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17000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17000A
CN103517000A CN201310255934.5A CN201310255934A CN103517000A CN 103517000 A CN103517000 A CN 103517000A CN 201310255934 A CN201310255934 A CN 201310255934A CN 103517000 A CN103517000 A CN 1035170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people
secondary signal
image processing
process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5593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17000B (zh
Inventor
宫本成之
谷先亨夫
成世健太郎
手塚理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5170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170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170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170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885Power supply means,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power supply to the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04N1/00888Control thereof
    • H04N1/00896Control thereof using a low-power mode, e.g. standb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5/00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 G01J5/0022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for sensing the radiation of moving bodies
    • G01J5/0025Living bodi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5/00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 G01J5/02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J5/025Interfacing a pyrometer to an external device or network; User interfac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5/00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 G01J5/02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J5/08Optical arrangements
    • G01J5/0806Focusing or collimating elements, e.g. lenses or concave mirro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5/00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 G01J5/10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using electric radiation detectors
    • G01J5/34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using electric radiation detectors using capacitors, e.g. pyroelectric capacito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32Means for saving power
    • G06F1/3203Power management, i.e. event-based initiation of a power-saving mode
    • G06F1/3206Monitoring of events, devices or parameters that trigger a change in power modality
    • G06F1/3231Monitoring the presence, absence or movement of us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32Means for saving power
    • G06F1/3203Power management, i.e. event-based initiation of a power-saving mode
    • G06F1/3234Power sav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action undertaken
    • G06F1/325Power saving in peripheral device
    • G06F1/3284Power saving in print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32Means for saving power
    • G06F1/3203Power management, i.e. event-based initiation of a power-saving mode
    • G06F1/3234Power sav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action undertaken
    • G06F1/3287Power sav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action undertaken by switching off individual functional units in the computer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35User-machine interface; Control console
    • H04N1/00352Input means
    • H04N1/00395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operator inpu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885Power supply means,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power supply to the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04N1/00888Control thereof
    • H04N1/00891Switching on or off, e.g. for saving power when not in u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912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912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928Initialisation or control of normal start-up or shut-down, i.e. non failure or error rel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98User interven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placing documents, responding to an alarm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5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in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low power modes or reduced link rate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第一检测部、第一信号生成部、第二检测部、第二信号生成部、存储部以及识别部。第一信号生成部接受检测人的上半身的第一检测部的输出并生成第一信号。第二信号生成部接受检测人的下半身的第二检测部的输出并生成第二信号。存储部存储识别人是正在接近还是横穿的判别用数据。识别部根据第一信号、第二信号及判别用数据,识别人是正在接近还是正在横穿。根据本发明,能够识别人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移动方向。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人体(人或者也被称为使用者)释放的热(红外线),识别人体的运动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检测人发出的红外线的红外线传感器,进行检测区域内是否有人的检测。例如,有无人体的检测结果被用于警备等。例如,记载有如以下所示的使用两个传感器单元检测人体的检测装置。
具体而言,已知有被动型红外线式人体检测装置,具备两个电平检出电路和人体检测电路,电平检出电路具备两个由受光元件与光学系统构成的传感器单元,其中,第一传感器单元被配置为受光方向朝向作为检测对象的人体的上半身,设定不到达地面的检测区域,第二传感器单元被配置为所述检测区域的下方且设定从自身的设置位置朝向以规定的检测距离远离的地面的检测区域,在来自两个传感器单元的受光元件的输出电信号超过规定电平时输出检出信号,人体检测电路在从两个电平检出电路输出检出信号时输出人体检测信号。
使用者使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或复印机等)执行复印或原稿读取这样的作业时,为了设定或指示作业执行,对图像形成装置进行操作。
而且,可以考虑对图像形成装置设置红外线传感器。而且,可以考虑检测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区域内是否有人,将检测结果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管理、动作控制。
例如,在检测出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区域内有人时,如果解除停止向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特定部分的电力供给的省电模式,则使用者几乎不用等待就能够使图像形成装置执行作业。
