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44326B - 秧苗移栽机 - Google Patents
秧苗移栽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444326B CN103444326B CN201210379857.XA CN201210379857A CN103444326B CN 103444326 B CN103444326 B CN 103444326B CN 201210379857 A CN201210379857 A CN 201210379857A CN 103444326 B CN103444326 B CN 10344432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ice shoot
- seedling
- turntable
- rice
- supp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秧苗移栽机,配置在秧苗栽培装置上方而将秧苗供给到上升位置的秧苗栽培器具的秧苗供给装置具有:绕纵轴旋转自如的转台;在该转台的周围部配置有多个的、可将秧苗收纳并落下的秧苗供给器具;以及与秧苗栽培器具的上下运动同步而驱动转台的供给驱动机构。供给驱动机构,其卡合部在转台的秧苗供给器具近旁排列成环状,在转台的下方配置有与卡合部卡合而旋转驱动转台的卡合旋转体,转动该卡合旋转体的供给联动构件与驱动秧苗栽培器具的栽培驱动机构连接。采用本发明,能在离开纵轴的位置直接旋转驱动转台,且能将秧苗顺利地从供给杯落下并能一边供给秧苗一边容易地调节栽培深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烟草秧苗、莴苣秧苗等的秧苗进行移栽的秧苗移栽机。
背景技术
秧苗移栽机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具有周期性地突入到田地表土部中、且在突入时下端侧打开并在田地表土部形成秧苗栽培用孔的秧苗栽培器具,并构成为,供给到该秧苗栽培器具的内部空间的秧苗在秧苗栽培器具的下端侧打开时落入秧苗栽培用孔中进行栽培,设有将从上方投放的秧苗向下方落下供给的筒状的秧苗供给体、以及将从该秧苗供给体供给的秧苗导向到所述秧苗栽培器具的内部空间的筒状的秧苗导向件(权利要求书)。
并且,秧苗供给装置构成为:将多个秧苗供给体以等间隔配置在圆周上的转台设成以中心轴为支点旋转自如,在中心轴上安装有棘轮,向与该棘轮的齿啮合的方向施力的棘爪安装在旋转自如地与中心轴嵌合的棘轮臂上,通过秧苗供给驱动杆而连接棘轮臂和与驱动秧苗栽培器具的连杆支承臂一体动作的秧苗供给驱动臂,通过秧苗供给驱动臂摆动,转台就与秧苗栽培装置的动作同步地按照秧苗供给体的每个安装间隔间歇性旋转。
并且,秧苗供给装置构成为:将多个秧苗供给体以等间隔配置在圆周上的转台设成以中心轴为支点旋转自如,在转台的底面安装开闭自如的用于对秧苗供给体的底部进行开闭的开闭器,在该开闭器的下侧设有俯视时前侧稍微偏左的位置被切去后的呈C字形的开闭器闭合棒,处于相当于开闭器闭合棒的切去部分的秧苗供给位置的秧苗供给体的开闭器依靠自重或秧苗的重量而打开。
并且,在秧苗栽培位置的后方设有受到弹簧向下方施力的左右一对按压轮,安装有该按压轮的按压轮框架上下转动自如地支承在栽培深度调节导向框上,对与按压轮框架一体的栽培深度调节杆上下滑动操作,就能将按压轮的安装高度设定成多级,可分级调节秧苗的栽培深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36712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前述已有技术中,由于在支承转台的中心轴上也安装有棘轮,因此,当秧苗供给体的配置个数较多或中心轴至秧苗供给体的距离变长时,转台的周围部分的重量就增大,转动负荷变大,有时难以用秧苗供给驱动杆进行驱动。
在前述已有技术中,虽然开闭器闭合棒在全长中配置在同一高度,能将开闭器打开使秧苗落下,但秧苗供给体的上部口扩成喇叭状,当秧苗的叶子扩大开来时,会钩挂在上部口上,秧苗的落下时间错开,有时不能顺利地进行秧苗供给。
在前述已有技术中,由于栽培深度调节杆配置在操纵手柄下方的驾驶员的脚下附近,因此,容易一边操作操纵手柄一边进行栽培深度调节,但是,当跟走作业者(秧苗供给者)将秧苗供给到秧苗供给体时,手难以够到栽培深度调节杆上,必须暂时停止秧苗移栽机进行栽培深度调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解决这种以往技术的问题的秧苗移栽机。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转台的秧苗供给器具近旁将卡合部排列成环状、能在离开纵轴的位置直接对转台进行旋转驱动的秧苗移栽机。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这样一种秧苗移栽机,在开闭器闭合部件的秧苗供给位置跟前部分形成有使开闭器微少地向下运动的微少向下运动部,在将开闭器全开之前稍微离开供给杯,使收纳的秧苗微少地向下运动,从而能顺利而可靠地使秧苗落下。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这样一种秧苗移栽机,通过将栽培深度调节机构的调节杆配置在转台的侧方,从而能容易地供给秧苗并进行栽培深度调节,该调节杆对接地体相对于机主体的高度进行调节。