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83087B - 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83087B CN103183087B CN201210495555.9A CN201210495555A CN103183087B CN 103183087 B CN103183087 B CN 103183087B CN 201210495555 A CN201210495555 A CN 201210495555A CN 103183087 B CN103183087 B CN 10318308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unit
- battery
- wheel
- head tube
- tube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跨骑型电动车辆中将电池配置于车辆前部的情况下,能够极力抑制该车辆前部的宽度尺寸,并且抑制车身振动的产生的结构。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车身结构中,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的一部分配置在前轮(WF)及与前轮(WF)一体地转向的前挡泥板(7)的侧方,并且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的后部以比前部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配置。并且,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以与前轮(WF)及前挡泥板的旋转轨迹不发生干涉的方式配置,其中,该前挡泥板与前轮(WF)一体地转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在前面一个轮的跨骑型电动三轮车的前轮的左右两侧方以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有电池的结构。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1974号公报
在上述现有的结构中,需要使电池从车宽方向的中心向侧方离开而配置,以免在前轮的转向时前轮与电池发生干涉,因此导致车辆前部的宽度尺寸大型化。
另外,在跨骑型电动车辆中,通常可知电池为重量物,而这样的重量物因配置位置的不同会对车身振动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期望在跨骑型电动车辆中对电池的配置下功夫,由此来抑制车身振动的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将电池配置于车辆前部的情况下极力地抑制该车辆前部的宽度尺寸,并且抑制车身振动的产生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车身结构。
作为上述课题的解决方法,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车身结构,其具备车架F,且具备蓄积驱动用的电力的电池27、28,其中,所述车架F具备头管部12、从该头管部12向后方延伸出的框架部13、130、230、在该框架部13、130、230上配置在比所述头管部12靠后下方的位置的枢轴部16,在所述头管部12上将车把19支承为能够旋转,且在该头管部12的前下方配置有前轮WF,所述车架F经由被所述枢轴部16支承为能够摆动的臂部17来支承后轮WR,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车身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电池27、28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前轮WF及/或与所述前轮WF一体地转向的前挡泥板7的侧方,并且所述电池27、28的后部比前部靠车宽方向内侧配置,所述电池27、28以与所述前轮WF及/或前挡泥板7的旋转轨迹不发生干涉的方式配置,其中,该前挡泥板7与所述前轮WF一体地转向。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以第一方面所记载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车身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27、28由隔着车宽方向的中心线而在左侧配置的左电池27和在右侧配置的右电池28构成,该左电池27和右电池28以在俯视观察下呈ハ形状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左电池27和右电池28的后部的后方或该后部之间配置有对电动机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30。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以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记载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车身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27、28配置在所述头管部12的侧方或下方。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以第一~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记载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车身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27、28配置在将所述头管部12与所述后轮WR的接地点X连结的直线L1、L2上。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以第一~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记载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车身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27、28扁平地形成,以面方向沿着上下方向的状态配置在座椅21的前方,且以后部从后方朝向前方而向前下方延伸的方式配置。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以第一~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记载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车身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部130、230具备从所述头管部12向下方延伸出的下行框架部131、231、从该下行框架部131、231的下部向后方延伸出的下框架部132、232,所述电池27、28沿着所述下行框架部131、231配置。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以第一~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记载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车身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27、28被用作护腿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通过在前轮及/或前挡泥板的侧方配置电池的至少一部分,并以后部比前部靠车宽方向的内侧配置的方式使电池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倾斜,且将电池以避免与前轮或前挡泥板发生干涉的方式配置,由此使电池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从而使电池的容量增大,同时能够极力抑制车辆前部的宽度尺寸,并且,由于在车辆前部配置电池,因此能够将乘客的空间确保得较大。
