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02825A - 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02825A
CN103402825A CN2011800686843A CN201180068684A CN103402825A CN 103402825 A CN103402825 A CN 103402825A CN 2011800686843 A CN2011800686843 A CN 2011800686843A CN 201180068684 A CN201180068684 A CN 201180068684A CN 103402825 A CN103402825 A CN 1034028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tether
base cloth
occupant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6868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深渡瀬修
藤原祐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4028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028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60R2021/23146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seat mou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60R2021/23382Internal tether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能够抑制或防止发生侧面碰撞时侧面安全气囊向车辆上方侧上升的情况。在侧面安全气囊(22)内,配置有对下方腔室(56)和上方腔室(58)进行分隔的系绳(46)。在从车辆前方侧进行观察时,系绳(46)以如下状态而被安装,即,以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高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而倾斜的状态。而且,在气体喷出部(20)的扩散器(26)的下端部上形成有气体喷出口(34),气体喷出孔(34)被配置在下方腔室(56)内,并且朝向系绳(46)的下表面(46B)。因此,在侧面安全气囊(22)展开的中途的过程中,气体将在与系绳(46)的下表面(46B)发生碰撞之后,与还未解开折叠的部分发生碰撞,从而向下方流动。

Description

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发生侧面碰撞时使侧面安全气囊展开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的结构,即,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在面对乘员的腰部的下膨胀室的后方下部处形成平衡膨胀室的结构。由此,从充气装置被喷出至下膨胀室内的气体在隔壁的前方顶端部处改为朝向上方流动,从而即使朝向上方的上推力作用于侧面安全气囊,也会由于平衡膨胀室使朝向下方的下压力进行作用,因而抑制了下膨胀室朝向上方进行移动的情况。其结果为,能够使下膨胀室以稳定的状态进行膨胀展开。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103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采用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公开的结构的情况下,有时会由于在发生侧面碰撞时侧门的侵入而使坐垫的侧部被朝向上方推升。在该情况下,存在如下可能性,即,无法使平衡膨胀室向与下膨胀室相比靠下方处进行展开,从而无法充分地抑制下膨胀室的朝向上方的移动。此外还考虑到,在下膨胀室内的气体从隔壁的后端与充气装置之间的间隙向上膨胀室流入时,下膨胀室将会上升。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抑制或防止发生侧面碰撞时侧面安全气囊向车辆上方侧上升的情况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第一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有:侧面安全气囊,其以包括被配置于乘员侧的乘员侧基布部和被配置于车身侧部侧的车身侧基布部的方式而构成,且以折叠了的状态而被收纳;系绳,其被配置于所述侧面安全气囊内且被设定为向所述车身侧基布部安装的安装部的高度与向所述乘员侧基布部安装的安装部的高度不同,并且将该侧面安全气囊内的空间分隔为下方腔室和上方腔室,其中,所述下方腔室对乘员的腰部进行保护,所述上方腔室经由连通部而与该下方腔室连通且对乘员的至少胸部进行保护;气体喷出部,其在所述下方腔室内配置有气体喷出口,并且通过进行工作从而朝向所述系绳的下表面喷出气体。
第二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方式中,所述系绳的向所述车身侧基布部安装的安装部的高度被设定为,低于向所述乘员侧基布部安装的安装部的高度,且该系绳的向所述车身侧基布部安装的安装部的高度被设定为,低于车门肘靠的高度。
第三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或第二方式中,所述气体喷出部以包括充气装置和扩散器的方式而构成,所述充气装置通过进行工作从而产生气体并使气体从被形成于下端部上的多个气体喷出孔喷出,所述扩散器被形成为有底筒状并且覆盖该充气装置且具备朝向所述系绳的下表面而配置的单一的所述气体喷出口。
