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362561U - 多用途移栽机 - Google Patents

多用途移栽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362561U
CN204362561U CN201420603954.7U CN201420603954U CN204362561U CN 204362561 U CN204362561 U CN 204362561U CN 201420603954 U CN201420603954 U CN 201420603954U CN 204362561 U CN204362561 U CN 2043625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opening
hopper
pair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60395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永善
苏晋焕
权行周
林升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oduce Enterprise Of Toy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roduce Enterprise Of Toy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roduce Enterprise Of Toyo Co Ltd filed Critical Produce Enterprise Of Toyo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3625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36256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2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seedl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2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seedlings
    • A01C11/025Transplanting machines using seedling trays; Devices for removing the seedlings from the tray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用途移栽机,包括:驱动装置;主机体(10)、一对驱动轮(20a,20b)、第一液压缸、第二液压缸、浮动件(110)、液压泵、浮动件动作传递机构、驱动轮升降机构以及倾斜度修正机构。主机体(10)包括支撑所述驱动装置的框架。一对驱动轮(20a,20b)通过来自驱动装置的动力来驱动。这种多用途移栽机根据要移栽秧苗的栽培地的环境,可以调高或调低主机体(10)的高度,同时,在左右方向上有倾斜度的地面上,可以改变主机体的左右高度而实现有效率地移栽作业。

Description

多用途移栽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多用途移栽机,具体来说,是利用发动机可自行行驶并在前后左右的斜坡上可以调节机体的倾斜度以适应坡度的多用途移栽机。
背景技术
通常,多用途移栽机是指把一定大小的秧苗移栽到农田的装置。例如:对于辣椒、白菜、西兰花、番茄、茄子、玉米等农作物,首先使种子发芽,等长到一定大小时,移栽到实际栽培地进行种植。这样把种子发芽后生长到一定大小的秧苗移到实际栽培地种植的过程叫移栽。
对于目前已使用中的多用途移栽机,在韩国公开专利2000-0028464或者公开专利1997-0073306等中已公示了多种设计结构。但是对于实际的秧苗移栽,实际栽培地例如有一定高度田垄的农田既有平坦的部分,也会有不少相对于行驶的前后方向上或者行驶方向的左右方向上具有坡度的部分。
在前后或者左右方向上有坡度的地方,驾驶普通的多用途移栽机进行移栽是非常困难的事,所以通常采取的是在前后或者左右方向上对于坡度进行修正的手段。然而,现有的多用途移栽机配备的、前后或者左右方向的坡度矫正装置大部分都是手动操作。例如:行驶到有一定坡度的栽培地时,使用者操作操纵杆,通过与操纵杆连接的丝线,移栽机就会执行抬高相应一侧高度的动作。
然而,通过这种手动修正多用途移栽机的行驶机体方向的方法,实际上,如果考虑到行驶的机体自身的重量加上移栽对象秧苗重量的话,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操作。同时,把移栽对象装载在多用途移栽机时,主要集 中装载在行驶机体的后部,所以手动控制这种移栽对象的重量和移栽机自身的重量,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现有产品的缺点,利用液压对前后及左右方向上的倾斜度进行修正,从而达到提供可以稳定行驶和可进行移栽操作的多用途移栽机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为提供在整体平稳地行驶的同时,自动进行秧苗移栽的多用途移栽机。
另外,相信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如下说明书,也会容易理解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附带目的。
问题的解决方法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多用途移栽机,包括:驱动装置;主机体,所述主机体包括支撑所述驱动装置的框架;一对驱动轮,所述一对驱动轮通过来自所述驱动装置的动力来驱动;第一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的一端被固定在所述框架上;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二液压缸的一端被固定在所述框架上;驱动轮升降机构,所述驱动轮升降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液压缸的动作转换成所述一对驱动轮的同步下降或同步上升;以及倾斜度修正机构,所述倾斜度修正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二液压缸的动作转换成使得所述一对驱动轮中一个上升,而另一个下降。
较佳地,该移栽机进一步包括一对导向轮,所述一对导向轮分别安装在所述驱动轮的前方两侧且用于对驱动轮行驶进行导向。
较佳地,该移栽机进一步包括使得所述导向轮与所述驱动轮一起升降的联动机构。
