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17772A - 透镜镜筒 - Google Patents

透镜镜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17772A
CN103217772A CN2013101012726A CN201310101272A CN103217772A CN 103217772 A CN103217772 A CN 103217772A CN 2013101012726 A CN2013101012726 A CN 2013101012726A CN 201310101272 A CN201310101272 A CN 201310101272A CN 103217772 A CN103217772 A CN 1032177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cam follower
cam
mentioned
cam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0127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17772B (zh
Inventor
科野文男
宇野哲哉
坂德彦
松井和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177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177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177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177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bstract

本发明的透镜镜筒具有:具有设置于内周面上的多个凸轮槽、和设置于多个凸轮槽之中的任意2个邻接的凸轮槽间的突起体的固定框;以及设置于外周面上,与凸轮槽卡合,且能够沿着凸轮槽移动的凸轮随动件的驱动框。通过这样的构成,在对驱动框施加外力时,通过驱动框的端部抵接突起体,可以防止凸轮随动件从凸轮槽脱离。

Description

透镜镜筒
本申请是基于申请日为2009年1月23日、并于2010年7月23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申请号为200980102896.1的申请而提出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搭载于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带照相功能的便携电话等光学设备的透镜镜筒。
背景技术
数码照相机等摄像装置具有透镜镜筒。透镜镜筒中容纳有变焦透镜等各种透镜,能够相对于相机主体沿光轴方向进退。有时将这种透镜镜筒称作“套缩式透镜镜筒”。
专利文献1公开了套缩式透镜镜筒。专利文献1公开的套缩式透镜镜筒具有保持透镜的保持框和组装该保持框的凸轮环。保持框通过凸轮的作用,能够相对于凸轮环伸展。
在这样的套缩式透镜镜筒中,构成透镜镜筒的透镜保持框的厚度影响数码照相机的厚度。因为在套缩状态中,透镜保持框收纳于数码照相机的筐体内。因此,在使数码照相机薄型化时,追求透镜保持框的薄型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15660号公报
然而,套缩式透镜镜筒要求高倍率化。为了满足这个要求,透镜和摄像元件间必须有足够的距离。因此,不能使透镜镜筒充分薄型化。
而且,通过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套缩式透镜镜筒,在直接挡住将要脱落的凸轮随动件的范围内没有设置防脱壁的情况下、或者在直接挡住凸轮随动件的范围内设置的防脱壁不够的情况下,不能防止凸轮随动件从凸轮槽脱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一种透镜镜筒,在对从外部施加的冲击提高强度的同时,能够薄型化。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如下的透镜镜筒,在直接挡住将要脱落的凸轮随动件的范围内没有设置防脱壁的情况下、或者在直接挡住凸轮随动件的范围内设置的防脱壁不够的情况下,凸轮随动件都难以从凸轮槽脱离的透镜镜筒。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透镜镜筒是保持用于摄影的透镜的透镜镜筒,具有:在内周面上形成有凸轮槽的固定框、以及驱动框,该驱动框具有设置在外周面上的凸轮随动件、和在外周面上与上述凸轮随动件设置在大致同一圆周上的多个啮合齿,在上述驱动框组装入上述固定框内的状态下,上述凸轮随动件与上述凸轮槽嵌合,经由上述啮合齿传递驱动力,伴随上述凸轮随动件沿着上述凸轮槽的移动,上述驱动框能够沿着上述透镜的光轴方向相对于上述固定框移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实现比以往足够薄型化的透镜镜筒。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如下的透镜镜筒,即,在直接挡住将要脱落的凸轮随动件的范围内没有设置防脱壁的情况下、或者在直接挡住凸轮随动件的范围内设置的防脱壁不够的情况下,凸轮随动件都难以从凸轮槽脱离的透镜镜筒。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摄像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摄像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驱动框的侧视图。
图4A是驱动框中凸轮随动件附近的表面图。
图4B是凸轮随动件的侧视图。
图4C是凸轮随动件的表面图。
图5是表示固定框的内表面构成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固定框的内表面构成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Z-Z部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驱动框组装于固定框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驱动框和直进框组装于固定框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0是与实施方式2相关的固定框和驱动框的立体图。
图11是展开固定框的内周面的展开图。
图12A是从斜上方观察驱动框的正面的立体图。
图12B是图12A中啮合齿附近的放大图。
图13是驱动框的表面图。
图14是驱动框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组装有驱动框的固定框的内表面构成的展开图。
图16是表示组装有驱动框的固定框的内表面构成的展开图。
图17是表示组装有驱动框的固定框的内表面构成的展开图。
图18是表示组装有驱动框的固定框的内表面构成的展开图。
图19是组装有驱动框的固定框的表面图。
图20A是图15的V1-V1部的截面图。
图20B是图15的V2-V2部的截面图。
图21是表示固定框和驱动框的其他的构成例的展开图。
图22是表示凸轮随动件的其他的构成例的俯视图。
图23是表示固定框的内表面的构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透镜镜筒是保持用于摄影的透镜的透镜镜筒,具有:在内周面上形成有凸轮槽的固定框、以及驱动框,该驱动框具有设置在外周面上的凸轮随动件、和在外周面上与上述凸轮随动件设置在大致同一圆周上的多个啮合齿,在上述驱动框组装入上述固定框内的状态下,上述凸轮随动件与上述凸轮槽嵌合,经由上述啮合齿传递驱动力,伴随上述凸轮随动件沿着上述凸轮槽的移动,上述驱动框能够沿着上述透镜的光轴方向相对于上述固定框移动,上述固定框具有沿着上述凸轮槽设置的第1突起体,在上述驱动框和上述固定框处于规定的位置关系的情况下,上述第1突起体配置在上述凸轮随动件和上述多个啮合齿之中距离上述凸轮随动件最近的啮合齿之间。由此,对驱动框施加外力时,可以防止凸轮随动件从凸轮槽脱离。
本发明的透镜镜筒以上述构成为基础,可以构成以下的方式。