第四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至第三任意一个方式中,在被设置于所述侧面安全气囊的外周上的非膨胀部的前端部与所述系绳的前端部之间形成有间隙,并且该间隙被设为所述连通部。
根据第一方式,设定为如下结构,即,被配置于侧面安全气囊内的系绳的向车身侧基布部安装的安装部的高度与向乘员侧基布部安装的安装部的高度不同。因此,从车辆前方侧进行观察时,系绳以在展开状态的侧面安全气囊内倾斜了的状态而被配置。在本方式中,具备这种系绳的侧面安全气囊以折叠了的状态而被收纳。
另一方面,当发生侧面碰撞时,气体喷出部将进行工作,从而从气体喷出部喷出气体。气体喷出部的气体喷出口被配置在下方腔室内,气体朝向系绳的下表面被喷出。因此,在解开侧面安全气囊的折叠的过程中,气体将在与系绳的下表面发生碰撞后,与还未解开折叠的乘员侧基布部、车身侧基布部以及系绳发生碰撞,从而改变朝向而向车辆下方侧流动。以这种方式,侧面安全气囊将从对乘员的腰部进行保护的下方腔室起膨胀展开,之后,经由连通部而使对乘员的至少胸部进行保护的上方腔室膨胀展开。
在此,如果在发生侧面碰撞时车身侧部朝向车厢内侵入,则存在由于该车身侧部而使车辆用座椅的坐垫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被推升的可能性。在该情况下,侧面安全气囊将欲向车辆上方侧进行移动(欲上升)。此外,根据侧面安全气囊内的气体的流动方式,在气体从下方腔室向上方腔室流入时,侧面安全气囊将欲上升。但是,在本方式中,由于在侧面安全气囊的展开中途,气体在使下方腔室膨胀的同时改变朝向而向车辆下方侧流动,因此获得了将侧面安全气囊向车辆下方侧下压的力。
根据第二方式,系绳的向车身侧基布部安装的安装部的高度被设定为,低于向乘员侧基布部安装的安装部的高度。因此,系绳被配置为,接近乘员的一侧高于接近车身侧部的一侧的倾斜面。因此,与倾斜方向为相反方向的情况相比,增大了内压较高的下方腔室与乘员的大腿部之间的接触面积。
而且,由于系绳的向车身侧基布部安装的安装部的高度被设定为,低于车门肘靠的高度,因此能够抑制或避免在发生侧面碰撞而使车身侧部朝向车厢内侧侵入时,肘靠与内压较高的下方腔室强力接触的情况。
根据第三方式,由于在充气装置的下端部上形成有多个气体喷出孔,因此气体将从各个气体喷出孔被喷出。虽然充气装置被扩散器覆盖,但扩散器的气体喷出口被设为单一且朝向系绳的下表面而配置。因此,从充气装置的多个气体喷出孔中各自被喷出的气体,将从扩散器的单一的气体喷出口被喷出,且朝向系绳的下表面被喷出。
根据第四方式,被喷出至下方腔室内的气体将从位于与乘员的腰部的中心相比靠车辆前方侧的间隙(更具体而言为,被设置于侧面安全气囊的外周上的非膨胀部的前端部与系绳的前端部之间的间隙)向上方腔室内流动。因此,能够抑制侧面安全气囊的下方腔室的抖动。
发明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第一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如下优异效果,即,能够抑制或防止发生侧面碰撞时侧面安全气囊向车辆上方侧上升的情况。
第二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如下优异效果,即,能够改善乘员的腰部约束性能,并且能够减轻或消除由于肘靠强力地对内压较高的下方腔室进行按压而产生的对乘员的腰部的负载。
第三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如下优异效果,即,能够通过对扩散器的气体喷出口的开口面积及形状、气体喷出口相对于系绳的下表面的朝向等进行调节,从而对侧面安全气囊的下压力进行调节。
第四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如下优异效果,即,能够以稳定的姿态使侧面安全气囊展开。
附图说明
图1为以侧面安全气囊的展开状态来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侧视图。
图2为以从车辆前方侧进行观察的方式表示图1所示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主视图。
图3为将图1所示的气体喷出部放大表示的放大立体图。
图4为沿着图3中的4-4线的放大横剖视图。
图5为以水平截断的方式表示侧面安全气囊的展开中途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6A为表示侧面安全气囊的展开初期的状态的水平剖视图。
图6B为表示侧面安全气囊的展开中期的状态的水平剖视图。
图7为以侧面安全气囊的展开状态来表示对比例所涉及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侧视图。
图8为以从车辆前方侧进行观察的方式表示图7所示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主视图。
图9为用于对侧面安全气囊的上升现象进行说明的主要部分放大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图9,对本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这些附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标记FR表示车辆前方侧,箭头标记UP表示车辆上方侧,箭头标记IN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内侧。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车辆的前排座椅10以包括坐垫12、座椅靠背14以及头部保护装置16的方式而构成,其中,所述坐垫12用于供乘员落座;所述座椅靠背14以可倾倒的方式被直立设置于坐垫12的后端部上并被用作为乘员的靠背;头部保护装置16以高度可调节的方式被支承在座椅靠背14的上端部上。
