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59979A - 线圈元件 - Google Patents

线圈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59979A
CN103559979A CN201310445691.1A CN201310445691A CN103559979A CN 103559979 A CN103559979 A CN 103559979A CN 201310445691 A CN201310445691 A CN 201310445691A CN 103559979 A CN103559979 A CN 1035599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il
magnetic core
end portion
outsta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4569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59979B (zh
Inventor
山田觉
畑山佳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d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mid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da Corp filed Critical Sumid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5599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599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599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599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10Connecting leads to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2017/048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encapsulating core, e.g. made of resin and magnetic powd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02Electromagnet, transformer or inductor
    • Y10T29/49071Electromagnet, transformer or inductor by winding or coil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02Electromagnet, transformer or inductor
    • Y10T29/49073Electromagnet, transformer or inductor by assembling coil and co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And Magnets (AREA)

Abstract

一种线圈元件,其包括:磁芯,其由磁性材料形成;线圈,其埋设在上述磁芯的内部,上述线圈的末端部自上述磁芯的侧面突出;以及平板状端子,其从上述磁芯的侧面突出,并与上述线圈的末端部相连接,在突出有上述线圈的末端部的上述磁芯的侧面设有第1槽,该第1槽用于容纳上述线圈的末端部。

Description

线圈元件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1年4月27日、申请号为201110107291.0、发明创造名称为:“线圈元件”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各种电器和电子装置等的线圈元件。 
背景技术
例如如下面的专利文献1所述,已知的线圈元件包括如下的线圈元件:通过卷绕导线所形成的线圈被埋设到由磁性材料形成的磁芯中。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线圈元件中,线圈埋设在磁芯中,并且线圈引出线从线圈的侧面突出。 
此外,线圈元件的端子的一部分埋设在磁芯中,并且所述端子的其余部分同样从磁芯的侧面突出。端子和线圈引出线重叠以相互连接,从而在端子和线圈之间建立电连接。 
根据专利文献1,进行了如下描述:可以不使用粘合剂而形成磁芯,将线圈埋设在所述磁芯中,所述磁芯是由粉末化的磁性材料加压成型而成,所述粉末化的磁性材料的表面已经被绝缘膜覆盖并且所述粉末化的磁性材料已经与粘接材料混合,这样可以改善其耐热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108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线圈元件中,线圈元件的线圈引出线和端子均从磁芯的侧面突出,并沿着所述侧面弯折。在弯折线圈引出线和端子的过程中,一种方法是,在端子的上表面侧放置夹具,然后向下推夹具以便同时弯折端子和线圈引出线。 
在弯折引出线和端子之前,线圈引出线被布置在端子的上表面侧,并且在引出线和端子已经弯折的状态下,引出线位于端子的外侧。因此,在沿着磁芯的侧面弯折线圈引出线和端子之前,引出线沿其径向从端子的上表面突出。 
于是,当通过在端子的上表面侧放置夹具然后向下推夹具,从而使端子和线圈引出线弯折时,所述夹具与布置在端子的上表面侧的线圈引出线形成线接触。因此,推力在施加方向上变得不稳定,使得难以保证弯折端子和线圈引出线时的高精度,并且使得在端子和线圈引出线弯折之后,线圈元件的总体尺寸产生偏差。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在端子中设置槽部,线圈引出线布置在槽部中。 
另一方面,优选对线圈引出线进行压平加工(crushing work),以便实现端子和线圈引出线之间的良好接触。然而,如果在对线圈引出线进行压平加工时出现偏差,则会担心线圈引出线从槽部中脱出。如果线圈引出线从槽部中脱出,则线圈元件的线圈引出线已经从槽部中脱出的部位就变成线圈元件的侧面的最突出部,在这种情况下,线圈元件的总体尺寸也会出现偏差。 
此外,在弯折线圈元件的端子时,推力夹具和已经从槽部中脱出的线圈引出线相互线接触,导致弯折精度降低,因此,线圈元件的总体尺寸趋于产生偏差。 
因此,必须以高精度对线圈引出线进行均匀的压平加工, 但这会增加加工难度并提高成本。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考虑到上述问题而完成了本发明,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线圈元件,其中可以较为容易的弯折端子和线圈引出线,并且抑制线圈元件的总体尺寸的偏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线圈元件包括由磁性材料形成的磁芯、埋设在所述磁芯中的线圈以及平板状端子,其中,所述线圈的末端部的一部分从磁芯的侧面突出,所述平板状端子的一部分从磁芯的侧面突出并且部分地与线圈的末端部相连接。线圈的末端部的突出部分和平板状端子的突出部分分别沿着磁芯的侧面朝向磁芯的底面弯折,并且线圈的末端部的突出-弯折部分被布置在平板状端子的突出-弯折部分与磁芯之间。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线圈元件中,线圈末端部的突出-弯折部分被布置在平板状端子的突出-弯折部分与磁芯之间。也就是说,在平板状端子的突出部分和线圈末端部的突出部分沿着磁芯的侧面弯折时,线圈末端部的突出部分被布置在平板状端子的突出部分的与弯折时推力夹具所接触的表面相反的表面。 