即,本发明的透镜镜筒可以构成为,距离上述凸轮随动件最近的啮合齿以与上述第1突起体不干涉的方式具有切口部。通过这样的构成,由于啮合齿和突起体不干涉,因此可以将凸轮随动件和啮合齿更接近地配置。
本发明的透镜镜筒可以构成为,上述驱动框具备多个具有上述切口部的啮合齿,具有上述切口部的多个啮合齿连续配置。通过这样的构成,凸轮槽即使有复杂的形状,凸轮随动件在凸轮槽移动时,突起体和多个啮合齿也不抵接。因此,突起体不会妨碍驱动框的移动。
本发明的透镜镜筒可以构成为,在具有上述切口部的多个啮合齿之中、位于一端或两端的齿,与具有切口部的其他的齿相比,具有不同形状的切口部。通过这样的构成,凸轮随动件在凸轮槽移动时,由于突起体和齿不抵接,所以突起体不会妨碍驱动框的移动。
本发明的透镜镜筒可以构成为,上述固定框具有规定数量的上述凸轮槽,上述驱动框具有在其组装入上述固定框的状态下,分别与上述规定数量的凸轮槽嵌合的上述规定数量的凸轮随动件。
本发明的透镜镜筒可以构成为,上述第1突起体至少沿着一个上述凸轮槽设置。通过这样的构成,对驱动框施加外力时,可以防止凸轮随动件从凸轮槽脱离。
本发明的透镜镜筒可以构成为,上述固定框还具有第2突起体,在对上述驱动框施加外力时,该第2突起体与上述驱动框的端部抵接,从而能够防止上述凸轮随动件从上述凸轮槽脱离。
本发明的透镜镜筒可以构成为,上述驱动框在上述驱动框的端面附近还具有隆起部,上述驱动框的端部为上述隆起部的一部分或全部,在对上述驱动框施加外力时,通过上述隆起部与上述第2突起体抵接,防止上述凸轮随动件从上述凸轮槽脱离。
本发明的透镜镜筒可以构成为,在上述驱动框的外周面上,上述端部与距离上述端部最近的凸轮随动件相距规定的长度,在不对上述驱动框施加外力的状态下,通过上述凸轮随动件在上述凸轮槽中移动,上述驱动框不与上述第1突起体卡合。
本发明的透镜镜筒可以构成为,上述凸轮槽具有:与上述固定框的圆周方向大致平行的平行部、和相对于上述固定框的圆周方向倾斜的倾斜部,上述透镜是变焦透镜,伴随上述凸轮随动件沿着上述凸轮槽的倾斜部移动,上述变焦透镜在从广角端到望远端之间移动。
(实施方式1)
[1.摄像装置的构成]
图1表示具有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的装置的一个例子。图1所示的装置是搭载于数码相机的摄像装置。摄像装置1的内部具有变焦透镜和聚焦透镜等各种透镜、将入射的光变换为电信号并输出的摄像元件等。而且,本实施方式中表示的摄像装置是一个例子,不仅限于数码相机,也能够搭载于摄像机等。
摄像装置1中,固定框10和驱动框20和1组单元40相互配置于同轴位置。而且,固定框10附近配置有齿轮11。齿轮11通过马达等驱动机构旋转驱动。通过使齿轮11向箭头C所示方向旋转,驱动框20和1组单元40向箭头B所示的方向移动。通过使齿轮向箭头D所示方向旋转,驱动框20和1组单元40向箭头A所示方向移动。图1所示的摄像装置1的状态,表示驱动框20和1组单元40收容于固定框10内的状态(以下,称为套缩状态),可以通过使齿轮11旋转而将驱动框20和1组单元40向箭头A所示方向伸出。另外,1组单元40的端面上配置有板状的透镜挡板41。透镜挡板41可以使1组单元40的开口部42开放或封闭。
图2是摄像装置1中包含的各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所示,摄像装置1具有固定框10、驱动框20、直进框30、1组单元40、2组单元50和基体60。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固定框10、驱动框20和直进框30等大致圆筒形的构件中的圆筒部的外周面称为“外表面”,圆筒部的内周面称为“内表面”。
固定框10的内表面形成有凸轮槽12。而且,固定框10和基体60一同固定于摄像装置1的机壳(无图示)。凸轮槽12优选具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具备3个凸轮槽12。而且,固定框10的内表面形成有与光轴方向大致平行的直进槽13。
驱动框20配置于固定框10的内部。另外,驱动框20以能够沿圆周方向旋转,并且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的方式配置。而且,驱动框20能够在收容于固定框10内的位置、和从固定框10向光轴方向突出一部分的位置之间移动。而且,驱动框20的外表面具有凸轮随动件22。凸轮随动件22优选具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具备与凸轮槽12个数相同的3个凸轮随动件22。凸轮随动件22自由移动地游隙嵌合于固定框10上形成的凸轮槽12中。而且,驱动框20的内表面中形成有多个凸轮槽23。而且,驱动框20的外表面沿圆周方向形成有齿条21(参照图3)。齿条21在驱动框20组装于固定框10的状态下与齿轮11啮合。由此,通过使齿轮11向箭头C或D所示方向旋转,可以使驱动框20向箭头E或F所示方向旋转。
直进框30配置于驱动框20的内部。而且,直进框30以沿圆周方向自由旋转的方式配置。而且,直进框30以在驱动框20向箭头A或B所示方向(参照图1)移动时,与驱动框20一体移动的方式配置。而且,直进框30的圆筒部形成有多个长孔31。长孔31形成为与直进框30的光轴方向大致平行,并且,从直进框30的外表面贯通至内表面地形成。另外,直进框30的外表面形成有直进键32。直进键32自由移动地游隙嵌合于固定框10的直进槽13中。
1组单元40配置于直进框30的内部。而且,1组单元40含有物镜等。另外,1组单元40在光轴方向的端面具有能够使开口部42开放和封闭的透镜挡板。而且,1组单元40的外表面具有多个凸轮随动件43。凸轮随动件43经由形成于直进框30的长孔31,自由移动地游隙嵌合于驱动框20上形成的凸轮槽23中。因此,通过驱动框20向箭头E或F所示方向旋转,1组单元40沿光轴方向移动。
2组单元50含有快门单元和2组透镜等。
基体60固定于摄像装置1的机壳(无图示)。而且,基体60具有聚焦透镜和摄像元件等。
而且,固定框10是第1框体的一个例子。驱动框20是第2框体的一个例子。而且,箭头A所示的方向和箭头B所示的方向,是与摄像装置1的光轴大致平行的方向。另外,箭头E所示的方向和箭头F所示的方向是以摄像装置1的光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
以下,对动作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套缩状态,是具有摄像装置1的数码相机的电源截止时的状态。摄像装置1在图1所示套缩状态下,在固定框10内收纳有:驱动框20、直进框30、1组单元40和2组单元50。另外,透镜挡板41关闭。
从该状态开始,接通数码相机的电源时,马达等驱动手段被通电从而开始驱动。马达开始驱动时,与马达的输出轴直接或间接啮合的齿轮11向箭头C所示的方向旋转。齿轮11向箭头C所示的方向旋转时,通过齿轮11和齿条21的啮合,驱动框20向箭头E所示的方向旋转。驱动框20旋转时,凸轮随动件22在凸轮槽12的内部移动,驱动框20通过凸轮槽12和凸轮随动件22的凸轮驱动向箭头A表示的方向移动。即,驱动框20,从图1所示的套缩状态一边向箭头E所示的方向旋转,一边向箭头A所示的方向移动。另外,直进框30由于直进键32游隙嵌合于直进槽13,所以伴随着驱动框20向箭头A所示的方向移动,其向箭头A所示的方向移动。
另外,通过驱动框20向箭头E所示的方向旋转,凸轮随动件43在凸轮槽23的内部移动,1组单元40向箭头A所示的方向移动。在此,直进框30一边通过直进键32游隙嵌合于直进槽13而被限制圆周方向的旋转,一边与驱动框20一体地向箭头A所示的方向移动。
而且,数码相机中电源开关等各种操作手段的操作状态的识别、数码相机内各部的控制,通过控制微型电子计算机等控制手段来执行。
通过以上的动作,可以使驱动框20、直进框30和1组单元40向从固定框10向箭头A所示方向突出的位置移动。这种状态是摄影待机状态。摄影待机状态中,搭载于数码相机的变焦开关(无图示)由使用者操作时,控制机构是以使变焦透镜(无图示)向光轴方向移动进行变焦动作的方式来进行控制的。而且,具有摄像装置1的数码相机除了变焦动作之外,能够执行聚焦动作和摄影动作等,但本说明书中省略了说明。
[2.凸轮机构的构成]
图3是驱动框20的平面图,是图2中向箭头B所示的方向观察的图。如图3所示,驱动框20的外表面形成有3个凸轮随动件22。图4A是驱动框20中凸轮随动件22附近的俯视图。图4B是图4A中Z-Z部的截面图。图4C表示凸轮随动件22的放大图。
如图4A所示,凸轮随动件22中顶面和底面形成大致椭圆形状的圆筒形状。具体来说,如图4C所示凸轮随动件22形成为将2个正圆22a和22b假想并列配置时的形状。本实施方式中,凸轮随动件22的宽度尺寸D2是纵深尺寸D1的大致2倍。但是,尺寸D1和尺寸D2的关系是一个例子,尺寸D2是尺寸D1的1.5倍亦可,尺寸D2是尺寸D1的3倍以上亦可,至少尺寸D2是尺寸D1的n倍(n是比1大的值。并且,n不限于整数,也包含小数)即可。尺寸D2的值越大,凸轮随动件22的截面积越大刚性越高,但伴随着尺寸D2的值的过大凸轮槽12的槽宽度也必须增大,固定框10变大。因此,尺寸D2优选如本实施方式中为尺寸D1的大致2倍。