在座椅靠背1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14A的内部,配置有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8。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8具备车辆前方侧被开放了的未图示的组件外壳。在组件外壳内,收纳有气体喷出部20以及折叠了的侧面安全气囊22。
如图3以及图4所示,气体喷出部20具备被形成为圆柱形状的金属制的充气装置24、和被形成为有底圆筒形状的金属制的扩散器26。在充气装置24的轴向上的一侧的端部处,于同一轴上形成有与充气装置24相比直径较小的有底圆筒形状的突出部28。在突出部28的周壁部上,以预定的间隔形成有多个气体喷出孔30。此外,在充气装置24的轴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的轴芯部处配置有引爆管,并且连接有未图示的连接器。在充气装置24的内部,除填充有在引爆管被通电时进行点火的点火剂、将火焰向后文叙述的气体发生剂进行传播的扩燃剂、通过进行燃烧而产生大量的气体的较多数量的气体发生剂之外,还内置有作为对气体进行冷却的冷却材料而发挥功能的冷却剂、和负责去除在气体发生剂进行燃烧时所产生的碎片等的过滤器等的功能部件。但是,也可以代替上述结构所涉及的气体发生剂封入型的充气装置24,而使用高压气体封入型的充气装置。
此外,上述结构的充气装置24的引爆管被设定为,在被配置于中柱的下部等的车身侧部处的未图示的侧面碰撞检测传感器检测到发生了侧面碰撞时,或在被配置于中央控制台(center console)的下方等处的未图示的侧倾检测传感器检测到发生了侧倾(roll over)时,通过安全气囊ECU而被通电。
扩散器26的周壁26A被形成为,能够使充气装置24插入的大小的圆筒状。在扩散器26的周壁26A中的轴向上的一侧的端部侧,形成有被设为预定的开口面积的、单一且圆形的气体喷出口34。充气装置24以在该扩散器26中于气体喷出口34侧配置有充气装置24的突出部28的方式,被插入至扩散器26内。而且,通过在该状态下使周壁26A的轴向上的多个部位向径向内侧被收敛,从而使充气装置24以被插入至扩散器26的内侧的状态而被固定于扩散器26上。另外,将收敛了的部位作为“收敛部35”而在图3、图4中进行了图示。此外,从扩散器26的周壁26A起,以沿着轴向隔开预定距离的方式朝向径向外侧而直立设置有一对双头螺栓36。
以上述这种方式构成的气体喷出部20向被折叠了的状态下的侧面安全气囊22的内部被插入,一对双头螺栓36贯穿侧面安全气囊22以及组件外壳的底壁,并且通过螺母将贯穿了的端部结合固定在侧面框架上,所述侧面框架被配置于座椅靠背1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14A的内侧。
另一方面,如图1以及图2所示,侧面安全气囊22以包括乘员侧基布部38和车身侧基布部42的方式而构成,其中,在侧面安全气囊22完全膨胀展开时所述乘员侧基布部38被配置于乘员侧,所述车身侧基布部42被配置于车身侧部、即侧门40侧。另外,侧面安全气囊22可以由一张基布来进行制作,也可以对两张基布进行缝制来进行制作。在前者的情况下,通过将基布剪裁成将乘员侧基布部38与车身侧基布部42的双方展开后的形状,并对折弯部以外的外周部进行缝制,从而制作成袋状。在后者的情况下,通过在分别对乘员侧基布部38与车身侧基布部42进行剪裁后,将乘员侧基布部38与车身侧基布部42重叠,并对外周部进行缝制,从而制作成袋状。以下,在本说明书中,将位于与侧面安全气囊22的缝制线相比靠外侧的外周部称为“非膨胀部44”。
在上述侧面安全气囊22内的高度方向上的中间部附近处,配置有系绳46。系绳46是通过将与侧面安全气囊22相同材质的布材剪裁为矩形形状从而被制作出来的。系绳46被配置为,在侧面安全气囊22内长边朝向车辆前后方向。而且,如图2所示,系绳46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通过缝制而被安装在乘员侧基布部38上,并且其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通过缝制而被安装在车身侧基布部42上。以下,在本说明书中,将系绳46的向车身侧基布部42缝制的缝制部位称为“向车身侧基布部42安装的安装部48”,将系绳46的向乘员侧基布部38缝制的缝制部位称为“向乘员侧基布部38安装的安装部50”。
而且,在本方式中设定为,前者的高度与后者的高度不同。具体而言设定为,向车身侧基布部42安装的安装部48的高度低于向乘员侧基布部38安装的安装部50的高度。由此,系绳46被配置成,接近乘员的一侧高于接近侧面车门40的一侧的倾斜面。更具体而言,系绳46被设定为,其整体低于肘靠54的上表面的高度,其中,所述肘靠54被一体地形成在侧门40的车门内装饰件52上。但是,只要设定成,至少系绳46的向车身侧基布部42安装的安装部48的高度低于肘靠54的最向车厢内侧突出的部位(在本方式中为下端部54A)的高度即可。
此外,通过设置有系绳46,从而侧面安全气囊22内的空间被分隔为对乘员的腰部进行保护的下方腔室56和对乘员的胸部进行保护的上方腔室58。换言之,系绳46为,作为用于将侧面安全气囊22内部分隔为上方腔室58和下方腔室56的分隔部件而发挥功能的部件。而且,如图1所示,在被设置于侧面安全气囊22的外周上的非膨胀部44的前端部44A与系绳46的前端部46A之间形成有间隙,该间隙被设为将下方腔室56与上方腔室58相互连通的连通部60。
如果对系绳46与气体喷出部20之间的配置关系进行说明,则如图1以及图2所示,气体喷出部20中的扩散器26的气体喷出口34被配置于下方腔室56内。而且,气体喷出口34朝向系绳46的下表面46B侧。
上述结构的侧面安全气囊22以褶皱折叠的方式被折叠并被收纳在组件外壳内。但是,并非必须以褶皱折叠的方式对侧面安全气囊22进行折叠,也可以以卷筒折叠的方式进行折叠,也可以以将褶皱折叠和卷筒折叠组合的方式而进行折叠。