较佳地,所述驱动轮升降机构包括将与所述驱动轮连接的驱动轴从底端部支撑的一对伸缩套、以可旋转形式被固定在所述伸缩套的上端的一对旋转支承轴、从所述一对旋转支承轴的内侧端部直角延伸的一对连杆、以及连接所述一对连杆并在所述连杆上以可旋转形式被支撑的连接轴,其中,第一液压缸工作 将使得第一活塞杆推动所述连接轴发生连杆的旋转,从而旋转支承轴及伸缩套,使所述驱动轴以旋转支承轴为中心进行旋转,从而所述一对驱动轮的升降高度同步进行变化。
较佳地,所述倾斜度修正机构中,所述连接轴与第一活塞杆以在垂直方向上可旋转的形式相互连接,从而构成为使得连接轴以中心点为基准在水平方向上可旋转的结构;以及所述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被连接到所述连接轴的一侧上,使得在前后方向上进行操作时,所述连接轴以中心点为基准进行旋转,同时使得一对连接连杆以旋转支承轴为中心沿相反方向进行旋转,该旋转通过旋转支撑轴和伸缩套传递到驱动轴,从而构成为一个驱动轮向上运动而另一个驱动轮向下运动的结构。
较佳地,所述联动机构包括:导向轮支撑轴,所述导向轮支撑轴以旋转形式被固定在所述伸缩套上;一对导向轮支撑杆,所述一对导向轮支撑杆连接在所述导向轮支撑轴上并将一对导向轮以可旋转形式固定在端部处;以及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将所述旋转支撑轴的旋转转换成所述导向轮支撑轴的逆向旋转。
较佳地,该移栽机还包括:能够将待移栽的秧苗装到其中且至少一侧带有可开闭结构的料斗,该可开闭结构具有第一开闭管和第二开闭管;以及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基于发动机的旋转使所述料斗在上限位点和下限位点之间往返运动;其中所述料斗位于下限位点时所述开闭机构被打开而往地里落下其内部的秧苗和位于上限位点时所述开闭机构被闭合从而在其内部可装入秧苗。
较佳地,该移栽机进一步设有通过所述料斗提供秧苗的供苗机构,所述供苗机构由能够实现当料斗位于上限位点时,使秧苗从料斗落下的结构来组成。
较佳地,上述的连接机构包括:旋转连杆,所述旋转连杆被固定在框架上并根据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而以连接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外侧端部以可旋转形式被连接到料斗;第五连杆,该第五连杆的外侧端部以可旋转形式被连接到料斗;以及连接连杆组,所述连接连杆组将所述旋转连杆的旋转力转换成所述第二连杆及第五连杆的上下方向上的往返运动;其中所述第二连杆及第五连杆的外侧端部在料斗的侧面上被上下连接,从而支撑料斗的上下运动。
较佳地,所述料斗在闭合状态下,下端部形成尖尖的圆锥形容器形状并可向两侧分别进行开闭,且所述料斗包括:第一开闭管和第二开闭管,所述第一开闭管和第二开闭管上部分别形成有法兰部;在所述第一开闭管和第二开闭管内部与其连接的导向管;铰链连接轴,所述铰链连接轴使得所述第一开闭管和第二开闭管能够向外打开且以可旋转形式连接固定于所述法兰部。
较佳地,所述开闭机构包括:可枢转支架,所述可枢转支架分别形成在各个法兰部的上部,并分别具备通孔;操作支架,所述操作支架支撑穿过所述通孔的轴构件;弹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用于在将所述操作支架向上拉动时,在闭合方向上的作用力作用下使第一开闭管和第二开闭管闭合;以及双重连杆,所述双重连杆的内侧端部连接到所述连杆机构上,外侧端部连接到从法兰部的一侧向上延伸的延伸支架上,且所述双重连杆能够被缩到最短长度且具有一定长度;其中连接机构的动作带动所述双重连杆动作,使得其具有最小长度且压在所述延伸支架时,所述第一开闭管和第二开闭管同时打开,当取消由所述双重连杆施加在所述延伸支架上的作用力时,在所述弹性构件的作用力下,所述第一开闭管和所述第二开闭管进行闭合动作。
较佳地,所述供苗机构包括:排列成圆形的多个移栽杯,所述移栽杯包括圆筒形状的杯体和形成所述杯体底部杯盖,所述杯盖由于弹性构件而在打开方向上受到作用力;杯架,所述杯架固定所述移栽杯;环状止挡板,所述环状止挡板被安装在所述移栽杯的下端部并在与料斗的上端部相对应的位置上具备开口部分,该开口部分上方的移栽杯里面的秧苗可向下落下;送料连杆,所述送料连杆与第三连杆的上端部相连,且通过第三连杆的运动而在前后方向上往返运动;杯旋转体,所述杯旋转体在所述移栽杯的下方固定在所述杯架上,在外侧面上形成与所述移栽杯的数量对应的凸轮槽;锁紧机构,所述锁紧机构与所述送料连杆的往返运动联动,从而利用所述凸轮槽使得所述杯旋转体沿单方向按顺序旋转,对应于料斗的一个周期推动一次凸轮槽。
实用新型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多用途移栽机是根据移栽秧苗的栽培地的情况,提高整体高度或者修正左右方向上的倾斜度,从而保持主机体的水平 状态,因此可以提升移栽工作效率的作用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用途移栽机,可以了解到利用一个发动机上的驱动力,可以最有效地实现主机体的行驶和移栽工作的料斗的升降。这样以优化的结构当然可以提高多用途移栽机的生产率。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用途移栽机,可知可以将秧苗从移栽杯最有效地掉落到料斗中,料斗可以把秧苗最有效地栽种到地里,所以在实际的移栽机的工作中,也具有提升移栽工作效率的作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部分性的作用效果等特征将在下面的说明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多用途移栽机的示例斜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多用途移栽机的重要部位的斜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多用途移栽机的示例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多用途移栽机的示例仰视图。
图5a是料斗位于上限位点时的连接机构的示例侧视图。
图5b是料斗位于下限位点时的连接机构的示例侧视图。
图5c是图5a时的另一侧的示例侧视图。
图5d是图5b时的另一侧的示例侧视图。
图6a是料斗位于上限位点时的料斗附件的放大斜视图。
图6b是料斗位于下限位点时的料斗附件的放大斜视图。
图7是移栽杯组件的示例斜视图。
图8是为了说明移栽杯组件的动作的相应重要部位的底部斜视图。
图9是移栽杯组件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上所示的实施例,更加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多用途移栽机。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多用途移栽机的整体结构的斜视图。如图1所示,本 实用新型的多用途移栽机是由包括发动机及变速器的主机体10、依靠上述主机体10中所产生的输出功率旋转的一对驱动轮20组成。在此,主机体10的概念是包括了被叫做驱动装置的发动机和可以把上述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调节并传递到所需要部分的变速器。