但是,即使在仅横穿图像形成装置的前方时,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区域内也会有人进入。但是,由于使用者并不是为了利用图像形成装置而接近,因此没必要恢复向特定部分的电力供给(保持省电模式即可)。但是,在使用以往的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中,仅横穿(仅是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区域内有人进入)也会恢复向特定部分的电力供给,省电模式被解除,产生不必要的功耗。
为了消除这样的浪费,应该准确地检测人是否向图像形成装置接近。但是,在使用以往的红外线传感器的人体检测中,虽然检测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区域内有人,但是无法准确地区别并检测使用者是正在向图像形成装置接近,还是仅横穿检测区域。因此,以往存在无法准确地检测人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移动方向的问题。
这里,在上述的公知技术中,可以考虑由于检测区域使用两个不同的传感器单元,因此的确提高能够准确地检测是否有人的可能性。但是,在上述的公知技术中,并不能准确地区别并识别人是正在向传感器的设置点接近,还是横穿传感器的检测区域。因此,上述的公知技术包括上述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课题在于设置多个热释电传感器,根据基于热释电传感器的输出的信号的波形,准确地识别人是否正在向图像形成装置接近等人的移动方向。
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第一检测部、第一信号生成部、第二检测部、第二信号生成部、存储部以及识别部。第一检测部包括热释电传感器,检测人的上半身。第一信号生成部接受所述第一检测部的所述热释电传感器的输出,根据所述第一检测部的所述热释电传感器的输出值是否超过预先确定的阈值,生成不同电平的第一信号。第二检测部包括热释电传感器,相比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下方的区域,检测人的下半身。第二信号生成部接受所述第二检测部的所述热释电传感器的输出,根据所述第二检测部的所述热释电传感器的输出值是否超过预先确定的阈值,生成不同电平的第二信号。存储部存储判别用数据,所述判别用数据包括表示对于所述第一信号与所述第二信号的波形,是识别为人正在接近图像形成装置还是识别为人正在横穿所述热释电传感器的检测区域的条件的数据。识别部基于所述第一信号与第二信号的波形以及所述判别用数据,识别人是正在接近图像形成装置还是正在横穿所述热释电传感器的检测区域,从而识别人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移动方向。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捕捉基于多个检测区域的不同的热释电传感器的输出的信号的波形特征,能够准确地区别并识别人是正在向图像形成装置接近,还是仅仅横穿检测区域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复合机的图。
图2是表示复合机的硬件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复合机的电力供给系统的图。
图4是表示热释电传感器的输出的处理流程的图。
图5是表示第一检测部与第二检测部的检测区域的图。
图6是表示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机中的移动方向相应的第一信号与第二信号的波形的时序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机中的判别用数据的图。
图8是表示与复合机中的人的移动方向相应的省电模式的切换控制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机中的移动方向相应的第一信号与第二信号的波形的时序图。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机中的判别用数据的图。
图11是表示与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机中的移动方向相应的各信号的波形的时序图。
图1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机中的判别用数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图1至图12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使用图1至图8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接着使用图9至图10说明第二实施方式,进而使用图11至图12说明第三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举出复合机100(相当于图像形成装置)为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结构、配置等各要素仅为说明例,并不限定发明的范围。
(复合机100的概要结构)
首先,基于图1,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机100的概要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复合机100的一例的图。
在复合机100的最上部设置有包括原稿运送部1a和图像读取部1b的图像读取装置101。原稿运送部1a将装载在原稿载置托盘11上的原稿逐张运送到图像读取部1b的读取位置(供稿读取用稿台玻璃14a的上方的位置)。此外,在原稿载置托盘11中设置有用于检测载置有原稿的原稿载置检测传感器12。原稿载置检测传感器12为光传感器,在载置原稿时与未载置原稿时的输出不同。
另外,通过设置在纸面里侧的支点(未图示),能够向上方抬起并打开原稿运送部1a。例如,能够将书籍等原稿放在图像读取部1b的上表面的载置读取用稿台玻璃14b上。此外,如图1中虚线所示,设置有用于检测原稿运送部1a是打开还是关闭的开闭检测传感器13。开闭检测传感器13可以是与原稿运送部1a的下表面相接的联锁式开关,还可以是反射式光传感器,按照原稿运送部1a的开闭状态,输出发生变化。
在进行复印、扫描或图像数据发送的作业时,图像读取部1b读取原稿生成图像数据。而且,在图像读取部1b的上表面设置有稿台玻璃14(14a和14b两种)。另外,在内部设置有在水平方向(以图1来说左右方向)上移动的移动框(具备曝光灯、反射镜等)、透镜、图像传感器(例如,CCD)等光学系统部件(均未图示)。在读取由原稿运送部1a连续运送的原稿时,在供稿读取用稿台玻璃14a的下方固定移动框,将原稿的反射光引导至透镜、图像传感器。另外,在读取载置在载置读取用稿台玻璃14b上的原稿时,使移动框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将原稿的反射光引导至透镜、图像传感器。
而且,图像读取部1b使用这些光学系统部件,对原稿照射光,对接受该原稿的反射光的图像传感器的各像素的输出值进行A/D转换,生成图像数据。而且,复合机100基于读取的图像数据,能够实现打印、发送(复印、发送功能)。
另外,如图1中虚线所示,在正面上方设置有接受复印等设定、执行指示的输入,显示各种信息的操作面板2。另外,在操作面板2的前面侧端部设置有包括热释电传感器的第一检测部71与第二检测部72(详细后述)。
在复合机100主体内设置有包括供纸部3a、运送部3b、图像形成部4a、定影部4b的打印引擎部102。打印引擎部102基于图像数据,对纸张进行打印。
在本实施方式的复合机100中,在收容、供给图像形成用的纸张的供纸部3a中在垂直方向上装载总计三个盒31(31a、31b、31c)。供纸部3a装载并收容多张(例如,500~1000张程度)各种(例如,普通纸、复印纸、再生纸等)、各尺寸(例如,A4、A3、B4、B5、信纸尺寸等)的纸张。
在各盒31(31a~31c)中分别设置有为了纸张供给而旋转驱动的供纸辊32。另外,在各盒31(31a~31c)内的纸张载置板上装载的纸张中,最上层的纸张与供纸辊32相接。各盒31为了纸张补给而能够拆装。而且,为了检测各盒31已被安装还是已被拆卸,分别设置有拆装检测传感器33。拆装检测传感器33可以是与各盒31的一面相接的联锁式开关,还可以是反射式光传感器,按照盒的拆装,输出发生变化。
运送部3b为在装置内运送纸张的通道。而且,在运送部3b中设置有在纸张运送时旋转驱动的多个运送辊对34(在图1中,从上游侧图示34a~34g总计七个);使运送的纸张在图像形成部4a的前面待机,配合调色剂图像形成的时机送出的对位辊对35等。
此外,为了卡住的纸张的去除、维护,复合机100的正面盖(未图示)能够开闭。为了检测该正面盖的开闭,设置有盖开闭检测传感器36。盖开闭检测传感器36可以是与正面盖的一部分相接的联锁式开关,还可以是光传感器,按照正面盖的开闭,输出发生变化。
图像形成部4a基于图像数据形成图像(调色剂图像),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从供纸部3a运送的纸张上。此外,图像数据利用由图像读取部1b获取的原稿的图像数据、从计算机200(参照图2)或FAX装置300接收的图像数据。而且,图像形成部4a具备感光鼓41、在其周围配置的带电装置42、曝光装置43、显影装置44、转印辊45、清洁装置46等。
在形成调色剂图像时,感光鼓41旋转驱动。而且,带电装置42使感光鼓41带电至规定电位。曝光装置43基于图像数据,输出激光L,对感光鼓41表面进行扫描曝光而形成与图像数据相应的静电潜像。而且,显影装置44对形成在感光鼓41上的静电潜像供给调色剂而显影。在转印辊45上施加规定的电压,在纸张上转印感光鼓41上的调色剂图像。清洁装置46去除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41上的调色剂等。
定影部4b使转印到纸张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定影部4b包括内置发热体的加热辊47与加压辊48。调色剂定影后的纸张被排出到排出托盘37。
(复合机100的硬件结构)
接着,基于图2,对复合机100的硬件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复合机100的硬件结构的图。
复合机100具有组合各种元件、电路等而构成的主控制部5(相当于识别部)。主控制部5与图像读取装置101、操作面板2、打印引擎部102、电源部6等可通信地连接,进行通信,控制动作。
主控制部5具有CPU51、存储部52、图像处理部53、计时部54、通信部55等。
CPU51为主控制部5的运算处理装置。CPU51基于存储在存储部52中的数据、程序,进行处理、控制。存储部52包括非易失性的存储装置(闪存ROM)和易失性的存储装置(例如,RAM)。存储部52存储伴随着作业的执行的各种控制所需要的数据、程序。主控制部5能够与作为大容量存储装置的HDD56连接,主控制部5能够利用HDD56作为存储装置之一。HDD56除了各种控制所需要的数据、程序以外,还存储图像数据等。
图像处理部53对由图像读取部1b生成的图像数据或从外部输入的图像数据实施图像处理。图像处理部53由图像处理专用的ASIC或图像处理用的存储器构成。图像处理后的图像数据能够为了打印而送至曝光装置43(复印功能、打印功能),也能够存储在HDD56中(扫描功能),还能够从后述的通信部55发送到外部(计算机200、FAX装置300等)(扫描、FAX的发送功能)。此外,还可以由CPU51和存储部52功能性地实现图像处理部53。
计时部54为计量时间的电路。通信部55为用于与外部的计算机200(个人计算机或服务器)或FAX装置300通过网络、线路、电缆等进行通信的接口。因此,通信部55包括各种连接器、通信用的电路、元件、控制器等。通过经由该通信部55的通信,复合机100能够实现从外部的计算机200或FAX装置300接收包括图像数据的打印用数据的打印(打印功能),或向外部的计算机200或FAX装置300发送图像数据(发送功能)。
另外,关于原稿的读取,主控制部5与图像读取装置101(图像读取部1b和原稿运送部1a)可通信地连接。在进行复印、图像数据的发送等作业时,图像读取部1b和原稿运送部1a接受主控制部5的指示,执行读取原稿作业。
另外,主控制部5与进行向复合机100的设定输入或显示的操作面板2可通信地连接。操作面板2向主控制部5发送按键被按下的信息以及被按下的按键的种类。据此,主控制部5识别操作面板2的各硬键或在液晶显示部上显示的按键中任意按键是否被按下。