另外,在跨骑型电动车辆中,存在被称作摇摆(weave)的后轮在横摆和侧倾方向上组合摆动的现象,该摇摆现象在后轮负担载荷高时容易产生。相对于此,在本发明中,由于作为重量物的电池配置在车身前部,因此与在车身后部配置电池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后轮的振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左电池和右电池构成随着朝向后方而宽度尺寸逐渐减小的行驶风导入路,从而能够将行驶风有效地向控制装置引导,促进控制装置的冷却。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通过使电池接近前轮,由此能够提高前轮的分担载荷,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减少后轮的振动。
在跨骑型车辆中,存在被称作摆振(shimmy)的前轮绕转向轴略微摆动的现象,该摆振现象在前轮负担载荷高时容易产生。本发明者们锐意研究的结果是,发现通过将重量物配置在将头管部与后轮的接地点连结的直线上而能够使摆振现象难以产生。因而,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还能够有效地抑制前轮的振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电池与座椅之间能够扩宽位于车辆下方的空间,从而能够形成为电池与乘客的腿不易发生干涉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下行框架部的后方且在下框架部的上方形成乘客的跨腿空间的情况下,能够将该跨腿空间确保得较宽。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能够使电池的冷却性良好,同时能够削减部件件数。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结构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适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结构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俯视图。
图3是适用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结构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侧视图。
图4是适用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结构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前轮周边的示意图,是说明前轮、挡泥板和电池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5是适用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结构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侧视图。
图6是适用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结构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前轮周边的示意图,是说明前轮、挡泥板和电池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7是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
图8是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图。
图9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图。
【符号说明】
100、200 跨骑型电动二轮车(跨骑型电动车辆)
7 前挡泥板
12 头管部
13 主框架部(框架部)
16 枢轴部
19 车把
21 座椅
27 左电池单元(电池)
28 右电池单元(电池)
130、230 框架部
131、231 下行框架部
132、232 下框架部
F 车架
WF 前轮
WR 后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所使用的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的上方,箭头LH表示车辆的左方。
<第一实施方式>
图1、图2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结构的跨骑型电动二轮车1。该跨骑型电动二轮车1的车架F具备:将对前轮WF进行轴支承的前叉1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头管部12;从头管部12以平缓的角度向后下方延伸后进行弯曲而以急剧的角度向后下方延伸的主框架部13;从主框架部13的上述弯曲的部位的附近向后方延伸的座椅轨道部14;从主框架部13的下部侧向后上方延伸,而与座椅轨道部14结合的支承框架部15。
头管部12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高度尺寸,在头管部12的上部侧结合有主框架部13。主框架部13包括:从头管部12以平缓的角度向后下方笔直地延伸的前半部13A;从前半部13A的后部分支成两支而以急剧的角度向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半部13B;固定在前半部13A的后端上的横向框架部13C。
座椅轨道部14由左右一对构成,左右的座椅轨道部14各自的前端与横向框架部13C的左右侧部结合。另外,在后半部13B的下部设置有包括轴体等而构成的枢轴部16,臂部17被枢轴部16支承为能够向上下方向摆动,后轮WR轴支承在臂部17的后部。
在前叉11的上部固定有车把19,在主框架部13的前半部13A的上方配置有仿照具有内燃机的机动二轮车的燃料箱的形状的上收纳部20。上收纳部20由树脂材料等形成,在内侧具有收纳空间,且将适当部位打开而进行使用。另外,在上收纳部20的后方且在座椅轨道部14的上方配置有供驾驶员就座的座椅21。另外,在车辆前部设置有前盖罩22,该前盖罩22覆盖头管部12的前方,并从头管部12的两侧方延伸至车辆前后方向大致中央的位置而覆盖车辆前部的较宽范围的区域。