上述主机体10包括了框架F。在本说明书中,框架F是指支撑发动机和变速器的同时,还支撑后文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多用途移栽机的组成部分的总称。例如:上述框架F支撑用于放置秧苗的多个秧苗支撑板12,也支撑用于使用者调节移栽方向而设置的一对手柄14。在上述手柄14或者与手柄挨着的框架F上设置有用于控制多用途移栽机行驶的行驶操纵杆16。除此之外,如在后面所述,不仅支撑着发动机及变速器等重要部件,为了能支撑驱动轮等而支撑着各个组成构件的部分也全部定义为框架。
本实用新型的多用途移栽机上所安装的一对驱动轮20是通过来自发动机E(请参考图2)的动力经由变速器后被传递的动力来旋转。上述驱动轮20的前方左右处设有一对导向轮30:30a,30b,上述导向轮30也是被固定在上述的框架F上。在没有动力传递到上述导向轮30的状态下,它纯粹是与地面接触并随着驱动轮20的旋转力而行驶。
本实用新型的移栽机可以通过上述一对驱动轮20进行调节主机体10的整体高度。例如:在左侧和右侧的一对驱动轮20中,如果其中一侧的驱动轮20a或者20b的相对高度提升,主机体10就会向左侧或者右侧中的某一侧倾斜。主机体10成倾斜,实际上是指对于有坡度的栽培地上修正其倾斜度,使主机体10修正为水平方向的意思。
上述一对驱动轮20是被安装成与伸缩套22联动的形式,这种一对伸缩套22以支撑轴24:24a,24b为旋转中心同时向同一方向旋转时,实际上对于一对驱动轮20,包括框架F的主机体10的高度将会整体上升或者下降。下面详细说明针对如上所述的主机体10的整体高度的变化和左右方向上的倾斜度的变化。
首先,描述多用途移栽机的主机体10整体上升或者下降的结构。图1和图2所示,上述一对驱动轮20:20a,20b分别连接到伸缩套22:22a,22b的外侧端部。上述伸缩套22a,22b的内侧端部分别连接到旋转支撑轴24:24a,24b。 因此,上述旋转支撑轴24a,24b向某一侧旋转时,上述伸缩套22a,22b也会向同一方向联动旋转。
例如:旋转支撑轴24a,24b和伸缩套22a,22b按图2所示的箭头a方向旋转时,被固定在上述伸缩套22a,22b上的可旋转的驱动轮20a,20b本身将会再下降。但图中的驱动轮20a,20b是已与地面接触的状态,所以上述驱动轮20a,20b再下降的意思,其实是与主机体10上升的意思具有相同含义。
在前面描述过,本实用新型的移栽机有由如上所述的一对驱动轮20a,20b和在上述驱动轮前方带有的一对导向轮30a,30b支撑而行驶的结构。上述导向轮30a,30b虽然没有动力的传递,但因为行驶时与地面接触,所以按照上述方法,最好与驱动轮20a,20b的高度一起统一进行调节。
即,图3所示,伸缩套的前方装有被固定的第一连杆La,所以它跟着伸缩套按顺时针方向一起旋转。上述第一连杆La以可旋转形式被连接到第二连杆Lb,根据第一连杆La的顺时针旋转,第二连杆La向上方移动,移动方向如箭头所示。上述第二连杆Lb以可旋转形式被连接到第三连杆La,所以第三连杆Lc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参考图1,上述第三连杆Lc已连接六角形连接件33a上,该六角形连接件33a嵌入在六角形导向轮支撑轴36的外侧上,所以实际上是将上述导向轮支撑轴36向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上述六角形连接件33a和导向轮支撑轴36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实际上是将导向轮支撑杆32a,32b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导向轮30a,30b可以达到与上述驱动轮20a,20b相同的高度变化。
本文的上述六角形导向轮支撑轴36和连接件33a是示例性结构。导向轮支撑轴36被第三连杆Lc带动旋转,这种旋转导致导向轮支撑杆32a,32b的旋转,从而这些结构就足够改变导向轮30a,30b的高度了。对于框架F,上述导向轮支撑轴36以可旋转形式被支撑,例如:它通过圆筒形的支撑件37在框架F上可旋转地横向被支撑。
上述连接件33a可在上述导向轮支撑轴36的左右方向上进行移动。例如:将连接件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到所要的位置后,锁紧与上述连接件33a相配套的固定螺母,从而在该位置上固定连接件33a。这样,可调节连接件33a的位置,实际上意味着一对导向轮30的间距是可以调节的,也意味着恰当适应想要移 栽的栽培地的田垄的宽度,从而进行更加有效率的移栽。
关于前面所述的将主机体10的整体高度上升或者下降的方式来调节高度是通过旋转支撑轴24a,24b让伸缩套22a,22b同时沿某一方向旋转来进行的。如此,使得主机体10上升或者下降的是上述旋转支撑轴24的单方向旋转转换成,上述多个连杆La,Lb,Lc机构使导向轮支撑轴36向相反方向旋转来达到目的。
即,可以使横向旋转地被固定的旋转支撑轴24和导向轮支撑轴36相对于主机体10沿相反方向进行旋转,从而让导向轮支撑杆32a和伸缩套22分别以导向轮支撑轴36和旋转支撑轴24为中心旋转并相互接近。导向轮支撑杆32a和伸缩套22旋转而相互接近时,实际上导向轮30和驱动轮20是往下方下降,因此最终导致主机体10上升。
下面,描述用于驱动一对旋转支撑轴24a,24b的结构。图2和图4所示,在主机体10上横向安装的一对旋转支撑轴24a,24b的各内侧上装有垂直方向的连杆42a,42b,上述一对连杆42a,42b的端部通过连接轴44相连。因此,当上述连接轴44以旋转支撑轴24a,24b为中心旋转时,旋转支撑轴24a,24b在上述连杆42a,42b的作用力下将进行旋转。在前面已描述过,在上述旋转支撑轴24a,24b旋转时,与其联动的上述驱动轮20a,20b以旋转支撑轴24a,24b为中心进行旋转。上述连接轴44上设有第一液压缸46的第一活塞杆46a。因此,固定在框架F上的第一液压缸46中流入液压时,上述第一活塞杆进行前进和后退的直线滑动。例如:上述第一活塞杆46a往前方滑动时,以图2为例,上述连接轴44通过连杆42a,42b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旋转支撑轴24a,24b。
以上所介绍的动作是当一对旋转支撑轴24a,24b沿同一方向旋转时,就会使驱动轮20a,20b旋转,此时驱动轮20a,20b通过这种旋转向下方或者向上方移动。旋转引起驱动轮20a,20b上下移动,相对来说是将主机体10向下方或者向上方移动的动作。接下来,介绍下当上述一对旋转支撑轴24a,24b互相沿相反方向旋转时所产生的动作。某一侧的旋转支撑轴24a与另一侧旋转支撑轴24b按不同方向旋转时,有一个驱动轮24a将会向下移动,另一个驱动轮24b则会向上移动。驱动轮24a,24b和导向轮30a,30b将同时向上或者向下移动,与前面所述相同。
上述第一活塞杆46a与上述连接轴44在垂直方向上形成销连接,所以相对于水平方向被支撑为可以在左右方向上旋转。第一活塞杆46a连接到上述连接轴44的中心处,在上述第一液压缸46的一侧上装有上述第二液压缸48。上述第二液压汽缸48的后端部是通过连接件48b的连接而与第一液压缸46一起被支撑,所以实际上后端部可视为已被固定。