另外,如图4B所示,凸轮随动件22在顶面的边缘部上形成有倾斜部22c。倾斜部22c的倾斜角与凸轮槽12的侧面的倾斜角相等。因此,凸轮随动件22游隙嵌合于凸轮槽12时,倾斜面22c能够与凸轮槽12的侧面面抵接。
图5是示意地表示固定框10的内表面中凸轮槽12附近的构成的图。凸轮槽12含有第1区域12a、第2区域12b、第3区域12c、第4区域12d和第5区域12e。
第1区域12a位于凸轮槽12的一个端部,是驱动框20在套缩位置时凸轮随动件22所处的区域。另外,第1区域12a的槽宽度G1具有供凸轮随动件12的短边方向的端部22d(参照图4C)能够抵接的尺寸。另外,第1区域12a的侧面(形成于凸轮槽12的方向的侧面)形成在相对于固定框10的圆周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
第2区域12b与第1区域12a相连接地形成,是驱动框20在套缩位置和突出位置之间移动时凸轮随动件22移动的区域。另外,第2区域12b的槽宽度G2具有供凸轮随动件22的长边方向的端部22e(参照图4C)能够抵接的尺寸。另外,第2区域12b的侧面形成在相对固定框10的圆周方向倾斜的方向上。
第3区域12c与第2区域12b相连接地形成,是驱动框20位于突出位置时凸轮随动件22所处的区域。另外,第3区域12c具有供凸轮随动件22的短边方向的端部22d能够抵接的槽宽度,与第1区域12a的槽宽度G1相等。另外,第3区域12c的侧面形成在相对固定框10的圆周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另外,凸轮随动件22位于第3区域12c时,变焦透镜位于广角端。
第4区域12d与第3区域12c相连接地形成,是变焦透镜在从广角端到望远端之间移动时凸轮随动件22移动的区域。另外,第4区域12d具有供凸轮随动件22的长边方向的端部22e能够抵接的槽宽度,与第2区域12b的槽宽度G2相等。另外,第4区域12d的侧面形成在相对固定框10的圆周方向倾斜的方向上。
第5区域12e与第4区域12d相连接地形成,是变焦透镜位于望远端时凸轮随动件22所处的区域。另外,第5区域12e具有供凸轮随动件22的短边方向的端部22d能够抵接的槽宽度,与第1区域12a的槽宽度G1相等。另外,第5区域12e的侧面形成在相对固定框10的圆周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
开口部12f用于将凸轮随动件22插入凸轮槽12,至少具有比凸轮随动件22的宽度尺寸D2(参照图4C)大的开口宽度尺寸。
弯曲部12g形成在各区域间的凸轮槽12的侧面。另外,将各区域间的相互对置的2个弯曲部12g作为一组弯曲部。各区域中凸轮槽12的侧面大致形成为平面,但各区域彼此由弯曲的面(弯曲部12g)连接。另外,弯曲部12g分别形成在凸轮槽12的对置的侧面。另外,弯曲部12g在凸轮随动件22从区域向区域移动时,形成为始终供凸轮随动件22的倾斜面22c抵接的槽宽度。即,本实施方式的凸轮槽12由于相邻区域的槽宽度互不相同,所以以一组弯曲部12g中的槽宽度向着相邻区域渐渐变宽或变窄的方式形成。
图6是为了说明凸轮随动件22相对凸轮槽12的运动的图,表示固定框10的内表面的构成。以下,对凸轮随动件22的运动进行说明。
首先,驱动框20位于套缩位置时,凸轮随动件22位于第1区域12a内(例如位置122a)。此时,凸轮随动件22的短边方向的端部22d与凸轮槽12的侧面抵接,凸轮槽12的宽度方向的晃动被抑制的同时位置被限制。
然后,摄像装置1的电源接通,驱动框20通过马达(无图示)而旋转时,位于第1区域12a内的凸轮随动件22向第2区域12b内移动(例如位置122b)。凸轮随动件22在第2区域12b内移动时,长边方向的端部22e始终与凸轮槽12的侧面抵接,凸轮槽12的宽度方向的晃动的发生被抑制。由此,驱动框20向突出位置移动。
然后,当驱动框20移动到突出位置时,凸轮随动件22向第3区域12c内移动(例如位置122c)。凸轮随动件22位于第3区域12c内时,短边方向的端部22d始终与凸轮槽12的侧面抵接,凸轮槽12的宽度方向的晃动被抑制的同时位置被限制。此时,变焦透镜位于广角端。
然后,通过使用者,操作搭载于摄像装置1的变焦开关,输入使变焦透镜向望远侧移动的命令时,凸轮随动件22从第3区域12c向第4区域12d移动(例如位置122d)。凸轮随动件22位于第4区域12d内时,长边方向的端部22e始终与凸轮槽12的侧面抵接,凸轮槽12的宽度方向的晃动被抑制。并且,凸轮随动件22在第4区域12d内移动时,长边方向的端部22e也始终与凸轮槽12的侧面抵接。另外,与变焦开关的操作量相对应地变焦透镜的位置不同,但变焦透镜无论在何位置凸轮随动件22的倾斜面22c都始终与凸轮槽12的侧面抵接。因此,变焦透镜无论在何位置,都可以抑制凸轮随动件22与凸轮槽12间的晃动。
变焦透镜移动至望远端时,凸轮随动件22向第5区域12e内移动(位置122e)。凸轮随动件22位于第5区域12e时,短边方向的端部22d始终与凸轮槽12的侧面抵接,凸轮槽12的宽度方向的晃动被抑制的同时位置被限制。
另外,操作变焦开关,输入使变焦透镜向广角侧移动的命令时,凸轮随动件22从第5区域12e或第4区域12d向第3区域12c移动。此时,凸轮随动件22始终与凸轮槽12的侧面抵接,在凸轮槽12的宽度方向的晃动被抑制的同时移动。
另外,输入使摄像装置1的电源截止的命令时,驱动框20通过马达而被旋转驱动,位于第3区域12c、第4区域12d、第5区域12e中任一个的位置的凸轮随动件22经由第2区域12b向第1区域12a移动。凸轮随动件22向第1区域12a移动中始终与凸轮槽12的侧面抵接,在晃动被抑制的同时移动。
另外,在各区域间的凸轮槽12的侧面形成有弯曲面(弯曲部12g),凸轮随动件22从区域向区域移动时,以凸轮随动件22的倾斜面22c始终与凸轮槽12的侧面抵接的方式形成。由此,通过在凸轮槽12中具备弯曲部12g,可以抑制凸轮随动件22在区域间移动时发生的冲击。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那样在大致以“く”字形弯曲的凸轮槽中,凸轮随动件在凸轮槽的弯曲部分移动时,凸轮随动件和凸轮槽的侧面由于碰撞而产生冲击。发生的冲击,经由具备摄像装置1的数码相机的主体框体,传递至把持数码相机的使用者的手,给使用者不舒适的感觉。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具备弯曲部12g,抑制冲击的发生,防止给使用者不舒适的感觉。
[3.直进槽13的构成]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直进槽13以与凸轮槽12的第1区域12a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形成。另外,用于将直进键(后述)插入直进槽13的开口部,与凸轮槽12的开口部12f形成于同一位置。
图7表示了直进槽13,是图5中Z-Z部的截面图。如图7所示,直进槽13形成为比凸轮槽12的深度d1深(深度d2)。另外,直进槽13的宽度尺寸w2形成为比开口部12f的宽度尺寸w1小,比凸轮随动件22的宽度尺寸D2小。
由于凸轮随动件22的宽度尺寸D2形成为比直进槽13的宽度尺寸w2大,比开口部12f的宽度尺寸w1小,所以在插入凸轮槽12时,可以不误插入直进槽13,可以可靠插入凸轮槽12。另一方面,将形成于直进框30的直进键32插入直进槽13时,由于直进键32的宽度尺寸形成为比直进槽13的宽度尺寸小,所以可以可靠插入。
图8是表示从箭头A所示方向(参照图2)观察插入了驱动框20的固定框10的图。图9是表示从箭头A所示方向观察插入了驱动框20和直进框30的固定框10的图。
直进框30伴随着驱动框20沿光轴方向移动,与驱动框20一体沿光轴方向移动。图6中,位置132a~132e表示凸轮随动件位于位置122a~122e的各个位置时直进键32的位置。由此,直进键32在直进框30沿光轴方向移动时,在限制直进框30的旋转方向的移动的同时在直进槽13内移动。
由此,通过将直进槽13以与凸轮槽12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形成,可以削减固定框10中为形成凸轮槽12和直进槽13的空间,使固定框10小型化。特别地,为了能够提高固定框10的圆周方向的空间效率,可以使固定框10小径化。
[4.实施方式的效果,其他]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凸轮随动件22的外径变大,可以提高凸轮随动件22的刚性,可以减少从外部对摄像装置1施加冲击时凸轮随动件22破损的可能性。