因此,线圈末端部的突出部分不会被布置在平板状端子的突出部分的上侧表面,该上侧表面是推力夹具所接触的表面,因此推力夹具所接触的表面是平面。 
因此,无论线圈末端部的压平加工的精度如何,都可以使平板状端子的突出部分与推力夹具可靠地面接触。 
此外,优选在平板状端子的将埋设于磁芯的那一侧的端部设置切口部,该切开部延伸到端子的突出-弯折部分,并且部分地从磁芯的侧面暴露。并且,线圈末端部被布置成使得它的至 少一部分装配在平板状端子的切口部的从磁芯的侧面暴露的部分内。 
从而,可以使线圈末端部的突出部分在它的弯折位置处于与平板状端子的突出部分分开的状态。因此,可以避免当线圈末端部的突出部分和平板状端子的突出部分沿着磁芯的侧面弯折时在线圈末端部的突出部分中产生的形变,并且可以提高在沿着线圈的侧面弯折平板状端子的突出部分和线圈末端部的突出部分时的精度。 
此外,优选在磁芯的上述侧面设置槽部,该槽部用于容纳线圈末端部的突出-弯折部分。从而,可以将线圈末端部的突出-弯折部分容纳在磁芯的侧面的内侧,其中所述线圈末端部的突出-弯折部分布置在平板状端子的突出-弯折部分与磁芯之间。 
因此,在平板状端子的突出部分和线圈末端部的突出部分已经沿着磁芯的侧面弯折之后,只有平板状端子从磁芯的侧面突出与端子的厚度对应的量。因此,仅基于磁芯和沿着磁芯的侧面延伸的平板状端子的突出-弯折部分,就可以确定线圈元件的总体尺寸,而不必考虑线圈末端部的压平加工的精度,并且可以提高线圈元件的总体尺寸的精度。 
根据本发明,平板状端子的从磁芯的侧面突出的部分和推力夹具可以可靠地面接触,其中所述夹具用于沿着磁芯的侧面弯折平板状端子的突出部分。因此,可以沿着磁芯的侧面精确地弯折平板状端子的突出部分和线圈末端部的从磁芯的侧面突出的部分,并且可以提供在总体尺寸方面具有满意精度的线圈元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元件的构成 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元件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元件的俯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元件的侧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元件的仰视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元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7A、图7B、图7C和图7D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元件的制造过程的说明图。 
图8A、图8B和图8C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元件的制造过程的另一说明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元件的构成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元件在端子的突出部分和线圈末端部的突出部分沿着磁芯的侧面弯折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圈元件的构成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2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圈元件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圈元件在端子的突出部分和线圈末端部的突出部分沿着磁芯的侧面弯折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基于图1至图10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元件,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下述示例。将根据以下顺序进行描述。 
1.第一实施方式 
1-1.线圈元件的构成 
1-2.线圈元件的制造方法 
2.第二实施方式 
3.第三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 
1-1.线圈元件的构成 
首先,利用图1至图5描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元件的构成。 
图1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线圈元件100的截面图。图2是立体图,图3是俯视图,图4是侧视图,图5是仰视图。注意,图1示出了在图3的X-X’处的截面图。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线圈元件100包括:由例如磁性材料形成的磁芯10、埋设在磁芯10中的线圈1以及与线圈1的线圈末端2相连接的端子3。 
这里没有特别限定构成磁芯10的磁性材料,例如Mn-Zn铁氧体、Ni-Zn铁氧体、铁硅铝磁合金、坡莫合金等都可以。磁芯10通过加压成型并烘焙(baking)粒状粉末而形成,其中,在所述粒状粉末中已经混合了上述磁性材料和热固性树脂材料(例如环氧树脂等)。 
线圈1通过卷绕圆形的或者长方形的导线而形成。线圈1埋设在磁芯10中,并且形成线圈1的导线的两个线圈末端部2的一部分分别从磁芯10的两个相对侧面10a向磁芯10的外部突出。注意,在每个线圈末端部2的突出到磁芯10的外部的部分,覆盖导线的绝缘膜7被去除,从而使得由例如铜材等制成的导线暴露。这里,示出了采用圆形导线的情形,在该情形中,线圈末端部2通过压平加工被加工成为扁平形状。 
线圈末端部2在磁芯10的外部与平板状的端子3连接。如图2和图3所示,端子3设置有切口部31,位于切口部31的两端的突出端子部35部分地埋设在磁芯10中。端子3的从磁芯10的侧面10a突出的部分被沿着磁芯10的侧面10a向下弯折,并且如图1和图5所示在侧面10a和底面10b的棱线处沿着磁芯10的底面10b进一步弯折。 
如图2和图3所示,线圈末端部2部分地布置在端子3的切口部31中,并且线圈末端部2的从磁芯10的侧面10a突出并且部分地位于切口部31中的部分沿着磁芯10的侧面10a向下弯折。此时,如图1中的区域T所示,线圈末端部2的从位于切口部31中并暴露在磁芯10的外部的部分起延伸的部分布置在端子3的背面侧,在线圈末端部2的布置于端子3的背面侧的部分,线圈1的线圈末端部2与端子3连接。也就是说,线圈末端部2的从磁芯10的侧面10a突出并沿侧面10a弯折的部分,被部分地布置在端子3的从侧面10a突出并沿侧面10a弯折的部分和磁芯10之间。 
此外,如图1、图2和图4所示,在端子3中开有切断孔32,并且线圈末端部2延伸到切断孔32的上端。 