因此,上述第二液压缸48工作时,其活塞杆在图中所示的是活塞杆被插入到液压缸内侧的状态,所以没有显示出来会推或者拉连接轴44。因此,上述连接轴44以与第一液压缸46相连的中心点O为中心,将在图4中在箭头表示的左右方向上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旋转。
上述连接轴44在水平面上进行旋转时,例如:图2为例,如果向后方拉连接轴44的左侧部分时,一侧左侧的连杆42a将会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使得旋转支撑轴24a和伸缩套22a也同时向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因此,左侧的驱动轮20a随着伸缩套22a的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向上移动。驱动轮20a向上移动时,导向轮30a也一起向上移动,这与前面所述一样。随着驱动轮20a和导向轮30a的向上移动,主机体10的左侧部分相对会下降。
与此同时,上述连接轴44的右侧部分会被向前推出,右侧的连杆42b以旋转支撑轴24b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使得旋转支撑轴24b沿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右侧的旋转支撑轴24b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是驱动轮20b下降的结果,因驱动轮20b实际上是与右侧的导向轮30b一起运动,所以驱动轮20b和导向轮30b将会同时下降。因此,随着右侧的驱动轮和导向轮30b的向下移动,主机体的右侧部分将会上升。
如上所述,第一液压缸46将连接轴44向前推动时,一对旋转支撑轴24a,24b同时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伸缩套22a,22b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并把驱动轮20a,20b和导向轮30a,30b同时向下移动。基于这种动作,可了解到主机体10是相对上升。这样,主机体10的上升动作是为了在本实用新型的多用途移栽机工作期间,要移栽秧苗的田垄的高度变高时,应对这种高度的。如果要移栽秧苗的田垄的高度变低时,根据与上面所述相反的方向动作来可调低主机体10的高度。
在水平面上以中心O为基准,在左右方向上的一定范围内,第二液压缸 48使得上述连接轴44旋转。这种连接轴44的旋转动作是把某一侧的旋转支撑轴24a和伸缩套22a沿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同时另一侧的旋转支撑轴24b和伸缩套22b沿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因此,某一侧的驱动轴20a和导向轮30a下降,且主机体的一侧左侧上升;另一侧的驱动轴20b和导向轮30a上升,且主机体的另一侧右侧下降。
因此,对于行驶方向,如果行驶中的多用途移栽机向左侧或者右侧的某一侧倾斜时,上述的第二液压缸48的操作修正这些倾斜度,从而可以使多用途移栽机以水平状态进行行驶,秧苗的移栽也将会更加有效率地进行。
上述旋转支撑轴24a,24b内部中内置有传递从发动机中产生的动力的动力传递轴。即,发动机产生的动力通过带和其他动力传递构件,传递到旋转支撑轴24a内部的动力传递轴上。上述伸缩套22a,22b的内部设有链,从而在上述的动力传递轴和驱动轮20a,20b的驱动轴27请参考图1和图2之间传递动力。即,上述动力传递轴和驱动轴27上分别装有的链轮齿将由发动机产生的动力通过动力传递轴传递到上述驱动轮20a,20b。上述驱动轴27在伸缩套22的内部被支撑为可旋转形式,实际上与伸缩套22的上升和下降动作联动,向驱动轮20传递动力。
如上所述,上述驱动轮20基于发动机产生的动力来进行旋转,并让主机体10行驶。上述导向轮30安装在上述驱动轮20的前方,与移栽秧苗的田垄两侧相接触来行驶的部分。因此,在上述导向轮30的内侧已形成了与有坡度的田垄两侧相对应的倾斜面30k。
下面描述通过上述的行驶装置,移栽机一边行驶一边移栽秧苗的结构。在此所述的驱动轮20的行驶动力当然是来自发动机,后文所述的用于移栽的动力也是来自发动机的传递。向上述驱动轮20的动力传递和向在后文所述的向移栽部的动力传递最好是分别通过具有不同变速比的变速器进行传递。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多用途移栽机的框架F设有与其连接的多个连杆机构L。这种连杆机构L的端部设有料斗H。上述料斗H是指从移栽杯C中接收秧苗移栽到地里的部分。向上述移栽杯C供苗通过操作者将秧苗支撑板12上的秧苗移动到上述移栽杯C来执行。
首先,描述关于上述连杆机构L。上述连杆机构L可以视为是上升和下降 料斗的机构。即,根据上升或者下降料斗,料斗位于上限位点时,从上述移栽杯C中掉落的秧苗移到料斗H内部中后,向下方移动,然后在料斗的下限位点将秧苗移栽到地里。
图5a所示,上述连杆机构L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通过连接旋转轴S而旋转的旋转连杆52;在上述旋转连杆52的下端部以内侧端部可旋转形式接合的第一连杆54;在上述第一连杆54的外侧端部以内侧端部可旋转形式接合的第二连杆56。上述第二连杆56的外侧端部与料斗H以可旋转形式连接。此处的内侧端部或者外侧端部是以上述旋转连杆52为中心,较近的部分叫作内侧,较远的部分叫作外侧。
上述第一连杆54的中间部分连接有第三连杆66的下端部,第三连杆66的上端部则在支撑点Pa上以可旋转形式固定在框架F上。第四连杆64也以可旋转形式被固定在框架F上,例如,在上述第三连杆66所被支撑点的附近或者在同一支撑点Pa上以可旋转形式被固定在框架F上。上述第四连杆64的上端部向上延伸,这种上端部64a执行着旋转上述移栽杯C的功能,对此也将在后面阐述。
在第二连杆56的中间部分以可旋转形式连接至上述第四连杆64的下端部,例如:在支撑点Pb上以可旋转形式接合。在上述支撑点Pb上也连接与第五连杆58的内侧端部相连的连接连杆69请参考图5c和图b的中间部分。作为参考,图5c是图5a的另一侧。上述连接连杆69是L形,其中间部分与上述的第五连杆58的下端部连接,上述连接连杆69的内侧端部下端部以可旋转形式与第五连杆58的内侧端部连接,连接连杆69的外侧端部上端部以可旋转形式与料斗开闭连杆62的内侧端部连接。
上述第五连杆58的外侧端部以可旋转形式与料斗H接合。即,上述料斗H与第二连杆56和第五连杆58的各自的外侧端部接合并被支撑。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连杆56的外侧端部被第五连杆58的外侧端部在上部上支撑料斗H。作为参考,上述第二连杆56和第五连杆58的外侧端部在被固定在料斗H的侧面的固定支架71上分别在上方和下方处上下连接连接在不同点上,从而来支撑料斗H的上升和下降动作。