另外,凸轮随动件22的外径通过使短边方向的外径为现有的大致正圆的凸轮随动件的外径,使长边方向的外径为大略正圆的凸轮随动件的n倍(本实施方式中为大致2倍),凸轮随动件22和凸轮槽12的形状设计变得容易。
另外,凸轮槽12中,通过在各区域间形成弯曲部12g,可以抑制凸轮随动件22在区域间移动时对凸轮随动件22产生冲击。所以,不会向具有摄像装置1的数码相机的主体框体传递冲击,所以可以防止将冲击传递给把持摄像装置1的使用者的手。
另外,通过将直进槽13以与凸轮槽12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形成,可以使固定框10小型化。特别地,为了能够使固定框10的圆周方向的空间效率提升,可以使固定框10小径化。
另外,通过使直进槽13的槽宽度w1(参照图6)比凸轮槽12的凸轮随动件插入部的槽宽度w2(参照图6)小,在将凸轮随动件22插入凸轮槽12时,可以防止将凸轮随动件22误插入直进槽13。所以,可以提高将驱动框20组装到固定框10时的作业性。
另外,如图6所示,凸轮槽12根据各个区域其槽宽度不同,并且,通过使各区域间的槽宽度成为连续变化的形状,可以使凸轮随动件22沿凸轮槽12流畅地移动。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直进槽13以在凸轮槽12的第1区域12a中重叠形成,但在第5区域12e中与凸轮槽12重叠形成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2)
[1.摄像装置的构成]
与实施方式2相关的摄像装置如与实施方式1相关的摄像装置,具有固定框、驱动框、直进框、1组单元、2组单元和基体。
图10是与实施方式2相关的摄像装置中固定框100和驱动框200的立体图。固定框100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其内表面形成有凸轮槽103、104、105(图10中只图示了凸轮槽103)。凸轮槽103、104、105的形状和固定框100中的位置等,由于和实施方式1的凸轮槽12(参照图6)相当,所以略去详细的说明。凸轮槽103的附近形成有突起体101和102。突起体101和102的详细说明后述。驱动框200以大略圆筒形状形成,它的外表面形成有多个啮合齿200a。多个啮合齿200a的详细说明后述。
[2.固定框的构成]
图11是展开固定框100的内周面的展开图。
如图11所示,固定框100具有凸轮槽103、凸轮槽104和凸轮槽105。凸轮槽103和凸轮槽104和凸轮槽105是同一形状。例如凸轮槽103含有水平部106、倾斜部107、水平部108、倾斜部109和水平部110。水平部106、108、110相对固定框100的外周圆筒面的圆周方向大致水平。倾斜部107、109相对固定框100的外周圆筒面的圆周方向倾斜。
固定框100沿着凸轮槽103,具有突起体101和突起体102。突起体101和突起体102沿着凸轮槽103形成壁面。突起体101沿着倾斜部107形成。突起体102沿着倾斜部109形成。
在此,如图11所示箭头a所示的方向,是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装配于无图示的数码相机主体时的、数码相机主体侧的方向。另外,如图11所示箭头b所示的方向,是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装配于无图示的数码相机主体时的、透镜侧的方向。
凸轮槽103在箭头a所示侧的侧端部和箭头b所示侧的侧端部能够形成突起体。突起体101在倾斜部107中沿着箭头a所示侧的侧端部形成。突起体102在倾斜部109中沿着箭头b所示侧的侧端部形成。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突起体101和突起体102以沿着凸轮槽103横向突出,形成壁面的方式构成。然而,不一定必须是这样的构成,沿着凸轮槽103形成多个突起部等的构成亦可。也就是说,是沿着凸轮槽103设置的突起体即可。
[3.驱动框的构成]
图12A是从斜上方观察驱动框200的正面的立体图。图12B是图12A的啮合齿204~209附近的放大立体图。图13是驱动框200的表面图。图14是驱动框200的侧视图。
驱动框20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凸轮随动件201、凸轮随动件202和凸轮随动件203。凸轮随动件201、凸轮随动件202和凸轮随动件203能够移动地嵌合于形成在固定框100上的凸轮槽103~105。
驱动框20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多个啮合齿200a,该啮合齿200a含有啮合齿204、啮合齿205、啮合齿206、啮合齿207、啮合齿208、啮合齿209。这些啮合齿与配置于无图示的透镜镜筒的内部或外部的齿轮(无图示)等的齿啮合。如图12B所示啮合齿204~209分别形成有切口部204a~209a。切口部205a、206a、207a、208a以相对于驱动框200的圆周方向为大致水平状的方式切口。切口部204a、209a以相对于驱动框200的圆周方向为倾斜状的方式切口。
驱动框200为,凸轮随动件201、202、203和多个啮合齿200a在其外周面的同一圆周上形成(参照图13)。另外,驱动框200为,凸轮随动件201、202、203与多个啮合齿200a在驱动框200的光轴L方向的端部附近形成(参照图12A和图14)。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驱动框200的外周面上,3个凸轮随动件和多个啮合齿设置于同一圆周上。然而,不一定必须是这样的构成,3个凸轮随动件和多个啮合齿在大致同一圆周上亦可。
由此,驱动框200相对于固定框100沿着透镜的光轴方向(L轴方向)移动时,可以进行几乎最大长度的移动。因此,在沿着相对于驱动框200的固定框100的透镜光轴方向的移动距离相同的透镜镜筒中,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可以最为薄型化。即,由于可以使固定框100的光轴方向的宽度尺寸变小,所以可以使透镜镜筒薄型化。
另外,驱动框20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隆起体210。隆起体210形成在驱动框200的外周面上的光轴方向的端部附近。隆起体210沿着驱动框200的圆周方向形成。隆起体210在驱动框200的外周上与其他的平坦的部分相比隆起。通过形成隆起体210,将驱动框200组装到固定框100的透镜镜筒与没有形成隆起部210的透镜镜筒相比,可以抑制光的泄漏量。
隆起体210和凸轮随动件201间存在有间隙部211。间隙部211是通过隆起体210和凸轮随动件201夹住两侧而形成的谷部。
[4.驱动框和固定框的动作]
图15~图18是固定框100的规定位置组装有驱动框200的单元的内侧的展开图。图19是固定框100的规定位置组装有驱动框200的单元从上表面观察的表面示意图。图20A是图15中V1-V1部的截面图。图20B是图15中V2-V2部的截面图。而且,图15~图18中为了明确图示出突起体101、突起体102和隆起体210而标注了影线。另外,图15~图18中固定框100以及其含有的构成用细线描绘,驱动框200以及其含有的构成用粗线描绘。
固定框100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在其内部空间里可以组装入驱动框200。具体来说,在凸轮随动件201嵌合于凸轮槽103,凸轮随动件202嵌合于凸轮槽104,凸轮随动件203嵌合于凸轮槽105的状态下,驱动框200被保持于固定框100的内侧。
在驱动框200中形成的多个啮合齿200a与配置于透镜镜筒的内部或外部的齿轮等的齿(无图示)啮合。驱动框200通过啮合齿200a所啮合的齿轮旋转,经由啮合齿200a得到相对于固定框100向旋转方向的动力。另一方面,凸轮随动件201~203嵌合的凸轮槽103~105形成在可以分解为保持于驱动框200上的透镜的光轴L方向成分、和相对于驱动框200的固定框100的旋转方向成分的方向上。这样,凸轮槽103~105形成的方向具有驱动框200相对于固定框100的旋转方向成分,所以驱动框200得到向相对于固定框100的旋转方向的动力时,凸轮随动件201~203沿着凸轮槽103~105移动。由此,驱动框200沿着自身保持的透镜的光轴L方向移动。其原因在于,凸轮槽103~105形成的方向具有驱动框200所保持的透镜的光轴L方向成分。
对驱动框200的光轴L方向的移动动作进行详细说明。