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第1技术方案的特点是,具有:移动机体T,该移动机体T能够跨在垄R上移动;秧苗栽培装置U,该秧苗栽培装置U设在该移动机体T上,并且具有利用周期性上下运动、突入到垄R而形成秧苗栽培用孔、并栽培秧苗N的秧苗栽培器具U1;以及秧苗供给装置K,该秧苗供给装置K配置在该秧苗栽培装置U的上方,将秧苗N供给给上升位置的秧苗栽培器具U1,所述秧苗供给装置K具有:转台S,该转台S绕纵轴10自如地间歇旋转;秧苗供给器具K1,该秧苗供给器具K1在该转台S的周围部配置有多个、收纳秧苗N并能够将该秧苗N落下;以及供给驱动机构K2,该供给驱动机构K2与秧苗栽培器具U1的上下运动同步地驱动转台S,所述秧苗供给器具K1具有:供给杯34,该供给杯34收纳秧苗N;可开闭的开闭器35,该开闭器35在该供给杯34的底部承接秧苗N;以及开闭器闭合部件36,该开闭器闭合部件36配置在该开闭器35的下方,从秧苗供给位置P的前方至秧苗供给位置P的跟前将开闭器35从打开姿势进行闭合并在秧苗供给位置P解除闭合,所述开闭器闭合部件36在秧苗供给位置P的跟前部分形成有使开闭器35离开供给杯34而使收纳的秧苗N微少地向下运动的微少向下运动部36a。
第2技术方案的特点是,所述开闭器闭合部件36是将棒材局部切去形成为俯视时呈大致圆形的部件,所述开闭器闭合部件36具有:中途闭合部36b,该中途闭合部36b是与转台S同心的圆弧状,并使开闭器35成为闭合姿势;始端闭合部36c,该始端闭合部36c从秧苗供给位置P的前方向上方倾斜而与中途闭合部36b相连并将开闭器35从打开姿势进行闭合;以及微少向下运动部36a,该微少向下运动部36a的上表面从中途闭合部36b至秧苗供给位置P的跟前比中途闭合部36b的上表面低。
第3技术方案的特点是,所述微少向下运动部36a从中途闭合部36b至秧苗供给位置P的跟前向下方倾斜,或者从中途闭合部36b向下方弯曲并降低一层而延伸设置到秧苗供给位置P的跟前。
第4技术方案的特点是,所述移动机体T具有:设有驱动源E的机主体T1;设在机主体T1的后部的操纵手柄H;悬架在机主体T1的前后的前后行进装置40、41;相对于前后行进装置40、41而对机主体T1进行升降的升降机构42;以及使接地体43与垄上表面接触并调节机主体T1及秧苗栽培器具U1相对于垄上表面的高度而设定秧苗栽培器具U1的栽培深度的栽培深度调节机构44,所述栽培深度调节机构44具有调节接地体43相对于机主体T1的高度的调节杆45,该调节杆45配置在转台S的侧方。
第5技术方案的特点是,所述接地体43配置在秧苗栽培器具U1的跟前,所述调节杆45配置成在操纵手柄H的前方且在转台S的左右侧方与转台S的秧苗供给器具K1在大致相同的高度上。
第6技术方案的特点是,在所述转台S的周围部配置有13至17个秧苗供给器具K1,在每隔一个的秧苗供给器具K1上标有区别于其它秧苗供给器具K1的标记,在操纵手柄H的前方且转台S的左右两侧方形成有左右作业者用的跟走空间G。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能在离开纵轴的位置直接旋转驱动转台。采用本发明,通过在将开闭器全开之前使其离开供给杯而预先使收纳的秧苗微少地向下运动,从而在开闭器全开状态下能顺利而可靠地使秧苗落下。
即,由于开闭器闭合部件36在秧苗供给位置P跟前部分形成有微少向下运动部36a,该微少向下运动部36a使开闭器35离开供给杯34而使收纳的秧苗N微少地向下运动的,因此,即使秧苗N的叶子钩挂在供给杯34的上部口,也能利用秧苗N的微少的向下运动来减少叶子的阻力,在开闭器35全开状态下,不会使秧苗N的落下时间发生偏差,而能使其顺利且可靠地落下。
第2技术方案的发明,由于开闭器闭合部件36是在一根棒材上形成有将开闭器35作成闭合姿势的中途闭合部36b、将开闭器35从打开姿势进行闭合的始端闭合部36c、以及上表面从中途闭合部36b至秧苗供给位置P跟前比中途闭合部36b的上表面低的微少向下运动部36a,因此,开闭器35的开闭能顺利进行。
第3技术方案的发明,由于微少向下运动部36a从中途闭合部36b至秧苗供给位置P跟前向下方倾斜,或者从中途闭合部36b向下方弯曲并降低一层而延伸设置在秧苗供给位置P跟前,因此,能简单而价廉地制作秧苗N的落下时间偏差防止构造。
采用本发明,能从转台的侧方供给秧苗且容易进行栽培深度调节。
即,第4技术方案的发明,由于在转台S的侧方配置有调节接地体43相对于机主体T1的高度的调节杆45,因此,跟走作业者能从转台S的侧方一边将秧苗N供给到秧苗供给器具K1,一边对调节杆45进行操作来调节栽培深度。
第5技术方案的发明,由于在秧苗栽培器具U1跟前配置有接地体43,调节杆45配置在操纵手柄H的握持部的前方且转台S的左右侧方的、与转台S的秧苗供给器具K1大致相同的高度,因此,能正确设定栽培深度,同时,无论从转台S的侧方还是操纵手柄H一侧都能操作调节杆45。
第6技术方案的发明,由于在转台S的周围部配置有13至17个秧苗供给器具K1,在每隔一个的秧苗供给器具K1上标有区别于其它秧苗供给器具K1的标记,且在操纵手柄H的前方且转台S的左右两侧方形成有左右作业者用的跟走空间G,因此,将转台S中的秧苗供给器具K1的个数倍增,能获得双人作业的移栽作业的高速化、效率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秧苗移栽机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其整体侧视图。
图3是其整体俯视图。
图4是移动机体的侧视图。
图5是移动机体的俯视图。
