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42620B - 缓冲部件以及坐席构造 - Google Patents

缓冲部件以及坐席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42620B
CN103442620B CN201280013695.6A CN201280013695A CN103442620B CN 103442620 B CN103442620 B CN 103442620B CN 201280013695 A CN201280013695 A CN 201280013695A CN 103442620 B CN103442620 B CN 1034426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mediate layer
mentioned
lower floor
upper strata
buffe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1369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42620A (zh
Inventor
藤田悦则
小仓由美
川崎诚司
有田优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lta Tool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lta Tool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lta Tool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lta Tool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426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426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426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4262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27/00Spring, stuffed or fluid mattresses or cush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irs, beds or sofas
    • A47C27/22Spring, stuffed or fluid mattresses or cush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irs, beds or sofas with both fibrous and foamed material inlay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31/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for chairs, beds, or the like,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e.g. upholstery fasteners, mattress protectors, stretching devices for mattress nets
    • A47C31/006Use of three-dimensional fabr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02Seat parts
    • A47C7/18Seat parts having foamed material included in cushioning part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02Seat parts
    • A47C7/28Seat parts with tensioned springs, e.g. of flat type
    • A47C7/287Seat parts with tensioned springs, e.g. of flat type with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types flat type tensioned sp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ttresses And Other Support Structures For Chairs And Bed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有利于坐席构造全体构造的简易化、低成本化的缓冲部件。缓冲部件(1)包括中间层(10),与其叠层固结的上层(20)以及下层(30)构成,弯曲使得端缘部的上层(20)成为表侧,下层(30)成为背侧,固定在框架上。剪切力作用于中间层,对上层和下层作用压缩/拉伸应力。由于中间层的弹力特性,以该中间层为起点,赋与上层/下层拉伸/压缩的残留应力,对缓冲部件赋与复原性,减少无负荷时褶皱的产生,还对防止弹力减弱起作用,进而,厚度方向的行程特性(压缩特性)明显增加。

Description

缓冲部件以及坐席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汽车、飞机、火车等的乘坐物用坐席,同时也可在家具或办公用座椅等中利用的缓冲部件,以及采用该缓冲部件的坐席构造。
背景技术