另外,如上所述,在复合机100中作为执行打印作业的部分,设置有打印引擎部102。而且,在打印引擎部102内设置有接受主控制部5的指示,实际上控制打印引擎部102的动作的引擎控制部102a。引擎控制部102a由CPU和存储打印控制用的程序或数据的存储器等构成。而且,引擎控制部102a进行供纸、运送、调色剂图像形成、定影部4b的温度控制等对包含在打印引擎部102中的部件(例如,电动机、电路、加热器等)的控制。
另外,作为复合机100中与电力管理相关的部分设置有电源部6。电源部6控制向复合机100内的各部分的电力供给。电源部6包括电源装置61、控制开关部64而进行电力供给控制的电力控制部62(例如,CPU、微机等)、存储电源部6用的数据、程序的存储器63、开关部64、I/F部65等。
电源装置61与商用电源连接,具有整流电路、升压电路、降压电路等,生成复合机100的动作所需要的多种电压。而且,开关部64进行向图像读取装置101、打印引擎部102等的复合机100的各部的电力供给的开启/关闭(ON/OFF)。换言之,电源部6(电力控制部62)使用开关部64进行从电源装置61向图像读取装置101、打印引擎部102等的电力供给线的开闭,控制向各部的电力供给的ON/OFF。I/F部65为用于与主控制部5等通信的接口。
(向省电模式的转移与省电模式的解除)
接着,使用图3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机100中的向省电模式的转移与省电模式的解除的一例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复合机100的电力供给系统的图。
电源部6的电源装置61生成各种电压。另外,如图3所示,电源部6包括开关部64。开关部64包括多个FET、双极晶体管等的半导体开关、机械式开关等。开关部64能够通过ON/OFF切换向图像读取装置101、操作面板2、打印引擎部102等的通电、切断。此外,在图3中,由实线示出能够通过开关部64进行电力供给的ON/OFF的线。
而且,通过主电源接通或省电模式解除而变为通常模式之后,在满足向省电模式转移的条件时,主控制部5对电源部6指示向省电模式的转移。主控制部5根据基于热释电传感器71a(参照图4)的输出的第一信号S1与基于热释电传感器72a的输出的第二信号S2,识别人向复合机100的接近、横过等,基于识别结果,判断是否满足向省电模式的转移条件。
主控制部5使用包括热释电传感器的第一检测部71和第二检测部72,从而在主控制部5识别出人向远离图像形成装置的方向移动(正在远离)时识别为满足向省电模式的转移条件(详细后述)。
在进行复印、扫描等的作业时,由于需要使复合机100读取原稿,因此使用者拿着原稿接近复合机100。这种情况下,使用者随着作业完成而远离复合机100。
但是,在从计算机200或FAX装置300接受包括图像数据的作业执行用数据的发送而进行打印时,人不接近,复合机100也会执行作业。这种情况下,主控制部5从作业执行完成到无人接近复合机100经过预先确定的转移时间时,识别为满足向省电模式的转移条件。或者,也可以在设置于操作面板2的省电模式转移用的按键被按下时,主控制部5使复合机100转移至省电模式。
主控制部5在识别为满足向省电模式的转移条件时,对电源部6指示向省电模式的转移。接受该指示,电源部6使复合机100转移至省电模式。为了减少功耗,电源部6停止向操作面板2、打印引擎部102、图像读取装置101等预先确定的部分(电力供给停止部分)的电力供给,将复合机100设为省电模式。变为省电模式时,复合机100变为无法执行复印、扫描、发送等一部分作业的状态。
此外,如图3中虚线所示,为了在省电模式下也识别人是走向复合机100、还是仅横穿复合机100前横穿,基于第一检测部71与处理第一检测部71的输出的第一信号生成部81、第二检测部72与处理第二检测部72的输出的第二信号生成部82、第一信号生成部81的输出信号(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生成部82的输出信号(第二信号S2)等,即使在省电模式下也会对识别人的移动方向的主控制部5供给电力。另外,即使在省电模式下,为了接收来自计算机200或FAX装置300的作业执行用数据,也会对通信部55供给电力。
在省电模式中,为了省电,停止对主控制部5中的一部分块的电力供给,但是对主控制部5用于判断是否满足从省电模式向通常模式的解除(从省电模式向通常模式的恢复)的条件的部分供给电力。
而且,在省电模式中,主控制部5在基于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识别出人正在接近复合机100时,判断为应解除省电模式。另外,在省电模式中,主控制部5在通信部55接接受作业执行用数据时,判断为应解除省电模式。
在解除省电模式,回到通常模式时,使电源部6恢复向主控制部5、图像读取装置101、操作面板2、打印引擎部102等在省电模式下停止电力供给的部分的电力供给。恢复电力供给的部分为了使复合机100为可执行作业的状态,开始预热处理。
以往,设置有多个检测对复合机100的操作的部分(操作面板2、设置于操作面板2的触摸面板部22、拆装检测传感器33、盖开闭检测传感器36、原稿载置检测传感器12、开闭检测传感器13等,以下为了方便而称为“操作检测部”)。而且,以往,由任意的操作检测部检测到对图像形成装置实施操作时,实施省电模式的解除。
因此,即使在省电模式下也会对操作检测部供给电力,各自的检测部分被驱动。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人接近复合机100时省电模式被解除,因此无需在省电模式下对各操作检测部供给电力。所以,本实施方式的复合机100与以往相比能够减小省电模式下的功耗。
(各检测部与各信号生成部)
接着,使用图4、图5,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各检测部与各信号生成部的一例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热释电传感器的输出的处理流程的图。图5是表示第一检测部71与第二检测部72的检测区域的图。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设置有第一检测部71与第二检测部72。在第一检测部71中设置有热释电传感器71a,在第二检测部72中设置有热释电传感器72a。各热释电传感器71a、72a为利用由于加热电介质时产生的电介质极化在表面产生电荷的热释电效应的传感器。而且,各热释电传感器71a、72a为按照接受来自人体的红外线的量的变化,输出电压变化的热释电型红外线传感器。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各热释电传感器71a、72a不是发出红外线的类型的红外线传感器,因此功耗极小。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热释电传感器71a、72a设置于操作面板2。热释电传感器71a、72a设置在操作面板2的前面侧端部,以有效地接受从使用者发出的红外线(参照图1)。
在第一检测部71内,对于热释电传感器71a设置有第一透镜71L。第一透镜71L是用于设定热释电传感器71a的检测区域的透镜。另外,在第二检测部72内,对于热释电传感器72a设置有第二透镜72L。第二透镜72L是用于设定热释电传感器72a的检测区域的透镜。第一透镜71L与第二透镜72L使用菲涅尔透镜(菲涅耳透镜)。
这里,使用图5对第一检测部71(热释电传感器71a)与第二检测部72(热释电传感器72a)的检测区域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热释电传感器71a的检测区域被设定为检测人的上半身的区域。例如,热释电传感器71a的检测区域通过第一透镜71L被设定为距离地面1m以上的范围。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热释电传感器72a的检测区域被设定为检测人的下半身的区域。热释电传感器72a的检测区域通过第二透镜72L被设定为距离地面数十厘米以下的范围。
而且,热释电传感器71a的输出被输入到第一信号生成部81。在第一信号生成部81中设置有对热释电传感器71a的输出电压进行放大的放大器81a。而且,通过放大器81a被放大的热释电传感器71a的输出被输入到数字化电路81b。
数字化电路81b根据放大后的热释电传感器71a的输出值是否超过预先确定的阈值,生成不同电平的信号。数字化电路81b包括生成阈值电压的阈值电压生成电路81c和对放大后的热释电传感器71a的输出值与阈值进行比较的比较器81d。例如,本实施方式的数字化电路81b在放大后的热释电传感器71a的输出超过阈值期间输出高电平,在阈值以下期间输出低电平。高电平与低电平的逻辑也可以相反。
另外,第二检测部72的热释电传感器72a的输出被输入到第二信号生成部82。在第二信号生成部82中设置有对热释电传感器72a的输出电压进行放大的放大器82a。而且,通过放大器82a被放大的热释电传感器72a的输出被输入到数字化电路82b。
数字化电路82b根据放大后的热释电传感器72a的输出值是否超过预先确定的阈值,生成不同电平的信号。数字化电路82b包括生成阈值电压的阈值电压生成电路82c和对放大后的热释电传感器72a的输出值与阈值进行比较的比较器82d。数字化电路82b在放大后的热释电传感器72a的输出超过阈值期间输出高电平,在阈值以下期间输出低电平。高电平与低电平的逻辑也可以相反。
此外,如图4所示,第一信号生成部81与第二信号生成部82也可以设置在操作面板2外。另外,第一信号生成部81与第二信号生成部82可以设置在操作面板2内,也可以设置在主控制部5内的基板上,对设置场所并不特别限制。
而且,第一信号生成部81生成的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生成部82生成的第二信号S2被输入到主控制部5。主控制部5使用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识别使用者的移动方向。
(基于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波形的移动方向的识别)
使用图6、图7,对基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机100中的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波形的移动方向的识别的一例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机100中的移动方向相应的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波形的时序图。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机100中的判别用数据D的图。
此外,对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检测部71的第一透镜71L与第二检测部72的第二透镜72L使用相同的透镜(使用具有同等的特性的透镜)的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对图6所示的时序图中人向复合机100移动时(接近时)的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波形的特征进行说明。
首先,接近时,人向复合机100接近是指热源(红外线发生源)接近传感器。因此,射入检测上半身的热释电传感器71a的红外线的强度或量相对地逐渐变大。反映这点,第一信号生成部81在接近时基于上半身用的热释电传感器71a的输出,输出高电平的时间逐渐变长的第一信号S1。换言之,接近时,设定热释电传感器71a、第一透镜71L、第一信号生成部81,以使第一信号S1的占空比逐渐变大。
另一方面,根据接受的红外线的量的变化,热释电传感器的输出发生变化。而且,接近时,脚对下半身用的热释电传感器72a交替反复。反映这点,第二信号生成部82基于下半身用的热释电传感器72a的输出,输出与第一信号S1的频率相比频率高、与第一信号S1相比周期短的第二信号S2。换言之,接近时,设定热释电传感器72a、第二透镜72L、第二信号生成部82,以使与第一信号S1相比第二信号S2变为高频率。
另外,远离时,人远离复合机100是指热源(红外线发生源)远离。因此,射入检测上半身的热释电传感器71a的红外线的强度、量相对地逐渐变小。反映这点,远离时,第一信号生成部81基于上半身用的热释电传感器71a的输出,生成高电平的时间逐渐变短的第一信号S1。换言之,远离时,设定热释电传感器71a、第一透镜71L、第一信号生成部81,以使第一信号S1的占空比逐渐变小。
另一方面,根据接受的红外线的量的变化,热释电传感器的输出发生变化。而且,远离时,脚对于下半身用的热释电传感器72a远离。反映这点,第二信号生成部82基于下半身用的热释电传感器72a的输出,生成与第一信号S1相比频率高、与第一信号S1相比周期短的第二信号S2。换言之,远离时,设定热释电传感器72a、第二透镜72L、第二信号生成部82,以使与第一信号S1相比第二信号S2变为高频率。