图6是秧苗栽培装置及秧苗供给装置的侧视图。
图7是秧苗栽培装置及秧苗供给装置的俯视图。
图8是秧苗供给装置的侧视图。
图9是秧苗供给装置的俯视图。
图10是秧苗供给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11是秧苗供给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后视图。
图12是秧苗供给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3是供给联动构件的侧视图。
图14是卡合旋转体的侧视图。
图15是秧苗栽培装置的侧视图。
图16是秧苗栽培装置的俯视图。
图17是秧苗栽培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18是秧苗栽培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开闭器闭合部件的变形例的后视图。
符号说明
1秧苗移栽机
8主框架
10纵轴
11卡合部
12卡合旋转体
13供给联动构件
14横轴
15间歇卡合体
16间歇摆动体
30栽培驱动轴
34供给杯
35开闭器
36开闭器闭合部件
42升降机构
43接地体
44栽培深度调节机构
45调节杆
K秧苗供给装置
K1秧苗供给器具
N秧苗
P秧苗供给位置
R垄
S转台
T移动机体
U秧苗栽培装置
U1秧苗栽培器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图1~3中,例示了横跨垄R而沿长度方向移动并以规定间隔栽培被称为烟草秧苗、蔬菜等单元成形秧苗、带土块秧苗、钵苗等秧苗N的步行式秧苗移栽机1。
该秧苗移栽机1大致具有:可行进的移动机体T;设在该移动机体T的后部上的秧苗栽培装置U;设在该秧苗栽培装置U的后上方、将秧苗N供给到秧苗栽培装置U的秧苗供给装置K;以及在移动机体T的前上部配置在左右的秧苗台Y。
移动机体T的台架7从变速箱M向前方突出,并在其上部搭载有发动机(驱动源)E,在变速箱M的后部安装有连接前框架和后框架的主框架8,在主框架8的后端连接操纵手柄H,并利用变速箱M及台架7悬架前轮(前行进装置)40和后轮(后行进装置)41。
作为前行进装置的左右前轮40,分别是在垄间沟进行滚动的轮胎轮,相对于移动机体T在左右位置调节自如。作为后行进装置的左右后轮41也分别是在垄间沟进行滚动的左右一对轮胎轮,相对于移动机体T在左右位置调节自如。
在图1~7中,变速箱M通过带传动构件52而被输入自发动机E的动力,该动力通过具有离合器及变速机构等的动力传递机构53而变速,从行进输出轴54输出行进动力的同时,从移栽输出轴55输出作业动力。
行进输出轴54贯通变速箱M而向左右突出,在左右两端连接有伸缩传动轴57,在伸缩传动轴57的顶端直接连接有顶端轴58,该伸缩传动轴57及顶端轴58插通在车轴箱59内被贯通支承。
车轴箱59具有:固定在变速箱M侧面的安装部件61;支承在该安装部件61上的外筒箱59A;以及插入该外筒箱59A内的内筒箱59B。
安装部件61的内部插通有行进输出轴54,外部支承有绕行进输出轴54转动自如的外筒箱59A,在外筒箱59A上设有后联动臂66。内筒箱59B是方筒形状,相对外筒箱59A一体转动自如且被插入成可在左右方向上调节位置。
在该内筒箱59B的左右方向上的外端连接后轮传动箱62的上部,该后轮传动箱62的上部支承有所述顶端轴58,下部支承有对后轮41进行支承的车轮轴63,在顶端轴58与车轮轴63之间设有链条传动构件64。
来自所述行进输出轴54的动力通过伸缩传动轴57、顶端轴58、链条传动构件64及车轮轴63而传递到后轮41。另外,后轮41相对于车轮轴63可在左右方向上变更位置。
所述左右前轮40分别通过前轴67a而转动自如地支承在前轮支承臂67的下部上,在前轮支承臂67的上部设有方筒部67b,并可在左右方向上变更位置且一体摆动自如地安装在前方轴68的方轴部分上。
左右各前方轴68的左右方向上的内端侧,绕前横轴69a转动自如地支承在设于台架7前下部的前支承托架69上。在前方轴68的方轴部分安装有一体转动自如的前联动臂70,在该前联动臂70的顶端连接有联动杆71。
联动杆71的后端与外筒箱59A的后联动臂66连接,外筒箱59A的转动就由前方轴68传递,利用这些转动,以外筒箱59A为中心的后轮传动箱22的角度和以前方轴68为中心的前轮支承臂67的角度就同时被变更相同的角度,移动机体T就能以水平姿势进行升降。
在所述左右各前方轴68和左右各外筒箱59A上,嵌合有相对转动自如的前后支承体72的前后部,该左右前后支承体72的后端部与固定在变速箱M底面的管制的安装体73连接,利用这些前后支承体72及安装体73,前方轴68和外筒箱59A的从移动机体T突出的外端部就被支承成可转动。
在图2~5中,在移动机体T的台架7与后轮传动箱22之间设有升降机构42。在所述台架7上设有移动机体T升降用的升降缸75、以及利用该升降缸75而向前后被推拉移动的轴支承件76,在该轴支承件76上支承有转动自如的旋转轴77。
在旋转轴77上固定有升降杆77a、77b和旋转臂77c。升降杆77a、77b在直径方向互相反方向地突出到旋转轴77的左右两端,通过联动连杆79与设在外筒箱59A上的联动部件78连接,在旋转臂77c的顶端连接有支承在轴支承件76上的旋转缸74。
依靠所述旋转缸74的伸缩动作,通过旋转臂77c而转动旋转轴77,使升降杆77a、77b向相反方向摆动,通过联动部件78及联动连杆79而使左右外筒箱59A逆向转动,从而使移动机体T的左右一方上升并使另一方下降进行左右倾动。由此,构成了升降机构42的旋转构件。