因此,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线圈元件100中,线圈末端部2的从磁芯10的侧面10a突出并沿侧面10a弯折的部分,被布置在端子3的从磁芯10的侧面10a突出并沿侧面10a弯折的部分的背面侧,也就是说,如图1所示,被布置在端子3的从磁芯10的侧面10a突出并沿侧面10a弯折的部分和磁芯10之间。因此,线圈末端部2的从磁芯10的侧面10a突出并沿侧面10a弯折的部分不是布置在线圈元件100的最外层表面。从而,线圈元件100的最外层表面是端子3的从磁芯10的侧面10a突出并沿侧面10a弯折的部分的表面,因此无论线圈末端部2的压平加工的精度如何,都能够使线圈元件100的外形均匀。 
此外,如下所述,在磁芯10和线圈1已经一体成型并且端子3的一部分埋设其中之后,在线圈末端部2的一部分和端子3的一部分沿着磁芯10的外周方向突出的状态下,线圈末端部2布置在端子3的弯折方向侧(即端子3的背面侧)。因此,当沿着磁芯10的侧面10a弯折端子3的突出部分时,推力夹具和端子3的突出部分的表面可以面接触。 
因此,可以稳定地在同一方向上施加均匀的力。因此,在沿着磁芯10的侧面10a弯折线圈末端部2的突出部分和端子3的突出部分时,可以实现高的精度,并且可以减小线圈元件100的总体尺寸的偏差。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切口部31被设置在端子3中,并且线圈末端部2的一部分布置在切口部31中。端子3在设置有切口部31的部分处沿着磁芯10的侧面10a弯折,同样,线圈末端部2在布置于切口部31中的部分处沿着磁芯10的侧面10a弯折。 
这里,考虑如下情况:端子3和布置在端子3的背面侧的线圈末端部2没有通过焊接等相互固定,并且在端子3中没有设置切口部31。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端子3和线圈末端部2一起弯折,则端子3一边弯折一边在线圈末端部2上滑动。此时,因为端子3的弯折直径和线圈末端部2的弯折直径之间存在差别,因此,在端子3和线圈末端部2之间产生线圈末端部2的厚度(直径)这样大的位移。 
另一方面,当线圈末端部2和端子3通过例如焊接等相互连接并固定时,如图1的区域T所示,在端子3和线圈末端部2之间不会产生上述位移,然而,担心会在线圈末端部2中产生与线圈末端部2和端子3之间的上述位移相当的形变。 
如果在线圈末端部2中产生了该形变,则担心弯折之后的端 子3的表面与磁芯10的侧面10a不平行,并且产生例如倾斜之类的形变,或者端子3的弯折位置将偏离,从而导致线圈元件100的总体尺寸产生偏差。 
相比之下,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线圈元件100中,在端子3的将埋设于磁芯10的那一侧的端部设置切口部31。线圈末端部2的一部分布置在切口部31中,并且端子3的从磁芯10的侧面10a突出的部分在设置切口部31的部分处沿着磁芯10的侧面10a弯折,同样,线圈末端部2的从磁芯10的侧面10a突出的部分在布置于切口部31中的部分处沿着磁芯10的侧面10a弯折。因此,线圈末端部2在它的弯折位置不与端子3接触。 
从而,当端子3的从侧面10a突出的部分和线圈末端部2的从侧面10a突出的部分被弯折时,线圈末端部2的与端子3和线圈末端部2之间的上述位移相当的形变可以在切口部31处释放,从而可以使端子3的从侧面10a突出的部分和线圈末端部2的从侧面10a突出的部分沿着侧面10a精确地弯折。因此,可以减小线圈元件100的最外层表面的形状偏差,从而提高线圈元件100的总体尺寸的精度。 
此外,由于只要线圈末端部2至少在它的弯折位置不与端子3接触就可以产生减少形变的效果,因此,只要线圈末端部2布置成使得它的一部分装配在端子3的切口部31的从磁芯10的侧面10a暴露的一部分中就足够了。 
这里,通过在端子3中设置具有一端开口形状的切口部31,在线圈末端部2的弯折位置,线圈末端部2的从侧面10a突出并沿侧面10a弯折的部分与端子3的从侧面10a突出并沿侧面10a弯折的部分不接触,并且线圈末端部2的突出-弯折部分的从位于切口部31中的部分起延伸的部分被布置在端子3的突出-弯折部分和磁芯10之间。 
然而,因为只需要线圈末端部2在它的弯折位置不与端子3接触,所以切口部31的形状并不必须是一端开口的形状。例如,可以构造成在端子3中设置开口部,并且所述开口部布置在线圈末端部2的弯折位置的附近。 
此外,优选以如下方式布置线圈末端部2和端子3:使得它们从磁芯10的侧面10a的基本相同的高度位置朝磁芯10的外部突出。当线圈末端部2的一部分和端子3的一部分分别从磁芯10的侧面10a突出的高度位置彼此接近时,可使端子3和线圈末端部2之间的上述位移更小。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少当端子3和线圈末端部2沿着磁芯10的侧面10a弯折时在线圈末端部2中产生的形变,并且可以提高弯折精度,这是优选的。 
特别地,当线圈末端部2的一部分和端子3的一部分分别从磁芯10的侧面10a突出的高度位置相同时,端子3和线圈末端部2之间的上述位移变成零,从而不会在线圈末端部2中产生形变,并且线圈末端部2的从侧面10a突出的部分和端子3的从侧面10a突出的部分可以更可靠地弯折。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在端子3中设置具有一端开口形状的切口部31。通过在端子3中设置具有一端开口形状的切口部31,磁芯10内部的线圈末端部2可以在切口部31中与端子3布置在相同的平面上。因此,可以使得线圈末端部2和端子3容易地在相同的高度位置从磁芯10的侧面10a突出。 
注意,如图1所示,优选在磁芯10的侧面10a的低于线圈末端部2的突出部分的位置设置槽部4,用于容纳线圈末端部2的从磁芯10的侧面10a突出并沿侧面10a弯折的部分。通过在磁芯10的侧面10a设置槽部4,线圈末端部2的从磁芯10的侧面10a突出并沿侧面10a弯折的部分可以被容纳在磁芯10的侧面10a的内侧。通过使槽部4的深度大于线圈末端部2的厚度,在线圈末端 部2的从侧面10a突出的部分和端子3的从侧面10a突出的部分已经沿着侧面10a弯折之后,只有端子3从磁芯10的侧面10a突出与端子3的厚度对应的量,因此可以缩小线圈元件100的尺寸。此外,由于端子3的从磁芯10的侧面10a突出并沿侧面10a弯折的部分与磁芯10面接触,所以端子3可以被稳定地固定到磁芯10。 
此外,由于仅基于磁芯10和端子3的从磁芯10的侧面10a突出并沿侧面10a弯折的部分,就可以确定线圈元件100的总体尺寸,而不必考虑线圈末端部2的压平加工的精度,所以可以实现稳定的窄公差。 
此外,当不设置槽部4时,在线圈末端部2的从侧面10a突出的部分和端子3的从侧面10a突出的部分已经沿着侧面10a弯折之后,仅线圈末端部2和端子3从磁芯10的侧面10a突出与线圈末端部2的厚度和端子3的厚度对应的量。但是,由于要对线圈末端部2进行压平加工,如果线圈末端部2的压平加工的精度存在偏差,则线圈末端部2的从磁芯10的侧面10a突出的高度也会改变,因此有可能影响线圈元件100的总体尺寸。 
然而,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在磁芯10的侧面10a设置槽部4,并且在槽部4中容纳线圈末端部2的从侧面10a突出并沿侧面10a弯折的部分,可以为线圈元件100提供稳定的总体尺寸,而不必考虑线圈末端部2的压平加工的精度。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元件100中,线圈末端部2的从磁芯的侧面10a突出并沿侧面10a弯折的部分被布置在端子3的从侧面10a突出并沿侧面10a弯折的部分和磁芯10之间。因此,当沿着磁芯10的侧面10a弯折线圈末端部2的突出部分和端子3的突出部分时,可以使弯折夹具与端子3的突出部分可靠地面接触。 