另外,使用者在复合机100的前面(热释电传感器的检测区域)横穿时(横过时),检测上半身的热释电传感器71a检测腕(手)的摆动。换言之,腕对于热释电传感器71a一点一点地摆动。这样,根据手的摆动射入热释电传感器71a的红外线一点一点地变化。反映这点,横过时,第一信号生成部81基于上半身用的热释电传感器71a的输出,生成与第二信号S2相比频率高、与第二信号S2相比周期短的第一信号S1。换言之,横过时,设定热释电传感器71a、第一透镜71L、第一信号生成部81,以使与第二信号S2相比第一信号S1变为高频率。
另一方面,横过检测区域时,来自人体的红外线射入热释电传感器72a的角度以倾斜→正对→倾斜变化,正对下半身用的热释电传感器72a时红外线最有效地射入热释电传感器72a。这样,第二信号生成部82基于下半身用的热释电传感器72a的输出,生成高电平的时间逐渐变长,迎来峰值(人体与热释电传感器正对时)后,变短的第二信号S2。换言之,横过时,设定热释电传感器72a、第二透镜72L、第二信号生成部82,以使第二信号S2的占空比增加后减少。
如此,通过人相对于复合机100的运动,第一信号S1和第二信号S2的变化模式、频率的高低关系以及周期的长短关系会出现能够足以识别是正在接近是正在远离还是正在横过等的特征。
因此,如图7所示,能够对用于识别、判别人的移动方向(接近、远离、横过)的判别用数据D确定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波形的变化模式、频率的高低、周期的长短的关系。此外,判别用数据D存储在存储部52中即可。
如图7所示,作为识别人正在接近复合机100的条件,能够基于上述接近时的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特征,将第一信号S1的频率f1低于第二信号S2的频率f2(第一信号S1的周期T1长于第二信号S2的周期T2)且第一信号S1的高电平的时间Th1逐渐变长(第一信号S1的占空比增加)确定为判别用数据D。
另外,如图7所示,作为识别人正在远离复合机100的条件,能够基于上述远离时的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特征,将第一信号S1的频率f1低于第二信号S2的频率f2(第一信号S1的周期T1长于第二信号S2的周期T2)且第一信号S1的高电平的时间Th1逐渐变短(第一信号S1的占空比减少)确定为判别用数据D。
另外,如图7所示,作为识别横过复合机100的前面(各热释电传感器的检测区域)的条件,能够基于上述横过时的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特征,第一信号S1的频率f1高于第二信号S2的频率f2(第一信号S1的周期T1短于第二信号S2的周期T2)且第二信号S2的高电平的时间Th2变长后变短(第二信号S2的占空比发生增减)确定为判别用数据D。
为了基于这些判别用数据D,识别人的移动方向,如图6所示,主控制部5(CPU51、计时部54)基于输入的第一信号S1,计测第一信号S1的周期T1、高电平的时间Th1。而且,主控制部5能够基于计测的T1,求出第一信号S1的频率f1。另外,主控制部5能够通过第一信号S1的周期T1除高电平的时间Th1,从而求出第一信号S1的占空比。
另外,为了基于这些判别用数据D,识别人的移动方向,如图6所示,主控制部5(CPU51、计时部54)基于输入的第二信号S2,计测第二信号S2的周期T2和高电平的时间Th2。而且,主控制部5能够基于计测的T2,求出第二信号S2的频率f2。另外,主控制部5能够通过第二信号S2的周期T2除高电平的时间Th2,从而求出第二信号S2的占空比。
而且,主控制部5使用第一信号S1的周期T1、频率f1、高电平的时间Th1、第二信号S2的周期T2、频率f2、高电平的时间Th2以及判别用数据D,识别人的移动方向。
(与人的移动方向相应的省电模式的切换)
接着,使用图8,对与复合机100中的人的移动方向相应的省电模式的切换控制的流程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与复合机100中的人的移动方向相应的省电模式的切换控制的流程的流程图。
首先,图8的开始是复合机100的主电源接通的时点。在复合机100的操作面板2或侧面设置有主电源接通用的开关。使用者可通过打开开关进行复合机100的电源ON,可通过关掉开关关掉复合机100的电源。
主电源接通时,电源部6开始向主控制部5、图像读取装置101、打印引擎部102、操作面板2等复合机100内部的电力供给(步骤#1)。随之,复合机100内的所有部分被供给电力,用于使复合机100为可利用的状态的预热处理被执行(步骤#2)。通过预热处理,主控制部5、图像读取装置101和操作面板2启动,在打印引擎部102中进行调色剂的搅拌、定影部4b的加温等。主电源接通时,预热处理的结果是复合机100在作为可利用所有功能的状态的通常模式下启动。而且,控制部1使电源部6继续向在省电模式下停止电力供给的部分的电力供给,使复合机100维持在通常模式下(步骤#3)。
接着,主控制部5基于第一信号S1、第二信号S2以及判别用数据D,确认使用者是否正在远离复合机100(是否正在远离)(步骤#4)。具体而言,主控制部5计测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周期、信号为高的时间,确认是否与确定为判别用数据D的、判断为人正在远离的条件一致。
如果无法识别人正在远离复合机100(步骤#4的否),则主控制部5确认是否应转移至省电模式(步骤#5)。在扫描、复印作业等中,人向复合机100接近与远离,但在打印作业、存储在存储部52中的图像数据的转发作业等中,人不向复合机100接近,省电模式也会被解除。而且,主控制部5确认是否从预热处理结束、作业执行结束到保持无人接近复合机100、没有向通信部55的作业执行用数据的输入经过预先确定的转移时间。如果不应转移至省电模式(步骤#5的否),则流程回到步骤#3。
另一方面,人正在远离复合机100时(步骤#4的是)或应转移至省电模式时(步骤#5的是),主控制部5对电源部6指示向省电模式的转移(步骤#6)。电源部6接受该指示,继续对于主控制部5的一部分、各热释电传感器、第一信号生成部81、第二信号生成部82等的一部分的电力供给,停止向预先确定的电力供给停止部分的电力供给(步骤#7)。
而且,主控制部5基于第一信号S1、第二信号S2以及判别用数据D,确认人是否正在接近复合机100(是否接近)(步骤#8)。具体而言,主控制部5计测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周期、信号为高的时间,确认是否与确定为判别用数据D的、判断为人正在接近的条件一致。
如果无法识别人正在接近复合机100(步骤#8的否),则主控制部5确认是否应解除省电模式(步骤#9)。例如,主控制部5确认是否经由通信部55从计算机200或FAX装置300等接收作业执行用数据(包括指示作业的执行的数据、与执行的作业相关的图像数据的数据)等。如果不应解除省电模式(步骤#9的否),则流程回到步骤#7。
另一方面,识别出人正在接近复合机100时(步骤#8的是)或应解除省电模式时(步骤#9的是),主控制部5使电源部6恢复向省电模式下的电力供给停止部分的电力供给,解除省电模式(步骤#10)。据此,在复合机100中由打印引擎部102等电力供给被恢复的部分开始预热处理(步骤#11)。而且,流程回到步骤#3。如此,主控制部5明确地区别并识别人是正在接近复合机100还是正在横过检测区域。因此,如横穿各热释电传感器的检测区域时,仅仅进入热释电传感器的检测区域,主控制部5并不使电源部6解除省电模式。
人的上半身与下半身的运动不同。另外,在正在接近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100)时与正在横穿检测区域时,人体对于热释电传感器的角度不同。出于这些理由,第一信号S1的波形与第二信号S2的波形会出现能够识别移动方向的特征(条件)。因此,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100)包括:第一检测部71,包括热释电传感器71a,用于检测人的上半身;第一信号生成部81,接受第一检测部71的热释电传感器71a的输出,根据第一检测部71的热释电传感器71a的输出值是否超过预先确定的阈值,生成不同电平的第一信号S1;第二检测部72,包括热释电传感器72a,相比第一检测部71检测下方的区域,用于检测人的下半身;第二信号生成部82,接受第二检测部72的热释电传感器72a的输出,根据第二检测部72的热释电传感器72a的输出值是否超过预先确定的阈值,生成不同电平的第二信号S2;存储部52,存储判别用数据D,判别用数据D包括表示对于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波形,是识别为人正在接近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100)还是识别为人正在横穿热释电传感器的检测区域的条件的数据;以及识别部(主控制部5),基于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波形以及判别用数据D,识别人是正在接近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100)还是正在横穿热释电传感器的检测区域,从而识别人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100)的移动方向。据此,能够基于根据人的上半身的运动变化的第一信号S1的波形的特征与根据人的下半身的运动变化的第二信号S2的波形的特征,准确地识别、区别正在接近还是横穿。因此,不仅能够准确地识别、检测人是否在检测区域内,还能够准确地识别、检测以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100)为基准的人的移动方向。
人的上半身与下半身的运动不同。另外,在正在接近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100)时射入热释电传感器的来自人体的红外线(人给予热释电传感器的热)的量和强度变大,远离时射入热释电传感器的来自人体的红外线的量、强度变小。出于这些理由,第一信号S1的波形与第二信号S2的波形会出现能够识别正在接近还是正在远离的移动方向的特征(条件)。因此,存储部52存储判别用数据D,判别用数据D包括对于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波形,表示识别人正在远离图像形成装置的条件的数据,识别部(主控制部5)基于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波形、以及判别用数据D,识别人是否远离图像形成装置。据此,根据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波形的特征,甚至能够准确地识别人是否远离。因此,不仅能够准确地识别、检测人是否在检测区域内,还能够准确地识别、检测以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100)为基准的人的移动方向。
另外,电源部6在非省电模式状态下,识别部(主控制部5)识别出人正在远离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100)时,仅对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100)中的一部分供给电力并使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100)转移至省电模式,在省电模式的状态下,识别部(主控制部5)识别出人正在接近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100)时,恢复向在省电模式下停止电力供给的所有部分或一部分的电力供给并解除省电模式,识别部(主控制部5)识别出人横穿时,不切换电力供给的模式。据此,在使用者正在接近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100)时,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100)的省电模式被解除。因此,由于使用者到达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100)的前面时,省电模式解除使得恢复向一部分的电力供给,因此使用者几乎不用等待就能够使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100)执行作业。另外,人正在远离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100)时,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100)转移至省电模式。因此,图像形成装置变为不使用状态时能够立即使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100)转移至省电模式,能够大幅降低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100)的功耗量。另外,由于甚至准确地区别识别使用者横穿,因此不会错误解除省电模式,能够将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100)尽可能保持在省电的模式下。