本申请人为了提高振动吸收特性、冲击吸收特性等,提出各种坐席构造,其将扭杆配置在坐席缓冲部的前部或者后部,通过由该扭杆支持的框架弹性支撑缓冲部件,或者在侧框架间或前后框架间张开设置缓冲部件,用螺旋弹簧支撑其一部分进行弹性支撑,配置缓冲部件作为张力构造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8242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329481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2中,采用三维立体编织物、将二维网状材料叠层到薄的聚氨酯材料上构成的物质等作为缓冲部件。但是,作为用于调整上述缓冲部件的面方向的张力、当在厚度方向加压时得到所期望的行程的手段,如上所述,以利用扭杆或者螺旋弹簧的弹簧特性为主,缓冲部件其自身改善弹力减弱特性、表面层拉紧防止褶皱、赋予行程感这样的作用、效果比较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状况而提出来的,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缓冲部件以及采用该缓冲部件的坐席构造,通过中间层对作为张力构造体使用的缓冲部件的上下层赋予张力特性(残留应力),减少螺旋弹簧等弹簧部件的配设数量,使得坐席构造全体构造简单化、低成本化。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缓冲部件的特征在于:
缓冲部件由叠层构造构成,该叠层构造包括:
至少一层中间层;
在该中间层上叠层的上层;以及
在该中间层下叠层的下层;
上述中间层由所设定厚度的发泡树脂构成;
上述上层以及下层各自固结在构成上述中间层的发泡树脂的表面侧以及背面侧;
将上述上层设为表侧,张开设置在离开所设定间隔配置的框架之间,使得上述上层与上述下层相比,面方向张力大,作为张力构造体。
上述缓冲部件较好的是,将端缘部弯曲,张开设置在上述框架之间,使得该端缘部的上层成为表侧,下层成为背侧(reverse side),上述上层与上述下层相比,面方向张力大。上述缓冲部件较好的是,上述发泡树脂和上述上层或者上述发泡树脂和上述下层,上述发泡树脂的厚度方向的一部分侵入构成上述上层或者下层的织物的线之间的间隙固结。较好的是,构成上述上层或者下层的织物是二维织物或者三维织物。
较好的是,构成上述上层或者下层的织物是三维织物,上述三维织物具有互相间隔配置的一对基础针织物,以及在该一对基础针织物间往复使两者结合的多条连结线,构成上述中间层的上述发泡树脂的厚度方向的一部分从与该中间层邻接的上述三维织物一方的基础针织物侧侵入到各线之间的间隙,另一方面,其侵入量为与上述三维织物的另一方基础针织物的至少一部分不接触的范围。较好的是,上述三维织物的至少一方的基础针织物的针织物组织是蜂窝状。较好的是,构成上述中间层的发泡树脂的厚度方向的一部分的从上述三维织物的一方的基础针织物侧的侵入量是上述三维织物厚度的1/3~2/3的范围。较好的是,构成上述中间层的发泡树脂是聚氨酯泡沫塑料。
较好的是,夹持上述中间层的上层以及下层通过将作为其原织物的卷取方向的卷装方向为基准的相互位置关系设为一定的位置关系,进行叠层,将面方向的张力特性设定为各向异性或各向同性的所设定特性。
较好的是,上述中间层为二层或二层以上,夹在各中间层之间的层,成为兼用作为其上部的中间层的下层和其下部的中间层的上层的层。又,较好的是,张开设置在构成坐席构造的坐席缓冲部、或坐席靠背部、或头枕部、或扶手部、或垫脚部的各框架。
又,本发明的坐席构造的特征在于,将上述缓冲部件张开设置在构成坐席缓冲部、或坐席靠背部、或头枕部、或扶手部、或垫脚部的各框架,上述缓冲部件将上述上层设为表侧,张开设置在上述各框架之中,离开所设定间隔配置的框架之间,使得上述上层与上述下层相比,面方向张力大,作为张力构造体设置。较好的是,将上述缓冲部件的端缘部弯曲,使得该端缘部的上层成为表侧,下层成为背侧,上述缓冲部件张开设置在上述框架间。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缓冲部件夹持发泡树脂,上层和下层固结叠层。通过将上层设为表面侧,张开设置在离开所设定间隔的框架之间,使得面方向的张力朝上也起作用,使得沿面方向的上层张力比下层张力大。由此,由于中间层的弹力特性,以该中间层为起点,赋与拉伸/压缩的残留应力,拉伸应力作用于上层,压缩应力作用于下层。其结果,在中间层的发泡树脂,与上层固结的表面的朝外方拉伸的力比与下层固结的背面上的力大,对中间层的发泡树脂作用剪切力,产生使中间层朝上方拉伸的分力。由此,缓冲部件的复原性提高,减少无负荷时褶皱的产生,还对防止弹力减弱起作用,同时,厚度方向的行程特性(压缩特性)明显增加。通过使之作为坐席构造的缓冲部件使用,可以减少螺旋弹簧等的弹簧部件的配设数量,有利于坐席构造全体构造的简易化、低成本化。
缓冲部件较好的是,将端缘部弯曲,张开设置在框架之间,使得端缘部的上层成为表面侧,下层成为背面侧。由此,上层一方与下层相比,张开设置时周长变长,易达到上述作用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的一形态涉及的缓冲部件的平面图,(b)是(a)的A-A线断面图,(c)是用于说明只张开设置下层状态的图。
图2(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的另一形态涉及的缓冲部件的平面图,(b)是(a)的A-A线断面图,(c)是用于说明只张开设置下层状态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三维立体编织物的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基础针织物的针织物组织一例的图。
图5是表示基础针织物的针织物组织另一例的图。
图6(a)~(c)是表示连结线配置方法的例子的图。
图7(a),(b)是用于说明试验例中的试验方法的图。
图8(a),(b)是用于说明对图1所示构造的缓冲部件做试验的试验例1的方法的图。
图9(a),(b)是用于说明对图2所示构造的缓冲部件做试验的试验例2的方法的图。
图10是表示在试验例1中采用制品号T27016B作为下层的缓冲部件用直径30mm的加压板加压的负荷-挠曲特性的图。
图11是表示在试验例1中采用制品号T27016B作为下层的缓冲部件用直径98mm的加压板加压的负荷-挠曲特性的图。
图12是表示在试验例1中采用制品号T27016B作为下层的缓冲部件用直径200mm的加压板加压的负荷-挠曲特性的图。