本实用新型的连杆机构L包括了通过发动机的动力输出来旋转的连接旋 转轴S来旋转的旋转连杆52、支撑料斗H的第二连杆56和第五连杆58、还有上述旋转连杆52和第二连杆56和第五连杆58之间被安装的多个连杆54,64,66,69。这种连杆54,64,66,69实际上是使得旋转连杆52进行旋转运动,让第二连杆56和第五连杆58的外侧端部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往返运动的连接连杆组。在这种连接连杆组54,64,66,69的组成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多种变化形式,这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理所当然的。
如上被支撑的料斗H在上限位点与下限位点之间进行移动。在图5b所示,上述第三连杆66通过弹簧55与框架F进行连接,所以实际上被支撑的某一侧具有弹性。这种弹簧55通过旋转连杆52使得连杆机构L整体工作,例如,根据拉动第三连杆66的一侧而产生的弹力来支撑连杆机构L的整体动作。除了上述弹簧55之外,如图5a所示,另一个弹簧55a被安装在第六连杆66和料斗开闭连杆62之间,因此可利用弹力来支撑它们。
图5a所示的状态是料斗H处于上限位点位置的状态,图5b所示的状态是料斗H处于下限位点位置的状态。这种移动是连接旋转轴S通过传递自发动机的驱动力以逆时针方向旋转来完成,连接旋转轴S旋转一圈将形成料斗H的一个循环周期。即,如图5所示的状态下,连接旋转轴S旋转一圈就会恢复到如图5所示的状态。
如图5b所示的状态是料斗H处于下限位点位置的状态,这是上述连接旋转轴S旋转180度后的状态。即,如图所示,如果通过上述连接旋转轴S,旋转连杆52旋转180度的话,第一连杆54移动到上方,第三连杆66会以支撑点Pa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与此同时,第四连杆64也会相对于框架F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通过上述第三连杆66和第四连杆64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第二连杆56和第五连杆58的外侧端部相对于内侧端部下降。因此,被支撑在上述第二连杆56和第五连杆58的外侧端部的料斗H将会下降,处于如图5b所示的下限位点。在这个过程中,上述连接连杆69的中间部分与在支撑点Pa处与第四连杆64的下端部连接,内侧端部和外侧端部分别与料斗开闭连杆62和第五连杆58连接,因此支撑着各个连杆的运动。
在重复如上所述的过程中,上述料斗H将在上限位点和下限位点之间进 行往返运动。如此,上述料斗H在上限位点和下限位点往返运动时,料斗H的上下运动不是直线运动,在主机体10的停止状态下,可视为类似椭圆形的曲线,在主机体10的行驶状态下,呈现与螺旋线曲线类似的形态。
如图5a和图5b所示,在上限位点的料斗H处于闭合状态,在下限位点上的料斗H处于打开状态。即,在上限位点附近,上述料斗H接收从移栽杯C掉落的秧苗并存放在里面,当移动到下限位点附近时,打开料斗H使秧苗移栽到地里。当上述料斗H移动到下限位点附近时,料斗H尖端部被插入到地里并被打开,为了实现此功能,上述料斗H的下端部具有尖尖的形状。
下面参考图5a和图5b,还有图6a和图6b,描述关于上述料斗H的开闭动作。首先,参考图5a和图5b,料斗开闭连杆62的上端部以支撑点Pc为中心以可旋转形式被支撑在框架F上。上述料斗开闭连杆62的下端部与双重连杆70的内侧端部相连。上述双重连杆70的外侧端部连接在料斗H上。上述双重连杆70由两个圆筒状的连杆组成,某一侧的圆筒状的连杆被插入到另一侧的圆筒状的连杆的内部,所以整体长度可以进行伸缩。
接下来,参考图6a和图6b,描述下料斗H的结构和实现料斗H的开闭动作的上述料斗开闭连杆62和双重连杆70。如上所述,上述料斗H在第二连杆56和第五连杆58的外侧端部处一起被支撑,例如,被固定在料斗H上的字形固定支架71上以可旋转形式被支撑。料斗H由在上部可接收秧苗的圆筒形的导向管72、上述导向管72的下部上装有的开闭管74,76组成。上述固定支架71被固定在导向管72上,为了更加顺利导向秧苗,上述导向管72的上端部具有往上部逐渐变宽的宽大的导向管入口72a。
如上所述,上述导向管72的下部上被连接的开闭管74,76具有尖尖的下端部并以可相互开闭形式构成,因此插入到地里时被打开,落下内部的秧苗,向上提升时将被闭合。这种开闭管由相互对称的第一开闭管74和第二开闭管76构成。上述开闭管74,76的上端部与半环形状成型的法兰部74a,76a连接或者一体成型。
上述开闭管74,76通过与上述法兰部74a,76a的连接结构,形成为可开闭结构。上述开闭管74,76通过铰链连接轴82a,82b以分别向外侧打开的形式被支撑。例如,导向管72上固定的安装支架83a,83b上分别将铰链连接轴82a,82b 以可旋转形式被支撑。上述铰链连接轴82a,82b分别连接到开闭管74,76上,例如:通过固定在各自的法兰部74a,76a的固定支架85a,85b连接开闭管74,76。
在法兰部74a,76a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突起的一对可枢转支架74b,76b。如图6a所示的是可看到一侧的可枢转支架74b,76b的状态。上述可枢转支架74b,76b相互重叠,并由轴构件Pe可枢转支撑。图示的实施例中,上述轴构件Pe是由螺栓组成,通过上述轴构件Pe的内侧端部与操作支架78之间的螺纹连接方式来将可枢转支架74b,76b固定在其中间。上述轴构件Pe可穿过可枢转支架74b,76b的通孔虽然没有在图6a示出,在可枢转支架74b,76a上形成有以合页连接轴82a,82b为中心的预定长度的圆弧形槽,在上下方向的作用力下,轴构件Pe可在上下方向上,在左右方向上或者要在后面所述的第一开闭管74和第二开闭管76被打开的方向上,移动一定距离。
上述操作支架78与上述导向管72的外侧上端部上被支撑的弹簧79的下端部相连,由于弹簧79回复力,其总是受到向上的作用力。因此,上述弹簧79的向上拉动操作支架78的作用力以向上拉的拉力作用于一对可枢转支架74b,76b上,因此,第一开闭管74和第二开闭管76以铰链连接轴82a,82b为中心保持相互闭合的状态。即,上述轴构件Pe被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可移动一定区间,如果被上述弹簧79向上拉动时,第一开闭管74和第二开闭管76将被闭合。
如图5a和图5b所示,在料斗H的上升位置时,料斗H与料斗开闭连杆62的下端部处于已分开的状态,所以双重连杆70处于大长度伸长的状态。当料斗H位于下限位点时,料斗H与料斗开闭连杆62的下端部之间的距离变短,所以双重连杆70的长度处于缩短的状态。由于双重连杆70是由两个圆筒状的管组成,所以如上所述根据料斗H的位置其长度会产生变化。
因此,如图6a所示,在双重连杆70的长度较长的状态下,随着料斗H的下降而双重连杆70的长度逐渐缩短。在这样下降的过程中,在上述弹簧79的作用力下,第一开闭管74和第二开闭管74保持着闭合状态。当上述料斗H下降到下限位点附近时,上述双重连杆70完全被缩短至无法再缩短的最小长度。
这样的话,上述双重连杆70的外侧端部就会通过连接轴93推动延伸支架 92,该延伸支架向第一开闭管74的法兰部74a上部延伸。上述连接轴93位于铰链连接轴82b的上部,所以连接轴93被双重连杆70推动时,其以上述铰链连接轴82b为中心并向第一开闭管74打开的方向进行旋转。这样第一开闭管74被打开时,上述法兰部74b和可枢转支架74b也同时向打开方向旋转,并向下按压上述轴构件Pe。