图15表示凸轮随动件201位于凸轮槽103中倾斜部109的范围内的状态。如图20A所示,突起体101沿着凸轮槽103形成壁面。即,突起体101的侧面101a与凸轮槽103的内壁面103a邻接。像这样,在突起体101形成的范围内,凸轮随动件201与突起体101和凸轮槽103抵接。另一方面,在其他的范围内,凸轮随动件201只与凸轮槽103抵接。因此,凸轮随动件201与固定框100抵接的面积在突起体101形成的范围内比其他范围内大。所以,凸轮随动件201位于图15所示的位置时,即使对透镜镜筒向箭头a所示的方向施加规定量以上的外力,由突起体101的侧面101a和凸轮槽103的内壁面103a承受对凸轮随动件201施加的箭头a所示方向的力。因此,可以防止凸轮随动件201从凸轮槽103脱离。
在此,如图20B所示,由于啮合齿204上形成有大致倾斜的方向的切口部204a,所以在如图15所示的状态中突起体101和啮合齿204不卡合。另外,突起体101和多个啮合齿200a不卡合。由此,在驱动框200中,可以将凸轮随动件201和啮合齿200a更接近地配置。通过凸轮随动件201和啮合齿200a接近配置,驱动框200能够具有更多数目的啮合齿。驱动框200通过使啮合齿的数目变多,能够确保更多的旋转量。由此,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能够进行更高精度的透镜驱动。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啮合齿204形成有如图14所示的倾斜状的切口部204a。然而,在啮合齿204中形成的切口部204a不一定必须是倾斜状,如切口部205a等那样大致水平状等的切口亦可。也就是说,只要以使突起体101和啮合齿204不干涉的方式在啮合齿204上具备切口部,任何形状都可以。
如图15所示,在凸轮随动件201位于倾斜部109的范围内的状态中,突起体101如图19所示,配置于凸轮随动件201和啮合齿204之间。另外,突起体101和凸轮随动件201分离,突起体101和啮合齿204分离。
图16是在固定框100在靠近广角的位置保持驱动框200的状态下的、固定框100和驱动框200的展开图。
在如图16所示的状态中,与图15所示的状态相同,突起体101沿着凸轮槽103形成壁面(参照图20A的侧面101a和内壁面103a)。因此,凸轮随动件201与固定框100抵接的面积在突起体101形成范围内比其他范围内大。由此,对于透镜镜筒,在箭头a所示方向施加规定量以上的外力时,突起体101可以防止凸轮随动件201从凸轮槽103脱离。
另外,在图16所示的状态中,隆起体210和突起体102位于相当近的位置。然而,隆起体210和突起体102夹着微小的间隙而分离。在这种状态下,对透镜镜筒向箭头a所示的方向施加规定量以上的外力时,隆起体210和突起体102抵接。通过隆起体210和突起体102抵接,可以防止凸轮随动件201从凸轮槽103脱离。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对驱动框200施加外力时,构成为隆起体210的前端部212和突起体102抵接。然而,不需要一定是这样的构成,对驱动框200施加规定量以上的外力时,驱动框200的端部和突起体102抵接地构成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隆起体210的前端部212相对凸轮随动件201的倾斜部107中的移动方向平行地被切口。由此,在隆起体210的前端部212与突起体102分离的范围内,可以使隆起体210最大限度变大。通过使隆起体210变大,可以减少光从透镜镜筒的泄漏。
在如图16所示的状态中,突起体101如图19所示,配置于凸轮随动件201和啮合齿204之间。另外,在如图16所示的状态中,突起体101和凸轮随动件201分离,突起体101和啮合齿204分离。
在此,在驱动框200的凸轮随动件位于区域A的范围内的情况下,数码相机处于不能摄影的状态。另一方面,驱动框200的凸轮随动件位于区域B的范围内的情况下,数码相机处于能够摄影的状态。本实施方式中,在驱动框200位于望远位置和广角位置之间的位置(数码相机的能够摄影的位置)的情况下,突起体101形成于凸轮随动件201所存在的位置附近。另外,在驱动框200位于广角位置的情况下,突起体102形成于隆起体210的端部(固定框100的圆周方向上的端部)所存在的位置附近。
如图15、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中,在数码相机能够摄影被摄体的状态下,沿着凸轮随动件201移动的范围形成突起体101。即,突起体101在透镜(无图示)在望远端和广角端之间移动时沿着凸轮随动件201移动的范围形成。然而,在数码相机不能摄影被摄体的状态下,在沿着凸轮随动件201移动的范围的位置不形成突起体101。
另外,在能够进行广角位置的摄影的状态下,突起体102沿隆起体210移动的范围形成。然而,在数码相机处于不能摄影的状态下,在沿着隆起体210移动的范围的位置上,不形成突起体102。突起体101和102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理由在下面叙述。
在透镜的收纳状态(数码相机不能摄影的状态)下使用者失误使数码相机落到底板等上,考虑到对该数码相机具备的透镜镜筒,向箭头a所示方向施加外力的情况。在驱动框200完全收纳于固定框100内的情况下,凸轮随动件201位于凸轮槽103的箭头a所示方向的终端。在凸轮槽103的箭头a所示方向的终端的前方,存在数码相机主体的摄像元件等。因此,在凸轮随动件201位于凸轮槽103的箭头a所示方向的终端的情况下,对透镜镜筒向箭头a所示方向施加外力的情况下,存在于相比凸轮随动件201存在的位置靠近箭头a所示侧的数码相机主体的摄像元件等成为壁部,凸轮随动件201难以从凸轮槽103脱离。
另一方面,在能够摄影的状态下,凸轮随动件201存在于凸轮槽103的区域B的范围内。这种情况下,在相比凸轮随动件201存在的位置靠近箭头a所示侧,具有凸轮随动件201能够存在的空间。因此,在对透镜镜筒向箭头a所示方向施加外力的情况下,凸轮随动件201有从凸轮槽103脱离的可能性。
所以,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防止凸轮随动件201从凸轮槽103脱离,在具有凸轮随动件201从凸轮槽103脱离可能性的范围内,设置突起体101和突起体102。
隆起体210和凸轮随动件201在驱动框200的外周上,与间隙部211相比隆起。因此,在固定框100中组装入驱动框200的状态下,固定框100的内周面和间隙部211之间形成有空间。间隙部211和固定框100的内周面形成的空间,伴随着凸轮随动件201在凸轮槽103移动,通过突起体102上。也就是说,即使在固定框100的内周面上设置突起体102,驱动框200相对于固定框100移动时,也不与突起体102抵接。因此,驱动框200不会由于突起体102而妨碍移动。
图17表示了固定框100在靠近广角的位置保持驱动框200的状态。图18表示了固定框100在数码相机不能摄影的位置上保持驱动框200的状态。
在图17和图18所示的状态中,突起体101和含有啮合齿206、啮合齿207的多个啮合齿不卡合。这是因为如图12B所示,啮合齿206、啮合齿207、啮合齿208、啮合齿209中分别形成有切口部206a、207a、208a、209a。
另外,形成于大致倾斜方向的切口部204a、209a和形成于大致水平方向的切口部205a、206a、207a、208a以成为连续的形状的方式形成。由此,沿着具有凸轮槽103那样复杂形状的凸轮槽,使驱动框200具有的凸轮随动件201移动时,突起体101和多个啮合齿分离。因此,突起体101不妨碍驱动框200的移动。
而且,如图17所示,在广角位置(水平部108),沿着凸轮槽103不设置支持凸轮随动件201的突起体。这是因为,在凸轮随动件201位于凸轮槽103的水平部108的状态下,毕竟凸轮随动件201难以从凸轮槽103脱离。但是,不需要一定是这样的构成,在广角位置上,也可以沿着凸轮槽103设置支持凸轮随动件201的突起体。
另外,间隙部211和固定框100的内周面形成的空间伴随着凸轮随动件201在凸轮槽103中的移动,通过突起体102上。根据如图18所示的状态,通过驱动框200进一步向箭头a所示的方向移动,间隙部211和固定框100的内周面形成的空间完全通过突起体102上。
[其他的构成例]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如上所述,例示了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但是,本发明不仅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在此,以下将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总结说明。