图13是表示在试验例1中采用制品号Y27013NP作为下层的缓冲部件用直径30mm的加压板加压的负荷-挠曲特性的图。
图14是表示在试验例1中采用制品号Y27013NP作为下层的缓冲部件用直径98mm的加压板加压的负荷-挠曲特性的图。
图15是表示在试验例1中采用制品号Y27013NP作为下层的缓冲部件用直径200mm的加压板加压的负荷-挠曲特性的图。
图16是表示在试验例2中对缓冲部件用直径30mm的加压板加压的负荷-挠曲特性的图。
图17是表示在试验例2中对缓冲部件用直径98mm的加压板加压的负荷-挠曲特性的图。
图18是表示在试验例2中对缓冲部件用直径200mm的加压板加压的负荷-挠曲特性的图。
图19是表示在试验例3中对缓冲部件用直径30mm的加压板加压的负荷-挠曲特性的图。
图20是表示在试验例3中对缓冲部件用直径98mm的加压板加压的负荷-挠曲特性的图。
图21是表示在试验例3中对缓冲部件用直径200mm的加压板加压的负荷-挠曲特性的图。
图22是表示在试验例4中对缓冲部件用直径30mm的加压板加压的负荷-挠曲特性的图。
图23是表示在试验例4中对缓冲部件用直径98mm的加压板加压的负荷-挠曲特性的图。
图24是表示在试验例4中对缓冲部件用直径200mm的加压板加压的负荷-挠曲特性的图。
图25是表示在试验例5中对缓冲部件用直径30mm的加压板加压的负荷-挠曲特性的图。
图26是表示在试验例5中对缓冲部件用直径98mm的加压板加压的负荷-挠曲特性的图。
图27是表示在试验例5中对缓冲部件用直径200mm的加压板加压的负荷-挠曲特性的图。
图28是表示在各试验例中作为上层或者下层所采用的二维或者三维织物的拉伸特性的图。
图29是表示将中间层设为多层的缓冲部件一例的图。
图中符号意义说明如下:
1—缓冲部件
1a~1d—端缘部
10—中间层
20—上层
30—下层
50—三维立体针织物
51,52—基础针织物
53—连结线
200—固定夹具
500—缓冲部件
511~513—中间层
520—上层
530—下层
541—第1兼用层
542—第2兼用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所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图1以及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涉及的缓冲部件(cushion member)1的图。该缓冲部件1由具有上层20以及下层30夹持中间层10的三层叠层构造形成。
中间层10由发泡树脂例如聚氨酯泡沫塑料构成。中间层10以例如厚度2~10mm左右形成。
上层20由二维或者三维织物形成,其包含织布、无纺布、织物、皮革、合成皮革。图1是表示采用二维织物作为上层20形态的图,图2是表示采用三维织物(三维立体针织物)作为上层20形态的图。
下层30和上层一样,由二维织物或者三维织物形成,其包含织布、无纺布、织物、皮革、合成皮革。
上层20和下层30较好的是,与下层30相比,上层20采用面方向的伸缩性(复原力)强的织物。
作为可以在上层20或者下层30中使用的三维织物,可以采用例如特开2002-331603号公报中所公开那样的三维立体针织物50。三维立体针织物50如图3所示是具有相互间隔配置的一对基础(ground)针织物51、52和在该一对基础针织物51、52之间往复将两者结合的多条连结线53的成为立体三维构造的针织物。
作为各基础针织物51、52,采用例如由单纤维捻成的线,形成无论纵向及横向都连续的平针针织物组织(细针脚)(参照图4),或者采用由单纤维捻成的线,形成具有蜂窝状(六角形)网眼的网眼构造(参照图5)。当然,该针织物组织是任意的,既可以采用细针脚组织或者蜂蜜状以外的针织物组织,也可以将二个基础针织物51、52设为不同的针织物组织,或使两者为相同的针织物组织等,其组合也任意。但是,如果将形成为蜂窝状组织的网眼的面设为与中间层10的固结面,则当将中间层10如后所述通过框架层压加工进行叠层固结时,熔融的聚氨酯泡沫塑料的一部分,或者通过粘合接合时的粘合剂易侵入。又,可以通过设为如蜂窝状组织那样比较大的网眼,或者设为如细针脚组织那样细微组织,调整三维立体针织物的刚性。但是,本发明通过与中间层10进行叠层使得全体刚性变高,如果采用如蜂窝状组织那样比较大的网眼,若使用的线设为同样材质的话,则可以形成更加柔软的高舒适感的结构。
连结线53在二个基础针织物51、52之间编入,使得一方的基础针织物51和另一方的基础针织物52保持一定间隔,无论单丝,多丝都可以。但是,通过设为中间层10的一部分侵入三维立体针织物的结构,即使采用与单丝相比更具有柔软弹力感的多丝,也可以赋与一定的刚性。使连结线53在基础针织物51、52之间往复配置时的配置方式(毛圈组织)也是多种多样,可以是X字状、直线状等。图6(a)~(c)表示其一例。图6(a)~(c)表示在后述试验例中使用的三维立体针织物中连结线53的配设方式,各图左侧是沿着卷装(roll)方向(三维立体针织物的卷装原织物的卷取方向,即长度方向)的断面图,各图的右侧是沿着与卷装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断面图。
作为形成基础针织物51、52的基础线或者连结线53的材质,不做特别限定,可以列举例如聚丙烯、聚酯、聚酰胺、聚丙烯腈、人造丝等的合成纤维或者再生纤维、羊毛、丝绸、棉等的天然纤维。上述材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任意并用。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等为代表的热可塑性聚酯系纤维,尼龙6、尼龙66等为代表的聚酰胺系纤维,聚乙烯、聚丙烯等为代表的聚烯烃系纤维,或者将上述纤维二种或二种以上进行组合。聚酯系纤维再利用性优异,很合适。又,基础线或者连结线的线形状也没有特别限定,圆断面线、异型断面线等都可以。
中间层10的表面侧和上层20,以及中间层10的背面侧和下层30,分别通过粘合、框架层压加工等进行固结。固结时,通过中间层10的厚度方向的一部分侵入构成上层20或者下层30的织物的线之间的间隙固结,对构成上层20或者下层30的线之间的结合力赋与弹性,张力、压缩力、拉伸力形成的弹力特性(弹簧常数)增大,因此,很合适。为此,优选适用框架层压加工。根据框架层压加工,通过利用熔点差可以使构成中间层10的聚氨酯泡沫塑料的一部分熔融,能容易地以侵入上层20或者下层30线之间间隙的状态进行固结。