此外,组件外壳的开口部通过被配置于座椅靠背14内的未图示的座椅靠背衬垫而被封闭,在侧面安全气囊22展开时,使覆盖座椅靠背衬垫的表面的表皮的缝制部裂开从而进行展开。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当发生侧面碰撞时,首先通过未图示的侧面碰撞传感器检测出侧面碰撞状态,并将该信号输入至安全气囊ECU。在安全气囊ECU中,根据输入信号而对是否应该使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8工作进行判断,如果判断为“侧面安全气囊工作”,则向气体喷出部20的充气装置24的引爆管通以预定的电流。由此,点火剂将点火并通过扩燃剂而将火焰传播至气体发生剂,从而使气体发生剂进行燃烧。其结果为,产生大量的气体,并且气体从充气装置24的气体喷出孔30被喷出。从充气装置24的气体喷出孔30喷出的气体在通过扩散器26而被整流之后,从气体喷出口34向折叠状态下的侧面安全气囊22内喷出。
在此设定为,被配置于侧面安全气囊22内的系绳46的向车身侧基布部42安装的安装部48的高度与向乘员侧基布部38安装的安装部50的高度不同。因此,从车辆前方侧进行观察时,系绳46以在展开状态下的侧面安全气囊22内倾斜的状态而被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这种系绳46的侧面安全气囊22以折叠了的状态而被收纳。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扩散器26的气体喷出口34被配置于下方腔室56内,从而气体将朝向系绳46的下表面46B被喷出。因此,如图5、图6A以及图6B所示,在解开侧面安全气囊22的折叠的过程中,气体将在与系绳46的下表面46B发生碰撞之后,与还未解开折叠的乘员侧基布部38、车身侧基布部42以及系绳46发生碰撞,从而改变朝向而向车辆下方侧流动。另外,在图1、图2以及图5中,用箭头标记P来表示此时的气体的流动。
以这种方式,侧面安全气囊22从对乘员的腰部进行保护的下方腔室56起开始膨胀展开,之后,气体从下方朝向上方流过连通部60,从而向上方腔室58内流入。另外,在图1中用箭头标记Q来表示此时的气体的流动。而且,对乘员的胸部进行保护的上方腔室58被膨胀展开。其结果为,乘员的腰部以及胸部通过侧面安全气囊22而被保护。
但是,如果在发生侧面碰撞时侧面车门40向车厢内侵入,则存在通过该侧门40而使前排座椅10的坐垫1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12A被推升的可能性。在此情况下,侧面安全气囊22将欲向车辆上方侧进行移动(欲上升)。
此外,如图7~图9所示的对比例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80那样,即使在气体从下向上流入侧面安全气囊82中的后文叙述的下方腔室86内的情况下,侧面安全气囊82仍欲向车辆上方侧进行移动(欲上升)。对于此现象,在下文中进行简单说明。如图7所示,在该侧面安全气囊82中,于下部侧设定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非膨胀部84。由此,侧面安全气囊82的内部空间被分隔为下方腔室86和上方腔室88,并且在气体喷出部90侧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将下方腔室86和上方腔室88进行连通的连通部92。另外,覆盖充气装置94并对气体的流动进行整流的扩散器96的开口部98被设定在下端部上。因此,从配置于扩散器96内的充气装置94喷出的气体将朝向下方向侧面安全气囊82的下方腔室86内喷出,且沿着设置于外周部上的非膨胀部100以及将侧面安全气囊82内上下分隔的非膨胀部84而环绕一周,并穿过连通部92而向上方腔室88内流入。在图7中用箭头标记X和箭头标记Y来表示此时的气体的流动。当采用这种气体的流动方式时,在侧面安全气囊82上将作用有朝向车辆上方侧的上推力。
在此,如上文所述,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面安全气囊22的展开中途,气体在使下方腔室56膨胀的同时改变朝向而向车辆下方侧流动,因此获得了将侧面安全气囊22向车辆下方侧下压的力。
其结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8能够抑制或防止发生侧面碰撞时侧面安全气囊22向车辆上方侧上升的情况。
此外,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采用对比例这种非膨胀部84,而是设定成通过系绳46而将侧面安全气囊22内分隔为下方腔室56和上方腔室58,因此能够分别确保侧面安全气囊22的下方腔室56和上方腔室58的气囊宽度。因此,能够抑制或防止侧面安全气囊22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倾倒。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系绳46的向车身侧基布部42安装的安装部48的高度被设定为,低于向乘员侧基布部38安装的安装部50的高度。因此,系绳46被配置成,接近乘员的一侧高于接近侧面车门40的一侧的倾斜面。因此,与倾斜方向为相反方向的情况相比,增加了内压较高的下方腔室56与乘员的大腿部之间的接触面积S(参照图2)。
而且,由于系绳46的向车身侧基布部42安装的安装部48的高度被设定为低于被一体形成在车门内装饰件52上的肘靠54的高度,因此能够抑制或避免在发生侧面碰撞从而侧面车门40向车厢内侧侵入时,肘靠54与内压较高的下方腔室56发生强力接触的情况。