在主框架部13的前半部13A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固定有向下方突出的托架23,在主框架部13的后半部13B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固定有向前方突出的左右一对的托架24。通过托架23、24来固定驱动用的电动机26,电动机26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由上述前盖罩22覆盖。电动机26在侧视观察下为圆形状,图中26A表示电动机26的驱动轴。驱动轴26A的旋转例如通过链条向后轮WR传递。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向电动机26供给的电力进行蓄积的电池由隔着车宽方向的中心线CL1而配置在左侧的左电池单元27和配置在右侧的右电池单元28,在侧视观察下,该电池配置在电动机26的前上方而由上述前盖罩22覆盖。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例如通过用框体收容锂离子电池等而构成,但也可以通过用框体收容铅电池等而构成。
一并参照图1、图2,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扁平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扁平面的正交方向上观察时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以其扁平面的面方向沿着上下方向的状态配置在座椅21的前方,其前侧下部配置在前轮WF及与前轮WF一体地转向的前挡泥板7的侧方(左方及右方),并且,如图2所示,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的后部比前部靠车宽方向内侧配置,俯视观察下呈ハ形状。并且,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以与前轮WF的旋转轨迹C1及和前轮WF一体地转向的前挡泥板7的旋转轨迹C2不发生干涉的方式配置。
这里,在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如上述那样配置的情况下,前轮WF或前挡泥板7能够沿着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的内侧面而上下进行行程。因而,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形成转向系统的行程空间。
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的后部之间在车宽方向上分离,在上述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的后部的后方配置有对电动机26进行控制的作为控制装置的PCU30(Power Control Unit)。PCU30在侧视观察下配置在电动机26与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之间,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的后部之间的空间与PCU30的前表面对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PCU30配置在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的后部的后方,但也可以为设置在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的后部之间的形态。
以下,对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的配置结构更加详细地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位于头管部12的侧方,从侧方覆盖头管部12。另外,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以其后部27R、28R从后方朝向前方而大致笔直地向前下方延伸的方式配置。
并且,在图1中,L1表示将头管部12的下端部(详细而言为下端部的轴中心)与后轮WR的接地点X连结的直线,L2表示将头管部12的上端部(详细而言为上端部的轴中心)与后轮WR的接地点X连结的直线。利用与上述直线L1和直线L2的关系对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的配置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视观察下,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配置在直线L1及直线L2上。另外,电动机26在侧视观察下也配置在直线L1及直线L2上。
另一方面,参照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电池单元27的后方设置有左收纳部32,在右电池单元28的后方设置有右收纳部33。上述左收纳部32及右收纳部33在它们之间配置电动机26,并由前盖罩22覆盖。左收纳部32及右收纳部33的前部以沿着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的面的方式从车宽方向的内侧朝向外侧而向斜前方延伸,另外,上述PCU30被左收纳部32及右收纳部33从侧方覆盖。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跨骑型电动二轮车1中具备车架F,并具备蓄积驱动用的电力的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其中,所述车架F具备头管部12、从头管部12向后方延伸出的主框架部13、在主框架部13上配置在比头管部12靠后下方的位置的枢轴部16,在头管部12将车把19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在头管部12的前下方配置有前轮WF,所述车架F经由被枢轴部16支承为能够摆动的臂部17来支承后轮WR。
并且,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前轮WF及与前轮WF一体地转向的前挡泥板7的侧方,并且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的后部比前部靠车宽方向内侧配置,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以与前轮WF及前挡泥板7的旋转轨迹(C1、C2)不发生干涉的方式配置,其中,该前挡泥板7与前轮WF一体地转向。
在这样的结构中,在前轮WF及前挡泥板7的侧方配置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的一部分,并使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以后部比前部靠车宽方向的内侧配置的方式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倾斜,且将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以避免与前轮WF及前挡泥板7发生干涉的方式配置,由此使电池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使电池的容量增大,并同时能够极力抑制车辆前部的宽度尺寸,另外,由于在车辆前部配置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因此能够将乘客的空间确保得较大。
另外,由于作为重量物的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配置在车身前部,因此与将电池配置在车身后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后轮WR的振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以在俯视观察下呈ハ形状的方式配置,在左电池单元27和右电池单元28的后部的后方配置有对电动机26进行控制的作为控制装置的PCU30。