采用三维立体针织物50作为上层20或者下层30场合,作为中间层10的聚氨酯泡沫塑料侵入线之间的间隙固化。这时,较好的是,聚氨酯泡沫塑料从三维立体针织物50之中,与中间层10邻接一方的基础针织物51侧侵入,另一方面,不到达另一方基础针织物52的线之间。更合适的侵入量是从与中间层10邻接一方的基础针织物51侧,到三维立体针织物50的全体厚度的1/3~2/3的范围。如果是作为中间层10的聚氨酯泡沫塑料侵入到另一方基础针织物52的结构,则厚度方向压缩时的弹力特性过硬,表面容易产生褶皱等。但是,如果设定在上述范围进行叠层,与单独采用三维立体针织物50或者聚氨酯泡沫塑料场合相比,压缩特性变高,另一方面,没有与聚氨酯泡沫塑料一体化的三维立体针织物50的连结线53以及另一方的基础针织物52具有其独自的弹力特性作用,具有其独自的压缩特性功能,连结线53的倾斜起作用,拉伸特性也变强。其结果,欲与单独使用三维立体针织物50所得到的拉伸特性相同的拉伸特性场合,根据本实施形态的叠层构造,作为三维立体针织物50,可以采用拉伸特性比单体低者(例如采用不是单丝而是多丝作为连结线53)等,有利于制造成本降低。这点上不限定于三维立体针织物50,在采用二维织物或者其他三维织物的时候也是一样的。
在将中间层10的表面侧和上层20,以及中间层10的背面侧和下层30通过粘合固结时,优选使得粘着剂侵入构成上层20或者下层30的织物线之间的间隙进行固结。
在本实施形态中,将上述缓冲部件1张紧设置在按隔开一定间隔配置的任意的框架间,作为张力构造体。所谓任意的框架系指当将缓冲部件1用于坐席构造(seatstructure)时,张开设置在构成坐席缓冲部的框架间(例如一对侧框架间,或者配置于前缘部附近的框架和配置于后缘部附近的框架之间等),或者是构成坐席靠背部的框架间(例如一对侧框架间,配置于上缘部附近的框架和配置于后缘部附近的框架之间等)。在本发明中,上述所谓“张开设置”是指设置成使其具有张力。又,也可以张开设置在构成头枕部、扶手部、或者脚垫部的任意框架之间,可以用于作为构成头枕部的缓冲部件,构成扶手部的缓冲部件,或者构成脚垫部的缓冲部件。
这时,将缓冲部件1的张开设置方向的端缘部1a~1d,在欲张开设置的框架,例如图1(b)以及图2(b)所示,坐席缓冲部的侧框架100a、100b上,端缘部1a、1b按上层20置于表侧、下层30置于背侧的方向弯曲进行固结。由此,在弯曲部中,上层20的周长比下层30的周长长。其结果,上层20的面方向的张力增大,比下层30的面方向的张力大。如图1(c)以及图2(c)中所示,只将下层30张开设置到侧框架100a、100b时,由于单靠下层30的自重和面方向的张力的平衡维持形状(张开程度),因此,显示在中央附近为中心有向下垂的倾向。但是,根据本实施形态,如上所述,张开设置使得上层20面方向的张力比下层30大,因此,中间层10与上层20邻接的表面侧一方比背面侧更朝外方被拉伸,在中间层10产生压缩/剪切力(图1(b)以及图2(b)的中间层10的部分显示的斜线表示剪切力作用,中间层10的变形状态以及变形方向),产生将缓冲部件1向上方牵引的分力。因此,根据本实施形态,缓冲部件1自身厚度方向的行程特性(压缩特性)提高。
(试验例1)
在图7所示那样的在具有俯视图大致呈正方形的框架200a~200d的固定夹具200,张开设置缓冲部件1。具体地说,如图7所示,将沿着缓冲部件1的四边的端缘部1a~1d,以端缘部1a~1d的上层20设为表面侧,下层30设为背面侧,固结到固定夹具200的各框架200a~200d上。缓冲部件1按拉伸率5%以下张开设置到框架200a~200d上。
在试验例1中,作为缓冲部件1,采用图1所示的结构。即,缓冲部件1是在厚度3mm或者5mm的聚氨酯泡沫塑料(硬度:83.5N,密度:0.02g/cm3)组成的中间层10的表面侧和背面侧叠层上层20和下层30,作为上层20,采用厚度1mm的二维织物(SEIREN公司制,制品号:C009A)。下层30准备采用将厚度5mm的三维立体针织物(旭化成公司制,制品号:T27016B)叠层者,以及将厚度1mm的二维织物(旭化成公司制,制品号:Y27013NP)叠层者。又,对于中间层10的表面侧和背面侧,上层20以及下层30通过各自粘合形成一体化。作为下层30,采用厚度5mm的三维立体针织物(制品号:T27016B)的缓冲部件,涂布粘合剂使其侵入三维立体针织物一方的基础针织物的线之间进行粘合。
试验如图8所示,在缓冲部件1的中央附近,对于使得直径30mm,直径98mm的圆形加压板相接,加压到100N负荷场合,以及使得直径200mm的圆形加压板相接,加压到1000N负荷场合,测定负荷-变形特性(图8的中间层10的部分显示的斜线表示作用剪切力,中间层10的变形状态以及变形方向)。其结果在图10~图15中表示。
首先,图10~图12是下层30采用制品号T27016B,通过加压板加压的数据,记号「T27016B-t3.0」是中间层10采用厚度3mm的聚氨酯泡沫塑料时的数据,记号「T27016B-t5.0」是中间层10采用厚度5mm的聚氨酯泡沫塑料时的数据。又,记号「T27016B」是将三维立体针织物(制品号:T27016B)单体张开设置到上述固定夹具200上测定的数据,「肌肉特性」是对40多岁男性的单侧臀部用加压板加压时的数据。
若比较图10的采用直径30mm的加压板加压时的行程,「T27016B」是22.5mm,「T27016B-t3.0」是29.5mm,「T27016B-t5.0」是35mm。和三维立体针织物单体做比较,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厚度3mm或者5mm加上层20的厚度1mm,尽管只增加4mm或者6mm的厚度,但行程的增加量是7mm,12.5mm。
由此可知,通过中间层10,设定使得上层20的面方向的张力比下层30高,行程特性增加到中间层10的厚度以上,行程特性提高,可以设计柔软的坐上去感觉,能提高舒适感。
若比较图11的采用直径98mm的加压板加压时的行程,「T27016B」是17mm,「T27016B-t3.0」是22mm,「T27016B-t5.0」是31mm,行程的增加量是5mm,14mm。又,若比较图12的采用直径200mm的加压板加压时的行程,「T27016B」是31mm,「T27016B-t3.0」是38mm,「T27016B-t5.0」是45mm,行程的增加量是7mm,14mm。因此,不管哪种情况行程特性都得到提高。