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8能够改善乘员的腰部约束性能,并且能够减轻或消除由于肘靠54强力地按压内压较高的下方腔室56而产生的对乘员的腰部的负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充气装置24的下端部突出的突出部28上形成有多个气体喷出孔30,气体从各个气体喷出孔30被喷出。虽然充气装置24被扩散器26覆盖,但扩散器26的气体喷出口34被设为单一且朝向系绳46的下表面46B而配置。因此,从充气装置24的多个气体喷出孔30各自被喷出的气体,将从扩散器26的单一的气体喷出口34被喷出,且朝向系绳46的下表面46B而喷出。其结果为,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8,能够通过对扩散器26的气体喷出口34的开口面积及形状、气体喷出口34的相对于系绳46的下表面46B的朝向等进行调节,从而对侧面安全气囊22的下压力进行调节。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喷出至下方腔室56内的气体从位于与乘员的腰部的中心G(参照图1)相比靠车辆前方侧的连通部60(更具体而言为,被设置于侧面安全气囊22的外周上的非膨胀部44的前端部44A与系绳46的前端部46A之间的连通部60)向上方腔室58内流动。因此,能够抑制侧面安全气囊22的下方腔室56的抖动。其结果为,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8,能够以稳定的姿态使侧面安全气囊22进行展开。
另外,虽然在上述说明中,对前排座椅10用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8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对于后排座椅用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也可以应用本方式。
此外,虽然在上述说明中,上方腔室58被设定为对乘员的胸部进行保护,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至少能够对乘员的胸部进行保护的侧面安全气囊的结构即可。因此,例如也可以为上方腔室能够对乘员的胸部以及肩部、或对乘员的从胸部到头部进行保护的大型的侧面安全气囊。
而且,虽然在上述说明中,将系绳46的向车身侧基布部42安装的安装部48的高度设定为,低于向乘员侧基布部38安装的安装部50的高度,但并不限定于此,即使相反地设置也能够获得将侧面安全气囊22向车辆下方侧下压的力。

Claims (4)

1.一种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有:
侧面安全气囊,其以包括被配置于乘员侧的乘员侧基布部和被配置于车身侧部侧的车身侧基布部的方式而构成,且以折叠了的状态而被收纳;
系绳,其被配置于所述侧面安全气囊内且被设定为向所述车身侧基布部安装的安装部的高度与向所述乘员侧基布部安装的安装部的高度不同,并且将该侧面安全气囊内的空间分隔为下方腔室和上方腔室,其中,所述下方腔室对乘员的腰部进行保护,所述上方腔室经由连通部而与该下方腔室连通且对乘员的至少胸部进行保护;
气体喷出部,其在所述下方腔室内配置有气体喷出口,并且通过进行工作从而朝向所述系绳的下表面喷出气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系绳的向所述车身侧基布部安装的安装部的高度被设定为,低于向所述乘员侧基布部安装的安装部的高度,
且该系绳的向所述车身侧基布部安装的安装部的高度被设定为,低于车门肘靠的高度。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气体喷出部以包括充气装置和扩散器的方式而构成,
所述充气装置通过进行工作从而产生气体并使气体从被形成于下端部上的多个气体喷出孔喷出,
所述扩散器被形成为有底筒状并且覆盖该充气装置且具备朝向所述系绳的下表面而配置的单一的所述气体喷出口。
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在被设置于所述侧面安全气囊的外周上的非膨胀部的前端部与所述系绳的前端部之间形成有间隙,并且该间隙被设为所述连通部。
CN2011800686843A 2011-03-03 2011-03-03 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Pending CN10340282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54975 WO2012117561A1 (ja) 2011-03-03 2011-03-03 自動車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02825A true CN103402825A (zh) 2013-11-20

Family

ID=467575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686843A Pending CN103402825A (zh) 2011-03-03 2011-03-03 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777257B2 (zh)
EP (1) EP2682311B1 (zh)
JP (1) JP5522308B2 (zh)
CN (1) CN103402825A (zh)
WO (1) WO201211756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85096B1 (ko) * 2012-03-14 2016-01-22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자동차용 사이드 에어백 모듈
JP6004576B2 (ja) * 2012-11-28 2016-10-12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
JP5754436B2 (ja) * 2012-12-03 2015-07-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乗員拘束システム
EP2979933B1 (en) 2014-07-29 2018-06-20 Toyoda Gosei Co., Ltd. Far-side aribag apparatus