因此,可以在同一方向上施加稳定的力,从而可以提高沿 着磁芯10的侧面10a弯折线圈末端部2的突出部分和端子3的突出部分时的精度,并且可以提供总体尺寸稳定的线圈元件100。 
1-2.线圈元件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将参照图6至图8来描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线圈元件100的制造方法。 
图6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线圈元件100的制造方法的示例的流程图。 
首先,通过以预定的次数卷绕导线形成例如图7A所示的线圈1,该导线通过在铜材的周围覆盖绝缘膜而形成。此时,两个线圈末端部2被引出。此外,利用例如压力机将薄平板形状的导电构件(例如金属等)冲压成如图7B所示的端子板构件30(步骤S1)。 
通过在薄平板形状的导电构件中开设线圈布置孔34,将端子板构件30形成为环状形状(hoop-like shape)。 
此外,在端子板构件30的框架部分开设定位孔36,在通过使布置于压力机的基座等的突起与定位孔36配合而将端子板构件30固定的情况下,利用压力机对端子板构件30进行冲压。 
在线圈布置孔34中,形成朝着线圈布置孔34的中心突出并且彼此相对的两个端子形成部分33。在每个端子形成部分33的顶端形成切口部31,从而在切口部31的两侧形成突出端子部35。 
然后,如图7C所示,以线圈1被布置在两个相对的端子形成部分33之间的方式组装线圈1和端子板构件30(步骤S2)。线圈1的线圈末端部2以从切口部31上方通过的方式被布置在端子形成部分33的中心,大致将端子形成部分33分成两半。 
然后,如图7D所示,通过例如利用压力机、夹具等施加压力,对线圈末端部2进行压平加工(步骤S3)。从而,每个线圈末端部2都被加工成扁平形状,并且在后续工艺中容易使线圈末端 部2与端子3连接。 
注意,这里,示出了如下示例:在将线圈1布置于端子板构件30之后,对线圈末端部2进行压平加工,然而,也可以预先对线圈末端部2进行压平加工,然后将线圈1布置于端子板构件30。 
接下来,将线圈1和端子板构件30布置在模具中,并且在该模具中填充包括磁性材料和热固性树脂等的粒状粉末。如图8E所示,通过压制形成生坯11(步骤S4)。此时,端子形成部分33的突出端子部35的一部分埋设在生坯11中。槽部4形成在生坯11的侧面并且从线圈末端部2的突出位置向下延伸,线圈末端部2的一部分从生坯11的所述侧面突出。 
然后,如图8F所示,通过加热硬化生坯11形成磁芯10。此外,利用压力机等沿着线C1、C2、C3和C4切断端子板构件30的框架部分,从而形成平板形状的端子3(步骤S5)。这时,通过压制同时形成切断孔32,线圈末端部2可以被切断,使得线圈末端部2的顶端与切断孔32的端部在磁芯10的一侧齐平。 
然后,对磁芯10的表面进行防尘抛光,通过例如软钎焊、无钎料焊接等使线圈末端部2和端子3彼此连接(步骤S6)。 
最后,利用夹具等,沿着箭头A1的方向推端子3的从侧面10a突出的部分,从而端子3的从侧面10a突出的部分和线圈末端部2的从侧面10a突出的部分沿着磁芯10的侧面10a弯折(步骤S7)。此外,在磁芯10的侧面10a和底面的棱线处,端子3的从侧面10a突出的部分沿着磁芯10的底面进一步弯折。从而,如图8G所示,完成了线圈元件100,该线圈元件100在检验工序(步骤S8)之后被运走。 
注意,所述制造方法并不局限于上述示例,也可以适当地改变工艺顺序,例如,在步骤S3中对线圈末端部2进行的压平加工可以在步骤S1中进行。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F所示,线圈末端部2的从磁芯10的侧面突出的部分布置在端子3的从磁芯10的侧面突出的部分的背面侧。因此,当沿着磁芯10的侧面弯折端子3的从磁芯10的侧面突出的部分时,可以确保夹具和端子3的表面形成面接触,因此可以以稳定的方式在同一方向上施加均匀的力,以沿着箭头A1的方向推端子3的从线圈10的侧面突出的部分。 
因此,端子3的从磁芯10的侧面突出的部分可以沿着磁芯10的侧面精确地弯折,从而可以减小线圈元件100的总体尺寸的偏差。 
此外,由于槽部4形成在磁芯10的侧面,线圈末端部2的从磁芯10的侧面突出并沿侧面弯折的部分可以被容纳在槽部4中。因此,只有端子3从磁芯10的侧面突出与端子3的厚度对应的量,而不必考虑线圈末端部2的压平加工的精度。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线圈元件100的总体尺寸的精度,并且也可以缩小线圈元件100的尺寸。 
而且,如上所述在端子3中设置了切口部31,并且以线圈末端部2从切口部31上方通过的方式布置线圈末端部2。因此,线圈末端部2的位于切口部31上方的部分不与端子3接触,从而可以避免当线圈末端部2的突出部分和端子3的突出部分沿着磁芯10的侧面弯折时在线圈末端部2的从磁芯10的侧面突出的部分中产生的形变。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沿着磁芯10的侧面弯折线圈末端部2的突出部分和端子3的突出部分时的精度,也可以进一步提高线圈元件100的总体尺寸的精度。 
2.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参照图9和图10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元件。 
图9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元件200的构成的示意 性截面图。注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部件(图1至图5)相应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并且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元件200包括:已经卷绕了例如圆形或者扁平长方形的导线的线圈1;由磁性材料形成且埋设有线圈1的磁芯10;以及与线圈1的线圈末端部2连接的端子3。 
线圈末端部2的一部分布置在磁芯10的外部,并且沿着磁芯10的侧面10a向下弯折。平板形状的端子3穿过磁芯10的侧面10a部分地埋设在磁芯10中,并且在磁芯10的外部沿着磁芯10的侧面10a向下弯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线圈末端部2的布置在磁芯10外部的部分被部分地布置在端子3的从磁芯10的侧面10a突出并沿侧面10a弯折的部分的背面侧,也就是说,被部分地布置在端子3的沿着磁芯10的侧面10a弯折的部分和磁芯10的侧面10a之间。并且,线圈末端部2的布置在端子3的背面侧的部分在端子3的背面侧与端子3连接。 
此外,可以在端子3中设置切断孔32,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线圈末端部2的顶端可以与切断孔32的上端齐平。 
因此,如同第一实施方式,线圈末端部2的从磁芯10的侧面10a突出的部分没有布置在端子3的上侧表面,使得当沿着磁芯10的侧面10a弯折端子3的突出部分和线圈末端部2的突出部分时,可以使夹具和端子3的突出部分可靠地面接触。 