在这样的结构中,左电池单元27和右电池单元28构成随着朝向后方而宽度尺寸逐渐减小的行驶风导入路,能够有效地将行驶风向PCU30引导,从而能够促进PCU30的冷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配置在头管部12的侧方。
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使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接近前轮WF,由此能够提高前轮WF的分担载荷,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减少后轮WR的振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配置在将头管部12与后轮WR的接地点X连结的直线L1及直线L2上,在这样的结构中,还能够有效地抑制前轮WF的振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这两方配置在直线L1及直线L2上,但只要配置在直线L1及直线L2中的任一方上,就能够获得上述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扁平地形成,以使其扁平面的面方向沿着上下方向的状态配置在座椅21的前方,且以其后部从后方朝向前方而向前下方延伸的方式配置。
在这样的结构中,能够在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与座椅21之间扩大位于车辆下方的空间,能够形成为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与乘客的脚不易发生干涉的结构。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3所示的低地板式的跨骑型电动二轮车100中适用本发明涉及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的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要素,利用同一符号表示而省略一部分说明。
在图3所示的跨骑型电动二轮车100中,车架F具备:将对前轮WF进行轴支承的前叉1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头管部12;从头管部12向后方延伸的侧视观察下弯曲成L字状的框架部130。
框架部130具备从头管部12向后下方延伸的下行框架部131、从下行框架部131的下部以平缓的角度向后上方延伸的下框架部132,在下框架部132的后部侧设置有包括轴体等而构成的枢轴部16。臂部17被枢轴部16支承为能够向上下方向摆动,在臂部17的后部轴支承有后轮WR。
头管部12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高度尺寸,在头管部12的下部侧结合有下行框架部131,在头管部12的上方配置有车把19。另外,在下框架部132的前部侧的上方设有载放乘客的脚的底踏板133,在下框架部132的后部侧的上方,且在底踏板133的后上方配置有供乘客就座的座椅21。另外,在下行框架部131的后方,且在下框架部132的上方形成有乘客的跨腿空间S。
座椅21和下框架部132在上下方向上分离,在座椅21与下框架部132之间设置有收纳箱134,收纳箱134的整周由作为外装部件的后罩135覆盖。另外,在下框架部132与臂部17的后部之间夹设有后缓冲单元136。
在跨骑型电动二轮车100中,采用了所谓轮毂电机,且在后轮WR上配置电动机26。向电动机26供给电力的电池配置在车辆前部,也参照图4,该电池由左电池单元27和右电池单元28构成。上述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隔着车宽方向的中心线CL1而配置在两侧。
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扁平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扁平面的正交方向上观察时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在其扁平面的面方向稍微倾斜而沿着上下方向的状态下,其前侧上下方向中央部以上的上部配置在前轮WF及前挡泥板7的侧方(左方及右方),其中,该前挡泥板7与前轮WF一体地转向,如图4所示,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后部比前部靠车宽方向内侧配置,从而在俯视观察下呈ハ形状。
并且,如图4所示,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以与前轮WF的旋转轨迹C1及和前轮WF一体地转向的前挡泥板7的旋转轨迹C2不发生干涉的方式配置。另外,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在侧视观察下位于底踏板133的前方,作为对载放在底踏板133上的乘客的脚(图4中双点划线所示)进行保护的护腿件而发挥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的后部之间在车宽方向上分离,在上述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的后部的后方配置有对电动机26进行控制的作为控制装置的PCU30(Power Control Unit)。PCU30在侧视观察下配置在电动机26与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之间,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的后部之间的空间与PCU30的前表面对置。
对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的配置结构进行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位于头管部12的下方。另外,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沿着(面方向与下行框架部131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地沿着)下行框架部131配置,且以后部27R、28R在侧视观察下从后方朝向前方而大致笔直地向前上方延伸的方式配置。
并且,在图1中,L1表示将头管部12的下端部(详细而言为下端部的轴中心)与后轮WR的接地点X连结的直线,L2表示将头管部12的上端部(详细而言为上端部的轴中心)与后轮WR的接地点X连结的直线。利用与上述直线L1及直线L2的关系对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的配置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视观察下,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配置在直线L1上。
在上述那样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除了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效果以外,由于框架部130具备从头管部12向下方延伸出的下行框架部131、从下行框架部131的下部向后方延伸出的下框架部132,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沿着下行框架部131配置,因此在下行框架部131的后方且在下框架部132的上方形成乘客的跨腿空间S,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将该跨腿空间S确保得较宽。