JP6102880B2 (ja) * 2014-10-07 2017-03-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191574B2 (ja) * 2014-10-10 2017-09-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225877B2 (ja) * 2014-10-22 2017-11-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6088598A1 (ja) * 2014-12-05 2016-06-09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707922B2 (en) 2014-12-10 2017-07-18 Tk Holdings Inc. Airbag module
DE102015010808A1 (de) * 2015-08-21 2017-02-23 Trw Automotive Gmbh Mittelgassack sowie Seitenaufprall-Schutzvorrichtung
CN109153363B (zh) * 2016-05-20 2021-03-30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侧气囊装置
DE102017217499A1 (de) * 2017-09-29 2019-04-04 Joyson Safety Systems Germany Gmbh Gassackeinheit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8103071B4 (de) 2017-11-15 2024-03-07 Joyson Safety Systems Germany Gmbh Gassack für ein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eines Kraftfahrzeugs
US11059442B2 (en) * 2019-03-26 2021-07-13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daptive side airbag for protecting occupants in a vehicle
US11590920B2 (en) * 2020-09-23 2023-02-28 Autoliv Asp, Inc. Seat-centric airbag system with pelvis restraint chamber
US11208070B1 (en) 2020-10-15 2021-12-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irbag system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JP7380520B2 (ja) * 2020-10-22 2023-11-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乗員保護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1842A (ja) * 1995-06-30 1997-01-14 Nippon Plast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543408A (zh) * 2001-07-23 2004-11-03 �����Զ�����ʽ���� 具有扩散器结构的安全气囊系统
US20080100045A1 (en) * 2006-10-30 2008-05-01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ide airbag apparatus
US20090020987A1 (en) * 2007-07-20 2009-01-22 Tk Holdings Inc. Multi-chambered side airbag
JP2010184595A (ja) * 2009-02-12 2010-08-26 Toyota Motor Corp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CN101879885A (zh) * 2009-01-19 2010-11-10 Tk控股公司 侧气囊及侧气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2100691A1 (fr) * 2001-06-08 2002-12-19 Toyoda Gosei Co., Ltd. Air bag lateral
JP3929770B2 (ja) 2001-12-18 2007-06-13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40183285A1 (en) * 2003-01-29 2004-09-23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Airbag device for vehicle
ATE535424T1 (de) * 2004-11-04 2011-12-15 Autoliv Dev Seitenairbagvorrichtung für fahrzeug