根据人的上半身与下半身的运动的差、人体对于热释电传感器的角度不同等,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波形在正在接近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100)时、正在远离时以及正在横穿时不同。而且,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具有仅在正在接近图像形成装置时出现的信号的变化模式、仅在正在远离时出现的信号的变化模式或仅在正在横穿时出现的信号的变化模式。因此,存储部52存储表示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变化模式的数据作为判别用数据D,识别部(主控制部5)识别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变化模式,根据是否与定义为判别用数据D的模式一致,识别人的移动方向。据此,能够准确地识别人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移动方向。
根据人的上半身与下半身的运动的差、人体对于热释电传感器的角度不同,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频率的高低关系、周期的长短关系在正在接近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100)时、正在远离时以及正在横穿时不同。换言之,基于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频率的高低关系、周期的长短关系,有时能够判别是正在接近是正在远离还是正在横穿图像形成装置。因此,存储部52存储表示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频率的高低或周期的长短的关系的数据作为判别用数据D,识别部(主控制部5)求出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频率或周期,基于判别用数据D与求出的频率或周期,识别人的移动方向。据此,能够准确地识别人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100)的移动方向。
而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于第一检测部71的热释电传感器71a设置有第一透镜71L,对于第二检测部72的热释电传感器72a设置有第二透镜72L,第一透镜71L与第二透镜72L为具有同等的特性的透镜,对于判别用数据D,将第一信号S1的频率f1低于第二信号S2的频率f2(=第一信号S1的周期T1长于第二信号S2的周期T2)且第一信号S1的占空比增加确定为识别人正在接近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100)的条件;将第一信号S1的频率f1低于第二信号S2的频率f2(第一信号S1的周期T1长于第二信号S2的周期T2)、第一信号S1的占空比减少确定为识别人正在远离图像形成装置的条件;作为识别横穿的条件,将第一信号S1的频率f1高于第二信号的S2的频率f2、第二信号S2的占空比发生增减确定为识别正在横穿的条件。据此,能够准确地识别人的移动方向。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4、图9、图10,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机100中的移动方向相应的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波形的时序图。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机100中的判别用数据D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第一检测部71的第一透镜71L与第二检测部72的第二透镜72L不同,对于复合机100的接近、远离、横过的各个场合,使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波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方面不同。其他方面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关于共通的部分援用第一实施方式的记载,除了特别说明的场合以外,省略说明、图示。
首先,第二实施方式在以下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使第一透镜71L与第二透镜72L的焦距不同(例如,缩短第一透镜71L的焦距,与第一透镜71L相比增长第二透镜72L的焦距,第二透镜72L有目的地均衡接受广范围的红外线),使红外线的透射量不同,使第一检测部71与第二检测部72的检测区域具有差,调整阈值来调整各热释电传感器的输出,调整使得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输出波形变得相近。
首先,人向复合机100接近是指热源(红外线发生源)接近。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近时,设定第一检测部71与第二检测部72、第一信号生成部81、第二信号生成部82,以使基于检测上半身的热释电传感器71a的第一信号S1与基于检测下半身的热释电传感器72a的第二信号S2均为高电平的时间逐渐变长。
另外,人向复合机100远离是指热源(红外线发生源)从复合机100远离。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远离时,设定第一检测部71与第二检测部72、第一信号生成部81、第二信号生成部82,以使基于检测上半身的热释电传感器71a的第一信号S1与基于检测下半身的热释电传感器72a的第二信号S2均为高电平的时间逐渐变短。
另外,通过调整第一透镜71L,使用者在复合机100的前面(热释电传感器的检测区域)横穿时(横过时),能够设定第一检测部71以使检测上半身的热释电传感器71a检测腕(手)的摆动。另外,通过调整第二透镜72L,使用者在复合机100的前面(热释电传感器的检测区域)横穿时(横过时),能够设定第二检测部72以使检测下半身的热释电传感器71a检测脚的摆动。基于通过手的摆动射入热释电传感器71a的红外线变化这点与通过脚的摆动射入热释电传感器72a的红外线变化这点,第一信号生成部81与第二信号生成部82生成相比接近时、远离时频率高的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生成相比接近时、远离时周期短的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换言之,设定第一检测部71与第二检测部72、第一信号生成部81、第二信号生成部82,以使相比横过时的第一信号S1,第二信号S2的频率相比接近时、远离时变为明显高的频率。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人相对于复合机100的运动,第一信号S1和第二信号S2的变化模式、频率的高低关系以及周期的长短关系也会出现能够识别是正在接近是正在远离还是正在横过的特征。
因此,如图10所示,能够对用于识别、判别人的移动方向(接近、远离、横过)的判别用数据D确定第一信号S1和第二信号S2的波形的变化模式、频率的高低、周期的长短的关系。此外,判别用数据D存储在存储部52中即可。
如图10所示,作为识别人正在接近复合机100的条件,能够基于上述接近时的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特征,将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均为高电平的时间逐渐变长(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占空比增加)确定为判别用数据D。主控制部5确认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均为高电平的时间是否数次连续变长。
另外,如图10所示,作为识别人正在远离复合机100的条件,能够基于上述远离时的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特征,将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均为高电平的时间逐渐变短(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占空比减少)确定为判别用数据D。主控制部5确认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均为高电平的时间是否数次连续变短。
另外,如图10所示,作为识别横过复合机100的前面(各热释电传感器的检测区域)的条件,能够基于上述横过时的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特征,将第一信号S1的频率f1与第二信号S2的频率f2高于预先确定的频率fa(第一信号S1的周期T1与第二信号S2的周期T2均短于预先设定的周期Ta)确定为判别用数据D。频率fa相比接近时、远离时的频率为高频率,被认为是横过的频率。另外,预先确定的周期Ta为短于横过时的周期,被认为是接近或远离时的周期的周期。
而且,如图9所示,主控制部5(CPU51、计时部54)基于输入的第一信号S1,计测第一信号S1的周期T1和高电平的时间Th1。而且,主控制部5能够基于计测的T1,求出第一信号S1的频率f1。另外,主控制部5能够通过第一信号S1的周期T1除高电平的时间Th1,从而求出第一信号S1的占空比。
另外,如图9所示,主控制部5(CPU51、计时部54)基于输入的第二信号S2,计测第二信号S2的周期T2和高电平的时间Th2。而且,主控制部5能够基于计测的T2,求出第二信号S2的频率f2。另外,主控制部5能够通过第二信号S2的周期T2除高电平的时间Th2,从而求出第二信号S2的占空比。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控制部5也能够使用第一信号S1的周期T1、频率f1、高电平的时间Th1、第二信号S2的周期T2、频率f2、高电平的时间Th2以及判别用数据D,识别人的移动方向。此外,由于周期与频率为对应的关系,因此求出任一方,进行对比即可。
如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部71、第一信号生成部81、第二检测部72以及第二信号生成部82被调整为使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输出波形变得相近,对于判别用数据D,将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占空比增加确定为识别人正在接近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100)的条件,将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占空比减少确定为识别人正在远离图像形成装置的条件,将第一信号S1的频率f1与第二信号S2的频率f2高于预先确定的频率fa(=第一信号S1的周期T1与第二信号S2的周期T2均短于预先确定的周期Ta)确定为识别正在横穿的条件。据此,能够准确地识别人的移动方向。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调整第一检测部71、第二检测部72,以使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波形变得相近。因此,如图4所示,还可以设置合成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合成信号生成部9。在图4中,作为合成信号生成部9,示出设置或电路的例子。而且,还可以根据生成的合成信号S3识别、判别人的移动方向(接近、远离、横过)。
