外侧均设有所述绕组,其中,所述内锅的下部伸入所述底壁与所述围壁围设出的空间中,且所述围壁与所述内锅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a和所述底壁与所述内锅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b满足:a≤b。
在本方案中,设置盘座围壁与内锅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a小于等于盘座底壁与内锅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b,由于围壁外侧的绕组工作时,其部分交变磁场能量会被烹饪设备的金属外壳吸收,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本设计控制a≤b可使盘座围壁尽量靠近内锅,这样可以进一步加大对围壁外侧绕组所产生交变磁场能量的利用率,有助于烹饪设备实现一级能效,且也利于促进内锅对应围壁部位和其对应底壁部位的产热效率均匀,当然,就提升能效的目的而言,取消围壁外侧的绕组对于提升烹饪设备能效的效果来说会更好,但是不利于米饭的烹饪,所以在兼顾能效和米饭烹饪效果的前提下,本设计优选采用前述的技术方案。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围壁外侧的所述绕组的导线长度小于等于所述底壁外侧的所述绕组的导线长度。
在本方案中,设计围壁外侧的绕组的导线长度小于等于底壁外侧的绕组的导线长度,目的在于达到弱化侧面加热、而加强底部加热,根据热量从下往上的传递性质,这样设计不会对锅内食物的烹饪效果有任何影响,同时,由于围壁外侧的绕组工作时,其部分交变磁场能量会被烹饪设备的金属外壳吸收,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通过弱化侧面加热,从而可相应减少围壁外侧绕组所产生交变磁场能量的损失量,有助于烹饪设备实现一级能效,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烹饪设备还包括:控制器,所述绕组包括位于所述围壁外侧的侧部绕组和位于所述底壁外侧的底部绕组,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侧部绕组和所述底部绕组电连接,并分别控制所述侧部绕组和所述底部绕组的通断。
在本方案中,设置控制器分别与侧部绕组和底部绕组电连接,并分别控制侧部绕组和底部绕组的通断,也即,侧部绕组和底部绕组分别独立控制,这样,可实现根据具体加热需求单独控制侧部绕组的通断和控制底部绕组的通断,利于实现使烹饪设备的烹煮模式和加热模式相互协调,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实现提升烹饪设备的能效。
更具体如,对于无需侧面加热的情况,可使控制器控制底部绕组通电,控制侧部绕组断电,根据热量从下往上的传递性质,这样设计不会对锅内食物的烹饪效果有任何影响,同时,由于侧部绕组工作时,其部分交变磁场能量会被烹饪设备的金属外壳吸收,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通过在无需侧面加热时控制侧部绕组不工作,可相应避免侧部绕组处的能量损失,有助于烹饪设备实现一级能效,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对于需要侧面加热的情况,可使控制器控制侧部绕组和底部绕组同时工作,以此到达提升烹饪效果的目的。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器具体被配置为:在检测到蒸煮模式指令时,根据所述蒸煮模式指令控制所述底部绕组通电,并控制所述侧部绕组断电;和/或在检测到煮饭模式指令时,根据所述煮饭模式指令控制所述底部绕组及所述侧部绕组通电。
在本方案中,设计控制器在检测到蒸煮模式指令时,根据蒸煮模式指令控制底部绕组通电,并控制侧部绕组断电,具体如,蒸煮模式指令可来自于烹饪设备的操作面板上的相应功能键,其中,烹饪设备运行蒸煮模式时对锅内受热均匀性、内锅受热部位等要求不高,底部绕组工作即可满足蒸煮烹饪加热需求,而控制侧部绕组断电可避免侧部绕组处的能量损失,有助于烹饪设备实现一级能效,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设计控制器在检测到煮饭模式指令时,根据煮饭模式指令控制底部绕组及侧部绕组通电,具体如,煮饭模式指令可来自于烹饪设备的操作面板上的相应功能键,其中,烹饪设备运行煮饭模式时对锅内受热均匀性、内锅受热部位等方面具有要求,控制底部绕组及侧部绕组通电以确保满足煮饭烹饪加热需求,提升烹饪口感。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上述所列举的蒸煮模式指令和煮饭模式指令,实际上,在烹饪设备还具有其他烹煮模式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该烹煮模式下的内锅具体受热需求控制底部绕组和侧部绕组的通断状态,在此不再就其一一列举,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围壁外侧的所述绕组与所述底壁外侧的所述绕组串联。