依靠所述升降缸75的伸缩动作,轴支承件76、旋转轴77及升降杆77a、77b就一体地进行前后移动,通过联动部件78和联动连杆79而使左右外筒箱59A向同方向转动,使移动机体T升降。由此,构成了升降机构42的升降构件。
所述升降机构42也可省略旋转臂77c及旋转缸74等旋转构件,仅由用升降缸75使移动机体T进行升降动作的升降构件构成。
在图5~9中,在变速箱M的后部安装有主框架8,在该主框架8的下侧安装有栽培框架82,在该栽培框架82的左右一侧(左侧)安装有作业传动箱83。
作业传动箱83的前部位于变速箱M的侧面,对与移栽输出轴55直接连接的前轴84进行支承,作业传动箱83的后部支承主动轴85,在前轴84与主动轴85之间设有链条传动构件,所述主动轴85成为秧苗栽培装置U和秧苗供给装置K共用的动力传递轴。
主动轴85具有:枢支在栽培框架82上的同心的左右短轴85a;设在两短轴85a内端上的臂85b;以及架设在左右臂85b上的连杆轴85c,且在图7、图9的俯视图中为大致曲柄形状,所述左短轴85a和连杆轴85c构成栽培驱动轴30,承担秧苗栽培装置U的驱动,右短轴85a承担秧苗供给装置K的驱动。
在图6~14中,所述秧苗供给装置K具有:绕纵轴10间歇旋转自如的转台S;在该转台S的周围部被配置多个的、可将秧苗N收纳且落下的秧苗供给器具K1;以及与秧苗栽培器具U1的上下移动同步地驱动转台S的供给驱动机构K2。
所述主动轴85的右短轴85a是供给驱动机构K2的供给联动构件13的传动始端,在该右短轴85a上固定有制动盘86,在该制动盘86上的外周形成有凹部,制动臂87的滚柱87a受到弹簧87b弹性按压,由制动盘86制动,以使右短轴85a停止在一定位置。
在该制动盘86上枢支连接有联动杆88,联动杆88与枢支在主框架8上的第一臂89连接,且该第一臂89设在中间轴90上,可与设在该中间轴90上的第二臂91一体摆动,在该第二臂91上连接有转动转台S的供给联动部件17。另外,所述第一臂89及第二臂91也可利用摇杆形成一体。
在主框架8上立设有支承部件19,在该支承部件19上设有:纵轴支承部19a,其安装有将转台S支承成旋转自如的纵轴10;横轴支承部19b,其将横轴14支承成旋转自如;以及周围支承部19c。
转台S,在圆盘的周围部周向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秧苗供给器具K1。该秧苗供给器具K1具有:供给杯34,其具有供给外杯34a以及插入该供给外杯中实质上将秧苗N收纳的供给内杯(套筒)34b;以及开闭器35,其通过铰链35a而开闭自如地设在供给外杯34a底口的下方,承接秧苗N。另外,开闭器35的铰链35a也可与供给外杯34a分开地支承在转台S的下表面上。
所述秧苗供给器具K1设有15个。秧苗供给器具K1也可是7个、8个,但最好配置13至17个,通过倍增个数来倍增移栽速度,可进行移栽作业。15个供给杯34是,每隔一个标有标记,双人跟走作业者就可交替供给秧苗N。
转台S的圆盘是板金制,在秧苗供给器具K1近旁,在秧苗供给器具K1的排列的内周侧,作为可卡合链轮齿的孔而形成的卡合部11以纵轴10为中心排列成环状。
供给外杯34a和供给内杯34b都是内径从下侧向上侧扩大的喇叭形状,供给內杯34b根据所移栽的秧苗N的大小而可更换成内径不同的供给内杯。
在转台S的下方,对开闭器35进行开闭的开闭器闭合部件36由支承部件19的周围支承部19c承接。该开闭器闭合部件36是用棒材形成为俯视时局部切去的大致圆形,并与秧苗供给器具K1的开闭器35下表面接近配置。
所述转台S在图9、图12中绕顺时针转动,其上的秧苗供给器具K1的移动到主框架8左右方向上的中央的位置是将开闭器35打开并将秧苗N落下供给的秧苗供给位置P。
所述开闭器闭合部件36,其圆形局部切去后的部位与秧苗供给位置P对应,除该秧苗供给位置P以外的从秧苗供给位置P前方至秧苗供给位置P跟前,将开闭器35从打开姿势进行闭合,在秧苗供给位置P通过开闭器闭合部件36的被切去部位而解除开闭器35的闭合。
大致为C字形的开闭器闭合部件36形成有:呈与转台S同心的圆弧状且将开闭器35作成闭合姿势的中途闭合部36b;从秧苗供给位置P前方向上方倾斜并与中途闭合部36b相连且将开闭器35从打开姿势进行闭合的始端闭合部36c;以及上表面从中途闭合部36b至秧苗供给位置P跟前比中途闭合部36b上表面低的微少向下运动部36a。
开闭器闭合部件36的微少向下运动部36a,是在秧苗供给位置P跟前部分使开闭器35稍微离开供给杯34并使收纳的秧苗N微少地向下运动的部位,在图6、8、10、11中,从中途闭合部36b至秧苗供给位置P跟前向下方倾斜。
叶子扩大的秧苗N在收纳于供给杯34的状态下,有时叶子钩挂在其上部口上而产生落下阻力,但若使收纳状态的秧苗N微少地向下运动,就可预先作成落下姿势,减少叶子与供给杯34的阻力,在开闭器35全开状态下,秧苗N的落下时间不会发生偏差,而能顺利且可靠地进行落下。
所述开闭器闭合部件36的微少向下运动部36a如图19变形例所示,也可从中途闭合部36b向下方弯曲,并以下降一层的水平部分延伸设置到秧苗供给位置P跟前。
在图10~14中,在转台S下方的横轴14上固定有卡合旋转体12和间歇卡合体15,间歇摆动体16支承成摆动自如。
卡合旋转体12由链轮齿形成,与作为链轮齿孔而形成的卡合部11卡合,并利用横轴14的旋转而与卡合部11卡合,旋转驱动转台S。
间歇卡合体15的突部15a等间隔地突出在圆板的外周,在该突部15a的周向两端形成有卡止部15b,与一方向的卡止部15b卡合的棘爪形状的卡合爪18设在间歇摆动体16上。