而且,在图9中,分别就接近时、远离时、横过时示出表示合成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合成信号S3的波形的一例的时序图。而且,按照人向复合机100接近、远离、横过的各个移动方向,合成信号S3也出现同样的波形的特征。因此,对于合成信号S3,判别用数据D中也可以包含判断人是向复合机100接近、远离、还是横过的条件。
例如,如图10所示,作为识别人正在接近复合机100的条件,能够基于与上述接近时的第一信号S1和第二信号S2同样的合成信号S3的特征,将合成信号S3的高电平的时间Th3逐渐变长(合成信号S3的占空比增加)确定为判别用数据D。主控制部5确认合成信号S3的高电平的时间Th3是否数次连续变长。
另外,如图10所示,作为识别人正在远离复合机100的条件,能够基于与上述远离时的第一信号S1和第二信号S2同样的合成信号S3的特征,将合成信号S3的高电平的时间Th3逐渐变短(合成信号S3的占空比减少)确定为判断用数据D。主控制部5确认合成信号S3的高电平的时间Th3是否数次连续变短。
另外,如图10所示,作为识别横过复合机100的前面(各热释电传感器的检测区域)的条件,能够基于与上述横过时的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同样的合成信号S3的特征,将合成信号S3的频率f3作为视为高于接近时、远离时的频率的频率,高于预先确定的频率fa(合成信号S3的周期T3短于预先确定的周期Ta)确定为判别用数据D。
由于基于合成信号S3的判别用数据D识别人的移动方向,因此主控制部5(CPU51、计时部54)能够从输入的合成信号生成部9对主控制部5输入合成信号S3(参照图6)。而且,主控制部5基于合成信号S3,计测合成信号S3的周期T3、高电平的时间Th3。而且,主控制部5能够基于计测的T3,求出合成信号S3的频率f3。另外,主控制部5能够通过合成信号S3的周期T3除高电平的时间Th3,从而求出合成信号S3的占空比。
而且,主控制部5还能够使用合成信号S3的周期T3、频率f3、高电平的时间Th3以及判别用数据D,识别人的移动方向。另外,主控制部5还可以基于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识别人的移动方向,另行识别基于合成信号S3的人的移动方向,在两方的识别结果一致时,判断人正在接近、正在远离、正在横穿。或者,主控制部5也可以仅根据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识别人的移动方向,还可以仅根据合成信号S3识别人的移动方向。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1、图12,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与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机100中的移动方向相应的各信号的波形的时序图。图1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机100中的判别用数据D的图。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第一检测部71的第一透镜71L与第二检测部72的第二透镜72L不同,对于复合机100的接近、远离、横过的各个场合,使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波形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方面不同。其他方面可以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关于共通的部分援用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记载,除了特别说明的场合以外,省略说明、图示。
首先,第三实施方式在以下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使第一透镜71L与第二透镜72L的焦距不同,调整红外线向传感器的入射量,通过第一透镜71L与第二透镜72L使第一检测部71与第二检测部72的检测区域具有差,调整阈值,调整各热释电传感器的输出,调整使得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输出波形变得相近。
具体而言,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复合机100中,设定第一检测部71与第二检测部72、第一信号生成部81、第二信号生成部82,以使接近时与远离时,第一信号S1的频率与第二信号S2的频率变为比横过时的第一信号S1的频率、第二信号S2的频率高的频率。换言之,对于图像形成装置,设定第一检测部71与第二检测部72、第一信号生成部81、第二信号生成部82,以使接近时、远离时的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周期短于横穿时的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周期。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复合机100中,设定第一检测部71与第二检测部72、第一信号生成部81、第二信号生成部82,以使横过时,第一信号S1的高电平的时间Th1与第二信号S2的高电平的时间Th2变长后变短(第一信号S1的占空比与第二信号S2的占空比发生增减)。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有时也能够基于第一信号S1和第二信号S2的变化模式、频率的高低关系以及周期的长短关系出现的特征,识别是正在接近还是正在横过。
因此,如图12所示,能够对用于识别、判别人的移动方向(接近、远离、横过)的判别用数据D确定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波形的变化模式、频率的高低、周期的长短的关系。此外,判别用数据D存储在存储部52中即可。
如图12所示,作为识别人正在接近复合机100或者正在远离的条件,能够基于上述接近或者远离时的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特征,将第一信号S1的频率f1与第二信号S2的频率f2高于预先确定的频率fb(第一信号S1的周期T1与第二信号S2的周期T2均短于预先确定的周期Tb)确定为判别用数据D。预先确定的频率fb为比横过时高的频率,被认为是正在接近或远离时的频率的频率。另外,预先确定的周期Tb为比横过时短的周期,被认为是正在接近或远离时的周期的周期。
另外,如图12所示,作为识别人在复合机100的前面(各热释电传感器的检测区域)横过的条件,能够基于上述接近时的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特征,将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均为高电平的时间逐渐变长后逐渐变短(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占空比增加后减少)确定为判别用数据D。例如,主控制部5确认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均为高电平的时间是否数次连续变长后时间变短。
为了基于这些判别用数据D识别人的移动方向,如图6所示,主控制部5(CPU51、计时部54)基于输入的第一信号S1,计测第一信号S1的周期T1和高电平的时间Th1。而且,主控制部5能够基于计测的T1,求出第一信号S1的频率f1。另外,主控制部5能够通过第一信号S1的周期T1除高电平的时间Th1,求出第一信号S1的占空比。
另外,为了基于这些判别用数据D识别人的移动方向,如图6所示,主控制部5(CPU51、计时部54)基于输入的第二信号S2,计测第二信号S2的周期T2和高电平的时间Th2。而且,主控制部5能够基于计测的T2,求出第二信号S2的频率f2。另外,主控制部5能够通过第二信号S2的周期T2除高电平的时间Th2,从而求出第二信号S2的占空比。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控制部5也能够使用第一信号S1的周期T1、频率f1、高电平的时间Th1、第二信号S2的周期T2、频率f2、高电平的时间Th2以及判别用数据D,识别人的移动方向。此外,由于周期与频率为对应的关系,因此求出任一方,进行对比即可。
如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部71、第一信号生成部81、第二检测部72以及第二信号生成部82被调整为使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输出波形变得相近,对于判别用数据D,将第一信号S1的频率f1与第二信号S2的频率f2高于预先确定的频率fb(=第一信号S1的周期T1与第二信号S2的周期T2短于预先确定的周期Tb)确定为识别人正在接近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100)或者正在远离的条件,将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占空比均增加后减少确定为识别正在横穿的条件。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调整第一检测部71、第二检测部72,以使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波形变得相近。因此,如图4所示,还可以设置合成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合成信号生成部9。在图4中,作为合成信号生成部9,示出设置或电路的例子。而且,还可以根据生成的合成信号S3识别、判别人的移动方向(接近、远离、横过)。
而且,在图12中,分别就接近时、远离时、横过时示出表示合成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合成信号S3的波形的时序图。而且,按照人向复合机100的移动方向,合成信号S3也出现同样的波形的特征。因此,对于合成信号S3,判别用数据D中也可以包含判断人是正在向复合机100接近、远离、还是横过的条件。
如图12所示,作为识别人相对于复合机100是正在接近或远离的条件,能够基于接过上述接近时的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特征的合成信号S3的特征,将合成信号S3的频率f3高于预先确定的频率fb(合成信号S3的周期T3短于预先确定的周期Tb)确定为判别用数据D。
另外,如图12所示,作为识别正在横穿复合机100的前面的条件,能够基于接过上述横过时的与第一信号S1和第二信号S2的特征的合成信号S3的特征,将合成信号S3的高电平的时间Th3逐渐变长后变短(合成信号S3的占空比增加后减少)确定为判别用数据D。主控制部5确认合成信号S3的高电平的时间Th3是否数次连续变长后逐渐减少。
由于基于合成信号S3的判别用数据D识别人的移动方向,因此主控制部5(CPU51、计时部54)能够从输入的合成信号生成部9对主控制部5输入合成信号S3(参照图6)。而且,主控制部5基于合成信号S3,计测合成信号S3的周期T3、高电平的时间Th3。而且,主控制部5能够基于计测的T3,求出合成信号S3的频率f3。另外,主控制部5能够通过合成信号S3的周期T3除高电平的时间Th3,从而求出合成信号S3的占空比。
而且,主控制部5还能够使用合成信号S3的周期T3、频率f3、高电平的时间Th3以及判别用数据D,识别人的移动方向。另外,主控制部5还可以基于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识别人的移动方向,另行识别基于合成信号S3的人的移动方向,两方的识别结果一致时,判断人正在接近、正在远离、正在横穿。或者,主控制部5也可以仅根据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识别人的移动方向,还可以仅根据合成信号S3识别人的移动方向。