因此,可以在同一方向上施加稳定的力,并且端子3的从磁芯10的侧面10a突出的部分和线圈末端部2的从磁芯10的侧面10a突出的部分可以沿着磁芯10的侧面10a精确地弯折。因此,可以减小线圈元件200的最外层表面的形状偏差,并且可以提高线圈元件200的总体尺寸的精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端子3中设置有切口部,该切口 部从端子3的埋设于磁芯10的那部分开始直到端子3的突出到磁芯10的外部的部分。线圈末端部2被布置成使得它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切口部中并且从位于切口部中的部分起延伸的部分被布置在端子3的背面侧,即,被布置在端子3的沿着磁芯10的侧面10a弯折的部分和磁芯10的侧面10a之间。 
如同第一实施方式,线圈末端部2的布置于端子3的切口部中的部分不与端子3接触,使得可以避免当端子3的从磁芯10的侧面10a突出的部分和线圈末端部2的从磁芯10的侧面10a突出的部分沿着磁芯10的侧面10a弯折时在线圈末端部2中产生的形变。因此,可以避免线圈末端部2和端子3的连接处承受负荷,并且可以提高沿着磁芯10的侧面10a弯折端子3的突出部分和线圈末端部2的突出部分时的精度,使得可以进一步提高线圈元件200的总体尺寸的精度。 
此外,如果使端子3突出到磁芯10的外部的高度位置和线圈末端部2从磁芯10的侧面10a突出的高度位置基本相同,则在沿着侧面10a弯折端子3的从侧面10a突出的部分和线圈末端部2的从侧面10a突出的部分时,可以使端子3和线圈末端部2之间的上述错位变小。因此,可以减小线圈末端部2本身产生的形变,从而可以更可靠地避免线圈末端部2和端子3的连接处承受负荷,这是优选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在磁芯10的侧面10a设置有第二槽部5,并且在第二槽部5中设置有第一槽部4。 
图10是示出在弯折端子3的突出部分和线圈末端部2的突出部分之前从下方观察的线圈元件200的半成品的立体图。 
第二槽部5设置在磁芯10的侧面10a的低于端子3的突出部分的位置,在第二槽部5中,宽度窄于第二槽部5的第一槽部4设置在低于线圈末端部2的突出部分的位置。从而,当沿着磁芯 10的侧面10a弯折端子3的突出部分和线圈末端部2的突出部分时,可以将线圈末端部2的从磁芯10的侧面10a突出并沿侧面10a弯折的部分容纳在第一槽部4中,并且将端子3的从磁芯10的侧面10a突出并沿侧面10a弯折的部分容纳在第二槽部5中。 
此外,可以使第二槽部5的深度和宽度大于端子3的厚度和宽度,这样即使在弯折时存在一些误差,端子3的突出-弯折部分也不会从磁芯10的侧面10a突出,或者可以将第二槽部5的深度和宽度设置成使得端子3的突出-弯折部分的表面与磁芯10的侧面10a一致。当第二槽部5的深度和宽度增大到大于端子3的厚度和宽度时,可以增加弯折时的公差,因此更容易弯折,并且可以降低成本。 
因此,可以避免在端子3和线圈末端部2弯折之后端子3从磁芯10的侧面10a突出,并且可以使磁芯10的侧面10a作为磁芯10的最外层表面。因此,线圈元件200可以具有窄公差的、稳定的总体尺寸,并且可以进一步小型化,这是优选的。 
注意,如图10所示,可以将第二槽部5设置成从磁芯10的侧面10a延伸至磁芯10的底面10b。这样,可以将端子3的突出部分的已经在磁芯10的侧面10a和底面10b的棱线处沿着磁芯10的底面10b弯折的部分容纳在第二槽部5的延伸到磁芯10的底面10b的部分中。因此,通过将端子3的突出部分的沿着磁芯10的底面10b弯折的部分容纳在磁芯10的底面10b侧的第二槽部5中,可以减小线圈元件200的高度,并且可以进一步使其小型化。此外,在第二槽部5的延伸到磁芯10的底面10b的部分,通过将第二槽部5的深度和宽度设置为大于端子3的厚度和宽度,端子3可以被容纳在第二槽部5的延伸到磁芯10的底面10b的部分中,而不必考虑弯折精度,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线圈元件200的总体尺寸的精度。 
3.第三实施方式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圈元件300的截面图。图12是线圈元件300的立体图,图13是在弯折端子3的突出部分和线圈末端部2的突出部分之前从下方观察的线圈元件300的立体图。 
注意,与第二实施方式的部件相应的那些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并且省略重复的描述。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线圈元件300包括:已经卷绕了导线的线圈1;由磁性材料形成且埋设有线圈1的磁芯10;以及与线圈1的线圈末端部2连接的端子3。 
上述构成与第二实施方式所述的构成基本上相同。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磁芯10的侧面中的第二槽部5的长度和宽度不同于第二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二槽部5的宽度大于端子3的宽度,以在弯折端子3时提供余量。此外,第二槽部5形成为延伸到磁芯10的与底面10b相对的上表面10c。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末端部2的从磁芯10的侧面10a突出并沿侧面10a弯折的部分被布置在端子3的从磁芯10的侧面10a突出并沿侧面10a弯折的部分的背面侧,即,被布置在端子3和磁芯10的侧面10a之间。因此,如同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线圈末端部2的突出部分没有布置在端子3的突出部分的上侧表面,使得当沿着磁芯10的侧面10a弯折端子3的突出部分以及线圈末端部2的突出部分时,可以使弯折夹具和端子3的突出部分可靠地面接触。 
此外,由于夹具和端子3的突出部分的面接触,所以可以对端子3的突出部分和线圈末端部2的突出部分精确地施加力,因此可以沿着磁芯10的侧面10a高精度地弯折端子3的突出部分和 线圈末端部2的突出部分,并且可以提高线圈元件300的总体尺寸的精度。其它方面的效果与第二实施方式一样。 
上面,已经对根据本发明的线圈元件的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毋庸赘言,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并且在不背离如权利要求书所描述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还包括各种可能的构造。 
本发明优选的是,一种线圈元件,其包括:由磁性材料形成的磁芯;埋设在所述磁芯中的线圈,所述线圈的末端部的一部分从所述磁芯的侧面突出;以及平板状端子,所述平板状端子的一部分从所述磁芯的侧面突出,并且部分地与所述线圈的末端部的突出部分相连接,其中,所述线圈的末端部的突出部分和所述平板状端子的突出部分分别沿着所述磁芯的侧面朝向所述磁芯的底面侧弯折,并且所述线圈的末端部的突出-弯折部分被布置在所述平板状端子的突出-弯折部分与所述磁芯之间。 
本发明优选的是,在所述平板状端子的将埋设于所述磁芯的那一侧的端部设置有切口部,并且所述线圈的末端部被布置成使得所述线圈的末端部的一部分装配在所述切口部中。 
本发明优选的是,在所述磁芯的所述侧面设置有槽部,所述槽部用于容纳所述线圈的末端部的突出-弯折部分。 

Claims (5)

1.一种线圈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磁芯,其由磁性材料形成;
线圈,其埋设在上述磁芯的内部,上述线圈的末端部自上述磁芯的侧面突出;以及
平板状端子,其从上述磁芯的侧面突出,并与上述线圈的末端部相连接,