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的构成透镜镜筒的固定框和驱动框不仅限于图1~图19所示的透镜镜筒。例如,图1~图19所示的透镜镜筒示例了形成有3个凸轮槽103~105的固定框100,但是可以为具有3个以外的个数的凸轮槽的构成。
另外,图1~图19所示的透镜镜筒中,示例了形成有具有水平部106、倾斜部107、水平部108和倾斜部109的凸轮槽103~105的固定框100,但可以为具有只是倾斜形状等其他形状的凸轮槽的构成。
另外,图1~图19所示的透镜镜筒中,示例了形成有3个的凸轮随动件201~203形成的驱动框200,但如果与固定框100具有的凸轮槽的个数相同的话,可以为具有3个以外的个数的凸轮随动件的构成。
另外,实施方式2的透镜镜筒中,示例了仅在凸轮槽103附近形成有突起体101和突起体102的固定框100,但不仅限于只在凸轮槽103附近形成突起体101和102的构成。例如,可以也在凸轮槽104和凸轮槽105中形成突起体101和102等,并沿着多个凸轮槽形成突起体而构成。
另外,实施方式2的透镜镜筒中,示例了沿着凸轮槽103形成有突起体101和突起体102的固定框100,但不需要一定形成突起体101和突起体102双方,形成任何一方的突起体的构成也可。
而且,实施方式2中,突起体102以沿着凸轮槽103设置的方式构成。然而,不需要一定是这种构成,如图21所示,使突起体112a、112b、112c在脱离凸轮槽103的范围内形成亦可。也就是说,突起体设置于固定框100具有的多个凸轮槽中的任何2个邻接的凸轮槽间即可。
另外,实施方式1的凸轮随动件22和实施方式2的凸轮随动件201、202、203的形状为大致椭圆形,但只要是能够在凸轮槽中移动地嵌合的形状即可,不限于椭圆形。图22是表示凸轮随动件的其他构成例的平面图。图22表示的凸轮随动件的平面形状为大略平行四边形,相对的两个钝角部为圆弧状。侧面301和侧面302大致平行。侧面303和侧面304大致平行。侧面301与侧面303的角度θ1、和侧面302与侧面304的角度θ2为大致同一角度,分别为不足90度。图23是表示图22所示的有凸轮随动件嵌合的凸轮槽的示意图。图23所示的角度θ3和θ4是区域400d中凸轮槽400的角度。角度θ1与角度θ3相比,为该角度以上,角度θ2与角度θ4相比,为该角度以上。
如图23所示,凸轮随动件300位于区域400a时(例如虚线300a所示位置),侧面303和304与凸轮槽400的内壁抵接。凸轮随动件300位于区域400b时(例如虚线300b所示位置),侧面301的一部分和侧面302的一部分与凸轮槽400的内壁抵接。凸轮随动件300位于区域400c时(例如虚线300c所示位置),侧面303和304与凸轮槽400的内壁抵接。凸轮随动件300位于区域400d时(例如虚线300d所示位置),侧面301的一部分和侧面302的一部分与凸轮槽400的内壁抵接。凸轮随动件300位于区域400e时(例如虚线300e所示位置),侧面303和304与凸轮槽400的内壁抵接。
像这样,通过使凸轮随动件300成为图22所示的形状,凸轮随动件300位于区域400b或400d时,可以将与凸轮槽400的内壁的接触面积设置为比大致椭圆形的凸轮随动件大。
即,大致椭圆形的凸轮随动件位于如图23所示的区域400b或400d时,与凸轮槽400的内壁的接触面积少,接触压力集中。因此,凸轮随动件在凸轮槽内移动时,会削到凸轮槽的内壁。另外,凸轮随动件的与凸轮槽的内壁相接的部分有磨耗。而且,凸轮随动件的累积移动距离变长时,凸轮槽的内壁或凸轮随动件被大幅度削掉,凸轮随动件和凸轮槽之间发生晃动。
因此,通过使凸轮随动件的形状成为如图22所示的形状,凸轮随动件位于图23所示区域400b或400d时,可以增大与凸轮槽400的内壁的接触面积,还可以分散对凸轮槽400的内壁或凸轮随动件施加的接触压力。所以,可以减少使凸轮随动件削掉凸轮槽内壁的情况。此外,可以减少凸轮随动件的磨耗。因此,可以抑制凸轮随动件和凸轮槽之间晃动的发生。
另外,通过使凸轮随动件的形状成为图22所示的形状,可以使凸轮随动件的截面积增大,因此提高凸轮随动件的刚性。
而且,固定框10是本发明的固定框的一个例子。驱动框20是本发明的驱动框的一个例子。凸轮槽12的第1区域12a、第3区域12c和第5区域12e是本发明的第1区域的一个例子。凸轮槽12的第2区域12b和第4区域12d是本发明的第2区域的一个例子。直进框30是本发明的直进框的一个例子。直进键32是本发明的突起部的一个例子。隆起体210是本发明的隆起体的一个例子。突起体101是本发明的第1突起体的一个例子。此外,突起体102是本发明的第2突起体的一个例子。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搭载在数码相机、摄像机、银盐相机、带照相功能的便携电话终端等摄像装置中的透镜镜筒。

Claims (3)

1.一种具有透镜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具有:
形成有凸轮槽的第一框体、以及
第二框体,该第二框体形成有与上述凸轮槽卡合的凸轮随动件、和在外周面上与上述凸轮随动件设置在大致同一圆周上的多个啮合齿,
通过上述第一框体与上述第二框体相对地旋转,上述凸轮随动件在上述凸轮槽内移动,从而上述第二框体相对于上述第一框体在上述透镜的光轴方向上的位置发生变化,
上述凸轮槽具有相对于上述第一框体的圆周方向倾斜的倾斜部,
上述第一框体具有沿着上述凸轮槽突出地设置的突起体,
在上述凸轮随动件位于上述凸轮槽的上述倾斜部时,上述突起体配置在上述凸轮随动件、和上述多个啮合齿之中的距离上述凸轮随动件最近的啮合齿之间。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有上述突起体的范围内,上述凸轮随动件与上述凸轮槽和上述突起体抵接。
3.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框体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突起体的宽度比上述凸轮随动件的宽度小。
CN201310101272.6A 2008-01-25 2009-01-23 透镜镜筒 Active CN1032177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15370 2008-01-25
JP2008-015370 2008-01-25
JP2008-028787 2008-02-08
JP2008028788 2008-02-08
JP2008-028788 2008-02-08
JP2008028787 2008-02-08
CN200980102896.1A CN101925843B (zh) 2008-01-25 2009-01-23 透镜镜筒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2896.1A Division CN101925843B (zh) 2008-01-25 2009-01-23 透镜镜筒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17772A true CN103217772A (zh) 2013-07-24
CN103217772B CN103217772B (zh) 2016-03-30

Family

ID=40900983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01091.3A Active CN103185944B (zh) 2008-01-25 2009-01-23 透镜镜筒
CN201310101272.6A Active CN103217772B (zh) 2008-01-25 2009-01-23 透镜镜筒
CN200980102896.1A Active CN101925843B (zh) 2008-01-25 2009-01-23 透镜镜筒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01091.3A Active CN103185944B (zh) 2008-01-25 2009-01-23 透镜镜筒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2896.1A Active CN101925843B (zh) 2008-01-25 2009-01-23 透镜镜筒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4) US8223441B2 (zh)