合成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波形(合成信号S3)在频率或周期中出现能够识别正在接近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100)的特征,在频率、周期中出现能够识别正在远离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频率、周期中出现能够识别正在横穿检测区域的特征。因此,第二、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100)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说明的结构、效果的基础上,包括合成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而生成合成信号S3的合成信号生成部9,存储部52存储表示合成信号S3的变化模式的数据作为判别用数据D,识别部(主控制部5)识别合成信号S3的变化模式,根据是否与定义为判别用数据D的模式一致,识别人的移动方向。据此,能够准确地识别人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100)的移动方向。
另外,上述第二、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100)对于第一检测部71的热释电传感器设置有第一透镜71L,对于第二检测部72的热释电传感器设置有第二透镜72L,第一透镜71L与第二透镜72L的焦点的位置不同。据此,能够有目的地形成第一信号S1的波形与第二信号S2的波形,如在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波形中出现足以识别是正在接近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100),是远离图像形成装置,还是正在横穿检测区域的特征。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此,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施加并实施各种变更。

Claims (9)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检测部,包括热释电传感器,用于检测人的上半身;
第一信号生成部,接受所述第一检测部的所述热释电传感器的输出,根据所述第一检测部的所述热释电传感器的输出值是否超过预先确定的阈值,生成不同电平的第一信号;
第二检测部,包括热释电传感器,且相比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下方的区域,用于检测人的下半身;
第二信号生成部,接受所述第二检测部的所述热释电传感器的输出,根据所述第二检测部的所述热释电传感器的输出值是否超过预先确定的阈值,生成不同电平的第二信号;
存储部,存储判别用数据,所述判别用数据包括表示对于所述第一信号与所述第二信号的波形,是识别为人正在接近图像形成装置还是识别为人正在横穿所述热释电传感器的检测区域的条件的数据;以及
识别部,基于所述第一信号与所述第二信号的波形以及所述判别用数据,识别人是正在接近图像形成装置还是正在横穿所述热释电传感器的检测区域,从而识别人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移动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部存储判别用数据,所述判别用数据包括表示对于所述第一信号与所述第二信号的波形,识别为人正在远离图像形成装置的条件的数据,
所述识别部基于所述第一信号与所述第二信号的波形以及所述判别用数据,识别人是否正在远离图像形成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电源部,在非省电模式的状态下,当所述识别部识别出人正在远离图像形成装置时,仅对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一部分供给电力而使图像形成装置转移至省电模式,在所述省电模式的状态下,当所述识别部识别出人正在接近图像形成装置时,恢复向在所述省电模式下停止电力供给的所有部分或一部分的电力供给而解除所述省电模式,当所述识别部识别出人正在横穿时,不切换电力供给的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部存储表示所述第一信号与所述第二信号的变化模式的数据作为所述判别用数据,
所述识别部识别所述第一信号与所述第二信号的变化模式,根据是否与定义为所述判别用数据的模式一致,识别人的移动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部存储表示所述第一信号与所述第二信号的频率的高低或周期的长短的关系的数据作为所述判别用数据,
所述识别部求出所述第一信号与所述第二信号的频率或周期,基于所述判别用数据与求出的频率或周期,识别人的移动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合成信号生成部,将所述第一信号与所述第二信号合成而生成合成信号,
所述存储部存储表示所述合成信号的变化模式的数据作为所述判别用数据,
所述识别部识别所述合成信号的变化模式,根据是否与定义为所述判别用数据的模式一致,识别人的移动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第一检测部的所述热释电传感器设置有第一透镜,
对于所述第二检测部的所述热释电传感器设置有第二透镜,
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焦点的位置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第一检测部的所述热释电传感器设置有第一透镜,
对于所述第二检测部的所述热释电传感器设置有第二透镜,
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为具有同等特性的透镜,
所述存储部存储所述判别用数据,在所述判别用数据中,
所述第一信号的频率低于所述第二信号的频率且所述第一信号的占空比增加被确定为识别人正在接近图像形成装置的条件;
所述第一信号的频率低于所述第二信号的频率且所述第一信号的占空比减少被确定为识别人正在远离图像形成装置的条件;
所述第一信号的频率高于所述第二信号的频率且所述第二信号的占空比增加后减少被确定为识别正在横穿的条件。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检测部、所述第一信号生成部、所述第二检测部以及所述第二信号生成部被调整为使所述第一信号与所述第二信号的输出波形变得相近,
所述存储部存储所述判别用数据,在所述判别用数据中,
所述第一信号与所述第二信号的占空比增加被确定为识别人正在接近图像形成装置的条件;
所述第一信号与所述第二信号的占空比减少被确定为识别人正在远离图像形成装置的条件;
所述第一信号的频率与所述第二信号的频率高于预先确定的频率被确定为正在横穿的条件。
CN201310255934.5A 2012-06-29 2013-06-25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35170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47729A JP5645885B2 (ja) 2012-06-29 2012-06-29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47729 2012-06-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17000A true CN103517000A (zh) 2014-01-15
CN103517000B CN103517000B (zh) 2016-12-07

Family

ID=487712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55934.5A Active CN103517000B (zh) 2012-06-29 2013-06-25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118792B2 (zh)
EP (1) EP2680563B1 (zh)
JP (1) JP5645885B2 (zh)
CN (1) CN103517000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29687A (zh) * 2014-11-21 2016-06-01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
CN108121515A (zh) * 2016-11-28 2018-06-0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打印机、打印处理系统及方法、信息处理设备、系统及方法
CN108288043A (zh) * 2018-01-30 2018-07-17 国家电投集团河南电力有限公司技术信息中心 一种波形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569736A (zh) * 2019-08-14 2019-12-13 深圳通感微电子有限公司 人体运动方向的纠错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03423A (ja) * 2011-11-15 2013-05-30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被操作装置および人検知装置
JP5590193B1 (ja) 2013-06-28 2014-09-1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5041323A (ja) * 2013-08-23 2015-03-0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処理装置
JP2015082753A (ja) * 2013-10-23 2015-04-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撮影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2016118707A (ja) * 2014-12-22 2016-06-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866585B1 (ja) 2015-05-20 2016-02-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受光センサ、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および電子調理器
JP2017021205A (ja) * 2015-07-10 2017-01-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70094069A1 (en) * 2015-09-24 2017-03-3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628093B2 (ja) * 2016-04-28 2020-01-0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0016896B2 (en) * 2016-06-30 2018-07-10 Brain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obotic behavior around moving bodies
JP6843542B2 (ja) * 2016-07-29 2021-03-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超音波センサを用いて人を検知する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10274325B2 (en) 2016-11-01 2019-04-30 Brain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obotic mapping