在突出有上述线圈的末端部的上述磁芯的侧面设有第1槽,该第1槽用于容纳上述线圈的末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突出有上述线圈的末端部的上述磁芯的侧面设有第2槽,该第2槽用于容纳上述平板状端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槽形成于上述第2槽的中央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磁芯的安装面上设有第3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槽自上表面至下表面地形成在上述磁芯的侧面。
CN201310445691.1A 2010-04-27 2011-04-27 线圈元件 Active CN1035599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02674 2010-04-27
JP2010102674 2010-04-27
JP2011080183A JP5167382B2 (ja) 2010-04-27 2011-03-31 コイル部品
JP2011-080183 2011-03-31
CN2011101072910A CN102290194B (zh) 2010-04-27 2011-04-27 线圈元件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072910A Division CN102290194B (zh) 2010-04-27 2011-04-27 线圈元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59979A true CN103559979A (zh) 2014-02-05
CN103559979B CN103559979B (zh) 2016-08-24

Family

ID=4481531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072910A Active CN102290194B (zh) 2010-04-27 2011-04-27 线圈元件
CN201310445691.1A Active CN103559979B (zh) 2010-04-27 2011-04-27 线圈元件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072910A Active CN102290194B (zh) 2010-04-27 2011-04-27 线圈元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4) US8207808B2 (zh)
JP (1) JP5167382B2 (zh)
CN (2) CN10229019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57687A (zh) * 2015-04-02 2016-10-26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一种线圈元器件的制造方法及用于制造该线圈元器件的夹具
CN106165035A (zh) * 2014-07-07 2016-11-23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及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36050B2 (en) * 2010-07-23 2015-09-15 Cyntec Co., Ltd. Magnetic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201318011A (zh) * 2011-10-17 2013-05-01 Power Mate Technology Co Ltd 變壓器承座
JP5935309B2 (ja) * 2011-12-15 2016-06-15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5994140B2 (ja) * 2012-08-30 2016-09-21 アルプス・グリーン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273483B2 (ja) * 2013-01-31 2018-02-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US9087634B2 (en) * 2013-03-14 2015-07-21 Sumida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nic component with coil
JP6450943B2 (ja) * 2014-03-14 2019-01-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156350B2 (ja) * 2014-12-20 2017-07-0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表面実装インダ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547313B2 (ja) * 2015-02-03 2019-07-24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磁性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16157751A (ja) 2015-02-23 2016-09-01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
EP3284016B1 (en) * 2015-04-16 2023-11-22 Tobii AB Authentication of a user of a device
US9899131B2 (en) * 2015-07-20 2018-02-20 Cyntec Co., Ltd. Structure of an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an inductor
KR101719916B1 (ko) * 2015-08-18 2017-03-2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전자 부품
KR101670184B1 (ko) * 2015-08-24 2016-10-2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 전자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2105389B1 (ko) * 2015-09-14 2020-04-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 전자부품
JP6520861B2 (ja) * 2016-08-10 2019-05-2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
CN107799270B (zh) * 2016-09-01 2021-08-17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线圈元器件的端子用板材以及电子元件的制造方法