在本方案中,设计围壁外侧的绕组与底壁外侧的绕组串联,具体如,使围壁外侧的绕组和底壁外侧的绕组由同一根导线绕制构造出,或将围壁外侧的绕组和底壁外侧的绕组通过一根导线连接即可,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制造方便的优点。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内锅包括锅底、锅身及将所述锅底和所述锅身过渡衔接的弧形壁,所述底壁与所述锅底对应,所述围壁与所述弧形壁对应。
在本方案中,使盘座的底壁与内锅的锅底对应,盘座的围壁与内锅的弧形壁对应,这样,在对内锅加热时,可形成聚能的加热效果,有利于促进内锅中心部位升温,尤其对于线圈盘与内锅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等于4mm以对内锅高效加热的场合,通过对内锅中心部位聚热促进内锅中心升温,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内锅内表面和内锅中心处的温差,有利于锅内食物受热均匀,提升烹饪效果,且由于内锅的受热部位(锅底及弧形壁部位)呈一个类似碗状的凹形结构,可利于提升内锅的受热部位的热均匀性,提升烹饪口感,且避免糊底等问题。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底壁与所述锅底相对表面的形状适配;和/或所述围壁与所述弧形壁相对表面的形状适配。
在本方案中,底壁与锅底相对表面的形状适配,这样可利于底壁与锅底相对表面之间的间距均匀,从而利于内锅受热均匀,且也可促进实现最大化地提升对绕组所产生交变磁场的利用率,提升烹饪设备能效,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设计围壁与弧形壁相对表面的形状适配,这样可利于围壁与弧形壁相对表面之间的间距均匀,从而利于内锅受热均匀,且也可促进实现最大化地提升对绕组所产生交变磁场的利用率,提升烹饪设备能效,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盘座的外表面上设有绕线槽,所述绕组绕装在所述绕线槽中。
更具体如,盘座的外表面上设有多个绕线筋,相邻绕线筋之间限定出绕线槽。
在本方案中,在盘座的外表面设置绕线槽,绕组绕装在绕线槽中,这可有利于绕组在盘座上准确定位,可促进实现最大化地提升对绕组所产生交变磁场的利用率,提升烹饪设备能效,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且绕组绕装在绕线槽中实现疏绕方式绕装线圈,有利于绕组自身散热,这样,绕组上的散热负荷小,无需强风散热,则即便线圈盘与内锅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等于4mm,线圈盘的散热过程也不会影响到对内锅的保温效果,有效防止内锅能量损失,有利于烹饪设备实现一级能效,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烹饪设备还包括:隔热环,位于所述线圈盘上方,并嵌套在所述内锅外侧。
在本方案中,设置隔热环嵌套在内锅外侧,利用隔热环可对内锅锅身部位锁热,减少内锅的热损失,实现对内锅有效保温,解决因内锅保温性差而导致烹饪设备在能效提升方面存在短板的问题,且这样也可促进内锅对应线圈盘部位及其对应隔热环部位的温差,利于锅内食物均匀受热,同时,通过线圈盘上方的隔热环嵌套在内锅外侧,这样,隔热环与内锅形成的空气隔热层除了在内锅外侧对内锅保温之外,还可阻止内锅与盘座之间的空气隔热层对流散热,对提升内锅与线圈盘对应部位保温效果具有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烹饪设备能效。
更优选地,隔热环下端与盘座连接,且隔热环与盘座共同构造出容纳腔,内锅位于该容纳腔中,这可进一步提升对内锅的保温效果。
可选地,所述烹饪设备为电饭煲、电压力锅、电炖锅、电煮锅等。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煲体,100线圈盘,110盘座,111围壁,112底壁,113绕线槽,114绕线筋,121侧部绕组,122底部绕组,130内锅,131锅底,132锅身,133弧形壁,140隔热环,151外壳罩,152外壳,153底座,154进风口,155IGBT,156风扇,157温控器,20盖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包括:煲体10、盖体20和内锅130,煲体10内设有线圈盘100;盖体20与煲体10可盖合或打开;内锅130位于煲体10中时与线圈盘100相对,且线圈盘100与内锅130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等于4mm。
更具体地,对于实现控制线圈盘100与内锅130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等于4mm的具体方式,可具体通过如控制内锅130高度、煲体10内用于容纳内锅130的容纳腔的深度及对内锅130支撑结构等的相互关系实现,且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详述。
需要说明的是,线圈盘可以为顶面大致为平面的部件,或者,也可为包括有底部部分和侧部部分的凹形部件,其中,对于线圈盘为包括有底部部分和侧部部分的凹形部件的情况,存在如下几种情况:
1、线圈盘底部部分与内锅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等于4mm,线圈盘侧部部分与内锅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大于4mm;
2、线圈盘底部部分与内锅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大于4mm,线圈盘侧部部分与内锅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等于4mm;
3、线圈盘底部部分与内锅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等于4mm,且线圈盘侧部部分与内锅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等于4mm。
在本设计中,优先考虑满足线圈盘底部部分与内锅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等于4mm的情况,但作为优选方案来讲,最好满足前述中的第3种情况,更优选地,可设计线圈盘与内锅在各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皆满足小于等于4mm。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烹饪设备,内锅130与线圈盘100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在4mm及以下,这样可以最大化地提升对线圈盘100所产生交变磁场的利用率,也即,使实际应用过程中被内锅130用于感应产热的交变磁场能量在线圈盘100所产生的交变磁场总能量中的比重增大,内锅130可获得较高的感温产热效率,从而提升了产品加热效率,有助于烹饪设备实现一级能效,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线圈盘100包括盘座110和绕组,盘座110的外侧设有绕组,内锅130位于盘座110的内侧,且盘座110与内锅130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等于4mm,这样不仅可利于最大化地提升对盘座110外表面上的绕组所产生交变磁场的利用率,也即,使实际应用过程中被内锅130用于感应产热的交变磁场能量在绕组所产生的交变磁场总能量中的比重增大,内锅130可获得较高的感温产热效率,从而提升了产品加热效率,有助于烹饪设备实现一级能效,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且内锅130与盘座110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在4mm及以下时,内锅130与盘座110之间的气流流动性低,不容易对流散热,可利于在内锅130与盘座110之间形成稳定的空气隔热层,对内锅130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进一步提升烹饪设备能效。
更优选地,盘座110与内锅130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大于0mm,以减少盘座110与内锅130之间相互导热,减少内锅130热损失,这时,控制内锅130与盘座110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在4mm及以下(例如控制内锅130与盘座110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在0.5mm~3.5mm)时,内锅130与盘座110之间的气流流动性低,不容易对流散热,可利于在内锅130与盘座110之间形成稳定的空气隔热层,对内锅130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进一步提升烹饪设备能效。
更优选地,内锅130与盘座110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在1.5mm~2.5mm。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盘座110包括围壁111和围壁111下端的底壁112,底壁112与围壁111的外侧均设有绕组,其中,内锅130的下部伸入底壁112与围壁111围设出的空间中,且围壁111与内锅130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a和底壁112与内锅130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b满足:a≤b,由于围壁111外侧的绕组工作时,其部分交变磁场能量会被烹饪设备的金属外壳152吸收,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本设计控制a≤b可使盘座110围壁111尽量靠近内锅130,这样可以进一步加大对围壁111外侧绕组所产生交变磁场能量的利用率,有助于烹饪设备实现一级能效,且也利于促进内锅130对应围壁111部位和其对应底壁112部位的产热效率均匀,当然,就提升能效的目的而言,取消围壁111外侧的绕组对于提升烹饪设备能效的效果来说会更好,但是不利于米饭的烹饪,所以在兼顾能效和米饭烹饪效果的前提下,本设计优选采用前述的技术方案。