图13~图15表示下层30采用制品号Y27013NP时的试验结果。记号「Y27013NP-t3.0」是中间层10采用厚度3mm的聚氨酯泡沫塑料时的数据,记号「Y27013NP-t5.0」是中间层10采用厚度5mm的聚氨酯泡沫塑料时的数据,记号「Y27013NP」是将二维织物单体张开设置在上述固定夹具200上测定的数据。
若比较图13的采用直径30mm的加压板加压时的行程,「Y27013NP」是27mm,「Y27013NP-t3.0」是41mm,「Y27013NP-t5.0」是42mm,行程的增加量是14mm,15mm。
若比较图14的采用直径98mm的加压板加压时的行程,「Y27013NP」是22mm,「Y27013NP-t3.0」是32mm,「Y27013NP-t5.0」是36mm,行程的增加量是10mm,14mm。
若比较图15的采用直径200mm的加压板加压时的行程,「Y27013NP」是32mm,「Y27013NP-t3.0」是52mm,「Y27013NP-t5.0」是48mm,行程的增加量是20mm,16mm。
由此可知,下层30采用二维织物场合,也能通过中间层10,设定使得上层20的面方向的张力比下层30高,使行程特性提高到中间层10的厚度以上。
(试验例2)
在试验例2中,对于作为上层20采用三维立体针织物的图2所示构造的缓冲部件1,测定负荷-挠曲特性。构成试验例2中采用的上层20的三维立体针织物是旭化成公司制,制品号:T28019C8G,厚度是7mm。将该三维立体针织物叠层到作为中间层10的与试验例1相同厚度3mm或者5mm的聚氨酯泡沫塑料(硬度:83.5N,密度:0.02g/cm3)上固结。这时,粘合剂侵入到构成上层20的三维立体针织物中的与中间层10邻接的基础针织物的线之间固结。下层30采用试验例1中使用的三维立体针织物:制品号「T27016B」。还有,在试验例2中,将上层20的三维立体针织物(T28019C8G)和下层30的三维立体针织物(T27016B)在中间层10上叠层固结,使其卷装方向(三维立体针织物的卷装原织物的卷取方向)成为正交的位置关系。
试验如图9所示,在缓冲部件1的中央附近,对于使得直径30mm,直径98mm的圆形加压板相接,施加负荷直到100N场合,以及使得直径200mm的圆形加压板相接,施加负荷直到500N场合,测定负荷-变形特性(图9的中间层10的部分显示的斜线表示作用剪切力中间层10的变形状态以及变形方向)。其结果在图16~图18中表示。图中,「叠层物t3.0」是表示将厚度(thickness)3mm的聚氨酯泡沫塑料作为中间层10,在其上下分别叠层上层20、下层30的缓冲部件,「叠层物t5.0」是表示将厚度5mm的聚氨酯泡沫塑料作为中间层10,在其上下分别叠层上层20、下层30的缓冲部件,图示表示上述叠层物的数据。
若比较图16的采用直径30mm的加压板加压时的行程,相对「T27016B」单体,「叠层物t3.0」行程增加约为17mm,「叠层物t5.0」行程增加约为23mm。若比较图17的采用直径98mm的加压板加压时的行程,相对「T27016B」单体,「叠层物t3.0」行程增加约为12mm,「叠层物t5.0」行程增加约为16mm。图18的采用直径200mm的加压板加压时的行程,「叠层物t3.0」以及「叠层物t5.0」尽管都加压至500N,与加压至1000N的「T27016B」单体数据比较,「叠层物t3.0」行程增加约为10mm,「叠层物t5.0」行程增加约为22mm。因此,无论哪种情况,行程都增加到构成中间层10的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厚度以上,行程特性提高,可以设计柔软的坐上去感觉,提高舒适感。
(试验例3)
在试验例3中,与试验例2一样,对上层20采用三维立体针织物的图2所示构造的缓冲部件1,测定负荷-挠曲特性。试验例3中采用的构成上层20的三维立体针织物是旭化成公司制,制品号:T05112,厚度是7mm。将该三维立体针织物叠层到作为中间层10的与试验例1相同厚度3mm或者5mm的聚氨酯泡沫塑料(硬度:83.5N,密度:0.02g/cm3)上固结。这时,粘合剂侵入到构成上层20的三维立体针织物中的与中间层10邻接的基础针织物的线之间固结。下层30采用试验例1中使用的三维立体针织物:制品号「T27016B」。还有,在试验例3中,将上层20的三维立体针织物(T05112)和下层30的三维立体针织物(T27016B)叠层到厚度3mm的聚氨酯泡沫塑料上固结者,使得其卷装方向(三维立体针织物的卷装原织物的卷取方向)成为正交的位置关系,叠层到厚度5mm的聚氨酯泡沫塑料上固结者,使得其卷装方向成为平行的位置关系。
试验和试验例2一样,在缓冲部件1的中央附近,使得直径30mm,直径98mm的圆形加压板相接,施加负荷直至100N场合,以及使得直径200mm的圆形加压板相接,施加负荷直至500N场合,测定负荷-变形特性。其结果在图19~图21中表示。图中,「叠层物t3.0」是在厚度3mm的聚氨酯泡沫塑料上叠层的数据,「叠层物t5.0」是在厚度5mm的聚氨酯泡沫塑料上叠层的数据。
若比较图19的采用直径30mm的加压板加压时的行程,相对「T27016B」单体,「叠层物t3.0」行程增加约为24mm,「叠层物t5.0」行程增加约为22mm。若比较图20的采用直径98mm的加压板加压时的行程,相对「T27016B」单体,「叠层物t3.0」行程增加约18mm,「叠层物t5.0」行程增加约16mm。图21的采用直径200mm的加压板加压时的行程,尽管「叠层物t3.0」以及「叠层物t5.0」都加压至500N,与加压至1000N的「T27016B」的单体数据比较,「叠层物t3.0」行程增加约为14mm,「叠层物t5.0」行程增加约为10mm。因此,无论哪种情况,和试验例2一样,行程增加到构成中间层10的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厚度以上。
但是,若比较「叠层物t3.0」和「叠层物t5.0」,在试验例2场合,不管哪种情况,「叠层物t5.0」一方的行程变大。可以认为这是由于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厚度差反映到行程的缘故,在试验例3的场合,聚氨酯泡沫塑料厚度薄的「叠层物t3.0」的一方行程变大。在试验例3中,在「叠层物t3.0」中,上层20和下层30其卷装方向成为正交的位置关系,与此相反,在「叠层物t5.0」中,其卷装方向成为平行的位置关系。在此,图28是下层30的各织物的拉伸特性在卷装方向和宽度方向进行比较的数据,在图28中,W表示宽度方向的拉伸试验,R表示卷装方向的拉伸试验。这样,由于在卷装方向和宽度方向拉伸特性都不一样,当将卷装方向设为平行(同方向)时,二张在相同方向被拉伸,因此,成为尤其在宽度方向难以拉伸的各向异性,与此相反,通过设为正交的位置关系,利用各不相同的拉伸特性,接近各向同性。