当上述轴构件Pe向下方移动一定距离时,第二开闭管76的可枢转支架76b也会向外侧打开。即,上述双重连杆74将第一开闭管74向外侧打开时,第二开闭管76也会同时被打开。这样料斗H被打开的状态就是如图6b所示的。图6b显示了轴构件Pe穿过可枢转支架74b,76b的通孔77的一部分。如上所述,通孔在左右方向料斗闭合状态下的左右方向上具有一定长度或者形状为圆弧形,从而轴构件Pe可在通孔77的上下方向上进行滑动,但却不干涉可枢转支架74b,76b打开方向。
这样上述第一开闭管74和第二开闭管76被打开,实际上是料斗H的尖尖的下端部插入到地里面从而到达下限位点的瞬间被打开。如上所述,此时的上述双重连杆70的长度为最小长度,此时的上述弹簧79是处于被拉伸的状态。因此当料斗H打开时,其里面的秧苗理所当然地被栽种到地里。
料斗H通过所述的连杆机构L而在行驶中被上升时,上述双重连杆70的长度在一定期间内保持最短长度,之后其长度慢慢变长。当料斗H使得双重连杆70的长度变长时,拉伸弹簧79的作用力会被去除,弹簧79的弹性回复力将上述轴构件Pe向上拉动。这样根据轴构件Pe的向上移动,可枢转支架74b,76b在被闭合的方向上受到作用力,因此第一开闭管74和第二开闭管76在弹簧79的作用力下被闭合。
在如上所述的第一开闭管74和第二开闭管76被闭合的状态下,料斗H上升,从而被移动到如图5a和图6a所示的上限位点位置。在连杆机构L的作用下重复上述循环周期,并把秧苗移栽到地里。综上所述,主机体10行驶时,料斗H就会把秧苗一个一个栽种到地里。下面介绍下向上述料斗H上一个一个提供待移栽的秧苗的供苗装置。
如图5a所示,前面阐述过上述第四连杆64的上端部64a相比于其他连杆被向上延长了。上述第四连杆64以支撑点Pa为中心进行一定角度的旋转运动 时,上述上端部64a将会在图上所示的左右方向上移动。通过这种第四连杆64的上端部64a的左右移动实际上是相对于主机体的行驶方向的前后移动,移栽杯C被旋转。
如图1和图3所示,上述移栽杯C是多个移栽杯,其排列成圆形。如图7的本实用新型的移栽杯C组件所示,所述多个移栽杯C搁置在杯架102上以圆形排列形式并被支撑。上述移栽杯C是由圆筒上的杯体Cb和用于开闭杯体Cb下端部的杯盖Cc组成。上述杯盖Cc连接在杯体Cb下端部一侧的铰链104上,通过上述铰链104的旋转动作来开闭杯体Cb。上述铰链104的外侧与上端部连接在杯体Cb的杯弹簧101的下端部相连接。上述杯弹簧101在上述铰链104被打开的方向上施加了弹力,所以杯盖Cc实际上受到杯弹簧101施加的沿铰链打开方向的作用力。
参考如图7~9所示,多个移栽杯C是通过上述杯架102被支撑,上述杯架102与下部的杯支撑板102a相连。这里的杯架102可以是采用任何结构或者形状,只要其能够圆形排列的移栽杯C。上述杯支撑板102a的底部上装有杯旋转体103。
上述杯旋转体103通过中心轴103b与杯架102相连,通过杯旋转体103的旋转使得上述杯架102旋转,从而移栽杯C被联动旋转。上述杯旋转体103上具有与移栽杯C的数量相对应的凸轮槽103a。上述凸轮槽103a的一面有坡度较缓的倾斜面,另一侧有锁定面,因此通过锁闩95的动作只能进行单向旋转。
如图8所示,上述的第四连杆64的上端部64a与送料连杆96的一端相连,上述送料连杆96的另一端通过连接销95b与锁闩95相连。如图9所示,锁闩95的内侧端部以可旋转形式连接着锁定件95a,上述锁定件95a的端部紧贴于上述杯旋转体103,例如:通过转矩弹簧95s(请参考图7),锁定件95a的端部紧贴于杯旋转体103。
上述第四连杆64的上端部64a在主机体10的前后方向上执行往返运动,如同前面所述。这种上端部64a的前后方向上的往返运动以送料连杆96的往返移动的方式来实现。上述送料连杆96的往返移动将导致上述锁闩95以支撑点95c为中心反复进行弧形运动。上述锁闩95的反复的弧形运动将导致锁定 件95a的运动,此时,上述锁定件95a的端部弹性贴紧于杯旋转体103。因此,与锁闩95相连的锁定件95a移动时,在其端部锁定在上述凸轮槽103a的状态下,上述杯旋转体103按图9所示的箭头A的方向被旋转。
即,与上述第四连杆64的上端部64a相连的送料连杆96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一个循环周期内,上述锁闩95以支撑点为中心反复执行弧形运动,锁闩95的端部上装有的锁定件95a被凸轮槽103a卡止,从而使杯旋转体C旋转一定角度。如果上述锁定件95a沿锁闩95的相反方向移动时,则顺着凸轮槽103a滑过坡度较缓的部分,卡到下一个凸轮槽103a上。
上述锁定件95a对于锁闩95的一个循环周期,被卡到一个凸轮槽103a内而旋转杯旋转体103,此时,杯旋转体103的旋转角度为从360度除以凸轮槽103a和移栽杯C的数量的角度值。因此,对于送料连杆96的一个循环周期,会将上述杯旋转体103按凸轮槽103a之间的角度进行旋转移送。上述锁定件95a接触到任何一个凸轮槽103a而移送杯旋转体103后,上述锁定件95a就会被卡在上述凸轮槽103a的下一个凸轮槽里。根据送料连杆96的动作,连续执行旋转杯旋转体103的动作。
上述移栽杯C的下端部上设有环状止挡板97。上述止挡板97就被安装在移栽杯C的下面,防止移栽杯C的杯盖Cc被弹簧101打开。在上述止挡板97的一部分上形成有开口部分97a,这个开口部分97a实际上是用于便于打开杯盖Cc而清空杯体。上述开口部分97a是属于料斗H的圆筒垂直部分。
因此,当通过杯旋转体103将移栽杯C旋转到位于上述料斗H的圆筒垂直部分时,通过上述开口部分97a杯盖Cc被打开。上述杯盖Cc被打开时,其内部的秧苗就会向下掉落到料斗H中。上述料斗H里面的秧苗移栽到地里,如同上面所述。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上所述,上述第一液压缸46控制主机体10整体的升降,第二液压缸48用于修正主机体10的左右侧倾斜度。可以在主机体10的任何地方安装液压泵,只要在控制上述第一液压缸46和第二液压缸48的液压进出的操作者的控制范围内。
例如,在与主机体10的手柄接近的地方安装操纵杆17,在上述操纵杆17的附近安装液压泵13,从而操作者操作操纵杆17来控制上述第一液压缸46 和第二液压缸48的液压进出。上述液压泵13自身的结构是公知的,已具备驱动装置和控制器,通过上述操纵杆17的操作可以控制第一液压缸46和第二液压缸48。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多用途移栽机是基于发动机传递的动力使驱动轮20进行旋转和行驶,与此同时,通过料斗H进行秧苗的移栽工作。还有,针对要移栽秧苗的栽培地的田垄高度,调整主机体10的高度,并可根据栽培地的倾斜度来调节主机体10,使其保持水平状态。
另外,在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技术思想的范畴之内,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变化形式,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是基于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进行解释。
符号说明
10.....主机体
12.....秧苗支撑板
13.....液压泵
14.....手柄
16.....行驶操纵杆
17.....操纵杆
20,20a,20b.....驱动轮