优选地,围壁111外侧的绕组的导线长度小于等于底壁112外侧的绕组的导线长度,也可以理解为,围壁111外侧的绕组的导线完全展开时的长度小于等于底壁112外侧的绕组的导线完全展开时的长度,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达到弱化侧面加热、而加强底部加热,根据热量从下往上的传递性质,这样设计不会对锅内食物的烹饪效果有任何影响,同时,由于围壁111外侧的绕组工作时,其部分交变磁场能量会被烹饪设备的金属外壳152吸收,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通过弱化侧面加热,从而可相应减少围壁111外侧绕组所产生交变磁场能量的损失量,有助于烹饪设备实现一级能效,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烹饪设备还包括控制器,绕组包括位于围壁111外侧的侧部绕组121和位于底壁112外侧的底部绕组122,控制器分别与侧部绕组121和底部绕组122电连接,并分别控制侧部绕组121和底部绕组122的通断,也即控制器可单独控制侧部绕组121的通断,且可单独控制底部绕组122的通断,使侧部绕组121和底部绕组122分别独立控制,这样,可实现根据具体加热需求单独控制侧部绕组121的通断和控制底部绕组122的通断,利于实现使烹饪设备的烹煮模式和加热模式相互协调,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实现提升烹饪设备的能效。
更具体如,对于无需侧面加热的情况,可使控制器控制底部绕组122通电,控制侧部绕组121断电,根据热量从下往上的传递性质,这样设计不会对锅内食物的烹饪效果有任何影响,同时,由于侧部绕组121工作时,其部分交变磁场能量会被烹饪设备的金属外壳152吸收,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通过在无需侧面加热时控制侧部绕组121不工作,可相应避免侧部绕组121处的能量损失,有助于烹饪设备实现一级能效,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对于需要侧面加热的情况,可使控制器控制侧部绕组121和底部绕组122同时工作,以此到达提升烹饪效果的目的。
作为上述具体实施例的一个技术方案,优选地,控制器(例如为控制开关、继电器或处理器)具体被配置为:在检测到蒸煮模式指令时,根据蒸煮模式指令控制底部绕组122通电,并控制侧部绕组121断电;具体如,蒸煮模式指令可来自于烹饪设备的操作面板上的相应功能键,其中,烹饪设备运行蒸煮模式时对锅内受热均匀性、内锅130受热部位等要求不高,底部绕组122工作即可满足蒸煮烹饪加热需求,而控制侧部绕组121断电可避免侧部绕组121处的能量损失,有助于烹饪设备实现一级能效,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
作为上述具体实施例的一个技术方案,优选地,控制器(例如为控制开关、继电器或处理器)具体被配置为:在检测到煮饭模式指令时,根据煮饭模式指令控制底部绕组122及侧部绕组121通电;具体如,煮饭模式指令可来自于烹饪设备的操作面板上的相应功能键,其中,烹饪设备运行煮饭模式时对锅内受热均匀性、内锅130受热部位等方面具有要求,控制底部绕组122及侧部绕组121通电以确保满足煮饭烹饪加热需求,提升烹饪口感。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上述所列举的蒸煮模式指令和煮饭模式指令,实际上,在烹饪设备还具有其他烹煮模式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该烹煮模式下的内锅130具体受热需求控制底部绕组122和侧部绕组121的通断状态,在此不再就其一一列举,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围壁111外侧的绕组与底壁112外侧的绕组串联,具体如,使围壁111外侧的绕组和底壁112外侧的绕组由同一根导线绕制构造出,或将围壁111外侧的绕组和底壁112外侧的绕组通过一根导线连接即可,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制造方便的优点。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内锅130包括锅底131、锅身132及将锅底131和锅身132过渡衔接的弧形壁133,底壁112与锅底131对应,围壁111与弧形壁133对应,这样,在对内锅130加热时,可形成聚能的加热效果,有利于促进内锅130中心部位升温,尤其对于线圈盘100与内锅130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等于4mm以对内锅130高效加热的场合,通过对内锅130中心部位聚热促进内锅130中心升温,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内锅130内表面和内锅130中心处的温差,有利于锅内食物受热均匀,提升烹饪效果,且由于内锅130的受热部位(锅底131及弧形壁133部位)呈一个类似碗状的凹形结构,可利于提升内锅130的受热部位的热均匀性,提升烹饪口感,且避免糊底等问题。