因此,从试验例2和试验例3可知,能通过任意选择上层以及下层的叠层方向,采用相同材料,得到不同的负荷-挠曲特性。
(试验例4)
在试验例4中,对上层20采用三维立体针织物的图2所示构造的缓冲部件1,测定负荷-挠曲特性。在试验例4中采用的构成上层20的三维立体针织物是旭化成公司制,制品号:T05112,厚度是7mm。将该三维立体针织物叠层到作为中间层10的与试验例1相同厚度3mm或者5mm的聚氨酯泡沫塑料(硬度:83.5N,密度:0.02g/cm3)上固结。这时,粘合剂侵入到构成上层20的三维立体针织物中的与中间层10邻接的基础针织物的线之间固结。下层30采用在试验例1中使用的厚度1mm的二维织物(旭化成公司制,制品号:Y27013NP)。还有,在试验例4中,将上层20的三维立体针织物(T05112)和下层30的二维织物(Y27013NP)叠层到中间层10上固结,使其卷装方向(三维立体针织物或二维织物的卷装原织物的卷取方向)成为正交的位置关系。
试验如图9所示,在缓冲部件1的中央附近,使得直径30mm,直径98mm的圆形加压板相接,施加负荷直至100N场合,以及使得直径200mm的圆形加压板相接,施加负荷直至500N场合,测定负荷-变形特性。其结果在图22~图24中表示。图中,「叠层物t3.0」是在厚度3mm的聚氨酯泡沫塑料上叠层的数据,「叠层物t5.0」是在厚度5mm的聚氨酯泡沫塑料上叠层的数据。
若比较图22的采用直径30mm的加压板加压时的行程,相对「Y27013NP」单体,「叠层物t3.0」行程增加约为8mm,「叠层物t5.0」行程增加约为11mm。若比较图23的采用直径98mm的加压板加压时的行程,相对「Y27013NP」单体,「叠层物t3.0」行程增加约为6mm,「叠层物t5.0」行程增加约为8mm。图24的采用直径200mm的加压板加压时的行程,尽管「叠层物t3.0」以及「叠层物t5.0」都加压到500N,与加压至1000N的「Y27013NP」的单体数据比较,「叠层物t3.0」行程增加约为5mm,「叠层物t5.0」行程增加约为7mm。因此,无论哪种情况,行程都增加到构成中间层10的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厚度以上,行程特性提高,可以设计柔软的坐上去感觉,提高舒适感。
(试验例5)
在试验例5中,作为上层20的三维立体针织物,采用与试验例2中相同,由旭化成公司制造,制品号:T28019C8G,厚度是7mm,同时,将该上层20(T28019C8G)和下层30的二维织物(Y27013NP)叠层到中间层10上固结,使其卷装方向(三维立体针织物或二维织物的卷装原织物的卷取方向)成为平行的位置关系,除去这点以外,以与试验例4相同条件进行试验。其结果在图25~图27中表示。
若比较图25的采用直径30mm的加压板加压时的行程,相对「Y27013NP」单体,「叠层物t3.0」行程增加约为15mm,「叠层物t5.0」行程增加约为20mm。若比较图26的采用直径98mm的加压板加压时的行程,相对「Y27013NP」单体,「叠层物t3.0」行程增加约为13mm,「叠层物t5.0」行程增加约为16mm。图27的采用直径200mm的加压板加压时的行程,尽管「叠层物t5.0」加压到500N,与加压至1000N的「Y27013NP」的单体数据比较,行程增加约为11mm。又,「叠层物t3.0」是加压到约1000N的数据,该场合,与「Y27013NP」的单体数据比较,行程增加约为18mm。因此,即使在试验例5中,行程增加到构成中间层10的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厚度以上,行程特性提高,可以设计柔软的坐上去感觉,提高舒适感。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相对一层的中间层10,叠层固结上层20和下层30,但是,也可以是将中间层设为二层或二层以上的缓冲部件500。图29表示其中一例,设有三张第一~第三中间层511、512、513。在各中间层511~513都在其表面侧叠层固结上层,在其背面侧叠层固结下层,第一中间层511的下层和第二中间层512的上层是兼用结构,由一张的层(以下简称「第1兼用层541」)构成。同样,第二中间层512的下层和第三中间层513的上层是兼用结构,形成一张的层(以下简称「第2兼用层542」)。位于最外侧的第一中间层511的上层用符号520表示,第三中间层513的下层用符号530表示。
上层520、第一兼用层541、第二兼用层542以及下层530采用上述的二维织物或者三维织物,通过将叠层时各织物的配置方向的位置关系(卷装方向彼此形成平行的位置关系,或形成正交的位置关系等)按所期望设定,可以在各向异性到各向同性之间设定为所期望的特性(参照试验例2)。
在图29的例子中,将上层520和第一兼用层541设为正交的位置关系,第二兼用层542相对第一兼用层541设为45度倾斜的位置关系,下层530相对第二兼用层542成为正交的位置关系。如图29所示,通过将多层织物的位置关系一点一点错开,可以使张力特性更接近各向同性,形成更加强韧的缓冲部件。

Claims (8)

1.一种缓冲部件,由叠层构造构成,该叠层构造包括:
至少一层中间层;
在该中间层上叠层的上层;以及
在该中间层下叠层的下层;
上述中间层由所设定厚度的发泡树脂构成;
上述上层以及下层各自固结在构成上述中间层的发泡树脂的表面侧以及背面侧,使得上层、中间层、下层一体化;
将端缘部弯曲,张开设置在离开所设定间隔配置的框架之间,使得该端缘部的上层成为表侧,下层成为背侧,作为上述上层与上述下层相比、面方向张力大的张力构造体设置;
构成上述上层或者下层的织物是三维织物;
上述三维织物具有互相间隔配置的一对基础针织物,以及在该一对基础针织物间往复使两者结合的多条连结线;
构成上述中间层的上述发泡树脂的厚度方向的一部分从与该中间层邻接的上述三维织物一方的基础针织物侧侵入到各线之间的间隙,另一方面,其侵入量为与上述三维织物的另一方基础针织物的至少一部分不接触的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缓冲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三维织物的至少一方的基础针织物的针织物组织是蜂窝状。