另外,由于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向外部露出,而被利用作为护腿件,因此能够使电池的冷却性良好并同时削减部件件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使用轮毂电机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图3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等上设置电动机26。这种情况下,优选如该图所示将电动机26配置在直线L1上,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前轮WF的振动。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5所示的跨骑型电动二轮车200中适用了本发明涉及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的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要素,利用同一符号表示而省略一部分说明。
在图5所示的跨骑型电动二轮车200中,车架F具备将对前轮WF轴支承的前叉1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头管部12、从头管部12向后方延伸的框架部230。
框架部230具备从头管部12向后下方延伸的下行框架部231、从下行框架部231的下部以大致水平的状态向后方延伸的下框架部232、从下框架部232的后端部向后上方延伸的座椅轨道部233,在下框架部232的后端部的后方设有包括轴体等而构成的枢轴部16。臂部17被枢轴部16支承为能够向上下方向摆动,在臂部17的后部轴支承有后轮WR。
头管部12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高度尺寸,在头管部12的下部侧结合有下行框架部231,在头管部12的上方配置有车把19。在头管部12的后方配置有供乘客就座的座椅21,在座椅21与头管部12及下行框架部231之间形成有乘客的跨腿空间S。
座椅21向座椅轨道部233的上方分离而配置,在座椅21与座椅轨道部233之间设有收纳箱234,收纳箱234由作为外装部件的后罩235覆盖整周。后罩235从下框架部232沿着座椅轨道部233向前后方向延伸出,从下框架部232覆盖座椅轨道部233。另外,在座椅轨道部233的前部与臂部17的前部之间夹设有后缓冲单元236。
在跨骑型电动二轮车200中,在下框架部232与座椅轨道部233结合的部位相邻地配置有电动机26,电动机26由后罩235覆盖。电动机26由下框架部232和座椅轨道部233支承。电动机26在侧视观察下为圆形形状,图中26A表示电动机26的驱动轴。驱动轴26A的旋转例如通过链条向后轮WR传递。
向电动机26供给电力的电池配置在车辆前部,也参照图6,该电池由左电池单元27和右电池单元28构成。上述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隔着车宽方向的中心线CL1而配置在两侧。
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扁平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扁平面的正交方向上观察时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在其扁平面的面方向稍微倾斜而沿着上下方向的状态下,其前侧上部配置在与前轮WF一体地转向的前挡泥板7的侧方(左方及右方)。并且其后部比前部靠车宽方向内侧配置,从而在俯视观察下呈ハ形状。
并且,如图6所示,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以与前轮WF的旋转轨迹C1及和前轮WF一体地转向的前挡泥板7的旋转轨迹C2不发生干涉的方式配置。另外,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辆下部的电动机26的附近的位置设有向车宽方向突出的踏板237,在该踏板237上载放乘客的脚。并且,在侧视观察下,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位于该踏板237的前方,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作为对载放在踏板237上的乘客的脚进行保护的护腿件而发挥功能。
这里,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的前部设有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板状的左保护部27A及右保护部28A。左保护部27A及右保护部28A由树脂材料构成,从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的前部向车宽方向斜后方延伸,并且从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的前部的上端部延伸至下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左保护部27A及右保护部28A从车宽方向斜前方来保护乘客的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的后部之间在车宽方向上分离,在上述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的后部的后方配置有对电动机26进行控制的作为控制装置的PCU30(Power ControlUnit)。PCU30在侧视观察下配置在电动机26与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之间,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的后部之间的空间与PCU30的前表面对置。
这里,对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的配置结构进行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位于头管部12的下方。另外,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沿着下行框架部231配置,且以其后部27R、28R在侧视观察下从后方朝向前方而大致笔直地向前上方延伸的方式配置。
并且,在图5中,L1表示将头管部12的下端部(详细而言为下端部的轴中心)与后轮WR的接地点X连结的直线,L2表示将头管部12的上端部(详细而言为上端部的轴中心)与后轮WR的接地点X连结的直线。利用与上述直线L1及直线L2的关系对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的配置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视观察下,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配置在直线L1上。另外,电动机26位于直线L1及直线L2上。
在上述那样的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除了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效果以外,由于框架部230具备从头管部12向下方延伸出的下行框架部231、从下行框架部231的下部向后方延伸出的下框架部232,且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沿着下行框架部231配置,因此在下行框架部231的后方且在下框架部132的上方形成乘客的跨腿空间S,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将该跨腿空间S确保得较宽。