22,22a,22b.....伸缩套
24,24a,24b.....旋转支撑轴
30,30a,30b.....导向轮
30k.....倾斜面
32a....导向轮支撑杆
36.....六角形支撑轴
37.....支撑口
42,42a,42b.....连接连杆
44.....连接轴
46.....第一液压缸
46a.....第一活塞杆
48.....第二液压缸
52.....旋转连杆
54.....第一连杆
55.....弹簧
56.....第二连杆
58.....第五连杆
62.....料斗开闭连杆
64.....第四连杆
66.....第三连杆
70.....双重连杆
72.....导向管
72a.....导向管入口
74.....第一开闭管
74a,76a.....法兰盘部分
74b,76b.....可枢转支架
76.....第二开闭管
78.....操作支架
79.....弹簧
82a,82b.....铰链连接轴
83a,83b.....安装支架
85a,85b.....固定支架
92....延伸支架
95.....锁闩
95a.....锁定件
95b.....连接销
95c.....支撑点
96.....送料连杆
97.....止挡板
97a.....开口部分
102.....杯架
103.....杯旋转体
103a.....凸轮槽
103b.....中心轴
C.....移栽杯
Ca.....杯杯体
Cb.....杯盖
F.....框架
H.....料斗
L.....连杆机构。 

Claims (12)

1.一种多用途移栽机,包括:
驱动装置;
主机体(10),所述主机体(10)包括支撑所述驱动装置的框架;
一对驱动轮(20a,20b),所述一对驱动轮(20a,20b)通过来自所述驱动装置的动力来驱动;
第一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的一端被固定在所述框架上;
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二液压缸的一端被固定在所述框架上;
驱动轮升降机构,所述驱动轮升降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液压缸的动作转换成所述一对驱动轮的同步下降或同步上升;以及
倾斜度修正机构,所述倾斜度修正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二液压缸的动作转换成使得所述一对驱动轮中一个上升,而另一个下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移栽机,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对导向轮,所述一对导向轮分别安装在所述驱动轮的前方两侧且用于对驱动轮行驶进行导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用途移栽机,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使得所述导向轮与所述驱动轮一起升降的联动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移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升降机构包括将与所述驱动轮连接的驱动轴(27)从底端部支撑的一对伸缩套(20)、以可旋转形式被固定在所述伸缩套的上端的一对旋转支承轴(24)、从所述一对旋转支承轴的内侧端部直角延伸的一对连杆、以及连接所述一对连杆并在所述连杆上以可旋转形式被支撑的连接轴(44),其中,
第一液压缸工作将使得第一活塞杆推动所述连接轴(44)发生连杆的旋转,从而旋转支承轴及伸缩套,使所述驱动轴以旋转支承轴为中心进行旋转,从而所述一对驱动轮的升降高度同步进行变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用途移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度修正机构中,所述连接轴与第一活塞杆以在垂直方向上可旋转的形式相互连接,从而构成为使得连接轴以中心点(O)为基准在水平方向上可旋转的结构;以及 所述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被连接到所述连接轴的一侧上,使得在前后方向上进行操作时,所述连接轴以中心点(O)为基准进行旋转,同时使得一对连接连杆(42a,42b)以旋转支承轴为中心沿相反方向进行旋转,该旋转通过旋转支撑轴和伸缩套传递到驱动轴,从而构成为一个驱动轮向上运动而另一个驱动轮向下运动的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用途移栽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轮升降机构包括将与所述驱动轮连接的驱动轴(27)从底端部支撑的一对伸缩套(20)、以可旋转形式被固定在所述伸缩套的上端的一对旋转支承轴(24)、从所述一对旋转支承轴的内侧端部直角延伸的一对连杆、以及连接所述一对连杆并在所述连杆上以可旋转形式被支撑的连接轴(44),其中,
第一液压缸工作将使得第一活塞杆推动所述连接轴(44)发生连杆的旋转,从而旋转支承轴及伸缩套,使所述驱动轴以旋转支承轴为中心进行旋转,从而所述一对驱动轮的升降高度同步进行变化;以及
所述联动机构包括:
导向轮支撑轴(36),所述导向轮支撑轴(36)以旋转形式被固定在所述伸缩套上;
一对导向轮支撑杆(32a),所述一对导向轮支撑杆(32a)连接在所述导向轮支撑轴上并将一对导向轮以可旋转形式固定在端部处;以及
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将所述旋转支撑轴(24)的旋转转换成所述导向轮支撑轴(36)的逆向旋转。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用途移栽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能够将待移栽的秧苗装到其中且至少一侧带有可开闭结构的料斗(H),该可开闭结构具有第一开闭管和第二开闭管;以及
连杆机构(L),所述连杆机构(L)基于发动机的旋转使所述料斗在上限位点和下限位点之间往返运动;其中
所述料斗位于下限位点时所述开闭机构被打开而往地里落下其内部的秧苗和位于上限位点时所述开闭机构被闭合从而在其内部可装入秧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用途移栽机,其特征在于,进一步设有通过所述料斗提供秧苗的供苗机构,所述供苗机构由能够实现当料斗位于上限位点 时,使秧苗从料斗落下的结构来组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用途移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包括:
旋转连杆(52),所述旋转连杆(52)被固定在框架上并根据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而以连接旋转轴(S)为中心进行旋转;