3.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缓冲部件,其特征在于:
构成上述中间层的发泡树脂的厚度方向的一部分的从上述三维织物的一方的基础针织物侧的侵入量是上述三维织物厚度的1/3~2/3的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记载的缓冲部件,其特征在于:
构成上述中间层的发泡树脂是聚氨酯泡沫塑料。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记载的缓冲部件,其特征在于:
夹持上述中间层的上层以及下层通过将作为其原织物的卷取方向的卷装方向为基准的相互位置关系设为一定的位置关系,进行叠层,将面方向的张力特性设定为各向异性或各向同性的所设定特性。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记载的缓冲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间层为二层或二层以上,夹在各中间层之间的层,成为兼用作为其上部的中间层的下层和其下部的中间层的上层的层。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记载的缓冲部件,其特征在于:
张开设置在构成坐席构造的坐席缓冲部、或坐席靠背部、或头枕部、或扶手部、或垫脚部的各框架。
8.一种坐席构造,将权利要求1记载的缓冲部件张开设置在构成坐席缓冲部、或坐席靠背部、或头枕部、或扶手部、或垫脚部的各框架之中、离开所设定间隔配置的框架之间。
CN201280013695.6A 2011-03-23 2012-03-23 缓冲部件以及坐席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426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65093 2011-03-23
JP2011065093 2011-03-23
PCT/JP2012/057634 WO2012128370A1 (ja) 2011-03-23 2012-03-23 クッション部材及び座席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42620A CN103442620A (zh) 2013-12-11
CN103442620B true CN103442620B (zh) 2017-02-22

Family

ID=468795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13695.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42620B (zh) 2011-03-23 2012-03-23 缓冲部件以及坐席构造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022481B2 (zh)
EP (1) EP2689691B1 (zh)
JP (1) JP5922097B2 (zh)
CN (1) CN103442620B (zh)
MX (1) MX339443B (zh)
WO (1) WO201212837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36701B2 (ja) * 2013-04-16 2018-06-06 株式会社モルテン マットレス
JP6675822B2 (ja) * 2014-07-24 2020-04-08 株式会社東洋クオリティワン クッションパッドの製造方法
JP6308905B2 (ja) * 2014-08-05 2018-04-11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クッションパッド
US10808339B2 (en) 2017-12-26 2020-10-2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Knitted structures for heat generation and distribution
US10982358B2 (en) 2017-12-26 2021-04-2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ulti-functional knitted textiles
US10883205B2 (en) * 2017-12-26 2021-01-0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Technical knit archtectures for comfort seating
US20200121086A1 (en) * 2018-10-23 2020-04-23 Demao Yang Back support system for lower back pai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25974A (en) 1972-01-10 1977-05-31 Lea James M Air mattress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DE3890482C1 (de) * 1987-06-02 1999-12-23 Greiner Schaumstoffwerk Sitz mit einem Polster aus Schaumkunststoff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US4951334A (en) * 1989-07-26 1990-08-28 Maier Edmund K Pressure relief cushion
JP3079551B2 (ja) * 1990-09-26 2000-08-2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シート