优选地,底壁112与锅底131相对表面的形状适配,这样可利于底壁112与锅底131相对表面之间的间距均匀,从而利于内锅130受热均匀,且也可促进实现最大化地提升对绕组所产生交变磁场的利用率,提升烹饪设备能效,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
优选地,围壁111与弧形壁133相对表面的形状适配,这样可利于围壁111与弧形壁133相对表面之间的间距均匀,从而利于内锅130受热均匀,且也可促进实现最大化地提升对绕组所产生交变磁场的利用率,提升烹饪设备能效,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盘座110的外表面上设有绕线槽113,绕组绕装在绕线槽113中。更具体如,盘座110的外表面上设有多个绕线筋114,相邻绕线筋114之间限定出绕线槽113。
在本方案中,在盘座110的外表面设置绕线槽113,绕组绕装在绕线槽113中,这可有利于绕组在盘座110上准确定位,可促进实现最大化地提升对绕组所产生交变磁场的利用率,提升烹饪设备能效,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且绕组绕装在绕线槽113中实现疏绕方式绕装线圈,有利于绕组自身散热,这样,绕组上的散热负荷小,无需强风散热,则即便线圈盘100与内锅130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等于4mm,线圈盘100的散热过程也不会影响到对内锅130的保温效果,有效防止内锅130能量损失,有利于烹饪设备实现一级能效,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烹饪设备还包括隔热环140,隔热环140位于线圈盘100上方,并嵌套在内锅130外侧,这样,可利用隔热环140可对内锅130锅身132部位锁热,减少内锅130的热损失,实现对内锅130有效保温,解决因内锅130保温性差而导致烹饪设备在能效提升方面存在短板的问题,且这样也可促进内锅130对应线圈盘100部位及其对应隔热环140部位的温差,利于锅内食物均匀受热,同时,通过线圈盘100上方的隔热环140嵌套在内锅130外侧,这样,隔热环140与内锅130形成的空气隔热层除了在内锅130外侧对内锅130保温之外,还可阻止内锅130与盘座110之间的空气隔热层对流散热,对提升内锅130与线圈盘100对应部位保温效果具有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烹饪设备能效。
更优选地,如图1所示,隔热环140下端与盘座110连接,且隔热环140与盘座110共同构造出容纳腔,内锅130位于该容纳腔中,这可进一步提升对内锅130的保温效果。
可选地,烹饪设备为电饭煲、电压力锅、电炖锅、电煮锅等。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烹饪设备为电饭煲,包括:煲体10、盖体20和内锅130,煲体10与盖体20能盖合并能打开,煲体10包括外壳罩151、底座153、外壳152、隔热环140及线圈盘100,外壳152连接外壳罩151及底座153,隔热环140内嵌于外壳罩151内,线圈盘100位于隔热环140下方,线圈盘100的盘座110与隔热环140的下端连接,且盘座110与隔热环140共同限定出容纳腔,内锅130位于容纳腔内,线圈盘100上设有温控器157,温控器157伸入容纳腔内用于对内锅130测温。另外,煲体10内还设有IGBT 155、风扇156等,底座153上设有进风口154,风扇156驱动气流从进风口154进入煲体10内,并对IGBT 155、线圈盘100的绕组等散热。
更具体地,线圈盘100具有两段线圈绕组,即底部绕组122和侧部绕组121,底部绕组122位于内锅130底部,侧部绕组121位于内锅130侧面,当然,线圈盘100的绕组不限于是两段,也可为一段或多于两段,优选地,线圈盘100是两段独立加热,电饭煲蒸煮时只利用底部绕组122加热,提升加热效率,电饭煲烹饪米饭时是两段(底部绕组122和侧部绕组121)兼用,提升米饭效果;另外,内锅130与线圈盘100盘座110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盘间距,其中,盘座110围壁111与内锅130盘间距a、盘座110底壁112与内锅130盘间距b满足:a≤b≤4mm,且侧部绕组121的线圈展开长度小于等于底部绕组122的线圈展开长度。在本方案中,通过线圈盘100的绕组产生的高频磁场加热金属的内锅130,而内锅130与线圈盘100之间的距离就决定了磁场的利用率,距离越大,感应磁场就越弱,磁场的利用率就越低,能效也就越低,反之能效就会提升,通过控制绕组与内锅130盘间距小于等于4mm,可确保对绕组产生磁场的利用率最大化,另外,侧部绕组121的线圈展开长度小于等于底部绕组122的线圈展开长度,目的是弱化侧面加热,加强底面加热,根据热量是从下往上的传递性质,底面加热的热效率要求要高于侧面加热,实验已经证明,因此,设计线圈盘100的底部绕组122的线圈展开长度要大于侧部绕组121的线圈展开长度;另,又因为侧部绕组121在工作时还会加热到电饭煲的金属外壳152,造成了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因此,设计侧部绕组121应尽量远离外壳152而靠近内锅130,会有助于提升能效,当然,如果完全取消侧部绕组121对提升能效来说会更好,但是不利于米饭的烹饪,所以在兼顾能效和米饭烹饪效果的前提下,本设计中优选取前述技术方案。