另外,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向外部露出而被利用作为护腿件,因此能够使电池的冷却性良好,且同时能够削减部件件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的前部设有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板状的左保护部27A及右保护部28A,但也可以取代上述的左保护部27A及右保护部28A,而设置图7所示那样的收纳电池的电池框体延长部27B、28B。这种情况下,能够将电池的容量确保得较大。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上述的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对电池由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这左右一对构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为单一的构件。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270在横截面形成为向前方打开的圆弧状。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270的两端部配置在前轮WF及与前轮WF一体地转向的前挡泥板7的侧方,且以与前轮WF及前挡泥板7的旋转轨迹(C1、C2)不发生干涉的方式配置,其中,该前挡泥板7与前轮WF一体地转向。
在该实施方式中,电池270相对于车宽方向的中心线CL1向左右一体地延伸,因此够容易地将电池的容量确保得较大。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上述的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对电池由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这左右一对构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为左右两对的构件。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着车宽方向的中心线CL1而在左侧配置有第一电池单元271及第二电池单元272,在右侧配置有第三电池单元273及第四电池单元274。第一电池单元271及第四电池单元274位于前轮WF及与前轮WF一体地转向的前挡泥板7的侧方。各电池单元271~274的后部比前部靠车宽方向内侧配置,且沿着前轮WF及与前轮WF一体地转向的前挡泥板7的旋转轨迹(C1、C2)配置。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多个电池单元271~274沿着前轮WF及与前轮WF一体地转向的前挡泥板7的旋转轨迹(C1、C2)配置,由此能够容易在车辆上紧凑地配置电池。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为左右两对,但电池也可以由左右三对等构成。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适当进行变更。
例如,在上述的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左电池单元27及右电池单元28为矩形形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电池单元并不局限于这样的形状,可以根据车身的结构或设计来形成,例如可以为曲面状。
另外,在没有前挡泥板7的车辆中,可以在前轮WF的侧方配置电池的至少一部分。
Claims (4)
1.一种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车身结构,其具备车架(F),且具备蓄积驱动用的电力的电池(27、28),其中,所述车架(F)具备头管部(12)、从该头管部(12)向后方延伸出的框架部(13)、在该框架部(13)上配置在比所述头管部(12)靠后下方的位置的枢轴部(16),在所述头管部(12)上将车把(19)支承为能够旋转,且在该头管部(12)的前下方配置有前轮(WF),所述车架(F)经由被所述枢轴部(16)支承为能够摆动的臂部(17)来支承后轮(WR),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车身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27、28)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前轮(WF)及/或与所述前轮(WF)一体地转向的前挡泥板(7)的侧方,并且所述电池(27、28)的后部比前部靠车宽方向内侧配置,
所述电池(27、28)以与所述前轮(WF)及/或和所述前轮(WF)一体地转向的前挡泥板(7)的旋转轨迹不发生干涉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头管部(12)的侧方,
所述电池(27、28)扁平地形成,以面方向沿着上下方向的状态配置在座椅(21)的前方,
所述电池(27、28)在侧视观察下为矩形,以其后部从后方朝向前方而向前下方延伸的方式配置,且以其前部在比所述头管部(12)靠前方的位置从后方朝向前方而向前下方延伸的方式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27、28)由隔着车宽方向的中心线而在左侧配置的左电池(27)和在右侧配置的右电池(28)构成,该左电池(27)和右电池(28)以在俯视观察下呈ハ形状的方式配置,
在所述左电池(27)和右电池(28)的后部的后方或该后部之间配置有对电动机(26)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3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27、28)配置在将所述头管部(12)与所述后轮(WR)的接地点(X)连结的直线(L1、L2)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头管部(12)与所述后轮(WR)的接地点(X)连结的直线(L1、L2)上配置有驱动用的电动机(26)。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88403 | 2011-12-28 | ||
JP2011288403A JP5600669B2 (ja) | 2011-12-28 | 2011-12-28 | 鞍乗型電動車両の車体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83087A CN103183087A (zh) | 2013-07-03 |
CN103183087B true CN103183087B (zh) | 2015-06-17 |
Family
ID=486746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495555.9A Active CN103183087B (zh) | 2011-12-28 | 2012-11-28 | 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车身结构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600669B2 (zh) |
CN (1) | CN103183087B (zh) |