JP4928796B2 (ja) 2006-02-07 2012-05-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7276522A (ja) * 2006-04-03 2007-10-25 Toyoda Gosei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793104B2 (ja) * 2006-06-01 2011-10-1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174137A (ja) 2007-01-19 2008-07-31 Toyoda Gosei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952321B2 (ja) * 2007-03-20 2012-06-1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9023640A (ja) 2007-07-20 2009-02-05 Tk Holdings Inc マルチチャンバ式サイドエアバッグ
US8596678B2 (en) * 2009-10-05 2013-12-03 Autoliv Asp, Inc. Air bag with pressure-managed gas delivery inflatable duct
JP5252000B2 (ja) * 2011-02-04 2013-07-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1842A (ja) * 1995-06-30 1997-01-14 Nippon Plast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543408A (zh) * 2001-07-23 2004-11-03 �����Զ�����ʽ���� 具有扩散器结构的安全气囊系统
US20080100045A1 (en) * 2006-10-30 2008-05-01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ide airbag apparatus
US20090020987A1 (en) * 2007-07-20 2009-01-22 Tk Holdings Inc. Multi-chambered side airbag
CN101879885A (zh) * 2009-01-19 2010-11-10 Tk控股公司 侧气囊及侧气囊装置
JP2010184595A (ja) * 2009-02-12 2010-08-26 Toyota Motor Corp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777257B2 (en) 2014-07-15
US20130328294A1 (en) 2013-12-12
JPWO2012117561A1 (ja) 2014-07-07
WO2012117561A1 (ja) 2012-09-07
JP5522308B2 (ja) 2014-06-18
EP2682311A1 (en) 2014-01-08
EP2682311B1 (en) 2016-03-02
EP2682311A4 (en) 2014-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02825A (zh) 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US9296357B2 (en) Vehicle far-side airbag apparatus
JP4285167B2 (ja)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502598B2 (ja) 自動車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149840B2 (ja) 車両用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252000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207742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132799B1 (en) Pedestrian airbag system for vehicle
JP5884650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7222185A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4174128B (zh) 安全气囊装置
JPH07315156A (ja) 車両用の乗員拘束具膨張方法及び装置
JP5655797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047666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US10829080B2 (en) Air bag device
JP5783145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の展開方法及び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6224776A (ja) 車両用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1627499B1 (ko) 차량의 에어백
KR20180112033A (ko) 내부 디퓨저를 갖는 측면 에어백
JP5741339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881375B2 (ja) エアバッグ
JP2016043713A (ja) 助手席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7081307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549577B2 (ja) 後席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217330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