间歇摆动体16的中途部枢支在横轴14上,一端是臂形状且在其顶端利用共用的销94而连接卡合爪18和所述供给联动部件17的顶端,另一端形成有扇形的爪解除部21,利用供给联动部件17的推拉移动而摆动,使卡合爪18沿间歇卡合体15的外周移动。
所述卡合爪18的一端部具有抵接部18a,通过该抵接部18a与间歇摆动体16的止动部16a抵接,从而其在图13、14中顺时针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卡合爪18因供给联动部件17的拉拽移动而与间歇摆动体16的卡止部15b卡合并使间歇摆动体16转动一定角度,卡合爪18因供给联动部件17的推压移动而向逆时针方向作后退转动,间歇摆动体16就不会转动。
在支承部件19上,在间歇卡合体15及间歇摆动体16的前侧借助撑条而设有正反转棘爪20A、20B。该正反转棘爪20A、20B可与间歇卡合体15的外周面抵接,受到拉伸弹簧的向间隔变狭方向的施力。
反转棘爪20B,与所述卡合爪18所卡合的间歇卡合体15的一方向的卡止部15b卡合,对间歇卡合体15的反转(转台S的反转)进行限制。
正转棘爪20A,与卡合爪18所卡合的间歇卡合体15的相反方向的卡止部15b卡合,对间歇卡合体15的正转(转台S的正转)进行限制。
该正转棘爪20A可与间歇摆动体16的扇形的爪解除部21抵接,当卡合爪18与卡止部15b卡合而转动间歇卡合体15时,爪解除部21就与正转棘爪20A抵接并使其从与卡止部15b卡合的位置后退,解除正转棘爪20A对间歇卡合体15的正转限制,由此,间歇卡合体15可正转,可由卡合爪18及间歇摆动体16来转动间歇卡合体15、横轴14及卡合旋转体12。
所述供给驱动机构K2由转台S的卡合部11、卡合旋转体12及供给联动构件13构成,供给联动构件13包括主动轴85的右短轴85a、制动盘86、联动杆88、第一臂89、第二臂91、供给联动部件17、间歇摆动体16及间歇卡合体15等。
供给联动部件17与驱动秧苗栽培器具U1的主动轴85连接,从该主动轴85被传递动力,从而与秧苗栽培器具U1同步地、主动轴85每旋转一次使供给联动部件17往复一次,以卡止部15b的一个间隔量转动间歇卡合体15,使转台S以秧苗栽培器具U1的一个间隔量进行间歇性转动。
在图6、7、15~18中,所述秧苗栽培装置U具有:一对第一连杆26,其枢支在移动机体T的栽培框架82的前上部上;栽培摆动体27,其设在该一对第一连杆26上;一对第二连杆28,其枢支在该栽培摆动体27上并向后上方延伸;秧苗栽培器具U1,其开闭自如地支承在该一对第二连杆28的顶端上;旋转臂29,其通过连杆轴85c而与一对第二连杆28的一方连接;栽培驱动轴30,其驱动该旋转臂29;以及放出构件95。
所述栽培驱动轴30和旋转臂29,是所述主动轴85的左侧的短轴85a和臂85b,通过短轴85a旋转一次,连杆轴85c就借助臂85b进行公转,通过将一对第二连杆28的前后中途部圆形地旋转,而受一对第一连杆26摆动的约束,且第二连杆28顶端的秧苗栽培器具U1沿上下较长的大致椭圆形的轨迹移动。
秧苗栽培器具U1是内部中空的侧面看时大致为嘴形的形状,并具有:安装在一对第二连杆28顶端上的支承体96;打开成能将秧苗N从上侧供给到该支承体96的导向部件97;以及枢支在支承体96上、下部能刺入垄R的尖端形的前后一对嘴部件98。一对嘴部件98在上部枢支且下部作成开闭自如,一边利用周期性(间歇)的上下移动而突入垄R并形成秧苗栽培用孔、一边能将保持在内部的秧苗N向下方放出。
所述放出构件95具有:安装在栽培摆动体27上的支承臂部95a;将该支承臂部95a和一方的嘴部件98连接起来的杆95b;以及使另一方的嘴部件98与一方的嘴部件98联动而相反摆动的联动销95c。
当秧苗栽培器具U1下降到上下移动范围的下死点附近时,一方的嘴部件98利用放出构件95的杆95b及支承臂部95a而向外方摆动,一方的嘴部件98的摆动利用联动销95c而使另一方的嘴部件98向相反方向产生摆动,由此,一方的嘴部件98就打开。
秧苗栽培器具U1在上下移动范围的上死点时,一对嘴部件98是闭合的状态,即位于秧苗供给位置P的转台S的秧苗供给器具K1的正下方,从秧苗供给器具K1接受秧苗N的供给,从上死点向前下方移动,从其中途突入垄R,随着接近下死点而将一对嘴部件98打开、放出秧苗N,在放出秧苗后,一边将一对嘴部件98闭合一边向后上方移动。
秧苗栽培器具U1的大致椭圆轨迹的前后移动,因移动机体T前进而抵消,秧苗栽培器具U1以相对于垄R接近垂直的姿势突入并以接近大致垂直的姿势拔出,将秧苗N栽培成大致直立姿势。
在图1、2、15中,在所述秧苗栽培器具U1的后方配置有左右一对按压轮101。该左右按压轮101通过支承机构102而高度调节自如地支承在栽培框架82的后部侧上,并在垄R上表面的秧苗N的栽培位置的左右两侧进行滚动,对投放到由秧苗供给器具K1形成的栽培孔内的秧苗N的左右两侧的土进行按压并覆土。
在图2、3、6~9、15、16中,在所述秧苗栽培器具U1跟前配置有接地滚动的接地体43以对垄R上面进行检测和整地。该接地体43构成栽培深度调节机构44,该栽培深度调节机构44对移动机体T及秧苗栽培器具U1相对于垄上表面的高度进行调节并设定秧苗栽培器具U1的栽培深度,栽培深度调节机构44利用调节杆45进行调节。
接地体43是在垄上表面的对秧苗N进行栽培的预定位置进行宽幅滚动的大致鼓形状(或圆筒形状),通过支承轴106而绕横轴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支承框105的后部上。支承框105的左右前部通过支轴107而上下摆动自如地枢支在固定于变速箱M下部的安装体73上。