JP (3) JPWO2009093475A1 (zh)
CN (3) CN103185944B (zh)
WO (2) WO200909347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93474A1 (ja) * 2008-01-25 2009-07-30 Panasonic Corporation レンズ鏡筒
JP5914819B2 (ja) 2009-07-27 2016-05-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430281B2 (ja) * 2009-08-06 2014-0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5639355B2 (ja) * 2009-11-12 2014-12-10 日東光学株式会社 レンズホルダー
JP5493851B2 (ja) * 2009-12-30 2014-05-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5231601B2 (ja) 2010-06-14 2013-07-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CN102455477A (zh) * 2010-10-29 2012-05-16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装置
WO2012102007A1 (ja) 2011-01-24 2012-08-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JP5828086B2 (ja) 2011-01-24 2015-12-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WO2012102006A1 (ja) 2011-01-24 2012-08-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JP5884038B2 (ja) * 2011-01-24 2016-03-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JP2015018003A (ja) * 2011-11-11 2015-01-2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CN103135316B (zh) * 2011-11-29 2015-08-19 华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机构及其摄像装置
TWI448769B (zh) * 2011-11-29 2014-08-11 Altek Corp 變焦鏡頭機構及其攝像裝置
TWI471628B (zh) * 2011-12-07 2015-02-01 Ability Entpr Co Ltd 鏡頭機構
TWI444697B (zh) * 2011-12-15 2014-07-11 Altek Corp 鏡頭驅動模組及其攝像裝置
JP5966850B2 (ja) * 2012-10-23 2016-08-10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16104547A1 (ja) * 2014-12-26 2016-06-30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レンズ鏡筒、カメラ
CN105425368B (zh) 2015-08-04 2017-09-15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JP6485505B2 (ja) * 2017-08-10 2019-03-20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04999A (ja) * 1999-02-19 2000-11-02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レンズ鏡筒
US6373641B2 (en) * 2000-07-12 2002-04-16 Olympus Optical Co., Ltd. Lens barrel
US20020044363A1 (en) * 2000-05-16 2002-04-18 Shigeru Takeshita Optical device
JP2006065138A (ja) * 2004-08-30 2006-03-09 Nidec Copal Corp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769942A (zh) * 2004-11-05 2006-05-1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成像装置以及摄像机
US20060181783A1 (en) * 2005-02-16 2006-08-17 Akihiko Masuki Optical apparatus such as digital still camera, video camera, and interchangeable lens
CN1971327A (zh) * 2005-11-22 2007-05-30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和透镜镜筒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952078C2 (de) * 1979-12-22 1981-07-09 Fa. Carl Zeiss, 7920 Heidenheim Einrichtung zur spielfreien Kurvensteuerung
JP2748784B2 (ja) * 1992-07-27 1998-05-13 ヤマハ株式会社 波形生成装置
JPH0651178A (ja) 1992-07-31 1994-02-25 Olympus Optical Co Ltd 鏡 筒
JPH08254644A (ja) 1995-03-15 1996-10-01 Canon Inc レンズ鏡筒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機器
JP3495664B2 (ja) 1999-10-27 2004-02-09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鏡筒
JP5047410B2 (ja) 2000-03-31 2012-10-1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US6487025B2 (en) * 2000-03-31 2002-11-26 Olympus Optical Co., Ltd. Lens barrel having a plurality of lens frames which are relatively movable in forward and backward directions
JP2003057522A (ja) * 2001-08-20 2003-02-26 Nidec Copal Corp レンズ鏡胴
US6989944B2 (en) * 2001-09-18 2006-01-24 Olympus Corporation Camera
JP3949979B2 (ja) 2002-02-27 2007-07-2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JP2003222777A (ja) 2002-01-29 2003-08-08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ズーム連動機構
JP4050930B2 (ja) 2002-04-22 2008-02-20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4359115B2 (ja) * 2003-10-22 2009-11-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沈胴式レンズ鏡筒
JP4759241B2 (ja) * 2003-10-27 2011-08-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影装置