US10001780B2 (en) 2016-11-02 2018-06-19 Brain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ynamic route planning in autonomous navigation
US10723018B2 (en) 2016-11-28 2020-07-28 Brain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mote operating and/or monitoring of a robot
JP6852382B2 (ja) * 2016-12-16 2021-03-3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処理装置、携帯機器、処理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認証要求プログラム
US10852730B2 (en) 2017-02-08 2020-12-01 Brain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obotic mobile platforms
JP6914692B2 (ja) * 2017-03-28 2021-08-04 旭化成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検知装置および検知方法
DE102018002510A1 (de) * 2017-04-03 2018-10-04 Olaf Emcke Vorrichtung zur Aktivierung und Deaktivierung der Energiesparmodi von Druck- und Kopiergeräten durch Richtungserkennung von Personenbewegungen
JP7003695B2 (ja) * 2018-01-30 2022-01-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情報処理装置、電源状態制御方法、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JP7230528B2 (ja) * 2018-01-30 2023-03-0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WO2019244672A1 (ja) * 2018-06-19 2021-06-24 オプテックス株式会社 物体検知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77825B1 (en) * 2000-10-19 2003-06-10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User detection system for an image-forming machine
CN1841029A (zh) * 2005-03-29 2006-10-04 能美防灾株式会社 火焰探测器
US20070279215A1 (en) * 2006-06-06 2007-12-06 Optex Co., Ltd. Sensitivity adjustable intrusion detecting system
CN101807113A (zh) * 2009-02-12 2010-08-18 索尼公司 手势识别装置、手势识别方法和程序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45471A (ja) * 1991-08-20 1993-02-23 Mita Ind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06242226A (ja) * 1993-02-20 1994-09-02 Ricoh Co Ltd オペレータ検出方法,オペレータ検出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963347A (ja) * 1995-08-28 1997-03-0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足元灯
JP3086406B2 (ja) 1995-10-04 2000-09-11 オプテックス株式会社 受動型赤外線式人体検知装置
JP5652152B2 (ja) * 2010-11-19 2015-01-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力供給制御装置、画像処理装置、電力供給制御プログラム
JP5083447B1 (ja) * 2011-06-27 2012-11-2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用の人検知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用の制御装置
JP5870795B2 (ja) * 2012-03-21 2016-03-0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移動体検出装置、電力供給制御装置、画像処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77825B1 (en) * 2000-10-19 2003-06-10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User detection system for an image-forming machine
CN1841029A (zh) * 2005-03-29 2006-10-04 能美防灾株式会社 火焰探测器
US20070279215A1 (en) * 2006-06-06 2007-12-06 Optex Co., Ltd. Sensitivity adjustable intrusion detecting system
CN101807113A (zh) * 2009-02-12 2010-08-18 索尼公司 手势识别装置、手势识别方法和程序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29687A (zh) * 2014-11-21 2016-06-01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
CN105629687B (zh) * 2014-11-21 2018-05-08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
CN108121515A (zh) * 2016-11-28 2018-06-0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打印机、打印处理系统及方法、信息处理设备、系统及方法
CN108121515B (zh) * 2016-11-28 2023-05-12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打印机、打印处理系统及方法、信息处理设备、系统及方法
CN108288043A (zh) * 2018-01-30 2018-07-17 国家电投集团河南电力有限公司技术信息中心 一种波形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288043B (zh) * 2018-01-30 2021-11-26 国家电投集团河南电力有限公司 一种波形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569736A (zh) * 2019-08-14 2019-12-13 深圳通感微电子有限公司 人体运动方向的纠错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0569736B (zh) * 2019-08-14 2023-03-24 深圳通感微电子有限公司 人体运动方向的纠错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80563B1 (en) 2018-11-07
EP2680563A2 (en) 2014-01-01
US20140002843A1 (en) 2014-01-02
CN103517000B (zh) 2016-12-07
JP2014010346A (ja) 2014-01-20
EP2680563A3 (en) 2017-04-19
JP5645885B2 (ja) 2014-12-24
US9118792B2 (en) 2015-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17000A (zh) 图像形成装置
EP1562082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fixing means and power detection of capacitor
CN103516941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7804627B2 (en) Image reading device
US9065954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372114B2 (ja) 画像処理装置
CN107168022A (zh) 电力供给控制装置、图像处理设备及电力供给控制方法
CN103209278A (zh) 图像读取装置、图像读取方法和图像形成设备
JP5682772B1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42771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driving carriage to a retreat position
CN104049512B (zh) 成像设备和设置定影温度的方法
CN105739257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3856660A (zh) 薄片体输送装置和具备该薄片体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1592881A (zh) 图像处理设备、图像处理系统和图像处理程序
KR101309299B1 (ko) 화상독취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US11736627B2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sheet conveying method
JP401697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909433B2 (ja) 電子機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644722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the same
JP495616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3176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39834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9117955A (ja) 利用者認証装置、利用者認証方法、利用者認証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H0916044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61258A (ja) 処理装置、処理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