在左侧的支轴107上嵌装有筒件111,在该筒件111上设有第一传感器臂108,该第一传感器臂108的上端通过第二传感器臂109而与升降阀110联动连接,该升降阀110配置在变速箱M的上部上,对升降缸75进行控制。
另外,在筒件111上设有叉状臂112,该叉状臂112的第一臂部112a与支承框105之间设有对接地体43向垄R侧进行施力的弹簧113,在叉状臂112的第二臂部112b上连接有用于连接调节杆45的鲍登线114的外线114a前端。外线114a后端安装在固定于主框架8后部的线安装部119上。
所述调节杆45通过枢轴117而枢支在主框架8的后部上,与该调节杆45一体转动的线臂118和支承框105用鲍登线114的内线114b连接,内线114b的顶端卡止在支承框105上。
通过对调节杆45前后操作,支承框105和第一传感器臂108的夹角借助鲍登线114而变化,支承框105上下摆动而接地体43的高度变更,移动机体T及秧苗栽培器具U1相对于接地体43的相对高度得到调节。由于将升降阀110作成中立状态时的接地体43的高度秧苗决定栽培器具U1的上下移动的下死点,并决定从垄R上表面的突入深度,所以秧苗栽培器具U1的栽培深度被设定。
当以设定高度使所述接地体43与垄R接触时,升降阀110处于中立状态,移动机体T不升降,但当接地的垄R的高度变化时,例如当垄R变高时,接地体43及支承框105就向上方摆动,通过筒件111及叉状臂112而使第一传感器臂108下降,由此使升降阀110动作,使升降缸75伸长而将前后轮40、41推下,相对地使移动机体T上升,将秧苗栽培器具U1调节成离开垄R上表面设定高度。
当调节杆45向前方摆动时,支承框105借助内线114b而向下运动,接地体43从移动机体T向下方离开,第一传感器臂108及第二传感器臂109向上移动并使升降阀110动作,将升降缸75控制到上升侧。因此,移动机体T及秧苗栽培器具U1离开垄上表面的高度变高,秧苗栽培器具U1的栽培深度变浅,即,秧苗栽培器具U1的下死点的高度变浅。
相反,当调节杆45向后方摆动时,支承框105向上移动并通过第一传感器臂108、第二传感器臂109及升降阀110而将升降缸75控制到下降侧,接地体43接近移动机体T,移动机体T及秧苗栽培器具U1离开垄上表面的高度变低,秧苗栽培器具U1的栽培深度变深。
另外,在图2、8、15中,将垄R的高度表示为二级,但栽培深度调节机构44表示将栽培深度设定得较深的状态,按压轮101表示当使移动机体T上升时相对下降的状态。
在主框架8的后部设有对调节杆45的前后摆动进行导向的导向部件120,该导向部件120及调节杆45配置在转台S的侧方,调节杆45的握部45a配置在操纵手柄H的把持部的前方且转台S的左右侧方的、与转台S的秧苗供给器具K1大致相同的高度。
在图1~3中,在所述操纵手柄H的把持部的前方且转台S的左右两侧方,成为将秧苗N供给于秧苗供给器具K1的作业者可随秧苗移栽机1跟走的跟走空间G,左侧的跟走空间G内的作业者能一边将秧苗N供给于秧苗供给器具K1、一边以这种姿势来操作调节杆45。
移动机体T的前上部配置有秧苗台Y。该秧苗台Y其上下二层的预备秧苗台Y1安装在立设于左右的前后支承体72的台框123上,用供给秧苗台Y2将左右上层的预备秧苗台Y1的后端之间连接起来。
供给到秧苗供给器具K1的秧苗N在被放入单元托盘(育苗托盘)的状态下培育,并连单元托盘一起载放在预备秧苗台Y1及供给秧苗台Y2上,供给秧苗台Y2上的秧苗N供给到秧苗供给器具K1,如果供给秧苗台Y2上的秧苗N没有的话,则将预备秧苗台Y1上的秧苗N转移到供给秧苗台Y2上进行使用。
另外,作业者一个人就能够对秧苗移栽机1进行操纵,一边在左跟走空间G跟走一边将秧苗N供给到秧苗供给器具K1,并对调节杆45进行操作。当有作业辅助者时,在右跟走空间G也进行秧苗供给作业。另外,在左跟走空间G行走的作业者,也能一边确认秧苗N栽培后的实际姿势、一边对调节杆45进行调节。
在所述操纵手柄H上设有行进离合器杆部124、栽培离合器杆部125、变速杆部126等,行进离合器杆部124配置在操纵手柄H的左侧部上,且在调节杆45的后方,与调节杆45相同地配置在在左跟走空间G行走的作业者能操作的位置上。
在移动机体T的前后下部,设有进退自如的、为了长时间停止和维修保养而提起保持的前支架127和后支架128。
现说明所述秧苗移栽机1的移栽作业。
作业者一边使秧苗移栽机1沿垄R移动、一边与移动机体T的行进相一致地在左侧的后轮2的后方跟走空间G进行行走,将载放在秧苗台Y上的育苗托盘的钵苗N补充到各秧苗供给器具K1。当一个人作业时,将秧苗N连续投放到各秧苗供给器具K1,当二个人作业时,各人将秧苗N一个隔一个地投放到秧苗供给器具K1。
利用从变速箱M的行进驱动系统分支后的动力而将动力从栽培驱动轴30传递给秧苗栽培装置U的栽培驱动机构U2,使秧苗栽培器具U1按上下较长的大致椭圆形轨迹进行周期性的上下移动,将传递到栽培驱动机构U2的动力从栽培驱动轴30分支并传递给秧苗供给装置K的供给驱动机构K2,对转台S进行间歇性驱动。
所述供给驱动机构K2,其供给联动部件17利用栽培驱动轴30(短轴85a)的旋转而向前后移动,卡合旋转体12通过间歇摆动体16及卡合爪18而绕横轴14间歇旋转,间歇性驱动卡合旋转体12所卡合的转台S绕纵轴10。
多个秧苗供给器具K1利用转台S的间歇旋转而在圆轨道上进行间歇移动。秧苗栽培器具U1的开闭器35由开闭器闭合部件36的中途闭合部36b闭合,秧苗N被供给到其上,在秧苗栽培器具U1到达秧苗供给位置P之前,开闭器35利用开闭器闭合部件36的微少向下运动部36a而作微少地向下运动,由此,所收纳的秧苗N微少地向下运动,当秧苗栽培器具U1到达秧苗供给位置P时,开闭器35全面打开,秧苗N落下,向来到秧苗供给位置P正下方的上死点的秧苗栽培器具U1供给。