第二连杆(56),所述第二连杆(56)的外侧端部以可旋转形式被连接到料斗(H);
第五连杆(58),该第五连杆(58)的外侧端部以可旋转形式被连接到料斗(H);以及
连接连杆组,所述连接连杆组将所述旋转连杆(52)的旋转力转换成所述第二连杆(56)及第五连杆(58)的上下方向上的往返运动;其中
所述第二连杆及第五连杆的外侧端部在料斗的侧面上被上下连接,从而支撑料斗的上下运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用途移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斗在闭合状态下,下端部形成尖尖的圆锥形容器形状并可向两侧分别进行开闭,所述料斗包括:
第一开闭管和第二开闭管,所述第一开闭管和第二开闭管上部分别形成有法兰部(74a,76a);
在所述第一开闭管和第二开闭管内部与其连接的导向管(72);
铰链连接轴(82a,82b),所述铰链连接轴(82a,82b)使得所述第一开闭管和第二开闭管能够向外打开且以可旋转形式连接固定于所述法兰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用途移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机构包括:
可枢转支架,所述可枢转支架分别形成在各个法兰部的上部,并分别具备通孔;
操作支架(78),所述操作支架(78)支撑穿过所述通孔的轴构件(Pe);
弹性构件(79),所述弹性构件(79)用于在将所述操作支架(78)向上拉动时,在闭合方向上的作用力作用下使第一开闭管和第二开闭管闭合;以及
双重连杆(70),所述双重连杆(70)的内侧端部连接到所述连杆机构(L) 上,外侧端部连接到从法兰部(74a)的一侧向上延伸的延伸支架(92)上,且所述双重连杆(70)能够被缩到最短长度且具有一定长度;其中
连接机构(L)的动作带动所述双重连杆动作,使得其具有最小长度且压在所述延伸支架时,所述第一开闭管和第二开闭管同时打开,当取消由所述双重连杆施加在所述延伸支架上的作用力时,在所述弹性构件的作用力下,所述第一开闭管和所述第二开闭管进行闭合动作。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用途移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供苗机构包括:
排列成圆形的多个移栽杯,所述移栽杯包括圆筒形状的杯体和形成所述杯体底部杯盖,所述杯盖由于弹性构件而在打开方向上受到作用力;
杯架,所述杯架固定所述移栽杯;
环状止挡板(97),所述环状止挡板(97)被安装在所述移栽杯的下端部并在与料斗的上端部相对应的位置上具备开口部分(97a),该开口部分上方的移栽杯里面的秧苗可向下落下;
送料连杆(96),所述送料连杆(96)与第三连杆(64)的上端部(64a)相连,且通过第三连杆的运动而在前后方向上往返运动;
杯旋转体(103),所述杯旋转体(103)在所述移栽杯的下方固定在所述杯架上,在外侧面上形成与所述移栽杯的数量对应的凸轮槽;
锁紧机构,所述锁紧机构与所述送料连杆(96)的往返运动联动,从而利用所述凸轮槽使得所述杯旋转体沿单方向按顺序旋转,对应于料斗的一个周期推动一次凸轮槽。
CN201420603954.7U 2014-07-16 2014-10-17 多用途移栽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36256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40090050A KR20160009809A (ko) 2014-07-16 2014-07-16 다목적 이식기
KR10-2014-0090050 2014-07-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362561U true CN204362561U (zh) 2015-06-03

Family

ID=53318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03954.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362561U (zh) 2014-07-16 2014-10-17 多用途移栽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20160009809A (zh)
CN (1) CN204362561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24314B (zh) * 2017-11-15 2023-10-20 河南科技大学 一种育苗移栽机用苗盘自动输送装置
JP6738562B2 (ja) * 2017-11-30 2020-08-12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苗移植機
CN109644637B (zh) * 2019-02-22 2023-12-08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幼苗栽培机
CN112243655B (zh) * 2020-10-21 2022-02-18 高淑兰 一种生态修复边坡绿化用无人自动移栽设备及其移栽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60009809A (ko) 2016-0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362561U (zh) 多用途移栽机
WO2017118344A1 (zh) 一种鸭嘴侧向开合的高速栽植机构
CN204291783U (zh) 多用途移栽机
CN105144938A (zh) 烟苗移栽施肥一体机
CN202949696U (zh) 一种振动深松施肥机
CN103650723A (zh) 苗移植机
CN104823572A (zh) 一种液压仿形栽植机构
CN103125186A (zh) 一种烟草小苗膜下移栽机
CN102498805B (zh) 一种电动移栽机
CN203120439U (zh) 一种烟草小苗膜下移栽机
CN204810936U (zh) 烟苗移栽施肥一体机
JP6295872B2 (ja) 移植機
CN103392427B (zh) 钵体毯状苗的机械化栽秧工艺
CN103371011B (zh) 移植机
CN201726661U (zh) 秧苗移栽机
CN103444326B (zh) 秧苗移栽机
CN201388374Y (zh) 多功能山地精量播种机
CN105210519B (zh) 移植机
CN109618576A (zh) 移栽起垄设备
CN203761816U (zh) 苗移植机
CN204305602U (zh) 小型插秧机传动机构总成
JP2010246568A (ja) 苗移植機
CN106258123A (zh) 双行星架式行星轮系钵苗移栽机构
JP2010029073A (ja) 畝溝植付用苗移植機
JP2007312674A (ja) 苗植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