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烹饪设备,内锅与线圈盘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在4mm及以下,这样可以最大化地提升对线圈盘所产生交变磁场的利用率,也即,使实际应用过程中被内锅用于感应产热的交变磁场能量在绕组所产生的交变磁场总能量中的比重增大,内锅可获得较高的感温产热效率,从而提升了产品加热效率,有助于烹饪设备实现一级能效,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
在本发明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煲体,所述煲体内设有线圈盘;
盖体,与所述煲体可盖合或打开;
内锅,所述内锅位于所述煲体中时与所述线圈盘相对,且所述线圈盘与所述内锅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等于4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盘包括盘座和绕组,所述盘座的外侧设有所述绕组,所述内锅位于所述盘座的内侧,且所述盘座与所述内锅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等于4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盘座包括围壁和所述围壁下端的底壁,所述底壁与所述围壁的外侧均设有所述绕组,其中,所述内锅的下部伸入所述底壁与所述围壁围设出的空间中,且所述围壁与所述内锅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a和所述底壁与所述内锅在距离最近处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b满足:a≤b。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围壁外侧的所述绕组的导线长度小于等于所述底壁外侧的所述绕组的导线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器,所述绕组包括位于所述围壁外侧的侧部绕组和位于所述底壁外侧的底部绕组,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侧部绕组和所述底部绕组电连接,并分别控制所述侧部绕组和所述底部绕组的通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器具体被配置为:
在检测到蒸煮模式指令时,根据所述蒸煮模式指令控制所述底部绕组通电,并控制所述侧部绕组断电;和/或
在检测到煮饭模式指令时,根据所述煮饭模式指令控制所述底部绕组及所述侧部绕组通电。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围壁外侧的所述绕组与所述底壁外侧的所述绕组串联。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锅包括锅底、锅身及将所述锅底和所述锅身过渡衔接的弧形壁,所述底壁与所述锅底对应,所述围壁与所述弧形壁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壁与所述锅底相对表面的形状适配;和/或
所述围壁与所述弧形壁相对表面的形状适配。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盘座的外表面上设有绕线槽,所述绕组绕装在所述绕线槽中。
CN201810450551.6A 2018-05-11 2018-05-11 烹饪设备 Pending CN11046421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50551.6A CN110464219A (zh) 2018-05-11 2018-05-11 烹饪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50551.6A CN110464219A (zh) 2018-05-11 2018-05-11 烹饪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64219A true CN110464219A (zh) 2019-11-19

Family

ID=685044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50551.6A Pending CN110464219A (zh) 2018-05-11 2018-05-11 烹饪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46421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33667A (zh) * 2020-01-19 2021-07-2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77218A (ja) * 2003-12-22 2005-07-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炊飯器