秧苗栽培装置U的秧苗栽培器具U1在上死点附近从秧苗供给器具K1接受秧苗N的供给,与移动机体T的移动一起向下运动,一边刺入垄R直至到达下死点一边打开,将收纳在内部的秧苗N放出到垄R,一边向上运动一边闭合。该上下运动及开闭动作与转台S的间歇转动同步并周期性进行,以一定间隔将秧苗N栽培到垄R上。
当想要调节秧苗栽培器具U1相对于垄R上表面的进入深度即栽培深度时,处于左侧跟走空间G的作业者将栽培深度调节机构44的调节杆45予以前后摆动,来变更接地体43的设定高度。
另外,本发明的所述实施方式的各部件形状及各自的前后、左右、上下位置关系如图1~18所示那样构成是较佳的。但是,不限定于前述实施方式,也可对部件、结构进行各种变形或将组合予以变更。
例如,后行进装置41也可是代替轮胎轮而具有驱动轮和前后从动轮和卷绕在它们上的履带式带的、对履带式带进行循环驱动的履带式行进装置。
秧苗移栽机1也可是座席从主框架8的后部向左右跟走空间G突出,构成为乘坐式。
Claims (6)
1.一种秧苗移栽机,其特征在于,具有:移动机体(T),该移动机体(T)能够跨在垄(R)上移动;秧苗栽培装置(U),该秧苗栽培装置(U)设在该移动机体(T)上,并且具有利用周期性上下运动、突入到垄(R)而形成秧苗栽培用孔、并栽培秧苗(N)的秧苗栽培器具(U1);以及秧苗供给装置(K),该秧苗供给装置(K)配置在该秧苗栽培装置(U)的上方,将秧苗(N)供给给上升位置的秧苗栽培器具(U1),
所述秧苗供给装置(K)具有:转台(S),该转台(S)绕纵轴(10)自如地间歇旋转;秧苗供给器具(K1),该秧苗供给器具(K1)在该转台(S)的周围部配置有多个、收纳秧苗(N)并能够将该秧苗(N)落下;以及供给驱动机构(K2),该供给驱动机构(K2)与秧苗栽培器具(U1)的上下运动同步地驱动转台(S),
所述秧苗供给器具(K1)具有:供给杯(34),该供给杯(34)收纳秧苗(N);可开闭的开闭器(35),该开闭器(35)在该供给杯(34)的底部承接秧苗(N);以及开闭器闭合部件(36),该开闭器闭合部件(36)配置在该开闭器(35)的下方,从秧苗供给位置(P)的前方至秧苗供给位置(P)的跟前将开闭器(35)从打开姿势进行闭合并在秧苗供给位置(P)解除闭合,所述开闭器闭合部件(36)在秧苗供给位置(P)的跟前部分形成有使开闭器(35)离开供给杯(34)而使收纳的秧苗(N)微少地向下运动的微少向下运动部(36a)。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秧苗移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器闭合部件(36)是将棒材局部切去形成为俯视时呈大致圆形的部件,所述开闭器闭合部件(36)具有:中途闭合部(36b),该中途闭合部(36b)是与转台(S)同心的圆弧状,并使开闭器(35)成为闭合姿势;始端闭合部(36c),该始端闭合部(36c)从秧苗供给位置(P)的前方向上方倾斜而与中途闭合部(36b)相连并将开闭器(35)从打开姿势进行闭合;以及微少向下运动部(36a),该微少向下运动部(36a)的上表面从中途闭合部(36b)至秧苗供给位置(P)的跟前比中途闭合部(36b)的上表面低。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秧苗移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少向下运动部(36a)从中途闭合部(36b)至秧苗供给位置(P)的跟前向下方倾斜,或者从中途闭合部(36b)向下方弯曲并降低一层而延伸设置到秧苗供给位置(P)的跟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秧苗移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体(T)具有:设有驱动源(E)的机主体(T1);设在机主体(T1)的后部的操纵手柄(H);悬架在机主体(T1)的前后的前后行进装置(40、41);相对于前后行进装置(40、41)而对机主体(T1)进行升降的升降机构(42);以及使接地体(43)与垄上表面接触并调节机主体(T1)及秧苗栽培器具(U1)相对于垄上表面的高度而设定秧苗栽培器具(U1)的栽培深度的栽培深度调节机构(44),所述栽培深度调节机构(44)具有调节接地体(43)相对于机主体(T1)的高度的调节杆(45),该调节杆(45)配置在转台(S)的侧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秧苗移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体(43)配置在秧苗栽培器具(U1)的跟前,所述调节杆(45)配置成在操纵手柄(H)的前方且在转台(S)的左右侧方与转台(S)的秧苗供给器具(K1)在大致相同的高度上。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秧苗移栽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台(S)的周围部配置有13至17个秧苗供给器具(K1),在每隔一个的秧苗供给器具(K1)上标有区别于其它秧苗供给器具(K1)的标记,在操纵手柄(H)的前方且转台(S)的左右两侧方形成有左右作业者用的跟走空间(G)。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20833A JP2013243974A (ja) | 2012-05-28 | 2012-05-28 | 苗移植機 |