TW (1) | TWI48627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433031B2 (ja) * | 2016-09-29 | 2018-12-0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の燃料電池スタック固定構造 |
JP6499136B2 (ja) * | 2016-09-29 | 2019-04-1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 |
TWI735283B (zh) * | 2017-05-23 | 2021-08-01 | 英屬開曼群島商睿能創意公司 | 車輛 |
CN107985484A (zh) * | 2017-08-22 | 2018-05-04 | 东莞市本铃车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骑士电动摩托车 |
JP2022156020A (ja) * | 2021-03-31 | 2022-10-1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 |
JPWO2023127077A1 (zh) * | 2021-12-28 | 2023-07-06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99087A (zh) * | 2004-05-18 | 2005-11-2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电动车辆的电池搭载结构 |
CN1743217A (zh) * | 2004-08-30 | 2006-03-08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两轮摩托车的车体罩盖构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069808B2 (ja) * | 1991-10-18 | 2000-07-24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電動二輪車 |
JP2005280656A (ja) * | 2004-03-31 | 2005-10-13 | Honda Motor Co Ltd | 電動車両 |
JP4278158B2 (ja) * | 2004-05-18 | 2009-06-1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電動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
JP2006096105A (ja) * | 2004-09-28 | 2006-04-13 | Honda Motor Co Ltd | 電動車両用バッテリ保持装置 |
JP2006151189A (ja) * | 2004-11-29 | 2006-06-15 | Honda Motor Co Ltd | 電動車両におけるバッテリ配置構造 |
JP4401286B2 (ja) * | 2004-12-28 | 2010-01-2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電動二輪車のハーネス構造 |
JP4851289B2 (ja) * | 2006-09-28 | 2012-01-1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バッテリ搭載機構 |
JP5001047B2 (ja) * | 2007-03-30 | 2012-08-1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バッテリ配置構造 |
JP5071710B2 (ja) * | 2007-07-20 | 2012-11-1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燃料電池車両 |
JP5084685B2 (ja) * | 2008-09-30 | 2012-11-2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電動車両 |
-
2011
- 2011-12-28 JP JP2011288403A patent/JP5600669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11-05 TW TW101140955A patent/TWI486278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2-11-28 CN CN201210495555.9A patent/CN10318308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99087A (zh) * | 2004-05-18 | 2005-11-2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电动车辆的电池搭载结构 |
CN1743217A (zh) * | 2004-08-30 | 2006-03-08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两轮摩托车的车体罩盖构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3136311A (ja) | 2013-07-11 |
JP5600669B2 (ja) | 2014-10-01 |
CN103183087A (zh) | 2013-07-03 |
TWI486278B (zh) | 2015-06-01 |
TW201341250A (zh) | 2013-10-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83087B (zh) | 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车身结构 | |
JP5536909B2 (ja) | 電動二輪車 | |
JP6183089B2 (ja) | 電動車両 | |
CN100406338C (zh) | 摇臂部结构 | |
CN1951756B (zh) | 跨骑式车辆 | |
CN105377683A (zh) | 车辆 | |
JPWO2012059959A1 (ja) | 鞍乗型電動車両 | |
CN105377682A (zh) | 车辆 | |
EP2364901B1 (en) | Small-Sized Vehicles | |
EP2176116B1 (en) | Scooter type vehicle | |
CN104442638B (zh) | 蓄电装置的配置结构 | |
JP5600668B2 (ja) | 鞍乗型電動車両の車体構造 | |
CN105705410A (zh) | 跨乘式车辆 | |
JP5509811B2 (ja) | 電動式不整地走行車 | |
CN104364144A (zh) | 鞍座型车辆的收纳构造 | |
CN103359225B (zh) | 骑乘式车辆 | |
CN103661706B (zh) | 跨骑式车辆 | |
JP4986684B2 (ja) | 鞍乗り型4輪車 | |
CN102398650B (zh) | 鞍乘型车辆的腿部遮护板结构 | |
CN103010350B (zh) | 车辆的前部结构 | |
CN103010349A (zh) | 车辆的前部结构 | |
CN103183073B (zh) | 骑乘型车辆 | |
CN102815353A (zh) | 两轮机动车的车体罩 | |
CN102431617A (zh) | 小型车辆 | |
JP2013129337A (ja) | 鞍乗型電動車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