JP6822129B2 (ja) * 2016-12-21 2021-01-2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表面実装インダクタ
JP7075185B2 (ja) 2017-04-27 2022-05-25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電子機器
JP6869796B2 (ja) * 2017-04-27 2021-05-12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7108826B2 (ja) * 2017-06-29 2022-07-2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052238B2 (ja) * 2017-07-18 2022-04-12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EP3447684A1 (en) * 2017-08-22 2019-02-27 Eyn Limited Verif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KR101983193B1 (ko) * 2017-09-22 2019-05-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JP7140589B2 (ja) * 2017-12-27 2022-09-21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電子機器
JP7103787B2 (ja) * 2017-12-27 2022-07-20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電子機器
JP7052420B2 (ja) * 2018-03-01 2022-04-1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表面実装インダ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093149B1 (ko) * 2018-07-10 2020-03-2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JP2021027202A (ja) * 2019-08-06 2021-02-2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
JP7352154B2 (ja) * 2019-09-19 2023-09-2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部品およびインダクタ部品の製造方法
JPWO2022091761A1 (zh) 2020-10-30 2022-05-05
CN118140287A (zh) * 2021-10-29 2024-06-0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5939A (zh) * 2001-09-28 2003-11-1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感装置
JP2005310869A (ja) * 2004-04-19 2005-11-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コイル部品
JP2005310812A (ja) * 2004-04-16 2005-11-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コイル部品
CN1957430A (zh) * 2004-05-28 2007-05-02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电感器
CN101325122A (zh) * 2007-06-15 2008-12-17 库帕技术公司 微型屏蔽磁性部件
JP4439906B2 (ja) * 2003-12-26 2010-03-2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6577Y2 (ja) * 1979-09-17 1984-08-02 ティーディーケイ株式会社 小型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
JP4132844B2 (ja) * 2002-01-31 2008-08-13 東洋製罐株式会社 ウェブの折返し方法及び装置
CN1567488A (zh) * 2003-06-25 2005-01-19 曾德禄 薄形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726077Y (zh) * 2004-07-02 2005-09-14 郑长茂 电感器
US7667565B2 (en) * 2004-09-08 2010-02-23 Cyntec Co., Ltd. Current measurement using inductor coil with compact configuration and low TCR alloys
JP2006120887A (ja) * 2004-10-22 2006-05-11 Sumida Corporation 磁性素子
JP2007165779A (ja) * 2005-12-16 2007-06-28 Sumida Corporation コイル封入型磁性部品
JP2007180419A (ja) * 2005-12-28 2007-07-12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コイル端末接続方法
US8400245B2 (en) * 2008-07-11 2013-03-19 Cooper Technologies Company High current magnetic component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US7986208B2 (en) * 2008-07-11 2011-07-26 Cooper Technologies Company Surface mount magnetic component assembly
JP5309682B2 (ja) * 2007-05-25 2013-10-09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
US20100253456A1 (en) * 2007-06-15 2010-10-07 Yipeng Yan Miniature shielded magnetic component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US20090091412A1 (en) * 2007-10-04 2009-04-09 Isu Corporation Coil Integrated Inductor