AT399488B (de) * 1991-04-22 1995-05-26 Greiner & Soehne C A Sitzpolster, insbesondere flugzeugsitz
AT400700B (de) * 1993-11-03 1996-02-26 Greiner & Soehne C A Fahrzeugsitz mit einem sitzpolster, insbesondere flugzeugsitz
JPH1156522A (ja) * 1997-08-28 1999-03-02 Takahata:Kk クッションシートの張材
JPH11216039A (ja) * 1998-02-02 1999-08-10 Akitoshi Osawa パッド付き椅子
JP2001087077A (ja) * 1999-09-20 2001-04-03 Delta Tooling Co Ltd 3次元ネットを有するシート
JP4584403B2 (ja) * 2000-04-13 2010-11-24 株式会社デルタツーリング マット
JP4789342B2 (ja) * 2001-05-10 2011-10-12 株式会社デルタツーリング クッション材、シート及びパイル糸の植毛方法
JP2003093201A (ja) * 2001-09-26 2003-04-02 Johnson Controls Automotive Systems Corp 車両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クッション
JP2003169725A (ja) * 2001-12-07 2003-06-17 Koichi Iwata 座席、及び、乗物用座席
JP4050511B2 (ja) 2001-12-20 2008-02-20 株式会社デルタツーリング 座席構造
JP2003180481A (ja) * 2001-12-20 2003-07-02 Delta Tooling Co Ltd 座席構造
WO2004014192A1 (ja) * 2002-08-07 2004-02-19 Delta Tooling Co., Ltd. 薄型シート
JP4245403B2 (ja) 2003-05-06 2009-03-25 株式会社デルタツーリング 座席構造
JP2005177197A (ja) * 2003-12-19 2005-07-07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シート用パッド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128370A1 (ja) 2012-09-27
JP5922097B2 (ja) 2016-05-24
US20140001814A1 (en) 2014-01-02
JPWO2012128370A1 (ja) 2014-07-24
US9022481B2 (en) 2015-05-05
CN103442620A (zh) 2013-12-11
MX339443B (es) 2016-05-25
EP2689691A4 (en) 2014-10-29
EP2689691B1 (en) 2015-11-18
EP2689691A1 (en) 2014-01-29
MX2013010814A (es) 2013-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42620B (zh) 缓冲部件以及坐席构造
JP4832663B2 (ja) クッション構造
TW381996B (en) Cushion and seat having a net-shaped skin
JP3974856B2 (ja) シート
US6670018B2 (en) Net fabric to be processed into net product
JP4789345B2 (ja) 三次元立体編物
KR20200125908A (ko) 스페이서 직물
US20200165122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 textile composite material and textile composite material produced according to said method
JP2020183602A (ja) 結合配置構造
WO2016125549A1 (ja) シートカバー用表皮材及びシートカバー並びに車両用シート
JP2003079473A (ja) シート用クッション構造
JP4584403B2 (ja) マット
KR101433322B1 (ko) 시트용 쿠션재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차량용 시트의 제조방법
JP4381797B2 (ja) クッション材用立体編物
JP3777545B2 (ja) パネル形クッション体
JP2003342859A (ja) 立体編物及びシート構造
US20240099474A1 (en) Improved cushioning material
JP2010275650A (ja) 二層構造布バネ材
JPH0622277Y2 (ja) 複合クッション体
JP2002177091A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16761912A (zh) 具有高透气性、弹性和支撑性的经编间隔网眼织物
JP2002054059A (ja) 加工用ネット地
JPH01278313A (ja) 複合クッション体の構成方法
JPH0531268A (ja) 寝装用クツシヨン材
JPH07268759A (ja) 多層積層網状体と製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製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222

Termination date: 2020032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