JP2012-120835 | 2012-05-28 | ||
JP2012-120833 | 2012-05-28 | ||
JP2012120835A JP5836198B2 (ja) | 2012-05-28 | 2012-05-28 | 苗移植機 |
JP2012-120834 | 2012-05-28 | ||
JP2012120834A JP5785522B2 (ja) | 2012-05-28 | 2012-05-28 | 苗移植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444326A CN103444326A (zh) | 2013-12-18 |
CN103444326B true CN103444326B (zh) | 2016-01-06 |
Family
ID=497275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379857.XA Active CN103444326B (zh) | 2012-05-28 | 2012-09-29 | 秧苗移栽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44432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RU2730628C1 (ru) * | 2016-10-20 | 2020-08-24 | Пресижн Плэнтинг Ллк | Управление усилием прикатывающего катка и заделочного колеса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ой сеялки |
CN109952841B (zh) * | 2017-12-22 | 2021-02-26 | 杨成 | 一种马铃薯栽种机 |
CN112868336A (zh) * | 2020-12-31 | 2021-06-01 | 王述海 | 一种农用移栽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622763B1 (fr) * | 1987-11-10 | 1992-07-03 | Moreau Ets Jean | Machine a planter des vegetaux |
GB8928214D0 (en) * | 1989-12-13 | 1990-02-14 | British Res Agricult Eng | Transplanting apparatus |
CN2696293Y (zh) * | 2003-08-19 | 2005-05-04 | 陈邦仁 | 水稻钵苗移栽机 |
CN201355922Y (zh) * | 2008-11-26 | 2009-12-09 | 潘显武 | 钵苗水稻插秧机 |
JP2010166835A (ja) * | 2009-01-21 | 2010-08-05 | Iseki & Co Ltd | 球根類の移植機 |
JP2011160692A (ja) * | 2010-02-08 | 2011-08-25 | Iseki & Co Ltd | 苗移植機 |
-
2012
- 2012-09-29 CN CN201210379857.XA patent/CN103444326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444326A (zh) | 2013-12-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650723B (zh) | 苗移植机 | |
CN205082201U (zh) | 移植机 | |
CN103444326B (zh) | 秧苗移栽机 | |
CN204362561U (zh) | 多用途移栽机 | |
CN204291783U (zh) | 多用途移栽机 | |
JP4200832B2 (ja) | 苗移植機 | |
CN203761816U (zh) | 苗移植机 | |
JP5973974B2 (ja) | 苗移植機 | |
JP5836198B2 (ja) | 苗移植機 | |
JP2010029073A (ja) | 畝溝植付用苗移植機 | |
CN104429244A (zh) | 苗移植机 | |
JP4010043B2 (ja) | 苗移植機 | |
JP2007295816A (ja) | 苗植機 | |
JP6096625B2 (ja) | 苗移植機 | |
JP2007312674A (ja) | 苗植機 | |
JP2009089670A (ja) | 移植機 | |
KR101617077B1 (ko) | 모종 이식기 | |
JPH10178821A (ja) | 移植機 | |
JP5223442B2 (ja) | 野菜苗移植機 | |
JP5785522B2 (ja) | 苗移植機 | |
JP4009741B2 (ja) | 苗移植機 | |
JP5585567B2 (ja) | 苗植機 | |
JP2005295898A (ja) | 苗移植機 | |
JPH09308330A (ja) | 移植機 | |
JP5679379B1 (ja) | 移植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