JP5084459B2 (ja) * 2007-11-15 2012-11-28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188824B2 (en) * 2008-07-11 2012-05-29 Cooper Technologies Company Surface mount magnetic component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10118574A (ja) * 2008-11-14 2010-05-27 Denso Corp リアクト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230972A (ja) * 2011-04-25 2012-11-22 Sumida Corporation コイル部品、圧粉インダクタおよびコイル部品の巻回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5939A (zh) * 2001-09-28 2003-11-1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感装置
JP4439906B2 (ja) * 2003-12-26 2010-03-2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2005310812A (ja) * 2004-04-16 2005-11-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コイル部品
JP2005310869A (ja) * 2004-04-19 2005-11-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コイル部品
CN1957430A (zh) * 2004-05-28 2007-05-02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电感器
CN101325122A (zh) * 2007-06-15 2008-12-17 库帕技术公司 微型屏蔽磁性部件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65035A (zh) * 2014-07-07 2016-11-23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及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CN106165035B (zh) * 2014-07-07 2019-05-03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及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CN106057687A (zh) * 2015-04-02 2016-10-26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一种线圈元器件的制造方法及用于制造该线圈元器件的夹具
CN106057687B (zh) * 2015-04-02 2020-01-03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一种线圈元器件的制造方法及用于制造该线圈元器件的夹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249770A (ja) 2011-12-08
US8629747B2 (en) 2014-01-14
US20160035483A1 (en) 2016-02-04
CN102290194A (zh) 2011-12-21
US9177720B2 (en) 2015-11-03
CN103559979B (zh) 2016-08-24
US20110260821A1 (en) 2011-10-27
CN102290194B (zh) 2013-09-25
JP5167382B2 (ja) 2013-03-21
US8207808B2 (en) 2012-06-26
US20140090235A1 (en) 2014-04-03
US20120188045A1 (en) 2012-07-26
US10170233B2 (en) 2019-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90194B (zh) 线圈元件
US10483646B2 (en) Antenna device
CN103165260B (zh) 线圈元器件
US8183967B2 (en) Surface mount magnetic component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5103415B (zh) 电动机定子
US8188824B2 (en) Surface mount magnetic component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0748705B2 (en) Magnetic element
US20100301984A1 (en) Electromagnetic coil means
WO2015136909A1 (ja)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0414237A (en) Pressed powder inductance member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0358184C (zh) 小型天线及其制造方法
JP5815454B2 (ja) パワーモジュール及びパワー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3707460B2 (ja) コイル部品
JP2016127189A (ja)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707461B2 (ja) 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US7786832B2 (en) Inductor with insulative housing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JP6681544B2 (ja) 電子部品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2015201537A (ja)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171459A (ja) コイル部品
WO2023032516A1 (ja) インダ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3219096A1 (ja) インダクタおよび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
JP2018157123A (ja) コイル部品
WO2023074164A1 (ja) インダ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124027A (ja) 端子付台座
JPH11251160A (ja) 巻線部品用ボビ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