JP4575114B2 (ja) * 2003-12-24 2010-11-0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鏡筒
JP2005308852A (ja) 2004-04-19 2005-11-04 Sony Corp 沈胴式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JP4387914B2 (ja) 2004-09-28 2009-12-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および撮影装置
JP4599198B2 (ja) * 2005-03-14 2010-12-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保持ユニット
JP4343928B2 (ja) 2005-07-01 2009-10-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バリア駆動装置、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US7572072B2 (en) * 2005-07-01 2009-08-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ens barrier driving device, lens barrel,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4178556B2 (ja) 2005-09-28 2008-11-12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
JP5006576B2 (ja) * 2006-05-26 2012-08-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レンズ鏡胴、このレンズ鏡胴を用いたカメラ、デジタルカメラ、携帯型情報端末装置、及び、画像入力装置
JP2007333764A (ja) 2006-06-12 2007-12-27 Nikon Corp レンズ鏡筒、カメラ
JP4750723B2 (ja) * 2007-01-17 2011-08-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CN101241219B (zh) * 2007-02-08 2012-09-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
JP5080842B2 (ja) * 2007-04-04 2012-11-21 株式会社カネカ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予備発泡粒子および型内発泡成形体
WO2009093474A1 (ja) * 2008-01-25 2009-07-30 Panasonic Corporation レンズ鏡筒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04999A (ja) * 1999-02-19 2000-11-02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レンズ鏡筒
US20020044363A1 (en) * 2000-05-16 2002-04-18 Shigeru Takeshita Optical device
US6373641B2 (en) * 2000-07-12 2002-04-16 Olympus Optical Co., Ltd. Lens barrel
JP2006065138A (ja) * 2004-08-30 2006-03-09 Nidec Copal Corp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769942A (zh) * 2004-11-05 2006-05-1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成像装置以及摄像机
US20060181783A1 (en) * 2005-02-16 2006-08-17 Akihiko Masuki Optical apparatus such as digital still camera, video camera, and interchangeable lens
CN1971327A (zh) * 2005-11-22 2007-05-30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和透镜镜筒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9093475A1 (ja) 2009-07-30
JP5211055B2 (ja) 2013-06-12
CN101925843B (zh) 2013-05-01
JP2013101406A (ja) 2013-05-23
US20100290132A1 (en) 2010-11-18
CN103185944A (zh) 2013-07-03
WO2009093474A1 (ja) 2009-07-30
CN101925843A (zh) 2010-12-22
US8547647B2 (en) 2013-10-01
US20120307380A1 (en) 2012-12-06
CN103185944B (zh) 2015-06-17
US20130342917A1 (en) 2013-12-26
JPWO2009093474A1 (ja) 2011-05-26
US8780456B2 (en) 2014-07-15
US8223441B2 (en) 2012-07-17
CN103217772B (zh) 2016-03-30
JP5661830B2 (ja) 2015-01-28
US20100296176A1 (en) 2010-11-25
JPWO2009093475A1 (ja) 2011-05-26
US8456755B2 (en) 2013-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25843B (zh) 透镜镜筒
CN100533192C (zh) 支撑可转动环的支撑结构
CN100460980C (zh) 组合有伸缩机构的透镜筒
CN100570426C (zh) 摄影透镜
CN100360979C (zh) 摄影透镜的凸轮机构
CN100454129C (zh) 可伸缩透镜的伸缩机构
CN100349030C (zh) 具有一个前进/回缩机构的透镜筒
CN100357778C (zh) 摄影透镜的一种凸轮机构
CN100533196C (zh) 具有转动传递机构的透镜筒
CN100460979C (zh) 用于可伸缩透镜的光学元件伸缩机构
CN100487551C (zh) 用于可伸缩摄影透镜的光学元件伸缩机构
CN100557498C (zh) 用于可伸缩透镜的光学元件伸缩机构
CN101241219B (zh) 摄像装置
CN100462833C (zh) 用于可伸缩透镜的光学元件伸缩机构
CN100442138C (zh) 可伸缩摄影透镜
EP2078220B1 (en) Lens barrel, camera and information device
US20060176587A1 (en) Retractable type lens barrel
CN101644817B (zh) 内对焦式连续变焦距镜头及其镜筒
US8027102B2 (en) Cam mechanism of a telescoping lens barrel
KR20060050985A (ko) 줌 렌즈의 캠 기구
US7229223B2 (en) Rotation transfer mechanism and a zoom camera incorporating the rotation transfer mechanism
US7242535B2 (en) Zoom lens barrel including a rotatable cam ring
JP4722435B2 (ja) ズームレンズ鏡筒のカム機構
CN1329762C (zh) 变焦观景器驱动装置
US20150253535A1 (en) Lens modu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