CN101036560A (zh) * 2006-03-15 2007-09-19 虎牌热水瓶株式会社 电饭锅
CN202505008U (zh) * 2012-03-14 2012-10-31 广东伊立浦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双加热式电饭锅
CN205548298U (zh) * 2016-03-25 2016-09-0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CN206251361U (zh) * 2016-11-30 2017-06-13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线圈盘组件及电磁烹饪器具
CN206560309U (zh) * 2016-08-03 2017-10-1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压力锅和电压力锅的内锅
CN206979339U (zh) * 2017-01-11 2018-02-09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77218A (ja) * 2003-12-22 2005-07-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炊飯器
CN101036560A (zh) * 2006-03-15 2007-09-19 虎牌热水瓶株式会社 电饭锅
CN202505008U (zh) * 2012-03-14 2012-10-31 广东伊立浦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双加热式电饭锅
CN205548298U (zh) * 2016-03-25 2016-09-0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CN206560309U (zh) * 2016-08-03 2017-10-1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压力锅和电压力锅的内锅
CN206251361U (zh) * 2016-11-30 2017-06-13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线圈盘组件及电磁烹饪器具
CN206979339U (zh) * 2017-01-11 2018-02-09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景昌,戴慈伟主编: "自动电饭锅及其维修", 《现代家用电器维修手册》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33667A (zh) * 2020-01-19 2021-07-2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39266B2 (en) Air-energy cooker cover and multifunctional pressure cooker
JP5808436B2 (ja) 調理器具
CN104257268B (zh) 饭煲及其控制方法
JP3157990U (ja) 電磁誘導調理器
CN108618583A (zh) 一种电磁加热专用双层真空保温锅的结构
CN206565742U (zh) 电炖盅
CN103750733B (zh) 多功能电饭锅
JP2009004099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203789737U (zh) 具有独立控制的双环火力及可变电流的电磁加热器具
CN110464219A (zh) 烹饪设备
CN106136875B (zh) 低噪音的电炊具
CN208876021U (zh) 烹饪设备
JP2007312867A (ja) 炊飯器
RU103458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риготовления пищи
CN203693263U (zh) 多功能电饭锅
CN102551517A (zh) 预约煮食机
CN104905671A (zh) 带制冷功能的电饭煲
CN201310957Y (zh) 高效节能电热炉
CN204743710U (zh) 带制冷功能的电饭煲
CN204105719U (zh) 电压力器具的煲盖和电压力器具
JP5404738B2 (ja) 炊飯器
CN209629417U (zh) 一种智能电饭煲
CN208017368U (zh) 锅具及烹饪设备
CN208524515U (zh) 烹饪器具及其加热制冷装置
CN107259972B (zh) 一种高温蒸煮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